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庐山记序¶ 第 1024c 页
No. 2095
* 庐山记序
余昔者读书山中。爱其泉石塔庙之 志之
不详遗古略近。或出于愚夫野老之语。言□
辞赘。可取者无几。将讨论删次之。未皇暇
也。后二十年。雠书秘阁得庐山记。欣然以喜。
以为夙愿获遂。而考其所载。疏略尤甚。熙宁
五年。嘉禾陈令举舜俞谪官山前。酷嗜游览。
以六十日之力。尽南北高深之胜。昼行山间。
援毫折简。旁钞四诘。小大弗择。夜则发书攻
之。至可传而后已。其高下广狭。山石水泉。与
夫浮屠老子之宫庙。逸人达士之居舍。废兴
衰盛。碑刻诗什。莫不毕载。而又作俯视之图
纪。寻山先后之次。泓泉块石。无使遗者。成书
凡五卷。后三年。余守吴兴。令举扁舟相过。
以余山前之人也。出[葶-丁+呆]见授。请镂诸板。藏之
山间。会余蒙恩移济南。遽与之别。令举寻复
物故。余益以事役。奔走四方。思一旋归。茫不
可得。辄序其撰述之勤贻。好事君子。庶几成
令举之志。
充秘阁校理李常序
予雅爱庐山之胜。弃官归南。遂得 之阳游
览既久。遇景亦多。或赋或录。杂为 将欲
次之。而未暇也。熙宁中。会陈令举。以言事□
于是邦山林之嗜既同。相与乘黄犊。往来山
间。岁月之积。遂得穷探极观无所不究。令举
乃采子所录。及古今之所纪。耆旧之所传。与
庐山记序¶ 第 1025a 页 T51-10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5.png)
足以传后。予材不可以应时宜。退老于林野。
令举以制策擢上第。名声赫赫惊世。仕不二
十岁。乃废于筦库。而与予共见于此记。甚可
惜也。然推古以较今。岂特一令举为可惜哉。
江西刘涣序。
庐山记卷第一
尚书屯田员外郎嘉禾
陈舜俞令举 撰
* 杒叙山水篇第一
案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九江。前汉郊
祀志云。乾封中。武帝浮江。自寻阳出。枞杨过
彭蠡。礼其名山大川。桑钦水经云。庐江出三
天子都。北过彭蠡县。释惠远庐山略记曰。山
在江州寻阳。南滨宫亭。北对九江。九江之
南。江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馀里。左挟彭蠡。
右傍通川。引三江之流。而据其会。山海经云。
庐江出三天子都。一日天子障故旧语。以所
滨为彭蠡。有匡俗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遁
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俗受道仙人。共游此
山。遂托空崖。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
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其山大岭凡有七重。
圆基周回垂五百里。风云之所摅。江湖之所
带。高崖反宇。峭壁万寻。幽岫穷岩。人兽两绝
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抟。而璎珞于岭下。及至
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或大风振崖。逸响动
庐山记序¶ 第 1025b 页 T51-10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5.png)
矣。众岭中第三岭极高峻。人迹之所罕经也。
昔太史公东游。登其峰而遐观。南眺三湖。北
望九江。东西肆目。若涉天庭焉。其岭下半里
许。有重巘。上有悬崖。傍有石室。即古仙之所
居也。其后有岩。汉董奉馆于岩下。常为人治
病。法多奇神。绝于俗医。病愈者令栽杏五株。
数年之中。蔚然成林。计奉在民间二百年。容
状常如二十时。俄而升举。遂绝迹于杏林。其
北岭西崖常有悬流。淫霪激势相趣百馀仞中
云气映天。望之若山在霄露焉。其南岭临宫
亭湖下有神庙。即以宫亭为号。安侯世高所
感化事在叙。山北篇七岭同会。于东共成峰
崿。其崖穷绝。莫有升之者。有野夫见人著沙
门服。凌虚直上。既至则回身踞鞍。良久乃与
云气俱灭。此似得道者。当时能文之士。咸为
之异。又所止多奇触象有异。北背重阜。前带
双流。所背之山左有龙形。而石塔基焉。下有
甘泉涌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减经水旱而
不异。寻其源。似出于龙首也。南对高岑上有
奇木。独绝于林表数十丈。其下似一层佛浮
图。白鹤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也。东南有香炉
山。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气若香烟。白云
映其外。则炳然与众山殊别。天将雨。其下水
气涌起。如车马盖。此即龙井之所吐。其左有
翠林。青雀白猿之所憩。玄鸟之所蛰。西有石
门。其前似双阙。壁立千馀仞。而瀑布流焉。其
中鸟兽草木之美。灵药方物之奇。焉可得胜
名哉。略举其异。耳刘昭注续汉志郦道元注
庐山记序¶ 第 1025c 页 T51-10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5.png)
夏禹之苗裔也。或曰字君孝。父东野王与吴
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郦阳。曰越庐
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洞庭之
山。故谓之庐山。张僧鉴寻阳记云。山南有三
宫。所谓天子都也。庐宫溪水出焉。上宫人所
不至。有三石梁。长十馀丈。阁才盈赤。其下无
底。其中宫在别岩。悉是文石。两边有小圆峰。
奇特号为右障峰。石形若羊马来道。相对下
宫。彭蠡湖际宫亭庙旧所也。山高二千三百
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
派。郡国志曰。庐山叠障九层。崇高万仞。怀灵
抱异。包诸仙迹。寻阳记又云。秦始皇十七年。
东登庐山。以望九江。至上霄峰。以与霄汉相
接。因命之。峰后有刻石云。是夏禹所刻。丈赤
里数。文字不可办。伏滔游山序曰。庐山者江
阳之多狱。其大形也。背岷流面彭蠡。蟠根所
据。亘数百里。重岭桀嶂。仰插云日。俯瞰川湖
之流焉。王彪之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
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
孙放山赋曰。寻阳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
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张野记曰。天将雨。则
有白云。或冠峰岩。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
出三日必雨。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峰
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以上皆述此山也。
宋支昙谛赋云。昔哉壮丽峻极。氤氲包灵奇。
以藏器蕴绝峰乎青云。景澄则岩岫开镜。风
生则芳林流芬。岭奇故神明鳞萃。略绝故人
迹自分。严清升山。于玄崖世高垂化于䢼亭。
庐山记序¶ 第 1026a 页 T51-10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6.png)
其清尘妙无得之称名也。若其南面巍崛。北
背芳蒂悬霤分流以飞湍。七岭重㟽而叠势映
以竹柏。蔚以柽松。萦以三湖。带以九江。嗟四
物之兰森爽独秀于玄冬。美二流之潺湲。津
百川之所冲。峭门百寻。峻阙千仞。香炉吐云
以像烟。甘泉涌霤而先润。梁元帝序曰。夫日
月丽天皇穹。所以贞观。川岳带地后土。所以
推宁。庐山者亦南国之德镇。虽林石异势。而
云霞共色。长风夜作则万流俱响。晨鼯晓吟
则百岭齐应。东瞻洪井识曳帛之在兹。西望
石梁见捐宝之可拾。诚复慕类易悲。山中难
久。攀萝结桂多见淹流。其馀古今赋咏不可
备载。实天下之名山也。江州在山北二十里。
本在丈江之北寻水之阳。因名寻阳。今蕲州
之兰城即其故北咸和九年。刺史温峤。始自
江北移于湓城之南。义熙元年。刺史郭昶移
居江夏。八年孟怀玉还治寻阳。太清二年萧
大心因侯景之辞欲依险固。乃移于湓口城。
仍号怀玉旧城为故州。张僧鉴寻阳记云。湓
口城灌婴所筑。汉建平中。孙权经北城。命凿
井。适中古梵得。石函铭曰。汉六年。颖阴侯
开卜云。三百年当塞。后不百年当为应运者
所开。权欣然以为己瑞井。极深。湓江有风浪。
井水辄动。邦人因号浪井。故李白下寻阳城
泛彭蠡诗云。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今井
在衙城内之西圃。城上有北楼。下临湓江。凭
高眺远。为一郡之胜。陈散骑常侍张正见湓
城诗云。匡山暖远壑。灌垒属中流。城花飞照
庐山记序¶ 第 1026b 页 T51-10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6.png)
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俄不觉
亮至。人将避之。亮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
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则
事在武昌之南楼也。后人以亮尝为江州刺
史。因名此曰庾楼。实非当时秋夜所登之遗
此也。是郡前世或号九江。或号寻阳。唐襄杨
氏李氏代有其也。升为奉化军节度。皇朝开
宝四年。平江南降为军州事。太平兴国三年。
升星子镇为县仍隶焉。七年割星子与建昌
都昌三县置南康军。于是山南属南康。山北
属江州矣。
* 叙山北第二
由江州之南出德化门五里。至延寿院。旧名
罗汉坛。过延寿院五里。至石塘桥。有濂溪。周
郎中之隐居。周名惇颐。字茂叔。道州人。仕官
有才略。早慕高名。乐庐山之胜。因家寻阳之
别墅。于附郭自名曰濂溪。过濂溪东入宝严
禅院十里。北至太一观亦十里。宝严旧曰双
溪。景德三年。赐今名。院当官道。吴乾贞二
年。僧常真始基焉。常真荆南人。姓田氏。人谓
之田道者。勤身耕斸。以待四方游者。二林僧
脩睦号楚湘。东西二林监寺谭论。大德官命
废省庵舍。睦谓之曰。今撤子所宇则何归乎。
田曰。本是林下人。却归林下去。睦异其言。因
则敬待。赠之诗曰。入门空寂寂。真个出家儿。
有行鬼不识。无心人谓痴。古岩寒柏对。流水
落花随。欲别一何懒。相逢所恨迟。由是历南
唐。为山中之表宇。显德六年。元宗赐田使给
庐山记序¶ 第 1026c 页 T51-10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6.png)
柢吴章岭五里。由岭下北行一里。道西有云
庆庵。旧名云镜。因流泉为池。多畜鲂鲤。岁
已久游泳甚狃。由云庆西一里。至宝积庵。松
竹蒙密。白云亭在其上。北望湓江。盘石可坐
数人。鸣泉过其下。此山北僧庵之最佳者。云
庆宝积皆在宝严之南。由云庆还宝严亦三
里。宝严之东十五里。有下龙泉院。太一观北
别有龙泉庵。此以下别之。由龙泉十里。至尊
胜庵。由尊胜庵八里。至白鹿台。由白鹿台十
五里。至仁寿院。由仁寿十里。至香积院。由香
积三十里。至长岭院。长岭者彭蠡湖之别屿
也。凡下龙泉至香积。非在山间。然山人野客。
穷览幽远。皆尝至焉。水声野色有足佳者。香
积之西二十里。有山南开先寺之场圃。曰大
富庄。过大富则游山之南矣。宝严之西一里。
至龙池庵。旧名[曰/月]峰。由[曰/月]峰五里。至庵岩庄。
由庵岩庄一里。至禅智院。旧名净居。其后有
绿野亭。由禅智五里。至大中祥符观。旧曰太
一宫。祥符中赐今名。葛洪神仙传曰。董真人
名奉。字君异。闽中候官人。少有道术。交趾太
守士变死已三日。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
之。捧其头摇捎之。食顷开目动手。颜色渐复。
半日能起坐。四日能语。遂复常。后居庐山。治
人之疾。不取赀币。使愈者人植杏五株。数年
郁茂成林。奉乃作仓廪。宣言人。贸杏者不须
来报。但一器杏偿一器稻。人有欺者。猛兽辄
逐之。所积稻复以施人。后上升号碧虚上监。
是观即杏林之故地也。唐升元六年。徐知證
庐山记序¶ 第 1027a 页 T51-10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7.png)
象萧然。过者敬而不敢亵。沼泉游鱼尤为蕃
狎。或曰。真人杏林在山。张景诗云。桃花谩说
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
栽成红杏上青天。今莲花峰在观后。观之北
五里。有龙泉庵。初远法师至于庐山。爱此间
旷。欲结庵焉。地无流泉。师以杖刺地。应时泉
涌浸为溪流。既而寻阳岁旱。远师诵龙王经。
于池上。俄有龙起而上天。雨乃大足。故号龙
泉。龙泉之南十里。有妙智院。旧名行春亭。由
妙智五里。至蛇冈。高僧传云。安世高安息国
王之太子。让国于季父而出家。汉魏间行达
郜亭湖时湖神能分风上下。舟人敬惮。因与
同旅三十馀。舡奉牲请福神。忽降祝日。吾昔
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而性多真恚。故堕神
报。今见同学。悲欣不可胜言。世高请神出
形。神乃出大蟒头。不知尾之长。知世高向之
胡语赞呗数番。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庙有
绢千匹并杂宝物。世高为持去。豫章造东寺
焉。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头尾数里。今
寻阳郡蛇村是也。故名其高曰蛇冈。蛇冈之
下五里。至太平观。太一观之西南二里。又
有国泰庵。其西上有莲花峰。十里峰顶有莲
花庵。由国泰五里。至报恩庵。由报恩一里。至
云际庵。由云际二里。至永清庵。亦名下莲花
庵。永清之涧北有牛道人隐居。由永清之西
一里。至云溪庵。亦名莲花洞。自太一观至云
溪。凡佛老之居八。同在莲花峰下。由云溪二
里。亦至太平观。唐号九天使者。真君庙。南唐
庐山记序¶ 第 1027b 页 T51-10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7.png)
名。录异记云。唐开元十九年八月二十一日。
玄宗梦。神仙羽卫千乘万骑集于空中。有一
人朱衣金冠乘车。而下谒帝曰。我九天采访
巡绰人间。欲于庐山西北置下宫。木石基址
素具。但须上力耳。帝即遣中使。诣山西北。
有基址。宛然信宿。巨木数千段。自然而至。堂
殿廊宇。随类致木。皆得足用。或云。此木九江
王所采。拟作宫殿。沈于湓浦。至是浮出。赭垩
丹黄。凿庙北地得之。䌽饰备足。既而建昌
渡。有灵官五百馀人。若衣道士服者皆言。诣
使者庙。因图像于壁。或曰。明皇始以梦告左
右。左右不信。俄有神降于庭。䌽云乘足。仪仗
符卫甚伟。明皇命吴道子。走笔写之。其所立
像。即依仿焉始置。庙记李泚撰。泚自称。蕲州
黄梅县东山衡门之下草茅臣。开元二十年。
岁次壬申正月乙巳朔二十五日己巳立。其
略曰。敕置庙使内供奉将使者真图建立祠
庙章醮行道设醮使大弘道观法师张平公使
持节江州诸军事守江州刺史独孤祯朝散大
夫行长史杨楚王行司马皇父楚玉寻阳县令
魏昌同护修奉焉。又有使者祥验记。开元
二十年壬申三月八日辛亥。宣义郎行彭泽
县尉潘观撰述。祥验之事五略曰。江水泛溢。
吹𣏾近山。计木才登。水复旧一也。野竹散
材。则连冈距谷。丹纷杂色。则穴出崖生二
也。谢土之夜。风云空潜。仙灯远照三也。渡
彭蠡湖谒庙者数百人。舟人所得翊日皆纸
钱四也。骑从龙虎。刻削驭人。或土或木。入
庐山记序¶ 第 1027c 页 T51-10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7.png)
锼。治平三年重立。复有张灵官记。灵官名怀。
武蔡之稗将。尝有阴功及物。帝命为丰官。庙
壁之像五百人。张其一人焉。事详本记。癸酉
岁开宝六年上元日。御史丈夫俆铉撰。右内
史舍人集。贤学士俆锴书。辞多不载。观门之
左有刘越石。至道中。郡守考功员外郎孙迈。
始立碣置祠焉。昔匡俗庐于山。有少年屡诣
之。自通曰。姓刘名越。家在前山之左。邀俗过
之旦日。至山下有石。高二尺许。即予居。可
叩之。俗后如约而往至山下。四顾无居室。果
惟一石。乃叩之。石为之开。因遇神仙。洞府
之事。慧远记云。俗受道于仙人者。盖谓此也。
观旁有仙乡亭。下视楼观。俨若洞府。游者
皆登焉。太平观之西南五里。有清泰庵。由
清泰一里。至广泽院。旧名龙潭。三龙潭在
院之东南之山上五里。若岁旱。群县必祷焉。
由广泽下山。至太平兴国寺七里。寺前之水
曰清溪。溪上上有清溪亭。寺晋武帝太元九
年置。旧名东林。唐会昌三年废。大中三年复。
皇朝兴国二年。赐今名。法师讳慧远。俗姓
贾。雁门楼烦人。师道安于恒山。为安高弟。始
住荆州上明寺。后欲之罗浮。道由庐山。居龙
泉精舍。去东林十五里而远。既而学侣寝众。
同时惠永禅师已居香谷山。请结邻好。刺史
桓伊亦所钦仰。乃置寺焉。事具寺碑。开元十
九年七月十五日。前陈州刺史李邕撰并书。
会昌三年。僧云皋始刻石焉。时裴休为江南
西道观察使。张又新为江州刺史。实助成之。
庐山记序¶ 第 1028a 页 T51-10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8.png)
作记于碑阴。大中十年四月十三日。沙门玄
观请河东裴光远篆额。光远国子监太学博
士。初远师欲徙香谷也。山神告梦曰。此处幽
静。足以栖神。忽于后夜。雷雨震击。明旦视
之。惟素沙匝地。兼有楩栅。文梓良木既作殿。
故名神运。牛僧孺大和四年。自武昌还。朝过
之。为书其榜神莲□□四字。又有木数尺。南
唐元宗题曰神运水。今并存焉。会昌中。寺与
林木。并系户部毁卖。大中兴复。刺史崔黯为
捐私钱。以偈施者。搢绅从者数百人。姓名爵
里。今刊于名仍藏。当时之疏亦崔之词也。崔
又作复寺碑。左散骑常侍柳公权书。流泉臣
寺下入虎溪。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
名焉。时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脩静亦有道
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道合。不觉过
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于此。
神莲殿之后。有白莲池。昔谢灵运恃才傲物。
少所推重。一见远公。肃然心服。乃即寺翻涅
槃经。因凿池为台。植白莲池中。名其台曰翻
经台。今白莲亭即其故地。远公与慧永。慧持。
昙顺。昙恒。竺道生。慧睿。道敬。道炳。昙诜。白
衣。张野。宗炳。刘遗民。张诠。周续之。雷次宗。
梵僧佛驮耶舍。十八人者。同修净土之法。因
号白莲社。十八贤有传附篇末。池上昔有文
殊瑞像阁。今像亡阁废。有文殊殿瑞像者。
晋陶侃初为广州刺史。海滨渔人□见夜有
光艳。遂网之。得金文殊菩萨之像。旁有志
云。昔阿育王所铸。后商人于东海亦获圆光。
庐山记序¶ 第 1028b 页 T51-10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8.png)
者僧珍常往复口。梦寺火。而像屋独有神物
围绕。珍驰还寺。果已焚。惟像屋并存。侃移
督江州。以像神灵。使人迎以自随。复为风涛
所溺。时荆楚为之谣曰。陶惟剑雄。像以神标。
云翔泥宿。邈何遥遥。可以诚致。难以力招。至
远公创寺。乃祷于水上。其像复出。始迎置神
运殿。后造重阁。以奉香火。故李邕寺记云。育
王赎罪。文殊降形。蹈海不沈。驱于陶侃。迫火
不热。梦于僧珍。盖谓此也。至会昌毁寺。二僧
负像。藏之锦绣谷之峰顶。其后寺复。访之藏
处不获。二僧相疑或匿之。俄见圆光瑞色现
于空里。故至今游人至峰顶。佛手岩天池有
见光相者。寺有晋辇。备虬龙之饰。旧号亘帝
辇。故贯休诗云。亘玄旧辇残云湿。耶舍孤坟
落照迟。今人题诛谓安帝辇。按晋大亨二年。
亘玄篡位废帝。为平固王。迁于寻阳。及义师
之起。玄□奔寻阳。旌旗舆服犹备帝者之义。
于是迫平□西上奔窜之际。因留辇东林。旧
称亘辇盖有由也。亘安音相近。后人不察而
改之耳。经藏院在寺东庑。经之跋尾有曰。
贞元十三年写者。经藏碑。元和七年岁次壬
辰九月两辰朔十五日庚午。朝请郎试太常
寺协律郎李肇撰。略曰。元和四年。云门僧
灵彻。流窜而归栖泊此山。将去言于江南西
道观察使武阳公韦公丹。韦之夫人兰陵箫
氏卒。尝有服珥之资。买田荆州。收其租入。
以奉檀施。至是取之。益以己俸。即洪州抄腾
而致之。仍建堂殿。又命浮槎。寺僧义䑣以主
庐山记序¶ 第 1028c 页 T51-10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8.png)
复。而经出然亡失者过半。僧正言稍补之。大
中十二年。武阳之子宙复世廉察。因施钱再
作堂宇。仍志其事。故有韦丹韦宙写真。咸通
八年。刺史苗绅有二韦写真赞。绅宙之外孙
也。又有一人物色题曰。纪王寺僧曰。其旁
旧有具衔。江州刺史德化王杨澈也。文字剥
落不□者因粉饰而漫灭之。今寺有下平林
口田。皆其□施。故寺僧写真列于二韦之间。
以示追奉。案唐史。澈天尝封纪王。天祐十五
年。徐知训在杨州。为朱瑾所杀。保大年。追封
纪王。则其事迹无接于二林者。盖后人妄加
之耳。白公草堂在寺之东北隅。元和十年。公
自太子赞善大夫。以言事忤。执政出为州司
马。明年作草堂于香炉峰北遗爱寺南。往来
游处焉。公自作记。见于本集。后与遗爱寺并
废久之。好事者慕公风迹。以东林寺北蓝墙
之外作堂焉。五代襄乱。复为兵火野烧之所
毁。至道中。郡守孙考功追建之。然皆非元和
故棋也。昔公之游东林也。观经藏中。有远公
诸文士倡和集。时诸长老亦请公文集。同藏
之。至大和九年。为太子宾客。始以文集六十
卷归之。会昌中。致仕复送。后集十卷及香山
居士之像。广明中。与远公匡山集。并为淮南
高骈所取。吴大和六年。德化王澈常抄腾。以
补其阙。后复亡失。今所藏实景德四年诏史
馆书校而赐者。匡山集亦二十卷。景福二年
尝重写。明道中。为部使者刑部许申所借。今
庐山略记并游石门诗序刊石于寺。皆因集
庐山记序¶ 第 1029a 页 T51-10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9.png)
玉涧。次有上方舍利塔。佛驮跋陀罗禅师之
所立也。梵语跋陀罗。汉言觉贤。迦维罗卫国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年十七。鸠摩罗利度之
与同学集业。众皆一月。贤一日览焉。其师叹
曰。贤一夫敌三十人。入长安。与鸠摩罗什剖
析玄旨。什为之屈。至庐山。与远公同社。先持
释迦舍利三粒。自随因葬山预。表以浮图。后
宋孝武帝召。赴道场寺。译华严经。唐开元十
四年。库部郎中中书舍人江州刺史李讷作禅
师记。讷亦自称兀兀禅师。金紫光禄大夫同
州刺史上柱国范阳县开国男张廷圭书。开元
十七年岁在己巳七月己丑朔十五癸卯建。其
旁刻颜鲁公题名百六十字。上方之北有虎
跑泉。昔远公与社贤。每游此峰顶。患去水甚
远。他日虎辄跑石出泉。次五杉阁。五杉乔茂
合抱。瞰以危阁。南唐西山僧应之尝结庵于
五杉之间。保大中。为元宗□遇作五杉集。行
于世。桑门备用之书也。今子□髣髴矣。甘露
戒坛在寺之东南隅。梁太清中。袭法师讲金
光明经于林间甘露浃木者三日。因于林间
作戒坛焉。世传江南有三戒坛。此其一也。常
为僧房之菜畦。其僧梦有神。黄金介冑扼其
喉。责以秽坛墠事。僧惧甃用塼石存其遗址
焉。远公初谥辩觉。升元三年。谥正觉大师。兴
国三年。谥圆悟大师。仍名其坟曰凝寂之塔。
塔在二林之间。其旁二杉。一在高处。围二十
七尺。一稍在下。围二十尺。远公以晋义熙十
二年卒。葬此山。盖当时所植云。乾明寺在凝
庐山记序¶ 第 1029b 页 T51-10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9.png)
晋慧永禅师之道场也。西林道场碑。隋太常
博士渤海欧阳询撰。无书人姓名。然笔势清
劲。世传即欧书也。大业十二年岁在丁丑十
月戊寅朔十五日壬辰立。略曰。先有昙现比
丘。俗姓竺氏。本伪赵良将。以匡阜灵岩萃止
幽栖。及迁神即化藉岩早间有息慈慧永河内
繁氏高足称首。异香入室。猛兽驯阶。绍隆主
业安禅结宇。晋光禄乡寻阳□范缔建伽蓝。
命曰西林。是岁晋太和之二年也。梁□天三
年僧恩律师。隋僧智锴法师。大业二年。慧远
禅师。七年道睢法师。并加增葺。唐永泰元年。
颜鲁公与法真律师。跻重阁观。张僧繇画卢
舍那佛。梁武帝蹙线绣钵袋。亦题于欧碑之
首重阁。大业二年所建。今三者皆亡。永师义
熙十年示化。葬涧南香谷之口。兴国三年。亦
谥觉寂大师。名其塔曰实智之塔。寺后高处
有香谷亭。昔永公在西林。别立茅室于岭上。
每欲禅思。即往居焉。室中尝有芬馥之气。因
名香谷。后人作亭其上。号香谷亭。以存其故
事。其下有水阁院。兴国中锡名隆教。唐贞元
二年。齐朗律师之道场也。朗长庆二年十月
十六日示寂有碑。唐人郑素乡撰。太和六年
岁次壬子三月甲午朔六日己巳立。保大八
年。南唐褒国孝定公徐景运重修。藏经亦公
所施。皆有跋尾。藏之西壁。南唐人画须菩提
自称樵人王翰。是寺也水石之美前有德人。
亦东林之亚也。庆历初。当涂僧宗慧大师道
真达。浮图七级于隆教院。据香谷之形胜。寺
庐山记序¶ 第 1029c 页 T51-10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29.png)
盖前世之深林幽谷。承平岁之辟为屋庐。以
会商旅坟□在东林犹藏其手泽。其西石磴
凡三百级。由上方而下。过滴翠岩。复三休而
至聪明泉。聪明泉乃荆州殷仲堪之访远公
也。相与谈易于松间。仲堪辩博。远公因指泉
曰。君之辩如此泉涌。后世因号聪明泉。昔李
卫公匡庐赋云。讲精义于松间。注云。东林寺
有松数株尚存。今泉上有屋而无松。盖其故
地云。次有佛影台。远公匡山集云。佛影在西
方那伽阿罗国南。古仙人石室中。以晋义熙
十八年岁在壬子五月一日。因罽宾禅师南
国律学道士共立此台。拟像本山因迹以奇
诚虽成。由人匠而功无所加。至于岁在星纪
赤奋若贞。于太阴之墟九月三日。乃详验别
记铭之于石。孟江州怀玉王别驾乔之张常
侍野殷晋安隐毛黄门修之宗隐士炳孟散骑
孟司马(二人名阙)殷主簿蔚范孝廉悦之王参军䅣
䅣夜等。咸赋铭赞。远公佛影铭五首载高僧
传。刘遗民亦赞白。云图表晖晖影侔袖造功
出理谐事非人。运李邕记云。影□西来舍利
东化。或塔踊于地。或光属于天。影图者□影
也。舍利谓跋陀罗所藏者也。此台寺僧追建
焉。是寺也最为庐山之古刹。自唐开元元和
以来。迄于保大显德间。文士碑志游人歌咏
题名班班有存者。今著其目于后[竺-二+遍]。远公大
中六年。谥辩觉法师。裴休书。其榜观音殿东
壁有。大中十一年。宛陵洪锴摹。张僧繇画维
摩居士。其馀壁画。亦大中广明咸通中所写。
庐山记序¶ 第 1030a 页 T51-10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0.png)
牌。僧齐己书。又有明皇铜像。李通玄长者写
真。皆前世故物。本朝之改寺名也。徐铉常侍
亲篆太平兴国之寺六字。今皆藏焉。昔传寺
有远公袈裟。竺道生麈尾扇。梁武帝钵囊。远
公袈裟。即颜公所礼。僧伽衣今已腐朽。而有
佛驮耶舍二尊者革舄。谢灵运翻经贝名叶
五六片。馀皆亡矣。李邕碑云。罗什致其澡瓶。
巧穷双口。姚泓奉其彫像。工极五年。事亦
具高传。年代浸远。宜无复存者。禅月贯休诗
云。庐楞伽画苔漫尽。殷仲堪碑雨滴穿。贯休
天祐间人距今一百五十馀年。寺僧亦不知。
域遂在喧阓之中。康定初。郡守田瑜。俾寺僧
改葬于凝寂之左。九江录云。通隐桥南有金
师子峰。上有三兰若墓。峰下有索谷塘。今索
谷塘犹存。馀皆亡。通隐桥之西一里。有匡君
庙。寻阳记云。昔汉武帝南巡祠名山。问庐君
何神也。博士对曰。昔匡俗得道于此。乃赐号
大明公。唐天宝元年。诏立祠焉。西林之东五
里。有黄土庵。其旁又有看经庵。由看经一里。
至崇福庵。由崇福庵五里。至香城庵。香城旁
有观音庵。次有东庵。由东庵稍下一里。有广
济庵。又半里有圣僧岩。由圣僧岩二里。至石
盆庵。西林之东南五里。至下化成院。由下化
成三里。至护国庵。由护国一里。亦至石盆庵。
石盆在山上。非镵石所成。盆中清泉虽旱不
竭。石盆之上半里。至保与庵。其旁半里。有大
师庵。次上化成院。亦义熙中。远公所立也。祥
符中。锡名普照寺。本朝陈尚书恕布衣时游
庐山记序¶ 第 1030b 页 T51-10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0.png)
祠堂。有保大中移寺等三碣。好事者刻。白乐
天游大林寺诗。并前后序。坎石于屋壁。凡游
人在二林。望上化成楼阁隐隐在云霭中。有
若图画。自东林径去犹半日之久。既至化成。
其僧必讯客曰。翌日上山与否。盖过上化成。
山路弥险。中间往往不可假肩舆矣。直上十
里。道中过鸡冠石。次四望石。次泻油石。次香
炉峰。山南山北。皆有其形圆耸常出云气。改
名以象形。李白诗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
瀑布挂长川。即谓在山南者也。孟浩然诗云。
桂席数千里。好山都未逢。舣舟寻阳郭。始见
香炉峰。即此峰也。东林寺正在其下。过香炉
峰。至峰顶院。院傍盘石极平广。下视空阔。无
复障蔽。张野山记云。峰顶有大石。可坐数百
人。盖谓此也。峰下有藏经岩。即会昌所以藏
东林之经也。有南唐广道庵基。峰顶之南十
里。有香积庵。过香积。下视五老峰。望落星石
在水中。如覆杯。直下山二十里。则山南栖贤
之涧。东万寿源也。路极险。人罕由之。予熙宁
四年九月。与数道人。饭于峰顶。由香积路策
杖而下。其至栖贤。则日夕矣。峰顶院之前。有
辟蛇。行者饮牛池。远公始居山多蛇虫。行者
不知何许人。尝侍远公。善驱蛇。蛇为之尽去。
故号辟蛇行者。常耕于峰顶。有辟蛇行者田。
塍龙髣髴可辨。今无耕者。说者曰。盖山神云。
故至今山。虽高深。樵苏弋猎之人。不闻罹虫
蛇之毒。山中人言。山有一虎。亦未尝伤人。深
蹊土中。但时有行迹。人谓之游山虎。或为游
庐山记序¶ 第 1030c 页 T51-10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0.png)
由峰顶五里。至大林。今名宝林寺。梁天监二
年。刺史箫纲所造。中废。唐初复兴。故有虞世
南撰。复寺记古有平云庵。远法师果园废寺
基。辟蛇行者葬牛冢。皆在绝顶。而反平广延
袤不知其极。昔谢灵运登绝顶望诸峤诗之。
积峡忽复启。平涂俄已闭。峦陇有合沓。往来
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正此处也。
又白乐天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
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
此中来。且序其诗云。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
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范阳
张持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辨道深道
建神照云皋寂然息慈。凡十有七人。自遗爱
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成憩峰顶。登香炉峰。
宿天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
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
东入。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
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
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既而
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李补阙渤三
人姓名文句。余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
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
萧魏李今垂二百年。寂而无继者。嗟乎名利
之诱人也。韩退之题西林寺。故萧郎中旧堂
诗云。郎有女能传业。伯道无儿可保家。偶到
匡山曾住处。几行哀泪落烟霞。注云。公有女
为尼。在江州。今好事者榜其诗。于西林韩集
中无萧郎中名。或疑是萧颖士非也。颖士困
庐山记序¶ 第 1031a 页 T51-10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1.png)
景。白公道之备矣。予尝九月游二林。秋暑未
可以却扇。明日至大林。流泉成凝冰矣。又尝
三月游焉。桃梨飘零。牡丹微开。与公所见者
略同矣。由宝林一里。至掷笔峰。其峰下临大
壑。群峰巀𡸖不可名状。昔远公制涅槃经疏。
于此疏成。故以名其峰。其间一峰名文殊台。
即昔藏文殊像。遂亡之此山间矣。由掷笔。峰
一里。至佛手岩。以石为屋。可容百众。旁有流
泉因石为渠。岩上巨石偃若指掌。故名佛手。
南唐元宗时。有僧行。因住此岩三十年。制华
严别论十卷。诏命不赴。由佛手岩三里。至天
池院。一名罗汉池。池在山顶。大旱不为之竭。
张景诗曰。若以山形此人骨。此池应合是泥
洹。人以为的句也。其西有罗汉把针岩。四祖
坐禅石。文殊亭。世传代州五台山文殊所居。
人之至者往往见兜罗绵云五色圆光。光中
或有菩萨及师子诸相。此山传有文殊之像。
旧矣。近岁自皇祐治平已来。人之所睹不减
五台。人之记其所见于此亭者多矣。院南下
山一里。有隆禅师塔。名智隆。金州人。南唐保
大中。追谥證真禅师。圆智之塔。一名望仙台。
又名定心石。凡此者皆可以下视。空阔万里。
新罗岩在其下二里。岩石之间可庇风雨。亦
有幽泉。可给烹濯。昔海东僧居焉。故谓新罗
岩。其东二里。有十八贤台。平广可坐十馀人。
十八贤谓自慧远法师已下十八人者。由天池
直下山十五里。同名锦绣谷。旧录云。谷中奇
花异草不可殚述。三四月间。红紫匝地。如被
庐山记序¶ 第 1031b 页 T51-10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1.png)
香。太平观东林寺为盛。其花紫而香烈。非群
芳之比。始野生深林草莽中。山人闻其香。寻
而得之栽培。数年则大茂。今移贸几遍天下。
盖出此山云。谷之水其源出于谷中曰。锦绣
源水傍有双龙庵。次广福庵。次尊胜庵。次宝
宁庵。宝宁之西前有石门。其源出于石门间。
东与锦绣谷之水合。西流五十里。入湓水。由
双龙至宝宁四庵。相望皆不百步。同在两涧
之间。灵运望石门诗曰。高峰隔半天。长崖断
千里。鸡鸣青涧中。猿啸白云里。远公记云。西
有石门。其前似双阙。壁立千馀仞。而瀑布流
焉。又山记云。始入林渡双阙。谓则践其基。登
涉十馀里。乃出林表回步许。便得重崿。东望
香炉。秀绝众流。北眺九江。目流神览。过此转
觉道隘。而合力进。复数百步。方造颓岭积石
连阜。霜崿。相乘。然后攀弱条涉峭径。足怠体
疲。仅达孤松。其下有盘石。可坐十人。至松林
尚有十四五里。既至乃傍林际憩龟岭。视四
岭之内。犹观掌焉。未至松林。又有石悬溜。其
下翛然。使人目眩。斯瀑布之源。三流之始。其
上有双石临虚。若将坠而未落。傍有盘屋纡
回。壁立千仞。翠林被崖。万籁齐响。遗音在
岫。若绝而有闻。靖寻所似境穷邃器深其量
故也。已上并述石门之胜。今自保宁庵。沿涧
东行。过小山。俗名新妇岭。三里而近有南北
二石柱峰。铁舡峰。悬瀑注其前。为龙潭。天将
雨。云物未有不出焉。望其上。正十八贤台也。
石柱峰下有庵基。近岁为涧水所坏。无居者。
庐山记序¶ 第 1031c 页 T51-10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1.png)
柱峰无至者矣。由保宁庵五里。至福海庵。由
福海二里。至祥云庵。祥云晋田晃书堂。今地
名。书堂源。前有香象冈。北名阿那冲。内有阿
那寺基。旧传山间人时闻钟梵之声。寺隐不
见。其旁半里。有罗汉岩。远公山记云。有□夫
见人著沙门服。凌虚直上。回身踞鞍。良久□
与云气俱灭。此则得道者。亦所谓阿罗寺之
类也。山深地灵。圣贤所宅。不为过矣。祥云之
上十里上有□□□峰顶有庵。同名云顶。亦
庐山之一峰。特□□□也。由祥云八里。至月
轮庵。月轮之旁。有灵□□□灵泉七里。至报
国庵。由报国一里。东南出官道□甘泉驿。又
五里至崇胜禅院。旧名观音圆通道场。始南
唐乾德六年置。命东吴僧缘德居之赐号。道
济禅师卒。葬于圆通之东峰。今号广福院。去
圆通二里。以圆通之壮观甲于山北不减。山
南之归宗。而土田上腴。岁入倍之。石渠流水。
二百五十馀丈。水源有清音亭。然是寺也。独
无古今一人题咏碑刻。凡乾德中所赐缘德
手诏。四道宋齐丘书简八幅。晋王景遂书百
胜军节度使王崇文书。及道济所衣三事衲。
并藏于广福。广福以上皆隶江州云。
庐山记卷第一
一校了于字莫改本品方木也
庐山记序¶ 第 1032a 页 T51-10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130/buddhist/T51-103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