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531-013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四
  沿革志
长沙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周以前本楚地成王封
 楚熊绎其后为楚国之南境六国时为楚巫中秦取
 巫中为黔中郡分黔中为长沙郡汉为长沙国东汉
 复为长沙郡属荆州三国吴蜀分荆州长沙郡属吴
卷四 第 1b 页 WYG0531-0137b.png
 晋永嘉初析荆州十郡置湘州长沙郡城为治焉后
 湘州徙治稍北而郡仍汉旧宋南齐梁陈并因之隋
 改置潭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复改为长沙郡唐为潭
 州长沙郡𨽻江南西道五代楚以潭州为长沙府建
 国宋复为潭州长沙郡置武安军于此𨽻荆湖南路
 元改潭州路天历初改天临路𨽻湖广行中书省岭
 北湖南道明洪武初为潭州府五年改长沙府𨽻湖
 广承宣布政使司
卷四 第 2a 页 WYG0531-0138a.png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𨽻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
 州一县十一
  附考按诗商颂奋伐荆楚毛传以为荆州之楚国
  史记亦云楚蛮之地是楚地不始于周之封国又
  今长沙之地号曰熊湘史记五帝纪南至于江登
  熊湘二山名也俗乃谓楚鬻熊始封于此楚自周
  成王以封熊绎非鬻熊又楚始封在秭归之丹阳
  城非长沙杜佑又云古三苗国三苗左洞庭右彭
卷四 第 2b 页 WYG0531-0138b.png
  蠡非其地也
  史记天官书轸旁小星曰长沙旧志云郡地上与
  相应故名杜佑又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水经
  注云临湘县故城秦立长沙郡汉高帝五年封吴
  芮为长沙王城即芮筑也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
  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是临湘为长沙郡治又
  为湘州刺史治明矣又云湘州北对长沙郡郡在
  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又云城西北
卷四 第 3a 页 WYG0531-0138c.png
  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是湘州临湘并移新
  治而长沙郡自治临湘故城又明也水经注又云
  湘水左径麓山东右径临湘故城西今之府城临
  湘故城是也
  旧志长沙郡刘宋复为长沙国此因宋志长沙内
  史之称不知内史官所出遂有此误汉景帝分置
  左右内史武帝改为京兆尹左冯翊晋世改太守
  为内史刘宋内史太守分置诸郡湘州领郡十首
卷四 第 3b 页 WYG0531-0138d.png
  长沙宋志甚明
长沙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长沙国 临湘 罗 攸 益阳
卷四 第 4a 页 WYG0531-0139a.png
              茶陵 湘南
东汉   荆州   长沙郡 临湘 茶陵 攸 罗
              湘南 益阳 醴陵
三国(吴/)  荆州   长沙郡
晋    荆州   长沙郡 临湘 攸 醴陵 浏阳
     湘州       建宁 罗
宋    湘州   长沙郡 临湘 醴陵 浏阳 罗
              攸 建宁
卷四 第 4b 页 WYG0531-0139b.png
南齐   湘州   长沙郡   临湘 罗 湘阴 醴陵
                浏阳 建宁
梁    湘州   长沙郡
陈    湘州   长沙郡
隋    潭州总管府
          长沙郡   长沙 衡山 益阳
唐    江南西道 潭州长沙郡 长沙 湘潭 湘乡 益阳
                醴陵 浏阳
卷四 第 5a 页 WYG0531-0139c.png
五代(楚/)       长沙府
宋    荆湖南路 潭州长沙府(置武/安军) 长沙 衡山 安化 醴陵
               攸 湘乡 湘潭 益阳
               浏阳 湘阴 宁乡 善化
元    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潭州路  长沙 善化 衡山 宁乡
          天临路  安化 (以上/县五) 醴陵 浏阳
          茶陵州  攸 湘乡 湘潭 益阳
               湘阴 (以上/州七)
卷四 第 5b 页 WYG0531-0139d.png
明    湖广布政使司  长沙府  长沙 善化 湘潭 湘阴
               浏阳 湘乡 宁乡 醴陵
               益阳 攸 安化 (以上县/十一)
               茶陵(州/一)
皇清   湖广布政使司  长沙府
     湖广湖南布政使司 长沙府  长沙 善化 湘潭 湘阴
               湘乡 醴陵 攸 益阳
               浏阳 宁乡 安化 (以上县/十一)
卷四 第 6a 页 WYG0531-0140a.png
              茶陵(州/一)
长沙府属州县沿革
  长沙县(附郭/)
 荆(青阳/之地)(立长/沙郡)(临湘县为/长沙国都)东汉(为长沙/郡治)三国吴(因/之)
 晋(永嘉元年置湘州治临湘后置临/湘县新治而郡治为临湘故城)宋 南齐 梁
  陈(并因/之)(平陈更名长沙县/仍为长沙郡治)(为潭州长/沙郡治)(因之/开宝)
 (中省长丰/县入焉)(置天/临路)(置长沙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十二里
卷四 第 6b 页 WYG0531-0140b.png
  附考按史记秦本纪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
  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苏林曰青阳长沙县是
  也林为三国魏人而隋始改临湘为长沙县当是
  以郡名系县也
  隋书地理志长沙县旧曰临湘置长沙郡平陈郡
  废县改名焉按临湘县载在汉书隋平陈在文帝
  开皇九年县改长沙始此炀帝大业初废潭州总
  管府复长沙郡郡与县同名始此
卷四 第 7a 页 WYG0531-0140c.png
  善化县(附郭/)
 宋(哲宗元符元年以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两乡立)(因/之)(洪武十年省入长/沙县十三年复为)
 (善化县附/长沙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五厢
  湘潭县
 汉(湘南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置衡阳郡治湘南/分湘南置湘西县)
 (因/之)(徙衡阳郡/治湘西)南齐(因/之)(为湘潭县废茶陵攸水阴/山建宁四县入焉属衡山)
 (郡/)(属潭州/长沙郡)(因/之)(升州属/天临路)(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卷四 第 7b 页 WYG0531-0140d.png
皇清因之编户十八里
  附考按水经云涟水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
  临湘县西南注云涟水自湘南县东流至湘西县
  界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此临湘县者所谓长沙
  郡城西北故市北对临湘县新治者也汉立长沙
  郡者临湘县故城也湘西于临湘县为西南而湘
  南又在湘西之西南今湘潭正在府治之西南而
  当时所谓临湘县者更当在今府城之北则所云
卷四 第 8a 页 WYG0531-0141a.png
  于临湘县为西南者实为今湘潭县地是湘西非
  湘南矣
  湘阴县
 南北朝宋(元徽二年分汉长沙之罗益阳/晋衡阳郡之湘西立𨽻湘东郡)南齐(改𨽻/长沙)
 (郡/)(置岳阳郡/及罗州)(废/州)(废郡及湘阴入岳阳县置玉/州寻改岳阳为湘阴废玉山)
 (入/焉)(省罗县入焉𨽻/岳州巴陵郡)(又自鼎州𨽻岳/州寻𨽻潭州)(升州属/天临路)
 (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四厢
卷四 第 8b 页 WYG0531-0141b.png
  湘乡县
 汉(置属零/陵郡)东汉(因/之)三国吴 晋 宋 南齐(并属衡/阳郡)
 隋(省入衡/山县)(复析衡山置湘乡/属潭州长沙郡)(因/之)(升州属/天临路)(复/改)
 (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六里三厢
  醴陵县
 东汉(置属长/沙郡)晋 宋 南齐(并因/之)(省入长/沙县)(武德/四年)
 (析长沙置醴陵/属潭州长沙郡)(因/之)(升州属/天临路)(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卷四 第 9a 页 WYG0531-0141c.png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一厢
  附考按水经湘水又北过澧陵县西澧字从水不
  从酉书禹贡导江东至于澧郑氏云经言至者或
  山或泽也明傅寅曰澧宜山泽之名澧陵其以陵
  名为县乎
  攸县
 汉(置属长/沙国)东汉 晋 宋(并属长/沙郡)南齐(属湘/东郡)(省入/湘潭)
 唐(武德四年置南云州又析置茶陵安乐阴山新兴/建宁五县贞观元年州废并省五县以攸属衡州)
卷四 第 9b 页 WYG0531-0141d.png
 宋(属潭州/长沙郡)(升州属/天临路)(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益阳县
 汉(置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置衡阳郡/县𨽻焉)晋 宋 南
 齐(并因/之)(并新康县入/焉属长沙郡)(武德四年复析置新康县/七年复省新康入益阳属)
 (潭州长/沙郡)(因/之)(升州属/天临路)(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三里
  附考按旧志益阳晋改新康而晋志有新康益阳
卷四 第 10a 页 WYG0531-0142a.png
  宋南齐志同凡此𩔖著一二以例其馀
  浏阳县
 三国吴(置属长/沙郡)晋 宋(并因之本刘阳/宋改刘为浏)南齐(因/之)(省/入)
 (长沙/县)(景龙二年复析长沙置/浏阳属潭州长沙郡)(因/之)(升州属/天临路)(复/改)
 (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四里六厢
  宁乡县
 三国吴(新阳县地/属衡阳郡)(改曰/新康)宋 南齐(并因/之)(省入/益阳)
卷四 第 10b 页 WYG0531-0142b.png
 (复析益阳置/新康寻省)(置宁乡县治故新康之/玉山镇属潭州长沙郡)(属天/临路)(属/长)
 (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安化县
 宋(熙宁六年置改七星/砦为镇入焉属潭州)(属天/临路)(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茶陵州
 汉(茶陵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属湘/东郡)晋 宋 南齐
卷四 第 11a 页 WYG0531-0142c.png
 (并因/之)(省入/湘潭)(圣历元年后置茶陵县并析/攸县入焉属潭州长沙郡)(南渡/后升)
 (茶陵为军/寻复为县)(升州属岭/北湖南道)(初改县后复升/州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衡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春秋属楚秦属长沙郡
 汉高祖分长沙为桂阳郡武帝又分长沙为零陵郡
 三国吴孙权又分长沙为衡阳湘东二郡并属荆州
 晋因之永嘉初立湘州长沙零陵桂阳衡阳湘东并
卷四 第 11b 页 WYG0531-0142d.png
 改𨽻焉宋南齐因之梁天监七年分湘州并广州之
 地置衡州陈天嘉元年分衡州之始兴安远二郡为
 东衡州皆广州地而西衡州为湘州地隋改西衡州
 为衡山郡萧铣称梁仍立衡州唐武德初为衡州衡
 山郡天宝初改为衡阳郡属江南西道宋属荆湖南
 路元为衡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改
 衡州府𨽻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𨽻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
卷四 第 12a 页 WYG0531-0143a.png
 州一县九
衡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长沙国 郴 烝阳 湘南
卷四 第 12b 页 WYG0531-0143b.png
          桂阳郡 郴 临武 南平耒阳桂阳
          零陵郡 钟武
东汉   荆州   长沙郡 酃  湘南
          桂阳郡 郴  耒阳 南平 临武
              桂阳
          零陵郡 重安 烝阳
三国(吴/)  荆州   衡阳郡
          湘东郡
卷四 第 13a 页 WYG0531-0143c.png
          桂阳郡
晋    (荆州/湘州)   衡阳郡 重安 湘南 烝阳 衡山
          湘东郡 酃 临烝 新平 新宁
          桂阳郡 郴 耒阳 临武 南平
南北朝宋 湘州   衡阳郡 湘南
          桂阳郡 郴 耒阳 南平 临武
          湘东郡 临烝 新宁
南齐   湘州   湘东郡 新宁 临烝 重安
卷四 第 13b 页 WYG0531-0143d.png
          衡阳郡  衡山
          桂阳郡  郴 临武 南平 耒阳
梁         衡 州
陈         (东衡州/西衡州)
隋         衡山郡  衡阳 洡阴 新宁
          桂阳郡  郴 临武 卢阳
唐    江南西道 衡州衡阳郡  衡阳 衡山 常宁 耒阳
          郴州桂阳郡  郴 临武 蓝山
卷四 第 14a 页 WYG0531-0144a.png
宋   荆湖南路  衡州衡阳郡 衡阳 耒阳 常宁 安仁
          桂阳军(本桂/阳监) 蓝山 临武
元   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 衡州路  衡阳 安仁 酃
          桂阳路 临武 蓝山
          (耒阳州/常宁州)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衡州府 衡阳 衡山 耒阳 常宁
              安仁 酃 桂阳州 临武
              蓝山 嘉禾
卷四 第 14b 页 WYG0531-0144b.png
皇清   湖广布政使司 衡州府
     湖广湖南布政使司 衡州府  衡阳 衡山 耒阳 常宁
              安仁 酃 桂阳州 临武
              蓝山 嘉禾
衡州府属州县沿革
  衡阳县(附郭/)
 三国吴(置本曰衡阳/属衡阳郡)(改名/衡山)宋 南齐(并因/之)(省临/烝重)
 (安新城三县入/衡山属衡山郡)(武德四年改置临烝七年省重安/新城二县入焉开元二十年改临)
卷四 第 15a 页 WYG0531-0144c.png
 (烝为衡州/属衡阳郡)(因/之)(为衡州/路倚郭)(附衡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衡山县
 汉(湘南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置衡阳/郡治)晋 宋 南
 齐(并因/之)(省郡为衡山县并旧衡阳郡之衡/山湘乡湘西三县入焉属长沙郡)(改属/衡州)
 宋(复属/潭州)(属潭/州路)(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
  附考按隋志两衡山一属长沙一属衡山郡皆非
卷四 第 15b 页 WYG0531-0144d.png
  今衡山县也长沙郡之衡山旧置衡阳郡者郦道
  元所谓宋太守何承天徙衡阳郡治于湘西今湘
  潭县是也衡山郡之衡山旧置湘东郡者所谓湘
  东临烝县即故酃县县即湘东郡治今酃县是也
  汉志长沙国之湘南县衡山在其东南者所谓吴
  孙亮分长沙西部立衡阳郡治湘南今衡山县是
  也
  耒阳县
卷四 第 16a 页 WYG0531-0145a.png
 秦(长沙/郡地)(置耒阳县/属桂阳郡)东汉 晋 宋 南齐(并因/之)
 (耒作洡改曰洡/阴属衡山郡)(武德四年复名耒/阳属衡州衡阳郡)(因之耒/作来)(升/为)
 (耒阳州属岭/北湖南道)(复为县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附考按汉志耒阳师古曰在耒水之阳后汉书纪
  志传都作来阳水经注郴县有来水出来山盖耒
  来异字同音隋书作洡宋史复作来皆读平声为
  是
卷四 第 16b 页 WYG0531-0145b.png
  常宁县
 三国吴(新平新宁二县/地属湘东郡)(以新平并/入新潭)宋 南齐(并因/之)
 隋(属衡/山郡)(天宝元年改曰/常宁属衡阳郡)(因/之)(升州属岭/北湖南道)(复为/县属)
 (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安仁县
 宋(乾德二年升安仁场/为县属潭州长沙郡)(属衡/州路)(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卷四 第 17a 页 WYG0531-0145c.png
  酃县
 汉(酃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置湘东郡/治酃县)(太元二十/年省入临)
 (烝/)南北朝(至/)(俱/省)(嘉定四年析茶陵军之康乐云/阳常平三乡置酃县属茶陵军)
 元(属衡/州路)(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附考按杜佑谓衡阳汉酃县有酃湖地志递相沿
  袭复见宋史分茶陵三乡置酃县遂谓宋取古酃
  为名历千百年莫有考而正之者三国吴置湘东
卷四 第 17b 页 WYG0531-0145d.png
  郡治酃县郦道元谓郡治在湘水东故名而衡阳
  在湘水西安得谓衡阳汉酃县也宋志云晋孝武
  太元二十年省酃水经注云省𨽻临烝今之衡阳
  实临烝之地然道元所谓临烝故酃是隋所省之
  临烝隋志并入衡山县者自在湘东今衡阳为临
  烝是唐所立之临烝唐志武德四年改置临烝县
  开元二十年改名衡阳者自在湘西今欲移湘东
  县而西之不可也宋史曹彦约传击破李新于酃
卷四 第 18a 页 WYG0531-0146a.png
  洣是酃县虽从晋省其地仍以酃水为名谓之酃
  洣洣水实流经今酃县西俗谓之洣江而杜氏云
  衡阳有酃湖盖失之远矣水经云耒水北过酃县
  东北入于湘注云县有酃湖资以给酿酒甚醇美
  谓之酃酒十三州志云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
  北至酃县入湖酃与耒皆在湘东安得在衡阳也
  隋志又云耒阳县有肥水酃水今肥水在耒阳俗
  亦谓之肥江其兼云有酃水者或隋之耒阳并有
卷四 第 18b 页 WYG0531-0146b.png
  酃旧地要与今衡阳如风马牛矣宋志酃县注云
  因酃湖为名是邑有省置水泉无改其明證矣茶
  陵三乡酃水在焉在宋不为复旧乎又湘东记云
  酃县西南母山周回四百里今酃县西南万阳山
  志称周回三百里荆南衡岳之外郴岭以北别无
  盘亘如万阳者其为母山无疑然则综其山川彊
  域今酃县治或非汉立故城新城同是一地杜氏
  罔究东西旧志遂妄谭名实不亦舛欤府志以衡
卷四 第 19a 页 WYG0531-0146c.png
  阳零湖为酃水又云与耒水通盖凭兹臆决缀彼
  旧闻一纸之内自相牴牾又无足深论者焉
  桂阳州
 秦(长沙/郡地)(分置桂阳/郡属荆州)东汉(因/之)三国吴(分桂阳为/始兴郡)(元/康)
 (元年以桂阳郡度江州永/嘉元年置湘州郡改属焉)宋 南齐(并因/之)(平陈郡/废置郴)
 (州大业初复置桂阳郡而郴为/县又以陈置卢阳郡改县入焉)(为郴州/桂阳郡)(因之后/升为军)
 元(升桂/阳路)(洪武元年改桂阳府九/年改为州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一里领县三
卷四 第 19b 页 WYG0531-0146d.png
  临武县
 汉(置属桂/阳郡)东汉 三国吴 晋 宋 南齐(并因/之)
 (初属郴州大业/初仍属桂阳郡)(因之如意元年改临武为/隆武神龙元年复旧名)五代(石/晋)
 (省/)(绍兴十一年复/置属桂阳军)(属桂/阳路)(属衡州府/桂阳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五分
  附考按五代石晋省据宋史凡五代沿革非正史
  所载不录
  蓝山县
卷四 第 20a 页 WYG0531-0147a.png
 汉(南平县属/桂阳郡)东汉 三国吴 晋 宋 南齐(并因/之)
 隋(省/)(咸亨二年复置属郴州桂阳/郡天宝九年改南平为蓝山)(初因之景德/三年改𨽻桂)
 (阳/军)(属桂/阳路)(属衡州府/桂阳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嘉禾县
 明(季割桂阳州临武县地/置属衡州府桂阳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永州府
卷四 第 20b 页 WYG0531-0147b.png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其地为楚秦属
 长沙郡汉武帝分长沙为零陵郡𨽻荆州三国吴蜀
 分荆州零陵以西为蜀后并于吴孙皓分零陵立始
 安邵陵二郡至晋并属荆州后属湘州寻又分零陵
 立营阳郡宋零陵营阳二郡并属湘州南齐因之梁
 置永阳郡改营阳为县治焉隋平陈置永州总管府
 寻复改为零陵郡又改永阳郡为县𨽻焉唐为永州
 零陵郡武德四年分零陵郡置营州五年改曰南营
卷四 第 21a 页 WYG0531-0147c.png
 州贞观八年更名道州江华郡属江南西道五代楚
 有永州宋仍为永州零陵郡属荆湖南路元为永州
 路属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洪武初改为永
 州府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𨽻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
 州一县七
永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卷四 第 21b 页 WYG0531-0147d.png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零陵郡 零陵营道营浦泠道泉陵
东汉  荆州  零陵郡 泉陵零陵营道营浦泠道
三国(吴/) 荆州  零陵郡
晋   荆州  零陵郡 泉陵 祁阳 零陵 营浦
卷四 第 22a 页 WYG0531-0148a.png
     湘州       永昌
          营阳郡 营道 舂陵 泠道
南北朝宋 湘州   零陵郡 泉陵 零陵 祁阳 永昌
          营阳郡 营浦 营道 舂陵
南齐   湘州   零陵郡 泉陵 零陵 祁阳 永昌
          营阳郡 营阳 泠道 营浦 舂陵
隋    永州总管府
          零陵郡 零陵 永阳 营道 冯乘
卷四 第 22b 页 WYG0531-0148b.png
唐   江南西道 永州零陵郡  零陵 祁阳
         道州江华郡 营道 延唐 江华永明 历
五代(楚/)      永州
         道州
宋   荆湖南路 永州零陵郡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江华郡 营道 江华 宁远 永明
元   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 永州路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路   营道 宁远 永明 江华
卷四 第 23a 页 WYG0531-0148c.png
明   湖广布政使司 永州府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
              宁远 永明 江华 新田
皇清  湖广布政使司 永州府
    湖广湖南布政使司 永州府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
              宁远 永明 江华 新田
永州府属州县沿革
  零陵县(附郭/)
 汉(杲陵县为/零陵郡治)东汉 三国吴 晋 宋 南齐 梁
卷四 第 23b 页 WYG0531-0148d.png
 陈(并因/之)(平陈改泉陵曰零陵废零陵郡又省应/阳永昌祁阳三县入焉大业初复置郡)
 (为永州零/陵郡治)(因/之)(置永/州路)(为永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附考按明一统志云泉陵东汉零陵郡治按汉志
  武帝分桂阳置零陵郡而水经注云泉陵县零陵
  郡故楚矣是前汉泉陵为郡治也
  祁阳县
 三国吴(置属零/陵郡)(因/之)(泰始初属湘东/郡五年复旧)南齐 梁
卷四 第 24a 页 WYG0531-0149a.png
 陈(并因/之)(省入零/陵县)(复析零陵置祁阳/属永州零陵郡)(因/之)(属永/州路)
 明(属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东安县
 宋(康熙元年升东安场/为县属永州零陵郡)(属永/州路)(属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道州
 汉(营道县属/零陵郡)东汉 三国吴(并因/之)(江左属/营阳郡)宋 南
卷四 第 24b 页 WYG0531-0149b.png
 齐(并因/之)(并泠道舂陵二县/入焉属零陵郡)(武德四年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等五县)
 (地置营州五年曰南营州贞观八年更名道州江华/郡十七年省入永州上元三年复置属江南西道)
 五代(楚有/道州)(仍为道州江华/郡属荆湖南路)(为道州路属/岭北湖南道)(洪武/初为)
 (道州府九年改/为州属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领县四
  附考旧通志营道县为营阳郡治按水经注晋江
  左立营阳郡治营浦非营道也
  宁远县
卷四 第 25a 页 WYG0531-0149c.png
 汉(泠道县属零陵郡以泠道之/舂陵乡析置舂陵县寻省)东汉(因/之)三国吴(复置/舂陵)
 (县/)(江左立营阳郡舂陵改/𨽻焉泠道仍属零陵郡)(舂陵属营阳郡/泠道属广兴郡)南齐
 (并属营/阳郡)(省泠道舂陵二县并入营道属/零陵郡萧铣改营道为梁兴)(改唐兴/长寿二)
 (年改武盛神龙元年复曰唐兴天宝元年改/延唐大历二年析延唐置大历县属道州)(乾德/三年)
 (更名宁远省大历/入焉仍属道州)(属道/州路)(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
  附考按水经注舂陵县本泠道县之舂陵乡汉长
  沙定王分以为县宋志舂陵汉旧县舂陵侯徙国
卷四 第 25b 页 WYG0531-0149d.png
  南阳省盖省后复为舂陵乡后汉泠道县有舂陵
  乡是也郦道元谓长沙定王分为县者定王以景
  帝后二年益封武陵零陵桂阳此益封后所分也
  永明县
 汉(营浦县地/属零陵郡)东汉 三国吴(并因/之)(江左置营阳/郡治营浦)
  南齐(并因/之)(置永/阳郡)(因/之)(废永阳郡为县并营浦/谢沭二县入焉属零陵)
 (郡/)(贞观八年复省永阳县入营道天授二/年复置天宝元年更名永明县属道州)(熙宁/五年)
 (省永明县为镇元年/复为县仍属道州)(属道/州路)(属永州/府道州)
卷四 第 26a 页 WYG0531-0150a.png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江华县
 两汉(冯乘县属/苍梧郡)三国吴(分苍梧立临/贺郡县属焉)(因/之)(改郡名/为临庆)
 南齐(复为临贺/属如故)(改属零/陵郡)(武德四年析冯乘置江/华县文明元年改曰云)
 (龙元年复曰/江华属道州)(因/之)(属道/州路)(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新田县
 明(季割宁远县之南北二乡置即唐时大历之故墟/也其地旧有新田营因以名县属永州府道州)
卷四 第 26b 页 WYG0531-0150b.png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宝庆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属楚秦属长沙
 郡汉属长沙国武帝分长沙为零陵郡东汉改长沙
 为郡并𨽻荆州三国吴分零陵北部置邵陵郡治昭
 陵仍𨽻荆州晋元嘉初改𨽻湘州宋以邵陵郡之都
 梁扶二县属营阳郡南齐复并来属隋废邵陵郡为
 邵阳县属长沙郡唐武德四年析邵阳置南梁州贞
卷四 第 27a 页 WYG0531-0150c.png
 观十年改为邵州邵阳郡𨽻江南西道宋宝庆元年
 以理宗潜藩升邵州邵阳郡为宝庆府淳祐六年复
 升为宝庆军𨽻荆湖南路元改为宝庆路𨽻湖广行
 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为宝庆府𨽻湖广承宣布政
 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𨽻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
 州一县四
宝庆府沿革表
卷四 第 27b 页 WYG0531-0150d.png
     总部  郡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长沙国  昭陵
         零陵郡 夫夷 都梁
东汉   荆州  长沙郡 昭陵
卷四 第 28a 页 WYG0531-0151a.png

卷四 第 29a 页 WYG0531-0151c.png
 
 
 
 
 
宝庆府属州县沿革
  邵阳县(附郭/)
 秦(长沙/郡地)(置昭陵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改昭陵曰邵/陵为邵陵郡)
卷四 第 29b 页 WYG0531-0151d.png
 (治/)晋 宋 南齐(并因/之)(曰邵阳属长沙郡废旧邵/陵郡并扶夷都梁二县入)
 (焉/)(武德四年复析邵阳置邵陵建兴二县/七年复省邵陵入邵阳属邵州邵阳郡)(因之/理宗)
 (升邵州为宝/庆府治邵阳)(改府/为路)(又改路为府/治邵阳如故)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坊厢二
  附考按东汉零陵郡昭阳县前汉所无晋武帝改
  曰邵阳属邵陵郡宋又改属营阳郡此晋邵阳也
  昭陵县前汉所立后汉因之属长沙郡三国吴改
  曰邵陵隋始改曰邵阳此隋邵阳也今邵阳县为
卷四 第 30a 页 WYG0531-0152a.png
  隋邵阳与东汉昭阳县无涉水经注邵陵县故昭
  阳近刋此书者亦颇详覈以为昭阳疑作昭陵也
  或隋之邵阳并旧邵陵邵阳为一但无考耳
  新化县
 宋(熙宁五年开梅山峒以其地置县属邵/州邵阳郡后州升为宝庆府县属焉)(属宝/庆路)
 (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城步县
卷四 第 30b 页 WYG0531-0152b.png
 唐(武冈县地属邵州自/隋以前详下武冈州)(崇宁五年以邵州之武冈/县升为军熙宁六年废白)
 (沙砦置关硖武阳城/步三砦属武冈军)(属武/冈路)(洪熙间置城步巡检/司弘治十七年置城)
 (步县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
  附考按城步地元世莫可考元学录赵长翁有儒
  林书院记其地则城步之儒林乡属武冈也其时
  则皇庆二年元仁宗之世也然武冈为郡城步为
  邑与元史不合明李贤据以入一统志姑仍之
卷四 第 31a 页 WYG0531-0152c.png
  武冈州
 秦(长沙/郡地)(置都梁夫夷二/县属零陵郡)三国吴(属邵/陵郡)(武帝分都/梁立武冈)
 (县/)宋 南齐(并因/之)(初井入邵阳县属长/沙郡后复置武攸县)(武德四/年更名)
 (武冈属郡州复/省建兴县入焉)(崇宁五年升为武冈军领武冈绥/宁临冈三县属荆湖南路南渡后)
 (省临冈/增新宁)(为武冈路领武冈绥宁新/宁三县属岭北湖南道)(初改路为府/仍领武冈新)
 (宁而割绥宁𨽻靖州洪武九年改为州/省武同县入焉而领新宁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猺里二共三十里领县一
  附考按晋武帝分都梁立武冈县见宋书志而晋
卷四 第 31b 页 WYG0531-0152d.png
  志邵陵郡无武冈
  新宁县
 两汉(夫夷/地)(元丰四年以溪峒徽州置莳竹县属卲/州八年建临口砦于莳竹县地崇宁五)
 (年改砦为临冈县绍兴二十五年省临/冈增置新宁县于水头江北属武冈军)(属武/冈路)(属/宝)
 (庆府武/冈州)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半
  附考按宋史志新宁汉夷地当是汉夫夷地夫夷
  都梁俱汉县实今武冈州所属地也
卷四 第 32a 页 WYG0531-0153a.png
  阙疑宋书志扶县汉晋曰大夷今云扶者疑避桓
  温父嫌讳去夷然夫不可为县故改扶南齐志亦
  称扶县然水经注夫水径扶阳县南本夫夷隋志
  夫夷又不云隋复旧其县名屡有沿改莫详时代
岳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三苗之地苍梧之野六
 国时为楚秦为南郡长沙郡汉改长沙郡为国东汉
 复改为郡而南郡并仍秦旧属荆州三国蜀吴并因
卷四 第 32b 页 WYG0531-0153b.png
 之晋太康元年析吴之巴丘城置建昌郡属湘州寻
 省仍入长沙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南齐因之
 梁置巴州陈因之隋改曰岳州大业初改曰罗州寻
 复为巴陵郡而华容县自两汉属南郡至是亦改𨽻
 焉唐为岳州巴陵郡属江南西道宋宣和元年赐岳
 阳军额绍兴二十五年改岳州为纯州改军曰华容
 三十一年复旧属荆湖北路元改岳州路属湖广行
 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洪武二年为岳州府寻改为
卷四 第 33a 页 WYG0531-0153c.png
 州十四年复为府二十九年析常德府所领澧州石
 门慈利安乡三县入焉𨽻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𨽻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
 州一县七雍正七年奉
旨升澧州为直𨽻州领石门慈利安乡三县今岳州府
 领县四
  附考按杜佑云岳州古罗子国而汉志长沙国罗
  县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非本罗子
卷四 第 33b 页 WYG0531-0153d.png
  国也其云三苗国地则水经注固云三苗之国左
  洞庭者矣但不当云长沙衡阳诸郡皆古三苗之
  地耳
  水经注云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太
  康元年立巴丘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书志云建
  昌郡晋惠帝元康九年分长沙下隽诸县立是晋
  置建昌郡甚明而晋志不载然晋志湘州九郡帝
  纪作八郡自相牴牾而宋志湘州八郡与晋纪合
卷四 第 34a 页 WYG0531-0154a.png
  要是晋志脱建昌耳
  阙疑杜佑云岳州古麋子国左传文公十一年楚
  子伐麋成大心败麋师于防渚潘崇复伐麋至于
  锡穴防渚锡穴按注皆麋地今不可考水经云湘
  水北过下隽县微水从东来注之注云微湖世或
  谓之麋湖麋或麋字之讹今地志麇子国多讹为
  麋也麇音军
岳州府沿革表
卷四 第 34b 页 WYG0531-0154b.png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荆州   南郡
          长沙郡
     荆州   南郡   华容
          长沙国  下隽 罗
卷四 第 35a 页 WYG0531-0154c.png
东汉   荆州   南郡  华容
          长沙郡 下隽 罗
三国(吴/蜀)  荆州   南郡
          长沙郡
晋    荆州   南郡  华容
     湘州   建昌郡 巴邱
     湘州   长沙郡 下隽 罗 巴陵
南北朝(宋/) 荆州   南郡  华容
卷四 第 35b 页 WYG0531-0154d.png
     郢州   巴陵郡  巴陵 下隽
南齐   荆州   南郡  华容
          巴陵郡  下隽 巴陵
梁         巴陵郡  巴陵
          南安湘郡
陈         巴陵郡
隋         岳州
          罗州
卷四 第 36a 页 WYG0531-0155a.png
 
 
 
 
 
 
 
 
卷四 第 36b 页 WYG0531-0155b.png
 
 
岳州府属县沿革
  巴陵县(附郭/)
 汉(下隽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为巴丘/邸阁城)(太康元年/即吴故城)
 (立巴丘县后置建昌郡/寻省入长沙为巴陵县)(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省巴陵县入焉寻复置)
 齐(因/之)(为巴陵/郡治)(为岳州巴/陵郡治)(因/之)(属岳州路/仍倚郭)(洪/武)
 (初改岳州路为府九年改岳州省/巴陵入焉十四年复为岳州府治)
卷四 第 37a 页 WYG0531-0155c.png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附考旧志皆云尚书禹贡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
  东陵即今巴陵县按尚书孔传东陵地名不详其
  处水经注云庐江郡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
  言东矣尚书至于东陵者也盖在兰溪寻阳之间
  然楚地记云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朱子曰
  顷在南康考其山川形势疑晁氏九江东陵之说
  以为洞庭巴陵者为可信盖江流自澧而东即至
卷四 第 37b 页 WYG0531-0155d.png
  洞庭而巴陵又在洞庭之东若谓九江即今江州
  其下少东便合彭蠡之口不应言至东陵然后东
  迤北会于汇也九江为洞庭则东陵为巴陵审矣
  临湘县
 宋(淳化元年升王朝场为县/寻改临湘属岳州巴陵郡)(属岳/州路)(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平江县
 汉(罗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蜀/吴)晋 宋 南齐 梁(并/因)
卷四 第 38a 页 WYG0531-0156a.png
 (之/)(开皇九年省吴昌湘滨/二县入焉改属巴陵郡)(武德九年省罗县入/湘阴神龙三年复析)
 (湘阴置昌江属/岳州巴陵郡)(为平江县/属如故)(升州属/岳州路)(复为县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二里
  华容县
 汉(置属/南郡)东汉 三国(蜀/吴)晋 宋 南齐(并因/之)(属巴/陵郡)
 唐(垂拱二年改华容为容城神/龙元年复旧属岳州巴陵郡)(因/之)(属岳/州路)(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附考按汉志南郡华容县应劭曰春秋许迁于容
卷四 第 38b 页 WYG0531-0156b.png
  城是也又云云梦泽在其南尔雅十薮楚有云梦
  郭璞曰巴丘湖是也今之华容县在唐改曰容城
  则许迁之故墟巴丘湖正居其南则汉县之旧封
  隋志独云旧曰安南而后之为地志者遂支离附
  会不知华容自汉至今惟唐一改名未尝并省复
  立不必据隋志也 又按地理今释华容汉县今
  荆州府监利石首二县地非岳州府之华容县此
  又不然尚书禹贡传云华容县夏水首出于江尾
卷四 第 39a 页 WYG0531-0156c.png
  入于沔亦谓之沱夏水受江东北流今监利石首
  当其地而华容在江以南故释者谓今华容非汉
  县也不知汉南郡有华容无石首监利晋三县参
  立俱属南郡当时分析建置虽不可考要是析华
  容置石首监利也则何以知石首监利为汉华容
  而今华容为非汉县乎汉志华容云梦泽在南夏
  水首受江东入沔盖汉之华容北至夏水受江之
  地南至巴丘湖释者知其一说而不知又有一说
卷四 第 39b 页 WYG0531-0156d.png
  也
常德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六国时为楚巫中地
 秦置黔中郡汉高祖改为武陵郡属荆州东汉因之
 三国吴蜀分荆州武陵以西为蜀后并入吴孙休分
 武陵置天门郡至晋属荆州如故宋初武陵天门俱
 属郢州后以天门还属荆州南齐因之陈天嘉元年
 天门武陵二郡俱改𨽻武州太建七年改武州为沅
卷四 第 40a 页 WYG0531-0157a.png
 州隋平陈废武陵郡改为朗州大业初复置武陵郡
 唐朗州武陵郡属山南东道宋祥符五年改朗州为
 鼎州政和七年升为常德军绍兴元年置荆湖北路
 安抚使治鼎州乾道元年以孝宗潜藩升为常德府
 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
 府后改为常德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
 复为常德府𨽻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𨽻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
卷四 第 40b 页 WYG0531-0157b.png
 县四
  附阙疑陈世祖纪天嘉元年分荆州之天门义阳
  南平郢州之武陵置武州宣帝纪太建七年改武
  州为沅州而隋志并云梁置其建立时代既已不
  同又据陈本纪言之分荆郢二州置武州又改沅
  州是天门武陵所𨽻之州也据隋志言之武陵郡
  梁置武州后改沅州是武陵所改之州也今两存
  之以俟博考者
卷四 第 41a 页 WYG0531-0157c.png
常德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索 沅 很山 义陵
             充
卷四 第 41b 页 WYG0531-0157d.png
东汉   荆州   武陵郡  临沅 汉寿 充
三国(吴/)  荆州   武陵郡
          天门郡
晋   荆州   武陵郡 临沅 龙阳 汉寿
          天门郡 充
南北朝(宋齐/南) 郢州   武陵郡  临沅 龙阳
     荆州   天门郡
(梁/陈)         武州
卷四 第 42a 页 WYG0531-0158a.png
          沅州
隋         朗州
 
 
 
 
 
 
卷四 第 42b 页 WYG0531-0158b.png
 
 
 
 
常德府属县沿革
  武陵县(附郭/)
 汉(临沅县为/武陵郡治)东汉 三国(蜀/吴)晋 宋 南齐(并因/之)
 (分置武州后/改曰沅州)(平陈改武陵郡为朗州并临沅沅南/汉寿三县置武陵县大业初复置武)
卷四 第 43a 页 WYG0531-0158c.png
 (陵/郡)(仍为朗州/武陵郡治)(置常府置常路又置常德郭/ 德 德 府并倚)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附考按汉临沅县为武陵郡治水经注甚明自明
  一统志以前相承不缪旧通志改临沅为索县盖
  因荆州刺史治汉寿汉寿故索而不知武陵太守
  自治临沅也
  桃源县
 宋(乾德中析武/陵县地置)(升/州)(复为县属/常德府)
卷四 第 43b 页 WYG0531-0158d.png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六里
  龙阳县
 汉(索/县)东汉(阳嘉三年改曰汉寿为/荆州刺史治属武陵郡)三国吴(析置龙阳/县属郡如)
 (故/)晋 宋 南齐(并因/之)(属武州再/属沅州)(属武/陵郡)(属朗/州)
 宋(大观中改龙阳曰辰阳绍兴三年复旧五年升/为军移治黄城砦三十年复为县属常德府)
 (升州领沅江/县属常德路)(洪武九年复为/县属常德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五里
  沅江县
卷四 第 44a 页 WYG0531-0159a.png
 两汉 晋 宋 南齐(俱益阳/县地)(置县曰药/山仍为郡)(平陈/改郡)
 (为县又改县名曰安乐十/八年改曰沅江属巴陵郡)(乾宁中改曰/桥江属岳州)(复为沅/江改𨽻)
 (鼎州复𨽻岳州/后属常德府)(属常德路/龙阳州)(洪武十一年改龙阳/州为县省沅江入焉)
 (寻复置属/常德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辰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六国时其地为楚巫
 中秦昭襄王拔巫中置黔中郡汉高帝改黔中为武
卷四 第 44b 页 WYG0531-0159b.png
 陵郡属荆州东汉因之三国吴蜀分荆州武陵以西
 为蜀后并于吴至晋属荆州如故宋孝武分属郢州
 南齐因之陈置沅陵郡隋平陈改置辰州大业初复
 置沅陵郡唐天宝元年改为辰州卢溪郡属江南黔
 中道宋属荆湖北路元改辰州路属江南湖北道明
 为辰州府𨽻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𨽻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
 州一县六 凤凰营康熙四十六年改五寨土司增
卷四 第 45a 页 WYG0531-0159c.png
 置编苗一百十五寨乾州康熙三十九年改乾州哨
 增置编苗一百五寨雍正九年改六里为永绥恊编
 苗二百二十八寨俱附𨽻辰州府
  附考旧志汉置义陵郡汉有义陵县无义陵郡也
  后汉郡国志注武陵先贤传曰晋代太守赵厥问
  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
  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移东遂
  得见全传曰止戈为武高平曰陵于是改名焉臣
卷四 第 45b 页 WYG0531-0159d.png
  昭案前书本名武陵不知此对何据而出梁剡令
  刘昭之说是也旧通志武陵郡汉高祖更名洛阳
  郡检后汉志云武陵郡本黔中高祖五年更名洛
  阳南二千一百里知是以更名二字连下洛阳为
  句误也
辰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直𨽻/州附)  州县
虞夏  荆州
卷四 第 46a 页 WYG0531-0160a.png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沅陵 辰阳
东汉   荆州  武陵郡  沅陵 辰阳
三国   荆州  武陵郡
晋    荆州  武陵郡  沅陵
宋    郢州  武陵郡  辰阳 沅陵
卷四 第 47a 页 WYG0531-0160c.png
 
 
 
 
 
 
辰州府属州县沿革
  沅陵县(附郭/)
卷四 第 47b 页 WYG0531-0160d.png
 汉(置属武/陵郡)东汉 三国 晋 宋 南齐(并因/之)(置/沅)
 (陵郡治/沅陵)(平陈郡废县为辰州治/大业初复置沅陵郡)(为辰州卢/溪郡治)(因/之)
 元(置辰/州路)(置辰州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九里(内附新/屯庄)
  泸溪县
 汉(沅陵/县地)东汉 三国 晋 宋 南齐 梁 隋(并/因)
 (之/)(武德三年始析沅陵置/卢溪县属辰州卢溪郡)(因/之)(属辰/州路)(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卷四 第 48a 页 WYG0531-0161a.png
  辰溪县
 汉(辰阳县属/武陵郡)东汉 三国(因/之)(武陵郡领县/十辰阳省)(仍置/辰阳)
 (属武/陵郡)南齐(因/之)(改曰辰溪/属沅陵郡)(卢属辰州之因州属辰/ 溪郡 路)
 (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溆浦县
 唐(武德五年析辰溪县/置属辰州卢溪郡)(因/之)(属辰/州路)(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卷四 第 48b 页 WYG0531-0161b.png
  沅州
 两汉(巫县在巫山/之阳属南郡)(咸宁元年置建/平郡巫县属焉)(因/之)(于巫县/地置龙)
 (桗/县)(因之属/辰州)(贞观八年以辰州之龙标县置巫州/天授二年以巫山不在州界改沅州)
 (开元中又改巫州大历五年改/溆州潭阳郡𨽻江南黔中道)(初为懿州后为沅/州潭阳郡𨽻荆湖)
 (北/路)(为沅州路𨽻/江南湖北道)(为沅州府后为/州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领县二
  黔阳县
 宋(元丰三年并镇江砦人户入黔江城为县/寻废镇江砦为铺入焉属沅州潭阳郡)(属沅/州路)
卷四 第 49a 页 WYG0531-0161c.png
 明(属辰州/府沅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附考按唐武德元年析彭水县置石城天宝元年
  改名黔江属黔州黔中郡今黔阳县城即黔江但
  未详黔江省何时代故不敢入沿革内也
  麻阳县
 唐(武德三年析沅陵辰溪二县置属辰州卢溪郡垂/拱二年复析置锦州卢阳郡四年复析置龙门县)
 (寻复省龙/门入焉)(熙宁七年以潭阳县析置之卢阳辰州/之招谕二县并麻阳俱𨽻懿州八年复)
卷四 第 49b 页 WYG0531-0161d.png
 (并锦州砦及旧招谕县入麻/阳为二县属沅州潭阳郡)(属沅/州路)(属辰州/府沅州)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永顺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楚巫中秦黔中郡地汉
 𨽻武陵郡东汉三国蜀吴晋宋南齐梁并因之陈𨽻
 沅陵郡隋𨽻辰州唐天授二年析辰州置溪州灵溪
 郡属江南黔中道五代时仍为辰州楚马氏所据宋
 为永顺州有上中下溪三州熙宁八年置会溪城𨽻
卷四 第 50a 页 WYG0531-0162a.png
 辰州卢溪郡元为会溪施容等处属思州军民安抚
 司明洪武六年为永顺宣慰使司𨽻湖广都司
皇清因之附𨽻辰州府雍正七年苗人慕义输诚吁请
 愿设官制赋比内地疆土督抚具奏奉
恩旨俞允改永顺宣慰使司置永顺府𨽻湖南承宣布
 政使司领县四
  附考按旧志云宋为永顺州宋史地理志不载西
  南溪峒诸蛮传云乾道七年知辰州章才邵上言
卷四 第 50b 页 WYG0531-0162b.png
  辰之诸蛮与羁縻保静南渭永顺三州接壤此宋
  为永顺州之证也
  旧地志元时彭万潜自改为永顺军民安抚司似
  未𨽻版图考元史至元二十年四川行省讨平九
  溪十八洞设官立总管府二十八年割八番洞蛮
  自四川行省𨽻湖广行省思播州改入湖广而会
  溪施溶等处及拉儒鲁达诸洞皆𨽻思州军民安
  抚司不知万潜自改之说何据
卷四 第 51a 页 WYG0531-0162c.png
永顺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陈        沅陵郡
卷四 第 51b 页 WYG0531-0162d.png
隋        辰州
唐    江南黔中道 溪州灵溪郡
五代(楚冯/氏)     辰州
宋        永顺州
卷四 第 52a 页 WYG0531-0163a.png
 
 
 
永顺府属县沿革
  永顺县
 唐(为溪州/之地)(置永顺/州于此)(为永顺军民/宣慰使司治)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置永顺县为永顺府治编户十八
 保
卷四 第 52b 页 WYG0531-0163b.png
  龙山县
 元(为白崖洞地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属永顺宣/慰使司)
皇清雍正七年立龙山县属永顺府编户一十五里
  保靖县
 宋(保静/州)(曰保靖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初置保靖州安抚司寻/升保靖州军民宣慰使)
 (司𨽻湖/广都司)
皇清因之附𨽻辰州府雍正七年立保靖县属永顺府
 编户一十六都
卷四 第 53a 页 WYG0531-0163c.png
  桑植县
 元(有上桑直下桑直属/新添葛蛮安抚司)(为桑植宣/慰使司)
皇清因之附𨽻岳州府雍正七年立桑植县并省九溪
 卫之安福所入焉属永顺府编户一十四里
直𨽻澧州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楚巫中地秦黔中郡
 汉分置武陵郡属荆州三国吴分武陵置天门郡晋
 武帝以秦汉时南郡江南之地分置南平郡并属荆
卷四 第 53b 页 WYG0531-0163d.png
 州宋南齐因之陈改天门郡为石门郡隋平陈置松
 州寻改澧州后为澧阳郡并改石门南平二郡为石
 门孱陵二县𨽻焉唐为澧州澧阳郡属山南东道宋
 属荆湖北路元为澧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
 北道明洪武初为澧州府寻改为州𨽻常德府十九
 年改𨽻岳州府
皇清因之领县三雍正七年奉
旨升澧州为直𨽻州并永定九溪二卫为安福县𨽻焉
卷四 第 54a 页 WYG0531-0164a.png
 属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
直𨽻澧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南郡
卷四 第 54b 页 WYG0531-0164b.png
汉   荆州   武陵郡  零阳 充 孱陵
东汉  荆州   武陵郡  零阳 充 孱陵 作唐
三国(吴/) 荆州   天门郡
晋   荆州   天门郡  零阳充 临澧 澧阳
         南平郡  作唐 孱陵
南北朝(宋齐/南)荆州  天门郡  零阳 充 临澧 澧阳
         南平郡  作唐 孱陵
陈        石门郡
卷四 第 55a 页 WYG0531-0164c.png
          南平郡
          澧阳郡
后周        衡州
隋         松州
          澧州
          崇州
          澧阳郡 澧阳 石门 孱陵 安乡
              崇义 慈利
卷四 第 56a 页 WYG0531-0165a.png
 
 
直𨽻澧州属县沿革
  安乡县
 汉(孱陵县属/武陵郡)东汉(析置作/唐县)(武帝置南平/郡治作唐)宋 南齐
  梁 陈(并因/之)(废郡改作唐为孱陵/与安乡并𨽻澧阳郡)(贞观元年/又省孱陵)
 (入安乡/属澧州)(因/之)(属澧/州路)(属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属直𨽻澧州编户十一里
卷四 第 56b 页 WYG0531-0165b.png
  附考按水经注晋分孱陵县立南安晋志作安南
  属南平郡隋志废南平入澧阳郡郡统县六无安
  南有安乡而巴陵郡华容县注旧曰安南梁置南
  安湘郡郡废县改名焉此十六字当在安乡之下
  华容汉县安南晋县自汉晋至南齐史志并列安
  得云旧安南隋改名华容也若云隋之华容移治
  于安南则旧华容又别无省入之县也梁置南安
  湘郡应即南安县地而隋改县名自是改安南为
卷四 第 57a 页 WYG0531-0165c.png
  安乡华容接壤皆在洞庭湖正北于南安湘郡取
  名之义尤合 又按水经注东汉分孱陵置作曹
  而隋志澧阳郡孱陵县注则隋改作唐为孱陵盖
  汉旧置之孱陵巳于开皇九年省入南郡之公安
  县此澧阳之孱陵实东汉以来作唐之地耳
  石门县
 两汉(零阳县属/武陵郡)三国(吴为天/门郡治)(太康四年分置澧/阳县为郡治如故)
  南齐(并因/之)(为石门/郡治)(改石门郡为石/门县属澧阳郡)(属澧/州)
卷四 第 57b 页 WYG0531-0165d.png
 (因/之)(属澧/州路)(属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属直𨽻澧州编户八里
  慈利县
 汉(零阳充/二县地)(太康四年置临/澧县属天门郡)宋 南齐(并因/之)后周(置/衡)
 (州/)(开皇中置零陵县十八/年改名慈利属澧阳郡)(麟德元年省隋置崇/州之崇义县入焉属)
 (澧/州)(因/之)(升州属/澧州路)(复为县𨽻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属直𨽻澧州编户一十八里
  附考按水经注古老传言充县尉与零陵尉共论
卷四 第 58a 页 WYG0531-0166a.png
  封境因相伤害化而为石临澧即其地旧志临澧
  为零阳充二县地之说是也
  安福县
 明(九溪永定二卫地洪武中析澧州石门慈利地/为九溪卫又析为羊山卫寻改羊山为永定)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裁并置今县编户
直𨽻郴州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为楚巫中地秦
 为黔中郡又分置长沙郡汉高祖分长沙置桂阳郡
卷四 第 58b 页 WYG0531-0166b.png
 治郴属荆州东汉三国吴并因之晋永嘉元年改湘
 州宋南齐并因之陈天嘉元年以桂阳郡之汝城县
 置卢阳郡随平陈改桂阳为郴州大业初复置桂阳
 郡又改卢阳郡为县𨽻焉萧铣称梁于荆州有郴州
 之地唐为郴州桂阳郡属江南西道五代楚马氏南
 汉刘氏相继窃据宋郴州桂阳郡属荆湖南路绍兴
 初改属东路寻复旧元为郴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
 岭北湖南道明为郴州自明以前俱仍汉旧郡之地
卷四 第 59a 页 WYG0531-0166c.png
 治郴县元改郴县为郴阳明始省郴阳入郴州𨽻湖
 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𨽻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
 县五
  附考按明一统志云郴州五代晋改为敦州按五
  代史职方考凡州改名皆书而不及郴郴州为楚
  南汉先后窃据石晋不过遥制而已地志云石晋
  改名郴什九出于伪撰郴州其一也宋史南汉刘
卷四 第 59b 页 WYG0531-0166d.png
  氏世家云晟因马氏之乱袭取桂郴贺等州乾德
  中太祖命师克郴州获其内品十馀人未尝有敦
  州之称唯元史郴阳县注云本敦化又未尝有改
  郴州为敦州之说也
直𨽻郴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卷四 第 60a 页 WYG0531-0167a.png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桂阳郡 郴 桂阳
东汉   荆州   桂阳郡 郴 桂阳 汉宁
三国(吴/)  荆州   桂阳郡 郴 桂阳 阳安
晋    (荆州/湘州)   桂阳郡 郴 晋宁 汝城
南北朝(宋齐/南)湘州   桂阳郡 郴
梁         桂阳郡
卷四 第 60b 页 WYG0531-0167b.png
陈         桂阳郡
          卢阳郡
隋         郴州
          桂阳郡   郴 卢阳
唐    江南西道 郴州桂阳郡 郴 义章 资兴 义昌
五代(楚汉/南)      郴州
宋    荆湖南路 郴州桂阳郡 郴 桂阳 宜章 永兴
                兴宁 桂东
卷四 第 61a 页 WYG0531-0167c.png
 
 
 
 
 
 
直𨽻郴州属县沿革
  永兴县
卷四 第 61b 页 WYG0531-0167d.png
 汉(郴县为桂/阳郡治)东汉 三国(吴/)晋 宋 南齐(并因/之)
 (平陈改置郴州大/业初复置桂阳郡)(开元十年析郴置安陵县天宝/元年改名高亭属郴州桂阳郡)
 宋(熙宁六年始改/曰永兴属如故)(属郴/州路)(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六里
  宜章县
 隋(以前俱桂阳郡郴县地/萧铣析郴县置义章)(武德七年省八年复/置属郴州桂阳郡)
 (太平兴国初改为/宜章县属如故)(属郴/州路)(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卷四 第 62a 页 WYG0531-0168a.png
  兴宁县
 东汉(永和元年置曰/汉宁属桂阳郡)三国吴(改阳/安)(太康元年/改晋宁)
 南齐(因/之)(省/)(初复置改曰晋兴贞观八年省咸亨/三年复置改曰资兴属郴州桂阳郡)
 宋(嘉定二年始改/曰兴宁属如故)(属郴/州路)(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桂阳县
 晋(汝城县属/桂阳郡)宋 南齐(并因/之)(天嘉元年改桂阳之/汝城县为庐阳郡)
 隋(平陈改卢阳郡为县属郴/州寻复置桂阳郡县𨽻焉)(曰义昌属郴/州桂阳郡)五代后
卷四 第 62b 页 WYG0531-0168b.png
 唐(改义昌/为郴义)(太平兴国初改为桂/阳仍属郴州桂阳郡)(属郴/州路)(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七里
  附考按宋史锦州之卢阳今为辰州府麻阳县地
  与桂阳相隔殊远此隋志桂阳郡之卢阳旧置卢
  阳郡陈书文帝纪作卢阳也
  宋史郴州桂阳郡桂阳县注唐义昌后唐改郴义
  五代县名唯此出正史馀以无稽不录
  桂东县
卷四 第 63a 页 WYG0531-0168c.png
 宋(嘉定四年析桂阳之零陵宜/城二乡置属郴州桂阳郡)(属郴/州路)(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直𨽻靖州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楚巫中地秦为
 黔中郡汉改武陵郡属荆州武帝元鼎二年开牂牁
 郡属益州东汉三国汉晋宋并因之南齐为南牂牁
 郡隋置牂州后复置牂牁郡并立牂牁县为郡治唐
 贞观九年以隋牂牁县地置郎州十三年改名播州
卷四 第 63b 页 WYG0531-0168d.png
 播川郡属江南黔中道又置城州徽州皆溪峒州也
 宋初杨氏居之号十洞首领太平兴国四年始内附
 元丰三年以沅州贯保砦为渠阳县属诚州以徽州
 为莳竹县属邵州六年移渠阳县为城州治元祐二
 年改为渠阳军寻复改军为砦属沅州五年复以渠
 阳为城州崇宁二年改为靖州大观元年为靖州郡
 寻复为州绍兴八年又移渠阳析置之永平县入焉
 属荆湖北路元改靖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
卷四 第 64a 页 WYG0531-0169a.png
 北道明洪武三年为靖州府九年改为州𨽻湖广承
 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𨽻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
 县四雍正五年析天柱县入贵州黎平府领县三
  附考按旧志靖州为南北朝夷播叙三州之地详
  考之惟通道为播州地馀皆溪峒中地又夷播叙
  三州唐始置南北朝无此州名也
直𨽻靖州沿革表
卷四 第 64b 页 WYG0531-0169b.png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益州  牂牁郡
东汉  益州  牂牁郡
卷四 第 65a 页 WYG0531-0169c.png
三国   益州   牂牁郡
晋    益州   牂牁郡
南北朝(宋/) 益州   牂牁郡
南齐   益州   南牂牁郡
隋         牂州
          牂牁郡 牂牁
唐         郎州
     江南黔中道 播州播川郡 遵义
卷四 第 65b 页 WYG0531-0169d.png
          溪峒诚州
          溪峒徽州
宋         诚州  梁阳
          徽州
          渠阳军
     荆湖北路 靖州  永平 会同 通道
卷四 第 66a 页 WYG0531-0170a.png
 
 
 
直𨽻靖州属县沿革
  会同县
 宋(置三江县崇宁二年/改曰会同属靖州)(属靖/州路)(属靖/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二里
  通道县
卷四 第 66b 页 WYG0531-0170b.png
 隋(牂牁县属/牂牁郡)(贞观元年以牂牁地置恭水县十四/年改恭水曰罗蒙十六年改罗蒙曰)
 (遵义本属郎州后/属播州播川郡)(崇宁二年始改/名通道属靖州)(属靖/州路)(洪武/九年)
 (省十三年复/置属靖州)
皇清因之编户汉民一里苗民三里
  绥宁县
 唐(溪洞/徽州)(元丰三年以徽州为莳竹县属邵州后改/曰绥宁县绍兴十一年移治武阳砦二十)
 (五年复旧/属武冈军)(属武/冈路)(洪武三年/改属靖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卷四 第 67a 页 WYG0531-0170c.png
 附识
  雍正十年十月二十五日接到 部咨议准湖南
  抚臣赵弘恩
 题奏衡州府属之桂阳州改升直𨽻州辖临武蓝山
  嘉禾三县奉
旨依议钦此理合登载以备考核详凡例末
 
 
卷四 第 67b 页 WYG0531-0170d.png
 
 
 
 
 
 
 
 湖广通志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