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3b 页
净土圣贤录卷六
*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 智旭
智旭。字藕益。姓钟。吴县人。父持白衣大悲咒。梦大士
送子而生旭。少以圣学自任。著书辟佛。凡数千言。及
阅云栖竹窗随笔。乃焚所著论。年二十。读地藏本愿
经发出世志。日诵佛名。天启元年。年二十四。听一法
师讲经。疑情忽发。用心参究。巳而豁然。寻掩关于吴
江。遇疾且殆。始一意求生净土。疾少閒。结坛持往生
咒。七日。说偈曰。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观世音势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3c 页 X78-0273.png
至。海众菩萨僧。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旷劫不暂
停。无救无归趣。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虽复预僧
伦。未入法流水。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良由无始
世。不植胜善根。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乘我本誓
船。广度沈沦众。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是故于娑
婆。毕定应舍离。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
力。悉拯暴流人。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
炷。结一七净坛。专持往生咒。惟除食睡时。以此功德
力。求决生安养。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宁即堕泥
犁。令疾生改悔。誓不恋人天。及以无为处。仰愿大威
神。力无畏不共。三宝无边德。加被智旭等。折伏使不
退。摄受令增长。其后历住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
新安。广宏台教。而归老于灵峰。时诸方禅者。多以净
土为权教。遇念佛人必令参究谁字。旭独谓持名一
法。即是圆顿心宗。有卓左车者。尝设问言。如何是念
佛门中向上一路。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如何是念
佛人最后极则。如何是淆讹处脑后一锤。冀和尚将
向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语。撇向一边。亲见如来
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旭答言。向上一著。非
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巳是曲为下根。果大丈
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佛有隔。
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净
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
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
停。无救无归趣。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虽复预僧
伦。未入法流水。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良由无始
世。不植胜善根。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乘我本誓
船。广度沈沦众。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是故于娑
婆。毕定应舍离。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
力。悉拯暴流人。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
炷。结一七净坛。专持往生咒。惟除食睡时。以此功德
力。求决生安养。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宁即堕泥
犁。令疾生改悔。誓不恋人天。及以无为处。仰愿大威
神。力无畏不共。三宝无边德。加被智旭等。折伏使不
退。摄受令增长。其后历住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
新安。广宏台教。而归老于灵峰。时诸方禅者。多以净
土为权教。遇念佛人必令参究谁字。旭独谓持名一
法。即是圆顿心宗。有卓左车者。尝设问言。如何是念
佛门中向上一路。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如何是念
佛人最后极则。如何是淆讹处脑后一锤。冀和尚将
向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语。撇向一边。亲见如来
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旭答言。向上一著。非
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巳是曲为下根。果大丈
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佛有隔。
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净
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
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4a 页 X78-0274.png
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
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若
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
净土。此是淆讹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
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伹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
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
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
界。又尝示人云。夫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力
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伹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
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
如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
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尅。或有巧
设方便。欲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
上。殊不知一念现前之心。本自离句绝非。不消作意
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离见。何劳说
妙说元。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
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
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则永
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
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著宗门人。又思参
究问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不了。帐
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
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
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若
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
净土。此是淆讹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
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伹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
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
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
界。又尝示人云。夫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力
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伹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
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
如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
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尅。或有巧
设方便。欲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
上。殊不知一念现前之心。本自离句绝非。不消作意
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离见。何劳说
妙说元。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
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
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则永
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
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著宗门人。又思参
究问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不了。帐
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
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4b 页 X78-0274.png
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
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
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
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
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
若于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
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
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名为真念佛也。要到
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
分明。刻定谋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
记数亦得。不记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
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
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公案。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
终时。决然用不著。顺治十年冬。有疾。遗命阇维后。屑
骨和粉。分施禽鱼。结西方缘。明年正月二十一日晨
起。病良巳。午刻。趺坐绳床向西举手而逝。年五十七。
既寂二年。如法阇维。启龛发长覆耳。面如生。门人不
忍从遗命。收其骨塔于灵峰(灵峰宗论)。
** 如会
如会。号妙圆。姓谭。顺天人。少断肉。二十九岁出家。誓
行头陀。胁不著席。前后共然六指以忏宿业。炼顶烧
臂无算。初至南方。唯事苦行。后为道侣所感发。一心
念佛。遂得豁忘身世。见一切缁素。不作寒温语。诲人
必猛厉恳切。单巳独行。不蓄长物。夏弃冬衣。冬尽舍
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
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
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
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
若于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
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
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名为真念佛也。要到
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
分明。刻定谋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
记数亦得。不记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
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
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公案。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
终时。决然用不著。顺治十年冬。有疾。遗命阇维后。屑
骨和粉。分施禽鱼。结西方缘。明年正月二十一日晨
起。病良巳。午刻。趺坐绳床向西举手而逝。年五十七。
既寂二年。如法阇维。启龛发长覆耳。面如生。门人不
忍从遗命。收其骨塔于灵峰(灵峰宗论)。
** 如会
如会。号妙圆。姓谭。顺天人。少断肉。二十九岁出家。誓
行头陀。胁不著席。前后共然六指以忏宿业。炼顶烧
臂无算。初至南方。唯事苦行。后为道侣所感发。一心
念佛。遂得豁忘身世。见一切缁素。不作寒温语。诲人
必猛厉恳切。单巳独行。不蓄长物。夏弃冬衣。冬尽舍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4c 页 X78-0274.png
夏。尝在水草庵。谓刘道澄曰。一心念佛。专求上品上
生。便是向上第一义。子等他日方信此言。顺治五年
秋。过淮安清江浦。众共留之。未几以一衲赠万德庵
主人。且嘱之曰。吾不久将去。特一事相托。主人曰。和
尚方来。何遽言去。曰。西方去耳。可以遗身付江流中。
普与鱼虫结净土缘。主人辞不敢。会曰。然则茶毗后。
以骨和面粉。为我结缘何如。主人曰诺。因命购大烛
好香。众莫测其意。十月十九日。夜四鼓。大呼主人曰。
速启大门。烧香然烛。主人然烛竟。视之。寂然坐逝矣。
远近闻异香。遵遗命。茶毗粉骨送之江。年七十一(灵
峰宗论)。
** 大勍
大勍。字冲符。姓边。绍兴诸暨人。髫年出家于邑之大
雄寺。及长闻云栖声教。因渡江礼焉。机缘契合。遂倾
心净土。晚年。憩锡大善禅堂。雅好华严。日诵一函。著
怀净土诗一百八首。今录其四首。一云。佛种从缘起
大机。吾今活计掩吾扉。身轻炼得同仙鹤。极乐横横
一直飞。一云。自笑山僧不奈何。乾坤浪荡热心多。逢
人要说西方话。指示明明一刹那。一云。苦尽甘来届
晚年。佛声念彻齿流泉。金台少见庭槐兆。再著精勤
勿怨天。一云。兀然起念念伽婆。平地无风自作波。念
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顺治六年十一月。
示疾。亲书封龛记对。属诸后事。至期起坐。著净衣。面
西称阿弥陀佛而逝(冲符禅师净土诗并跋)。
生。便是向上第一义。子等他日方信此言。顺治五年
秋。过淮安清江浦。众共留之。未几以一衲赠万德庵
主人。且嘱之曰。吾不久将去。特一事相托。主人曰。和
尚方来。何遽言去。曰。西方去耳。可以遗身付江流中。
普与鱼虫结净土缘。主人辞不敢。会曰。然则茶毗后。
以骨和面粉。为我结缘何如。主人曰诺。因命购大烛
好香。众莫测其意。十月十九日。夜四鼓。大呼主人曰。
速启大门。烧香然烛。主人然烛竟。视之。寂然坐逝矣。
远近闻异香。遵遗命。茶毗粉骨送之江。年七十一(灵
峰宗论)。
** 大勍
大勍。字冲符。姓边。绍兴诸暨人。髫年出家于邑之大
雄寺。及长闻云栖声教。因渡江礼焉。机缘契合。遂倾
心净土。晚年。憩锡大善禅堂。雅好华严。日诵一函。著
怀净土诗一百八首。今录其四首。一云。佛种从缘起
大机。吾今活计掩吾扉。身轻炼得同仙鹤。极乐横横
一直飞。一云。自笑山僧不奈何。乾坤浪荡热心多。逢
人要说西方话。指示明明一刹那。一云。苦尽甘来届
晚年。佛声念彻齿流泉。金台少见庭槐兆。再著精勤
勿怨天。一云。兀然起念念伽婆。平地无风自作波。念
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顺治六年十一月。
示疾。亲书封龛记对。属诸后事。至期起坐。著净衣。面
西称阿弥陀佛而逝(冲符禅师净土诗并跋)。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5a 页 X78-0275.png
** 大真
大真。号新伊。姓周。常德武陵人。在襁褓中。即能合掌
称南无佛陀。逮就外传。不伍群儿。聚沙画地为佛塔。
或趺坐观鼻。九岁诣莲居绍觉师受归戒。遂依座下。
十五薙发。二十入云栖受具戒。真父母先后礼绍觉
师出家。真就养无方。数十年如一日。师殁。真主莲居。
著唯识合响。兼授金刚宝戒。建大悲坛。兼修事理二
忏。年七十一。秋示微疾。集居士弟子。嘱以护持正法。
越七日。沐浴更衣。趺坐持珠。与众同称佛号。顷之声
息俱寂。鼻垂玉箸。过尺许。踰时顶犹热。先是优婆塞
周氏。梦天乐迎真西逝。急偕戚属数人来受皈戒。庵
主道声。预以元日梦真坐莲台上云(灵峰宗论)。
** 道枢
道枢。仁和人。通天台教。笃志净业。不亲世缘。顺治十
二年。梦偕神僧登玉屏峰顶。明年六月。微疾。二十六
日。蚤起语众曰。吾夜梦神僧来迓。岂即昔之登玉屏
峰者邪。人静时。忽见幡盖盈空。莲华布地。即趺坐合
掌。朗诵法华经题七遍。唱阿弥陀佛百馀声。安详而
逝。颜色不变。龛几间。异香郁然(净土全书)。
** 崇文
崇文。不详其所出。受业云栖宏公之门人。住常熟南
洙村静室。双目失明。乃专心念佛。夜每登座施瑜伽
食。三年不辍。顺治十五年三月十四日。遣其徒行先
报城中缁素曰。明日当西归。特遣告别。明日凌晨众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5b 页 X78-0275.png
集凡三十馀人。文坐于床。命其徒诵弥陀经一卷。诵
毕入寂。室中香气。三日不散(净土约说后跋)。
** 具宗
具宗。常州无锡人。讲天台止观。修念佛三昧。诲人不
倦。顺治十六年。示疾。具汤沐浴。著一履。诵弥陀经毕。
唱佛十声。大书八字云。廓落灵虚。无往来处。掷笔而
逝。趺坐三日。颜色不变(净土全书)。
** 读体
读体。字见月。姓许。其先江南句容人。从军滇黔。以功
袭指挥使。遂家于楚雄。体不欲袭官。去之剑州赤宕
岩。修真三载。一日遇老僧授以华严经。披阅大悟。遂
出家。受具戒于三昧光律师。三昧主宝华山。将示寂。
授以衣钵为宝华第二代祖。静修般舟三昧。不坐不
卧不依倚。昼夜壁立者九十日。四方缁素。翕然归附。
南北礼请开戒者无虚月。一日示微疾。曰。勿进汤药。
后七日吾当行矣。至期寂然而逝。年七十九。茶毗。见
莲华佛相腾于火中。获五色舍利升馀(宝华山志)。
** 林谷
林谷。绍兴人。住罗山之西南。破衲麻鞋。唯劝人念佛。
一日见白云中有佛来迎。遂化去。土人名其庵曰白
云(净土全书)。
** 万缘
万缘。姓乔。湖州长兴人。为人愚钝。人詈之弗嗔也。誉
之弗喜也。专持佛号数十年。康熙二年七月。忽自缚
毕入寂。室中香气。三日不散(净土约说后跋)。
** 具宗
具宗。常州无锡人。讲天台止观。修念佛三昧。诲人不
倦。顺治十六年。示疾。具汤沐浴。著一履。诵弥陀经毕。
唱佛十声。大书八字云。廓落灵虚。无往来处。掷笔而
逝。趺坐三日。颜色不变(净土全书)。
** 读体
读体。字见月。姓许。其先江南句容人。从军滇黔。以功
袭指挥使。遂家于楚雄。体不欲袭官。去之剑州赤宕
岩。修真三载。一日遇老僧授以华严经。披阅大悟。遂
出家。受具戒于三昧光律师。三昧主宝华山。将示寂。
授以衣钵为宝华第二代祖。静修般舟三昧。不坐不
卧不依倚。昼夜壁立者九十日。四方缁素。翕然归附。
南北礼请开戒者无虚月。一日示微疾。曰。勿进汤药。
后七日吾当行矣。至期寂然而逝。年七十九。茶毗。见
莲华佛相腾于火中。获五色舍利升馀(宝华山志)。
** 林谷
林谷。绍兴人。住罗山之西南。破衲麻鞋。唯劝人念佛。
一日见白云中有佛来迎。遂化去。土人名其庵曰白
云(净土全书)。
** 万缘
万缘。姓乔。湖州长兴人。为人愚钝。人詈之弗嗔也。誉
之弗喜也。专持佛号数十年。康熙二年七月。忽自缚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5c 页 X78-0275.png
草龛。有殷任之者。与缘善。谓曰。师既缚龛。我往苏卖
茶归。当为置褥。缘曰。承汝好心。恐不及待耳。至九月
一日。微疾。但饮白水。至六日方午。自入草龛。趺坐而
逝(净土全书)。
** 胜慈
胜慈。字与乐。姓杨。滁州北谯人。出家鸡鸣寺。年十四。
谒西竺大师。学唯识论。未契。时碧空大师讲法华经
于师子窟。慈往依焉。尝以生死大事。启发二亲。二亲
感悟。俱出家。年二十九。西竺以衣钵付之。明年。主鸡
鸣寺。后居上乘庵。唯以净土为归。未几示疾。临终谓
母氏曰。弥陀舟航。能渡苦海。言讫而逝。时康熙二年
十二月七日也。年五十七(贤首宗乘)。
** 成时
成时。号坚密。姓吴。徽州歙县人。少为诸生。年二十八
出家。于禅教二宗。参访略遍。及见藕益法师。遂终身
依止。卒传其道。歙人延时居仰山。山中猛兽皆驯伏。
自撰斋天法仪。感天神现身。人多见者。后往江宁。驻
锡天界半峰。宏灵峰之遗教。勤修净业。日有定课。虽
甚寒暑不少懈。刻净土十要。为之序以畅其旨。其文
曰。净土法门者何。法界缘起也。何谓法界。吾人现前
一念之心。不唯非块然。亦复非倏尔。才有能起。即属
所缘。非能缘者。不得巳强名之曰无相。然虚空兔角。
亦受无相之名。而虚空有表显相。兔角有断无相。非
真无相。又不得巳强名此无相曰真。唯其无相而真。
茶归。当为置褥。缘曰。承汝好心。恐不及待耳。至九月
一日。微疾。但饮白水。至六日方午。自入草龛。趺坐而
逝(净土全书)。
** 胜慈
胜慈。字与乐。姓杨。滁州北谯人。出家鸡鸣寺。年十四。
谒西竺大师。学唯识论。未契。时碧空大师讲法华经
于师子窟。慈往依焉。尝以生死大事。启发二亲。二亲
感悟。俱出家。年二十九。西竺以衣钵付之。明年。主鸡
鸣寺。后居上乘庵。唯以净土为归。未几示疾。临终谓
母氏曰。弥陀舟航。能渡苦海。言讫而逝。时康熙二年
十二月七日也。年五十七(贤首宗乘)。
** 成时
成时。号坚密。姓吴。徽州歙县人。少为诸生。年二十八
出家。于禅教二宗。参访略遍。及见藕益法师。遂终身
依止。卒传其道。歙人延时居仰山。山中猛兽皆驯伏。
自撰斋天法仪。感天神现身。人多见者。后往江宁。驻
锡天界半峰。宏灵峰之遗教。勤修净业。日有定课。虽
甚寒暑不少懈。刻净土十要。为之序以畅其旨。其文
曰。净土法门者何。法界缘起也。何谓法界。吾人现前
一念之心。不唯非块然。亦复非倏尔。才有能起。即属
所缘。非能缘者。不得巳强名之曰无相。然虚空兔角。
亦受无相之名。而虚空有表显相。兔角有断无相。非
真无相。又不得巳强名此无相曰真。唯其无相而真。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6a 页 X78-0276.png
故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皆在我现前
一念无相真心中。炳然齐现。心无相而真。从心所现。
一切诸法。莫不无相而真。是故于中随拈一毫末。一
一皆具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而无馀
欠。乃至一欬一掉。一名一字。罔非自心之全体大用。
而欬掉名字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此所谓法界也。何
谓法界缘起。圣凡皆此法界。非粗妙。无减增。不涉生
死。不干迷悟。而悟顺法界故。出生二种涅槃。迷逆法
界故。妄现二种生死。迷逆生死。法界宛然。无奈众生
从未悟故。终不能了。诸佛菩萨悯之。从一真法界。起
种种因缘。世出世间事类无算。一介蝼蚁。万圣互援。
神力既同。慈心亦等。而众生迷逆妄故。受化不齐。于
诸佛菩萨平等光中。有有缘无缘。及缘中浅深久近
之异。缘分差等。化辨从违。若或无缘。徒劳引领。此所
谓法界缘起也。是故建化门中。只论系珠一义。如法
华妙典。广谈宿因。先圣以四释阐明(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
而必以因缘居首。由缘匪一。故教网弛张。由教无方。
故恩德贯彻。由恩不可穷尽。故得消归自巳。领纳家
珍。故知因缘即第一义。是旨也。精研藏教。备考群宗。
由忍土而遐揽十虚。从末流而旷观三际。则求生净
土一法。诚法界第一缘起矣。说者谓阿弥愿胜。驾越
诸方。然诸佛愿等。子等心等。法性海中。岂容优劣。而
千经万论。极口指归乐邦。十方广长。同声劝赞光寿
者。何哉。缘在故耳。缘何谓在。信也。何谓不在。不信也。
一念无相真心中。炳然齐现。心无相而真。从心所现。
一切诸法。莫不无相而真。是故于中随拈一毫末。一
一皆具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而无馀
欠。乃至一欬一掉。一名一字。罔非自心之全体大用。
而欬掉名字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此所谓法界也。何
谓法界缘起。圣凡皆此法界。非粗妙。无减增。不涉生
死。不干迷悟。而悟顺法界故。出生二种涅槃。迷逆法
界故。妄现二种生死。迷逆生死。法界宛然。无奈众生
从未悟故。终不能了。诸佛菩萨悯之。从一真法界。起
种种因缘。世出世间事类无算。一介蝼蚁。万圣互援。
神力既同。慈心亦等。而众生迷逆妄故。受化不齐。于
诸佛菩萨平等光中。有有缘无缘。及缘中浅深久近
之异。缘分差等。化辨从违。若或无缘。徒劳引领。此所
谓法界缘起也。是故建化门中。只论系珠一义。如法
华妙典。广谈宿因。先圣以四释阐明(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
而必以因缘居首。由缘匪一。故教网弛张。由教无方。
故恩德贯彻。由恩不可穷尽。故得消归自巳。领纳家
珍。故知因缘即第一义。是旨也。精研藏教。备考群宗。
由忍土而遐揽十虚。从末流而旷观三际。则求生净
土一法。诚法界第一缘起矣。说者谓阿弥愿胜。驾越
诸方。然诸佛愿等。子等心等。法性海中。岂容优劣。而
千经万论。极口指归乐邦。十方广长。同声劝赞光寿
者。何哉。缘在故耳。缘何谓在。信也。何谓不在。不信也。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6b 页 X78-0276.png
信不在处。恶业障之。又诸佛四土。上三上容有横义。
至同居土。大抵有竖无横。唯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是
故有情。以凡夫而例一生补处。国土即缘生而显称
性法尘。佛身因应化而见法身真常。说法从众鸟而
闻梵音深远。以要言之。法法圆融。尘尘究竟。教海无
一名相可筌蹄。法门无一因果可比拟。然此等希有。
十方罕闻。而唯在极乐者。何哉。缘深故耳。缘何谓深。
信深也。缘何谓浅。信浅也。信根浅处。恒情域之。诸佛
度生。皆经累劫。从凡阶圣。不退为难。今求生极乐。但
七日竭诚。十念倾注。虽陷恶逆。悉记往生。才得往生。
便圆踞三不退地。且见阿弥。即见十方诸佛。生极乐。
即生一切刹海。乃至阿弥一光。极乐一尘。悉能于中
顿證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而不出刹
那际三昧。夫诸佛度生如彼难。阿弥度生如此易者。
何哉。缘久故耳。缘何谓久。信久也。缘何谓近。信近也。
信缘近处。时分限之。如上所论。专重有缘。缘深则境
界难思。非十地等觉所能测。缘久则神力迅速。非三
祇百劫所可伦。要之阿弥。非有加于吾心也。吾心一
念离绝。故圣凡无在。吾心万法顿融。故四土无在。吾
心不属时劫。故十世刹那无在。吾心不属方隅。故微
尘刹海无在。吾何歉乎哉。特仗增上因缘。一显发之
耳。故净土一门。至简至妙。唯以现前一念无明业识
之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无间一心。未有不亲證亲
到者。伹恐法门之戏论难忘。生死之天怀不切。或执
至同居土。大抵有竖无横。唯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是
故有情。以凡夫而例一生补处。国土即缘生而显称
性法尘。佛身因应化而见法身真常。说法从众鸟而
闻梵音深远。以要言之。法法圆融。尘尘究竟。教海无
一名相可筌蹄。法门无一因果可比拟。然此等希有。
十方罕闻。而唯在极乐者。何哉。缘深故耳。缘何谓深。
信深也。缘何谓浅。信浅也。信根浅处。恒情域之。诸佛
度生。皆经累劫。从凡阶圣。不退为难。今求生极乐。但
七日竭诚。十念倾注。虽陷恶逆。悉记往生。才得往生。
便圆踞三不退地。且见阿弥。即见十方诸佛。生极乐。
即生一切刹海。乃至阿弥一光。极乐一尘。悉能于中
顿證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而不出刹
那际三昧。夫诸佛度生如彼难。阿弥度生如此易者。
何哉。缘久故耳。缘何谓久。信久也。缘何谓近。信近也。
信缘近处。时分限之。如上所论。专重有缘。缘深则境
界难思。非十地等觉所能测。缘久则神力迅速。非三
祇百劫所可伦。要之阿弥。非有加于吾心也。吾心一
念离绝。故圣凡无在。吾心万法顿融。故四土无在。吾
心不属时劫。故十世刹那无在。吾心不属方隅。故微
尘刹海无在。吾何歉乎哉。特仗增上因缘。一显发之
耳。故净土一门。至简至妙。唯以现前一念无明业识
之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无间一心。未有不亲證亲
到者。伹恐法门之戏论难忘。生死之天怀不切。或执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6c 页 X78-0276.png
摩尼而视同瓦砾。或以指爪而撮摩虚空。或抉医而
与眼以明。或传经而苦舌之鴂。如此则扬之与抑。总
莫畅乎本怀。而信之与疑。皆不成乎三昧。间有大智。
知进知退。知存知亡。而未遘至人。未获圆悟。未穷极
致。未学要诠。欲升永明之堂。入楚石之室。居五浊之
世。阐难信之宗。殊非聊尔。昔灵峰老人。选定净土十
要一书。剞劂未全。乙未以后。梨枣四散。成时窃念净
土诸书。唯此十种尽善尽美。爰加点评。稍事节略。自
以观经初门弥陀行仪二种附之。订讫。倡募流通。而
大心缁白共成焉。于是成时合掌稽首。重为告曰。净
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焉。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间。
欣厌具足。如出幽狱。奔托王家。步步之间。欣厌具足。
是故万缘之唾不食。众苦之忍莫回。高置身于莲华。
便订盟于芬利。蛆蝇粪壤。可杀惊惭。二者。参禅必不
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
意见稍乘。二门俱破。果能专修净业。不须更涉馀宗。
冷煖自知。何容强诤。三者。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
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倘有些子分别。便成大法魔殃。
只贵一心受持。宁羡依稀解悟。乞儿若见小利。急须
吐弃无馀。棒打石人头。爆爆论实事。巳上三要颇切
今时。尚能真实指迷。我愿舍身供养。十方三世。共闻
此言。康熙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卒于江宁半峰。三日
前异香绕室(馀学斋集净土十要序)。
** 行策
与眼以明。或传经而苦舌之鴂。如此则扬之与抑。总
莫畅乎本怀。而信之与疑。皆不成乎三昧。间有大智。
知进知退。知存知亡。而未遘至人。未获圆悟。未穷极
致。未学要诠。欲升永明之堂。入楚石之室。居五浊之
世。阐难信之宗。殊非聊尔。昔灵峰老人。选定净土十
要一书。剞劂未全。乙未以后。梨枣四散。成时窃念净
土诸书。唯此十种尽善尽美。爰加点评。稍事节略。自
以观经初门弥陀行仪二种附之。订讫。倡募流通。而
大心缁白共成焉。于是成时合掌稽首。重为告曰。净
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焉。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间。
欣厌具足。如出幽狱。奔托王家。步步之间。欣厌具足。
是故万缘之唾不食。众苦之忍莫回。高置身于莲华。
便订盟于芬利。蛆蝇粪壤。可杀惊惭。二者。参禅必不
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
意见稍乘。二门俱破。果能专修净业。不须更涉馀宗。
冷煖自知。何容强诤。三者。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
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倘有些子分别。便成大法魔殃。
只贵一心受持。宁羡依稀解悟。乞儿若见小利。急须
吐弃无馀。棒打石人头。爆爆论实事。巳上三要颇切
今时。尚能真实指迷。我愿舍身供养。十方三世。共闻
此言。康熙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卒于江宁半峰。三日
前异香绕室(馀学斋集净土十要序)。
** 行策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7a 页 X78-0277.png
行策。字截流。姓蒋。父全昌。宜兴老儒也。与憨山清公
为友。憨山既示寂之三年。为天启六年。一夕全昌梦
憨山入室而生子。因名之曰梦憨。及长。父母相继逝。
发出世志。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箬庵问公出家。
胁不至席者五年。顿彻法原。问公化去。策住报恩寺。
遇同参息庵瑛师。劝修净业。又遇钱塘樵石法师。引
阅台教。乃同入净室。修法华三昧。宿慧顿通。穷彻教
髓。康熙二年。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
净业。因名所居曰莲柝庵。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唱兴
莲社。学者翕然宗之。著劝发真信文曰。念佛三昧。其
来尚矣。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
信愿不切。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
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
我同人。预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
佛持斋。放生修福。祇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
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巳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
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所
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
成之佛。弥陀是巳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
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一念
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
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
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
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7b 页 X78-0277.png
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
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
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具如上真信者。虽
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
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
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
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伹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
则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又尝起精进七期。作文以
示众曰。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
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句
号。历历分明。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
断。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沈没。如是持名。可谓
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若能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
相。所谓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净
秽不二。苦乐不二。忻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
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净。不
用勉强差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
然契合。方知著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
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觅毫发许异相不
可得。如是了达。方是真正学道人一心精进持名也。
前一心似难而易。后一心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
往生可必。兼能后一心者。上品可阶。然此两种一心。
皆是博地凡夫边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同堂缁素。
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
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具如上真信者。虽
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
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
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
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伹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
则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又尝起精进七期。作文以
示众曰。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
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句
号。历历分明。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
断。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沈没。如是持名。可谓
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若能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
相。所谓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净
秽不二。苦乐不二。忻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
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净。不
用勉强差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
然契合。方知著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
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觅毫发许异相不
可得。如是了达。方是真正学道人一心精进持名也。
前一心似难而易。后一心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
往生可必。兼能后一心者。上品可阶。然此两种一心。
皆是博地凡夫边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同堂缁素。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7c 页 X78-0277.png
各须勤策身心。近则七日内。远则一生中。常作如是
信。常修如是行。纵不克證。为因亦强。华宫托品。必不
在中下矣。居普仁十三载。至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九
日卒。年五十五。时有孙翰者。病死。一昼夜复苏。曰吾
为冥司勾摄。系阎罗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烛天。香
华布空。阎罗伏地。迎西归大师。问大师何人。云截流
也。吾以师光所照。遂得放还。同日有吴氏子病死。踰
夕复活。具言所见。亦如翰言(馀学斋集净土约说)。
** 海润
海润。字西一。淮安山阳人。康熙二十九年三月。至江
宁华山。年仅二十馀。众问作何行业。曰。念佛。问兹来
何为。曰。吾为生死事故来。四月朔午刻便去。众问何
去。曰。到时自见也。至期众忽见山顶火光烛天。亟趋
视。见润跏趺贵人峰。火从眼耳口鼻中迸出。然其躯。
良久。全身端直。火尽不倾。
时无锡长泾。有一庵僧。椎
鲁无他长。唯念佛而巳。一日告众曰。吾明日当去。至
明日。问其徒曰日中否。徒曰未。曰。姑迟之。少顷。复问。
徒曰。中矣。乃踞座跏趺。口自出火。焚其身(息庐剩言)。
** 指南
指南。苏州常熟人。居东塔吴王庵。终日默坐念佛。人
予之钱。即转施与人。性坦率。于一切处无少系恋。有
芝塘里善士数人。素皈心焉。康熙三十年六月入城
谒南。南谓曰。来月五日。与诸檀施别。众如期往。南无
他语。惟劝令专心念佛。趺坐而化(净土约说后跋)。
信。常修如是行。纵不克證。为因亦强。华宫托品。必不
在中下矣。居普仁十三载。至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九
日卒。年五十五。时有孙翰者。病死。一昼夜复苏。曰吾
为冥司勾摄。系阎罗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烛天。香
华布空。阎罗伏地。迎西归大师。问大师何人。云截流
也。吾以师光所照。遂得放还。同日有吴氏子病死。踰
夕复活。具言所见。亦如翰言(馀学斋集净土约说)。
** 海润
海润。字西一。淮安山阳人。康熙二十九年三月。至江
宁华山。年仅二十馀。众问作何行业。曰。念佛。问兹来
何为。曰。吾为生死事故来。四月朔午刻便去。众问何
去。曰。到时自见也。至期众忽见山顶火光烛天。亟趋
视。见润跏趺贵人峰。火从眼耳口鼻中迸出。然其躯。
良久。全身端直。火尽不倾。
时无锡长泾。有一庵僧。椎
鲁无他长。唯念佛而巳。一日告众曰。吾明日当去。至
明日。问其徒曰日中否。徒曰未。曰。姑迟之。少顷。复问。
徒曰。中矣。乃踞座跏趺。口自出火。焚其身(息庐剩言)。
** 指南
指南。苏州常熟人。居东塔吴王庵。终日默坐念佛。人
予之钱。即转施与人。性坦率。于一切处无少系恋。有
芝塘里善士数人。素皈心焉。康熙三十年六月入城
谒南。南谓曰。来月五日。与诸檀施别。众如期往。南无
他语。惟劝令专心念佛。趺坐而化(净土约说后跋)。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8a 页 X78-0278.png
** 超城
超城。字霞标。徽州人。姓汪。初礼师一宝。剃染于常州
南岳寺。继之杭州南润。受具于天笠珍公。参父母未
生前话。一日闻击板声。有省。作偈呈珍。珍颔之。自是
机锋迅利。信口说法。都成章句。后入华顶。开深云庵
故址潜修净业。总兵蓝公感异梦。输金助之。既成。以
授广润镜。去之南涧。寻客金坛东禅寺。受县人李肖
岩请。开净土寺。康熙三十四年秋。落成。即请虞山身
叶萃继其席。其年十月六日。萃至。城设茶别诸外护。
激劝深切。积薪为座。将焚身供佛。诣大雄殿拈香。说
偈云。漱口佛不喜闻。总是乞儿伎俩。直须念兹在兹。
方为现大人相。据坐示众曰。昔世尊于涅槃会上。以
手摩胸。告众云。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
足。无令后悔。若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
亦非吾弟子。时百万亿众。悉皆契悟。诸仁者看这一
队随邪逐恶汉。万劫无有解脱之期。殊不知黄面老
人。四十九年。说得天华乱坠。终是一场虚设。直到临
末稍头。抵死命根不断。城上座忍俊不禁。今且别资
一格。使现前大众。个个如龙得水去也。遂展两手云。
汝等善观吾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离这●满子。毕竟
恁处与诸人相见。若谓我灭度。是我同流。若谓我不
灭度。亦是我同流。何以故。大海若不纳。百川应倒流。
起引众绕佛。至积薪所。升座。复问众云。高峰妙禅师
道。尽大地是个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烧却。大众试下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8b 页 X78-0278.png
一转语。东禅格云。正是老弟受用处。城举手笑曰。谢
和尚證明。遂拊掌说长偈一首。以双手擎两烛台云。
这个是金台邪。银台邪。直下搆得。便知自性弥陀。共
證药王三昧。遂合掌三唱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举
烛然薪。须臾火大炽。众环诵阿弥陀经。至今现在说
法。城高声曰住。顷之。复展两手。剪开薪焰。出示全身。
端坐而化。年三十有五。东禅格其同门也。书所见为
之传。诸方诵之(霞标禅师传焚身说法记)。
** 明宏
明宏。字梅芳。杭州人。弱岁父为纳妇。逃去。母哭之失
明。后父母相继而殂。始薙发于绍兴柯桥弥陀庵。寻
事参访。习天台教观。坐禅有省。后阅藏于天台万年
寺。久之。两目并劳损。曰。此吾违亲慈念之报也。自是
一心念佛。寒暑无间。尝曰。我因失明。得大利益。平时
一钵一杖。居无常处。所得䞋施。随施贫乏。思齐贤公
与宏交。尝谓宏决生净土。谓宏有三真。真解脱。真乾
净。真精进也。雍正五年九月。贤公于梵天寺。起念佛
七期。招宏入社。时宏患痢。而持名不少懈。七期毕。往
无锡斋僧馆。病转剧。一日遍告檀越。期以明日将行。
众如期至。即起坐念佛。合掌而化(思齐大师遗稿)。
** 明德
明德。字圣眼。姓马。杭州海宁人。四岁出家梵天寺。十
六薙发。性孤僻不好世务。年三十六。将诣律师求戒。
忽得喘疾。日甚。有徒孙一苇。延数僧在寺开净业堂。
和尚證明。遂拊掌说长偈一首。以双手擎两烛台云。
这个是金台邪。银台邪。直下搆得。便知自性弥陀。共
證药王三昧。遂合掌三唱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举
烛然薪。须臾火大炽。众环诵阿弥陀经。至今现在说
法。城高声曰住。顷之。复展两手。剪开薪焰。出示全身。
端坐而化。年三十有五。东禅格其同门也。书所见为
之传。诸方诵之(霞标禅师传焚身说法记)。
** 明宏
明宏。字梅芳。杭州人。弱岁父为纳妇。逃去。母哭之失
明。后父母相继而殂。始薙发于绍兴柯桥弥陀庵。寻
事参访。习天台教观。坐禅有省。后阅藏于天台万年
寺。久之。两目并劳损。曰。此吾违亲慈念之报也。自是
一心念佛。寒暑无间。尝曰。我因失明。得大利益。平时
一钵一杖。居无常处。所得䞋施。随施贫乏。思齐贤公
与宏交。尝谓宏决生净土。谓宏有三真。真解脱。真乾
净。真精进也。雍正五年九月。贤公于梵天寺。起念佛
七期。招宏入社。时宏患痢。而持名不少懈。七期毕。往
无锡斋僧馆。病转剧。一日遍告檀越。期以明日将行。
众如期至。即起坐念佛。合掌而化(思齐大师遗稿)。
** 明德
明德。字圣眼。姓马。杭州海宁人。四岁出家梵天寺。十
六薙发。性孤僻不好世务。年三十六。将诣律师求戒。
忽得喘疾。日甚。有徒孙一苇。延数僧在寺开净业堂。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8c 页 X78-0278.png
思齐贤公亦与焉。堂之左。即德卧室。日闻众唱佛声。
恒默随之。巳而自知时至。命一苇延众僧至床前齐
声唱佛。少顷止之。谓贤公曰。愿师开示。贤公曰。汝当
尽舍万缘。一心念佛。了生脱死。在此一时。急宜著力。
德遂偕众持佛名。复发四宏誓愿。语极恳切。至夜半。
佛声方毕才举观音圣号。即转身垂目而逝。时雍正
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也(思齐大师遗稿)。
** 实贤
实贤。字思齐。号省庵。常熟时氏子也。自少不茹荤。出
家后参念佛者是谁有省。曰。吾梦觉矣。掩关真寂寺
三年。昼览藏文。晚课佛号。诣鄮山礼阿育王塔。尝以
佛涅槃日。大合缁白广修供养。然指佛前。发四十八
大愿。卒感舍利放光。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厉四众。诵
者多为涕下。其文曰。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
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还在轮回。虽
有修行。徒劳辛苦。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
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
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今
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
圆是也。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
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
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
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
恒默随之。巳而自知时至。命一苇延众僧至床前齐
声唱佛。少顷止之。谓贤公曰。愿师开示。贤公曰。汝当
尽舍万缘。一心念佛。了生脱死。在此一时。急宜著力。
德遂偕众持佛名。复发四宏誓愿。语极恳切。至夜半。
佛声方毕才举观音圣号。即转身垂目而逝。时雍正
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也(思齐大师遗稿)。
** 实贤
实贤。字思齐。号省庵。常熟时氏子也。自少不茹荤。出
家后参念佛者是谁有省。曰。吾梦觉矣。掩关真寂寺
三年。昼览藏文。晚课佛号。诣鄮山礼阿育王塔。尝以
佛涅槃日。大合缁白广修供养。然指佛前。发四十八
大愿。卒感舍利放光。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厉四众。诵
者多为涕下。其文曰。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
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还在轮回。虽
有修行。徒劳辛苦。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
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
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今
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
圆是也。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
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
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
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9a 页 X78-0279.png
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
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
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
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为名利之所夹
杂。虽有善法。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
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
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
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
名之为偏。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
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
愿。行虚空之行。證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
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
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
于此八种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
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
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此菩
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
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念故。
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
故。六者念死生苦故。七者尊重巳灵故。八者忏悔业
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云
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从初发心。为我等故。行
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
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
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
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为名利之所夹
杂。虽有善法。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
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
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
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
名之为偏。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
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
愿。行虚空之行。證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
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
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
于此八种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
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
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此菩
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
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念故。
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
故。六者念死生苦故。七者尊重巳灵故。八者忏悔业
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云
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从初发心。为我等故。行
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9b 页 X78-0279.png
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
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
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
尚沈沦。今得人身。佛巳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
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
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
受佛恩。此恩此德。邱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
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
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才得成人。指望绍继
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巳出家。滥称释子。甘旨不
供。祭埽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没不能导其神灵。于
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涂既失。重罪宁
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
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
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
因缘也。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
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
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
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
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
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
因缘也。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
巳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此皆
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
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
尚沈沦。今得人身。佛巳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
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
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
受佛恩。此恩此德。邱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
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
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才得成人。指望绍继
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巳出家。滥称释子。甘旨不
供。祭埽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没不能导其神灵。于
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涂既失。重罪宁
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
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
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
因缘也。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
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
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
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
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
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
因缘也。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
巳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此皆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79c 页 X78-0279.png
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
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巳。犹自艰难。我则
衣服有馀。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
广厦閒庭。优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
他利而润巳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
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泥犁饿
鬼。恶报宁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云何念众
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
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宁无报
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
飞。安往不曾为我父乎。至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
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
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
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
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
第五因缘也。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
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
升沈片刻。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
山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
饥。吞之而肝肠尽烂。洋铜宁疗渴。饮之而骨肉都糜。
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巳还生。猛火
城中。忍听吽嗥之惨。煎熬盘里。谁闻苦痛之声。冰冻
始凝。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身如红藕华开。一夜
死生。地下每经万遍。片时苦痛。人间巳过百年。频烦
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巳。犹自艰难。我则
衣服有馀。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
广厦閒庭。优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
他利而润巳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
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泥犁饿
鬼。恶报宁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云何念众
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
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宁无报
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
飞。安往不曾为我父乎。至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
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
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
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
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
第五因缘也。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
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
升沈片刻。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
山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
饥。吞之而肝肠尽烂。洋铜宁疗渴。饮之而骨肉都糜。
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巳还生。猛火
城中。忍听吽嗥之惨。煎熬盘里。谁闻苦痛之声。冰冻
始凝。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身如红藕华开。一夜
死生。地下每经万遍。片时苦痛。人间巳过百年。频烦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80a 页 X78-0280.png
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
脱巳还忘。其作业也如故。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
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颓迁徙。大千尘点。难穷
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
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
谁闻。未睹佛经。此理宁知宁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
痴迷。祇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
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涂恶报。还自
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故宜断生死流。出爱欲海。
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
提心第六因缘也。云何尊重巳灵。谓我现前一心。直
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
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犹是凡夫。又我世尊具有无
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伹有无量业系烦恼
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譬如无价宝珠。没在
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故宜以无量善法。对治烦
恼。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
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巳灵。是为发菩提
心第七因缘也。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
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
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
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
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
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
脱巳还忘。其作业也如故。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
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颓迁徙。大千尘点。难穷
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
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
谁闻。未睹佛经。此理宁知宁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
痴迷。祇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
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涂恶报。还自
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故宜断生死流。出爱欲海。
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
提心第六因缘也。云何尊重巳灵。谓我现前一心。直
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
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犹是凡夫。又我世尊具有无
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伹有无量业系烦恼
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譬如无价宝珠。没在
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故宜以无量善法。对治烦
恼。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
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巳灵。是为发菩提
心第七因缘也。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
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
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
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
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
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80b 页 X78-0280.png
沙弥比邱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若非自悯悯他。自
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
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云
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
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
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
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莫若执
持名号。言多善莫若发广大心。暂持圣号。胜于布施
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
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
发易退。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
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
心第九因缘也。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
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
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巳。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
法。皆巳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
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
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
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巳。外无益于人。生无益
于时。死无益于后。极重罪人。非我而谁。由是痛不可
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偕诸善友。同到道
场。述为忏摩。逢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
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
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
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
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云
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
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
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
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莫若执
持名号。言多善莫若发广大心。暂持圣号。胜于布施
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
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
发易退。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
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
心第九因缘也。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
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
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巳。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
法。皆巳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
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
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
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巳。外无益于人。生无益
于时。死无益于后。极重罪人。非我而谁。由是痛不可
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偕诸善友。同到道
场。述为忏摩。逢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
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
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80c 页 X78-0280.png
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
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
缘也。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趣向有门。开发有地。
唯愿大众。悯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
未发者令发。巳发者增长。巳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
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
而无勇猛。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
无分。譬如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
则刀钝而成利。岂其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
置之无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
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
则何虑艰难。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
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
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
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
众生。同成正觉。晚居杭州仙林寺。雍正七年结莲社。
为文誓众。以毕命为期。判日课为二十分。十分持名。
九分作观。一分礼忏。其示禅者念佛偈曰。一句弥陀。
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
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
百只葛藤。一刀齐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
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十一年腊月八日。告
弟子曰。明年四月。吾其去矣。遂掩关一室。日课佛名
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
缘也。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趣向有门。开发有地。
唯愿大众。悯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
未发者令发。巳发者增长。巳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
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
而无勇猛。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
无分。譬如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
则刀钝而成利。岂其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
置之无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
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
则何虑艰难。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
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
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
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
众生。同成正觉。晚居杭州仙林寺。雍正七年结莲社。
为文誓众。以毕命为期。判日课为二十分。十分持名。
九分作观。一分礼忏。其示禅者念佛偈曰。一句弥陀。
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
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
百只葛藤。一刀齐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
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十一年腊月八日。告
弟子曰。明年四月。吾其去矣。遂掩关一室。日课佛名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81a 页 X78-0281.png
十万声。明年四月十二日。告众曰。月朔以来。再见西
方三圣。其将往生乎。遂书偈辞众。明日断食饮。敛目
危坐。五更具浴更衣。十四日将午。面西寂然。送者麇
至。忽张目曰。吾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
矣。合掌连称佛名。遂逝。年四十九(思齐大师遗稿僧素风述)。
** 明悟
明悟。字丙元。黄州人。早岁出家仁寿庵。受戒归元寺。
遍参诸方。了悟心法。受嘱于皋亭佛日寺璿鉴和尚。
历主吴江长庆苏州珠明石门崇庆皋亭佛日诸寺。
而归老于苏之龙兴。晚而精修净业。昼夜无间。乾隆
十七年正月九日。寺中斋天。悟语众曰。诸公好住。吾
于上元前当去矣。至十四日。作偈曰。山僧年望七。诸
缘事巳毕。自入涅槃门。不露真消息。遂取汤盥沐。易
衣。命众称佛名。至午而寂。年六十九(僧鹤峰述)。
** 德峻
德峻。字广闻。一字苍岩。苏州人。出家于城中妙隐庵。
遍参诸方。承曹洞宗。住杭州回龙真寂寺。归而闭关
盘溪小灵隐。先后数年。精修净业。定中两度见佛。出
关遂造丈六弥陀像。刻净土或问。导人念佛。时赴众
请演瑜伽𦦨口。屡有徵应。所得䞋施。未尝启封。每出
所藏。广修佛事。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微示喘疾。召诸
学徒。环称佛名者七日。其日午后。命众诣殿焚香。沐
浴易衣。端坐称佛名而逝。年八十五(僧鹤峰述)。
** 闻言
方三圣。其将往生乎。遂书偈辞众。明日断食饮。敛目
危坐。五更具浴更衣。十四日将午。面西寂然。送者麇
至。忽张目曰。吾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
矣。合掌连称佛名。遂逝。年四十九(思齐大师遗稿僧素风述)。
** 明悟
明悟。字丙元。黄州人。早岁出家仁寿庵。受戒归元寺。
遍参诸方。了悟心法。受嘱于皋亭佛日寺璿鉴和尚。
历主吴江长庆苏州珠明石门崇庆皋亭佛日诸寺。
而归老于苏之龙兴。晚而精修净业。昼夜无间。乾隆
十七年正月九日。寺中斋天。悟语众曰。诸公好住。吾
于上元前当去矣。至十四日。作偈曰。山僧年望七。诸
缘事巳毕。自入涅槃门。不露真消息。遂取汤盥沐。易
衣。命众称佛名。至午而寂。年六十九(僧鹤峰述)。
** 德峻
德峻。字广闻。一字苍岩。苏州人。出家于城中妙隐庵。
遍参诸方。承曹洞宗。住杭州回龙真寂寺。归而闭关
盘溪小灵隐。先后数年。精修净业。定中两度见佛。出
关遂造丈六弥陀像。刻净土或问。导人念佛。时赴众
请演瑜伽𦦨口。屡有徵应。所得䞋施。未尝启封。每出
所藏。广修佛事。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微示喘疾。召诸
学徒。环称佛名者七日。其日午后。命众诣殿焚香。沐
浴易衣。端坐称佛名而逝。年八十五(僧鹤峰述)。
** 闻言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81b 页 X78-0281.png
闻言。字超然。姓费。嘉兴桐乡人。幼不喜茹荤。好跏趺
坐。七岁。入灵隐山祇园庵出家。为人淳朴。受具于云
林寺硕揆志禅师。朝夕提策。言曰。某甲钝根。不善参
究。唯知念佛耳。师曰。念佛亦可了生死。言依教奉行。
精严戒律。二六时中。唯持佛名。弗问他事。乾隆二年
六月二日。忽召徒众谓曰。我行矣。汝等念佛送我。即
说偈曰。吾年七十七。世缘俱巳毕。坐断两头关。得个
真消息。且道如何是真消息。聻。合掌端坐而逝(云林寺志)。
** 道彻
道彻。钱塘人。出家于半山岭安隐寺。初参崇福高旻
诸老师。发明本有。巳而专修净业。居杭州北门外四
十里打饭桥文殊庵中。结期闭关。室无长物。唯一几
一单而巳。甫数日得疾。困甚。自奋曰。念佛正为生死。
奈何以病辍邪。持佛名益切。俄而金光照室。光中佛
为摩顶。病霍然愈。遂得念佛三昧。行住坐卧。了无异
念。如是三年。以三月望出关。升坐说法毕。谓众曰。吾
将以七月望后西归。汝等可来送。及期。众咸集。彻方
设盂兰盆会。众至。理前语。彻曰。有之。可止少待。明日。
延所善崇福僧。属以庵中住持。又明日。设斋别众。方
午。入龛瞑坐而逝。顷之复苏。谓众曰。与诸君远别。可
无一言。娑婆之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之乐。不可说。
不可说。倘蒙记忆。但念阿弥陀佛。不久当相见。错过
此生。轮转长夜。痛哉痛哉。语讫而逝。年四十八。事在
乾隆十九年(僧旅亭述)。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81c 页 X78-0281.png
** 成注
成注。字杲彻。姓郭。徐州铜山人。少出家。年二十。受具
戒于宝华山。遍参诸山。嗣法于天童石吼彻公。巳而
专修净业。乾隆十二年。住苏州狮林寺。 上南巡。
幸其寺。 敕名画禅。日率众四会唱佛名。往往烛跋
香烬。众一一退散。注佛声不绝也。时应众请演瑜伽
𦦨口。所得䞋施。辄付监院充修造费。未几堂庑焕然。
日恢其旧。中夜修大悲忏法。胁不至席。一日方持佛
名。木鱼堕地忽有省。自是信口说偈。若夙习者。尝示
众云。脚踏无生路。四面何回互。推出众人前。分明绝
举扬。本来真面目。万事皆具足。触著与磕著。处处超
佛祖。更有念佛亲。西方胜境真。莲胎保养处。不隔一
毫尘。若人达此意。不劳向外寻。业识消磨尽。往生即
此心。华开亲见佛。万象尽回春。见居士问法者。辄曰。
娑婆苦。盍从我西方去乎。三十四年四月。下痢。卧病
顷之。一日召侍者曰。扶我起坐。索橘饼汤饮之。正念
而逝。年七十三(画禅寺杂录僧宏通述)。
** 了庵
了庵。不详其所出。游历丛林。参究甚切。晚修净业。至
汉口。安单栖隐寺。居人严氏买园奉之。顷之得疾。谓
严氏曰。可归我江南。严氏具舟送至金山。复归江宁
某寺。一日积薪于庭。坐其上。连称阿弥陀佛。召众举
火。众莫应。促之。或授以炷香。取向鼻间吹之。火从鼻
出。然面门。肉片片落。唱佛声不绝。而火益炽。隐隐闻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82a 页 X78-0282.png
佛声向空西迈。顷之乃寂。遗令其徒磨骨为粉。饲江
鱼。结净土缘。其徒从之(僧旅亭述)。
** 实定
实定。字闻学。姓张。松江上海人。年二十馀。出家天台
万年寺。遍参诸方。发明心要。寻主天目禅原寺。晚至
苏州。住文星阁。尝言达本之人。功未齐于诸圣。得生
净土。果行方圆。故常提唱念佛法门。著净土诗一百
八首。又言诸佛法身。含裹十方世界。经云。云何是中
更容他物。直是超诸限量。迥绝去来。是心作佛。是心
是佛。念念佛出世。念念佛灭度。念念无生。念念往生。
头头上明。物物上显。都卢是一句阿弥陀佛。方是真
实念佛人也。乾隆四十二年。归江阴香山寺。十二月
有疾。明年正月三日。病七日矣。向晨。谓弟子曰。何日
立春。曰后四日。复问今日是何日。曰甲子。定曰。今日
好。遂起坐。嘱后事毕。就枕卧。至黄昏起。呼众至。命具
汤洗手者再。连称阿弥陀佛。众请说偈。口占曰。继祖
传灯接虚响。开堂说法鬼打锣。鼻孔今朝拈正了。莲
华池上见弥陀。偈毕。寂然。众呼之逝矣。年六十七。法
嗣际会。字旅亭。亦修念佛三昧。临终作偈别众。吉祥
而逝(二林居后集)。
** 实圆
实圆。松江人。少有出世志。年十八九。父母将为娶妻
有日矣。夜走一寺。求主僧为剃发。巳遂之宝华山受
具戒。其家控僧于官。官遣僧迹之。圆以僧服还。曰吾
鱼。结净土缘。其徒从之(僧旅亭述)。
** 实定
实定。字闻学。姓张。松江上海人。年二十馀。出家天台
万年寺。遍参诸方。发明心要。寻主天目禅原寺。晚至
苏州。住文星阁。尝言达本之人。功未齐于诸圣。得生
净土。果行方圆。故常提唱念佛法门。著净土诗一百
八首。又言诸佛法身。含裹十方世界。经云。云何是中
更容他物。直是超诸限量。迥绝去来。是心作佛。是心
是佛。念念佛出世。念念佛灭度。念念无生。念念往生。
头头上明。物物上显。都卢是一句阿弥陀佛。方是真
实念佛人也。乾隆四十二年。归江阴香山寺。十二月
有疾。明年正月三日。病七日矣。向晨。谓弟子曰。何日
立春。曰后四日。复问今日是何日。曰甲子。定曰。今日
好。遂起坐。嘱后事毕。就枕卧。至黄昏起。呼众至。命具
汤洗手者再。连称阿弥陀佛。众请说偈。口占曰。继祖
传灯接虚响。开堂说法鬼打锣。鼻孔今朝拈正了。莲
华池上见弥陀。偈毕。寂然。众呼之逝矣。年六十七。法
嗣际会。字旅亭。亦修念佛三昧。临终作偈别众。吉祥
而逝(二林居后集)。
** 实圆
实圆。松江人。少有出世志。年十八九。父母将为娶妻
有日矣。夜走一寺。求主僧为剃发。巳遂之宝华山受
具戒。其家控僧于官。官遣僧迹之。圆以僧服还。曰吾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82b 页 X78-0282.png
发巳除矣。无及也。其父母闭之一室。日常趺坐。不食
不寝。无巳。乃听出家。松江城有僧设关。拜华严经。未
竟。化去。为终事焉。巳而至金山。行般舟三昧。满百日。
乾隆二十五年。居常州天宁寺。入念佛堂。昼夜唱佛
不绝。二十八年三月。示微疾。集众唱佛名。尽出囊中
钱为䞋满三日。沐浴具威仪。随众入堂。趺坐唱佛而
逝(僧正琦述)。
** 恒一
恒一。字圣学。姓沈。常州武进人。出家于穹窿之茅篷。
初参剔州高旻寺。巳而习台宗。通其教。尝止苏州文
星阁。得咯血疾。去之杭州半山显义院。疾甚。尅日设
斋筵。别诸道友。唱西方佛名而逝。一尝言某庵僧。落
拓不持戒。一同戒友规之。不听。巳而病甚。召其友曰。
不听子言故至此。今且奈何。友曰。西方阿弥陀佛。有
本誓愿。造业众生。十念念佛。尽蒙接引。子能信否。僧
曰。信。然力不支。奈何。友曰。无伤也。设像床西偏。令注
目勿动。爇炉香。为唱佛名。执病者手。令谛听。如是三
昼夜。病者忽起坐。谢其友曰。蒙佛接引。得中品生矣。
举手而别(僧净云述)。
** 慧端
慧端。不详其所出。居杭州理安寺。日课佛名数万。后
住绍兴善福庵。一日要同参僧澄谷。与他僧五六人。
至庵唱佛名。日方午。忽举手。高唱数声。屹然而化。年
二十馀(僧澄谷述)。
不寝。无巳。乃听出家。松江城有僧设关。拜华严经。未
竟。化去。为终事焉。巳而至金山。行般舟三昧。满百日。
乾隆二十五年。居常州天宁寺。入念佛堂。昼夜唱佛
不绝。二十八年三月。示微疾。集众唱佛名。尽出囊中
钱为䞋满三日。沐浴具威仪。随众入堂。趺坐唱佛而
逝(僧正琦述)。
** 恒一
恒一。字圣学。姓沈。常州武进人。出家于穹窿之茅篷。
初参剔州高旻寺。巳而习台宗。通其教。尝止苏州文
星阁。得咯血疾。去之杭州半山显义院。疾甚。尅日设
斋筵。别诸道友。唱西方佛名而逝。一尝言某庵僧。落
拓不持戒。一同戒友规之。不听。巳而病甚。召其友曰。
不听子言故至此。今且奈何。友曰。西方阿弥陀佛。有
本誓愿。造业众生。十念念佛。尽蒙接引。子能信否。僧
曰。信。然力不支。奈何。友曰。无伤也。设像床西偏。令注
目勿动。爇炉香。为唱佛名。执病者手。令谛听。如是三
昼夜。病者忽起坐。谢其友曰。蒙佛接引。得中品生矣。
举手而别(僧净云述)。
** 慧端
慧端。不详其所出。居杭州理安寺。日课佛名数万。后
住绍兴善福庵。一日要同参僧澄谷。与他僧五六人。
至庵唱佛名。日方午。忽举手。高唱数声。屹然而化。年
二十馀(僧澄谷述)。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82c 页 X78-0282.png
** 法真
法真。字朗如。瑞州高安人。得度于灌溪元文和尚。受
具后。游方至岭南。居丹霞最久。平时潜心净土。一日
偶与禅者论及无字公案。蓄疑久之。豁然有省。诣海
幢礼正目老人。机语契合。遂受记莂。乾隆二十年。众
请主席海幢。提唱宗乘。兼宏净业。晚年谢院事。掩关
寺之东偏。专课佛号。寒暑不懈者八年。尝有偈云。百
八轮珠昼夜提。芙蕖渐渐出深泥。轮珠掷却芙蕖放。
古佛元来不在西。三十八年九月初。示微疾。十一日
黄昏。召弟子嘱后事。翌日午时。集众唱佛名。香过二
寸馀。自举小净土文。未半而逝(僧杲堂述)。
** 佛安
佛安。字誓愿。苏州人。年三十馀。邻家杀猪。出其腑。有
文曰曹操。瞿然发心。投上津桥天竺庵为僧。巳而住
北濠大王庙。以念佛为课。得钱辄买香华供佛。放诸
鱼鸟。乾隆四十一年三月。有疾。遣徒往狮林寺。请僧
礼净土忏三日。演瑜伽𦦨口一坛。期满。明日设斋筵
召客为别。称佛名。其徒和之。香三炷。日午。日行矣。端
坐而逝。平居偶为诗。劝人回向。其末后有诗云。西方
世界妙莲台。观里分明一朵开。赤白青黄无异色。心
心唯愿见如来。又云。莫道西方路正遥。只今弹指上
金桥。弥陀接引微微笑。赞尔娑婆戒行高(僧修学述)
论曰。佛法入中国。自汉迄晋。多以传经解义为先。至
远公始建白莲社。修念佛三昧。自利利人。后之言净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83a 页 X78-0283.png
业者归焉。祖师西来。直指本心。曹溪说法。简斥净土。
此乃最上一机。绝诸方便。至天台永明天如楚石诸
师。既悟无生之旨。复开念佛之门。岂非圆融性相。兼
摄三乘者哉。夫所谓出家者。非独辞亲割爱而巳。诚
欲出三界之家也。能生极乐是真出家。若诸公者。或
由禅入净。或即佛明心。掉身污泥之中。蝉蜕轮回之
苦。斯亦极大丈夫之能事矣。
* 往生比邱尼第四
** 慧木
慧木。姓傅。年十一。出家。居梁郡筑戈村寺。日诵大品。
多诸灵异。尝梦到西方。见一浴池有芙蕖华。诸化生
人。列坐其中。巳而请师受戒。忽于坛所。见天地晃然
悉黄金色。一日与大众共礼无量寿佛。伏地不起。或
蹴而问之。云。当伏地时。觉身到安养国。佛为说小品。
巳得四卷。因被蹴而觉。甚追恨之。宋元嘉十四年时。
本年巳六十九。后不详其终(法苑珠林)。
** 法盛
法盛。姓聂。清河人。宋元嘉十四年。年巳七十许。出家
于金陵建福寺。才识敏悟。谓同业昙敬昙爱曰。吾立
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下礼佛。
晚而不豫。病日加。其月晦夕。假寐。见如来从空而下。
与二大士论二乘法。光明显烛。寺众咸惊。盛为具说
所见。言讫而绝。年七十二(比邱尼传)。
** 净真
此乃最上一机。绝诸方便。至天台永明天如楚石诸
师。既悟无生之旨。复开念佛之门。岂非圆融性相。兼
摄三乘者哉。夫所谓出家者。非独辞亲割爱而巳。诚
欲出三界之家也。能生极乐是真出家。若诸公者。或
由禅入净。或即佛明心。掉身污泥之中。蝉蜕轮回之
苦。斯亦极大丈夫之能事矣。
* 往生比邱尼第四
** 慧木
慧木。姓傅。年十一。出家。居梁郡筑戈村寺。日诵大品。
多诸灵异。尝梦到西方。见一浴池有芙蕖华。诸化生
人。列坐其中。巳而请师受戒。忽于坛所。见天地晃然
悉黄金色。一日与大众共礼无量寿佛。伏地不起。或
蹴而问之。云。当伏地时。觉身到安养国。佛为说小品。
巳得四卷。因被蹴而觉。甚追恨之。宋元嘉十四年时。
本年巳六十九。后不详其终(法苑珠林)。
** 法盛
法盛。姓聂。清河人。宋元嘉十四年。年巳七十许。出家
于金陵建福寺。才识敏悟。谓同业昙敬昙爱曰。吾立
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下礼佛。
晚而不豫。病日加。其月晦夕。假寐。见如来从空而下。
与二大士论二乘法。光明显烛。寺众咸惊。盛为具说
所见。言讫而绝。年七十二(比邱尼传)。
** 净真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83b 页 X78-0283.png
净真。唐时人。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
万遍。笃志念佛。一日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
度见宝莲华上童子游戏。吾巳得上品生矣。言讫跏
趺而化。祥光满寺(佛祖统纪)。
** 法藏
法藏。唐时人。居金陵。勤志念佛。夜见佛菩萨光明照
寺。奄然而化(佛祖统纪)。
** 悟性
悟性。宋时人。居庐山。笃志念佛。求生西方。忽闻空中
乐声。谓左右曰。我巳得中品生矣。见诸同志念佛精
进者。皆有莲华以待其生。言毕而逝(佛祖统纪)。
** 能奉
能奉。钱唐人。专修净业。常见佛光照身。一日无疾。告
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众闻诵佛声厉。往视之。巳
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有乐声隐隐西去(佛祖统纪)。
** 慧安
慧安。明州人。住小溪杨氏庵。专修西方。诵金刚经。寒
暑不辍。常于室中见佛光下烛。一日示疾。端坐。戒众
勿諠。移时曰。佛至矣。令众唱佛名。倏然脱去。年九十
六(佛祖统纪)。
** 袾锦
袾锦。字太素。姓汤。杭州人。归同邑沈生。即莲池宏公
是也。宏公出家时。锦年仅十九。或劝锦阻之。锦曰。熟
闻渠称生死事大。阻之。是误渠也。不可。至年四十七。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83c 页 X78-0283.png
亦出家受具。制行谨严。虔修净业。万历四十二年。得
疾。垂绝时。忽语侍者云。经称十念往生。亟扶我起。起
则正坐念佛而逝。年六十七(孝义庵录)。
** 广觉
广觉。姓龚。苏州崇明人。年十二。即断肉。受持经咒。朝
夕礼佛唯谨。自誓不字。年二十八。剃染。至杭州。依孝
义庵太素师居焉。精持梵行。纯一不杂。质素弱。刻心
苦躬。劳不自惜。俄得疾。却医药。一心待尽。气奄奄不
振。忽起正面趺坐。庵主为设弥陀尊像。觉凝目谛观。
合掌归命。巳而盥手。著净衣。持数珠。端身对佛。如入
禅定。侍者虑其倾仆。以二枕掖之。挥手云。无用此。众
环绕念佛。复挥手云。吾自有主在。毋劳众也。跏趺不
动。凡二昼夜。微声称佛名。气渐促。泊然而逝。时万历
三十九年二月七日。年三十三(孝义庵录)。
** 成静
成静。字实修。广州东冈人。自幼即持斋戒。后出家进
具。念佛不暂辍。尝劝众造栴檀千手眼大悲像。越明
年。得微疾。预知时至。语弟子曰。千手千眼大悲观世
音菩萨。来此相接。吾往矣。即瞑目而化(观音慈林集)。
** 潮音
潮音。姓金。苏州常熟人。适龚氏。寡居守节。与子端吾
同发心出家。端吾既为僧。音亦至苏州。礼尼真如为
师。既而还里。蹴屋焚修。昼夜六时。佛声浩浩。一日示
微疾。沐浴披衣。坚坐中堂。日晡时。计曰。亥时去矣。敛
疾。垂绝时。忽语侍者云。经称十念往生。亟扶我起。起
则正坐念佛而逝。年六十七(孝义庵录)。
** 广觉
广觉。姓龚。苏州崇明人。年十二。即断肉。受持经咒。朝
夕礼佛唯谨。自誓不字。年二十八。剃染。至杭州。依孝
义庵太素师居焉。精持梵行。纯一不杂。质素弱。刻心
苦躬。劳不自惜。俄得疾。却医药。一心待尽。气奄奄不
振。忽起正面趺坐。庵主为设弥陀尊像。觉凝目谛观。
合掌归命。巳而盥手。著净衣。持数珠。端身对佛。如入
禅定。侍者虑其倾仆。以二枕掖之。挥手云。无用此。众
环绕念佛。复挥手云。吾自有主在。毋劳众也。跏趺不
动。凡二昼夜。微声称佛名。气渐促。泊然而逝。时万历
三十九年二月七日。年三十三(孝义庵录)。
** 成静
成静。字实修。广州东冈人。自幼即持斋戒。后出家进
具。念佛不暂辍。尝劝众造栴檀千手眼大悲像。越明
年。得微疾。预知时至。语弟子曰。千手千眼大悲观世
音菩萨。来此相接。吾往矣。即瞑目而化(观音慈林集)。
** 潮音
潮音。姓金。苏州常熟人。适龚氏。寡居守节。与子端吾
同发心出家。端吾既为僧。音亦至苏州。礼尼真如为
师。既而还里。蹴屋焚修。昼夜六时。佛声浩浩。一日示
微疾。沐浴披衣。坚坐中堂。日晡时。计曰。亥时去矣。敛
往生比邱第三之五¶ 第 284a 页 X78-0284.png
手入袖。端坐而化。年七十三。事在我 朝顺治中(潮
音事略)
论曰。余辑古比邱尼。修净业有闻者。落落不过数人。
意传之者或逸欤。抑多浮沈随俗。克自振厉者少欤。
而其仅可传者。大率能谨持诵。坚誓愿。临终现诸瑞
相。录而传之。以为修行正轨云。
净土圣贤录卷六
音事略)
论曰。余辑古比邱尼。修净业有闻者。落落不过数人。
意传之者或逸欤。抑多浮沈随俗。克自振厉者少欤。
而其仅可传者。大率能谨持诵。坚誓愿。临终现诸瑞
相。录而传之。以为修行正轨云。
净土圣贤录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