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534-A¶
1534-A¶ 第 647b 页

* No. 1534-A
华严持验纪序

释迦成佛。巳在久远无量劫前。但以发愿度生。现相
于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八日。生迦毗罗国。舍王位出
家。以三十岁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道。说法四十
九年。谈经三百馀会。教分五时。皆大乘也。其中华严
金刚法华诸经。为最上一乘法。华严。以即秽即净为
宗。金刚。以无相不取一法为宗。法华。以人人成佛为
宗。学者能究心三经。佛法即蟠际寸胸矣。莲池师云。
华严具无量门。诸大乘经。犹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
耳。华严天王也。诸大乘经。侯封也。诸小乘经。侯封之
附庸也。观此语。则是经之尤尊重可知。盖是经为世
尊初时所说之第一义谛。世尊成正觉巳。与诸菩萨。
七处九会。放光说法。文殊阿难等。结集铁围山。忉利
天龙。咸护法藏。由是菩萨搜秘典于龙宫。大贤阐迦
文于东夏。如斯胜妙。得闻何幸。故一品之持。巳得净
戒。一偈之诵。能破地狱。以至盥掌滴水。尚足拯济微
生。矧夫书写读诵讲说思修。冥通幽感。殊绝人天。如
诸传记所录。不彰彰欤。余既裒次金刚法华持验二
1534-A¶ 第 647c 页 X77-0647.png
书。因复取是经感应事迹。表而出之。为后人劝。或谓
心宗不二。能所双空。黄梅衣钵。尚欲抛却一边。况区
区记传粗迹。奚关正觉。虽然。五周大义。悉标因果。所
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编中备陈感应之验。正符斯
旨。倘获由此而耸动群机。启迪正信。上之精进修持。
自然见性成佛。次亦当收帆苦海。早种佛因。先哲不
乏奇缘。凡圣实无差别。虽复如古所云。异鸟衔花。海
王送雨。地震流西域之光。虎驯负太原之钵。效可见
于当今。理何殊乎曩昔哉。抑经中称应观法界性。一
切唯心造。释迦度生。亦为人人具有佛性。故佛出世
度之。持经者。但办一片精心。华藏庄严诸圣贤众。历
劫可以亲闻亲见。能如此。庶不辜负四十九年苦口
也。然则即以是义。当诸经持验一贯之说可乎。

古阳羡净业弟子 周克复 敬撰

* 历朝华严持验目录


* 南天竺龙树菩萨
* 天竺世亲菩萨
* 东晋沙门支法领
* 晋佛度跋陀罗
* 于阗般若弥伽薄
* 宋求那跋陀罗
* 齐释慧光
* 魏勒那摩提
* 魏蜀僧法建
* 后魏沙门灵辨
1534-A¶ 第 648a 页 X77-0648.png
* 僧德圆
* 后魏安丰王延明
* 后魏王明干
* 北齐中官刘谦之
* 隋僧慧悟
* 隋释灵干
* 唐灞桥逆旅异僧
* 唐解脱和尚
* 唐释法诚
* 唐僧辨才
* 唐释法空
* 唐僧伽弥多罗
* 唐法顺和尚
* 唐于阗实叉难陀
* 唐法藏和尚
* 唐修德禅师
* 唐龟兹国小乘师
* 唐僧慧祐
* 唐释道英
* 唐国师澄观
* 唐释城慧
* 唐五台山尼师
* 唐孙思邈
* 唐李通玄
* 唐樊玄智
* 唐邓元爽(附邹极)
* 唐郭神亮
* 宋华严祖觉禅师
* 宋法师省常
* 宋释善本
* 宋蜀僧智超
* 宋文忠欧阳公
* 宋孙良
* 宋秦氏净坚
* 金苏陀室利
* 元华严菩萨正顺
* 明辨融禅师
* 明戈以安
* 明谭工部贞默母
1534-A¶ 第 648b 页 X77-0648.png
* No. 1534-B
劝流通华严持验引

经典所在。流通即属善缘。福报无量。故语云。能以大
乘法传一人者。当十善。传十人者。当百善。传大贵人。
大豪杰。大力量者。当千善。重刊广布者。当万善。况净
土法门。超出生死轮回。永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巳。
是劝一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
必度无量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其福报
信不可穷尽。故欲劝一切见者闻者。广大其心。以佛
之心为心。使人人知之而尽生净土。龙舒所言。自宜
谛信不诬。至法华华严二经。尤佛说妙法中之最上
乘。观音大士。普度世间。无刹不现。往贤感通事迹。历
䆊昭然。各为纂集。以劝进修。斯诚铃铎方来。津梁末
路之最方便门也。戊戌秋。予辑金刚持验。巳有流通
小引。敬恳同人。兹刻净土。法华。华严。观音持验诸纪。
搜采载籍。徵信古今。颇殚心手之微劳。用志皈依于
不朽。但拙刻板在此地。未能广传他省。既并生庄严
佛土之中。安可缺法事流通之胜。复告当世善信。获
见诸本。不吝广为刻施。或仍原本。或易新编。其见闻
所及。有关持验者。尤冀续缉于后。一句赞剔。即是一
句护持善根。一念鼓动。即是一念消弭罪业。于以续
佛慧命。自利利他。所谓护法诸神。既护法宝。自护弘
1534-A¶ 第 648c 页 X77-0648.png
法载宝之人。断断不爽。昔贤为劈窠图。劝人念佛。后
以他人念佛多生净土。乃归功施图之人。亦得生净
土。法施功德。不可思议如是。愿与同人共勖之。

同善道人 克复 敬恳No. 1534
历朝华严经持验纪
荆溪周克复重朗纂男周石校
吴郡陈济生皇士参

南天竺国。大名德比丘。号龙树菩萨。出梵志种。大豪
贵家。始生时在树下。由龙成道。因以为号。襁褓时。诵
四韦陀。有四万偈。皆即照了。弱冠擅名诸国。天文星
纬及馀道术。无不综练。结友三人入山。至一佛塔。出
家为道。九十日。诵阎浮提。所有经论。皆悉通达。因更
求异典。向雪山。见一比丘。以摩诃衍授之。爱乐读诵。
辨才无尽。闻者悉推伏。请为师范。便自谓一切智人。
心生憍慢。欲往从瞿昙门入。时门神谓龙树曰。今汝
智慧。未云能辩。比于如来。无异萤火。齐辉日月。我观
仁者。非一切智。云何欲从此门而入。龙树闻之。𧹞然
有愧。自念世界法中。津途无量。佛经虽妙。句义未尽。
1534-A¶ 第 649a 页 X77-0649.png
我今宜更敷演之。开悟后学。饶益众生。作是念巳。独
处静室水精房中。大龙菩萨悯其若此。以神力接入
大海。至宫殿。开七宝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
法。授龙树。九旬中。通解深入。龙知其悟道。送还出宫。
初华严经是文殊师利所集。佛初去世。异道竞兴。乏
大乘器。摄此经入龙王宫。六百馀年。龙树往龙宫。见
此经独为渊妙。诵之在心。始得传布于世。付法藏因
缘经。及西域记说。贤首华严传诸本。具志其事。

* 世亲菩萨

天竺人。性负聪敏。初以小乘为业。峻辨横
分。利如星剑。兄无着菩萨托病。令召世亲。因开示大
教云。及吾未死之前。读吾所习经典。世亲即读华严。
乃见毗卢法界。普贤行海。因生信悟。叹曰。可取利剑。
断吾舌根。用明巳赞小乘之失。兄止之曰。如人因地
而倒。亦因地起。昔日以舌毁大乘。今可将舌以赞大
乘。遂入山。披览大乘。造十地论。论成之日。大地遍震。
光明洞然。见西域记。

* 东晋沙门支法领

志乐大乘。捐躯求法。闻于阗东南
二千馀里。有拘遮盘国。国君相传。敬礼大乘。王宫内
有华严摩诃般若大集等经。并十万偈。王躬受持。庄
严供养。于是裹粮抗策。备历艰途。至拘盘国。竭诚请
祷。遂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赍还。即东晋朝所译
经也。此华严入东土之始。

* 晋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罗

华云觉贤。甘露饭王之
苗裔。幼失怙恃。度为沙弥。性聪敏。博综群经。深达禅
1534-A¶ 第 649b 页 X77-0649.png
律。常愿游诸方以弘至化。适姚秦沙门智严至罽宾
国。问彼国僧。谁可流化东土。皆云贤可。师尝受禅业
于佛大仙。大仙时亦在罽宾国。谓严曰。可以振维僧
徒。宣授正法。贤其人也。严因恳请。偕来东夏。师许之。
途历三载。昼伏宵行。备经危险。方达东莱郡。闻罗什
在长安。欣然诣焉。与之上下论议。演授禅法。后游东
晋。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别
造净室。请译华严经。师乃于扬州谢司空寺(亦名道场寺。即
今润州兴严寺是也。由兴华严故)。手执梵文。共沙门百馀人。翻译梵
本三万六千颂。成晋经六十卷(三十四品八会)。指文会理。通
言适妙。沙门法业笔受。慧严慧观润色。故道场寺。犹
有华严堂焉。初译经时。堂前池内。每有二青衣童子。
从池中出。捧以香花。爇炉注水。不离几席。将夕还潜
沼中。举众皆见。以此经久在龙宫。龙王庆感流通。故
令龙子给侍。又有善神。护诸左右云。后入庐山。预远
公莲社。译观佛三昧诸经。永嘉六年卒。年七十有一。
手屈三指。明得阿那含果。业公风格秀整。遍阅群教。
自谓未能探微照极。常怏然不足。后遇觉贤。请译华
严。筹咨义理。数岁。廓然通悟。顾友人曰。圣教司南。于
是乎在。遂敷弘奥旨。郁为宗首。著旨归两卷。慧严慧
观。笔格高简。经论深博。即什公八俊之二也。

* 于阗国沙弥般若弥伽薄

坚持戒行。专诵华严。忽有
人合掌谓曰。诸天令弟子请师。愿师闭目。俄至天上。
天主跪而请曰。今诸天方与修罗战。屡被摧衄。屈师
1534-A¶ 第 649c 页 X77-0649.png
诵华严经。望法力加护。师如其所请。乘天宝辂。执天
幢幡。心念华严。以诸天众。对彼勍敌。修罗见之。忽然
溃散。须臾送归。身染天香。终身不灭。

* 宋求那跋陀罗

华言功德贤。中天竺人。初通五明诸
论。后深入三藏。进学大乘。其师令探取经匣。即得华
严。师喜之。命加讲说。元嘉中。至广州。剌史车朗奏闻。
文帝遣使迎接。南谯王义宣等。并师事之。王集义学
沙门七百馀众。欲讲华严经。师以未通华言。深怀愧
叹。因朝夕礼忏。虔祷观音。以求冥应。遂梦神人执剑。
持一人首而为易之。豁然便觉。自后华言无不通晓。
遂讲华严至十数遍。听者倾服。师初达建业。帝问曰。
寡人欲持戒不杀。而身主国政。不获从志。奈何。师曰。
帝王所修。与匹夫异。匹夫身贱名劣。须克巳苦躬。帝
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庶咸悦。布
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劳力。则风雨时。
寒暑调。百谷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戒亦
至矣。安在缺一时之膳。全一禽之命。然后为弘济耶。
帝抚几称叹。敕有司供给。举国宗奉焉。

* 齐释慧光

居洛阳。著华严涅槃十地等疏。妙尽权实
之旨。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归安养耳。
巳而净土化佛。充满虚空。光曰。惟愿我佛摄受。遂我
本愿。即弹指謦咳。言气俱尽。见云栖往生集。

* 魏勒那摩提

华言宝意。中天竺人。博文赡学。明悟禅
理。以正始初。至洛阳。译十地等论二十四卷。师领受
1534-A¶ 第 650a 页 X77-0650.png
华音。慧悟绝伦。帝每令讲华严。精义颖发。尝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柬者。形如尊官云。天帝来请法师讲华
严经。都讲维那。咸祈相赴。时讲席众僧同见之。师怡
然微笑。告众辞诀。化于法座。其都讲等僧。亦同时入
灭。观此。知华严秘藏。天人无不宗重如是。

* 魏蜀僧法建

禅行高特。素持华严。时武陵王东下。令
弟规守益州。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伐蜀。规既降款。城
内名僧。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烛天。迥遣人寻光。
乃见诸僧并睡。惟师端坐诵经。光从口出。迥闻自到
师所。顶礼坐听。达旦始休。因问法师夜诵何经。师曰。
华严经。迥问诵得几许。师曰。贫道发心欲诵一藏。情
多懈怠。今始得千卷耳。迥惊疑不信。将欲试之。曰。屈
诵一遍。应不劳损否。师曰。诵经沙门常事。岂惮劳苦。
乃设高座。令诸僧众。并执经本。听师登座宣诵。七日
夜。数乃满足。迥起谢别。因并释放诸僧。既而叹曰。如
来灭后。阿难是为总持。未能过此。蜀中乃有此人。所
以常保安乐。岂偶然哉。见续高僧传。

* 后魏沙门灵辨

晋阳人。宿植胜善。常读大乘。见华严
经。倍加钻仰。乃顶戴此经。入清凉山寺。求文殊师利
潜护。拜礼历岁。足破血流。肉尽骨穿。忽闻空中云。汝
且止。伹至心思维此经。自得入处。师于是披卷。豁然
大悟。熙平元年正月。造华严论。演义释文。穷微洞奥。
共百卷。流传于世。

* 僧德圆

天水人。常以华严为业。读诵受持。遂修一净
1534-A¶ 第 650b 页 X77-0650.png
园。树诸谷楮。并种香草。杂以鲜花。每一入园。必加洗
濯。身著净衣。溉以香水。楮生三载。香气四达。别造一
室。香泥涂地。令匠人斋戒易服。出入必盥漱薰香。剥
楮取皮。浸以沉水。濩净造纸。毕岁方成。别筑净基造
新室。堂中施方柏牙座。用布香华。上悬宝盖。垂诸玲
佩。白檀紫沉。以为经案。并充笔管。书经生。日受斋戒。
香汤三浴。华冠净服。将入经室。必夹路焚香。呗先引
之。师亦体服严洁。执炉恭导。散花供养。方乃书写。师
又胡跪运想。注目倾心。才写数行。每字皆放光明。照
彻一院。久之方歇。复有神人执戟。现形警卫。圆与书
生同见。馀人则不睹焉。又有青衣梵童。手执天花供
养。经二载。书写毕。盛以香函。置诸宝帐。每申顶礼。后
因转读。函发异光。此经递授于今五代。有清净转读
者。时亦灵应昭然。今尚在西太原贤首法师处。见会
玄记。

* 后魏安丰王延明

中山王元熙。并以宗室英贤。处心
无上。稽首圆宗。尝用香和墨。写华严经一百部。金字
华严经一部。皆五香为藏。七宝为函。静夜良辰。清斋
行道。即放神光五色。照耀台宇。众共睹之。

后魏文明元年。京兆人王明干。因病致绝。被二人引
至地狱。及门。见一僧称是地藏菩萨。教之诵偈云。若
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此晋
经偈)诵此偈者。能排地狱诸苦。干因诵之。入见王。王问
曰。汝有何功德。答云。惟受持一四句偈。即朗诵如前。
1534-A¶ 第 650c 页 X77-0650.png
王遂放免。当诵偈时。声所到处。狱中受苦之人。皆得
解脱。干三日方苏。忆持此偈。向人说之。方知是华严
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所说。即觉林菩萨偈也。
今唐经下二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语虽稍
别。大意亦同。既一偈之功。能破地狱。况一卷一部之
玄微哉。见纂灵记。

* 北斋中官刘谦之

自叹刑馀。皈心佛乘。太和中。第二
王子。于清凉山。求文殊师利菩萨。焚身供养。谦之睹
其事。乃奏乞入山修道。赍华严经一部。昼夜精勤。礼
忏读诵。心祈妙悟。绝粒饮水。垂三七日。形气虽微。丹
恳弥切。忽感髯髭尽生。复丈夫相。神彩通悟。洞晓幽
旨。遂殚精造此经论。共六百卷。奏闻。高祖倍加敬信。
华严一教。于斯转盛。

* 隋禅定道场僧慧悟

京兆人。尝与一僧道祥。同隐终
南。师受持华严。祥受持涅槃。木食岩栖。各专其业。忽
一人来拜跪问讯云。请一师就宅赴斋。二僧相推。人
云。请读华严法师。悟因随往。乃山神处也。请千罗汉。
皆推师上座。食讫。皆飞空去。神呼一童子令侍。童即
依命谓师曰。请师开口。既视口中。乃云。师大有病。童
取手爪上垢。投师口内。须臾。复令师开口视之。曰病
巳略尽。即跃身飞入口中。童果是药精。师遂获神通。
还室取经。辞道祥。渺然履空而去。

* 隋释灵干

姓李。狄道人。依衍法师出家。年十八。能讲
华严。住兴善寺。为译经證义沙门。后遇疾死。数日乃
1534-A¶ 第 651a 页 X77-0651.png
苏云。往兜率天。见休远二法师。并坐华台。光辉绝世。
谓干曰。为我报诸弟子。后皆生此。师志奉华严。常依
经作华藏观。及弥勒天宫观。至于疾甚。目上视。若有
所见。僧童真问之。答曰。向见青衣童子。引至兜率。而
天乐非久。终坠轮回。莲华藏是所愿也。既而气尽。须
臾复苏。真又问今何所见。答曰。见大水遍满。华如车
轮。而坐其上。吾愿足矣。言毕而逝。

* 唐苑律师

京兆延兴寺僧。以贞观初。途经灞桥。日夕。
舍于逆旅。俄有异僧至。仪服粗敝。止宿主人别房。遂
取醇酒良肉。快意饮啖。律师持洁。勃然秽之。其僧食
巳。乃索水漱口。闭户端坐。而诵华严。初标品题。次诵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僧两口角俱放光明。
如金色。比至三更。四帙欲满。口中光明更炽。至五帙
巳上。其光渐收。却入僧口。未及五更。诵终六帙(即六十卷
晋经全部)。僧乃却卧。律师侧听玄音。束身抱愧。悲悔交怀。
天明。入房礼忏。询其名字不答。分袂后。莫知所之。感
应传云。录感应时。适有狂者在傍。问曰。某不断酒肉。
效彼神僧持诵华严可乎。答曰。汝一夜诵经。未至五
更。能满六帙乎。汝夜诵经。能放口光以代灯烛乎。汝
能若酒仙之食虾。志公之啖鸽。吐而复活乎。汝皆不
能。妄效神僧行事。欺诳圣贤。罪深沧海。其何能逃。于
是狂者。惭谢而退。

* 唐解脱和尚

姓邢氏。代州五台县人。七岁出家。初从
慧超禅师。询定业。超器之。告众曰。解脱调习融明。非
1534-A¶ 第 651b 页 X77-0651.png
尔辈所邻也。未几大获启悟。后于五台西南佛光寺。
立精舍。专诵华严。复依经作佛光观。屡往大孚寺求
见文殊。文殊现身悔云。汝今不须礼觐。可自诲责。必
当大悟。后因反求。乃悟无生。兼得法喜。遂慨思弘济。
祈诚大觉。请證此心。感诸佛现。为说偈曰。诸佛寂灭
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
佛皆随喜。师更问空中寂灭之法。可说得教人耶。诸
佛即隐。但有声告曰。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究
真实法。一切无所见。又本州都督。请传香受戒。法化
既毕。将东归。都督及众送至城东。日暮思欲焚香。忽
闻城上空中声曰。合掌以为花。身为供养具。善心真
实香。赞叹香烟布。诸佛闻此香。寻声来相度。众等勤
精进。终不相疑误。故旧传题云。偈赞排空也。

* 唐释法诚

姓樊。雍州人。幼出家。以诵华严为课。因遇
慧超禅师。隐居蓝谷。后于南岭。造华严堂。备致严洁。
乃图画本经七处九会之像。延弘文馆书生张静。敬
写全经。师亲捧香炉。专精礼戴。忽见有瑞鸟。形色殊
异。衔花入室。旋绕供养。时以为精心所感。

* 唐僧辨才

幼事裕法师。日惟课习华严。久而不悟。乃
虔造香函盛经。顶戴行道。凡经三载。梦普贤指授玄
义。忽尔成诵。焕若临镜。

* 唐释法空

隋末雁门郎将也。弃家诣清凉深谷。常诵
华严唯心作佛之偈。后遇异僧。授以般若玄旨。豁尔
心空。临终坐逝。见云栖感应略记。
1534-A¶ 第 651c 页 X77-0651.png

* 唐僧伽弥多罗

师子国人。證第三果。麟德初。来震旦。
高宗甚加敬礼。后往清凉敬礼文殊。因至西太原寺。
时属诸僧。诵华严经。师问是何经。答曰华严。师肃然
改容曰。不谓此地。亦有是经。合掌赞叹久之曰。此大
方广佛功德难思。西国相传。有人读此经。以水盥掌。
水沾虫蚁。其舍命者。皆得生天。何况受持读诵。精进
思惟者欤。

* 唐杜顺和尚

姓杜氏。讳法顺。京兆杜陵人。操行高洁。
学无常师。专以华严为业。童子时。于宅后冢上。为众
说法。闻者皆悟大乘。至今说法冢存焉。又于终南山。
集华严所诠之义。作法界观文。时感海会菩萨。现身
赞叹。既成。聚火焚烧。契合圣心。一字无损。居山中。尝
欲种葵。地多虫蚁。师乃巡疆定封。虫即外徙。由是耕
垦。一无所损。三原县有民。生而聋哑。师召之与语。应
言便愈。因诣南山。值横渠涨溢。止之断流。徐步而过。
将终之日。普会有缘。声色不渝。泊焉入寂。葬樊川北
原。今全身塔在长安南华严寺。别传云。是文殊化身
也。

* 唐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

华云喜学。證圣元年。三月
十四日辛酉。于东都佛授记寺。重译华严。至圣历二
年。十月八日。译新经讫。按智度论。名此为不思议经。
有十万偈。梁摄论。亦名百千经。前晋译止三万六千
偈。所谓法领半珠者也。是时遣使之于阗。迎梵本至。
师再加翻译。兼补前阙。计益九千颂。合旧总四万五
1534-A¶ 第 652a 页 X77-0652.png
千颂。为唐本八十卷(三十九品九会)。传云。法藏有十类经。其
一略本经。即今两译本也。皆十万偈中之略。以译未
尽故。然第一会所说华藏世界。晋本文多阙略。至八
十卷。始获通晓。亦璨然备矣。时有大德义净三藏。弘
景禅师。圆测神英法宝贤首诸法师同译。复礼法师
缀文。自辛酉初译。越一日壬戌。有天降甘雨之应。

* 唐法藏和尚

字贤首。俗姓康氏。康居国人。初母梦异
光而孕。及生而慕无上。后有俨和尚讲华严于云华
寺。师至中夜。忽见神光来烛庭宇。叹曰。当有异人。发
弘大教。及明。乃遇俨和尚。自是伏膺。深入无尽。圣历
二年十月。新译华严经成。敕师于佛授记寺开讲。十
二月十二日。讲至华藏地界品。讲堂及寺院中地。忽
皆震动。道俗数千共睹。叹未曾有。又于云花寺开讲。
有白光自口出。须臾成盖。万众欢跃。先是总章元年。
西域有三藏梵僧。来至京洛。高宗敬事。师时为童子。
顶礼三藏。请受菩萨戒。众白三藏曰。此童子能诵华
严大经。兼解其义。三藏惊叹曰。华严一乘。是诸佛秘
藏。难可遭遇。况通其义。若有人诵得华严净行一品。
其人巳得菩萨净戒具足。不复更受菩萨戒矣。天授
间。师讲华严经。因论邪正。有道士口发粗言。明朝洗
面。眉发俱落。方生悔心。归敬三宝。发誓受持华严经。
一百遍。尚十遍未毕。忽感眉发重生。

唐定州中山。修德禅师。苦节成性。守道山林。专以华
严为业。永徽四年。发心抄写。别为净院。植楮树。历三
1534-A¶ 第 652b 页 X77-0652.png
年。灌以香水。洁净造纸。复别筑净台。召善书人沩州
王恭。斋沐净衣。焚香布花。悬诸幡盖。礼经忏悔。方升
座写。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每日恒然。师仍入室运想。
每写一卷。施缣十疋。恭皆不受。写毕。集众设斋庆之。
师于众前。烧香散花。发弘誓愿。才开经藏。放大光明。
周七十馀里。照定州城。山中斋众。及诸士女。投身悲
悔。无不敬仰。见会玄记。

唐圣历中。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云。龟兹国惟习小乘。
不知释迦分化百亿。现种种身云。有梵僧从天竺。持
华严梵本。至其国中。小乘师等。皆无信受。梵僧遂留
经而归。小乘诸师。乃以经投弃于井。既而井中放光。
赫如火聚。其夜诸师睹之。疑谓金宝。至明。使人漉取。
乃前所弃华严经也。诸师惊异。遂收归经藏。置中龛
内。他日忽见此经在藏中最上隔。诸师自言。此亦我
释迦所说。吾见有少异。乃收入藏中龛。何人辄移此
上隔。乃更置下龛。锁藏门。严掌锁钥。明日开视。则仍
在上隔矣。诸师方悟一乘大教。威灵如此。追悔信慕。
华严一经。遂盛行诸国。见英师感应传。

* 唐崇福寺僧慧祐

戒行精苦。事俨和尚。专业华严。每
清晨良宵。焚香虔诵如来出现品。忽见十馀菩萨。从
地涌出。现金色身。皆放光明。坐莲华座。合掌听诵。经
讫乃隐。

* 唐释道英

蒲州陈氏。年十八。二亲为之娶。五载同居。
誓不相犯。后从并州炬法师。听华严经。便落发。入太
1534-A¶ 第 652c 页 X77-0652.png
行山柏梯寺。修行止观。尝因亢旱。讲华严经以祈甘
泽。有二老翁。各二童子侍。时来听讲。英异而问之。答
云。弟子并是海神。爱此经。故来听受。师曰。今为檀越
讲经。请下微雨。翁敕二童。童即从窗孔中出。须臾大
雨霶霈。远近咸赖焉。二翁拜谢。倏然而灭。

* 唐清凉国师

讳澄观。字大休。会稽夏侯氏。生于玄宗
开元戊寅。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四十齿。目光
夜发。昼乃不瞬。建中二年。栖止五台。下笔著华严疏。
一日梦。金容山峙。光相莹然。既觉。知是光明遍照之
徵。自是笔无停思。历四年而文成。又梦化身为龙。矫
首南台。尾蟠北台。宛转凌虚。须臾变百千数。蜿蜒青
冥。分散四方而去。识者以为流通之象。初为众讲。感
景云凝空。盘旋成盖。疏钞外。复撰手镜一百卷。华严
纲要三卷。正要一卷。法界观玄镜一卷。镜灯说文一
卷。三圣圆融观一卷。七处九会华藏世界图。心镜说
文十卷。贞元间。诏延入内殿。升座阐扬华严宗旨。乃
敕有司铸印。迁国师。号清凉。开成三年三月示寂。生
历九朝。为七帝门师。春秋一百有二。僧腊八十有八。
全身塔终南山。未几有梵僧至阙。表称于葱岭见二
使者。凌空而过。以咒止而问之。答曰。北印度文殊堂
神也。东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有旨启塔。果失
一牙。惟三十九存焉。遂阇维。舍利光莹。舌如红莲。仍
谥号清凉国师。妙觉之塔。见疏钞缘起行迹。

* 唐释城慧

灵丘李氏子。其亲祷五台山而生。既长辞
1534-A¶ 第 653a 页 X77-0653.png
亲。诣五台真容院。从法顺和尚披剃。尝诵华严于李
牛谷。草木为食。每诵经时。有五七儒服者坐听。数持
异华鲜果以献。师怪问之。答曰。某山神也。蒙师法力。
无以为报。愿充执侍。师不乐。遂舍其处。见云栖感应
略记。

唐仪凤年中。西域有二梵僧。至五台山。捧花执炉。肘
膝行步。向山顶礼文殊。遇一尼师。在岩石间。松下绳
床。端然独坐。口诵华严。时日方暮。尼谓梵僧曰。尼不
合与大僧同止。大德且去。明日更来。僧曰。山深路遥。
无所投寄。奈何。尼曰。若不去。我不可住。当入深山。僧
徘徊惭惧。莫知所之。尼曰。但下前谷。彼有禅窟耳。僧
往寻果得窟。相去数里许。二僧合掌捧香炉。面北遥
礼。倾心听经。泠泠于耳。初启经题。称如是我闻。乃遥
见尼身处绳床。面南而坐。口中放光。赫如金色。皎在
前峰。诵两帙巳上。其光盛于谷南。方圆可十里。与昼
不异。至四帙。其光渐收。六帙都毕。光并收入尼口。人
以为此文殊分化。以示梵僧也。见英师感应传。

唐上元中孙思邈。服流珠丹。云母粉。年百五十岁。颜
如童子。至长安。说齐魏间事。有如目睹。尝书写华严。
经七百五十部。时太宗召见。问佛经何经为大。孙曰。
华严经佛所尊大者。帝曰。近玄奘三藏。译大般若六
百卷。何不为大。而八十卷华严经独得大乎。孙曰。华
严法界。具一切门。于一门中。可演出大千经卷。般若
经乃华严中一门耳。太宗方悟。乃受持华严。见英师
1534-A¶ 第 653b 页 X77-0653.png
感应传。

* 唐李长者

讳通玄。初至太原。寓高山奴家。每旦唯食
枣十颗。柏叶饼一枚。后舍去。路逢一虎。驯伏如有所
待。长者语之曰。吾将著论释华严经。汝当为吾择一
栖止。虎负长者囊钵。行三十馀里。至一土龛蹲住。长
者入龛。虎便孚尾而去。龛素无水。是夕风雷拔一老
松。松下出泉。清冽甘美。时人号为长者泉。长者著论
之夕。心穷玄奥。口出白光。照耀龛中。以代灯烛。时有
二女。容华绝世。以白巾幪首。为长者汲水焚香。供给
纸笔。卯辰之际。辄具净馔。甘珍毕备。斋罢彻器。莫知
去来。历五载。著论将终。便尔绝迹。见长者华严论事
迹。

唐永徽中。樊玄智。安定人。弱岁即知修道。皈依杜顺
和尚。顺令诵华严为业。仍依此经修普贤行。每诵经。
口中频获舍利。前后数百粒。慧英法师感应传云。居
士有时夜诵。口放金光明。照及四十馀里。远近惊异。
年九十二。无疾而终。茶毗时。牙齿变为舍利。得百馀
粒。悉放光明。数日不歇。于是僧俗竖塔供养。

* 唐邓元爽

华阴人。證圣中。有亲故暴卒。经七日复苏。
说冥中欲追爽。爽惧。其人教写华严经。写竟。爽母墓
侧。先种蜀葵。至冬巳瘁。忽花发。灿然荣茂。乡闾异之。
闻于朝。旌为孝门。又华严志云。邹极缮写华严经。至
半部。忽香案前。见一比丘。邹问汝何人至此。答曰。吾
乃华严侍者。感君至诚。特来研墨耳。邹方礼谢。遂不
1534-A¶ 第 653c 页 X77-0653.png
见。写经之灵应如此。

唐永隆中。长安人郭神亮。梵行清净。忽一日暴卒。有
天人引至兜率天宫。敬礼弥勒。一菩萨谓郭曰。何不
受持华严。对曰。以无人讲演故。菩萨曰。有人现讲。何
以言无。既而郭苏。向薄尘法师述其事。始知贤首之
弘转法轮。其感通神异若此。见会玄记。

* 宋眉州中岩华严祖觉禅师

幼过目成诵。著书排释
氏。忽见恶境。悔过出家。依慧目能禅师。未几。疽发膝
上五年。医莫愈。因书华严合论毕。夜感异梦。旦即舍
杖安步。一旦诵至现相品曰。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
生。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
佛。遂悟华严宗旨。府帅请讲于千部堂。词旨宏放。众
咸叹服。见五灯会元。

* 宋圆净法师

名省常。钱唐颜氏。十七岁出家受具。戒
行谨严。习天台止观法门。淳化中住锡昭庆。慕庐山
之风。结社西湖。以华严净行品。乃成圣之宗要。自剌
指血。和墨书之。每书一字。三拜三围绕。三称佛名。又
刊板印施千卷。易莲社为净行社。预会者。皆称净行
弟子。王文正公旦及相国向公敏中为社首。一时士
大夫百二十人。比丘千人焉。翰林苏易简。作净行品
序。至谓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尚不
辞。况陋文浅学而吝惜哉。天禧四年正月。端坐念佛
而寂。为莲社七祖云。

* 宋释善本

试华严得度。居恒诵持不辍。奉诏住法云。
1534-A¶ 第 654a 页 X77-0654.png
赐号大通禅师。后归杭州象坞寺。修净业。定中见弥
陀佛示金色身。一旦告门人曰。吾三日后行矣。至期。
果趺坐念佛西向而化。

宋元祐中。蜀僧智超法师。常诵华严经巳三十年。偶
见一童子。风神爽异。举手高揖。超问何自。曰自五台
来。超曰。何远至此。曰有少事欲相导故。吾师诵经。固
可嘉矣。伹失在登厕洗净时。触水淋其手背。而未尝
用灰泥洗之(或用皂角丸亦可)。所用灰泥。律制七度。今但二
三。缘此触尚存。礼佛诵经。悉皆得罪。言讫不见。超惭
而改过。识者曰。此文殊化现。示警于超也。故知洗手
必须依法。至在家诵读者。亦须如法行持。若不能。必
持偈咒。方免亵慢之罪。登厕偈云。大小便时。当愿众
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入厕时先鸣指三下)

咒云。

唵狠噜陀耶
娑诃(三遍)

洗净偈云。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
疾而往。

咒云。

唵贺曩蜜栗帝娑诃(三遍)

去秽偈云。洗涤
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咒云。

唵室利曳
婆醯娑诃(三遍)

净手偈云。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
手。受持佛法。

咒云。

唵主迦啰耶娑诃(三遍)

* 宋文忠欧阳公

将易箦时。呼子弟诫曰。吾少以文章
名世。力诋浮图。迩来于诸经忽闻奥义。方将研究正
果。不料赍志以殁。汝等毋蹈吾辙。轻言三教异同也。
令老兵于近寺。借华严经。庄诵至八卷。安然坐逝。

* 宋孙良

钱塘人。隐居阅大藏。尤得华严之旨。居恒诵
持不废。后依大智律师。受菩萨戒。日诵佛万声。几二
1534-A¶ 第 654b 页 X77-0654.png
十年。一日命家人请僧念佛。方半饷。望空合掌云。诸
佛巳荷降临。退坐而化。

* 宋秦氏净坚

家松江。自厌女身。与夫各处。精持斋戒。
常披诵华严。及法华光明般若等经。无虚日。晨昏礼
佛。修弥陀忏。久之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化。

* 金苏陀室利

中印度那兰陀寺僧。诵持华严。年八十
五。航海来礼五台。每一台顶。诵华严十部。禅寂七日。
定中见金城绀殿。宝莲香水。珠网交辉。诸天童子。游
戏其中。后于灵鹫峰化去。得舍利八合。璀烂如珠。见
云栖感应略记。

* 元华严菩萨

讳正顺。尉州高氏子。从五台寿宁用公
祝发。结庐深树。惟阅华严。数盈千部。每入华藏观。三
五日方起。世号华严菩萨。将示寂。门人乞偈。师曰。历
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
非莫顾。言讫而逝。是日灵几上。现龙五彩。飞光烛于
庭宇。见云栖感应略记。

明万历间。辨融禅师。以蜚语下狱。狱卒以辨公名重。
必多金。索其厚贿。师云。僧家那得有钱。一无所与。狱
卒置师大匣床中以困之。匣竟。师向空唱云。大方广
佛华严经。华严会上佛菩萨。忽满匣床聒聒作响。锁
断床碎。事闻提牢。遂达御前。奉诏请出。云栖竹窗二
笔云。予入京师。与同辈诣辨融师参礼请益。融教以
无贪利。无求名。无攀援贵要之门。惟一心办道。既出。
数年少笑曰。吾以为有异闻。何宽泛乃尔。予谓此老
1534-A¶ 第 654c 页 X77-0654.png
可敬处。正在此耳。渠纵呐言。岂不能掇拾先德问答
机缘一二。以遮盖门户。而不尔者。其言是其所实践。
举自行以教人。正真实禅和。不可轻也。

* 明戈以安

法名广泰。钱塘人。性至孝。素积善行。而深
自韬晦。晚岁精诚奉佛。与灵芝僧玄素。结春秋二社
念佛。诵华严五经。继忽谓人曰。吾大限将至。当为西
归资粮。遂掩关课诵。昕夕不辍。预定归期于腊月二
十一日。前二夕。妻子环视悲哽。戈笑曰。生必有灭。奚
悲为。吾方凝神净域。若等慎勿以情爱乱我。至期。寂
然而逝。未几有僧入冥。见孙晏坐静室。经籍盈几。庭
多紫竹石峰。清绝如洞天云。见云栖往生集。

* 明谭工部贞默母

严太夫人。居恒治家课子。俱有法
度。虽夫贵子贵。而布衣蔬食。不乐华侈。性好浮图言。
晨夕礼诵金刚法华不辍。晚年尤尊崇华严经。每日
加持一卷。又能为子妇讲解大义。生平无疾。崇祯壬
申暑月。忽得疾。即知垂殁。起沐浴更衣礼佛曰。我一
生敬佛。果有佛缘。当令遗体气息不秽。随跏趺端坐。
合掌而逝。七日颜色含笑如生。香气时时飘拂。丧次
无一飞蝇。见者莫不叹异。工部自有传纪。

华严持验纪(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