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广清凉传序¶ 第 1101a 页
No. 2099
* 广清凉传序
朝奉郎尚书织局员外郎守
太原府大通监兼兵马都上
骑都尉赐绯鱼袋前勾当五
台山寺司公事郤济川 撰
夫法界无边。因利生而示境。法身无像。由接
物以现形。何哉。盖慈悲广大。虽已證于菩提。
誓愿弘深。尚不舍于萨埵。故大圣文殊。宅清
凉之境。示瑞应之形。良以此也。粤自世雄示
灭。像教寝传。金口微言。方流于震旦。玉毫妙
质。不睹于祇园。圣智隐而易诬。昏蒙荡而难
信。菩萨。所以运童真之德。极游方之化。揭慧
日以照六道。注愿海以泽四生。秘龙种上尊
之称。舍摩尼宝积之證。示为弟子。翊正法于
能仁。当作如来。豫尊记于普见。不出大千之
界。长居五顶之山。涅槃。称五百仙俱。华严。
说一万圣众。都净城以演法。赫祥光而诱人。
宝乐银书。深秘金刚之窟。仙花珍树。大同灵
鹫之峰。是以。波利西来毕命。愿瞻于真相。无
著南至捐躯。思接于慈颜。教肇腾兰以来。具
闻名号。地拓魏齐而下。益广修崇。列梵刹以
云屯。范圣仪而星布。钟声香气。互传灵感之
踪。宝界金灯。咸觌神奇之应。济。以夙缘薄
祐。生逢遗法。尚繇羁官。得寓灵峰。时会博
闻。遍穷异迹。思得纪述以警后来。而年纪寝
深。简编几坠。独有唐蓝谷沙门慧祥。作传二
广清凉传序¶ 第 1101b 页 T51-110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1.png)
意乖谬。惜乎。大圣之化迹。高士之遗踪。将湮
灭乎。慧祥所谓。时无好事。使芳尘委绝。信
哉。济川慨其若是。乃访得真容院妙济一公。
其人纯粹聪敏。博通藏教。讲说记问。靡不精
诣。因请公。采摭经传。收捃故实。附益祥传。
推而广之。勒成三卷。首以吉祥隆世因地。终
以巨宋亲逢化相。名曰广清凉传。凡三月而
成。授本院主事。募工开版。印施四方。俾师心
三宝者。睹之益信向尔。时圣宋嘉祐纪号龙
集庚子正月望日谨序。
广清凉传卷上
清凉山大华严寺坛长妙济
大师赐紫沙门延一重编
* 菩萨生地见闻功德一
* 菩萨应化总别机缘二
* 菩萨何时来至此山三
* 清凉山得名所因四
* 五台四埵古圣行迹五
* 五台境界寺名圣迹六
* 释五台诸寺方所七
* 菩萨生地见闻功德一
详夫大圣曼殊室利曳菩萨。久已成佛。示居
因位。行菩萨行。接引群迷者也。何以知之。
按首楞严经下卷云。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
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龙种上尊王如来。
广清凉传序¶ 第 1101c 页 T51-110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1.png)
如来。岂异人乎。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央掘
摩罗经第四云。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
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
乃至。若有闻是如来名者。恭敬礼拜。生欢喜
国。闵四恶趣。若有持是如来名号者。若今见
在。及未来世。旷野险难诸怖畏处。皆悉蒙护。
于一切处。恐怖悉灭。一切八部诸恶鬼神。不
能侵扰。又大宝积经第六十卷。文殊师利授
记会。说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以何
义故。名为普见。以彼如来。于十方无量百千
亿那由他诸佛刹中。普皆令见。虽未成佛。若
我现在。及灭度后。有闻其名。亦皆必定当得
成佛。唯除已入离生之位。及狭劣心。彼佛刹
土。名随愿积集清净圆满。乃至。若有得闻文
殊师利名者。是则名为面见诸佛。若有受持
百千亿诸佛名号。若有人称文殊师利名者。
福多于彼。何况称普见佛名。何以故。彼百
千那由他佛。利益众生。不及文殊师利。于
一时中。所作饶益。如是等文證成非一。或问。
文殊师利成佛国土。与阿弥陀极乐国土。优
劣云何。答。大宝积经云。譬如有人析一毛为
百分。以一分毛。于大海中。取一滴水。喻阿弥
陀佛刹庄严。彼大海水。喻普见如来佛刹庄
严。复过于此。何以故。普见如来佛刹庄严。不
思议故○上说菩萨成佛功德。次说菩萨真
俗生处。且真谛生处者。华严经七十九。说菩
萨有十种生处。何者为十。善男子。菩提心是
菩萨生处。生菩萨家故。深心是菩萨生处。生
广清凉传序¶ 第 1102a 页 T51-110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2.png)
故。大愿是菩萨生处。生妙行家故。大悲是菩
萨生处。生四摄家故。如理观察是菩萨生处。
生般若波罗蜜家故。大乘是菩萨生处。生方
便善巧家故。教化众生是菩萨生处。生佛家
故。智慧方便是菩萨生处。生无生法忍家故。
修行一切法是菩萨生处。生过现未来一切
如来家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
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波罗蜜为乳母。尸
波罗蜜为养母。忍波罗蜜为庄严具。勤波罗
蜜为养育者。禅波罗蜜为浣濯人。善知识为
教授师。一切菩提分为伴侣。一切善法为眷
属。一切菩萨为兄弟。菩提心为家。如理修行
为家法。诸地为家处。诸忍为家族。大愿为家
教。满足诸行为顺家法。劝发大乘为绍家业。
法水灌顶一生所系菩萨。为王太子。成就菩
提。为能净家族。此名菩萨真实生处○次说
菩萨世谛示现生处。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云。尔时跋陀婆罗菩萨。即从座起。整衣服为
佛作礼。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师
利法王子。已曾亲近百千诸佛。在此婆婆世
界。施作佛事。于十方面。变现自在。却后久
远。当般涅槃。佛告跋陀婆罗。此文殊师利。有
大慈悲。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
家。其生之时。家内室宅。化生莲华。从母右
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
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
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
出家学道。乃至。我今略说。为未来世盲瞑众
广清凉传序¶ 第 1102b 页 T51-110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2.png)
见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若有读诵文
殊师利名者。设有重障。不堕阿鼻极恶猛火。
常生他方清净国土。值佛闻法。得无生法忍。
又宝箧经第二卷云。若施三千大千世界其
中所有一切众生。给诸乐具。百千亿岁。不如
施文殊师利一爪端许。所生福德。胜前福德。
或有问曰。菩萨既久已成佛。何故复为菩萨。
答。无垢称经云。虽得佛道转于法轮。而不舍
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又大慈恩寺基法师
阿弥陀经疏。引经云。我昔能仁师。今为佛
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又问。何故
菩萨名文殊师利。答。斯乃古时讹略梵语。今
巨宋新传。及唐时不空三藏所传。皆云曼祖
(仁祖切)室利(二合)曳。此云妙吉祥。此菩萨。立名有
二。初就世俗。因瑞障名。二就胜义。以德立号。
且初世俗因瑞障名者。以菩萨生时。有十种
吉祥事故。所以菩萨名妙吉祥也。何为十种。
吉祥之事。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伏藏。三仓变
金粟。四庭生金莲。五光明满室。六鸡生鸾
凤。七马产麒鳞。八牛生白[牛*宅]。九猪诞龙豚。十
六牙象现。所以菩萨因瑞障名也。二依真谛
立名者。据金刚顶经说。由菩萨身。普摄一切
法界等如来身。一切如来智慧等。及一切如
来神变游戏。已由极妙吉祥。故名妙吉祥也。
故知。文殊师利菩萨。神通功德不可思议。大
华严经第六十一入法界品。舍利弗。告诸比
丘。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清净之身。相好庄严。
一切天人。莫能思议。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圆
广清凉传序¶ 第 1102c 页 T51-110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2.png)
殊师利光网庄严。灭除众生无量苦恼。汝可
观察文殊师利众会具足。皆是菩萨往昔善
根之所摄受。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
左右八步。平坦庄严。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
住之处。周回十方。常有道场。随逐而转。汝
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具足无量福德
庄严。左右两边。有大伏藏。种种珍宝。自然
而出。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曾供养佛善根所
流。一切藟间出庄严藏。汝可观察文殊师利。
诸世间主。雨供具云。顶礼恭敬。以为供养。
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将
说法时。悉放眉间白毫相光。来照其身。从顶
上入。又云。文殊菩萨。能随所乐。现自在身。
威光赫奕。蔽诸大众。以自在大慈。令彼清凉。
自在大悲。起说法心。以广大辩才。将为说法。
文多不载。故知。菩萨以大善巧。拯接群生。为
不请友。救世大悲。斯言信矣。华严七十九。弥
勒菩萨。告善财言。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馀
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善男子。
文殊师利童子。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
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师利。常
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母。常为无量百
千亿那由他菩萨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
称普闻十方世界。常于一切诸佛众中。为说
法师。一切如来之所赞叹。住甚深智。能如实
见一切诸法。通达一切解脱境界。究竟普贤
所行之行。善男子。文殊师利。是汝善知识。
令汝得生如来家。长养一切诸善根。发起一
广清凉传序¶ 第 1103a 页 T51-11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3.png)
德。入一切愿网。住一切大愿。为汝说一切菩
萨秘密法。现一切菩萨难思议行。与汝往昔
同生同行。是故善男子。汝应往诣文殊之所。
莫生疲厌。集传者曰。校此而论。既彼善财。得
见文殊。皆是往昔同生同行。乃至。不生疲厌。
况今之火宅诸子。若能专心求见大圣。岂不
宜哉。
* 菩萨应化总别机缘二
夫。大圣应化。有总有别。随机缘故。云何为
总。答。如华严经第五十卷说。譬如月轮有四
希奇未曾有法。何等为四。一映蔽一切星宿
光明。二随逐于时。示现亏盈。三于阎浮提清
净水中。影无不现。四一切见者。皆对目前。
而此月轮。无有分别。无有戏论。佛子。如来
身月。亦复如是。有四希奇未曾有法。何等为
四。一所谓映蔽一切声闻缘觉。学无学众。二
随其所宜。示现寿命。脩短不同。而如来身。无
有增减。三一切世界净心众生菩提器中。影
无不现。四一切众生有瞻对者。皆谓如来唯
现我前。随其心乐。而为说法。令得解脱。乃
至。而如来身。无有分别。无有戏论。今文殊亦
尔。故菩萨般涅槃经云。住首楞严三昧力故。
于十方面。或现初生。或现灭度。入般涅槃。现
分舍利。饶益众生。乃至。是文殊师利。有无量
神通变现。不可具说。此上所显。即是菩萨。遍
一切处。普应机缘。故名为总。故华严钞。引经
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变身为异道。
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邑聚落。或作
广清凉传序¶ 第 1103b 页 T51-11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3.png)
廛。求乞衣财宝。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
使发信心。信心既发已。为说六度法。领万诸
菩萨。居住五顶山。放亿种光明。人天咸悉睹。
罪垢皆消灭。二别者。即今遍在清凉五台山。
是也。以此处机缘胜故。又是本所居。金色世
界报土。在此也。按大唐东夏神洲感通录。宣
律师。常于唐麟德元年仲春之季。有数天人
来。礼觐律师。共相谈叙。律师。因问天人云。
古昔相传。文殊在清凉山。岭五百仙人说法。
经中明说。文殊。是旧住娑婆世界菩萨。娑婆。
是大千总号。如何偏在此方。天人答云。文殊
者法身大士。诸佛之元帅也。随缘利现。应变
不同。大士之功。非人境界。不劳评论。但大圣
多在清凉山。山下有仙花山。有五台县。清凉
府。往往人到。不得不信。
* 菩萨何时至此山中三
按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五菩萨住处品云。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
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
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又据文殊菩萨现宝藏陀罗尼经云。尔时。金
刚密迹主菩萨。白佛言。世尊。昔常为我说如
是言。我灭度后。于赡部洲恶世之时。文殊师
利。广能利益一切众生。大作佛事。唯愿世尊。
为我分别演说。于何处住。复于何方而行利
益。怜悯摄护诸众生故。愿为说之。乃至。佛告
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
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中有山。名为五顶。
广清凉传序¶ 第 1103c 页 T51-11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3.png)
法。及有无量龙天。夜叉罗刹。紧那罗。摩睺罗
伽。人非人等。围绕供养。乃至。文殊师利。有
如是等无量威德。神通变化自在庄严。广能
饶益一切有清。成就圆满福德之力。不可思
议。又据文殊般涅槃经云。如是大士。久住首
楞严三昧。佛灭度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
为五百仙人。说法教化。成就令不退转。又感
通录上卷。宣律师。问天人云。今五台山中台
之东南二十里。见有大孚灵鹫寺。两堂隔涧。
于今犹在。南有花园。可三顷许。四时发彩。人
莫究其所始。或云。汉明所造。或云。魏孝文所
作。互说不同。如何。天人答云。二帝俱曾于此
造寺供养及阿育王。亦曾于此造塔。昔周穆
王时。已有佛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汉明之
初。摩腾天眼。亦见有塔。劝常造寺。名大孚灵
鹫。言孚者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劝人。名大孚
也。又此山形。与其天竺灵鹫山相似。因以为
名焉。元魏孝文。北台不远。常来礼谒。见人马
行迹。石上分明。其事可知。至唐朝。因澄观法
师。于此造大华严经疏。遂下敕改为大华严
寺。或问。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即说菩萨常
在此山。如何现宝藏经及般涅槃经二经。皆
言佛灭度后。方来此山。答。此由菩萨住首楞
严三昧。无作妙力。能分一身为无量身。复以
无量身入一身。俱无障碍。如经广说。能以一
身分无量身故。即一身常在此山。其所分身。
于十方界。施难思化。即华严所说在此山。是
也。又复以无量身入一身故。即十方界施化
广清凉传序¶ 第 1104a 页 T51-110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4.png)
现宝藏经及般涅槃经言。佛灭度后来入此
山。是也。于理何妨。况是大圣不思议之境。岂
可凡情能测度哉。故显扬论说。于不思议境
界。强思议者。有三过失。一得心狂乱过失。
二生非福过失。三不得善过失。如非强思议
者。得三善果。翻此可知。笺云。虽神应无方。
道无不在。但菩萨本所化境。机缘偏胜。何所
疑焉。
* 清凉山得名所因四
按华严经疏云。清凉山者。即代洲雁门郡五
台山也。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
曰清凉。五峰耸山。顶无林木。有如累土之台。
故曰五台。海东文殊传云。五台。即是五方如
来之座也。亦象菩萨顶有五髻。余因此二文。
今更广之。按千钵经。及文殊师利五字陀罗
尼。瑜伽观门所说。文殊表般若。能生诸佛故。
大宝集经第六十文殊会云。文殊师利白佛
言。世尊。我以无碍天眼所见十方无量无边
诸佛刹中一切如来。若非是我劝发决定菩
提心。教授教诫。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
定智慧。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我于
菩提。终不应證。而我要当满此所愿。然后乃
證无上菩提。又文殊表般若者。菩萨大悲。能
为增上。断灭一切诸众生等烦恼罪业。按金
刚顶经金刚觉大菩萨三摩地一切如来智慧
品云。尔时世尊。复入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
埵三摩耶所生法。如持金刚三摩地已。从自
心出此一切如来大智慧三摩耶。名一切如
广清凉传序¶ 第 1104b 页 T51-110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4.png)
语时。于一切如来心。即彼薄伽梵。执金刚以
为智剑而出已。同一密合。入于毗卢遮那佛
心中。便为釰鞘。既成就已。住于毗卢遮那佛
手中。于时从彼如来釰鞘身中。出现一切世
界等如来身。一切如来智慧等。及一切如来
神变游戏已。由极妙吉祥故。及金刚萨埵三
摩地。极坚牢故。同一密合。以为文殊师利摩
诃菩提萨埵身。既成就已。住于世尊毗卢遮
那佛心。而高声作是言曰。我是诸佛语。号为
文殊声。若以无形色。音声可得知(以诸佛法身。本无
形相。恐成断灭故。以音声假诠表之。诠佛语言。即文殊声也)尔时文殊师利摩
诃菩提萨埵。从世尊心下已。依一切如来右
边月轮中住。复请教示。尔时。毗卢遮那佛。入
一切如来智慧三摩耶金刚三摩地已。现一
切如来断除烦恼三摩耶。为尽遍众生界。断
除一切苦故。及一切安乐悦意受用故。乃至。
成就一切如来随顺音声圆满慧最上悉地
故。彼金刚觉。于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埵。如
上于双手授之。乃至。以其金刚釰挥斫已。而
高声唱言。此是诸如来般若波罗蜜能破诸
怨敌。灭罪中为最。故菩萨左手持梵夹。表般
若体。自性清净。右手持釰。表般若用。断除众
生烦恼怨敌。又五字瑜伽观门之表者。阿者
无生门。诠一切法无生。表大圆镜智。东方金
刚部主阿閦如来。即菩萨顶上东边一髻之
象也。啰者。无垢门。诠一切法无垢。表平等性
智。南方宝部主宝生如来。即菩萨顶上南边
一髻之象也。跛者。无第一义谛门。表妙观察
广清凉传序¶ 第 1104c 页 T51-110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4.png)
西边一髻之象也。左者。诸法无行门。表成所
作智。北方羯磨部主不空成就如来。即菩萨
顶上北边一髻之象也。娜者。诸法无性相离
语言文字门。表清净法界。中方如来部主毗
卢遮那如来。即菩萨顶上中方一髻之象也。
故菩萨顶分五髻。山派五峰。岂徒然哉。良有
以也。故华严疏云。表我大圣五智已周。五眼
已净。总五部之真原。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
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此山。
磅礴数州。绵五百里。左邻恒岳。隐嶙参天。
右控洪河。萦回带地。北临朔野。限雄镇之关
防。南拥汾阳。作神洲之势胜。回环日月畜泄
云龙。虽积雪夏凝。而奇花万品。寒风冬冽。而
珍卉千名。丹嶂横开。翠屏叠起。排空度险。时
逢物外之流。扪萝履危。每造非常之境。白雪
凝布。疑净练于长江。杲日炽升。认扶桑于火
海。又华严疏主。释菩萨住处品云。余幼寻兹
典。每至斯文。皆掩卷而叹。遂不远万里。委命
栖托圣境。相诱十载于兹。其感应昭著。盈于
耳目。及夫夏景胜事尤多。历历龙宫。夜开千
月。纤纤瑞草。朝间百花。或万圣罗空。或五云
凝岫。圆光映乎山翠。瑞鸟翥于烟霄。唯闻大
圣之名。无复人间之虑。入圣境者接武。革尘
心者架肩。相视互谓非凡。触目皆为佛事。其
山势寺宇。难以尽言。自大师晦迹于西天。妙
德扬辉于东土。虽法身长在。而鸡山空掩于
荒榛。应现有方。鹫岭得名于兹土。神僧显彰
于灵境。宣公上禀于诸天。汉明肇启于摩腾。
广清凉传序¶ 第 1105a 页 T51-110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5.png)
帝之回光。五天殉命以奔风。八表亡驱而竞
记。其有居神洲。一生而不到。奚异舍卫三亿
之徒哉。按大唐神洲感通录云。代州东西。有
五台山者。古称神仙之宅也。山方五百里。势
极崇峻。上有五台。其顶不生草木。松柏茂
林。森于谷底。其山极寒。南号清凉山。山下
有清凉府。经中明说文殊将五百仙人住清
凉雪山。即斯地也。所以古来求道之士。多游
此山。灵踪遗窟。奄然在目。不徒设也。中台最
高。去并七百。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图。其量
千许。即后魏文帝宏所立也。石上人马之迹。
宛然存焉。顶有大泉。名曰太华。澄清似镜。有
二浮图夹之。中有文殊师利像。人有至者。钟
声香气。无日不闻。神僧瑞像。往往逢遇。大唐
龙朔已来。敕下令会昌寺僧会颐。往彼修治
寺塔。前后再返。亦遇灵感。至正观中。有解
脱禅师。聚从习定。自云。于花园北。四度见文
殊师利。翼从满空。群仙异圣。不可胜记。或
问。此清凉山。为但山寒。名曰清凉。为就胜德
耶。若但山寒。名清凉者。即阴山穷谷。冻寒之
方。皆应清凉。若就胜德名清凉者。伹诸仙圣
所住之处。应亦清凉。即何独此山擅斯名也。
答。必二相兼。即无滥矣。一为山寒。兼有五
顶。如上已说。二惟就文殊化境。拣馀仙圣所
居。如般泥洹经云。若有读诵文殊师利名者。
设有重障。不堕阿鼻极苦猛火。常生他方清
凉国土。值佛闻法。得无生忍。华严经入法界
品云。以自在大慈。令彼清凉。斯之谓矣。故
广清凉传序¶ 第 1105b 页 T51-110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5.png)
器界之生灭。如斯而已矣。
* 五台四埵右圣行迹五
按灵记。五台有四埵。去台各一百二十里。据
古图所载。今此台。即古中台。中台即南台。
大黄尖即北台。栲栳山是西台。漫天石是东
台(唯北台中台。古时有异。东西二台古今无异)。
无恤台。常山顶是也。昔赵简子。名无恤。曾
登此山观代国。下瞰东海蓬莱宫。观神仙之
宅。此是普贤菩萨。于中止住。云霞出没。往来
五台。登台者。多见灵瑞。绿斯圣迹故。号为东
埵也。西瞢𧄼山。上有宫池古庙。隋炀帝。避暑
于此而居。因说天池。造立宫室。龙楼凤阙。
遍满池边。此池。世传神龙所居。缘斯圣迹故。
号为西埵也。南有系舟山。上有铜镮。舡轴犹
在。昔尧遭洪水。系舟于此。世传尧睹文殊现
于南台。缘斯圣迹故。谓之南埵也。北有覆宿
堆。即夏屋山也。后魏孝文皇帝。避暑往覆宿
此。因以名焉。下见云州石窟寺。世传山上有
乾闼婆城。即化城也。常于日欲出时。城乃现
焉。又望见北川。吴冢垒垒。有鬼趁南行。及见
南山柏谷藟(力鬼切)出随行。文帝吒之。其藟。即
回低曲而走。因谓之亚走柏。由此事迹。谓
之北埵也。至巨唐俨禅师。神异僧也。尝登西
南台之上。望见五顶。皆有五色云覆之。随云
覆者。配之为台。唯古之中台。即今之北台。古
之南台。即今之中台(孝文封为南岳也)馀皆定矣。
* 五台境界寺名圣迹六
中台顶上。有太华池。方圆二里。天生九曲。其
广清凉传序¶ 第 1105c 页 T51-110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5.png)
磊落。丛石间。复有名花。百品交映。神龙宫宅
之所在焉。人暂视之。瘆(所锦切)然神骇。云雾祥
映。难以具言。然池之大小浅深。神变不定。故
礼谒者。解璎褫佩。投中而去 随开皇十一
年。文帝。敕忻州刺使崔震。持供于五台顶。设
斋立碑。及睹后魏博陵公太守。奉使登台。遥
瞻丛石。并是菩萨身挂璎珞。故宝台铁塔。功
德最多。不可殚纪。
古十寺
* 大孚灵鹫寺
* 王子寺
* 灵峰寺
* 饭仙寺
* 天盆寺
* 清凉寺
* 石窟寺
* 佛光寺
* 宕昌寺
* 楼观寺
今益唐来寺六
* 竹林寺
* 金阁寺
* 安圣寺
* 文殊寺
* 玉华寺
* 圣寿寺
灵迹四
* 太华池
* 白水池
* 孝文人马迹
* 千年冰窟
名花五
* 日菊花
* 孝文十二院花
* 五凤花
* 百枝花
* 钵囊花
北台顶上有天井。下有龙宫白水池相连。金
刚窟亦相通彻
古有八寺
* 宝积寺
* 净明寺
* 木爪寺
* 普济寺
* 公主寺
* 甘泉寺
* 大谷寺
* 圣寿寺
今益寺二
* 宝山寺
* 太平兴国寺
广清凉传序¶ 第 1106a 页 T51-110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6.png)
灵迹十六
* 七佛池
* 罗汉台
* 九女泉
* 公主台
* 孝文教鹰台
* 孝文打毬场
* 仙人庵
* 禅庵藟
* 亚走柏
* 生死藟
* 空心藟
* 生地狱
* 邓隐峰塔
* 憨山
* 玉泉
* 金井
异草二
* 鸡足草
* 瞢𧄼草
东台。旧名雪峰。山麓有研伽罗山。台上遥见
沧瀛诸州。日出时。下视大海。犹陂泽焉
古寺一十五
* 华林寺
* 香云寺
* 观海寺
* 香藟寺
* 铜钟寺
* 石堂寺
* 龙盘寺
* 光明寺
* 万像寺
* 凤岭寺
* 龙泉寺
* 五王寺
* 天城寺
* 温汤寺
* 古华严寺
今益寺三
* 金界寺
* 乾明寺
* 东塔院(今为尼院)
灵迹十一
* 松子戍
* 亦龙口
* 六凤岩
* 明月池
* 五王城
* 枣林
* 乳头香藟
* 研伽罗山
* 那罗延窟
* 万圣足迹
* 温汤
药三
* 人参
* 长松
* 茯苓
西台。与秘[(序-予+林)/女]岩相连。危磴干云。乔林拂日。分
空绝壁。接汉层峦
古寺十二
* 秘密寺
* 石门寺
* 榆勤寺
* 乳石寺
* 东尖寺
* 大会寺
* 日照寺
* 向阳寺
* 铁勤寺
* 浮图寺
* 熊头寺
* 豹子寺
广清凉传序¶ 第 1106b 页 T51-110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6.png)
今益寺四
* 李牛寺
* 黑山寺
* 仰盘寺
* 病牛泉寺
灵迹一十五
* 泥斋和尚
* 孝文射垛
* 落王崖
* 香山师子踪
* 于阗国王踪
* 二圣对谭石
* 八功德水
* 石门
* 鸟门
* 龙窟
* 萨埵崖
* 王子烧
* 身塔
* 割肉坐石
* 王母仙桃
药三
* 黄精
* 茯苓
* 木瓜
南台孤绝。距诸台差远。林麓蓊郁。岩崖倾欹。
最为幽寂。昔有僧明禅师。居此三十馀载。亦
遇神仙。飞空而去。唯蝉蜕其皮。三十里内。悉
是名花。遍生峰岫。俗号仙花山。化寺屡逢。钟
声时发。昔曾有人遇异人。形伟冠世。言语之
间。超腾遂远。故僧明禅师歌曰。南台秀峙。龙
神归依。春云霭霭。夏雨霏霏。黑白瞻礼。失渴
忘疲。何罪不灭。何福不滋。卧于石罅。而坐神
龟。菩萨麻充其龙枝。罗浮草结作禅衣。居岩
㟧兮静虑。履山巅兮寻师。餐松长智饵。菊除
饥讲。说般若志。行禅师再。睹龙母。又见龙
儿。家施白药。永离苦衰。
古寺九
* 娑婆寺
* 殊公寺
* 郭[(序-予+林)/女]寺
* 嵌岩寺
* 浮图寺
* 高岭寺
* 石台寺
* 小柏寺
* 赤崖寺
今益寺三
* 福圣寺
* 灵境寺
* 法华寺
灵迹九
广清凉传序¶ 第 1106c 页 T51-110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6.png)
* 龙宫胜堆
* 万亩平
* 东王相
* 西王相
* 神龟
* 东车尖
* 西车尖
* 石罅
药二
* 人参
* 钟乳
中台北。北台南。中间有诸佛浴池。一百二十
所。四面是水。中心有土台。方圆三尺。号为菩
萨盥掌。游戏之地。其岁香气氛馥。色相光
明。人熟视之。神移目乱。不敢久住。然人亦罕
到池中。多出白云。状如队仗。有梵志婆罗门
像。如睹菩萨及圆光者。白衣即得初果及第
二果。若净戒之僧。得第三第四果也。金刚窟。
即文殊大宅。此窟。在东北台二麓之下。楼观
谷内。南北岭间。有石门乃先圣出入之处。人
多不识。昔有繁峙县佛慧师。曾入此窟。行约
三十里。有横河。既济即抵平川。无复凡木。但
见宝林。极望四周。金楼琼塔。炳然晃目。佛慧
师。出为人说此。
唐长安二年。遣使于五台山大孚灵鹫寺。前
采花万株。移于禁掖。奇香异色。百品千名。令
内道场。裁植供养。敕万善寺尼妙胜。于中台
造塔。凡一期功毕。遣内侍黄门金守珍。就山
供养。显庆设斋。乃供一万菩萨是日。忻代诸
处。巡礼僧数。盈一万。皆云。万圣赴会。普施
一镮钱。一万缗。别施菩萨。内侍与州县。具
达朝廷。由斯灵瑞。台山复兴。
* 释五台诸寺方所七
按灵迹记。称古传有寺一百一十。北齐割数
州租税。以充供养。粤自后周已来。亟遭废
广清凉传序¶ 第 1107a 页 T51-11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7.png)
鸱枭之迹。俄钟随季。海内分崩。寓县沸腾。生
灵涂炭。兵火延及。荡焉靡遗。大率伽蓝多从
煨烬。名额既泯。基址徒存。其堪住持者。六十
七所。馀皆湮没焉。
大孚灵鹫寺者。世传后汉永平中所立。所以
名灵鹫者。据西域记第九卷说。梵云结栗陀
罗矩吒山。即释尊说法华经之地。唐云鹫峰。
亦曰鹫台。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
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此山亦然。今
真容院所居之基。冈峦特起。有类高台。势接
中台北台之麓。山形相似。故以名焉。寺依此
山立名。故云大孚灵鹫寺也。昔有朔州大云
寺惠云禅师。德行崇峻。明帝礼重。诏请为此
寺尚座。乐音一部工技百人。箫笛箜篌。琵琶
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阗。舞袖云飞。歌梁尘
起。随时供养。系日穷年。乐比摩利天仙曲。同
维卫佛国。往飞金刚窟内。今出灵鹫寺中。所
奏声合苦空。闻者断恶修善。六度圆满。万行
精纯。像法已来。唯兹一遇也。
清凉寺。依山立名。托居岩侧。前通涧壑。上
接云霓长安二年五月十五日。建安王仕并
州长史。奏重修葺。敕大德感法师。亲谒五台。
山以七月二十日。登台之顶。僧俗一千馀人。
同见五色云中。现佛手相。白狐白鹿。驯狎于
前。梵响随风。流亮山谷。异香芬馥。远近袭
人。又见大僧。身紫金色。面前而立。复见菩
萨。身带璎珞。西峰出现。法师。乃图画闻奏。
帝大悦。遂封法师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
广清凉传序¶ 第 1107b 页 T51-11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7.png)
子侯知一。御史大夫魏元忠。命工琢玉御容。
入五台山。礼拜菩萨。至长安三载。送向清凉
山安置。于是倾国僧尼。奏乞送之。帝不许。以
雁门地连猃狁。但留御容于太原崇福寺大
殿。中间供养。于五台山。造塔建碑。设斋供
养。是知真境菩萨所居。帝王日万机之务。犹
造玉身。来礼大圣。矧馀凡庶。岂不从风一游
净域。累劫殃消。暂陟灵峰。多生障灭者矣。
佛光寺。燕宕昌王所立。四面林峦。中心平坦。
宕昌王。巡游礼谒。至此山门。遇佛神光。山林
遍照。因置额。名佛光寺唐。正观七年。五台县
昭果寺解脱禅师。重加修建。事如惠祥传所
说。
王子寺。备惠祥传中所载。
西台。接东峨谷。有一古寺。名秘[(序-予+林)/女]严。亦具惠
祥传所说。此寺。唐垂拱中。有雁门清信士。辟
闾崇义。形同素服。心造玄关。毕志有归。励精
罔倦。薄游兹寺。誓愿住持。经阁始成。楼台营
构。堂殿房廊。六七院宇。二三四辈行人。云屯
慈地。十方名德。辐凑其中。无惮劬劳。惟专禅
诵。至长安三年。国家搜罗英彦。不遗岩野。辟
闾崇义。遂被召入。因乞为僧。敕许披剃。后乃
还山。终于此寺也。
北台之西。繁峙县东南。有一寺。名公主寺后
魏文帝第四女信诚公主所置。年代浸远。尼
众都绝。房廊院宇。佛殿讲堂。九女浮图。瓦甓
犹在。唐世。有尼童女名丑。丑得一玉石。方圆
一尺。文成五色。表里光莹。自持至都。献则天
帝。帝赐绢百束。且须后命。志拟置额度尼。丑
广清凉传序¶ 第 1107c 页 T51-11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7.png)
北台之麓。有木瓜寺。往昔登台。路由兹地。
年代旷远。不知建立之始。寺有长发女。名佛
惠。年七十四五。貌似愚痴。百岁耆耋。自少见
者。容状初无改变。修葺伽蓝。常为导首。繁
峙。曾有三百馀人。逐佛惠上北台。适逢雨雹。
遽引下台侧。投一藟(力鬼切)下。藟半空如室。佛
惠前进。诸人随入。同坐藟空。悉能容受众不
测其神。时谓肉身菩萨。
普济寺。居大黄尖岭之南。林麓清虚。川原疏
旷。西见栲栳山。东望漫天石。南睹中台北
台。当木瓜之北有入地泉。巡台之人忽逢雨
雹。于此避难。
北台北谷内。有宋谷寺。宝积寺。又东北。有宝
山寺。并居谷内院宇幽奇。楼台壮丽。即今见
存。
生地狱。去北台东不远。有乱石交耸。闻诸古
老。昔有张善和者。尝逐一白兔至此。而陷内
见地狱。去地狱不远。又睹一经藏。层阁壮丽。
善和怖骇。是投其中。因见藏内。尘埃甚厚。其
傍亦有帚。静扫除之。于善和。倏尔善心生
焉。因即扫除。令极洁净。承斯片善。还复得
出。余谓。若非大圣愿力境界。焉能感化若是
哉。
邓隐峰禅师者。福建邵武人也。世传。与妹
出家。俱来游台。至台之顶。忽失兄所在。妹寻
访不得。至北台西。道南石上。头下足上。倒植
而立。裙衣上耸。竖而不乱。庵。然示灭妹曰。
轻躁之性。死而不易。遂乃推倒。即于其处。而
广清凉传序¶ 第 1108a 页 T51-11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8.png)
憨山者。在北台东北。世传。后魏孝文皇帝。台
山避暑。大圣化作梵僧。从帝乞一坐具之
地。修行住止。帝许之。梵僧乃张坐具。弥覆五
百馀里。帝知其神。乃驰骑而去。回顾。斯山岌
然随后。帝叱曰。尔好憨山。何随朕耶。因此而
止。故以名焉。
唐昌寺。佛光东北四五里。迢峣冈峦。寺宇幽
邃。世传昔宕昌王。造佛光寺。安止于此。因以
名焉。笺曰。此说或讹。疑唐时赐。额取昌盛为
名尔。
石窟寺。在佛光东北二十馀里。俨禅师所造。正
当山口。登清凉寺。路经于此。游礼憩息之所。
天盆寺。次南台北谷。山形似盆。其势如画东
北仙桥。西南神溪。池水当心。楼台四绕。今绝
迹矣。
王子烧身寺。次北五六里。有小岩寺。大藟寺。
唯瓴甓馀基。悉就颓毁。当时塔庙。靡有孑
遗。此地极为生善。然游礼路僻。到者甚稀。
昔有西京万善寺尼明月法屋等。于此结庵
而居。每诵华严涅槃二部。戒律清洁。至神龙
元年而卒。
中台北趾及台领南。有二伽蓝。号曰吴[(序-予+林)/女]葱
园二寺。有洪马寺主。于此住持。亦云戒德光。
时威仪动物。群虎如犬驯扰。院庭钟磬空鸣。
如人击动。六事不失。月十常闻。缁素巡台。就
而参礼。有尼三五人。年尽期颐。寺主百年不
下山谷。长安三年正月迁逝。
五王城五王寺。修创奇异。未知何代五王立
广清凉传序¶ 第 1108b 页 T51-11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8.png)
慕忘返。
东台南足南岭上。有观海寺。内有明月池。方
圆一里。水深八尺。虽在晦朔。月影中现。夹池
有二松藟(力鬼切)枝茎相樛。每清风发韵。有如
琴瑟。雁门人王石琦。太原郭上行。晋州魏法
才。繁峙薛思恭等。一千馀人。巡礼东台。忽至
此寺。会大霖雨。七日不止。乃虔诚发愿。因得
晴霁。但云敷不散。东极于海。浩然一色。平若
大川。于中现卢舍那像。并闻说法。后郭上行
等十馀人。发心出家。并得剃染。咸有高节。
东台东大会谷内。有铜钟寺。魏时所置。寺有
铜钟。可受三十斛。形如瓮腹。身作八棱。刻子
魏都金刚。填陷象鼻隐起。杂宝庄严。龙象绕
身。神仙遍腹。参辰日月。释梵之形。列于顶
上。中平元年。有僧惠澄。寓止兹寺。后因传戒。
远赴京都。数载方还。失钟所在。徘徊恻怆。痛
悼弥深。忽见异人。僧诘其所。答云。余此山神。
钟已收入金刚窟中。本兜率天王所造。澄曰。
非也。此是拘楼秦佛之时所造。山神何故收
入金刚窟内。澄遂于寺勒石。为铭曰。寺法鼓
窟为邻。击振吼腻吒闻。集贤圣灭苦因。被收
入金刚轮。谁得知见山神。万圣前六时闻。书
翠凤镌白银。表铜钟之去处。绝后代之疑人。
温汤寺。五王之所造。昔五王子者。不知何
代。宿植善根。得为王子。又缘恶业。染伽摩
罗疾。乃迁入山。于此温泉澡浴。疾遂痊愈。
身复轻安。造寺住持。因温汤为号。寺内有塼
塔一所。可高二丈。层给三重。中有卢舍那像。
广清凉传序¶ 第 1108c 页 T51-11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8.png)
中。有僧慈云。创此安置。厥后巡游之人。往
还不绝。
清凉岭南三十馀里。入大谷中。有嵌岩寺。小
柏寺。嵌岩寺有佛殿门楼。小柏寺中。有浮
图二所。一当路口。一在谷中。山东之人。多此
安泊。北有万亩平。是李澄师庄。为普通供养。
昔有僧。念阿弥陀佛。一念掷一菉豆。在十斛
瓮内。念满此瓮。乃见阿弥陀佛来迎。因而化
去。
赤崖寺。临路半崖。安置其寺。悬泉滴。溜水
透岩。下去七八里许。俯视灵寿镇定。复见易
州抱腹功德山。
东峨谷南。有铁勤寺。向阳寺。日照寺。垒石
寺。并在谷中。林木高深。联绵不绝。佛光寺
僧。多来栖止。
入东峨谷。有大会寺。浴王寺。榆勤寺。乳石
寺。东尖寺。右上伽蓝。并在于谷之内。多居
岩𡽗。内有捐身崖。萨埵崖。割肉坐石等处。面
有熊头寺。豹子寺。黑山寺。甘泉寺。望台寺。
相距不远。十里至十五里间。并据形胜。佛庙
精舍。各各有之。
石泥和尚者。不知何代人也。闻诸古老人云。
住西台近东北谷下岩间。修道。每至午际。搓
泥成剂。以充中食。人莫能测。后不知其终。
东台北四十馀里谷底。有华林寺。香云寺。寺
东五十里。有香藟寺。寺边有乳头香藟。藟南
有八九十里。有慈云寺。石室寺。下有龙盘
寺。有龙形石上盘屈存焉。次南有光明寺。万
广清凉传序¶ 第 1109a 页 T51-11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9.png)
在温汤岭上。盘龙寺。正当川下。光明寺万
像寺。见者不同。或出或没。有人曾见。在南岭
寺边。有栗藟果园。有僧见在川内。叵测其
由。台山境界。不可依言取定。多致差玄。盖诸
圣权宜化现。遭遇各异尔。
有二化寺。按灵迹记。一天城寺。在五王城北
三五十里。四面天城。一川平坦。云峰峻拔。雪
瀑湍流。据昔古伽蓝传云。化寺。不依地立。现
在空中。菩萨道场。文殊净刹。朱楼绀殿。七宝
所成。紫金白银。琉璃玳瑁。珠网交络。回出云
霞。得遇之人。尘机顿息。有池水。深丈四五尺。
清澈见底。平满下流。时有灵禽羽毛五色。绕
池上下。和鸣清亮。亦有茅庵草堂十五馀
所。居山半腹。莫测凡圣。游台之人。有时得
见。
东台东华林寺山麓下。有一古寺。不中题额。
院庭之中。宽一二里。四面云峰。如同刻削。踞
山半腹。缔构精蓝。宝塔淩空。实非人造。昔有
闰禅师者。德行高洁。游历至此。忽逢化寺。见
二老人。容状非凡。行如奔马。经此山巅。倏忽
之间。却见少年。语音和雅。犹如钟磬。口称
偈云。上善之语可放。中下之善可收。金刚之
宝可用。醍醐妙药可服。其僧。凝思寂。听记其
所说。有公孙生之俊辩。舍利子雄才。穷三界
之根源。同一乘之句义。遗僧圣药。遂得服饵
之法。僧既受教旋。即不见人。既莫识寺。亦
难逢。或化或真。不可知矣。
中台东南有玉华寺。世传。昔有五百梵僧。彼
广清凉传序¶ 第 1109b 页 T51-11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4/buddhist/T51-1109.png)
三冬凝寒。即返玉华。禅诵励精。苦志不废
寸阴。常有骡三十头。不烦驱策。从北川上
下。运斋粮以供僧用。如此凡数十载。未尝
阙乏。即今中台厨堂之北。犹有旧寺基址存
焉。
广清凉传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