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三篇¶
第三篇¶ 第 777c 页


传法正宗论卷下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著

* 第三篇

客有谓余曰。我闻正宗以心传心而已矣。而
子必取乎禅经何谓也。曰吾取禅经。以其所
出祖师名数备有微旨合吾正宗。庐山大师
祖述正宗尤详。而慧观之序亦然。吾书之推
以为證耳。吾非学禅经而专以为意也。客曰。
祖师之名数则见之矣。而庐山祖述尤详者
何谓也。曰按僧祐出三藏记所录曰。庐山
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释慧远述。及考其序
求其统之之意者。有曰。夫三业之兴。以禅智
为宗。有曰。理玄数广道隐于文。则是阿难曲
承音诏(其经本。或写为音韶。盖后世传写者之笔误耳。余考远公匡山集。见禅经统序。实云旨诏
第三篇¶ 第 778a 页 T51-0778.png
圭峰普贤行愿疏。亦称旨诏。此必圭峰按周唐沙汰已前古本经序也。既言曲承旨诏。曲则细密之谓也。若云音
诏。则其义岂为微密耶。慧观法师不净观经序亦云。曲奉圣旨。不净观经即禅经也。愚初未敢辄改大藏国本之
文。此后乃取旨诏为详。请为百世之定准也)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
何者心无常规。其变多方。数无定象。待感
而应。是故化行天竺。缄之有匠。幽关莫辟。罕
窥其庭。从此而观。理有行藏。道不虚授。良有
以矣。如来泥洹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
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
至愿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辩。必闇轨
元匠(元匠喻佛也)孱焉无差。其后有优波崛。弱而
超悟。智终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八万法
藏所存唯要。五部之分始自于此。因斯而推。
固知形运以废兴自兆神用。则幽步无迹妙
动难寻涉粗生异。可不慎乎可不察乎。自兹
以来感于事变怀其旧典。五部之学并有其
人。咸惧大法将颓。理深其慨。遂各述赞禅经。
以隆其业(赞禅经。非经之文。乃其经之法要也)有曰。寻条求根者
众。统本运末者寡。或将暨而不至。或守方
而未变。有曰。原夫圣旨非徒全其长。亦所以
救其短。若然五部殊业。存乎其人。人不继世。
道或隆替。废兴有时。则互相升降。小大之目
其可定乎。又达节善变出处无际。晦名寄迹
无闻无示。若斯人者复不可以名部分。既非
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别有宗明矣。有
曰。今之所译。出自达磨多罗与佛大先。其人
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有
曰。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于
法身。归宗一于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
哉。今推此数端之说。岂非以阿难掬多曲承
第三篇¶ 第 778b 页 T51-0778.png
旨诏待其人而密相传受。所谓功在言外经
所不辩者。统吾释迦文佛之一大教。其经者
律者论者。其人之学是三者。莫不由此而为
之至也。僧祐所谓统序者。此其所以然也。慧
皎高僧传。谓佛驮跋陀去秦。而会远公于庐
山。译出禅数诸经。僧祐出三藏记传跋陀亦
曰。尝与远公译此禅经。而远公乃自跋陀传
其法要。跋陀则受之于达磨。故其序述乃如
此之广大微妙秘密者。盖发明其经主之心
耳。此所谓识吾正宗之详者也。大宋高僧传
论禅科曰。夫法演汉庭。极證之名未著。风
行庐阜。禅那之学始萌。佛驮什秦摈而来。般
若多晋朝而至。时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
机渐染施行。依违祖述。其所曰依者。谓其依
法要也。违者谓其违教迹也。验此而远公传
县要于跋陀。岂不果尔耶(传家所用佛驮般若。此二人似皆至庐山。则远
公密传者。果得之于谁。以僧祐慧皎二传所列。亦不见有般若同至之说。然传家所引。彼书恐未端审。宁公亦
少思之。今以其译经断。而远公当传于跋陀。跋陀则得于达磨。慧观序明之详。然其般若多似与二十七祖名相
近。以传记證则二十七祖未闻来晋。亦只灭在天竺。若其圣人忽来忽往。果先曾以通而来。为达磨禅宗张
本。此在圣人则不可测也。不然则实自有一般若多。或诸祖支派者。先来露此禅旨也。后或有以此事迹论。请以
吾注正之)当远公之时。达磨未至。密传极證之说。
而华人未始稍闻。庐山虽自得之。辄发则骇
众而谤生。料不可孤起。会其出经遂因而发
之。然其说益玄。与其经之文或不相类。其
意在其经之秘要耳。不宜专求于区区三数
万文字之间而已矣。若其曰阿难曲承旨诏
不类其经。而首称大迦叶者。是必特欲明阿
难传佛经教之外而别受此之玄旨也。不尔
第三篇¶ 第 778c 页 T51-0778.png
则何辄与经相反耶。慧观之序。其大概虽与
庐山之说同。而其经题目与始说经之人。暧
昧不甚辩。吾不尽推以为笃论但善慧观。备
殊祖师名数与吾正宗类。又以其曰阿难曲
奉圣旨流行千载。又曰昙摩罗以此法要传
与浮陀罗。浮陀罗与佛陀斯那。悯此旃丹无
真习可师。遂流此法至东州。此似最近吾宗
也。然当慧观之时。佛法入震旦。已三百七十
馀载矣。其所传来者洪经大论殆亦备矣。何
藉一不净观经而为之师耶。其谓无真习可
师。正以中华未始真有极證秘密之法。为此
学教者之师轨耳。曰何谓禅经有微旨合吾
之正宗乎。曰禅经曰。佛言。欲求阿鼻三摩耶
(元注云。此是见道之名也)当作达磨摩那斯伽逻。常观其
实义。以圣行刀断除阴贼。莫如劣夫不能报
雠为彼所害。乃至一切贤圣。皆应勤修如是
正观。为现法乐故。为后世作大明故。断一
切苦本故。饶益众生故。况于凡夫空无所得。
而自放逸不勤修习。其下乃解曰。达磨谓世
间第一法也。摩那斯伽逻谓一经心。译者义
言思惟。夫禅经凡二卷。自初及终皆华言。唯
此见道与世第一法一经心者。独用梵语。秘
而不译。吾意经家如是乃含佛微旨。特欲以
秘密感悟超拔。其循此而思惟道者耶。故其
次此即列佛敕曰。常观真实义。若其所谓当
以圣行刀断除阴贼者。按智度论云。十六圣
行刀。其义不离三解脱门也。然三解脱门通
大小乘。但以其所缘为优劣耳。大乘之三解
脱门者。所缘诸法实相。小乘则异于是。今
第三篇¶ 第 779a 页 T51-0779.png
此果缘真实义。而使以圣行刀验其所观者。
诚大乘之妙微密法矣。又其经之胜道决定分
结句曰。我以少慧力。略说诸法性。如其究竟
义。十力智境界。又其下卷之末说偈曰。方便
治地行。乃至究竟处。无上法施主。施是传至
今。其结又曰。惟彼已度者。然后乃究竟。此
岂不谓其究竟处。乃佛佛妙微密心。不可以
情识状。唯以此證者乃相应耳。此其与吾正
宗合者也。昔涅槃经时。诸比丘既闻其离四
倒之说。遂更求佛久住于世。以为其教导。如
来将正其知见乃曰。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
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
依止。犹如如来为诸众生作依止处。智度论
曰。佛将入涅槃。北首卧时。先告阿难。若今现
前若我过去后。比丘当自依止法。夫自依止
法者。谓内观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进云
云。盖教不馀依止。次谓以戒经为师。及其所
集法宝藏之事(涅槃后分经亦)然夫涅槃。所谓无上
正法者。乃是直指如来所證法性。已付大迦
叶矣。欲众学法之者。依以为其所正之处耳
然资其主教法于后世。非付法印使持之。则
何以为之主耶。今其谓已付大迦叶者。岂非
使其以法而轨正印證乎奉教而修證者耶。
又其经曰。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證知而
为依止。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又曰。能
解如来密语及能说故。是岂不然哉。大论先
教依止法者。其意与四依相近也。禅经谓。大
迦叶相承吾佛。佛灭后以此次第传之。固亦
验矣。远公曰。曲承旨诏。与夫所谓密语岂远
第三篇¶ 第 779b 页 T51-0779.png
乎哉。学者必以心通。则其付无上正法之深
旨可求也。此固与其经他卷以法付于王臣
四部之众者。事同而意异也。又大论嘱累品
问曰。更有何法甚深胜般若者。而以般若嘱
累阿难。而馀经嘱累菩萨(馀经。即其论前文云。法华经诸馀方等经。嘱
累喜王诸菩萨等)答曰。般若波罗蜜非秘密法(此岂不谓秘密
法乃胜乎般若耶。比明龙本离经而又传其秘密之旨必矣。安可以教部论。余奏记后。盖见其微意。不敢辄改
已奏之文。更出此实。欲学者省之耳)而法华等诸经。说阿罗汉受
决作佛大菩萨能受持用。譬如大药师能以
毒为药。若其论始尊大乎。般若曰。摩诃般
若波罗蜜经。诸经中第一大。又曰。般若波罗
蜜名三世诸佛母。能示一切法实相。又曰。诸
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又曰。除诸法实相。
馀残一切法相。尽名为魔。又涅槃经曰。摩诃
般若成秘密藏。今其于嘱累乎声闻菩萨众
经之后。乃特曰。般若波罗蜜非秘密法。是岂
非龙本(本字避御名其下仿此)承大迦叶阿难为传法大
祖。而经外又真得其实相。欲席此而稍发之
耶。不尔何辄以大般若而为非秘密法乎。吾
研其能以毒为药之喻者。益见其玄旨有在
此。又未易以教部断之(其论又云。以细微妙虚妄法治。譬如有毒能治
众毒。又古德云。四教皆是权巧化物。乃引经云。空拳诳小儿。为證此可求其以毒为药之义也)若
远公序曰。阿难曲承旨诏。遇非其人。必藏之
灵府。又曰。功在言外经所不辩。是亦龙本
之意耳。曰子前谓涅槃付嘱摩诃迦叶者。乃
传其秘密之法。与此嘱累阿难不亦同矣。何
故涅槃之时不皆言耶。曰阿难在弟子为次。
又专传佛经论。苟越次显称阿难。则不别乎
第三篇¶ 第 779c 页 T51-0779.png
经外。而曲有所传也。指之迦叶。乃专乎付长。
而所以尊其秘密心传之谓也。虽嘱之阿难。
当此固亦存而不言耳。传灯录曰。并敕阿难。
副贰传化。岂非专在乎大迦叶耶。然此大经
大论。与夫禅经所谓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
尊者阿难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罗诸持法者。
以此慧灯次第传受。又与乎远公慧观二序
曰。阿难曲承旨诏藏之灵府。遇其人而后传
者。固亦同矣。今以此五者之说。而验乎宝
林传灯。所谓如来将化。乃命摩诃迦叶云。吾
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今
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
断绝。又近世李令公遵勖。广灯录称。大迦叶
谓阿难曰。婆伽婆未圆寂时。多子塔前以正
法眼藏密付于我。我今传付于汝。而其本末
何尝异耶。古今所谓言教之外其别传正法
者。岂不灼然至是乎。客曰。子所推详也。且
若禅经所见但三十七品四念处。此皆小乘
行相耳。而子谓其出于菩提达磨。岂其宜耶。
吾甚疑之何如。曰夫三十七品四念处者。固
通乎大小乘。子且善听。按智度论曰。佛说四
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三藏中亦不
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又曰。六波罗蜜三
十七道法中。生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是
故须菩提。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世界成就众生。当学六波罗蜜三十七道
法。又曰。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为
学六波罗蜜。为学四念处。如是学为学尽诸
学道。如是学为学佛所行处。如是学为开甘
第三篇¶ 第 780a 页 T51-0780.png
露门。如是学为示无为性。须菩提。下劣之人
不能作是学。佛意其如此也。孰谓三十七品
四念处唯是小乘行相乎。今菩提达磨方以
大菩萨僧。传法为祖。演禅经行其大乘之法。
正其宜矣。又何疑哉。借令四念处唯是小乘
之道。而其论又曰。须菩提。菩萨如是学一切
法中得清净。所谓声闻辟支佛心。又曰。菩萨
如是为了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又曰。三十
七品是声闻辟支佛涅槃道。佛劝菩萨应行
是道。如此则菩萨亦得以声闻法而进人明
矣。今禅经演之。岂不奉佛意耶。何谓而不可
也。况其未果以小乘而待人乎。夫禅经乃达
磨祖师。初以方便教化乎三乘之修行者。欲
因其浅而导之深耳。其经云。如来境界不可
思议。此之例是也。远公序曰。撮诸经要劝
发大乘详矣。曰若尔则禅经首列乎传法诸
祖。岂古诸祖亦传乎经教耶。曰是也。古之传
法所以證其行教也。而以教入道者。必以祖
师所传为之印正矣。禅源诠谓。传法诸祖初
以三藏教乘兼行。后之祖师观机乃特显宗
破执。益更单传其心印也。客曰。吾又闻般若
多罗唯以大法药付之达磨。令其直接上机。
乃在乎经教之外。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成究
竟觉。未闻其复循大小乘行相以为其说乎。
曰然。般若达磨之付受者。此诚佛祖之正传
者也。然学者亦当更求先圣嘱累之本末究
其行化机宜之意也。不应白执其一时之言
而相发难。夫以大法药直接上机。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成究竟觉者。此盖般若多罗初诫
第三篇¶ 第 780b 页 T51-0780.png
达磨。宜游方观机以行其正传之法耳。意谓
须其灭度后(般若多罗灭度之后也)更六十七年。震旦国
始有上机者。与达磨缘会。其时乃当施大法
药直接此机之人也。今禅经自达磨未入中
华百馀载已前。方在西域。以其正传之时未
至上机者少。且顺彼人机方便傍大小乘。而
义说之耳(宝林传亦云。达磨先在南天竺。以小乘法化道若干人)此亦达磨
且行其前。所谓菩萨为尽诸学道。为了知一
切众生心所趣向者也。而祖师之道非止乎
是而已矣。若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而接上
机者。禅经一但蕴之。而未始发。及其时适至。
达磨乃翻然东来。乘震旦有大乘气。所谓其
正传者。遂大振于梁魏之世矣。学者浅悟。徒
见其在文字谈说三乘止观。即谓非菩提达
磨之言。何其易也。若禅经其胜决定分结句
云。我以少慧力。略说诸法性。如其究竟义。十
力智境界。此盖祖师自谦意谓。今经乃我聊
略说此法性耳。若其究竟之理。则佛之境界
秘密微妙。非文字义说可宣。必密传妙證可
以至矣。又其经之末说偈曰。方便治地行。乃
至究竟处。最上法施主。施是传至今。其结句
又曰。惟彼已度者。然彼乃究竟。其曰方便治
地行者。乃其且以义而演禅经之谓也。其曰
乃至究竟处者。盖其正传大法直接上机之
谓也。其曰最上法施主施是传至今者。乃达
磨自谓。其承佛所传。而迄至于今也。其曰
唯彼已度者然后乃究竟者。盖谓此法秘密
无言无示难信难到。唯是以此己證之者。然
后乃知其所以为究竟也。如此其意岂非经
第三篇¶ 第 780c 页 T51-0780.png
之外而自有旨哉。岂非不假文字而待人直
以心證乎。洎乎远公承达磨之徒。而密传之。
乃序禅经曰。阿难曲承旨诏。遇非其人必藏
之灵府。又曰。功在言外经所不辩。又曰。若斯
人也无闻无示。别有宗明矣。如此而远公所
得亦何尝在乎经教语言文字之间耶。呜呼
末学寡识。安知古德先传此禅经。乃达磨正
统之张本也。得以为吾宗衰微之明證乎。曰
他宗之师亦有名乎达磨多罗者。今子谓达
磨多罗。即禅宗之菩提达磨。何以为之正耶。
曰吾前论以禅经二十八祖数證之已详。又
达公序曰。达磨多罗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此
非吾祖师谁欤。他宗之同名者。安得辙预此
耶。然其发挥禅经者。乃跋陀三藏与庐山大
师。而慧观亦预焉。此三人者皆谓其具大乘
圆顿之意。其言岂缪乎。若远公者乃古今天
下所谓安远者也。吾佛教大盛于中国。盖自
此二公之始。尤大法师也。吾尝谓。远公识最
高量最远。其为释子有文有质。仪形僧宝而
其风烈卓然。乃为儒之圣贤百世景伏。在古
今高僧远公绝出。是盖不可测之人也。跋陀
尊者该通三藏尤彊记。在西域谓博极其内
外经书。号为异僧。僧肇乃尊曰。大乘禅师。慧
观其义学才俊。当时与生肇融睿等夷。亦古
有名之法师也。而其三人者如此皆尊夫禅
要。而达磨之道恐亦至矣。吾又闻智度论曰。
禅最大如王。言禅则一切皆摄。佛菩萨诸三
昧及佛得道舍寿。如是等种种胜妙功德皆
在禅中。而化卷又谓此义曰。解脱禅三昧皆
第三篇¶ 第 781a 页 T51-0781.png
名为定。定名为心其所谓心者。乃诸禅祖之
所传者也。古者谓禅门为宗门。此亦龙木祖
师之意耳。亦谓吾宗门乃释迦文一佛教之
大宗正趣矣。但其所谓宗门之意义者散在
众经。隐覆古今。未始章章见于天下也。吾平
日尝考此断。自如来付法入灭而来。所见于
大藏之间者。适且以远公统序与禅经智度
论涅槃经四者之说。推其奥旨。而验覈之。然
斯佛法大事。岂余下士而辄以臆裁。幸且发
乎前世贤圣之所蕴耳。识者以谓何如。若远
公曰。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是岂非谓禅
为经律论三学者之所宗乎。又曰。每慨此大
教东流。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是岂
非谓戒定慧必统于禅要乎。又曰。达节善变
出处无际。晦名寄迹无闻无示。若斯人者不
可以名部分。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
外。别有宗明矣。是岂非谓圣乃达节变而通
之纯以密證妙用别为众部之宗乎。又曰。八
万法藏所存唯要。是岂非谓虽佛八万四千
法聚莫不以此密传极證为之真要乎。又曰。
寻条求根者众。统本运末者寡。或将暨而未
至。或守方而未变。是岂非谓其先末而后本。
恶夫学者之倒错执方而不知圆变乎。又曰。
原夫圣旨非徒全其长。亦所以救其短。是岂
非谓佛之圣旨不唯全其妙本之优长亦乃极
救其徇末者之闇短乎。又曰。此三应真咸冥契
于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辩。是岂非谓迦叶阿
难与掬多者(却以迦叶掬多。而释乎三应真者。广其冥契之意耳)曲奉默传
皆契合乎吾佛昔之妙微密心。而超然出乎
第三篇¶ 第 781b 页 T51-0781.png
经教之外耶。禅经摩那斯伽逻一经心秘而
不译者。其下曰。乃至一切贤圣。皆应勤。修如
是正观。是岂非谓大凡其人预吾教者尽当
务此秘密极證乃为之正见乎。涅槃曰。我今
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
能为汝等作大依止。是岂非谓而今而后皆
可依止乎迦叶无上妙微密法而为之正
乎。又曰。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證知而为
依止。是四人即名如来。何以故。能解如来
密语及能说故。是岂非谓代代四依之人出
世者乃据是妙心密语以为后之明證乎。若
智度论曰。般若波罗蜜非秘密法者。其旨亦
验在禅中矣。适且略之不复解也。校此则大
圣人遗意。岂不果以妙微密清净禅为其教
之大宗也。欲世世三学之者资之以为其入
道之印验标正耶。古者命吾禅门谓之宗门。
而尊于教迹之外殊是也。然此禅要既是吾
一佛教之宗则其传法要者。三十三祖。自大
迦叶至乎曹溪。乃皆一释教之祖也。而浅识
者妄分达磨曹溪。独为禅门之祖。不亦甚谬
乎。夫道固无外。法与文字未始异也。孰为
表里。但且略其言方语本十二部之云云者。
直截以全心性人。盖提本以正其迹。示亲以
别其疏也。使其即兹极證。不复弊其毫发迂
曲矣。然此未易以口舌辩。未可以智解到。
犹圆觉曰。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悉
皆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證所现涅槃。岂不
然哉。昔马鸣曰。离念境界唯證相应。故龙
树曰。不可说者是实义。可说者皆是名字。
第三篇¶ 第 781c 页 T51-0781.png
斯亦二祖师。尊其心證之亲密。以别其循迹
而情解者也。欲人轨此而为之正矣。隋智者
称。如来尝命诸弟子。使各述其昔为维摩诘
所诃之言。而佛乃默印正之。然此固与净名
默印乎三十二大士之圣说法者同也。按是
则大圣人。果以其正宗默證微密。遗后世为
其标正印验者。固亦已见于佛之当时矣。学
者亦可尊而信之也。呜呼今吾辈比丘。其所
修戒定慧者。孰不预释迦文之教耶。其所学
经律论者。孰不预夫八万四千之法藏乎。乃
各私师习。而党其所学。不顾法要。不审求
其大宗正趣。反忽乎达磨祖师之所传者。谓
不如吾师之道也。是不唯违叛佛意。亦乃自
昧其道本。可叹也夫。若今禅者之所示。或语
或默或动用。皆先佛之妙用也。但不可辄见。
虽其本源有在。吾省烦不复发之。然此妙用
恐圣意独遗属吾密传之宗。乃得发明耳。何
则以其相宜故也。不然奚自达磨祖师已来而
其风大振耶。经曰。正言似反。谁其信者。昔
龙树祖师大论所现曰。持戒皮禅定肉智慧
骨微妙善心髓。夫微妙心者亦其承佛而密
传者也。及达磨祖师品其弟子所證之浅深。
乃特引之曰。汝得吾皮得吾肉得吾骨汝得
吾髓。于此而佛之心印益效也。其不言戒定
慧妙心与其义者。此故略之。而存其微旨耳。
其后垂百年。隋之智者顗禅师。因其申经乃
更以义而分辩此四者之说。至乎微妙善心
髓。谓是诸佛行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
一不二微妙中道也。然而龙树达磨其道。及
第三篇¶ 第 782a 页 T51-0782.png
智者论之。而益尊且辩矣。斯心微密。真所
谓不可思议也。非言非默。识识所不及也。智
知所不到也。吾少尝传闻于先善知识。谓道
育云。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
可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达磨曰汝得吾
骨。及二祖拜已归位而立。乃曰。汝得吾髓。旨
乎其尤极矣祖师之言也。兹所以为县学之
宗也。唐僧神清讥禅者辄曰。其传法贤圣。间
以声闻。如大迦叶。虽即回心尚为小智。岂能
传佛心印乎。清何其不思耶。涅槃曰。我今所
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如清之言。
则大圣人乃妄付其法耳。此吾记内拒之已
详。不复多云。验神清浅谬。不及智者之藩篱
远矣。世称神清善学岂然。学所以求大道。路
所以通天下。及其迷学而蔽道迷路而忘返。
夫学与路亦为患矣。故至人不贵多学。不欲
多岐也。而后学之者愚陋。或妄评乎达磨祖
师所谓得吾髓者。何其渎乱夫智者之说耶。

* 第四篇

客曰。教既载道。何必外教而传道耶。又闻。夫
圆顿教者。教与證一也。今乃教道相异。岂为
圆乎哉。曰子未心通。宜善听之。古所谓教證
一者。盖以文字之性亦有空分与正理贯耳。
非谓黄卷赤轴间言声字色摐然之有状者直
与实相无相一也。若夫十二部之教。乃大圣
人权巧应机垂迹。而张本且假世名字语言
发理。以待人悟耳。然理妙无所教。虽说及而
语终不极。其所谓教外别传者。非果别于佛
教也。正其教迹所不到者也。犹大论曰。言似
第三篇¶ 第 782b 页 T51-0782.png
言及。而玄旨幽邃。寻之虽深。而失之愈远。
其此谓也。昔隋之智者顗公。最为知教者也。
岂不曰。佛法至理。不可以言宣。岂存言方语
本十二部乎。按智度论曰。诸佛断法爱。不
立经书。亦不庄严语言。如此则大圣人其意
何尝必在于教乎。经曰。我坐道场时。不得一
法。实空拳诳小儿。以度于一切。是岂非大圣
人以教为权而不必专之乎。又经云。修多罗
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是岂使人执其教迹耶。又经曰。始从鹿野苑
终至跋提河。中间五十年。未曾说一字。斯
固其教外之谓也。然此极此奥密。虽载于经
亦但说耳。圣人验此故命以心相传。而禅者
所谓教外别传乃此也。当是可谓教證一乎
非耶。圆哉非圆欤。曰夫十二部者。皆佛实语。
岂尽权而果可外乎。曰汝悟乃自知之也。曰
若古之禅德者。有尽措经像而不复务之何
谓也。曰此但毁相泯心者。亦犹经曰。唯除
顿觉人并法不随顺。吾前所谓初诸祖师亦
兼经教而行之者。佛子自宜以此两端量力
而处之可也。若祖师以正宗而入震旦。与乎
义学之者。息其争锋竞锐之心者有之矣。与
乎学者直指其心。而免其章句之劳者有之
矣。与夫学者他悟。而正验其是否者有之矣。
与其专以正宗而得法喜者。五百馀载其人
固不可胜数也。而如来遗后世标正印验。其
微旨不亦效乎。祖师德被于世。其亦至矣。然
正宗至微至密。必得真道眼乃见。苟以意解
而强辩。虽益辩益差也。吾无如之何。龙树
第三篇¶ 第 782c 页 T51-0782.png
论曰。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不动不依止。
是则为法印。待子洁清其分别戏论之心。始
可信吾教外所传乃真佛法印也。曰既谓教
外别传。则与教不相关也。而子必引涅槃之
言为据。岂其宜耶。曰然。其意虽教外别传。而
其事必教内所指。非指自佛教之内。则何表
乎佛于教外而别有所传者耶。故如来示其事
于垂终之言。亦谓其妙心吾已尝传之矣。孰
谓不与教相关耶。而吾引涅槃不亦然乎。远
公曰。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别
有宗明矣。此言可思也。曰子谓必世世传受
心印。永以为标正印验。何古之相承者。至乎
曹溪而其祖遂绝耶。曰祖岂果绝乎。但正宗
入正旦。至曹溪历年已久。其人习知此法。
其机缘纯熟者众。正宗得以而普传。虽其枝
泒益分。而累累相承。亦各为其祖。以法而
递相标正印验。何尝阙然。亦犹世俗百氏得
姓各为其家。而子孙相承继为祖祢。则未始
无也。但此承法虽有支祖。而不如其正祖之
盛也。曰吾以教而亦能见道。何必尔宗所传。
乃以为至乎。曰子必以教而见道。是见说也
非见道也。夫真见道者。所谓穷理者也。穷则
能变。变则能通。善为变通乃为见道也。夫
变而通之者。其始发于吾之正宗耳。佛子苟
能变通。即预乎吾宗矣。何谓何必尔宗乃为
至耶。况子辈未始知变。岂为见道乎。远公曰。
或将暨而不至。或守方而未变。盖子之谓乎。
若其世世之帝王公侯卿士大夫儒者之圣
贤。服膺而推敬此宗门者。不可殚纪。其略如
第三篇¶ 第 783a 页 T51-0783.png
吾宋之太宗真宗。皆阅意最深。而章圣皇帝
为之修心诗曰。初祖安禅在少林。不传经教
但传心。后人若悟真如性。密印由来妙理深。
迄于今也而上留神。益专以此为偈为颂。方
布满天下又益为祖师传法授衣之图。以正
其宗祖者也。唐书曰(刘煦唐书也)达磨本以护国出
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自释迦文佛相传有
衣钵为记。以世相传受。斐相国休为唐之圭
峰传法碑曰。释迦如来最后以法眼付大迦
叶。令祖祖相传别行于世。非私于迦叶而外
人天声闻菩萨也。自迦叶至于达磨。凡二十
八祖。达磨传之又至于能为六祖矣。昔李华
吏部尝习知乎天台止观。及湛然禅师与诸
僧命李为左溪朗师之碑。而其文首引菩提
达磨。谓二十九世相承。大迦叶传佛心法。未
闻有非之者。而隋之智者顗公。亦尝引此禅
经四随之义。以證其教之四悉檀者。若智者
特能区别四教。乃不世之大法师也。苟昙摩
多罗其道不至。其人非祖。彼岂肯推其言而
为据乎。永嘉大师玄觉。本学天台三观。义
解精修。其殆异僧也(其学三观所證。见天台四教仪及永嘉集)及其
著證道歌乃曰。明明佛敕曹溪是。清凉国师
澄观大法师也。其尝谓曰。果海离念而心传。
圭峰乃释之曰。此即达磨以心传心。不立文
字之意也。禅源诠祖图云。观公尝参问大禅
德曰。浮杯或曰。又学于五台亡名禅师者。故
其言乃尔也。维扬法慎大律师也亦曰。天
台止观包一切经义。东山法门是一切佛乘。
色空两忘慧定双照。不可得而称也。苟吾正
第三篇¶ 第 783b 页 T51-0783.png
宗其道不大至。而我朝之三大圣人。岂肯从
事如是之盛耶。自昔预其从者。若牛头融祖。
若安公秀公一行大师嵩山圭公。若南阳国
师江西大寂。如此诸公不可胜数。皆道风天
下。德贯神明。虽万乘拜伏师敬而不自喜。巍
巍乎柱础。佛氏万世光贲大教。是亦可以卜
其法之如何耳。而纵其道极玄。彼学者不能
见之。胡不稍思。今至圣天子与夫隋唐诸大
义学之师。其所为意者以自警乎。初宣律师
以达磨预之习禅高僧。而降之已甚复不列
其承法师宗者。蒙尝患其不公。而吾宗赞宁
僧录。继宣为传。其评三教乃曰。心教义加
(谓三乘经律论。为显教。谓瑜珈五部曼荼罗法。为密教。谓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心教也)
其论习禅科。尤尊乎达磨之宗曰。如此修證是
最上乘禅也。又曰。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诸
佛得之升等妙。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也。及
考宁所撰鹫峰圣贤录者。虽论传法宗祖。盖
亦傍乎宝林付法藏二传矣。非有异闻也。然
其所断浮泛。是非不明。终不能深推大经大
论而验实佛意。使后世学者益以相疑。是亦
二古之短也。方今宗门虽衰师表者混滥鲜
得其人。而彼学之者有识。自当尊奉先佛圣
意。岂宜幸其衰乘其无人不顾其大宗大祖
而渎乱乎法门事体。是可谓有识乎。世书曰。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是亦不忘其圣人
之道者也。彼学之者亦少宜思之。始达磨道
显于魏。而梁之武帝遗魏书曰。共赖观音分
化。又曰。圣胄大师慧远法师。序其禅经曰。非
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于法身。
第三篇¶ 第 783c 页 T51-0783.png
归宗一于无相。如此则达磨果圣人也。以梁
武之尊远公之贤圣。其所称之亦可信矣。吾
见其辄以达磨而为戏者。何其不知量也。若
达磨出于如来之后世。而乃称禅经者。盖其
采众经。始欲以佛言为量以发后人之信心
耳。故远公序曰。撮诸经要劝发大乘。此其證
矣。
传法正宗论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