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九世祖¶
第九世祖¶ 第 153b 页

宗统编年卷之十二


*** 第九世祖

讳怀海。福州长乐王氏子。参马祖嗣法。住百丈。

德宗己巳贞元五年。

第九世百丈祖嗣宗统(二十六年)

庚午六年。

禅师智常开法归宗。

常嗣马祖。住卢山归宗。江州剌史李渤问常曰。教
中谓须弥纳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妄
谈否。常曰。人传使君读万卷书。是否。曰是。常曰。摩
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著。渤俛首而巳。
异日渤又问。一大藏教。明得个甚么边事。常举拳
示之曰。还会么。曰不会。曰这个措大拳头也不识。

青原下第二世石头无际祖示寂塔曰见相。

祖著参同契曰。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
第九世祖¶ 第 153c 页 X86-0153.png
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
原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
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
母。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眼色耳音声。鼻香舌
咸醋。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本末须归宗。尊卑
用其语。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
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万物自有功。
当言及用处。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承言须会
宗。勿自立规矩。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
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十二
月二十五日示寂。寿九十一。

祥符荫曰。南岳青原。分江西石头两宗。石头参同
契。全提明暗回互。事理相涉之旨。宝镜三昧五位
君臣尽从这里去。其言曰。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
固。石头路滑。岂虚语哉。

*** 青原第三世祖

讳惟俨。绛州韩氏子。首造石头。令往江西马大
师处。言下契悟。归嗣石头。

辛未七年。

青原下第三世药山祖嗣石头宗统(四十四年) 发明(马祖
石头之后。应书道悟祖分嗣宗统。以云门法眼两宗所自来也。因有阙疑。以俟后补)。

壬申八年。

祖立禅林清规。
第九世祖¶ 第 154a 页 X86-0154.png

祖以禅宗传持大法。化仪未备。乃博约折中。设立
制范。首立方丈。以尊主法。不立佛殿。唯树法堂。以
亲承法印。当代为尊也。来参学众。尽列僧堂。朝夕
参请。以道为务。主法者称和尚。上堂升座说法。大
众雁立侧聆。示依法而住也。斋粥随宜。二时均遍。
行务普请。上下均力。示同众无私也。立两序。分列
东西。助扬法化也。立列职。各司其事。专领庶务也。
有过举罚。公摈出院。示清众无染也。其诸轨度。高
简详序。号曰百丈清规。天下禅林。遵而行之。

祥符荫曰。今日之清规。非祖当日所立之清规也。
祖尊主法。尚不立佛殿。何得有如今之繁文等事。
一增改于宋僧赞宁。再修饰于元僧德煇。而从上
之宗风法式。扫土尽矣。灵隐礼和尚尝切叹。欲釐
正之。南岳储和尚欲成宗门典礼一书。以告方来。
俱有志未就。后有志于敦祖复古者。其幸加之意
焉。

禅师希运来参。

运幼于闽县黄檗山出家。身长七尺。额有圆珠。后
游天台。路逢一僧。与之谈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
光射人。颇有异相。乃偕行。属溪水瀑涨。捐笠植杖
而止。其僧率运同渡。运曰。兄要渡自渡。彼即褰衣
蹑波。若履平地。回顾曰。渡来渡来。运曰。咄。这自了
汉。吾蚤知捏怪。当斫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
吾所不及。言讫不见。至洛京行乞。吟添钵声。有一
第九世祖¶ 第 154b 页 X86-0154.png
妪出扉间曰。太无厌生。运曰。汝犹未施。责我无厌
何耶。妪笑而掩扉。运异之。进与语。多所发药。须臾
辞去。妪告曰。可往南昌见马大师。至南昌。马祖巳
示灭。遂往石门谒塔。时祖结庐于塔旁。乃往参祖。
祖问。巍巍堂堂。从何方来。曰巍巍堂堂。从巅南来。
祖曰。巍巍堂堂。当为何事。曰巍巍堂堂。不为别事。
祖深器之。曰某甲特来礼拜。福缘浅薄。不及一见。
未审平日有何言句。愿闻开示。祖遂举再参马祖
因缘。运闻之。不觉吐舌。祖曰。子巳后莫承嗣马大
师么。曰不然。今日因师举。得见马祖大机大用。然
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他日巳后丧我儿孙。祖曰。
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
授。子今甚有超师之见。运便礼拜。一日运问从上
宗乘如何指示。祖良久。运曰。不可教后人断绝去
也。祖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运随后入曰。
某甲特来。祖曰。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吾。

禅师昙晟参。

经二十年因缘不契。后造药山。

禅师双峰支下第七世径山国一大觉国师道钦寂。

钦鹤林素嗣。崔赵公问。弟子出家得否。钦曰。出家
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崔有省。十二月寂。
寿七十九。腊五十。塔于龙兴禅院。剌史王颜撰碑。

癸酉九年。

禅师灵祐参。
第九世祖¶ 第 154c 页 X86-0154.png

祐长溪赵氏子。年十五剃染受具。究大小乘教。尝
游方至国清寺。与寒山拾得往松门夹道。寒作虎
吼三声。祐无对。寒曰。自从灵山一别。迄至于今。还
相记么。祐又无对。拾拈杖曰。老兄唤这个作什么。
祐又无对。寒曰。休休。不用问他。自从别后。巳三生
作国王来。总忘却也。是年祐年二十三。游江西参
祖。祖一见许之入室。遂居参学之首。一日侍立次。
祖问谁。对曰灵祐。祖曰。汝拨炉中有火否。祐拨之
曰。无火。祖躬起深拨得少火。举示曰。汝道无。这个
聻。祐自是发悟。礼谢陈其所解。祖曰。此乃暂时岐
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
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
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
心。本来心法原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甲戌十年。

乙亥十一年。

禅师普愿至池阳。

愿新郑王氏子。受业于大隗山大慧禅师。受戒于
嵩山皓律师。历游讲席。教海淹通。后入大寂之室。
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挂锡池阳南泉。堙谷刊木。
以搆禅栖。蓑笠饭牛。躬耕足食。不下南泉山三十
馀年。诸方目为郢匠。

从谂至南泉。

谂曹州郝乡郝氏子。童稚披剃。未纳戒。便随本师
第九世祖¶ 第 155a 页 X86-0155.png
行脚。抵池阳参普愿。本师先入事了。谂方入事。愿
在方丈内外。见谂来参。便问。近离甚处。谂曰。近离
瑞像。愿曰。还见立瑞像么。谂曰。不见立瑞像。只见
卧如来。愿乃起坐曰。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谂
曰。有主沙弥。愿曰。那个是你主。谂近前躬身曰。孟
春犹寒。伏惟和尚尊体万福。愿乃唤维那曰。此沙
弥别处安排。本师先归。谂遂留参。一日问愿如何
是道。愿曰。平常心是道。谂曰。还可趣向也无。愿曰。
拟向即乖。谂曰。不拟争知是道。愿曰。道不属知。不
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
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谂于言下大
悟。

丙子十二年。

法师澄观应诏入京。

诏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诜。迎法师澄观入京。
观至。诏同罽宾国三藏般若。同译华严。后分梵册。
帝亲预译场。一日不至。即差僧寂光依僧欲云。皇
帝国事因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观承睿旨。翻宣
既就。进之。诏令开示华严宗旨。帝大悦。赐紫方袍。
号教授和尚。相国齐抗。郑馀庆。高郢。请撰华严纲
要。相国李吉甫。侍郎归登。驸马杜琮。请述正要。又
为南康王韦皋。相因武元衡。著法界观玄镜。仆射
高崇文请著镜灯说文。司徒严绶。司空郑元。剌史
陆长源。请撰三圣圆融观。节度使薛华。观察使孟
第九世祖¶ 第 155b 页 X86-0155.png
简。中书钱徽。拾遗白居易。给事杜羔等。请制七处
九会华严界图。心镜说文。又与僧录灵邃等。制华
严圆觉。四分中观等经律论关脉。三十馀部。

丁丑十三年。

戊寅十四年。

己卯十五年。

庚辰十六年。

辛巳十七年。

药山祖登山长啸。

祖一夜登山经行。忽云开见月。大啸一声。应澧阳
东九十里许。剌史李翱向祖风。屡请不赴。乃躬谒
祖。祖不顾。翱性褊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拂袖便
出。祖曰。太守何得贵耳贱目。翱回拱谢。问曰。如何
是道。祖以手指上下曰。会么。曰不会。祖曰。云在青
天水在瓶。翱欣然作礼。述偈曰。鍊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话。云在青天水
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
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翱又问。如何是戒定
慧。祖曰。这里无此闲家具。翱罔测。祖曰。太守欲保
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里行。闺阁中物
舍不得。便为渗漏。翱作复性书。约三千言(翱韩愈门人)

律师南岳云峰法證寂。

壬午十八年。

癸未十九年。

甲申二十年。

顺宗(名诵在位一年)

顺宗乙酉永贞元年。

宪宗(名纯在位十五年)
第九世祖¶ 第 155c 页 X86-0155.png

宪宗丙戌元和元年。

丁亥二年。

禅师灵祐往沩山。

司马头陀自湖南来百丈。白祖曰。潭州大沩。山水
奇绝。可成一大道场。聚千五百众。乞和尚分一枝
佛法。王化此山。祖令集众曰。若能对众。一语。出格
者。即令沩山阐化。即指净瓶问曰。不得唤作净瓶。
唤作什么。华林觉为第一座。曰不可唤作木𣔻也。
祖不肯。祐时充典座。出众踢倒净瓶。祖笑曰。第一
座输却山子也。遂遣祐往。是山峭绝。夐无人烟。祐
牵萝而登。拾橡为食。与猿猱为伍。山下居民。稍稍
知之。

祥符荫曰。此选择住持之始也。当时沩山一荒绝
无人之境。而祖必珍重对众择遣。岂非人杰地灵。
而地以人重耶。祐单丁食𣗖。不五年。于蛇虎丛中
成象龙法席。迄今大沩。名垂霄壤。可谓不负祖之
慎𢌿矣。

禅师大鉴下第三世荆州天皇道悟寂。

悟婺州东阳张氏子。神仪挺异。幼而生知。年十四。
恳求出家。父母不许。遂减食饮。父母不得巳许之。
及出家。精修梵行。风雨昏夜。宴坐邱冢。离诸怖畏。
谒径山国一。受心法。服勤五载。复谒马祖。重印前
解。依止二夏。后谒石头问曰。离却定慧。以何法示
人。头曰。我这里无奴婢。离个甚么。曰如何明得。头
第九世祖¶ 第 156a 页 X86-0156.png
曰。汝还撮得虚空么。曰恁么则不从今日去也。头
曰。未审汝蚤晚从那边来。曰道悟不是那边人。头
曰。我蚤知汝来处也。曰师何以赃诬于人。头曰。汝
身见在。曰虽然如是。毕竟如何示于后人。头曰。汝
道谁是后人。从此顿悟。罄殚前二哲匠。言下有所
得心。后居天皇。客无贵贱。皆坐而揖。江陵尹右仆
射裴公。稽首问法。接之无加礼。裴愈归向。元和丁
亥四月示疾。命弟子先期告终。至晦日。大众问疾。
悟蓦召典座。座近前。悟曰。会么。曰不会。悟拈枕子
抛于地上。即便告寂。寿六十。腊三十五。

戌子三年。

禅师大鉴下第三世荆州天王寺道悟寂。

悟渚宫崔氏子。汉子玉之裔。十五出家。二十三受
戒。三十谒石头。频沐指示而不契。次谒忠国师。三
十四与国师侍者应直南还。谒马祖。祖曰。识取自
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
圆满。悟于言下大悟。祖嘱曰。汝若住持。莫离旧处。
悟蒙旨巳。便返荆门。去郭不远。结草为庐。节使来
访。不为加礼。使怒。擒悟掷江中。及归。见遍衙火发。
且闻空中天王神嗔责声。遂哀悔设拜。烟𦦨顿息。
宛然如初。乃躬往江边迎悟。见悟在水。都不湿衣。
益自敬重。于府西造天王寺供之。龙潭信问。从上
相承底事如何。悟曰。不是明汝来处不得。信曰。这
个眼目。几人具得。悟曰。浅草易为长芦。僧问。如何
第九世祖¶ 第 156b 页 X86-0156.png
是玄妙之说。悟曰。莫道我解佛法好。曰争奈学人
疑滞何。悟曰。何不问老僧。曰即今问了也。悟曰。去
不是汝存泊处。悟常云。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
苦。又云。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
节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悟举
枕子云。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无对。便入灭。时十
月十三日。年八十二。坐六十二夏。

阙疑(景德传灯录。马祖法嗣共一百三十八人。七十五人见录。馀无机缘语句不录。其一百
三十八人中。无天王道悟禅师名。叙石头法嗣二十一人。首天皇道悟禅师。列龙潭崇信禅师于其后。宋
高僧传亦然。此疑之可阙者。一也。五灯会元曰。按景德传灯录称青原下出石头迁。迁下出天皇悟。悟下
出龙潭信。信下出德山鉴。鉴下出雪峰存。存下出云门偃。玄沙备。再传为法眼益。皆谓云门法眼二宗。来
自青原石头。虽二家儿孙。亦自谓青原石头所自出。不知其差误。所从来久矣。道悟同时有二人。一住荆
南城西天王寺。嗣马祖。一住荆南城东天皇寺。嗣石头。其下出龙潭信者。乃马祖下天王道悟。非石头下
天皇道悟也。此疑之可阙者。二也。指月录。载南岳青原宗派法嗣未定二人曰。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嗣石
头。住城东。弟子三人。慧真。文赍幽闲。恊律朗符载撰碑。传灯所录。悉同符碑。而误以龙潭信列师法嗣。天
王道悟嗣马祖。住城西。弟子一人。龙潭祟信。荆南节度使邱玄素撰碑。又唐闻人归登南岳碑。圭峰答裴
相国宗趣状。权德与马祖塔铭。皆以天王为马祖嗣。佛国白。达观颖。吕夏卿张无尽。皆著辨證。传灯之误。
独其时同。其地同。其参谒石头马祖同。故犹不能不阙疑。此疑之可阙者。三也)。

祥符荫曰。大凡古今疑信之间。有疑而难信者。有
信而无可疑者。其疑其信。可以决也。惟可疑。而实
可信。既可信。而犹不能无疑。其信其疑。须平其心。
公其见。毋执一时一已之私。此古之所以有阙文
也。天皇天王。景德传灯。及五灯会元。诸家文献。皆
非无徵。徵则皆可信。信则疑不必阙。然佛祖出世。
第九世祖¶ 第 156c 页 X86-0156.png
无非为一大事因缘。云兴电拂。宁争剩迹。千释迦
万弥勒。彼此何分。况同为大鉴之后。均阐达摩之
道。谓其出自石头。固迦文之后裔也。谓其出自马
祖。亦迦文之后裔也。必欲定其信史。两家之执一
纷然。何妨阙为疑文。千古之大同自在。故两存天
皇。天王。而书其系曰。大鉴下第三世。以俟后之详
定焉。

己丑四年。

禅师昙晟造药山。

昙参百丈二十年。因缘不契。遂造药山。祖问甚处
来。曰百丈来。祖曰。百丈有何言句。曰寻常道我有
一句子。百味具足。祖曰。咸则咸味。淡则淡味。不咸
不淡是常味。作么生是百味具足的句。晟无对。祖
曰。争奈目前生死何。曰目前无生死。祖曰。在百丈
多少时。曰二十年。祖曰。二十年在百丈。俗气也不
除。他日侍立次。祖又问。百丈更说甚么法。曰有时
道三句外省去。六句内会取。祖曰。三千里外且喜
没交涉。祖又问更说甚么法。曰有时上堂。大众立
定。以拄杖一时趁散。复召大众。众回首。丈曰。是甚
么。祖曰。何不蚤恁么道。今日因子。得见海兄。晟于
言下顿悟。便礼拜。

庚寅五年。

辛卯五年。

壬辰七年。

诏谥曹溪六祖大鉴禅师塔曰灵照(从南海经略马总请也。〔可〕东柳
第九世祖¶ 第 157a 页 X86-0157.png
宗元撰碑)。

癸巳八年。

沩山道场成。

祐单丁五年。一日念道在接物利生。独居非是。乃
出至山口。语蛇虎曰。我若于此山有缘。汝等各自
散去。若其无缘。我充尔腹。言讫。虫虎四散。祐乃回
山。未几懒安上座至。禅学稍集。众营梵宇。连帅李
景让。奏号同庆寺。风动天下。四方辐辏归之。

慧寂至沩山悟旨。

寂韶州怀化叶氏子。年九岁于广州和安寺。投通
禅师出家。十四岁父母取归。欲与婚媾。寂不从。遂
断手二指。跪致父母前。誓求正法。以报劬劳。父母
乃许再诣通处。而得披剃。未登具。即游方。初谒耽
源。巳悟玄旨。后参沩山。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
弥。寂曰。有主。曰主在甚么处。寂从西过东立。沩异
之。寂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曰。以思无思之妙。反
思灵𦦨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
佛如如。寂于言下顿悟。自此执侍。前后盘桓十五
载。一日又问。子既称善知识。争辨得诸方来者。知
有。不知有。有师承。无师承。是义学。是玄学。子试说
看。寂曰。慧寂有验处。伹见僧来。便竖起拂子。问伊
诸方还说这个不说。又曰这个且置。诸方老宿意
作么生。沩叹曰。此是从上宗门中牙爪。又问大地
众生。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子作么生知他有之与
第九世祖¶ 第 157b 页 X86-0157.png
无。曰慧寂有验处。时有一僧从面前过。寂召曰。阇
黎。僧回首。寂曰。和尚。这个便是业识茫茫。无本可
据。沩曰。此是师子一滴乳。迸散六斛驴乳。

甲午九年。

第九世洪州百丈大智祖示寂塔曰大宝胜轮。

祖上堂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
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僧问。
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祖曰。一切诸法。本
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
缚人。但人自虚妄计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
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知法不自生。皆从自已
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
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又本有之
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
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
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
缚脱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
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
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夫学道人。若遇
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名闻利
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
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
愚如聋。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
智。皆是生死。于理无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漂溺。
第九世祖¶ 第 157c 页 X86-0157.png
还归生死海里。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是无求
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
同于有为。故经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
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若能一生心
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
死因断。去住自繇。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缚。不被
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因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
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与
药。祖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正月十七日寂。世寿
九十有五。

寂音洪题祖广录曰。佛语心宗。法门旨趣。至江西
为大备。大智精妙。颖悟之力。能到其所安。此中虽
无地可以栖言语。然要不可以终去语言也。故其
广演之语。大剔禅者法执。而今之五家宗趣。皆此
录森列。如井之在海。其清凉甘滑。泄苦浊毒所不
同。而本则无异质也。

安隐忍曰。先圣教人。悟后还来旧处行。又曰。但一
切仍旧。今之错认此言者不少。夫君臣父子。僧俗
长幼。乃至百工贵贱。各有常仪。即悟后。亦当安分。
设见已同圣人。而轻放肆志。恶得谓之仍旧欤。今
学者才涉参寻。便将禅师二字贴在面上。东奔西
走。为求出世。可谓不仍旧之甚矣。况乃猖狂妄作。
不避讥嫌。使高视之士。疑慢宗乘。中下之流展转
造业。痛哉。观百丈所说所行。而不悛革。真土木无
第九世祖¶ 第 158a 页 X86-0158.png
心矣。

禅师马祖支下虔州西堂大觉智藏寂。

藏骨表殊众。入大寂之室。大寂尝令藏诣长安。通
书于忠国师。忠问汝师说甚么法。藏从东过西立。
忠曰。只这个更别有。藏从西过东立。忠曰。这个是
马师的。仁者作么生。藏曰。蚤巳呈似和尚了。寻又
令送书与径山国一禅师。书中作一圆相。径山发
缄。于圆相中著一点。却封回。后受记莂。贞元七年
开堂。李尚书翱问。马大师有甚么言教。藏呼李翱。
翱应诺。藏曰。鼓角动也。住西堂时。有一俗士问。有
天堂地狱否。藏曰有。曰。有佛法僧宝否。藏曰有。曰。
和尚莫错否。藏曰。汝曾见尊宿来耶。曰会参径山
和尚。藏曰。径山向汝道什么。曰他道一切总无。藏
曰。汝有妻否。曰有。藏曰。径山和尚有妻否。曰无。藏
曰。径山和尚道无即得。士礼谢而去。僧问。有问有
答。宾主历然。无问无答时如何。藏曰。怕烂却那。寿
八十。腊五十五。四月八日寂。宪宗谥大宣教禅师
塔曰元和證真。至穆宗。重谥大觉禅师。

*** 第十世祖

讳希运。闽人也。额间隆起如珠。往南昌参马祖。
值巳寂。乃见百丈嗣法。

乙未十年。

第十世黄檗祖嗣宗统(三十四年)

*** 沩仰宗首建第一世
第九世祖¶ 第 158b 页 X86-0158.png

讳灵祐。福州长溪赵氏子。参百丈嗣法。开沩山
道场。

嗣沩山法同建宗旨袁州仰山祖。

讳慧寂。韶州怀化叶氏子。年十四。断二指跪致
父母前。誓求正法。以报劬劳。依南华寺通禅师
得度。初谒耽源。后参沩山。嗣法共建宗旨。天下
称曰沩仰宗。

沩仰祖首建宗统 发明(何以不书嗣宗统。曰以沩仰首建也。礼曰。别子为祖。
继别子为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圆觉六传至曹溪。分为南岳青原。南岳青原后。分五宗。五宗既定。
各宗始别之祖以定宗统。不书嗣者。尊首建也。然则临济奚以书曰。以承嗣来源。单传世系有在也)。

或问祥符曰。帝王历世。独尊一统之经。佛祖开宗。
何列诸家之纪。祥符曰。治统与道统不同。治统以
天下为家。帝王诞膺天命。君临万邦。大统集焉。春
秋首书王正于鲁史之元年者。大一统也。五霸之
强。必黜之。不使奸此统也。吴楚之窃。必外之。不使
僭此统也。又治统必天命人归。而大统始集。故周
文王在侯服五十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抚方夏。
商命未革。而周统不膺。至武王代商。大统始集焉。
纲目书始皇二十六年。乃继周统。高祖功成五年。
方接秦亡。晋始于平吴。而不始于泰和。唐始于灭
盗。而不始于武德。正统之归。间不容发。治统必世
次相承。天下不可一日无君。道统则今古可绍。百
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然几微之间。千差万别。所以
佛祖垂统。不许无师自悟。千佛列祖。必躬承记莂。
第九世祖¶ 第 158c 页 X86-0158.png
乃称法王。法王治统。则以法界为家。以立法开宗
为统。立法因时。所以救知见之不一。开宗设教。所
以示纲要之大同。其间父子投机。君臣合妙。此沩
仰曹洞。所以并垂宗统也。法王治统。即集于道统。
故建统开宗。而年历纪焉。昭法化相宣也。法界之
在人心。不一不异。人人悟證此心。人人自成宗统。
五家枢要密严。于以善承。拈花微笑。上下独尊之
旨。可以五宗。而统百千万亿无尽藏宗。可以百千
万亿无尽藏宗而统于五宗。以统于拈花微笑上
下独尊之大宗。非如八百国之闰位分封。实如一
太虚之圆容普摄也。沩仰。云门。法眼。三宗。不数传
而中断。相承世数。湮没无徵。故阙而不书。沩仰开
宗。而沩仰之后统焉。云门法眼开宗。而云门法眼
之后统焉。道统非如治统之隔碍也。心承千古者。
自融会贯通焉耳矣。

丙申十一年。

沩山祖送镜与东平。

寂祖住东平。沩山祖令僧送书。并镜一面。寂祖上
堂提起示众曰。且道是沩山镜。东平镜。若道是东
平镜。又是沩山送来。若道是沩山镜。又在东平手
里。道得则留取。道不得则扑破去也。众无语。祖扑
破。便下座。

禅师马祖支下隐峰寂。

峰邵武邓氏子。屡参马祖石头。后于马祖言下相
第九世祖¶ 第 159a 页 X86-0159.png
契。元和中登五台。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两军
交锋。未决胜负。峰曰。吾当少解其患。乃掷锡空中。
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斗心顿息。峰既显异。虑
成惑众。遂入五台。于金刚窟前将示灭。问众曰。诸
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曰有。
曰。还有倒立者否。曰未尝见有。峰乃倒立而化。亭
亭然其衣顺体。时众议舁就茶毗。屹然不动。远近
瞻睹。惊叹无巳。峰有妹为尼。时亦在彼。乃拊而咄
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于是以手
推之。偾然而踣。遂就阇维。收舍利建塔。

丁酉十二年。

戊戌十三年。

禅师马祖支下信州鹅湖慧觉大义寂。

义衢州须江徐氏子。嗣法马祖。李翱问。大悲菩萨。
用千手眼作么。义曰。今上用公作么。宪宗诏入麟
德殿论道。有一法师问。如何是四谛义。曰圣上一
帝。三帝何在。又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
而立禅。义曰。法师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
法师曰。如何是禅。义以手点空。法师无对。帝曰。法
师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奈何。帝问。何者是
佛性。义对曰。不离陛下所问。帝默契。益加钦重。正
月七日寂。寿七十四。敕谥慧觉禅师。见性之塔。

禅师马祖支下京兆章敬寺大觉怀恽寂。

恽泉州同安谢氏子。受大寂心印。初住定州柏岩。
第九世祖¶ 第 159b 页 X86-0159.png
次止中条山。元和初。诏居上寺。有僧来参。绕座三
匝。振锡而立。恽曰。是是。其僧复到南泉。亦绕座三
匝。振锡而立。泉曰。不是不是。僧曰。章敬道是。和尚
为什么道不是。泉曰。章敬即是。是汝不是。十二月
二十二日寂。塔于灞水。曰大宝相。

禅师马祖支下婺州五泄山灵默寂。

默毗陵宣氏子。参马祖密契玄机。入天台居白沙。
猛虎驯扰。后居五泄。颇著异迹。三月二十三日。沐
浴焚香。端坐告众曰。法身圆寂。示有去来。千圣同
源。万灵归一。吾今沤散。奚假兴哀。倘固违言。非吾
弟子。时有僧问和尚向甚么处去。默曰无处去。曰
某何不见。默曰。非眼所睹。言毕。奄然而化。寿七十
二。腊四十一。高僧志闲撰行录。

己亥十四年。

帝遣中使迎佛骨至京师贬韩愈为潮州剌史。

正月中使自凤翔法门寺塔。迎佛指骨入内供养。
二月具威仪历送诸寺俱养。王公士民。瞻奉唯恐
弗及。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上大怒。将加愈极
刑。裴度崔群为言。愈虽狂。发于忠悃。宜宽容以开
言路。乃贬潮州剌史。

祥符荫曰。唐昌黎与宋之欧阳司马诸公。虽以文
名世。然实未闻大道。毋怪乎其不知佛法也。昌黎
到郡。以表哀谢。劝东封泰山。冀召已以述作。则其
当时谏佛骨也。特徇名使气之所为耳。岂忠臣事
第九世祖¶ 第 159c 页 X86-0159.png
君不顾其身之谓乎。及祀神海上。谒见大颠。愤郁
悲躁之情。不觉逡巡自失。史称退之性愎讦。当时
皆薄其为人。与李绅同列。耻居其下。数上疏讼其
短。今观退之上阁下诸公书。求哀乞怜之态。出自
至情。使愈而果闻道。岂若是乎。即此可以知佛法
之当学矣。其文章不过波澜流动。能洗从前衰靡
耳。黄山谷谓愈见大颠后。文章理胜。而排佛之词
亦少沮。诚道其实也。嘉祐中有西蜀龙某者。摘退
之言行。悖戾先圣者。条攻之。凡二十篇。退之生平。
蹈伪疏脱。尽露底里。欧阳文忠见之叹曰。退之复
生。不能自解免矣。王荆国尝曰。人有乐孟子距杨
墨也。而以排佛老为己功。呜呼。庄子所谓夏虫者。
其斯人之谓乎。道。岁也。圣人。时也。执一时。而疑岁
者。终不闻道。夫春起于冬。而以冬为终。终天下之
大道者。其释氏乎。不至于是者。皆所谓夏虫也。司
马景文新史。极诋佛。至谓佛不过一槁人耳。又谓
其精微不出于吾书。其诞吾不信。呜呼。景文。活人
也。于天下后世。为何如。而一槁人。乃能感化如此。
则其为槁人也。亦不可得而知之神圣矣。景文非
神圣。又何足以知夫神之所以为神。圣之所以为
圣哉。不知而极诋之。景文亦何心乎。东坡谓其为
聪明之所障。駮其精微。不出吾书。诞而不信之语。
可谓详至。(文载别传)圆通秀居法云时。神宗遣中使降
香。并磨衲。仍传圣语表朕亲至之礼。皇弟荆王俱
第九世祖¶ 第 160a 页 X86-0160.png
日夕问道座下。景文方登庸。以佛法太盛。将经营
之。秀曰。公聪明人。类英杰。非因佛法不能尔。遽忘
愿力乎。景文意憬然。从此不敢复言佛法之非。欧
阳文忠修唐书。撰五代史。凡所载释氏之事。并皆
削去。后官洛中。一日游嵩山。却去仆吏。放意而往。
至一山寺。入门修竹满轩。公休于殿陛旁。有老僧
阅经自若。与语。不甚顾答。公心异之。曰道人住山
久如。曰甚久也。又问诵何经。曰法华经。公曰。古之
高僧。临生死之际。类皆谈笑脱去。何道致之耶。对
曰。定慧力耳。又问今乃寂寥无有。何哉。老僧笑曰。
古人念念定慧。临终安得散乱。今人念念散乱。临
终安得定慧。文忠大惊。不自知膝之屈也。(谢希深尝作文
记其事)观此则知昌黎司马欧阳等诸公。其始所为。
皆为虚名所劫持。而障于聪明者也。然究皆晚而
自悔。有所得于佛法而止。今之聪明文章。不及三
公者万一。又不知三公晚年之造诣。才事呫哔。学
操觚。读原道本论等书。而乃以新史退之排佛老
之功。比于孟子。欲效尤之。噫。其亦自堕夏虫之见
而不觉。后来严冬栗冽时。屈蠖重壤。瞻天日以无
从。始悔从前之谬妄也。讵不悲夫。凡此之言。非为
佛法饶舌。实为自外于佛法者。不惜婆心也。幸慎
思之。

庚子十五年。

穆宗(名恒在位四年)
第九世祖¶ 第 160b 页 X86-0160.png

穆宗辛丑长庆元年。

禅师马祖支下汾州大达国师无业寂。

业商州上洛杜氏子。得旨于马祖。寻诣曹溪。遍历
庐岳天台。举充两街大德。笑而不受。曰非吾志也。
后游上党。为节度使李抱真所重。旦夕瞻奉。业有
倦色。乃之绵上。复南下至西河。剌史董叔缠。请住
开元。业曰。吾缘在兹。不可却也。雨大法雨。垂二十
年。并汾缁白。无不向化。凡有致问。皆答之曰。莫妄
想。宪宗屡遣使徵召。皆辞疾不赴。暨穆宗即位。思
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阜等。赍诏迎请曰。皇上
此度思旨。不同常时。愿和尚且顺天心。不可言疾
也。业微笑曰。有何德。累烦圣上。且请前行。吾从别
道去矣。乃沐浴剃发。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汝
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
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
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
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同响。无
有实者。故经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常了一
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
言讫跏趺而逝。茶毗日。祥云五色。异香四彻。所获
舍利。璨若玉珠。弟子等贮以金棺。藏于石塔。塔曰
澄源。

梅屋常曰。荆国王文公尝问张文定公曰。去孔子
百年而有孟轲。此后迨孔孟者为谁。何吾道之寥
第九世祖¶ 第 160c 页 X86-0160.png
寥乎。文定沉吟久之。曰有人。第恐过之耳。曰谁耶。
文定曰。南岳让。嵩山圭。马祖。石头。丹霞。无业。若此
类。孔孟之教辔勒不住。故归释氏矣。文公深肯之。
其后张无尽闻之叹曰。达人之论也。然嵩山汾州。
盖祖庭之旁出者。其感应超绝。说法沛然如此。则
南岳而下。的传正续宗师。世教辔勒不住。端可见
矣。二三公之谠论。渠不信夫。

宗统编年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