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604-A¶
1604-A¶ 第 486a 页

* No. 1604-A
重刻法门锄宄(并)五家辨正序

仲弓指绿林之徒目为梁上君子。岂意我法门中容
此奸矣。白岩符公此编一出。宿奸老蠹无尔措足处。
虽严灯及禅灯若干缔搆。不足一捏而巳。所以海市
蜃楼多少骈阗。皎日丽天则悉为乌有也。余顷塞于
诺责著五家辨正。于其言也支桑巧拙。不能无异其
义。偶归一揆。故忘狗尾续貂之丑。仅以剑环一呎之
鸣。谩当明宗正讹之鼓唱云尔。

元禄庚午春姑洗谷旦

赞阳沙门 存德岩题
* No. 1604-B
法门锄宄序

元至正间。越天衣清公翻刻大川所编灯元惑。廷俊
1604-A¶ 第 486b 页 X86-0486.png
序引伪言小注于天皇章下。后人不察其妄。遂以为
然。有若以尹氏为正卿。为隐母往往然也。数百年来
从未有能决其孰是。今钱塘白岩和尚考之以编年。
原之以情理。真伪审。誵讹辨。披重昏而睹太阳。何其
明显。云门法眼两宗之祖。今而后人不敢更东扯西
拽。有惠后学其亦至矣。兹特单梓公诸天下。庶几乎
非徒使知丘玄素之为乌有。而且得使知张无尽决
未及见金山颖公。必也讨得二碑之说可立破之而
无遗孑。当不复更赘一辞。

康熙八年己酉冬至前三日云门显圣禅院住持自
若深道人题于宝镜堂上No. 1604
法门锄宄卷一
古杭白岩偶道人 净符 著
越州云门大樗子 净深 阅

南泉下有昙照禅师一人。与赵州长沙茱萸子湖诸
老为同门昆季。住荆州白马。道出常情。事迹可爱。尝
云快活快活。及临终乃叫苦苦。有院主致问推枕一
篇。机语备载皇藏传灯诸录。而地藏恩宝峰照圆照
1604-A¶ 第 486c 页 X86-0486.png
本皆有颂。现刻颂古联珠集中。此天下古今所共睹
者。今人特杀好奇。向虚空里架楼阁。不循其实。乃于
马祖下幻出个天王悟来。将昙照机语栽为天王悟
事。乃首尾不漏一言。不差一字。此异事也。噫。世岂有
两人同一州。同一机语。复同一事迹。岂理也哉。乃又
有翻刻灯录者。竟将白马昙照直削之。南泉下去了
一嫡嗣。使白马一代龙象寥寥无所闻。马祖下添入
一伪嗣。使一百三十七同门嘿嘿无所识。其何所为
而然欤。吾不得而知之也。试以询诸明眼。

僧宝传第四卷玄沙章末云。石头之宗至是遂中兴
之。夫玄沙与云门为昆季。同嗣雪峰存。存嗣德山鉴。
鉴嗣龙潭信。信嗣天皇悟。悟嗣石头迁。觉范云石头
之宗至是中兴。岂汎汎无据而然者。云门偃出香林
远。远出智门祚。祚出雪窦显。此又世系之所最为明
著者。水有源。木有本。非可混者所从来矣。何今之无
本。流乃硁硁然。妄以显为大寂九世孙。此何说耶。鸣
呼。法门秋晚。不谓至是。

景德传灯录载马祖之嗣一百三十八人。内七十五
人见录。六十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与传法正宗记
所纪同。初未见有所谓天王悟者。五灯会元载马祖
之嗣七十六人见录。指月录载马祖之嗣四十七人
见录。皆绝无所谓天王悟者。而所有者乃天皇悟。悟
嗣石头迁。青原第三叶也。记曰。大鉴之三世石头希
迁禅师。其所出法嗣凡二十一人。首曰荆州天皇道
1604-A¶ 第 487a 页 X86-0487.png
悟者此也。传灯正宗皆历朝所奉藏典。乃本宗嫡子
亲孙所自定之家谱。他如雪峰广录联珠通集佛祖
统记玄要广集诸书。孰不曰龙潭一支为青原之所
出。自唐抵清历朝不知凡几。经圣君贤臣所披阅不
知凡几。其脚下儿孙尊奉崇事不知凡几。千馀年来
从未闻有敢擅便移易之者。盖水源木本非可从他
处假借。佛国白曰。南岳山头见石头。便归古岸狎沙
鸥。谩分胡饼为香饵。引得金龙直上钩。读之亦可以
了然。无复疑矣。何今人不据其实。乃恣意变乱。甘堕
妄庸。竟将龙潭一支改入马祖会下。于马祖下假捏
一天王道悟。谓与天皇道悟同时以便相溷。既苦无
所谓机缘语句。乃割取南泉之嗣白马昙照常云快
活临终叫苦一段因缘。栽为天王悟事。且假海盐黎
眉居士名以掩其过。公然为书曰教外别传。僭行于
世。蔑视皇藏。不惧天讨。噫。出家儿为了生死。所贵一
切真实。如此妄意行事。究何所图。夫集传灯者为道
原法眼二世孙。著正宗者为明教云门四世孙。总龙
潭七世孙也。其嫡子亲孙所自定之家谱不信。外此
可信乎。呜呼。是真难掩。是伪不昌。苟伪而能昌。则吾
将以斯言亦为妄矣。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渚宫人。家卖饼为业。少而英异。
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居于
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云云)。此灯录会元诸书所载
如此。夫为灵鉴潜请者。乃城东天皇道悟也。非假捏
1604-A¶ 第 487b 页 X86-0487.png
城西之道悟明矣。居于寺巷者。乃城东天皇寺巷也。
今荆南城东有天皇巷。非可泯灭。而城西之巷既无
所谓天皇之名。则龙潭非天王之嗣又明矣。今妄人
于龙潭章虽椠去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
人莫之测一十七字。其如居于寺巷馈饼事迹。井井
然之。不可掩灭。何是。则日以十饼馈者馈城东天皇
道悟也。留饼反惠者乃天皇道悟。非天王道悟又明
矣。何也。为灵鉴潜请。人既不测。故信日得以十饼馈。
若丘碑所云。节使亲临迎衙供养者。则四事丰饶。贵
显求见且不得。而铺家儿乃敢以十饼见渎耶。今人
不细审详。一味卤莽恣生灭心。妄行改易。变乱宗统。
祇有徒取识者之笑耳。于他云法二宗复何损益。然
则闻人之碑圭峰之状。德舆之铭。又何所据而然耶。
前后推酌既无确据。则为好事者诡心妄捏。又奚待
言。

梦觉堂重校五家宗派序云。张无尽疑洞山德山垂
手不同。恐自天皇处或有差误。后于达观颖处得唐
符载所撰天皇道悟塔记。又讨得丘玄素所作天王
道悟塔记(云云)。此讹言也。达观颖寂于何时。张无尽
卒于何时。而乃云无尽从颖处得两道悟碑。夫达观
颖为谷隐聪嗣。寂于宋仁宗嘉祐四年已亥除夕。张
无尽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辛丑十一月。以辛丑上
溯己亥。相去六十三载。使无尽寿年七十。当颖示寂
之年仅七岁。即寿八十亦不过十六七岁。此正读书
1604-A¶ 第 487c 页 X86-0487.png
习举业时。孜孜于文章功名且未暇。而有暇于佛学
乎。即有暇佛学。未必即能留心宗乘。能留心宗乘。未
必即能讨论门庭宗派中事。何以知之。按无尽传云。
年十九应举人京道。由向氏家登第回。遂为向氏婿。
初任主簿。见梵筴庄严。遽怫然欲作无佛论。后访同
列得维摩经。读之始能信向佛乘。时年巳二十有馀
矣。以二十有馀之年且不耐见梵筴之庄严。则其于
佛门尚未生信。尚未生信又讵有能注意宗乘。讨论
门庭宗派之事哉。此特姑就无尽寿年八十而言。若
无尽寿止七十。则当颖未寂之前仅一六七岁孩童
耳。顾乃云从颖处得符载碑。又讨得丘玄素碑。然乎
否乎。此不待辨而自知。其为妄诞明矣。且无尽留心
宗乘在晚年事。按传哲宗元祐六年辛未为江西漕。
见兜率悦。于托钵话疑甚。夜半触翻溺器乃得彻悟。
年当五十矣。以元祐辛未逆数至嘉祐已亥。相去三
十三年。始于宗乘有悟。讵未见兜率巳前少年遽能
持论洞山德山之垂手接物事耶。且此持论。据云今
以丘符二记證之。方知吾择法验人之不谬。则此言
必在得碑之前。岂十馀岁志学之书生遽能发此宗
乘堂奥语言耶。此在巳见兜率彻悟之后或可少信。
若云在达观未寂之前。则孩童拍盲断乎不能有及
于此。又其家住渚宫。渚宫在荆州。而城之东西天皇
天王既有碑碣。则道悟之一人两人朝夕在无尽眉
睫间。固可了了然毫𩬊不昧。又何必致疑道悟似有
1604-A¶ 第 488a 页 X86-0488.png
两人。又何必托辞曰后于达观处讨得丘苻二碑。始
自信择法验人之不谬。且达观居金山。去渚宫三千
馀里。岂有眼前碑碣反不去看考。乃区区远从数千
里外人讨得。此语之伪又何待辨。此直后人假捏。正
一无根虚妄之谈耳。无根虚妄之谈。强君子以必信。
复何得哉。吾愿诸肩荷法门者秉公执正。无滋其惑
可也。

明成弘间雪庭禅师。杭仁和桂氏子。开法昭庆。为临
济下二十四世。西蜀直指堂休休翁。南峰之子。有幻
寄录行世。而续略继灯误列为未详法嗣。此讹也。乃
古南刻师拈古。又以古庭前坚名。是不考古庭雪庭
之有别。况古庭坚即无际悟嗣。雪庭去悟尚有雪峰
休休翁两世之隔。则古庭与雪峰乃昆季。雪庭又古
庭之孙行矣。何竟混同为一人。嗟嗟以明至清仅二
百年。编录之误尚如。此况自唐迄今垂千载。又当何
如。寂音以天皇疑为两人。近日竟以天皇天王别而
为两人。宜乎不足辨。伪碑奚足恃。

* 法门锄究(有序)

锄究篇既出。或者曰。犯过招尤莫甚于好尽言。法
门甲乙之变。巳有正讹熄邪据实诸书之行。真既
不得而掩矣。则伪又奚得而昌之。即有指鹿为马
證龟成鳖。流一二亦不过泄愤排怒而巳。而堂堂
大国明眼正人大君子居多。是又奚能尽为其所
扇惑哉。只手洵不足掩太阳。宜置之可也。抑何必
1604-A¶ 第 488b 页 X86-0488.png
伤德费辞之甚。余曰然也。吾岂好尽言哉。亦有不
得巳而然者。夫世之倡言为害是乱真之端者。其
祸在一人可弗辨。祸及天下后世。则其辨可缓乎。
苟区区于洁已存厚。避箭畏刀。忍千古不易之道。
一旦蒙昧于昏昏不晓之乡。则亦将遗讥于天下。
后世荷法堂前得无有愧。斯吾所以有万不得巳
而然者。此耳。然则吾岂好尽言。故为伤德费辞之
甚哉。抑闻之云惟善人能受尽言。则吾于晦公也
又岂敢以不善人待即尽言之可也。况未即尽言
兼之在卫道哉。丁未九月白岩偶道人净符书。

自有天地以来。是非辨论何代无之。第一经公府明
眼。以大公心发至公论。是还其是。非还其非。是非既
白则辨论泯息。吾人自可相忘于无怀氏之天而各
安其生也。后世设有一人焉。曰向之是者可非。非者
可是。是非倒置。公论毁公心灭。从无是非中妄生是
非。昏蔽日月紊乱纲常。则公府具在。明眼具在。而至
公辨论斯不得而忘之矣。吾宗在唐有天皇道悟禅
师一人。住楚江陵。为石头迁子。其下出云门法眼二
宗。载皇藏传灯诸录及正宗记最详。集传灯者为道
原。法眼二世孙。著正宗记者为明教嵩。云门四世孙。
其所派列世系井井有条。所从来旧矣。而会元虽有
小字阙疑。人皆知为非。是故刻者不敢大书。乃后人
不本所自。妄意引据。翻改成言变乱祖系。先年经大
君子至公剖柝疑误冰释。二宗得各安其祖又有年
1604-A¶ 第 488c 页 X86-0488.png
矣。今水鉴之妄突作。晦山更从而附会之。污渎法门
更乱宗祖。则辨论又乌得而免。然小字添入为疑案。
以验后世智愚业。海清公之用心或亦可嘉。吾侪自
不必究可也。特后进不谙。递以为实。祸吾宗不小。则
吾侪不得不白之。请且以近事况。如临济下。近日所
传正派有海舟慈一人。崇祯丙子姑苏查氏所突出
之佛祖源流稿。谓慈先嗣万峰蔚。后嗣东明旵。是以
两人之嗣为一人。三峰据沈贯所撰塔铭及印记颂。
则以慈为万峰嫡嗣。与宝藏持为伯仲。而东明乃为
慈之法侄。潭吉据无闻聪客窗夜话。则以慈为万峰
蔚之子。宝峰瑄之师。略不及宝藏东明。且以宝藏东
明为叠出。又据古溪祭文。疑东明下别有一人与慈
同名号者。如荆南两道悟故事。宝华据静庵素联芳
图中所叙及年代远近。则以慈为东明之子。宝峰之
师。而万峰下是别有一人同名号如慈者。山茨际公
自叙住东明时。从废纸中得旵塔铭。铭中并无海舟
慈名。如上五说各不相侔。虽本支儿孙无从考定。嗟
嗟去今仅二百馀年中事。且罕有能白之者。况远隔
十朝七十馀帝千有馀年外两道悟事。而今人独能
白之乎。然一道悟以之为两人为一人。事无不可。特
考诸史籍稽诸年代。则真伪自不容其无择矣。如当
时好事者为逢迎张无尽辈所假捏之碑。谓为唐正
议大夫户部侍郎平章事荆南节度使丘玄素撰。无
眼者相传以为真。及考之史鉴编年。唐宰相年表。与
1604-A¶ 第 489a 页 X86-0489.png
荆州郡乘。则丘玄素既为乌有。而碑文之伪白日青
天可无疑矣。所谓皮既不存毛自无容其所附。疑误
既辨复何所云。年来济洞两家幸安和好。实法门福。
不谓今又突有僧水鉴者。于荆州城南御路口买孔
蔚然文学宅基。搆庵而居。乃平白凿空。额名古天王
寺。诳惑愚痴乱真害是。此怪诞事人讵忍闻。夫荆州
城南固有天王土地堂。居民凡于事神。具乡贯则莫
不曰城南天王土地堂祠下云云。若天王寺则从未
闻也。即业海清公重刻会元时所添入小注阙疑。亦
只曰同时有二道悟。一住荆南城西天王寺。一住荆
南城东天皇寺。曾未闻城南有天王寺。况城西天王
者。以唐宋郡乘考之。并未有也。而有之者。但曰城东
天皇寺。称荆南首刹。重兴为道悟禅师。乃龙潭信馈
饼得法之地。湖广全省志第七十四卷载之甚详。与
龙藏传灯诸书所纪无异。世所共闻。今草市大殿岿
然。巷名事实种种可稽。固不与凿空假捏之城西天
王可同日语。嗟嗟水鉴搆庵供佛亦好事也。抑何必
借名古迹始为得计。即借名亦须借之有名。即有名
矣更须考郡乘寺观髅中之有无。有然后借之乃为
得。今借之于脱空无根。岂不仍成虚捏。水鉴之愚一
何至是。巳可叹也。乃又有作复古天王寺碑记者。于
德山碑记明宗正讹熄邪摘欺救蛾紾讥据实辟谬
平心诸书。似不曾闻较彼水鉴之愚得不尤为倍甚。
鸣呼。世有清白之士如明山宾者。决不妄言。一妄言
1604-A¶ 第 489b 页 X86-0489.png
则于心为有愧。不得谓为清白士。而僧中称善知识
为传佛心印者。较清白之士高出万万。尊重不待言。
今晦山居然一知识。不以真语实语诚谛语取信方
来。乃于举事孟浪之水鉴者反从而文其过饬其非。
以历朝所奉藏典传灯诸录为讹书。将伪人伪碑伪
机缘谀言疑书反指为定典。纪事不稽。发言无本。是
岂所谓见道之知识哉。吾闻晦山亦法门正人。于圆
戒羯磨时尝有宁断吾舌毋毁法门如违此誓甘堕
苦坑之语。刻之梨枣。意在息诤。乃今遽作此文。以非
为是。指空言有。于所立之誓迥尔相违。将为可以蒙
惑戒子。聋[(壴*皮)/耳]方来。噫。欺诳佛祖。害理瞒心。越法违条。
莫此为甚。晦公晦公。请以自所制立誓息诤文。向清
夜无人处洗心净虑细读一过。问之自己以为何如。
又会元天皇章后小注云。城西天王悟有碑。为丘玄
素所撰者。乃越州开元业海清公于元至正甲辰重
刻会元时始添入也。大川原本从无是注。此盖因廷
俊序中有云壑心灯录未行为惜之语。后人遂附会
其说假捏耳。清公不考真伪。妄为添入。其惑世误人
之甚。可谓业海矣。又那堪有承其虚而接其向者。抑
其害可甚言哉。本 朝甲午乙未间法门变乱。南都
各省诸大护法大君子及诸方住持。以大公至论力
为抵正。而天皇天王及种种不白之案泾渭始分。自
是凡属有识皆备知丘玄素之为乌有耳。

康熙七年秋初金陵天界法弟 大宁 谨书
1604-A¶ 第 489c 页 X86-0489.png

法门锄宄(终)



* (附)禅通剑叟是禅师与晦山显和尚书(是原姓官讳抚辰)

吴头楚尾分野相联而来往参差。艰逢晤教世出世
间声气相若。以平生乡慕往往几得而失之。是恒有
叹其缘之悭也。兹不得巳冒为未同之言。法门关系
不敢引避以获戾佛祖。惟台翁垂听焉。正法眼藏之
布在方策也。自景德传灯录始。五灯宗之传法正宗
记祖之。莫不载六祖首出青原。青原出石头。石头出
天皇悟。悟出龙潭信。信家世于荆州天皇寺巷。是以
楚产习知楚事。今其故里与子孙具存。而天皇碑记
载之甚详。何所容旁参异议。矧前贤刊有正讹熄邪
据实诸书行世既久。近在本朝 章皇帝甲午乙未
间经朝野巨儒大公至论力为抵正。 天子圣神洞
知法门锢疾。特将五灯缵续入藏。直顶传灯正宗千
百年之宗统。 圣朝巳大定。万世永无弊矣。台翁为
法门砥柱。岂不习闻之熟了然于前后费公之诡谲
乎。一闻有妄人水鉴者不避上违古今 皇藏之大
嫌。不畏近犯照提未出之大罪。僣将土地堂妄建为
天王。僣称祖刹以伪乱真。以乌有先生篡夺空王之
嫡派。在台翁宜何如持公秉直严诃斥以正之。无使
滋蔓传误后学可也。胡乃为之文勒之石。佐助妄人
1604-A¶ 第 490a 页 X86-0490.png
狂骋。春秋责备贤者恐适以宽妄人之过也。闻在癸
卯天然湘大师与台翁邂逅生生林。语之故而告之。
悔乃复走荆。访其故老。考其遗踪。拜其祖茔。验其铭
状。果实实与传灯正宗所志者的切著明。归舟遽取
原稿守江汉焚撒之。因咬齿自誓曰。显实为水鉴所
卖。敢昭告于青原石头天皇龙潭诸大祖师。我若不
废此藁断此葛藤。祸如白水。台翁言犹在耳。江汉之
间一时传颂。莫不心服子路改过之勇。不惟青原诸
祖鉴其至诚无伪。即江汉间天龙鬼神必且默志其
言而望日月之更也。今妄人以尼告发。而太守公差
锁拿㬥其过恶于道路。百丑传播贿乃脱逃。向非天
皇威灵显应果报无差。当不败露若是之甚也。所恨
太守不知法门大事。不能一奋萧斧直碎其碑以掩
日月之蚀。或者曰非台翁自碎之不足以了白水之
誓。故留之以有待也。是衰朽无似。虽未识韩[(厂@((既-旡)-日+口))*页]荒山
龙脉发于黄梅四祖。禅通距安国又仅五六十里之
近。声息相通。卒无一言以效一得之愚。则同时大德
未必不以责备之辞相波及也。倘蒙俯鉴愚忱。或转
托知交。以废石改额之权仍属之太守。或台翁自命
一价之使直自为之。以了结白水誓愿。从此梦寐安
无愧怍。则台翁芳名不惟从此远播千古。而是老死
深山亦可无憾也。偶托钵蕲春。适逢白门僧。便藉之
为邮。披肝沥胆以尽私衷。伏惟鉴宥。戊申八月杪禅
通弟空是和南奏记时年七十有五。
1604-A¶ 第 490b 页 X86-0490.png

* 灵隐晦山显禅师复剑叟是和尚书

久跂法音。恨以缘悭无由接教。近岁又以业风鼓动。
返笠灵山。一入胶盆遂骑虎背。相见因缘亦欲参商
矣。承谕天王碑文。原非弟本意。弟与洞上诸知识多
水乳交好。岂肯存生灭心怀人我见作此不中心行。
壬寅偶阅藏汉上。因水鉴兄勤恳求文。孟浪属笔。然
亦实未到荆州时作也。是秋因护国请。遂亲履其地。
一到新创天王。心疑非天王遗址。何故。诸家记载皆
云城西。而此在城南故也。急欲索回原藁。水鉴巳往
仪真矣。岂意水鉴多事刊板传送。且弟署款不过曰
水鉴海兄而巳。乃自更沙翁大禅师。妄自标榜𡘆张
过分。岂不取笑识者耶。幸近日水鉴兄传得刻本到
山。䂐作止刊。木板未曾上石。其现勒石天王者乃一
榷关使李护法文也。合府官僚及勒石名字皆载碑
尾。现册可證。辱老法翁见教自愧。一时妄作以涉争
端。道听涂说实非信史。弟在青原拈香。何尝不曰三
宗鼻祖且亲到天皇。其城西城南岂肯妄为曲说。虽
水鉴兄兴复古寺亦属好事。然欲以城南而混城西。
显则不敢复附会矣。䂐作幸未刻石。不必虑其传远。
前文偶尔孟浪。自知忏悔。倘有校正理论等事。老法
翁自为主张。显断不怙过也。䂐刻三种。附尘法览。


酉七月初六日灵隐法教弟戒显再拜谨复
1604-A¶ 第 490c 页 X86-0490.png

* (附)五家辨正
赞阳沙门 养存 述

济北集五家辨曰。达磨西来迄于三祖。宗浑而不分
矣。四祖派牛头。五祖派北秀。六祖派青原。尔来宗派
兴焉。纂传灯者不精讨论。以南岳青原为两宗。岳下
出二宗。原下出三家者非也。据唐伸撰药山碑。系俨
于大寂。又丘玄素撰天王道悟碑。系悟于大寂。又吕
夏卿撰雪窦碑。为窦于大寂九世之孙。以五家共出
大寂下。为合马驹一踏之谶矣。 余辨之曰。鍊公以
为六祖宗南岳派青原。不知此为證何义何据。言不
干典事不师古。黄吻禅皱犹羞。况于辨宗趣者耶。夫
据禅有五灯。例儒基六经。乃嵩明教力探大藏。或经
或传。校验其谓禅宗者。推正其谓佛祖者。其所见之
书果谬。虽古书必斥之。其所见之书果详。虽古书必
取之。校之修之命曰传法正宗记。其记曰。正宗至第
六祖其法益广。巳详传灯广灯。其传起自大鉴而终
智达。凡千三百有四人也。 (正宗首唱)

大鉴二世曰青原行思禅师。初于大鉴之众最为首
冠。大鉴尝谓之曰。从上以衣与法偕传。盖取信于后
世耳。今吾得人。何患乎不信。我受衣来。常恐不免于
难。今复传之。虑起其诤衣钵。宜留镇山门。汝则以法
化一方。无使其绝。思归其乡居青原山静居寺。最为
学者所归。其法嗣一人曰南岳石头希迁。

大鉴二世南岳怀让禅师。往参六祖。祖曰什么处来。
1604-A¶ 第 491a 页 X86-0491.png
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还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
祇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昔
般若多罗所谶。盖于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
事祖历十五载。寻往南岳居般若。四方学者归之。所
出法嗣凡九人。一曰江西道一云云。

旁出略传。其传起于末田底而止神会。凡二百有五
人云云。乃仲温莹公(大慧法嗣)赞之曰。嵩之高文至论足
以寄宣大化。既经进献获收附于大藏。则维持法门
之功日月不能老矣(赞见罗湖文集)。盖嵩公者。道行蔼然。乘
大愿轮不测人也。故举世称北斗以南一人而巳。岂
又谓之不精讨论者耶。

又长沙侯延庆僧宝传引曰。自达磨之来。六传至大
鉴。鉴之后折为二宗。其一为石头。云门曹洞法眼宗
之。其一为马祖。临济沩仰宗之。是为五家宗派。

夫传灯广灯及正宗记者。天子各以敕与大藏偕行
世。是为皇藏。今古不刊之典也。昔者圭峰欲立荷泽
为正传的付。正抑让公为旁出派徒。大为诸师被毁
笑。今与鍊公一状领过。子动呵奭传灯以为不精。夫
佛祖之道于今可见者。独赖此书之存。功深微禹。且
翰林学士杨大年见地超旷。时奉敕裁定此书。大年
之力勋参微管矣。尔来灯灯续焰。祖祖联芳。然则原
师编辑 圣宋外护。大年较正。其昭昭而高焕。大明
孰得而踰之。鍊公进则上犯皇诏。退则内违五灯。以
1604-A¶ 第 491b 页 X86-0491.png
至一扫李遵勖李咏陆游等诸贤各所其證。别囮唐
碑一谬。妄欲诱天下后学。乃是望天忧𣏌国。捧土塞
孟津矣。若知其私欲取信于人。则自欺也。虽童蒙谁
敢肯之。若怀其私误为之公。则不明也。昏已欲牗人。
可笑不自量。子之此举乃聚扶桑六十州铁。铸此一
个错可不成也。吁。攫金不见人。洗垢至折胫谓乎。

唐伸碑记出之通载。常称大儒。鍊号闻人。若然。漏唐
书儒学才艺等而无传者何哉。又普考史籍。望出太
原。氏唐者若干。未阅伸之有名。况于令闻乎。即知无
名位可称。唯是操眊臊汉也。今考其记。疑兕不泰。其
言曰。门人状先师之行。求师之耿光垂于不朽。余议
道。吾云岩船子椑树百岩高沙弥等。皆药山之子也。
盍称门人。某和欺之妄。尾巴巳露。其非一也。师本传
曰。师侍奉马祖三年。辞祖返石头。伸言曰居寂之室
垂二十年矣。因按师大历八年纳戒于衡岳希操律
师。博通经论。严持戒律。而后游方参请事了。至贞元
初憩住药山。其间年数仅十霜也。伸之躗言如之。谁
不绝倒。其非二也。俨之于迁盖垕于寂。令终有俶。然
伸也片言不及。兹知彼是舜犬也。讵怪吠尧。常鍊从
而不紏是妾妇之事也。吁。其非三也。传灯及稽古略
等曰。药山首至石头。头指之见马祖。复还石头领悟
心要。一日师坐次。头问汝在这里作什么。曰圣谛亦
不为。头曰恁么即闲坐也。曰若闲坐即为也。头曰汝
道不为且不为个什么。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
1604-A¶ 第 491c 页 X86-0491.png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
识。造次凡流岂敢明。据此则明药山机缘终归石头。
伸言无之。其非四也。大光明藏曰。青原仁父祖也。子
石头外而气分感。而为诸孙。药山云岩殆圣谛不为
处发生矣。伸谩系之寂。是为瞽说。言不中道。其非五
也。朗州剌史李翱向师玄化。入山谒之。欣惬而呈偈
曰。鍊得身形似鹤影。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
馀事。云在青天水在瓶。翱时年三十九。参药山而退。
著复性书三篇。韩愈柳宗元览之叹曰吾道萎迟。翱
且逃矣。相国崔群(与韩愈同榜)常侍温造(大雅五世孙剌朗州)相继
问道。师能开发道意矣。我道及儒也陶鍊难化。护法
之力拔山扛鼎。故宋僧传系之护法。此可纪之一节
也。伸何疏脱。其非六也。师一夜登山顶。月下大啸。应
澧阳九十许里。因名之为啸峰。称其异也。僧传赞曰。
俨公一笑。声彻遐乡。虽未劳目连远寻。道感如然。此
师不测神用。伸何漏之。其非七也。太和年中。

文宗敕谥弘道大师。 所谓天子休命嘉师德美者
也。大戴礼曰武王践阼。曰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
大名。小行受小名。行出乎已。名出乎人。详唐类函九
十四。凡指事称德。盖纪行实之法也。何况谥号之敕
最其大节也。伸又漏焉。其非八也。李翱百官行状奏
曰。纪其行状宜出门生。赖此翱与群造德位兼备。颉
颃唐朝冠冕儒林。且沐其化也久。如撰师碑除此三
学士而更为谁。如伸无闻可齿。又非知师者。谁媚于
1604-A¶ 第 492a 页 X86-0492.png
尔自衒自媒。固钻穴隙之类乎。其非九也。抑伸所铭
之碑不知立何处。将药峤之坞乎。将华亭之步乎。将
无何有之乡乎。吾知是好事者所以建之何楼备欺
妄。岂为纪德碑。其非十也。来哲请效李安民之风好
佩玦矣。虚堂径山语录举马大师问药山子近日见
处如何。山云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祖云子之所
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何不将三条篾束取肚
皮随处住山去。山云某是何人。敢言住山。祖云未有
长行而不住。宜作舟航。勿久住此。师云马大师借手
行拳咒诅他家儿女。且道药山因甚不肯承嗣马祖。
出来下一转语看。常也鍊也。舍恁援證。取彼妄说。真
赝公私于意何如。正好自判何须地辨。

妄天王之辨。详永觉龙潭考。白岩锄宄(略如下出)

鍊公又以为悉束五家归一马踶而正符祖谶。 余
辨孟轲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于武成取二三策
而巳。何其血之流杵也。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史
曰项羽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此一例之语也。鍊公盍
参子舆氏解圣谶矣。

又證吕碑系窦于大寂九世孙。 余辨雪峰对闽王
自称得先石头之道。即见雪峰语录。又僧宝传玄沙
传曰。闽帅王审知为师外护。众盈七百。石头之宗至
是遂中兴矣。又秀州资圣勤禅师撰原宗集。嵩明教
序之曰繇释迦如来而下。至于云门。取其言尤至者。
不失其宗。得之故曰原宗。勤师證法于德山远。远即
1604-A¶ 第 492b 页 X86-0492.png
云门之法孙也。云门秉雪峰。峰承德山鉴。鉴续龙潭
信。信嗣天皇悟。悟继石头。头绍庐陵思。思受法于大
鉴。广达磨所传之道。故天下学佛者尊其德如孔子。
承周公而振尧舜之道矣。然云门玄沙同嗣雪峰宗
石头。门出香林。林出智门。门出雪窦。沙出罗汉琛。琛
出法眼益。二派世系明著如示掌矣。乃知窦与嵩远
皆为云门孙行矣。鍊公胡为谩弃我入室之真印。却
拾他流俗之咳唾。先自失了一只眼。且吕碑云师将
示灭或曰师独无颂辞世。师曰吾平生患语之多矣。
遂亡。然睦庵曰。雪窦拾遗录师示寂偈曰。白云本无
羁。明月照寰宇。吾今七十三。天地谁为侣。此偈会稽
思一禅者出示然。吕之说非。故录之云。 余又谓雪
窦垂灭师资取诀正是切要之时也。吕说言或曰疏
谬也甚矣。岂又以欠末后一句为救平日之饶舌耶。
事苑所纠尤为切当。况彼不谙宗脉不足怪耳。

鍊公屈眴辨曰。今證禅事。引他氏通书。是證之贞者
也。余亦效颦且引通书。按大明一统志曰。舒州皖山
名三祖山。黄庭坚题诗曰。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
传衣。白云横而不度。高鸟倦而独飞。黄州破头山名
四祖山。黄州冯茂山名五祖山。韶州曹溪六祖传衣
钵处也。吉安府青原山七祖思公道场。缁林向慕多
往从之。黄鲁直尝赋青原诗。至今其名与北斗垂。又
名胜志第九宋文天祥题江西青原山诗。空庭横螮
蝀。断碣偃龙蛇。活火参禅笋。清泉透佛茶。晚钟何处
1604-A¶ 第 492c 页 X86-0492.png
雨。春水满城华。夜影灯前客。江西七祖家。韵府传衣
全同此志矣。鍊公若许取此二三通书者所言。派原
宗岳之祸今将嫁谁。若为方志不足證祖位者。唐碑
宜作镇石。吕说盍覆酱瓿。进退维谷义虎何踞。通载
亦称思公为七祖。尔内从讹说。吾于此惜常公无定
古今之舌。然今吾引此说者。我之不平破汝不平之
谓也。伸吕臆裁寔不足。非常鍊赓倡惑甚盗钟。自破
内法。叹及狮虫。不敬师长。罪类枭镜。二公者既撰于
通载。纂于释书。垂训来世之人。而尚自爱鸟于屋上。
恶蟹于水中。亥豕不辨。金根妄改。终至误累后学。戒
之哉戒之哉。余虽末学。不顾危亡触忤先辈。所以为
法不为已。谋道不谋身也。 或难曰孔丘所谓人遗
弓人得之。何必楚也。况今思让同。不出大鉴一彀里。
吾子龌龊劳勃溪者何耶。曰哿哉言乎辞气不迫可
以味焉。然其义未也韬弓服矢则止。若云彀张则射
法不能无矣。射之于彀。左右相待。车之于行。只轮那
转。大鉴始遭屯蹇几二十年。后正旺其化。思也让也
可谓射之两臂。车之双轮也。吾此辨效争于君子所
以椎锻夷不平。榜檠矫不直。以公是公非为万世规
也。明教大师评唐高僧。神清不喜禅者自尊其宗乃
著书(北山录)曰。虽能编连万世事亦何益乎。书曰记问
之学不足为人师。清之谓也欤。吾于二公而亦云。

幸有烱戒。各好革辙矣。山翁忞禅师上堂曰。昨夜南
岳匡庐两山争论佛法。一山道南岳乃曹溪嫡子。砖
1604-A¶ 第 493a 页 X86-0493.png
镜磨穿古佛心。一山道青原实宝林正宗。庐陵米价
传千古。罗浮山出来曰莫争莫争。天台道不妨快也。
山僧遂与一喝。于是四山各各懡㦬而退。拈起袈裟
角曰还见么。自从卢老收归后。须信人人总有之(会元
续略)。永觉晚录示参禅正轨。其略曰。一禁偏护门风。门
风之别所宗有五。其实皆一道也。如汾阳昭虽善三
玄。兼谈五位。浮山远学洞山之道于大阳。云门虽承
雪峰。历参洞下诸师。是知大道为公。法无偏党。后世
妄生人我。割截虚空。嗣临济者谤曹洞。嗣曹洞者谤
临济。如唐之牛李(牛僧儒李德裕各立朋党)宋之蜀洛(蜀党首于苏轼洛党
首于程颐)。卒之至于家丧国亡而不悟。岂不深可痛哉。今
愿诸人廓无外之观。体无私之炤。而斯道幸甚矣。

** 五家纲要

「 宗派孔殷分不分
 曹溪口实熟知闻
 雷霆高吼济河浪
 舒卷无心洞上云
 会去蚌胎含汉月
 争来蜗角战秦军
 一华五叶同春色
 兄弟阋墙勿竞芬」


五家辨正(毕)

* (附)五派一滴图


虎关和尚五家辨曰。赵宋时。达观颖觉范洪梦堂觉
1604-A¶ 第 493b 页 X86-0493.png
之诸老。有志于质五家。不能既焉。

达观所集五家宗派。引丘玄素所撰碑曰。道悟嗣
马祖也。后来评之曰。达观颖以丘玄素碑證之。疑
信相半。盖独见丘玄素碑。而未见载符碑耳。觉范
林间考传灯天皇章。泊丘玄素所撰天王碑而疑
之曰。道悟者正似两人。又似南岳碑圭峰状为證
焉。然则觉范亦未见符载所撰天皇碑耶。梦堂尝
作重校五家宗派序。按其大意马大师八十四人
内。有天王道悟。悟得龙潭信。信得德山鉴。鉴得雪
峰存。存下出云门宗。今传灯却收云门法眼两宗。
归石头下误矣。缘同时道悟有两人。一曰天王道
悟。嗣马祖。丘玄素撰塔铭。一曰天皇道悟。嗣石头。
符载撰塔铭。自景德至今。天下四海。虽据位立宗
者。不能略加究辨。由是观之。惟梦堂能既彼达观
觉范之所不既。然而梦堂亦有所不既。曰石头迁
得药山俨。不独自云尔。亦引张无尽吕夏卿二君
子之言曰。石头得药山。山得曹洞一宗。是皆据传
灯而巳。所谓将错就错者乎。惜乎。梦堂等诸老。只
解云门法眼之被传灯误。而不解曹洞一宗。亦被
传灯误。故云。有质于五家。不能既焉。

又曰诸公之不既者。因不见药山碑。唐闻人唐伸撰。
其略曰。师居大寂之室。垂二十年。寂曰。尔之所得可
谓浃心术云云。贞元初。憩药山。

虎关乃日域人也。而出于赵宋诸老之上矣。以药
1604-A¶ 第 493c 页 X86-0493.png
山为马祖资。取證伸碑者明矣。从是曹洞一宗亦
马祖下。向之系药山于石头下者。堪一笑耳。

又曰。复雪豆碑朝奉郎吕夏卿撰曰。天王龙潭德山
雪峰云门香林智门。其世次也。师讳重显。字隐之。大
寂九世之孙。智门之法嗣也。

虎关复引吕文。而副于梦堂所引之丘符二文。然
则吕文亦是云门法眼。为马祖下之證也。何必局
符丘乎。又曰。昔般若祖记南岳曰。足下出一马驹。
蹈杀天下人。五家出大寂下。为合谶焉。若如传灯
不抵马踶者多矣。虎关若不为此辨。则祖谶亦成
空言矣。于戏般若祖千有馀岁之下。虎关独鞭其
后。𨃃出五家于一马蹄。不亦伟乎。予每读五家辨。
其文繁多而劳难解。故窃举大纲以志焉。

** 道原传灯录


* 南岳

* 马祖

* 百丈

* 黄檗

* 临济宗
* 大沩

* 大仰

* 沩仰宗
* 青原

* 石头

* 天皇

* 龙潭

* 德山

* 雪峰

* 云门宗
* 玄沙

* 罗汉

* 法眼宗
* 药山

* 云岩

* 洞山

* 曹山

* 曹洞宗


* 传灯载而误者二

* 其一载龙潭于天皇下
* 其二载药山于石头下
* 传灯不载而误者四

* 其一不载天皇于马祖下
* 其三不载龙潭于天王下
* 其三不载惠真于天皇下
1604-A¶ 第 494a 页 X86-0494.png
* 其四不载药山于马祖下

** 梦堂宗派序


* 南岳

* 马祖

* 百丈

* 黄檗

* 临济宗
* 大沩

* 大仰

* 沩仰宗
* 天王

* 龙潭

* 德山

* 雪峰

* 云门宗
* 玄沙

* 罗汉

* 法眼宗
* 青原

* 石头

* 天皇

* 惠真

* 文贲

* 幽闲
* 药山

* 云岩

* 洞山

* 曹山

* 曹洞宗

梦堂本于丘碑。而马祖下增入天王。以龙潭为其
法嗣。又本于符碑。而天皇下增入惠真。且有言曰。
天皇得惠真。真得文贲。贲得幽闲便绝矣。复会元
七引符碑云。天皇法嗣三人。曰惠真。曰文贲。曰幽
闲。梦堂所引。则天皇至于三世。会元所引。则一世
三人。故图而存焉。
1604-A¶ 第 494b 页 X86-0494.png

** 虎关五家辨


* 初祖

* 二祖

* 三祖

* 四祖

* 牛头
* 五祖

* 北宗
* 六祖

* 南岳

* 马祖

* 百丈

* 黄檗

* 临济宗
* 沩山

* 仰山

* 沩仰宗
* 天皇

* 龙潭

* 德山

* 雪峰

* 云门宗
* 玄沙

* 罗汉

* 法眼宗
* 药山

* 云岩

* 洞山

* 曹山

* 曹洞宗
* 青原

* 石头

* 天皇

* 文贲
* 惠真
* 幽闲

传灯药山章不敢言马祖事。如会元第五。则云药山
首造石头。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祖大师处去。
山禀命恭礼马祖。侍奉三年。祖曰。宜作舟航。无久住
此。山乃辞祖。返石头云云。与彼伸碑大同小异。虽然
编会元者。犹以药山为石头资。是亦不见伸碑之谓
乎。惟如五家辨。能引伸碑。而马祖下增入药山也。

** 五派一滴图(后序)

五派之出江西也。自来久矣。而道原编传灯而多误
焉。梦堂序宗派而不足焉。学者忧之。吾海藏师作五
家辨而正之。考故实究宗趣。无馀蕴矣。学者喜之。龙
山日庵一东书记。学识不群。有补宗教者也。暇日取
道原梦堂及海藏所为者。分成三段。图之一纸。又略
书梗槩图。图之下。以便观览。就予求名其图。书五派
一滴四字。塞来命耳。吁此一滴也。起自江西十八滩
头。震旦日域分支别派。而不迷其源者。独有日庵哉。
1604-A¶ 第 494c 页 X86-0494.png
予尝阅大惠法语。有爬著痒处者。一滴之外。更添一
滴。以为谈助云。

文明乙巳小春吉辰   小补横川叟

按大惠示中證居士法语曰。药山和尚初发心。求善
知识时。到南岳石头和尚处。遂问。三乘十二分教。某
甲粗亦研穷。承闻南方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
明了。乞师指示石头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
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药山闻而不领。良久无言。石头
云。会么。药山云。不会。石头云。恐子缘不在此。往江西
问取马大师去。药山依教。直至江西。见马师以问石
头话端。依前问之。马师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
时不教伊剔眉瞬目。有时教伊扬眉瞬目者是。有时
教伊扬眉瞬目者不是。药山闻马师话。便获金刚心。
中更无奇特玄妙可通消息。但作礼而巳。马师知其
巳證入。亦无别道理传授。只向他道。汝见个甚么便
礼拜。药山亦无道理可以呈似马师。但云。某在石头。
如蚊子上铁牛相似。马师亦无言语与之印可。一日
忽见便问。子近日见处如何。山曰。皮肤脱落尽。唯有
一真实。马师曰。子之所得。可谓恊于心体。布于四肢。
既然如是。将三条蔑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药山云。
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马师云。未有长行而不住。
未有长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
航。无久住此。遂辞马师去住山。此亦获金刚心中之
效验者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