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534-A¶ (自动笺注)
*No.1534-A
華嚴持驗紀序
釋迦成佛
巳在久遠無量劫前。
但以發願度生。
現相
公元前967年
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八日
羅國
王位
家。
以三十歲十二月八日
星出時成道。
說法四十
九年
談經三百餘會。
教分五時
大乘也。
其中華嚴
金剛法華諸經。
為最上一乘法
華嚴
以即穢即淨為
宗。
金剛
無相不取一法為宗。
法華
人人成佛
宗。
學者能究三經
佛法蟠際寸胸矣。
蓮池師云。
華嚴無量門。
大乘經。
華嚴無量門中一門
耳。
嚴天王也。
大乘經。
侯封也。
小乘經。
侯封
附庸也。
觀此語。
則是經之尤尊重可知
葢是經為世
初時所說第一義諦
世尊正覺巳。
與諸菩薩
七處九會
放光說法
文殊阿難等。
結集鐵圍山
忉利
天龍
咸護法藏
由是菩薩秘典龍宮
大賢闡迦
文於東夏
如斯勝妙
得聞何幸
一品之持。
巳得淨
戒。
一偈之誦。
能破地獄
以至盥掌滴水
尚足拯濟
生。
矧夫書寫讀誦講說思修
冥通幽感
殊絕人天
傳記所錄。
不彰彰歟。
余既裒次金剛法華持驗二
書。
因復取是經感應事蹟
表而出之。
為後人勸。
或謂
心宗不二
能所雙空。
黃梅衣鉢
尚欲拋却一邊
況區
記傳粗跡
奚關正覺
雖然
五周大義
悉標因果
謂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編中備陳感應之驗。
正符斯
旨。
倘獲由此聳動羣機
啟廸正信
上之精進修持
自然見性成佛
次亦當收帆苦海
早種佛因
先哲
奇緣
凡聖實無差別
雖復如古所云。
鳥銜花。
送雨
地震西域之光。
虎馴負太原之鉢。
可見
當今
何殊曩昔哉。
抑經中稱應觀法界性。
唯心造。
釋迦度生。
為人具有佛性
佛出世
度之。
持經者。
但辦一片精心
華藏莊嚴聖賢眾。
可以親聞親見。
如此
不辜負四十九年苦口
也。
然則以是義。
當諸經持驗一貫之說可乎。
陽羨淨業弟子克復敬譔
*歷朝華嚴持驗目錄
*南天竺龍樹菩薩
*天竺世親菩薩
*東晉沙門支法領
*晉佛度䟦陀
*于闐般若彌伽
*宋求那䟦陀羅
*齊釋慧光
*魏勒那摩提
*魏蜀僧法建
*後魏沙門靈辨
*僧德圓
*後魏安豐王延明
*後魏王明
*北齊中官劉謙之
*僧慧悟
*隋釋靈幹
*唐灞橋逆旅異僧
*唐解脫和尚
*唐釋法誠
*唐僧辨才
*唐釋法空
*唐僧伽多羅
*唐法順和尚
*于闐實叉難陀
*唐法藏和尚
*唐修德禪師
*龜茲國小乘
*唐僧慧
*唐釋道英
*唐國師澄觀
*唐釋城慧
*唐五臺山尼師
*唐孫思邈
*唐李通
*唐樊玄智
*唐鄧元爽(附鄒極)
*唐郭神亮
*宋華嚴祖覺禪師
*宋法師省常
*宋釋善本
*宋蜀智超
*宋文忠歐陽
*宋孫良
*宋秦氏淨堅
*金蘇陀室利
*元華嚴菩薩正順
*明辨融禪師
*明戈以安
*明譚工部貞默
*No.1534-B
流通華嚴持驗引
經典所在
流通即屬善緣
福報無量
故語云。
以大
乘法一人者。
當十善。
十人者。
當百善。
傳大貴人
大豪傑。
大力量者。
當千善。
重刊廣布者。
萬善
況淨
土法門。
超出生死輪迴
永不退轉
直至成佛而後巳。
是勸一人淨土
成就一眾生作佛也。
凡作佛者。
必度無量眾生
彼所度之眾生
皆由我而始。
福報
不可窮盡
故欲勸一切見者聞者。
廣大其心。
以佛
之心為心。
使人人知之而盡生淨土
龍舒所言。
自宜
諦信不誣
至法華嚴二經
佛說妙法中之最上
乘。
觀音大士
普度世間
無剎不現。
往賢感通事跡
昭然
各為纂集
勸進修。
斯誠鈴鐸方來
津梁末
公元398年
路之最方便門也。
戊戌秋
予輯金剛持驗。
巳有流通
小引
敬懇同人
茲刻淨土
法華
華嚴
觀音持驗諸紀。
搜採載籍
徵信古今
殫心手之微勞
用志依於
不朽
但拙刻板此地
未能廣傳他省。
既並生莊嚴
佛土之中。
安可法事流通之勝。
復告當世善信
見諸本。
不吝廣為刻施。
或仍原本
或易新編
見聞
所及
有關持驗者。
尤冀續緝於後。
一句讚掦。
即是
護持善根
一念鼓動
即是一念消弭罪業
於以
佛慧命。
自利利他
所謂護法諸神。
護法寶。
自護弘
法載寶之人。
斷斷不爽
昔賢為劈窠圖。
勸人念佛
他人念佛多生淨土
歸功施圖之人。
得生
土。
法施功德
不可思議如是
與同人共勗之。
善道克復敬懇No.1534
歷朝華嚴經持驗紀
荊溪克復重朗纂男周石
吳郡陳濟生皇士
南天竺國。
大名比丘
號龍樹菩薩
梵志種。
大豪
貴家
生時樹下
龍成道。
以為號。
襁褓時。
四韋陀。
有四萬偈。
即照了。
弱冠擅名諸國。
天文
緯及餘道術
無不綜練
結友三人入山
一佛塔。
為道
九十日。
閻浮提
所有經論
皆悉通達
因更
異典
雪山
見一比丘
摩訶衍授之。
愛樂讀誦
辨才無盡
聞者悉推伏
請為師範
便自謂一切智人。
心生憍慢
往從瞿曇門入。
門神龍樹曰。
今汝
智慧
未云能辯
比于如來
無異螢火
齊輝日月
我觀
仁者
一切智
云何欲從此門而入。
龍樹聞之。
𧹞然
有愧。
自念世界法中
津途無量
佛經雖妙。
句義未盡
我今宜更敷演之。
開悟後學
饒益眾生
作是念巳。
靜室水精房中
大龍菩薩愍其若此
神力接入
大海
宮殿
開七寶函
諸方深奧經典
無量
法。
龍樹
九旬中。
通解深入
龍知悟道
送還出宮。
華嚴經文殊師利所集。
佛初去世
異道競興。
大乘器。
攝此經入龍王宮
六百餘年。
龍樹龍宮
此經獨為淵妙。
誦之在心
始得傳布于世。
法藏
緣經。
西域記說。
賢首華嚴傳諸本。
具誌其事。
*世親菩薩
天竺人
性負聰敏
初以小乘為業。
峻辨橫
分。
利如星劒
無着菩薩托病
令召世親
開示
教云。
及吾未死之前
讀吾所習經典。
世親即讀華嚴
乃見毗盧法界
普賢行海
因生信悟。
嘆曰。
可取利劒
斷吾舌根
用明巳讚小乘之失。
兄止之曰。
如人因地
而倒。
因地起。
昔日以舌毀大乘
今可將舌以讚大
乘。
入山
披覽大乘
十地論。
論成之日。
大地徧震
光明洞然
西域記
*東晉沙門支法領
樂大乘。
捐軀求法。
于闐東南
二千餘里。
有拘遮盤國。
國君相傳
敬禮大乘
王宮
華嚴摩訶般若大集等經。
並十萬偈。
王躬受持
供養
於是裹糧抗䇿
備歷艱途。
至拘盤國。
竭誠
禱。
遂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
賷還。
東晉朝所譯
經也。
華嚴東土之始。
*晉北天竺三藏佛度䟦陀
華云覺賢
甘露飯王之
苗裔
失怙恃。
度為沙彌
性聰敏。
博綜羣經
深達
律。
常願諸方以弘至化
姚秦沙門智嚴罽賓
國。
問彼國僧。
誰可流化東土
皆云賢可
甞受禪業
於佛大仙
大仙時亦在罽賓國
謂嚴曰。
可以振維僧
徒。
宣授正法
賢其人也。
嚴因懇請
偕來東夏
師許之。
途歷三載
晝伏宵行
備經危險
方達東萊郡
羅什
長安
欣然詣焉。
與之上下論議
演授禪法
後遊東
公元418年
晉。
義熈十四年。
吳郡內史孟顗
右衛將軍褚叔度
淨室
請譯華嚴經
師乃於揚州謝司空寺(亦名道場寺
潤州興嚴寺是也
由興華嚴故)。
手執梵文
沙門百餘人
翻譯
本三萬六千頌。
成晉經六十卷(三十四品八會)。
指文會理
言適妙。
沙門法業筆受
慧嚴慧觀潤色
道場寺
華嚴堂焉。
譯經時。
堂前池內
每有二青衣童子
池中出。
捧以香花
爇爐注水
不離几席
夕還
沼中。
舉眾皆見。
以此經久龍宮
王慶流通
龍子給侍
有善神。
護諸左右云。
後入廬山
預遠
公元312年
蓮社
譯觀佛三昧諸經。
永嘉六年卒。
年七十有一。
手屈三指
明得阿那含果。
業公風格秀整
徧閱羣教。
自謂未能探微照極。
怏然不足
後遇覺賢
請譯華
嚴。
籌諮義理
數歲。
廓然通悟
友人曰。
聖教司南
是乎在。
敷弘奧旨
鬱為宗首。
著旨歸兩卷
慧嚴
觀。
筆格高簡
經論深博
什公八俊之二也。
*于闐國沙彌般若彌伽
堅持戒行
專誦華嚴
忽有
人合掌謂曰。
諸天令弟子請師。
願師閉目。
俄至天上
天主跪而請曰。
今諸天方修羅戰
屢被摧衂
屈師
華嚴經
法力加護
如其所請。
天寶輅。
執天
幢旛
心念華嚴
諸天眾。
對彼勍敵
修羅見之。
忽然
潰散
須臾送歸。
身染天香
終身不滅
*宋求那䟦陀羅
華言功德賢
中天竺人。
初通五明
論。
深入三藏
進學大乘
師令探取經匣。
得華
嚴。
師喜之。
命加講說
元嘉中
廣州
剌史車朗奏聞
文帝遣使迎接
南譙王義宣等。
師事之。
王集義學
沙門七百餘眾
欲講華嚴經
師以未通華言
懷媿
歎。
朝夕禮懺
虔禱觀音
以求冥應
遂夢神人執劒。
一人首而為易之。
豁然便覺
自後華言無不通曉
遂講華嚴十數遍。
聽者傾服
師初達建業
帝問曰。
寡人持戒不殺
而身主國政。
不獲從志
奈何
師曰。
帝王所修。
匹夫異。
匹夫賤名劣。
克巳苦躬。
王以四海為家
萬民為子。
出一嘉言
士庶咸悅。
一善政。
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不勞力
風雨時。
寒暑調。
百穀茂。
如此持齋
齋亦大矣
如此不殺
戒亦
至矣。
安在一時之膳。
全一禽之命。
然後弘濟耶。
撫几稱嘆
有司供給
舉國宗奉焉。
*齊釋慧光
洛陽
華嚴涅槃十地等疏。
妙盡權實
之旨。
一日有疾
見天眾來迎。
光曰。
我所歸安養耳
巳而淨土化佛
充滿虗空
光曰。
惟願我佛攝受
遂我
本願
彈指謦咳
言氣俱盡。
雲棲往生集。
*魏勒那摩提
華言寶意
中天竺人。
博文贍學
悟禪
理。
正始初
洛陽
十地等論二十四卷
領受
華音。
慧悟絕倫
帝每令講華嚴
精義頴發
甞處高座
忽有持笏執柬者。
形如尊官云。
天帝請法師講華
嚴經
都講維那
咸祈相赴。
講席眾僧同見之。
師怡
微笑
告眾辭訣
化於法座
都講等僧。
同時
滅。
觀此。
華嚴秘藏
天人無不宗重如是
*魏法建
行高特。
素持華嚴
武陵王東下
弟規守益州
遣將尉遲逈來伐蜀。
規既降欵
內名僧。
被拘禁。
至夜忽有光明燭天
遣人尋光。
乃見諸僧並睡。
惟師端坐誦經
光從口出。
聞自到
師所。
頂禮坐聽
達旦始休
問法師夜誦何經
師曰。
華嚴經
逈問誦得幾許
師曰。
貧道發心欲誦一藏
懈怠
今始得千卷耳。
驚疑不信
將欲試之。
曰。
一徧
應不勞損否。
師曰。
誦經沙門常事
憚勞苦。
乃設高座
諸僧眾。
執經本。
聽師登座宣誦。
七日
夜。
數乃滿足
起謝別。
因並釋放諸僧
既而嘆曰。
來滅後。
阿難是為總持
未能過此。
蜀中乃有此人。
以常保安樂。
偶然哉。
見續高僧傳
*後魏沙門靈辨
晉陽人
宿植勝善
常讀大乘
華嚴
經。
倍加鑽仰
頂戴此經。
清涼山寺。
文殊師利
潛護。
拜禮歷歲
足破血流
肉盡骨穿。
忽聞空中云。
且止。
至心思維此經。
自得入處。
于是披卷
豁然
公元516年
大悟
熈平元年正月
華嚴論。
演義釋文
窮微洞奧。
百卷
流傳於世
*僧德圓
天水人
常以華嚴為業。
讀誦受持
遂修一淨
園。
諸穀楮。
并種香草
雜以鮮花
一入園。
必加洗
公元518年
濯。
身著淨衣
溉以香水
楮生三載
香氣四達
別造一
室。
香泥塗地
匠人齋戒易服。
出入盥潄薰香
楮取皮。
浸以沉水
濩淨造紙
畢歲方成。
別築淨基造
新室
堂中施方牙座。
用布香華
上懸寶葢
垂諸玲
珮。
白檀紫沉。
以為經案
并充筆管
書經生。
日受齋戒
香湯三浴
華冠淨服。
將入經室。
夾路焚香
先引
之。
師亦體服嚴潔
執爐恭導。
散花供養
方乃書寫
胡跪運想。
注目傾心
纔寫數行。
每字皆放光明。
一院
久之方歇。
有神執戟
現形警衛
圓與書
生同見。
餘人則不覩焉。
又有青衣梵童
手執天花
公元519年
養。
二載
書寫畢。
盛以香函。
置諸寶帳
每申頂禮
轉讀
函發異光
此經遞授於今五代
有清轉讀
者。
時亦靈應昭然
尚在西太原賢首法師處。
見會
玄記
*後魏安豐王延明
中山王元熙
並以宗室英賢
處心
無上
稽首圓宗。
甞用香和墨。
華嚴經一百部。
金字
華嚴經一部
五香為藏。
七寶為函。
靜夜良辰
清齋
行道
放神五色
照耀臺宇。
眾共覩之。
公元684年
後魏文明元年
京兆人王明幹
因病致絕。
二人
地獄
及門
一僧稱是地藏菩薩
教之誦偈云。
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此晉
經偈)誦此偈者。
能排地獄諸苦。
幹因誦之。
入見王。
王問
曰。
有何功德
答云。
受持一四句偈
朗誦如前。
王遂放免
當誦偈時。
聲所到處
獄中受苦之人。
皆得
解脫
三日方甦。
憶持此偈。
向人說之。
方知華嚴
經。
摩天無量菩薩雲集所說
即覺林菩薩偈也。
今唐經下二句云。
觀法界性。
一切心造
語雖稍
別。
大意亦同。
一偈之功。
能破地獄
一卷一部
玄微哉。
見纂靈記。
*北齋中官劉謙之
自嘆刑餘。
皈心佛乘
太和中
第二
王子
清凉山
文殊師利菩薩
焚身供養
謙之
其事。
乃奏乞入山修道
華嚴經一部
晝夜精勤
讀誦
心祈妙悟
絕粒飲水
垂三七日。
形氣雖微。
懇彌切。
忽感髯髭盡生。
丈夫相。
神彩通悟
洞曉
旨。
殫精造此經論
六百卷
奏聞
高祖倍加敬信
華嚴一教。
於斯轉盛。
*隋禪定道場僧慧悟
京兆人
甞與一僧道祥。
同隱終
南。
受持華嚴
受持涅槃。
木食巖棲
各專其業。
一人拜跪問訊云。
一師就宅赴齋
二僧相推
云。
請讀華嚴法師
悟因隨往。
山神處也。
請千羅漢
皆推師上座
食訖。
飛空去。
神呼一童子令侍。
童即
依命謂師曰。
請師開口
既視口中。
乃云。
大有病。
手爪上垢。
投師口內
須臾
開口視之
曰病
略盡
躍身入口中。
果是藥精
師遂獲神通
還室取經
辭道祥。
渺然履空而去。
*隋釋靈幹
姓李
狄道人
衍法師出家
年十八。
能講
華嚴
興善寺
譯經證義沙門
後遇疾死。
數日乃
甦云。
兜率天
休遠二法師
並坐華臺。
光輝絕世
謂幹曰。
為我諸弟子。
後皆生此。
師志奉華嚴
常依
經作華藏觀。
彌勒宮觀
至於疾甚
上視
若有
所見
僧童真問之。
答曰。
向見青衣童子
引至兜率
天樂非久。
終墜輪迴
蓮華藏是所願也。
既而氣盡
復甦
真又問今何所見
答曰。
大水徧滿
華如車
輪。
而坐其上。
吾願足矣
言畢而逝。
*唐苑律師
京兆延興寺僧
貞觀初
途經㶚橋
日夕
舍于逆旅
俄有異僧至。
儀服麤敝。
止宿主人別房
醇酒良肉。
快意飲噉
律師持潔。
勃然穢之。
其僧食
巳。
乃索水潄口。
閉戶端坐
而誦華嚴
標品題。
次誦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
兩口角俱放光明。
金色
比至三更
四帙欲滿。
中光明更熾。
五帙
巳上。
漸收。
却入僧口。
未及五更
誦終六帙(即六十卷
晉經全部)。
僧乃却臥。
律師側聽玄音
束身抱愧
悲悔交懷
天明
入房禮懺
詢其名字不答
分袂後。
莫知所之
應傳云。
感應時。
適有狂者在傍。
問曰。
不斷酒肉
効彼神僧持誦華嚴可乎。
答曰。
一夜誦經
未至五
更。
能滿六帙乎。
夜誦經。
放口光以代燈燭乎。
若酒仙之食蝦。
誌公之噉鴿。
吐而復活乎。
汝皆
能。
妄效神僧行事。
欺誑聖賢
罪深滄海
其何能逃。
狂者
慙謝而退。
*唐解脫和尚
姓邢氏
代州五臺縣人
七歲出家
初從
慧超禪師
定業
超器之。
告眾曰。
解脫調習融明
爾輩所鄰也。
未幾大獲啟悟
後于五臺西南佛光寺
精舍
專誦華嚴
復依經作佛光觀。
屢往大孚寺求
文殊
文殊現身悔云。
汝今不須禮覲。
可自誨責
大悟
後因反求。
乃悟無生
兼得法喜
遂慨思弘濟
祈誠大覺
請證此心。
感諸佛現。
為說偈曰。
諸佛寂滅
甚深法。
曠劫修行今乃得。
能開曉此法眼
一切
佛皆隨喜
師更問空中寂滅之法。
可說教人耶。
佛即隱。
但有聲告曰。
方便智為燈。
照見心境界。
欲究
真實法。
一切無所見。
本州都督
傳香受戒
法化
既畢。
東歸
都督及眾送至城東
日暮思欲焚香
城上空中聲曰。
合掌以為花。
身為供養具。
善心
實香。
讚歎香烟布。
諸佛聞此香。
尋聲相度
眾等勤
精進
終不相疑誤。
故舊傳題云。
偈讚排空也。
*唐釋法誠
姓樊
雍州人
出家
以誦華嚴為課。
因遇
慧超禪師
隱居藍谷
後於南嶺
華嚴堂。
備致嚴潔
圖畵本經七處九會之像。
弘文舘書生張靜
全經
師親捧香爐。
專精禮戴。
忽見有瑞鳥。
形色
異。
銜花入室
旋繞供養
以為精心所感。
*唐僧辨才
幼事裕法師
日惟課習華嚴
久而不悟
公元479年
虔造香函盛經。
頂戴行道
凡經三載
普賢指授
義。
忽爾成誦
煥若臨鏡
*唐釋法空
隋末雁門郎將也。
棄家詣清涼深谷
常誦
華嚴唯心作佛之偈。
後遇異僧
授以般若玄旨
豁爾
心空
臨終坐逝。
雲棲感應略記。
*唐僧伽多羅
師子國人
第三果。
麟德初
震旦
高宗甚加敬禮
後往清凉敬禮文殊
因至西太原寺。
時屬諸僧
華嚴經
師問是何經
答曰華嚴
肅然
改容曰。
不謂此地
亦有是
合掌讚嘆久之曰。
此大
方廣功德難思
西國相傳
有人讀此
以水盥掌。
水霑蟲蟻
捨命者。
得生天。
何況受持讀誦
精進
思惟者歟。
*唐杜順和尚
姓杜氏。
諱法順。
京兆杜陵人
操行高潔
學無常師
專以華嚴為業。
子時
於宅後塚上。
為眾
說法
聞者皆悟大乘
至今說法塚存焉。
又於終南山
華嚴所詮之義。
法界觀文。
時感海會菩薩
現身
讚嘆
既成
火焚燒。
契合聖心
一字無損
山中
種葵
地多蟲蟻
師乃巡疆定封
蟲即外徙
由是
墾。
一無所損。
三原縣有民。
生而聾啞
師召之與語。
言便愈。
因詣南山
橫渠漲溢
止之斷流
徐步而過。
將終之日。
普會有緣。
聲色不渝
泊焉入寂
樊川
原。
全身塔在長安南華嚴寺
別傳云。
文殊化身
也。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
公元695年
華云喜學。
證聖元年。
三月
十四日辛酉
東都授記寺。
重譯華嚴
至聖曆二
年。
十月八日
譯新經訖。
智度論。
名此為不思議經。
有十萬偈。
梁攝論。
亦名百千經
前晉譯止三萬六千
偈。
所謂法領半珠者也。
是時遣使于闐
梵本至。
師再加翻譯
兼補前闕
計益九千頌。
合舊總四萬五
千頌。
為唐本八十卷(三十九品九會)。
傳云。
法藏有十類經
一略本經
即今譯本也。
皆十萬偈中之略。
以譯未
盡故。
第一會所華藏世界
本文闕略
至八
十卷
始獲通曉
璨然備矣
時有大德義三藏
景禪師
圓測神英寶賢諸法師同譯。
復禮法師
綴文
自辛酉初譯。
越一日壬戌
天降甘雨之應。
*唐法藏和尚
字賢首
俗姓康氏
康居國人
初母夢異
光而孕。
及生而慕無上
後有儼和尚華嚴雲華
寺。
師至中夜
忽見神光來燭庭宇
歎曰。
當有異人
弘大教。
及明。
乃遇儼和尚
自是伏膺
深入無盡
聖曆
公元722年
二年十月
新譯華嚴經成。
敕師於佛授記開講
二月十二日
講至華藏地界品。
講堂寺院中地
震動
道俗數千共覩。
未曾有。
又於雲花開講
公元668年
白光自口出。
須臾成葢
萬眾歡躍
先是總章元年
西域三藏梵僧
來至京洛
高宗敬事
時為童子
頂禮三藏
請受菩薩戒
眾白三藏曰。
童子能誦華
大經
兼解其義。
三藏驚嘆曰。
華嚴一乘
是諸佛秘
藏。
難可遭遇
況通其義。
若有人誦得華嚴淨行一品。
其人巳得菩薩淨戒具足
不復更受菩薩戒矣。
天授
間。
師講華嚴經
因論邪正
道士口發粗言
明朝
面。
眉髮俱落。
方生悔心
歸敬三寶
發誓受持華嚴經
一百遍。
十遍未畢。
忽感眉髮重生
定州中山。
德禪師
苦節成性
守道山林
專以華
公元653年
嚴為業。
永徽四年
發心抄寫
別為淨院
植楮樹。
歷三
年。
灌以香水
潔淨造紙
復別築淨臺。
善書人溈州
王恭
齋沐淨衣
焚香布花。
懸諸旛葢
禮經懺悔
方升
座寫。
下筆含香
筆吐氣。
每日恒然。
師仍入室運想。
每寫一卷
施縑十疋
恭皆不受
寫畢。
集眾設齋慶之。
於眾前。
燒香散花
弘誓願。
纔開經藏
放大光明
周七十餘里。
定州城
中齋眾。
及諸士女
投身
悔。
無不敬仰
見會玄記
唐聖曆中
三藏法師實叉難陀云。
龜茲國惟習小乘
不知釋迦分化百億
種種身雲
有梵僧從天竺
華嚴梵本
至其國中
小乘師等。
無信受。
僧遂
經而歸。
小乘諸師。
乃以經投棄於井。
既而井中放光
赫如火聚
其夜諸師覩之。
疑謂金寶
至明
使人漉取。
前所華嚴經也。
諸師驚異
收歸經藏
置中龕
內。
他日忽見此經在藏中最上隔。
諸師自言。
此亦我
釋迦所說
吾見有少異。
收入藏中龕。
何人輙移此
上隔。
更置下龕。
鎻藏門。
嚴掌鎻鑰
明日開視。
則仍
在上隔矣。
諸師方悟一乘大教
威靈如此
追悔信慕
華嚴一經
盛行諸國。
英師感應傳。
*唐崇福寺僧慧
戒行精苦
儼和尚
專業華嚴
清晨良宵
焚香虔誦如來出現品。
忽見十餘菩薩
地涌出。
現金色身
放光明。
蓮華座。
合掌聽誦。
訖乃隱。
*唐釋道英
公元654年
蒲州陳氏。
年十八。
二親為之娶。
五載同居
誓不相犯
後從并州炬法師
華嚴經
便落髮
入太
行山栢梯寺。
修行止觀
甞因亢旱
華嚴經以祈甘
澤。
二老翁。
二童子侍
時來聽講
英異而問之。
云。
弟子並是海神
愛此經。
故來聽受
師曰。
今為檀越
講經
請下微雨
翁敕二童
童即從窗孔中出
須臾
霶霈
遠近咸賴焉。
二翁拜謝
倐然而滅。
*唐清凉國師
諱澄觀
字大休
會稽夏侯氏。
生於玄宗
公元738年
開元戊寅
身長九尺四寸
垂手過膝
口四十齒。
目光
公元781年
夜發
晝乃不瞬
建中二年
棲止五臺
下筆華嚴疏。
一日夢。
容山峙。
光相瑩然
既覺。
知是光明徧照
徵。
自是筆無停思。
歷四年而文成
又夢化身為龍。
南臺
尾蟠北臺
宛轉凌虗
須臾變百千數。
蜿蜒
冥。
分散四方而去。
識者以為流通之象。
初為眾講。
景雲凝空。
盤旋成葢
疏鈔外。
復撰手鏡一百卷
華嚴
綱要三卷
正要一卷
法界觀玄鏡一卷
鏡燈說文
卷。
三聖圓融一卷
七處九會華藏世界圖。
心鏡
十卷
貞元間
延入內殿
升座闡揚華嚴宗旨。
公元838年
有司鑄印
國師
號清凉
開成三年三月示寂
歷九朝。
七帝門師
春秋一百有二。
臘八十有八。
全身終南山
未幾梵僧至闕。
表稱葱嶺見二
使者
凌空而過。
以呪止而問之。
答曰。
印度文殊堂
神也。
東取華嚴菩薩大牙
歸國供養
有旨啟塔。
果失
一牙
惟三十九存焉。
闍維
舍利光瑩
舌如紅蓮
謚號清涼國師
妙覺之塔。
見疏鈔緣起行蹟
*唐釋城慧
靈丘李氏子
其親禱五臺山而生。
長辭
親。
五臺真容院。
從法順和尚披剃
甞誦華嚴
牛谷。
草木為食。
誦經時。
有五七儒服坐聽
數持
華鮮菓以獻。
師怪問之。
答曰。
山神也。
蒙師法力
無以為報。
願充執侍。
不樂
遂捨其處。
雲棲感應
略記。
唐儀鳳年中
西域有二梵僧
五臺山
捧花執爐。
膝行步。
山頂禮文殊。
遇一尼師
巖石間。
松下
床。
端然獨坐
口誦華嚴
時日方暮。
尼謂梵僧曰。
尼不
合與大僧同止。
大德且去。
明日更來。
僧曰。
山深路遙。
無所投寄
奈何
尼曰。
若不去。
不可住。
入深山。
徘徊慙懼
莫知所之
尼曰。
但下前谷。
彼有禪窟耳。
往尋果得窟。
相去數里許。
二僧合掌捧香爐。
面北遙
禮。
傾心聽經
泠泠於耳。
初啟經題。
如是我聞
乃遙
見尼身處繩床
面南而坐。
口中放光
赫如金色
皎在
前峰
誦兩帙巳上。
其光盛于谷南
方圓十里
與晝
不異
至四帙。
其光漸收。
六帙都畢。
光並收入尼口。
以為文殊分化
以示梵僧也。
英師感應傳。
唐上元中孫思邈
流珠丹。
雲母粉。
年百五十歲。
童子
長安
說齊魏間事
有如目覩
書寫華嚴
經七百五十部。
太宗召見
佛經何經為大。
孫曰。
華嚴經佛所尊大者。
帝曰。
玄奘三藏
譯大般若
百卷
何不為大。
八十卷華嚴經獨得大乎。
孫曰。
法界
一切門。
一門中。
演出大千經卷
般若
經乃華嚴中一門耳。
太宗方悟。
受持華嚴
英師
感應傳。
*唐李長
諱通玄
初至太原
高山奴家
每旦唯食
十顆。
栢葉一枚
後捨去。
逢一虎。
馴伏如有所
待。
長者語之曰。
吾將著論釋華嚴經。
當為吾擇一
棲止
虎負長者囊鉢。
行三十餘里。
至一土龕蹲住。
者入龕。
虎便孚尾而去。
素無水。
雷拔一老
下出泉。
清冽甘美
時人號為長者泉
長者著論
之夕。
窮玄奧。
口出白光
照耀龕中
以代燈燭
時有
二女
容華絕世
白巾幪首。
長者汲水焚香
供給
紙筆
卯辰之際。
輙具淨饌
甘珍畢備
齋罷徹器。
莫知
公元840年
去來
五載
著論將終。
便爾絕跡
見長華嚴論事
跡。
唐永徽中
樊玄智。
安定人
弱歲即知修道
皈依杜順
和尚
順令華嚴為業。
仍依此經修普賢行。
誦經
中頻舍利
前後數百粒。
英法師感應傳云。
有時夜誦
口放金光明
照及四十餘里。
遠近驚異
年九十二。
無疾而終
茶毗時。
牙齒變為舍利
得百餘
粒。
放光明。
數日不歇
於是僧俗竪塔供養
*唐鄧元爽
公元695年
華陰人
證聖中
有親暴卒
經七日復甦
冥中欲追爽。
爽懼。
其人教寫華嚴經
寫竟。
爽母墓
側。
先種蜀葵
至冬巳瘁。
花發
燦然榮茂
鄉閭異之。
聞於朝。
旌為孝門
華嚴志云。
鄒極繕寫華嚴經
半部
香案前。
見一比丘
鄒問汝何人至此
答曰。
華嚴侍者
感君至誠
特來研墨耳。
鄒方禮謝。
遂不
見。
寫經靈應如此
唐永隆中
安人郭神亮。
梵行清淨
一日暴卒
天人引至兜率天宮
敬禮彌勒
菩薩謂郭曰。
何不
受持華嚴
對曰。
無人講演故。
菩薩曰。
有人現講。
以言無。
既而郭甦
向薄塵法師述其事。
始知賢首
弘轉法輪
感通神異若此
見會玄記
*宋眉州中巖華嚴祖覺禪師
過目成誦
著書排釋
氏。
忽見惡境。
悔過出家
慧目能禪師
未幾
疽發膝
公元840年
五年
醫莫愈。
因書華嚴合論畢。
夜感異夢。
旦即捨
安步
一旦誦至現相品曰。
佛身無有生。
而能示出
生。
法性虗空
諸佛於中住。
無住亦無去。
處處皆見
佛。
遂悟華嚴宗旨。
府帥請講於千部堂。
詞旨宏放
嘆服
五燈會元
*宋圓淨法師
名省常
錢唐顏氏。
十七歲出受具
謹嚴
天台止觀法門
淳化中住錫昭慶
廬山
之風。
結社西湖
華嚴淨行品。
乃成聖之宗要
自剌
指血。
和墨書之。
每書一字
三拜三圍繞。
三稱佛名。
刊板印施千卷
蓮社淨行社。
預會者。
皆稱淨行
弟子
王文正公旦相國向公敏中社首
一時
大夫百二十人
比丘千人焉。
翰林蘇易簡
淨行
序。
至謂予當布髮以承其足。
剜身以請其法。
猶尚
公元1020年
辭。
況陋文淺學吝惜哉。
天禧四年正月
端坐念佛
而寂。
蓮社七祖云。
*宋釋善本
華嚴得度
居恒誦持不輟
奉詔法雲
賜號大通禪師
後歸杭州塢寺
淨業
中見
陀佛示金色身
一旦門人曰。
吾三日後行矣。
至期。
趺坐念佛西向而化。
宋元祐中
蜀僧智超法師
常誦華嚴經巳三十年。
一童子。
風神爽異
舉手高揖
何自
曰自五臺
來。
曰。
何遠至此
曰有少事欲相導故。
吾師誦經
可嘉矣。
伹失在登廁洗淨時。
觸水淋其手背
未甞
用灰泥洗之(或用皂角丸亦可)。
所用灰泥。
律制七度
今但
三。
緣此觸尚存
禮佛誦經
悉皆得罪
言訖不見
超慙
改過
識者曰。
文殊化現
示警於超也。
故知洗手
必須依法
在家誦讀者。
須如法行持。
若不能。
持偈呪。
方免褻慢之罪。
登廁偈云。
大小便時。
當願眾
生。
貪嗔癡。
蠲除罪法(入廁時先鳴指三下)。
呪云。
唵狠嚕陀耶
娑訶(三遍)。
洗淨偈云。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而往
呪云。
唵賀曩蜜栗帝娑訶(三遍)。
去穢偈云。
洗滌
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呪云。
唵室利曳
婆醯娑訶(三遍)。
淨手偈云。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清淨
手。
受持佛法
呪云。
唵主迦囉耶娑訶(三遍)。
*宋文忠歐陽
易簀時。
子弟誡曰。
吾少以文章
名世
力詆浮圖
邇來於諸經忽聞奧義
方將研究
果。
不料賷志以歿
汝等毋蹈吾轍。
輕言三教異同也。
老兵于近寺。
華嚴經
莊誦至八卷
安然坐逝。
*宋孫良
錢塘人
隱居大藏
尤得華嚴之旨。
居恒
不廢
後依大智律師
菩薩戒
日誦萬聲
幾二
十年
一日命家人請僧念佛。
半餉
望空合掌云。
佛巳降臨
退坐而化。
*宋秦氏淨堅
松江
自厭女身
與夫各處
持齋戒。
披誦華嚴
法華光般若等經。
虗日
晨昏
佛。
彌陀懺。
久之有光明入室
西安坐而化。
*金蘇陀室利
中印度寺僧
誦持華嚴
年八十
五。
航海來禮五臺
一臺頂。
華嚴十部
禪寂七日
中見金城紺殿
寶蓮香水
珠網交輝
諸天童子
其中
後於靈鷲峰化去
舍利八合。
璀爛如珠
雲棲感應略記。
*元華嚴菩薩
諱正順
尉州高氏子
五臺壽寧用公
祝髮
結廬深樹。
惟閱華嚴
數盈千部
每入華藏觀。
五日方起
世號華嚴菩薩
示寂
門人乞偈。
師曰。
本無去住
應用何思何慮。
轉身踏破虗空
一切
非莫顧。
言訖而逝。
是日靈几上。
現龍五彩
飛光燭於
庭宇
雲棲感應略記。
明萬曆間
融禪師
蜚語下獄
獄卒以辨公名重。
多金
索其厚賄。
師云。
僧家那得有錢
一無所與
卒置師大匣床中以困之。
匣竟。
師向空唱云
大方
華嚴經
華嚴會上菩薩
忽滿匣床聒聒作響
斷牀碎。
事聞提牢
遂達御前
奉詔請出。
雲棲竹窗
筆云。
予入京師
與同輩詣辨融師參禮請益
融教以
無貪利。
無求名。
攀援貴要之門。
惟一心辦道
既出。
年少笑曰。
以為異聞
何寬乃爾
予謂此老
可敬處。
正在此耳。
渠縱吶言。
豈不掇拾先德問答
機緣一二。
遮葢門戶
而不爾者
其言是其所實踐
自行教人
正真禪和
不可輕也。
*明戈以安
法名廣泰
錢塘人
至孝
素積善行
而深
韜晦
晚歲精誠奉佛。
靈芝僧玄素
春秋二社
念佛
華嚴五經
繼忽謂人曰。
大限將至。
當為西
資糧
掩關課誦
昕夕不輟
預定歸期臘月二
十一日
前二夕。
妻子環視悲哽
戈笑曰。
生必有滅。
悲為。
吾方凝神淨域
若等慎勿以情愛亂我。
至期。
然而逝。
未幾有僧入冥
見孫晏坐靜室
經籍盈几。
紫竹石峰
清絕洞天云。
雲棲往生集。
*明譚工部貞默
太夫人
居恒治家課子
有法
度。
雖夫貴子貴。
布衣蔬食
不樂華侈
好浮圖言。
晨夕禮誦金剛法華不輟
晚年尊崇華嚴經
每日
加持一卷
能為子婦講解大義
生平無疾。
崇禎
暑月
忽得疾。
即知垂歿
沐浴更衣禮佛曰。
我一
生敬佛。
果有佛緣。
當令遺體氣息不穢。
跏趺端坐
合掌而逝。
七日顏色含笑如生
香氣時時飄拂
喪次
一飛蠅。
者莫嘆異
工部自有傳紀
華嚴持驗紀(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