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十八 第 1a 页 WYG0534-089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一百十八
杂纪志
杂纪者全志之拾遗补阙非齐谐虞初之比也上
之参考经史网罗轶事足以补名教备法戒次之
采先贤遗集搜郡邑纪载足以资谈助广见闻若
夫荒诞不经之事概行澄汰较之前志去取特严
司马子长有云其言不雅驯搢绅先生难言之今
湖广通志卷一百十八
杂纪志
杂纪者全志之拾遗补阙非齐谐虞初之比也上
之参考经史网罗轶事足以补名教备法戒次之
采先贤遗集搜郡邑纪载足以资谈助广见闻若
夫荒诞不经之事概行澄汰较之前志去取特严
司马子长有云其言不雅驯搢绅先生难言之今
卷一百十八 第 1b 页 WYG0534-0897b.png
也集腋成裘披沙见宝亦务取其言之雅驯者而
纪之然事之有关于楚地者亦不至于挂一而漏
万矣
星野曾三寿云自禹贡分荆州域丽翼轸当鹑尾之
次天文家言之详矣然起房陵至于彭蠡之西迄武
陵沅湘广袤数千里皆楚分域监一邑耳其丽于分
野不但三十分之一而星野是志何居盖阴阳之精
在天成形影移响应固条分缕析也故吴越同一分
纪之然事之有关于楚地者亦不至于挂一而漏
万矣
星野曾三寿云自禹贡分荆州域丽翼轸当鹑尾之
次天文家言之详矣然起房陵至于彭蠡之西迄武
陵沅湘广袤数千里皆楚分域监一邑耳其丽于分
野不但三十分之一而星野是志何居盖阴阳之精
在天成形影移响应固条分缕析也故吴越同一分
卷一百十八 第 2a 页 WYG0534-0897c.png
野乃岁星所在史墨定知为越斗牛均属扬州其剑
光所见张华定识为丰城夫于越犹得比南郡而丰
城之邑不大于监固知分应微渺必有确然不移尺
寸者详而著之俾博物君子占象察纬审瑞异而备
修救未必无小补云又长沙志载晋书桂阳入轸六
度长沙入轸十六度按言桂阳郡今之州治也今之
郡治故属长沙国酃亦长茶乡旧地非轸六度属因
其方隅辨其躔次大约郡及诸州邑入轸六度者十
光所见张华定识为丰城夫于越犹得比南郡而丰
城之邑不大于监固知分应微渺必有确然不移尺
寸者详而著之俾博物君子占象察纬审瑞异而备
修救未必无小补云又长沙志载晋书桂阳入轸六
度长沙入轸十六度按言桂阳郡今之州治也今之
郡治故属长沙国酃亦长茶乡旧地非轸六度属因
其方隅辨其躔次大约郡及诸州邑入轸六度者十
卷一百十八 第 2b 页 WYG0534-0897d.png
之六入轸十六度者十之四然考验度分细极微茫
观汉费直蔡邕魏陈卓及唐书所分轸度起止未有
以楚属轸十六度者似轸十六度犹在寿星之次为
郑分也惟谯周京房张衡所论与晋书略同顾折衷
为已难矣不特是也凡星附列舍者主其野五车附
于毕北中一星曰司空主楚女下列十六星中一星
亦主楚女齐分毕赵分彼附属于其野而主占于他
国将长沙及左右辖亦不必专占楚耶翼主乐府主
观汉费直蔡邕魏陈卓及唐书所分轸度起止未有
以楚属轸十六度者似轸十六度犹在寿星之次为
郑分也惟谯周京房张衡所论与晋书略同顾折衷
为已难矣不特是也凡星附列舍者主其野五车附
于毕北中一星曰司空主楚女下列十六星中一星
亦主楚女齐分毕赵分彼附属于其野而主占于他
国将长沙及左右辖亦不必专占楚耶翼主乐府主
卷一百十八 第 3a 页 WYG0534-0898a.png
远客轸主车骑又主冢宰辅臣荧惑主悖乱残贼疾
丧饥兵数者皆不与楚协占其又何以别之耶天无
不覆地无不载日月无不照临而独以经星分野九
州岂九州之外遂非其散布耶然则天道远人道迩
星野之说又何可深求乎圣人不绝天于人亦不以
天参人盖绝天于人则天道废以人参天则人事惑
五代史书人不书天其旨微矣
三楚按三楚其说不一以徙都言则以楚文王都郢
丧饥兵数者皆不与楚协占其又何以别之耶天无
不覆地无不载日月无不照临而独以经星分野九
州岂九州之外遂非其散布耶然则天道远人道迩
星野之说又何可深求乎圣人不绝天于人亦不以
天参人盖绝天于人则天道废以人参天则人事惑
五代史书人不书天其旨微矣
三楚按三楚其说不一以徙都言则以楚文王都郢
卷一百十八 第 3b 页 WYG0534-0898b.png
楚昭王都鄂楚考烈王都寿春为三楚以分王言则
以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至江陵
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长沙豫章为南楚以地言则
以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考通鉴注文
颖引史记主分王说孟康引旧名王楚地说师古曰
孟说是并未及徙都也三楚之名当以师古为断
荆禹贡蔡传荆州之域北距南条荆山曾氏云有两
荆山此荆州之荆非雍州荆岐既旅之荆其南为荆
以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至江陵
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长沙豫章为南楚以地言则
以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考通鉴注文
颖引史记主分王说孟康引旧名王楚地说师古曰
孟说是并未及徙都也三楚之名当以师古为断
荆禹贡蔡传荆州之域北距南条荆山曾氏云有两
荆山此荆州之荆非雍州荆岐既旅之荆其南为荆
卷一百十八 第 4a 页 WYG0534-0898c.png
州其北为豫州汉志此荆山在南郡今襄阳郡临沮
县北有荆山南及衡阳即今湖南湖北之地今江西
亦半属荆州后汉地理志南郡临沮侯国有荆山注
荆州记曰西北三十里清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
即卞和抱璞处南都赋注汉水至荆山东流别为沧
浪之水汉书襄阳郡临沮注荆山在东北通考荆州
注北距荆山豫州注西河至荆山今襄阳郡南漳县
界熊氏曰荆州地广北接雍豫南逾五岭即越南徼
县北有荆山南及衡阳即今湖南湖北之地今江西
亦半属荆州后汉地理志南郡临沮侯国有荆山注
荆州记曰西北三十里清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
即卞和抱璞处南都赋注汉水至荆山东流别为沧
浪之水汉书襄阳郡临沮注荆山在东北通考荆州
注北距荆山豫州注西河至荆山今襄阳郡南漳县
界熊氏曰荆州地广北接雍豫南逾五岭即越南徼
卷一百十八 第 4b 页 WYG0534-0898d.png
越虽上古未通巳在要荒之服东抵扬西抵梁及西
南夷皆楚地也
熊湘史记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注熊湘山在长沙
益县或云周封熊绎于湘故名熊湘考绎封在周成
王时何得黄帝时便称之且绎封丹阳未闻封长沙
熊湘本山名非以水名也益县即今益阳县莫识山
所在水经注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
殊目也按汉地理志长沙国益阳注湘山在北应劭
南夷皆楚地也
熊湘史记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注熊湘山在长沙
益县或云周封熊绎于湘故名熊湘考绎封在周成
王时何得黄帝时便称之且绎封丹阳未闻封长沙
熊湘本山名非以水名也益县即今益阳县莫识山
所在水经注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
殊目也按汉地理志长沙国益阳注湘山在北应劭
卷一百十八 第 5a 页 WYG0534-0899a.png
曰在益水之阳零陵郡都梁注侯国路山资水所出
东北至益阳入沅益阳县志熊湘乃二山一为熊耳
一为湘山封禅书桓公伐楚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
江汉注益阳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峰如熊耳状或曰
熊耳即浮青山湘即修山舆地广记唐斜山资水出
焉盖路山别名会夫夷水东北至益阳又益阳北郊
外十里许地名马渡西湾其水自县后过城山桥一
带绕城左臂一二里至青草港达于资江据此则益
东北至益阳入沅益阳县志熊湘乃二山一为熊耳
一为湘山封禅书桓公伐楚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
江汉注益阳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峰如熊耳状或曰
熊耳即浮青山湘即修山舆地广记唐斜山资水出
焉盖路山别名会夫夷水东北至益阳又益阳北郊
外十里许地名马渡西湾其水自县后过城山桥一
带绕城左臂一二里至青草港达于资江据此则益
卷一百十八 第 5b 页 WYG0534-0899b.png
阳固有熊山湘山益水而益水入资非即资也
方城水经注郡国志曰叶县有方城郭仲产曰因山
以表名尸子曰楚狂接舆耕于方城盛弘之云叶东
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泚阳界南北联络数
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郦县有故城一面未
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南
北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故屈完答
齐威公云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杜预曰方
方城水经注郡国志曰叶县有方城郭仲产曰因山
以表名尸子曰楚狂接舆耕于方城盛弘之云叶东
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泚阳界南北联络数
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郦县有故城一面未
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南
北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故屈完答
齐威公云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杜预曰方
卷一百十八 第 6a 页 WYG0534-0899c.png
城山名在叶南未详孰是按统志裕州有方城山裕
之属为叶秦置南阳郡属荆州屈完所谓方城其即
在叶者与蜀杨慎丹铅馀录云左传方城以为城古
本方本万字古字万亦作万故讹尔唐勒奏七论曰
我本楚也世伯南土自越以至叶垂弘境万里故曰
万城也斯说凿矣
陪尾安陆府志云去治四十里俗呼横山一名横尾
禹贡导水至陪尾即此考前汉地理志江夏郡安陆
之属为叶秦置南阳郡属荆州屈完所谓方城其即
在叶者与蜀杨慎丹铅馀录云左传方城以为城古
本方本万字古字万亦作万故讹尔唐勒奏七论曰
我本楚也世伯南土自越以至叶垂弘境万里故曰
万城也斯说凿矣
陪尾安陆府志云去治四十里俗呼横山一名横尾
禹贡导水至陪尾即此考前汉地理志江夏郡安陆
卷一百十八 第 6b 页 WYG0534-0899d.png
注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陪尾山晋书江夏郡安
陆注横尾山在东北古之陪尾山通考安州安陆注
有陪尾山禹贡蔡传引汉志安陆之说以为即今安
州安陆则均以为荆州山矣乃蔡传又云熊耳外方
桐柏陪尾皆豫州山今昔山水异称疆域代割多不
可考然陪尾上接桐柏似不当即在荆之安陆金氏
云陪尾徐州山泗水县桃墟西北为陪尾山泗水所
出禹贡徐州泗滨浮磬蔡传泗水名出鲁国卞县桃
陆注横尾山在东北古之陪尾山通考安州安陆注
有陪尾山禹贡蔡传引汉志安陆之说以为即今安
州安陆则均以为荆州山矣乃蔡传又云熊耳外方
桐柏陪尾皆豫州山今昔山水异称疆域代割多不
可考然陪尾上接桐柏似不当即在荆之安陆金氏
云陪尾徐州山泗水县桃墟西北为陪尾山泗水所
出禹贡徐州泗滨浮磬蔡传泗水名出鲁国卞县桃
卷一百十八 第 7a 页 WYG0534-0900a.png
墟西北陪尾山今袭庆府泗水县也宋地里志太平
兴国七年以徐州下邳县建为淮阳军其西路有袭
庆府是徐州之陪尾蔡传亦与金氏合以经文考之
𨗳淮自桐柏东北会于泗沂其为徐州之陪尾明甚
内方大别禹贡内方至于大别后汉地理志江夏郡
立章山本内方注荆州记曰山高三千丈周围百馀
里杜预曰在县西北晋地理志竟陵注章山在东北
古之内方山蔡传内方山在江夏郡竟陵县东今荆
兴国七年以徐州下邳县建为淮阳军其西路有袭
庆府是徐州之陪尾蔡传亦与金氏合以经文考之
𨗳淮自桐柏东北会于泗沂其为徐州之陪尾明甚
内方大别禹贡内方至于大别后汉地理志江夏郡
立章山本内方注荆州记曰山高三千丈周围百馀
里杜预曰在县西北晋地理志竟陵注章山在东北
古之内方山蔡传内方山在江夏郡竟陵县东今荆
卷一百十八 第 7b 页 WYG0534-0900b.png
门军长林县也左传吴与楚战楚济汉而阵自小别
至于大别今汉阳军汉阳县北大别是也水经所云
在安丰者非考大别在汉江之右汉水入江处三国
南北时为必争之地一名翼际山一名鲁山以山有
鲁肃祠故名今俗名龟山小别在汉川县南山形如
甑一名甑山
舜耕襄阳志均州土陂窑子铺去州九十里舜避尧
子耕此水田石阪下即浚井处按平阳府蒲州南历
至于大别今汉阳军汉阳县北大别是也水经所云
在安丰者非考大别在汉江之右汉水入江处三国
南北时为必争之地一名翼际山一名鲁山以山有
鲁肃祠故名今俗名龟山小别在汉川县南山形如
甑一名甑山
舜耕襄阳志均州土陂窑子铺去州九十里舜避尧
子耕此水田石阪下即浚井处按平阳府蒲州南历
卷一百十八 第 8a 页 WYG0534-0900c.png
山为舜耕处括地志蒲州雷首山凡十二名一名历
山又名襄山历山南有舜井岂以襄山之名附会其
说于襄与况耕历山避尧子乃两时事安得牵合为
一耶其诞甚矣
崇山有二其一在辰之泸溪为猫狫腹中地其一在
慈利上有巨垄土人指为驩兜冢尚书所云放驩兜
于崇山是也旧据丹铅录引沈佺期自崇山向越裳
诗其序有崇山越裳四十里杉谷以为在交广之域
山又名襄山历山南有舜井岂以襄山之名附会其
说于襄与况耕历山避尧子乃两时事安得牵合为
一耶其诞甚矣
崇山有二其一在辰之泸溪为猫狫腹中地其一在
慈利上有巨垄土人指为驩兜冢尚书所云放驩兜
于崇山是也旧据丹铅录引沈佺期自崇山向越裳
诗其序有崇山越裳四十里杉谷以为在交广之域
卷一百十八 第 8b 页 WYG0534-0900d.png
为是考通考澧阳注有崇山蔡传云崇山南裔山在
今澧州朱子云在澧州慈利县诸说历有本据沈序
误矣
赤壁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
胡三省云水经注江水自沙羡而东径赤壁北唐元
和志赤壁山蒲圻西百二十里北岸乌林与赤壁相
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操船处杜佑曰赤壁在鄂
州蒲圻县武昌志曹操自江陵追刘备至巴丘遂至
今澧州朱子云在澧州慈利县诸说历有本据沈序
误矣
赤壁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
胡三省云水经注江水自沙羡而东径赤壁北唐元
和志赤壁山蒲圻西百二十里北岸乌林与赤壁相
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操船处杜佑曰赤壁在鄂
州蒲圻县武昌志曹操自江陵追刘备至巴丘遂至
卷一百十八 第 9a 页 WYG0534-0901a.png
赤壁遇周瑜兵大败取华容道归赤壁山在今嘉鱼
县对江北之乌林巴丘即今巴陵华容今石首也按
赤壁在初蒲圻地今属嘉鱼正今巴陵之下馀言赤
壁者皆非至黄州赤壁原名赤鼻苏子瞻特借用耳
又嘉鱼赤壁旁传有祭风台为诸葛武侯破曹祭东
风处按正史无祭东风事此三国演义所载后人附
会遂以名台乌足信也
五湖周礼扬州其浸五湖国语史记吴三江五湖之
县对江北之乌林巴丘即今巴陵华容今石首也按
赤壁在初蒲圻地今属嘉鱼正今巴陵之下馀言赤
壁者皆非至黄州赤壁原名赤鼻苏子瞻特借用耳
又嘉鱼赤壁旁传有祭风台为诸葛武侯破曹祭东
风处按正史无祭东风事此三国演义所载后人附
会遂以名台乌足信也
五湖周礼扬州其浸五湖国语史记吴三江五湖之
卷一百十八 第 9b 页 WYG0534-0901b.png
利张勃吴录五湖太湖之别名王勃文襟三江而带
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洞庭一也青草二也鄱阳三
也彭蠡四也太湖五也按周礼专就扬言犹言荆之
浸曰颍湛耳而总南方之湖则太湖特五湖之一洞
庭青草居其二矣通考岳州洞庭青草在焉注二湖
相连青草在南洞庭在北荆州记巴陵有青草湖周
围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一名巴丘湖又名重湖北
连洞庭南接潇湘东纳汨罗之水每夏秋水泛与洞
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洞庭一也青草二也鄱阳三
也彭蠡四也太湖五也按周礼专就扬言犹言荆之
浸曰颍湛耳而总南方之湖则太湖特五湖之一洞
庭青草居其二矣通考岳州洞庭青草在焉注二湖
相连青草在南洞庭在北荆州记巴陵有青草湖周
围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一名巴丘湖又名重湖北
连洞庭南接潇湘东纳汨罗之水每夏秋水泛与洞
卷一百十八 第 10a 页 WYG0534-0901c.png
庭为一水涸则此湖先乾青草生焉杜甫诗洞庭犹
自在青草续为名又云鲛室围青草龙堆隐白沙
三湘寰宇记云长沙府湘潭湘乡湘阴三县曰三湘
盖俗传之讹也舆地志云湘水至永州与潇水合曰
潇湘至衡州与蒸水合曰蒸湘至沅江与沅水合曰
沅湘三湘之名以此前汉地理志长沙国临湘注应
邵曰湘水出零山承阳注应邵曰承水源出零陵永
昌县界东流注湘承音蒸永州志潇水经零陵县西
自在青草续为名又云鲛室围青草龙堆隐白沙
三湘寰宇记云长沙府湘潭湘乡湘阴三县曰三湘
盖俗传之讹也舆地志云湘水至永州与潇水合曰
潇湘至衡州与蒸水合曰蒸湘至沅江与沅水合曰
沅湘三湘之名以此前汉地理志长沙国临湘注应
邵曰湘水出零山承阳注应邵曰承水源出零陵永
昌县界东流注湘承音蒸永州志潇水经零陵县西
卷一百十八 第 10b 页 WYG0534-0901d.png
源出九疑山三分石过县西北合湘水衡州志水经
云蒸水出重安县西邵陵界耶姜山东北流至重安
县又东合略塘水又东北径重安县南故零陵之钟
武县武水入焉至湘东临蒸县北注于湘谓之蒸口
郡国志云西俯蒸水水气如蒸故名临蒸沅由常德
府城南河东注龙阳与沧浪水合有詹水出汉寿自
鼎港与沅合下注洞庭至沅江与湘合今岳州府境
北有三湘浦侯景起于汝水之南而败于三湘之浦
云蒸水出重安县西邵陵界耶姜山东北流至重安
县又东合略塘水又东北径重安县南故零陵之钟
武县武水入焉至湘东临蒸县北注于湘谓之蒸口
郡国志云西俯蒸水水气如蒸故名临蒸沅由常德
府城南河东注龙阳与沧浪水合有詹水出汉寿自
鼎港与沅合下注洞庭至沅江与湘合今岳州府境
北有三湘浦侯景起于汝水之南而败于三湘之浦
卷一百十八 第 11a 页 WYG0534-0902a.png
是也一名侯景浦又岳州府有三江岷江为西澧江
为中湘江为南皆会于此清浊中分一名三江口
云梦罗泌路史云楚之二泽也江南为梦江北为云
以其跨江相比而谓之云梦尔雅十薮楚有云梦后
世以为一泽故杜预以云梦薮为巴丘湖郦道元谓
自江陵东界为云梦北为云梦之薮误矣按左氏春
秋传昭公三年郑朝楚楚子田于江南之梦郧子之
女生子文弃之梦中则江南之梦泽定公四年吴入
为中湘江为南皆会于此清浊中分一名三江口
云梦罗泌路史云楚之二泽也江南为梦江北为云
以其跨江相比而谓之云梦尔雅十薮楚有云梦后
世以为一泽故杜预以云梦薮为巴丘湖郦道元谓
自江陵东界为云梦北为云梦之薮误矣按左氏春
秋传昭公三年郑朝楚楚子田于江南之梦郧子之
女生子文弃之梦中则江南之梦泽定公四年吴入
卷一百十八 第 11b 页 WYG0534-0902b.png
楚楚子涉濉济江寝于梦中即江北之云泽也云土
梦作乂者云在前为水所没至是而始得为土梦在
前虽土而未可作至是始可作而乂之盖梦地差高
而云下论者不知既以云梦为一泽复谓古经乃云
梦土作乂者非也春秋文耀钩云大别以东至富春
九江衡山皆云梦也而子虚赋云云梦方九百里南
有平原广泽缘以大江而安陆有云梦县是合而为
一矣沈立云云即今之玉沙监利竟陵等县梦即今
梦作乂者云在前为水所没至是而始得为土梦在
前虽土而未可作至是始可作而乂之盖梦地差高
而云下论者不知既以云梦为一泽复谓古经乃云
梦土作乂者非也春秋文耀钩云大别以东至富春
九江衡山皆云梦也而子虚赋云云梦方九百里南
有平原广泽缘以大江而安陆有云梦县是合而为
一矣沈立云云即今之玉沙监利竟陵等县梦即今
卷一百十八 第 12a 页 WYG0534-0902c.png
之公安石首建宁等县自史汉亦然班生志地而华
容枝江若江夏之安陆皆有云梦学者遂莫知所适
从宋山川记郭璞皆以梦为南郡华容巴丘湖则枝
江也方楚子之涉濉济江以避吴兵而华容在楚之
南安陆在楚之东故或者谓避吴之行当不在此谓
云在江北而以济江者为指汉言之益谬
汨罗水经注汨水西径罗县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
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郡长沙因以为县
容枝江若江夏之安陆皆有云梦学者遂莫知所适
从宋山川记郭璞皆以梦为南郡华容巴丘湖则枝
江也方楚子之涉濉济江以避吴兵而华容在楚之
南安陆在楚之东故或者谓避吴之行当不在此谓
云在江北而以济江者为指汉言之益谬
汨罗水经注汨水西径罗县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
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郡长沙因以为县
卷一百十八 第 12b 页 WYG0534-0902d.png
谓之罗水汨水又曰西径玉笋山湘中记曰屈潭之
左有玉笥山此福地也汨水又西为屈潭即罗渊也
屈原怀沙自沈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
皆尝经此弥楫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
有碑又甄烈湘中记曰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平见放
栖于此山作九歌焉今湘阴县即古罗子国地汨罗
江名此亦犹湘江之统称矣其地在湘阴县北七十
里按前汉地里志南郡枝江注故罗国长沙国罗注
左有玉笥山此福地也汨水又西为屈潭即罗渊也
屈原怀沙自沈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
皆尝经此弥楫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
有碑又甄烈湘中记曰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平见放
栖于此山作九歌焉今湘阴县即古罗子国地汨罗
江名此亦犹湘江之统称矣其地在湘阴县北七十
里按前汉地里志南郡枝江注故罗国长沙国罗注
卷一百十八 第 13a 页 WYG0534-0903a.png
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师古曰盛弘之
荆州记云县北带汨水水源出豫章芰县界西流注
湘沿汨西北去县三十里名为屈潭屈原自沈处后
汉地理志南郡宜城注侯国杜预曰县西旧罗国后
徙枝江则罗自宜城徙枝江自枝江再徙湘阴罗故
侯国江名汨罗汨以水得名罗以国得名也
沱潜禹贡沱潜既道尔雅曰江出为沱汉出为潜蔡
传此则荆州江汉之出者也今按南郡枝江县有沱
荆州记云县北带汨水水源出豫章芰县界西流注
湘沿汨西北去县三十里名为屈潭屈原自沈处后
汉地理志南郡宜城注侯国杜预曰县西旧罗国后
徙枝江则罗自宜城徙枝江自枝江再徙湘阴罗故
侯国江名汨罗汨以水得名罗以国得名也
沱潜禹贡沱潜既道尔雅曰江出为沱汉出为潜蔡
传此则荆州江汉之出者也今按南郡枝江县有沱
卷一百十八 第 13b 页 WYG0534-0903b.png
水然其流入江而非出于江也华容县有夏水首出
于江尾入于沔亦谓之沱若潜水则未有见安陆志
沱水分自大江径当阳枝江交界会于潜潜水即汉
分流始入芦洑河径县界东南流为上新口下新口
入沔阳界又自排沙渡东流为深江入沔阳界南流
为恩江十里许后与潜合王氏炎曰沱水在今江陵
府枝江县土人谓枝江为百里洲夹江沱二水之间
其与江分处谓之上沱与江合处谓之下沱隋志南
于江尾入于沔亦谓之沱若潜水则未有见安陆志
沱水分自大江径当阳枝江交界会于潜潜水即汉
分流始入芦洑河径县界东南流为上新口下新口
入沔阳界又自排沙渡东流为深江入沔阳界南流
为恩江十里许后与潜合王氏炎曰沱水在今江陵
府枝江县土人谓枝江为百里洲夹江沱二水之间
其与江分处谓之上沱与江合处谓之下沱隋志南
卷一百十八 第 14a 页 WYG0534-0903c.png
郡松滋县有沱涔即古潜字故史记云沱涔既导今
松滋县分为潜江县矣
沧浪水故志禹贡漾东流为汉又东流为沧浪之水
即屈原逢渔父处刘澄之山水记云在沔口按水经
注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
浪水即今均州地沔有此水虽非其故处然亦沧浪
之下流岂后人概称之若汉沔夏之互名耶又按说
郛沧浪地名非水名苏子美卜居吴下前有积水即
松滋县分为潜江县矣
沧浪水故志禹贡漾东流为汉又东流为沧浪之水
即屈原逢渔父处刘澄之山水记云在沔口按水经
注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
浪水即今均州地沔有此水虽非其故处然亦沧浪
之下流岂后人概称之若汉沔夏之互名耶又按说
郛沧浪地名非水名苏子美卜居吴下前有积水即
卷一百十八 第 14b 页 WYG0534-0903d.png
吴王僚所开池作亭其上名曰沧浪似以为渺㳽之
状失之矣沔之沧浪亦地名又峄县志县北有沧浪
渊云即孟子所称濯缨处尤为失实也
夏口汉地理志江夏郡注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
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晋书武昌注东
鄂也沙羡注有夏口对沔口有津水经注黄鹄山东
北对夏口城亦沙羡县治盖齐梁之鲁山城今之汉
阳军即其地所谓夏口也祝穆曰夏口一名鲁口似
状失之矣沔之沧浪亦地名又峄县志县北有沧浪
渊云即孟子所称濯缨处尤为失实也
夏口汉地理志江夏郡注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
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晋书武昌注东
鄂也沙羡注有夏口对沔口有津水经注黄鹄山东
北对夏口城亦沙羡县治盖齐梁之鲁山城今之汉
阳军即其地所谓夏口也祝穆曰夏口一名鲁口似
卷一百十八 第 15a 页 WYG0534-0904a.png
指汉水之口然何尚之云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
口而章怀太子亦谓夏口戍在鄂州故唐史皆指鄂
州为夏口盖本在江北自孙权取对岸夏口之名以
名之而江北之名始晦
甘鱼口战国策楚有甘鱼之口鲍氏注疑为济阳高
鱼非也按左氏传次于鱼陂注云竟陵县城西北有
甘鱼陂
古举水黄冈县柳子港即古举水春秋所谓柏举是
口而章怀太子亦谓夏口戍在鄂州故唐史皆指鄂
州为夏口盖本在江北自孙权取对岸夏口之名以
名之而江北之名始晦
甘鱼口战国策楚有甘鱼之口鲍氏注疑为济阳高
鱼非也按左氏传次于鱼陂注云竟陵县城西北有
甘鱼陂
古举水黄冈县柳子港即古举水春秋所谓柏举是
卷一百十八 第 15b 页 WYG0534-0904b.png
也元和志又谓麻城东南六十里有龟头山春秋时
楚战于柏举即此按吴伐楚因唐蔡也传称舍舟于
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戍谓子常曰子沿汉
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
冥阨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而击必败之今豫章即
德安治东之章山大隧冥阨者孝感之黄岘南阳之
平靖二关也吴既因唐蔡而来则其入必由此关故
司马戍欲断其归路而击之耳详其兵势皆在西北
楚战于柏举即此按吴伐楚因唐蔡也传称舍舟于
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戍谓子常曰子沿汉
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
冥阨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而击必败之今豫章即
德安治东之章山大隧冥阨者孝感之黄岘南阳之
平靖二关也吴既因唐蔡而来则其入必由此关故
司马戍欲断其归路而击之耳详其兵势皆在西北
卷一百十八 第 16a 页 WYG0534-0904c.png
不当绕出东南且自豫章与楚夹汉则柏举战地虽
不可考大约在德安平靖之间与黄麻无涉
浣纱河两山墨谈云偶阅荆州府志载夷陵州有浣
纱河云伍子胥奔吴道遇浣纱女即其地后人立子
胥庙于此按吴越春秋伍员初逃楚难越昭关至江
渔父渡之遂行入吴乞食溧阳会女子击绵于濑水
之上筥中有饭女子长跪献之子胥巳餐而去顾谓
女子曰掩夫人之壶浆无今其露女子叹曰妾独与
不可考大约在德安平靖之间与黄麻无涉
浣纱河两山墨谈云偶阅荆州府志载夷陵州有浣
纱河云伍子胥奔吴道遇浣纱女即其地后人立子
胥庙于此按吴越春秋伍员初逃楚难越昭关至江
渔父渡之遂行入吴乞食溧阳会女子击绵于濑水
之上筥中有饭女子长跪献之子胥巳餐而去顾谓
女子曰掩夫人之壶浆无今其露女子叹曰妾独与
卷一百十八 第 16b 页 WYG0534-0904d.png
母居三十年自守贞洁不愿从适何宜馈饭与丈夫
亏越礼义妾不忍也乃投濑水而死后员入郢还过
濑水之上欲报女子以百金而不知其家遂投金水
中又按张勃史记注子胥乞食处在丹阳溧阳县县
有投金濑唐时立贞女祠其上李太白为之记是子
胥遇浣纱女之地在溧阳无疑若夷陵则春秋楚之
西境其西北乃适秦入蜀之路概之于吴风马牛不
相及子胥何缘至是哉
亏越礼义妾不忍也乃投濑水而死后员入郢还过
濑水之上欲报女子以百金而不知其家遂投金水
中又按张勃史记注子胥乞食处在丹阳溧阳县县
有投金濑唐时立贞女祠其上李太白为之记是子
胥遇浣纱女之地在溧阳无疑若夷陵则春秋楚之
西境其西北乃适秦入蜀之路概之于吴风马牛不
相及子胥何缘至是哉
卷一百十八 第 17a 页 WYG0534-0905a.png
鬻熊丹铅录云唐天宝六载诏祀夏禹于安邑以宗
伯鬻熊秩宗伯夷配此夏之鬻熊也汉艺文志鬻子
二十二篇注云名熊为周师文王以下间焉周封之
为楚祖此则周之鬻熊也旧志引丹铅录所述汉志
之说并引刘向别录云鬻子名熊封于楚遂谓鬻熊
始封于楚而熊绎复封于丹阳考左传昔我先王熊
绎杜注楚始封君史记季连之裔曰鬻熊鬻熊子事
文王蚤卒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
伯鬻熊秩宗伯夷配此夏之鬻熊也汉艺文志鬻子
二十二篇注云名熊为周师文王以下间焉周封之
为楚祖此则周之鬻熊也旧志引丹铅录所述汉志
之说并引刘向别录云鬻子名熊封于楚遂谓鬻熊
始封于楚而熊绎复封于丹阳考左传昔我先王熊
绎杜注楚始封君史记季连之裔曰鬻熊鬻熊子事
文王蚤卒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
卷一百十八 第 17b 页 WYG0534-0905b.png
熊绎于楚胙以子男之田居丹阳又楚武王三十七
年随为楚之周请尊楚号王不听楚熊通怒曰吾先
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
令居楚汉地志丹阳郡丹阳注楚之先熊绎所封又
楚地翼轸分野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
及汉中汝南郡尽楚分也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
熊之曾孙熊绎于荆为楚子居丹阳是鬻熊原未受
封至熊绎始封于丹阳也
年随为楚之周请尊楚号王不听楚熊通怒曰吾先
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
令居楚汉地志丹阳郡丹阳注楚之先熊绎所封又
楚地翼轸分野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
及汉中汝南郡尽楚分也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
熊之曾孙熊绎于荆为楚子居丹阳是鬻熊原未受
封至熊绎始封于丹阳也
卷一百十八 第 18a 页 WYG0534-0905c.png
楚郢楚初都丹阳即今枝江县自文王乃徙都郢杜
氏通典云今江陵县城北纪南城是也括地志纪南
城在荆州江陵城北五十里其后平王所城之郢则
今江陵县东北六里故郢城是也左传斗廉曰君次
于郊郢杜注郊郢楚地则郢州地是也昭王自郢迁
鄀鄀则今宜城与郢州接壤所称鄢郢是也考烈二
十二年楚东徙都寿春亦曰郢是楚之称郢者凡有
四而其旧都实居纪南城与江陵东北两处秦拔郢
氏通典云今江陵县城北纪南城是也括地志纪南
城在荆州江陵城北五十里其后平王所城之郢则
今江陵县东北六里故郢城是也左传斗廉曰君次
于郊郢杜注郊郢楚地则郢州地是也昭王自郢迁
鄀鄀则今宜城与郢州接壤所称鄢郢是也考烈二
十二年楚东徙都寿春亦曰郢是楚之称郢者凡有
四而其旧都实居纪南城与江陵东北两处秦拔郢
卷一百十八 第 18b 页 WYG0534-0905d.png
置南郡汉分南郡为江夏故江夏亦有郢名
黄国颛顼之裔也左传桓公八年楚子合诸侯于沈
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而黄始见于经则黄与随
为邻僖公二年齐宋江黄盟于贯则黄又与江为邻
至十二年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
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楚遂灭黄杜预注云黄国
弋阳县按弋阳县今河南光州也杜佑通典亦曰光
州春秋时黄国也而其于黄州则云后为黄国之境
黄国颛顼之裔也左传桓公八年楚子合诸侯于沈
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而黄始见于经则黄与随
为邻僖公二年齐宋江黄盟于贯则黄又与江为邻
至十二年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
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楚遂灭黄杜预注云黄国
弋阳县按弋阳县今河南光州也杜佑通典亦曰光
州春秋时黄国也而其于黄州则云后为黄国之境
卷一百十八 第 19a 页 WYG0534-0906a.png
文献通考以此为据一统志因之止据黄国之境之
词遂以黄州为黄国而于光州注下乃云春秋为弦
黄蒋三国地盖不复考之春秋渐失其真矣楚纪亦
谓黄州为古黄国且曰至黄冈观黄子故墟怪叹东
坡赤壁赋略黄子咏孟德为未考然于旧都所在亦
有踵误今考诸书惟杜佑宗杜预之说应为有据窃
谓黄之邻随邻江正为黄冈麻城之地距荆州适允
百里又东坡指掌图亦复相同则今黄州之治信非
词遂以黄州为黄国而于光州注下乃云春秋为弦
黄蒋三国地盖不复考之春秋渐失其真矣楚纪亦
谓黄州为古黄国且曰至黄冈观黄子故墟怪叹东
坡赤壁赋略黄子咏孟德为未考然于旧都所在亦
有踵误今考诸书惟杜佑宗杜预之说应为有据窃
谓黄之邻随邻江正为黄冈麻城之地距荆州适允
百里又东坡指掌图亦复相同则今黄州之治信非
卷一百十八 第 19b 页 WYG0534-0906b.png
古黄故国而其四境则黄国所有之地也
邾国周初封邾于鲁至列国灭之徙封于黄乃自杜
佑而下其说皆未深考通典谓黄州春秋时邾国地
而于兖州亦指为邾国之境一统志谓黄州兖州并
为邾国盖本通典之误考春秋邾国曹姓出自陆终
第五子晏安之后武王封曹挟于邾为附庸今鲁国
邹县是也邾近鲁而小为楚所并汉书鲁国驺注故
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峄山在北莽曰驺亭
邾国周初封邾于鲁至列国灭之徙封于黄乃自杜
佑而下其说皆未深考通典谓黄州春秋时邾国地
而于兖州亦指为邾国之境一统志谓黄州兖州并
为邾国盖本通典之误考春秋邾国曹姓出自陆终
第五子晏安之后武王封曹挟于邾为附庸今鲁国
邹县是也邾近鲁而小为楚所并汉书鲁国驺注故
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峄山在北莽曰驺亭
卷一百十八 第 20a 页 WYG0534-0906c.png
应劭曰邾文公卜迁于峄者也后汉地理志江夏郡
沙羡邾注地道记曰楚灭邾徙其君此城按今黄州
昔属江夏郡是邾本兖州而黄州之邾则楚灭邾自
兖徙而来者也楚纪又谓楚灭黄徙邾君然考春秋
楚灭黄在鲁僖公世而楚宣王伐邾而徙之则在战
国之后固非一时尔
竟陵汉晋地理志江夏郡竟陵注并云章山在县东
北水经沔水经当阳之章山东其竟陵当阳二县俱
沙羡邾注地道记曰楚灭邾徙其君此城按今黄州
昔属江夏郡是邾本兖州而黄州之邾则楚灭邾自
兖徙而来者也楚纪又谓楚灭黄徙邾君然考春秋
楚灭黄在鲁僖公世而楚宣王伐邾而徙之则在战
国之后固非一时尔
竟陵汉晋地理志江夏郡竟陵注并云章山在县东
北水经沔水经当阳之章山东其竟陵当阳二县俱
卷一百十八 第 20b 页 WYG0534-0906d.png
见于汉二史惟载竟陵而不言当阳然汉竟陵城在
长寿南今章山之地正在县南一百三十五里与荆
门军界滩市相对当阳乃在荆门之后临沮漳而不
临沔水寰宇记云长林本汉编县地晋惠元始分立
若以禄麻为章山则在编县而非竟陵境也盖西魏
之时曾立基州统二郡一曰章山郡统丰乡县二曰
上黄郡统禄麻县在西魏时章山上黄已分汉江而
建郡矣隋文开皇九年废章山上黄二郡乃更禄麻
长寿南今章山之地正在县南一百三十五里与荆
门军界滩市相对当阳乃在荆门之后临沮漳而不
临沔水寰宇记云长林本汉编县地晋惠元始分立
若以禄麻为章山则在编县而非竟陵境也盖西魏
之时曾立基州统二郡一曰章山郡统丰乡县二曰
上黄郡统禄麻县在西魏时章山上黄已分汉江而
建郡矣隋文开皇九年废章山上黄二郡乃更禄麻
卷一百十八 第 21a 页 WYG0534-0907a.png
县为章山故荆门旧图经以章山属长林禄麻属当
阳不知西魏章山郡则在汉之东今章山是也隋章
山县则在汉之西今禄麻是也西魏所立章山郡当
在长寿县之章山而隋文所改禄麻章山县当在荆
门禄麻也如唐武德四年于长林东境置基州并章
山县此则沿袭隋制非西魏所建之地也其荆门集
所载者乃隋唐之章山非西魏之章山也竟陵云杜
童承叙曰竟陵云杜汉𨽻江夏郡晋分江夏置竟陵
阳不知西魏章山郡则在汉之东今章山是也隋章
山县则在汉之西今禄麻是也西魏所立章山郡当
在长寿县之章山而隋文所改禄麻章山县当在荆
门禄麻也如唐武德四年于长林东境置基州并章
山县此则沿袭隋制非西魏所建之地也其荆门集
所载者乃隋唐之章山非西魏之章山也竟陵云杜
童承叙曰竟陵云杜汉𨽻江夏郡晋分江夏置竟陵
卷一百十八 第 21b 页 WYG0534-0907b.png
郡治石城领二县梁分竟陵置沔阳郡治云杜领县
无考隋沔阳郡所领县但存竟陵或名云杜之邑二
城迄无定处故志以今天门为竟陵又以其城为云
杜城通志以郢为云杜地一统志又以京山为云杜
地安陆志又以郢为汉竟陵县诸说纷纷莫知所在
盖竟陵之名昉于史记世家汉兴因以为县秦汉止
一竟陵至晋以下郡县各别安陵志所云谓晋竟陵
郡治可也谓汉竟陵县治不可也桑钦水经沔水东
无考隋沔阳郡所领县但存竟陵或名云杜之邑二
城迄无定处故志以今天门为竟陵又以其城为云
杜城通志以郢为云杜地一统志又以京山为云杜
地安陆志又以郢为汉竟陵县诸说纷纷莫知所在
盖竟陵之名昉于史记世家汉兴因以为县秦汉止
一竟陵至晋以下郡县各别安陵志所云谓晋竟陵
郡治可也谓汉竟陵县治不可也桑钦水经沔水东
卷一百十八 第 22a 页 WYG0534-0907c.png
过云杜又云夏水出江东至云杜入沔今夏水入沔
处淤塞无考度其势当经天门地若是则今之县治
信云杜也谷梁传水北曰阳云杜在沔阳北故梁置
沔阳郡治此晋书杜预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胡三
省引水经注扬水径竟陵县北谓之扬口据此则夏
水入沔处又当为竟陵不为云杜矣何与钦说异乎
汉书刘元传马武王常拔竟陵击云杜李贤注云杜
故城在复州沔阳县西北竟陵故城在郢州长寿县
处淤塞无考度其势当经天门地若是则今之县治
信云杜也谷梁传水北曰阳云杜在沔阳北故梁置
沔阳郡治此晋书杜预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胡三
省引水经注扬水径竟陵县北谓之扬口据此则夏
水入沔处又当为竟陵不为云杜矣何与钦说异乎
汉书刘元传马武王常拔竟陵击云杜李贤注云杜
故城在复州沔阳县西北竟陵故城在郢州长寿县
卷一百十八 第 22b 页 WYG0534-0907d.png
南贤唐太子所注沔阳长寿皆自当时郢复二州附
郭之县而言其曰沔阳西北者正合天门治益可见
其为古云杜矣其曰长寿南者则无其地水经书传
汉书皆云章山古之内方在竟陵东北而荆门安陆
汉川志俱有章山未知孰是史记正义竟陵在长寿
县南一百五十里颇与贤同水经注巾水西径扬水
谓之巾口水西有竟陵故地古郧国也今天门西三
十里有巾港港西亦有城城多荒圯盖自梁已废正
郭之县而言其曰沔阳西北者正合天门治益可见
其为古云杜矣其曰长寿南者则无其地水经书传
汉书皆云章山古之内方在竟陵东北而荆门安陆
汉川志俱有章山未知孰是史记正义竟陵在长寿
县南一百五十里颇与贤同水经注巾水西径扬水
谓之巾口水西有竟陵故地古郧国也今天门西三
十里有巾港港西亦有城城多荒圯盖自梁已废正
卷一百十八 第 23a 页 WYG0534-0908a.png
在长寿南百五十里颇与水经注正义合意梁置沔
阳郡遂省云杜而徙竟陵于此尔然其相距太近不
应汉晋二县并置一方玉海以沔阳县为云杜岂指
今州治耶
长沙旧谓长沙之名起于周又曰星沙以星名按遁
甲记沙土之祗云阳氏之墟路史曰沙为长沙乃少
昊氏生胙土于长沙故轸宿之中有长沙世纪亦曰
其开国也于长沙湘川记秦分黔中以南长沙乡为
阳郡遂省云杜而徙竟陵于此尔然其相距太近不
应汉晋二县并置一方玉海以沔阳县为云杜岂指
今州治耶
长沙旧谓长沙之名起于周又曰星沙以星名按遁
甲记沙土之祗云阳氏之墟路史曰沙为长沙乃少
昊氏生胙土于长沙故轸宿之中有长沙世纪亦曰
其开国也于长沙湘川记秦分黔中以南长沙乡为
卷一百十八 第 23b 页 WYG0534-0908b.png
长沙郡是长沙之名始于洪荒之世而以之为乡为
郡则在后世耳星以沙而得名非沙以星而得名也
南阳墟殷芸小说云诸葛武侯躬耕于南阳南阳是
襄阳墟名非南阳郡也出困学纪闻
新市一统志在孝感县后汉王常起兵即此地又云
新市城在京山县南三十里汉光武起兵讨王莽尝
聚于此后置县曰南新市西魏因改富水按后汉书
南新市侯国属江夏郡宋书荆州江夏郡亦有新市
郡则在后世耳星以沙而得名非沙以星而得名也
南阳墟殷芸小说云诸葛武侯躬耕于南阳南阳是
襄阳墟名非南阳郡也出困学纪闻
新市一统志在孝感县后汉王常起兵即此地又云
新市城在京山县南三十里汉光武起兵讨王莽尝
聚于此后置县曰南新市西魏因改富水按后汉书
南新市侯国属江夏郡宋书荆州江夏郡亦有新市
卷一百十八 第 24a 页 WYG0534-0908c.png
县唐杜佑通典郢州富水县注后汉新市县故城在
县东北宋淳熙丙午富水县令张实修县志虽辨析
新市而未尝援及孝感故孝感新市之名不彰窃谓
前汉地理志江夏郡无新市县而王常起兵则在前
汉之季是王常起兵之新市乃安陆县乡聚之名非
县名也在孝感之北境今新店是巳其后光武起于
舂陵招致新市兵后汉地理志始有南新市侯国元
和郡国志元丰九域志俱云后汉于安陆立新市是
县东北宋淳熙丙午富水县令张实修县志虽辨析
新市而未尝援及孝感故孝感新市之名不彰窃谓
前汉地理志江夏郡无新市县而王常起兵则在前
汉之季是王常起兵之新市乃安陆县乡聚之名非
县名也在孝感之北境今新店是巳其后光武起于
舂陵招致新市兵后汉地理志始有南新市侯国元
和郡国志元丰九域志俱云后汉于安陆立新市是
卷一百十八 第 24b 页 WYG0534-0908d.png
南新市县置于后汉盖在今京山之南境富水之新
市故城是巳岂可以后汉之南新市即以为前汉王
常起兵之新市哉又晋书竟陵郡有南新市郦道元
水经注新市县在云杜城属竟陵郡今之应城京山
天门皆晋时云杜县之域也又齐书郢州江夏郡新
平左郡司州安陆郡皆有新市县其郢州东牂牁郡
又有西新市南新市东新市县或者即以东西市为
孝感盖不知齐之郡县多淆置耳乌足凭乎夫新市
市故城是巳岂可以后汉之南新市即以为前汉王
常起兵之新市哉又晋书竟陵郡有南新市郦道元
水经注新市县在云杜城属竟陵郡今之应城京山
天门皆晋时云杜县之域也又齐书郢州江夏郡新
平左郡司州安陆郡皆有新市县其郢州东牂牁郡
又有西新市南新市东新市县或者即以东西市为
孝感盖不知齐之郡县多淆置耳乌足凭乎夫新市
卷一百十八 第 25a 页 WYG0534-0909a.png
之名不一而孝感新市实与随之平林为近土人相
传为王常起兵处故一统志存之
梅山亭章惇梅山亭二诗笔甚遒劲似不可以人废
言但首章称熙宁天子之圣追神尧而陋汉武次章
自序其绩一则曰臣惇入奏陈地图再则曰臣惇专
持使令车小人面目和盘托出旧志列于艺文不知
与濂溪说作何分别也按惇开梅山即今安化县五
寨自宋熙宁至今无蛮獠患亦秦之长城也旧不特
传为王常起兵处故一统志存之
梅山亭章惇梅山亭二诗笔甚遒劲似不可以人废
言但首章称熙宁天子之圣追神尧而陋汉武次章
自序其绩一则曰臣惇入奏陈地图再则曰臣惇专
持使令车小人面目和盘托出旧志列于艺文不知
与濂溪说作何分别也按惇开梅山即今安化县五
寨自宋熙宁至今无蛮獠患亦秦之长城也旧不特
卷一百十八 第 25b 页 WYG0534-0909b.png
书以惇为小人故耳立身一败功不足录可不戒哉
赤松石室罗泌路史予游炎陵过西阳之乡值云阳
老期我乎山中观赤松轩辕之坛寺后山之顶为岁
祈所赤松子者炎帝之诸侯也既耄移老襄城家于
石室故齐孔稚元馆碑云赤松家于石室之下神农
行弟子之敬今襄阳之境也而说者乃以为东阳之
石室山故东阳记北山去郡三十里有赤松庙赤松
涧云昔徐公遇赤松于此而郦氏水经亦谓赤松子
赤松石室罗泌路史予游炎陵过西阳之乡值云阳
老期我乎山中观赤松轩辕之坛寺后山之顶为岁
祈所赤松子者炎帝之诸侯也既耄移老襄城家于
石室故齐孔稚元馆碑云赤松家于石室之下神农
行弟子之敬今襄阳之境也而说者乃以为东阳之
石室山故东阳记北山去郡三十里有赤松庙赤松
涧云昔徐公遇赤松于此而郦氏水经亦谓赤松子
卷一百十八 第 26a 页 WYG0534-0909c.png
游金华山自烧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坛载稽非也
乃黄初平尔初平亦赤松子也炎世赤松迹在襄阳
不在于此按习凿齿襄阳传蔡阳界有赤松子亭下
有神陂即南都赋所谓松子神陂者也神仙传云赤
松子者服水玉神农时为雨师教神农入火炎帝少
女追言与之俱仙高辛之时复为雨师而列仙传有
赤松子舆者在黄帝时啖百草华不谷至尧时为木
工故传谓帝俈师之又云尧师之而道家亦有黄帝
乃黄初平尔初平亦赤松子也炎世赤松迹在襄阳
不在于此按习凿齿襄阳传蔡阳界有赤松子亭下
有神陂即南都赋所谓松子神陂者也神仙传云赤
松子者服水玉神农时为雨师教神农入火炎帝少
女追言与之俱仙高辛之时复为雨师而列仙传有
赤松子舆者在黄帝时啖百草华不谷至尧时为木
工故传谓帝俈师之又云尧师之而道家亦有黄帝
卷一百十八 第 26b 页 WYG0534-0909d.png
问赤松子中戒等经此张良所以愿从之游非末世
之数矣然今西蜀峨眉衡阳在在俱有赤松坛墺岂
其所寓耶云阳之迹迩于炎陵可得而详也
宋玉宅李君翁诗话卜居云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
诗人皆以为宋玉事岂卜居亦宋玉拟屈原作耶庾
信哀江南赋云诛茅宋玉之宅不知何据而言此君
翁之陋也唐余古渚宫故事曰庾信因侯景之乱自
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故其赋曰诛茅宋玉之
之数矣然今西蜀峨眉衡阳在在俱有赤松坛墺岂
其所寓耶云阳之迹迩于炎陵可得而详也
宋玉宅李君翁诗话卜居云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
诗人皆以为宋玉事岂卜居亦宋玉拟屈原作耶庾
信哀江南赋云诛茅宋玉之宅不知何据而言此君
翁之陋也唐余古渚宫故事曰庾信因侯景之乱自
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故其赋曰诛茅宋玉之
卷一百十八 第 27a 页 WYG0534-0910a.png
宅穿径临江之府杜子美送李功曹归荆南云曾闻
宋玉宅每欲到荆州是也又在夔府咏怀古迹云摇
落深知宋玉悲江山故宅空文藻然子美移居夔州
入宅诗云宋玉归州宅云通白帝城盖归州亦有宋
玉宅非止荆州也李义山亦云却将宋玉临江宅异
代仍教庾信居
吴芮宅容斋随笔载汉高祖五年以长沙豫章象郡
桂林南海立番君吴芮为长沙王十二年以三郡封
宋玉宅每欲到荆州是也又在夔府咏怀古迹云摇
落深知宋玉悲江山故宅空文藻然子美移居夔州
入宅诗云宋玉归州宅云通白帝城盖归州亦有宋
玉宅非止荆州也李义山亦云却将宋玉临江宅异
代仍教庾信居
吴芮宅容斋随笔载汉高祖五年以长沙豫章象郡
桂林南海立番君吴芮为长沙王十二年以三郡封
卷一百十八 第 27b 页 WYG0534-0910b.png
吴刘濞而豫章亦在其中又赵佗先有南海后击并
桂林象郡则芮所有但长沙一郡耳按芮本为秦番
阳令故曰番君项羽已封为衡山王都邾邾今之黄
州也复侵其地故高祖徙之长沙而都临湘一年薨
则其去番也久矣今犹指郡正厅为吴王殿谓芮为
王时所居及引牛僧孺玄怪录载唐元和中饶州刺
史齐推女止州宅诞育为神人击死后有仙官云是
西汉番阳王吴芮今刺史宅是芮昔时所居皆非按
桂林象郡则芮所有但长沙一郡耳按芮本为秦番
阳令故曰番君项羽已封为衡山王都邾邾今之黄
州也复侵其地故高祖徙之长沙而都临湘一年薨
则其去番也久矣今犹指郡正厅为吴王殿谓芮为
王时所居及引牛僧孺玄怪录载唐元和中饶州刺
史齐推女止州宅诞育为神人击死后有仙官云是
西汉番阳王吴芮今刺史宅是芮昔时所居皆非按
卷一百十八 第 28a 页 WYG0534-0910c.png
豫章曾封吴王濞则吴王宅恐指濞为王时所居吴
以国言非以姓言矣饶州刺史宅芮曾为番阳令则
为芮所居未可知也
黄陵湘妃罗泌路史云岳之黄陵癸北氏之墓也湘
之二女虞帝子也历世以为尧女舜妃者繇秦博士
之妄对始癸北氏虞帝之第三妃而二女者癸北氏
之出也一曰宵明一曰烛光见诸汲简皇甫氏之世
纪山海经言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者也若九歌
以国言非以姓言矣饶州刺史宅芮曾为番阳令则
为芮所居未可知也
黄陵湘妃罗泌路史云岳之黄陵癸北氏之墓也湘
之二女虞帝子也历世以为尧女舜妃者繇秦博士
之妄对始癸北氏虞帝之第三妃而二女者癸北氏
之出也一曰宵明一曰烛光见诸汲简皇甫氏之世
纪山海经言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者也若九歌
卷一百十八 第 28b 页 WYG0534-0910d.png
之湘君湘夫人则又洞庭山之神尔而罗含度尚之
徒遽断以为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而以黄陵为二妃
之墓郑元张华郦道元辈且谓大舜南巡二妃从征
溺死湘江神游洞庭之山而出入乎潇湘之浦为是
说者徒见尧典有二女之文即以为尧之女而舜之
妃不复致考厥妄甚矣郭景纯云尧之二女舜之二
妃岂应降小水而为夫人当为天帝之女斯亦缪者
夫使天帝之女尤不当降小水而为夫人王逸韩愈
徒遽断以为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而以黄陵为二妃
之墓郑元张华郦道元辈且谓大舜南巡二妃从征
溺死湘江神游洞庭之山而出入乎潇湘之浦为是
说者徒见尧典有二女之文即以为尧之女而舜之
妃不复致考厥妄甚矣郭景纯云尧之二女舜之二
妃岂应降小水而为夫人当为天帝之女斯亦缪者
夫使天帝之女尤不当降小水而为夫人王逸韩愈
卷一百十八 第 29a 页 WYG0534-0911a.png
从而辩之得其情矣且虞帝晚年亦既退听而禅禹
南狩之举总之伯禹而二妃者俱过期颐孰有从狩
之事哉按帝王世纪云虞帝二妃娥皇无子女英生
商均封于商今女英之冢在商则此黄陵显非二女
之窆而湘祠决匪尧女之灵皆昔人之妄说可知矣
山海经云舜之二女处河大泽光照百里夫大泽者
洞庭之谓而光照者威灵之所暨也迄令湘神所保
灵正百里所谓分风送客者乃正囿一同之间然则
南狩之举总之伯禹而二妃者俱过期颐孰有从狩
之事哉按帝王世纪云虞帝二妃娥皇无子女英生
商均封于商今女英之冢在商则此黄陵显非二女
之窆而湘祠决匪尧女之灵皆昔人之妄说可知矣
山海经云舜之二女处河大泽光照百里夫大泽者
洞庭之谓而光照者威灵之所暨也迄令湘神所保
灵正百里所谓分风送客者乃正囿一同之间然则
卷一百十八 第 29b 页 WYG0534-0911b.png
湘祠为虞帝之二女复何疑耶沈存中云陟方之时
二妃皆百馀岁岂得俱存而且谓之二女乃复不知
位既久禅匪复陟方之事耶黄伯思辈虽能以退之
之辩为非然犹以为天帝之女与翁养源于湘江图
志述之斯亦惑矣纷纷失据以为舜女盖自今始
按孟子言舜卒于鸣条鸣条安邑之西也今舜陵
在焉礼记杂汉儒之言舜葬苍梧巳属附会何况
二妃且无论尧二女即舜之二女亦何缘从其母
二妃皆百馀岁岂得俱存而且谓之二女乃复不知
位既久禅匪复陟方之事耶黄伯思辈虽能以退之
之辩为非然犹以为天帝之女与翁养源于湘江图
志述之斯亦惑矣纷纷失据以为舜女盖自今始
按孟子言舜卒于鸣条鸣条安邑之西也今舜陵
在焉礼记杂汉儒之言舜葬苍梧巳属附会何况
二妃且无论尧二女即舜之二女亦何缘从其母
卷一百十八 第 30a 页 WYG0534-0911c.png
适洞庭之野哉昌黎黄陵庙碑朱子楚辞集注皆
辩湘君湘夫人称谓不同耳据旧事以释前言亦
未尝断其必然也楚辞多寓言必凿以实之则求
虙妃见有娀留二姚不更妄乎沅湘之俗好祀而
乐歌甚俚原乃栖玉笥山作九歌托以讽諌原因
旧俗后人又因原如今俗祀大孤小孤为大姑小
姑等二妃之有无不足辩也
杜甫墓宋徐得记旧序谓甫死葬耒阳县北二里或
辩湘君湘夫人称谓不同耳据旧事以释前言亦
未尝断其必然也楚辞多寓言必凿以实之则求
虙妃见有娀留二姚不更妄乎沅湘之俗好祀而
乐歌甚俚原乃栖玉笥山作九歌托以讽諌原因
旧俗后人又因原如今俗祀大孤小孤为大姑小
姑等二妃之有无不足辩也
杜甫墓宋徐得记旧序谓甫死葬耒阳县北二里或
卷一百十八 第 30b 页 WYG0534-0911d.png
谓实死于岳阳二说互相诋訾始予官郴道耒阳谒
甫祠其墓在祠后邑有墓墓有祠耒阳所私而重也
奚怪焉类苑云甫终耒阳藁葬之元和中其孙嗣业
始改葬巩县元微之为志今考微之作墓志但云子
美旅殡岳阳及考黄鹤作杜诗年谱云唐玄宗幸蜀
还诏求子美聂令乃积土江上曰死葬于此皆误也
玄宗崩于宝应元年子美卒于大历五年后玄宗巳
十年岂有诏求之事再考大历四年子美有瘗夭近
甫祠其墓在祠后邑有墓墓有祠耒阳所私而重也
奚怪焉类苑云甫终耒阳藁葬之元和中其孙嗣业
始改葬巩县元微之为志今考微之作墓志但云子
美旅殡岳阳及考黄鹤作杜诗年谱云唐玄宗幸蜀
还诏求子美聂令乃积土江上曰死葬于此皆误也
玄宗崩于宝应元年子美卒于大历五年后玄宗巳
十年岂有诏求之事再考大历四年子美有瘗夭近
卷一百十八 第 31a 页 WYG0534-0912a.png
潘岳之句耒阳之坟恐瘗子宗文者后世遂因牛酒
之语从而附会之也又按元微之墓志云子美之孙
嗣业启子美柩之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楚铭云
合窆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山前平江县志又云甫卒
于潭岳之间旅殡岳阳长子宗文卒耒阳次子宗武
贫病不克葬命其子嗣业启甫柩祔事偃师则耒阳
之殡实甫子宗文考河南志偃师首阳有杜甫墓巩
县接壤偃师而甫子曾殡耒阳类苑之讹有繇矣乃
之语从而附会之也又按元微之墓志云子美之孙
嗣业启子美柩之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楚铭云
合窆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山前平江县志又云甫卒
于潭岳之间旅殡岳阳长子宗文卒耒阳次子宗武
贫病不克葬命其子嗣业启甫柩祔事偃师则耒阳
之殡实甫子宗文考河南志偃师首阳有杜甫墓巩
县接壤偃师而甫子曾殡耒阳类苑之讹有繇矣乃
卷一百十八 第 31b 页 WYG0534-0912b.png
一统志云韩愈诗今春偶客耒阳路悽惨去寻江上
墓岂微之但为志而不克迁或已迁而故冢尚在耶
窃谓愈岂亦讹传于宗文之殡聂令之葬耶
禹碑夏禹随山导水功成刻石衡山舆地纪胜云在
岣嵝峰又传在衡山县密云峰宋嘉定初蜀士因樵
者引至其所以纸拓碑凡七十二字刻之夔门随亡
去后佥事张季文自长沙得之云是嘉定中何致子
一摹刻于岳麓书院者皆蝌蚪文字凡七十七字不
墓岂微之但为志而不克迁或已迁而故冢尚在耶
窃谓愈岂亦讹传于宗文之殡聂令之葬耶
禹碑夏禹随山导水功成刻石衡山舆地纪胜云在
岣嵝峰又传在衡山县密云峰宋嘉定初蜀士因樵
者引至其所以纸拓碑凡七十二字刻之夔门随亡
去后佥事张季文自长沙得之云是嘉定中何致子
一摹刻于岳麓书院者皆蝌蚪文字凡七十七字不
卷一百十八 第 32a 页 WYG0534-0912c.png
可晓碑旁小书云古帝禹刻南岳密云峰山顶之间
水绕石坛之上何致子一以禹云国家幽得之众夏
之书刻之于此详记在山下小书内三字剥落至明
嘉靖初国子生沈镒自谓能辩其文云承帝曰嗟翼
辅佐卿水处与登鸟兽之门参身鱼池而明发尔兴
以此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
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馀伸禋嬴塞昏徙南暴昌言
衣制食备万国其宁鼠舞蒸奔且谓镒得此刻请祷
水绕石坛之上何致子一以禹云国家幽得之众夏
之书刻之于此详记在山下小书内三字剥落至明
嘉靖初国子生沈镒自谓能辩其文云承帝曰嗟翼
辅佐卿水处与登鸟兽之门参身鱼池而明发尔兴
以此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
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馀伸禋嬴塞昏徙南暴昌言
衣制食备万国其宁鼠舞蒸奔且谓镒得此刻请祷
卷一百十八 第 32b 页 WYG0534-0912d.png
夜梦长人挈一古瓶授镒其色黄高尺许上方下圆
腹外有四金环其口旁横书某宫造三字又有篆文
如龙凤草木形寤而忘首一字起诵碑文恍然有省
因为注释持以献湛甘泉甚异之杨慎释曰承帝曰
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
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
安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馀伸禋郁塞昏徙南涂
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杨时乔释曰承
腹外有四金环其口旁横书某宫造三字又有篆文
如龙凤草木形寤而忘首一字起诵碑文恍然有省
因为注释持以献湛甘泉甚异之杨慎释曰承帝曰
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
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
安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馀伸禋郁塞昏徙南涂
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杨时乔释曰承
卷一百十八 第 33a 页 WYG0534-0913a.png
帝令袭翼为援弼钦涂陆登岛潟端乡邑仔粗流船
暗歇迟眠即夙迄冬次岳麓□陌裂□析嘂罔堕躔
往求出窍华恒泰衡嵩陲事裒献桴挺禋郁浚垫徙
南暴幅员节列界联魑魅夔魈窜舞蒸㷠郎瑛释曰
承帝曰嗟翼辅佐卿水降舆发鸟兽交行参身若流
祁明癸酉兴以此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不
辰往来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锡伸禋郁塞昏
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首宁窜舞永奔按诸家
暗歇迟眠即夙迄冬次岳麓□陌裂□析嘂罔堕躔
往求出窍华恒泰衡嵩陲事裒献桴挺禋郁浚垫徙
南暴幅员节列界联魑魅夔魈窜舞蒸㷠郎瑛释曰
承帝曰嗟翼辅佐卿水降舆发鸟兽交行参身若流
祁明癸酉兴以此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不
辰往来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锡伸禋郁塞昏
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首宁窜舞永奔按诸家
卷一百十八 第 33b 页 WYG0534-0913b.png
训释不同沈所释本杨慎异十五字郎瑛异十八字
杨时乔所与同者二十一字且以第三第四第五句
为三字一读意义迥别乃慎谓得于碧泉老人镒语
甘泉谓得之神人梦授时乔所衍尤佶曲类竹书与
穆天子传中语未谐圣经时代荒远莫质所从孔氏
所藏尚书鲁共王出之壁中当时且谓蝌蚪书废已
久无人能识何况后世惟志其遗迹阙其文义为名
山中不泄之秘可耳
杨时乔所与同者二十一字且以第三第四第五句
为三字一读意义迥别乃慎谓得于碧泉老人镒语
甘泉谓得之神人梦授时乔所衍尤佶曲类竹书与
穆天子传中语未谐圣经时代荒远莫质所从孔氏
所藏尚书鲁共王出之壁中当时且谓蝌蚪书废已
久无人能识何况后世惟志其遗迹阙其文义为名
山中不泄之秘可耳
卷一百十八 第 34a 页 WYG0534-0913c.png
杜预碑晋书杜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
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沈万山之下一立岘
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夫预但知陵谷有
变迁而不知石亦有磨灭此一说也然深谷为陵则
必实以土然后为陵谷既为陵则石亦埋没岂复可
见此又不达物理
巫音吕览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注女曰巫楚辞九歌
巫以事神其女妓之始乎汉曰总章曰黄门倡然齐
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沈万山之下一立岘
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夫预但知陵谷有
变迁而不知石亦有磨灭此一说也然深谷为陵则
必实以土然后为陵谷既为陵则石亦埋没岂复可
见此又不达物理
巫音吕览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注女曰巫楚辞九歌
巫以事神其女妓之始乎汉曰总章曰黄门倡然齐
卷一百十八 第 34b 页 WYG0534-0913d.png
人归鲁而孔子行秦穆遗戎而由余去又不始于楚
矣
槃瓠后汉书南蛮传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
侵暴而征伐不尅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
将军头者赏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
畜犬其毛五采名曰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
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槃瓠不可妻之
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
矣
槃瓠后汉书南蛮传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
侵暴而征伐不尅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
将军头者赏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
畜犬其毛五采名曰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
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槃瓠不可妻之
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
卷一百十八 第 35a 页 WYG0534-0914a.png
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
配槃瓠槃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
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今
长沙武陵蛮是也注今辰州泸溪县西有武山黄闵
武陵记曰山高可万仞山半有槃瓠石室遥见一石
仍似狗形蛮俗相传云是槃瓠象也罗泌路史论槃
瓠之妄曰予稽夏后氏之书伯益经云卞明生白犬
是为蛮人之祖卞明黄帝氏之曾孙也白犬者乃其
配槃瓠槃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
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今
长沙武陵蛮是也注今辰州泸溪县西有武山黄闵
武陵记曰山高可万仞山半有槃瓠石室遥见一石
仍似狗形蛮俗相传云是槃瓠象也罗泌路史论槃
瓠之妄曰予稽夏后氏之书伯益经云卞明生白犬
是为蛮人之祖卞明黄帝氏之曾孙也白犬者乃其
卷一百十八 第 35b 页 WYG0534-0914b.png
子之名盖若后世之乌䖘犬子豹奴虎豚云者非狗
犬也虽然世之诞妄厥有形影其言之不典亦实自
于经也按经又言卞明生白犬白犬有二自相牝牡
郭氏以为自相配合盖若今之婆罗门半释迦者注
鸟有曰鵸□曰□离者一身之间自为牝牡半释迦
者其种有五有具男女二体者有半月为女者皆偏
气所孕应劭之说原衍于此是殆以白犬为厖尔至
郭璞张华干宝范蔚宗李延寿梁载言乐史等各自
犬也虽然世之诞妄厥有形影其言之不典亦实自
于经也按经又言卞明生白犬白犬有二自相牝牡
郭氏以为自相配合盖若今之婆罗门半释迦者注
鸟有曰鵸□曰□离者一身之间自为牝牡半释迦
者其种有五有具男女二体者有半月为女者皆偏
气所孕应劭之说原衍于此是殆以白犬为厖尔至
郭璞张华干宝范蔚宗李延寿梁载言乐史等各自
卷一百十八 第 36a 页 WYG0534-0914c.png
著书枝叶其说人以喜听而事遂实矣杜君卿固疑
其诞谓黄金古以斤计至秦始曰镒一也三代分土
汉始分人古安有万家之封二也将军周末之官三
也吴姓宜周始有四也佑之难亦当矣按元中记槃
瓠浮之东南海中是为犬封氏盖因本风俗通然亦
不谓蛮人之祖犬木石之象物厥类多矣偶然唤作
木居士岂特一槃瓠而已耶不然犬戎国之神哉经
亦有云犬戎国有犬戎神人面而兽身非蛮人之祖
其诞谓黄金古以斤计至秦始曰镒一也三代分土
汉始分人古安有万家之封二也将军周末之官三
也吴姓宜周始有四也佑之难亦当矣按元中记槃
瓠浮之东南海中是为犬封氏盖因本风俗通然亦
不谓蛮人之祖犬木石之象物厥类多矣偶然唤作
木居士岂特一槃瓠而已耶不然犬戎国之神哉经
亦有云犬戎国有犬戎神人面而兽身非蛮人之祖
卷一百十八 第 36b 页 WYG0534-0914d.png
也
赛槃瓠衡人赛槃瓠病及雠怨重事祈许盘古赛之
日巫者以木为鼓中小而两头大如今之杖鼓四尺
者谓之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巫有练帛长二三尺
画自盘古而下三皇五帝三王及诸神是日以帛画
悬之竿鸣锣击鼓吹角巫一人以长鼓绕身而舞两
人复以短鼓相向而舞随口歌唱无复本据雠怨重
者夜至野地灭灯烛谓之槃黑鼓歌舞罢一会则滋
赛槃瓠衡人赛槃瓠病及雠怨重事祈许盘古赛之
日巫者以木为鼓中小而两头大如今之杖鼓四尺
者谓之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巫有练帛长二三尺
画自盘古而下三皇五帝三王及诸神是日以帛画
悬之竿鸣锣击鼓吹角巫一人以长鼓绕身而舞两
人复以短鼓相向而舞随口歌唱无复本据雠怨重
者夜至野地灭灯烛谓之槃黑鼓歌舞罢一会则滋
卷一百十八 第 37a 页 WYG0534-0915a.png
口饮食极其村野夫民之初生有盘古氏史称盘古
者言元气浑浑然盘固也今以木为鼓以绕身为槃
以灭烛为黑鼓何所取义哉
离骚篇九歌之数至山鬼巳满国殇礼魂似多二篇
五臣云九者阳数之极取箫韶九成之义涉于穿凿
姚宽谓如七启七发不论篇数但九章又何以恰符
耶窃谓山鬼与正神不同国殇礼魂乃人新死为鬼
者物以类聚虽三篇实止一篇合前共得九也九章
者言元气浑浑然盘固也今以木为鼓以绕身为槃
以灭烛为黑鼓何所取义哉
离骚篇九歌之数至山鬼巳满国殇礼魂似多二篇
五臣云九者阳数之极取箫韶九成之义涉于穿凿
姚宽谓如七启七发不论篇数但九章又何以恰符
耶窃谓山鬼与正神不同国殇礼魂乃人新死为鬼
者物以类聚虽三篇实止一篇合前共得九也九章
卷一百十八 第 37b 页 WYG0534-0915b.png
王逸谓放江南作而何以一则称造都为南行称朝
臣为南人又一以思君为西思耶按惜诵思美人抽
思当是怀王时作涉江以下方是顷襄放江南作原
初被谗不复在左徒之位也未尝不在朝也故有使
齐谏张仪二事再谏被迁于外寻召回又有諌入武
关一事如惜诵乃见疏怀王后又进言得罪然亦未
放次则思美人抽思乃进言得罪故怀王置之汉北
故其视造都与朝臣俱在南也若江南之野则谓东
臣为南人又一以思君为西思耶按惜诵思美人抽
思当是怀王时作涉江以下方是顷襄放江南作原
初被谗不复在左徒之位也未尝不在朝也故有使
齐谏张仪二事再谏被迁于外寻召回又有諌入武
关一事如惜诵乃见疏怀王后又进言得罪然亦未
放次则思美人抽思乃进言得罪故怀王置之汉北
故其视造都与朝臣俱在南也若江南之野则谓东
卷一百十八 第 38a 页 WYG0534-0915c.png
迁此哀郢篇所以云西思也汉志原赋二十五篇渔
父以上既满其数招魂大招两篇未有著落遂一归
宋玉一归景差李善又以大招篇名改招魂为小招
试问皆原之徒何以见差之招当为大玉之招当为
小乎且九歌十一篇淮南刘向皆定以九汉志因之
而韩昌黎云屈原离骚二十五篇与原赋二十五篇
之汉志合若不收二招仅二十三篇耳当以此足其
数可也又王逸以大招或言景差招原为疑知为原
父以上既满其数招魂大招两篇未有著落遂一归
宋玉一归景差李善又以大招篇名改招魂为小招
试问皆原之徒何以见差之招当为大玉之招当为
小乎且九歌十一篇淮南刘向皆定以九汉志因之
而韩昌黎云屈原离骚二十五篇与原赋二十五篇
之汉志合若不收二招仅二十三篇耳当以此足其
数可也又王逸以大招或言景差招原为疑知为原
卷一百十八 第 38b 页 WYG0534-0915d.png
作乃谓作于放流九年自招其魂宋晁补之决其为
原作又不知其招何人盖原自放流念念不忘怀王
断无客死归葬寂无一言之理谓之为大尊君之词
所以别于自招也旧认定景差招原不得不硬添楚
王举用等语遂致文义难通矣
按朱子楚词集注云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古者
人死以其衣招之而荆楚之俗乃或以是施之生
人又曰大招不知何人所作或曰屈原或曰景差
原作又不知其招何人盖原自放流念念不忘怀王
断无客死归葬寂无一言之理谓之为大尊君之词
所以别于自招也旧认定景差招原不得不硬添楚
王举用等语遂致文义难通矣
按朱子楚词集注云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古者
人死以其衣招之而荆楚之俗乃或以是施之生
人又曰大招不知何人所作或曰屈原或曰景差
卷一百十八 第 39a 页 WYG0534-0916a.png
自王逸时已不能明矣其谓原作者则曰词义高
古非原莫及其谓不然者则曰汉志定著原赋二
十五篇今自骚经以至渔父已充其目矣其谓景
差则绝无左验是以读书者往往疑之然以宋玉
大小言赋考之则凡差语皆平淡醇古意亦深靖
閒退不为词人墨客浮夸艳逸之态然后乃知此
篇决为差作无疑也虽其所言有未免于神怪之
惑逸欲之娱者然视小招则已远矣其于天道之
古非原莫及其谓不然者则曰汉志定著原赋二
十五篇今自骚经以至渔父已充其目矣其谓景
差则绝无左验是以读书者往往疑之然以宋玉
大小言赋考之则凡差语皆平淡醇古意亦深靖
閒退不为词人墨客浮夸艳逸之态然后乃知此
篇决为差作无疑也虽其所言有未免于神怪之
惑逸欲之娱者然视小招则已远矣其于天道之
卷一百十八 第 39b 页 WYG0534-0916b.png
屈伸动静盖若粗识其端倪于国体时政又颇知
其所先后要为近于儒者穷理经世之学予于是
窃有感焉因表而出之以待后之君子纷纷之说
要当以此为正
戒楚二事楚北巡抚黔南王士俊云楚中故事有文
人所宜重戒者二焉一曰亵天一曰侮圣宋玉高唐
赋所谓巫山神女曰朝为云暮为雨此指神女之所
司耳非指楚王行幸事也而后世以枕席当之何其
其所先后要为近于儒者穷理经世之学予于是
窃有感焉因表而出之以待后之君子纷纷之说
要当以此为正
戒楚二事楚北巡抚黔南王士俊云楚中故事有文
人所宜重戒者二焉一曰亵天一曰侮圣宋玉高唐
赋所谓巫山神女曰朝为云暮为雨此指神女之所
司耳非指楚王行幸事也而后世以枕席当之何其
卷一百十八 第 40a 页 WYG0534-0916c.png
敢于亵天与屈原九歌中所谓湘君湘夫人不知何
指而秦始皇博士以为尧之二女舜二妃焉后人以
屈词哀艳遂加嫚语其尤甚者酉阳杂俎所载李群
玉先之以诗继之以梦何其敢于侮圣与夫云雨兴
于地降于天虽三尺童子皆知司令最尊也尧女舜
妃为圣嗣为圣后虽狂愚之夫皆知灵爽不磨也君
子对青天而常惧敬鬼神而远之赫赫明明临之在
上质之在旁人不畏天地鬼神独不畏雷霆鈇钺乎
指而秦始皇博士以为尧之二女舜二妃焉后人以
屈词哀艳遂加嫚语其尤甚者酉阳杂俎所载李群
玉先之以诗继之以梦何其敢于侮圣与夫云雨兴
于地降于天虽三尺童子皆知司令最尊也尧女舜
妃为圣嗣为圣后虽狂愚之夫皆知灵爽不磨也君
子对青天而常惧敬鬼神而远之赫赫明明临之在
上质之在旁人不畏天地鬼神独不畏雷霆鈇钺乎
卷一百十八 第 40b 页 WYG0534-0916d.png
奈何亵天侮圣之大戾偏出于学士大夫之笔而莫
之省也其亦悖矣且宋玉讽其君之荒淫而托为谬
悠不稽之论屈原冀其君之复用而发为美人香草
之词盖有大不得已焉者所谓寓言什九非庄论亦
非笃论也后人执其说而泥之是陷古人深也执其
说而泥之而遂入于亵天侮圣是自陷益深也何弗
思而蹈此古人作书遇天地等字则肃容遇圣贤名
字则起立至于下愚则侮且亵焉何贤不肖相去一
之省也其亦悖矣且宋玉讽其君之荒淫而托为谬
悠不稽之论屈原冀其君之复用而发为美人香草
之词盖有大不得已焉者所谓寓言什九非庄论亦
非笃论也后人执其说而泥之是陷古人深也执其
说而泥之而遂入于亵天侮圣是自陷益深也何弗
思而蹈此古人作书遇天地等字则肃容遇圣贤名
字则起立至于下愚则侮且亵焉何贤不肖相去一
卷一百十八 第 41a 页 WYG0534-0917a.png
至是乎余抚楚时适有监修通志之役因仰体
朝廷敬
天崇
圣之至意著为斯戒昭示后学俾有所警惕焉
朝廷敬
天崇
圣之至意著为斯戒昭示后学俾有所警惕焉
卷一百十八 第 41b 页 WYG0534-0917b.png
湖广通志卷一百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