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丰伸布赞(海陵)程绍昌¶ (自动笺注)
修西聞見錄卷三
東土雞園偶集
**豐伸布贊(海陵)程紹
豐伸布
長白職官也。
與妻篤志淨業
臨終有應。
贊曰。
蓮出雙花
官居幾品。
回首旂常
冠裳鼎鼎(在道光咸豐之間乎)。
**書吳刻花嚴合論後(無錫)余治
龍湫三疊
安慶撫暑之古蹟也。
公曾與署中丞
方伯吳公坤修
其中
訂刻花嚴合論之議。
吳之
言曰。
臨江之塔有神焉
予隨征紅巾時。
頗獲其助。
今署撫篆
力新之。
鑄金銀銅鐵鉛五佛身。
唯鐵不
中程
委員重鑄。
三鑄不及其初焉。
佛法
成就也。
又曰。
鉢盂竹笠行脚僧之物。
余皆有之。
園中
鶴鳴泉湧
山林之想。
吳既畢合論
功。
遂卒。
雞園水陸
歲祀之。
吳刻經。
不欲署其名
於經尾。
念佛之餘。
指月錄棱嚴呪疏及釋氏
三經
管楊諸居士等。
左右之。
回向淨土
**周貽樸事略(泰州)陳第
周貽樸。
兩淮鹽大使
篤雅
深明佛意。
蓄內典千
卷。
日以淨業為事
嘗與龔舫趙煦居士往還
心淨土。
臨終安詳
親見三聖而逝(同治年中)。
**序事(泰州)程宇光
近世宰官中信佛法者。
或存或亡。
其梗槩各不同
大令舫。
助守淮城。
精誠通感
一家眷屬
篤志修行
接引佛機。
虗心護念
實名兵火劫中之甘露瓶也。
未出家時
曾與文明往候之。
信宿而後去。
每述
其人之梗概以為不可及
字書舸。
以前山陽縣
致仕居淮城。
卒之時。
沐浴更衣
自稱快活
胸襟
可知矣。
清淨其神。
不隔也。
**論張淨庸汪善慶
一切事皆自無而之有也。
一切事皆自有而之無也。
淨土法門亦然
金剛密呪。
出於五方字種。
無生也。
東不動也。
南平等。
西淨土
北解脫。
蓮花部主
本在一
切處之西。
厥名無量壽
十二名號最後日月光。
香光
莊嚴
一微塵法門
示眾生以入路。
眾生機別。
不一其品。
從一現三。
從三現九。
大小阿彌陀經
六觀經。
較然哉。
必欲依一門究竟
何可得也
君淨庸。
淨土往生
導人先路
神迹雙清
唱隨同志
白毫光攝受
事理必然
而必執常寂光以繩之。
泥矣。
**陳抱淨軼事元亮
孫墩史由敦之家。
雙笛焉。
敦之吹之
吉庄之
陳子唱道家斗號。
響徹雲際
足以天神
既而以玉
尺蓮修法穩便
專志欲西。
不聞此調矣。
玉尺
王家河一僧
澹然無䇿進意。
陳怒而去之。
友人
大禮
十里外之竹園
玉尺訪之。
趙舊與玉尺
習。
而老矣。
數年不見
隱聲匿迹
久而見之。
陳之年猶
未遠於童也。
陳名不記。
記其入雞園時。
初更為抱淨。
繼而雞園
玉尺百日關中
不信宿而去。
遂不
復見。
死焉。
心不顛倒也。
抱淨兄弟五人
居第三。
餘皆
習誦念。
如諸仙童
靈秀
抱淨死。
氣日散矣。
朱竹
其師也。
遇於館中。
共食
後十年。
見於吳氏齋中。
公元1085年
一年命車來訪
蒼然一老
志若童真
好讀高峯語錄
抱淨婦翁史某。
遠近昆弟三五人
多喜念佛者。
**禮翁吟陳第
有禮有禮一老趙。
瘦骨清淨步履峭。
生子三人
不肖
玉尺問之語且笑。
不足愛愛在道
不以
累身
不以累心
蓮花香滿剎。
寫出禮翁吟。
胡公
書院泰山下。
玉尺大禮通情話。
陳癡趙俊無疑
海陵一幅圖畫
我若先君去。
君亦不得住。
多少
音聲起樂邦。
笙簫一片開靈路。
留詩作識君休忘。
令玉尺持短長
**傳述陳第事(儀徵)于養浩
陳第
泰州文生
好善
兼嗜佛老家言。
冷淡蕭條中。
盎然春意
每夜課。
至亥子猶不休
茹素放生
不戒於飲。
酒之味。
經之義。
若有得。
不自知
臨終
緇而去。
自稱玉成子
**程宇光別傳元亮
宇光
泰州諸生
中式順天鄉試第一人
京師
英傑之士遊。
士之談性學者少矣。
所說
或不長。
宇光偶見畸士之言身心性命者。
奇其說。
返泰。
見玉
而述之。
玉尺心知其非。
觀宇光氣甚雄。
不與辯。
著身心性一卷
暢言三家
而各表其同異
既刊
四方
宇光見之。
折節歎服
稽首於前。
曰君若得
道。
首當度我也。
次第內典
與咫觀老人
淨業
砥礪
自作挽聯云。
入佛巳遲。
蓮品但求登下下。
人最苦。
塵心那復些些
曾蓄素珠一串
一瓣
終時。
顧家取此物。
之而逝。
曾以病至秦塘之雞
園。
青鸞子。
示云。
何以病。
心病之也。
何以病。
病之也。
宇光歎服以為名言
雞園弟子
號曰藍霄
雞園築屋。
宇光書楹句以贈玉尺曰。
垂老獲聞無上
諦。
此中成就許多人。
筆意生動
精神躍躍紙上
**鍾培棟小傳宇光
有問字弟子鍾生。
名培棟
年少壯。
氣清心厚。
志於三寶
玉尺之風。
將赴雞園一謁未果也。
其兄死。
則請余代乞玉尺作法以度之。
未幾而培
棟亦死矣。
玉尺哀其志。
祀之於雞園
而問培棟之
生平於余。
余曰。
培棟。
土中人也。
氣象浺瀜
修持
無迹
玉尺所著念佛諸書
最喜讀之。
久而益純。
不遠矣。
使天不促之以死。
一見之難哉。
將率
公元1865年
眷屬
以求一行三昧於君也。
卒之年。
同治乙丑
云。
**十五洲初圖䟦蔣元亮
大江南北之中。
有洲焉。
數十里。
寬亦十餘里。
之北。
熊姓庄屋在焉。
熊有子曰秉志
君培棟之
流亞也。
年少而志篤。
抱才而信法。
心依玉尺久矣
未及見。
一旦而死。
玉尺哀之。
後以他事至洲。
欲購
竹園隱居
見志不可得
為初圖以識之。
披覽如見志閱玉尺之書。
彌陀之號。
精神
不遠也。
**鄭老別傳胡鏡之
咫觀老人
妙空子之父也。
江都
為廩貢生
年七
十一。
卒於雞園彌勒殿。
殮時。
或聞空中異香
妙空不克送其終。
士烺送之。
既赴園中
遂與熊
子澤等。
誦涅槃以超𥴱焉。
明年水陸
首奉其名
以入位。
或言其仗道場三寶力。
得入淨土中中
神明示兆如此云。
老人謹慎
篤於宗族
能作
書古近體詩
晚而銳志於學佛。
菸酒葷血皆斷。
佛甚勤。
看經甚力。
雖未證第一義
心知之。
用淺
淺以引人
因而入佛者頗眾。
徐璧如程韜菴
生相往還
青鸞子謹
生平境界
見於詩。
老人
姓鄭氏。
名應房。
字駟卿
晚號且翁(住雞園一名曰藍光)。
**于藍澄事略(泰州)孫靈波
養浩
一名守朴
又號藍澄
儀徵諸生
雞園
公元1871年
十年
心平氣靜。
晚遇妙空子等。
遂作淨土課。
綿綿
不斷
後以病卒。
涉獵道家
心重佛法第一
晚十餘年。
頗有功於佛法云。
**憶守鏡老人詩并序(湖南)曾傳鍇
萬兆熊。
一名守鏡
江都監生。
雞園最久。
與于守
貞練東霞諸有道者習。
既老矣。
修士接見
循循
孺子
玉尺淨土願。
自號靜安
念佛四十八
萬以回向
少壯每日坐香。
至老不輟
作圓通道
場二十五箇月。
恭敬誦持
毫無退怯
雞園事。
竭力
第一功。
或謂兆熊先作秦鬱林先生
徒。
後聞法華
再熏佛因云。
仙翁故蹟江流
 秦氏園空八景
 故老幾人緣尚在
 圓通無礙鏡中遊」
**陳定修事略(通州)李漢卿
修。
陳氏子。
江都
幼年入學
氣清才俊
忽感寒
疾。
不能起。
有勸之依玉尺以終者。
修頷之。
故得
今名。
不逾時而卒。
佛因於此矣。
𡩋之朱。
通之
潘。
如之蔣。
泰之周。
皆有志有才
猝然天折。
晏子
春秋云。
叢蘭欲茂。
秋霜悴之。
玉尺經營刻藏事。
人才不足
歲祀諸君水陸
宛轉悲思
穆然意遠
噫。
**小泉國定
小泉
江都人
往來壇墠
習讀誦。
初作圓通期二
十五月。
兼立淨土壇。
念佛為助。
小泉精心
圓通
復自潛心淨土
同行者少。
故未能深入也。
既二十五月畢。
小泉復請每年一次
以二十五年
為期
雖期未終而身死。
然其志可嘉矣。
水陸既開。
小泉道裝表白者再。
熏習大乘巳久。
其去
也。
不出觀音勢至通方便而能自立也。
噫。
嘻。
**吳抱惕元亮
抱惕
初為紅巾所陷。
自拔而出。
恨遇凶邪
自深
懺悔
雞園
勤奉香火
念佛法門
未能精通
欲謝塵服
入道場。
畢此一世求道要。
不能遂其
願。
一旦命終
齋志以歿。
品地未超。
可惜哉。
**韓士餘傳童葆澂
韓士餘。
江都人
往來揚城內外
兼習吏事
通音樂。
有志淨土
全藏之刻也。
玉尺得長者論於萬
壽寺。
臨取時。
匇匇遺其尾本。
閱時久矣
不釋
餘忽至。
玉尺問所往。
揚城
能為致信於萬壽寺
乎。
曰能。
既去。
久之消息
士餘有眷屬張綱鎮
玉尺過之
眷屬直取櫃中而與之。
吳中丞
刻此書。
即據為底本。
或曰
之刻全藏
華嚴
合論始。
今亦從此始。
奇遇矣。
士餘亦有奇氣
公元1877年
而目昏。
不多出。
數年乃卒。
時光緒丁丑也。
**贊汪法如居士(江都)國楨
善慶
浙之諸生也。
不信佛。
見四十八鏡全藁。
法要
忽然勇猛
即舉彌陀四字話頭
晝夜逼拶
溺器傾於榻而念不止
自謂透初關也。
然亦非無所
得。
著藏龍集若干卷。
自名如云
嶽嶽其骨
 炯炯其光
 說趙州
 遊鄭公
 武林之弼
 邗上之芳
 死而未罷
 經籍之光」
**徐訓導小傳(通州)潘一山
徐國楨
字璧如
別名西來
江都文生
就職訓導
年有瘡報。
懺罪為善
兵警中。
念佛消息
從呂四達
磚橋。
國楨實開其機。
許中亟乃釗贊成之。
許樾
王荃汪善和之
咫觀老人宇光鳴皋暎帶
之。
頗見一時善機之轉。
江以北。
水陸道場
藏經
書本
推其端倪
基於此。
而人不知也。
國楨
焦山救生局員。
大江南北之中。
接見英奇
卓越之士。
遂卒於山。
生平淨願甚勤。
幼女守貞
修行之志。
**胡槎事略同慶
槎仙
姓胡氏
江寧人
篤志為善
紅巾猖獗也。
兵警轉徙流離
觸鋒𨦵而遂死者以萬萬計。
尺與槎仙及孫慕蓮三人
實行善事砥礪
海濵
共護生機
以保通泰如一避兵警之善
眾生
振起修行氣脈
其時鄭王許汪徐。
聚而談淨土
誦護國經
高氏僧清徹
暎帶其間
甚盛也。
無何
瓜洲鎮江之賊敗。
金陵收復
年後
復故土者紛紛
海東消息
亦漸杳矣。
王居淮。
許宦於江廣
汪住揚城
徐司焦山放生
出家
自居鎮江故土
胡由江南石港
石港
江南
卒於江南新開之田。
不能再晤。
可惜哉。
之女。
生而白髮
決志修西。
亦熏於乃父教也。
香光
精神往來
熏發必多矣。
**何琴軒(如皋)石麟
何君。
如邑諸生也。
迂拙而有大志
不足以
其用。
悒悒然。
常心淨土
勸人受菩薩戒以成
淨土
未能純其修也。
三教聖人
互相異同處。
未得其要領
欲兼宏之。
致書雞園
千萬語。
悲苦
心。
眾生
依戀經藏
無有能及其愚者。
數月無
消息
問之。
杳然長逝
悲哉。
**序蔣元亮無量壽佛十頌(江都)熊潤生
世之作淨土文者。
或筆不高。
不見快。
或學不優。
所述不足高才生之聽。
妙公病之。
於如𦤎得蔣生
十頌。
乃嘆為傑作矣。
蔣生。
名元亮
字步陶
食餼蚤。
偶不再娶
甫三十餘。
遂卒。
其補志及詩歌未見
無量壽佛十頌而巳。
元亮生而頴異
知見正直
未聞佛法時。
不欺因果
嶄然見頭角矣。
經史之外
水經注說文邑志乘。
留心考覈
文筆傑出
詩字
雄古有神
如皋一邑之士也。
一邑之士。
無不
信焉。
將出遊於江上
經營藏經
事緣未集
而病早乘
之。
以至於死。
乃獨以文傳。
可哀巳。
抱負一時
神明
清極有用
佛法三年也。
巳能哮吼
師子兒哉。
中教生徒
晚飯畢。
不令人在左右
內典一冊。
則依床。
以燈就之。
往往膏燼天明
猶在手。
葢其精
進如此。
未見其止也。
遊妙公之門不以諛。
不可
侃侃有言
言必以禮
即其言。
考其行。
令人思云。
其十頌曰。
***悲願第一
光明一際
 誰佛誰生
 東西淨穢
 現此化城
 無始以來
 互為眷屬
 愍彼昏衢
 然斯寶燭
 非一光明
 非眾光明
 願光交羅
 攝盡有情」
***勝因第二
不立語言
 不廢文字
 十面縱橫
 無非佛事
 於苦世界
 現妙音聲
 聲中說法
 勸我西行
 無東無西
 全付一佛
 即此娑婆
 了不可得
***持名第三
「謂佛無情
 何以住世
 謂佛有情
 孰取孰棄
 一念相應
 心現九蓮
 瞬而失之
 十萬八千
 韻滿乾坤
 香熏庭戶
 心心不斷
 非新非故」
***感應第四
「佛遠乎哉
 人人皆聖
 就而呼之
 乃無一應
 使佛應我
 如我應之
 頃刻成花
 何葉何枝
 一母千乳
 日哺其子
 子欲求
 張口即是
***接引第五
「掐斷苦根
 推開情梏
 一切眾生
 大夢同覺
 佛非聖
 生豈凡夫
 𢹂手同歸
 竭盡無餘
 不知主賓
 亦非先後
 法報化身
 一齊授手
***往生第六
「憶佛念佛
 佛不立我
 本以淨因
 成斯勝果
 花色花光
 了了分明
 慈悲攝受
 生入無生
 浩浩劫波
 紛紛彼此
 一念還源
 不勞彈指
***法言第七
百億蓮花
 互灌光明
 一一花中
 流佛音聲
 見相兩空
 是名壽者
 無量光明
 說此般若
 法筵清眾
 大海潮音
 徧十方界
 云何不聞」
***品位第八
本無人天
 唯有池蓮
 花開即佛
 見何有
 高低同觀
 巧拙一手
 失乳之兒
 盡遇慈母
 一心當令
 三障本空
 九品是一
 位位圓融
***善友第九
蓮花剎海
 湧現毫端
 於一剎
 普集人天
 衣裓香花
 諸上妙供
 此往彼來
 而無所
 燁燁花開
 光照恒沙
 無一無
 非自非他」
***宏法第十
一切國土
 有漏所生
 諸妄消亡
 一真圓成
 依真而住
 豈緣三受
 此樂巳極
 不知其有
 巍巍神力
 妙用難停
 秘密周護
 本願常靈」
**論生前七事憶潘君(通州)李漢卿
潘君。
州之文生也。
生平謹篤
銳志入佛。
才氣不足
以副之。
而志深悲切
渾然一真
生前七之作。
君預焉。
封其牒。
命妻守之。
臨終
不改
焚牒而逝。
逝之先。
三寶像云。
**孫蘭小事記(甘泉)香國
孫君蘭舫
讀書
長為童子師。
性能豪飲
善談論。
聞雞玉尺之風。
不遠䟦涉而依焉。
遂盡棄其豪
談善飲之習。
而純心受學
從遊白下
中校夢遊
集。
萬里寸草句。
大疑之。
道念益堅。
從遊武林
襄事於經坊。
猝然而死。
之前
因果較然也。
於淨
一門
熏習年餘
所鈔玉尺淨土詩。
千計
每鈔
一首
涵泳詞義而後運筆
九品蓮花
又吐焉。
玉尺祀之於蔣潘二子之次。
為文以招
之。
**書周君事示同人(如皋)石麟
國定
泰州人
儒書未竟
雞園
因緣遇妙公。
佛法
以未能專力第一義為憾耳。
為人之心亦
切。
用心或過。
機事現而神太銳矣。
水陸道場
藏經
有立功之處。
來復門庭
支持年餘
不留餘力。
公元1936年
靈機本一
返本而遽終。
可惜哉。
其亡也。
丙子
月。
坐聽佛而逝
**新建蕭君事迹一願
公元1877年
蕭君
江西新建人也。
光緒丁丑
年五十歲。
三月四
日病。
越三日
卒於沙溝寓齋
佛而逝
生平於佛
法頗懇切
一赴雞園
與其同邑馬君。
同依玉尺
馬君述之。
從容而逝。
近作家也。
**程松巖童亦舟兩人小記(甘泉)香國
將欲自奮一路
則必懇切併力境界以入之。
有奇效矣。
至於境界以入。
有幾人哉。
夫世
境界
情量為之也。
情量盡則境界亡。
境界
境界都成自在矣。
松巖以病卒於前。
亦舟以病
卒於後。
人皆未老也。
事業皆未全也。
松巖懇切
未超。
亦舟徘徊而未斷。
乾坤清氣
銳志
途。
尚有隨境之心未亡
而滯於中品之境。
噫。
二人
培植淨土者。
何嘗不深也。
往而復修。
幡然改轍
必神受彌陀點化矣。
**譚壬生事陳第
譚壬生。
常州人
避兵警於如皋
好蓄佛書
心超而
氣清
不凡骨也。
如皋通泰
邗江東入
路必經
過。
淨土之因。
與行人而俱到
故久而益暢。
如是
三年
兵事靖而人多散。
或有退志者。
壬生兄弟
然不凡。
錚錚然矣。
不數年。
玉尺以事住常州
訪其人。
巳逝久矣
煙水百城
何堪指著。
然每繫人
思也。
**李漢卿石麟
漢卿李君
通州文學也。
年三十餘。
品純而氣靜。
與宋
一峯及潘氏兄弟遊。
皆與玉尺習。
每舉蓮邦消息
勸人。
中人多熏化而入。
光緒初早卒。
卒之時。
神明
頗定。
念佛之願不忘。
倦倦以蓮邦消息為念。
通行
於其鄉。
以暢淨土之因。
菩薩用心矣。
母妹及妻。
信心皆足。
**童寶靜傳略胡鏡之
寶靜。
姓童氏。
名葆澂。
字葉舟
常熟諸生
候補訓導
公元1878年
五十有四
光緒四年正月一日卒。
之前
吐血
病中一切煩燥
惟聞念佛聲則調伏
亦於念佛音聲
中安詳而逝。
心不亂云
常熟刻經處之立也。
向背
不一
寶靜以純篤之修。
介乎范先生西民朱居士
之之間。
才鋒不露
而忍力甚優。
第一義未能解脫
勝出也。
然不私意以擾公是非
多助行。
近來
修士中之不可及者。
懇切淨土花嚴之同異
尺以六相示之。
使自言同異
又問往生淨土莊嚴
樓閣
兩願大小
玉尺十玄示之。
使自思大小
靜思議窮而踴躍至。
曰。
拖泥帶水圖。
不復作矣(寶靜畫一
扯車
車上滿載妻孥用物
名曰拖泥帶水圖。
使人題詠其上)。
將永思永言也。
六相(總別同異成壞也。
一切法皆具此六。
隨拈一法
六相現前)
十玄(同時具足相應門。
如海水一滴
百川味。
廣狹無礙自在門。
如一尺之鏡。
千里影。
諸法
相及自在門。
如金與金色
不相捨離
一多相容同門
如一千燈
光光共住。
秘密隱顯俱成門。
秋空
半月暗相銜。
微細相容安立門。
如水晶之瓶。
盛多芥子
光影交參涉入門。
帝網千珠。
重重相映
託事
法生解門
擎拳豎臂。
觸目皆道。
十世隔法異成門。
如一夕之夢。
回翔百年
唯心回轉善成門。
滿天
星宿
互相賓主)。
**程君竹溪小記冒同慶
程君幹事之材。
專營善法
蔚然人望
蘇垣顯宦
多知其名。
有災賑各務。
多用之以集事
同治十三
年。
直隷水。
再往佐賑。
伯相頗重其人。
留辦既久。
卒於天律
或曰
難民思之。
作祠以祀之。
程君信佛
甚深。
念佛亦切。
卒時不離念佛之因。
年厶十
厶。
名厶
字竹溪
**鄭同軼事熊潤生
鄭君
名同
蘇州人
兵燹還省城。
童年
力爭於強
家而復祖業
殷殷有志於佛。
虞山之張。
通州
潘。
相似也。
欲赴雞園
玉尺養性以終。
願未酬。
公元1877年
光緒三年卒。
卒之時。
囑其弟曰。
刻經僧有所託
我雖
不復能為彼集益。
然我心何可不盡。
為我一卷
般若
以誌我之向往
神明不亂
因果較然
往生
品也。
**余蓮村翁行事熊潤生
世所傳文惠先生年譜
舉其同於儒者而著之也。
實蓮翁之心契第一義諦久矣
世所傳一得齋全
集。
舉其有言說而筆之於書者而表之也。
其實蓮翁
虗心受益不擇方內外也久矣
世所稱演劇刻圖
勸善保嬰諸實事
舉其彰於耳目之前者而傳之也。
其實蓮翁之棲息神明於十萬億佛土之外久矣
聞之友人曰。
蓮邦消息之書初出。
蓮翁於常熟友人
家閱之。
曰。
此義巳淺。
而以之普導世俗也。
猶嫌其深。
嗚呼
蓮翁之婆心誰得知。
而觀其所言。
可以知其心
中之尺寸
惜乎未得專致一路。
而散善波濤太眾也
聞其臨終
能統散善之力而回向一門
噫。
切矣。
**許貞恒居士入佛小記(泰州)李景
昔四十八種叢書(今之寶色燈雲四十八鏡等。
皆其一種也)。
徐璧如所
節錄
久而其稿依人而遷於呂四。
汪善慶者。
與徐
同館於許之寓。
披閱而談及之。
靈虗子又從而
和之
遂隱隱有念佛之機欲動矣。
許貞恒居士乃釗
靈虗子樾身之叔父也。
中丞罷官後。
江浙未靖。
流寓海濵
一日叩於神曰。
我欲學佛學仙
何為妙。
學佛之兆。
又叩念佛有光乎。
答以有光。
決意
家人念佛
印深老人
靈虗之母也。
與同其姊。
悟源
姪女也。
還西悟真
源之同輩也。
一唱眾和
念佛
百計
因而作書玉尺
招之東遊
以暢念佛之因。
貞恒居士轉之也。
初。
貞恒學使
差次乘人輿行
水中
忽聞木魚聲。
久而不相離
數日矣。
心異其故。
岑寂
心慮灰凝。
試以阿彌陀佛字微轉於胸喉
之間。
木魚之聲。
與佛應節
試速之。
魚亦速。
試緩之。
魚亦緩。
累世遠因也。
其先寓泰。
曾邀玉尺一見
在呂四未見也。
玉尺出家
貞恒相見甚親。
出力
以助刻藏之書者三年
久之
玉尺募刻般若等經。
立法雲經流通法寶
貞恒居士出力相助如初
以為孔子之書。
妙理本暢。
或以注而反晦。
蕅益
公元1878年
四書解。
心嚮往之甚切。
其卒以光緒戊寅
**書徹如居士香國
張君昆弟虞山
與刻經僧習。
知刻經僧集諸稿以
聞見錄。
手書其先人事以付之。
其詞曰。
先父法名
今達。
字徹如
少好道家書。
既而疑其說之非究竟
內典讀之。
曰。
真我身心歸宿處也。
一意佛乘
棲心
淨土
年二十六。
大病
西方佛名不輟
一夕忽曰。
佛光隱隱
我其往生乎。
配厶孺人
割股為求壽。
尋愈。
避寇東鄉
問竹師。
八關齋戒。
故居
公元1867年
繁。
課轉稀。
同治六年病。
持佛名。
未及前之明快
家人
助力
乃安然逝。
年三十八云。
刻經僧見徹居士
鈔數種。
精到絕倫
每有回向
輒偕二子書名
故其人
雖往。
一家與起於蓮修者甚純。
未始香光熏發
之力也。
**西園道人傳楊省愚
道人
姓談氏。
名廷楨。
字凝生
西園其晚號也。
居常
西門外。
自幼沈靜
游鄉先輩王逸雲先生門。
汪知
不凡也。
納為甥。
弱冠
邑庠
輸粟教諭
心經
史。
濟世志。
無何失偶
歸佛乘。
宗教兼通
老宿
為法器。
晚更專心淨土
曰願學觀音眾生
即䥴為
印。
城北鄉陸橋念佛社。
信者甚多
同治某年
月日
微恙
自知時至
曰。
吾當西歸
涕泣請留曰。
無巳。
再住一年耳。
預戒眾人念佛晝夜
眾請法語
曰。
接物高聲
忙中勿忘六字
破戒前功
如常
早課
堂中西向
加趺而逝。
一晝夜始殮。
危坐如生(淨
空曰。
吾聞西園道人徃生化佛垂手異香滿室之兆)。
**吉德興十三歲事吉母
小兒德興
年十三。
姓吉氏
江都
一年而喪父。
勤於學。
不知有佛也。
詩經論語古今文章而巳。
病中無襍語
唯言穿衣著履。
身是狀元
朗誦生平
所讀文字萬言
命換衣服
曰。
阿彌陀佛觀世音
公元1879年
空中來接。
光緒五年正月十日辰時
念佛數聲而
逝。
**書奉化杭州居士德修
奉化居士
淨土
冬夜
忽自言佛來。
遂汗。
小衣
而巳。
妻以棉衣加之。
擲地曰。
吾欲往生
汝勿來擾。
佛而逝(同治末年事)。
杭州元隆居士
法名得道
持素
公元1875年
念佛數年。
光緒元年三月十二日
自知時至
命妻集
家人同聲念佛
以助其往生
念盡一枝香
微笑
脫。
**韓清塵小傳張寂
公元1881年
吾邑接待寺
光緒辛巳
同人普仁截流大師
法。
春秋念佛道場
其間䇿勵精進不少
梵音
清妙
悅可眾心者。
必以韓君清塵第一
清塵初奉
不甚明理
近歲淨土諸書
略識一心三觀旨。
時見壁上現佛相。
初文殊。
普賢
觀音
既而三聖
現。
迫于遇。
未能全體放下
善知識開導
乃省臨
終日
謂其妻曰。
今日不起矣。
相戀
惟一心念佛
晨至夕。
佛聲不絕
遂逝。
曇影之逝十四日。
同邑
有方嫗者。
于是念佛而去。
他無瑞應
氣絕
頂緩云。
修西聞見錄卷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