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1a 页


净土圣贤录卷三


*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 承远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1b 页 X78-0241.png

承远。不详其所出。始学于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至
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真公令居衡山设教。人从而
化者万计。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
则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负薪槱。凡化人。立中道而教
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法门。书涂巷。刻溪谷。丕
勤诱掖。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严户。不拒不营祠
宇既具。是为弥陀寺。营造之馀。则施与饿疾者。贞元
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终于寺。年九十一。先是有释法
照者。居庐山。由正定中。趋安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
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肖焉。乃从之学。传
教天下。照在代宗时为国师。言其师有至德。天子南
向而礼焉。度其德不可徵。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柳
宗元为制碑。立石寺门之右(柳子厚文集)

** 法照

法照。不知何许人也。大历二年。居衡州云峰寺。勤修
不懈。一日于僧堂粥钵中。睹五色祥云。云内现山寺。
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门内复有一寺。
榜曰。大圣竹林寺。他日。复于钵中见云中数寺。池台
楼观。万菩萨众杂处其中。以所见问知识。有一僧曰。
圣神变化。不可情测。若论山川势面。乃五台也。四年。
照于郡之湖东寺。开五会念佛道场。感祥云弥覆。云
中现楼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衡州举郭。
咸焚香瞻礼。良久方灭。照复遇一老人谓曰。汝曾发
愿往金色世界。礼觐大圣。今何辄止。言讫不见。照遂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1c 页 X78-0241.png
与同志数人。远诣五台。五年四月六日。至五台县佛
光寺。其夕四更。遥见异光照身。即之。行五十里。得一
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童子。自称善财难
陀。引至一寺。榜曰大圣竹林寺。如钵中所见。金地宝
树以为庄严。入寺登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
据师子座。万众围绕而为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
夫。去圣时远。知识隘劣。障垢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
法浩瀚。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告曰。汝今念
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
修。此之二门。最为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
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
波罗蜜。甚深禅起。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
佛。诸法之王。照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
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
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语巳。二大圣同舒金臂摩照
顶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證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
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證无上菩提。照欢
喜作礼。辞而退。二童子送出寺门。举头忽失所在。乃
立石标记其处。至四月十三日。照与五十馀僧。同往
金刚窟。虔心礼三十五佛名。照礼才十遍。忽见其处
广大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俱在一处。复独诣金
刚窟所。愿见大圣。以身扑地。见梵僧佛陀波利。引入
一院。额曰金刚般若寺。异宝庄严。光明闪烁。照虽历
睹灵异。而未语人也。是年十二月。于华严寺。入念佛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2a 页 X78-0242.png
道场。绝粒要期。誓生净土。至七日初夜。正念佛时。见
一梵僧入谓曰。汝所见台山境界。胡不传示世人。言
毕不见。照心异之。翌日又见梵僧语如前。照曰。非敢
秘密圣道。恐生疑谤耳。僧曰。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
招人谤。汝何惜焉。但以所见境界。普告众生。使见闻
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照遂忆所见。录以传世。明
年。江东释慧从。与华严寺诸僧。随照至金刚窟。及立
石标记处。瞻仰旧迹。大众悲喜未巳。忽闻钟声。其音
雅亮。节解分明。众愈惊异。知照所见不虚。因书于屋
壁。愿见闻者共发胜心。后于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
一区。仍号竹林焉。照于是笃志念佛。日夜无旷。忽见
佛陀波利谓曰。汝华巳就。后三年华开矣。至期谓众
曰。吾行矣。端坐而逝。或言照尝于并州五会念佛。德
宗时诏入京师。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
(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 少康

少康。姓周。缙云仙都山人。生而不言。七岁。入灵山寺
礼佛。母问识否。忽发言曰。释迦牟尼佛。父母遂舍之
出家。年十五。能通五部经。贞元初。诣洛阳白马寺。见
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则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康
祝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现光明。言巳。光复
闪烁。光中隐隐有化菩萨。康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
矣。遂之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导真
像升空。谓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2b 页 X78-0242.png
养。南至江陵。遇一法师谓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缘
在于彼。言讫不见。乃适新定。乞钱诱小儿念佛。念佛
一声。即与一钱。如是年馀。凡男女少长见康者。皆云
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于道路。遂于乌龙山建净土
道场。筑坛三级。每遇斋日。善信毕集。所化三千许人。
每升座。高声唱佛。众共和之。康一唱佛。众见一佛从
其口出。十声。则有十佛。若贯珠焉。康谓众曰。汝见佛
者。必得往生。众皆欣慰。二十一年十月。嘱道俗曰。当
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
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寂然而逝。塔于台
岩。号台岩法师(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 辩才

辩才。姓李。襄阳人。其诞也。异香发于室。七岁。依岘山
寂禅师出家。周游列郡。师事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
报恩寺义颁律师。剖析经义。无所不通。后为章信寺
僧主。密修净土二十年。未尝告人。独与护戎任公善。
谓曰。才必生净土。期在十年。至期。使弟子报任公曰
向所期巳及矣。任公至。才曰。吾去矣。安坐绳床。默然
归寂。众闻天乐西来。异香满室。年五十六(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 善道

善道。临淄人。尝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观无量寿佛经。
乃专心念佛。修十六妙观。及往庐山。观远公遗迹。忾
然增思。后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载。睹宝阁瑶池。
宛然在目。复往晋阳。从绰禅师授无量寿经。入定七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2c 页 X78-0242.png
日。绰请观所生处。道报曰。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
师尝安佛像在檐牖下。自处深房。此一罪也。当于佛
前忏。又尝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当于四方僧前忏。
又因造屋。多捐虫命。此三罪也。当于一切众生前忏。
绰静思往咎。洗心悔谢。久之。道因定出。谓绰曰。师罪
灭矣。后有白光来照时。是往生相也。道行化京师。归
者如市。忽微疾。即掩室。怡然念佛而逝。异香天乐。向
西而隐(佛祖统纪)

** 智钦

智钦。不详其人。专习禅业。又礼念万五千佛名至万
遍。后于柳州阿育王塔前。然一臂。求生净土。弟子僧
护。夜半见庭前光照异常。因问何人秉炬。凡三问。空
中应曰。来迎钦法师耳。护急启户。见佛身放大光明。
幡华宝盖。腾空飞下。钦即时化去(佛祖统纪)

** 知元

知元。字后觉。姓陈。眉州洪雅人。七岁在宁夷寺听讲
涅槃经。宛如宿习。是夕梦佛手摩其顶。年十一出家。
授以经疏。通达深奥。年十三。即升堂讲论。黑白倾听。
宣宗朝。召入京。赐紫袈裟。奏复天下废寺。寻乞归故
山。僖宗朝。锡号悟达国师。赐沈香座。膝上忽生人面
疮。时蜀僧迦罗摩。令元以泉水洗之。疮忽语曰。公知
袁盎杀晁错乎。公即盎。我乃错也。累世求报。而公十
世为高僧。戒律精严。不得其便。今公受赐过奢。故能
害之。而迦诺尊者以三昧水洗我。我去汝。不为怨矣。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3a 页 X78-0243.png
疮遂差。元少欲。过中不食。六时行道。累致显应。一日
忽闻空中声曰。必生净土。乃讯曰。孰之语邪。空又应
曰。佛也。又见一菩萨降庭中。丁宁赞谕。忽不见。临终
时。嘱令弃尸饲鱼鸟。曰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今其
时矣。言讫右胁面西而没。年七十三(宋高僧传神僧传)

** 端甫

端甫。姓赵。天水人。母梦梵僧授舍利令吞之。遂诞甫。
十岁。依道悟禅师出家崇福寺。十七剃染。隶安国寺。
遍参讲座。兼通经律。梦梵僧以琉璃器盛满舍利。令
吞之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才辩无碍。演经
太原。倾都毕会。德宗徵入。赐紫方袍。迄顺宪两朝。俱
见尊礼。讲涅槃唯识。凡一百六十座。日持诸部。以净
土为息肩之地。所得供施数十百万。悉以严饰殿宇。
而方丈单床。泊然自得。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
胁而灭。异香郁然。茶毗得舍利三百馀粒(宋高僧传)

** 雄俊

雄俊。姓周。成都人。善讲说。无戒行。尝罢道从戎。寻复
为僧。亦颇知愧悔。常持佛名。大历中。暴亡。入冥。主者
呵责。命付地狱。俊大呼曰。观经言。造五逆罪。临终十
念。即得往生。雄俊虽造罪。不犯五逆。若准念佛之功。
合生净土。不然。三世诸佛。即成妄语。遂合掌谛念。宝
台忽现。乘空西去。同时有自冥还者。传其事云(宋高僧传
○佛祖统纪载雄俊入冥自陈念佛功主者放还乃入西山专意念佛居四年别众坐逝与此互异)。

** 惟恭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3b 页 X78-0243.png

惟恭。荆州人。常事酒博。暇则诵经。祈生安养。同寺有
灵岿者。迹颇类之。里人为之语曰。灵岿作尽业。惟恭
继其迹。地狱千万重。莫厌排头入。恭闻曰。我虽罪无
所逃。然仰赖佛力。十念往生。岂复堕恶道邪。一日恭
病。岿出寺。见少年手执乐器。问所从来。曰西来迎恭
上人耳。一人怀中出莲华。华合如拳。叶出异光。望寺
而驰。次日至寺。恭巳亡矣。岿因感悟改节。以名德著
(佛祖统纪)

** 大行

大行。齐州人初学天台教。后入泰山居焉。结草为衣。
拾果为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大士现身。一日叹曰。
人命无常。不久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入大藏
叩祷。信手探之得阿弥陀经。于是专心思念阿弥陀
佛。阅三七日。夜半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又见佛及
二大士涌立空中。僖宗闻行名。诏入内。赐号常精进
菩萨。后一年。琉璃地复现。谓左右曰。宝地复现。安养
之期至矣。即日右胁而终(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 志通

志通。姓张。凤翔人。出家游洛下。遇嚩日啰三藏。行瑜
伽教法。通礼事之。钱文穆王时。东游吴越。入天台山。
于智者道场。览净土灵瑞传。发心愿生彼国。自是不
向西唾。不背西坐。一日登山中招手岩。诵四十八愿。
愿速生净土。投身而下。堕一大树中。枝软斡柔。殊无
少损。乃复整身登岩。誓曰。大愿巳发。馀生可厌。唯望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3c 页 X78-0243.png
圣众。同来接引。再投而下。栖于草上。久之苏矣。众僧
寻至掖归。往越州法华山。默修净业。后见白鹤孔雀
成行而下。又见莲华开合于前。通曰。白鹤孔雀。净土
境也。莲华光相。受生处也。净相见矣。乃起礼佛而终。
茶毗。有五色祥云环覆火上。舍利鳞砌于身(宋高僧
传佛祖统纪)。

** 可止

可止。姓马。范阳大房山人。年十二出家。十九抵五台
山求戒。感文殊灵光烛身。二十三。往并部习法华经
百法论。后于长安开演。化导日众。未几。归故乡。母犹
在堂。持盂乞食以养母。长诵金刚经。晚居长寿净土
院。后周广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微疾。召弟子念阿
弥陀佛。助吾往生。奄然而化。年七十五(宋高僧传)

** 绍岩

绍岩。姓刘。雍州人。七岁出家。依高安禅师。遍览经书。
有如宿习。后居钱塘湖心寺。恒讽持法华经。昼夜无
间。期满万部。得生净土。俄感莲华生于陆地。誓焚身
供养西方三圣。吴越王俶力劝止之。又投身曹娥江
中。如有物藉其足。得不死。吴越王于宝塔寺。建净土
院以居之。宋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作偈累
篇。示门徒曰。吾诵经二万部。决生安养。跏趺而化。茶
毗。舍利无算。年七十三(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 守真

守真。姓纪。字法灯。永兴万年人。出家圣寿寺。谒从朗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4a 页 X78-0244.png
师学起信论。次依性光师传华严法界观。后礼演秘
阇黎授瑜伽教。并得心要。明达诸法。宣畅妙典。四十
年无少怠。赐号曰昭信。常于中夜习西方无量寿观。
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命众
同唱佛名。久之令止。奄然归寂。年七十八。阇维获舍
利焉(宋高僧传)

** 延寿

延寿。字冲元。钱塘王氏子也。少诵法华。钱文穆王时。
知税务。多用官钱买放生命。罪当死。引赴市曹。王使
人瞷之。色不变。命释之。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复参
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尝于国清寺行法华忏。禅观
中。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获大辩才。以宿
愿未决。登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一曰万
行庄严净土。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阄。于是一意
修净业。建隆二年。忠懿王请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
师。日课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
贝天乐之音。诵法华经。积一万三千部。居永明十五
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施鬼神食。买
赎生命。皆以回向净土。著宗镜录一百卷。会天台贤
首慈恩异同之旨。又著万善同归集。集中指归净土
处。最为切要。其略曰。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
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忻
厌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净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
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唯心量。得随顺忍。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4b 页 X78-0244.png
或入初地。舍身速生极乐佛土。故知识心方生唯心
净土。著境祇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
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
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
力易成。速行菩萨道。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
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
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
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此是
谤法邪见人也。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
来迎之事。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
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经云。如人
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巳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
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
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
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
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如造罪众生。感地
狱相。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
事。故皆是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外实铜狗铁蛇等
事。世间一切事法。亦复如是。然彼遮那佛土。匪局东
西。若正解了然。习累俱殄。理量双亲。问。观经明十六
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
如何散心而能化往。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
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
但念名号。众善资薰。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4c 页 X78-0244.png
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
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狱。若
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
證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
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
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
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
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
直则影端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
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
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舍。即饿鬼业。
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
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證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
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
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邱陵坑坎。
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
心原。更无别体。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趋下。火
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又尝作四料简云。有禅
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
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伹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
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无禅
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开宝
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年七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5a 页 X78-0245.png
十二。后有僧来自临川。经年绕其塔。人问故。曰。我病
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礼拜。因询其人。曰杭
州永明寿禅师也。巳往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
故礼敬耳(乐邦文类万善同归)

** 晤恩

晤恩。字修巳。姓路。常熟人。年十三。闻人诵弥陀经。心
有所感。遂投兴福寺出家。后唐长兴中。往昆山慧聚
寺学南山律。既而听习法华光明诸经。及止观论咸
造精微。终日一食。不离衣钵。不畜财货。卧必右胁。坐
必跏趺。每布萨。必潸然流涕。遍诲人以西方净业。及
一乘圆旨。讲演法华二十馀部。宋雍熙三年八月朔。
夜睹白光自井而出。谓门人曰。吾报龄极于此矣。乃
绝粒禁言。一心念佛。梦一沙门执金炉焚香。三绕其
室。言是灌顶。吾巳生净土。嘉汝所修。故来相迎。梦觉。
呼门人至。犹闻异香。二十五日。为众说止观指归。及
观心大义。端坐面西而化。年七十五。寺众闻管弦铃
铎之音。喨亮空中。久而渐远。茶毗得舍利无算。恩弟
子文备。洞明观法。一室坐忘者三十年。雍熙二年。微
疾。净土见前。累足而逝(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 文辇

文辇。永嘉平阳人。既受戒。遍学三乘。依缙云明昭禅
师法会。疑情顿决。后复依天台德韶禅师。重有悟入。
阅藏经三周。宗说兼通。逍遥无滞。太平兴国三年。伐
栴檀。结成一龛。趺坐其内。自持火炬。誓曰。愿舍此残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5b 页 X78-0245.png
躯。上供十方诸佛菩萨。命众唱佛。助我往生。须臾焰
发。其烟五色。旋转虚空。犹闻佛声。顷之乃寂。火熄。收
舍利无算。年八十四(宋高僧传)

** 义通

义通。字惟远。姓尹。高丽国人。顶有肉髻。眉长五六寸。
受具后。学华严起信。晋天福时。来游中国。至天台云
居寺见韶国师。忽有契悟。及谒螺溪寂法师。闻一心
三观之旨。遂留受业。称具体焉。开宝元年。漕使顾承
徽。舍宅为寺。请通居之。太平兴国七年。赐寺额为宝
云。通敷扬教观。几二十年。常呼人为乡人。有问其故。
曰。吾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即吾乡中之人
也。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右胁而化。阇维。舍利盈
满。年六十二(佛祖统纪)

** 有基

有基。字及贤。姓王。钱塘人。五岁出家。从天台寿昌法
超为师。十岁受具。闻四明宝云传智者教。往事之。受
法华止观。随言解义。曲尽其妙。端拱元年。郡人讲演
教于太平兴国寺。学者数百人。每白黑月。必集众诵
菩萨戒法。劝道俗念佛。四十年。数至万人。遇岁歉则
持钵以供听众。祥符八年六月。示疾。弟子令祥请曰。
和尚西归。可无留训。基乃广谈圆旨。逾时。众忽见西
方现光。空中奏乐。基曰。西方三圣人来也。即右胁西
向而化。有梦基具威仪往西方者。有梦基坐青莲华
对佛说法者。有梦阿弥陀佛为基授记者。法智闻而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5c 页 X78-0245.png
叹曰。卧病谈禅。临终见佛。信希有事哉。茶毗。出舍利
无算(佛祖统纪)

** 省常

省常。字造微。姓颜。钱塘人。七岁出家。十七受具戒。宋
淳化中。住南昭庆。慕庐山之风。谋结莲社。刻无量寿
佛像。剌血书华严净行品。于是易莲社为净行社。士
夫与会者。一百二十人。皆称净行弟子。王文正公旦
为之首。比邱及千人焉。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常端
坐念佛。有顷。厉声唱曰。佛来也。泊然而化。众见地色
皆金。移时方隐。年六十二(佛祖统纪)

** 知礼

知礼。字约言。明州金氏子也。其父母祷佛求嗣。梦神
僧𢹂一童𢌿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未几生礼。七岁
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遂往太平兴国寺。依洪
选师得度。稍长。依宝云寺义通法师学教观。圆顿之
旨。一受即了。淳化中。通既归寂。受请主乾符寺。寻徙
保恩院。敷扬教观。学徒踵至。明州旱。礼与慈云式公。
修光明忏。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
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赐名曰延庆。六年。建念佛施
戒会。亲为疏文以劝曰。原夫一念本融。诸法无碍。遇
熏既异。感报成差。是以顺性而修。则显诸佛净土。随
情而作。则循五趣苦轮。所以处娑婆者。升出尤难。堕
落者众。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
土。直待三乘行备。方免四趣受生。盖境界粗强。烦恼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6a 页 X78-0246.png
炽盛。自力求脱。实难其人。若夫生安养者。国土庄严。
身心清净。直至成佛。不堕三涂。经云。尚无恶道之名。
何况有实。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若欲生彼。
但当称彼佛号。修彼佛慈。必为彼佛本愿摄取。舍此
报身。定生彼国。具如经说。实非臆谈。今结万人以为
一社。心心系念。日日要期。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
供养。同听法音。会彼万心。以为一志。俾成净业。誓取
往生。况劫浊命光。其犹风烛。一息不至。三涂现前。何
得自宽。不思来报。当依佛语。无顺人情。顿息攀缘。唯
勤念佛。自此二月望日。岁举会以为常。尝集十僧修
法华忏三年。期以忏毕。焚身供养妙经。求生净土。后
为众沮。不果。复集十僧修大悲忏三载。然三指供佛。
天禧四年。驸马李遵勖奏礼高行。赐号法智大师。敕
令住世演教。礼以从上诸祖阐扬净土者。多谈事相。
罕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因取天台观无量寿
经疏。研极理奥。曲畅元风。成妙宗钞数万言。其释题
略云。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无量寿佛者。举所
观要。摄十五境也。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
谛一境。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
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
觉之体。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
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
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
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6b 页 X78-0246.png
觉体。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一常坐即一行三昧二常行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
坐即法华三昧四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三昧详见摩诃止观)。虽俱念佛。而是通涂
显诸佛体。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
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
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
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所言心性具一切
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
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
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
依正色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
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
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寄语行者。观虽深妙。本被
初心。若能进功。何忧不就。纵未入品。为因亦强。生至
彼邦。得预大会。所见依正。微妙难思。速入圣阶。度生
亦广。况尘境粗强。诚为险处。故须外加事忏。内勤理
观。正助双行。加愿要制。必于宝刹。速證无生。今解观
门。其意在此。礼他所撰述。多指归净土。此其最切者。
时方诏天下立放生池。礼岁遇佛生日。结放生会。集
众作法。纵诸鱼鸟。有司以闻。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
院内。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至
五日。结跏趺坐。召大众说法毕。骤称阿弥陀佛数百
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阇维
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四明教行录观经疏钞佛祖统纪)

** 遵式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6c 页 X78-0246.png

遵式。字知白。台州宁海叶氏子也。母梦咽明珠而生
式。稍长往东掖山依义全师出家。勤苦自厉。初学律
部。继入国清寺。然指普贤像前。誓传天台教法。雍熙
初。往四明宝云寺事义通法师。常行方等三昧。积劳
呕血。两足皮裂。以死自誓。忽见观音垂手指其口。引
出数虫。又指端出甘露灌之。觉身心清凉。所患顿失。
巳而顶高寸许。声如洪钟。慧辩无碍。通示寂。式反天
台。淳化元年。居宝云。至道二年。结缁素专修净业。作
誓生西方记。咸平中。归东掖。建精舍。率众修念佛三
昧。祥符七年。应杭人请主昭庆寺。寻赴苏州讲经开
元寺。复反杭。主灵山。王钦若判杭州。奏复天竺寺旧
名。赐式号曰慈云。式尝以天台智者放生故事语钦
若。钦若因奏请以西湖为放生池。报可。先后依经撰
集诸忏法。圆融三观。以净土为归。又因知府马亮问
道。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其决疑门略云。佛法
有二。一者小乘不了义法。二者大乘了义法。大乘中
复有了义不了义。今谈净土。唯是大乘了义中了义
之法也。此教诠旨。圆融因果。顿足佛法之妙。经云。十
方谛求。更无馀乘。惟一佛乘。斯之谓与。是则十方净
秽。卷怀同在于刹那。一念色心。罗列遍周于法界。并
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尘亦尔。故能一
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
重重无尽无障碍。一时顿现非隐显。一切圆成无胜
劣。我心既然。生佛体等。此则回神亿刹。实生于自巳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7a 页 X78-0247.png
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乎刹那际内。信此圆谈。则事无
不达。昧斯至理。则触类皆迷。故云诸佛如来是法界
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今
但直决疑情。令知净土百宝庄严。九品因果。并在众
生介尔心中。理性具足。方得往生事用随愿自然。免
信常流。执此非彼。其行愿门文多不载。别有论往生
坐禅观法云。欲修往生观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易
观想故。表正向故。跏趺端坐。顶脊相对。不昂不伛。调
和气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观门。经论甚多。初心凡夫。
那能遍习。今从要易。略示二种。于二种中。仍逐所宜。
不必并用。其有于馀观想熟者任便。但得不离净土
法门。皆应修习。所言二种。一者扶普观意。坐巳。自想
即时所修。计功合生极乐世界。当便起心。生于彼想。
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华合想。作华开想。当华开时。
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
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
闻法。所闻要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时。大须坚固。令
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久乃起。二者直想阿
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
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
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
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然复应观。想念
所见。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所有皆空。一
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即空即假即中。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7b 页 X78-0247.png
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
念佛三昧。天圣中。别于寺东建日观庵。送想西方。为
往生之业。寻讲维摩经毕。与众诀别。以讲席付弟子
祖韶。作谢缘诗。示将归寂。其明年为明道元年。十月
八日。有疾。却医药。仍为众略说法要。令请弥陀像。或
以观音至。礼炷香祝曰。我观观世音。前际不来。后际
不去。十方诸佛。同住实际。愿受我一炷之香。诸佛證
明。往生安养。或叩其所归。对以寂光净土。至晚坐脱。
年六十九。人见大星陨于灵鹫峰。红光赫然(乐邦文
类佛祖统纪莲宗宝鉴)。

** 义怀

义怀。姓陈。永嘉乐清人。游京师。投景德寺为行童。天
圣中。试经得度。遍参诸方。依明觉禅师于翠峰。偶汲
水折担。忽大悟。作偈呈觉。觉称善。其后五坐道场。自
铁佛至天衣。化导甚广。怀既了法原。仍密修净土。尝
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取舍之情。乃
是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又违佛语。毕竟如何。复
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晚以疾居池阳松
山庵。弟子智才住临平佛日寺。迎归侍奉。才往苏州。
怀促之归。别众而逝。年七十二(僧宝传乐邦文类)

** 本如

本如。明州句章人。少依法智法师。善词翰。尝请益经
义。法智曰。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三年复请。法
智厉声一喝。复呼曰。本如。如豁然有省。以颂呈。法智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7c 页 X78-0247.png
肯之。祥符四年。主东山承天寺。大振法道。历三十年。
讲法华涅槃光明观无量寿等经。及天台教观。至六
七遍。尝集百僧修法华长忏一年。瑞应屡见。宝历二
年。赐号神照法师。与丞相章得象诸贤结白莲社。仁
宗钦其道。赐名白莲寺。皇祐三年五月十八日。微疾。
升堂说法。与众诀别。遂逝。年七十。时江上渔人见云
端有僧西向去。天气盛暑。异香非常。明年。门人启钥
貌如生。有大莲华产于塔前(佛祖统纪)

** 仁岳

仁岳。字潜夫。姓姜。霅川人。闻法智南湖之化。往而学
焉。久之。豁然有得。又与十同志修请观音三昧。宴坐
静室。恍如梦觉。后历主杭州丛席。大宏法化。年老还
乡主祥符。赐号净觉。晚年专修净业。然三指供佛。持
律至严。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谓门人曰。吾翌日
午刻当行。及明日。留偈安坐而逝。尝著弥陀经疏二
卷。又作指归记二卷以释之。其后三十年。寺众梦岳
谓宜迁塔。及开龛。色身不坏。舍利盈满。遂具礼葬焉
(佛祖统纪)

** 处谦

处谦。姓潘。永嘉人。母梦瑞云入怀。娠三年始生。依常
宁寺契能出家。祥符初得度。即往学于天竺。慈云深
器之。复谒神照如法师。大明圆顿之旨。未几居首座。
寻归主常宁。历慈云妙果赤城慧林净住南屏天竺。
十坐道场。阅四十年。讲唱不倦。登门者三千人。赐号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8a 页 X78-0248.png
神悟。熙宁八年四月十五日。晨兴。沐浴更衣。集众讽
普贤行法。阿弥陀经。顷之升座。称赞净土功德。复告
众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寂然
而逝(佛祖统纪)

** 慧才

慧才。姓王。永嘉乐清人。祥符初得度。年十三。受具戒。
往学于四明。自恨昏钝。常持大悲咒。忽梦一梵僧长
数丈。脱袈裟被之。翌日临讲。豁然开悟。前后所闻。一
时洞晓。后谒慈云。北面服勤。旦夜不替。治平初。住法
慧宝阁。赐号广慈。未久。退居雷峰塔下。每翘足诵大
悲咒百八为课。又翘足一昼夜。诵弥陀佛号。一夕梦
至宝阁宫殿。有告之曰。净土中品。汝所生也。元丰元
年春。为道俗千人授大戒于雪峰。方羯摩。观音像顶
放光明。灯炬日光。皆为映夺。净慈守一禅师为作戒
光记。六年五月二十一日。更衣就座。书偈赞佛毕。曰。
吾生净土决矣。泊然而往。年八十六(佛祖统纪释氏稽古略)

** 灵照

灵照。姓卢。兰溪人。出家宝慧寺。未期月。通法华光明
二经。数岁往钱塘依香岩湛师学教观。复往吴兴依
净觉岳师。台宗户牗无不通晓。元丰中。主吴山解空
寺。继迁景德寺。熙宁中。迁华亭超果寺。先后数岁中。
遇春首。必开净业社。与者二万人。辄多获验。尝于梦
中见三圣仪相。跪而问曰。灵照一生诵大乘经。期生
安养。克果愿否。观音指曰。净土不远。有愿即生。又诵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8b 页 X78-0248.png
经深夜。忽梦普贤示身。遂发心造普贤像。诵经万部。
以严净业。元祐五年冬。卧疾。谓侍者曰。吾安养之期
巳至。遂面西累足而化。阇维。异香袭人。舍利流迸(佛
祖统纪)。

** 思义

思义。字和甫。姓凌。湖州武康人。试法华经第一得度。
依明智韶法师学。悟解过人。修四三昧行。颈上生一
肉瘿。夜梦功德天食之以桃。其疾即消。熙宁四年。赐
紫服。号净慧。丞相苏颂帅杭。请师居天竺。大振道法。
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中夜。忽趺坐别众而逝。众诵
念久之忽苏曰。适随观音大士行。见金色人长身垂
臂。谓我曰。汝报缘未尽。过七日当来迎。至二十五日。
复趺坐而化。󰢍龛之日。有赤云垂布。如引导状。向西
而没(佛祖统纪)

** 宗赜

宗赜。襄阳人。父早亡。母陈氏。鞠养于舅氏。少习儒业。
博通世典。年二十九。礼真州长芦秀禅师出家。深明
宗要。元祐中。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母薙染。
持念阿弥陀佛。始终七载。母临终无疾。念佛而逝。赜
自谓报亲之心尽矣。乃遵庐山之规。建莲华胜会。普
劝僧俗。习西方妙观。其次专持佛名。回向发愿。期生
净土。自为文以唱之曰。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
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
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8c 页 X78-0248.png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
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
三昧。还原要术。示开往生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
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
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刹。此不
可得而致诘也。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
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
乐国土。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秽两土。
然本圣之意。岂直以娑婆国土。邱陵坑坎。五趣杂居。
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以是为可厌。极乐世界。黄金为
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以是为可欣。盖以
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娑婆
国土。释迦巳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
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
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极乐
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挠乱。女色
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实无
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偏生疑谤。
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
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
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
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诚
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
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9a 页 X78-0249.png
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
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之
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髦。疾病相仍。昏沈睡眠。
常居大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
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实为寒心。西方之人。寿命
无量。一托莲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所以
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而迷
于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證无生。在
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
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
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
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
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则不
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迷哉。若夫信佛言
而生净土。则界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谢
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
实。唯显一乘之教。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
方如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通具足。三
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尘刹
土。周旋五越。普被诸根。不动一心。遍行三昧。洒定水
于三千。引众生于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圆满。然则唯
心净土。自性弥陀。盖解脱之要门。乃修行之捷径。是
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9b 页 X78-0249.png
生。凡以度人。先须自度故也。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
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故率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
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窃冀莲池胜
会。金地法明。绮互相资。必谐斯愿。操舟顺水。更加橹
棹之功。十万之遥。可不劳而至也。赜一夕梦一乌巾
白衣。风貌清美。可三十许。揖谓赜曰。欲入莲华会。求
书一名。赜乃取会录问曰。何姓名。答曰。普慧。书巳。白
衣又云。家兄亦求书一名。曰令兄何名。答曰普贤。言
讫遂隐。既觉。谓诸耆宿曰。华严经离世间品。有普贤
普慧二菩萨。助扬佛法。吾今建会。共期西方。感二大
士幽赞。乃以二大士为会首。于是远近皆向化焉(莲
宗宝鉴乐邦文类)。

** 元净

元净。字无象。姓徐。杭州于潜人。十岁出家。稍长。就学
于慈云。慈云没。复事明智。闻讲止观。悟第一义。应太
守吕臻请。住大悲阁。赐号辩才。迁主上天竺。寻退隐
南山之龙井。时贤苏轼赵忭辈。钦其德器。屡致褒咏。
巳复主灵山慈云讲席。说法昼夜无间。居常精修净
土。未尝暂歇。焚指供佛。左三右二。尝祷大士求放光。
光即随现。一日与僧熙仲同食。仲视净眉间有光如
萤。揽之得舍利数粒。后常有于卧处得舍利者。将示
寂。乃入方圆庵晏坐。谢宾客。止饮食。语僧道潜曰。吾
净业巳成。七日无障。所愿遂矣。及七日。出偈示众。右
胁而化。年八十一。时元祐六年九月晦也(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49c 页 X78-0249.png

** 从雅

从雅。钱塘人。始从海月辩法师学止观。后入南山天
王院。诵法华经五藏。金刚般若经四藏。弥陀经十藏。
礼舍利塔千遍。礼释迦三十万拜。弥陀百万拜。佛号
五千万声。礼法华一字三拜者三过。心期净土。一生
坐不背西。无为杨杰述安乐国赞三十首以赠。雅欲
发起众信。遂于净住寺图九品三辈。刻杰赞于石。或
奏雅道行。赐号法宝。一日无病。面西趺坐而逝。天乐
鸣空。室有异香(佛祖统纪)

** 可久

可久。不详其所出。居明州。常诵法华。愿生净土。人号
为久法华。元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越三日。还谓人
曰。吾游净土。见诸胜境。与经符契。此间修净业者。莲
华台上。皆巳标名。标金台者。一成都广教院勋公。一
明州孙十二郎。一可久。标银台者。一明州徐道姑。言
讫。复化去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孙十二
郎亡。天乐迎空。久言悉验(净土文)

** 择瑛

择瑛。姓俞。严州桐江人。出家于杭州寿宁寺。熙宁中。
参神悟法师。深悟止观之道。阅不二门金錍。不𥨊者
数月。当湖鲁氏创一院以迎瑛。大开法施。久之。遨游
杭秀苏湖间。尝作往生净土十愿文曰。愿我永离三
恶道。愿我速断贪瞋痴。愿我常闻佛法僧。愿我勤修
戒定慧。愿我恒随诸佛学。愿我不退菩提心。愿我速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50a 页 X78-0250.png
见阿弥陀。愿我决定生安养。愿我分身遍尘刹。愿我
广度诸众生。元符二年春。于杭之祥符寺示疾。俄奋
身凭几西向。诵阿弥陀经。卷终而逝(乐邦文类佛祖统纪)

** 宗本

宗本。字无哲。姓管。常州无锡人。出家后。参天衣怀禅
师。念佛有省。后居杭州净慈寺。岁大旱。湖井皆竭。寺
西隅忽涌甘泉。得金鳗鱼。浚为井。寺僧千馀。赖以汲
饮。张氏有女死。母梦女为蛇。既觉。得蛇棺下。持诣本
为说法。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吾
女者。可入笼中。当再持诣净慈。如其祝。本复为说法。
是夕。女见梦曰。二报巳解脱矣。母因问生死轮回。是
信有之。何以得免。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辘轳。无一
人可免。唯修出世法。当得脱耳。盍问净慈法主乎。其
显化类如此。本奉诏入东京慧林寺。召对称旨。赐号
圆照禅师。平时密修净业。时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
见一殿殊丽。人曰。以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
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
华。人言以俟慧林本公。其他莲华无数。云以待受度
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也。晚居苏州灵岩寺。元符
间。将示寂。沐浴而卧。弟子环拥请偈。本熟视曰。痴子。
我寻常尚懒作偈。今日作甚么偈。寻常要卧便卧。今
日亦何须特地坐也。乃索笔书后事付守荣。掷笔而
逝。若熟睡者然(佛祖统纪苏州府志)

** 有严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50b 页 X78-0250.png

有严。姓胡。台州临海人。六岁依灵鹫从师。十四受具。
往东山学于神照。契一心三观之旨。修法华三昧。旋
主赤城寺。绍圣中。隐故山东峰。庐于楂木之旁。因自
号楂庵。严护戒律。一钵之馀。不畜分寸。所修三昧。每
现瑞应。专事净业。其所论述。多激劝往生。或问生欲
天者。十善为因。生色天者。禅定为因。生净土者。必须
修无生妙观。乃可得耳。今之学者。都懵教旨。谓生天
难而生净土易。又孰信乎。答曰。法无难易。难易在人。
难者疑情。咫尺万里。易者信心。万里咫尺。所云修无
生妙观得生者。此乃上品往生之一门耳。然不可辟
一门而塞多门。安乐集云。生净土者有二种。一有相
心。谓著相欣乐。二无相心。谓理观相应。若今之世。中
下钝根。愚迷障重。待理观相应方生者。或少矣。原夫
佛慈接物。方便多门。有定散之善焉。有佛法之力焉。
有事福而假愿力回向焉。有垂终剧怖而赖求救焉。
如是等类。百千万数。伹藉其一。必得往生。定善者修
心妙观。首楞严定是也。散善者。如无量寿经十念念
佛。亦得往生。是也。佛力者。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
取念佛众生。众生承佛愿力。即得往生。如劣夫从转
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其自力。轮王之力也。
法力者。如佛告莲华明王菩萨。令诵灌顶神咒。加持
沙土。散亡者尸。或亡者墓。彼之亡者。或堕地狱饿鬼
畜生中。承是真言。生极乐国。是也。事福假回向者。慈
心不杀。具诸戒善。受持秘咒。读诵大乘。种种福善。回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50c 页 X78-0250.png
向庄严。成净土因。得生极乐。是也。垂终求救者。临命
终时。火车相现。称佛力故。猛火化为清凉风。如僧雄
俊及张钟󳯔。一称佛号。俱生净土。是也。是故。经云诸
小行菩萨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曰
易往。子曰难生。乍可顺教而谈易往。开人解脱之门。
不须执迷而说难生。塞彼菩提之路。建中靖国元年
孟夏。一日天神降空中谓曰。师净业成矣。又梦池中
大莲华。天乐围绕。乃作自饯诗示众。后七日跏趺而
(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 妙生

妙生。会稽人。习律学。勤修净土之业。与大通本禅师。
居潮山象坞。共明此道。一夕会门人讽弥陀经。就榻
端坐。焚香合掌。嗒然而化(佛祖统纪)

** 昙异

昙异。姓杜。馀姚人。皇祐间得度。习教观于天竺明智。
后入雷峰广慈之室。孜孜叩击。二十年无倦志。学成
归里。敷讲故山。专勤净业。诵法华至五千部。普贤弥
陀各万卷。崇宁元年秋。示疾。集众告曰。吾生净土时
至。当乘金台。随佛西迈。即澡身端坐。结印而逝。火馀。
舌根舍利。如贯珠然(佛祖统纪)

** 善本

善本。姓董。开封人。母无子。祷佛乃生。及长。试华严经
得度。为圆照本师弟子。时号大小本。奉诏住上都法
云寺。赐号大通。后归杭州象坞寺。杜门却扫。专修净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51a 页 X78-0251.png
业。有僧定中见方丈弥陀佛示金色身。大观三年十
二月甲子。屈三指。告门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趺坐
面西而化(佛祖通载佛祖统纪)

** 宗坦

宗坦。姓申。潞州黎城人。年十六。落发受具。少通义学。
长而遍访名师。垂五十年。名播讲林。晚于唐邓汝颍
之间。讲净土观经。劝人念佛。求生安养。听者如云。皆
禀净业。后于唐州青台镇。誓求安养。持名作观。未尝
暂忘。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梦中见阿弥陀佛告
曰。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觉而白众。次日讲唱不
辍。至五月四日后夜。自知时至。鸣钟集众。告曰。因缘
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岂宜错过。愿众念佛。助我
往生。又日。享年七十六。四大分离处。净土礼弥陀。永
超三界苦。言巳坐脱。满室雷鸣。白云覆地。从西而来。
三日方歇(莲宗宝鉴)

** 中立

中立。姓陈。明州鄞人。九岁。出家于甬东栖心寺。受诸
经卷。过目不忘。治平中。试经得度。初依广智学教观。
及神智继主南湖。复依之。座下二百人。无出立右者。
神智谢事。立继其席。常以净业诱人。命其徒介然创
十六观堂。以延净业之士。巳而谢去。未几。重兴宝云
寺。又退居白云庵。日宣止观法门。著述颇众。应众请
重主南湖。升座说法。开牗无尽。前后诵净名光明数
十过。诵法华逾万部。为人祈禳辄验。政和五年四月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51b 页 X78-0251.png
辛亥夕。忽谓门人法维曰。闻异香否。即集众含笑言
曰。吾往生期至。面西坐逝(佛祖统纪)

** 元照

元照。字湛然。姓唐。馀杭人。初依东藏慧鉴律师。专学
毗尼。后从神悟谦师。讲天台教观。谦勖以究明法华
为本务。复从广慈才法师受菩萨戒。戒光发见。乃博
究南山一宗。杖锡持钵。乞食于市。晚主灵芝三十年。
传戒度僧及六十会。笃意净业。每曰。生宏律范。死归
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尝集净业礼忏仪。自为序
曰。元照自下坛来。便知学律。伹禀性庸薄。为行不肖。
后遇天台神悟法师。苦口提诲。始知改迹。深求祖教。
博究佛乘。于是发大誓愿。常生婆娑五浊恶世。作大
导师。提诱群主。令入佛道。复见高僧传慧市法师云。
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华中受乐。何如
三涂极苦处救众生也。由是坚持所见。历涉岁年。于
净土门。略无归向。见修净业。复生轻谤。后遭重病。色
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差。顿觉前非。悲
泣感伤。深自克责。志虽洪大。力未堪任。仍览天台十
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又引智
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
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父母。又如弱羽。祇可传枝。
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二十馀年。未尝
暂舍。研详理教。披括古今。顿释群疑。愈加深信。复见
善导和尚专杂二修。若专修者。百即百生。若杂修者。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51c 页 X78-0251.png
万千一二。心识散乱。观行难成。一志专持四字名号。
几生逃逝。今始知归。仍以所修。展转化导。尽未来际。
洪赞何穷。方便多门。以信得入。如大势至。以念佛心。
获悟圆通。入三摩地。复自思念。巳前所造无量罪业。
不信净土。谤法毁人。业因既成。苦果必就。内怀惭耻。
晓夕兢惶。于是躬对圣前。吐露肝胆。五体投地。苦到
忏悔。仍发大愿。普摄众生。同修念佛。尽生净土。欲常
修习。须立轨仪。故集诸文。布成此法。从始至末。第列
十门。并准圣言。咸遵古式。事从简要。法在精专。后贤
披览。知我志焉。又撰十六观经小弥陀义疏。其外著
述累数百卷。政和六年秋。命弟子讽观经及普贤行
愿品。趺坐而化。西湖渔人。皆闻空中天乐声(乐邦文
类佛祖统纪西湖高僧传事略)。

** 法宗

法宗。姓颜。钱塘人。十岁出家。依广慈才法师。专研教
观。十九。从广慧初法师。服勤十年。后归侍广慈。依止
观修大悲三昧。绵历九载。凡有祷祈。悉获灵应。尝与
天竺光明忏期。至五日。禅观中。忽见慈云法师。侍僧
数十。宗作礼问曰。自昔同修者。皆得生净土否。慈云
曰。元照巳得往生。择瑛尚欲宏经恶道。汝宜勤修以
成本愿。宗归建净土道场。刻西方三圣像。然五指供
佛。每月集四十八人。同修净业。名卿贤士。多预其会。
政和七年春。微疾。梦弥陀圣众。授手接引。后三日。沐
浴易衣。盥口。寂然而逝(佛祖统纪)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52a 页 X78-0252.png

** 了然

了然。姓薛。临海人。母患无子。祷于寺。梦僧授以莲华。
令食之。曰汝生子必出家。未几生子。稍长。遂令出家。
十六受具。从安国慧法师学教观。慧解骤发。梦泛海。
见观世音。坐山上竹林间。因说百偈以赞。觉忆其半。
自是顿发辩才。后住白莲寺。讲演天台教观。二十馀
年。日唯一食。常坐达旦。一夕梦二龙戏空中。一化为
神人。从空中下。于衣袖出简示云。师七日当行。既寤。
挝鼓集众说法。垂嘱后事。巳而大书曰。因念佛力。得
生极乐。凡汝诸人。可不自勉。即沐浴更衣。与众同声
诵阿弥陀经。至西方世界。倏然而化。众闻天乐盈空。
祥光烛天表。弟子与咸有空二人亦修净业。皆念佛
坐脱(佛祖统纪明高僧传)

** 智仙

智仙。姓李。仙居人。幼不乐世俗。出家游学至天竺。得
三观之旨于首座明义。还乡依白莲慧师听讲止观。
大有发明。竟嗣其席。常时系念。唯在净土。或曰。法华
三昧。一土一切土。一身一切身。一佛一切佛。何不依
止观修法华三昧。而沾沾往生为。仙曰。荆溪云。分别
功德品中。直观此土。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佛身。
此大众。即一切众。以惑未断故。须修同居净土。问者
云。同居类多。何必极乐。仙曰。教说多故。宿缘厚故。令
专住故。佛愿摄故。仙住白莲寺讲道十三年。西向礼
念。未尝少废。觉微疾。别诸外护。还寺易床西向。设弥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52b 页 X78-0252.png
陀像。请观堂行人诵弥陀经。卷未终而坐脱。比邻能
仁寺僧。皆闻念佛声沸天。仙乐盈耳。黎明乃知仙亡
(佛祖统纪)

** 智深

智深。姓沈。嘉禾人。初依海月辩法师学教观。既成。归
嘉禾崇福西寺。建光明期忏会。二十年如一日。行业
上闻。赐号慈行。平居专志净土。劝人称佛号。从其教
者。往往得显验。政和五年六日。示疾。客至。谈论如常。
客方出。巳坐脱矣。人共见紫云向西而没。茶毗日。异
香袭人。舍利无算(佛祖统纪)

** 思照

思照。姓阳。钱塘人。十四岁。从净住从雅听法华方等
于南屏。复往东掖参神悟。大有契入。剌血书法华经。
一字一礼。如是十过。诵十六观经五藏。弥陀经十藏。
法华经一千部。礼华严梵网净土七经等凡二百七
十卷。专修念佛三昧。筑小庵曰德云。刻三圣像。每夜
四更即起唱佛。懈怠比邱。闻声悚愧。又于月二十三
日。率道俗系念三圣。常及千众。凡三十年。一日语其
徒曰。夜梦佛金身丈六。此往生之兆也。乃日请七僧
助念。至七日晚。涌身合掌。厉声唱佛。趺坐结印而化。
时宣和元年春也。阇维。牙齿明莹。如玉石然(佛祖统纪)

** 若愚

若愚。姓马。海盐人。学教于辩才净法师。居龙井久之。
后于湖之仙潭。营室接待僧众。建无量寿佛阁。劝道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52c 页 X78-0252.png
俗念佛。来者尝数百人。三十年中。预会诸贤。临没时。
多有瑞应。或奏愚道行。赐号法鉴。

释则章与愚为友。
同修净行。章既殁。愚梦神人告曰。汝同学则章。得普
贤行愿三昧。巳生净土。彼方待汝。愚乃沐浴更衣。命
众讽观无量寿佛经。端坐默听。诵毕。忽云净土现前。
吾其往矣。遽书偈而化。偈曰。本自无家可得归。云边
有路许谁知。溪光摇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时。又
曰。室里千花罗网。梦中七宝莲池。踏得西归路稳。更
无一点狐疑。时靖康元年九月也。年七十二。阇维。得
舍利数百粒(佛祖统纪)

** 仲闵

仲闵。衢州人。受业祥符寺。后依南文法师。以雄辩见
称。政和初。还乡居浮石山。学者骤至。尝言吾座下不
五百众。不讲大部。故一生唯讲光明观音。顺寂之日。
集众升堂。登师子座。方趺坐。忽见银台自西至。闵曰。
吾平生解第一义。愿取金台。今何不然。瞑目而化(佛
祖统纪)。

** 介然

介然。明州鄞人。受业福泉山延寿寺。时明智立法师
居南湖。从之学教观。元丰初。专修净业。三载期满。谓
同修者曰。念佛三昧。往生要法也。乃然三指。誓建十
六观堂。中设西方三圣像。环以池莲。工竣。复然三指
以报佛恩。建炎四年正月七日。金兵至明州。寺众尽
散。然独不去。兵至。诃之曰。不畏死邪。然曰。贫僧一生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第 253a 页 X78-0253.png
愿力。建此观堂。今老矣。不忍舍去以求生也。金兵义
之。谓曰。为我归北地。当作观堂。似此规制。遂强之行。
后人以去日为之忌。尊之曰定慧尊者。立像于观堂
之侧(佛统祖纪)

净土圣贤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