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3c 页

佛祖纲目卷第二十九(律字号)


*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祖武德元年)丁亥(太宗贞观元年)庚戌(高宗永徽元年)丙辰(改显庆)辛酉
(改龙朔)癸亥(唐高宗龙朔三年止)

唐。李姓。起高祖武德元年戊寅。止昭宗天祐二
年乙丑。二十一主。共二百九十年。

** (甲子)三祖僧璨隐居罗浮山

三祖僧璨。既付法道信巳。乃告之曰。昔可大师。付吾
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4a 页 X85-0604.png
仁寿四年。适罗浮山。尝著信心铭曰。至道无难。惟嫌
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悬隔。欲得
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
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馀。良繇取舍。所以不如。莫逐
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
弥动。惟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
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
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
转变。皆繇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
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繇一有。一亦莫守。一心
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繇境灭。境逐
能沉。境繇能境。能繇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
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
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
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
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
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
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
二边。良繇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
放却。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
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
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
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
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4b 页 X85-0604.png
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
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
延促。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
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
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
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智
舜。入庐山。踵慧远净业。大业初。讲观经毕。即示疾。见
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
生矣。言讫安然而逝。

** (丙寅)三祖僧璨示寂

僧璨。说法三十馀年。绝口不谈其姓族乡邑。尝语道
信曰。有人借问。勿道于我处得法。仁寿四年。适罗浮
山。优游二载。大业二年。旋归舒州山谷寺。逾月。士民
奔趋。大设檀供。璨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
下合掌立化。是岁十月十五日也。至唐天宝间。河南
尹李常。启璨墓。阇维。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出
已俸建塔。百粒赠荷泽。百粒随身。

** (甲申)四祖道信开法破头山

丁丑。道信领徒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万众
惶怖。信悯之。教合城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
若有神兵。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遂引去。武德二
年。说法于螺川。七年。返蕲州。住破头山。学侣云臻。

** (戊子)道绰法师往生净土

道绰。并州人。出家习经论。晚事瓒禅师学禅。又笃志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4c 页 X85-0604.png
净土。有僧定中见绰数珠。如七宝大山。平居为众讲
十六观经。将二百遍。人各掐珠。口称佛号。或时散席。
响弥林谷。六时礼敬。初不废缺。念佛日以七万为限。
贞观二年四月八日归寂。闻而赴者。满于山寺。见化
佛住空。天花下散焉○僧衒。并州人。初念慈氏。期生
内院。年九十遇道绰。始回心念佛。日礼千拜。一心无
怠。后有疾。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
示我宝手。吾其行矣。言讫而逝。七日异香不散。时有
启芳圆果二法师。目击斯事。乃于悟真寺。共折杨枝
于观音手中。誓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七日不萎。至期
益茂。芳果庆忭。昼夜观念不舍。忽觉临七宝池。入大
宝帐。见佛及二大士坐宝莲台。光明辉映。芳果作礼。
佛云。念我名者。皆生我国。又闻释迦世尊。与文殊菩
萨。以梵音声。称赞净土。复见三道宝阶。其一白衣。其
二道俗相半。其三惟僧也。云皆至心念佛者。得生此
土耳。后五日忽闻钟声。曰钟声我辈事也。俱时化去
○明瞻。隐居太乙山智炬寺。晚岁尅志安养。贞观二
年十月。知命将尽。入京就兴善寺设斋。辞别道俗。时
仆射房玄龄杜如晦皆与焉。即返智炬寺。整威仪念
佛。遽曰。阿弥陀佛来也。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
化。

** (庚寅)四祖道信传法法融

法融。延陵韦氏子。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
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5a 页 X85-0605.png
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后入牛头山幽栖
寺北岩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贞观四年。道信遥观
气象。知彼山有异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
人否。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曰阿那个是道人。僧
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
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信遂入山。见融端坐自若。曾无
所顾。信曰。在此作么。曰观心。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融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曰贫道不决所
止。或东或西。曰还识道信大师否。曰何以问他。曰向
德滋久。冀一瞻礼。曰即贫道是也。曰因何降此。曰特
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融指后面曰。别有小庵。
遂引信至庵所。绕庵惟见虎狼之类。信乃举两手作
怖势。融曰。犹有这个在。曰这个是什么。融无对。少选
信却于融宴坐石上。书一佛字。融睹之悚然。信曰。犹
有这个在。融未晓。乃稽首请说心要。信曰。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
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
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
汝今巳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
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
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
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曰心既具
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5b 页 X85-0605.png
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如何对治。曰境缘无好
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
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
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
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
化。信付法讫。遂返双峰。(即破头山)○道信住双峰山中。有
一老僧。日惟种松。人呼为栽松道者。谓信曰。法道可
得闻乎。曰汝巳年迈。脱有闻。其能广化耶。傥能再来。
吾尚可迟汝。道者遂诺乃出山。行至黄梅县浊港。见
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曰我有父母。可往求之。
曰汝诺我乎。曰诺。道者还山。危坐而化。女周氏之季
也。归辄有孕。父母恶而逐之。女无所归。佣纺里中。巳
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水中。明日见之。跏趺波间。
溯流而上。遂收养成童。七岁随母乞食。往来黄梅道
中。一日信往黄梅。路逢儿戏。问曰。汝何姓。曰姓即有。
不是常姓。曰是何姓。曰是佛性。曰汝无姓耶。曰性空
故无。信知其不昧。即俾侍者至母所。乞令出家。母以
宿缘故。逐舍为弟子。信与剃度。名曰弘忍。

** (壬辰)灌顶法师往生净土(天台宗)

灌顶。住天台。尝著涅槃玄义二卷疏二十卷。仙居乐
安岭南曰。安洲溪流湍急。岁常溺人。顶誓曰。若此溪
坦平。当于此讲经。旬浃间。白沙遍涌。平如玉镜。乃讲
光明法华。以答灵惠。顶每宴坐。有天花。飘坠其侧。壬
辰八月示疾。室有异香。临终命弟子曰。经云。世尊入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5c 页 X85-0605.png
灭。多爇名香。其烟如云。汝今可多焚香。吾将去矣。因
遗诫。忽起合掌。称阿弥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玄奘。缑氏人。姓陈。少出家。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卓然
自立。不偶时流。二十一讲心论。不窥文相。涌注不穷。
时号神人。贞观三年冬。表请往西域取经。太宗不许。
遂潜出玉关。至罽宾国。从僧伽论师。决俱舍因明大
毗婆沙等论。至大林国。从婆罗门。学中论及异道典
籍。时婆罗门七百馀岁。至仆底国。从伏光法师。学对
法宗显理门等论。至那伽罗国。从月胄论师。学众事
分毗婆沙。至禄勒那国。从阇那屈多三藏。学经部毗
婆沙及萨婆多部辨真等论。至曲阇国。从毗邪屖那
三藏。学二毗婆沙。王有胜兵十万。雄冠西域。奘与胡
商八十许入。渡殑伽河。至中天竺。遇大乘居士。为开
瑜伽师地。即入王舍城。彼预闻奘至。具礼郊迎。奘见
戒贤论师。贤时巳一百六岁。奘修敬讫。贤使坐。问从
何来。曰从支那国来。欲学瑜伽等论。于是贤流呼弟
子觉贤。指以谓曰。我前所梦何如。弟子谓奘曰。和尚
三年前得疾危甚。如人以刀划其腹。欲不食而死。夜
梦男子身金色曰。汝勿自厌其身。汝昔作贵近。多害
物命。当自悔责。自尽何益。有支那国僧。来此学法。巳
在涂矣。三年当至。以法惠彼。彼复流通。汝罪自灭。我
曼殊室利也。故来晓汝耳。和尚疾损巳三年。而阇黎
果至。于是慰喜交集。有同宿契。

** (戊戌)六祖惠能示生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6a 页 X85-0606.png

惠能。姓卢氏。南海新州人。母李。梦庭前白花竞发。白
鹤双飞。异香满室。觉而有娠。怀妊六年。贞观戊戌二
月八日。示生。毫光腾空。香气芬馥。黎明有二僧。谒能
父曰。夜来生儿。可名惠能。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
能作佛事。言毕。不知所之。三岁丧父。其母鞠养。

** (庚子)法顺大师示寂

法顺。姓杜。世传文殊化身。降灵于雍州万年。或人有
病。须对之危坐。即愈。有患聋者。顺呼之。耳即聪。有患
哑者。顺与之语。即能言。有患颠狂者。顺向之禅坐。彼
即拜谢而去。唐太宗诏谓曰。朕苦劳热。师之神力。何
以蠲除。曰但颁大赦。圣躬自安。帝从之。疾遂瘳。因锡
号曰帝心。尝引入宫禁。大弘华严圆顿之旨。作法界
观。天下宗之。尝作法身颂曰。嘉州牛吃禾。益州马腹
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庚子五月示寂○慧满。
荣阳张氏子。嗣法僧那后。奉头陀行。惟蓄二针。冬则
乞补。夏则舍之。心无怖畏。睡而不梦。常行乞食。所至
伽蓝。则破柴制履。住无再宿。贞观壬寅。于洛阳善会
寺侧。宿古墓中。遇大雪。旦入寺见昙旷。旷怪所从来。
满曰。法有来耶。旷遣寻来处。四边雪积五尺许。寻闻
有括录事。诸僧逃隐。满持钵。周行聚落。无所滞碍。随
得随散。索尔虚闲。有请宿斋者。满曰。天下无僧。方受
斯请。又尝示人曰。诸佛说心。令知心相虚妄。今乃重
加心相。深违佛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常赍楞伽经
四卷。以为心要。后于陶冶中。无疾坐化。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6b 页 X85-0606.png

** (癸卯)法融禅师传法智岩

智严。曲阿华氏子。弱冠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
大业中。为郎将。年四十出家。入皖公山。从宝月为弟
子。后一日宴坐。睹异僧身长丈馀。神姿爽拔。词气清
朗。谓岩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尝在
谷中入定。山水瀑涨。岩怡然不动。其水自退。有猎者
遇之。因改过修善。复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岩隐遁。
乃共入山。寻之既见。谓岩曰。郎将狂耶。何为住此。曰
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
死。何繇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贞观十七年。归建
业。入牛头山。谒法融。发明大事。融曰。吾受信大师真
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
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巳过此见。吾复
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于汝。岩遂禀命。为第二世。

** (甲辰)四祖道信传法弘忍

太宗尝诏道信赴阙。使者三反。信坚卧不起。第四度
命使者曰。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谕旨。信乃引
颈就刃。神色怡然。使异之。回奏。帝弥加叹慕。至是信
谓弘忍曰。昔如来传正法眼。展转乃至于我。我今付
汝。并于衣钵。听吾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
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遂以学徒委之。一日信示众
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望破头山。见紫云如盖。
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众皆默然。忍曰。莫是
和尚他后横出一枝佛法否。信曰善。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6c 页 X85-0606.png

** (乙巳)玄奘法师译经

甲辰冬。玄奘自西域还。乙巳二月。见帝于仪鸾殿。帝
慰劳再三。因问。雪岭以西。物产风俗。八王故迹。七佛
遗踪。奘随问而对。皆有条理。帝大悦曰。师所经一百
馀国。可尽掇其山川风俗。撰大唐西域记。以遗后来。
不亦美乎。奘奉诏将罢。帝谓侍臣曰。昔符坚称道安
为神器。举国尊敬。朕观法师。词吐温雅。风节贞峻。非
徒不愧古人。实过之远甚。时车驾将问罪高丽。闻奘
还期。暂引见。及对谈论。不觉日暮。奘因奏。西域所获
梵本经论。凡六百五十七部。乞就嵩山少林寺。为国
宣译。帝曰。朕顷为穆太后。创弘福寺。极为虚静。可就
彼翻译。所须并与玄龄平章。奘因进曰。百姓见奘远
归。妄有窥看。不徒妨废法务。兼虑不测之患。愿得监
门官。以防衅隙。帝许之○帝以奘德业冲博。仪表绝
伦。欲令罢道。共康庶政。奘反覆极陈。天下治安。皆繇
圣德。无假于人。纵复须才。今亦伊吕多矣。玄奘庸陋。
何足以预之。至于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诚愿。伏
乞天慈。终而不夺。帝曰。师欲敷剔妙道。亦不固违高
志。因问。比译何经。曰瑜伽师地论。曰明何等义。曰此
弥勒大士所造。明十七地义。因遣使取论入宫。凡一
百卷。帝详览之。谓侍臣曰。朕观法师新译经论。犹瞻
天瞰海。莫极高深。顷既军国务烦。未暇委寻。今而后
知宗源杳旷。顾儒道九流。犹汀滢之方溟渤耳。因敕
有司。拣秘书手写新译经论各九部。宣赐九道总管。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7a 页 X85-0607.png
展转流布。冀率土之内。同禀未闻之法○帝自伐辽
还。时有忧生之虑。既遇玄奘。留神大教。稍遂平复。因
问。欲植法门之益。何所宜先。对曰。众生𥨊惑。非慧莫
启。慧芽抽植。法为之资。弘法须人。即度僧为最。帝悦。
乃诏天下诸州寺。各度僧五人。

** (已酉)善导大师演说净土法门

善导。不知何处人。唐贞观中。见西河道绰九品道场。
讲诵观经。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馀行业。迂僻
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昼夜礼诵。激发四众。
每入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冰。亦须流汗。
出则为人演说净土法门。三十馀年。不暂睡眠。般舟
行道。方等礼佛。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好食送厨。粗恶
自奉。乳酪醍醐。皆不经口。凡有䞋施。用写弥陀经十
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坏寺废塔。所至修营。然灯
续明。常年不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行不共众。恐谈
世事。长安道族。传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或问。念
佛生净土耶。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
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其劝世偈曰。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
衰残病苦。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
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 (庚戌)道宣律师还终南山

道宣。京兆钱氏子。父官吏部尚书。母梦月轮贯怀而
孕。又梦梵僧谓曰。汝所孕者。梁僧祐律师也。既生。稍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7b 页 X85-0607.png
长博览群曾。年十六诵法华。两旬而彻。剃染受具。三
衣惟布。尝坐一食。武德七年。徙居终南山纻麻。尝行
般若三昧。感龙神易形听法。贞观年中。偕玄奘翻经。
笔受润文。推为上首。永徽元年。复居纻麻。

** (辛亥)四祖道信示寂

道信。自绍祖位。摄心无𥧌。胁不至席者六十年。永徽
二年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
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寿七十
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户无故自开。仪相如
生。自后门人不敢复闭。

** (壬子)法融禅师讲大般若经

法融。住牛头山。法席大盛。永徽中。徒众乏粮。融往丹
阳缘化。去山八十里。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
僧三百。二时不阙。三年邑宰萧元善。请于建初寺讲
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灭静品。地为之震动。讲罢还
山。博陵王问曰。境缘色发时。不言缘色起。云何得知
缘。乃欲息其起。答曰。境色初发时。色境二性空。本无
知缘者。心量与知同。照本发非发。尔时起自息。抱暗
生觉缘。心时缘不逐。至如未生前。色心非养育。从空
本无念。想受言念生。起发未曾起。岂用佛教令。问闭
目不见色。境虑乃便多。色既不关心。境从何处发。答
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
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问境发无处所。缘觉了知生。境谢觉还转。觉乃变为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7c 页 X85-0607.png
境。若以心曳心。还为觉所觉。从之随随去。不离生灭
际。答色心前后中。实无缘起境。一念自疑忘。谁能计
动静。此知自无知。知知缘不会。当自捡本形。何须求
域外。前境不变谢。后念不来今。求月执玄影。讨迹逐
飞禽。欲知心本性。还如视梦里。譬之六月冰。处处皆
相似。避空终不脱。求空复不成。借问镜中像。心从何
处生。问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答恰恰用心时。恰
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
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问智者引妙言。
与心相会当。言与心路别。合则万倍乖。答方便说妙
言。破病大乘道。非关本性谈。还从空化造。无念为真
常。终当绝心路。离念性不动。生灭无乖误。谷响既有
声。镜像能回顾。问行者体境有。因觉知境忘。前觉及
后觉。并境有三心。答境用非体觉。觉罢不应思。因觉
知境亡。觉时境不起。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迟。问住
定俱不转。将为正三昧。诸业不能牵。不知细无明。徐
徐蹑其后。答复闻别有人。虚执起心量。三中事不成。
不转还虚妄。心为正受缚。为之净业障。心尘万分一。
不了说无明。细细习因起。徐徐名相生。风来波浪转。
欲静水还平。更欲前涂说。恐畏后心惊。无念大兽吼。
性空下霜雹。星散秽草摧。纵横飞鸟落。五道定纷纶。
四魔不前却。既如猛火燎。还如利剑斫。问赖觉知万
法。万法本来然。若假照用心。只得照用心。不应心里
事。答赖觉知万法。万法终无赖。若假照用心。应不在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8a 页 X85-0608.png
心外。问随随无拣择。明心不现前。复虑心闇昧。在心
用功行。智障复难除。答有此不可有。寻此不可寻。无
拣即真择。得闇出明心。虑者心冥昧。存心托功行。何
论智障难。至佛方为病。问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帖。
自非用行人。此难终难见。答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难
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
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
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
智。镜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
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
说。安帖无处安。用行何能决。问别有一种人。善解空
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證用常寂。知觉寂
常用。用心会真理。复言用无用。智慧方便多。言乱与
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繇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
相泯。如是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
能化。答别有證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灭。识见
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又说息心用。多智
疑相似。良繇性不明。求空且劳己。永劫住幽识。抱相
都不知。放光便动地。于彼欲何为。问前件看心者。复
有罗縠难。答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者。
从容下口难。问久有大基业。心路差互间。得觉微细
障。即达于真际。自非善巧师。无能决此理。仰惟我大
师。当为开要门。引导用心者。不令失正道。答法性本
基业。梦境成差互。实相微细身。色心常不悟。忽逢混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8b 页 X85-0608.png
沌士。哀怨悯群生。托疑广设问。抱理内常明。生死幽
径彻。毁誉心不惊。野老显分答。法相愧来仪。蒙发群
生药。还如色性为。

** (癸丑)慧宽大师示寂

慧宽。益州杨氏子。父玮。为道士。号三洞先生。姊信相
生而知道。终日禅寂。宽五六岁。日与信相谈论。俱非
世事。听者一不能晓。家世奉道。宽独不喜。父诟骂。使
拜天尊。宽不得巳拜之。铁像蹶然崩坏。举族惊异。因
录所论言句。先是龙怀寺禅师昙相。临终语弟子会
曰。吾报缘当生广汉绵竹峰嵿杨氏家。后七年汝来
见我。言讫而逝。其后会梦。相责以负约。会惊窹。遂造
峰嵿扣其扉。宽曰。扣扉者谁。会曰。弟子会也。宽笑曰。
何以知吾。而称弟子。会曰。得师声。犹昔日声也。遂相
见。其父出所录。与信相谈论者示之。盖大庄严等论。
会即奉宽。再归龙怀寺落发。时年十三。会畏之如神
龙。怀众三千指。皆躬力作。宽独闲适。人以为言。会曰。
此吾先师也。因具道其所以。自是神异日显。俗呼圣
和尚。其姊信相。亦随出家。净慧寺有一异僧。入定满
寺。红焰亘燃。人未之识。信相曰。此火聚尊者。入火光
三昧耳。以水灭之。可入。遂作水观。一室湛然。惟水不
见其形。异僧钦叹。以为得果。时亦号圣尼。永徽四年
六月二十五日。宽示寂。时谓观音大士应身云。

** (甲寅)窥基法师参译经论

窥基。姓尉迟。代郡人。鄂国公敬德之侄。金吾卫将军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8c 页 X85-0608.png
敬宗之子。母梦掌月轮。吞之而孕。诞夕神光盈室。六
岁能著书。初玄奘于西域。得一童子。敏悟绝伦。因携
之诣宗。宗呼基出拜奘。因使诵所著兵书且数千言。
奘数目。童子及基诵毕。绐之曰。此古书耳。令西域童
子覆诵。不差一字。宗大怒。以基窃古书诳巳。将杀之。
奘就丐出家。基曰。听我御荤晚膳。则可。不然。宁伏剑
死。奘许之。遂从入道。善大小乘。永徽五年。高宗特旨。
度基为大僧。入大慈恩寺。参译经正义。基乃从奘。受
瑜伽唯识宗旨。著论凡百部。时号百本论师。然性豪
侈。每出必治三车。亦号三车法师。

** (丁巳)牛头山法融禅师入寂(四祖信旁出法嗣)

法融。住牛头山。大行法道。邑宰萧元善。请融住建初
寺。辞不克。乃命弟子智岩。付嘱法印。令以次传受。将
下山。谓众曰。吾不复践此山矣。时鸟兽哀号。踰月不
止。庵前有四大桐树。仲夏之月。忽然凋落。显庆三年
闰正月二十三日。不疾而逝。

** ○千岁宝掌和尚入寂(初祖达磨旁出法嗣)

宝掌。晚居浦江宝岩。与玄朗友善。每通问。掌遣白犬
驰书。朗以青猿回使。显庆二年正旦。掌自塑一像。至
九日成。谓门人慧云曰。此肖谁。曰与和尚无异。即澡
浴易衣趺坐。谓云曰。吾住世巳一千七十二年。今将
谢世。听吾偈曰。本来无生死。今亦示生死。吾得去住
心。他生复来此。又嘱曰。吾灭后六十年。有僧来取吾
骨。勿拒。言讫而逝。入灭五十四年。有剌浮长老。自云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9a 页 X85-0609.png
门至塔所。礼曰。冀塔洞开。少选塔户果启。其骨连环
若黄金。浮即持往秦望山。建窣堵波。奉藏。周丁卯至
唐丁巳。实一千七十二年。其在此土。四百馀岁。

** (辛酉)五祖弘忍传法惠

惠能。家贫。采樵供母。一日负薪过市中。闻客读金刚
经。悚然问其客曰。此何法也。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
梅忍大师。能遽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直抵韶州。
遇高行土刘志略。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
姑。尝读涅槃经。能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能曰。
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能曰。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四众。请居宝林
寺。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止此何为。遂弃之。龙朔
元年。抵黄梅参弘忍。忍问。汝自何来。曰岭南。曰欲求
何为。曰惟求作佛。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曰人
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忍知其异。乃诃曰。著槽厂去。能
礼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劳杵臼。经八月。忍知付法时
至。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汝等各自随意
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馀众
神秀居第一座。学通内外。众所宗仰。秀亦自负。无出
其右者。不复思惟。乃于廊壁。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忍因经行见
偈。心知秀所述赞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众聆
此语。人各讽诵。能在碓坊。闻偈乃问同学。此谁为之。
曰和尚将欲付法。各令述偈。此乃秀上座所为。能曰。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9b 页 X85-0609.png
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不答。相视而笑。能至夜。密
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烛。令童子于秀偈之侧
写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忍见曰。此是谁作。亦未见性。众闻忍语。遂
不之顾逮。忍诣碓坊。问曰。米白也未。曰白也。未有筛。
忍以杖三击其碓。能便三鼓入室。忍用袈裟遮围。不
令人见。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随机大小。而引导
之。遂有三乘顿渐等法。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
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迦叶。展转传授。以至于
吾。吾今授汝。并所传袈裟。汝善护持。无令断绝。听吾
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
无生。能受毕。乃曰。法则既授。衣付何人。曰昔达磨初
至。人未知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巳熟。衣乃争
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且当达隐。俟时行化。所谓受
衣之人。命如悬丝。曰当隐何所。曰逢怀则止。遇会且
藏。能礼足巳。捧衣而出。是夜南迈。众皆莫知。忍自是
不上堂。凡三日。众怪问忍曰。吾道行矣。复问。衣法谁
得。曰能者得。于是众议。卢行者名能。即复奔逐○能
南行。至大庾岭。有僧道明。尝为四品将军。同数百人。
来欲夺衣钵。明先趁及。能掷衣钵于石曰。此衣表信。
可力争耶。明举衣钵。不能动。乃曰。我为法来。不为衣
来。能曰。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
说。明良久。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
上座本来面目。明言下大悟。复问。上来密语密意外。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09c 页 X85-0609.png
还更有密意旨。否。能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
照密在汝边。曰某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已面目。今蒙
指示。如人饮水。冷煖自知。今行者即某师也。能曰。汝
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某今向
甚处去。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还。至岭下
谓众曰。向陟崔巍。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遂散
后。明居袁州蒙山。明姓陈。

** (壬戌)善导大师示生净土

善导。耑以净土化人。龙朔二年。忽谓人曰。此身可厌。
吾将西归。乃登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
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养。言巳。投身而逝。唐高宗知
其念佛口出光明。舍身精至。赐其寺额。号曰光明○
僧怀感。居长安千福寺。入善导念佛道场。三七日不
睹灵瑞。自恨障深。欲绝食毕命。善导不许。只劝令精
虔。三载感如所教。后见佛金色玉毫。得念佛三昧。制
决疑论七卷。临终合掌云。佛来迎我。遂逝。

佛祖纲目卷第二十九
甲子(隋文帝仁寿四年起)乙丑(炀帝大业元年)丁丑(恭帝义宁元年)戊寅(唐高¶ 第 610a 页 X85-06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