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叙山南篇第三¶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2a 页

庐山记卷第二


* 叙山南篇第三

由圆通二十里。至康王谷景德观。旧名康王
观。入谷中溯涧行五里。至龙泉院。又二十里。
有水帘。飞泉被岩而下者二三十派。其高不
可计。其广七十馀尺。陆鸿渐茶经尝第其水
为天下第一。旧传。楚康王为秦将王剪所窘。
匿于谷中。因隐焉故。号康王谷。观之碑刻皆
言其然。考之不是也。楚康王昭以春秋鲁襄
公之二十八年。及宋鲁陈郑许之君。送葬于
西门之外。诸侯之大夫皆至于墓。时楚方强。
去王剪虏负刍灭楚者。凡三百二十六年。其
间不容复有康王也。国亡而自匿于山谷。或
康王之子孙。未可知也。旧观基在谷中。梁大
同二年。道士张法施所建。隋开皇十年。道士
丁玄真能摄伏鬼神。迁铜马庙于谷内。而建
今观焉。康王观之西半里。有大明庵。由大明
庵至毗卢庵长兴庵。皆二里。康王观之南五
里。又有乾寿庵。由乾寿二里。至仁王院。由仁
王至净慧院七里。自康王观由官道十五里。
亦至净慧禅院。净慧旧名黄龙灵汤院。有汤
泉。四时沸腾。为丹黄之臭。须臾熟生物。病疮
人浴之有愈者。黄龙山在灵汤之南。亦庐山
之别峰也。其南十里。亦有清霞观。灵汤之东
二里。道傍有谢康乐经台。又三里过栗里源。
有陶令醉石。陶令名潜。字元亮。或曰。字渊
明。义熙三年。为彭泽令曰。吾安能为五斗米。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2b 页 T51-1032.png
折腰于乡里小儿。乃弃去。赋归去来。晋书南
史有传。所居栗里两山间有大石。仰视悬瀑。
平广可坐十馀人。元亮自放以酒。故名醉石。
自栗里三里。至承天归宗禅院。晋咸康六年。
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王羲之。置以处梵僧那
连耶舍尊者一名达摩多罗故。有右军墨池。
至唐宝历初。僧智常居焉。始大兴禅刹。智常
大历中。得法于江西道一禅师。道一姓马。僧
史谓之马祖。智常之目重瞳。以毒药自按摩
之。使目眦俱赤。世号赤眼归宗。江州刺史李
勃。与常问答语。在景德传灯录。土木之盛山
南为冠。金轮峰上霄峰正居其后。左右盘礴。
面势平远。昔人卜其基曰。是山有翔鸾展翼
之势。院东之水故名鸾溪。溪上有桥。溪西石
渠流泉二百馀丈。因水为硙。瀹圃栽蔬。规摹
气象皆有可观者。金轮之峰左右有石镜。隐
现无时。光润如鉴。熙宁五年夏。有客游归宗。
归谓予言。今日在寺门上。见金轮峰石镜。寺
僧言。有居数年未之见者。上霄峰杰然最高。
即始皇登之。谓其与霄汉相接。因名焉。陈太
仆卿刘删诗曰。秦始瞰宇宙。汉帝上旌旃盖
谓此也。世传。峰半如有石室。中有文字。云是
夏禹所刻。其字大如掌。文皆隐起。外有石屏
蔽之。自上悬缒方到。春夏泉流不可辨。秋冬
方分明。昔有好事者。往摹之仅百馀言。今人
无复至者。艑底池亦在上霄峰后。寻阳记云。
吴猛乘舟。龙负而行。猛戒舟人闭目。舟人闻
曳触林木之声。惧而窃窥。龙遂委其舡山预。
旧传故老真见山顶犹有败艑。栖贤之东后有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2c 页 T51-1032.png
橹断源。亦因猛得名。岁月已久。莫可考验矣。
寻阳记又云。山有三石梁。长数丈。广不盈尺。
杳然无底。吴猛与弟子缘石梁而度。见金阙
玉房。地皆五色文。石如翚卵。并有棋树。皆高
丈馀。轻风时度。闻钟磬之声。见一老人。坐桂
树下。玉杯盛甘露浆授猛。又逢数人。宛若旧
识。仍设玉膏。猛弟子辄窃一宝器。欲来示世
人。须臾云雾晦冥。梁化如指。猛令送还。乃手
引诸徒。闭目而返。刘删诗故云。危梁耿大壑。
瀑布曳中天。李白诗亦云。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神仙之事固莫知其处也。
归宗之傍西行百馀步。有祥符观。旧名灵溪。
九江录云。齐永明元年。道士宋文超。依庐山
南麓而创焉。观记云。玉笥山记云。秦乱名宦
者十有三人。弃官学道。经于庐山。内武士三
人。曰唐建威李德殳宋云刀。欲遂栖焉。馀十
人曰。不然。初志归于群玉洞府。岂可中道而
废。言讫未行。一夕雷电奄。至庵舍左右。化成
二溪。溪中盘石上有玉简天篆。曰神化灵溪。
金简标题。真人受旨。玉洞潜栖。十人者莫知
所终。三武士遂栖于溪侧。汉武帝时。赐名灵
溪观。南唐齐王景达。重修功未就而薨。其贤
顺妃实成其志。是碑也。文林郎试秘书省正
字掌宫宅表奏。宋涣奉命撰。开宝五年太岁
壬申八月戊子朔六日树。故屋壁间有写真。
题曰。守太师尚书令齐王食邑一万户。实封
三千户。李达谥昭孝。册封太弟。太岁癸酉二
月丙戌二十四日己酉写。由灵溪一里。至香
泉院。吴大和六年。僧惠珍置次上塔次下塔。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3a 页 T51-1033.png
皆百步相望。香泉云者。以流水过董奉之杏
林故。名二塔。即归宗之方坟也。由下塔五里。
至隆教院。在般若峰顶。旧名般若台。隆教之
傍有石门庵。次布水庵。次觉性庵。一名崔师
台。皆不远百步。觉性之上百馀步。有重岩庵。
过重岩三里。至谢景先草堂。景先以医技游
公卿之门。丞相韩魏公。及台阁名士。往往赠
之诗。自云所居即杏林之故地。杏林在山北。
事具太一观。由谢氏草堂三里。至灵栖院。一
峰在其上百馀步卓然特立。亦名紫霄峰。峰
顶有铁浮图九级。记云。刘瑗序云。周显德
中。有祥光现于其地。人咸异之。阙下十二
尺。得古记云。赤乌二年。有天竺沙门。以释
迦佛舍利葬焉。案高僧传。吴赤乌十年丁卯
岁。沙门康僧会初至建邺。时吴国初见沙门
容服非常。有司奏。应捡察。权即召会诘曰。
佛有何灵。会曰。如来迁迹已越千年。遗骨舍
利神应无方。权以为诞谓曰。若得舍利。当为
造塔。乃洁净室。以铜瓶加凡礼请。至三七
日。忽闻瓶中鎗然有声。果得舍利。举朝集观。
五色照耀。权复以烈火试之不焚。击之入铁
不碎。权大嗟伏。即为造塔。以始有佛宇故。号
建初。则其前八年未有葬舍利者明矣。世俗
苟欲张大其事。因失其实。多此类也。景德
中。始易浮图以铁。皇祐二年重修。晋咸康中。
梵僧耶舍卒亦坟于灵栖。灵栖之下八里。有
三将军庙。去归宗一里。即谓秦武士唐建威
已下三人者。乡人岁祠焉。由灵栖至重云庵
四里。次万岁庵。次天宫庵。皆相去百步。由天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3b 页 T51-1033.png
宫至馀峰庵一里。馀峰之傍上山二十里。至
白云峰。上有洞穴。大石如床。洞中流泉。其地
可耕。今无居者。山中行人望悬瀑。直下数百
尺。皆知其出于白云洞也。由馀峰二里。至先
天观。旧名崇善。梁大同二年。鄱阳太守杨友
江置。保大初。女真杨保宗重修。锡名真风。有
保大五年岁次丁未八月壬午朔二十八日己
酉。朝议郎尚书虞部员外郎武骑尉赐绯鱼
袋韩熙载奉敕撰记。略曰。六宫之中。竞施服
玩珠珍䌽绣。计逾千万。碑阴刻当时嫔御姓
氏十馀人。其西北半里。有柳大卿名宏。建
阳人。官于江东。乐此真境。因作室焉。由先天
至太虚简寂观二里。宋陆先生之隐居也。先
生名修静。吴兴东迁人。元嘉末因市药京邑。
文帝素钦其风。作停霞宝辇。使左仆射徐湛
宣旨留之。先生固辞。遂游江汉。后帝有大和
之难。人咸异之。大明五年。始置馆庐山。泰始
三年。明帝复加诏命。仍使刺史王景文敦劝。
屡辞不获。乃至阙设崇虚馆通仙堂。以待之。
仍会儒释之士。讲道于庄严佛寺久之。永徽
初。启求还山。不许。五年三月二日。即化。肤
色如生。清香不绝。后三日。庐山诸徒咸见先
生霓旌纷然来止。须臾不知所在。先生之去
也。常衣布囊。至是布囊挂于岩树。今西涧一
峰名布囊岩。赐谥简寂先生。始以故居为简
寂观。唐太极元年二月七日。敕醮于观。有黑
龙群鹤之异。降诏褒异。仍付史馆。辞多不载。
观在白云峰之下。其间一峰独出而秀卓者。
曰紫霄峰。故张祜诗曰。紫霄峰下草堂仙。千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3c 页 T51-1033.png
载空遗石磬悬。其北又有屏风山。丹崖紫壁。
萦绕盘礴。实山南之甲观。其前一里。有鸡笼
山。高百馀丈。峰傍有石。远望之若鸡。一青一
赤。寻阳记曰。鸡笼山下有涧水。常深一尺。泉
涌如潮。晷刻不差。朔望尤大。其俗呼为潮泉。
今芜没无知者。观门之上有朝真阁。殿前有
先生醮石。高六七尺。方广丈馀。其向乾亥。亦
名礼斗石。殿之后有道藏石刻目录。列于四
壁。藏中铜天尊像。耆旧云。是像也。本归宗寺
之佛。会昌之毁寺也。为道士所得。寺虽复而
不还。故其像衣沙门服。而加冠焉。闻者哂之。
次有先生石磬。其声清越。祠堂之西有白云
楼。观之在梁也。名简寂馆。司徒右长史太子
仆建昌县开国侯吴兴沈璿撰记。天监十四
年十一月立。至唐宝应中。道士吴筠又作先
生碑。上元二年岁次辛丑九月十三日建。二
碑并保大中重立。是观也颇存陈隋至唐已
来人题咏。西涧悬瀑落于庑前。韦应物之为
刺史也。游其下。故其诗卒章曰。旷岁怀兹
赏。行春始重寻。聊将横吹笛。一写山水音。其
北别有瀑水。下与西涧合。白云楼坐见此二
瀑。苦竹亘生于山谷。春笋初出。其味甘美。俗
传庐山诗云。简寂观中甜苦笋。归宗寺里淡
咸[〦/(刀*了*(留-刀-田))/(囗@(一/非))]。言皆珍快也。观门外有先生炼丹井。次
有连理树。其干合抱。其根盘罩于巨石之上。
涧中有许坚𣉜衣石。坚江南野人有道术。亦
善吟咏。卒于金陵逆旅。已而人有遇者。尝好
浣衣曝此石上。由简寂至栖隐观五里。古名
栖隐洞。旧传。梁昭明太子书堂也。保大中。道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4a 页 T51-1034.png
士谭紫霄。来自闽中。赐号金门羽客。始立观
于此。谭之在闽中。号洞玄天师贞一先生。栖
隐之东五里。有古灵庵。由古灵至开先禅院
十里。旧传。梁昭明太子之居栖隐也。又筑招
隐室于此。南唐元宗居藩邸时为书堂。即位
后保大年始为伽蓝。号开先。凭延已记碣见
存。本朝兴国二年。赐名华藏。鹤鸣峰在其后。
元宗之徙南都也。至此院赏恋久之。故有烈
祖元宗后主之画像。及元宗之旧榻。藏焉至
今。开先栖贤归宗圆通四院之僧。皆以三忌
日营斋。以怀之。由官道过涧桥。上有四会亭。
次杨梅亭。当寺门有招隐桥。桥下有石井。曰
招隐泉。在陆羽茶经第六品。招隐皆古名也。
元宗始作桥焉。瀑布在其西。山南山北有瀑
布者。无虑十馀处。故贯休题庐山云。小瀑便
高三百尺。短松多是一千年。唯此水著于前
世。唐徐凝诗云。今古常如白练飞。一条界破
青山色。李白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半天。即此水也。香炉峰与双剑峰相连属
在瀑水之傍。迁莺谷在其东北。水源在山顶。
人未有穷之者。或曰。西入康王谷。为水帘。东
为开先之瀑布。院东大悲亭及诸堂榭。往往
隐几见之。涧中之石或含云母。可坐可卧。可
漱可濯。涧上有石桥。桥上有漱玉亭。此山南
之绝致也。院前过溪西一里。有石碑庵。大石
在山脊。天然如大碣坚矿。不可镵刻。由石碑
上山七里。至永泰院。其上有黄石岩。九江录
云。古招隐寺在黄石岩下。此其是也。永泰之
上。有道人庵。次圣僧岩。次善才岩。次罗汉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4b 页 T51-1034.png
岩。四庵岩相去在五里之间。瀑流之所过也。
又五里皆登绝险。乃至黄石岩。俗传黄石公
所居非也。其崖壁皆黄色。视前三岩。特平广
可容百馀人。永泰之前。有文殊台。与香炉双
剑峰相为高下。瀑布前在山下。皆仰而望之。
固为雄伟。至文殊台。则平视之。然后知轰雷
飞练皆赋象之不足也。开先之东半山别有
小瀑。飘洒亦不下百馀尺。名曰马尾泉。言其
小不得同名为瀑也。由开先至万杉院二里。
本朝景德二年始建。旧有古石崖。先是僧曰
太超。即山植杉万本。有为之言于朝者。乃赐
钱建院。仍锡土田佛像供器。及其成也。仁宗
锡御篆榜其殿。曰金仙宝殿。内翰钱易书其
门榜。有仁庙御容章懿明肃之写真及锦衾
褥销金服数事藏焉。皆当时所赐。太超亦号
广智大师。是院旧名庆云。天圣中敕改今额。
直集贤院徐奭记碣尚存。院后有流泉。泉畔
有滴翠亭。游者必久之。万杉之东南三里。有
凌云庵。旧名凌云书堂。九江录云。刘轲书堂
在凌云峰下。早年居此。廉使裴公美其才。荐
之上第为史官。著撰颇传于世。自韩吏部以
下皆推之。又有薛谏议书堂。即刘弇侍御旧
居。会昌中。薛自南海书记满秩。亲经营之。
坐见二瀑布。泉石松竹特为旷绝。郡守行春。
及游人多过之。薛谏议未见名。与二刘唐史
皆无传。轲元和十四年。进士登第。太和初。历
监察御史。四年转殿中。开成中。迁秘书丞史
馆修撰学士。出为洺州刺史。二林碑志多
其手笔焉。所谓凌云庵盖刘薛之故基也。或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4c 页 T51-1034.png
曰。何乾曜侍郎始以书堂为僧居。乾曜亦未
详其世系。今有坟在迁莺谷。由万杉至真教
院三里。旧名云峰。前所谓古石崖在其后。巉
若屏障。由真教至景德院三里。旧名高遥。由
景德至李徵古书堂一里。徵古保大中仕至
枢密左右副使。坐宋齐丘党与赐自尽。由李
氏书堂之上四里。有香积院。香积院在五乳
峰下。由香积二里。至俱胝庵。俱胝之傍有观
音庵。次半里许有齐云庵。由齐云三里。至
卧龙庵。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
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见于
陆羽之茶经。至于幽深险绝。皆有水石之美
也。此庵之西苍崖四立。怒瀑中泻。大壑渊深。
凛然可畏。有黄石数丈。隐映连属。在激浪中。
视者眩转。若欲蜿蜒飞舞。故名卧龙。此山水
之特胜处也。卧龙之下五里。有青莲院。旧名
白云庵。南唐僧冲照号慧悟禅师。汤悦作写
真赞。徐铉篆石刻存焉。青莲之傍有灵峰庵。
旧名下偃台兰若。由灵峰五里。至道林庵。道
林之傍。有禅静院。旧名中兴庵。禅静于诸庵
独无流泉。凿井而饮。无土田卖活血丹以养。
然堂宇亦特为完洁。次有宝庆庵。次有净隐
院。旧名宝峰庵。双涧出其中。春雨盛时。漱湍
号怒。亦水石佳处。西涧有刘居士庵。居士名
涣。字凝之。筠州人。天圣八年。擢进士第居
官。有直气不屑。辄弃去。卜居星渚。尝乘黄犊
往来山中。尤爱此涧。于是山僧结茅。以待
之。由道林至宝峰。三院相去皆一里。至祖教
院。旧名上偃台。其南有盘龙庵西源庵。后有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5a 页 T51-1035.png
宝轮庵。皆不远百步。由宝林至稠木庵三里。
稠木至幽邃庵一里。由幽邃至赤眼禅师塔
一里。禅师即所谓赤眼归宗卒。葬此山之石
人峰下。以石为像。凛然如生。建隆二年。谥至
觉禅师妙相之塔。由塔院至栖贤禅院十里。
其间三里乔林繁阴。上蔽烈日。行者过之。必
爱而休。道傍过栖贤蔬圃。畦陇广斥亦有可
观者。凡自五乳峰下香积院至此十有八处。
同在栖贤涧之西。耆旧谓之栖贤涧西诸庵
岩。栖贤院石人峰在其北。今名宝觉。兴国中
所赐。始南齐永明七年。證议参军张希奏。置
寺于寻阳西南二十里。唐宝历初。刺史李渤
徙置是山。以僧智常居之。智常学者数百人。
春夏居栖贤。秋冬居归宗。会昌中。废寺。景福
中僧怀祐复兴焉。号栖贤报国禅院。乾宁中
号护国栖贤寺。其榜催勘使将仕郎守太子
通事舍人钟匡时书。匡时时年十六。故今人
爱而藏之。历南唐保大中。寺益大振。存当时
制书。犹十馀本。其间一道。乾宁元年七月。赐
栖贤寺额。署礼部侍郎平章事郑。至尚父守
侍中兼中书令使官。凡三十三人。又一道。乾
宁四年十一月。赐怀祐塔。名传灯之塔。仍号
玄悟大师。其敕书署中书侍郎平章事崔。至
太师兼中书令使官。凡三十二人。时江西观
察使钟传奉行焉。建隆初。元宗之徙南都也。
游览久之。故有驻鸾亭。或云。涧傍石上有元
宗刻石。今沦没不可复见。三峡涧出寺左。其
源甚远。涧中有龙湫三四。莫知其极。方暑雨
之荐至也。山之众壑同下轰。若雷霆。涧石大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5b 页 T51-1035.png
小无虑万计。悉填湫中。今古不见小塞。疑
下通于海矣。其傍建龙祠。岁旱则祷焉。祥符
中。闽僧文秀造石梁其上。其袤六十尺。覆
以广厦。最为山中之雄观。傍涧有陆羽井。次
寒泉亭。次玉渊亭。亭下龙湫。或有虫鱼出
焉。人以神物畏之。僧堂之西。有罗汉岩宝陀
岩。其南百馀步。有白云庵。院之后有爱堂。
游者必憩焉。栖贤之前十里。有罗汉禅院。罗
汉岩在其北一里。本朝咸平三年。广济大师
法坚始创焉。朝廷仍锡田。以养其徒。名曰圣
惠庄。祥符三年。祖印大师僧行林继之。始植
松覆官道十里。以达军壁。文公杨大年作栽
松记。有鼓甚大。在法堂上。其围二十有三尺。
击之声动山谷。亦鼓之出类者也。院西之水
曰玉涧。东入彭蠡湖十里。涧北祖印葬焉。故
相张士逊有塔铭。罗汉之东五里。有折桂院
庄。又五里至白鹿洞。贞元中。李渤字𤀹之。
与仲兄偕隐居焉。后徙少室。以右拾遗召不
拜。即韩文公诗所谓少室山人者。大和间仕
至太子宾客。先是宝历中。尝为江州刺史。乃
即洞创台榭。环以流水。杂植花木。为一时之
胜。刘梦得(禹锡)登清辉馆诗云。寻阳江色潮添
满。彭蠡秋声雁引来。南望庐山千万仞。共誇
新出栋梁材。清辉馆在江州。亦渤所创。故禹
锡美之。南唐升元中。因洞建学馆。置田以给
诸生。学者大集。以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
主。以主教授保大中。以田锡徵士史虚白。虚
白北海人避地庐山。韩熙载荐其可用。元宗
召至便殿。访以国事辞曰。渔钓之人安知邦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5c 页 T51-1035.png
国大计。又醉溺殿上元宗曰。真处士也。因赐
田遣归。仍免其租。虚白死。子孙困于租入。不
能有其田。遂易他主矣。咸平五年。敕重修。仍
塑宣圣十哲之像。今鞠为茂草。由白鹿洞三
里。至承天观。旧名白鹤观。九江录云。唐弘道
元年十二月初奉敕置。在寻阳城下。神龙二
年六月三日。敕置龙兴观。因移山中。易名龙
兴。大历中。道士刘玄和何子玉居焉。张弘道
门灵验记云。刘玄和地仙也。尝为郡守李承
薛弁。章奏皆有天曹批报。事悉符验。观之东
北山上有木瓜岩。刘玄和始居岩中。尝植之。
至今馀蘖犹有存者。观中有大杉。其高百馀
尺。围二十尺。亦当时所植。熙宁五年。朝廷作
中太一宫于京师。诏求幡竿木一百二十尺
之长者。天下差官行山林。此杉几伐焉。由承
天观之西至栖贤院。亦才五里。游者往往过
从焉。栖贤院东傍涧行半里。至净住院旧名
登云庵。由净住过涧至广寿院二里而近。旧
名资圣太玄。峰在其前其傍百馀步。有金师
台。昔东海僧道邈。姓金故名金师台。由广寿
入万寿源。至万寿院二里。由万寿复出。南行
三里。至楞伽院。旧名下白石。其山号橹断源。
楞伽院有李氏山房。李名常。字公择。少时兄
弟读书山中。既去寺僧虚其室不居。因藏书
室中几万卷。苏子瞻轼作山房藏书记。今刻
石留壁间。由楞伽东上山三里。至證道院。旧
名上白石。由證道三里。至太平兴国院。旧名
卧云庵。有峰在其后。亦名香炉峰。前有经阁。
所藏之经。朝廷祥符二年敕印经院赐焉。由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6a 页 T51-1036.png
太平一里。至上五峰香林院。中道过幽涧。潺
湲清浅。特可狎玩。由香林五里。至净居院。旧
名上庵。由净居五里。至下五峰延福院。有南
唐所赐达观禅师智筠手制三十道。三道元
宗所署。馀皆后主。智筠河中人。保大中住栖
贤院。开宝中诏住清凉寺。后归五峰。初号幽
栖院。后名栖玄兰若。祥符元年。改延福。由延
福三里。至竹林院。由竹林二里。至福源庵。旧
名灵源。由福源半里。至石泉庵。由石泉二里。
上凌霄岩明真院。凡自净住至明真十有三
处。水石无不佳者。唯明真岩石玲珑。或欹或
立。有洞府之状。坐大石上。对五老峰。如宾
客。此亦山之最胜处也。由明真复下山五里。
至净妙院。旧名德政庵。古名青牛谷。九江录
云。昔有道士洪志。乘青牛得道于此。坛场犹
存。唐人杨衡宿青牛谷诗云。随云步入青牛
谷。青牛道士留我宿。可怜夜久月明中。唯有
坛边一枝竹。盖亦古之名迹。今为耕陇矣。由
净妙一里。至云台庵。庵后有石崖。崖上有流
泉。由云台履小径三里。至圣果院。旧名净明
庵。圣果之前有解空院。旧名吉祥庵。凡德
政净明吉祥三庵。视诸僧居。俱为完洁。解空
之西北百步。有谷源庵。庵之前路左叠石。虽
非峻卓。固自奇伟。庵后幽泉涓涓不竭。不必
湍激而后可爱也。谷源东北行二里。至證寂
院。旧名折桂庵。唐相李逢吉。旧依李渤学于
此山。逢吉去而为僧居。故名折桂。逢吉字虚
舟。长庆宝历间。附郑注王守澄。仕至宰相。唐
书有传。庵僧因逢吉家集中记录刊于石。辞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6b 页 T51-1036.png
多舛误其山名幡竿源。山上有南唐惠济禅
师石坟。由證寂半里。至华严院。由华严东北
行三里。至永福院。旧名龙云。道中望五老峰。
历历可数。高下为十馀峰矣。中有师子峰。状
若刻削。云物隐映。尤所肖似。庵之后颇有乱
石。西北直上有鹰嘴峰。亦在五老峰之间也。
盖起净住至永福院凡二十有一。同在栖贤
之涧东。耆旧谓之涧东诸庵岩云。由永福下
山入大富庄八里。由大富庄东北行至慧日
禅院十里。院在官道西。下官道傍涧而行。两
山挟涧重复者五里。宛若洞府。旧名仙居洞。
院记云。唐乾宁中。僧如义始结庵舍。吴大和
初。僧惠从乃大构禅刹。时杨澈剌江州。颇捐
信施。仍亲篆仙居永安禅院之榜。题曰。吴大
和五年岁次癸巳正月戊寅朔。奉化军节度
使江州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尉中书令
使持节江州兼军事江州刺史上柱国德化王
食邑三千户杨澈篆。本朝祥符二年。改今额。
而僧宝其故篆焉。昔如义之居山也。朱朴尝
依以隶业。乾宁中。有道士许岩士。出入禁中。
为奸利。朴附之因荐。朴有经济才。昭宗召见。
对以经义。甚悦。即日自国子博士。拜谏议大
夫平章事。议论迂阔。动为笑端。数月岩士事
败。俱为韩建所杀。故今谓之朱朴书堂。道傍
有睡龙潭。次白龟池。次文殊台。出白石英。堪
入药品。中或有五色光。俗因谓之菩萨石。次
罗汉台。次观音泉。乃至慧日院。五峦峰在
其前。五峦峰之下有大雄庵。去慧日三里。山
势环耸屹若城壁。亦别一奥处也。内翰钱易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6c 页 T51-1036.png
记云。贞观二年。梵僧寻山。爱其深远有若大
雄演法之地。故名大雄。大和中。宣宗避难。与
僧志闲尝居焉。复出官道行田间七里。至佛
殿庵。仅同田舍。佛殿一里。至兴福庵。复为
完洁。由兴福三里。至智林院。旧名慈云。其前
有瑞云岩。若崩云。紫翠欲堕于地。马祖大师
尝居焉。有马祖岩马祖泉。其北至吴章岭三
里。过岭则江州界也。慧日之西南十里。至大
城庵。山势如城郭。故名大城。其北一里。过张
家山。山间数百家皆张姓。张山之西三里。至
延真观。旧曰昭德观。治平三年。赐今名。唐
贞元中。李女真所创。女真名腾空。宰相李林
甫之女。李太白送李女真归庐山诗曰。羡君
相门女。学道爱神仙。素手掬秋霭。罗衣曳紫
烟。一往屏风叠。乘鸾着玉鞭。柳浑自江州刺
史入朝。会昭德皇后薨。因言咏真洞蔡寻真
并腾空所居可锡观名以伸追奉。德宗因以
寻其名咏真洞。而是观也。以昭德之谥名之。
近世好事。以太白送女真归山诗。并送内寻
腾空诗。刊石于祠壁。昭德之前西一里。有东
登云庵。林深水远。亦山之一佳处。栖贤涧东
亦有登云庵。故此以东别之。昭德源在观北。
源上有凌云峰。峰下有净慧院。去昭德观一
里。唐名永昌院。祥符中改今名。院记云。秦弘
始中。德安上人自西凉来居焉。光化中。希
奉上人重修。江州刺史成纪侯李奉宗奏为
永昌院。天祐五年戊辰岁。僧齐已撰。昭德之
西出官道二十里。至寻真冲虚观。古名咏真
洞。道书真诰述三十六洞天。咏真洞天第八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7a 页 T51-1037.png
七十二福地。庐山为元辰福地。是观也即咏
真洞天。五老峰正在其后。唐贞元年。女真蔡
寻真居之。因以为名。观后有白龙潭。悬瀑注
焉。旧史云。汉武帝过九江。筑羽章馆。于屏风
叠下。临相思涧。今五老之一峰叠石如屏障
焉。盖其故地。今潭上有渌净亭。寻真之下西
南二里。有普觉院。旧名长庆。由普觉西还十
里。亦至罗汉禅院。罗汉之南五里。至圣惠庄。
即咸平中。所赐广济者。广济卒亦葬焉。庄之
南二里。有大冲庵。盖自南康军之东北出寻
阳门一里。则有东庵院。院中有重湖阁。南望
杨栏左里。北临宫亭湖。湖上宫亭神庙寰宇
记云。周武王十五年置。其神能分风擘流。行
旅过之。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诗云。分
风为二。擘流成两。于宝搜神记云。昔吴郡太
守张公直。自守徵还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婢
指女戏妃像。其妻夜梦致聘。怖而遽发。中
流舡不行。合舡惊惧曰。爱一女而合门受祸
耶。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
上以其亡兄女代之。公直知下兄女。怒妻曰。
吾何面于当世也。复下己女于水中。将度遥
见二女于岸侧。傍有一吏曰。吾庐君主簿敬
君之义。悉还二女。寻阳记云。为安世高所度。
其神乃化形说具蛇冈。至今舟人往来犹祷
焉。神林湾在湖之西北。又自军南出福星门。
则落星石在彭蠡湖水中。石上有落星寺。王
僧辩陈武帝破侯景于落星湾。即其地也。其
西有钓鱼台。南有流清庵。亦在水傍。落星湾
泛舟过钓鱼台一里。至明心院。旧名翠微庵。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7b 页 T51-1037.png
由明心至楞伽庵五里。楞伽至善才庵五里。
善才三里至凌云庵。凌云三里亦至万杉禅
院。明心之东南五里。又至东古山法轮院。法
轮北至万杉院亦十里。又有西古山。山有兴
善院。在归宗之东十里。其东三十里。抵南
康军。所谓东西古山非庐山也。然草木闲野
亦自可爱。善才屋宇爽垲。楞伽有流水在其
后。自南康军入山过楞伽。则无不潺湲者矣。
凡自军西出建昌门一里。傍官道有承天院。
院依隆阜。上有松峰亭。今名草堂。过此则
去游开先矣。自军北出五老门半里过望云
亭。五里过圣惠庄。又五里过罗汉院。则去游
栖贤矣。

右自宝严之南云庆至于圆通。同隶江州。谓
之山北。老子之宇二。同名观。佛之宇五十有
五。或曰寺曰院。曰庵岩曰兰若。其实皆僧居
也。由康王观至于慧日之北慈云。同隶南康。
谓之山南。老子之宇九。佛之宇九十有三。余
始游庐山。问山中塔庙兴废及水石之名。无
能为予言者。虽言之。往往袭谬失实。因取
九江图经前人杂录。稽诸本史。或亲至其处。
考验铭志。参订耆老。作庐山记。其湮泐芜没
不可复知者则阙疑焉。凡唐以前碑记因其
有岁月甲子爵里之详故并录之。庶或有补
史氏云。
庐山记卷第二
叙山南篇第三¶ 第 1037c 页 T51-103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