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2a 页
庐山记卷第二
* 叙山南篇第三
由圆通二十里。至康王谷景德观。旧名康王
观。入谷中溯涧行五里。至龙泉院。又二十里。
有水帘。飞泉被岩而下者二三十派。其高不
可计。其广七十馀尺。陆鸿渐茶经尝第其水
为天下第一。旧传。楚康王为秦将王剪所窘。
匿于谷中。因隐焉故。号康王谷。观之碑刻皆
言其然。考之不是也。楚康王昭以春秋鲁襄
公之二十八年。及宋鲁陈郑许之君。送葬于
西门之外。诸侯之大夫皆至于墓。时楚方强。
去王剪虏负刍灭楚者。凡三百二十六年。其
间不容复有康王也。国亡而自匿于山谷。或
康王之子孙。未可知也。旧观基在谷中。梁大
同二年。道士张法施所建。隋开皇十年。道士
丁玄真能摄伏鬼神。迁铜马庙于谷内。而建
今观焉。康王观之西半里。有大明庵。由大明
庵至毗卢庵长兴庵。皆二里。康王观之南五
里。又有乾寿庵。由乾寿二里。至仁王院。由仁
王至净慧院七里。自康王观由官道十五里。
亦至净慧禅院。净慧旧名黄龙灵汤院。有汤
泉。四时沸腾。为丹黄之臭。须臾熟生物。病疮
人浴之有愈者。黄龙山在灵汤之南。亦庐山
之别峰也。其南十里。亦有清霞观。灵汤之东
二里。道傍有谢康乐经台。又三里过栗里源。
有陶令醉石。陶令名潜。字元亮。或曰。字渊
明。义熙三年。为彭泽令曰。吾安能为五斗米。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2b 页 T51-10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2.png)
史有传。所居栗里两山间有大石。仰视悬瀑。
平广可坐十馀人。元亮自放以酒。故名醉石。
自栗里三里。至承天归宗禅院。晋咸康六年。
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王羲之。置以处梵僧那
连耶舍尊者一名达摩多罗故。有右军墨池。
至唐宝历初。僧智常居焉。始大兴禅刹。智常
大历中。得法于江西道一禅师。道一姓马。僧
史谓之马祖。智常之目重瞳。以毒药自按摩
之。使目眦俱赤。世号赤眼归宗。江州刺史李
勃。与常问答语。在景德传灯录。土木之盛山
南为冠。金轮峰上霄峰正居其后。左右盘礴。
面势平远。昔人卜其基曰。是山有翔鸾展翼
之势。院东之水故名鸾溪。溪上有桥。溪西石
渠流泉二百馀丈。因水为硙。瀹圃栽蔬。规摹
气象皆有可观者。金轮之峰左右有石镜。隐
现无时。光润如鉴。熙宁五年夏。有客游归宗。
归谓予言。今日在寺门上。见金轮峰石镜。寺
僧言。有居数年未之见者。上霄峰杰然最高。
即始皇登之。谓其与霄汉相接。因名焉。陈太
仆卿刘删诗曰。秦始瞰宇宙。汉帝上旌旃盖
谓此也。世传。峰半如有石室。中有文字。云是
夏禹所刻。其字大如掌。文皆隐起。外有石屏
蔽之。自上悬缒方到。春夏泉流不可辨。秋冬
方分明。昔有好事者。往摹之仅百馀言。今人
无复至者。艑底池亦在上霄峰后。寻阳记云。
吴猛乘舟。龙负而行。猛戒舟人闭目。舟人闻
曳触林木之声。惧而窃窥。龙遂委其舡山预。
旧传故老真见山顶犹有败艑。栖贤之东后有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2c 页 T51-10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2.png)
寻阳记又云。山有三石梁。长数丈。广不盈尺。
杳然无底。吴猛与弟子缘石梁而度。见金阙
玉房。地皆五色文。石如翚卵。并有棋树。皆高
丈馀。轻风时度。闻钟磬之声。见一老人。坐桂
树下。玉杯盛甘露浆授猛。又逢数人。宛若旧
识。仍设玉膏。猛弟子辄窃一宝器。欲来示世
人。须臾云雾晦冥。梁化如指。猛令送还。乃手
引诸徒。闭目而返。刘删诗故云。危梁耿大壑。
瀑布曳中天。李白诗亦云。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神仙之事固莫知其处也。
归宗之傍西行百馀步。有祥符观。旧名灵溪。
九江录云。齐永明元年。道士宋文超。依庐山
南麓而创焉。观记云。玉笥山记云。秦乱名宦
者十有三人。弃官学道。经于庐山。内武士三
人。曰唐建威李德殳宋云刀。欲遂栖焉。馀十
人曰。不然。初志归于群玉洞府。岂可中道而
废。言讫未行。一夕雷电奄。至庵舍左右。化成
二溪。溪中盘石上有玉简天篆。曰神化灵溪。
金简标题。真人受旨。玉洞潜栖。十人者莫知
所终。三武士遂栖于溪侧。汉武帝时。赐名灵
溪观。南唐齐王景达。重修功未就而薨。其贤
顺妃实成其志。是碑也。文林郎试秘书省正
字掌宫宅表奏。宋涣奉命撰。开宝五年太岁
壬申八月戊子朔六日树。故屋壁间有写真。
题曰。守太师尚书令齐王食邑一万户。实封
三千户。李达谥昭孝。册封太弟。太岁癸酉二
月丙戌二十四日己酉写。由灵溪一里。至香
泉院。吴大和六年。僧惠珍置次上塔次下塔。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3a 页 T51-10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3.png)
林故。名二塔。即归宗之方坟也。由下塔五里。
至隆教院。在般若峰顶。旧名般若台。隆教之
傍有石门庵。次布水庵。次觉性庵。一名崔师
台。皆不远百步。觉性之上百馀步。有重岩庵。
过重岩三里。至谢景先草堂。景先以医技游
公卿之门。丞相韩魏公。及台阁名士。往往赠
之诗。自云所居即杏林之故地。杏林在山北。
事具太一观。由谢氏草堂三里。至灵栖院。一
峰在其上百馀步卓然特立。亦名紫霄峰。峰
顶有铁浮图九级。记云。刘瑗序云。周显德
中。有祥光现于其地。人咸异之。阙下十二
尺。得古记云。赤乌二年。有天竺沙门。以释
迦佛舍利葬焉。案高僧传。吴赤乌十年丁卯
岁。沙门康僧会初至建邺。时吴国初见沙门
容服非常。有司奏。应捡察。权即召会诘曰。
佛有何灵。会曰。如来迁迹已越千年。遗骨舍
利神应无方。权以为诞谓曰。若得舍利。当为
造塔。乃洁净室。以铜瓶加凡礼请。至三七
日。忽闻瓶中鎗然有声。果得舍利。举朝集观。
五色照耀。权复以烈火试之不焚。击之入铁
不碎。权大嗟伏。即为造塔。以始有佛宇故。号
建初。则其前八年未有葬舍利者明矣。世俗
苟欲张大其事。因失其实。多此类也。景德
中。始易浮图以铁。皇祐二年重修。晋咸康中。
梵僧耶舍卒亦坟于灵栖。灵栖之下八里。有
三将军庙。去归宗一里。即谓秦武士唐建威
已下三人者。乡人岁祠焉。由灵栖至重云庵
四里。次万岁庵。次天宫庵。皆相去百步。由天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3b 页 T51-10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3.png)
白云峰。上有洞穴。大石如床。洞中流泉。其地
可耕。今无居者。山中行人望悬瀑。直下数百
尺。皆知其出于白云洞也。由馀峰二里。至先
天观。旧名崇善。梁大同二年。鄱阳太守杨友
江置。保大初。女真杨保宗重修。锡名真风。有
保大五年岁次丁未八月壬午朔二十八日己
酉。朝议郎尚书虞部员外郎武骑尉赐绯鱼
袋韩熙载奉敕撰记。略曰。六宫之中。竞施服
玩珠珍䌽绣。计逾千万。碑阴刻当时嫔御姓
氏十馀人。其西北半里。有柳大卿名宏。建
阳人。官于江东。乐此真境。因作室焉。由先天
至太虚简寂观二里。宋陆先生之隐居也。先
生名修静。吴兴东迁人。元嘉末因市药京邑。
文帝素钦其风。作停霞宝辇。使左仆射徐湛
宣旨留之。先生固辞。遂游江汉。后帝有大和
之难。人咸异之。大明五年。始置馆庐山。泰始
三年。明帝复加诏命。仍使刺史王景文敦劝。
屡辞不获。乃至阙设崇虚馆通仙堂。以待之。
仍会儒释之士。讲道于庄严佛寺久之。永徽
初。启求还山。不许。五年三月二日。即化。肤
色如生。清香不绝。后三日。庐山诸徒咸见先
生霓旌纷然来止。须臾不知所在。先生之去
也。常衣布囊。至是布囊挂于岩树。今西涧一
峰名布囊岩。赐谥简寂先生。始以故居为简
寂观。唐太极元年二月七日。敕醮于观。有黑
龙群鹤之异。降诏褒异。仍付史馆。辞多不载。
观在白云峰之下。其间一峰独出而秀卓者。
曰紫霄峰。故张祜诗曰。紫霄峰下草堂仙。千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3c 页 T51-10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3.png)
萦绕盘礴。实山南之甲观。其前一里。有鸡笼
山。高百馀丈。峰傍有石。远望之若鸡。一青一
赤。寻阳记曰。鸡笼山下有涧水。常深一尺。泉
涌如潮。晷刻不差。朔望尤大。其俗呼为潮泉。
今芜没无知者。观门之上有朝真阁。殿前有
先生醮石。高六七尺。方广丈馀。其向乾亥。亦
名礼斗石。殿之后有道藏石刻目录。列于四
壁。藏中铜天尊像。耆旧云。是像也。本归宗寺
之佛。会昌之毁寺也。为道士所得。寺虽复而
不还。故其像衣沙门服。而加冠焉。闻者哂之。
次有先生石磬。其声清越。祠堂之西有白云
楼。观之在梁也。名简寂馆。司徒右长史太子
仆建昌县开国侯吴兴沈璿撰记。天监十四
年十一月立。至唐宝应中。道士吴筠又作先
生碑。上元二年岁次辛丑九月十三日建。二
碑并保大中重立。是观也颇存陈隋至唐已
来人题咏。西涧悬瀑落于庑前。韦应物之为
刺史也。游其下。故其诗卒章曰。旷岁怀兹
赏。行春始重寻。聊将横吹笛。一写山水音。其
北别有瀑水。下与西涧合。白云楼坐见此二
瀑。苦竹亘生于山谷。春笋初出。其味甘美。俗
传庐山诗云。简寂观中甜苦笋。归宗寺里淡
咸[〦/(刀*了*(留-刀-田))/(囗@(一/非))]。言皆珍快也。观门外有先生炼丹井。次
有连理树。其干合抱。其根盘罩于巨石之上。
涧中有许坚𣉜衣石。坚江南野人有道术。亦
善吟咏。卒于金陵逆旅。已而人有遇者。尝好
浣衣曝此石上。由简寂至栖隐观五里。古名
栖隐洞。旧传。梁昭明太子书堂也。保大中。道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4a 页 T51-10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4.png)
于此。谭之在闽中。号洞玄天师贞一先生。栖
隐之东五里。有古灵庵。由古灵至开先禅院
十里。旧传。梁昭明太子之居栖隐也。又筑招
隐室于此。南唐元宗居藩邸时为书堂。即位
后保大年始为伽蓝。号开先。凭延已记碣见
存。本朝兴国二年。赐名华藏。鹤鸣峰在其后。
元宗之徙南都也。至此院赏恋久之。故有烈
祖元宗后主之画像。及元宗之旧榻。藏焉至
今。开先栖贤归宗圆通四院之僧。皆以三忌
日营斋。以怀之。由官道过涧桥。上有四会亭。
次杨梅亭。当寺门有招隐桥。桥下有石井。曰
招隐泉。在陆羽茶经第六品。招隐皆古名也。
元宗始作桥焉。瀑布在其西。山南山北有瀑
布者。无虑十馀处。故贯休题庐山云。小瀑便
高三百尺。短松多是一千年。唯此水著于前
世。唐徐凝诗云。今古常如白练飞。一条界破
青山色。李白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半天。即此水也。香炉峰与双剑峰相连属
在瀑水之傍。迁莺谷在其东北。水源在山顶。
人未有穷之者。或曰。西入康王谷。为水帘。东
为开先之瀑布。院东大悲亭及诸堂榭。往往
隐几见之。涧中之石或含云母。可坐可卧。可
漱可濯。涧上有石桥。桥上有漱玉亭。此山南
之绝致也。院前过溪西一里。有石碑庵。大石
在山脊。天然如大碣坚矿。不可镵刻。由石碑
上山七里。至永泰院。其上有黄石岩。九江录
云。古招隐寺在黄石岩下。此其是也。永泰之
上。有道人庵。次圣僧岩。次善才岩。次罗汉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4b 页 T51-10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4.png)
又五里皆登绝险。乃至黄石岩。俗传黄石公
所居非也。其崖壁皆黄色。视前三岩。特平广
可容百馀人。永泰之前。有文殊台。与香炉双
剑峰相为高下。瀑布前在山下。皆仰而望之。
固为雄伟。至文殊台。则平视之。然后知轰雷
飞练皆赋象之不足也。开先之东半山别有
小瀑。飘洒亦不下百馀尺。名曰马尾泉。言其
小不得同名为瀑也。由开先至万杉院二里。
本朝景德二年始建。旧有古石崖。先是僧曰
太超。即山植杉万本。有为之言于朝者。乃赐
钱建院。仍锡土田佛像供器。及其成也。仁宗
锡御篆榜其殿。曰金仙宝殿。内翰钱易书其
门榜。有仁庙御容章懿明肃之写真及锦衾
褥销金服数事藏焉。皆当时所赐。太超亦号
广智大师。是院旧名庆云。天圣中敕改今额。
直集贤院徐奭记碣尚存。院后有流泉。泉畔
有滴翠亭。游者必久之。万杉之东南三里。有
凌云庵。旧名凌云书堂。九江录云。刘轲书堂
在凌云峰下。早年居此。廉使裴公美其才。荐
之上第为史官。著撰颇传于世。自韩吏部以
下皆推之。又有薛谏议书堂。即刘弇侍御旧
居。会昌中。薛自南海书记满秩。亲经营之。
坐见二瀑布。泉石松竹特为旷绝。郡守行春。
及游人多过之。薛谏议未见名。与二刘唐史
皆无传。轲元和十四年。进士登第。太和初。历
监察御史。四年转殿中。开成中。迁秘书丞史
馆修撰学士。出为洺州刺史。二林碑志多
其手笔焉。所谓凌云庵盖刘薛之故基也。或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4c 页 T51-10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4.png)
详其世系。今有坟在迁莺谷。由万杉至真教
院三里。旧名云峰。前所谓古石崖在其后。巉
若屏障。由真教至景德院三里。旧名高遥。由
景德至李徵古书堂一里。徵古保大中仕至
枢密左右副使。坐宋齐丘党与赐自尽。由李
氏书堂之上四里。有香积院。香积院在五乳
峰下。由香积二里。至俱胝庵。俱胝之傍有观
音庵。次半里许有齐云庵。由齐云三里。至
卧龙庵。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
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见于
陆羽之茶经。至于幽深险绝。皆有水石之美
也。此庵之西苍崖四立。怒瀑中泻。大壑渊深。
凛然可畏。有黄石数丈。隐映连属。在激浪中。
视者眩转。若欲蜿蜒飞舞。故名卧龙。此山水
之特胜处也。卧龙之下五里。有青莲院。旧名
白云庵。南唐僧冲照号慧悟禅师。汤悦作写
真赞。徐铉篆石刻存焉。青莲之傍有灵峰庵。
旧名下偃台兰若。由灵峰五里。至道林庵。道
林之傍。有禅静院。旧名中兴庵。禅静于诸庵
独无流泉。凿井而饮。无土田卖活血丹以养。
然堂宇亦特为完洁。次有宝庆庵。次有净隐
院。旧名宝峰庵。双涧出其中。春雨盛时。漱湍
号怒。亦水石佳处。西涧有刘居士庵。居士名
涣。字凝之。筠州人。天圣八年。擢进士第居
官。有直气不屑。辄弃去。卜居星渚。尝乘黄犊
往来山中。尤爱此涧。于是山僧结茅。以待
之。由道林至宝峰。三院相去皆一里。至祖教
院。旧名上偃台。其南有盘龙庵西源庵。后有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5a 页 T51-10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5.png)
稠木至幽邃庵一里。由幽邃至赤眼禅师塔
一里。禅师即所谓赤眼归宗卒。葬此山之石
人峰下。以石为像。凛然如生。建隆二年。谥至
觉禅师妙相之塔。由塔院至栖贤禅院十里。
其间三里乔林繁阴。上蔽烈日。行者过之。必
爱而休。道傍过栖贤蔬圃。畦陇广斥亦有可
观者。凡自五乳峰下香积院至此十有八处。
同在栖贤涧之西。耆旧谓之栖贤涧西诸庵
岩。栖贤院石人峰在其北。今名宝觉。兴国中
所赐。始南齐永明七年。證议参军张希奏。置
寺于寻阳西南二十里。唐宝历初。刺史李渤
徙置是山。以僧智常居之。智常学者数百人。
春夏居栖贤。秋冬居归宗。会昌中。废寺。景福
中僧怀祐复兴焉。号栖贤报国禅院。乾宁中
号护国栖贤寺。其榜催勘使将仕郎守太子
通事舍人钟匡时书。匡时时年十六。故今人
爱而藏之。历南唐保大中。寺益大振。存当时
制书。犹十馀本。其间一道。乾宁元年七月。赐
栖贤寺额。署礼部侍郎平章事郑。至尚父守
侍中兼中书令使官。凡三十三人。又一道。乾
宁四年十一月。赐怀祐塔。名传灯之塔。仍号
玄悟大师。其敕书署中书侍郎平章事崔。至
太师兼中书令使官。凡三十二人。时江西观
察使钟传奉行焉。建隆初。元宗之徙南都也。
游览久之。故有驻鸾亭。或云。涧傍石上有元
宗刻石。今沦没不可复见。三峡涧出寺左。其
源甚远。涧中有龙湫三四。莫知其极。方暑雨
之荐至也。山之众壑同下轰。若雷霆。涧石大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5b 页 T51-10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5.png)
下通于海矣。其傍建龙祠。岁旱则祷焉。祥符
中。闽僧文秀造石梁其上。其袤六十尺。覆
以广厦。最为山中之雄观。傍涧有陆羽井。次
寒泉亭。次玉渊亭。亭下龙湫。或有虫鱼出
焉。人以神物畏之。僧堂之西。有罗汉岩宝陀
岩。其南百馀步。有白云庵。院之后有爱堂。
游者必憩焉。栖贤之前十里。有罗汉禅院。罗
汉岩在其北一里。本朝咸平三年。广济大师
法坚始创焉。朝廷仍锡田。以养其徒。名曰圣
惠庄。祥符三年。祖印大师僧行林继之。始植
松覆官道十里。以达军壁。文公杨大年作栽
松记。有鼓甚大。在法堂上。其围二十有三尺。
击之声动山谷。亦鼓之出类者也。院西之水
曰玉涧。东入彭蠡湖十里。涧北祖印葬焉。故
相张士逊有塔铭。罗汉之东五里。有折桂院
庄。又五里至白鹿洞。贞元中。李渤字𤀹之。
与仲兄偕隐居焉。后徙少室。以右拾遗召不
拜。即韩文公诗所谓少室山人者。大和间仕
至太子宾客。先是宝历中。尝为江州刺史。乃
即洞创台榭。环以流水。杂植花木。为一时之
胜。刘梦得(禹锡)登清辉馆诗云。寻阳江色潮添
满。彭蠡秋声雁引来。南望庐山千万仞。共誇
新出栋梁材。清辉馆在江州。亦渤所创。故禹
锡美之。南唐升元中。因洞建学馆。置田以给
诸生。学者大集。以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
主。以主教授保大中。以田锡徵士史虚白。虚
白北海人避地庐山。韩熙载荐其可用。元宗
召至便殿。访以国事辞曰。渔钓之人安知邦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5c 页 T51-10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5.png)
田遣归。仍免其租。虚白死。子孙困于租入。不
能有其田。遂易他主矣。咸平五年。敕重修。仍
塑宣圣十哲之像。今鞠为茂草。由白鹿洞三
里。至承天观。旧名白鹤观。九江录云。唐弘道
元年十二月初奉敕置。在寻阳城下。神龙二
年六月三日。敕置龙兴观。因移山中。易名龙
兴。大历中。道士刘玄和何子玉居焉。张弘道
门灵验记云。刘玄和地仙也。尝为郡守李承
薛弁。章奏皆有天曹批报。事悉符验。观之东
北山上有木瓜岩。刘玄和始居岩中。尝植之。
至今馀蘖犹有存者。观中有大杉。其高百馀
尺。围二十尺。亦当时所植。熙宁五年。朝廷作
中太一宫于京师。诏求幡竿木一百二十尺
之长者。天下差官行山林。此杉几伐焉。由承
天观之西至栖贤院。亦才五里。游者往往过
从焉。栖贤院东傍涧行半里。至净住院旧名
登云庵。由净住过涧至广寿院二里而近。旧
名资圣太玄。峰在其前其傍百馀步。有金师
台。昔东海僧道邈。姓金故名金师台。由广寿
入万寿源。至万寿院二里。由万寿复出。南行
三里。至楞伽院。旧名下白石。其山号橹断源。
楞伽院有李氏山房。李名常。字公择。少时兄
弟读书山中。既去寺僧虚其室不居。因藏书
室中几万卷。苏子瞻轼作山房藏书记。今刻
石留壁间。由楞伽东上山三里。至證道院。旧
名上白石。由證道三里。至太平兴国院。旧名
卧云庵。有峰在其后。亦名香炉峰。前有经阁。
所藏之经。朝廷祥符二年敕印经院赐焉。由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6a 页 T51-10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6.png)
湲清浅。特可狎玩。由香林五里。至净居院。旧
名上庵。由净居五里。至下五峰延福院。有南
唐所赐达观禅师智筠手制三十道。三道元
宗所署。馀皆后主。智筠河中人。保大中住栖
贤院。开宝中诏住清凉寺。后归五峰。初号幽
栖院。后名栖玄兰若。祥符元年。改延福。由延
福三里。至竹林院。由竹林二里。至福源庵。旧
名灵源。由福源半里。至石泉庵。由石泉二里。
上凌霄岩明真院。凡自净住至明真十有三
处。水石无不佳者。唯明真岩石玲珑。或欹或
立。有洞府之状。坐大石上。对五老峰。如宾
客。此亦山之最胜处也。由明真复下山五里。
至净妙院。旧名德政庵。古名青牛谷。九江录
云。昔有道士洪志。乘青牛得道于此。坛场犹
存。唐人杨衡宿青牛谷诗云。随云步入青牛
谷。青牛道士留我宿。可怜夜久月明中。唯有
坛边一枝竹。盖亦古之名迹。今为耕陇矣。由
净妙一里。至云台庵。庵后有石崖。崖上有流
泉。由云台履小径三里。至圣果院。旧名净明
庵。圣果之前有解空院。旧名吉祥庵。凡德
政净明吉祥三庵。视诸僧居。俱为完洁。解空
之西北百步。有谷源庵。庵之前路左叠石。虽
非峻卓。固自奇伟。庵后幽泉涓涓不竭。不必
湍激而后可爱也。谷源东北行二里。至證寂
院。旧名折桂庵。唐相李逢吉。旧依李渤学于
此山。逢吉去而为僧居。故名折桂。逢吉字虚
舟。长庆宝历间。附郑注王守澄。仕至宰相。唐
书有传。庵僧因逢吉家集中记录刊于石。辞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6b 页 T51-10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6.png)
师石坟。由證寂半里。至华严院。由华严东北
行三里。至永福院。旧名龙云。道中望五老峰。
历历可数。高下为十馀峰矣。中有师子峰。状
若刻削。云物隐映。尤所肖似。庵之后颇有乱
石。西北直上有鹰嘴峰。亦在五老峰之间也。
盖起净住至永福院凡二十有一。同在栖贤
之涧东。耆旧谓之涧东诸庵岩云。由永福下
山入大富庄八里。由大富庄东北行至慧日
禅院十里。院在官道西。下官道傍涧而行。两
山挟涧重复者五里。宛若洞府。旧名仙居洞。
院记云。唐乾宁中。僧如义始结庵舍。吴大和
初。僧惠从乃大构禅刹。时杨澈剌江州。颇捐
信施。仍亲篆仙居永安禅院之榜。题曰。吴大
和五年岁次癸巳正月戊寅朔。奉化军节度
使江州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尉中书令
使持节江州兼军事江州刺史上柱国德化王
食邑三千户杨澈篆。本朝祥符二年。改今额。
而僧宝其故篆焉。昔如义之居山也。朱朴尝
依以隶业。乾宁中。有道士许岩士。出入禁中。
为奸利。朴附之因荐。朴有经济才。昭宗召见。
对以经义。甚悦。即日自国子博士。拜谏议大
夫平章事。议论迂阔。动为笑端。数月岩士事
败。俱为韩建所杀。故今谓之朱朴书堂。道傍
有睡龙潭。次白龟池。次文殊台。出白石英。堪
入药品。中或有五色光。俗因谓之菩萨石。次
罗汉台。次观音泉。乃至慧日院。五峦峰在
其前。五峦峰之下有大雄庵。去慧日三里。山
势环耸屹若城壁。亦别一奥处也。内翰钱易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6c 页 T51-10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6.png)
雄演法之地。故名大雄。大和中。宣宗避难。与
僧志闲尝居焉。复出官道行田间七里。至佛
殿庵。仅同田舍。佛殿一里。至兴福庵。复为
完洁。由兴福三里。至智林院。旧名慈云。其前
有瑞云岩。若崩云。紫翠欲堕于地。马祖大师
尝居焉。有马祖岩马祖泉。其北至吴章岭三
里。过岭则江州界也。慧日之西南十里。至大
城庵。山势如城郭。故名大城。其北一里。过张
家山。山间数百家皆张姓。张山之西三里。至
延真观。旧曰昭德观。治平三年。赐今名。唐
贞元中。李女真所创。女真名腾空。宰相李林
甫之女。李太白送李女真归庐山诗曰。羡君
相门女。学道爱神仙。素手掬秋霭。罗衣曳紫
烟。一往屏风叠。乘鸾着玉鞭。柳浑自江州刺
史入朝。会昭德皇后薨。因言咏真洞蔡寻真
并腾空所居可锡观名以伸追奉。德宗因以
寻其名咏真洞。而是观也。以昭德之谥名之。
近世好事。以太白送女真归山诗。并送内寻
腾空诗。刊石于祠壁。昭德之前西一里。有东
登云庵。林深水远。亦山之一佳处。栖贤涧东
亦有登云庵。故此以东别之。昭德源在观北。
源上有凌云峰。峰下有净慧院。去昭德观一
里。唐名永昌院。祥符中改今名。院记云。秦弘
始中。德安上人自西凉来居焉。光化中。希
奉上人重修。江州刺史成纪侯李奉宗奏为
永昌院。天祐五年戊辰岁。僧齐已撰。昭德之
西出官道二十里。至寻真冲虚观。古名咏真
洞。道书真诰述三十六洞天。咏真洞天第八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7a 页 T51-10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7.png)
真洞天。五老峰正在其后。唐贞元年。女真蔡
寻真居之。因以为名。观后有白龙潭。悬瀑注
焉。旧史云。汉武帝过九江。筑羽章馆。于屏风
叠下。临相思涧。今五老之一峰叠石如屏障
焉。盖其故地。今潭上有渌净亭。寻真之下西
南二里。有普觉院。旧名长庆。由普觉西还十
里。亦至罗汉禅院。罗汉之南五里。至圣惠庄。
即咸平中。所赐广济者。广济卒亦葬焉。庄之
南二里。有大冲庵。盖自南康军之东北出寻
阳门一里。则有东庵院。院中有重湖阁。南望
杨栏左里。北临宫亭湖。湖上宫亭神庙寰宇
记云。周武王十五年置。其神能分风擘流。行
旅过之。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诗云。分
风为二。擘流成两。于宝搜神记云。昔吴郡太
守张公直。自守徵还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婢
指女戏妃像。其妻夜梦致聘。怖而遽发。中
流舡不行。合舡惊惧曰。爱一女而合门受祸
耶。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
上以其亡兄女代之。公直知下兄女。怒妻曰。
吾何面于当世也。复下己女于水中。将度遥
见二女于岸侧。傍有一吏曰。吾庐君主簿敬
君之义。悉还二女。寻阳记云。为安世高所度。
其神乃化形说具蛇冈。至今舟人往来犹祷
焉。神林湾在湖之西北。又自军南出福星门。
则落星石在彭蠡湖水中。石上有落星寺。王
僧辩陈武帝破侯景于落星湾。即其地也。其
西有钓鱼台。南有流清庵。亦在水傍。落星湾
泛舟过钓鱼台一里。至明心院。旧名翠微庵。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7b 页 T51-10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7.png)
善才三里至凌云庵。凌云三里亦至万杉禅
院。明心之东南五里。又至东古山法轮院。法
轮北至万杉院亦十里。又有西古山。山有兴
善院。在归宗之东十里。其东三十里。抵南
康军。所谓东西古山非庐山也。然草木闲野
亦自可爱。善才屋宇爽垲。楞伽有流水在其
后。自南康军入山过楞伽。则无不潺湲者矣。
凡自军西出建昌门一里。傍官道有承天院。
院依隆阜。上有松峰亭。今名草堂。过此则
去游开先矣。自军北出五老门半里过望云
亭。五里过圣惠庄。又五里过罗汉院。则去游
栖贤矣。
右自宝严之南云庆至于圆通。同隶江州。谓
之山北。老子之宇二。同名观。佛之宇五十有
五。或曰寺曰院。曰庵岩曰兰若。其实皆僧居
也。由康王观至于慧日之北慈云。同隶南康。
谓之山南。老子之宇九。佛之宇九十有三。余
始游庐山。问山中塔庙兴废及水石之名。无
能为予言者。虽言之。往往袭谬失实。因取
九江图经前人杂录。稽诸本史。或亲至其处。
考验铭志。参订耆老。作庐山记。其湮泐芜没
不可复知者则阙疑焉。凡唐以前碑记因其
有岁月甲子爵里之详故并录之。庶或有补
史氏云。
庐山记卷第二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7c 页 T51-10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