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山行易览第四¶ (自动笺注)
廬山記卷第三
*山行易覽第四
江州德化五里
延壽院(舊名羅漢壇)延壽
五里
石塘周郎中濂溪
濂溪東南十里
寶嚴禪院(舊名雙溪)西南十里
祥符觀(舊名太一)寶
嚴之南三里
又有雲慶庵。
雲慶一里
寶積
庵。
寶嚴之西七里
又有庵巖莊。
庵巖莊一里
至禪智院(舊名淨居)禪智五里
亦至祥符觀
觀之
五里
龍泉庵。
龍泉十里
妙智院(舊名行春亭)
妙智五里
至蛇岡。
蛇岡之下五里
太平觀
(舊名通玄府)祥符觀西南二里
又有國泰庵。
庵西
蓮華峯頂十五里。
蓮華庵。
國泰之南五
里。
報恩庵。
報恩一里
雲際庵。
雲際
里。
永清庵(一名下蓮華庵)其傍有道人隱居。
永清
之西一里
雲溪庵(一名下蓮華洞)雲溪一里
亦至
太平觀
觀之西五里
東林太平興國寺
西南五里
有清泰庵。
清泰一里
廣澤
院(舊名龍潭庵)其上五里。
至三龍潭
廣澤七里
亦至
東林
東林之西百餘步。
遠公塔。
塔西百餘
步。
西林乾明寺
西林之東五里
黃土庵。
其傍有看經庵。
看經一里
崇福庵。
崇福
里。
香城庵。
其傍有觀音庵東庵
東庵之下
一里
廣濟庵。
廣濟半里
僧巖
聖僧巖
二里
石盆庵。
西林東南五里
又有下化
成院。
化成三里
至護國。
庵護國一里
亦至
石盆庵。
石盆上半里。
保興庵。
保興半里
至上化成普照寺
其傍有大師庵。
化成
十里
香爐峯
峯頂庵。
峯頂之南十里
香積庵。
有路下山南棲賢澗東之萬壽
二十里而險。
峯頂之西五里
寶林寺(舊名大林)寶
一里
至擲筆峯
又一里。
佛手巖
佛手巖
二里
天池院。
院之南一里
隆禪師塔。
下二里。
新羅庵。
庵之東二里
十八賢
臺。
天池下山十五里。
同名錦繡谷
山下
一出錦繡谷
一出石門谷
合流湓江
水之上有雙龍廣福尊勝保寧庵。
相望皆不百步
石門澗保寧庵前。
澗中
五里
石柱峯鐵舡峯。
下有二道人庵。
寧之五里
福海庵。
福海二里
祥雲庵。
祥雲之上十里
雲頂峯。
峯頂雲頂庵。
雲之南八里。
月輪庵。
其傍有靈泉庵。
七里
報國庵。
報國五里
圓通崇勝禪
院。
其側有廣福院。
圓通二十里。
至康王景
觀。
圓通已上皆隷江州
康王觀北入
谷中五里
龍泉院
又二十里。
水簾
觀之
百步
毘盧庵。
毘盧二里
至大明庵。
大明
二里長興庵。
其傍又有仁王院
仁王二里
乾壽院。
乾壽七里
至靈淨慧禪院
淨慧
之南十里
有清霞觀
淨慧之東二里
過康
樂經臺又三里
陶公醉石
醉石復出官道
三里
歸宗承天禪院
歸宗之西百步
靈溪祥符觀
祥符一里
香泉院。
次上塔次
下塔。
相去百餘步。
下塔五里
般若臺
教院。
其傍有石門庵。
次布水庵。
覺性
(一名崔師臺)次重巖庵。
相去百餘步。
重巖三里
謝山人草堂
草堂三里
至靈棲院。
靈棲之上
百步
紫霄峯舍利塔
靈棲之下八里
三將軍洞。
三將軍洞之下入歸宗一里
棲之東四里
重雲庵。
萬歲庵。
天宮
庵。
相去百餘步。
天宮一里
至餘峯庵。
峯之上二十里。
白雲洞
餘峯之下二里。
先天觀(舊名真風)其傍有柳大卿草堂
先天二里
太虛簡寂觀
簡寂五里
棲隱觀。
棲隱
之東五里
至古靈庵。
古靈十里
開先
院。
開先之南一里
石碑庵。
石碑上七里
黃石永泰院。
永泰之前半里
至文殊臺。
永泰之上十里
有道人庵。
聖僧巖
善才
黃石
開先之東二里
萬杉禪院
東北三里
真教院(舊名雲峯)真教三里
至景
德院(舊名高遙)景德一里
李徵古書堂
書堂
四里
五乳香積院。
香積二里
至俱胝
庵。
其傍有觀音庵
觀音半里
至齊雲庵
齊雲
三里
臥龍庵
臥龍之下五里
青蓮
(舊名白雲庵)其傍有雲峯院(舊名下偃臺)雲峯五里
至道
院。
道林一里至禪靜院(舊名中興)禪靜一里。
至保慶
庵。
保慶一里
至淨隱院(舊名寶峯)淨隱三里
至祖
教院(舊名上偃臺)其傍有盤龍庵。
西源庵。
寶輪庵。
百步
寶輪三里
椆木庵。
椆木三里
幽邃庵。
幽邃一里
赤眼塔。
東北十里
棲賢寶覺禪院
南康軍五老五里
有大
衝庵。
大衝五里
亦至羅漢禪院
羅漢十里
棲賢院。
羅漢之東五里
折桂僧莊。
西五里
白鹿洞李渤書堂
白鹿洞三里
承天白鶴觀
白鶴五里
亦至棲賢院。
棲賢
之東半里
至淨住院(舊名登雲)淨住之東二里
廣壽院(舊名資聖)其傍有金師臺。
廣壽之北二里
萬壽院
萬壽之南三里
楞伽院(舊名白石)楞
伽之上三里。
至證道院(舊名白石)證道三里。
至太
興國院。
太平一里
至上五峯香林院。
五里
淨居院(舊名上庵)淨居五里
至下五峯
福院。
延福三里
竹林院。
竹林二里
至福源
庵(舊名靈源)福源半里
石泉庵。
石泉二里
至凌
霄巖明真院。
明真之下五里
至淨妙院(舊名德政庵)
妙一里。
雲臺庵。
雲臺三里
至聖果院
(舊名淨明)其前有解空院(舊名吉祥)解空之西北百步
谷源庵。
谷源之東北二里
至證寂院(舊名)證
半里
華嚴院
華嚴三里
永福院(舊名龍雲)
永福之下八里
至大富莊。
大富莊之東北
里。
慧日禪院
慧日三里
至大雄庵。
大雄
出官七里
佛殿庵。
佛殿一里
興福
庵。
興福三里
智林院(舊名慈雲)智林三里
吳章嶺。
江州界也。
慧日西南十里
至大
城庵。
大城三里
至延真昭德觀。
昭德之前
里。
登雲庵。
其後一里
淨慧院。
昭德之西
出官道二十里。
尋真冲虛觀
尋真二里
普覺院(舊名長慶)普覺之西十里
還至羅漢禪院
又自南康落星寺泛舟釣魚臺一里
至明
心院(舊名翠嶶)明心五里
楞伽院
楞伽五里
善才庵。
善才三里
凌雲庵(舊名凌雲書堂)凌雲
里。
亦至萬杉禪院
明心東南五里
又至東
法輪院
法輪之北十里
亦至萬杉
又自南
西南出十五里。
西古興善院。
興善十里
亦至歸宗
凡自南康建昌門。
承天院。
開先路。
五老門。
望雲亭
則問棲賢路
云。
*十八賢第五
廬山豈獨水石能冠天下
由代有高賢隱居
以傳。
東林寺舊有十八賢傳。
不知何人所作。
文字淺近
事驗前史
往往乖謬
讀者
之。
使古人風跡無知者。
惜哉。
予既作山記
乃因舊本參質宋史高僧傳
粗加刊正
或舊所脫略
今無有可考。
亦未如之何也。
**社主遠法師
法師諱慧遠
姓賈
雁門樓煩人也。
為書生。
年十三。
隨舅令狐遊學許洛
尤善莊老
弘偉
年二十一。
欲渡江東范宣子共契
嘉遁
中原冠亂。
南路阻塞
沙門釋道安
寺於太行
贊佛法。
遂往歸之。
初聞講般若
經。
豁然大悟
乃歎曰。
儒道九流糠粃耳。
與弟慧持投簪落髮
委命受業
心既入道
大法己任
慧解夙發。
神明英越。
安常
曰。
使道流東國
其斯遠乎。
二十四。
便就
說。
有客聞講實相義。
疑難往復
彌用疑塞。
師為引莊子為比類。
惑者大釋。
於是安之
門人獨聽不廢俗書
後隨師南遊襄陽
朱序所拘。
眾皆罷去
遠乃與弟子數十人
公元318年
荊州
住上明寺。
後欲往羅浮山
太元六年
尋陽
廬阜之間曠。
乃立龍泉精舍
久之
沙門慧永禪師先居西林
與師有舊
邀同
止。
乃謂刺史桓伊曰。
遠公弘道
學者日集。
道所棲。
不足處。
奈何
時又夢山神請曰。
山足棲神
一夕忽有雷雨
震擊詰朝
林麓
大闢
素沙布地
兼有楩柟文梓良材
桓乃
即其地更立房殿
名其殿曰神運
以在永師
公元323年
所居之東故。
號東林
太元十一年歲次丙
戌寺成。
先有阿育王文殊之像。
沈於武昌
中。
陶侃不能得。
至是飄然輕舉還神運殿。
以修佛事
又因罽賓道人
共作佛影臺。
皆有
神感
事具高僧傳
於是謹律之侶絕塵之客。
四方不期而至。
彭城劉遺民
豫章雷次宗
周續之
南陽宗炳張野張詮等。
凡百有二
十三人
師同修淨土之社。
乃令劉遺民
發願文。
殷仲堪之任荊州也。
入山展敬
松下談易
陳郡謝靈運
負才傲物
少所推
重。
一見肅然心服
為鑿東西二池白蓮
淨社
師以心雜止之。
范寧豫章
師請入
社。
不能從。
姚興法師羅什欽風德。
施遺
桓玄震主。
不覺致敬
安帝江陵
都。
輔國何無忌勸師候覲。
師稱不行
公元342年
使勞問
凡居山三十年
影迹不至塵俗
每送
公元416年
客以虎溪為界。
晉義熙十二年歲次丙辰
初六日順寂
春秋八十三。
感疾
動林
下。
耆德請飲豉酒米汁
不許
又請以蜜和
水為漿。
師命律師一人
披尋律文
可否卷未
半而終。
遺命露骸林下
既而弟子尋陽
屬。
奉葬於西嶺
謝靈運張野序。
唐會昌
公元425年
乙丑寺廢。
大中二年戊辰復。
寺之復也。
公元939年
正言賜旌褒。
諡曰辯覺大師
昇元三年
諡正覺
興國三年
諡圓悟大師
仍名其墳。
凝寂之塔。
匡山二十卷
傳于世。
**彭城劉遺民
劉程之字仲思
彭城里人
漢楚元王之苗
裔也。
歷晉世至卿相
程之少孤事母。
州閭
孝。
墳典百家靡不周覽
尤好佛理陳郡殷仲
桓玄等諸賢。
莫不崇仰
解褐參軍
之既慕遠公名德。
白首同社
乃錄尋陽
以為入山之資。
歲滿棄去。
結廬西林
榛莽
義熙間公侯
復辟之皆不應
易名
遺民
遠公賢推為上客
常貽書關中
與什
肇二法師通好
揚搉經論
念佛三昧詩。
名實詞文義之華。
一時所挹。
凡居山十
二年
正月感疾
便依念佛三昧
阿彌
陀佛。
至六月初。
果見白毫相
次見佛真影
摩其頂。
更作齋福。
願速盡壽。
又請僧讀無量
法華經二十七日
僧眾咸集。
遺民曰。
逝矣。
氣盡
勿哭以相惱亂
行香
請眾
僧。
供養釋迦文佛。
以謝令我知有阿彌陀佛
今日願必迎接
少頃合掌
西向而逝。
子雍
積土為墓。
勿用棺槨
當時無不高仰
義熙
公元942年
六年庚戌終。
春秋五十七。
**豫章雷次宗
雷次宗字仲倫
豫章南昌人
博學明詩禮。
不就徵辟
入廬山立館東林僧房之東。
與遠
公元438年
公同社。
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徵。
至都立學
籠山
置生百餘人
久之復還廬山
公卿
道後再徵。
築室鍾山西巖下。
謂之招隱館。
秉操
不入公門
每自華林園東林
入延賢堂。
公元448年
太子諸王
喪服經。
元嘉二十五年戊子
終。
春秋六十三。
**雁門周續之
周續之字道祖
雁門廣武人
後徙豫章建昌
年十二。
范寧受業
五經五緯
號十經
門推為顏子
劉毅命為參軍
又辟博士大尉
掾。
不就
後入廬山
遠公淨社
又與劉
遺民陶淵明
號尋陽三隱
續之不尚峻節
刺史相招請。
亦往從之。
武帝東郭
開館待之
乘輿降幸。
續之禮義
辯析精異。
號為通隱
或問續之
時踐王庭何也。
續之
笑曰。
心馳魏闕者。
江湖桎梏
情致兩忘
公元357年
者。
市朝巖穴耳。
昇平元年癸亥終于
山。
春秋六十七。
**南陽宗炳
宗炳字少文
南陽涅陽人
祖承宜都太守
繇之湘鄉
博學善琴書圖畫。
尤精玄言
宋武帝之在荊州也。
召為主簿
不起
問其
故。
答曰。
棲丘飲谷
三十餘年矣。
廬山
室。
遠公同社
後兄臧為南平太守
逼與俱
還。
乃於江陵三湖立宅。
後辟參軍太尉掾
公元200年
不就
乃勅南郡長。
吏役
數致餼賚
南陽王
義季親至其室
命之角巾布衣引見
不拜
曰。
屈先生重祿
可乎。
對曰。
祿如腐草
幾何
雅好山水
往輒忘歸
西陟荊巫
衡岳
晚年盡圖之於室曰。
吾老矣。
名山不
再覩
澄懷觀道。
臥以遊之。
撫琴動操
公元447年
令眾山皆響。
元嘉二十四年癸未終。
春秋六
十九。
**南陽張野
張野字萊民
南陽宛人也。
後徙潯陽柴桑
陶元亮通婚姻。
學兼華竺善屬文
州舉秀才
中郎府功曹州治中後徵散騎常侍
俱不
就。
天資孝友
田宅舊業推與弟。
一味之甘
一庾之
九族分之。
衣食躬自菲薄
人不
堪其憂。
不改其樂。
凡所著述傳於世萬餘言。
敬遠公
與劉雷同轍。
遠公卒葬西嶺
謝靈
公元418年
運為銘。
野序之。
門人焉。
義熙十四年戊午
終。
春秋六十九。
**南陽張詮
張詮字秀碩
萊民族人也。
情性高逸
酷嗜
墳籍
耕鋤猶帶經自樂。
朝廷散騎常侍
徵。
不赴
庾悅以其家貧
尋陽祿之。
曰。
古人正以容膝為安。
屈吾志亦何榮乎。
公元423年
不就
廬山
遠公淨社
宋景平元年癸亥
終。
春秋六十五。
**西林覺寂大師
大師諱慧永
姓繁
河內人也。
年十二。
沙門
竺曇現。
慧悟宿習內外典籍
無不洞達
佛事中。
習禪為樂
先與遠師同依道安於恒
山。
約結羅浮
永師先止尋陽
晉太元
之初也。
刺史陶範挹其道風
宛如夙契
於是
留憩廬山
捨宅棲止
貞素自然
清心剋己。
言常含笑
不傷物。
又別立一苑室於嶺上
每欲禪思
輒往居焉。
所居甞有香馥之氣。
號香谷
屋中甞有一虎
人或畏者驅之上山
人去還復馴伏
遠師龍泉學徒漸眾。
師要
同憩香谷。
又感神夢之異。
桓伊寺東林。
號西林焉
鎮國將軍何無忌作鎮尋陽
每至
瞻禮盡其誠敬
專意淨土之行。
晉義熙
公元385年
十年甲寅
遇疾綿篤
一日忽起。
斂衣合掌
屣欲起。
如有所見
眾咸驚問答云。
佛來。
終而逝。
春秋八十三。
山中聞其香不絕者七
日。
全身葬於本寺西二百步。
南唐元宗
建塔亭。
尋降焚黃
追諡寂大師實智之塔。
**東林普濟大師
竺道生本姓魏
鉅鹿人也。
寓居彭城
家世
族父廣。
道生生而頴悟
聰哲若神。
其父知非
凡器
愛而異之。
後從沙門竺法汰出家
遂用
竺為氏。
既踐法門
俊思奇拔
研味句義。
觸類
開解
年十五。
便登講坐。
吐納問答
貫珠
公元411年
玉年二十。
器鑒日深
義熙七年辛亥
初入廬
山。
幽棲七年
以求其志。
常以入道之要。
慧解
為本。
鑽仰群經
斟酌雜義。
萬里隨法。
不憚
疲苦
乃經長安
羅什受業
關中僧眾咸謂神
悟。
還都青霞寺。
校閱真俗
研思因果
云。
善不受報頓悟成佛
性常有論。
法身無色
論。
有無淨土緣論等。
籠罩舊說。
妙有淵旨
守文之徒嫌嫉紛起。
六卷泥洹經。
先至京
都。
說阿闡提人皆得成佛
于時大本未傳。
先發獨見忤眾。
於是舊學以為邪說
而遣之。
師乃正容誓曰。
我所說反於經義
者。
請於見身示以厲疾
若與實相不相違背
願捨識之時。
師子座
言竟拂衣而去
入吳
虎丘山
旬日之中。
學徒數百人
其年夏
震于青園佛殿
龍昇于天。
識者默歎曰。
龍既
去。
生必行矣。
師果辭眾。
復還廬山
銷影巖
岫。
後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稱闡提悉有佛
性。
前所說若合符契。
師既獲斯經。
尋復
公元434年
說。
宋元嘉十一年甲戌冬十月
廬山精
法座講說
大眾悚聽。
法席將畢
忽見麈尾
紛然而墜。
端坐正容
隱几而逝。
顏色不異
入定
道俗嗟駭
京師諸師聞者悉皆懺悔
信伏
葬于廬山之阜。
王微以生比郭林宗
為立傳。
述其遺德
元宗詔建堂造塔。
追諡普
濟大師法施之塔。
**釋慧持法師
慧持者。
遠師之弟也。
冲然遠量
年十四學
讀書
一日所記。
敵人十日
善文史。
巧才
製。
年十八出家
與兄同事道安法師
遍學眾
經。
丑三藏。
形長八尺
風神俊爽
常躡革
屣。
衲衣半脛。
同居東林淨社
廬山徒屬
往來三千。
持為上首
羅什關中
遙相欽敬
公元399年
至隆安三年
持欲觀矚峨嵋
振錫岷岫。
乃辭
遠師
遠師苦留
不可
嘆曰。
人生愛聚。
獨樂離。
持曰。
滯情愛聚者。
不應出家
今既割愛求道
正以西方為期耳。
於是悵然
而別。
荊州
殷仲堪桓玄加禮遇欲留。
可。
蜀成都郫縣龍淵寺。
昇持堂者。
皆號登
龍門
譙縱之亂從子道凶悖尤甚
寺人
浴血
眾僧怖走。
神色盥洗無忤
福見
之。
愧悔汗流。
左右曰。
大人故與眾異
以義
熙八年壬子順寂
春秋七十二。
**罽賓佛馱耶舍尊者
佛馱耶舍此云覺明。
罽賓國婆羅門種也。
年十三。
隨師游於曠野
與虎相遇
師欲避之。
耶舍曰。
此虎已飽。
必不食人
俄而虎去。
中道
果見餘食。
師密異之。
年十五。
大乘經百萬
言。
猶為沙彌
乃學五明論。
世間法術多所練
習。
然性簡傲
謂少堪己師。
年二十七。
受具
戒。
讀誦手常不釋卷
端坐思義
猶以虛度
日景為歎。
專精如此
沙勒羅什甚相
尊敬
後入龜茲
法化甚盛。
羅什已為呂光
所執。
什在姑臧
遣信要之
耶舍欲從之。
恐為
國人所留。
乃取清水一鉢
以藥投中。
數十
言。
弟子洗足。
即便夜發
比旦行數百里
人追之不及
弟子曰。
何所覺耶。
曰唯聞疾
風之響。
而眼有淚耳。
耶舍又為呪水洗足乃
止。
姑臧
什公已入長安
乃請姚興迎之。
新省逍遙園
與什對譯十住婆娑等論。
耶舍髭赤。
時人號為赤髭論主
前後贈遺
供養不受
時至分衛
一食而已
衣鉢
具滿屋三間
不以關心
姚興為貨之。
城南
造寺
耶舍先誦曇無德律。
疑其謬。
乃試
令誦羌籍藥方
可五萬言。
二日
執文覆
之。
不誤一字
眾伏其強記
弘始中譯出四分
公元412年
律為秦言。
晉義熙八年壬子
廬山
遠公
預社之客。
後辭還本國。
罽賓虛空藏經
一卷賈客
至于涼州
莫知所終。
**罽賓佛馱跋陀羅尊者
佛馱跋陀羅
漢云覺賢
本姓釋氏
迦維羅衛
國人
甘露梵王苗裔
覺賢三歲而喪母。
歲而喪父。
外氏所養
從祖鳩摩婆利聞其
聰悟
乃迎還度為沙彌
年十七。
與同學數人
俱以習誦為業。
一月所誦。
一日誦之。
歎曰。
一日敵三十夫也。
具戒
博學
經。
多所通達
少以禪律馳名
與同社學僧伽
達多。
共遊罽賓國
達多雖伏其才明
而未測
其人也。
後於密室禪坐
忽見賢來。
達多驚
問其意。
答曰。
暫至兜率
致敬彌勒
言訖便
隱。
達多乃知其神。
其後益見神變
敬心
問。
方知得不還果也。
喜遊弘化
乃度
葱嶺
六國
交趾附舶。
循海至青州東萊
郡。
鳩摩羅什長安
即往從之。
大喜
與共玄旨
多所推伏
後至廬山
遠師久服
風聞
傾蓋如舊
於香谷後山
茇舍而居。
自是
公元418年
江東耽禪悅。
安帝義熙十四年
先有沙門
于闐國
華嚴經前分三萬六千偈。
未有
宣譯
乃迎師。
道場寺譯主
吳郡內史
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沙門法業等。
詮定文
旨。
會通華梵
妙得經意
先後譯出觀佛三
昧海等經論
九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
並行
公元429年
於世。
元嘉六年歸寂建鄴
春秋七十一。
賢有釋迦舍利三粒。
自隨因葬北嶺
建塔
焉。
**釋慧叡法師
慧叡冀州人也。
出家
執節清峻
博學
方。
遊歷諸國。
南天竺界。
音譯詁訓
殊方
義。
無不洞曉
還憩廬山
遠師淨社
常適京
師。
烏衣寺。
講說思徹言表
彭城王
康請入第受戒
叡曰。
禮聞來學
義康大慚
乃入寺虔禮以奉戒法
後以貂。
裘奉叡。
叡不
服。
常坐之。
王密令左右買以三十萬錢。
叡曰。
雖非所服。
大王所施。
聊為從用耳。
謝靈運
佛理
殊俗之音多所達解
乃以經中諸字
并眾音證於叡。
著十四音訓
條例
漢昭
公元439年
然可了。
使文字有據。
宋元嘉十六年己卯
順寂
春秋八十五。
時稱晉有四聖
生肇融叡
其一也。
**釋曇順法師
黃龍人也。
幼而出家
親承羅什之訓。
宿滯多所通達
議論精博
講釋群經
演贊
大乘
了悟玄微
色空無著。
什公甞嘆曰。
曇順
奇器矣。
廬山
從遠師同修西方淨社
道不群。
利濟為本。
寧蠻校尉劉遵考
江林
公元425年
立寺。
師經始。
遠師遣從之。
元嘉二年己丑
歲終
春秋七十九。
**釋曇恒法師
河東人
童孺出家
年十三講大乘經論
深明至理
具戒
內外典籍皆悉備通
德行
孤清
歲寒無改。
棲神幽境
群鹿馴擾
誠無
我心。
物情自伏。
願修西方
同歸淨社
晉義熙
公元437年
十四年戊午歲終
春秋七十一。
**釋道昺法師
姓陳
潁川人
出家
遠公弟子
達經律。
涉獵外書
特深莊老
德行孤峻
悟夙深。
披文不復再覽。
講述經典
理直
公元418年
明。
晉義熙十四年戊子
章太守王虞入山
拜謁
嘉其風度
為山主。
紹大師之躅。
眾以
公元435年
道源法嗣宗仰羽翼焉。
元嘉十二年
亥終。
春秋七十一。
**釋道敬法師
瑯琊王氏。
從祖凝之江州
太元十六
年。
入山出家
遠公弟子
博覽儒書
兼明
典。
年十七。
大乘經論
所誦日過萬言
才學
幽深
時賢敬伏。
每嘆戒律終身難全。
願淨六
根。
但稟一戒。
師亦聽之。
氷霜瑩然
德望
公元420年
著。
遠公歸寂若耶山
永初元年庚申終。
五十一。
**釋曇詵法師
廣陵人
幼而出家
遠公弟子
頗通外
學。
別識山中鳥獸毛色俊鈍之性。
洞曉草木
枝幹善惡甘苦之味。
尤能講說
風神超朗
凝遠
審於傳寫
持本不移
維摩經
著窮
公元475年
通論蓮社錄。
建寺後五十五年
元嘉十七
庚辰最後終。
春秋七十九。
廬山記卷第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