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临济第十一世祖¶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29c 页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三


** 临济第十一世祖

讳克勤参五祖嗣法。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0a 页 X86-0230.png

徽宗乙酉崇宁四年。

临济第十一世昭觉祖嗣宗统(三十一年)

祖住成都府崇宁万寿禅寺。

成都帅翰林郭知章请开法。升座。一向目视云霄。
壁立千仞。则孤负诸圣。一向拖泥涉水。灰头土面。
则埋没自己。如今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且贵正
眼流通。还委悉么。直饶高步毗卢顶。不禀释迦文。
婢视声闻。奴呼菩萨底来。也须亡锋结舌。自馀故
是出头不得。所以道三世诸佛。只言自知。历代祖
师。全提不起。一大藏教。诠注不及。明眼衲僧。自救
不了。若据本分草料。犹是节外生枝。不涉化门一
句。作么生道。阵云横海上。拔剑搅龙门。

丙戌五年。

禅师清远住舒州崇宁万寿。

远得法后。隐四面大中庵。时天下一新崇宁万寿
寺。舒守王涣之请开法。未几迁龙门。道望颇振。

丁亥大观元年。

芙蓉祖应诏住天宁 书法(书应诏。不得已而应之也)

冬。诏祖自净因移天宁。差中使押入。不许辞免。

芙蓉祖表辞师号编管缁州。

开封尹李孝寿奏祖道行卓冠丛林。宜有以褒显
之。即赐紫伽黎。号定照禅师。祖上表辞。上令孝寿
躬谕朗廷旌善之意。而祖确然不回。上怒。收付有
司。有司知祖忠诚而适犯天威。问曰。长老枯悴有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0b 页 X86-0230.png
疾乎。祖曰。平日有疾。今实无。又曰。言有疾即于法
免罪谴。祖曰。岂敢侥倖称疾而求脱罪谴乎。吏太
息。于是受罚。著缝掖编管缁州。都城道俗见者流
涕。祖气色闲暇。至缁州僦屋而居。学者益亲。

祥符荫曰。宋时奉敕开堂。赐衣锡号。虽属朝廷崇
法旌善之意。然沙门释子。离世间相。以道为尊。若
染世荣。何名出世。芙蓉祖躬矫其毙。足为法门一
振清风。但大道无方。初非一定。随机接引。亦在乎
人。人境两忘。则又无可不可。拘拘执碍。反致自成
过咎。毫釐之间。不可不辨也。

宗杲游历诸方。

杲生宣州奚氏。年十三。方从学邹鲁。未半月弃去。
出家巳。如有宗门中事。遍阅诸家语。尤喜云门睦
州。尝疑五家宗派。元初只是一个达摩。因什有许
多门庭。然性俊逸不羁。父母勉令参学。历明教太
阳。见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尽得洞上宗旨。又至真
如哲座下。入庆藏主贤蓬头之室。往黄龙东林。俱
不合。复谒心印珣。珣秀铁面高第。与语大奇之。欲
留会下。而杲不乐。因指令参宝峰准。至宝峰。机辩
纵横。而准无可意。尝曰。汝做得座主奴。又一日语
曰。杲上座。我这里禅。你一一理会得。教你说亦说
得。只有一件事未在。你还知么。杲曰。未审是什么
事。准曰。你只欠㘞地一下。如何敌得生死。杲曰。正
是某疑处(杲职书记。一日准见其指甲长。顾之曰。书记。东司头筹子。想不是汝洗的。杲遂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0c 页 X86-0230.png
求作圊头九月。后对众曰。我指甲稍长一菽许。湛堂先师。便向十指爪上出见)。

云岩新移黄龙。

新自积翠领云岩建经藏。太史黄庭坚作记。有以
其亲墓记镵于碑阴者。新恚骂曰。陵侮不避祸若
是。语未卒。电雷击碑。析而中分之。迁黄龙。学者云
委。

戊子二年。

祖结庵于芙蓉湖。

祖在缁州。诏放自便。庵于芙蓉湖中。不下山。不赴
斋。不发化主。将本庵庄课一岁所得。均作三百六
十分。日取一分用之。更不随人添减。新到相见。茶
汤而巳。

禅师道宁住潭州开福。

宁歙溪汪氏子。参五祖顿彻法源。潭帅席震请住
开福。衲子景从。

己丑三年。

禅师德洪复僧服。

洪游京师。丞相张商英特奏复僧服。改今名。太尉
郭天民奏赐椹服。号宝觉圜明。自称寂音尊者。

禅师圆照下东京法云大通善本寂。

本凡三住大刹。玉立孤峻。俨临清众。如万山环天
柱。让其高寒。王公贵人填门问道。宝坊地涌。涂金
缕碧。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尝示众曰。上士听
法以神。中士听法以心。下士听法以耳。且道更有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1a 页 X86-0231.png
一人来。将什么听。乃卓拄杖曰。高也著。低也著。落
落圆音遍寥廓。十方内外更无他。不用无绳而自
缚。晚请于朝。归老西湖龙山。杜门却扫。士大夫想
其高风。愿见而不可得。十二月甲子。屈三指谓左
右曰。止有三日。巳而果寂。本临众三十年未尝笑。
或问之。本曰。不庄严无以莅众。所至见画佛菩萨
行立之像。不敢坐。伊蒲塞馔以鱼胾名者。皆不食。
其真诚敬事防心离过类如此。平居作止。直视不
瞬。及其升堂说法。则左右顾如象王旋回。学者多
因之悟入。时以名与圆照同。呼为小本。

庚寅四年。

黄龙慧南诏谥普觉大师。

辛卯政和元年。

禅师慧勤应诏住东都智海。

禅师德洪配海外。

时张商英罢政事。坐交张郭。又左司陈莹中撰尊
尧录。当轴者嫉之。谓洪颇助其笔削。十月。褫僧伽
黎。配海外。

壬辰二年。

祖住夹山禅师安民为第一座。

禅师绍隆来参领悟。

隆和之含山人。九岁辞亲。居佛慧院。踰六年得度
受具。又五年。谒长芦信。略沾法味。有传祖语至者。
隆读之叹曰。想酢生液。虽未浇肠沃胃。要且使人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1b 页 X86-0231.png
庆快。第恨未聆謦缼耳。遂由宝峰依湛堂。客黄龙。
叩死心。来谒祖。一日入室。祖问曰。见见之时。见非
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举拳曰。还见么。隆曰。见。
祖曰。头上安头。隆闻脱然契證。祖叱曰。见个甚么。
隆曰。竹密不妨流水过。祖肯之。俾掌藏教。有问祖
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为哉。祖曰。瞌睡虎耳。

癸巳三年。

禅师德洪赦归。

春。赦归。冬。复證狱于并州。

禅师开福道宁寂。

甲午四年。

祖徙道林枢密郭子常奏赐紫衣师号。

禅师德洪归湘西明白庵。

洪得还筠州。往来九峰洞山。野服萧散。以诗文自
娱。将自西安入衡湘。依法属以老。复为狂道士执
以为张怀素党。下南昌狱。治百馀日非是。盖谬以
张天觉为张怀素也。会赦免。归湘西之南台。治所
居。榜曰明白庵。自为之铭。有曰。一庵收身。以时卧
起。语默不昧。丝毫弗差。蒙杂而著。随孚于嘉。于是
著疏经论。发挥秘奥。解易。作僧宝传三十卷。林间
录二卷。高僧传十二卷。智證传十卷。志林十卷。冷
斋夜话十卷。天厨禁脔一卷。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语录偈颂一编。法华合论七卷。楞严尊顶义十卷。
圆觉皆證义二卷。金刚法源论一卷。起信论解义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1c 页 X86-0231.png
二卷。并行于世。

阐提居士许顗智證传后序曰。昔人有言。切忌说
破。而此书挑刮示人。无复遗意。吁。可怪也。罢参禅
伯以此书为文字教禅而见诋。新学后进。以此书
漏泄巳解而见憎。孔子作春秋曰。知我者其唯春
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嗟哉。犹未若此书有罪
之者而无知之者也。顷辛丑岁。余在长沙。与觉范
相从弥年。其人品问学。道业知识。皆超妙卓绝。过
人远甚。喜与贤士大夫大人游。横口所言。横心所
念。风驶云腾。泉涌河决。不足喻其快也。以此屡萦
祸谴。略不介意。视一死不足以惊惧之者。守此以
殁。不少变节。大抵高者忌其略已。下者耻其不逮。
阽于死亡。不足以偾人意。谤黩百出。而觉范无纤
毫之失。奉戒清净。世无知者。今此书复出于殁后。
窃度此意。盖慈心仁勇。悯后生之无知。邪说之害
道。犯昔人之所切忌而详言之者也。宁使我得罪
于先达。获谤于后来。而必欲使汝曹闻之。于佛法
中。与救鸽饲虎等。于世法中。程婴公孙杵臼贯高
田光之用心也。乌乎资哉(顗保宁玑嗣)

祥符荫曰。寂音尊者。岂是欲以语言名世。然以罹
身多难。不得大行其志。庵居著述以老。识者虽为
一时惜。不可不为千古庆也。圆悟祖称其笔端具
大辩才。为不可及。信夫。至智證传世有罪之而无
知之者。当时巳有明言之者矣。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2a 页 X86-0232.png

乙未五年。

禅师慧勤退智海敕居蒋山。

禅师云庵下泐潭湛堂文准寂。

准嗣云庵文。律身以约。扫地煎茶。皆躬为之。时宗
杲在座下。值其病。问曰。某向后当见何人。准曰。有
个勤巴子。我不识渠。汝可见之。当能办子大事。七
月二十日。更衣说偈而化。阇维设利晶圆光洁。睛
齿数珠不坏。宗杲谒丞相张天觉求塔铭。一言而
契。留下榻。名其庵曰妙喜。且言吾必助子见川勤。
谏议洪驹父序其录。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同门
觉范洪述其行实。其高道硕德。可想见云。

云居牧曰。出关走江淮。阅三十年。参一十八人善
知识。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
而巳。盖真正宗师。考其全才如此之难。若佛果佛
眼死心灵源之嗣。固巳光明于世。独湛堂开法日
浅。未有继其高躅者。然览其遗编。想其胸次。信馀
子未易企及也。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所谓家名
辩才。气宇逸群者。抑知言哉。

禅师芙蓉支下西京天宁禧誧寂。

誧蔡州宋氏子。嗣芙蓉祖。初住韶山。次住天宁丹
霞。九月四日。忽召主事。令以楮囊分而为四。众僧
童行常住津送各一。既而复曰。丹霞有个公案。从
来推倒扶起。今朝普示诸人。且道是个甚底。顾视
左右曰。会么。曰不会。誧曰。伟哉大丈夫。不会末后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2b 页 X86-0232.png
句。遂就寝右胁而化。

考定(幻寄指月录。误以诵此一段安净因觉下。今依续传灯考正)

禅师黄龙死心悟新寂。

新晚属疾。退居晦堂。讣闻诸方。衲子为之呜咽流
涕。

丙申六年。

丁酉七年。

芙蓉庵赐额华严禅寺。

禅师士圭出世和州天宁。

圭嗣龙门远。

禅师应端住百丈。

端谒真净文。机不契。至云居。会灵源分座。为众激
昂。端扣其旨。然以妙入诸经自负。源痛劄之。端乃
援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宗旨为表。源笑曰。马祖
百丈固错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端愤
然欲他往。因请辞。及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源见。
乃曰。是子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被汝
带累。由此誉望四驰。士大夫争挽出世。皆不就。太
史张司成以百丈坚请。不得巳。始应之(嗣灵源清)

禅师黄龙昭默堂灵源惟清寂。

禅师五祖支下舒州太平佛鉴慧勤寂。

律师钱塘灵芝寺元照寂。

照字湛然。精台教。究群宗。以律为本。南山一宗。蔚
然大振。尝曰。化当世莫若说法。垂将来莫若著书。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2c 页 X86-0232.png
撰述甚富。趺坐而化。

戊戌重和元年。

禅师清远奉敕住和州褒禅枢密邓洵奏赐师号紫
衣。

曹洞第八世芙蓉祖示寂。

祖示门风偈。其一曰。妙唱非干舌。其二曰死蛇惊
出草。其三曰解针枯木吟。其四曰铁锯舞三台。其
五曰古今无间。各系以偈。五月十四日。无疾而寂。
祖初以投子所付太阳皮履直裰付洞山道微微
退洞山。还浙东。殁于双林。祖取以还鹿门山。付嗣
法法灯。建阁藏之曰藏衣。

存考 芙蓉法嗣二十六人 发明(法嗣不书近因洞上世次
疑紊故书芙蓉丹霞长芦以存考)。

(丹霞淳 香山法成 大智齐琏 净因自觉 资圣南 白水修已 石门元易 洞山道微
 韶州禧誧 龙门南 鹿门法灯 宝峰惟照 普贤善秀 招提宝 大洪恭 大智
 灵岩应 合川鉴 少林江 景山居 慧日南 齐州善应 西京尼道深 太傅高世则
 朝请崔居士 提刑杨居士共二十六人十三人有录行世)。

** 曹洞第九世祖

讳子淳。剑州贾氏子。弱冠为僧。彻證芙蓉之室。
嗣法。

曹洞第九世丹霞祖嗣宗统。

上堂曰。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
肇法师恁么道。祇解指踪话迹。且不能拈示于人。
丹霞今日劈开宇宙。打破形山。为诸人拈出。具眼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3a 页 X86-0233.png
者辨取。以拄杖卓一下曰。还见么。鹭鹚立雪非同
色。明月芦花不似他。

禅师清了至丹霞契悟。

了左绵雍氏子。襁褓入寺。见佛喜动眉睫。咸异之。
年十八得度。出蜀至汉沔。叩丹霞之室。祖问如何
是空劫巳前自已。了拟对。祖曰你闹在。且去。一日
登钵盂峰。豁然契悟。径归侍立。祖掌之曰。将谓你
知有。了欣然拜之。

丹霞祖住大洪禅师正觉为第一座。

觉隰州李氏子。幼有道韵。出家具戒。谒香山成。一
见器重。闻僧诵莲经。瞥然有省。令造丹霞。祖问如
何是空劫以前自已。觉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
不借夜明帘。祖曰。未在更道。觉拟议。祖打一拂子
曰。又道不借。觉言下释然。祖住大洪。觉掌笺记。遂
命首众。

己亥宣和元年。

诏改僧为德士佛称大觉金仙法师道永抗疏不听。

发明(书诏。见诏之谬妄也。永不书贬。不予其贬也)

禅师住常德府文殊院心道闻诏上堂曰。祖意西
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邱相。今作老君形。鹤氅
披银褐。头包焦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
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
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
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3b 页 X86-0233.png
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酒。同
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
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
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
中。祇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
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

祖奉诏移蒋山禅师法泰居第一座景元祖觉等来
参学者无地以容。

禅师清了抵长芦继其席。

了游五台。之京师。浮汴直抵长芦谒祖照。一语投
契。命为侍者。踰年分座。未几称疾退闲。命了继席。
学者如归。

曹洞第九世邓州丹霞祖示寂。

五位叙曰。黑白未分。难为彼此。玄黄之后。方见自
他。于是借黑权正。假白示偏。正不坐正。夜半虚明。
偏不坐偏。天晓阴晦。全体即用。枯木花开。全用即
真。芳丛不艳。摧残兼带。及尽玄微。玉凤金鸾。分疏
不下。是故威音那畔。休话如何。曲为今时。由人施
设。塔全身于大洪之南。

存考 丹霞法嗣九人。

(长芦清了 天童正觉 大洪庆预 治平湡 武当佛岩 大乘升 随州修山 太阳满
 归宗明共九人四人有录行世)。

存考(近有洞上知识新出祖灯大统。查有鹿门觉亲见芙蓉楷机缘。遂削去丹霞而下至长翁
净五世。以鹿门觉直接芙蓉。此盖误以净因觉为鹿门觉。又误以鹿门藏衣之故。而遂谓鹿门觉为亲见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3c 页 X86-0233.png
芙蓉也。净因觉出青州王氏。幼以儒业受知司马温公。从芙蓉游。嗣其法。祟宁初。诏住东京净因。实在芙
蓉之先。鹿门觉参天童净。青州辨参鹿门觉。皆机语历历载在灯录。岂可臆改。况丹霞长芦天童雪窦。以
及长翁净。五世相承。井然可按。其间相去五十三年。岂可截鹤续凫。因一时一语之差互而削去。作史者
所以贵阙疑。而世次有无。宁得混同笔削之例也)。

** 曹洞第十世祖

讳清了嗣法丹霞。

庚子二年。

曹洞第十世长芦祖嗣宗统(三十四年)

诏复德士为僧。

诏僧复披剃。祖在蒋山升座曰。先佛有顶𩕳一机。
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祖师有末后一句。吞栗棘蓬。
透金刚圈。可以敌圣惊群。可以转凡成圣云云。

文殊心道禅师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
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闲思想。大底兴衰各有时。我
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较量
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
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铙钹停音。钵盂添足。
多般矫诈。欺罔圣君。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不
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颁行天下。仍许僧尼
重新披削。实谓寒灰再𦦨。枯木重荣。不离俗形而
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鸣法鼓。再整颓纲。
迷仙酒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
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
不审。祇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4a 页 X86-0234.png
是一个是两个。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
年道教灰。

禅师正觉至长芦居第一座。

祖初住长芦。时觉在圆通。祖遣僧邀至。大众鸣钟
出迎。见其衣舄穿弊。且易之。祖俾侍者易以新履。
觉却曰。吾为鞋来耶。众闻心服。恳求说法。居第一
座。

禅师怀深应诏住相国慧林院。

深寿春夏氏。嗣长芦信。

禅师惟照诏补圆通。

照幼超迈。一日授书。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遽曰。
凡圣本一体。以习故差别。我知之矣。即趋成都剃
染。师清泰令听起信。辄归卧。泰诘之曰。既称正信
大乘。岂言说所能了。乃谒芙蓉祖于大洪。一夜坐
阁道。适风雪震薄。闻警盗者传呼过之。有省。大观
中。芙蓉婴难。照自三吴欲趋沂水。仆夫迷道。因举
杖击之。忽大悟。叹曰。是地非鳌山也耶。至沂。祖望
而喜曰。绍隆吾宗。必子数辈矣。因留躬耕湖上累
年。出住招提。迁甘露三祖。是年诏补圆通。

禅师五祖支下舒州龙门佛眼清远寂。

书云前一日。饭食讫。趺坐谓其徒曰。诸方老宿临
终必留偈辞世。世可辞乎。且将安往。乃合掌怡然
趋寂。塔于龙门。

祥符荫曰。五祖门下三佛。师资兄弟。激扬铿锵。极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4b 页 X86-0234.png
法苑古今之盛。近日唯三峰门下。圣恩灵岩灵隐。
一时三点成𠁼。金玉埙篪。声振吴越。庶几似之。噫
难矣。

辛丑三年。

祖赴禅讲千僧斋禅师净因继成喝退华严义虎。

太尉陈良弼设千僧斋。延祖及法真慈受二大禅
师。并十大法师。禅讲千僧。帝私幸观之。太师鲁国
公亦与焉。有善华严者。乃贤首宗之义虎也。对众
问诸禅曰。吾佛设教。自小乘至于圆顿。扫除空有。
独證真常。然后万德庄严。方名为佛。尝闻禅宗一
喝。能转凡成圣。则与诸经论似相违背。今一喝若
能入吾宗五教。是为正说。若不能入。是为邪说。诸
禅视成。成曰。如法师所问。不足三大禅师之酬。净
因小长老。可以使法师无惑也。成召善。善应诺。成
曰。法师所谓愚法小乘教者。乃有义也。大乘始教
者。乃空义也。大乘终教者。乃不有不空义也。大乘
顿教者。乃即有即空义也。一乘圆教者。乃不有而
有。不空而空。或作空而不有。有而不空义也。如我
一喝。非唯能入五教。至于工巧技艺诸子百家。悉
皆能入。成震声喝一喝。问善曰。闻么。曰闻。成曰。汝
既闻。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须臾又问善曰。闻
么。曰不闻。成曰。汝既不闻。适来一喝是无。能入始
教。遂顾善曰。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声销。汝复
道无。道无则元初实有。道有则而今实无。不有不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4c 页 X86-0234.png
无。能入终教。我有一喝之时。有非是有。因无故有。
无一喝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即有即无。能入
顿教。须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
俱忘。道有之时。纤尘不立。道无之时。横遍虚空。即
此一喝。入百千万亿喝。百千万亿喝。入此一喝。是
故能入圆教。善乃起再拜。成复谓曰。非唯一喝为
然。乃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从古至今。十方虚空。
万象森罗。六趣四生。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
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
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四时八节。
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
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
理无边。周遍无馀。参而不杂。混而不一。于此一喝
中。皆悉具足。犹是建化门庭。随机方便。谓之小歇
场。未至宝所。殊不知吾祖师门下。以心传心。以法
印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有千圣不传底向上一
路在。善又问曰。如何是向上一路。成曰。汝且向下
会取。善曰。如何是宝所。成曰。非汝境界。善曰。望禅
师慈悲。成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善胶口而
退。闻者靡不叹仰。皇帝顾谓近臣曰。禅宗玄妙深
极如此。净因才辩亦罕有也。近臣奏曰。此宗师之
绪馀也。

禅师德止锡号真际居圆通。

止金紫徐闳中之季子也。双瞳绀碧。神光射人。强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5a 页 X86-0235.png
记过人。学文有奇语。弱冠梦异僧授四句偈。持念
不忘。随父漕西洛。一夕忽大悟。力求出家。父弗许。
欲官之。止曰。某方将脱世网。出三界。岂复剌头名
利中耶。遂祝发受具。印记于宝峰照。名振京师。赐
号真际。俾居圆通。

壬寅四年。

癸卯五年。

祖移金山禅师道元来参。

元字彻庵。谒大别道。看廓然无圣语。忽笑曰。达摩
元来在这里。道誉之。参佛鉴佛眼。俱蒙赏识。依祖
于金山。以所见告。祖未之许。后祖以拳击之。元抚
掌大笑而彻。

禅师黄龙下东京天宁长灵守卓寂。

卓嗣黄龙清。阇维日。上遣中使赐香。持金盘求设
利。爇香罢。盘中铿然。视之五色者数颗。大如豆。使
者持还。上见大悦。

甲辰六年。

祖奉敕住东京天宁为国开堂昙玩侍行禅师宗杲
中仁等领悟。

玩遍参丛席。值朝廷改僧为德士。与同志数人入
头陀岩。食松自处。久之祖至岩头。令去须发。及祖
住天宁。与玩偕行。命掌香水海。未几举枹击鼓。顿
明大法。凡有问。皆对曰。莫理会。故流辈咸以莫理
会称之。杲先至。候祖入院。晨夕参请。祖举诸佛出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5b 页 X86-0235.png
身处。东山水上行。令下语。杲参及一年。凡下四十
九转语。皆不契。一日祖赴一达官宅升座。举此公
案曰。若有问天宁。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
凉。杲闻举豁然。祖察其虽得前后际断。动相不生。
为却反在净裸裸处。语之曰。未也。子虽有得矣。而
大法未明。但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
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
不得。因令居择木寮。作不釐务侍者。因举有句无
句。如藤倚树诘杲。杲绝开口。祖便曰。不是不是。如
此者半载。一日问曰。见说和尚当时在五祖。亦曾
问此话。不知五祖如何答。祖默不应。杲恳曰。和尚
当时不可独自问。须对大众前。今说何妨。祖遂曰。
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时如何。五祖曰。描也描
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五
祖云。相随来也。杲当下大悟。祖遂举古今誵讹徵
诘之。杲了无滞碍。祖拊掌称善。自是纵横踔厉。莫
敢婴其锋。未几遂命首众。仁初穷经论。于宗门未
之信。谒祖一见服膺。奋然造前。祖曰。依经解义。三
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速道速道。仁拟对。祖
劈口掌之。因堕一齿。即大悟。东湖居士徐俯挂钵
择木寮。善见居士李弥远等。俱入室参叩。

祥符荫曰。师资之间。间不容发。古人眼明心公。造
就来学。如春风秋露。时节因缘。自然成熟。不可强
也。浮山远未识白云之面。决其能了演祖大事。令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5c 页 X86-0235.png
往依之。湛堂准未见勤祖。亦决其能办杲之大事。
嘱以必当往见演祖与杲。卒如其言而毫发无爽。
夫演祖与杲。当时在浮山湛堂座下。器局为何等。
二公岂不能抚而收之衣钵下。然二公不以一已
门庭之私。自欺欺人。惟演祖与杲。亦决不肯轻易
自欺受人欺。故能后来彻證造极。而成光辉盛大
之业。演祖于浮山。则潸然礼辞。杲于湛堂。殁后尽
心丧。襄后事。俱克践其言。所以事之者亦至。呜呼
贤矣。

禅师泐潭下天童普交寂。

交幼颖悟。往南屏习台教。因为檀越修忏。有问曰。
公之所忏。为自忏耶。为他忏耶。若自忏。罪性何来。
若忏他。他罪非汝。乌能忏之。交不能对。易服造泐
潭乾。足才踵门。乾即呵之。交拟问。乾即曳杖逐之。
一日忽呼交至曰。我有古人公案。要与你商量。交
拟开口。乾遂喝。交豁然领悟。于是名闻四驰。学者
宗仰。掩关天童却扫者八年。郡守请开法。恐其遁。
预遣吏候于道。不得辞。上堂曰。咄哉黄面老。佛法
付王臣。林下无情客。官差逼杀人。三月二十日。沐
浴升堂说偈而寂。

乙巳七年。

禅师绍隆归省父母住开圣。

禅师泐潭下二灵庵主知和寂。

和玉峰张氏子。儿时尝习坐垂堂。堂倾。父母意其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6a 页 X86-0236.png
必死。和瞑目自若。因使出家。谒泐潭乾。乾问作甚
么。和拟对。乾便打。复喝曰。你唤甚么作禅。和蓦领
旨。隐雪窦之中峰栖云。逾二十年。尝有偈曰。竹笕
二三升野水。松窗五七片闲云。道人活计只如此。
留与人间作见闻。和初与天童交盟曰。他日吾二
人宜踞孤峰绝顶。目视霄汉。作世外之人。不可作
今时藉名官府。屈节下气于人者。交后爽盟住天
童。和绝不与接见。住二灵。居无长物。唯二虎侍其
侧。一日忽威于人。以偈遣之。四月十二日。趺坐而
逝。异迹甚著。

钦宗。

钦宗丙午靖康元年。

禅师正觉由长芦第一座出住泗州普照。

慧林深还吴住灵岩。

深力请还山。优诏不允。命大丞相固留之。不可。拂
袖出都。遍游江浙。所至众拥欢迎。如一佛出世。主
灵岩化大行。蒋山虚二禅席以请。吴人遮道不放
行。乃留灵岩慰其意。

高宗。

高宗丁未(靖康二五月建炎元)年。

祖迁金山改住云居宗杲居第一座。

十一月初六日。在镇江浮玉山受劄。召赴行朝。十
七日朝见。奏对。赐号圆悟。奉敕住南康军云居真
如禅院。举杲首座立僧。举端裕为众入室。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6b 页 X86-0236.png

昙华来参。

华蕲州黄梅江氏子。年十七出家于邑之东禅。首
谒随州水南。遂染指法味。遍历江湖。所至激扬。无
不投契。上云居参礼。祖一见拊劳。痛与提策。服勤
趋走惟恐后。

禅师绍隆结庐铜峰郡守李光延居宣州彰教。

禅师守珏首众长芦。

足庵智鉴时在座下。珏居第一座。即器之。

禅师智讷住灵隐。

讷秀州夏氏。十四得度。练习戒行。巳如大僧。叹曰。
修无上道。而求之文句中。是刻舟也。谒长芦信。称
法中高第。淮人敬爱之。延住真州天宁。鼎新法席。
几至万础。住灵隐。献皇后临幸。诏升座说法。赐号
妙空大师。

戊申二年。

禅师芙蓉支下洪州宝峰阐提惟照寂。

照复居泐潭。正月七日寂。阇维得设利如珠琲。舌
齿不坏。

禅师真净下筠州清凉寂音觉范德洪寂。

洪才禀天然。与士大夫游。议论衮衮。至必夺席。黄
山谷赠之诗。有曰。不肯低头拾卿相。又能落笔生
云烟。恨东坡不及见之。张无尽称为天下英物。圣
宋异人。然工呵古人。而拙于用已。不能全身远害。
尝自谓识不知微。道不胜习。夏五月寂于同安。门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6c 页 X86-0236.png
人建塔凤栖山。阅世五十有八。

长芦祖退席禅师正觉补住长芦。

觉至云居。祖有请长芦觉禅师上堂法语。

祖归昭觉。

宗杲辞居古云门。道元首众。瞎堂慧远入蜀参祖。

昙华往谒彰教。

祖入蜀。指华见彰教。

己酉三年。

禅师绍隆徙虎邱昙华从。

隆徙虎邱。华为之先驰。未半载通彻大法。顿明祖
为人处。机用越格。道声蔼然洽于丛林。

庚戌四年。

长芦了祖游四明主补陀入台州住天封(纲目作甲子误)

祖既退长芦。东游四明。主补陀。旋移台之天封。相
国李纲寄之诗曰。烦师飞锡过天台。为问了公何
事了。又侍郎李弥逊投谒诗曰。红尘白发不相投。
来就闲房借板头。未几入闽住雪峰。

长芦觉住天童。

禅师大沩下和州光孝慧兰火化。

兰嗣大沩哲。尝以触衣书七佛名。丛林称为兰布
裈。建炎末。贼犯淮。执兰见酋长。长曰。闻我名否。兰
曰。我所闻者。唯大宋天子之名。长恚。令左右以锤
击之。锤至辄断坏。长惊异。延麾下。敬事之。经旬。兰
索薪自焚。无敢供者。亲拾薪成龛。怡然端坐。烟燄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7a 页 X86-0237.png
一起。流光四腾。贼跪伏多灼肤者。火绝。得五色舍
利。并灵骨北归。所执僧尼。悉听自便。和人至今咏
之。

禅师宗杲入闽。

杲避乱走湖南。转江右。间关入闽。筑庵长乐洋屿。
从之者。弥光道颜等五十三人。未五十日。得法者
十三人。后皆角立。前此未之有也。给事江少明请
住小溪云门庵。

妙喜杲竹庵圭集禅林宝训。

杲因乱隐古云门。邂逅圭。同避地襄阳。共集训五
十篇。后东吴净善续集。成宝训。

辛亥绍兴元年。

壬子二年。

禅师长芦下苏州灵岩慈受恒深寂。

深住灵岩三年。得包山废院。一新之。尝有偈示学
人曰。醍醐与毒药。万味同一口。美恶尽消融。是故
名慈受(深住灵岩时。登披云台。有怀药山十咏。嗣法廓庵冲正勒石跋曰。道无古今。而人有
古今。人无古今。而时有古今。道苟同矣。虽历世千百。如同乎其时。如见乎其人。不尔。虽同堂邈乎千里遥
也。澧阳遗韵。昭焕异代。可谓无间然矣。噫。以古验今。以今视昔。安知异时不有怀吾慈受。如慈受之怀药
山者乎。退翁储和尚住此山。岁甲午。建二阁于法堂之左右。右曰慈受。盖取毒来慈受之义也。巳而𤀹阁
前洗研池。得石碣。磨洗读之。乃深怀古十咏也。慈受二字。阁名先兆。众异之。储曰。了庵欲公。至正间住此
山。集中有跋深禅师偈语云。深公既退此席。逸老包山。闻灵岩禅堂落成。有我亦老来思旧隐。异时还借
板头眠之句。今禅堂。上梁方四日。此碣出。深师所以庆禅堂之成也。遂用其韵成十颂。适中峰彻至。各再
和。诸方门弟子。咸有和章)。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7b 页 X86-0237.png

禅师昙华住处州妙严。

华礼辞虎邱。分座于处州连云。处守以妙严请出
世。

灵隐讷住吴灵岩。

咸安王韩世忠。表请平江灵岩为功德院。荐先福。
请讷主之。寺据绝顶。而饮不给。讷伐石凿井出泉。
今号佛海泉。

癸丑三年。

禅师士圭奉诏开山雁荡能仁。

圭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时真歇了祖闻圭
至。恐缘法未熟。特过江迎归方丈。大展九拜以诱
温人。由是翕然归敬。未到院。有徒惧行规法。深夜
放火。鞠为瓦砾之墟。圭就树缚屋升座曰。爱闲不
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杰阁危楼浑不见。溪
边茅屋两三间。听法檀那。并力营建。遂成宝坊。

甲寅四年。

禅师太平下何山守珣寂。

珣造太平参佛鉴勤。随众参请。邈无所入。乃封其
衾曰。此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昼坐宵立。如丧考
妣。逾七七日。忽勤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
印。珣闻顿悟。勤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
得。嘱令护持。是夕厉声谓众曰。这回珣上座稳睡
去也。圆悟祖闻之。令人召至。因与游山。偶到一水
潭。遽推珣入潭。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7c 页 X86-0237.png
曰。潭深鱼聚。祖曰。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祖曰。
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祖大称之。
勤移蒋山。命分座说法。出住禾山。后徙何山。及天
宁。解制日退席。谓双槐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
佛鉴忌。则吾时至矣。迄还漳南。越三日鸡鸣。端坐
如平时。侍者请遗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

长芦了祖应诏主育王。

乙卯五年。

禅师五祖支下嘉州九顶山清素寂。

四月二十四日。书偈遗众而寂。

禅师五祖支下大随南堂元静寂。

秋七月。山中大雨雪。有异象。别众遗诫而寂。茶毗
异香遍野。设利五色。

临济第十一世成都昭觉寺圆悟真觉祖示寂。

八月己酉。示微恙。命首座道元补住昭觉。趺坐书
偈。投笔而寂。茶毗舌齿不坏。设利五色无数。塔于
昭觉曰寂照。谥真觉禅师。

祥符荫曰。祖说法如云雨。璞玉浑金。奏希声于天
阙。来学皆龙象。鞭雷策电。展逸足于天衢。观白云
之接演祖。五祖之于祖。祖之于虎邱妙喜诸公。狮
子教儿。与老牛舐犊。相去夫何如哉。祖示隆知藏
杲书记法语。尤为狮乳醍醐。沾其味者。决不作盲
驴跛牛见解也。

** 临济第十二世祖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8a 页 X86-0238.png

讳绍隆。

临济第十二世平江虎邱祖嗣宗统(二年)

上堂曰。凡有展拓。尽落今时。不展不拓。堕坑落堑
直饶风吹不入。水洒不著。检点将来。自救不了。岂
不见道直似寒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
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拈拄杖画一画
曰。划断古人多年葛藤。点头石不觉拊掌大笑。且
道笑个什么。脑后见腮。莫与往来。

长芦了祖徙温州龙翔复移径山。

丙辰六年。

临济第十二世虎邱祖示寂。

五月八日乙亥示微疾而寂。塔全身于寺之西南
隅。

历年表曰。自开宝七年甲戌。至绍兴六年丙辰。凡
一百六十四年。二株嫩桂。久荫垂昌。五叶芳华。方
秋凝实。首山汾州。严冷以全滹沱之令。梁山太阳。
孤峻而清洞水之源。石霜手段出诸方而不事事。
全心事之者。有儿孙遍地之杨岐。投子异苗翻秀
界以再来。脚下承之者。有面带烟霞之定照。(芙蓉楷锡
号定照)五祖起白云之家声。三佛极东山之法喜。丹
霞拈空劫以前自己。长芦转去来不滞位功。睡虎
风生。葛藤划断。其间永明净土。延法眼清凉之脉。
雪窦灵岩。振云门匡真之绪。螺溪中兴台教。而宝
云继之。灵芝复振律门。而南山未坠。开堂结制。著
临济第十一世祖¶ 第 238b 页 X86-0238.png
丛席之宏规。锡号赐衣。隆王臣之外护。杨李苏黄。
皆餐法味。江淮濂洛。尽仰禅风。宗门于焉极盛。法
苑实以垂秋。此北宋之昌期。迄南渡之晚叶。时为
升降。法有醇漓者也。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