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551-A¶
1551-A¶ 第 355a 页

* No. 1551-A
西舫汇征序

夫法藏创辟四净。舣愿船于乐津。能仁誓摄五浊。驾
慈舡于苦海。此抬彼搦。务在弘济群生。赞胜折劣。惟
期善诱诸趣。噫觉皇出现。惟此为一大事因缘欤。何
其呕心沥血。说此难信。躬此难行。僧祗劫来。少无疲
厌也。然吾尝闻之。净刹宝池莲华化生之人。金躯香
洁。月容端好。福智俱隆。快乐自在云。大抵据因以感
果。则随其心净。佛土自净矣。净业行者。必须修心。如
莲之皎洁无瑕。如莲之清香远彻。如莲之处染常净。
如莲之入水不著。然后乃托莲胎。而初发心时。便有
一朵莲华。生芽于德水之中。随人勤慢。华为荣悴。此
理昭然。更何疑乎。且不待圣而兴。自是上等。见贤思
齐。正为吾侪今日之急务。故搜辑从古诸上善人。归
化灵迹。亟付剞劂。欲与莲社法侣。共睹先进之模楷。
庸作西迈之章程耳。在昔道珍阙经。不得附载于归
帆。通志易服。仅能追泛于去舶。古德云。生死忙忙古
渡头。弥陀拨动济人舟。无时不作难遭想。欢喜同登
解脱󳯟。以知爱河滉瀁。欲浪淘涌。须用舟楫。乃能涉
险涛。达愿海。诞登彼岸也。故名其书。曰西舫汇征云
尔。

时祝犁亶安南至日   释 瑞璋 题
1551-A¶ 第 355b 页 X78-0355.png


* 西舫汇征目录



* 卷上

* 尊宿瑞化

* (晋)辩觉慧远
* 觉寂慧永
* 慧特
* 道生
* 昙顺
* 僧睿
* 昙恒
* 道炳
* 昙诜
* 道敬
* 佛驮邪舍
* 跋陀罗
* 昙翼
* 昙邕
* 僧济
* 慧恭
* 法安
* 慧虔
* (南宋)昙鉴
* 道海
* 昙泓
* 道广
* 道光
* 昙弘
* (齐)慧进
* (梁)道珍
* (魏)昙鸾
* (北齐)慧光
* 法琳
* 僧柔
* (周)慧命
* 法音
* 僧崖
* (隋)智舜
* 真慧
* 智通
* 南岳慧思
* 天台智顗
* 慧成
* 慧命
* 灌顶
* 法喜
* 等观
* 法俊
* 道喻
* 寿洪
* 法智
* 慧海
* 汶水沙弥(唐)善胄
* 法祥
* 明瞻
* 道绰
* 道抚
* 光明善导
* 智琰
* 神素
* 功迥
* 道昂
* 善道
* 惟岸
* 法持
* 慧日
* 般舟承远
* 僧衒
* 启芳
* 圆果
* 辩才
1551-A¶ 第 355c 页 X78-0355.png
* 自觉
* 五会法照
* 台岩少康
* 怀玉
* 齐翰
* 神皓
* 僧藏
* 宝相
* 百丈大智
* 智钦
* 法顺
* 怀感
* 德美
* (石晋)志通
* (宋)绍岩
* 守真
* 晤恩
* 义通
* 知礼
* 遵式
* 有基
* 本如
* 永明延寿
* 慧才
* 思义
* 元净
* 从雅
* 若愚
* 智深
* 处谦
* 圆净省常
* 悟新
* 真歇
* 怀深
* 宗晓
* 寂堂
* 宗坦
* 子元
* 怀义
* 智圆
* 僧藏
* 有严
* 中立
* 择瑛
* 思照
* 宗利
* 齐玉
* 仲闵
* 莹珂
* 灵照
* 可久
* 宗本
* 善本
* 元照
* 道言
* 慈觉宗赜
* 惟月
* 思敏
* 行诜
* 法持
* 慧亨
* 用钦
* 妙生
* 惟渥
* 冲益
* 法宗
* 睎湛
* 昙懿
* 太微
* 思聪
* 了义
* 慧诚
* 祖南
* 法因
* 了然
* 智仙
* 思净
* 如湛
* 思梵
* 文慧
* 慧明
* 智廉
* 净观
* 利先
* 师安
* 如宝
* 显超
* 有开
* 道生
* 若观
* 覃异
* 元肇
* 智印
* 戒度
* 道琛
* 有朋
1551-A¶ 第 356a 页 X78-0356.png
* 妙云
* 睎颜
* 了宣
* 善荣
* 祖辉
* 如鉴
* 祖新
* (元)中峰明本
* 善住
* 天如惟则
* 优昙普度
* 妙文
* 盘谷
* (明)楚石梵琦
* 祖香
* 慧日
* 莲池袾宏
* 宝珠
* 真青
* 佛石
* 黄州僧
* 海宝
* 藕益智旭
* 实相
* (清)道枢
* 具宗
* 大真
* 林谷
* 万缘
* 本冲
* 广志
* 实定
* 佛安
* 际会
* 达文
* 高尼净因

* (隋)大明
* (南宋)法盛
* 道爰
* 法藏
* (唐)净真
* 悟性
* (宋)能奉
* 慧安
* (明)无为
* (清)本印
* 遂钦
* 律宗
* 佛琦
* 卷下

* 居尘卓行

* 乌长国王(晋)刘程之
* 张野
* 周续之
* 张诠
* 宗炳
* 雷次宗
* 阙公则
* (梁)庾铣
* 高浩象
* (隋)宋满
* (唐)李白
* 白居易
* 韦文晋
* 汾阳老人
* 郑牧卿
* 张元祥
* 李知遥
* 马子云
* 于昶
* 元子才
* 元子平
* (石晋)张抗
* (宋)钟离瑾
* 钟离景融
* 文彦博
* 苏轼
* 杨杰
* 马亮
* 马玗
* 马永逸
* 胡闉
1551-A¶ 第 356b 页 X78-0356.png
* 葛繁
* 王古
* 江公望
* 王冲
* 张迪
* 贾纯仁
* 梅汝能
* 冯楫
* 吴秉信
* 钱象祖
* 王仲回
* 张榆
* 陆沅道
* 王日休
* 房翥
* 孙抃
* 王阗
* 昝定国
* 楼汾
* 魏世子
* 葛济之
* 左伸
* 范俨
* 阎邦荣
* 姚约
* 沈铨
* 梅福
* 孙良
* 胡皓
* 唐世良
* 陆伟
* 李秉
* 邵彪
* 陈企
* 刘慧仲
* 李子清
* 李彦通
* 陆浚
* 魏师赞
* 何昙远
* 大善寺童
* 倪道者
* 冯珉
* 黄打铁
* 计公
* 徐六公
* 沈三郎
* (元)何昙迹
* (明)朱纲
* 顾源
* 朱元正
* 丁明登
* 唐时
* 刘通志
* 唐廷任
* 杨嘉袆
* 郝熙载
* 戈以安
* 孙叔子
* 戴百户
* 华居士
* 莲华太公
* 郭大林
* 糖担老人
* 吴江老人
* (清)吴浇烛
* 吴叔宝
* 吴瞻楼
* 黄摄六
* 余集生
* 金光前
* 韩承山
* 乔忠我
* 翟梦鲤
* 沈养素
* 戴公烈
* 沈敬孚
* 顾天瑞
* 陆士诠
* 马[冗-几+丁]良
* 在闺清操

* (隋)独孤皇后
* (唐)姚婆
* (宋)荆王夫人
* 吴县君
* 马朝奉妻
* 蔡县君
* 冯少师女
* 郑氏
* 陆宜人
* 朱如一
* 楼慧靖
* 周妙聪
1551-A¶ 第 356c 页 X78-0356.png
* 秦净坚
* 郑净安
* 秦净乐
* 黄氏
* 袁氏
* 陈氏
* 王氏
* 孙氏
* 李氏
* 王氏
* 盛氏
* 沈氏
* 蒋婆
* 任夫人
* 约山翁婆
* 裴氏
* 温静文妻
* 孟氏
* 梁氏
* 陈(念佛道者)
* 陈氏
* 胡净安
* 孙氏
* 郭妙圆
* 周行婆
* 龚氏
* 钟婆
* 黄婆
* 朱氏
* 净心
* 周氏
* 项妙智
* 沈妙智
* 崔婆
* (元)陶氏
* 周婆
* (明)钟氏
* 薜氏
* 于媪
* 方氏
* 陶氏
* 孙中官母
* 徐氏
* 李氏
* 朱氏
* 杨选一妻
* 汤公甫母
* 蔡坦如妻
* (清)张氏
* 徐氏
* 卓氏
* 江太君
* 傅德莲
* 太宜人
* 陆氏
* 俞氏
* 陆氏
* 曹氏
* 许氏
* 陶琼楼
* 汪镜智
* 费孺人
* 发悔顿超

* 惟恭
* 雄俊
* 京屠
* 张钟馗
* 张善和
* 金奭
* 吴琼
* 郑邻
* 钱青侯
* 含识俱往

* 裴氏鹦鹉
* 门沙鸲鹆
* 天台鸲鹆
* 刘成鱼
* 吴雪崖鸡
* 参将蛇
* 天一犬
1551-A¶ 第 357a 页 X78-0357.png
西舫汇征卷上
释 秋波堂 瑞璋 辑

* 尊宿瑞化

** 法师讳慧远

姓贾氏。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年十三。
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博综六经。尤善庄老。二十一。
欲渡江从学范宁。适南路梗塞。时释道安建刹于太
行常山。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初闻安常讲般若
经。豁然开悟。叹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遂与母弟慧
持。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师神明英越。志与
理冥。安师常临众。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太
元六年。至浔阳见庐山间旷。可以息心。乃立精舍。以
去水犹远。举杖扣地曰。若此可居。当作朽壤抽泉。言
毕。清流涌出。浔阳亢旱。师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
神蛇。从池而出。复臾大雨。岁竟有秋。因名龙泉精舍。
永师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师学侣寝众。永乃
谓剌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而贫道所栖。隘不可
处。时师梦山神告曰。此山足可栖神。愿毋它往。其夕
大雨雷震。诘朝林麓广辟。素沙布地。楩楠文梓。充布
1551-A¶ 第 357b 页 X78-0357.png
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为建刹。名其殿曰神
运。以在永师舍东。故号东林。尝谓诸教三昧。其名甚
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
信之宾。不期而至者。慧永(同师安公先居西林)慧持(远师同母弟)
生昙顺(并罗什门弟)僧睿昙恒道炳昙诜道敬(并远师门人)
驮邪舍(此云觉明。罽宾国人)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卫国人)。名儒刘
程之(号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结社念
佛。世号十八贤。复率众至百二十三人。同修净土之
业。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誓。令刘遗民著发愿文。而
王乔之等。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闻鸠摩罗什入
关。遣书通好。什答书曰。传译来贶。粗闻风德。经言。末
代东方。有护法菩萨。钦哉仁者。善弘其道。释惠要患
山中无刻漏。乃于水上。立十二叶芙蓉。因波随转。分
定昼夜。以为行道之节。谓之莲华漏。师居山三十年。
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
三睹圣相。沈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
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
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
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之曰。
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
佛驮邪舍慧持(义熙八年先逝)慧永(义熙十年先逝)刘遗民(义熙六年先逝)
在佛之侧。前揖师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师语法净
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见佛相。今复见之。吾
生净土必矣。又曰。七日之期。斯为渐矣。即寝疾。制遗
1551-A¶ 第 357c 页 X78-0357.png
诫曰。吾昔以知命之年。托业此山。自审有必尽之期。
便欲绝迹外缘。以求其志。良由性弱于断。遂令同趣
相引。时贤过眷。情以类感。不觉形与运颓。今年巳八
十三矣。仰寻违离之诲。俯慨自负之心。徒令此生虚
谢。以悼往疾之深。今于至时露骸松林之下。即岭为
坟。与土木同状。此乃古人之礼。汝等勿违。苟神理不
昧。庶达其诚。大哀世尊。亦当祐之以道。门徒号恸。若
丧父母。师以世情难割。乃制七日展哀。至期始顺寂。
即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弟子不忍露尸。与浔阳
太守阮侃。奉全躯举葬于西岭。累石为塔。所著经论
诸序铭赞诗记凡十卷。号庐山集。粤稽净土法门。虽
传于震朝。至佛图澄而著。由澄而得道安。安之门有
远公。负荷至教。广大圣道。名重帝王。法流天下。百世
之下。推师为净业始祖焉。

** 慧永

河内潘氏。年十二出家。事沙门竺昙现。初习禅
于恒山。与远师同依安法师。期结宇罗浮。及远师为
安公所留。师乃欲先度五岭。太元初。至浔阳。剌史陶
范素挹道风。乃留憩庐山。舍宅为西林以奉。师布衣
蔬食。精心克巳。容尝含笑。语不伤物。峰顶别立茅室。
时往禅思。至其室者。常闻异香。因号香谷。一虎同居。
人至辄驱去。远师来之。龙泉桓伊为立东林。三十年
影不出山。师居西林。亦如之。尝因法事至近邑。还山。
薄暮。乌桥营主醉骑马当道。遮师不听去。师以杖指
马。马惊走。营主仆地。师捧慰之。遂还。营主病。往寺悔
1551-A¶ 第 358a 页 X78-0358.png
罪。师曰。非贫道意。为祷之。寻愈。镇南将军何无忌镇
浔阳。至虎溪。请远公及师。远公持名望。从徒百馀。高
言华论。举止可观。师衲衣半胫。荷锡捉钵。松下飘然
而至。无忌谓众曰。永公清散之风。乃多于远师也。师
标诚植愿。动在安养。义熙十年。在疾。忽敛衣求屣欲
起。众惊问师曰。佛来也。言终而化。异香七日方歇。葬
于寺之西南。春秋八十三。

** 慧持

远公同母弟也。幼读书。一日所记。常敌十日。年
十八。与兄同事安公。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及安公在
襄阳。遣远公与师东下。遂止庐山。师形长八尺。衲衣
垂膝。徒属三百。师为上首。豫章太守范宁。请师讲法
华经阿毗昙论。四方云聚。琅琊王珣与范宁书问。远
持二公孰愈。宁曰。诚谓贤兄贤弟。珣复书曰。但令如
弟诚未之有。况复贤邪。罗什在关中。遥相钦敬。每致
书通好。隆安三年。辞兄入蜀。远公留之曰。人生爱聚。
汝独乐离。师曰。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欲
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即怅然而别。至成都[郫-卑+((白-日+田)/拱)]县。居
龙渊寺。大弘佛法。升其堂者。号登龙门。义熙八年顺
寂。春秋七十六。临终遗命。务严律仪。专心净业。以东
间经籍付道泓。西间法典付昙兰。以泓行业清敏。兰
神悟天发。并能继轨师踪焉。

** 道生

魏氏。钜鹿人。幼从竺法汰出家。披对经诰。一览
能诵。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明辩。虽宿望莫敢酬
抗。初依庐山。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乃与僧睿慧
1551-A¶ 第 358b 页 X78-0358.png
严慧观等。游学长安。从罗什受业。关中僧徒。咸仰神
悟。尝喟然叹曰。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滞权文。鲜
通圆义。若亡筌得鱼。始可以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
精练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义。
又著二谛论。佛性常有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并
笼罩旧说。妙有渊旨。守文之徒。嫌嫉竞起。师又以法
显三藏所翻泥洹经本先至。六卷成文。经云。除一阐
提。皆有佛性。师云。夫禀质二仪。皆有涅槃正因。阐提
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是经来未尽耳。乃唱阐
提之人皆得成佛。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旧学僧党
以为背经。遂显大众。摈而遣之。师正容誓曰。若我所
说背经。当见身疠疾。若与实相不背。愿舍寿之日。踞
师子座。遂拂衣而行。及后大经至圣行品云。一阐提
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于是诸师皆为愧服。师被摈
南。还入虎邱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
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
日学众云集。忽雷震青园。佛殿有龙升天。因改寺曰
龙光。师于寺请罽宾律师。译弥沙塞律。传于世。既而
辞众。复投庐山。预莲社。久之还都。止青霞寺。宋文帝
大会沙门。亲御地筵。食至良久。众疑过中。帝曰。始可
中耳。生乃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举箸
而食。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机辩。时王弘范泰颜延之
并挹敬风猷。相从问道。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于
庐山。升座说法。将毕。众见麈尾纷然坠地。隐几而化。
1551-A¶ 第 358c 页 X78-0358.png
宛若入定。诸师闻之。益信前誓有證。

** 昙顺

黄龙人。幼出承训。罗什讲释群经。妙尽色空无
著之旨。什叹曰。此子奇器也。后来庐山同修净业。宁
蛮校尉刘遵孝。于江陵立寺。要师经始。盛弘念佛三
昧之道。宋元嘉二年。别众坐逝。异香满室。春秋七十
九。

** 僧睿

冀州人。游学诸方。尝行经蜀西界。为人所掠。使
牧羊。有商客异之。疑是沙门。及问。以经义无不综达。
即出金赎之。后游历天竺诸国。还至关中。从罗什咨
禀经义。罗什翻法华经。以竺法护本云。天见人人见
天。什曰。此言过质耳。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什喜。遂用其文。久之。来入庐山。依远公修净业。既而
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听者推服。宋彭城王义
康。要入第受戒。师曰。礼闻来学。王乃入寺。祇奉戒法。
王以貂裘奉师。常用敷坐。王密令以钱三万买之。师
曰。此虽非所宜服。然王之所施。不可弃也。王闻益加
敬。谢灵运笃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尝以经中
字音。求證于师。因为著十四音训。梵汉昭然。元嘉十
六年。无疾告众曰。吾将行矣。即面西合掌而亡。众见
卧内一金莲华倏尔而隐。春秋八十五。

** 昙恒

河东人。童孺依远公出家。年甫十三。便能讲说。
内外典籍无不通贯。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
驯绕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净业。义熙十四年。端坐合
掌。厉声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1551-A¶ 第 359a 页 X78-0359.png

** 道炳

颍川人。陈氏。幼出家。为远公弟子。该通经律。兼
明庄老。志节孤峻。言与行合。念佛三昧。究心无间。义
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谒敬。请为山中主。用
绍远公之席。众以道源法嗣。咸知宗仰。元嘉十二年。
集众念佛。就座而化。春秋七十一。

** 昙诜

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
维摩经。行于世。常著穷通论。以明宿修。述莲社录。以
记往生。又能别识鸟兽毛色俊钝之性。洞晓草木枝
干甘苦之味。妙尽其理。人知其有密證云。元嘉十七
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
在其后。即加趺念佛百声。闭息遂绝。春秋八十。

** 道敬

琅琊王氏。祖凝之。剌江州。遂从远公出家。年十
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每叹戒律终身难全。愿净六
根。但禀一戒。以为得度之要。远公知其坚正许之。笃
志念佛。蚤夜勿替。远公归寂。乃入若邪山。宋永初元
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即端坐唱佛而化。众
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春秋五十二。

** 佛驮邪舍

(晋言觉明)罽宾国婆罗门种。有沙门。至其家乞
食。父本外道。怒驱之。遂手足挛躄。巫师谓曰。坐犯贤
圣。即请此沙门。悔过旬日。乃瘳。因令邪舍出家。时年
十三。随师行旷野。与虎遇。邪舍曰。虎巳饱。必不伤人。
前行中道。果见馀骸。至十五。诵经日至万言。以分卫
废业为忧(梵语分卫晋言乞食)。一罗汉来代乞食。年十九。诵经
满数百万言。性度简傲。不为诸人重。至三十犹为沙
1551-A¶ 第 359b 页 X78-0359.png
弥。复从舅氏。学五明论世间法术。至沙勒国。待遇隆
厚。既而罗什至。乃从学阿毗昙论十诵律。什随母反
龟兹。师遂留止行化。符坚遣吕光伐龟兹。执罗什。师
闻叹曰。我兴罗什。未尽怀抱。今忽羁虏。相见何期。后
十年。师东至龟兹。盛弘法化。罗什在姑臧。遣信要之。
师恐国人止其行。取清水以药投之。咒数十言。与弟
子洗足。即夜便发。比朝行数百里。追之不及。问弟子
何所觉邪。答曰。惟闻疾风流响。两目有泪。师又咒水。
洗足乃止。既达姑臧。什巳入长安。闻姚主逼以妾媵。
叹曰。罗什如好绵纩。何可使入棘林。罗什劝姚主。遣
使迎师。既至。别立省寺于逍遥园。四事供养。一无所
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巳。时罗什译出十住经。师更相
徵决。辞理方定。师髭赤。善解毗娑沙论。时人号赤髭
论主。秦弘始中。译出四分律四十四卷。长阿含经二
十二卷。义熙八年。来庐山入社。后辞还本国。自罽宾
以虚空藏经一卷。寄商客至凉州。

** 佛驮跋陀罗

(晋云觉贤)姓释迦。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
裔末也。幼亡父母。出家为沙弥。年十六。博学群经。深
达禅律。常与僧迦达多。共游罽宾。达多闭户禅坐。忽
见师来云。暂往兜率。致敬弥勒。言讫便隐。后益见其
神变。敬心祈问。方知得不还果。时姚秦沙门智严至
罽宾。睹法众清净。慨然东顾曰。吾诸同辈。未遇真匠。
将何发悟。即咨询于众。孰能遂我祈请。流化东土。佥
应之曰。跋陀罗其人也。严乃要师裹粮而行。经历诸
1551-A¶ 第 359c 页 X78-0359.png
国。至交趾附舶循海。达于青州东莱。闻鸠摩罗什在
长安。即往从之。秦太子泓请师于东宫。集众说法。与
罗什论色空义。师曰。汝秪说得果中色空。不说得因
中色空。什问何谓。师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
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往复数
番。罗什罔测。秦主兴供僧三千。盛修人事。而师禅静
自守。忽谓弟子曰。吾见本国五舶俱发。众谓妄言。因
共摈弃。乃与弟子慧严慧观四十馀人。俱发至庐山
香谷。茇舍而居。时会莲社。远公谓。师被摈过。由门人
悬记五舶。于律无犯。即遣弟子昙邕。致书秦主。为其
解摈。乃请师东林。译出禅教诸经。自是江东始耽禅
悦。师志在游化。西适江陵。持钵分卫。果见天竺五舶
至此。后还都立道场寺。先是支法领。于于阗得华严
梵本三万六千偈。未经宣译。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
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请师为主译。与沙门法业慧
义慧严慧观等为笔授。译成六十卷。有二青衣。朝从
池出。洒扫研墨。师先后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洹经。
修行方便论。及法显所得大僧祇律。凡十五部。宋元
嘉六年。念佛而化。塔于庐山北岭。

** 昙翼

馀杭人。初入庐山。依远公。后往关中。见罗什东
还会稽。入秦望山。诵法华经。十二年感普贤大士化
女子身。披釆服携筠笼。一白豕大蒜两根。至师前曰。
妾入山釆薇。日巳斜。豹狼纵横。归无生理。敢托一宿。
师却之力。女复哀鸣不巳。遂令居草床上。夜半号呼
1551-A¶ 第 360a 页 X78-0360.png
腹疼。告师按摩。师辞以持戒。不应手触女。号呼愈甚。
师乃以布裹锡杖。遥为按之。翌日女以釆服化详云。
豕变白象。蒜化双莲。凌空而上。谓师曰。我普贤菩萨
特来相试。郡太守孟顗闻于朝。敕建法华寺(今天衣寺)。初
馀杭山沙门法志。常诵法华。有雉巢于庵侧。翔集座
隅。若听受状。如是七年。一日忽憔悴。志曰。汝能听经。
必生人道。明朝雉殒。即为瘗之。夜梦童子拜曰。因听
经得脱羽类。今生山前王氏。后其家设斋。志方踵门。
儿曰。我和上来也。志抚之曰。汝我雉儿也。解衣视腋
下。有雉毳三茎。七岁令入山出家。十六落𩬊。以腋有
毳。因名以翼。

** 昙邕

杨氏。关中人。形长八尺。雄武过人。南来庐山。依
师远公。内外典籍无不综习。立茅屋于山西。以自居
止。有弟子昙果。澄思禅门。一夕梦山神求受戒法。果
曰。家师在此。可往求之。邕忽见一人著袷衣。风神端
雅。从者三十人。乞授戒。师以果先梦。知是山神。乃为
说法。授五戒毕。神以外国二锄为衬。礼谢而去。师后
往荆州行化。卒于竹林寺。

** 僧济

入庐山问道。精悟深要。远公叹曰。绍隆大法。其
在汝乎。及在疾。远公以烛遗之曰。汝可凭此建心安
养。师执烛停想。延僧讽净土经。至五更。以烛授弟子
元弼。随僧行道。顷之梦自秉一烛。浮空而行。见阿弥
陀佛接至于掌。遍事诸佛。复臾而觉。喜曰。吾以一夕
观念。便蒙接引。明日复于空中。见佛菩萨。谓弼曰。佛
1551-A¶ 第 360b 页 X78-0360.png
来也。即举首西顾。一息而终。时方炎歊体三日不变。
异香郁然。

** 慧恭

豫章丰城人。与僧光慧堪慧兰同志为学。光等
学力不逮恭。而于净土系想则过之。兰谓恭曰。君虽
力学博闻。岂不知经云。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恭
曰。觉不可巳。孰能未死。昧昧如痴哉。后七年。兰等先
逝。去时并有奇应。又五年。恭病且笃。曰。大道沿洄。何
时可止。死生去来。吾何归哉。于是叩头雨泣。誓心安
养。念不少间。忽见无量寿佛以金台前迎。恭乘其上。
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而告之曰。长老受生巳居上
品。吾等不劳慰喜。但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耳。恭于
是日。告众欣然奋迅而灭。时义熙十一年也。

** 法安

初依远公。为弟子妙善讲说。兼习禅业。律身持
戒。为行尤精。义熙中。新阳邑社有暴虎。居神庙树下。
前后害民以百数。安游其村。居民皆早闭门。乃之树
下禅坐。须臾虎负人至。见安惊喜跳伏。安乃为说法
授戒。有顷而去。明朝居民见安。谓是神人。相率礼敬。
因改神庙立寺宇。请安居之。左右田园。并舍为寺业。
尝欲画像须铜青。虑不可致。忽梦一人跪床前云。此
下有铜钟。寤即掘之。果得二钟。取青成像。而以铜助
远公铸佛。后不知所终。

** 慧虔

晋末居庐山。见远公德业之盛。叹曰。吾人也。彼
人也。乃之山阴嘉祥寺聚徒讲经。谓众曰。愿乘讲道。
用奉弥陀。后五年。知时巳至。乃曰。华开见佛。即其时
1551-A¶ 第 360c 页 X78-0360.png
矣。其夕有尼净严。假寐之顷。见观音势至与百千众。
从空而下。严问大士。何所之。曰。嘉祥迎虔公耳。虔亦
预感胜相。以告弟子。奄然长往。异香经旬不歇。

** 昙鉴

宋时居江陵。定中感佛。以水洒面曰。涤汝尘垢。
清汝心念。一夕念佛步廊。及朝趺坐而化。

同时江陵
道海淮南昙弘东辕道广弘农道光。临终皆见金台
来迎之相。

** 昙弘

南适交趾。诵观经不记数。于山崦聚薪焚身。得
舍利。数百人见弘身金色乘金鹿向西去。

** 慧进

齐永明初。于扬州高座寺。发愿诵法华。用严净
土。执卷病生。乃复造经百部。以悔宿障。部帙既满。病
亦随愈。闻空中声曰。汝事巳办。汝愿巳遂。欲生净土。
非汝而谁。一日无病念佛而化。

** 道珍

梁天监中。寓庐山。慕远法师。标心净土。异时梦
中见十人舟橹浮海。问何往。曰适安养国。珍曰。愿得
随往。答曰。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子未诵弥陀经。未曾
浴僧。何可求往。珍乃大设沐浴。专诵弥陀经。后二年
有捧银台至者。曰。以法师之功当得金台。奈何始心
犹豫。故止此耳。珍曰。苟见佛之基有渐。奚必金台。后
亡之夕。所居山崖。烈火千炬。乡民大惊。朝则知珍迁
化。

** 昙鸾

雁门人。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嗜长生。受
陶隐居仙经十卷。还洛下。遇菩提流支。问曰。佛道有
长生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即授以观经曰。
1551-A¶ 第 361a 页 X78-0361.png
能解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转。其为寿也。河沙
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
毁仙经。昼夜专诵观经。修三福业。观想九品。寒暑疾
痛。曾无少懈。北魏主嘉之。号为神鸾。敕住汾州玄中
寺。一夕正持诵。见梵僧入室。谓曰。吾龙树也。以汝有
净土之念。故来见汝。鸾曰。何以教我。僧曰。巳去不可
及。未来未可追。见在今何在。白驹难与回。言讫不见。
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
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
高声念佛。西向稽颡而化。众闻天乐自西以来。良久
乃巳。

** 慧光

北齐时居洛阳。著华严涅槃十地等疏。妙尽权
实之旨。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归安养
耳。巳而净土化佛充满虚空。光曰。唯愿我佛摄受。遂
我本愿。即弹指謦欬。言气俱尽。

** 法琳

晋原人。常诵观经。辄见一僧大身在前。北齐建
武二年。感疾。见宝树下一佛二大士像坐莲华上。琳
大慰喜。夜半闻钟声。众就视之。即席而化。

** 僧柔

学方等诸经。齐文宣诏至邺下。柔唯以净业为
怀。亡之日。见化佛千数。室内外闻异香。西望敬礼。即
时迁神。

** 慧命

北周长沙人。十五诵法华。才七日终一部。与法
音为净土友。一夕携手月下。相顾笑曰。时至不行。为
贪生。西方有期。吾其去矣。音曰。宁不俟我十日。命竖
1551-A¶ 第 361b 页 X78-0361.png
两指曰。过此不可也。越二日果终。众见天人下降。奇
香异乐。或唱善哉。后十日音亦亡。祥瑞悉与命同。

** 僧崖

北周益州多宝寺。发心烧五指。万人拥观。谓弟
子曰。我去后。好供养病患丑陋人。此皆佛菩萨权化
也。坐亡之时。众见宝华纷纷。师披衲执锡。口唱佛号。
与数十僧。乘空而去。

** 智舜

入庐山踵远公净业。讲观经。才终即示病。见鹦
鹉孔雀念佛念法。皆微妙声。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
矣。既而果迁化。时隋大业初。

** 真慧

隋大业初。居蒲坂麻谷。饵黄精绝粒。筑净地。设
四柱宝幢。以奉三圣。每依像作观。挺身整念。必肃肃
然。一夕谓弟子曰。今见莲华载开载合。将承吾足。顷
之闻钟。天香西来。异光骤发。巳而慧亡。

** 智通

隋河东人。常诵先贤赞佛偈三十首。每六时对
像。引声高唱。委曲凄切。闻者悲之。大业七年。与门人
顶盖。同声念佛。忽见光明胜异宝幢华幔。谓盖曰。吾
生净土。克在今夕。即坐亡于忏堂。众见楼阁千重排
空而去。犹云雾然。

** 慧思

陈时来居南岳。专诵法华。尝梦阿弥陀佛弥勒
佛与之说法。夏竟受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所未闻
经。不疑自解。后将顺世。即集门学。连日说法。端坐唱
佛来也。即合掌而逝。

** 智者大师

讳智顗。姓陈氏。颖川人。母梦香烟五釆。萦
回入怀。诞灵之夕。神光照屋。七岁入果愿寺。闻思禅
1551-A¶ 第 361c 页 X78-0361.png
师止大苏山。即往顶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
缘所追。今复来矣。因示以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
师入观三七日。身心豁然。宿通潜发。见灵山一席俨
然未散。以所證白师。思叹曰。非汝莫證。非我莫识。此
法华三昧初旋陀罗尼也。大建元年。至金陵阐化。尝
披一破衲。说法天台。二十馀年。疏观经。著十疑论法
华玄义等书。劝人进修净业。后于石城石像前。将示
寂。令唱无量寿佛及观经首题。合掌赞曰。四十八愿。
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
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又曰。吾
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言讫加趺。唱三宝名。如
入三昧。后有僧求知师生处。乃梦观音金容数丈。智
者从后。告僧曰。汝决疑否。再验智者。生西方矣。

** 慧成

居枝江。诵阿弥陀经。修西方观三十年。常坐不
卧。每入定见净土莲台宝树。临终之夕。人有梦成乘
莲华上。隐隐西没。

** 慧命

天台仙城人。临终诫门人。精进净行。众忽见阿
弥陀佛领众来迎。师随佛后。向西而去。

** 灌顶

章安人。临终示疾。室有异香。因诫诲弟子毕。忽
起合掌。称阿弥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 法喜

常行方等礼忏。有一雉来。责命。神人斥之曰。法
师当往生净土。岂偿汝命。后于病中发愿。以一生所
修行业。回向净土。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众来迎。端
坐而化。
1551-A¶ 第 362a 页 X78-0362.png

** 等观

居天台。常诵法华。一夕澡浴。面西趺坐。念佛菩
萨及智者名。复说三观法门。言毕而终。

** 法俊

住碧涧寺。行法华三昧。即获悟入。示灭之日。仙
乐盈空。天香亘野。众见凌空西向而去。

** 道喻

居开觉寺。念阿弥陀佛。日夜不废。造其像仅三
寸。后于定中见佛。谓曰。汝造我像何小。喻曰。心大即
大。心小即小。言讫。见像身遍满虚空。告曰。汝且回本
国香汤沐浴。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感化佛来迎。
光明满室。

** 寿洪

汾阳人。常念往西方。将亡。见兜率天童子来迎。
师曰。我心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众念佛。遽云。佛从
西来矣。言讫而化。

** 法智

居国清寺。一心念佛。常感观音势至来下光映
其身。谓所亲曰。吾生净土有日矣。谁能具食饯我。众
为具之。食讫无它异。众疑其侮。宿房而候之。夜未央。
忽安坐床上。念佛而化。有金光自西来。江上渔人误
谓天晓。

** 慧海

隋大业时。居江都安乐寺。专心净业。得齐州道
诠所遗无量寿佛像。殷勤礼忏。像忽放光。自是恳求
往生愈切。一日面西趺坐。念佛而化。

** 汶水二沙弥

同志念佛。经五年。大者先亡。得生净土。
见佛欣庆。即白佛言。有小沙弥。与我同修。不识可得
生不。佛言。汝本无心念佛。由彼劝汝。汝今宜还益勤
净业。三年后可同来此。至期佛与众圣。自西来迎。大
1551-A¶ 第 362b 页 X78-0362.png
地震动。天华飘舞。是二沙弥一时俱化。

** 善胄

博野人。勤笃净业。常见佛大士像放光照身。一
夕疾中倏起。合掌祝曰。佛以四十八愿摄我有情。必
冀此时。如佛本愿。巳而告众曰。佛光照我。所愿无失。
言讫而亡。

** 法祥

住杨都大兴国寺三十年。修安养之业。凡有饶
益。必用回向。因在疾。弟子闻师称佛声甚厉。又见房
西壁有光若镜。现净土境相频伽鼓翼。祥倏然而化。

** 明瞻

晚岁克志安养。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功成。犹
得见佛。吾何虑焉。后因疾于兴善寺。具斋别道俗。时
仆射房玄龄杜如晦皆会焉。日过午。整威仪。遽曰。佛
来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 道绰

并州汶水人。十四出家。习经论。晚事瓒禅师学
禅。后入壁谷玄中寺。昙鸾之旧居也。专志念佛。日以
七万遍为度。劝并汾人念佛。或以豆记所度者。及万
斛。贞观二年四月八日。集道俗为如来生朝庆会。俄
见鸾空中。乘七宝󳯟。谓绰曰。汝净土堂宇以成。众复
见化佛菩萨飘飘在空。皆忻仰叹异。

同志道抚者每
相见。必指净土为会。绰亡三日。抚闻之曰。吾常期先
行。今乃在后。吾加一息之功。见佛可追矣。即于像前。
叩头陈露。退就其座而化。

** 法师善导

唐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讲诵
观经。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馀行业。迂僻难成。
唯此观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续至
1551-A¶ 第 362c 页 X78-0362.png
京师。激发四众。每入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
寒冰。亦须流汗。出则为人演说净土法门。三十馀年。
不暂睡卧。般舟行道。方等礼佛。护持戒品。纤毫不犯。
好食送厨。粗恶自奉。乳酪醍醐。皆不经口。凡有衬施。
用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坏寺废塔。
所至修营。然灯续明。常年不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
行不共众。恐谈世事。长安道族。传授净土法门者。不
可胜数。从其化者。至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
者。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或得入念佛三昧往
生净土者。莫能纪述。或问念佛生净土邪。师曰。如汝
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
至于百。光亦如之。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
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任是千般
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后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柳树。向西祝日。
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养。言巳
投身而化。高宗知其事。赐寺额曰光明。世传弥陀化
身。而立为莲社二祖云。

** 智琰

居武邱。集僧俗修净业观想。每月一集。五百馀
人。后于病中。见梵僧手执宝瓶。前谓之曰。吾无边光
也。却后净土所称功德宝王乃我尔。琰与寺众论日。
无边光势至大士。功德宝王其成佛之号也。我其西
归乎。其夕竟亡。

** 神素

居蒲州。讲阿毗昙成实论。愿早登安养。后病中。
1551-A¶ 第 363a 页 X78-0363.png
令弟子读观经。静坐而听。既毕。唱佛大士号。始终数
番。至中夜。安坐而化。

** 功迥

浚仪人。行普贤忏。身不倚者三十年。一日普贤
来。乘六牙象。地皆银色。晚年专讲法华。每至药草喻
品。天辄降雨。又撰佛地论疏。愿回所诠之益。得生净
土。疏成。五色异光照其室。迥曰。得于此时乘光见佛。
愿足矣。乃系念西想。不食而化。

** 道昂

平时修净土业。一日升高座。诫饬徒众。遽揖曰。
彼天众何杂沓而来。天道由来非吾愿。若净土相迎。
即闻命矣。因瞑目久之曰。阿弥陀佛光明照我。诸化
菩萨又来会此。于是奉炉叩首陈庆。忽炉坠而化。

** 善道

临淄人。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观无量寿佛经。乃
专修十六妙观。及往庐山。观远公遗迹。豁然增思。后
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载。亲宝阁瑶池宛然在目。
复往晋阳。从绰禅师。授无量寿经。入定七日。绰请观
所生处。道报曰。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师尝安佛
像。在檐牗下。自处深房。此一罪也。当于佛前忏。又尝
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当于四方僧前忏。又因造屋
多损虫命。此三罪也。当于一切众生前忏。绰静思往
咎。池心悔谢。久之。道因定出。谓绰曰。师罪灭矣。后有
白光来照之时。是往生相也。道行化京师。归者如市。
忽微疾。即掩室怡然而逝。异香天乐。向西而隐。

** 惟岸

并州人。常修十六观门。曾因出观。见观音势至
现于空中。岸顶礼雨泪曰。幸由肉眼。得睹圣容。所恨
1551-A¶ 第 363b 页 X78-0363.png
世无传焉。倏有二人。称善𦘕圣相。既就。人亦俱失。乃
谓弟子曰。吾西行其时也。有从我者乎。一小童曰。惟
师之命即往。白父母。归寺沐浴。至像前趺坐而化。岸
抚其背曰。汝何先吾而行。即令弟子助声念佛。仰目
西顾。寂然无声。

** 法持

江宁人。见黄梅忍禅师悟心要。继牛头祖位。常
系念净土。俯仰不违。将终。戒弟子。露骸松下。令禽兽
食我血肉。起净土因。弟子如其旨。见神幡数十西来
绕山。幡出异光。以烛其室。

** 慧日

汎舶南海。至天竺诸国。访善知识。问何国何方
有乐无苦。何法何行速得见佛。天竺三藏皆赞净土。
日闻喜跃。至健陀罗国。山有观音像。祈请者或现身。
日绝食七日。毕命为请。七日之夜。观音于空中。现紫
金相长丈馀。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利人。又愿生极
乐国。当如汝志。开元七年。东归达长安。进佛真容梵
夹。帝旌其德。赐号慈悯三藏。著净土文行于世。天宝
七年将终。见莲华在前。状如日轮。

** 法师承远

始学于成都唐公。至荆州进学于玉泉真
公。真公授师以衡山。俾为教魁。人从而化者万计。有
弟子法照。初居庐山。由正定聚。趣安乐国。见蒙恶衣
侍佛者。佛曰。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肖焉。乃从而学。
传教天下。法照在代宗时。为国师。乃言其师有异德。
天子南向面礼焉。度其道不可徵。乃名其居曰般舟
道场。用尊其位。师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
1551-A¶ 第 363c 页 X78-0363.png
食。不遗则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类是。南极海裔。北
自幽都。来求厥道。或值之崖谷。羸形垢面。躬负薪槱。
以为仆从而媟之。乃师也。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
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书涂巷。刻溪谷。丕勒诱掖。以
援于下。不求而道备。不言而物成。人皆负布帛斩木
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祠宇既具。至德宗朝。申诏褒
立。是为弥陀寺。正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终于寺。寿
九十一。世推为莲社三祖云。

** 僧衒

并州人。初念慈氏。期生内院。年九十。遇绰禅师。
闻净土之法。始回心焉。早暮礼佛千拜。念佛万声。三
年有疾。谓弟子曰。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示
我宝手。吾其去矣。既终七日。异香不散。

时启芳圆果
二师目击斯事。乃于悟真寺观音像前。折杨枝置像
手。誓曰。芳等若于净土有缘。当使七日不萎。至期枝
益茂。芳果庆忭。昼夜观念不舍数月。忽觉临七宝池。
入大宝帐。见佛及二大士坐宝华台。光明辉映。芳果
前作礼。佛告之曰。汝念我名。皆生我国。又见宝幡珠
网。有梵僧御宝车中谓曰。吾法藏也。故来迎汝。芳果
忽觉乘车前迈。又闻释迦佛文殊菩萨。以梵音声。称
赞净土。宝殿之中。有宝阶三道。第一道纯是白衣。第
二道僧俗相半。第三道唯是僧辈。佛指谓芳曰。此皆
阎浮提念佛之人。得生此土也。后五日二人无病。忽
闻钟声。芳果曰。钟声我辈事也。当时俱即化去。

** 辩才

襄阳人。潜修净土之业。二十年未尝说。独与护
1551-A¶ 第 364a 页 X78-0364.png
戎任公善。谓之曰。才必生净土。期在十年。后令弟子
报任公曰。向所期巳及矣。任公及门。才曰。吾其去矣。
趺坐而化。众闻仙乐西来。异香散满。

** 自觉

居平山重林院。为鬼神讲说者三年。屡有祥感。
尝发四十八愿。因观音大悲接见阿弥陀佛。乃率众
建刹。铸大悲像四十九尺。俯伏像前。陈其愿曰。圣相
巳就。梵宇巳成。愿承圣力。早登安养。夜中忽见金色
祥光二道。佛及菩萨左右随之。佛垂手接觉首曰。守
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终当如愿。后十一年。见
大神云中出半身。谓之曰。安养之期巳至。即于像前。
跏趺而化。

** 国师法照

唐大历二年。止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
时所宗。尝于僧堂食钵中。睹五色云中有梵刹。当东
北有山涧石门。复有一寺。金书其题。曰大圣竹林寺。
他日复于钵中。见云中数寺。池台楼观。万菩萨众。杂
处其中。师以所见。访问知识。有嘉延昙晖二僧曰。圣
神变化。不可情测。若论山川面势。乃五台耳。四年。师
于郡之湖东寺。开五会念佛(当是五日为一会耳)。感祥云弥覆。
云中楼阁。睹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有数梵
僧。执锡行道。复见老人谓曰。汝先发愿。于金色界。礼
觐大僧。今何辄止。师遂与同志。远诣五台。见寺南有
光。及随至佛光寺。一如钵中所见。东北五里。果有大
山。山有涧。涧北石门。旁二青衣。一称善财。一称难陀。
引师入门。北行见金门楼观。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
1551-A¶ 第 364b 页 X78-0364.png
寺方二十里。一百院。皆有金池宝塔华台玉树。入讲
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踞师子座。为众说法。菩萨
万数。共相围绕。师于二菩萨前。作礼问曰。末代凡夫
未审修何法门。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阿弥
陀佛愿力难思。汝当系念。决取往生。时二大士同舒
金臂。以摩其顶。与之记曰。汝以念佛力故。毕竟證无
上觉。文殊复曰。汝可往诣诸菩萨院。巡礼承教。师历
请教授。至七宝园。复回至大圣前。作礼辞退。向二青
衣送至门外。师复作礼。举头俱失。后与五十僧。往金
刚窟。即无着见大圣处。忽睹众宝宫殿。文殊普贤及
万菩萨。佛陀波利。师方作礼。举首即失。夜于华严院。
见寺东岩壑有五枝灯。师曰。欲分百灯。既而如愿。复
曰。愿分千灯。数亦如之。光遍山谷。又前诣金刚窟。夜
半见佛陀波利。引之入寺。后复于华严院。念二大士。
记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见波利。谓之曰。汝华台巳
生。后三年华开矣。汝见竹林诸寺。何不使群生共知
之。师因命匠刻石为图。于见处建竹林寺。既毕。谓众
曰。吾事毕矣。数日别众坐逝。推波利之言。果三年也。
师于并州。行五会。教化人念佛。代宗于长安宫中。常
闻东北方有念佛声。遣使寻之。至于太原。果见师劝
化之盛。遂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
法师。而莲社立为四祖云。

** 法师少康

缙云仙都人。俗姓周氏。母罗氏。梦游鼎湖。
峰有玉女。以青莲华授之曰。此华吉祥。当生贵子。及
1551-A¶ 第 364c 页 X78-0364.png
生。青光满室。作芙蕖香。七岁未语。相者奇之。母携至
灵山寺。指殿佛谓之曰。汝敬佛不。遽答曰。我佛释迦
谁不为敬。父母愈敬异。遂舍令出家。年十五诵通法
华楞严等五部。寻往会稽嘉祥。学究律部。后诣上元
龙兴。听华严瑜迦诸论。唐贞元年。初洛下白马寺。见
殿中文籍放光。探之乃善导和上西方化导文。师曰。
若于净土有缘。当更放光。言巳光复闪烁。师曰。劫石
可磨。我愿无易。遂至长安光明寺善导和上影堂。大
陈荐献。倏见遗像升空而谓之曰。汝依吾教。广化有
情。它日功成。必生安养。师闻佛音如有所證。乃南适
江陵。路逢僧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今严州是)。言讫而隐。
师既入郡。人无识者。乃乞钱。诱小儿曰。阿弥陀佛是
汝导师。念佛一声。与汝一钱。儿务钱者。随声念之。月
馀孩孺念佛觅钱者众。师乃曰。能念佛十声者与一
钱。如此一年。无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
佛之声。盈满道路。十年乃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
台三级。集众行道。师每升座。高声唱佛。众见一佛从
口而出。连唱十声则见十佛。师曰。汝见佛者。决得往
生。时众数千。有不见者。呜呼自责愈加精进。二十一
年十月三日。瞩累道旋。当于净土。起忻乐心。于阎浮
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能见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
光数道而逝。郡人为建塔于台岩。号台岩法师。而莲
社立为五祖云。

** 怀玉

丹邱人。布衣一食。常坐不卧。观想净土。将四十
1551-A¶ 第 365a 页 X78-0365.png
年。日课佛名五万。诵弥陀经三十万遍。天宝元年。见
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持银台。来迎玉曰。吾一生念
佛。誓取金台。圣众遂隐。师弥加精苦。三七日后。向人
复来曰。法师巳得上品生。忽异光照室。越三日书偈
曰。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经十劫修
道来。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婆娑
归净土。弟子见佛菩萨共御金台西下。迎玉而去。郡
太守段公作偈赞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
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 齐翰

居武邱。入流水念佛道场。一念之顷。即见净土
境相。忽作歌曰。流水动兮波涟漪芙。蕖辉映兮宝光
随。乘光西迈兮偕者谁。初师十年在疾。弟子问曰。和
上舍生。何乃抱病。师曰。必谢之躯。虽圣未免。即回瞻
圣像而亡。

** 神皓

于吴郡结道俗。为西方社。有不能遗尘累者。引
退之时。以为旃檀林中常材自枯。后示疾。谓弟子曰。
净士圣相巳现。吾今夕必往生。乃澡身易衣。端坐而
化。香气满室。

** 僧藏

西河人。夏月在草间喂蚊。念阿弥陀佛。二十年
许。饮食行坐。志在安养。忽于病中见化佛。光照其身。
次日谓侍者曰。吾适。瞑目正在净土。诸上善人散华
召我。乃整衣西向而化。

** 大行

入泰山行普贤忏三年。感大士现身。晚岁入藏
室陈意。随手取卷。得弥陀经。乃日夜诵咏。至三七日。
1551-A¶ 第 365b 页 X78-0365.png
睹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身。其前僖宗闻其事。诏
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封开国公。后一年琉璃地复
现。即日右胁而。终异香旬日不散。肉体不坏。

** 宝相

居长安。六时礼忏者三十年。夜诵弥陀经七过。
佛号六万声。后忽见佛大士众自西来迎。嘱诸徒曰。
念佛为业。西方相待。

** 百丈大智

马祖嫡嗣。天下丛林共宗。而祈祷病僧。化
送亡僧。悉归向净土。以为超度。

** 智钦

专习禅业。又礼一万五千佛名一百遍。后于郑
州阿育王塔所烧一臂。愿生净土。弟子僧护。夜半见
庭前光照异常。因问。何人秉炬。凡三问。空中声云。来
迎钦禅师耳。护急推窗观之。即见佛身光明。幡华宝
盖。胜空飞下。钦应时化去。

** 法顺

杜氏。每游历郡国。劝念阿弥陀佛。著五悔文。赞
咏净土。弟子至五台。见老人谓曰。文殊今住终南山。
杜顺和上是也。归则顺亡。

** 怀感

居长安千福寺。念佛三年。见佛金色玉毫得入
三昧。乃制决疑论七卷。临终见佛来迎。合掌而化。

** 德美

于会昌寺西院。造忏悔堂。年别般舟。一夏不坐。
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通礼七众。或节衣食。
四分除二。或去世想。专念西方。口诵弥陀。终于命尽。
后于一时。入室称佛。倏然而化。

** 志通

游天台。见智者净土仪。欣然会心。尝至招手岩。
因陈大愿。念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诵巳投身岩下。若
1551-A¶ 第 365c 页 X78-0365.png
有神人捧之于树。乃复整心登岩曰。馀生可厌。大愿
巳发。惟海众菩萨同相接引。再投而下。适在蒙茸草
上。久之复苏。寺众舁归。身心无损。后游越之法华山。
一夕见白鹤孔雀。行列西下。莲华开合。光相现前。乃
起礼佛。趺坐而化。

** 绍岩

居钱塘湖心寺。专诵法华。期满万部。得生净土。
一朝有莲华。生于陆地。岩誓焚身供养西方三圣。吴
越王俶力劝止之。又往投身曹娥江中。如有物扶其
足。渔者救之。得不弱。吴越王于宝塔寺。建净土院以
居之。一朝见莲华光照其身。越三日欣然坐化。

** 守真

永兴人。讲起信论法界观。常于中夜。轮结无量
寿佛往生秘密印。至天将晓。自觉身登净土。举目见
佛。自俯伏像前。念曰。四十八愿能度我者。乃持香华
入殿供养。就座而化。

** 晤恩

姑苏人。住慈光。讲法华诸经。后于井中。见白光
出。乃绝食念佛。越三日。见梵僧捧炉三绕之曰。吾灌
顶也。以汝所修。同我之志。故从净土来迎。次日恩升
座说止观。指归即座。面西而化。众闻空中丝竹之音。
依俙西去。

** 义通

高丽人。居四明宝云。敷扬教观。几二十年。常呼
人为乡人。有问其故。曰。吾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
往生。皆吾乡中人也。后右胁念佛而化。

** 知礼

号法智。居南湖。述妙宗钞。释天台观经疏。大彰
观心观佛之旨。曾于每岁二月望日。建念佛施戒会。
1551-A¶ 第 366a 页 X78-0366.png
动逾万人。又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观。显四净土之义。
后于岁朝。建光明忏。至五日。召大众说法。骤称佛号
数百声。奄然坐逝。

** 遵式

初居天台东山。遍行四种三昧。后往四明宝云。
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及居天竺灵山。于
寺东建日观庵。为送想西方之法。依无量寿经。述往
生净土忏仪。为杭守马亮。述净土行愿法门。往生略
传。后居草堂示疾。弟子问所归。对以寂光净土。至夜
奄然坐逝。

** 有基

学于宝云。住太平兴国寺。一日示疾。为弟子广
谈圆旨。众忽见西方现光。空中奏乐。师曰。阿弥陀佛
与二大士。亲至于此。即右胁西向而化。门人梦阿弥
陀佛授记。为超壮如来。或梦师坐青莲华。执如意对
佛说法者。法智叹曰。卧病谈玄。临终见佛。是可敬也。

** 本如

号神照。住东山。承天三十年。讲经之馀。集百人。
修法华忏一年。与郡守章郇公。结白莲社。一日升座
说法。与众诀别。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去。明年启
塔。尊容如生。有莲华产于塔前。

** 法师延寿

字冲玄。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
毕。吴越钱氏。时为税务专知。用官钱买鱼虾。放生。事
发。当弃市。吴越王使人视之曰。色变则斩。不变则舍
之。巳而色不变。遂贷命。因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
不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尝谓曰。
汝与元师有缘。它日当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
1551-A¶ 第 366b 页 X78-0366.png
往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乌巢于衣裓。后于国清。
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
对曰。久积净业。方到此中。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
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
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阄。乃至七
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
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辩才。初演法于
雪窦。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二年迁永明(今净慈)
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
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
忠懿王欢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切也。乃
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
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昼放生命。
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
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赐号智觉
禅师。师道播海外。高丽国王致书献物。叙弟子礼。师
以天台贤首慈恩三宗互有同异。乃馆其徒之知法
者。博阅义海。更相质难。师以心宗之衡。以准平之。又
集大乘经论六十部。两土圣贤三百家之言。證成唯
心之旨。为书百卷。名曰宗镜。又述万善同归集。指归
净土。最得其要。师既亡。起塔山中。有僧来自临川曰。
我病中入冥得放。还见殿室。有僧像。阎罗王自来顶
拜。我问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寿禅师也。闻巳于西
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于此礼耳。崇宁中。追谥宗
1551-A¶ 第 366c 页 X78-0366.png
照禅师。莲社立为六祖云。

** 慧才

号广慈。晚居雷峰塔。课佛不辍。忽梦入一处。若
宫室者。人告之曰。净土中品。是汝所生。复见一殿胜
丽殊绝。人曰上品之生。以待净慈本禅师也。才临终
果书偈。面西趺坐而化。

** 思义

号净慧。住灵山二十三年。退居草堂。一日别众
而逝。众念诵。久之。忽复省曰。适随观音大士行。见金
色沙门长身垂臂。谓我曰。汝报缘未尽。过七日当遣
迎。至期趺坐而化。󰢍龛之日。有赤云垂布向西而没。

** 元净

号辩才。住上竺。谢去居南山龙井。焚指供佛。左
三右二。专修净土观。临终告其友。道潜曰。吾西方业
成。后七日去矣。至期右胁。吉祥而逝。

** 从雅

学于天竺海月。诵法华经五藏。弥陀经十藏。金
刚经四藏。每字三拜。礼法华三过。自馀诵经礼拜无
虚日。誓生安养。主客杨杰述安乐国赞三十首。以赠
之。后于四月八日。面西趺坐而化。空中奏乐。室内闻
香。

** 若愚

居霅川仙潭。学于辩才。归觉海。建无量寿阁。劝
道俗。四季开会念佛。凡三十年。将顺世。梦神人告曰。
汝同学则章得普贤行愿三昧。巳生净土。彼正待汝。
师乃沐浴更衣。命众讽十六观经。端坐默听毕。忽云。
净土现前。吾当行矣。遽书偈而化。本是无家可得归。
云边有路许谁知。溪光遥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
时。又于半月前。书一颂云。空里千华罗网。梦中七宝
1551-A¶ 第 367a 页 X78-0367.png
莲池。踏得西归路稳。更无一点狐疑。

** 智深

号慈行。学于海月。归嘉禾。开长堂供二十年。专
志念佛。常以净业化人。得往生显验者甚众。一日示
疾。客至问安。谈论如常。时客方出门。师即迁化。人见
紫云向西而没。

** 处谦

继神照。住白莲。一夕会弟子。设香华。讽普贤观
经阿弥陀经。端坐称赞净土功德。复告众曰。吾得无
生。日用有年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如入禅定。奄然
而化。

** 法师省常

字造微。姓颜氏。钱唐人。七岁厌俗。十七具
戒。宋淳化中。住南昭庆。慕庐山之风。谋结莲社。以西
湖天下之胜游。乃乐嘉遁。无量寿佛往生之仰止。乃
刻其像。华严净行品成圣之宗要。乃剌血而书之。于
是易莲社。为净行之名。士夫预会者。皆称净行社弟
子。而王文正公旦为之社首。一时公卿伯牧三十馀
年。预此社者。至一百二十三人。其化成也若此。比邱
同志复千。大众有以见西湖之拟于庐山者。无惭德
矣。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坐念佛。有顷厉声唱云。
佛来也。泊然而化。众见地色皆金。移时方没。寿六十
二。弟子奉全身。塔于鸟窠禅师之坟侧。莲社立为七
祖云。

** 死心悟新禅师

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著
劝念佛文。令人发哀起信。

** 真歇清了

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而卓庵
1551-A¶ 第 367b 页 X78-0367.png
补陀。专意西方。有净土集行世。

** 慈受怀深

得法于长芦信公。专心念佛。而谓修行捷
径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

** 石芝宗晓

嗣月堂洵公。洞彻教部。以净业化人。尝集
大藏诸书。有乐邦文类。行世。

** 寂堂

元嗣密庵杰。笃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
降。梦红莲华从地而出。由是十洲莲宗大行。

** 宗坦

潞州人。申氏子。年十六师道恭净𩬊五十年名
播讲林。晚于唐州青台镇。专求净土三业四仪曾无
暂忘。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梦阿弥陀佛。谓曰。汝
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觉而白众。至五月四日。集众
告曰。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惟凭时刻。愿众
念佛。助我往生。言巳坐脱。满空雷鸣。白云覆地。三日
方歇。所持玛琉数珠盘于指上。众取之。竟不能下。

** 子元

号万事休。茅姓。母柴氏。梦佛入门。次早生之。因
名佛来。父母早亡。年十九投延祥寺志通出家。习止
观。一日定中闻鸦声悟道。颂曰。二十馀年纸上寻。寻
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
于是利他心切。普劝念佛。代为法界众生。礼佛忏悔。
祈生安养。创白莲忏堂。述四土三观。选佛图。开示莲
宗眼目。立普觉妙道四字。以定名派。高宗皇帝召见。
赐号慈照。后于铎城。三月二十三日。告众曰。吾化缘
巳毕。时当行矣。言讫合掌示寂。茶毗舍利无数。敕赐
最胜之塔。
1551-A¶ 第 367c 页 X78-0367.png

** 怀义

温州乐清人。父业渔怀幼时坐󳯟尾。随父得鱼。
私投水中。父怒受挞无悔。遂辞亲。出家景德寺。天圣
中。试经得度。禀法于翠峰显禅师。凡五住道场。惟化
众念佛。有劝修净土说。示寂之夕。其徒智才问。垒塔
巳毕。如何是毕竟事。师竖拳示之。推枕而逝。

** 智圆

居西湖孤山。广解诸经。刻心净土。造弥陀疏及
西资钞。劝发往生。临终坐化。以陶器合󰢍。后十五年。
积雨山颓。启视陶器。形质俨然。爪𩬊俱长。

** 僧藏

汾州人。一生不受道俗礼拜。专修净土。将终天
乐。次第来迎。皆不赴及。西方佛至。别众而化。

** 有严

受业天台灵鹫。依神照传教。晚居楂庵。专事净
业。作怀安养故乡诗四篇。为时所传。居山十年。梦池
中大莲华。天乐四列。乃作饯归净土诗。后七日加趺
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乃隐。

** 中立

号明智。居南湖。常以净业诱人。其徒介然创十
六观堂。为东州之冠。实师勉之也。一夕谓侍者曰。今
闻异香。吾意甚适。即召观堂。行人俱集。含笑言曰。吾
往生期至。即面西坐逝。

** 择瑛

桐江人。依经论辨专杂二修。以示往生之易。又
述净土修證仪二卷。行于世。今人称阿弥陀佛真金
色一偈。即师所撰也。一夕有疾。面西凭几。念佛而化。

** 思照

受业钱塘净住。剌血书法华经。一字一礼。如是
十过。诵十六观经五藏。弥陀经十藏。法华一千部。礼
华严梵网净土七经等。凡二百七十卷。每夜四更即
1551-A¶ 第 368a 页 X78-0368.png
起。念佛懈怠之人。闻声悚愧。又于月二十三日。率道
俗系念三圣。常及千众。终师之世。凡三十年。一夕语
其徒曰。夜梦佛金身丈六。岂非往生有兆乎。乃日请
七僧。以助念佛。至七日晚。涌身合掌。厉声念佛。趺坐
结印而化。

** 宗利

受业会稽天华。修法华忏三载。梦亡母谢曰。荷
汝忏功。巳生善道。期满。见普贤从空而过。复谒大智
律师。增受戒法。忽梦律师吐白珠令吞之。尝神游净
土。见宝池莲华行树之相。寻诣新城碧沼。修念佛三
昧者十年。后入道味山。筑庵名一相。越十五年。谓弟
子曰。吾见白莲华遍满空中。三日复曰。佛来矣。即书
偈曰。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
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奄然而化。

** 齐玉

号慧觉。初于霅川宝藏。建净土会。念佛者如蚁
之众。后住上竺。夜半顶弥陀像。行道念佛。一日谓首
座曰。床前多宝塔现。非吾愿也。所欲见则阿弥陀佛
也。可为我集僧念佛。首座鸣钟系念。将百馀人。顷之
曰。今巳见佛。即瞑目端坐而逝。

** 仲闵

所著教义宪章集。三衢人。于受业祥符。升师子
座见银誓。西方而至。师曰。吾一生解第一义。誓取金
台。今乃若此。即座而化。

** 莹珂

受业霅川瑶山。遍参教席禅门。以疾归受业。酒
炙无所择。窃念戒业有阙。恐从流转。令同住取戒珠
师所编净土往生传。对床读之。凡读一传为一首肯。
1551-A¶ 第 368b 页 X78-0368.png
既而择一室。面西设禅椅。不食念佛三日。梦佛大士
谓之曰。汝尚有寿十年。且当自勉。珂白佛曰。设有百
年。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升安养。承事众圣。佛
曰。汝志若此。后三日当来迎。至期令众诵弥陀经。师
曰。佛大众皆至矣。遂寂然而化。

** 灵照

住华亭超果。每岁开净土会。七日道俗常二万
人。梦中见三圣。跪问之曰。灵照一生期生安养。可果
愿不。观音指之曰。净土不远。有愿即生。一日卧病。谓
侍者曰。吾往生有期矣。即面西趺坐而化。

** 可久

居四明开化。常诵法华。因坐化。三日复苏。语净
土事。与十六观经不异。见莲华台。皆标合生者姓名。
一紫金台标云。大宋成都广教院熏法华当生此中。
次一金台云。明州久法华生此。又一金台云。明州孙
十二居士合生此中。又银台标云。明州徐道姑当生
此中。语讫复逝。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二十年孙
居士化。天乐盈空。感一郡人。皆来送葬。

** 宗本

初参天衣怀禅师。有契悟。后住净慈。奉诏入住
东京慧林。召对延和殿。密修净土之业。临终安坐而
逝。

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殿殊丽人曰。以待净
慈本禅师。又资福羲师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
之答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俟慧林本禅师。又
小莲华无数称。是以待受度人。或有萎者云。是退堕
之人也。

** 善本

试华严经得度。自净慈诏住法云。赐号大通。后
1551-A¶ 第 368c 页 X78-0368.png
归杭州象坞。专修净业。有僧定中见方丈弥陀佛示
金色身。一日告门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趺坐面西
而化。

** 元照

住灵芝。弘律学。尤属意净业。一日会弟子。讽观
经及普贤行愿品。加趺而化。西湖渔人。皆闻空中乐
声。

** 道言

会稽人。灵芝之高弟。专修净业。临终数日前。见
二神人长丈馀。报言。何不系念。于是大集道俗。念佛
三昼夜。将毕。自升座说法。为众忏悔。至晚即座而化。

** 法师宗赜

号慈觉。襄阳人。礼长芦寺秀禅师出家。愿
力弘深。洞悟禅理。元祐中。迎养老母于方丈东室。劝
以策励念佛。七年不间。母临终果无疾善逝。师勤修
化物。遵庐阜之规。建莲华胜会。其法日念阿弥陀佛。
或百声千声万声。各于日下。以十字记之。一夕梦一
少年乌巾白衣。风貌清美。告师欲入莲华会。乞书。一
名赜。秉笔问名。曰普慧。又曰。家兄普贤亦求附录遂
隐。师觉谓耆宿曰。华严离世间品有普贤普慧二菩
萨。助剔佛法。今同大众。结会念佛。期生净土。感赖圣
贤。幽赞录中。乃以二大士为首。远近向化。撰坐禅箴
劝孝文一百二十则。述劝修净土颂。有云。三界炎炎
如火聚。道人未是安身处。莲池胜友待多时。收拾身
心好归去。目想心存望圣仪。直须念念勿生疑。它年
净土华开处。记取娑婆念佛时。临寂念佛坐化。灵芝
照公称为近代大乘导师。而莲社推立八祖云。
1551-A¶ 第 369a 页 X78-0369.png

** 惟月

居诸塈化城。明律。学修净业。一日有异僧来迎。
后二日微疾。急呼同住道宁曰。今见阿弥陀佛。可高
八尺。驻立空中。言讫而化。

** 思敏

依灵芝。曾受戒法。专心净业二十年。一日偶疾。
请众讽观经者半月。三日见化佛满室。临终念佛。声
出众外。酷暑留龛。七日不变。异香郁然。

** 行诜

诵四分戒本。三日通彻。学律于大智。住明庆二
十年。偶寝疾。即设像命徒。系念数日。忽起索三衣。自
唱弥陀经。厉声念佛。加趺而化。

** 法持

居化度寺。修弥陀忏三年。烬二指。增受戒法。造
西方三圣像。诵观经弥陀经如意轮咒。愿促阎浮之
寿。蚤生安乐之邦。一日小疾。哭恸恳告。愿垂接引。念
佛之声。闻于百步。忽见佛身丈六立于池上。即自言
曰。我巳得中品生。端坐面西而化。

** 慧亨

居武林延寿。号清照。依灵芝习律。专修净业。殆
六十年。每接对宾朋。必以念佛为劝。建宝阁。立三圣
像。最称殊特。贵官江自任每敬。师忽梦宝座从空而
下云。是清照律师当升此座。社友孙居士报师乍违。
即在家作印而化。师往炷香。回谓其徒曰。孙君巳往。
吾亦当行。即请众念佛。复云。弥陀口口称白毫。念念
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即端坐脱去。

** 用钦

居钱塘七宝院。依大智学律。闻其示众曰。生弘
毗尼。死归安养。出家为道。能事斯毕。即标心净土。一
志不退。日课佛至三万。尝神游净土。见佛大。士种种
1551-A¶ 第 369b 页 X78-0369.png
异相。谓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众念佛。黎明合
掌。西望加趺而化。

** 妙生

会稽人。习律学。日践净土之业。与大通本禅师。
居潮山象坞。共明此道。一夕会门人。讽弥陀经。就榻
端坐。取临终香焚之。合掌迎顾。嗒然而化。

** 惟渥

钱塘人。杜门谢事。阅大藏三过。华严法华诸经
计之总二万卷。晚年诵弥陀经二十藏。一夕偶疾。西
向端坐。作印而化。

** 仲明

居山阴报恩。素无戒检。偶因感疾。谓同学道宁
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云。但随息念佛为上
药。明即依法念之。至七日力巳困。宁又令想目前佛
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又见佛迎接。瞑目而化。

** 冲益

居钱塘净光。剌血书净土七经。复金书法华。刻
西方三圣像。依止观坐禅法。念阿弥陀佛。一日感疾
不服药。拈香对佛忏悔。请大众助念佛。讽弥陀经。至
西方世界。奄然而化。

** 法宗

依雷峰广慈。学教。用止观行法。修大悲忏至九
载。然五指供佛。每月率四十八僧。同修净土忏。久之
梦佛菩萨来迎。后三日合掌西望而逝。

** 睎湛

山阴人。少为儒生。忽厌世出家。与莹行人于阮
社。同建无量寿佛殿。专修净业。坐不背西。久之常见
三圣相。一夕面西。诵经正坐。作印而化。

** 昙懿

居钱塘净住。以医为业。晚年礼法华经。修念佛
三昧。以平时所积。供佛斋僧。造像设浴。如是二十年。
1551-A¶ 第 369c 页 X78-0369.png
后微疾不服药。请利行人七僧。念佛以助往生。次日
见莲华其大如屋。又一日梵僧到床问讯。夜半众闻
念佛声低。泊然长往。

** 太微

儿时投钱塘法安法师。初授弥陀经。便能背诵。
及受具。愿扄门念佛为不退。僧常纵步。后山忽闻划
舡笛。豁然开悟。因蓄一笛。以自嬉。

有凌监簿者。亦修
净业。称微为净土乡长。一日叩门曰。净土乡长弟相
见。微曰。明朝可相见于净土。今日诵佛正冗耳。翌朝
人怪其不赴粥。往视之。见笛钵禅椅。先巳焚却。加趺
地上而化。

** 思聪

居钱塘法安。日诵莲经二部。馀刻念佛。未尝谈
及世事。忽谓弟子曰。夜来见佛菩萨同来接引。弟子
曰。恐是魔境。不可便随。聪曰。终时胸间有莲华可验。
越二夕。命声磬念佛。喜曰。佛来矣。即奄然而化。视胸
前一掌许有文。红润若开敷莲华之状。

** 了义

号木讷。钟离少师之曾孙。十五举进士。过金陵
见保宁玑公。闻法开悟。即从剃落。随所至处。扁曰昨
梦。念念西方。未尝间断。祥公赴黄蘖。挽其偕行。一夕
祥梦。师来别云。西归矣。复见佛菩萨授以金台。越三
日。炷香宴坐。含笑而化。尝诣五台。忽觉随众菩萨。后
行道有紫绶金章二人。从其后。师诘其名。一僧引至
殿旁。观玉牌金书王古葛繁二名字。

** 慧诚

居钱塘资圣。诵金刚经。礼西方佛。尝神游净土。
亲睹佛容。潜于山邦。积柴为龛。入中念佛。纵火自焚。
1551-A¶ 第 370a 页 X78-0370.png

** 祖南

居南岳。刺血书阿弥陀经五百卷。金刚经一百
卷。法华经十部终。二十七年。皆用血书。常时念佛期
生安养。末年血乾骨立。念佛之声。不绝一日。至方丈
相对无别语。即坐而化。眉间迸出舍利。随取随生。

** 法因

住四明广寿三十年。冥心净业。偶在疾。集众讽
观经。称佛号者。三夕。谓门人曰。吾将行矣。或请留偈。
为之书曰。我与弥陀本无二。二与不二并皆离。我今
如此见弥陀。感应道交难思议。挺身端坐。结印而逝。

** 了然

号智涌。住白莲。二十四年。梦两龙戏空中。一化
为神人。袖出书曰。师七日当行。既寤集众说法。大书
曰。因念佛力。得生乐国。凡汝诸人可不自勉即沐浴
更衣。集众诵阿弥陀经。至西方世界。倏然而化。能仁
行人。皆闻天乐之音。祥光上属天表。

** 智仙

号真教。住白莲。讲道十三年。西向十念。历十二
时。未尝废。一夕微疾。请观堂行人。诵弥陀经。卷未终
而坐脱。能仁行人。皆闻众乐和鸣。黎明始知师亡。

** 思净

居钱塘北关。姓喻。常诵观经。念佛不辍。善画佛。
必先净室。观想一日。画丈六弥陀佛。先见佛光。遂悟
笔法之妙。人因号喻弥陀。建蓝院名妙行。饭云水。终
其身三百万人。忽静默端坐。心想西方。越七日临终。
索香供佛。加趺而化。异香经旬。

** 如湛

试法华得度。遍历教席。住乌镇塔院。日诵莲经
二部。佛号二万声。一夕念佛端坐而化。所著教义。号
假名集。
1551-A¶ 第 370b 页 X78-0370.png

** 思梵

居西山。星者谓之曰。六月望。师其终乎。师曰。造
物焉能制修道之人。汝言六月亡。我且八月往。至期
沐浴坐龛中。集众端坐而化。

** 文慧

居嘉禾青龙。诗律高古。与北峰印公为友。北峰
亦好吟。慧夺笔责之曰。吾兄大法柱石。何必为此。北
峰感之。遂折节为学。卒为闻人。慧专志净业。至老益
励。临终闻空声云中品中生。

** 慧明

号晦庵。学于慧光僧录。晚依菁山常照寺。与至
叶修净业。日课法华楞严圆觉。持弥陀圣号以万数。
庆元已未春示疾。谓弟子曰。吾学大乘。求生净土。今
遂愿矣。乃累足坐逝。众闻天乐西来。徘徊顶上。茶毗
之馀。五色舍利。不可以[言*(〡/下)]。

** 智廉

居上虞化度寺。初遍参宗门。晚节一意西方。庆
元改元秋八月。书偈别众曰。我梦中见阿弥陀佛大
众围绕。而说法云。诸上善人。当须专修净业。来生我
国。说巳即隐。我既见相。往生必矣。即回身西向。作印
坐逝。

** 净观

居嘉禾寂光庵。修净土忏法十馀年。谓弟子曰。
我后月二十七日当去。至两日前见红华。次日黄华
满室。皆有化生。孩儿仙带。结束及期。入龛坐命众。诵
经念佛。顷之即脱去。

** 利先

居新城法慧。日诵法华。课咒念佛。至中夜其声
哀切。仰诉娑婆极苦。愿佛早垂接引。得遂往生。如是
十年。晚岁屡感祥。梦忽示疾。命众念佛。西向凝望。端
1551-A¶ 第 370c 页 X78-0370.png
坐而逝。

** 师安

受业乌镇普静。通华严宗旨。修弥陀忏。观想净
土二十年。昕夕不废。一生多病。临终忽精爽。谓弟子
曰。佛菩萨巳降。吾将行矣。即端坐而化。

** 如宝

受业霅川觉华。因闻自昔珍禅师梦设浴往生
事。遂发心开长堂浴二十年。及建立佛像。愿求往生。
年八十一。请众啜茶。言别。遽闻钟鸣一声。众皆惊异。
即向西加趺合掌。凝望而化。

** 显超

博州人。亲授金总持三藏秽迹持咒之法。济病
解冤。计所得施利五万缗。入永寿常住。后病中见佛
菩萨前迎。莲华遍满。技乐杂奏。弟子皆告留法师住
世救苦。净土变相渐渐隐没。乃复住十五年。行咒救
人。一日天乐异香。佛及众圣。如前迎接。即面西加趺
而化。

** 有开

居霅川千步寺。专修净业。朝暮不忘。于岁朝请
众念佛讽经。至西方世界。即瞑目长逝。

** 道生

居常熟兴福。造丈六弥陀像。得县令梅汝能施
财妆釆。即集众讽经。念佛陈白。恸哭辞佛。归卧房。书
偈坐亡。

** 若观

居乌镇嘉会。结十万人念佛。人各十万声。期先
得生者。次第汲引。师请法华光明二经。日满百部。二
十年中。诵满六十万部。誓与群生庄严净业。一日空
相来访。相陪斋食。忽索笔书偈。趺坐而化。

** 覃异

居馀姚龙泉。诵法华五千部。普贤行法弥陀经
1551-A¶ 第 371a 页 X78-0371.png
各万卷。静室礼佛。不舍昼夜。忽微疾。集众告曰。吾安
养有期。即面西累足而逝。

** 元肇

四明陆氏。文章陆佃之族。蚤岁习律。阅大藏。诵
莲经万部。又剌血书莲经一部。律宗诸疏三部。建炎
四年。金虏破四明。师时住湖心。虏逼之北行。至南徐
谓左右曰。吾将西归矣。即闻笙歌之声。一时军民咸
见。师西望念佛而化。

** 智印

居霅川祇园。常想念净土。朝夜无间。病中集众
讽弥陀经。甫毕加趺。合掌而化。

** 戒度

习律受业栖心。晚住馀姚极乐。病中作遗书。别
士夫道旧。命众诵观经。至法身观。厉声念佛。加趺而
化。

** 道琛

号圆辩。为南湖八世祖。于弥陀忏宴坐中。见法
智尊者。于法华忏中。见普贤放光。每月二十三日。建
净业会。以为常课。道俗俱至。一日示疾。愿平日一毫
之善。回向净土。集众讽观经。不绝七日。谓首座曰。吾
巳见佛身闻异香。乃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
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复令讽安乐行。至深入
禅定。见十方佛。嗒然而化。

** 有朋

号牧庵。住南湖。一日坐青玉轩。请行人讽观经。
至真法身观。复令大众唱佛。留偈坐亡。

** 妙云

四明杨氏。号慈室。自南湖。退处溪口吴氏庵。一
朝沐浴趺坐。谓侍人曰。吾有瓣香。藏之三十年矣。拟
临终焚之。用报佛恩。今正其时。及香光正炽。起白佛
1551-A¶ 第 371b 页 X78-0371.png
陈意。就座而化。

** 睎颜

字圣徒。四明人。一生不肯住山。晚年居桃源厉
氏庵。专心念佛十馀年。尝扁小轩曰忆佛。作偈有云。
随波追浪去翩翩。弹指声中七十年。岂不向来知忆
佛。欲从老去更加鞭。自怜忆佛暮年深。除佛无能写
我心。谁道万金为客好。终非一饭在家林。临终沐浴。
更衣端坐。念佛而化。

** 了宣

四明宝林肄业。入南湖光严堂。阅大藏。预法华
期忏。二十七年。与荣行人最相善。一日诣荣室默坐。
荣问之。师曰。西归有期。难忘道义。冀公净土重会耳。
荣喜曰。正所幸愿。忽示疾。请众讽弥陀经。念佛之际。
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息
利。合掌而化。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
观者以帕裛之。异香喷人。士庶闻之。倾城来裛。香涎
愈滋。阇维之处。舍利无算。

** 善荣

四明小溪周氏。入南湖观室十六年。阅藏经。修
期忏。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光明诸经。造弥陀像。
遇法会则拈施。自𦘕水墨观音。求者便与。宣公亡后
三年。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请众讽普贤行法经弥陀
经。念佛声中。加趺而化。时以为赴宣公净土之约。弟
子海印。高行似之。

** 祖辉

居四明郡城佛阁。逢人但云。阿弥陀佛说也。说
不得人。竟以说不得和上目之。鄞尉王用享夫妇事
之甚至。一日到其家。告别云。我明日行矣。及诸檀俱
1551-A¶ 第 371c 页 X78-0371.png
会。即入龛端坐。求甘瓜啖尽一枚。念佛而化。

** 如鉴

四明塔山。两阅大藏。长诵莲经。专志念佛。昼夜
不懈。晚年庵居。忽示疾。请邻庵诸僧。系念面西。加趺
含笑而化。

** 祖新

受业四明福源。布衣粝食。为行清苦。去寺不远。
有大姓方氏。以庵延之。乃于福源。创净土院造像栽
莲。月三八集道俗系念。一日往别方丈曰。二月十五
日。将西归。特来拜辞。枯肠欲得索面一碗。主人如其
欲。食讫。竟往净土院像前礼云。祖新将行。奉别尊像。
即归庵集众念佛。遽出众问讯曰。祖新巳拜辞如来
尊像。巳拜别福源方丈。今别众道友。十五日毕定归
去。愿诸仁者。勤心念佛。蚤得相会。即趺坐念佛。遽云。
佛巳至此。合掌而化。

** 中峰和尚

讳明本。钱塘人。得法于天目高峰。慧辩无
碍。密修净业。有怀净土诗百篇。道德人仰之如山斗。
龙象交参。朝廷屡遣使赐金帛。敕号普应国师。春秋
六十二。示寂之日。光明灿发。塔于天目山中。

** 善住

字云屋。苏州人。性禀高洁。不近声利。掩关六时
念佛。诵持大乘。礼拜忏悔。久病不易。吴中修净土者。
和尚为最。缁白多取则焉。终时异香满室。有安养传
谷响集。行世。

** 天如惟则

庐陵人。得法中峰。妙悟出人。建师子林菩
提正宗寺于苏城。有卧雪立雪二室。日坐其中念佛。
参学之流接武。师单提直指之外。复著净土或问劝
1551-A¶ 第 372a 页 X78-0372.png
人。终时灵瑞不一。年六十九。塔水西之原。

** 普度

丹阳人。弱冠出家。初参宝山慧禅师。深器之。居
庐山东林寺。善法堂。笃修念佛三昧。著莲宗宝鉴十
卷。阐化京师法王寺。灌顶国师进呈其书。降旨褒美。
梓行天下。有开导人天续佛慧命复振东林之语。临
终别众。念佛而逝。世称优昙宗主。

** 妙文

九岁出家。三十始出世。纵无碍辩。若峡倒川奔。
后专修念佛三昧。临终预知时至。命诸弟子。高声念
阿弥陀佛。面西趺坐而蜕。

** 盘谷

状貌不扬。而志气超迈。性耽山水。尝云。足迹半
天下。诗名满世间。时高丽沈王。闻师德望。聘讲华严。
七众倾服。沈王大悦。后至松郡。构精舍。勤修净业。日
课念佛。年七十无疾。预告以时。端坐示寂。

** 楚石梵琦

蜀人。笃信西方。因抵燕京。闻楼鼓声。大彻。
洪武初。三诏说法京都。皇情大悦。后筑室号西斋。一
意净业。有忆安养诗曰。日夜思归未得归天。涯客子
梦魂飞。觉来何处雁声过。望断故乡书信稀。几度开
窗看落月。一生倚槛送斜晖。黄金沼内如󳯟藕。想见
华敷数十围。尝见大莲华充满世界。弥陀在中。众圣
围绕。将示寂。示众曰。吾行矣。人问何生。答曰西方。又
问。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乃厉声一喝。泊然而化。

** 祖香

江西新喻人。于山东龙潭寺。精修净业。有居士
王杰者筑。庵延之。未几语杰云。某日当归。家众苦留。
香云。归安养家耳。及期敷座。西向坐逝。举龛入山。化
1551-A¶ 第 372b 页 X78-0372.png
火自焚。

** 慧日

号东溟。姓贾氏。即宋相似道之诸孙。似道谪戍。
时师尚幼。志求出家。至正间。下天竺灾。元臣高纳麟
请师新之。至洪武二年。上召见奉天殿。朱颜白眉。备
奏称旨。太祖顾谓众僧曰。尔等何不质诸经奥义于
白眉法师。嗣后召见。但以白眉呼之。后归上天竺日。
修弥陀忏。以臻净业。一夕梦青莲生方池中。寤告众
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后四日合爪趺坐而化。

** 法师莲池

讳袾宏。杭州沈氏。弱冠栖心佛乘。嘉靖丙
寅。依无门性天薙染。寻受具戒。单瓢只履。遍历知识。
时辨融笑岩两禅宗最著。就参。多所契合。北游五台。
感文殊放光。隆庆辛未。见云栖山水幽寂。遂结茆终
焉。环山多虎灾。师为讽经。施食虎。患以宁岁旱。循田
念佛。随足所至。时雨沾澍。自此化道大盛。师独辟净
土一门。融会三藏。指归惟心。四方缁白顶礼问道者
相踵。名公巨卿。如陆光祖张元忭冯梦祯陶望龄虞
淳熙宋应昌辈。靡不心折归依。师天性笃孝。每怀木
主出游。食则具供。丛林济孤。必荐沈氏先宗慈悲幽
冥。自习𦦨口。恒亲设放。屡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
观力然也。拯救物命。撰戒杀放生文。城内外及山中
俱置放生池。万历中。慈圣太后。遣中贵询法。赐紫衣
黄金。使者出金。归常住。衣奉高阁。未尝挂体。师肩荷
正法。修四安乐行。以念佛三昧。普摄三根。著弥陀疏
钞云栖法汇二十馀种。行世。临终半月前。入城别故
1551-A¶ 第 372c 页 X78-0372.png
旧。弟子宋守一等曰。吾将他往。还山与众话别亦如
之。众以师欲谢客。辄居长寿庵。莫测其故。至期面西
念佛。端坐而逝。大众哀请留嘱。闭目复开云。老实念
佛。莫换题目。时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世寿八旬
有一。僧腊五十。莲宗之祖。匡山逮宗赜。而八海内论
定协一。以师为九祖云。

** 宝珠

尝游杭郡嘉禾间。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无恒
居。平时惟念佛不绝口。人唤之。才应对。即连声念佛。
更无杂语。一日告众曰。吾行矣。索浴毕。化去。

** 真青

十九出家。参无字话。闻舟触岸声有省。后迁华
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梦见西方三圣。万历癸巳
正月。告终。众曰。和尚往生何品。曰。中品中生也。胡不
上品生耶。曰。吾戒香所熏。位止中品。言毕而化。

** 佛石

号法雨老人。母梦僧以伽黎覆体而生。幼时恶
闻腥膻。十四剃染。十八受具戒于莲池大师。三十谒
紫柏禅师于金陵。亲承授记。师性孤卓。不事世缘。晚
年谢客。避居于武林峰顶。搆一室开一圹。曰。吾生可
栖。死可葬。既久示病。弟子请留偈。师走笔书曰。一句
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半
夜钟声到客󳯟。投笔而逝。

湖广。黄州有无名僧。专念阿弥陀佛。昼夜不撤。随其
所见。皆称阿弥陀佛。崇祯癸未。黄总戎鼎守郡城。师
大声念佛。冲其道执之。适张献忠攻黄州。师亦留城
上。夜间念佛。且频呼醒睡。军士恨之。缚投城下。未几
1551-A¶ 第 373a 页 X78-0373.png
复在城上念佛。如是四次。每东城下。则西城上。南城
下。则北城上。中军白于总戎。始敬礼焉。时黄州大饥。
人相食。师出城外。饥民持刀。化师舍身。师解衣示众
云。俟我念佛千声即食我。念至三百声。众急欲加刃。
忽有兵马。从空中来。饥民惊散。而师巳在城中矣。山
中猎人得一大虎。师募之放生。猎人索三十金。师止
得四金。猎人云。汝能执虎耳。三匝而不伤汝。则与汝
虎。师遂授记虎执虎耳。三匝纵之。逸虎归依师不去
师与虎同住黄麻山金刚洞中。内相卢九德督兵。过
黄州。诣山访之。欲见虎。师语虎。止探头于外。卢欲见
全身。虎乃大叫跃出。卢亦归依焉。师一日行街中。见
一鸡高声念佛。鸡亦随声而念。庚寅。师欲之武林。道
经白门。寓秦淮河傍。端午见游󳯟。有巨公钱某。曾归
依师。呼云。钱阿弥陀佛亦在舟中耶。登岸见师。师问
同游人。知为某。某放声大哭曰。众生以苦为乐如是。
钱恳示修行之要。师云。一心念阿弥陀佛。复云。我行
后。汝有疑。可问觉浪。此明眼人也

** 晋陵天宁释海宝

初值禅堂蔬腐。每晨起。辄留腐菜
数担列寺门。遇行人募钱置其上。完则令卖者收去。
始携入供僧。遇不乐施者。务里许跟随化之。不轻易
人。破衲虱盈于上。暇则席地念佛。恒拈虱易上下。总
不离其身也。踰年募蔬腐外。更乞分釐。积至数金。便
恳众诵经。礼忏巳。则念佛回向。历年如是。崇祯间。词
林郑胙长约师朝南海。巳而却之。发棹后。每见师在
1551-A¶ 第 373b 页 X78-0373.png
陆前行。追之不及。迨登山入殿。又见师在上炷香。遣
使伺同回复不得。郑抵郡。即诣寺候师。弟子云。师沈
卧巳月馀。茶水俱不啜。昨方索饮起耳。郑因述其神
异。郡人由此钦信。师一日廖君可来别师。师嘱曰。某
月日可相晤。以了世缘。廖如期至。师煮茗酌云。烦居
士。为老衲作一小影。君可写就不特形神迥。肖即敝
衣虮虱亦觉历历浮动。殆化工笔也。越旬日。趺坐念
佛而化。

** 藕益法师

智旭。号素华。初参宗门。后因大病。发意西
归。精修净业。著有弥陀要解佛顶玄文净信堂集天
乐鸣空等书。临化瑞应非一。

** 实相

中年出家于佛日寺。惟勤修苦行。照管常住。为
事随作。务随念佛。所得即施。不留馀赀。不与人诤。亦
无怒容。壬申秋。忽一日语人曰。吾明日当西逝。乃借
云栖一老人坐龛。次日洗浴。著新净衣。剃𩬊未竟。巳
坐脱矣。

** 道枢

仁和人。每劝人以念佛为前矛。平居勇猛念佛。
不染世缘。顺治乙未。梦与神僧登玉屏峰顶。丙申六
月示疾。二十六日朝。语众曰。夜梦神僧来迓。岂即昔
之登玉屏峰者耶。至戌时。忽见幡盖盈空。莲华布地。
即趺坐合掌。念弥陀佛号百馀声。安详而逝。龛有异
香。

** 具宗

无锡人。以念佛三昧。诲人不倦。顺治巳亥。示疾
约时沐浴。但著一履。密表只履。归西之意。诵弥陀经
1551-A¶ 第 373c 页 X78-0373.png
毕。念阿弥陀佛十声。举笔书大字云。廓落灵虚。无往
来处。掷笔而化。

** 新𠁼

讳大真。童身出家武林莲居庵。受绍觉师之法。
行般舟三昧。终时诸弟子同梦见。满空天神执持香
华唱云。迎新𠁼大师生西方。及旦弟子聚而候之。师
身康。念佛相见如常。过三日忽坐化。

** 林谷

绍兴人。住罗山之西界。破衲麻鞋。惟劝人念佛
为要务。至终时。见白云立。佛来迎而化。土人改其庵。
曰白云。

** 万缘

俗姓乔氏。长兴人。为人淳和。平日詈之弗嗔。誉
之弗喜。专持弥陀佛号数十年。康熙二年六月。无疾
忽自缚草龛。九月初六日。自入龛。趺坐而逝。

** 本冲

杭郡人。居张家寺。素专法席。开导群蒙。康熙十
一年九月。示疾告终。有顷复苏。谓大众曰。我平日缺
念佛工夫。今去无坐位。汝等当助我念佛。众为合掌
称念。逾时而逝。

** 尔立

名广志。会稽人。出家后结茅天台黄金洞。专修
净业。苏州吴山殷天成诣天台饭僧。服师道行。延住
吴山。接引庵。垂三十馀年。随机化导。指归净土。从受
归戒者异百人。尝结期念佛昼夜不绝声。其弟子造
之。见师经行之地。大书阿弥陀佛放金色光。讶之以
问师。师曰。汝自本光发现耳。乾隆二十六年四月望。
要弟子四人。诣庵供佛。临别曰。明日午前当来送我。
及期众至。焚香诵阿弥陀经。称佛名千声。端坐而逝。
1551-A¶ 第 374a 页 X78-0374.png

** 实定

号闻学。上海人。尝主天目禅原寺。晚至苏州文
星阁。既彻法原。应机利物。慧辩无碍。时为学人。提唱
念佛法门。作念佛偈云。念佛念自心。念体元空寂。当
念了无依。心心无别佛。又曰。西方开净域。不染世间
情。前路无知巳。君须独自行。又尝作净土诗一百八
首。畅演惟心之旨。普劝人发回向心。乾隆四十一年。
还江阴香山寺。岁杪得疾。明年正月三日。嘱付后事。
至黄昏起坐。呼众至。命具汤。洗手者再。连称阿弥陀
佛。说偈而逝。

** 誓愿

名佛安。苏州人。年三十馀。投上津桥天竺庵为
僧。巳而住北濠大王庙。以念佛为课。得钱辄买香华
供佛。放诸鱼鸟。乾隆四十一年。有疾。逝前三日。遣徒
往狮林寺。请僧礼净土忏。施食一坛。期满别众。称佛
名。香三炷。日午曰行矣。端坐而逝。

** 旅亭和尚

名际会。嘉善人。得法于闻学老人。机锋迅
利。尝主席禅原。巳而至苏州文星阁。自言在天目西
方庵。修念佛三昧。风声水声。鸟声虫声。悉皆作唱佛
声。及是掩关念佛。作偈曰。截断世人生死路。别开化
外一乾坤。不知那个脚跟稳。放下身心入此门。乾隆
四十六年。下痢。语戒弟子沈敬孚曰。昼夜弥陀十万
声。一一从自巳胸中流出。方少有相应分。那得工夫
说。閒话管閒事。命侍者具汤沐浴。其明日遂逝。

** 祥峰达文

吴门人。乾隆五十六年冬。方闭关文星阁。
修念佛三昧。夜梦三人入室南向坐。其一僧服。傍两
1551-A¶ 第 374b 页 X78-0374.png
居士。神仪俨然。上有白光覆顶。文礼问大德。自何方
来。僧服曰西方。文曰。莫非佛国中人否。曰然。因问大
德何名。三人同声曰。汝名甚么。曰达文。僧服曰。却来
妄语。曰真也。非妄。僧服又问。汝名甚么。曰达文。僧服
曰还要妄语。曰弟子实非妄语。僧服曰。一切众生以
妄为真。执假为实。故受轮转。若有智者。知是虚妄。即
无轮转。汝莫自迷失本真心。当知真心无心。真知无
知觉。知乃魔佛无知觉。汝当信受。莫怀疑惑。文言下
开悟曰。的是佛法不可思议。又问。既自佛国中来。曾
见阿弥陀佛否。左一人曰。我向汝说。汝终不信。汝须
亲见。始得三人齐起。各向文顶上。一拍说偈曰。应当
勤精进。修诸清净业。因深则果实。慎勿生疑惑。又曰。
诸法从心生。诸法从心灭。心法本来空。取舍不可得。
又曰。生佛心法等。譬如梦中境。如幻三摩提。汝巳知
少分。偈毕。即腾空向西而去。空中乐音嘹亮。文向晨
而觉。盖此梦。一令修净业人解第一义。无念而念。无
生而生。不住中涂。直趋宝所。二令豁达狂禅。知有净
土一门。发无上菩提。修如幻三昧。可作莲宗眼目。

* 高尼净因

** 大明

志尚清修。誓生净土。每入室礼念。先着净衣。口
含沈香。文帝后甚重之。将终之日。众忽闻沈香满室。
俄而光明如云。隐隐向西没焉。

** 法盛

居金陵道场寺。习十六观想。一夕礼像。遇病假
寐。见大士乘杂华云。出宝色光。前来相迎。时诸尼款
1551-A¶ 第 374c 页 X78-0374.png
门问疾。咸见光明迸溢。盛曰。佛及菩萨放光度我。言
竟而绝。

** 道爰

丹阳人。先于诸事。造大像七躯。务极精丽。又冶
金铜。造无量寿佛像。忽于眉间。放大光明。地皆金色
像。与爰记曰。汝舍此身。必生我国。即于像前。端坐而
化。

** 法藏

居金陵。勤志念佛。夜间见佛菩萨来慰问。光明
照寺。奄然迁化。

** 净真

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遍。专
志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净土宝
莲花上童子游戏。吾巳得上品生。言讫加趺而化。祥
光满寺。

** 悟性

居庐山。念佛愿求往生。忽闻空中音乐。谓左右
曰。我巳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华。生
宝池中。以待其生。言毕而逝。

** 能奉

钱塘人。专修净业。常梦佛光照身。或闻诸尼善
言开发。一日无疾。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
诵佛声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
乐音西迈。

** 慧安

居四明下水。大魁姚颖之属也。住小溪杨氏庵。
专业西方。诵金刚般若。寒暑不易节。常于室中佛光
下烛。一日示疾。端坐以手摇曳。戒众人勿喧。移时曰。
佛至矣。令众念佛。倏然脱去。寿九十六。

** 无为

萧山来氏女。幼誓不嫁。蔬食念佛。年二十薙𩬊
1551-A¶ 第 375a 页 X78-0375.png
结茆。专修净业三十。游方参学。凡所历处。有病苦者。
随物取与。煎汤服之即愈。嘉靖间。宫中时疫。风闻于
朝。召赴有验。赐无为心禅师之号。送归故庐。将终日。
有神僧投宿。无为却之再三。神僧劝诫。而进权宿。禅
床睡醒。不见知是。神僧便起坐。偈云。六十四年活计
今朝撒手归西。得个菩提三昧。依然明月清风。即逝。
茶毗一团舍利。塔于冠山。

** 本印

号岐松。吴县人。幼多病。因发愿出家。年二十五。
父母送之城中圆通庵。薙染。寻受具戒。别买屋数间
以居。名曰观幻。戒行洁清。勤修福业。历诸名刹。供佛
饭僧。回向净土。其年八月。自九华归。结期礼大悲忏。
甫逾二七。忽感微疾曰。吾生缘其尽乎。遂撤忏。专持
佛名。至十月初旬。卧床七日。右胁西向。念佛无间。巳
而嘱付后事。命其徒。诵阿弥陀经。至三周。寂然而逝。

** 遂钦

号越成。无锡人。九岁出家。稍长。遇一尼师激发。
专持佛名。行住无间。寻住苏州南园白衣庵。兴复殿
堂。念佛益切。年五十始受具戒。至五十五。乾隆五十
三年三月。鸡初鸣。召其徒曰。吾将去矣。徒曰。师无他
恙。何出此言。因泣下。师曰。痴人。哭我何益。认真念佛
可尔。遂趺坐西向。同称佛名。尽炷香乃逝。

** 律宗

号圣可。嘉定人。三岁失母。其祖母携至苏城圆
通庵。寻薙染。受具戒。少好礼佛。长习法华经。苦不能
解义。因愤诣金山。及杭州崇福。参究累冬。归而专修
净业。屡诣诸名山。供佛饭僧。年五十三。得咳疾。遂闭
1551-A¶ 第 375b 页 X78-0375.png
关不出。以西方为期。至年六十四。正月望。集诸缁白。
同称佛名。至日昃顾视左右。劝勉修行。语剧苦切。寻
举手称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者
三。趺坐而逝。莲华香满室中。

** 佛琦

号见琳。长洲人。自少不愿有家。既长。其母送阊
门外雨华庵。薙染。寻受具戒。巳而受城中崇佛庵尼
道坚嘱付。继为庵主。募金千馀两。造西方三圣旃檀
像高八尺。岁结七日期场。集净行僧。为念佛会。历诸
名山。供佛饭僧。为常州天宁寺置田州亩。晚年专修
净业。将逝前三日。见菩萨现身两童子侍。或言。闻菊
华香。师曰。此青莲华香也。乾隆五十六年八月晦。有
近事女问疾。师令扶起。集众焚香。称佛名可二千声。
遂逝。

西舫汇征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