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09b 页


广清凉传卷中

清凉山大华严寺坛长妙济
大师赐紫沙门延一重编


*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 天女三昧姑九
* 安生塑真容菩萨十
* 牛云和尚求聪明十一
* 佛陀波利入金刚窟十二
* 无著和尚入化般若寺十三
* 神英和尚入化法华院十四
* 道义和尚入化金阁寺十五
* 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十六
* 亡身徇道僧俗十七
* 州牧宰官归信十八
* 高德僧事迹十九

*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大孚灵鹫寺者。九区归向。万圣修崇。东汉肇
基。后魏开拓。不知自何代之时。每岁首之月。
大备斋会。遐迩无间。圣凡混同。七传者。有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09c 页 T51-1109.png
贫女。遇斋赴集。自南而来。淩晨届寺。携抱二
子。一犬随之。身馀无赀。剪发以施。未遑众
食。告主僧曰。今欲先食。遽就他行。僧亦许
可。命僮与馔。三倍贻之。意令贫女二子俱足。
女曰。犬亦当与。僧勉强复与。女曰。我腹有
子。更须分食。僧乃愤然语曰。汝求僧食无厌。
若是在腹未生。曷为须食。叱之令去。贫女被
诃。即时离地。倏然化身。即文殊像。犬为师子
儿。即善财及于阗王。五色云气。霭然遍空。因
留苦偈曰。

「 苦瓠连根苦
 甜瓜彻蒂甜
 是吾起三界
 却彼可师嫌」


菩萨说偈已。遂隐不见。在会缁素。无不惊叹。
主僧。恨不识真圣。欲以刀剜目。众人苦勉方
止。尔后。贵贱等观。贫富无二。遂以贫女所
施之发。于菩萨乘云起处。建塔供养。圣宋雍
熙二年。重加修饰。塔基下。曾掘得圣发三五
络。发知金色。顷复变黑。视之不定。众目咸
观。诚叵思议。遂还于塔下藏瘗。即今华严寺
东南隅塔。是也。

* 天女三昧姑九

古德相传云。有天女三昧姑者。亡其年代。自
云。大圣命我居华严岭。嘱曰。汝宿缘在此。宜
处要津。行菩萨道。接引群品。资供山门。我亦
照汝。又与一分供养。令汝经年不饥不渴。远
迩人闻。礼奉供施者如市。姑乃募工。营建精
宇。不日而成。躬诣乡川化人。米面身自背负。
以充供养。川陆之人。迎施者唯恐在后。游台
黑白之众供。亿无算。姑自负重一石。轻疾如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0a 页 T51-1110.png
风。复加一石。亦无困踬。厥后。诸廪丰实。用
之不竭。一日巡礼者众。弟子白曰。瓮饭尽矣。
姑曰。何以妄语。持漉具搅之。饭即盈满。供给
无尽。他物所须。大率如此。四方巡礼者。欲
求见大圣。来请于姑。姑言。但至诚竭虑。焚
香求请。即见金色。及一万众。种种光明。依言
如愿。至贞元三年二月十五日。忽谓门徒曰。
吾化缘方毕。今可归天。汝依吾诫。无令断绝。
语讫而去。是日祥云映谷。天乐响空。异香氤
氲。弥满林壑。群鸟欢噪。百兽鸣吼。有吉祥。
白鹤槃旋。经日而去。门徒无生众等。咸依师
嘱。供养不绝。

* 安生塑真容菩萨十

大孚灵鹫寺之北。有小峰。顶平无林木。岿然
高显。类西域之鹫峰焉。其上。祥云屡兴。圣容
频现。古谓之化文殊台也。唐景云中。有僧法
云者。未详姓氏。住大华严寺。每惟大圣示化。
方无尊像。俾四方游者。何所瞻仰。乃缮治堂
宇。募工仪形。有处士安生者。不知从何而至。
一日应召。为云塑像。云将厚酬其直。欲速疾
工。生谓云曰。若不目睹真像。终不能无疑。乃
焚香恳启移时。大圣忽现于庭。生乃欣踊躄
地。祝曰。愿留食顷。得尽模相好。因即塑之。
厥后。心有所疑。每一回顾。未尝不见文殊之
在傍也。再期功毕。经七十二现。真仪方备。自
是灵应肸蚃。遐迩归依。故以真容目院焉。圣
宋太宗皇帝践位。神武天资。克平伪主。重恢
宇宙。再造生灵。故得像教弥隆。灵峰更弊。初
遣中使。诣五台山。焚香虔祝。特加修建。太平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0b 页 T51-1110.png
兴国之五年四月十五日。敕使臣蔡廷玉。内臣
杨守遵等。诣五台山菩萨院。与僧正净业。同
计度修造事。及同部辖工匠等。并敕河东河
北两路转运。给五台山菩萨院修造费用。至
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张廷训等。奏修造功毕。
皇帝先自下西蜀。后于兴国二年丁酉岁。敕
于成都府。写造第五大藏金字经一藏。至八年
癸卯岁七月五日。敕内臣安重诲监送。就吾
台山菩萨院安置。每岁度僧五十人。真宗皇
帝御宇景德四年。特赐内库钱一万贯。再加
修葺。并建大阁一座。两层十三间。内安真容
菩萨。赐额。名奉真之阁。岁遣内臣诣山。设斋
供养。自是。层楼广殿。飞阁长廊。云日相辉。
金碧交映。庄严崇奉。邈逸前代矣。仁宗皇帝。
缵祖考之丕业。典儒释之大教。屡遣中使。斋
供诣山。每郊禋礼毕。道场设斋供养。宝玩之
属。多出禁掖。庆历八年春三月。敕遣内侍黄
门谢禹圭。送宝冠一戴。先是。庆历至皇祐三
年。朝廷三次遣使颁降。太宗真宗仁宗皇帝
三朝。御书凡一百八十轴。并天竺字源七册。
后有山门僧守法慧顺绾。于瑞相殿北。重建
大阁一座。两层凡一十三楹。于上层。置㪷官
分布。中楹安卢舍那佛像。四周造万圣像。彫
刻彩绘。备极工巧嘉祐二年丁酉岁。敕遣入
内。内侍省黎永德。送御书飞白宝章阁牌额
一面。诣真容院。于三月二十二日。安挂阁上。
若匪皇上留心圣教。注想灵峰。则何以屡锡
宝严。躬洒神翰。况太宗朝旧敕。山寺土田。尽
蠲租赋。自古朝廷崇尚。建立伽蓝。广度僧尼。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0c 页 T51-1110.png
除免差役。何止一端。所以北齐数州之倾俸。
有唐九帝之回光者欤。

* 牛云和尚求聪明十一

僧牛云者。雁门人也。俗姓赵氏。童蒙之岁。有
似痴惷。父母送之黉堂(学堂也)都无言览之意。独
见僧尼。擎跽作礼。年十二。其亲送之(往也)华严
寺善住阁院。出家。礼净觉为师。每令汲水拾
薪。众皆讥其庸钝。年满受具。殊无诵习。洎三
十六岁季冬月。乃发志诚内。自惟忖曰。我见
人。云台上每有文殊现身。我今跣足而去。若
见文殊。唯求聪明。学诵经法。时方雪寒。心无
退惮。先至东台顶。忽见一老人。然火而坐。云
问曰。如此雪寒。从何方而来。老人曰。吾从山
下来。云曰。为何道上。全无脚迹。老人云。吾
从雪前来。复诘云曰。师有何心愿。[曰/月]雪跣足
而至。岂不苦也。云曰。吾虽为僧。自嗟蒙钝。
不能诵念经法。老人曰。来意若何。曰求见文
殊菩萨。惟乞聪明。老人云。奇哉。老人又问。
此处不见文殊菩萨。更拟何之。云曰。更上北
台。老人曰。吾亦欲去。云曰。同去得否。老人
曰。请师先行。云乃游遍台顶告别。老人向西
而去。至暮。方抵北台。亦见老人。然火而坐。
牛云惊疑。谓老人曰。适向东台。相别吾先来。
何为老人已至。老人云。师不知要路。所以
来迟。云虽承此语。心谓。只此老人。应是文
殊师。乃礼拜。老人曰。吾是俗人。不应作礼。
云但设拜。情更不移。良久老人云。候吾入定。
观汝前身作何行业而闇钝也。老人才似闭
目。遽即语曰。汝前生为牛。因载寺家藏经。今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1a 页 T51-1111.png
得为僧。从牛中来。因闇钝尔。于龙堂边。取一
钁来。与汝斫却心头淤肉。即明决也。云遂依
言向堂边。果得一钁。度与老人。老人曰。汝但
闭目。候吾令汝开眼。即可开之。云依教。似
觉当心。被斫身无痛苦。心乃豁然。如暗室中
遇明灯。若昏夜之吐日月。老令开眼。师目既
启。即见老人。化文殊像。语云曰。汝自今已
去。诵念经法。涉历耳目。无忘失也。于华严寺
涧东院。有大因缘。无得退转。云乃不胜悲恋。
伏地而礼。未举头顷。菩萨已隐。师即下山。肢
体轻便。习诵经典。眼见耳闻。无不总持矣。
来年夏五月。绕育王塔。行道念经。至夕二更
初。倏见真光一道。从北台顶。连瑞塔基。久而
不散。于光明中。当阁上。现阁一座。光色焕
烂。前有牌额。题金字云。善住之阁。师乃忆菩
萨所授之言。依光中所现之阁。而建置焉。至
唐明皇帝开元二十三年。师年六十三。夏腊
四十四。无疾而终。

* 佛陀波利入金刚窟十二

佛陀波利者。唐言觉爱。北印度罽宾国人也。
亡身徇道。遍观灵迹。闻文殊师利在五台清
凉山。远涉流沙。躬来礼谒。以唐高宗大帝仪
凤元年。至台山。南陟思阳岭。见林木干云。
景物殊胜。内心忻怿。五体投地。向山顶礼
曰。如来灭后。众圣潜灵。惟有大圣文殊师利。
于此山中。汲引群生。教诸菩萨。波利所恨。生
逢八难。不睹圣容。远涉流沙。故来礼谒。伏乞
慈悲普覆。令睹尊仪。言已。悲泣泪流。向山顶
礼礼已。忽见一老人。从山中出来。作婆罗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1b 页 T51-1111.png
门语。谓波利曰。师。情存慕道。追访圣迹。不
惮劬劳。远寻灵异。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
出家之士。亦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顶尊胜陀
罗尼经。能灭众生恶业。未知师将得此经来
否。波利报曰。贫道宜来礼谒。不将经来。老人
曰。既不将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不识。师
当却回取此经至。流传斯土。即是遍奉众圣。
广利群生。拯济幽冥。报诸佛之恩也。师如取
得经本来。第即示师文殊所在。波利得闻此
语。不胜喜跃。遂裁抑悲泪。至心礼拜。举头之
顷。不见老人。僧大惊愕。倍更虔诚。毕志捐
生。复还西域。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至永淳
二年回。至长安。具以上事闻奏。高宗大帝。
遂留经入内。请日照三藏法师。及敕司宾寺
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译唐本。敕赐绢三千匹。
经遂留内中。波利泣奏曰。贫道捐躯委命取
经来。意愿普济群生。救拔苦难。不以财宝为
念。不以名利关怀。请还经本流行。庶使含灵
同益。帝遂留新翻之经。还僧梵本。乃将诣西
明寺。访得通梵语唐僧顺正。奏共翻译。帝可
其请。波利遂对诸大德。与顺正译讫。波利持
本。再至五台山。相传入金刚窟。于今不出。僧
顺正等。具波利所述圣诲。序之经首耳。

* 无著和尚入化般若寺十三

僧无著者。姓董氏。温州永嘉人也。天姿颖拔。
毅然不群。爰自童蒙。岐嶷成性。年十二。依本
州龙泉寺大德猗律师出家。诵大乘经数十
万偈。唐天宝八年。以业优得度。二十一岁。始
绍师业。首习毗尼。因诣金陵牛头山忠禅师。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1c 页 T51-1111.png
参定心要。厉节无亏。寸阴不舍。研穷理性。妙
契本源。忠谓师曰。汝志性聪敏。宜自开发。众
生与佛。元无别心。如云翳若除。虚空本净。无
著言下顿开法眼。东山秘旨。有所归焉。虽道
无不在。而境胜易从。远诣台山。志求大圣。大
历二年正月。发迹浙右。夏五月初。至清凉岭
下。时日暮。倏见化寺。鲜华绝止。因扣扉请
入。有一童子。名胊𦙁者。启出应无著。请童子
入。白寺主。以昏夜寓宿。童子得报。延无著
入。主僧宾接。如人间礼。问曰。师自何来。无
著具对。又曰。彼方佛法何如。答。时逢像季。
随分戒律。复问。众有几何。曰或三百。或五
百。无著曰。此处佛法如何。答云。龙蛇混迹。
凡圣同居。又问。众有几何。答云。前三三与后
三三。无著乃良久无对。主僧云。解否。答云。
不解。主僧云。既不解。速须引去。无宜久止。
命童子送客出门。无著问曰。此寺何名。答。清
凉寺。童子曰。早来所问前三三与后三三。师
解否。曰不能。童子曰。金刚背后。尔可觑之。
师乃回视。化寺即隐。无著怆然久之。即说偈
曰。

「 廓周沙界圣伽蓝
 满目文殊接话谭
 言下不知开何印云
 回头秖见旧山岩」


无著既出。坐而待旦。天晓即路。是月望日。
届华严寺众堂安止。次月朔日。维那白。斋后
大众。各备盏啜茶。有一老人。持盏付无著云。
啜茶记送金刚窟来。无著受教。少顷茶毕众
散。无著坐食堂南床上。见一老人僧踞北
床。问无著云。师从南方来。持得好念珠来否。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2a 页 T51-1112.png
无著云。无。但有粗珠耳。老僧请看。无著与
之。遂失所在。翌日中昃。坐般若院经藏楼前。
有二吉祥鸟。当无著顶上。徘徊飞翔。数匝东
北而去。越三日。景正东时。坐房中。见白光二
道。至无著顶上而灭。同房僧法贤等。具见。
无著大骇曰。是何祥瑞。乞再现之。决弟子疑
网。言讫。再现。久而方灭。无著。是日正中时。
独诣金刚窟。既至。礼十馀拜。即坐而少憩。忽
如昏寂。睡中闻人叱牛数声。似令饮水者。无
著惊觉。倏见一老人。年及耄期。弊巾苧服。足
履麻屦。牵牛而行。无著。前执老人手。因拜问
曰。从何方来。曰山下丐粮去来。无著曰。家居
何所。曰在此台山。老人问曰。师何因来此。无
著曰。传闻此地有金刚窟。故来礼拜。老人曰。
师困耶。无著曰。不也。曰师既不困。何缘昏
睡。无著曰。凡夫昏沈。何足为怪。老人曰。师
昏沈。请师少息啜茶得否。无著许诺。老人手
指东北。无著随观。见一寺。仅五十馀步。老人
牵牛前导。无著踵后。既抵门阖。老人呼君提
数声。有童子。启扉而出。见无著伸礼。即牵牛
入。延无著入。但见其地平坦。净琉璃色。堂舍
廊宇。悉皆黄金。其堂三架。东西两掖。各一
楹。老人延无著升堂。自坐柏木牙床。指一锦
𧝋。令无著坐。童子送茶二器。皆琉璃盏。酥蜜
各一器。即玳瑁。㮈老人谓无著云。南方有此
物不。无著云。无。又云。南方既无此物。甚里
吃茶。无著不对。老人曰。且吃茶毕。老人曰。
师出家。作何事业。无著云。都无事业。大小乘
中。亦无功课。遣日而已。老人曰。师初出家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2b 页 T51-1112.png
时。本求何事。曰本求大果。曰师以初心修习
即得。复问。师年几许。曰三十一。曰师年至三
十八。宿福必至。复于此地有缘。谓无著云。徐
徐而归。好看道路。勿损手足。吾方且偃息。无
著请留一宿。老人不许曰。师缘有两伴。不见
师归。即怀忧恼。□当住此缘。师有执处在也。
无著云。出家之人。有何执处。虽有行伴。亦不
顾恋。老人曰。师常持三衣否。无著曰。自受戒
已来持之。老人曰。此是执处也。无著曰。亦有
圣教在。若许住宿。正念舍之。又曰。曾听律
否。曰曾。老人曰。准律云。明相小乘无难不得
舍衣。师早下去。老人即起。无著亦起。相随至
堂前立。老人说偈云。

「 若人静坐一须臾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坏微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偈毕。顾童子送之出寺。老人抚无著背云。师
好去。无著即退。至金刚窟边。童子问曰。此何
窟。无著云。名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下更有
何字。无著思惟久之。谓童子曰。下有般若字。
童子曰。此即化般若寺也。无著执童子手。礼
一拜取别。童子曰。回礼圣贤。因说偈曰。

「 面上无瞋供养具
 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是真宝
 无染无著是真如」


说是偈已。无著再拜。举首不见童子。化寺亦
隐。唯睹苍山崔嵬。乔木蓊郁。无著悲怆恋慕。
伫立久之。因观所遇老人之地。有白云涌起。
须臾遍谷。见文殊菩萨乘大师子。万圣翼从。
凡食顷间。东有一段黑云来过。菩萨即隐。少
顷云散。既而遇汾州菩萨寺僧修政等六人。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2c 页 T51-1112.png
同至金刚窟。游礼圣迹。忽闻山石震吼。声如
霹雳。群僧骇怖。奔走映藟。俄顷而息。修政
等。询问无著。乃言所遇之事。修政等。庆闻灵
迹。自恨不睹其事。即觑欷久之。乃依无著口。
依实录之。传于遐迩。示后览之者。注想灵峰
矣。其无著。兴修供养之事。具如别录所载。此
不繁述。又华严钞说。无著。厥后常思灵异。一
日复在金刚窟。观礼圣迹。遇一老人。命入无
著。推其先入。老人即入。遂不复出。无著窟前
伫立。都无所见。忽睹冠裳数人。朱紫服色俨。
至窟前相推而入。无著心疑。因诘其从者曰。
此何人也。得入斯窟。答云。是一万菩萨□帝
扬化诸处。任官岁久。职满却归此窟。盖大圣
文殊师利菩萨。见在窟中。讲华严经。无著闻
已。欣然随入。行三两步。石窟狭小。不容乃
止。

* 神英和尚入化法华院十四

释神英。俗姓韩氏。本沧州人也。龆年悟道。
丱岁从师。讽诵精勤。日夜匪懈。事师竭力。五
事无亏。操比松筠。心同金石。依年受具。行业
益修。每念浮生。速于瞬息。遂乃杖锡云游。寻
访知识。早通禅定。兼明经论。远诣南岳。参神
会和尚。他日谓英曰。汝于五台山。有大因缘。
速须北行。瞻礼文殊大圣。兼访遗踪。既承师
教。策励忘倦。以唐开元四年夏六月中旬到
山。愿礼大圣。止华严王院。尝一日斋后独游
西林。忽睹精舍。额题法华之院。神英直入巡
礼。俄见多宝佛塔一座四门。玉石形像。细妙
光莹。神工罕及。次后有护国仁王楼五间。上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3a 页 T51-1113.png
有玉石文殊普贤像并及部从。前三门一十
三间。里门两掖。有行官道场。亦有文殊普贤
部从。三门外。是五台山十寺血脉图。巡礼既
毕。神英欲出院门。复见众僧。姿状神异。心疑
化境。遂出东行。约三十步间闻声。回首视之。
略无所见。神英乃悲泣久之曰。此必大圣所
化。于我此地。有大因缘。即于化院之地。结庵
而止。发大誓愿。我当如化院建置伽蓝。居之
岁馀。归依者众。遂募良匠。营搆不酬工直。所
须随缘。远自易州。千里求采玉石。制造尊像。
罢琢精绝功妙。入神壁画。多是吴道子之真
迹。院成工毕。费盈百万。题号法华之院。和
尚因即住持。春秋七十有五。一日命诸门人。
嘱以后事。奄然示灭。年代虽远。灵塔犹在。

* 道义和尚入化金阁寺十五

释义禅师者。未详姓氏。本江东人也。受业于
衢州龙兴寺。神清骨秀。风标彩人。唐开元二
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远自江表。与杭州僧
普守。同游至台山清凉寺粥院安止。有主事
僧白。普请于东岭荷薪。道义。即以竹鞋一两。
雇人代行。遂披三事衲衣。东北而行。访寻文
殊所在。心自惟曰。大圣是九祖佛师。神用叵
测。洪纤隐显。靡所不知。自恨。末法出家。圣
贤伏迹。唯此台山圣境。大摄生灵。金颜玉毫。
有时而现。顾自江左。远达灵山。无有患难。盖
由加持所致。伏愿慈悲广洽。不择枯荣。普示
真身。则愚诚愿之。精心一念。物我俱忘。忽举
目顷。见一老僧。身甚伟大。容色辉映。丝发皓
然。顶骨图起。身挂云衲。神彩严峻。乘一白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3b 页 T51-1113.png
象。寻岭而来。道义见之。不觉避路。投身于
地。倾心礼足。象行稍疾。俄顷而至。象以鼻
触义。意令礼拜。大圣僧谓义曰。师远自江
表。来陟灵山。不惮艰危。大收圣神。然此台
山一境。上下五峰。不论道俗。乃至足践一
土一石。非但灭生死之罪。佛记此等。当来
必获紫金之身。师既到来。因谐果就。自须喜
幸幸莫大焉。今日天色虽和。然山顶风冷。即
时且去。须取绵衣。明旦登台。得其宜也。义遂
礼谢。未及再视。象过如风。杳然莫睹。义归清
凉寺。取所寄衣衾。自宵达旦。方至西台。果遇
风寒。义师心自奇前事。莫敢语人。及上台顶。
果睹光瑞。灵塔八功德水。罔不周览。明赴中
台。适行半路。复遇昨所见者乘象老僧。杖锡
而来。谓义曰。师可急行。及他食次。老僧今日
须到太原。一缘赴韦尹家斋。二要论少事。然
不久别。午后为期。莫远东西。自有消息。义
礼未毕。俄尔失所。义遂前进。至供养所。果与
众僧食。次义复奇之。慰沃心灵。体忘疲倦。
直至日昃。略无音信。道义登岭翘望。挈瓶行
脚。向中台顶上。处处巡礼。一心注想大圣真
仪。又忆乘象神僧所教。伫伺消息。靡敢懈倦。
因出僧堂南。约数十步。翘首瞻望。忽见一童
子。年十三四。衣新黄衫。履新麻屡。自称觉
一。云和尚在金阁寺。遣来屈衢州道义阇梨
吃茶。义遽随觉一。向东北行。二三百步。举目
见一金桥。义即随登。乃金阁寺。三门楼阁。金
色晃曜夺目。大阁三层。上下九间。睹之惊异。
虔心设礼。遂入寺庭。堂殿廊庑。皆金宝间饰。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3c 页 T51-1113.png
独当门大楼。及所度桥。纯以紫磨真金成之。
义瞻仰不暇。神志若失。唯竭诚展礼。童子引
义入东厢。从南第一院登门。忽见乘象老僧。
当门踞大金绳床而坐。云阿师来耶。莫要礼
拜。请上阶来。义欲敷坐具展拜。老僧制之。义
不敢拒命。即升堂伫立。大圣呼觉一。取一小
绳床来。令阇梨坐其绳床。器物迹是纯金道
义合掌顶礼。悚惕而坐。内怀惊叹。未敢咨询。
少选。大圣谓向义曰。阿师从江东来。彼处佛
法如何。义曰。末法住持。少奉戒律。若非目證
不可知也。大圣言。善哉。义因此方敢咨问。谓
和尚曰。此中佛法如何。大圣曰。此中佛法。凡
圣同居。不在名相。但随缘利物。即是大乘。义
曰。和尚寺舍尤广。触目皆是黄金所成。愚情
莫能测度。可谓不思议者也。大圣曰。然。遂令
觉一。将茶及药食来。既至。命义啜食。香味芬
馥。回殊常味。食已。大圣复召觉一。送阿师游
十二院。义与觉一。遍历诸院修谒。至大食堂
前。多有僧侣。或禅或律。若坐若行。数约盈
万。或复受礼。或相承接者。十二院题额各
异。

东廊六院

* 大圣菩萨院
* 观音菩萨院
* 药王菩萨院
* 虚空藏菩萨院
* 大慧菩萨院
* 龙藟菩萨院

西廊六院

* 普贤菩萨院
* 大势至菩萨院
* 药上菩萨院
* 地藏菩萨院
* 金刚慧菩萨院
* 马鸣菩萨院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4a 页 T51-1114.png

义巡谒毕。老僧遣义早归。寒山难住。道义遂
辞老僧。出寺百步。回顾已失所在。但空山乔
木而已。方知化寺。遂回长安。大历元年。列其
上事。闻奏太宗皇帝。帝下敕建置。诏十节度
使照修创焉。

* 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十六

释法照者。本南梁人也。未详姓氏。唐大历二
年二月十三日。南岳云峰寺食堂内食粥。照
向钵中。见五台山。佛光寺东北一里馀。有山。
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自觉身入石门。行
五里许。见一寺。题云。大圣竹林之寺。久之方
隐。心极骇异。二十七日辰时。还向钵中。尽见
五台山华严寺。诸寺了然可观。地皆金色。殊
无山林。内外明澈。池台楼观。众宝庄严。文殊
大圣。及万菩萨。咸处其中。又现诸佛净国。食
毕方灭。心疑益甚。因归院语诸僧。众且问有
人尝至五台山否。时有嘉延昙晖二阇梨。应
曰。某甲曾到五台山佛光寺安泊。与师钵内
所见。颇同。虽然问知。亦未发心游礼。至四年
夏。在衡州湘东寺高楼之上。九旬入念佛道
场。及六月初二日未时。五色祥云。遍覆诸寺。
云中现诸楼阁。阁中有数十梵僧。各长一丈。
执锡行道。衡州奉郭。咸见阿弥陀佛。及文殊
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其身高大。众睹圣
现。涕泣致礼。酉时方灭。法照向晚行道场外。
遇一老人。年约七十。告法照曰。阿师。尝发愿
向五台山。今何不去。法照曰。时难路险。若为
去得。老人曰。师可急去。法照却入道场。再
发诚愿。夏满即往台山。礼拜大圣。是秋八月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4b 页 T51-1114.png
十三日。自南岳。与同志十人。来游台山。果无
留难。至明年四月初五日。方达五台县。南遥
望。对佛光寺。南有数十道白光。举众咸睹。六
日诣佛光寺栖止。果如钵中所见之寺。是夜
后分。因出房户。忽见一道白光。从北山下来。
至法照前。师遽入堂内。乃问众僧曰。是何光
相。僧答言。此处常有大圣不思议之光相。照
闻已。即具威仪。步寻其光。遂至寺东北。约
一里许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及见
二青衣童子。似八九岁。颜貌端正。倚门而立。
一称善财。一名难陀。相见欢喜。问讯礼拜法
照云。何故多时流浪生死。始来相见。遂引入
门。向北而行。将至五里。忽见一金门楼。可高
百尺。兼有掖楼。渐至门所。方见一寺。寺前有
大金桥。金榜题号曰。大圣竹林之寺。一如钵
中所见。周圆可二十里。中有一百二十院。院
中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渠流花果。
充满其中。法照入寺。至讲堂内。见大圣文殊
在西。普贤在东。各处师子之座说法。次其身
及座。高可百尺。文殊左右。菩萨万馀。普贤亦
有无数菩萨。前后围绕。法照。至二圣前师子
座下。稽首礼已。问二圣言。末代凡夫。去圣时
远。智识转劣。垢障尤深。烦恼盖缠。佛性无由
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
要。易得成佛。利乐群生。唯愿大圣为断疑网。
时文殊师利告言。汝以念佛。今正是时。诸修
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
门。最为其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久远劫
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4c 页 T51-1114.png
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现深禅
定乃至。诸佛成无上觉。皆从念佛而生。故知
念佛是诸法之王。汝等应当常念无上法王。
令无休息。法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告言。此
世界西。有极乐国。彼当有佛。号阿弥陀。彼佛
愿力不可思议。当须系念谛观彼国。令无间
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彼佛国中。永不退转。
速出三界。疾得成佛。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
舒金色手。摩法照顶。而为授记。汝已念佛故。
不久證于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證无上菩提。
尽此一报之身。定□苦海。到于彼岸。时文殊
大圣而说偈言。

「 汝等欲求解脱者
 应当先除我慢心
 嫉妒名利及悭贪
 去却如斯不善意
 应专念彼弥陀号
 即能安住佛境界
 若能安住佛境界
 是人常见一切佛
 若得常见一切佛
 即能了达真如性
 若能速断诸烦恼
 即能了达真如性
 在苦海中而常乐
 譬如莲华不著水
 而心清净出爱河
 即能速證菩提果」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又说偈言。

「 诸法唯心造
 了心不可得
 常依此修行
 是名真实相」


普贤菩萨。亦说偈言。

「 普诫汝及一切众
 常应谦下诸比丘
 忍辱即是菩提因
 无瞋必招端正报
 一切众见皆欢喜
 即发无上菩提心
 若依此语而修行
 微尘佛刹从心现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5a 页 T51-1115.png
 悉能广修诸行愿
 运接一切诸有情
 速离爱河登彼岸
 □□□□□□□」


法照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法照礼谢
已。合掌而立。文殊师利告法照言。汝可往诣
诸菩萨院。次第巡礼。即受教已。次第巡礼。
遂至七宝果园。其果才熟。可大如碗。即取食
之。味甚香美。法照食已。身意泰然。回至大
圣前。作礼辞退。遣二童子。送至门外。礼已举
头。遂隐不见。师乃怆然。倍增悲感。遂立石题
记。今犹在焉。四月八日。至华严寺般若院。西
楼下安止。十三日日中后。与五十馀僧。同往
金刚窟巡礼。到无著见大圣处。虔心敬礼。三
十五佛名。凡礼十馀遍。忽见其处。尽是琉璃
七宝宫殿。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
俱在一会。法照见已。惟自庆喜。随众归寺。
是夜中时。向华严寺。西楼上忽见寺。东山
半。有五盏圣灯。其大如碗。法照祝曰。请分百
盏。灯遂分百。再祝曰。请分为千。寻即便分。
复变为三。行行相对。遍于山半。因此忘身。独
诣金刚窟所观见大圣。于夜后分。至金刚窟
重礼三十五佛名。十遍五会。念阿弥陀佛二
千口。悲泪启告。自惟无始恶业。漂流生死。种
种剋责躄身。三十馀次自扑。未已。忽见一梵
僧。身长七尺。称是佛陀波利。至法照前。语
曰。师今悲泣。有何意耶。答。法照远来。愿见
大圣。佛陀波利言。师实愿见否。答。愿见。师
即脱履立于板上。曰师但闭目。随我而行。遂
引法照入金刚窟。忽见一院。黄金题榜云。金
刚般若之寺。皆七宝庄严。房廊楼阁。都一百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5b 页 T51-1115.png
七十五间。金刚般若一切经藏。在宝阁中。遂
向大圣。投身作礼。合掌启告文殊师利言。惟
念。何时速證无上正等菩提。广度众生。令入
无馀。何时果我无上愿海。发是愿已。尔时文
殊师利菩萨告言。善哉善哉。再为摩顶。授记
言。汝心真正。志为菩萨。能于恶世。发斯胜
愿。利乐群生。如汝所说。必当速證无上菩
提。必能速具普贤无量行愿。圆满具足。为天
人师。度无量众。法照蒙授记已。稽首作礼。又
问。未审。今时及未来世。一切同志念佛四众。
不求名利。勇猛精进。临终定感佛来迎。接上
品往生。速离爱河否。文殊告言。决定无疑。除
为名利及不志心者。言讫。遂遣童子难陀。将
茶汤来。并及药食。法照言。不须药食。大圣
言。但食无畏。遂进两碗汤。一碗味。甚极甘
美。大圣亦进三碗汤。并及药食。其器皆是琉
璃宝成。既而令波利送出。照意不欲出。大圣
告言。不可。汝今此身。元是凡质。不净之体。
不可住此。但为汝。今与我缘熟。此一报尽。得
生净土。方得却来。言讫不见。还在窟前板上
伫立。天明。独见一梵僧。告法照曰。好去。好
去。努力努力。勇猛精进。作是语已。忽然不
见。良久迟回。悲喜不已。始知大圣悲愿。难可
思议。法照虽睹圣异。不敢妄传。恐生疑谤。
至冬十二月初。遂于华严寺。入念佛道场。绝
粒要期。祈生净土。得无生忍。速超苦海。救度
群品。如是七日。至初夜分。正念佛时。忽见一
梵僧。至道场内。告法照曰。汝所见者。台山境
界。何故不说。言讫而隐。法照心疑此僧。亦未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5c 页 T51-1115.png
宣露。翌日申时。正念诵次。复见梵僧。年约八
十。神色严峻。告法照。向时所见者。台山境
界。何不依事实记录之。普示众生。令所见者。
发菩提心。断恶修善。获大利益。师何秘密。不
向他说。照答曰。寔无有心秘密斯事。恐人疑
谤堕于地狱。所以不说。梵僧告言。大圣文殊。
见在此土。尚有人谤。岂况汝今所见境界。但
令多人见闻之者。发菩提心。来到此土。灭除
无量无边生死之罪。断恶修善。称佛名号。得
生净土。即是利益无量无边众生。岂不大哉。
何虑疑谤。秘而不说。法照闻已。答云。谨奉所
教。不敢秘密。梵僧微笑。即隐不现。法照方依
所教。具前逢遇。寔录一一示众。江东释惠从。
以大历六年正月初九日。与华严寺僧崇晖
明谦等。三十馀人。随法照。至金刚窟所亲遇
般若院所。立石标志。同行徒众。虔诚瞻仰。悲
喜交集。倏闻其处锽然钟声。清音雅亮。众咸
惊叹灵异。果特谓照师曰。所见不虚。俱念宿
缘多幸。得与同游。书之精舍屋壁。普使见闻。
同发胜心。共期佛果。后至大历十二年九月
十三日。法照与小师等八人。于东台同见白
光十馀现。次有黑云叆叇。少顷云开。见五色
通身光。光内红色圆光。大圣文殊。乘青毛师
子。众皆明睹。又降微雪。及五色圆光。遍现山
谷。不可知数。其同行人小师。纯一惟秀归政
智远。沙弥惟英。行者张希。童子如静等。无不
咸见。其后法照大师。乃度华严寺南一十五
里。当中台中麓下。依所逢大圣化寺式。特建
一寺。仍以竹林题号焉。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6a 页 T51-1116.png

德宗皇帝贞元年中有护军中尉邠(宾)国公扶
风窦公。施敕赐三原县庄租赋之利。每皇帝
诞圣之日。于五台山十寺普通兰若。设万僧
供。命司兵参军王士詹。撰述刻石记纪颂。其
词略曰。弥陀居西国。照师宗焉。帝尧在位。邠
公辅焉。是知佛宝国宝。殊躅而同体也。竹林
精刹。应现施工。已立西方教主。大师法照。自
南岳悟达真要。振金锡之清凉。根瑞相以徘
徊。蹑云衢而直进。跻灵山入化寺。周历而□
□□百二十院。所睹异光奇迹。具纪于大师
实录。□□□播。故略而不书。兹乃净土教主
东流也。故治地□□寺焉。文多不能具载。中
台慈恩和尚。先化黑白五百人。彫造玉石功
德一十二尊并大殿一座。于大宋元祐五年
春月。三人故放火烧燬。殿上钉自济玉石功
德盏。化为灰粉。僧省瑞。再化十方四众。同力
修营。于定州黄山彫造。到玉石释迦文殊普
贤等一十二尊。将至中台并殿。绍圣五年六
月日。终毕。告示后人。烧功德人。不出一年。
尽皆恶死。殃随无间。故知毁之者。恶报无量。
苦轮不息。同力修崇者。获福无边。果證菩提
矣。

* 亡身徇道俗十七

释无染者。未详姓氏。受业中条山。讲四分律
涅槃经因明百法论。每诵华严经。至诸菩萨
住处品。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
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
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
演说法。仍闻佛陀波利自西国而来。追求圣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6b 页 T51-1116.png
迹。遇化老人。再令西域取经。入金刚窟。于今
不回。古德既然。吾岂独无缘乎。师乃自誓发
迹游方之礼。遍访名公。或遇禅宗。参决理性。
或逢讲授。探讨经义。以唐贞元七年。至五台
山。止善住阁院。时院僧智頵。为五台山十寺
都检校。主釐僧务。师乃依頵。挂锡栖心。为终
焉计。常念。文殊化境。非凡庶可登。吾幸居
此。岂宜懈怠哉。冬即采薪荷众。夏即跣足游
堂。立志不移。历二十馀载。凡七十馀次礼诸
台。所遇震迹。化相金桥。宝塔圣磬。金钟圆
光之类。莫穷其数。最后中台之东。忽睹一寺。
额号福生。内有梵僧。数约盈万。师乃从头作
礼。遍行慰劳。既而面见文殊。亦为僧相。语师
曰。汝于此山。宿有因缘。当须供众。勿得空
过。言讫不见。化寺亦隐。梵僧俱失。师乃叹
曰。吾觏兹灵异。岂可徒然。念此危脆之乐。有
何久固。乃发誓愿。告示四方游台僧尼。并及
信士。每供养一百万僧。乃然一指以志之。渐
及五百万数。遐迩悉知。王侯不化而自来。金
宝不求而自至。千万供毕。十指皆然。至开成
中夏四月。乃白大众曰。吾于此山。薄有因缘。
七十二次。游诸圣迹。酬千万僧供。不出此山。
吾今耄矣。春秋七十四。夏腊五十五。此身难
保。危同朝露。欲于中台顶上。焚一炷香。答辞
十方诸佛一万菩萨。息心而住。诸徒众等。各
不相代。并是菩萨弟子。龙王眷属。夙兴善业。
得住此山。夙夜精勤。省策三业。龙花三会。共
结要期。比候下山。恐有留难。珍重而去。徒众
不晓师意。则共白言。三五日间。早来归院。师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6c 页 T51-1116.png
乃但携瓶锡准焚香。独与清信士赵华。持蜡
布二段。粗麻一秤。香油一斗。于中台顶。从旦
至暮。礼拜焚香。无时暂息。都捐饮食。亦不睡
眠。念佛虔诚。声无间断。至夜将半。华讶其
归。晓复至台顶见师。执志确然不移转。益精
专倍于常日。师乃告华曰。吾有密愿。已见功
成。汝与吾照缘。不得障道。为吾取蜡布粗麻
香油。将来缠裹吾身。要于夜半子时。然身供
养诸佛。吾若道果得成。首度于汝。华劝论不
止。遂持蜡布。以缠师身。次被以麻。香油溉
灌。将从顶炼。师戒曰。吾若有馀骸。照以薪
光。火尽天灭。当须扬散。无使显异。惑乱众
人。华即如教。自头而然。至足方倒。华勉曰。
昔闻喜见愿力然身。今见上人继乎先躅。奇
哉。乃宣告门人。取众灵骨。就梵仙山南起塔。
于今现在。

代州总因寺沙门福运。清苦节行僧也。慈悲
济物。每慨虚生。常谓人曰。鹰隼逐鸟。何不相
逢。猛虎搏人。几时遭值。自恨年耄身肉枯乾。
不能与众生一顿饱食。苦哉苦哉。唐开元二
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径入南山。岁谷大石寺。
北有一盘石。跏坐于上。执刀自割。分其身肉。
为三十段。投置石上。因誓愿曰。施诸飞走众
生一餐之食。愿食此肉者。舍恶趣身。受人天
报。言讫而卒。门人士俗。奔走其所。见委骸于
地。缁素悲哀。积薪阇维。既而祥云满谷。俄顷
暴风四起。身之骨灰。荡然无馀。神异如此。若
非忘我相了色空。孰能若是哉。

清信士宋元庆者。洛阳县北乡人也。唐圣历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7a 页 T51-1117.png
元年二月十四日。来游五台。礼文殊大圣。元
庆善根夙植。久厌尘劳。行洁冰霜。曾无瑕玷。
届兹真境。深契素心。愿启一时。功踰多劫。因
游西台秘[(序-予+林)/女]岩寺。乃潜于佛庙之侧。后积薪
油焚身。供养文殊菩萨洎诸圣众。当此之时。
闻东南隅山震数声。西北有光。烂然五色。盖
表斯人内财供养之感应也。异哉。

繁峙县门明雅者。智达空有。物我齐忘。厌有
漏身。贺三坚果。于元庆焚身之年四月三日。
秘[(序-予+林)/女]师庙之侧。屠身供养。手自持刀。支解身
体。略无变色。始从两足。次及于心。皮肉纷
然。唯有胸臆。犹合掌发愿。愿早成佛。济度众
生。后乃剖心。命由斯殒。惜哉。

* 州牧宰官归信十八

开元十八年。代州都督薛徽。以岁属亢阳。久
愆时雨。草木焦枯。种植俱废。都督谓众曰。吾
闻。台山文殊菩萨。极多灵异。有无缘慈。必哀
祈请。遂登台顶。竭诚祷雨。倏见华严寺上。有
群飞白鹤。凡二十二只。徘徊翱翔。集于台上。
须臾即散。俄顷黑云叆叇。驶雨洪澍。五县沾
(古有唐林县也)民至二十六日。方兴耒耜。是秋大
丰。耒耜小谷皆熟。粟斗三钱。百姓饶乐。若非
至诚感神。曷能致此。

开元二十三年。代州都督王嗣。尝巡礼清凉
山五台诸寺院。忽遇一伽蓝。广大庄严。内有
文殊师利像。因入中礼拜。复从院出。乃逢隐
者三五人。草衣麻屦。容状甚陋。都督谓。是贫
士行丐至此。乃问。自何而来。隐者曰。来游山
林。因而纵赏。吾能以六合入于一尘。三千纳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7b 页 T51-1117.png
于毫芥。又为都督。谈十二空之正理。演十二
见之邪宗。辞论纵横。辩才无碍。都督闻之愕
骇。隐者仍有告诫。都督俛首未对。忽然而失。
嗣于是顿发愿心。欲饭千僧。以祈胜福。问寺
僧曰。此中有千僧否。僧云。今七八月游山者
皆去。僧难可及。嗣乃志心虔求冥助。至设斋
日。感千僧普会。嗣尽诚斋施。既毕。僧散并不
知所止。嗣睹此感应。信心益固。后遥礼五台。
没身归向矣。

圣历二年。长史崔义猷。游礼五台北台。忽云
雾晦暝。跬步无睹。猷即投身自扑。遍体血
流。死而复苏。仰见云间。一道光明。接华严
寺。猷乃寻光而行。过处随灭。直至华严寺。
经宿南去。向佛光寺。一百馀里。先此瑞应。
至寺睹见解脱禅师如生。共猷谈对。既而语
诸寺僧。寺僧靡不惊骇。皆云。解脱已亡多年。
何故复见。此不可思议事也。猷益异云耳。

圣历二年。长史齐政。携家游台。至清凉寺北。
遇数僧。持锡杖跣足而行。政询之。答云。访文
殊师利。因勉政发心。共登台顶。及登遽失僧
所在。政嗟异而下。还及清凉寺。又闻圣钟铿
然。向喨山谷。政竭诚斋设。供施而归。感其灵
应。因为记云。

中台西南百馀里。有一小山。名曰峰山。当台
邑之北。山半有生风穴。仙人掌。道人庵。说法
台。昔名九泉山。上有金华寺。下有澡浴池。世
传万菩萨过夏之所。有时现像。犹若片云。飞
腾峰顶。或如白鹤。群翔山后。久而方歇。土俗
备睹。咸云。万圣出现。岁丰之兆。其言颇验。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7c 页 T51-1117.png

圣宋庆历二年七月五日。有薄雾数片。从寺
古殿后出。渐遍山顶。其中现菩萨形相。或三
或五。各成行列。离山而南。右绕县邑。僧俗告
语。无不仰观。前县令路坦。留诗以记其异。

* 高德僧事迹十九

释智頵者。亡其姓氏。中山人也。龆龀之年。
杰出流辈。尔以弱冠。厌俗遗荣。远诣台山。依
善住阁院贤林为师。策励无怠。夙夜忘劳。落
䌽登坛。戒珠圆洁。天性节俭。室无长衣。遇有
馀资。随施贫病。既而辞师访道。不数年间。大
通佛教。讲法华妙典。穷佛知见。阐维摩胜旨。
了不二法门。常念法性幽微。筌蹄权假。乃收
迹灵境。挂锡旧居。其如高德服人。囊锥脱而
露颖。嘉誉流远。宫钟击以飞声。唐元和年中。
众议请充山门僧首。固让不获。俛仰从命。遭
时岁艰俭。供施稀旷。院宇萧疏。钟磬息韵。众
复叩请。为华严寺都供养主知大常住。即四
方聚供之所也。宜其德必有邻。善则获应。故
值法照无著华严疏主。并释门龙象。宝地芝
兰。缁素争依。神灵密祐。时澄观新制疏毕。众
请頵讲华严大经。繇是。日有千僧。斋供丰腆。
帑藏充溢。不知其由。时人咸谓。感圣来游。
师自主寺务。凡十馀载。有邻院僧义圆。亦诸
僧之翘俊者。以頵久典常住。意其利于资供。
既生疑谤。乃搆流言。谓。頵心非平等。志务贪
婪。修德竞时。岂当若是。頵聆斯谤。遽求自
退。众遂许之。师乃即日拱手而出。是夜有护
法天神。报义圆曰。智頵和尚。乃千佛一数。师
敢轻言耶。可速求谢咎。若其不然。必沈恶趣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8a 页 T51-1118.png
矣。义圆骇惧。诘旦诣頵。礼足悔谢。頵之德
行感如此。及武宗在位。毁灭释氏。頵藏匿岩
薮。馀众解散。宣宗践阼。重兴寺宇。敕五台
诸寺。度五千僧。再请頵为十寺僧首。并都修
造供养主。至大中七年夏四月。普供天下巡
礼四众斋粥。一月既罢。一日志大众曰。人命
如箭。焉能久保。心徇浮华。不求息虑。谁之
过欤。遂退居静室。不出二日。端坐而终。春秋
七十七。夏腊五十八。

释法珍。不知何许人也。亦忘受具之年。自舍
尘俗。戒行精苦。誓除人我。志求解脱。讲华严
楞伽唯识瑜伽。每升座宣扬。如师子吼。化导
无间。遐迩归心。在华严寺。三十馀载。亲见文
殊师利。云中出没。现种种形。数盈千万。法师
因发誓愿。设无遮大会。巡山之人。岁有万数。
诣五台顶。然长明灯。幡花不绝。至隋开皇十
三年七月而终。后五年。隋帝梦五台山华严
寺。法珍大师院。有摩尼宝珠二十颗。敕遣黄
门侍郎郭。驰骅求取珠。法珍院供养库中。果
得宝珠。尽符圣梦。乃造七宝函。盛之进献。自
馀珠宝。有百千种。凡五斗馀。有诏复送台山。
仍以珊瑚树一株并归山。供养文殊大圣。师
之德行。概见于此云耳。

释孙哲。不知姓氏。及何所人。住天盆寺。三十
馀年服饵松柏以中食。常坐不卧。寡于言说。
志节高邈。迥踰尘表。寒暑行道。曾无懈息。
身衣弊衲。都无馀服。菩萨行愿。人所罕测。居
常一日。亲睹文殊师利。持一银𣞙金面鼓。来
入伽蓝。哲惊异悲感。因自躄身。口鼻血流。起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8b 页 T51-1118.png
而言曰。往闻圣鼓他化天乐。佛在世时。大圣
持来。供养于佛。如来灭后。还归天上。弟子业
秽之质。大圣示迹。降此伽蓝。俾无限尘劳。于
斯尽矣。乃勤恳致礼。礼已不见。自此谓门人
曰。吾命将尽。恐身不净。污秽伽蓝。欲去横水
镇趣灭。尔等各念无常。勉修胜业。嘱已下山。
果至彼镇。俨然示化。

释神赞。俗姓卢氏。不知何许人也。戒行孤洁。
好求访圣迹。不惑之年。来诣台山。礼谒菩萨。
住华严寺清凉岩间。禅诵为业。众推高德。未
详终没之所。

释惠龙。幽州人也。丱岁出家。弱冠受具。性圆
秋月。节劲霜松。戒等护鹅。慈深救蚁。了四分
毗尼。略无凝滞。远近请益。教诱尽材。专诣台
山。礼文殊师利。六时忏诵。徇法亡躯。自刺身
血。写菩萨戒。普施愿早成佛。师气貌严峻。言
声响亮。演法导迷无刚不伏。亦僧中之能士
也。后不知其所终。

释令休。河南人也。乐寻圣迹。遍历名山。励
节勤苦。众咸推伏。远诣台山。礼文殊师利。忽
闻空中有声。告曰。南阎浮提人。多不定聚。刚
强难化。汝宜度之。勿惮劬劳。斯为上士。僧
曰。欲求解脱。若为可得。空曰。汝可除心。僧
曰。云何除心。作何方便。空中告曰。无心之草
名瞢𧄼。汝就观之。自当悟解。师即求之。后果
见其草。乃自惟曰。我问除心有何方便。却令
观此无心之草。有何意旨。如是审思。豁然了
悟曰。草譬烦恼。无心喻空。草既无心。烦恼亦
尔。烦恼既空。当何所断。乃大悟无生。法空观
菩萨化身为贫女八¶ 第 1118c 页 T51-1118.png
门。于斯了矣。师不胜悲喜。即就此草。结庵而
止。人或问其故。师指草谓曰。人多心病。此草
能攻。所欲来求。与宣良验耳。厥后获愈者多
矣。至开皇二十一年癸酉正月上旬。无疾而
卒。春秋七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