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600-A¶ 第 61a 页
* No. 1600-A
宗统编年进
呈奏疏
江南常州府武进县祥符寺(臣)僧(纪荫)谨
奏
恭惟
皇帝陛下。道涵天地。德贯古今。
睿智亶聪。谟训蔚虞周之盛。
皇猷允塞。文章焕羲禹之隆。两仪之内。无物不仰
赖生成。三教之中。无人不钦承化育。洋洋光辉
盛大之日。荡荡名教兴扬之时。窃(臣僧)薮泽蜎
微。山林樗废。幼习邹鲁。既识字以无多。长慕禅
宗。复究心而未尽。百凡荒昧。俯仰愧惭。祇于世
道人心。每切攸同之念。时乎宗传慧脉。实深从
上之思。不揣颛愚。辄相探考。会儒释之渊源。参
圣贤之壶域。仿史例以编年。垂宗统于后世。燃
松滴露。既兀兀以成书。持钵沿门。遂孜孜而付
梓。兹盖伏遇
皇帝陛下圣化熏陶。仁风渐被。裁成无外。统中天调
1600-A¶ 第 61b 页 X86-0061.png
御之
君师。纤钜不遗。现盛世慈祥之
佛祖。笔削心承。愿就
至尊之衮钺。流通念切。希同藏典以施行。伹瞻
九重万里。末由蒲伏以谒丹墀。何幸一日千秋。得聆
謦欬而亲函丈。不避狂妄之诛。径申冒昧之请。
兹因法叔玉泉和尚入
觐之次。谨陈
皇清一统万年颂一章。敬申草野倾向化日之葵忱。
并所纂宗统编年一部。恳求法叔。代呈
御前。伏乞
陛下万几之暇。俯赐电览。倘蒙
日月光烛幽微。不责谬略之愆疵。大施荡平之教
训。宠锡冠序。敕许颁行。庶
王言穆穆。示大道之康衢。
圣诲皇皇。宝
鸿章于法苑。(臣僧)誓将泉壑馀生。炳香额手。而祝
无疆。更矢刹尘微愿。沥胆捐躯。以图上报。(臣僧)
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不胜瞻
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奏。
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君师。纤钜不遗。现盛世慈祥之
佛祖。笔削心承。愿就
至尊之衮钺。流通念切。希同藏典以施行。伹瞻
九重万里。末由蒲伏以谒丹墀。何幸一日千秋。得聆
謦欬而亲函丈。不避狂妄之诛。径申冒昧之请。
兹因法叔玉泉和尚入
觐之次。谨陈
皇清一统万年颂一章。敬申草野倾向化日之葵忱。
并所纂宗统编年一部。恳求法叔。代呈
御前。伏乞
陛下万几之暇。俯赐电览。倘蒙
日月光烛幽微。不责谬略之愆疵。大施荡平之教
训。宠锡冠序。敕许颁行。庶
王言穆穆。示大道之康衢。
圣诲皇皇。宝
鸿章于法苑。(臣僧)誓将泉壑馀生。炳香额手。而祝
无疆。更矢刹尘微愿。沥胆捐躯。以图上报。(臣僧)
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不胜瞻
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奏。
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1600-A¶ 第 61c 页 X86-0061.png
* No. 1600-B
宗统编年序
经明道之书也。史记事之书也。经通则人心之义理
斯见。史达则古今之得失有徵。合而兼之者。其唯春
秋乎。孔子当周室衰微乾纲解纽之际。慨然以斯文
为已任。就鲁史而寓王法。叙伦敦典。褒德贬罪。而善
以劝。恶以惩。其志存乎经世。一笔一削。功等于抑洪
水驱猛兽。而其大意。则主乎正人心术。此春秋之经
兼史。而为圣贤传心明道之要典也。吾道一以贯之。
大要不出忠恕。能尽已之心。推已之心以及人。而大
道不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一贯之旨。吾夫子实
于洙泗杏坛。一花拈出。而西方圣人之教。吾夫子亦
未尝不先逗其机也。列子述商太宰问圣于孔子。孔
子以博学多识自居。而不居于圣。于三王五帝。以任
仁义智勇称之。而弗知其圣。及宰骇问。乃动容曰。西
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
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以今观之。西方圣人之教。
吾夫子盖尝先逗其机也。天地民物之间。古今升降
之际。必有厥终厥始。而究极指归。世教存而不论。盖
人道参天位地。而不可语于范围之外者也。然朝闻
夕可之言。夫子深切叹之。而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如
子贡者。尚且叹为不可得闻。则今之凡得闻于吾夫
宗统编年序
经明道之书也。史记事之书也。经通则人心之义理
斯见。史达则古今之得失有徵。合而兼之者。其唯春
秋乎。孔子当周室衰微乾纲解纽之际。慨然以斯文
为已任。就鲁史而寓王法。叙伦敦典。褒德贬罪。而善
以劝。恶以惩。其志存乎经世。一笔一削。功等于抑洪
水驱猛兽。而其大意。则主乎正人心术。此春秋之经
兼史。而为圣贤传心明道之要典也。吾道一以贯之。
大要不出忠恕。能尽已之心。推已之心以及人。而大
道不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一贯之旨。吾夫子实
于洙泗杏坛。一花拈出。而西方圣人之教。吾夫子亦
未尝不先逗其机也。列子述商太宰问圣于孔子。孔
子以博学多识自居。而不居于圣。于三王五帝。以任
仁义智勇称之。而弗知其圣。及宰骇问。乃动容曰。西
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
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以今观之。西方圣人之教。
吾夫子盖尝先逗其机也。天地民物之间。古今升降
之际。必有厥终厥始。而究极指归。世教存而不论。盖
人道参天位地。而不可语于范围之外者也。然朝闻
夕可之言。夫子深切叹之。而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如
子贡者。尚且叹为不可得闻。则今之凡得闻于吾夫
1600-A¶ 第 62a 页 X86-0062.png
子者。皆夫子之文章而巳矣。呜呼世愈后道愈微。而
一贯之旨。几何其不悖谬也。西方圣人之教。该摄恒
沙。详周法界。慈云旦聚。广被无方。慧日晨跻。光明亘
远。莲河葱岭。曷胜象负之书。鹿苑竹林。未罄龙藏之
典。自祖衣东被。继佛履西游。粤溯渊源之人。岂无纪
载之传。然而各述宗风谱系。或淆近远。并垂语录。流
行莫识后先。所以学海波澜。游之者罔臻阃奥。宗门
关键。探之者罕辨脩途。自非心源泉涌智辩云飞。何
以尚论千秋提衡两端者矣。夫椒祥符和尚。德齐龙
树。才拟马鸣。髫髦游刃于儒门。肯綮奏刀于法苑。神
应不穷。辨济鹿驰羊之小学。智通无累。按鸡园猿沼
之真灯。发广大心。示真实语。拈微妙理。开方便门。会
佛祖以成书。作吾宗之信史。续慧灯于迦叶。以火传
薪。结法集于阿难。持瓶泻水。因时记事。贯一部十七
史之菁华。纪月编年。昉二百四十年之笔削。信矣法
门龙象。良哉方外春秋。道洽大千。使闻未闻者。忽省
雷音之旨。化均百亿。俾见未见者。欣瞻满月之文。具
叶翻风。甘露弥于识种。宝华注雨。慧水溢于身田。阐
教脂那。接引之方无量。疏源身毒。利济之益靡涯。岂
特从上诸方鹅王。标其髓液。将使九流百氏列派。尽
以朝宗。儒释不背而相资。理事各适以为用。人心既
正。大道自明。其与六经诸史。互相表章。当来之金篦。
末法之宝炬也。恭惟
今上皇帝陛下。圣学天纵。亶作君师
一贯之旨。几何其不悖谬也。西方圣人之教。该摄恒
沙。详周法界。慈云旦聚。广被无方。慧日晨跻。光明亘
远。莲河葱岭。曷胜象负之书。鹿苑竹林。未罄龙藏之
典。自祖衣东被。继佛履西游。粤溯渊源之人。岂无纪
载之传。然而各述宗风谱系。或淆近远。并垂语录。流
行莫识后先。所以学海波澜。游之者罔臻阃奥。宗门
关键。探之者罕辨脩途。自非心源泉涌智辩云飞。何
以尚论千秋提衡两端者矣。夫椒祥符和尚。德齐龙
树。才拟马鸣。髫髦游刃于儒门。肯綮奏刀于法苑。神
应不穷。辨济鹿驰羊之小学。智通无累。按鸡园猿沼
之真灯。发广大心。示真实语。拈微妙理。开方便门。会
佛祖以成书。作吾宗之信史。续慧灯于迦叶。以火传
薪。结法集于阿难。持瓶泻水。因时记事。贯一部十七
史之菁华。纪月编年。昉二百四十年之笔削。信矣法
门龙象。良哉方外春秋。道洽大千。使闻未闻者。忽省
雷音之旨。化均百亿。俾见未见者。欣瞻满月之文。具
叶翻风。甘露弥于识种。宝华注雨。慧水溢于身田。阐
教脂那。接引之方无量。疏源身毒。利济之益靡涯。岂
特从上诸方鹅王。标其髓液。将使九流百氏列派。尽
以朝宗。儒释不背而相资。理事各适以为用。人心既
正。大道自明。其与六经诸史。互相表章。当来之金篦。
末法之宝炬也。恭惟
今上皇帝陛下。圣学天纵。亶作君师
1600-A¶ 第 62b 页 X86-0062.png
皇极懋昭。彰同文于千古
宸猷允塞。垂至化于万年。金舆玉轴。一统辑告成之
书。华衮威鈇。群贤纂前朝之典。洋洋乎。光辉盛大之
日。济济乎。名教兴隆之时。而宗统编年。际斯成就。文
章黼黻。于以藻饰太平。心法宗风。将来绵亘治运。宁
唯纸皮笔骨。藏名山而俟后起行。见刻木铸金。布
国门而质大方矣。不避衰悰。欢喜敬序。皈依
三宝弟子。七十八老人。许之渐。法名济霈。顿首谨撰。
* No. 1600-C
序
癸亥五月。渡湖。访祥符湖公和尚。留宿藏云旧室。时
公有编修僧史之愿。即事漫成二诗。其一曰。破浪乘
风得得来。湖山高卧许追陪。旷怀欲发古人秘。薄俗
每令中念灰。鼓吹词坛嗟末学。栋梁法苑望奇材。他
年僧史编成后。先寄须教老眼开。其二曰。叹息吾衰
入梦乡。唯馀蝴蝶满匡床。孤灯绵历岁月古。千偈澜
翻齿颊香。石上苔纹留马迹。天边星彩射龙光。禅流
波靡今尤甚。犹幸僧中有此郎。盖志喜也。已巳夏。公
手扎函宗统编年。来莲峰山舫曰。和尚不靳一言序
之。青炷香展卷曰。斯诚千古阙典。亦千古盛事。佛祖
纪纲。宗师血脉。藉以永传。其有功于法苑。岂啻一缕
千钧。第草草劳人。何能发扬大意。表白深心。然念和
宸猷允塞。垂至化于万年。金舆玉轴。一统辑告成之
书。华衮威鈇。群贤纂前朝之典。洋洋乎。光辉盛大之
日。济济乎。名教兴隆之时。而宗统编年。际斯成就。文
章黼黻。于以藻饰太平。心法宗风。将来绵亘治运。宁
唯纸皮笔骨。藏名山而俟后起行。见刻木铸金。布
国门而质大方矣。不避衰悰。欢喜敬序。皈依
三宝弟子。七十八老人。许之渐。法名济霈。顿首谨撰。
* No. 1600-C
序
癸亥五月。渡湖。访祥符湖公和尚。留宿藏云旧室。时
公有编修僧史之愿。即事漫成二诗。其一曰。破浪乘
风得得来。湖山高卧许追陪。旷怀欲发古人秘。薄俗
每令中念灰。鼓吹词坛嗟末学。栋梁法苑望奇材。他
年僧史编成后。先寄须教老眼开。其二曰。叹息吾衰
入梦乡。唯馀蝴蝶满匡床。孤灯绵历岁月古。千偈澜
翻齿颊香。石上苔纹留马迹。天边星彩射龙光。禅流
波靡今尤甚。犹幸僧中有此郎。盖志喜也。已巳夏。公
手扎函宗统编年。来莲峰山舫曰。和尚不靳一言序
之。青炷香展卷曰。斯诚千古阙典。亦千古盛事。佛祖
纪纲。宗师血脉。藉以永传。其有功于法苑。岂啻一缕
千钧。第草草劳人。何能发扬大意。表白深心。然念和
1600-A¶ 第 62c 页 X86-0062.png
尚数年心血。几为枯瘁。不惜身命。然大法炬。为最后
末劫。照耀人天。敢不赞叹申明。昭告天下后世。夫著
述难事也。而况于持论宗门。持论宗门不易也。而况
于编定宗统。系之岁年。斯诚难之又难矣。无彻见今
古之明眼。无大公无我之直心。而不出之。以真才达
识。亦何能洞阐精微。张皇要眇。使单传直指之道。彰
明较著于目前。佛祖宗师之机。辉煌历落于后日。而
且会儒释之渊源。明圣凡之极致。提一心宗。统摄百
氏。宝网帝珠。灿交光之涉入。香河狮乳。拈一味以密
融。不綦难中之难欤。所以自古及今。未有人曾及之
者。况乎时风浇薄。知见日漓。不念苦心。唯存私见者。
往往有之。今编年。扩大同之道域。撤一贯之籓篱。哲
人奥旨。久而愈彰。古德真风。闻斯兴起。大书特笔。不
遗提挈宣明。条目纲领。具见隐微严谨。唯和尚之才
之识。足以激扬铿锵。而眼明心公。无丝毫隔碍。故取
二千馀年佛心祖髓。向笔尖上。流注真常。作未来金
镜。虽程婴杵臼之用心。不是过也。读是编者。循年核
实。举法知时。千秋文献足徵。一会灵山未散。从此人
登般若之航。家达菩提之路矣。先师退翁老人。尝有
是志而未遑。宝云月兄和尚。尝欲成法苑春秋。及僧
宝翼徵等书而未就。今公克承先志。丕著宗猷。举其
所甚难者。而易为之。成
昭代蔚然之钜典。展从上未敷之鸿绪。青以衰飒颓
光。犹幸躬逢其盛。宁不亟为前后千古称庆乎。在昔
末劫。照耀人天。敢不赞叹申明。昭告天下后世。夫著
述难事也。而况于持论宗门。持论宗门不易也。而况
于编定宗统。系之岁年。斯诚难之又难矣。无彻见今
古之明眼。无大公无我之直心。而不出之。以真才达
识。亦何能洞阐精微。张皇要眇。使单传直指之道。彰
明较著于目前。佛祖宗师之机。辉煌历落于后日。而
且会儒释之渊源。明圣凡之极致。提一心宗。统摄百
氏。宝网帝珠。灿交光之涉入。香河狮乳。拈一味以密
融。不綦难中之难欤。所以自古及今。未有人曾及之
者。况乎时风浇薄。知见日漓。不念苦心。唯存私见者。
往往有之。今编年。扩大同之道域。撤一贯之籓篱。哲
人奥旨。久而愈彰。古德真风。闻斯兴起。大书特笔。不
遗提挈宣明。条目纲领。具见隐微严谨。唯和尚之才
之识。足以激扬铿锵。而眼明心公。无丝毫隔碍。故取
二千馀年佛心祖髓。向笔尖上。流注真常。作未来金
镜。虽程婴杵臼之用心。不是过也。读是编者。循年核
实。举法知时。千秋文献足徵。一会灵山未散。从此人
登般若之航。家达菩提之路矣。先师退翁老人。尝有
是志而未遑。宝云月兄和尚。尝欲成法苑春秋。及僧
宝翼徵等书而未就。今公克承先志。丕著宗猷。举其
所甚难者。而易为之。成
昭代蔚然之钜典。展从上未敷之鸿绪。青以衰飒颓
光。犹幸躬逢其盛。宁不亟为前后千古称庆乎。在昔
1600-A¶ 第 63a 页 X86-0063.png
有宋哲后。尊尚祖道。吴中道原禅师。辑传灯录。成。上
之。诏词臣杨亿等讨论。颁入大藏。镡津契嵩禅师。著
传法正宗记。献之阙下。宰相韩琦。翰林欧阳修诸公。
郑重叹美。亦诏入大藏。
今上圣天子。崇文重法。度越前皇。将见此书。上达
宸聪。石渠天禄之间。当有补衮调羹。扶起正法轮者。
则兹编流通。黼黻太平。助扬盛化。又不止法苑增华。
缁门藉重巳也。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岁次庚午春二月谷旦华山沙
门晚青槃谭撰
* 宗统编年目录
卷之一
佛纪(上)
释迦牟尼佛
卷之二
佛纪(下)
释迦牟尼佛
卷之三
祖纪(西天祖师)
一祖迦叶尊者 二祖阿难尊者
之。诏词臣杨亿等讨论。颁入大藏。镡津契嵩禅师。著
传法正宗记。献之阙下。宰相韩琦。翰林欧阳修诸公。
郑重叹美。亦诏入大藏。
今上圣天子。崇文重法。度越前皇。将见此书。上达
宸聪。石渠天禄之间。当有补衮调羹。扶起正法轮者。
则兹编流通。黼黻太平。助扬盛化。又不止法苑增华。
缁门藉重巳也。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岁次庚午春二月谷旦华山沙
门晚青槃谭撰
* 宗统编年目录
卷之一
佛纪(上)
释迦牟尼佛
卷之二
佛纪(下)
释迦牟尼佛
卷之三
祖纪(西天祖师)
一祖迦叶尊者 二祖阿难尊者
1600-A¶ 第 63b 页 X86-0063.png
三祖商那和脩尊者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
卷之四
七祖婆须密尊者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九祖伏驮密多尊者 十祖胁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马鸣大士
卷之五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卷之六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廿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二十二祖摩拿罗尊者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卷之七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卷之八
祖纪(东土祖师)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少林菩提达磨祖师
卷之九
第二世邺都可祖师 第三世罗浮灿祖师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
卷之四
七祖婆须密尊者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九祖伏驮密多尊者 十祖胁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马鸣大士
卷之五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卷之六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廿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二十二祖摩拿罗尊者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卷之七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卷之八
祖纪(东土祖师)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少林菩提达磨祖师
卷之九
第二世邺都可祖师 第三世罗浮灿祖师
1600-A¶ 第 63c 页 X86-0063.png
第四世蕲春信祖师
卷之十
第五世东山忍祖师 第六世曹溪能祖师
卷之十一
第七世南岳让祖师 第七世青原思祖师
第八世江西一祖师 第八世石头迁祖师
卷之十二
第九世百丈海祖师 第八世石头迁祖师
第十世黄檗运祖师 第九世药山俨祖师
沩仰开宗第一世(沩仰)山(祐寂)祖师
卷之十三
第十世黄檗运祖师 第九世药山俨祖师
第十世云岩晟祖师
沩仰开宗第一世(沩仰)山(祐寂)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山(价寂)祖师
卷之十四
五宗纪
临济开宗第一世临济玄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曹洞)山(价寂)祖师
沩仰开宗第一世(沩仰)山(祐寂)祖师
卷之十五
临济开宗第一世临济玄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山(价寂)祖师
卷之十六
卷之十
第五世东山忍祖师 第六世曹溪能祖师
卷之十一
第七世南岳让祖师 第七世青原思祖师
第八世江西一祖师 第八世石头迁祖师
卷之十二
第九世百丈海祖师 第八世石头迁祖师
第十世黄檗运祖师 第九世药山俨祖师
沩仰开宗第一世(沩仰)山(祐寂)祖师
卷之十三
第十世黄檗运祖师 第九世药山俨祖师
第十世云岩晟祖师
沩仰开宗第一世(沩仰)山(祐寂)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山(价寂)祖师
卷之十四
五宗纪
临济开宗第一世临济玄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曹洞)山(价寂)祖师
沩仰开宗第一世(沩仰)山(祐寂)祖师
卷之十五
临济开宗第一世临济玄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山(价寂)祖师
卷之十六
1600-A¶ 第 64a 页 X86-0064.png
临济宗第二世兴化奖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山(价寂)祖师
曹洞宗第二世云居膺祖师
卷之十七
临济宗第三世南院颙祖师
曹洞宗第二世云居膺祖师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师
云门开宗第一世云门偃祖师
卷之十八
临济宗第三世南院颙祖师
临济宗第四世风穴沼祖师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师
曹洞宗第四世凤栖志祖师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观祖师
云门开宗第一世云门偃祖师
法眼开宗第一世清凉益祖师
卷之十九
临济宗第五世首山念祖师
临济宗第六世汾州昭祖师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观祖师
曹洞宗第六世太阳玄祖师
卷之二十
临济宗第七世石霜圆祖师
临济宗第八世杨岐会祖师
曹洞开宗第一世(洞曹)山(价寂)祖师
曹洞宗第二世云居膺祖师
卷之十七
临济宗第三世南院颙祖师
曹洞宗第二世云居膺祖师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师
云门开宗第一世云门偃祖师
卷之十八
临济宗第三世南院颙祖师
临济宗第四世风穴沼祖师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师
曹洞宗第四世凤栖志祖师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观祖师
云门开宗第一世云门偃祖师
法眼开宗第一世清凉益祖师
卷之十九
临济宗第五世首山念祖师
临济宗第六世汾州昭祖师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观祖师
曹洞宗第六世太阳玄祖师
卷之二十
临济宗第七世石霜圆祖师
临济宗第八世杨岐会祖师
1600-A¶ 第 64b 页 X86-0064.png
临济宗第九世白云端祖师
曹洞宗第六世太阳玄祖师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师
卷之二十一
临济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师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师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师
卷之二十二
临济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师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师
卷之二十三
临济宗第十一世昭觉勤祖师
临济宗第十二世虎邱隆祖师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师
曹洞宗第九世丹霞淳祖师
曹洞宗第十世长芦了祖师
卷之二十四
临济宗第十三世归宗华祖师
临济宗第十四世华藏杰祖师
曹洞宗第十世长芦了祖师
曹洞宗第十一世天童珏祖师
曹洞宗第十二世雪窦鉴祖师
曹洞宗第十三世天童净祖师
曹洞宗第十四世鹿门觉祖师
曹洞宗第六世太阳玄祖师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师
卷之二十一
临济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师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师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师
卷之二十二
临济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师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师
卷之二十三
临济宗第十一世昭觉勤祖师
临济宗第十二世虎邱隆祖师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师
曹洞宗第九世丹霞淳祖师
曹洞宗第十世长芦了祖师
卷之二十四
临济宗第十三世归宗华祖师
临济宗第十四世华藏杰祖师
曹洞宗第十世长芦了祖师
曹洞宗第十一世天童珏祖师
曹洞宗第十二世雪窦鉴祖师
曹洞宗第十三世天童净祖师
曹洞宗第十四世鹿门觉祖师
1600-A¶ 第 64c 页 X86-0064.png
曹洞宗第十五世普照辨祖师
曹洞宗第十六世大明宝祖师
曹洞宗第十七世王山体祖师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岩满祖师
卷之二十五
临济宗第十五世卧龙先祖师
临济宗第十六世径山范祖师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岩满祖师
曹洞宗第十九世万松秀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师
卷之二十六
临济宗第十七世仰山钦祖师
临济宗第十八世高峰妙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一世少室泰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宝印遇祖师
卷之二十七
临济宗第十九世中峰本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世圣寿长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宝印遇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三世香严才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万安严祖师
卷之二十八
临济宗第二十一世万峰蔚祖师
曹洞宗第十六世大明宝祖师
曹洞宗第十七世王山体祖师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岩满祖师
卷之二十五
临济宗第十五世卧龙先祖师
临济宗第十六世径山范祖师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岩满祖师
曹洞宗第十九世万松秀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师
卷之二十六
临济宗第十七世仰山钦祖师
临济宗第十八世高峰妙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一世少室泰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宝印遇祖师
卷之二十七
临济宗第十九世中峰本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世圣寿长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宝印遇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三世香严才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万安严祖师
卷之二十八
临济宗第二十一世万峰蔚祖师
1600-A¶ 第 65a 页 X86-0065.png
临济宗第二十二世圣恩持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三世东明旵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万安严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五世少室改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嵩山斌祖师
卷之二十九
临济宗第二十四世翼善慈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五世高峰瑄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六世金陵瑞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七世龙泉聪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七世定国从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嵩少载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镜书祖师
卷之三十
临济宗第二十八世圆通宝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九世禹门传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镜书祖师
卷之三十一
诸方略纪(上)
卷之三十二
诸方略纪(下)
宗统编年目录(终)
临济宗第二十三世东明旵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万安严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五世少室改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嵩山斌祖师
卷之二十九
临济宗第二十四世翼善慈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五世高峰瑄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六世金陵瑞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七世龙泉聪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七世定国从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嵩少载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镜书祖师
卷之三十
临济宗第二十八世圆通宝祖师
临济宗第二十九世禹门传祖师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镜书祖师
卷之三十一
诸方略纪(上)
卷之三十二
诸方略纪(下)
宗统编年目录(终)
1600-A¶ 第 65b 页 X86-0065.png
* 佛祖宗统单传世系之图
* 释迦文佛
* (西竺)初祖迦叶
* 二祖阿难
* 三祖商那和修
* 四祖优波鞠多
* 五祖提多迦
* 六祖弥遮迦
* 七祖婆须蜜
* 八祖佛陀难提
* 九祖伏驮蜜多
* 十祖胁尊者
* 十一祖富那夜奢
* 十二祖马鸣
* 十三祖迦毗摩罗
* 十四祖龙树
* 十五祖迦那提婆
* 十六祖罗睺罗多
* 十七祖僧伽难提
* 十八祖伽耶舍多
* 十九祖鸠摩罗多
* 二十祖阇夜多
*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
* 二十二祖摩拿罗
* 二十三祖鹤勒那
*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
*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祖菩提达磨
* (东震)二祖邺都可
* 三祖罗浮灿
* 四祖蕲春信
* 五祖东山忍
* 六祖曹溪能
* 七祖(南岳让 青原思)
* 八祖(马祖一 石头迁)
* 九祖(百丈海 药山俨)
* 十祖(云岩晟 黄檗运 首建沩仰宗沩山祐)
1600-A¶ 第 65c 页 X86-0065.png
* (单传十一开宗第一)祖(洞山价 临济玄 仰山寂)
* 二祖(曹山寂 兴化奖 云居膺)
* 三祖(南院颙 同安丕)
* 四祖(风穴沼 凤栖志)
* (单传十三开宗一世云门偃)五祖(首山念 梁山观)
* 六祖(汾州昭 太阳玄)
* (单传十五开宗第一世法眼益)七祖(石霜圆 投子青)
* 八祖(杨岐会 芙蓉楷)
* 九祖(白云端 丹霞淳)
* 十祖(五祖演 长芦了)
* 十一祖(昭觉勤 天童珏)
* 十二祖(虎丘隆 雪窦鉴)
* 十三祖(归宗华 天童净)
* 十四祖(华藏杰 鹿门觉)
* 十五祖(卧龙先 普照辨)
* 十六祖(径山范 大明宝)
* 十七祖(仰山钦 王山体)
* 十八祖(高峰妙 雪岩满)
* 十九祖(中峰本 万松秀)
* 二十祖(圣寿长 雪庭裕)
* 二十一祖(万峰蔚 少室泰)
* 二十二祖(圣恩持 宝印遇)
* 二十三祖(东明旵 香严才)
* 二十四祖(翼善慈 万安严)
* 二十五祖(高峰瑄 少室改)
* 二十六祖(金陵瑞 嵩山斌)
* 二十七祖(龙泉聪 定国从)
* 二十八祖(圆通宝 嵩少载)
* 二十九祖(禹门传 宗镜书)
* 二祖(曹山寂 兴化奖 云居膺)
* 三祖(南院颙 同安丕)
* 四祖(风穴沼 凤栖志)
* (单传十三开宗一世云门偃)五祖(首山念 梁山观)
* 六祖(汾州昭 太阳玄)
* (单传十五开宗第一世法眼益)七祖(石霜圆 投子青)
* 八祖(杨岐会 芙蓉楷)
* 九祖(白云端 丹霞淳)
* 十祖(五祖演 长芦了)
* 十一祖(昭觉勤 天童珏)
* 十二祖(虎丘隆 雪窦鉴)
* 十三祖(归宗华 天童净)
* 十四祖(华藏杰 鹿门觉)
* 十五祖(卧龙先 普照辨)
* 十六祖(径山范 大明宝)
* 十七祖(仰山钦 王山体)
* 十八祖(高峰妙 雪岩满)
* 十九祖(中峰本 万松秀)
* 二十祖(圣寿长 雪庭裕)
* 二十一祖(万峰蔚 少室泰)
* 二十二祖(圣恩持 宝印遇)
* 二十三祖(东明旵 香严才)
* 二十四祖(翼善慈 万安严)
* 二十五祖(高峰瑄 少室改)
* 二十六祖(金陵瑞 嵩山斌)
* 二十七祖(龙泉聪 定国从)
* 二十八祖(圆通宝 嵩少载)
* 二十九祖(禹门传 宗镜书)
1600-A¶ 第 66a 页 X86-0066.png
* 宗统历年世代次第之图
1600-A¶ 第 67a 页 X86-0067.png
* 宗统编年凡例
* 大道之统。归于正宗。正宗之传。统乎大道。故曰宗统。
* 佛法。宗旨。随机设化。编年。纪事。据实徵时。其间纪。注。正。变。一本紫阳纲目。他如五经。孔子家语。诸子。通鉴。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唐鉴。新旧唐书。五代史。十九史。诸史详节。读史管见。续通鉴。皇明通纪诸书。法门文字。如释迦谱。古今佛道论衡。弘明广集。大唐内典。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开元释教录。大唐高僧传。内法传。宋高僧传。历代三宝记。景德传灯录。传法正宗记。佛祖统记。佛祖历代通载。佛祖纲目。圣胄集。五灯会元。指月录。总传灯录。诸家语录。及甄正。辨伪等录。(皆详论道教中事者)皆详考合订。不敢一字私涉臆见。
* 是编单纪宗统。凡正传宗统者。大书其嗣统示寂之年。昭法化也。支流旁出者。皆不具书。其间参佐宗化。年月有徵者。仿先经终义之例。书出处颠末于其寂之年。以彰辅化。诸方拈颂论议。因时阐明
1600-A¶ 第 67b 页 X86-0067.png
* 全提密證。不涉语言。大道真宗。岂存功迹。然有系于法化。有关乎宗统者。皆大书焉。讲律并书。儒道兼摄。昭宗统无外也。国政时事。有关宗统。须参考者。亦附书之。非关宗统者。虽彪炳史传。皆不具书。
* 凡正传宗统者。书某宗第几世某处祖示寂。而不书名。有谥加谥。非正传宗统者。讲书法师。律书律师。禅则方书禅师。不敢滥也。书寂书名。有谥加谥。应化圣贤。难以格定者。不在此例。来往参承。或称禅师。或单书名者。皆有深意微义具存。非轻率也。有隐而须发者。夹注发明之。
* 文献俱关。地异时远。无从稽定者。曰阙文。文献并徵。因时因事。不能无碍。未敢据定者。曰阙疑。自昔互有异同。至今确实考證者。曰考定。诸子百家别集中。参合可證者。曰别證。文阙献徵据实准定。以俟后稽者。曰存考。
* 迦文开宗垂统。为佛纪。迦叶以至黄檗云岩诸祖。绍统传宗。为祖纪。五宗而后。承宗继统。为宗纪。临济禹门。曹洞宗镜。两祖之下。诸方法化。正在繁衍。宗统未敢遂定。诸方之出处大略。随年编至今康熙已巳。为诸方略纪。以俟后来补定。
* 法门广大。知见浅近。兹编聊为草创拥簪。岂能遂称成书。蒐讨未周。当从补入。大纲细目。不全不合者。仰祈
* 凡正传宗统者。书某宗第几世某处祖示寂。而不书名。有谥加谥。非正传宗统者。讲书法师。律书律师。禅则方书禅师。不敢滥也。书寂书名。有谥加谥。应化圣贤。难以格定者。不在此例。来往参承。或称禅师。或单书名者。皆有深意微义具存。非轻率也。有隐而须发者。夹注发明之。
* 文献俱关。地异时远。无从稽定者。曰阙文。文献并徵。因时因事。不能无碍。未敢据定者。曰阙疑。自昔互有异同。至今确实考證者。曰考定。诸子百家别集中。参合可證者。曰别證。文阙献徵据实准定。以俟后稽者。曰存考。
* 迦文开宗垂统。为佛纪。迦叶以至黄檗云岩诸祖。绍统传宗。为祖纪。五宗而后。承宗继统。为宗纪。临济禹门。曹洞宗镜。两祖之下。诸方法化。正在繁衍。宗统未敢遂定。诸方之出处大略。随年编至今康熙已巳。为诸方略纪。以俟后来补定。
* 法门广大。知见浅近。兹编聊为草创拥簪。岂能遂称成书。蒐讨未周。当从补入。大纲细目。不全不合者。仰祈
1600-A¶ 第 67c 页 X86-0067.png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岁次已巳
佛诞日临济三十四世后学新安沙门释纪荫槃谭
谨述于夫椒祥符之大中堂
* No. 1600-D
宗统编年总论
祥符纪荫曰。盖闻圣王之治天下也。本乎格致诚
正。施之修齐治平。尽性践形。事天立命。是以首出
庶物。建极乘乾。一人有道。万国咸宁。唐虞之化。于
变时雍。夏商之间。政刑并用。爰及周衰。道微政弛。
人心坏乱。笃生孔孟。明道德以叙彝伦。行仁义而
正风俗。汉唐以降。教化不兴。法度是守。渐骛于外。
失其本心。又以诸家庞杂。大道支离。程朱出而阐
明约束之。圣学虽显。然以为章句致身之涂。鲜见
成己成物之士。斯文将丧。叔世何堪。蚩蚩者氓。固
不可使之知。而坦坦者道。亦何可不使之由也。夫
1600-A¶ 第 68a 页 X86-0068.png
语大莫载。六合之外。岂可存而不论。语小莫破。圣
人岂真有不知能。然而洪荒以前。浑沌先是何状。
九州之际。溟渤终于何底。沧桑见见。生死历然。将
来世数何终。人物何止。藉曰方圆一气。一气之始。
何以弥纶。太极两仪。无极之初。是何境象。性本于
天。而天之所以为天。则曰无声无臭至矣。得之有
命。而命之所以为命。则曰莫之致而致焉。是岂原
始要终。圣贤有所未尽。抑亦察伦明物。变化示于
几微。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
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
时。参赞位育。终日乾乾。大人之所以为大人也。同
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可与知能。民物之所
以为民物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斯天下之达
道也。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
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人之极致。性命之本
源。达大道之体而无殊。尽一心之量而不变者。非
智超劫外。行遍寰中。其孰能与于斯乎。惟法王之
出三界也。洞彻一心。了明万有。真心本性。一切圆
融。天人由行业以分途。善恶从真妄而异趣。心有
真妄善恶。而性则纯真至善。真善之名。亦无以加
焉。唯心有真妄善恶。是以悟心之真而善者。有四
圣焉。谓佛与菩萨。缘觉。声闻。是也。迷心之真而善
恶杂糅者。有六凡焉。谓人。天。鬼神。三道。地狱。饿鬼。
人岂真有不知能。然而洪荒以前。浑沌先是何状。
九州之际。溟渤终于何底。沧桑见见。生死历然。将
来世数何终。人物何止。藉曰方圆一气。一气之始。
何以弥纶。太极两仪。无极之初。是何境象。性本于
天。而天之所以为天。则曰无声无臭至矣。得之有
命。而命之所以为命。则曰莫之致而致焉。是岂原
始要终。圣贤有所未尽。抑亦察伦明物。变化示于
几微。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
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
时。参赞位育。终日乾乾。大人之所以为大人也。同
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可与知能。民物之所
以为民物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斯天下之达
道也。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
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人之极致。性命之本
源。达大道之体而无殊。尽一心之量而不变者。非
智超劫外。行遍寰中。其孰能与于斯乎。惟法王之
出三界也。洞彻一心。了明万有。真心本性。一切圆
融。天人由行业以分途。善恶从真妄而异趣。心有
真妄善恶。而性则纯真至善。真善之名。亦无以加
焉。唯心有真妄善恶。是以悟心之真而善者。有四
圣焉。谓佛与菩萨。缘觉。声闻。是也。迷心之真而善
恶杂糅者。有六凡焉。谓人。天。鬼神。三道。地狱。饿鬼。
1600-A¶ 第 68b 页 X86-0068.png
畜生。三涂是也。人可不言。天则匪一。居须弥山。治
四部洲。为四天王天。居人间顶。超日月明。为忉利
天。(有三十二天并帝释。为三十三天)此之二天。未离地居。上之。于
虚空中。朗然安住。身有光明。日月不及。如是一类。
名𦦨摩天。上升精微。不接下界。乃至劫坏。三灾不
及。名兜率陀天。更上有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如
是等天。未离乎欲。通名欲界。上之有三梵天。(梵众。梵辅。
大梵天)名初禅天。上之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名二禅天。上之。有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名三
禅天。上之复有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名
四禅天。其间复有五不还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
天。善见天。色究竟天。以上诸天。未离形色。通名色
界。上之。复有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
非想处天。如是等天。无业果色。名无色界。天之次
复摄十种仙。一地行仙。二飞行仙。三游行仙。四空
行仙。五天行仙。六通行仙。七道行仙。八照行仙。九
精行仙。十绝行仙。仙之与天。迥然不同。仙以人身
而恋长生。处海山岛。天则福德化生。自在无碍。上
品之仙。不能及下品之天。是皆不了真心。随业妄
报。不值佛化。沉溺长途者也。鬼神多门。各以业报。
受生其中。因为善而夹杂妄缘。正直聪明之士。忠
孝节义之流。未證真常。皆为业苦。复有修罗。四趣
所摄。(谓天。人。鬼。畜)因多嗔业。致感斯伦。三涂则随三业。
(贪嗔痴)轻重以受报。杳杳昏衢。谁从拯救。匪佛垂慈。
四部洲。为四天王天。居人间顶。超日月明。为忉利
天。(有三十二天并帝释。为三十三天)此之二天。未离地居。上之。于
虚空中。朗然安住。身有光明。日月不及。如是一类。
名𦦨摩天。上升精微。不接下界。乃至劫坏。三灾不
及。名兜率陀天。更上有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如
是等天。未离乎欲。通名欲界。上之有三梵天。(梵众。梵辅。
大梵天)名初禅天。上之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名二禅天。上之。有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名三
禅天。上之复有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名
四禅天。其间复有五不还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
天。善见天。色究竟天。以上诸天。未离形色。通名色
界。上之。复有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
非想处天。如是等天。无业果色。名无色界。天之次
复摄十种仙。一地行仙。二飞行仙。三游行仙。四空
行仙。五天行仙。六通行仙。七道行仙。八照行仙。九
精行仙。十绝行仙。仙之与天。迥然不同。仙以人身
而恋长生。处海山岛。天则福德化生。自在无碍。上
品之仙。不能及下品之天。是皆不了真心。随业妄
报。不值佛化。沉溺长途者也。鬼神多门。各以业报。
受生其中。因为善而夹杂妄缘。正直聪明之士。忠
孝节义之流。未證真常。皆为业苦。复有修罗。四趣
所摄。(谓天。人。鬼。畜)因多嗔业。致感斯伦。三涂则随三业。
(贪嗔痴)轻重以受报。杳杳昏衢。谁从拯救。匪佛垂慈。
1600-A¶ 第 68c 页 X86-0068.png
少能脱苦。此之六凡。皆迷一心。致趋多报。天之与
人以福德殊。非真谓苍苍茫茫。高而无极。不识不
知也。声闻因修四谛。(苦。集。灭。道)见道。缘觉谓觉十二因
缘。(无明缘行等)證道。此二圣流。自了生死。不能利他。菩
萨则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广度众生。名为
大乘。圆满行解。具證三身。(法报化)尽妙觉性。成无上
道。斯名为佛。佛者觉也。先知先觉。遍满十方。非一
非异。不可思议。释迦文佛。则此娑婆之化身也。通
一化土。总摄世界。则三千大千。通一寿量。点尽尘
墨。尚无穷无尽。阎浮洲乃大千界之一。八十年适
因减劫之时。(此界为南阎浮洲。佛世寿七十九年)降生兜率。示道成
也。见处王宫。示尊胜也。脱屣世荣。示世苦也。因睹
生老病死等事出家。示世无常也。出家苦行。示真
修实證也。降魔。示正能摧邪也。成道。示證本有也。
三七思维。示妙法难喻也。渐说三乘。曲垂方便也。
五戒十善。以接人天。随其欲乐也。弹偏斥小。叹大
褒圆。开发大机。广相成就也。四摄法。慈摄无遗也。
四悉檀。三根等度也。四十九年。说法十二部。随机
接引也。末后拈花付嘱。密传心印也。佛之出世。唯
欲人人共了此心。心之知见。万别千差。非以正法
印印之。则不契圆宗。皆非了悟。此正法印。离言说
相。唯證乃知。此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也。如来说法。
一则教通。一则宗通。教乃言诠。宗则大意。的的大
意。直指人心。见性忘言。当下成佛。此宗传自迦叶。
人以福德殊。非真谓苍苍茫茫。高而无极。不识不
知也。声闻因修四谛。(苦。集。灭。道)见道。缘觉谓觉十二因
缘。(无明缘行等)證道。此二圣流。自了生死。不能利他。菩
萨则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广度众生。名为
大乘。圆满行解。具證三身。(法报化)尽妙觉性。成无上
道。斯名为佛。佛者觉也。先知先觉。遍满十方。非一
非异。不可思议。释迦文佛。则此娑婆之化身也。通
一化土。总摄世界。则三千大千。通一寿量。点尽尘
墨。尚无穷无尽。阎浮洲乃大千界之一。八十年适
因减劫之时。(此界为南阎浮洲。佛世寿七十九年)降生兜率。示道成
也。见处王宫。示尊胜也。脱屣世荣。示世苦也。因睹
生老病死等事出家。示世无常也。出家苦行。示真
修实證也。降魔。示正能摧邪也。成道。示證本有也。
三七思维。示妙法难喻也。渐说三乘。曲垂方便也。
五戒十善。以接人天。随其欲乐也。弹偏斥小。叹大
褒圆。开发大机。广相成就也。四摄法。慈摄无遗也。
四悉檀。三根等度也。四十九年。说法十二部。随机
接引也。末后拈花付嘱。密传心印也。佛之出世。唯
欲人人共了此心。心之知见。万别千差。非以正法
印印之。则不契圆宗。皆非了悟。此正法印。离言说
相。唯證乃知。此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也。如来说法。
一则教通。一则宗通。教乃言诠。宗则大意。的的大
意。直指人心。见性忘言。当下成佛。此宗传自迦叶。
1600-A¶ 第 69a 页 X86-0069.png
以及阿难。西天二十八世。历历传持。光昭正眼。列
皆法身大士。应世宣化。传达摩氏。以般若智光。运
照东震。遂躬航海。达于梁朝。由梁历魏。止于少林。
面壁九年。直接二祖。传至曹溪。分为南岳。青原。南
岳青原。后复分为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宗。
一华五叶。二桂昌昌。沩仰。云门。法眼。三宗。不数传
而止。唯临济曹洞。传至于今。阐佛真宗。宣扬法化。
单提向上。不涉功勋。以心印心。初无剩迹。真传正
脉。递代相承。宗统昭然。历年可按。用是远溯迦文
降神之年。当此土周昭王甲寅之岁。以及于今。二
千馀年。正续大法。方来未艾。谓之宗统编年。以见
佛法大意。不离时节因缘。世出世间。皆与时为消
长。约而论之。如春夏秋冬。互相成就。造化之妙。无
能名焉。是知佛与圣人。设化不同。其归则一。悟心
之士。各各契真。触途之流。往往成滞。是自过咎。于
佛何尤。又以宗门施设。觑捕无从。铁壁银山。攀仰
莫及。棒喝交加。宾主历然。黑白未分。正偏宛尔。真
符密印。唯真子得之。不在常山。大吼雄威。非狮儿
当之。鲜不脑裂。纤毫不隔。天地悬殊。入此门中。莫
存知解。顺行逆用。一一皆我真机。圣见凡情。彼彼
谁能测识。非此宗眼难瞒。岂不浑同魔异。宗苟通
也。千途异辙。入密室以消融。妙药神针。起膏肓于
瞑眩。依时垂范。逐类行慈。功孰大焉。用斯伟矣。合
而言之。佛之所谓自觉。儒之所谓明明德也。佛之
皆法身大士。应世宣化。传达摩氏。以般若智光。运
照东震。遂躬航海。达于梁朝。由梁历魏。止于少林。
面壁九年。直接二祖。传至曹溪。分为南岳。青原。南
岳青原。后复分为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宗。
一华五叶。二桂昌昌。沩仰。云门。法眼。三宗。不数传
而止。唯临济曹洞。传至于今。阐佛真宗。宣扬法化。
单提向上。不涉功勋。以心印心。初无剩迹。真传正
脉。递代相承。宗统昭然。历年可按。用是远溯迦文
降神之年。当此土周昭王甲寅之岁。以及于今。二
千馀年。正续大法。方来未艾。谓之宗统编年。以见
佛法大意。不离时节因缘。世出世间。皆与时为消
长。约而论之。如春夏秋冬。互相成就。造化之妙。无
能名焉。是知佛与圣人。设化不同。其归则一。悟心
之士。各各契真。触途之流。往往成滞。是自过咎。于
佛何尤。又以宗门施设。觑捕无从。铁壁银山。攀仰
莫及。棒喝交加。宾主历然。黑白未分。正偏宛尔。真
符密印。唯真子得之。不在常山。大吼雄威。非狮儿
当之。鲜不脑裂。纤毫不隔。天地悬殊。入此门中。莫
存知解。顺行逆用。一一皆我真机。圣见凡情。彼彼
谁能测识。非此宗眼难瞒。岂不浑同魔异。宗苟通
也。千途异辙。入密室以消融。妙药神针。起膏肓于
瞑眩。依时垂范。逐类行慈。功孰大焉。用斯伟矣。合
而言之。佛之所谓自觉。儒之所谓明明德也。佛之
1600-A¶ 第 69b 页 X86-0069.png
所谓觉他。儒之所谓亲民也。佛之觉行圆满。儒之
在止于至善也。佛儒之修證同也。佛之清净法身。
即天命之性也。佛之圆满报身。即率性之道也。佛
之千百亿化身。即修道之教也。其体用同也。但浅
深大小。在造其极。与未尽其量耳。施之治世。治不
离世。故吾儒之道。不外庶物之间。而圣人就易就
近。以裁成乎过与不及。而适于时中。圣人之所以
为圣也。施之出世。出不离世。故我佛之教。不出一
心之外。而宗师当前。当处。以指示其本所固有。而
归于无得。宗师之所以为宗也。不离世而治世。道
无在而无不在也。不离世而出世。道无不在而无
在也。故曰。时也。明乎时。而权实通焉。明乎时。而本
末贯焉矣。
* 宗统编年别问
问曰。洪荒以前。浑沌先是何状。九州之际。溟渤终
于何底。世数何终。人物何止也。祥符曰。虚空无边。
却数无量。世界无尽。不可思维。讵能拟议。劫之长
短。界之胜劣。皆随心所见。心所种种成就。今就一
劫一世界而言。劫之为言时数也。即世也。界之为
言方位也。众生为情界。正报也。方位为器界。依报
也。凡界总成住坏空为一大劫。谓之世界。二十小
劫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坏。二十小劫空。一增
一减而成小劫。积八十小劫而成一大劫。劫初人
寿皆八万四千岁。身有神光。日月未出。人寿减至
在止于至善也。佛儒之修證同也。佛之清净法身。
即天命之性也。佛之圆满报身。即率性之道也。佛
之千百亿化身。即修道之教也。其体用同也。但浅
深大小。在造其极。与未尽其量耳。施之治世。治不
离世。故吾儒之道。不外庶物之间。而圣人就易就
近。以裁成乎过与不及。而适于时中。圣人之所以
为圣也。施之出世。出不离世。故我佛之教。不出一
心之外。而宗师当前。当处。以指示其本所固有。而
归于无得。宗师之所以为宗也。不离世而治世。道
无在而无不在也。不离世而出世。道无不在而无
在也。故曰。时也。明乎时。而权实通焉。明乎时。而本
末贯焉矣。
* 宗统编年别问
问曰。洪荒以前。浑沌先是何状。九州之际。溟渤终
于何底。世数何终。人物何止也。祥符曰。虚空无边。
却数无量。世界无尽。不可思维。讵能拟议。劫之长
短。界之胜劣。皆随心所见。心所种种成就。今就一
劫一世界而言。劫之为言时数也。即世也。界之为
言方位也。众生为情界。正报也。方位为器界。依报
也。凡界总成住坏空为一大劫。谓之世界。二十小
劫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坏。二十小劫空。一增
一减而成小劫。积八十小劫而成一大劫。劫初人
寿皆八万四千岁。身有神光。日月未出。人寿减至
1600-A¶ 第 69c 页 X86-0069.png
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人失神光。日月出照四天
下。今世史所称盘古洪荒三皇。各一万八千岁。考
其时乃迦叶佛之后。第九小劫之末减矣。所云混
沌者。乃身光初失。日月未出之时。非真天地开辟
也。详见佛纪中。世界无尽。佛智乃知。今就娑婆世
界而言。此世界在华藏庄严世界海中。华藏海中
央。有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出一莲华。持一世界
种。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中列二十重佛刹。(刹土
即界也)其第十三重为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之报
土。释迦文佛其分身。娑婆世界仅当一世界种十
九分之一。释迦化土有百亿须弥。百亿四天下。仅
当娑婆界微尘数之一。然华藏庄严世界海。特微
尘数世界海中之一海耳。此无尽世界海。悉依虚
空。虚空在大觉中一浮沤耳。故楞严经曰。空生大
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又曰
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于太虚。世界如
此广大。心量如是包容。故曰。法界量同太虚。众生
心智自小。人第知肉团之心。藏于方寸腔中。而抑
知性体之心。圆摄无尽边际乎。须弥(梵语。此云妙高)山深
入大海八万四千由旬。(梵语此云限量也四十里为一由旬)高出大
海八万四千由旬。四方面各为一天下。谓一大部
洲。四方为四天下。四大部洲。各一天王统摄。为四
王天。人失神光之后。世间黑暗。日月天子。从四天
出见。绕须弥山腰。周行照一四天下。诸星宿佐之。
下。今世史所称盘古洪荒三皇。各一万八千岁。考
其时乃迦叶佛之后。第九小劫之末减矣。所云混
沌者。乃身光初失。日月未出之时。非真天地开辟
也。详见佛纪中。世界无尽。佛智乃知。今就娑婆世
界而言。此世界在华藏庄严世界海中。华藏海中
央。有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出一莲华。持一世界
种。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中列二十重佛刹。(刹土
即界也)其第十三重为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之报
土。释迦文佛其分身。娑婆世界仅当一世界种十
九分之一。释迦化土有百亿须弥。百亿四天下。仅
当娑婆界微尘数之一。然华藏庄严世界海。特微
尘数世界海中之一海耳。此无尽世界海。悉依虚
空。虚空在大觉中一浮沤耳。故楞严经曰。空生大
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又曰
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于太虚。世界如
此广大。心量如是包容。故曰。法界量同太虚。众生
心智自小。人第知肉团之心。藏于方寸腔中。而抑
知性体之心。圆摄无尽边际乎。须弥(梵语。此云妙高)山深
入大海八万四千由旬。(梵语此云限量也四十里为一由旬)高出大
海八万四千由旬。四方面各为一天下。谓一大部
洲。四方为四天下。四大部洲。各一天王统摄。为四
王天。人失神光之后。世间黑暗。日月天子。从四天
出见。绕须弥山腰。周行照一四天下。诸星宿佐之。
1600-A¶ 第 70a 页 X86-0070.png
便有昼夜。须弥山顶为忉利三十三天。以次而上。
有夜摩天。兜率天。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
名一世界。帝释为忉利天主。今道教所称玉皇是
也。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须弥山。一千四
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
一千兜率天。一千乐变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
千梵世天。总为第二禅天所覆。名小千世界。一千
个小千世界。百万日月。百万须弥山。百万四天下。
乃至百万梵世天。一千二禅天。总为第三禅天所
覆。名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
须弥山。百亿四天下。乃至百亿梵世天。百万二禅
天。一千三禅天。总为第四禅天所覆。名大千世界。
(亿有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今言百亿者以千万为亿也)
此大千世界。为一化佛世界。当婆婆界微尘数之
一。大海之下为金轮。坚八万四千由旬。金轮之下
复水轮。深六十八百千由旬。水轮之下为风轮所
摄持。其风轮量广六万八十俱胝。(梵语此云百亿)风轮之
下。乃依空轮。而凝然静住。空无所依。结业成熟。世
界前后左右上下。十方次第安住。围绕周匝。四大
部洲。为南阎浮提洲。又云赡部。即此土是。人寿减
后。增至二万岁时。有铁轮王出。治一南洲。东弗于
逮(此云胜身)洲。人寿增至四万岁时。有铜轮王出。治东
南二洲。西瞿耶尼(此云牛贺)洲。人寿增至六万岁时。有
银轮王出。治东西南三洲。北郁单越(此云胜处)洲。此洲
有夜摩天。兜率天。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
名一世界。帝释为忉利天主。今道教所称玉皇是
也。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须弥山。一千四
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
一千兜率天。一千乐变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
千梵世天。总为第二禅天所覆。名小千世界。一千
个小千世界。百万日月。百万须弥山。百万四天下。
乃至百万梵世天。一千二禅天。总为第三禅天所
覆。名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
须弥山。百亿四天下。乃至百亿梵世天。百万二禅
天。一千三禅天。总为第四禅天所覆。名大千世界。
(亿有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今言百亿者以千万为亿也)
此大千世界。为一化佛世界。当婆婆界微尘数之
一。大海之下为金轮。坚八万四千由旬。金轮之下
复水轮。深六十八百千由旬。水轮之下为风轮所
摄持。其风轮量广六万八十俱胝。(梵语此云百亿)风轮之
下。乃依空轮。而凝然静住。空无所依。结业成熟。世
界前后左右上下。十方次第安住。围绕周匝。四大
部洲。为南阎浮提洲。又云赡部。即此土是。人寿减
后。增至二万岁时。有铁轮王出。治一南洲。东弗于
逮(此云胜身)洲。人寿增至四万岁时。有铜轮王出。治东
南二洲。西瞿耶尼(此云牛贺)洲。人寿增至六万岁时。有
银轮王出。治东西南三洲。北郁单越(此云胜处)洲。此洲
1600-A¶ 第 70b 页 X86-0070.png
人与长寿天报等。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有金
轮王出。治东西南北四大部洲。皆有大威力。十善
治世。地居天子。治一国为粟散王。九州溟渤。此一
国土界也。此世界之略也。详具华严经中。佛住正
觉世间为法界。圆周太虚。无欠无馀。法界参合世
界。为四法界。谓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
事无碍法界。如来法身。居常寂光。为法性净土。亦
遍微尘。依于山河大地色相之土凡圣同居。事理
交互。不即不离。入四种法界。而摄化众生。应观法
界性。一切惟心造。岂曲士之可谈。凡夫之能信哉。
积刹那呼吸而成时。积时成日。积日成月。积月成
岁。积岁成劫。为增。渐损为减。劫减坏时。有大小三
灾。劫减时。有小三灾。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天不降
雨。地大亢旱。草菜不生。思欲见水。尚不可得。何况
饮食。人民饥馑而死殆尽。为饥馑灾。人寿减至二
十岁时。疾疫大行。种种诸病。染者皆死。死亡殆尽。
为疾疫灾。人寿减至一十岁时。人怀斗诤。见即相
戕。手执草木。即成兵仗。杀害无遗。为刀兵灾。大三
灾者。劫欲坏时。有七日出见。大地山裂。四海水消。
千世界及初禅天。皆悉火炽。洞然无馀。为火灾。初
禅天巳下。七番火灾之后。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
时。降霔大雨。滴如车轴。地下水轮。涌沸上腾。大千
世界。至二禅天。水皆漂荡。如水消盐。坏尽无馀。为
水灾。二禅天巳下。七番水灾之后。又经七番火灾。
轮王出。治东西南北四大部洲。皆有大威力。十善
治世。地居天子。治一国为粟散王。九州溟渤。此一
国土界也。此世界之略也。详具华严经中。佛住正
觉世间为法界。圆周太虚。无欠无馀。法界参合世
界。为四法界。谓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
事无碍法界。如来法身。居常寂光。为法性净土。亦
遍微尘。依于山河大地色相之土凡圣同居。事理
交互。不即不离。入四种法界。而摄化众生。应观法
界性。一切惟心造。岂曲士之可谈。凡夫之能信哉。
积刹那呼吸而成时。积时成日。积日成月。积月成
岁。积岁成劫。为增。渐损为减。劫减坏时。有大小三
灾。劫减时。有小三灾。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天不降
雨。地大亢旱。草菜不生。思欲见水。尚不可得。何况
饮食。人民饥馑而死殆尽。为饥馑灾。人寿减至二
十岁时。疾疫大行。种种诸病。染者皆死。死亡殆尽。
为疾疫灾。人寿减至一十岁时。人怀斗诤。见即相
戕。手执草木。即成兵仗。杀害无遗。为刀兵灾。大三
灾者。劫欲坏时。有七日出见。大地山裂。四海水消。
千世界及初禅天。皆悉火炽。洞然无馀。为火灾。初
禅天巳下。七番火灾之后。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
时。降霔大雨。滴如车轴。地下水轮。涌沸上腾。大千
世界。至二禅天。水皆漂荡。如水消盐。坏尽无馀。为
水灾。二禅天巳下。七番水灾之后。又经七番火灾。
1600-A¶ 第 70c 页 X86-0070.png
世界复成。又于坏劫之时。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名
毗岚风。三千大千世界。上至三禅天。悉皆飘散。如
空飏尘。为风灾。此大三灾。世数人物之终始也。问
曰。儒释之体用修證既同。所以造极而未尽其量
者。可得闻乎。祥符曰。法界皆一心所见。儒释之修
證体用。不出一心。此心无二。岂得不同。大同之原。
在于无我。凡夫执我。不达本心。圣人无我。能尽此
性。此性尽处。即浅可以资深。无小而不具大。实无
极之可造。量之可尽。佛教摄化十方。融通三世。十
方三世。一念全该。如来智入三世而无来往。身于
十方成等正觉。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誓度一切众
生。尽法界性。佛圆證焉。儒教圣人。以道治世。适可
而止。致位育于中和。能参赞乎天地。平常之理。只
在时中。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中体原无十方三世
之隔。子臣弟友皆道之际。和气岂有我人众生之
分。儒教圣人。盖世间之佛也。佛盖出世间之圣人
也。人在世间。尽圣人之道。尚何处而非佛哉。人出
世间。尽佛之道。尚何处而非圣人哉。此心原一体
也。此道斯一贯焉。造极而未尽量。悟彻此心。当自
知之耳。问曰。世间三教并称。然乎否乎。祥符曰。率
性之谓道。道也者。吾性体之一条通畅大路也。此
通畅大路。一任东西南北。各适其适。而归家者自
罢问程。老聃庄列诸子。皆巳腾身千仞之上。徘徊
瞻顾此大路。欲人不昧南北东西。而自尚不能不
毗岚风。三千大千世界。上至三禅天。悉皆飘散。如
空飏尘。为风灾。此大三灾。世数人物之终始也。问
曰。儒释之体用修證既同。所以造极而未尽其量
者。可得闻乎。祥符曰。法界皆一心所见。儒释之修
證体用。不出一心。此心无二。岂得不同。大同之原。
在于无我。凡夫执我。不达本心。圣人无我。能尽此
性。此性尽处。即浅可以资深。无小而不具大。实无
极之可造。量之可尽。佛教摄化十方。融通三世。十
方三世。一念全该。如来智入三世而无来往。身于
十方成等正觉。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誓度一切众
生。尽法界性。佛圆證焉。儒教圣人。以道治世。适可
而止。致位育于中和。能参赞乎天地。平常之理。只
在时中。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中体原无十方三世
之隔。子臣弟友皆道之际。和气岂有我人众生之
分。儒教圣人。盖世间之佛也。佛盖出世间之圣人
也。人在世间。尽圣人之道。尚何处而非佛哉。人出
世间。尽佛之道。尚何处而非圣人哉。此心原一体
也。此道斯一贯焉。造极而未尽量。悟彻此心。当自
知之耳。问曰。世间三教并称。然乎否乎。祥符曰。率
性之谓道。道也者。吾性体之一条通畅大路也。此
通畅大路。一任东西南北。各适其适。而归家者自
罢问程。老聃庄列诸子。皆巳腾身千仞之上。徘徊
瞻顾此大路。欲人不昧南北东西。而自尚不能不
1600-A¶ 第 71a 页 X86-0071.png
滞迹于南北东西焉者也。大士摄化。多密乘权。老
聃庄列诸子。当世相纷争。人心轇轕之际。而以清
净旷达之言荡涤之。亦如人病热恼。而医者下一
服清凉散也。其有功于世教人心孰大焉。读其书
得其大意。俱可就路还家。守其言执其知解。只自
迷万小歇。若也荡平南北东西。豁然一条通畅大
路。弥贯十虚。见前无隔。则步步踏佛阶梯。时时诞
登道岸。何教之有三。然之与否乎。问曰。西竺九十
六种外道。及此土诸异端。何也。祥符曰。心外有法。
谓之外道。心外有法。则不达本心。诸见横生。谓断
见。世间一切皆归断灭也。常见。世间一切长久不
灭也。亦断亦常见。世间一切亦断灭。亦恒常也。非
断非常见。世间一切。亦非断灭。亦非恒常也。此四
种见。单复参错之有六十四种。西天竺修道者。不
悟自心。妄自窥测。各执一见。与道相背。所以谓之
外道。如南北东西。各争一路。而不达通畅十虚之
当前大路也。此种外道。一经点拨。多有当下知归
者。至于异端远离道路。别寻蹊径。多以小术小数。
簧惑于人。有堕其云雾。而不知非者。由不识本心。
不逢良导故也。世尊初学道时。亦先历试邪法。然
知非即舍。乃證菩提。广以大乘而为度脱。若执吝
不悔。将来难于救度。如来说为可怜悯者。问曰。即
以佛教言。有讲有律。今皆并行。何以称宗统而编
年也。祥符曰。道之在人心。如水然。水散流为四渎
聃庄列诸子。当世相纷争。人心轇轕之际。而以清
净旷达之言荡涤之。亦如人病热恼。而医者下一
服清凉散也。其有功于世教人心孰大焉。读其书
得其大意。俱可就路还家。守其言执其知解。只自
迷万小歇。若也荡平南北东西。豁然一条通畅大
路。弥贯十虚。见前无隔。则步步踏佛阶梯。时时诞
登道岸。何教之有三。然之与否乎。问曰。西竺九十
六种外道。及此土诸异端。何也。祥符曰。心外有法。
谓之外道。心外有法。则不达本心。诸见横生。谓断
见。世间一切皆归断灭也。常见。世间一切长久不
灭也。亦断亦常见。世间一切亦断灭。亦恒常也。非
断非常见。世间一切。亦非断灭。亦非恒常也。此四
种见。单复参错之有六十四种。西天竺修道者。不
悟自心。妄自窥测。各执一见。与道相背。所以谓之
外道。如南北东西。各争一路。而不达通畅十虚之
当前大路也。此种外道。一经点拨。多有当下知归
者。至于异端远离道路。别寻蹊径。多以小术小数。
簧惑于人。有堕其云雾。而不知非者。由不识本心。
不逢良导故也。世尊初学道时。亦先历试邪法。然
知非即舍。乃證菩提。广以大乘而为度脱。若执吝
不悔。将来难于救度。如来说为可怜悯者。问曰。即
以佛教言。有讲有律。今皆并行。何以称宗统而编
年也。祥符曰。道之在人心。如水然。水散流为四渎
1600-A¶ 第 71b 页 X86-0071.png
百川。而朝宗于海。四渎百川之水。归海而成一味
海者。四渎百川之宗也。故言海。而四渎百川之水
统之矣。今夫道一也。而弘道之迹不一。曲顺机宜
随时施设。其立法也。必有所宗。久而日沦于迹。渐
失其宗。如水汎滥横行。而以邻国为壑者有之矣。
此宗之不明。无以统之也。宗统创述。必徵乎时。因
时明宗。大统斯在。是以释迦文佛雪山成道之时
即欲一切众生。同證此道。而观机垂慈。遂有四十
九年之教。其教也。一音演说。一一皆宗。而众生随
类得解。失佛本怀。故于灵山一花拈出。全体付授
迦叶。四十九年之大宗。昭然揭日月而中天之统
垂于后。唯法身大士。能契此宗。传持密护。具体而
微者。有演佛之经以为教焉。有奉佛之仪以为律
焉。其始也皆宗之所摄。而其渐也究妙失宗。遂支
离之。教忘其为诠宗之言。律忘其为表宗之行。饮
水分河。统斯涣矣。时移世异。隐显微茫。甚而清浊
泾渭。溟涬河汉。统斯淆矣。此皆宗统不明。年历无
徵。以致考信无从。滔滔天下。徒深望洋之叹也。佛
祖圣贤。以及诸子百家之道。不外一心。心之全体。
圆澄如海。性海湛然。支流遍注。圆湛性海。妙极一
心。遍注支流。散周法界。今之画佛祖圣贤及诸子
百家而区别之者。是不曾体究此心量之到极则
处。喻犹观水者只观其澜。而未溯其源。若体究此
心量之到极则处。则佛祖圣贤诸子百家。归源又
海者。四渎百川之宗也。故言海。而四渎百川之水
统之矣。今夫道一也。而弘道之迹不一。曲顺机宜
随时施设。其立法也。必有所宗。久而日沦于迹。渐
失其宗。如水汎滥横行。而以邻国为壑者有之矣。
此宗之不明。无以统之也。宗统创述。必徵乎时。因
时明宗。大统斯在。是以释迦文佛雪山成道之时
即欲一切众生。同證此道。而观机垂慈。遂有四十
九年之教。其教也。一音演说。一一皆宗。而众生随
类得解。失佛本怀。故于灵山一花拈出。全体付授
迦叶。四十九年之大宗。昭然揭日月而中天之统
垂于后。唯法身大士。能契此宗。传持密护。具体而
微者。有演佛之经以为教焉。有奉佛之仪以为律
焉。其始也皆宗之所摄。而其渐也究妙失宗。遂支
离之。教忘其为诠宗之言。律忘其为表宗之行。饮
水分河。统斯涣矣。时移世异。隐显微茫。甚而清浊
泾渭。溟涬河汉。统斯淆矣。此皆宗统不明。年历无
徵。以致考信无从。滔滔天下。徒深望洋之叹也。佛
祖圣贤。以及诸子百家之道。不外一心。心之全体。
圆澄如海。性海湛然。支流遍注。圆湛性海。妙极一
心。遍注支流。散周法界。今之画佛祖圣贤及诸子
百家而区别之者。是不曾体究此心量之到极则
处。喻犹观水者只观其澜。而未溯其源。若体究此
心量之到极则处。则佛祖圣贤诸子百家。归源又
1600-A¶ 第 71c 页 X86-0071.png
岂有二乎。诚能溯源于海。而万派千波之回澜自
消释矣。今以性海之大宗。统心源之流注。汇四渎
百川而循流知源。一滴全潮。初无二水。杯盎沟涔。
江淮济泗。水无不在。即海无不在也。在在明宗。法
法统摄。编年考实。质之今古而无疑。百世以俟后
起而不惑。宁有教律之不融。儒释之不合哉。问曰
从上说法不说心。言道不言性。宗门中事。不贵说
破。今论列亹亹。岂不令人目为知解宗徒乎。祥符
曰。从上无所谓法也。所说之法。因时而巳。佛初说
华严时。岂非称性而谈。直示心体。无如众生之不
能领会也。乃不动觉场而游鹿苑。因而说四谛法。
说十二因缘法。说种种六波罗蜜法。四十九年之
间。所说之法。岂有他哉。皆欲众生了悟此心。修證
此心而巳。悟證此心。方复本性。末后拈花曰。吾有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明。微妙法门。又付法
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
何曾法。是佛不但不说心。亦并不说法也。文殊请
佛再转法轮。佛咄曰。文殊谓吾曾转法轮耶。心是
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尽垢除光始见。心
法双亡性即真。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二
祖觅心。了不可得。与安心竟。后来三拜。依位而立。
得祖之髓。佛佛祖祖。道岂有二乎哉。六祖从无住
生心得悟。于五祖言下。见自本性。开东山法门。大
阐般若。未尝不直示人明心见性也。心性无染。本
消释矣。今以性海之大宗。统心源之流注。汇四渎
百川而循流知源。一滴全潮。初无二水。杯盎沟涔。
江淮济泗。水无不在。即海无不在也。在在明宗。法
法统摄。编年考实。质之今古而无疑。百世以俟后
起而不惑。宁有教律之不融。儒释之不合哉。问曰
从上说法不说心。言道不言性。宗门中事。不贵说
破。今论列亹亹。岂不令人目为知解宗徒乎。祥符
曰。从上无所谓法也。所说之法。因时而巳。佛初说
华严时。岂非称性而谈。直示心体。无如众生之不
能领会也。乃不动觉场而游鹿苑。因而说四谛法。
说十二因缘法。说种种六波罗蜜法。四十九年之
间。所说之法。岂有他哉。皆欲众生了悟此心。修證
此心而巳。悟證此心。方复本性。末后拈花曰。吾有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明。微妙法门。又付法
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
何曾法。是佛不但不说心。亦并不说法也。文殊请
佛再转法轮。佛咄曰。文殊谓吾曾转法轮耶。心是
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尽垢除光始见。心
法双亡性即真。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二
祖觅心。了不可得。与安心竟。后来三拜。依位而立。
得祖之髓。佛佛祖祖。道岂有二乎哉。六祖从无住
生心得悟。于五祖言下。见自本性。开东山法门。大
阐般若。未尝不直示人明心见性也。心性无染。本
1600-A¶ 第 72a 页 X86-0072.png
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众生妄缘夹杂。知见
横生。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未能洞彻心性。先于心
性上。想念纷驰。意识卜度。是以祖师为之直截根
源。全提向上。曹溪拈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南岳
融为无相三昧。五宗建立。设大法药。以治方来。名
言断。理路绝。欲人于拟议思量。圣见凡情不到处。
命根大死一回。然后却活转来。有自由分。重著精
彩。深入宗旨堂奥。方可入泥入水。为人解粘去缚。
使一切人得大受用。一切法得大自在。否则坐在
洁净地上击石火。闪电光。久久只成得个自了汉。
以不透从上大法。单明空劫。不明目前。头尾不得
相称也。传至今日。依稀彷佛者。掠得些小光影倚。
一棒一喝为躲身计。将麻三觔。乾矢橛等。古德机
缘。扭抳扯合。聊略成语。谓之为法。机昧终始。而瞒
盰儱侗者。正自不少也。指迷途者引之归家。救飘
堕者令其到岸。今何时哉。从上来事。将草昧矣。而
不明揭之以性体心宗。表系之以法脉纲要。将来
大事因缘。荒沉坠于地矣。区区几句。长语閒言。能
令开佛知见。存祖血脉乎。苟明自心。见本性。透彻
宗旨。说破不说破。药出金瓶。为救病也。执药成病。
谁之过欤。今之硬作主宰。法见未亡者。恐望知解
宗徒。十步五步耳。汝若知时节。吾宁复再三哉。问
曰。心宗无二。佛祖圣贤。诸子百家。既同此心。何以
佛法人难信向也。祥符曰。心体喻如虚空。宿障喻
横生。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未能洞彻心性。先于心
性上。想念纷驰。意识卜度。是以祖师为之直截根
源。全提向上。曹溪拈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南岳
融为无相三昧。五宗建立。设大法药。以治方来。名
言断。理路绝。欲人于拟议思量。圣见凡情不到处。
命根大死一回。然后却活转来。有自由分。重著精
彩。深入宗旨堂奥。方可入泥入水。为人解粘去缚。
使一切人得大受用。一切法得大自在。否则坐在
洁净地上击石火。闪电光。久久只成得个自了汉。
以不透从上大法。单明空劫。不明目前。头尾不得
相称也。传至今日。依稀彷佛者。掠得些小光影倚。
一棒一喝为躲身计。将麻三觔。乾矢橛等。古德机
缘。扭抳扯合。聊略成语。谓之为法。机昧终始。而瞒
盰儱侗者。正自不少也。指迷途者引之归家。救飘
堕者令其到岸。今何时哉。从上来事。将草昧矣。而
不明揭之以性体心宗。表系之以法脉纲要。将来
大事因缘。荒沉坠于地矣。区区几句。长语閒言。能
令开佛知见。存祖血脉乎。苟明自心。见本性。透彻
宗旨。说破不说破。药出金瓶。为救病也。执药成病。
谁之过欤。今之硬作主宰。法见未亡者。恐望知解
宗徒。十步五步耳。汝若知时节。吾宁复再三哉。问
曰。心宗无二。佛祖圣贤。诸子百家。既同此心。何以
佛法人难信向也。祥符曰。心体喻如虚空。宿障喻
1600-A¶ 第 72b 页 X86-0072.png
如浮云。浮云能蔽虚空。宿障能覆心体。浮云不蔽。
则虚空廓然。宿障不覆。则心体自见。宿障不出二
种。谓理与事。智者宿习慧业。多为理障。凡夫习近
见闻。多为事障。佛法除破理事二障。与众生初心
不合。是以遽难信受。然长空万古。浮云一时。真性
本觉。理事之障。岂终碍也。时至理彰。良俟因缘耳。
荫初习邹鲁学时。偶见佛经。窃疑曰。使佛果索隐
行怪。欺世矫异之徒。亦何能使天下后世。敬奉如
此。若非矫妄。则其言字字不虚。如经所说。可不信
受。因决志出家。渐入渐深。愈远愈近。今而知世之
疑议佛者。皆犹是最初习邹鲁学时见解也。世岂
有饥而见粒食不餐。寒而逢布帛不服者。未之有
也。佛法之为益于人。甚于菽粟布帛。而众生旷劫
饥虚。法身冻馁。幸值良缘。信受无庸缓矣。问曰。佛
经祖录。亦浩瀚矣。今诸方出处。亦繁多矣。如编年
所载。不挂一漏万乎。祥符曰。唯唯否否。经录浩瀚。
明其大意。而浩瀚可括以精微。出处繁多。举其大
端。而诸凡亦何能详尽。孔子作春秋。微辞隐义。时
措时宣。拨乱反正而巳。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列国
之事。止于斯乎。兹编聊存宗统大意云耳。诸方出
处事迹煌煌。今古不能磨没者。自有其录行世。挂
漏之失。愚何知焉。纪荫博地凡夫。荒田小草。三毒
未除。二严全缺。见未窥于圣贤。而敢测度圣贤。识
未达于今古。而辄衡量今古。愚昧之罪。方自深于
则虚空廓然。宿障不覆。则心体自见。宿障不出二
种。谓理与事。智者宿习慧业。多为理障。凡夫习近
见闻。多为事障。佛法除破理事二障。与众生初心
不合。是以遽难信受。然长空万古。浮云一时。真性
本觉。理事之障。岂终碍也。时至理彰。良俟因缘耳。
荫初习邹鲁学时。偶见佛经。窃疑曰。使佛果索隐
行怪。欺世矫异之徒。亦何能使天下后世。敬奉如
此。若非矫妄。则其言字字不虚。如经所说。可不信
受。因决志出家。渐入渐深。愈远愈近。今而知世之
疑议佛者。皆犹是最初习邹鲁学时见解也。世岂
有饥而见粒食不餐。寒而逢布帛不服者。未之有
也。佛法之为益于人。甚于菽粟布帛。而众生旷劫
饥虚。法身冻馁。幸值良缘。信受无庸缓矣。问曰。佛
经祖录。亦浩瀚矣。今诸方出处。亦繁多矣。如编年
所载。不挂一漏万乎。祥符曰。唯唯否否。经录浩瀚。
明其大意。而浩瀚可括以精微。出处繁多。举其大
端。而诸凡亦何能详尽。孔子作春秋。微辞隐义。时
措时宣。拨乱反正而巳。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列国
之事。止于斯乎。兹编聊存宗统大意云耳。诸方出
处事迹煌煌。今古不能磨没者。自有其录行世。挂
漏之失。愚何知焉。纪荫博地凡夫。荒田小草。三毒
未除。二严全缺。见未窥于圣贤。而敢测度圣贤。识
未达于今古。而辄衡量今古。愚昧之罪。方自深于
1600-A¶ 第 72c 页 X86-0072.png
惭皇。流通之缘。宁人必其信向。所冀佛祖慈光。不
遗圭窦隙影。宥狂妄之多愆。悯颛蒙之一念。野干
半偈。帝释翘勤。私陀一经。轮王给侍。毋以人废。幸
将量容。谨矢十愿微忱。仰祈十方昭鉴。一愿三途
拔苦。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菩提所度。度尽法界。今
兹宗统编年中所述。自贤劫第四尊释迦文佛以
下。西天东土列代祖师。及诸方见坐道场。名山说
法诸大善知识。凡为佛祖善知识慈心道念所普
摄之众生。暨十方五浊。巳造逆恶重罪。谤毁三宝。
堕大邪见。见在三途苦趣中受报者。皆承佛祖善
知识慈悲心菩提心。光明之所照注。而一念回光。
当下拔苦。拔苦之后。皆修正道。永灭三涂。同成佛
果。二愿九界齐资。未登佛地。皆有见障。巳极圆乘。
方为量周。尽十方际。见在圣凡。居菩萨乘者。在缘
觉声闻位者。在天仙籍者。生人伦中者。及滞鬼神
修罗趣。堕异类旁生者。皆圆彻一心。进修万行。直
趋宝所。不恋化城。无馀涅槃。一时灭度。妙庄严路。
不涉轮回。大解脱门。齐登觉岸。三愿普忏罪愆。悟
心之士。习气未除。含识之流。无业不造。况自无始
以来。直是等虚空际。债实积于多生。报岂逃乎永
劫。从今一念。达本性空。烁重霾于烈日。扇猛𦦨乎
清风。凡有罪业。无不消融。纵属冤愆。俱相解释。清
净光明。方处处以无碍。道场佛国。祈步步以先登。
四愿同修福慧。佛为世尊。以其两足。道本大备。岂
遗圭窦隙影。宥狂妄之多愆。悯颛蒙之一念。野干
半偈。帝释翘勤。私陀一经。轮王给侍。毋以人废。幸
将量容。谨矢十愿微忱。仰祈十方昭鉴。一愿三途
拔苦。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菩提所度。度尽法界。今
兹宗统编年中所述。自贤劫第四尊释迦文佛以
下。西天东土列代祖师。及诸方见坐道场。名山说
法诸大善知识。凡为佛祖善知识慈心道念所普
摄之众生。暨十方五浊。巳造逆恶重罪。谤毁三宝。
堕大邪见。见在三途苦趣中受报者。皆承佛祖善
知识慈悲心菩提心。光明之所照注。而一念回光。
当下拔苦。拔苦之后。皆修正道。永灭三涂。同成佛
果。二愿九界齐资。未登佛地。皆有见障。巳极圆乘。
方为量周。尽十方际。见在圣凡。居菩萨乘者。在缘
觉声闻位者。在天仙籍者。生人伦中者。及滞鬼神
修罗趣。堕异类旁生者。皆圆彻一心。进修万行。直
趋宝所。不恋化城。无馀涅槃。一时灭度。妙庄严路。
不涉轮回。大解脱门。齐登觉岸。三愿普忏罪愆。悟
心之士。习气未除。含识之流。无业不造。况自无始
以来。直是等虚空际。债实积于多生。报岂逃乎永
劫。从今一念。达本性空。烁重霾于烈日。扇猛𦦨乎
清风。凡有罪业。无不消融。纵属冤愆。俱相解释。清
净光明。方处处以无碍。道场佛国。祈步步以先登。
四愿同修福慧。佛为世尊。以其两足。道本大备。岂
1600-A¶ 第 73a 页 X86-0073.png
可偏枯。痴报终沉。狂华难果。行解未能相应。理事
何以无碍。从今一切。皆发大心。刹刹尘尘。身心奉
重。时时处处。正念见前。三身四智以齐彰。六度万
行而普摄。五愿共證菩提。本觉之性。生佛无殊。圆
證之时。古今一致。直下一心顿悟。当前万法圆该。
生西方而成自性之弥陀。觐兜率而补吾心之弥
勒。居娑婆而见住世之迦文。新新作佛。处处成道。
无三世去来之分。无彼此自他之别。帝网光舒。宝
灯燄照。六愿护持正法。智光常照。则迷途不昧。正
法住世。则邪见不兴。龙华正法住世。年数久长者。
慈氏旷劫果纯。众生薰修根熟也。今佛正法。住世
仅五百年者。时当减劫。五浊障深也。今当末后又
逾五百年斗诤坚固之时。解脱禅定。既如角中之
麟。多闻塔庙。亦等星中之月。正法护持。亦甚难事。
然般若智光。运照未息。大乘气象。隐跃犹存。微言
未堕。大旨堪寻。即今宗脉之传持。庶令慧命以接
续。所愿持护。以永真机。头目髓脑。当不靳于爱怜。
屏障金汤亦何辞乎捍卫。韦天之杵。摧魔孽以无
遗。梵释之香。熏人天而普利。七愿消融诸见。法性
波澜。谁谓涅槃易晓。识情畛域。方知差别难明。魔
子披缁。每每狮虫自食。明眼落井。往往蛙沸争鸣。
各立籓篱。时分墙堑。儒指佛老为异端。释藐天人
为凡界。道流昧昧。妄指青牛度关。释氏区区。欲与
玄门角胜。甚至一室之内。矛盾互施。太虚之中。涂
何以无碍。从今一切。皆发大心。刹刹尘尘。身心奉
重。时时处处。正念见前。三身四智以齐彰。六度万
行而普摄。五愿共證菩提。本觉之性。生佛无殊。圆
證之时。古今一致。直下一心顿悟。当前万法圆该。
生西方而成自性之弥陀。觐兜率而补吾心之弥
勒。居娑婆而见住世之迦文。新新作佛。处处成道。
无三世去来之分。无彼此自他之别。帝网光舒。宝
灯燄照。六愿护持正法。智光常照。则迷途不昧。正
法住世。则邪见不兴。龙华正法住世。年数久长者。
慈氏旷劫果纯。众生薰修根熟也。今佛正法。住世
仅五百年者。时当减劫。五浊障深也。今当末后又
逾五百年斗诤坚固之时。解脱禅定。既如角中之
麟。多闻塔庙。亦等星中之月。正法护持。亦甚难事。
然般若智光。运照未息。大乘气象。隐跃犹存。微言
未堕。大旨堪寻。即今宗脉之传持。庶令慧命以接
续。所愿持护。以永真机。头目髓脑。当不靳于爱怜。
屏障金汤亦何辞乎捍卫。韦天之杵。摧魔孽以无
遗。梵释之香。熏人天而普利。七愿消融诸见。法性
波澜。谁谓涅槃易晓。识情畛域。方知差别难明。魔
子披缁。每每狮虫自食。明眼落井。往往蛙沸争鸣。
各立籓篱。时分墙堑。儒指佛老为异端。释藐天人
为凡界。道流昧昧。妄指青牛度关。释氏区区。欲与
玄门角胜。甚至一室之内。矛盾互施。太虚之中。涂
1600-A¶ 第 73b 页 X86-0073.png
割交受。此皆一时之见。偶有差殊。因而多种之门。
谬开同异。岂知佛身充满法界。无非赴感随缘。心
体圆摄十方。总是分光散影。三清乃觉皇示见。老
君是迦叶东来。大士利生。由净土而肇诞羲农。圣
人教世。隐儒童而应生孔孟。世人岂能遂信。古佛
岂其我欺。即老即释。即释即儒。道并行而不悖。法
并化以相资。两掌何嫌于十指。阖户原属乎一家。
到极归宗。一切平等。诸方旂鼓。毋闪烁以崩腾。大
匠斧斤。贵引绳而正直。贬剥提持。楔出空中之楔。
慎弗橛系枯桩。称扬赞叹。空印镜里之空。何须泥
摹死迹。额手斯时。会心千古。八愿树立真宗。真宗
淡薄无五味盐酱之可染指沾唇。而希取一餐者
望崖退矣。所以面壁老人。折齿受毒。古德云。若欲
举扬宗旨。法堂前草深一丈。今之浩浩。不道无禅。
然谓之树立真宗。则太远在。从今稽首。仰祝真师。
说真法。行真道。毋徇世缘而乘从上。仰山乘愿。不
遗风穴以涕零。大慧秉公。直指杨歧之正脉。九鼎
单丝。大地含灵命脉所系。万年一念。千秋凡圣统
绪斯存。九愿
帝道遐昌。
圣皇统驭。
当今天子即如来。盛世昌期。见在太平真乐土。仁风
荡荡。尽率土以同文。至治巍巍。摄三教而无外。振
古之化。未若兹也。居今之时。不其盛欤。无疆有庆。
谬开同异。岂知佛身充满法界。无非赴感随缘。心
体圆摄十方。总是分光散影。三清乃觉皇示见。老
君是迦叶东来。大士利生。由净土而肇诞羲农。圣
人教世。隐儒童而应生孔孟。世人岂能遂信。古佛
岂其我欺。即老即释。即释即儒。道并行而不悖。法
并化以相资。两掌何嫌于十指。阖户原属乎一家。
到极归宗。一切平等。诸方旂鼓。毋闪烁以崩腾。大
匠斧斤。贵引绳而正直。贬剥提持。楔出空中之楔。
慎弗橛系枯桩。称扬赞叹。空印镜里之空。何须泥
摹死迹。额手斯时。会心千古。八愿树立真宗。真宗
淡薄无五味盐酱之可染指沾唇。而希取一餐者
望崖退矣。所以面壁老人。折齿受毒。古德云。若欲
举扬宗旨。法堂前草深一丈。今之浩浩。不道无禅。
然谓之树立真宗。则太远在。从今稽首。仰祝真师。
说真法。行真道。毋徇世缘而乘从上。仰山乘愿。不
遗风穴以涕零。大慧秉公。直指杨歧之正脉。九鼎
单丝。大地含灵命脉所系。万年一念。千秋凡圣统
绪斯存。九愿
帝道遐昌。
圣皇统驭。
当今天子即如来。盛世昌期。见在太平真乐土。仁风
荡荡。尽率土以同文。至治巍巍。摄三教而无外。振
古之化。未若兹也。居今之时。不其盛欤。无疆有庆。
1600-A¶ 第 73c 页 X86-0073.png
历劫石而难穷。不朽无为。数尘墨而何限。永为众
生。长延覆帱。十愿法轮常转。法住法位。世相常住。
天地位。万物育。中和霶霈以周流。为臣忠。为子孝。
君父安乐而悦豫。各安其生。各遂其所。世间之法
轮常转也。法无定相。遇缘起宗。三世炽然。说无间
歇。微尘毫端小大见量。出世间之法轮以常转也。
凡属见闻觉知。无不明心见性。风柯月渚。孰倦流
传。水鸟树林。时资道妙。以兹十愿。尽世未来。见闻
随喜。俱结佛法之缘。赞助修行。具證真常之果。伏
惟三宝。咸赐證明。俯及四生。同承摄受。No. 1600
宗统编年卷之一
震泽祥符寺沙门释 纪荫 编纂
参学门人 (秉[白/山]秉岳秉岱秉睿)等 同校录
常州天宁寺沙门释 清如 重校
* 佛纪(上)
佛具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
者觉也。(佛。梵语也。此云觉者)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
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故
名为佛。
** 释迦牟尼佛
梵语(中天梵语。同于梵天。故云梵语)释迦(姓也)牟尼(名也)华言(华夏之语)
生。长延覆帱。十愿法轮常转。法住法位。世相常住。
天地位。万物育。中和霶霈以周流。为臣忠。为子孝。
君父安乐而悦豫。各安其生。各遂其所。世间之法
轮常转也。法无定相。遇缘起宗。三世炽然。说无间
歇。微尘毫端小大见量。出世间之法轮以常转也。
凡属见闻觉知。无不明心见性。风柯月渚。孰倦流
传。水鸟树林。时资道妙。以兹十愿。尽世未来。见闻
随喜。俱结佛法之缘。赞助修行。具證真常之果。伏
惟三宝。咸赐證明。俯及四生。同承摄受。No. 1600
宗统编年卷之一
震泽祥符寺沙门释 纪荫 编纂
参学门人 (秉[白/山]秉岳秉岱秉睿)等 同校录
常州天宁寺沙门释 清如 重校
* 佛纪(上)
佛具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
者觉也。(佛。梵语也。此云觉者)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
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故
名为佛。
** 释迦牟尼佛
梵语(中天梵语。同于梵天。故云梵语)释迦(姓也)牟尼(名也)华言(华夏之语)
1600-A¶ 第 74a 页 X86-0074.png
能仁寂默。又称释迦文佛。贤劫(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
节。贤劫。见在劫也。以劫中多生贤圣。故名贤劫)第四尊佛也。(人寿从初八万四千
岁。历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减一
增。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减增。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成劫者。世界初成立也。有二
十小劫。第一小劫。因过去劫坏空之后。第二禅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注大洪雨。积风轮上。结为水
轮。有大风起。吹水成沫。而成须弥等山。时一切有情。皆集光音天中。其福减者。下生世间。最初有一
天子。从光音天没。来生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其寿六十小劫。第二小劫。光音诸天。来生初禅梵世天
中。为梵辅天。其寿四十小劫。第三小劫。光音诸天。复有来生梵世天中。为梵众天。其寿二十小劫。如
是渐渐下生。欲界天中。有福尽者。化生为人。飞行自在。无有男女之相。地涌甘泉。味如酥蜜。因试尝
之。遂生味著。失其神光。世间大暗。黑风吹海。漂出日月。置须弥山腹。照四天下。乃有昼夜。彼时众生。
由耽地味。颜色粗悴。复食自然粳稻。残秽在身。便生二道。成男女根。宿习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
光音诸天。后来生者。遂入胎中。因多贪著。粳米不生。第四小劫。乃至二十小劫。皆悉一减一增。名为
成劫。住劫者。世界安住也。有二十小劫。第九小劫。人寿减至五万岁时。第一尊拘留孙佛出世。减至
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减至二万岁时。第三尊迦叶佛出世。减至一百岁时。今第四尊释迦
牟尼佛出世。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第五尊弥勒佛出世。乃至第十小劫。于增劫中。楼至佛
出世。诸佛次第出兴。满足一千尊。巳上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住劫。坏劫者。世界灭坏也。有
二十小劫。火灾起时。坏至初禅天。始从地狱。终至梵天。有情众生。经十九增减劫。次第坏尽。唯器世
间。空旷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尽。最后一增减劫。方坏器世间。有七日从海底出。大海尽竭。须弥崩
坏。风吹猛燄。烧上梵天。悉成灰烬。乃至三千世界。一时烧尽。名为坏劫。空劫者。世界空虚也。有二十
小劫。坏劫之后。自初禅梵世以下。世界空虚。犹如黑穴。无昼夜日月。唯大黑暗。名为空劫。通成住坏
空为劫。今见住贤劫释迦牟尼。第四尊佛也)释迦谱曰。劫初王曰民
主。生子名珍宝。珍宝生好味。好味生静衰。静衰
生顶生。乃至师子颊。生子名净饭。(佛之父王)从民主
以来。皆刹利种姓。(王种姓也)王阎浮洲(阎浮此云胜金。树名。洲从
节。贤劫。见在劫也。以劫中多生贤圣。故名贤劫)第四尊佛也。(人寿从初八万四千
岁。历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减一
增。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减增。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成劫者。世界初成立也。有二
十小劫。第一小劫。因过去劫坏空之后。第二禅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注大洪雨。积风轮上。结为水
轮。有大风起。吹水成沫。而成须弥等山。时一切有情。皆集光音天中。其福减者。下生世间。最初有一
天子。从光音天没。来生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其寿六十小劫。第二小劫。光音诸天。来生初禅梵世天
中。为梵辅天。其寿四十小劫。第三小劫。光音诸天。复有来生梵世天中。为梵众天。其寿二十小劫。如
是渐渐下生。欲界天中。有福尽者。化生为人。飞行自在。无有男女之相。地涌甘泉。味如酥蜜。因试尝
之。遂生味著。失其神光。世间大暗。黑风吹海。漂出日月。置须弥山腹。照四天下。乃有昼夜。彼时众生。
由耽地味。颜色粗悴。复食自然粳稻。残秽在身。便生二道。成男女根。宿习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
光音诸天。后来生者。遂入胎中。因多贪著。粳米不生。第四小劫。乃至二十小劫。皆悉一减一增。名为
成劫。住劫者。世界安住也。有二十小劫。第九小劫。人寿减至五万岁时。第一尊拘留孙佛出世。减至
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减至二万岁时。第三尊迦叶佛出世。减至一百岁时。今第四尊释迦
牟尼佛出世。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第五尊弥勒佛出世。乃至第十小劫。于增劫中。楼至佛
出世。诸佛次第出兴。满足一千尊。巳上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住劫。坏劫者。世界灭坏也。有
二十小劫。火灾起时。坏至初禅天。始从地狱。终至梵天。有情众生。经十九增减劫。次第坏尽。唯器世
间。空旷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尽。最后一增减劫。方坏器世间。有七日从海底出。大海尽竭。须弥崩
坏。风吹猛燄。烧上梵天。悉成灰烬。乃至三千世界。一时烧尽。名为坏劫。空劫者。世界空虚也。有二十
小劫。坏劫之后。自初禅梵世以下。世界空虚。犹如黑穴。无昼夜日月。唯大黑暗。名为空劫。通成住坏
空为劫。今见住贤劫释迦牟尼。第四尊佛也)释迦谱曰。劫初王曰民
主。生子名珍宝。珍宝生好味。好味生静衰。静衰
生顶生。乃至师子颊。生子名净饭。(佛之父王)从民主
以来。皆刹利种姓。(王种姓也)王阎浮洲(阎浮此云胜金。树名。洲从
1600-A¶ 第 74b 页 X86-0074.png
树得名。南赡部洲也)。
祥符纪荫曰。世典所载。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相传首出御世者。
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夫曰太极生两仪。而太极
生于无极。又曰盘古生于太荒。莫知其始。浑敦者。
未昭晰之谓也。此盖阙疑。存而不论。非原始要终
之论也。厥后三皇。(天开于子为天皇。地辟于丑为地皇。人生于寅为人皇)继
御。兄弟各一万八千岁。夫一万八千岁。当减劫。迦
叶佛出世之后矣。则所云盘古浑敦者。乃人失神
光。日月初分昼夜之时也。此世界中。成就一切。皆
属日月光明。日月未有以前。自应茫昧莫考。增劫
时人皆行十善道。佛可不出。劫渐减。则善渐少。恶
渐多。故佛出世。慈悲垂化。今释迦佛。当减劫百年
之后。化迹娑婆。(释迦乃化身佛也。娑婆。华言堪忍。此世界名)故为十方
佛所赞叹。有谓三皇一万八千岁。当作一万八百
岁。以当一元。(自有天地至于穷尽。谓之一元)十二会(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一
万八百年。子会生天。丑会生地。寅会生人。至戊会则闭物而消天。亥会则消天而消地。子会则又生天。而
循环无穷)之数。非真有一万八千岁之理者。此盖以干
支阴阳岁时消长之见。妄自窥测。又乌知人寿最
初。皆八万四千岁乎。八万四千岁。由于行十善道。
十善道法。开之有八万四千门。乃唯心之所感召
也。又宁知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佛
与一切众生。当前一念。圆摄无尽乎。不了本心。沉
沦诸见。此我佛所以出世也。有谓佛之言多劫者。
祥符纪荫曰。世典所载。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相传首出御世者。
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夫曰太极生两仪。而太极
生于无极。又曰盘古生于太荒。莫知其始。浑敦者。
未昭晰之谓也。此盖阙疑。存而不论。非原始要终
之论也。厥后三皇。(天开于子为天皇。地辟于丑为地皇。人生于寅为人皇)继
御。兄弟各一万八千岁。夫一万八千岁。当减劫。迦
叶佛出世之后矣。则所云盘古浑敦者。乃人失神
光。日月初分昼夜之时也。此世界中。成就一切。皆
属日月光明。日月未有以前。自应茫昧莫考。增劫
时人皆行十善道。佛可不出。劫渐减。则善渐少。恶
渐多。故佛出世。慈悲垂化。今释迦佛。当减劫百年
之后。化迹娑婆。(释迦乃化身佛也。娑婆。华言堪忍。此世界名)故为十方
佛所赞叹。有谓三皇一万八千岁。当作一万八百
岁。以当一元。(自有天地至于穷尽。谓之一元)十二会(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一
万八百年。子会生天。丑会生地。寅会生人。至戊会则闭物而消天。亥会则消天而消地。子会则又生天。而
循环无穷)之数。非真有一万八千岁之理者。此盖以干
支阴阳岁时消长之见。妄自窥测。又乌知人寿最
初。皆八万四千岁乎。八万四千岁。由于行十善道。
十善道法。开之有八万四千门。乃唯心之所感召
也。又宁知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佛
与一切众生。当前一念。圆摄无尽乎。不了本心。沉
沦诸见。此我佛所以出世也。有谓佛之言多劫者。
1600-A¶ 第 74c 页 X86-0074.png
诞也。世固积月而成岁。积岁而成世。又安知其不
积世而成劫耶。苟谓耳目不接。而谓之不然。上古
之时。今亦未尝亲视之也。谓之为诞。可乎。
大觉琏曰。妙道之理。圣人尝寓之于易。至周衰先
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逮
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
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趋于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
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五帝
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
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故有不
能晓。比当时之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
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
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圣人设教。迭相扶
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巳矣。
周(古公亶父所居之地。武王因以为有天下之号。其先祖后稷。为尧农师。有功封于邰。别姓姬氏。传至
文王为西伯。仁圣化民。子发立为武王。伐商而有天下。都镐京)。
昭王(康王子。名瑕。在位五十一年。按谥法。仪容恭美曰昭)。
周昭王甲寅二十六年。
世尊释迦牟尼佛降生中天竺净饭王宫(天竺。又作身笃。宜云
印度。印度者。日月之别名也。其土贤圣导物。如日月明照。故名印度。天竺有五。中天竺居五竺之中。东至
震旦五万八千里。夏至之日。日正中时。表晷无影。居一四天下之中。佛从中道。故降生中天竺)。
佛历劫修行。(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值然灯佛授记。于此劫作佛。
于迦叶(此云饮光)佛世。位登补处。上生兜率陀(此云知足)天。
积世而成劫耶。苟谓耳目不接。而谓之不然。上古
之时。今亦未尝亲视之也。谓之为诞。可乎。
大觉琏曰。妙道之理。圣人尝寓之于易。至周衰先
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逮
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
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趋于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
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五帝
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
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故有不
能晓。比当时之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
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
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圣人设教。迭相扶
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巳矣。
周(古公亶父所居之地。武王因以为有天下之号。其先祖后稷。为尧农师。有功封于邰。别姓姬氏。传至
文王为西伯。仁圣化民。子发立为武王。伐商而有天下。都镐京)。
昭王(康王子。名瑕。在位五十一年。按谥法。仪容恭美曰昭)。
周昭王甲寅二十六年。
世尊释迦牟尼佛降生中天竺净饭王宫(天竺。又作身笃。宜云
印度。印度者。日月之别名也。其土贤圣导物。如日月明照。故名印度。天竺有五。中天竺居五竺之中。东至
震旦五万八千里。夏至之日。日正中时。表晷无影。居一四天下之中。佛从中道。故降生中天竺)。
佛历劫修行。(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值然灯佛授记。于此劫作佛。
于迦叶(此云饮光)佛世。位登补处。上生兜率陀(此云知足)天。
1600-A¶ 第 75a 页 X86-0075.png
名护明大士。及应运时至。即观五事。(一者观诸众生。熟与未熟。
二者观时。至与未至。三者观诸国土。何处居中。四者观诸种族。何族贵盛。五者观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堪
为父母)广利天人众巳。(广如经载)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
无量诸天。烧香散花。随从侍卫。满虚空中。放大光
明。普照十方。摩耶(此云大幻)夫人。(净饭王后)于眠寤之际。见
菩萨乘六牙白象。腾虚而来。从右胁入。身见于外。
如处琉璃。夫人体安。如服甘露。顾见自身。如日月
照。心大欢喜。菩萨于母胎中。处栴檀楼阁。广博妙
严。如虚空等。为诸天人。广作法事。具如普曜经言。
当此土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
耶夫人右胁诞生。(夫人游蓝毗尼园。见无忧树花芳茂。举手攀之。菩萨从右胁出)
生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花。自然
捧双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
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时兜释诸天子。见菩萨下
生。各各愿为眷属。听法供养。多有下生王舍城。及
诸国土者。种种瑞应。具如经说。
祥符荫曰。佛与众生。同一体性。佛既上下独尊。众
生亦然。独则万物皆备于我。尊则不被物物之所
盖覆。众生昧此广大性体。故不能随处作主。遇缘
即宗。受一切盖覆。而不能盖覆一切。佛才降生。便
揭出独尊二字。以示性体之量。雪山道成。叹曰。一
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圆證此独尊也。末后
灵山会上。一花拈出。全提密付。此独尊也。独尊之
旨。全体證得。斯佛出世。一期事毕矣。
二者观时。至与未至。三者观诸国土。何处居中。四者观诸种族。何族贵盛。五者观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堪
为父母)广利天人众巳。(广如经载)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
无量诸天。烧香散花。随从侍卫。满虚空中。放大光
明。普照十方。摩耶(此云大幻)夫人。(净饭王后)于眠寤之际。见
菩萨乘六牙白象。腾虚而来。从右胁入。身见于外。
如处琉璃。夫人体安。如服甘露。顾见自身。如日月
照。心大欢喜。菩萨于母胎中。处栴檀楼阁。广博妙
严。如虚空等。为诸天人。广作法事。具如普曜经言。
当此土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
耶夫人右胁诞生。(夫人游蓝毗尼园。见无忧树花芳茂。举手攀之。菩萨从右胁出)
生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花。自然
捧双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
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时兜释诸天子。见菩萨下
生。各各愿为眷属。听法供养。多有下生王舍城。及
诸国土者。种种瑞应。具如经说。
祥符荫曰。佛与众生。同一体性。佛既上下独尊。众
生亦然。独则万物皆备于我。尊则不被物物之所
盖覆。众生昧此广大性体。故不能随处作主。遇缘
即宗。受一切盖覆。而不能盖覆一切。佛才降生。便
揭出独尊二字。以示性体之量。雪山道成。叹曰。一
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圆證此独尊也。末后
灵山会上。一花拈出。全提密付。此独尊也。独尊之
旨。全体證得。斯佛出世。一期事毕矣。
1600-A¶ 第 75b 页 X86-0075.png
考定(先贤纪佛生年。互有不同。依法显传。推佛生时。则当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依沙门法
上答问。则当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依像正纪。当周平王四十八年戊午。依后周沙门释道安。用罗什年
纪。及石柱铭。则当周桓王五年乙丑。依梁赵伯休。于庐山遇弘度律师。得佛灭后众生点记推。则当周贞
定王二年甲戌。依隋翻经学士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准教律及经史推。则当周庄王九年癸巳。景德传灯
录。佛祖通载。佛祖纲目。俱作二十六年甲寅。传法正宗记。作周昭王九年甲寅。按周昭王元年已丑。则甲
寅合是二十六年。辩正评法显传。乖殊河汉。未可依据。法琳谓像正记罕见依凭。又谓道安与什。造次缪
陈。传述之过。费氏但据庄王时恒星为验。而云佛生。未知恒星别由他事。今以初祖入定鸡足之年。当周
孝王五年丙辰徵之。则当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以昭王甲寅至孝王丙辰。共一百二十三年。而佛灭
于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去孝王五年丙辰。初祖入定时。四十四年。与传灯通载纲目合。徵而可信。穆王元
年庚辰至壬申合五十三年。有作三十六年。并五十二年者皆误。唐贞观十三年。敕遣刑部尚书刘德威
等问法琳法师。何故佛生。传述乖紊。无的可依。法琳列陈真妄。定昭王甲寅岁生。穆王壬申岁灭。南山宣
律师问天人曰。此土互说佛诞不同。如何定指。天人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杰时生天。具见佛之垂化。且
佛有三身。法报二身。则非人所能见。唯法身大士见之。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亿天下。则有百亿释迦。随
人所感。前后不定。俱在大千之中。殷周随机。感化各别。法报二身。常自湛然。不足疑也)。
别證(周书记。昭王即位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水溢出。山川震动。
有五色光。入贯太微。亘于西方。尽作青红色。太史苏由占之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一千年外。声教及此。
照王即敕镌石记之。埋于南郊天祠前)。
祥符荫曰。佛具三身。清净法身。犹若太虚。体无来
去。圆满报身。如望夜月。遍界澄辉。千百亿化身。犹
水中月。应物见形。其生也。为度有情。出生死海。其
灭也。一期化毕。示有涅槃。非同幻质之留碍。岂合
世相以拘墟。念證真常者。佛无一时而不生。生实
无生。心融空有者。佛无一时而不灭。灭岂断灭。于
诸说之不一。见感应之无方。合先后之攸同。定古
1600-A¶ 第 75c 页 X86-0075.png
今之一致。以西天诸祖年数。及达摩来梁之年合
推。当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佛降
生为是(周正建子)。
天龙浴太子身。
佛既生巳。时四天王。即以天缯。接太子身。置宝几
上。释提桓因。(忉利天主)手执宝盖。大梵天王。手执白拂。
侍立左右。难陀龙王等。于虚空中。雨清净水。一温
一凉灌太子身。身黄金色。三十二相。(一。足安平。二足下千辐轮。
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满足。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过膝。十。马阴藏。十一。
身纵广。十二。毛孔生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
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身圆满。二十二。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
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深远。二十九。眼色如
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上肉髻)放大光明。普照三
千大千世界。(一日月照一四天下。为一世界。一千日月。照千四天下。为一小千世界。一
千千日月。照一千千四天下。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曰三千大千世界者。语互也。
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化佛国土)天龙八部。(天列三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龙有四生。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夜义勇健神。有三种。地行夜义。在空夜义。天夜义。乾闼婆。天乐神。阿修罗。此云非天。
似天而非天也。四趣所摄。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天伎神。摩睺罗伽。大蟒神。八部皆翊卫侍从于佛)
于虚空中。伎乐赞叹。不可称数。
发明(佛之出世。为度众生。故放光明。感触有情)。
净饭王将太子往诣天寺天像起立礼太子足。
宫侍往白净饭王。生太子种种瑞相。王即严仪仗
入蓝毗尼园。见太子身。相好殊异。欢喜踊跃。前抱
太子。置于七宝象辇之上。与诸臣从。随侍入城。经
推。当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佛降
生为是(周正建子)。
天龙浴太子身。
佛既生巳。时四天王。即以天缯。接太子身。置宝几
上。释提桓因。(忉利天主)手执宝盖。大梵天王。手执白拂。
侍立左右。难陀龙王等。于虚空中。雨清净水。一温
一凉灌太子身。身黄金色。三十二相。(一。足安平。二足下千辐轮。
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满足。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过膝。十。马阴藏。十一。
身纵广。十二。毛孔生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
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身圆满。二十二。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
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深远。二十九。眼色如
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上肉髻)放大光明。普照三
千大千世界。(一日月照一四天下。为一世界。一千日月。照千四天下。为一小千世界。一
千千日月。照一千千四天下。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曰三千大千世界者。语互也。
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化佛国土)天龙八部。(天列三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龙有四生。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夜义勇健神。有三种。地行夜义。在空夜义。天夜义。乾闼婆。天乐神。阿修罗。此云非天。
似天而非天也。四趣所摄。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天伎神。摩睺罗伽。大蟒神。八部皆翊卫侍从于佛)
于虚空中。伎乐赞叹。不可称数。
发明(佛之出世。为度众生。故放光明。感触有情)。
净饭王将太子往诣天寺天像起立礼太子足。
宫侍往白净饭王。生太子种种瑞相。王即严仪仗
入蓝毗尼园。见太子身。相好殊异。欢喜踊跃。前抱
太子。置于七宝象辇之上。与诸臣从。随侍入城。经
1600-A¶ 第 76a 页 X86-0076.png
梵天寺。时王未识三宝。奉事梵天。即将太子往诣
天寺。梵天形像。皆从座起。礼太子足。而语王言。大
王当知。今此太子。天人中尊。虚空天神。皆悉敬礼。
云何而令来此礼我。王及臣从皆惊异 发明(佛出
三界。一切中尊。一切天人。皆蒙度脱。梵天位在初禅。未离生死。以天视佛。譬郡邑长之视天子。且天众多
因佛力。而得脱障生天。亦犹郡邑之尊。有不承王命者乎。世人不达大道。佛天无别。是乡里之氓。只知郡
邑之尊。而罔识九五之贵。其分然也)。
名太子为萨婆悉达(华言顿吉)。
王还宫巳。集臣众议。定太子名。诸婆罗门。(此云净行道学)
即共论议。而白王言。太子生时。所有诸瑞。莫非吉
祥。当名太子为萨婆悉达。
阿私陀(此云无比)仙瞻敬太子相好决定当成佛。
净饭王普敕群臣。令访多闻有智者。占相太子。时
有仙人阿私陀。以神通力。腾空而来。见王曰。知生
太子。见种种瑞相。愿得瞻见。王即抱太子出。欲令
礼仙人。阿私陀仙急止王曰。此是三界天人中尊。
云何而令礼于我耶。仙人即起。合掌礼太子足。具
见三十二种相好巳。忽然悲泣。不能自胜。王大怪
之。仙人欷歔答言。太子相好具足。若在家者。年一
十九。为转轮王。若出家者。成等正觉。广度天人。然
太子诸相明显。必当学道。成无上尊。以法利生。广
度天人。为世间眼。但恨我今年寿将尽。生无想天。
不睹佛兴。不闻经法。故自悲耳。(无想天精研舍定。心身灰凝。属四禅)。
摩耶夫人命终生忉利天(太子姨母摩诃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
天寺。梵天形像。皆从座起。礼太子足。而语王言。大
王当知。今此太子。天人中尊。虚空天神。皆悉敬礼。
云何而令来此礼我。王及臣从皆惊异 发明(佛出
三界。一切中尊。一切天人。皆蒙度脱。梵天位在初禅。未离生死。以天视佛。譬郡邑长之视天子。且天众多
因佛力。而得脱障生天。亦犹郡邑之尊。有不承王命者乎。世人不达大道。佛天无别。是乡里之氓。只知郡
邑之尊。而罔识九五之贵。其分然也)。
名太子为萨婆悉达(华言顿吉)。
王还宫巳。集臣众议。定太子名。诸婆罗门。(此云净行道学)
即共论议。而白王言。太子生时。所有诸瑞。莫非吉
祥。当名太子为萨婆悉达。
阿私陀(此云无比)仙瞻敬太子相好决定当成佛。
净饭王普敕群臣。令访多闻有智者。占相太子。时
有仙人阿私陀。以神通力。腾空而来。见王曰。知生
太子。见种种瑞相。愿得瞻见。王即抱太子出。欲令
礼仙人。阿私陀仙急止王曰。此是三界天人中尊。
云何而令礼于我耶。仙人即起。合掌礼太子足。具
见三十二种相好巳。忽然悲泣。不能自胜。王大怪
之。仙人欷歔答言。太子相好具足。若在家者。年一
十九。为转轮王。若出家者。成等正觉。广度天人。然
太子诸相明显。必当学道。成无上尊。以法利生。广
度天人。为世间眼。但恨我今年寿将尽。生无想天。
不睹佛兴。不闻经法。故自悲耳。(无想天精研舍定。心身灰凝。属四禅)。
摩耶夫人命终生忉利天(太子姨母摩诃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
1600-A¶ 第 76b 页 X86-0076.png
太子生满七日。母摩耶夫人命终。以生太子功德。
上生忉利天 发明(太子在兜率天时。自知福德威重。无有女人。堪受礼者。因
观察摩耶夫人寿命将终。馀有十月七日之期。故托之生。是善权方便。诸佛无异)。
乙卯二十七年。
太子年二岁处王宫。
丙辰二十八年。
太子年三岁处王宫。
净饭王为办童子玩好之具。无不珍备。时举国人
民。皆行仁惠。五谷丰熟。风雨以时。皆是太子福德
所致。
丁巳二十九年。
太子年四岁处王宫。
戊午三十年。
太子年五岁处王宫。
净饭王敕车匿等五百青衣。给侍太子。
已未三十一年。
太子年六岁处王宫。
庚申三十二年。
太子年七岁就学具无师智。
凡诸典籍技艺。天文地理。皆悉自然知之。不由师
授 发明(五地菩萨。一切世间有学。皆悉修习。无不明达。况佛巳满圆觉。成无上智耶)。
辛酉三十三年。
太子年八岁处王宫。
壬戌三十四年。
1600-A¶ 第 76c 页 X86-0076.png
太子年九岁处王宫。
癸亥三十五年。
太子年十岁处王宫校试。
与从弟提婆达多(此云天授)难陀(此云欢喜)等。试力校射一
切无与等者。莫不叹服恭敬。
净饭王集会群臣灌太子顶立为太子。
甲子三十六年。
太子年十一岁处王宫。
乙丑三十七年。
太子年十二岁处王宫。
丙寅三十八年。
太子年十三岁处王宫。
丁卯三十九年。
太子年十四岁处王宫出游观化。
太子启王出游观化。到诸城门。有所见。感叹而回。
戊辰四十年。
太子年十五岁处王宫。
己巳四十一年。
太子年十六岁处王宫。
庚午四十二年。
太子年十七岁处王宫纳妃。
净饭王为太子择妃。有女名耶输陀罗。(此云华色)颜容
端正。智慧才德。超过一切。王为纳之。更增伎乐。昼
夜娱侍太子。太子纳妃。不相接近。王深疑。恐不能
1600-A¶ 第 77a 页 X86-0077.png
男。
辛未四十三年。
太子年十八岁处王宫复纳妃。
净饭王以太子不近耶输。复广求贤女。乃得瞿彝。
(此云明)太子虽纳。亦不接近。太子默念。恐父王以种
嗣为碍。乃以手指妃腹曰。却后六年。尔当生男。妃
遂有娠 发明(菩萨无欲。所以示见妻息。不拨世缘耳。罗云于天。变没化生。不由父
母合会而生。又是本愿所致。世人毋以俗念怀疑也)。
壬申四十四年。
太子年十九岁二月八日出家。
太子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何所遇。即复启王出
游。于四门见生老病死等事。复遇见净居天人所
化作沙门披法服者。悲喜交集。而作思惟。此老病
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净居天人。于窗牖中。
叉手白言。出家时至。可去矣。于是诸天捧所乘马
足。超然凌虚。逾城而去。发大誓愿。曰。不断八苦。(生。老。
病。死。爱别离。冤憎会。穷贫困。求不得。八苦)不成无上菩提。(此云道)终不还
也。净饭王思甚。遣大臣劝谕还宫者万计。确然不
回(广如经载) 发明(道可以随处修。佛必从僧中成。千佛必由。三世无别。若不出家。生死
不了家为苦聚。一切业障。由之而生。出家真因。一切道业。由之成就。世间梦幻。转眼即空。恩爱会当别离。
富贵何能长久。聪明受累。愚蒙无知。生死海中。谁能度脱。佛示出家。断一切爱。离一切妄。超出天人。决了
生死。始从一念。纵至成佛。故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又曰。脚头只有些儿路。千劫还君一
度行)。
或谓祥符曰。出家之法。以余观之。何其悖也。何者。
辛未四十三年。
太子年十八岁处王宫复纳妃。
净饭王以太子不近耶输。复广求贤女。乃得瞿彝。
(此云明)太子虽纳。亦不接近。太子默念。恐父王以种
嗣为碍。乃以手指妃腹曰。却后六年。尔当生男。妃
遂有娠 发明(菩萨无欲。所以示见妻息。不拨世缘耳。罗云于天。变没化生。不由父
母合会而生。又是本愿所致。世人毋以俗念怀疑也)。
壬申四十四年。
太子年十九岁二月八日出家。
太子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何所遇。即复启王出
游。于四门见生老病死等事。复遇见净居天人所
化作沙门披法服者。悲喜交集。而作思惟。此老病
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净居天人。于窗牖中。
叉手白言。出家时至。可去矣。于是诸天捧所乘马
足。超然凌虚。逾城而去。发大誓愿。曰。不断八苦。(生。老。
病。死。爱别离。冤憎会。穷贫困。求不得。八苦)不成无上菩提。(此云道)终不还
也。净饭王思甚。遣大臣劝谕还宫者万计。确然不
回(广如经载) 发明(道可以随处修。佛必从僧中成。千佛必由。三世无别。若不出家。生死
不了家为苦聚。一切业障。由之而生。出家真因。一切道业。由之成就。世间梦幻。转眼即空。恩爱会当别离。
富贵何能长久。聪明受累。愚蒙无知。生死海中。谁能度脱。佛示出家。断一切爱。离一切妄。超出天人。决了
生死。始从一念。纵至成佛。故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又曰。脚头只有些儿路。千劫还君一
度行)。
或谓祥符曰。出家之法。以余观之。何其悖也。何者。
1600-A¶ 第 77b 页 X86-0077.png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今则髡其颅。刈其须。斯不为
毁伤乎。父母者。生我者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不
孝以无后为大。今则背弃其亲。动之千里。生绝甘
旨。死无蒸尝。于孝何居。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出家
则君臣之义。邈然远之。何以为忠。断绝人伦。不顾
似续。使举世而出家。不几世界空虚乎。欲正人君
子不非之。且求其信。何可得也。祥符曰。子言是也。
山僧三十年前亦曾言之。今将明以告子。身体发
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固所以为孝也。今孝如大
舜。能保父母不死乎。能保父母死。而身体发肤不
毁伤乎。父母死而不能救。父母死而身体灭坏。发
肤毁尽。漠然不以为念顾。鳃鳃恤一已之身体发
肤。吾未见其所以为孝也。且所云不亏其体。不辱
其亲。非仅形骸之谓也。能守其身。克全乎所以为
身者。方可谓之不毁伤。出家之法。何争于须发而
必去之髡其顶者。示已脱俗。不复同于世相。顾形
思义。务所当务也。子知出家何所为乎。为了生死
也。生死不学。佛道不能了。佛道非弃舍世缘不能
学。故不从浅近起见。而惟深远是图。暂违其亲。终
欲度脱其亲也。终欲进亲于道。俾吾亲得免幻躯
报谢之苦。共證真常净乐之域也。口体之养。晨昏
之奉。孝之小者也。以道事亲。度脱其亲。孝之大者
也。举世间之孝。又孰有大于出家者乎。子以为远
君臣之义。是不忠也。而抑知山林中人。晨香夕镫。
毁伤乎。父母者。生我者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不
孝以无后为大。今则背弃其亲。动之千里。生绝甘
旨。死无蒸尝。于孝何居。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出家
则君臣之义。邈然远之。何以为忠。断绝人伦。不顾
似续。使举世而出家。不几世界空虚乎。欲正人君
子不非之。且求其信。何可得也。祥符曰。子言是也。
山僧三十年前亦曾言之。今将明以告子。身体发
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固所以为孝也。今孝如大
舜。能保父母不死乎。能保父母死。而身体发肤不
毁伤乎。父母死而不能救。父母死而身体灭坏。发
肤毁尽。漠然不以为念顾。鳃鳃恤一已之身体发
肤。吾未见其所以为孝也。且所云不亏其体。不辱
其亲。非仅形骸之谓也。能守其身。克全乎所以为
身者。方可谓之不毁伤。出家之法。何争于须发而
必去之髡其顶者。示已脱俗。不复同于世相。顾形
思义。务所当务也。子知出家何所为乎。为了生死
也。生死不学。佛道不能了。佛道非弃舍世缘不能
学。故不从浅近起见。而惟深远是图。暂违其亲。终
欲度脱其亲也。终欲进亲于道。俾吾亲得免幻躯
报谢之苦。共證真常净乐之域也。口体之养。晨昏
之奉。孝之小者也。以道事亲。度脱其亲。孝之大者
也。举世间之孝。又孰有大于出家者乎。子以为远
君臣之义。是不忠也。而抑知山林中人。晨香夕镫。
1600-A¶ 第 77c 页 X86-0077.png
祝延北阙。兢兢焉无日不以国王水土之恩为念
乎。且五戒十善。清严摄物。所以默扶王化者。又岂
子之所得而知者耶。至谓举世出家。则有世界空
虚之虑。何其抱𣏌人之忧。若是岌岌也。举世沉沦
贪爱。耽著利名。如何得能出家。若能出家。则梵行
清白。福德同天。纯善无恶。皆为贤圣。天人岂藉秽
欲而生。贤圣则各正性命。子未知夫人天凡圣之
由。死生幽明之故。吾又何能一一为子饶舌哉。从
古至今。正人君子。不知其几几也。未之知者。自不
能不议之疑之。巳知之者。信之尊之。而莫能窥测
其极致。恨知之晚。悔不身先之者。亦复何限。何子
言之易易也。
太子自以所佩剑断除须发以七宝衣易粗布僧伽
黎(此云割合重复衣)服之(佛佛出家。剃除须发。服僧伽黎。表法同也) 发明(世尊
种种示见。皆以调摄众生无非佛事。故一一特书。昭佛佛道同。不离世相而不即世相也)。
菩萨入檀特山修道习定(以后称菩萨。成等正觉后称佛)。
于阿蓝迦蓝处习不用处定(广如经载) 发明(佛巳历劫道成。
所以然者。调摄众生也。故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
至菩提)。
癸酉四十五年。
菩萨在檀特山修道(未出家以前。太子书年。出家以后。菩萨不书年)。
甲戌四十六年。
菩萨在檀特山修道 发明(正人修邪法。邪法亦成正。故书修道)。
初至檀特山。习不用处定三年。知非便舍。
乎。且五戒十善。清严摄物。所以默扶王化者。又岂
子之所得而知者耶。至谓举世出家。则有世界空
虚之虑。何其抱𣏌人之忧。若是岌岌也。举世沉沦
贪爱。耽著利名。如何得能出家。若能出家。则梵行
清白。福德同天。纯善无恶。皆为贤圣。天人岂藉秽
欲而生。贤圣则各正性命。子未知夫人天凡圣之
由。死生幽明之故。吾又何能一一为子饶舌哉。从
古至今。正人君子。不知其几几也。未之知者。自不
能不议之疑之。巳知之者。信之尊之。而莫能窥测
其极致。恨知之晚。悔不身先之者。亦复何限。何子
言之易易也。
太子自以所佩剑断除须发以七宝衣易粗布僧伽
黎(此云割合重复衣)服之(佛佛出家。剃除须发。服僧伽黎。表法同也) 发明(世尊
种种示见。皆以调摄众生无非佛事。故一一特书。昭佛佛道同。不离世相而不即世相也)。
菩萨入檀特山修道习定(以后称菩萨。成等正觉后称佛)。
于阿蓝迦蓝处习不用处定(广如经载) 发明(佛巳历劫道成。
所以然者。调摄众生也。故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
至菩提)。
癸酉四十五年。
菩萨在檀特山修道(未出家以前。太子书年。出家以后。菩萨不书年)。
甲戌四十六年。
菩萨在檀特山修道 发明(正人修邪法。邪法亦成正。故书修道)。
初至檀特山。习不用处定三年。知非便舍。
1600-A¶ 第 78a 页 X86-0078.png
乙亥四十七年。
菩萨复至郁头蓝弗处修道习非非想定。
丙子四十八年。
菩萨修道习定。
丁丑四十九年。
菩萨修道习定知非便舍。
戊寅五十年。
菩萨入象头山修道行苦行。
昭王已卯五十一年。
菩萨同诸外道苦行日食麻麦。
穆王(昭王子。名满。在位五十五年。按谥法。布德就义曰穆)。
穆王庚辰元年。
菩萨修道行苦行。
辛巳二年。
菩萨修道行苦行。
壬午三年。
菩萨修道行苦行。
癸未四年(景德传灯录作三年者误)。
菩萨苦行满沐浴于尼连河受天化女所献乳糜。
降魔 发明(菩萨观察十种义故。示见降魔。乃至菩萨从兜率降生。以及涅槃。一一具有十
种深义示见。如华严离世间品所明)。
菩萨诣毕钵树下。天帝化人。撷瑞草以藉坐。景云
祥风。四起纷披。天魔念菩萨道成。且受折抑。率众
作难。穷见可怖可欲诸境。菩萨泊然不动。以指指
1600-A¶ 第 78b 页 X86-0078.png
地。地大震。魔皆颠仆。于是降之。
祥符荫曰。魔佛不二。只在一心。不善用心。佛即是
魔。善用其心。魔即是佛。魔佛无体。唯在当人。佛之
与魔。间不容发。且佛非魔不成。一一顺逆境界。皆
为增上因缘。魔非佛不伏。可怖可欲诸境。伎俩皆
穷。而定慧慈威。何所不摄。学道人能入佛入魔。佛
魔不异。即魔即佛。魔佛两忘。至竟魔佛无依。入即
何有。其于道也。斯庶几乎。
菩萨入定成道。
菩萨于二月。(周正建子即今十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至
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乃叹曰。奇哉。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
不能證得。
祥符荫曰。道也者。如大王路。不离当处。初无隔碍。
众生与佛。体用俱同。触途成滞。乃成众生。行解圆
满。遂成佛果。解圆行满。只能如道之量。而于道不
增毫釐。触途成滞。亦只背道之量。而道未尝因之
灭失。是以佛成道也。无所不成。而实无所成。斯以
谓之根本不动智。众生触途成滞。究可就路还家。
一举步间。便与道体不隔。斯以谓之差别妙慧智。
佛具此智。方乘大乘而成正觉。若无此智。设修于
道。只證二乘。及生净土。而不成佛。佛道圆成。不离
当前一念。众生念念。可以成道。一念纯真。十方坐
断。涅槃生死。犹若空华。圣见凡情。俱为梦幻。若来
祥符荫曰。魔佛不二。只在一心。不善用心。佛即是
魔。善用其心。魔即是佛。魔佛无体。唯在当人。佛之
与魔。间不容发。且佛非魔不成。一一顺逆境界。皆
为增上因缘。魔非佛不伏。可怖可欲诸境。伎俩皆
穷。而定慧慈威。何所不摄。学道人能入佛入魔。佛
魔不异。即魔即佛。魔佛两忘。至竟魔佛无依。入即
何有。其于道也。斯庶几乎。
菩萨入定成道。
菩萨于二月。(周正建子即今十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至
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乃叹曰。奇哉。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
不能證得。
祥符荫曰。道也者。如大王路。不离当处。初无隔碍。
众生与佛。体用俱同。触途成滞。乃成众生。行解圆
满。遂成佛果。解圆行满。只能如道之量。而于道不
增毫釐。触途成滞。亦只背道之量。而道未尝因之
灭失。是以佛成道也。无所不成。而实无所成。斯以
谓之根本不动智。众生触途成滞。究可就路还家。
一举步间。便与道体不隔。斯以谓之差别妙慧智。
佛具此智。方乘大乘而成正觉。若无此智。设修于
道。只證二乘。及生净土。而不成佛。佛道圆成。不离
当前一念。众生念念。可以成道。一念纯真。十方坐
断。涅槃生死。犹若空华。圣见凡情。俱为梦幻。若来
1600-A¶ 第 78c 页 X86-0078.png
祖师门下。正好买草鞋行脚在。
阿难陀生(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以世尊成道日生。故名)。
甲申五年。
佛初转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
佛成道巳。思惟已所得法。甚深难解。唯佛。与佛。乃
能知之。今此众生。邪欲所障。迷惑不信。反生诽谤。
当堕恶道。甚可悲悯。大梵天王。及诸天等。申礼劝
请。佛受其请。曲垂方便。遂诣波罗奈国。(此云江绕城)鹿
野苑中。为五人。(一阿若憍陈如。此言无知。佛之舅氏。二頞䫌。此云马胜。佛之家族。三
跋提。此云小贤。佛之家族。四十力迦叶。亦名婆敷。亦佛之舅。五拘利太子。斛饭王之长子。乃佛从兄弟也)
宣说四谛。(苦。集。灭。道)三宝(佛。法。僧也)乃成。(佛为佛宝。四谛为法宝。五人为僧宝
也)五人證果(得法眼净。及无生智) 发明(巨夜长寝。无人能觉。慧日未出。明星
前见。陈如等初受法味。初入法流。初登真谛。初入圣證。在一切人天罗汉之前。故具书之)。
受四天王所奉钵(梵语钵多罗。华言应量器)。
时有五百商主。以蜜[麨]奉供于佛。佛念过去诸佛。
受食仪式。用钵多罗。时四方天王。知佛心念。各持
其一钵奉佛。佛受四王之钵。累置掌上。按令成一。
使四际相见。咒愿受食巳。即援商人三归(令归依佛法僧
三宝)。
乙酉六年。
佛在象头山为龙鬼等说法 发明(佛处众会为众说法。难以具书。
今书其始初凡近一二。以槩一切)。
或问牟子(汉初平时人名未详作理惑论)曰。夫至实不华。至辞不
饰。言约而至者丽。事寡而达者明。故珠玉少而实。
阿难陀生(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以世尊成道日生。故名)。
甲申五年。
佛初转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
佛成道巳。思惟已所得法。甚深难解。唯佛。与佛。乃
能知之。今此众生。邪欲所障。迷惑不信。反生诽谤。
当堕恶道。甚可悲悯。大梵天王。及诸天等。申礼劝
请。佛受其请。曲垂方便。遂诣波罗奈国。(此云江绕城)鹿
野苑中。为五人。(一阿若憍陈如。此言无知。佛之舅氏。二頞䫌。此云马胜。佛之家族。三
跋提。此云小贤。佛之家族。四十力迦叶。亦名婆敷。亦佛之舅。五拘利太子。斛饭王之长子。乃佛从兄弟也)
宣说四谛。(苦。集。灭。道)三宝(佛。法。僧也)乃成。(佛为佛宝。四谛为法宝。五人为僧宝
也)五人證果(得法眼净。及无生智) 发明(巨夜长寝。无人能觉。慧日未出。明星
前见。陈如等初受法味。初入法流。初登真谛。初入圣證。在一切人天罗汉之前。故具书之)。
受四天王所奉钵(梵语钵多罗。华言应量器)。
时有五百商主。以蜜[麨]奉供于佛。佛念过去诸佛。
受食仪式。用钵多罗。时四方天王。知佛心念。各持
其一钵奉佛。佛受四王之钵。累置掌上。按令成一。
使四际相见。咒愿受食巳。即援商人三归(令归依佛法僧
三宝)。
乙酉六年。
佛在象头山为龙鬼等说法 发明(佛处众会为众说法。难以具书。
今书其始初凡近一二。以槩一切)。
或问牟子(汉初平时人名未详作理惑论)曰。夫至实不华。至辞不
饰。言约而至者丽。事寡而达者明。故珠玉少而实。
1600-A¶ 第 79a 页 X86-0079.png
瓦砾多而贱。圣人制七经之本。不过三万言。众事
备焉。今佛经卷以万计。言之亿数。非一人力所能
堪也。仆以为烦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异于
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所以别于邱陵者。以其
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不绝涓流。
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鱼。不游
数仞之溪。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
求凤凰之雏。必难获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经
前说亿载之事。道万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
乾坤肇兴。其微不可握。其纤不可入。佛悉弥纶其
广大之外。剖析其窈妙之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
以万计。言以亿数。多多益具。众众益富。何不要之
有。虽非一人所堪。譬若临河饮水。饱而自足。焉知
其馀哉。问曰。佛经众多。欲得其要。而弃其馀。直说
其实。而除其华。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
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备
寒。絺绤御暑。舟舆异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经
之备。复作春秋孝经者。欲明道德。正人心耳。佛经
虽多。其归一也。何弃之有哉。
佛为优娄频螺迦叶兄弟三人说法(并度其弟子一千人)。
发明(佛度弟子。无量无数。难以尽书。今依经载。书上首一二。以槩其馀)。
丙戌七年。
佛度舍利弗(此云身子)目连(釆菽氏)等。
舍利弗初师梵志沙然。有二百五十弟子。于路逢
备焉。今佛经卷以万计。言之亿数。非一人力所能
堪也。仆以为烦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异于
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所以别于邱陵者。以其
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不绝涓流。
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鱼。不游
数仞之溪。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
求凤凰之雏。必难获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经
前说亿载之事。道万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
乾坤肇兴。其微不可握。其纤不可入。佛悉弥纶其
广大之外。剖析其窈妙之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
以万计。言以亿数。多多益具。众众益富。何不要之
有。虽非一人所堪。譬若临河饮水。饱而自足。焉知
其馀哉。问曰。佛经众多。欲得其要。而弃其馀。直说
其实。而除其华。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
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备
寒。絺绤御暑。舟舆异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经
之备。复作春秋孝经者。欲明道德。正人心耳。佛经
虽多。其归一也。何弃之有哉。
佛为优娄频螺迦叶兄弟三人说法(并度其弟子一千人)。
发明(佛度弟子。无量无数。难以尽书。今依经载。书上首一二。以槩其馀)。
丙戌七年。
佛度舍利弗(此云身子)目连(釆菽氏)等。
舍利弗初师梵志沙然。有二百五十弟子。于路逢
1600-A¶ 第 79b 页 X86-0079.png
頞[((白-日+田)/拱)*页]比邱。威仪庠序。因问师法。頞[((白-日+田)/拱)*页]为举诸法从
缘生偈。一闻即得初果。来至佛所。七日达一切法。
證阿罗汉。因同目连归佛。目连闻法。经十五日。乃
得四果。二人为佛左右面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连神通第一)。
丁亥八年。
佛定出家沙门同称为释。
佛告诸比邱。有四大河。同入海巳。无复本名。同名
为海。四族出家。学佛道者。并称释迦弟子。以从佛
生育法身。成就道力也(四河。东恒伽。南新头。西婆叉。北私陀。四族。西竺四姓)。
戊子九年。
佛度摩诃迦叶證阿罗汉果(梵语摩诃迦叶。此云饮光氏。以身光蔽众得名)。
佛在拘耶尼国为婆陀和等说般若。
长者须达与太子祗陀共作精舍供佛 发明(轻宝重佛
故书)。
舍卫国有大臣曰须达。巨富好施。赈给贫独。时号
给孤长者。因娶儿妇到王舍城。护弥长者家。见其
骚骚办具。大设供养。躬自执劳。经理事务。将以请
佛。及比邱僧。须达闻佛僧名。㱇然起敬。心情悦豫。
问护弥言。何名佛僧。具答所以。须达感念敬企。即
求见佛。一瞻相好。及闻妙法。身心开朗。成须陀洹。
(初果也)长跪问佛。舍卫城中。闻法易度。更有人否。佛
言。人多信邪。难染正教。须达白佛。唯愿垂慈。屈临
舍卫。使彼众生。除邪就正。佛告须达。出家之法。与
俗应别。彼无精舍。云何栖息。须达白言。弟子能起。
缘生偈。一闻即得初果。来至佛所。七日达一切法。
證阿罗汉。因同目连归佛。目连闻法。经十五日。乃
得四果。二人为佛左右面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连神通第一)。
丁亥八年。
佛定出家沙门同称为释。
佛告诸比邱。有四大河。同入海巳。无复本名。同名
为海。四族出家。学佛道者。并称释迦弟子。以从佛
生育法身。成就道力也(四河。东恒伽。南新头。西婆叉。北私陀。四族。西竺四姓)。
戊子九年。
佛度摩诃迦叶證阿罗汉果(梵语摩诃迦叶。此云饮光氏。以身光蔽众得名)。
佛在拘耶尼国为婆陀和等说般若。
长者须达与太子祗陀共作精舍供佛 发明(轻宝重佛
故书)。
舍卫国有大臣曰须达。巨富好施。赈给贫独。时号
给孤长者。因娶儿妇到王舍城。护弥长者家。见其
骚骚办具。大设供养。躬自执劳。经理事务。将以请
佛。及比邱僧。须达闻佛僧名。㱇然起敬。心情悦豫。
问护弥言。何名佛僧。具答所以。须达感念敬企。即
求见佛。一瞻相好。及闻妙法。身心开朗。成须陀洹。
(初果也)长跪问佛。舍卫城中。闻法易度。更有人否。佛
言。人多信邪。难染正教。须达白佛。唯愿垂慈。屈临
舍卫。使彼众生。除邪就正。佛告须达。出家之法。与
俗应别。彼无精舍。云何栖息。须达白言。弟子能起。
1600-A¶ 第 79c 页 X86-0079.png
愿见听许。但不知法式。愿得偕一弟子。共往敕示。
佛默然允可。命舍利弗同往。到舍卫城。案行诸地。
无可意处。唯太子祗陀有园。其地平正。其树郁茂。
不远不近。正得处所。须达谨白太子。具陈其意。太
子云。我此园林。用以游观。何所乏少。须以相买。须
达再三殷勤。敬以礼恳。太子以其情挚难却。谓呼
价高。当不能买。语须达言。汝若能以黄金布地。令
间无空者。便当相与。须达曰诺。敬依价命。太子言
我戏卿耳。须达白言。太子不应戏言。乃以象负金。
满八十顷。太子念言。佛必大有道德。能使斯人轻
宝乃尔。乃舍园中树木。并起门楼。共以奉佛。须达
与舍利弗。图度起立精舍。以妙栴檀为泥。涂佛房
地。十二浮图。七十二讲堂。三千六百间房。五百楼
阁。佛告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门楼。祗陀
所施。当号曰。祗树给孤独园(长者后生兜率陀天)。
已丑十年。
佛在柳山。为纯真陀罗王等说法。
庚寅十一年。
佛在秽泽为阿拙摩说法。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
留夏九十日。优填王思甚。命匠以上妙栴檀。雕佛
形像事之。及佛从忉利天下。像亦出迎。佛三呼。像
三应。佛曰。汝于当来。作大法事。然无为真佛。实在
已躬。波斯匿王。闻优填王雕栴檀像。乃召巧匠写
佛默然允可。命舍利弗同往。到舍卫城。案行诸地。
无可意处。唯太子祗陀有园。其地平正。其树郁茂。
不远不近。正得处所。须达谨白太子。具陈其意。太
子云。我此园林。用以游观。何所乏少。须以相买。须
达再三殷勤。敬以礼恳。太子以其情挚难却。谓呼
价高。当不能买。语须达言。汝若能以黄金布地。令
间无空者。便当相与。须达曰诺。敬依价命。太子言
我戏卿耳。须达白言。太子不应戏言。乃以象负金。
满八十顷。太子念言。佛必大有道德。能使斯人轻
宝乃尔。乃舍园中树木。并起门楼。共以奉佛。须达
与舍利弗。图度起立精舍。以妙栴檀为泥。涂佛房
地。十二浮图。七十二讲堂。三千六百间房。五百楼
阁。佛告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门楼。祗陀
所施。当号曰。祗树给孤独园(长者后生兜率陀天)。
已丑十年。
佛在柳山。为纯真陀罗王等说法。
庚寅十一年。
佛在秽泽为阿拙摩说法。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
留夏九十日。优填王思甚。命匠以上妙栴檀。雕佛
形像事之。及佛从忉利天下。像亦出迎。佛三呼。像
三应。佛曰。汝于当来。作大法事。然无为真佛。实在
已躬。波斯匿王。闻优填王雕栴檀像。乃召巧匠写
1600-A¶ 第 80a 页 X86-0080.png
紫磨金。成如来像。佛记之曰。若有众生。于佛灭后
造立形像。种种供养。与佛无异。是人来世。必得念
佛清净三昧。以至成佛(谨按栴檀佛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来东土
龟兹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长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
年。汴梁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居圣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南还燕宫内殿居五十
四年。元丁丑岁三月。燕宫火。尚书石抹公迎还圣安寺居五十九年。至元十二年乙亥。遣大臣孛罗等四
众。备法驾仗卫音伎。奉迎万寿山仁智殿。丁丑建大圣万安寺。二十六年己丑。自仁智殿奉迎于寺之后
殿。计自优填王造像之岁。至元延祐三年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至
皇清今上康熙二十八年己巳。见供 大内。凡二千六百八
十年)。
祥符荫曰。此像教之缘起也。及今二千馀年。而众
生睹相庄严。利益无边。不可思议。谓非佛之无缘
慈摄。悲愿深重。能如是乎。若能瞻仰取足。證得已
躬无为真佛。清净三昧。方信佛身充满。普见不动。
而众生与佛。不作两橛。不隔纤毫矣。
辛卯十二年。
佛还摩竭国。为弗沙王等说法。
壬辰十三年。
佛为弥勒说修行本起经。
癸巳十四年。
佛归王宫为父王说法王大信證令宫人受斋戒法。
佛成道十年。父净饭王思一相见。遣梵志优陀耶。
往迎还宫。优陀礼佛。具白王意。见佛威德。为天龙
四众所尊。遂求出家。闻法便證罗汉。佛告优陀。佛
造立形像。种种供养。与佛无异。是人来世。必得念
佛清净三昧。以至成佛(谨按栴檀佛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来东土
龟兹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长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
年。汴梁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居圣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南还燕宫内殿居五十
四年。元丁丑岁三月。燕宫火。尚书石抹公迎还圣安寺居五十九年。至元十二年乙亥。遣大臣孛罗等四
众。备法驾仗卫音伎。奉迎万寿山仁智殿。丁丑建大圣万安寺。二十六年己丑。自仁智殿奉迎于寺之后
殿。计自优填王造像之岁。至元延祐三年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至
皇清今上康熙二十八年己巳。见供 大内。凡二千六百八
十年)。
祥符荫曰。此像教之缘起也。及今二千馀年。而众
生睹相庄严。利益无边。不可思议。谓非佛之无缘
慈摄。悲愿深重。能如是乎。若能瞻仰取足。證得已
躬无为真佛。清净三昧。方信佛身充满。普见不动。
而众生与佛。不作两橛。不隔纤毫矣。
辛卯十二年。
佛还摩竭国。为弗沙王等说法。
壬辰十三年。
佛为弥勒说修行本起经。
癸巳十四年。
佛归王宫为父王说法王大信證令宫人受斋戒法。
佛成道十年。父净饭王思一相见。遣梵志优陀耶。
往迎还宫。优陀礼佛。具白王意。见佛威德。为天龙
四众所尊。遂求出家。闻法便證罗汉。佛告优陀。佛
1600-A¶ 第 80b 页 X86-0080.png
本出家。誓得成道。还度父母。今巳道成。必当还国。
伹于国人。有所感动。方堪信化。汝今巳得神足。可
先归见神变。却后七日。佛当还宫。优陀受敕。从空
而还。往到本国。见种种神变。王及臣民。莫不惊喜。
知佛当来。即敕国中。严洁道涂。盛陈仪仗。如转轮
王。千乘万骑。出破四十里。奉迎世尊。佛及弟子。整
衣持钵。发来王城。释梵四天。闻佛远国。皆来侍送。
四天前导。梵天侍右。帝释侍左。诸比邱众。皆随佛
后。八部天龙。香华幢幡。布满空际。诸天伎乐。节奏
熙和。佛适进路。三千国土。六反震动。百岁枯树。皆
生华实。久涸溪涧。自涌甘泉。王遥见佛。于大众中。
如星中月。如日初出。相好严身。晃如金山。悲喜礼
佛。共相慰问。大臣百官。皆稽首礼。拥迎入城。足蹈
门阈。地为大动。天雨众华。乐器皆鸣。国中人民。所
有疾苦。一切皆息。妇女珠环。相橖作声。地中宝藏
自然发见。怀异心者。皆共和同。怀妊母人。身心安
乐。产端正子。百鸟异兽。相和欣鸣。蒙其光润。皆脱
业障。地狱休息。饿鬼饱满。一切众生。皆沾利益。佛
入王宫。为父说法。王得證道。耶输瞿彝。礼佛受戒。
罗云(佛之子也)稽首礼佛。奉佛印环。佛语父王。及诸臣
曰。此吾之子。缘吾化生。无复怀疑也。宫人大小。咸
受戒法。及八关斋。
明教嵩曰。圣人之道。以善为用。圣人之善。以孝为
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为道而不在其用。无
伹于国人。有所感动。方堪信化。汝今巳得神足。可
先归见神变。却后七日。佛当还宫。优陀受敕。从空
而还。往到本国。见种种神变。王及臣民。莫不惊喜。
知佛当来。即敕国中。严洁道涂。盛陈仪仗。如转轮
王。千乘万骑。出破四十里。奉迎世尊。佛及弟子。整
衣持钵。发来王城。释梵四天。闻佛远国。皆来侍送。
四天前导。梵天侍右。帝释侍左。诸比邱众。皆随佛
后。八部天龙。香华幢幡。布满空际。诸天伎乐。节奏
熙和。佛适进路。三千国土。六反震动。百岁枯树。皆
生华实。久涸溪涧。自涌甘泉。王遥见佛。于大众中。
如星中月。如日初出。相好严身。晃如金山。悲喜礼
佛。共相慰问。大臣百官。皆稽首礼。拥迎入城。足蹈
门阈。地为大动。天雨众华。乐器皆鸣。国中人民。所
有疾苦。一切皆息。妇女珠环。相橖作声。地中宝藏
自然发见。怀异心者。皆共和同。怀妊母人。身心安
乐。产端正子。百鸟异兽。相和欣鸣。蒙其光润。皆脱
业障。地狱休息。饿鬼饱满。一切众生。皆沾利益。佛
入王宫。为父说法。王得證道。耶输瞿彝。礼佛受戒。
罗云(佛之子也)稽首礼佛。奉佛印环。佛语父王。及诸臣
曰。此吾之子。缘吾化生。无复怀疑也。宫人大小。咸
受戒法。及八关斋。
明教嵩曰。圣人之道。以善为用。圣人之善。以孝为
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为道而不在其用。无
1600-A¶ 第 80c 页 X86-0080.png
道也。用所以验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其善
未行乎父母。能溥善乎。验道而不见其道之溥。能
为道乎。是故圣人之为道也。无所不善。圣人之为
善也。未始遗亲。亲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
恩也。唯大圣人。为能重其大本。报其大恩。故方其
成道之初。登天先以道谕其母氏。应命还其故国。
为父说法。而其国皆化。圣人可谓与人道而大顺
也。养不足以报父母。以德报之。德不足以达父母。
以道达之。呜呼。可谓至矣。
灵岩储刻孝经序或曰。孝经为儒家开宗明义之
书。沙门释子。自有五千四十八卷。百韦陀典。何取
于越俎为也。弗也。世出世间。舍孝无从矣。我沙门
尝遭灭物绝伦之谤。盖沙门或舍来耜。或舍舟车
负贩。儿童时或一字不到眼。或长而茫失。即天资
近古。懵无證据。其舍丹铅服三事衲者。始不过举
邹鲁之圣经。为富贵之先导。经云。爱亲者。不敢恶
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又云。言满天下无口过。
行满天下无怨恶。不体圣心。则章句而巳矣。我沙
门半月半月。诵梵网心地品。一则曰慈悲心。孝顺
心。二则曰孝顺心。慈悲心。非慈悲孝顺。则非正语
正见。自非正语正见。安能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哉。世尊道成。先度父母。古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
年之非。弘储明年甲辰六十。较古人十年。而孔子
七十二制孝经。告备于天。假我数年。庶几言立。则
未行乎父母。能溥善乎。验道而不见其道之溥。能
为道乎。是故圣人之为道也。无所不善。圣人之为
善也。未始遗亲。亲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
恩也。唯大圣人。为能重其大本。报其大恩。故方其
成道之初。登天先以道谕其母氏。应命还其故国。
为父说法。而其国皆化。圣人可谓与人道而大顺
也。养不足以报父母。以德报之。德不足以达父母。
以道达之。呜呼。可谓至矣。
灵岩储刻孝经序或曰。孝经为儒家开宗明义之
书。沙门释子。自有五千四十八卷。百韦陀典。何取
于越俎为也。弗也。世出世间。舍孝无从矣。我沙门
尝遭灭物绝伦之谤。盖沙门或舍来耜。或舍舟车
负贩。儿童时或一字不到眼。或长而茫失。即天资
近古。懵无證据。其舍丹铅服三事衲者。始不过举
邹鲁之圣经。为富贵之先导。经云。爱亲者。不敢恶
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又云。言满天下无口过。
行满天下无怨恶。不体圣心。则章句而巳矣。我沙
门半月半月。诵梵网心地品。一则曰慈悲心。孝顺
心。二则曰孝顺心。慈悲心。非慈悲孝顺。则非正语
正见。自非正语正见。安能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哉。世尊道成。先度父母。古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
年之非。弘储明年甲辰六十。较古人十年。而孔子
七十二制孝经。告备于天。假我数年。庶几言立。则
1600-A¶ 第 81a 页 X86-0081.png
弘储不敢自必也。
王遣其族五百贵子从佛出家。
佛从弟阿难白佛。愿垂剃度。佛令著袈裟衣。成僧
宝巳。次第礼诸沙门。至优波离。心自念言。是我家
仆不能为礼。佛告之曰。学道唯论前后。不问尊卑。
佛法犹如大海。悉受万川四流。不避污净。宜弃自
大。折骄慢幢。阿难受诲。心净如空。稽首作礼。天地
大震。众会同叹。善哉善哉。为道等心。除自高意。
佛往摩竭提国。
佛为摩竭提国瓶沙王说法。王以竹园精舍供佛。
佛敕竹林住持舍利弗统之灵山住持大迦叶统之。
佛敕目连取罗云出家(即罗睺罗。佛之子也)。
甲午十五年。
乙未十六年。
佛复还王城。
为释种说法。八万四千人。皆證初果。
丙申十七年。
丁酉十八年。
戊戌十九年。
佛还王宫省父病四天王等赴丧。
净饭王卧病。思见佛及罗云等。佛在灵鹫山。天耳
遥闻。知父命将终。告敕阿难罗云等。父王净饭。今
得重病。应往觐省。即放光明。光照一切。及王之身。
王蒙光触。如栴檀风。吹悦身心。患苦顿息。知佛当
来。见斯光瑞。王见佛来。敬意踊跃。不觉起坐。佛告
王遣其族五百贵子从佛出家。
佛从弟阿难白佛。愿垂剃度。佛令著袈裟衣。成僧
宝巳。次第礼诸沙门。至优波离。心自念言。是我家
仆不能为礼。佛告之曰。学道唯论前后。不问尊卑。
佛法犹如大海。悉受万川四流。不避污净。宜弃自
大。折骄慢幢。阿难受诲。心净如空。稽首作礼。天地
大震。众会同叹。善哉善哉。为道等心。除自高意。
佛往摩竭提国。
佛为摩竭提国瓶沙王说法。王以竹园精舍供佛。
佛敕竹林住持舍利弗统之灵山住持大迦叶统之。
佛敕目连取罗云出家(即罗睺罗。佛之子也)。
甲午十五年。
乙未十六年。
佛复还王城。
为释种说法。八万四千人。皆證初果。
丙申十七年。
丁酉十八年。
戊戌十九年。
佛还王宫省父病四天王等赴丧。
净饭王卧病。思见佛及罗云等。佛在灵鹫山。天耳
遥闻。知父命将终。告敕阿难罗云等。父王净饭。今
得重病。应往觐省。即放光明。光照一切。及王之身。
王蒙光触。如栴檀风。吹悦身心。患苦顿息。知佛当
来。见斯光瑞。王见佛来。敬意踊跃。不觉起坐。佛告
1600-A¶ 第 81b 页 X86-0081.png
父王。莫复愁悒。父王道德纯备。无有缺减。命虽欲
终。当生净域。时佛出金色臂。伸手舒光。著王心上。
王合掌。心礼于佛。便尔命终。诸释众臣。以众香汁。
沐浴王身。饰以白氎。及诸缯帛。敛以金棺。奉置七
宝庄校狮子座上。烧首散华。垂覆真球罗网。佛共
难陀。于座之前。肃恭而立。阿难罗云。居棺之后。即
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欲界一切诸天。与无
数百千眷属。俱来赴丧。四方天王。统诸鬼神龙众。
百千万亿。伎乐如云。俱来赴丧。皆共发哀。举声啼
哭。时难陀等。白佛长跪。愿欲担棺。佛念当来。世人
凶暴。不孝父母。不报育养之恩。为是之故。躬行法
化。自欲担于父王之棺。时四天王。窃共思议。佛为
三界中尊。一切之父。虽躬行化。云何担棺。俱共长
跪。同白佛言。我等是佛弟子。从佛闻法。成须陀洹。
我曹宜代世尊。担父王之棺。佛听许之。四王肩棺。
举国悲仰。佛执香炉。在棺前导。威光益显。如万日
照临。诣于墓所。灵鹫山中。有千罗汉。乘空而来。稽
首白佛。欲敕何事。佛敕往大海渚。取妙栴檀。以为
香薪。香薪积巳。金棺置上。举火焚之。佛为四众说
法。令出生死。远离欲火。悟世无常。发心求道者。不
可胜计。尔时诸王。各持五百乳瓶。以用灭之。竞共
收骨。盛置金函。以起塔庙。而供养之(净饭王生净居天)。
明教嵩终孝章曰。父母之丧。沙门服衰绖则非所
宜。当服大布。过敛。则以时往其家。送葬。或扶或导
终。当生净域。时佛出金色臂。伸手舒光。著王心上。
王合掌。心礼于佛。便尔命终。诸释众臣。以众香汁。
沐浴王身。饰以白氎。及诸缯帛。敛以金棺。奉置七
宝庄校狮子座上。烧首散华。垂覆真球罗网。佛共
难陀。于座之前。肃恭而立。阿难罗云。居棺之后。即
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欲界一切诸天。与无
数百千眷属。俱来赴丧。四方天王。统诸鬼神龙众。
百千万亿。伎乐如云。俱来赴丧。皆共发哀。举声啼
哭。时难陀等。白佛长跪。愿欲担棺。佛念当来。世人
凶暴。不孝父母。不报育养之恩。为是之故。躬行法
化。自欲担于父王之棺。时四天王。窃共思议。佛为
三界中尊。一切之父。虽躬行化。云何担棺。俱共长
跪。同白佛言。我等是佛弟子。从佛闻法。成须陀洹。
我曹宜代世尊。担父王之棺。佛听许之。四王肩棺。
举国悲仰。佛执香炉。在棺前导。威光益显。如万日
照临。诣于墓所。灵鹫山中。有千罗汉。乘空而来。稽
首白佛。欲敕何事。佛敕往大海渚。取妙栴檀。以为
香薪。香薪积巳。金棺置上。举火焚之。佛为四众说
法。令出生死。远离欲火。悟世无常。发心求道者。不
可胜计。尔时诸王。各持五百乳瓶。以用灭之。竞共
收骨。盛置金函。以起塔庙。而供养之(净饭王生净居天)。
明教嵩终孝章曰。父母之丧。沙门服衰绖则非所
宜。当服大布。过敛。则以时往其家。送葬。或扶或导
1600-A¶ 第 81c 页 X86-0081.png
三年必心丧。静居修行。以赞父母之冥。遇丧期忌
日伏腊。必营供祀诵。居师之丧。必如丧其父母。禀
戒十师之丧。则有降杀。观佛泥洹之时。大众抚膺
泣血。吾徒临丧。可不哀乎。
宗统编年卷之一
日伏腊。必营供祀诵。居师之丧。必如丧其父母。禀
戒十师之丧。则有降杀。观佛泥洹之时。大众抚膺
泣血。吾徒临丧。可不哀乎。
宗统编年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