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自动笺注)
淨土聖賢錄卷二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慧遠
慧遠
姓賈
雁門樓煩人
幼而好學
博綜六經
尤善
老。
釋道安建剎於太行恒山
遠往歸之。
聞安講般
若經。
豁然開悟
投簪受業
精思諷誦
以夜繼晝
公元381年
歎曰。
使道流東國者。
其在遠乎。
晉太元六年
潯陽
廬山閒曠。
可以棲止
乃立精舍
龍泉寺
時遠同
慧永
居廬山西林。
邀同止。
遠學侶寖眾。
西
林隘不可處。
剌史桓伊為遠更立寺於山東
遂號東
林。
於是率眾行道
鑿池種蓮。
水上立十二葉蓮
華。
因波隨轉。
分刻晝夜
以為行道之節。
既而四方
信之士。
聞風而至者。
百二十三人
遠曰。
諸君之來。
無意淨土乎。
乃造西方三聖像。
建齋立社
劉遺
民著發願文。
勒之石。
王喬之等數人。
復為念佛
昧詩以見志
為作序曰。
夫稱三昧者何。
專思寂想
之謂也。
思專則志一不分
想寂則氣虗神朗。
氣虗
公元376年
智悟其照。
神朗則無幽不徹
是二者自然之元符。
一而致用也。
又諸三昧
其名甚眾。
功高易進。
念佛
先。
何者
元極寂。
尊號如來
神合變。
應不以方
令入斯定者
昧然忘知。
所緣成鑒
鑒明內照
交暎萬象生焉。
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
於是
靈相湛一
清明自然
元音叩心
滯情融朗
天下
至妙
孰能與於此哉。
所以奉法諸賢。
咸思一揆之契。
寸陰之將頹。
懼來儲之未積。
洗心法堂
整襟清向
夜分忘寢。
夙興唯勤。
庶夫貞詣之功。
通三乘之志。
仰援超步
拔茅之興。
俯引弱進。
垂䇿其後
以此覽眾
篇之揮翰
豈徒文詠而巳哉。
遠以江東經藏多闕。
弟子遠越葱嶺
購諸梵本
竝傳關中所有經律。
出諸
廬山
幾至百卷
嘗造法性論。
以明泥洹常住之旨。
羅什見而歎曰。
邊方未見大經
便闇與理合
居山
三十年。
不入俗
專志淨土
澄心觀想
三見聖相
公元416年
沈厚不言
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
般若臺東龕
方從定起。
阿彌陀佛
滿虗空。
圓光之中。
有諸化
佛。
觀音勢至
左右侍立
又見水流光明
分十四支。
上下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
佛告遠曰。
我以本
願力故。
來安慰汝。
後七日
當生我國
又見社中先
化者。
佛陀邪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
皆在側。
前揖曰。
師早發心
何來之晚。
遠謂弟子淨惠寶曰。
吾始居
此十一年中。
三覩聖相
復再見。
吾生淨土必矣。
自製遺戒
至八月六日
端坐入寂
年八十三。
慧持
同母弟。
與遠同事安公
徧學眾經。
亦有高行
隆安中
辭兄入
西方為期
住[郫-卑+((白-日+田)廾)]縣龍淵寺。
大宏佛化
八年入寂
年七十六。
遺命諸弟子。
嚴律儀。
專心
淨業云(東林廬山集)。
**慧永
慧永
姓潘
河內人
年十二出家
沙門竺曇現。
初習
禪於恒山
既而遠公同依安法師
太元初
廬山
剌史陶範捨宅西林以居之。
布衣蔬食
精心
巳。
容常含笑
不傷物。
峯頂別立茅室
時往禪思
其室者。
輒聞異香
因號香谷
一虎同居
人至輒驅去。
公元414年
平時厲行勤苦
願生安養
義熙十年
示疾
忽斂衣求
屣欲起。
眾問故。
答曰。
佛來也。
言訖而化。
年八十三。
香七日乃寂(東林傳)。
**僧顯
僧顯。
姓傅
北地人
貞苦善戒。
誦經業禪。
獨處山林
或數日入定
晉太興末
南遊江左
經歷名山修巳恒
業。
後遇綿篤
屬想西方
心甚苦至。
無量壽佛
光照其身。
所苦頓愈。
是夕起澡浴
同住侍疾者。
說巳所見
并陳誡因果
至清晨。
平坐而化。
室內有殊
香。
旬餘乃歇(高僧傳)。
**慧虔
慧虔
姓皇甫
北地人也。
出家
奉持戒行
志操確然
廬山十有餘年。
義熙初
山陰嘉祥寺。
克巳導物。
公元322年
苦身率眾
五載
寢疾
自知將盡。
屬想安養
祈誠觀
音。
山陰北寺有尼名淨嚴者。
宿德戒行
觀世音
西郭門入。
清暉妙狀。
映日月。
幢幡華葢
七寶
嚴。
淨嚴作禮問曰。
不審大士何所之。
答云。
嘉祥
虔公
虔亦預覩聖相
疾雖綿篤
神色平日
侍者
咸聞異香
頃之入寂
道俗聞見者。
莫不歎羨(高僧傳)。
**僧濟
僧濟
不詳其所出。
廬山
從遠公學。
精悟法要
年過
三十。
便出邑開講
當元匠。
遠公歎曰。
與吾共宏大
法者。
其在爾乎。
後疾篤。
懇期淨土
想像彌陀
遠公
濟燭一枝曰。
汝可運心安養
執燭憑几
停想無亂
又請眾僧為轉無量壽經
至五更。
濟以燭授弟子
弼。
令隨眾行道。
於是暫臥。
夢自秉一燭
乘空而行。
阿彌陀佛
接置於掌。
遍至十方
然而覺。
喜曰。
吾以
一夕觀念
便蒙接引
自省四大
了無疾苦
明夕忽起
立。
目逆虗空
如有所見
謂弼曰。
佛來也。
吾其去矣。
西向而逝。
時方炎暑
三日而體不變
異香郁然
四十五(高僧傳東林傳)。
**慧恭
慧恭
豫章豐城人
廬山蓮社
僧光慧蘭等同學。
等學不逮恭。
繫心淨土
較為虔切
謂恭曰。
力學博聞
豈不知經云。
如聾奏音樂
悅彼不自聞。
公元329年
恭未之信也。
後七年中。
先逝
去時皆有奇應。
五年
恭病且篤。
歎曰。
六道沿洄
何時可止。
死生去來
吾何歸哉。
於是雨淚叩頭
誓心安養
不少閒。
忽見
阿彌陀佛
以金臺前迎。
自身乘其上。
又見等於
臺上光明中告恭曰。
長老受生
居上品。
吾等不勝
喜慰
但恨五濁淹延
相依之晚耳。
於是日告眾。
公元415年
奮迅而滅。
時義熙十一年也(東林傳)。
**曇恒
曇恒。
河東人
童年遠公出家
內外典籍
無不通貫
德行清孤
常有羣鹿馴遶座隅
自入廬山
專志念佛
公元418年
義熙十四年
端坐合掌
厲聲佛而化(東林傳)。
**道敬
道敬。
瑯琊王氏子
凝之江州剌史。
從遠公
家。
年十七。
博通經論
日記萬言
每歎戒律難全。
願淨
六根
伹稟一戒。
以為得度之要。
遠公知其堅正
許之。
篤志念佛
日夜弗替。
遠公歸寂
乃入若邪山。
宋永
元年
謂眾曰。
先師見命。
吾其行矣。
端坐佛而化
見光滿室
彌時方滅。
年五十二(東林傳)。
**曇順
曇順。
黃龍人
出家
羅什法師
講釋羣經
妙盡色
空無著之旨。
什歎曰。
子奇器也。
後入廬山淨業
寧蠻校尉劉遵孝創寺江陵
延順居焉。
盛宏念佛
公元425年
三昧
宋元嘉二年
別眾坐逝。
異香滿室
年七十九(東
林傳)。
**佛䭾䟦陀羅
佛䭾䟦陀羅
此云覺賢
迦維羅衛國人
甘露飯王之
裔也。
幼為沙彌
年十六。
博學羣經
深達禪律
姚秦
智嚴西域
要與俱東。
泛海青州
長安
秦太
延請法東宮
羅什色空義。
深詣元奧。
復入
廬山
遠公蓮社
譯出觀佛三昧經。
般泥洹經。
修行
公元429年
方便論等。
凡十五部。
元嘉六年
佛而化(東林傳)。
**道昞
道昞。
姓陳
潁川人
出家
遠公弟子
該通經律。
公元418年
與行合。
究心念佛三昧
日夜無閒。
晉義熙十四年
章太守王虔入山致謁。
請紹遠師之席。
眾咸宗仰
公元445年
元嘉二十二年
眾念佛。
就座而化。
年七十一(東林傳)。
**僧叡
僧叡
魏郡長樂人
少樂出家
年十八。
始獲從志
投僧
賢法師弟子
至二十外。
博通經論
遊歷名邦
隨處
講說
羅什法師至關。
因請出禪法要三卷
叡既獲
之。
日夜修習
精練五門
善入六靜。
羅什翻經
參正
廬山
遠公淨業
後適京師
烏衣寺。
講說眾經。
聽者推服
善攝威儀
宏讚經法
常𢌞此
公元439年
諸業。
願生安養
行住坐臥
不敢背西。
元嘉十六年
疾。
忽集僧眾告別
入房洗浴
燒香禮拜
還座面西。
合掌而化。
是日同寺咸見五色香烟
從叡房出。
年六
十七(高僧傳)。
**曇詵
曇詵。
廣陵人
從遠公出家
勤修淨業
兼善講說
維摩詰經行於世。
嘗述蓮社錄。
往生靈蹟
元嘉
七年
集眾謂曰。
自建寺以來
至此五十年。
吾之西行
最在其後
跏趺稱佛百聲
閉息而寂。
年八十(東林傳)。
**慧崇
慧崇涼州人
拓䟦魏武帝時
尚書韓萬德門師。
世高
為時尊重
太子得罪
事連高及
遂并見法
僧法達素欽高德行。
號泣哀慕
累日不食
高忽飛空而至。
頂禮巳。
因問師與崇公
竝生何處
高曰。
吾願生惡世
救護眾生
即巳還生閻浮提
公常祈歸安養
今果心矣。
言訖而隱(高僧傳)。
**曇鑒
曇鑒
姓趙
冀州人
出家
事竺道祖為師。
蔬食布衣
律行精苦
遊方宣化
達自荊州
江陵辛寺。
年六
十餘矣。
平生片善
迴向西方
誓願見佛。
一日定中
阿彌陀佛
以水灑其面曰。
滌汝塵垢
清汝心念
身口
俱悉嚴淨
又於瓶中蓮華一枝授之。
定起。
屬付後事
寺僧共敘無常
夜深
僧歸
獨步
廊下
念佛五鼓
其聲益厲。
及旦。
弟子依常問訊
坐不動。
就而視之
逝矣。
年七十。
時又有江陵釋道海
北州釋惠龕。
東州釋惠恭。
淮南釋曇泓。
東轅釋道
廣。
宏農釋道光等。
竝願生安養
臨終咸有瑞應(高僧
淨土文)。
**慧通
慧通
關中人
少止長安太后寺。
蔬食持呪
誦增一阿
含經
涼州慧紹禪師
咨受禪業。
法門觀行
多所遊
刃。
常祈心安養
一日微疾
禪定中。
一人來。
形甚
端嚴
通云
良時至矣。
須臾無量壽佛
光明赫然
定起。
具告同學
言訖便化。
異香三日乃歇。
年五十九
(高僧傳)。
**曇宏
曇宏。
黃龍人
少修戒行
專精律部。
南遊交趾
誦觀
不記數。
永初中
番禺
臺寺
晚又適交趾仙山
公元455年
寺。
無量壽觀音經
誓心安養
孝建二年
山上
聚薪
密往𧂐中。
以火自焚
弟子抱持而還
半身巳爛。
經月小差
復入谷燒身。
弟子追救
命巳終矣。
於是
進火
明旦乃盡。
爾日邨居民。
咸見宏身黃金色。
一金鹿。
西行甚急
道俗方悟其神異
收骨葬焉(高僧傳)。
**慧進
慧進
姓姚
吳興人
任性遊俠
年四十。
悟心自啟。
出家
京師高座寺
蔬食素衣
誦法華。
用心
苦。
執卷輒病。
發願法華百部以懺前障
於是
諸信施。
造經滿百部
病亦尋瘥。
厲操愈堅
常迴諸福
業。
願生安養
忽聞空中聲曰。
汝願巳足。
必得西方
公元485年
也。
齊永明三年
無病而卒。
年八十五(高僧傳)。
**道珍
道珍
未詳其所出。
梁初。
廬山中。
彌陀觀。
心尚
猶豫
一夕有人乘船大海中。
云往阿彌陀佛國。
願隨去。
船人云。
汝未營浴室
及誦彌陀經。
淨業未成。
未可去也。
既覺。
營室浴僧。
彌陀經。
歷年不輟
房中入觀。
見有𢹂白銀臺而至者。
法師報盡。
陞此臺。
又曰。
師之功行
當乘金臺
初心猶豫
故止
此耳。
珍喜。
默記其事。
藏於經函。
盡之夕。
半山
上。
列數千炬火。
近邨人望見。
謂是諸王禮覲。
及旦。
乃聞珍卒。
後搜撿經函。
方知往生瑞應(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曇鸞
曇鸞
鴈門人
少遊五臺山
神迹靈異
發信心出
家。
大集經。
以其詞義深密
因為注解
文言過半
便
氣疾
行醫療。
既而歎曰。
人命危脆
旦夕無常
長年神仙
往往間出
得是法巳。
方崇佛教
不亦可
乎。
遂往江南陶隱居所。
懇求仙術
隱居授以仙經
卷。
欣然而還
洛下
三藏菩提留支。
鸞問曰。
佛法
頗有長生不死法。
勝此仙經者乎。
留支曰。
此方何
處有長生不死法。
縱得長年
少時不死
卒歸輪轉
足貴乎。
長生不死
佛道也。
乃以十六觀經授之
曰。
學此則三界無復生。
六道無復往。
盈虗消息
禍福
成敗
無得而至。
為壽也。
河沙劫量莫能比也。
此吾
金仙氏之長生也。
大喜
遂焚仙經
專修淨觀
行化他。
流布彌廣
撰禮淨土十二偈。
龍樹偈。
又撰
安樂兩卷傳於世。
魏主重之。
號為神鸞
勅住并州
公元542年
大寺
晚移汾州中寺
興和四年。
一夕室中梵僧
謂曰。
龍樹也。
久居淨土
以汝同志
故來相見
鸞自
知時至。
集眾教誡曰。
勞生役役
其止無日
地獄諸苦。
不可不懼。
九品淨業
不可不修。
令弟高聲唱佛。
西向稽顙而終。
在寺者俱見幡華幢葢
自西而來
樂盈空。
良久乃巳。
事聞於朝。
勅葬汾西文谷
建塔
碑(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法琳
法琳
姓樂
臨邛人
出家
蜀郡裴寺。
專好戒品
十誦
隱公
琳從之學。
克已厲志
以日兼夜
及隱還陜西。
隨從數年。
諸部毗尼
洞悉心曲
後還
止靈建寺。
淨業
常持無量壽觀音二經
轉誦之
時。
輒見一偉貌沙門
形甚殊大。
屹然在前
齊建武
年。
寢疾
注念西方
禮懺不息
見諸賢聖皆集。
乃向弟
子述其所見。
令死後焚身
言訖
合掌而卒(高僧傳)。
**慧光
慧光洛陽
華嚴涅槃十地等疏。
妙盡權實之旨。
一日有疾
見天眾來迎。
光曰。
我所歸安養耳
巳而
淨土化佛
充滿虗空
光曰。
唯願我佛攝受
遂我本願
彈指而寂(佛祖統紀)。
**僧柔
僧柔
姓陶
丹陽人
少有出塵之志。
出家法師宏稱
弟子
精勤戒品
博綜經部
後入白山靈鷲寺
未至
之夜。
沙門僧緒夢神人彩旗素甲
滿山而出。
法師
將至矣。
明旦柔果至
蕭齊之世。
諸王請。
出居京師
定林寺
躬為元匠
四遠欽服
柔誓生安養
每至懸輪
西次
輒嚬容合掌
至臨卒之日。
無所患。
弟子曰。
吾應去矣。
鋪席於地。
西向虔禮而化。
室內外俱聞異
公元494年
香。
時延興元年也。
年六十四(高僧傳)。
**道憑
道憑
姓韓
平恩人
年十二出家
通貫經論
徧叩講席
日臻元奧。
宏法魏趙之間。
講涅槃華嚴諸律論。
目不
尋文。
洞中肯綮
居常福智雙習。
袒肩跣足
乞食自資
公元559年
發願回向
求生西方
齊天保十年三月十七日
卒於
鄴城西南寶山寺
年七十有二。
臨終
佛光滿室
異香
充庭(續高僧傳)。
**慧命
慧命
姓郭
太原晉陽人
出家後。
專行方等普賢等懺。
恩光路二禪師
遊仙城山
先是道士孟壽
者。
祈心返正
所居館。
改建寺塔
命將至山。
壽忽
恍焉如夢。
神祇嚴衛館側
覺而命至。
即捨所住為
善光寺供事之。
眾侶咸集。
未幾
反故林。
時有法音
禪師者。
與命善。
同就長沙果願寺能禪師所。
學禪
定。
俱還仙城。
五載
命與音自知亡日
𢹂手於
林之下。
相顧笑曰。
即此便可終焉。
侍者初聞。
未之
公元568年
悟也。
不盈旬。
二人同時遇疾
周天和三年十一月五
日。
正坐跏趺
面西念佛
眾咸見佛來。
合掌而卒。
有夢天人下臨
幡幢耀日
又聞房宇唱善哉。
奇香
異樂
聞熏非一
音以其月十七日
亦坐本處
念佛
卒。
所現瑞相亦同。
年皆三十八。
即於樹下
搆甓成墳
(續高僧傳)。
**靜靄
靜靄。
姓鄭
滎陽人
少。
寺觀
觀地變相
悚然求出
家。
遂往瓦棺寺依和禪師
年十七。
受具戒。
嚴護律儀
通貫經論
行大慈門。
繒纊皮革
一無踐服。
惟履毳布
終其身。
周武帝將滅法。
詣闕上表理訴
面坑上旨
不見用。
乃𢹂其門人終南山居焉。
後又潛遁
一山錫谷中。
躬被斬衰
潛闡大乘
多諸撰述
巖洞
中。
大法淪廢
弟子曰。
無益世將
捨身身。
日獨據別巖。
侍者下山
明日當早至。
靄乃跏坐
石。
自割身肉。
段段布於石上
引腸挂於松枝
五臟
外見
筋肉手足頭面
臠析都盡。
以刀割心。
之而卒。
公元578年
時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
年四十有五。
侍人明晨
至。
猶見合掌捧心
西向跏坐如初
無遺血。
白乳
滂流
凝於石上
又見手書遺偈。
在於石壁
文云
有緣者。
在家出家
若男若女。
皆悉好住
佛法中。
退轉
退轉者。
失善利。
吾以三因緣。
捨此身命。
一見身多過。
不能護法
三欲速見佛。
偈云。
無益
身。
惡煩人功
解形窮石。
散體巖松
天人脩羅
神樹
神。
有求道者
觀我捨身
令眾生。
見我骸骨
煩惱
船。
皆為覆沒
令眾生。
聞我捨命
天耳成就
菩提
竟。
令眾生。
憶念我時。
具足念力
多聞總持
此報一
罷。
四大凋零
泉林逕絕
巖室無聲
普施禽獸
乃至
蟲。
食肉飲血
善根內充
願我未來
速成善逝
身心
在。
要相拔濟
此身不淨
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隄
塘。
此身可惡
不可瞻觀
薄皮裹血。
垢污塗漫。
此身臰
穢。
猶如死狗
六六合成
不從他有。
觀此臰身。
常所
囚。
進退無免
會遇蟻螻
此身難保
有命必輸。
狐狼
噉。
終成蟲蛆
天人男女
好醜貴賤
火所燒。
暫見如
電。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以為讎。
斷根原。
此身無
樂。
毒虵之篋。
四大圍繞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
藪。
身心熱惱
多諸過咎
此身無我
不自在
無實
計。
凡夫所宰。
久遠迷惑
妄倒所使
喪失善根
畜生
死。
棄捨百千。
血乳成海
骨積太山
當來兼倍
未曾
利。
虗受勤苦
眾生無益
於法無補
忍痛捨施
功用
邊。
誓不退轉
出離四淵。
捨此穢形。
願生淨土
念華
開。
彌陀佛所。
速見十方
諸佛賢聖
長辭三塗
正道
定。
得五通。
自在飛行
寶樹餐法。
證大無生
法身
在。
不斷三有
殄除魔道
護法為首
十地滿足
神化
方。
德備四勝
號稱法王
願捨此身巳。
早令身自在
自在巳。
在在諸趣中。
有利益處
護法眾生
復業應盡。
有為法皆然
三界無常
時來不自在
殺及自死。
終歸如是處。
智者所不樂。
應當如是思。
緣既運湊。
業盡於今日(續高僧傳)。
**慧敬
慧敬
南海人
遊學荊楚
博通經論
常以福業為務。
所至興立塔像
還鄉
修理雲岑永安諸寺
嚴明
精於戒律
被勅為僧主
訓領有功
興福業。
迴向西方
臨終之日。
有奇香。
經久乃歇(高僧傳)。
**曇延
曇延
姓王
蒲州桑泉人
年十六出家
游歷講肆
深悟
法要
著涅槃大疏。
既成
卷軸放光徹夜
塔中舍利
異光
魏相宇文泰為立寺京西
名曰雲居
周建德
公元588年
中。
授為僧統
隋開皇初
勅主延興寺。
八年八月十三
日終。
年七十三。
延恒以西方為正觀。
語默之際。
注想
不移
若在深定。
遺命身骨肉。
施諸禽獸
示寂時。
側有任金寶者。
云見空中幡葢
列於延前。
兩行而引。
延興寺達山西(續高僧傳)。
**道喻
道喻。
不詳其所出。
開覺寺。
阿彌陀佛
栴檀像。
長僅三寸
後於定中見佛。
謂曰。
汝造我像。
何太小邪。
曰。
心大即大。
心小即小。
言訖
遂見佛身徧滿虗空
告曰。
汝當澡浴
星出時。
我來迎汝。
時見佛來迎。
光明滿室
乃寂。
時開皇八年也(淨土文)。
**智舜
智舜
不詳其所出。
廬山
遠師淨業
大業初
講觀
經畢。
示疾
鸚鵡孔雀
佛法僧
微妙音。
告弟
子曰。
今日往生矣。
化去(佛祖統紀)。
**登法師
登法師
不詳其所出。
涅槃經并州興國寺
來聽
公元592年
經者。
普勸念佛往生
開皇十二年卒。
臨終
異香滿室
及殯。
香雲徧諸聚落(往生集)。
**智顗
智顗
字德安
姓陳
川人
母孕時。
夢烟五釆。
縈繞
抱。
及誕。
內光洞然
眼有重瞳
臥必合掌
坐必面
西。
少長
見像即禮。
逢僧必敬。
年十八。
湘州果願寺
法緒出家
法華經
兼通律藏
性樂禪悅
光州
蘇山慧思禪師
一見曰。
昔日靈山聽法華。
宿
緣所追。
今復來矣。
即示以普賢道場
為說四安樂行。
顗乃於此法華三昧
始經三夕
誦至藥王品。
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身心豁然
寂而入定
公元567年
了法華。
達諸法相
陳光大元年
初至金陵
瓦官寺
公元575年
創宏禪法
太建七年
臨海天台山
結庵於北峯
焉。
未幾
奉詔金陵
陳亡。
去之廬山
周遊荊揚間。
公元594年
隋開皇十四年
天台
前後造寺三十六所
佛像
十萬軀。
親度僧一萬四千人
贖魚[竺-二+(一(尸@邑))]溪梁六十餘所。
放生池
表聞於朝。
嚴禁採捕
龍天致敬
道俗向化
法教於斯大盛
晉王廣從受菩薩戒
奉以名曰智者
嘗著淨土疑論
末篇欣厭二義曰。
欲決定生
西方者。
二種行。
得生彼。
厭離行。
欣願行。
行者
凡夫無始以來
五欲纏縛
輪迴六道
備受
眾苦
不起厭離五欲
未有出期。
為此常觀此身。
屎尿
一切惡露
不淨臭穢。
涅槃經云。
如是身城
羅剎
止住其中
誰有智者
樂此身。
又經云。
此身
眾苦所集。
一切不淨
扼縛癰瘡等。
根本無義利。
諸天身。
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
若睡若覺。
常觀此
身。
唯苦無樂。
生厭離。
妻房不能頓斷
漸漸生厭
七種不淨觀
一觀淫欲身。
貪愛煩惱生。
是種
不淨
二父赤白和合
受生不淨
三住母胎藏。
住處不淨
四在胎唯食母血。
食噉不淨
五十月
滿足
產門出。
初生不淨
六薄皮覆上。
其內膿血
一切處。
是舉體不淨
七死後䏺脹爛壞
是究竟不
淨。
觀身既爾
觀人亦然
愛境男女身等。
生厭
離。
常觀不淨
如此觀者。
淫欲煩惱
漸漸減少
又發
願。
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躭荒五欲
等身
願得淨土法性生身
此為厭離行。
欣願行復
二種
一先明求往生之意。
二觀淨土莊嚴等事
心願求。
往生意者
所以求生淨土
為欲救拔一切
眾生苦。
即是思忖
我今無力。
若在惡世
煩惱境強。
為業縛。
淪溺三塗
動經劫數
如是輪輪。
無始未曾
休歇
何時得救眾生
為此求生淨土
親近諸佛。
無生忍
方能於惡世救苦眾生
往生論
菩提
心者。
正是願作佛心
願作佛心
則是眾生心。
度生
心。
則是眾生生佛國心。
又願生淨土
須具二行
遠離三種菩提門法
須得三種菩提門法
何為遠離三種菩提法。
一依智慧門。
不求自樂。
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二依慈悲門。
一切眾生苦。
離無安眾生心故。
三依方便門
憐憫一切眾生
欲與
其樂。
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若能遠離三種菩提
障。
得三種順菩提法。
無染淨心
不為自身
諸樂故。
菩提無染清淨處。
若為自身求樂
染身
心。
菩提門。
無染淨心
是順菩提門。
二安清淨
心。
為拔眾生苦故。
菩提安隱一切眾生清淨處。
不作心拔一切眾生
令離生死苦。
即違菩提門。
故安
淨心
是順菩提門。
三樂淨心
欲令一切眾生
菩提涅槃故。
菩提涅槃。
畢竟常樂處。
若不作心
一切眾生畢竟常樂
即遮菩提門。
樂清淨心
是順菩提門。
菩提因何而得。
要因生淨土
不離
佛。
無生忍巳。
生死國中
救苦眾生
悲智內融。
常用
自在無礙
菩提心。
此是願生之意。
二欣心
願求者。
希心起想。
彌陀佛。
法身報身等。
金色
光明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八萬四千好。
一一好放八
萬四千光明
常照法界
攝取念佛眾生
又觀彼土七
寶莊妙樂等。
備如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等。
常行
三昧
及施戒修一切善行
悉以迴施眾生
同生
彼國。
決定得生
欣願門也。
化緣既畢。
往剡東石
城寺
弟子曰。
吾當於此矣。
命施牀東壁
面向西
方。
專稱阿彌陀佛
波若觀音
又合多然香火
無量
佛經
及觀經題竟。
讚曰。
四十八願。
莊嚴淨土
華池
寶樹
易往無人
火車相現。
一念改悔者。
尚得往生
戒慧熏修
聖行道力
功不唐捐矣。
弟子請云。
未審
師證入何位。
沒此何生。
顗曰。
吾不領眾。
必淨六根
利人
但登五品
吾諸師友
今從觀音勢至
皆來
公元597年
我。
言訖端坐
如入三昧
年六十七。
時開皇十七年
一月二十四日也。
鄉寺釋慧延。
聞顗遷化
感咽
巳。
欲知顗生處
因寫法華經以求冥示。
夜夢顗從觀
西來
顧謂曰。
疑心遣否。
其外靈異數著類如此(續
高僧傳佛祖統紀疑論)。
**慧成
慧成
姓段
澧陽人
受業十住寺。
後聞南岳思禪
闡化之盛。
即往依之。
開眼坐禪
夜以達旦
南岳
方等觀音法華般舟三昧
以消宿障
行之三年
眾生語言三昧
後於荊州枝江
創寺居焉。
彌陀
公元453年
經。
西方觀。
三十年常坐不臥。
入定
常見淨土
寶樹
一日門人
急甃殿堦
吾當講涅槃。
及事
建講
智者大師玉泉來。
共談元理
良久入滅
夕人夢成坐連臺
隱隱西去(佛祖統紀)。
**慧命
慧命
天台仙城人。
南岳思禪師
聞說三觀
深悟元
旨。
得無礙辯。
說法如瀉。
將終。
門人精修淨行
眾忽
阿彌陀佛大士來迎。
命隨佛向西而去(佛祖統紀)。
**慧海
慧海
姓張
清和武城人
少年入道
師事鄴都廣國寺
冏法師
聽講涅槃楞伽再遍。
即能覆述。
慧辯過人
公元580年
徒皆推服
周大象二年來儀濤浦。
修葺伽藍
莊嚴
佛事
嘗以淨土為期
精誠致感。
忽有齊州道詮者。
阿彌陀佛畫像來。
微妙工巧
世所未有
云是天竺
雞頭摩寺五通菩薩
乘空安樂世界
圖繪而來
冥會素情
䖍篤禮敬
神光炤爍
於是模寫懇苦
公元609年
生彼國。
沒齒為念。
隋大業五年五月旦
有疾
弟子
曰。
吾當滅矣。
五指以表終期
至五日夜
然而起。
西禮竟。
跏坐至曉而逝。
年六十九。
海自少精苦
而愈篤。
兼以仁慈接物
誘勸後進
其沒也。
道俗悲涼
香華金寶無算(續高僧傳)。
**智通
智通
姓程
河東猗氏人
生而樂道
志求出家
父母
而許之。
十歲剃落
接事師長
執履謙沖
戒行
夜詠法言不輟
誦諸經中讚佛要偈三千餘首
巳而
從俊律師延法師受業
孤老寺。
等心賑贍
復授
公元611年
說法
廣修眾善
大業七年十月有疾
侍者稱阿
彌陀佛名。
迴向願生彼國。
巳而開目正視
良久不眴。
如有所覩。
不可思議也。
侍僧頂葢問故。
云見寶幢
華葢塔廟莊嚴
初夜又云。
何故大然燈燭
遂掩燈令
暗。
須臾復云。
光明何為轉盛。
葢曰是師淨相。
可怪
也。
合掌達旦
曰。
吾生淨土矣。
遂逝。
山地動搖
窗戶
震裂
時寺僧道慧假寐
夢見西嶺上樓閣殿堂。
乘空而去(續高僧傳)。
**真慧
真慧
姓陳
陜州河北人
旱厭身世
年二十。
大通寺
清禪師所。
出家受具
遊學四方
道業日進
築室
蒲版首山麻谷。
居十八年。
四柱寶幢以奉三聖
公元604年
挺身正念
依像作觀。
隋仁壽四年
召住棲巖寺
為人
儉退讓。
獨處樂靜
坐禪禮懺
晝夜勤苦
大業十一
十月
寢疾
神色如常
曰。
吾將生淨土
蓮華相候
又聞異鐘聲幽遠
異香充蔚。
潛然而絕(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法智
法智
不詳其所出。
髫年出家
凡百講肆
不留神
歲聞徑直之門。
莫如念佛
乃謂人曰。
我聞經言。
犯一
吉羅。
一中地獄
可信
又聞經言。
一稱阿彌陀佛
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則未之信。
有明者示云。
汝大
邪見
俱是佛言。
何得不信
遂於國清寺兜率臺。
晝夜
精勤念佛
觀音勢至菩薩現身
異日又感天冠
寶瓶
光映其身。
一日道俗云。
吾生西方有日矣。
餞我
遂尅三日後會食。
食罷。
或宿其房以候之。
夜。
智於繩牀念佛
安坐而化。
時有金色光
自西而來
照數百里
江上漁人謂巳天曉
遲久方明
始驗智之
往生云(宋高僧樂邦文類)。
**善胄
善胄
姓淮
瀛州人
出家
通敏易悟。
屢涉講會
尤善
涅槃。
摧服座主
隋初度北。
遠師止於京邑淨影
寺。
遠亡後。
勅令淨影寺為涅槃眾主。
大業間
廣選
德僧。
應選開法席。
然常潛修淨業
人莫知也。
感風疾。
唇口偏向
後患忽損。
如恒日。
胄曰。
吾患既差
公元620年
命必終矣。
唐武德三年三月
病革
門人曰。
一生
正信
心心在佛。
不慮不生淨土
即令拂拭房宇
燒香
嚴待
起坐合掌
侍人曰。
安置高座
世尊來也。
胄今
懺悔慚愧
如是良久
旋就臥曰。
向者阿彌陀佛來。
等見否。
吾當去矣。
語訖便卒(續高僧傳)。
**道傑
公元591年
道傑
姓楊
河東安邑人
少有出世志。
隋開皇十一年
歲將冠。
瑩法師剃落受具
繼往青州何記論師所。
聽講成實。
記師化去
周遊齊土
搜求論學
開講
席。
久之忽自惟曰。
徒事言說
心路迷茫
至於起慧。
定不發。
遂停講。
往麻谷依真慧禪師學坐。
深入緣起
為利根。
為人少欲希言
疎財薄食
苦樂不以
公元627年
累意。
晚為棲巖僧主
貞觀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於
山。
年五十五。
初有桑泉樊綽者。
前周廢教僧也。
雖為
白衣
常參法宇
深器之。
巳先亡。
二女同夢
乘虗而至曰。
吾生西方極樂土矣。
知傑師將逝。
來相迎。
因向棲巖而去。
其日。
傑適患病停講。
臨終
綽竚空中
合寺聞異香天樂聲(續高僧傳)。
**灌頂
灌頂
姓吳
臨海章安人
始生三月
能稱三寶名。
七歲
入攝靜寺出家
陳至德初
智者修禪寺
稟受
法。
研繹既久。
頓蒙印可
因為侍者
所聞法。
悉能領
解。
隋開皇間
智者入寂
宣揚遺教
勤修定慧
每宴
誦經
常有天華飄墜其側。
嘗於攝靜寺涅槃經
羣盜突至。
寺門旌旗蔽日
神兵皆長丈餘。
盜驚而
公元632年
潰。
貞觀六年。
八月七日。
終於國清寺
示疾
室有異
香。
臨終
弟子曰。
可多爇名香。
吾將去矣。
起合掌。
如有所敬。
三稱阿彌陀佛
顏色愉然。
就臥而逝。
頂暖
經日。
年七十二(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僧藏
僧藏
西河人
出家
已事人。
一切恭敬
不辭勞苦
見他僧衣故。
則潛為澣濯縫紉之。
天暑
脫衣坐草
中。
以身血肉施諸蚊蚋
念佛號。
不紀其數。
確志
心。
未嘗少廢。
及報盡。
諸天次第來迎。
不赴
俄告
人曰。
適往淨土
見諸上善人。
散華空中
合掌念佛
而化(宋高僧傳)。
**法喜
法喜
不詳其所出。
參知識。
力學無倦
年六十。
始於
蘇山智者大師
一聞法音
頓獲深證。
於是專修
禪慧
行方三昧
一雉來索命。
有神人呵曰。
當生淨土
豈償汝命邪。
後於病中發願
一生
業。
迴向淨土
至心念佛
即見佛菩薩眾來迎。
端坐
化(佛祖統紀)。
**道昂
道昂
魏郡人
風神清徹
慧解夙成
靈裕法師出家
鑽研大教
嘗於寒陵山寺華嚴地論。
昏夜無燭。
舉掌高示。
便發異光
照堂宇。
驚異
曰。
此光手
中恒有耳。
何足怪邪。
平時志結西方
願生安養
後在
報應寺。
自知時至
預告有緣
八月當來取別
至期
無所患苦
齋時至未。
升高座。
爐發異香
四眾
菩薩戒
詞理切要
聽者神竦。
舉目高視
見天
繽紛
管弦繁會中。
有清音遠亮。
告眾曰。
兜率陀天迎
我。
天道生死根本
非所願也。
常祈心淨土。
如何
此願不果遂邪。
言訖
天樂上騰
須臾還滅。
便見西方
香華伎樂
充塞如雲
飛湧而來
旋環頂上
舉眾皆見。
昂曰。
大眾好住
西方靈相來迎。
吾往矣。
言訖
但見
公元633年
香爐墜手。
即於高座而逝。
年六十九。
時貞觀七年
(續高僧傳)。
**智琰
智琰
字明燦
姓朱
吳郡人
梁散騎侍郎獻之孫也。
異質
八歲出家
事通元寺璩法師弟子
遍歷
剎。
開宏經論
陳亡。
虎邱
巖壑者三十載。
避兵
公元624年
他徙。
武德七年
蘇州總管李世嘉迎還山寺。
行三
淨業
修十六妙觀
集善侶五百餘人
至寺念佛
每月
公元627年
一集。
將逾十載
貞觀八年十月
梵僧手執寶瓶
謂之曰。
無邊光也。
却後淨土稱功德寶王。
乃我
爾。
琰謂寺眾曰。
無邊光乃勢至大士
功德寶王
其成
佛之號也。
我其西歸乎。
其夕遂逝。
年七十一(佛祖
紀武邱志)。
**等觀
等觀。
姓孫
富陽人
心觀智者禪師
天台
常誦
公元635年
法華
貞觀九年冬
餘杭法忍寺講演
明年正月
旦。
有王服者至。
曰。
弟子皐亭廟神
昨師過廟
庭。
弟子巡遊
未及奉迎
今故遠來。
專求戒法
然香為授菩薩大戒
禮謝而退。
明日夜半。
沐浴更衣
面西趺坐
西方三聖尊號
智者號。
各百餘聲。
弟子三觀法門
言畢而終(佛祖統紀)。
**壽洪
壽洪。
汾陽人
常勤持念
求生西方
將亡。
兜率天童子
來迎。
洪曰。
心期西往
不生天上
即令眾唱佛。
遽云
佛從西來矣。
言訖而化(佛祖統紀)。
**道綽
道綽
姓衛
并州汶水人。
年十四出家
習經論。
又事瓚
禪師學禪
後居汶水石壁谷元中寺
曇鸞法師之所
立也。
綽慕鸞法師淨土之業。
於是潛心觀想
坐常向
西。
六時禮敬不缺。
念佛日以七萬計。
有僧定中覩西
靈相
見綽手持數珠
赩如七寶山
諸瑞應。
未可
殫述
綽為眾講無量壽經觀經幾二十遍。
聽講者各
揑珠。
佛號
潮汐聲。
或時散席
響彌林谷
平時
淨業
理致泉湧
勸人攝慮靜緣
一心念佛
淨土
二卷
統該龍樹天親
邇及慧遠曇鸞文句
詞旨
公元628年
要。
當世重之。
貞觀二年
眾咸見鸞法師七寶船上
謂綽曰。
淨土堂成
但餘報未盡耳。
又見化佛住空。
天華下散。
眾皆忻仰歎異
自此報力愈強。
容色
發。
道俗嚮風日眾
年八十餘卒。
時有釋道撫者。
同志
相見
必指淨土為期
綽亡三日
撫聞之曰。
常期先行
乃在後。
加一息之功。
可追而及矣。
佛像叩頭祝願
退就座而化(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僧衒
僧衒
并州人
本學該通
行相副。
年九十六。
道綽
禪師安樂集。
講觀經。
迴心念佛
恐壽將終。
日夜
公元631年
禮佛一千拜。
念佛八九萬聲。
五年間。
一心無怠。
有疾
弟子曰。
阿彌陀佛來。
授我香衣
觀音勢至
在前
化佛徧滿虗空
吾其行矣。
言訖而終。
七日異
香不散。
時有啟芳圓果二法師
目擊斯事。
乃於藍田
悟真寺
一夏結期。
阿彌陀佛
共折一楊枝
置觀
音手中。
祝曰。
得生淨土者。
願七日不萎
至期益鮮
翠。
芳果慶扑。
晝夜觀念不捨
五月
觀想中覺
寶池
觀音勢至
二大寶蓮華。
有千萬蓮華
滿其間
阿彌陀佛西來
一最蓮華
光明映照
芳果作禮問曰。
閻浮提眾生
依經念佛
得生此否。
言。
勿疑。
生我國也。
又聞釋迦世尊文殊菩薩
法華經
其前有三道寶階
一白衣。
二僧相半
其三唯僧也。
皆是念佛人。
來生此矣。
芳果既出定
與其徒言之如此(宋高僧傳)。
**普明
普明
姓衛
蒲州安邑人
年十三出家
遊肆席。
大業
公元618年
四年。
召入大禪定道場。
武德元年
蒲州仁壽寺
日常誦戒本一遍。
金剛般若二十遍。
六時禮懺
所有
善根
迴向淨土
如是終其身。
凡造檀像數十龕。
寫金
般若千餘部。
講涅槃八十餘遍。
攝論勝鬘諸經論
不記其數。
年八十六。
卒於住寺(續高僧傳)。
**二沙彌
公元622年
汶州沙彌
不知何許人
同志念佛
五年
長者
亡。
淨土
見佛白言
小沙彌與我同修
得生否。
佛言。
由彼勸汝。
汝方發心
汝今可歸
益修淨業
三年
後當同來此。
至期。
二人見佛與聖眾。
自西而來
大地
震動
天華飄舞
一時同化(佛祖統紀)。
**德美
德美
姓王
清河清人
年十六出家
十九剃染。
隋開
皇中。
觀化京師
受持戒律
日以禮懺為務。
常誦萬五
千佛名
大業中
京師慧靈寺
興福業。
多諸感應
唐武德初
會昌寺。
於院西造懺悔堂。
般舟三昧
公元620年
不坐
或止口過
三年不言
或行不輕。
通禮七眾
公元637年
斷絕世想。
專念西方
持佛號終身不輟
貞觀十一年
十二月
合掌念佛而卒。
年六十三(續高僧傳)。
**慧滿
慧滿
姓梁
雍州長安人
七歲出家
明慎威儀
遊講
方。
貞觀中奉勅宏濟寺
專宏律訓。
獎勸僧徒
嘗願
公元642年
安養
浴僧為業。
貞觀十六年四月二十日
微疾
知將盡。
所用物。
盡歸常住
正坐繩牀
召寺眾訣別
而終。
年七十五(續高僧傳)。
**神素
神素
姓王
安邑鳴條人。
少興道傑齊名
每相𢹂問道
公元608年
遊學講肆
大業四年
傑公停講素繼之。
阿毗曇
公元628年
實論。
共六十餘座。
貞觀二年
棲巖
十七年二月二
公元643年
十三日卒於山。
年七十二。
素一行業
屬想西方
終日
大眾與別
跏趺正坐
令讀觀音經兩遍
一心
靜聽
自稱南無阿彌陀佛
如是五六聲。
令一人唱
餘人和。
迄夜。
端坐儼然
視之逝矣。
是夕仁壽寺智寬
法師夜坐
如見素來告別
囑以護持正法
如來恩。
及旦。
始知素示寂云(續高僧傳)。
**明瞻
明瞻
姓杜
恒州石邑人
少有超世之志。
年十七。
州縣
舉為進士
不就
飛龍山應覺寺出家
隋初。
京師
主法座。
唐貞觀初
入內殿。
御牀
食訖。
廣論明
御世之術。
以慈護為宗。
上大悅。
下詔三月六。
斷屠殺。
竝於行陳之所。
廣建佛寺
瞻私以施物。
歲飯
千僧
書寫大乘經論
後入太乙山智炬寺而隱焉。
歲。
刻志安養
或譏其遲暮
瞻曰。
念功成。
猶得見佛。
公元628年
吾何慮乎。
貞觀二年冬
遇疾
自知時至
京邑興善
寺。
設齋別眾。
僕射元齡杜如晦皆與焉。
即日
智炬寺
觀想西方
竭誠不替。
十月二十七日
忽告侍
者曰。
佛來也。
須臾又云。
二大菩薩亦至。
吾於觀經。
就第十二觀
餘者不了
今見善相
當逝矣。
怡然合掌
而化。
年七十(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元會
元會
字懷默
姓席
京兆樊川人
年十二。
欣志捐俗
海覺寺為總法師弟子
落髮後。
預講席。
專志
槃。
義解通釋
造涅槃義章四卷
時新慈悲寺。
延會
公元634年
寺主
講揚經教
接引後學
貞觀八年
勅住宏福寺。
輒廢講事
專修定業
無量壽佛以手承之。
遂造阿
公元640年
彌陀佛像
繫心作觀。
常坐不臥。
十四年五月
遘疾
慈悲寺。
見佛來迎。
遂逝。
年五十九(續高僧傳)。
**慧璿
慧璿
姓董
出家襄州
周滅法後。
南入茅山
棲霞
安州聽講經論
竝契幽極
晚歸襄州
光福寺
寺居山頂
引汲為勞。
將移他寺。
夜見神人紫袍
一丈
頂禮璿曰。
奉請住此。
常講大乘
勿以小乘
念。
小乘者。
亦如高山無水。
不能利人
大乘經者。
大海
一人講說
能令所住之地。
珍寶光明
眷屬
榮勝。
飲食豐饒
若念小乘
前事俱失。
唯願宏持。
勿孤
所望
法師須水
此易得耳。
來月八日
定當得之
自往
劍南慈母大泉
一龍王去也。
言巳不見
至來月七
初夜
大風卒起。
西南來。
雷震雨注
通夜相續
明方住。
唯見寺北窪處。
泉香美。
合寺相慶。
慈育
公元649年
為懷。
容常含笑
山久之。
道俗翹敬
貞觀二十三年
四月八日
夜見山神告曰。
法師不久
當生西方
至七
十四日
盂蘭盆經竟。
斂手曰。
生受信施。
今須通
散。
一毫以上
捨與十方眾僧。
窮獨乞人
并諸異道
言巳終於法座
年七十九(續高僧傳)。
**明濬
公元650年
明濬
姓孫
齊人
常誦金剛般若為業。
永徽元年二月
十二日夜
暴卒
心尚煖。
周時復蘇
初見青衣
子將王所
問一生作何業。
答云。
但誦金剛般若經
公元651年
王曰。
功德不可言
師可更誦滿十萬遍。
明年必生淨
土。
弟子不見師也。
令二青衣送之還寺。
自是精勤
愈倍。
至二年三月卒。
寺眾咸聞異香(續高僧傳)。
**善導
善導
不詳其所出。
貞觀中
西河綽禪師淨土九品
道場
喜曰。
此真入佛之津要
修餘行業
迂僻難成。
法門
超生死。
於是勤篤精苦
晝夜禮誦
旋至京
師。
激發四眾
入室
長跪唱佛。
力竭不休
出則演
淨土法門
三十餘年。
未甞睡眠
護持戒品
纖毫
犯。
好食供眾。
粗惡自奉
所有䞋施。
用寫阿彌陀經
萬餘卷
淨土變相三百壁。
修營塔寺
然燈續明
俗從其化者甚眾。
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
有日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
其間得三昧生淨土
者。
不可紀述
或問念佛淨土邪。
導曰。
如汝所念。
所願
乃自念一聲。
一光明從其口出。
十至於百。
光亦如之。
勸世偈曰。
漸漸雞皮鶴髮
看看行步
鍾。
假饒金玉滿堂
豈免衰殘病苦
任汝千般快樂
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或問
不令人作觀。
直遣專稱名號邪。
答曰。
眾生障重。
細心麤。
識颺神飛
觀難成就
是以大聖悲憐
直勸專
稱名字。
正由稱名易故。
相續即生。
若能念念相續
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無外襍緣。
正念故。
與佛本願相應故。
不違教故。
順佛語故。
若捨
襍業者。
百中得一二。
千中希得三四。
何以
故。
襍緣亂動
正念故。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與教相
違故。
不順佛語故。
繫念不相續故。
心不續報佛
故。
作業行。
常與名利相應故。
樂近襍緣。
自障障他
往生正行故。
比見諸方道俗
解行不同
專襍有異。
使專意作者
十即十生。
修襍不至心者。
千中無一。
一切人等
善自思惟
行住坐臥
必須厲心克已。
晝夜
莫廢。
畢命為期
前念命終
後念即生。
長時永劫
受無
法樂
乃至成佛
豈不快哉
又作臨終正念文曰。
臨終欲生淨土者。
須是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多苦。
不淨惡緣。
種種交纏
得捨穢身
超生淨土
受無
快樂
解脫生死苦趣
乃是稱意之事。
如脫弊衣
換珍服。
放下身心
莫生戀著。
纔遇有病
便念無常
心待死。
須囑家人
及問候人
來我前者
為我念佛
得說眼前閒襍之話。
中長短之事。
不須輭語
慰。
願安樂。
此皆虗華無益
病重將終。
親屬不得
垂淚哭泣
及發嗟歎懊恨聲。
惑亂心神
失其正念
記取阿彌陀佛
令氣盡。
若得明解淨土之人。
䇿勵
極為大幸
用此法者。
決定往生
無疑慮也。
門甚大。
自家著力始得。
一念差錯
歷劫受苦
誰人
相代。
思之思之。
一日忽謂人曰。
此身可厭
吾將西
歸。
乃登寺前柳樹
向西祝曰。
願佛接我。
菩薩助我。
不失正念
得生安養
言巳。
投身而逝。
高宗知其神
異。
寺額光明云(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懷感
懷感
不詳其所出。
秉持強毅
精苦力學
聞經言念
少時
得生安養
疑情未決
還叩善導
曰。
念佛往生
諸佛誠言
子能信入。
至心念佛
當有證驗。
乃入道場
三七日。
不覩靈瑞
自恨障深。
欲絕畢命
不許
公元652年
令益加精進
三年
佛化色光
眉間毫相
證念
三昧
決疑七卷
臨終化佛來迎。
面西而卒
(宋高僧傳)。
**法祥
法祥
同州人
出家
遊訪道。
清貧寡欲
棲止無定
處。
後住揚州大興國寺。
三十餘年。
立身凝肅
坐臥
大房
開通前後
當風而住。
讀經為業。
道俗有問
訊者。
非盡卷不交一言
安養為期
凡有饒益事。
迴向淨土
後疾甚。
侍者參立。
聞祥連稱佛像
侍者
顧。
瞥見現形
佇立西壁
光明若鏡
須臾漸隱。
俄而
香樂盈空。
又見白鶴西來
繞屋三匝
還向西去
少時
祥卒(續高僧傳佛祖統紀)。
**寶相
寶相
姓馬
雍州長安人
年十九出家
頭陀行
六時
禮懺
四十餘年。
每夜課誦阿彌陀經七遍
佛號
六萬聲。
先後讀涅槃一千八十遍。
兼誦金剛經般若
經。
終於即世
平居冷食粗衣
一心正念
晨宵翹注
病既革。
誦念自尅。
終斯不捨
道俗曰。
念佛為先。
虗度世。
當於西方相待
又曰。
燒散吾尸。
不勞銘塔。
訖而逝。
年八十三(續高僧傳)。
**功迥
公元453年
功迥
浚儀人
普賢懺。
身不倚牀者三十年。
一日
普賢大士
六牙象。
地白金色
晚年講法華。
至藥
譬喻品。
天輒降雨
又撰佛地論疏
願迥詮疏功德
求生淨土
疏成。
五色異光其室
迥曰。
於此時乘
光見佛。
所願足矣
繫念西方
不食而化(佛祖統紀)。
**惟岸
惟岸
并州人
平生行方等懺。
迴向淨土
微疾
禪觀
無閒。
一日觀音勢至菩薩空中
遲久不滅
頂禮雨淚曰。
幸以肉眼
得覩聖容
所恨後世無傳
畫工
無能畫者
忽有二人
言從西京來。
欲往五
臺。
願畫菩薩像。
畫畢忽不見
岸知西方緣熟。
諸弟
子曰。
吾今往生
偕行者。
小童子。
稽顙曰。
願隨師
去。
令辭父母
父母謂為戲言
未信也。
頃之
沐浴
衣。
入道場坐。
佛而化
岸撫其背曰。
小子我行邪。
因索筆作偈。
讚所畫二菩薩像。
讚畢。
諸弟子。
入道
公元685年
場。
命門徒助稱佛名。
端坐而逝。
年八十。
時垂拱元年
正月七日也(宋高僧傳)。
**法持
法持
姓張
潤州江寧人
出家
年十三。
黃梅忍禪
師。
示法要。
領解幽元。
後事方禪師入室弟子
公元702年
專修淨業
長安二年九月五日
終於金陵延祚寺。
臨終遺命
露屍松林之下。
施與烏鳶螻蟻
使食吾血
肉者。
淨土因。
言巳瞑目
寺僧見神幡數首。
從西而
來。
幡出異光以燭其室
年六十八(宋高僧佛祖統紀)。
**懷玉
懷玉
姓高
丹邱人。
執持律法
節峭然
一食長坐。
虱恣生。
彌陀經三十萬遍。
日課佛號五萬聲。
常行
公元742年
懺悔
天寶元年六月九日
西方聖像
如恒沙。
人擎銀臺來迎。
玉曰。
一生念佛
誓取金臺
何為
然。
聖眾遂隱
倍加精進
忽聞空中云。
上巳有光
暈矣。
趺坐結印以俟佛來。
越三日
異光滿室
玉云
若聞異香
我報將盡。
書偈云。
清淨皎潔無塵垢。
上品
蓮臺父母
修道來經十劫
出示閻浮眾苦
苦行十劫
永離娑婆淨土
說偈巳。
香氣盈空。
聖眾遍滿
阿彌陀佛
觀音勢至
紫金色。
共御
剛臺來迎。
含笑而逝。
郡太守段懷然作偈贊曰。
一念初地
佛國笙歌兩度來。
唯有門前槐樹
枝低只為罣金臺(宋高僧傳)。
**慧日
慧日
姓辛
東萊人
唐中宗時得度
義淨三藏
詣西
公元744年
域求法。
心慕之。
於是泛舶渡海
三年
得達天竺
如來聖跡
尋求梵本
日既閱歷艱苦
深厭閻浮
思何
何方有樂無苦
何法何行
能速見佛。
徧問天竺
藏。
皆勸修淨土法門
日聞頂受
漸至印度健䭾
羅國
王城東北大山
山有觀世音像。
至誠祈請
者。
每見大士現身
日至叩頭七日。
又斷食。
畢命
期。
至七日夜
觀音空中紫金身。
一丈餘。
坐寶
蓮華
右手摩日頂曰。
汝欲傳法
自利利他
唯念西
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發願往生
到彼國巳。
見佛及
我。
大利益。
汝當知淨土法門
勝過諸行
說巳忽滅。
日既困憊
聞巳。
精神頓壯
及登嶺東歸。
計行七十餘
公元719年
國。
閱一十八年。
開元七年長安
詣闕獻佛真容
夾等。
賜號曰慈愍三藏
勤修淨業
唱導一時
著往
公元748年
淨土集行於世。
天寶七年卒。
將終。
蓮華在前
如日輪(宋高僧佛祖統紀)。
**常慜
常慜
并州人
落髮後。
精勤匪懈
念誦無歇。
甞發大誓。
願生極樂
專修淨業
念佛名。
後遊京洛
專崇斯業。
輒有冥應
發願般若經滿萬卷
又欲遠詣西域
如來聖跡
以此勝福。
迴向淨土
遂至海濵附舶。
訶陵國末羅瑜國。
欲往中天
商舶載重。
解纜未達
風起
舟且覆。
商人爭上小舶。
互相排擠
舶主高聲
慜上舶。
慜曰可載餘人
不去也。
所以者何。
輕生
為物。
菩提心。
亡已濟人
大士行。
於是合掌稱阿
彌陀佛。
沈身沒。
聲盡而終。
年五十餘。
從遊弟子
一人
念佛名。
與之俱沒。
得濟之人。
具陳其事如
此(西域法高僧傳)。
**法善
法善。
不詳其所出。
天寶間京師
天台教。
誦法
華。
所居之處。
瓶水自滿
臨終見金蓮華從空下迎
樂競鳴。
隱隱西去(佛祖統紀)。
**神皓
神皓
字恒度
姓徐
蘇州人
天性耿潔
錢塘龍泉一
公元747年
公出家。
天寶六年得度
乾元初
蘇州開元寺
結道
俗為西方社
其有懈散者退之
以為檀林中。
材自枯。
示疾
弟子曰。
淨土聖相巳現。
今夕
往生矣。
澡身易衣
端坐而逝。
香氣滿室
夜天瑠璃
色。
星霣如雨
年七十五(宋高僧佛祖統紀)。
**道光
道光
姓褚
出家
長而受具
學通毗尼
法華經
公元674年
建塔廟。
沒身不怠
上元元年仲秋
示疾
其月三日
支疾凝神
阿彌陀佛
忽見佛身現在其前。
滿庭
碧華
昔所未覩。
四日昧爽
一異見請
開目
指曰。
但發菩提心。
五日
曼陀羅華自天而雨。
五色雲
氣。
覆映其廬。
遂卒。
年七十九(宋高僧傳)。
**飛錫
飛錫
不詳其所出。
初學律儀
後與楚金法師
研習
台教觀。
天寶初
京師
終南紫閣草堂
念佛
寶王三卷
上卷明通三世一切佛門
略言。
帝網未張。
千瓔焉覿。
宏綱忽舉。
萬目齊開。
大海
者。
巳用於百川
念佛名者。
必成於三昧
世人念過
釋迦
現在彌陀
獨未聞念未來諸佛。
何邪。
以諸
佛為至尊也。
眾生至卑也。
高下出焉。
羣妄興矣。
傲立焉。
一真隱矣。
般若云。
一切有情
如來藏
普賢
菩薩自體徧故。
貧女懷王
米在糠𥢶。
然可觀。
皆侮未來玉毫
不敢侮過現金色。
起罪之由。
當來
佛上
非巳今佛上也。
眾生苟非
焉在。
若知母因
子貴。
米以穅全。
叶法華不輕之心。
念佛三昧
速而成。
是故嬖女羣盜。
不可或輕。
鬼獄畜生
亦宜普
敬。
乃至無善可擇。
無惡可棄。
故隨所念。
無非佛矣。
中卷明念現在專注一境門。
略言。
悲華經言。
密蘇
王子發心巳來。
行時步步
心心數法。
常念諸佛。
今登
正覺
妙樂剎。
阿閦佛是。
吾謂經行廣陌
徒步
林。
固當如密蘇之見。
鳴珂入仗
動佩朝天
肅肅
儀。
駸駸車馬
安得不用心步步間哉。
含齒
髮。
死生交際。
未有無出入息者。
世人多以寶玉木槵
等為數珠
吾以出入息為念珠焉。
稱佛名號
隨之於
息。
有大恃怙
安懼一息不還
即屬後世者哉。
行住
坐臥
常用此珠。
縱令昏寐。
含佛而寢。
覺即續之
必於
夢中見彼佛。
鑽燧煙飛
火之前相。
夢之不巳。
昧成焉。
面覩玉毫
親蒙授記
萬無一失也。
問。
然則
能繼想。
無取高聲乎。
答。
散之要。
要存乎聲。
聲之不
厲。
心竊無定。
五義焉。
拔茅連茹
乘䇿其後
畢命
對。
長謝百憂
一也。
聲光所及
萬禍氷消
功德叢林
山松茂。
二也。
金容熒煌散彩
寶華淅瀝而雨空。
指諸掌。
皆聲致焉。
三也。
如牽木石
重而不前。
洪音
號。
飃然輕舉
四也。
魔軍戰。
旗鼓相望
聲律於戎
軒。
以定破於強敵
五也。
喧靜兩靜。
止觀雙運。
叶夫佛
意。
不亦可乎。
華嚴經
寧受無量苦。
得聞佛音聲
不受
一切樂。
而不聞佛名。
然則佛聲遠震。
開善萌芽
雷之動百草
安得輕誣哉。
其下卷明理事雙修即生
無生門。
略言。
世人念佛有念也。
吾則謂念佛無念
也。
又念即是空。
焉得有。
非念滅空。
焉得無。
念性自空。
焉得生滅
無所念心者。
無所住也。
而修念佛者。
而生其心也。
無所念心者。
無住本也。
而修念佛者。
一切法也。
無所念心者。
即是空也。
而修念佛者。
即是念也。
此明中道雙寂雙照
照而常寂
無所
心矣。
寂而常照。
而修念佛焉。
如來寂照三摩地
念佛
三昧究竟之位也。
故此三昧
能生首楞嚴王師子吼
定。
菩薩念佛三昧破相偈曰。
念佛真空色。
安住
著心。
觀法何名佛。
攝心相續
金色如來
四陰
如是
離色非如來
想色應當知。
此是佛世尊
最勝寂
靜處
善能一切
外道邪見
如龍降雨
澤及
一切
此經六度萬行
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也。
大品經。
佛為鈍根人說諸法空寂。
以其動生執見也。
為利根人說諸佛相好
知其蓮不染塵也。
坐禪三昧
經。
菩薩坐禪
不念一切
唯念一佛
如清海中金須
彌山。
乃至功德法身
如是念。
故知不得以不念為
無念
觀佛實相
觀身亦然
遇境皆真。
無心不佛。
必不
離念存於無念
生立無生
若離而別立者。
斯不
煩惱菩提
眾生即諸佛矣。
離之不可
念佛
真無念也。
往生真無生也。
其義煥然
秋天澄霽
月出雲矣。
永泰初。
詔於大明宮內。
良賁等參譯
仁王護國般若經
密嚴經。
證義正員
不知
終(宋高僧寶王三昧論)。
**齊翰
公元749年
齊翰
字等至
姓沈
湖州人
天寶八年
出家永定寺
淵默
跡不近名
不關事。
長在一室
如無人。
門相部義疏
精敏罕儔
明法華經。
主蘇湖戒壇
大歷
公元751年
十年
入流念佛道場
一念之頃。
即見淨土境相。
作歌曰。
流水動兮波漣漪。
芙蕖輝映寶光隨。
乘光
西邁兮偕者誰。
未幾遇疾
弟子曰。
有鶴從空飛下。
迴翔我前。
爾曹見否。
弟子問曰。
和尚捨生
何乃抱病
翰曰。
必謝之軀。
雖聖未免
回瞻聖像而亡。
年六十
八(宋高僧佛祖統紀)。
**自覺
公元757年
自覺
博陵望都人
出家開元寺
至德二年
靈壽
公元766年
縣禪法寺
習律經論
勤瘁九年
皆造精微
大歷元年
平山縣界。
重林山院居焉。
拾果釆蔬。
唯一食。
大旱
恒陽節度使張公。
聞其精苦
入山
請其祈
雨。
覺䖍告龍神
大雨立下
張甚尊禮之。
初欲鑄大悲
菩薩像。
并建佛寺
至是施者駢集
鑄像高四十九尺。
梵□端嚴
年稔
寺亦隨成。
遂於壇前矢願。
願承聖
力。
早生淨土
三更
見金二道
中有阿彌陀佛
中下
二大左右隨之。
佛垂金臂摩覺頂曰。
守願
公元795年
勿易。
利物為先。
寶池生處
任從汝願。
貞元十一年
月望夜。
神人半身雲中
俯謂覺曰。
西歸之期
至矣。
舉手謝之。
六月十四日
即於觀音像前趺坐
而化。
覺所鑄大悲像。
屢著顯應
至周顯德初
勅令
銅像一例除燬。
及是像。
匠氏暴卒
宋太祖令重
鑄於寺焉(宋高僧佛祖統紀)。
淨土聖賢錄卷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