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2a 页
传法正宗记卷第四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
*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 天竺第二十二祖摩拿罗大士传
* 天竺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大士传
* 天竺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
* 天竺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传
*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婆修盘头者。罗阅国人也。姓毗舍祛氏。父曰
光盖。母曰严一。大士与其弟偕生。俱有瑞事。
而大士尤胜。初光盖以家巨富而未始有嗣。
与妻严一谋偕往求子于城北佛塔。既祷之。
其夕严一果梦二珠。一长明。一或明或晦。皆
得吞之。即觉有娠。后七日会有罗汉比丘贤
众者至其家曰。我自他国寻异气至此。汝家
谓谁光盖即延之。与其妻俱拜。贤众独避严
一而不当其礼。夫窃怪曰。鄙哉比丘礼。不
让丈夫而恭女子。佯施宝珠欲验其识量。贤
众皆受之亦不辞让。光盖见其不动如初。遂
以实问之曰。尊者不让我丈夫之礼而避妇
人何耶。贤众曰。我以汝凡夫当汝之礼。受
其所施欲资汝福耳。汝妻方孕菩萨。乃上乘
法器。其将出世号婆修盘头者。其所度之人。
如我辈无量。我故避之。非重女人也。光盖即
谢之曰。尊者圣人也。能知未然。贤众复曰。复
有一子。与其同孕者。夙曰刍尼。尝为野鹊。往
于雪山巢如来顶。寻以遇佛之缘。生为那提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2b 页 T51-0732.png

之后。后五百年外。汝却生罗阅城毗舍祛家。
与圣者婆修盘头同胎。彼圣者乃贤劫二十
一世之祖师也。其人复出圣弟子。号大力尊
者。那提王称幸。遂以宝盖献之。佛复记曰。汝
后以会此菩萨。得生忉利天也。王乃说偈赞
叹。其后严一果诞二子。而大士先之在襁褓。
令淑易育。不类凡孺。稍长其志超然高胜。年
十五求从光度罗汉出家。毗婆诃菩萨为之
受戒。乃慕饮光。专以杜多行自修。故时人高
之。号为遍行头陀。寻会阇夜多大士激发大
慧。乃得付法。因历化诸方至那提国。初其国
素多恶象为害。而物不聊生。及其王号常自
在。生二子。长曰摩诃罗。其年四十。次曰摩
拿罗。其年三十。当拿罗三十载。而象害遂弭。
国人安之。然皆不知其所赖。至大士入其国。
王请供于宫中。因问曰。敝国风俗曷若罗阅
城之淳美耶。大士曰。罗阅昔有三佛德庇。而
此国适有二贤福之。王曰。二贤谁耶。曰昔佛
记云。吾灭后又后五百岁后。那提国王姓刹
帝利号多满。有子曰摩拿罗。得大神力胜十
那罗延。此其一也。其二则吾亦与焉。未几俄
有使入奏曰。有象巨万将逼国城。王忧之。以
问盘头曰。此何以禦之。大士曰。不须用兵。但
命王子拿罗当之。其难自解王曰可乎。曰此
子非直威巨万之象。益多益可。遂命拿罗出
其城之南。拿罗乃向象抚其腹。发声大喝。虽
城庐为之动。群象即仆地不能兴。少时皆驰
去。至是而国人方知三十年所安乃其庇也。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2c 页 T51-0732.png

所记。亦其神通之力非俗可留。愿尊者受之
出家。大士亦谓。此非我为师。后莫能度者。即
命圣众于王宫与摩拿罗落发受戒。拿罗得
度忻然。乃以偈赞曰。
「 为摧百万象
鼓腹作神通
一切诸宫殿
无不震动者
遇师方便力
而得度脱我
稽首辞父母
而出于爱火」
大士将之他国。乃告王曰。我来所求法器耳。
今已度至人。吾即往矣。王不须留。遂与摩拿
罗去之。后乃命摩拿罗曰。如来大法眼今悉
付汝。汝其传持。听吾偈曰。
「 泡幻同无碍
云何不悟了
达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大士付法已。即座超身。高半由旬凝然而居。
四众遽告曰。我辈欲奉舍利。愿尊者无为神
化。乃颓然复其座而灭。焚已众敛舍利。建宝
塔而供养之。其时当后汉孝安帝之世也。
* 天竺第二十二祖摩拿罗大士传
摩拿罗尊者。那提国人也。姓刹帝利。父曰常
自在。其国之王也。拿罗即其次子。生有异迹。
父不敢以俗拘之。遂命师盘头出家。戒已寻
得付法。游化初至西天竺国。其王曰。瞿昙得
度。崇佛常自持金莲花供养。愿遇圣人。以知
其前后世事。七年行道于宫中。一日俄有佛
塔高一尺四寸。出其行道之地。其色青玄。四
面皆有像。似前示尸毗王割股救鸽。后示慈
力王剜身然灯。左示萨埵太子投崖饲虎。右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3a 页 T51-0733.png

右助之。至命众力士。皆不能举。寻集其国之
智者。共辨欲图迁之。是时大士与会。让其国
善咒者。先之咒者作法。即能起王镇殿银山。
次以法欲振其塔。方三喝。塔未稍摇。而其体
已损。遽狂走。虽力士不能驻。大士出众谓王
曰。此不足惊。徐临其殿轩。呼狂者曰。汝住。
其人即趋大士自悔其过。王见大士即止其
狂遂问曰。尊者何法乃能致然。大士曰。佛法
也。王曰。愿闻佛法其可学乎。曰佛法者。能具
七事去三物乃可学之。王曰。事物何者耶。曰
一去贪。二去爱。三去痴。一具大慈。二具欢
喜。三具无我。四具勇猛。五具饶益。六具降
魔。七具无證。人所以得其明了不明了。皆由
有无此三七者也。王今苟能去三具七。于前
后际如视诸掌。成菩提登佛地岂远乎哉。王
称善。必求闻佛塔之所以。大士复让大众。
众皆曰。唯尊者言之。不必逊也。大士乃曰。
是塔盖昔者阿育王所作八万四千七宝之
塔。以秘我释迦如来之舍利。此其一也。引阿
育为塔之故事云云备如诸经。复谓王曰。初
每置一塔。其地必贤圣成道入灭之所也。今
之宫苑。盖昔有比丘波罗迦者。尝此證果。故
塔出之。亦王修德之所致也。王闻其事。遂大
感悟。慨闻道之晚。即命太子传国。乃求师大
士出家。大士以其势不可沮。即度之。炷香祝
曰。今西印土天子。从佛出家。愿众圣幽赞。使
其速至圣道。空中寻有报曰。汝度是王。不必
虑也。更后七日。当得第四果。如期初有风雨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3b 页 T51-0733.png

午。恍然若梦。俄见有人引手极长。持异果
与之啖。及醒其心大明。已成阿罗汉道。即以
三昧将去其宫。乃谓大士曰。我未證时。自大
此国。岂信有佛土之广。今得大观。却视旧地
曷异蚁垤之微。然此阎浮提亦如一食器间
耳。虽有三千馀国而其品不等。上国者若干。
中国者若干。下国者若干。然其上之国复有
三品。而中下者亦如之。若真修行。尽能随心
生之。于是大士告别。得度曰。我将他适访大
法器。得度曰。尊者神通不测。于此自可接之。
何必躬往。大士即焚宝香玄语曰。鹤勒那。汝
当證道。其时适至。汝知之乎。初鹤勒那比丘。
于月支国九白栖一林间。以诵大品般若为
业。感群鹤依之。适直其国王宝印。命斋于宫
中。方坐。俄有香烟飘然至前。问王。识乎。王
曰。天香耶。鹤勒曰。不然。此西印土摩拿罗尊
者所示信也。然是尊者乃那提王子。昔为娑
罗树王佛。与释迦如来所记。于此贤劫当
为二十二世法祖。其化人无量。王宜相从西
向礼之。而大士即以手三点于地。众罗汉问。
其何以然。曰适鹤勒那于月支王宫致礼。此
故答之。遂谓众曰。吾即欲至彼。汝得神通者
悉宜从往。遂与其众乘虚趣月支国。是时鹤
勒那率其王。各驾宝象列御仗。远出迎之。寻
与大士俱还其宫。鹤勒先以其弟子龙子者
问之曰。此子才辩冠世。我尝以三昧观其夙
习。而终不能见。尊者以谓何如。大士曰。汝以
三昧观得几劫。鹤勒曰。我止三世。曰此子功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3c 页 T51-0733.png

门家。时会其国有佛伽蓝新成大钟。是子曾
以栴檀为梃。助其声击。彼为钟者已得菩提。
而此报之聪明。鹤勒敬其说。即欲事之。复问
曰。我虽感群鹤相依。未始识其何缘。大士
曰。汝昔第四劫时尝为比丘。道德已充。凡有
五百弟子。每遇龙宫命汝供养。汝以其皆未
胜龙食。常不与俱往。彼弟子怪曰。师说法则
曰。于食若等于法亦等。今乃独往食耶。及后
命必从汝赴。当时以汝德荫无患。及汝灭彼
亦渐终。坐是滥食。皆报为羽族。然已五劫。乃
今转受此鹤。盖昔师弟子缘之所牵故复此
会。鹤勒那大感。遂曰。此宜修何法资其复于
人耶。大士因告之曰。我有无上法宝。是如来
藏。世尊昔付大迦叶。展转至我。我今付汝。汝
能传之不绝。彼鹤之众亦资以解脱。汝受吾
教。听其偈曰。
「 心随万境转
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
无喜复无忧」
鹤勒那忻然敬奉传法。大士即腾身太虚。呈
一十八变。返座指地发一神泉。复说偈曰。
「 心地清净泉
能润于一切
从地而涌出
遍济十方世」
已而泊然寂灭四众阇维之。敛舍利建塔供
养。是时当此后汉孝桓帝之世也。
* 天竺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大士传
鹤勒那者。月支国人也。姓婆罗门氏。父曰千
胜。母曰金光。初千胜以未有嗣子。诣其国之
七佛真幢求之。还谓其妇曰。我已求子于七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4a 页 T51-0734.png

持玉环。谓金光曰。我来也。寻觉有娠他日忽
有异僧来其舍。谓金光曰。护汝孕。慎勿污之。
金光曰。洁身已十月矣。因问僧曰。此若生子。
有福德乎。僧曰。是当生男子也。然其于第四
劫时已能为龙宫说法。故佛尝记之。谓其将
为大法祖。及诞大士。天即雨华。地出金钱。国
人瑞之。以闻其王。王乃取子。使乳于宫中。宫
嫔百千争欲育之。子即能分身。各为其一子。
王神之。然莫辨其正子。遂语曰。我无储嗣育
汝欲以为太子。适变多身。我甚惑之。汝果得
通。当复神化。未尔则终为千子。言已其子放
光。忽然失之。寻见于父母家。及七岁。会其国
人淫祀拘罗神。为之叹曰。三界微劣。寡得正
法之人。而邪魅恣作。因诣之。其庙貌即堕。年
二十。遂从罗汉比丘出家。受戒于其山。初其
师使专诵大品般若。如此者三十年。后栖月
支之林间。感群鹤依之。以故加今之号。晚遇
摩拿罗。于王宫得其付法。始务游化。及至
中天竺国。会其国王曰无畏海者。先梦。月照
其身。臣为原曰。非久当有贤圣来应此梦。王
即以告四门。及大士之至。司门者奏之。王遽
以法仗出迎还宫。礼于正殿。方坐。俄有二绯
素衣人。前拜鹤勒。王默骇。此何人。不挹主
者。大士知之谓王曰。此日月天子。非人也。以
吾至是故来致礼。王曰。何以识之。曰吾往劫
尝与其说法。因之得生于日月宫。少顷其人
忽隐。唯异香久薰。王因问曰。若此日月国土
凡有几何。大士曰。忍土日月山王。凡有百忆。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4b 页 T51-0734.png

王曰。是国土者。一时有耶。有前后乎。曰此随
前后三劫而有无耳。王曰。三劫者依何所而
有之。曰三劫依六冥而有之。王曰。何为六冥。
曰上下二气四维相合。谓之六冥。六冥之间
三劫相更。其初乃有主。其人者曰田主。田
主之后而国土益分。然其生于六冥之间。而
寿亦有品。有万岁者。有千岁者。有百岁者。有
夭有不夭者。报既不等。而形类亦别。虽儒童
迦叶二菩萨。亦不能悉知。我适约说。犹满城
芥子而方探一粒。王闻益自小其见。大士寻
出王宫。始大士有弟子曰龙子者。夭亡。其父
母与兄师子比丘皆来。将迁殡其丧。而众举
不动。兄怪之问大士曰。众尽力举之。何以
不动。曰过自汝也。师子曰。何过。愿闻其所
以。曰汝初师婆罗门僧出家以去。汝弟二年
日夜相忆。乃欲营福资之。遂告汝师。塑一佛
像久之工未加饰。汝恶之。遂投于地。而复为
之。汝今但去收其弃像。此丧必举。师子如其
言复来。弟丧果举。及婆罗门师死。师子以大
士言验。复求师之初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
心。大士曰。汝若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
心。争作佛事。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
作。即是佛事。故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
作。师子闻法即解。乃趋于弟子之列。时其徒
或从而问曰。师以无我所修行。而得此宿命。
是必知我之众有无福业。愿闻其说。大士即
指东北谓之曰。见此乎。众曰不见。曰此粗相
尚不能见。况其微妙功德耶。师子前之曰。我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4c 页 T51-0734.png

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路横布。其前类
忉利天梯。大士曰。汝见是气。知其应乎。曰所
应未之知也。唯师言之。大士曰。我灭之后五
十年末。难兴于北天竺。汝当知之。师子因告
曰。我将游方。敢请教于尊者。大士曰。吾今老
矣。涅槃即至。此如来大法眼藏悉以付汝汝
往他国。然其国有难。而累在汝躬。慎早付受
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 认得心性时
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
得时不说知」
付法已。大士即腾身太虚。作一十八变。复其
座寂然迁化。四众阇维已将分去其舍利务
各塔之。大士复现。而说偈曰。
「 一法一切法
一法一切摄
吾身非有无
何分一切塔」
众即合一净图而供养之。其时当此后汉孝
献帝之世也。
* 天竺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
师子尊者。中天竺国人也。姓婆罗门氏素聪
唔有出世智辩。少依婆罗门僧出家习定。晚
师鹤勒那。寻得付法。往化于罽宾国。初其国
有沙门曰婆梨迦者。专习小乘禅观。梨迦之
后。其徒承其法者。遂分为五家学。有曰禅定
者。有曰知见者。有曰执相者。有曰舍相者。有
曰持不语者。然竞以其能相胜。尊者皆往正之
首谓持不语者曰。佛教勤演般若。孰为不语。
而反佛说耶。次谓舍相者曰。佛教威仪具足梵
行清白。岂舍相耶。次谓执相者曰。佛土清净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5a 页 T51-0735.png

见无所得。故此法微妙。觉闻不及无为无相。
何知见耶。然四者之众皆服其教。其五禅观
之众为其首者曰。达磨达号有知识。众皆尊
之。以前四众之屈。愤然不甘。遂告尊者欲相
问难。始至。尊者问曰。仁者习定。何乃来此若
此来也何尝习定。答曰。我来此处心亦不乱。
定随人习岂在处所。又曰。仁者之来其习亦
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答曰。定习人故非人
习定我虽去来其定常习。又曰。人非习定定
习人故。当自来去其定谁习。答曰。如净明
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乃当如此。又曰。定若
通达必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所类。答曰。其
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是珠。又曰。
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
不是净。达磨达义屈。遂礼之曰。我于学道
盖虚劳耳。非闻斯言几不知至。尊者当容我
师之。尊者固逊。而其请不已。乃谓之曰。诸佛
禅定无有所得。诸佛觉道无有所證。无得无
證是真解脱。酬因答果世之业报。而此法之
中悉不如是。汝若习定乃当然也。达磨达忻
然奉教。未几其国有一长者子曰斯多。年仅
二十。其左手常若握物。而未始辄开。一夕其
父梦。神人令送师子医之。父明日遂携子从
尊者求验其梦。然先自心计。果得此子病愈。
当恣之出家。而尊者方患久于是国而其法
未得所传。一朝而长者父子偕至。以其手与
梦闻于尊者。礼之愿即受其出家。尊者乃谓
众曰。此子手所握者。汝等知之乎。众皆罔测。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5b 页 T51-0735.png

国土尝为比丘。以诵龙王经为业。其时此子
已从我出家。号婆舍者。一日会龙宫请我供
之。以珠为䞋。时此子从往因付其掌之。及我
终彼而生此。其师资缘业未绝。所以复有今
会。即命斯多展手。其珠果烂然在掌。于是尊
者即为剃度。会圣众与受具戒。谓之曰。汝之
前身出家已号婆舍。而今复然。宜以兼之。即
名婆舍斯多。适观此国。将加难于我。然我衰
老。岂更苟免。而我所传如来之大法眼。今以
付汝。汝宜奉之。即去自务传化。或遇疑者即
持我僧伽梨衣为之信验。听吾偈曰。
「 正说知见时
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
知见即于今」
婆舍斯多奉命。即日去之。居无何其国果有
兄弟二人者。兄曰魔目多。弟曰都落遮。相与
隐山学外道法。一旦都落遮所学先成。谓其
兄曰。我将窃入王宫作法杀王以夺其国。兄
曰。汝无误事。致累吾族。及落遮入宫。遂易其
徒皆为僧形。计其事集则自显。不尔则归罪
沙门。既作其法无效。为国擒之。兵者果以
沙门奏之。王大怒曰。我素重佛。其人何以为
此大逆。遂斥教尽诛沙门。尊者即谓其众曰
王今不利我等。汝宜远避。其徒欲奉尊者隐
之。尊者曰。吾见蕴空。复何逃乎。其王弥罗
崛。果仗剑毅然诣尊者而问曰。师得无相法
耶。曰得。王曰。既得生死有惧乎。答曰。已离
生死。何有惧也。王曰。不惧可施我头耶。曰身
非我有。岂况于头。王即斩之。尊者首坠。其白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5c 页 T51-0735.png

七日而死。方王疾时。其太子曰光首者。忧之。
大募方士。图为父悔谢。俄有仙者自象白山
至。谓光首曰。此夙对不必忧也。太子前之曰。
愿闻夙事。仙者曰。前今数世。汝父尝生此国
为白衣者。然其为人贤善。好重佛道。一日糺
众为无遮斋时师子前身亦为白衣。来与其
会。当时师子聪明有辩博。凡与人论未始辄
屈。是日乃以佛法发问。汝父白衣。其白衣虽
应对中理。而师子白衣心欲胜之。辄横发难。
势既纷纭。其义遂屈。以故愤恨。寻窃使持毒
药。以毙汝父白衣。虽其先历多世。而冥数未
至。事故不作。金其缘业相会。汝父王所以横
杀师子。太子其忧稍解。后乃塔师子比丘遗
骸。其被害时当此前魏废帝齐王曹芳之世
也。
评曰。预付法以何验乎。曰以圣人验之。唯圣
人故能玄知。今师子德能为祖。自谓则曰已
得蕴空。此其为圣人亦至矣。岂无玄知乎。又
鹤勒那尝以难语之。勉其传道。此可不预
付法乎。他传(付法藏传也)能知其临刑涌之白乳而
乃曰。相传法人于此便绝何不思而妄书乎
(其妄验于禅经)。
* 天竺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传
婆舍斯多者。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氏。亦号
婆罗多罗。亦号婆罗多那。父曰寂行。母曰常
安乐。初常安乐梦。人授之宝剑。因孕尊者。此
后室有异香。天数雨花其家。及诞拳其左手
常若握物。至年十一。有异僧来其舍。谓寂行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6a 页 T51-0736.png

得发明。言已僧忽不见。及尊者胜冠。父寂
行携诣师子尊者。辨其夙缘。即恣从师子出
家。因加今名。既为沙门。而师子方老。又其夙
累密迩。乃以法付之。苦令其去国。尊者从命
即日去之。初至中天竺国。其王曰迦胜。逆而
礼之。先是其国有为外道者号无我。恃其术
颇訾佛法。王常不平。至此命尊者抑之。及会
外道者要之默论。欲不以言尊者诋之曰。若
不以言。争辩胜负。外道曰。不争胜负但取其
义。尊者曰。何者名义。外道曰。无心为义。尊
者曰汝既无心安得义乎。外道曰。我说无心
当名非义。尊者曰。汝说非心当名无义。我说
非心常义非名。外道复曰。当义非名谁能辩
义。尊者曰。汝当名非义此名何名。外道曰。为
辩非义是无名名。尊者曰。名既非名义亦非
义。辩者是谁当辩何物。如此凡五十馀反。
外道词屈遂伏之。时王宫殿俄有异香酷烈。
尊者肃然曰。此吾师谢矣。其信适至。遂北面
作礼。寻谓王曰。我始去师计往南印土。今此
久留。岂辞师之意。遽别王将去。王曰。尊者少
留容有所请。今余苑中有泉。热不可探。其涯
之石。夜则发光。虽甚怪之终不知其然。愿为
决之。尊者曰。此为汤泉。有三缘所致。其一神
业。其二鬼业。其三热石。热石者。其色如金。
其性常炎。故其出泉如汤。鬼业者。谓其鬼方
出罪所。游于人间。以馀业力煎灼此泉。以偿
其夙债。神业者。谓神不守其道。妄作祸福。以
取飨祀。恶业贯盈。冥罚役之。亦使煎灼此泉。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6b 页 T51-0736.png

而致之。尊者曰。此神业所致也。即命爇香。临
泉为其忏悔。须臾濒水现一长人。前礼尊者
曰。我有微祐得遇尊者。即生人中。故来辞耳。
已而遂隐。后七日其水果清冷如常泉。时中
印之人以其言有效。乃以婆罗多那称之。及
北天竺闻之。复以婆罗多罗称之。然二国之
所称。犹此曰别业泉众也。尊者终告。往于南
天竺。王躬罗御仗以送之既至南印。其王曰
天德者。亦逆而礼之。初王有子。奉佛颇如法。
为其功德。然病且经年。王因以问尊者曰。吾
子奉佛作善。而乃得久疾。善恶报应将如之
何。尊者谓王曰。王子之疾诚功德之所发也。
然此理幽远王其善听。佛谓。人有重业在躬。
犹内病已深。药不能攻。将死其病益作。病之
在浅。遇药即动。动而后较。重业亦然。虽有功
德。无如之何。及其死矣业报益现。业之轻也。
资于功德其报即现。后乃清净。今王之子为
善久疾。必其所为功德。发此微业。适虽小苦
后当永宁。经不云乎。于三恶道中。若应受业
报。愿得今身偿。不入恶道受。王何疑乎。王信
其说。复为营福。其疾果愈。然其国先有咒师
曰灵通者。王所信重。及此乃嫉斯多。谋以毒
药中之药不能害。复以术较。术益不胜。以是
深衔之。时尊者去王之宫化于他部。已十六
年。会王天德崩。后王德胜即位。尤好咒者之
说。咒者因谗之谓其王曰。婆舍斯多非师子
弟子。岂有道耶。请王试之。王从其言。时王太
子曰。不如蜜多者。知其构恶于尊者。乃诤之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6c 页 T51-0736.png

自毙。其道甚至。国家不须试之。王怒谓太子
党于斯多。遂囚之。一日果召尊者。御正殿
而问之曰。我国不容邪法师之所学。乃是何
宗。斯多对曰。我所学者。佛法之正宗也。王
曰。佛灭已过于千岁而汝安得之。尊者曰。自
释迦如来传法。更二十四世至于吾师师子。
我适所得。盖承于师子比丘也。王曰。师子戮
死。安得以法相传。果尔亦何以为信。尊者曰。
吾师授我传法僧伽梨在焉。即进于王。王初
不然。遂命焚而验之。火方炽。遽有异光自其
衣而发。掩于世火。祥云覆之。天香馥郁。及烬
而僧伽黎如故。王大信乃尽礼于尊者。其僧
伽梨衣。王即请之。遂诏出其太子。初不如蜜
多被囚。左右不得以时进膳。饥渴之甚。方
虑死在旦夕。俄有白乳一道。自空而来注其
口中。味若甘露。形神即宁。因有所感。窃自谓
曰。我若脱此。当求出家。少顷而赦命至。太子
见王谢已。遂称疾请免储副。乞从出家。王详
其志不可夺许之。太子即诣尊者致弟子礼。
尊者曰。父王听乎。曰俞。又曰。汝欲出家当为
何事。曰我为佛事。尊者以其恳至寻为度之。
当此地动月于昼现。举国皆惊。王恐其不详。
尊者告曰。此非不祥勿忧也。王曰。吾闻月昼
出日夜现。此阴阳相反。安得祥乎。尊者曰。昼
而见月。表遇圣人。夜而睹日。表大暗皆明。王
忧遽解。因谓尊者曰。我亦夙有五疑。今遇尊
者圣智。敢以问之。一者往见地动。或近或远。
由何所致。今日复尔。同不同耶。二者日月星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7a 页 T51-0737.png

云霓佳气自地而作。何人感召。四者东西极
望。霞彩不定。倏明倏灭。与其五者天色青绀
其孰使然。尊者无专佛法而不言世谛。愿为
决之。尊者曰。三千大千百亿日月。皆佛境界。
而孰不可谈。岂有佛法世谛说不说耶。王无
为是语。然王之所疑。皆有以也。君其听之。夫
世有佛出。地则四震。昼则现月。夜则现日。世
有佛成道。地则五震。日月增明。世有佛涅槃。
地则六震。日月皆晦。世有菩萨出者。地则三
震。昼则现月。世有菩萨成道。地则四震。夜则
现日。世有菩萨灭度。地则五震天之明星皆
即暧昧。世有罗汉出者。地则一震。昼则星现。
世有罗汉證果。地则三震。夜星皆明。世有罗
汉寂灭。地则四震。夜星皆晦。世有比丘二
生不退学佛之道。及其出世也。地则一震。
若是比丘将證圣果。地则二震。若是比丘迁
谢之时。地则三震。世有比丘三生不退学
菩萨之道。及其出世也。地则半震。此学比
丘将證圣果。地则一震。此学比丘欲寂灭
时。地则二震。世有比丘四生不退学罗汉道
者。及其出世也。众星皆明。此学比丘将證圣
果。地则半震。此学比丘将入灭时。地则一
震。世有人为至孝者。地则半震。世有人作
五逆者。地亦半震。是八者。功德有大小。而
业有善恶随其所感故地动有远近。日月隐
显东西霞气不定。其色者。盖须弥山之东西
二面。随日蔽亏故。众宝之色明灭不一。天色
绀青者。亦须弥山之南面。以吠琉璃所成。及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7b 页 T51-0737.png

上中下三品。其应现不同。王曰。夫三品者
何。尊者曰。感日上上瑞。感月上中瑞。感星上
下瑞。感其上上瑞者。唯佛大圣人能之。感其
上中瑞者。唯菩萨。其次圣人能之。感其上下
瑞者。唯阿罗汉。又其次圣人能之。云气虹霓
起于地者。亦有上中下之三品也。虹霓之气
上上瑞也。唯君有道故能感之。景云五色上
中瑞也。唯臣有德乃能感之。彩云如盖上下
瑞也。唯人有善乃能感之。禽兽之瑞亦有九
品。夫物有罕见于世。而忽有之形非雌牝。色
如璧玉。若麟龙之类者。此上上瑞也。物有本
非白。色而忽雪。如若龟师子之类者。此上中
瑞也。物有本非角者。而忽角之。色复如金。此
上下瑞也。物有本非翼者而忽翼之。色复如
银。此中上瑞也。物有本非鳞者。而忽鳞之。色
复皎。如此中中瑞也(其中下一说元古本脱落)物有本色非
紫者。而忽紫之。此下上瑞也。物有其色非青
非黄复不雌牝。此下中瑞也。物有本色非黑。
而忽缁之。不必雌雄。此下下瑞也。草木之瑞
亦有九品。夫草木有本性坚正而益其秀异。
本色非白而忽皎。如此上上瑞也。草木有性
稍坚正。本色非紫而忽紫之。此上中瑞也。草
木有本非标秀而忽秀之。此上下瑞也。草木
有花而不实。而忽实之。此中上瑞也。草木以
异本相接而生者。此中中瑞也。草木有忽变
而生异花者。此中下瑞也。草木有忽生人之
象似者。此下上瑞也。草木有忽发光者。此下
中瑞也。草木有忽生飞走之象者。此下下瑞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7c 页 T51-0737.png

纪。然皆随世福力大小。感召而出之。王得其
异闻。前而加礼。尊者谓王曰。王子出家。其所
感若是。诚大士也。宜其继我绍隆法宝。不如
蜜多寻亦證果。即与蜜多还其前之化所。其
后乃命曰。吾老甚。非久谢世。昔如来大法眼
藏。今以付汝。听吾偈曰。
「 圣人说知见
当境无是非
我今悟其性
无道亦无理」
蜜多既受付法。复告斯多曰。尊者以祖师僧
伽梨衣秘于王宫。不蒙授之。其何谓耶。斯多
曰。我昔传衣。盖先师遇难。付法不显用为今
之信验。汝适嗣我。五天皆知。何用衣为。但勤
化导。汝之已后者度人无量。蜜多默然奉命。
已而尊者超身太虚。作一十八变。大放光明
照耀天地。即于空中化火自焚。虽雨舍利而
不坠于地。大众各以衣裓接之。寻建浮图合
而秘之。其时当此东晋明帝之世也。
评曰。谓衣不焚。不亦太神乎。曰宝剑出乎良
冶。尚能变化不测。而光贯星斗。方士资乎世
术。亦能入水不濡。入水不焚。况乎圣人之上
衣。大法之胜器。此可然乎。能无曜乎。其言
地动至乎云日草木之祥瑞。远以业理求之
至哉。宜异世俗五行之说。
传法正宗记卷第四(终)
天竺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大士传¶ 第 738a 页 T51-0738.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