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530-A¶
1530-A¶ 第 619a 页

* No. 1530-A
法界宗五祖略记引

庚申夏。予在七佛阁。翻藏经并阅僧史。一日询华严
五祖于慈云百亭法师。及闻其说。窃有疑焉。因而请
编五祖行实。未至旬。法师辑为略记一卷。覈之。始觉
僧史乖舛也。明矣。且如三祖贤首大师。传谓登封丙
申。诏师讲新经。感口光震地。敕十德为师受戒。今按
新经。乃證圣乙未年方译。圣历己亥年始毕。岂未译
而先讲耶。况三祖咸亨庚午岁削染。承旨便讲。至登
封丙申。越二十七年。祖年五十四岁。道满天下。方与
受戒。恐无是理。乃至以还源观。讹为杜顺和尚作。观
国师寿止七十。审如是。则史鉴记载之谬。甚彰灼矣。
后又究略记所本。曰。初二祖出会玄。三祖详崔传。四
五祖载诸疏。披验之。毫无差忒也。盖佛以心法传于
诸祖。诸祖以心法弘于法界。尽未来际。化化不绝。其
道迹可无徵乎。无徵。人不信矣。又何从而仿效之。岂
不有忝于佛祖也哉。今而后。知扶植佛教者。全在于
诸祖。学习祖道者。全在于典章。则此一记。非小补矣。
遂命刻以公诸所好。俾见闻随喜者。慎勿以此为赘
1530-A¶ 第 619b 页 X77-0619.png
语而忽之也。

虎林复斋居士 戴京曾 题No. 1530
法界宗五祖略记
钱塘慈云沙门 续法 辑

* 初祖杜顺和尚

初祖名法顺。敕号帝心。俗姓杜氏。雍州万年县杜陵
人也。生于陈武帝永定二年。才三日。有乳母自来求
哺养。满三月。腾空而去(一)。孩提时。常于宅后冢上。为
众说法。闻者莫不信悟。因名为说法冢(二)。年十五。代
兄统兵剿贼。桶水担薪。供给十万军众有馀。一夜潜
取诸营所著垢衣。浣净悉遍。未举锋刃。贼寇尽退。不
乐官荣。请归养亲(三)。至十八。即于因圣寺魏珍禅师
处。投礼出家。禅师亲与披剃。时感地动。地神捧盘承
发。四众奇之(四)。后行化庆州。斋主请僧。止三百众。忽
有五百贫人。相随赴应。主虑供不备。尚曰。但心平等。
无有不办。斋毕。五百人化为罗汉。驾云而去(五)。张弘
畅家畜牛马。性极弊恶。尚示以慈善。不复抵齧(六)。及
引众骊山栖静。将种菜。地多虫蚁。乃巡疆定封。虫便
外徙。遂得耕垦无伤(七)。尚患肿。脓溃外流。人有𠲿之
1530-A¶ 第 619c 页 X77-0619.png
者。香味难比。或以帛拭者。香气不散。寻即瘥愈。与人
消肿(八)。三原县人田萨埵者。生来患聋。召之即能听
(九)。又张苏者。亦患生哑。语之即能言(十)。武功县僧。为
毒龙所魅。众求救。即端拱对坐。龙遂托病僧言。禅师
既来。义无久住。顷即释然(十一)。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
恼者。莫不投造。尚亦不施馀术。但向之禅观。无弗痊
者。乃至神树龙庙。见即燬除。巫觋所事。躬为屏当。世
人皆异之。号之为燉煌菩萨(十二)。由此声闻于朝。隋文
帝甚加信敬。给月俸供之(十三)。后因诣南山。属横渠汎
溢。从者惊惧。尚率众同涉。水即断流。徐步而过。才登
岸。水复如故(十四)。时分卫应供。斋主抱儿。乞消灾延寿
之记。尚熟视曰。此汝冤家也。当与之忏悔。斋毕。令抱
至河边。尚抛之入水。夫妇拊膺号叫。尚曰。汝儿犹在。
即以手指之。其儿化为六尺丈夫。立于波间。瞋责之
曰。汝前生取我金帛。杀我推溺水中。不因菩萨与我
解怨。誓不相赦。夫妇默然信服(十五)。偶将道履一緉。置
于市门。三日不失。人问其故。尚曰。吾从无量劫来。不
盗他人一钱。报应如是。为盗者闻之。悉悔心易过(十六)
尚禀性柔和。操行高洁。学无常师。以华严为业。住静
终南山。遂准华严经义。作法界观文。集成巳。投巨火
中。祷曰。若契合圣心。令一字无损。忽感华严海会菩
萨。现身赞叹。后果无燬(十七)。时弟子中。唯智俨独得其
奥。僧有樊玄智。安定人也。弱岁修道于京城。南投为
上足。尚令诵华严。劝依法界观门。修普贤行。久之。每
1530-A¶ 第 620a 页 X77-0620.png
诵经际。口中频获舍利。前后数百粒(十八)。尚尝作法身
颂曰。嘉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炙猪左
膊上。纵透达磨禅者。见之并皆捲舌(十九)。唐太宗仰慕
神德。诏请入内。帝见亲迎。问曰。朕苦寒热。久而不愈。
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尚曰。圣德御宇。微恙何忧。但颁
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锡号曰帝心。宫庭
内外。礼事如佛(二十)。贞观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普会
有缘于雍州南郊义善守。声色不渝。忽言别众(二十一)
复入内辞太宗。升太阶殿。化于御床。帝留大内。供养
七日。时年八十四也。遗体若生。异香时发。经一七巳。
敕同座送樊川北原凿埪处之。即今会圣院也。京邑
同嗟。制服亘野。龛中面色。经月弥鲜。安坐三周。全身
不散。随建塔于长安南华严寺(二十二)。尚未示寂前。一
门人来辞曰。往五台礼文殊。尚微笑。说颂曰。游子漫
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秪这是。何处觅弥陀。彼不喻
而去。方抵山麓。遇老人曰。子来何为。曰。礼文殊来。曰
大士巳往长安。教化众生去也。曰。谁为是。曰。杜顺和
尚也。僧耸然失声曰。是我师也。奄忽中。老人乃失。兼
程而归。适浐水瀑涨。三日方济。到时。尚巳前一日化
去矣。以此验知是文殊应身也(二十三)。馀广传记。

* 二祖智俨和尚

二祖讳智俨。俗姓赵氏。生于开皇二十年也。别号云
华和尚。师居是寺。因而名之。又号至相尊者。亦因主
化其中。人故称之。英敏特达。颖悟非常。经书过目。成
1530-A¶ 第 620b 页 X77-0620.png
诵不忘(一)。初剃染时。即于大藏前立誓愿。抽得华严
第一(二)。遂往终南山。杜顺和尚所。投为上足。师侍未
久。尽得其旨。尚以所集观法。传与师习。令其讲授(三)
后志欲弘通。偶遇异僧来谓曰。汝欲解华严一乘法
界宗者。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是也。慎勿轻怠。可一二
月间。静摄思之。当自知尔。言讫。忽然不见(四)。因即淘
研。不盈累朔。豁尔贯通。时年二十七也(五)。随于至相
寺。制华严经搜玄义钞五卷。题名华严经中搜玄分
剂通智方轨。即明六相。开十玄。立五教也(六)。时京兆
崇福寺慧祐。戒行精苦。向慕师德。特来亲事。师教专
以华严为业。每清晨良宵。焚香虔诵出现品。后时忽
见十馀菩萨。从地踊出。现身金色。皆放光明。坐莲华
座。合掌听诵此品。经毕便隐(七)。显庆四年。师于云华
寺中讲华严。宗风大振。名遍寰内。缁素道俗。咸皆归
礼。时法藏年十七。辞亲求法于太白山。后闻亲疾。出
谷入京。至中夜。忽睹神光。来烛庭宇。乃叹曰。当有异
人。发弘大教。翌旦就寺膜拜巳。因设数问。皆出意表。
师嗟赏曰。比丘义龙辈。尚罕扣斯端。何计仁贤。发皇
耳目。或告曰。是居士云栖木食。久玩杂华。为觐慈亲。
乍来至此。藏既餐和尚之妙解。以为真吾师也。师亦
喜传炷之得人矣(八)。龙朔二年。海东义想公。同元晓
公。入大唐国。夜宿古冢。晓公因达唯心旨故。即回新
罗。想公来云华。礼事和尚。愿为弟子。与藏公同学(九)
总章元年。师将去世。藏公尚居俗服。乃嘱道成薄尘
1530-A¶ 第 620c 页 X77-0620.png
诸大德曰。此贤者。注意于华严。盖无师自悟。绍隆遗
法。其惟是人。幸假馀光。俾沾制度。后梦般若台倾。高
幢亦倒。告门人曰。吾将暂往净方也。不馀月。遂说法
而逝。寿年七十二矣(十)。时义想传不思议经。归海东
大弘。彼国推为华严初祖。并号浮石尊者(十一)。后长寿
年间。藏公因胜诠法师回新罗。寄书于义想曰。夙世
同因。今生同业。得于此报。俱沐大经。特蒙先师。授兹
奥典。希傍此业。用结来因。但以何尚章疏。义丰文简。
致令后人。多难趣入。是以具录微言妙旨。勒成义记。
传之彼土。幸示箴诲。想乃掩室探讨。涉旬方出。召弟
子真定相圆亮示表训四人。俾分讲探玄记。每各十
卷。告之曰。博我者藏公。起予者尔辈。各宜勉旃。毋自
欺也。遂令教传一国。学遍十山。皆凭云华和尚法化
力也(十二)。其神异德行。备如感应传说。

* 三祖贤首国师

三祖讳法藏。字贤首。帝锡别号国一法师。俗姓康氏。
其先康居国人。高曾相继为彼国相。祖自康居来朝。
占风圣代。考讳谧。太宗赠左侍中。弟讳宝藏。为中宗
朝议郎。行统万监(一)。师托胎时。母氏梦吞日光而孕。
当贞观十七年十一月初二日生也(二)。及生而慕无
上。至显庆三年。十六岁时。炼一指于岐州法门寺舍
利塔前。作法供养。誓悟佛乘(三)。次年志锐择师。遂辞
亲。求法于太白山。阅方等诸典(四)。后闻慈亲不悦。归
奉庭闱。绵历岁月。能竭其力。时俨和尚。于云华讲大
1530-A¶ 第 621a 页 X77-0621.png
经。师礼为弟子。深入无尽(五)。总章元年。二十六岁时。
往释迦弥多罗尊者所。请受菩萨戒。众告曰。是居士
能诵华严。兼讲梵网。尊者惊叹曰。但持净行一品。巳
得菩萨大戒。况义解耶(六)。咸亨元年。师二十八岁。属
荣国夫人杨氏奄归。武后广树福田。舍宅为太原寺。
成尘诸大德。受俨和尚顾托者。连状荐举。由是奉敕
削染于太原道场。仍诏为住持(七)。上元元年。有旨命
京城十大德。为师授满分戒。赐号贤首(即署字为号也)。复诏
师于太原寺讲华严。端午节。天后遣使。送衣五事(八)
调露元年五月间。雍州万年县何容师。嗜食鸡子无
算。暴死。同七百人。入镬汤狱。附信返魂者。令第四子
行證。恳求师赎罪。师令诵写华严经。至永隆元年八
月。写就庄严。请僧斋忏。会众乃见何容师等七百鬼
徒到席礼谢(九)。师于晋译。每叹缺而不全。是年日照
三藏。赍梵本至京。高宗诏于魏国西寺。翻译经论。师
往就问之。照曰。晋第八会文。亦来至此。遂与三藏对
校。果获善财求天主光等十善友文。乃请译补缺。就
于西太原寺。译出法界品内两处脱文。一从摩耶夫
人后。弥勒菩萨前。中间天主光等十善知识。二从弥
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
文殊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依此六十卷
本为定(十)。寻奉纶旨。与日照三藏。及道成律师薄尘
法师大乘基法师等。同译蜜严等经。显识等论。十有
馀部。合二十四卷。复礼法师润文。慧智法师度语(十一)
1530-A¶ 第 621b 页 X77-0621.png
永淳元年四月间。雍州长安县郭神亮者。修净行。暴
终。诸天引至兜率内院。礼敬慈氏。有一菩萨谓曰。何
不受持华严。亮以无人讲解为辞。曰。现有贤首菩萨
弘扬。何得言无(十二)。文明元年。师与日照三藏。在西太
原寺翻经暇。躬亲问曰。西域古德。于一代圣教。判权
实否。答曰。近代天竺。有二论师。一名戒贤。远承慈氏
无著。近踵护法难陀。立法相宗。二称智光。远宗文殊
龙胜。近禀青目清辨。立法性宗。自是判教疑决(十三)。时
成尘二德问。京兆有王明干。死入地狱。地藏菩萨教
诵偈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
诸如来。入见阎王。王闻之。放免。三日后方苏。向空观
寺僧定法师说之。然不知有出否。师答曰。此乃华严
第四夜摩会中偈。检之果是十行颂也(十四)。垂拱二年。
师于慈恩寺讲杂华(十五)。永昌元年二月四日。遇于阗
三藏因陀罗般若。于神都魏国东寺。告以沙弥般若
弥伽薄。升天诵华严。能破修罗阵事(十六)。天授元年。觐
亲于夏州。郡牧邑宰。靡不郊迎(十七)。天授二年。曾州牧
宰。迎讲大经。因论邪正。会中有左道者。不信佛法。口
发恶言。身面忽疱。眉须尽烂。遽来求忏。师诫劝曰。此
犹华报耳。汝当礼敬三宝。虔唪华严百遍。罪可灭矣。
读经未半。形质如旧(十八)。长寿年间。师于云华讲百千
经。有光明现从口出。须臾成盖。众所具载(十九)。延载元
年。讲至十地品。天华四散。五云凝空。崇朝不辍。香彩
射人(二十)。證圣元年三月。诏于东都大遍空寺。同实叉
1530-A¶ 第 621c 页 X77-0621.png
难陀再译华严。弘景圆测神英法宝诸德共译。复礼
缀文。师为笔受。译堂前陆地开百叶莲华。众睹祯祥。
竞加精练。太后时幸其寺。亲受笔削。施供食馔。次移
佛授记寺译(二十一)。登封元年。诏师于太原寺讲大经
(二十二)。神功元年。边寇拒命。出师讨之。特诏师依经咒
法。遏除𡨥虐。师舋浴更衣。建立十一面观音像。准神
咒经。行道始数日。蒯城之外。将士闻天鼓之声。良乡
县中。贼众睹观音之像。月捷以闻。优诏慰劳(二十三)。圣
历二年十月八日译毕。佛授记寺诸大德请师开演。
敕令十五日启讲。至腊月十二晚。讲华藏世界海震
动之文。讲堂及寺宇忽然震吼。道俗数千。叹未曾有。
难陀三藏。并当寺龙象。具表奏闻。十九日御批下云。
因敷演微言。弘扬秘赜。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
讲之辰。感地动而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文
耳。岂朕庸虚。敢当瑞应(二十四)。新译唐经。虽增现相普
贤世界华藏十定诸品。却脱日照三藏所补文殊按
善财文。师以新旧两经。对勘梵本。将日照补者。安喜
学脱处。遂得文续义连。今之所传。即第四本(一。晋译本。二。日
照补。三。喜学译。四。贤首补。今现行者。二十五)。久视元年五月五日。诏于东
都三阳宫。与实叉三藏。同译入楞伽经(二十六)。长安二
年。于西京清禅寺。与实叉译文殊授记经(二十七)。时礼
部荥阳郑公。持心经数千万遍。再三请解。师为著般
若略疏(二十八)。长安三年。诏与义净三藏等华梵十四
人。共译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二十一部。一百十五卷
1530-A¶ 第 622a 页 X77-0622.png
师为證译(二十九)。长安四年冬杪。敕众僧于内道场。建
华严法会。有双浮图。放五色光。现于冰内。师亲见之。
指呈众德(三十)。时天后召师于长生殿。问六相十玄之
旨。师指殿隅金师子为喻晓之。至一一毛头。各有金
师子。一一毛头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
有无边师子。如是重重无尽。后乃豁然。随贡金师子
章一篇(三十一)。因对扬。言及岐州舍利。是阿育王灵迹。
特命凤阁侍郎崔玄炜。与师偕往法门寺迎之。时师
为大崇福寺主。遂与应大德纲律师等十人。俱至塔
所。行道七昼夜。然后启之。舍利于掌上腾光。随人福
善。感见天殊。腊月除日。至西京崇福寺中。正月十一。
达东都洛阳城下。凡摛瑞光者七。抱戴者再(三十二)。神
龙元年。诏与弥陀山。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三十三)。其
年张易之叛逆。因师内弘法力。外赞皇猷。及除凶徒
巳后。赐以鸿胪卿职。固辞固授。遂奏请与弟朝议郎
行统万监康宝藏。归里养亲。中宗降敕褒之(三十四)。冬
十一月朔旦。敕令写师真仪。御制赞四章(三十五)。神龙
二年。诏与菩提流支。就于西崇福寺。译宝积经。命为
證义(三十六)。景龙二年。中夏悯雨。敕师集百法师。于荐
福寺。以法祷之。近七朝。遽致滂沱。诏曰。敷百座以祈
恩。未一旬而获应。师等精诚。均沾法液。七月复旱。感
验如初。敕曰。慈云演荫。法雨含滋。师等熏修。遽蒙昭
(三十七)。由是中宗礼为菩萨戒师。赐号国一(三十八)。师
因万乘归心。八纮延首。遂奏请于两都。及吴越清凉
1530-A¶ 第 622b 页 X77-0622.png
山五处起寺。均榜华严之号。仍写三藏。并诸家章疏
贮之。于是乎像图七处。数越万家。故人于师皆不称
讳。而以大乘法师华严和尚名焉(三十九)。后又召师入
内。同义净三藏。译七佛药师等经(四十)。景云元年。诏与
菩提流支。译宝积经。帝亦亲躬笔受(四十一)。景云二年
冬不雪。召师入禁中问之。师曰。有经名随求即得大
自在陀罗尼。若结坛作法。写是咒语。投于龙湫。应时
必获。诏可其请。遽往蓝田山悟真寺龙池所作法。未
旬大雪。表奏上闻。制报曰。敕华严师。启请祈恩。三宝
流慈。两度降雪。精诚上感。遂乃盈尺。虑不周洽。且未
须出。及六出遍四方。复降诏曰。敕华严师。法体如何。
焚香才毕。旋降瑞雪。虽则如来演贶。实由敬恳诚切
(四十二)。太极元年七月。彗星现。睿宗诏华严和尚为菩
萨戒师。受心地戒。遂传位。改号先天元年。脱屣忘机。
褰衣养德(四十三)。是年十一月初二日。太上皇以师寿
诞。锡衣财。暨食味。诰曰。敕华严师。欣承载诞之祥。喜
遇高禖之庆。乘兹令日。用表单心。故奉法衣。兼陈汤
饼。愿寿等恒沙。年同劫石。别赐绢二千匹。俾赡兴福
所须(四十四)。和尚虽为五帝门师(高。中。睿。玄。武后也)。王臣并皆
礼事。然犹粪扫其衣。禅悦其食。惟以戒忍自守。弘法
利生为务。前后讲华严经三十馀遍。间有不了无尽
法界重重帝网义者。又为设巧方便。取镜十面。八方
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馀。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
然一灯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涉入重重
1530-A¶ 第 622c 页 X77-0622.png
无尽之旨(四十五)。由此轮下。从学如云。莫能悉数。铮铮
嗣法者。曰宏观。文超。东都华严寺智光。荷恩寺宗一。
静法寺慧苑。经行寺慧英(四十六)。其著疏约百馀卷。晋
译华严经探玄记四十卷。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指
归一卷。纲目一卷。玄义章一卷。策林一卷。华严三昧
观一卷。华藏世界观一卷。妄尽还源观一卷。翻译晋
经梵语一卷。唐译新经音义一卷。华严佛菩萨名五
卷。华严感应传五卷。楞伽经疏七卷。密严经疏三卷。
梵网经疏三卷。法华经疏七卷。起信论疏三卷。别记
一卷。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二卷。法界无差别论义疏
一卷。三宝别行记一卷。流转章一卷。法界缘起章一
卷。圆音章。法身章。十世章。共一卷。晚述新经略疏共
十二卷(四十七)。和尚预知时至。解到唐译第六行文。遂
越次释十定品。仅了九定。便辞帝别众。于西京大荐
福寺吉祥而逝。属先天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也。世寿
七十岁。僧腊四十三。帝听若惊。圣闻如失。越五日。赐
诰赙。赠鸿胪卿。绢一千二百匹。葬事准僧例。馀皆官
(四十八)。以其月二十四日。葬于神禾原华严寺南。敕
谥贤首(即依署谥号)。送葬之仪。皆用追宠典属国三品格
式。礼也。门人请秘书少监阎朝隐撰碑文。概表行迹。
若欲详览。具如西京华严寺千里法师别录。与海东
法师光严记。翰林侍讲崔致远传明。

* 四祖清凉国师

四祖讳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会稽人也(一)
1530-A¶ 第 623a 页 X77-0623.png
身长九尺四寸。双手过膝。口四十齿。声韵如钟。目光
夜发。昼乃不眴。日记万言。七行俱下(二)。生于玄宗开
元二十六年。母诞之辰。光明满室。同彻邻右(三)。每童
戏。聚沙建塔(四)。年九岁。礼本州宝林寺体真禅德为
师。岁曜一周。解通三藏(五)。天宝七年。师十一岁。奉恩
试经得度(六)。才服田衣。思冥理观。乃讲般若。涅槃。莲
华。净名。圆觉等。一十四经。起信。宝性。瑜伽。唯识。俱舍。
中。百。因明等。九论(七)。肃宗至德二年。师受具戒于昙
一大师门下。行南山止作事。遂为众德讲演律藏(八)
又礼常照禅师。授菩萨戒。原始要终。十誓自励。体不
损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经。性
不染情爱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尘。胁不触居士之榻。
目不视非仪之彩。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
珠。宿不离衣钵之侧(九)。从牛头忠。径山钦。问西来宗
旨。又谒洛阳无名禅师。印可融寂。自在受用(十)。即曰。
明以照幽。法以达迷。然交映千门。融冶万有。广大悉
备。尽法界之术。唯大华严。复参东京大诜和尚。听受
玄旨。利根顿悟。再周能演。诜曰。法界宗乘。全在汝矣
(十一)。次后名价日高。迨代宗大历三年。诏师入内。与大
辨正不空三藏。于大兴善寺译经。命为润文大德。帝
一日问佛经大旨。师答条然有绪。帝于言下豁悟。遂
事以师礼。恩渥弥厚。至六年。进所译经。凡七十七部。
一百二十卷(十二)。及出译场。辞谢帝后。即开阐华严。讲
至住处品。审文殊随事。观照五顶。遂不远万里。委命
1530-A¶ 第 623b 页 X77-0623.png
栖托。于大华严寺。住锡十稔(十三)。山上缁侣。恳命敷扬。
因思五地圣人。身栖佛境。心證真如。尚起后得智。学
世间解。由是博览六艺图史。九流异学。华夏训诂。竺
乾梵字。四围五明。圣教世典等书。靡不该洽(十四)。至德
宗建中四年。欲下笔著疏。先求瑞应。即于般若院。启
曼拿罗。优游理观。祈圣佑之。一夕梦金容。挺持山岳
月满毫相。卓立空际。仍于寐内。捧咽面门。既觉而喜。
知获光明遍照徵矣。是月也。设无遮会以庆之(十五)。从
此落笔。恍若有神。绝无停思。当兴元元年为始。旧疏
中唯贤首得旨。遂宗承之。经前开十门谈玄。释文以
四分分科。至贞元三年告就。疏成二十卷。其夕又梦
自身为龙。头枕南台。尾蟠北台。鳞鬣耀空。光逾皎日。
须臾奋迅。化成百千小龙。分照四方而去。遂悟此是
流通大疏之兆也(十六)。初为众讲。感景云凝停空中。逾
时不散(十七)。后又为僧睿等百馀讲者。造随疏演义钞
四十卷。随文手镜一百卷(十八)。贞元七年。河东节度使
李自良。请师于崇福寺讲新疏。德宗闻其风。遣中使
李辅光。宣诏入都。问佛法大意(十九)。贞元十二年。宣河
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诜。备礼迎师入京。诏同罽宾
三藏般若。翻译乌茶国所进华严后分梵夹。师承睿
旨。于六月五日为始翻译。帝亲预译场。一日不至。即
命僧寂光依律说欲云。皇有国事因缘。如法僧事。与
欲清净。至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译就。共四十卷。进
(二十)。是年四月。帝生诞。诏请师于麟德殿。开示新译
1530-A¶ 第 623c 页 X77-0623.png
华岩宗旨。群臣大集。师升高座说曰。我皇御宇。德合
乾坤。光宅万方。重译来贡。特回明诏。再译真诠。观顾
多天幸。承旨幽赞。极虚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
沧溟而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
测。广也。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芬敷万行。荣
耀众德。华也。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摄玄微。以
成真光之彩。经也。总斯经题之七字。乃为一部之宏
纲。将契本性。非行莫阶。故说普贤无边胜行。行起解
绝。智證圆明。无碍融通。现前受用。帝大悦。赞曰。妙哉
言乎。微而且显。赐紫衲方袍。礼为教授和尚(二十一)。五
月遣中使霍仙鸣。传宣𢕘入。诏令造新译华严后分
经疏。师奉旨。述后分疏十卷。行愿品经别行疏一卷
(二十二)。贞元十五年。诏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
(二十三)。四月帝诞节。敕有司备仪辇。迎教授和尚入内
殿。阐扬大经。师升座曰。大哉真界。万法资始。包空有
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我佛得之。妙践真觉。廓尽尘
习。融身刹以相含。流声光而遐烛。我皇得之。灵鉴虚
极。保合太和。圣文掩于百王。淳风扇于万国。华严经
者。即穷斯旨趣。尽其源流。故恢廓宏远。包纳冲邃。不
可得而思议矣。失其旨也。徒修因于嚝劫。得其门也。
等诸佛于一朝。谛观一尘。法界在掌。理深智远。识昧
辞单。尘黩圣聪。退座而巳。帝时默湛海印。朗然大觉。
顾谓群臣曰。朕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富。扇真风于
第一义天。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仍以清凉赐为国师
1530-A¶ 第 624a 页 X77-0624.png
之号(二十四)。由是中外台辅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
(二十五)。时顺宗在东宫。以心要遣同于师。师答书曰。至
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
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
明廓彻。虽即心即佛。惟證者方知。又请述了义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缘一篇(二十六)。永贞元年。顺宗登帝位。
诏师于兴唐寺。为造普光殿。华严阁。塑华藏刹。图法
界会(二十七)。宪宗元和二年。南康王韦臬。相国武元衡。
请著法界观玄镜一卷(二十八)。元和五年。诏师入内谈
法。帝问华严所诠。何谓法界。师曰。法界者。一切众生
身心之本体也。从本巳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唯一
真境而巳。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
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有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
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
自心如此之灵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我
今普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
著。而不能證得。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全以真空
拣情。事理融摄。周遍凝寂。是之谓法界大旨。帝听玄
谈巳。廓然自得。即敕有司。别铸金印。迁赐僧统清凉
国师之号。统冠天下缁侣。主教门事(二十九)。穆宗。敬宗。
咸仰巨休。悉封大照国师(三十)。文宗太和五年。帝受心
戒于师。誓不食蛤(三十一)。开成元年。帝以师百岁寿诞。
赐衣财食味。加封大统国师(三十二)。大经前后。讲五十
(三十三)。无遮大会。一十五设(三十四)。凡著述现流传者。
1530-A¶ 第 624b 页 X77-0624.png
总四百馀卷。相国齐抗。郑馀庆。高郢。请撰华严纲要
三卷。相国李吉甫。侍郎归登。驸马杜琮。请述正要一
卷。仆射高崇文。请著镜灯说文一卷。司徒严绶。司空
郑元。剌史陆长源。请撰三圣圆融观一卷。节度使薛
华。观察使孟简。中书钱徽。拾遗白居易。给事杜羔等。
请制七处九会华藏界图心镜说文十卷。又与僧录
灵邃大师。十八首座。十寺三学上流。制华严圆觉四
分中观等经律论关脉三十馀部。又述大经了义备
要三卷。七圣降诞节对御讲经谈论文。兼一家诗笺
表章。总八十馀卷(三十五)。弟子为人师者。三十有八。海
岸寂光为首。禀受学徒一千。唯东京僧睿。圭山宗密。
独得其奥。馀皆虚心而来。实腹而去(三十六)。开成三年
三月六日。召上足三教首座宝印大师海岸等。嘱曰。
吾闻偶运无功。先圣悼叹。复质无行。古人耻之。无昭
穆动静。无纶绪往复。勿穿凿异端。勿顺非辨伪。勿迷
陷邪心。勿固牢斗诤。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
能保身后之子。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真界玄微。
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
缘不动。则不孤我矣。言讫。趺坐而逝(三十七)。师生历九
朝。为七帝师。俗寿一百二。僧腊八十三。言论清雅。动
止作则。学赡九流。才供二笔。尽形一食。不蓄馀长(三十
八)。文宗以祖圣崇仰。特辍朝三日。重臣缟素(三十九)。蜕
经三七。颜光益润。端身凛岳(四十)。其月二十七日。承旨
奉全身塔于终南山(四十一)。初期。有梵僧到阙。表称于
1530-A¶ 第 624c 页 X77-0624.png
葱岭见二使者凌空而过。以咒止而问之。答曰。余乃
北印度文殊堂神也。东震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
养。有旨启塔验之。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璨然如
霜。面貌如生(四十二)。遂阇维。得舍利数千粒。明光莹润
(四十三)。舌如红莲。火不能变(四十四)。上敕谥。仍号清凉国
(亦依号谥也四十五)。赐塔额曰妙觉(四十六)。诏相国裴休撰碑
(四十七)。敕写国师真仪。奉安大兴唐寺。文宗御制像
赞八章(四十八)。馀如别传。

* 五祖圭峰大师

五祖讳宗密。号圭峰。师居是山。因得斯称。德宗建中
元年生也。果州西充县人。俗姓何氏。家世业儒(一)。师
髫龀时。精通儒学。洎弱冠。听习经论。止荤茹。亲禅德
(二)。宪宗元和二年。将赴贡举。偶值遂州大云寺道圆
禅师法席。问法契心。如针芥相投。遂求披剃。时年二
十七也(三)。为沙弥时。一日随众僧斋于府吏任灌家。
师居末座。以次授经。得圆觉十二章。读一二章。豁然
大悟。身心喜跃。归白于圆。圆曰。此经诸佛授汝耳。汝
当大弘圆顿之教。汝行矣。无滞一隅(四)。遂当年受具
戒。奉命辞去。谒荆南忠禅师。忠曰。传教人也。复参洛
阳照禅师。照曰。菩萨中人也(五)。元和五年。抵襄汉。遇
恢觉寺灵峰阇黎。病中授与清凉国师所撰华严大
疏二十卷。大钞四十卷。览之。欣然曰。吾禅遇南宗。教
逢圆觉。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今
复得此大法。吾其幸哉。即为众讲一遍(六)。元和六年。
1530-A¶ 第 625a 页 X77-0625.png
往东都礼祖塔。驻锡永穆寺。四众再请。讲第二遍。听
徒中有泰恭者。不胜庆遇。断臂酬恩(七)。师因未见清
凉。遂修书一缄。并述领解新疏钞中关节血脉一篇。
遥叙门人之礼。差徒玄圭智辉。驰奉疏主。疏主即批
答云。不面不传。得旨系表。意犹吾心。未之有也。非凭
圣力。必藉宿因。轮王真子。可以为喻。傥得一面。印所
悬解。复何加焉(八)。讲毕。诣上都。礼觐清凉国师。印曰。
毗卢华藏。能从我游者。舍汝其谁欤。初二年间。昼夜
随侍。次后虽于诸寺讲论。有疑则往来咨决不绝(九)
数年请益后。至元和十一年春。在终南山智炬寺。出
圆觉科文。纂要二卷(十)。誓不下山。遍阅藏经三年(十一)
愿毕。十四年于兴福寺。出金刚纂要疏一卷。钞一卷
(十二)。十五年春。于上都兴福保寿二寺。集唯识疏二卷。
(十三)。长庆元年。退居鄠县草堂寺(十四)。二年春。重治圆觉
经解。又于南山丰德寺。制华严纶贯五卷(十五)。三年夏。
于丰德寺。纂四分律疏三卷(十六)。至冬初。圆觉著述功
就。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十七)。随后又注略疏两卷。小
钞六卷。道场修證仪十八卷(十八)。太和二年庆成节。文
宗诏入内殿。问诸法要。赐紫袍。敕号大德(十九)。朝臣士
庶。咸皆归仰。唯相国裴休。深入堂奥而为外护(二十)。山
南温造尚书问。悟理息妄之人。不复结业。一期寿终
之后。灵性何依。师曰。一切众生。莫不具有觉性。灵明
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
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
1530-A¶ 第 625b 页 X77-0625.png
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
本安闲。如池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
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真理虽然顿达。妄情难以
卒除。须常觉察。损之又损。伹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
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
即临命终时。业自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
人间。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巳泯。即不受分段之身。
若微细流注寂灭。则圆觉大智朗然。随机现化。名之
为佛。偈曰。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
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
(二十一)。前后著涅槃。起信。兰盆。行愿。法界观等。经论疏
钞。并集诸宗禅言。为禅源诠。及酬答书偈议论等。总
九十馀卷(二十二)。武宗会昌元年正月六日。于兴福院
诫门人。令舁尸施鸟兽。其骨焚而散之。言讫坐灭(二十
三)。其月二十二日。道俗奉全身于圭峰茶毗。得舍利
数十粒。皆白润。及火后。门人泣而求之。并得于煨烬
内。乃藏之石室(二十四)。阅世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门弟
子僧尼四众得度脱者。凡数千人。相国裴休撰碑文。
略曰。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定慧。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万行未曾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故
禅师之为道也。以知见为法门。以寂静为正味。慈忍
为甲胃。慧断为剑矛。镇抚邪杂。解释缧笼。穷子不归。
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
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故皇皇于济拔。
1530-A¶ 第 625c 页 X77-0625.png
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耸。人有皈
依者。不俟请而往也。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
幼不简于应接。虽傲狠不怠于扣励。真如来付嘱之
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一乎。其十地之人
(二十五)。至宣宗。追谥安慧禅师。塔曰青莲(二十六)。详载
他集。

法界宗五祖略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