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08b 页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4b 页


净土往生传卷中


*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 陈南岳释慧思
* 隋天台释智顗
* 隋赵郡释智舜
* 隋河东释智通(通弟子顶盖母王氏附)
* 隋蒲州释真慧
* 隋天台释法智
* 唐京师释善胄
* 唐同州释法祥
* 唐终南释明赡
* 唐并州释道绰(道抚附)
* 唐天台释灌顶
* 唐相州释道昂
* 唐武丘释智琰
* 唐蒲州释神素
* 唐京师释善导
* 唐陈留释功迥
* 唐并州释惟岸(小童子附)
* 唐金陵释法持
* 唐洛阳释慧日
* 唐成都释雄俊

释慧思。俗姓李武津人也。少梦梵僧。劝令免
俗。因而剃落。然其所依。迨非兰若。续感神
僧。勖之斋戒。思乃励志。日惟一食。人事迎
送。都然杜绝。诵法华维摩等经三十馀部。所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4c 页 T51-0114.png
止林落。或人焚之。辄显疠疾。就而哀忏。即平
复焉。他日复梦梵僧数百。其上座者。抚而告
曰。汝先所受非胜律仪。安能开汝正道。资汝
净行。幸遇清众。宜更翻坛。思以夕梦。再发精
感屡驰。由是得见三生行道事。又尝梦中见
弥陀佛与思说法。因造其像。以严观想。又尝
安坐系念。见一生善恶业相炳然齐现。现已
身心勇猛。得悟法华三昧大乘方等之旨。遂
于大小二乘。定慧等学。敷扬引喻。用摄自他
久之。众杂精粗。是非纷起。其徒患之。具以白
思。思曰。大圣在世。不免流言。在我之为岂逃
小谤。况我佛法不久当灭。未识何方可避其
难。俄而空有人曰。若欲修定。武当南岳。是其
处也。齐武平中。南至光州。时方扰攘。路多梗
塞。权与其徒止于大苏山。其山陈齐边境。兵
刃所冲加。值佛法云崩五众离溃。一时英俊。
犹慕其德。晦逃名迹。来咨理味。思曰。吾老
矣。无能以发汝。姑命学徒智顗。代讲金经。至
一心具万行处。顗有疑焉。思曰。汝向所疑。
乃其大品次第意。未为法华圆顿旨也。吾昔
夏中。苦节思此。无何一念顿晓诸法。忝已亲
證不劳致疑。顗即咨受法华三七境界已。而
咨曰。和尚行位应居十地。思曰非也。乃十信
铁轮位耳。吾时以事验之。可自见矣。陈光大
中离大苏。与四十馀僧。径趣南岳。既至谓诸
僧曰。吾此十载。必事远游。翌日前至衡阳。遇
一嘉所。层峰峭拔。茂林森耸。思指茂林之下
曰。此古寺也。昔吾憩此有年矣。依言以发其
土。果获堂殿基墌僧用器皿。次至一大岩下。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5a 页 T51-0115.png
又曰。此吾昔之坐禅处也。群贼之来以斩吾
首。自其命终有今身焉。未移数步。且得枯骸
一聚及于髅骨。思捧髅骨而祝曰。此吾身首
之馀分。可凭佛力为之资熏。特收之以起塔
焉。陈帝闻思叠有异事。下诏迎思。以止栖玄
寺。寻之他寺。途中遇雨。衣物不湿。履舄不
濡。僧正慧皓见而叹曰。此果行人。吾辈不得
而知矣。大都督吴明彻省。以犀枕奉思。别将
夏侯孝威。往寺谒之。道中忽念。吴侯所奉犀
枕。欲识其状。比至思所。未之致敬。思曰。欲
见犀枕。可往视之。夏侯大惊。乃知其有他心
焉。思居南岳。陈主岁遣三信慰劳。供应山积。
其所化人。神变难测。或现形大小。或隐迹空
无。或凭附外物。祥瑞乱举。临终至其山半道
场。继日说法。告道严毅。闻者寒心。既而又
曰。若十人能修般舟三昧。随其所须。吾当资
给。如无此人。吾其去矣。竟无答者。思即敛
念。若弹指顷而奄息焉。有小僧灵辩。时在其
侧哀号踊躄。思复开目而责曰。众圣相迎论
吾所受生。何意哀号以相乱耶。乃斥灵辩。出
外奄息如初。原其年即陈太建之九年。年六
十四。始思之至以为十载之后。必事远游。至
是正十载矣。议者以。思尝受弥陀说法。复造
弥陀圣像。用严观想。又与慧命禅师。蕴结净
业。期会于安养。则思向之以谓。众圣相迎。论
吾所受生者岂他哉。其实以生安养尔。

释智顗。俗姓陈其先颍川人。有晋迁都。寓居
于荆州之华容。母徐氏。怀顗屡感异梦。及诞
室内洞明踰日。乃止襁褓之间。卧即合掌。坐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5b 页 T51-0115.png
即面西。殆其总角。喜往伽蓝。僧有奇其志尚。
口授法华普门品。才及一过则通诵之。志学
之年。北度硖州。依学于舅氏。十八遇湘州果
愿寺绪法师。从而落发。绪授十戒。令就慧旷
律师北面横经。续潜大贤山。诵无量义及法
华普贤观经。浃旬未再。三部终焉。次依光州
大苏山思禅师。思见顗曰。昔在灵山同听法
华。胜缘所资。今复会此。首示普贤道场。及说
四安乐行。顗止苏山。行法华三昧。始三夕至
药王品是真精进句。解悟开发。且见与思共
在灵山听佛说法。翌日白思。思曰。非尔弗感。
非我弗知。此乃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未几又
入熙州白沙山。如前入观。于经有疑。辄见思
来冥为披释。其后思令代讲。闻者伏之。惟于
三三昧三观智用以咨审。馀皆炳然自晓。思
于座下观听。谓学徒曰。此吾之义儿也。但恨
定力少矣。于是道俗改观。名闻遐迩。寻而别
思。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饶益。顗乃间适
金陵。于瓦官寺。大弘禅法。仆射徐陵。与时贵
望。咸叩问之。然顗赋性恬怡。不乐纷扰。出
处动静。率思林泽。陈光大中。曾梦岩崖千仞。
云日半垂。沧溟万里。渺无堤岸。遥见一僧在
其岩顶。招手伸臂。至于岐麓。挽顗而上诘。旦
具言其梦。人或告曰。此必会稽之天台尔。晋
宋以来。僧光道猷法兰昙密之徒。皆栖焉。顗
欣其说。与慧辩等二十馀僧。相与南征其山。
先有僧定光。栖之已四十年。顗之未至前二
年。光谓人曰。善知识来。尔宜办事。以待其
阙。及顗之至。欢然相接。且问之曰。善知识。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5c 页 T51-0115.png
忆吾早年招手伸臂以相挽不。顗乃惊悚。知
昔之梦有灵矣。旋闻钟声遍彻山谷。顗以山
谷无寺。颇怪异之。光曰。钟是召集有缘。尔得
住也。何怪焉。洎将营寺。光曰。可以随宜安
堵。至国清时。当有贵人为立寺矣。后二年宣
皇帝。闻顗道行果敕立寺。又知僧徒所在景
附。特割始丰县资赋。以充给之。顗居其寺。每
膺夏制。讲净名经。一旦讲次。倏见三道宝阶
自天来降。又复有数梵僧。乘阶而下手。擎香
炉绕顗三匝。久而乃灭。识者以为石桥圣众。
明示印认。使固其心焉。永阳王百智。以师事
顗。及其出抚吴会全家就山。以请戒法。宣帝
亦尝问曰。方今释门谁为名胜。近臣陈喧曰。
瓦官禅师真为名胜。往在京辇群贤所宗。今
遁天台物情失附。愿陛下诏回。规训道俗。帝
乃叠降玺书诏之。顗至都下帝敕群臣。迎入
太极殿之东堂。讲智度论。又诏羊车童子引
导于前。又宣中书舍人。翼从于后。于时天下
检括僧尼。无籍贯者。万计朝议。以其寡经业
者。尽搜简之。顗谏曰。调达诵六万象经。不
免地狱。盘特讽一行法偈。获登圣果。笃论道
也。岂多诵哉。宣帝大悦。遂停搜简。俄梦一
人。部从严整。前而告曰。余冠达也。请住三
桥。顗曰。冠达梁武法名也。三桥非光宅耶。乃
移居之。其年夏四月。陈主幸寺。请讲仁王经。
帝于众中。起拜殷勤。储后嫔妃。并崇戒范。仍
具文曰。惟师化导。无方随机济物。卫护国土。
汲引天人。又曰。今欲罄其本愿。请为菩萨戒
师。冀流慈忍。如朕意焉。顗升高座。帝于座下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6a 页 T51-0116.png
执弟子礼。及金陵败。覆事归杨氏。晋王时在
杨州。亦欲咨受戒法。躬制文曰。弟子承基积
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趋。贻教夙渐。又曰。和
尚名称远闻。众所知识故。兹虔仰命楫远迎。
顗届杨州。王陈千僧法会禀受焉。受已顗告
王曰。大士超度总摄为先。诠名表实。今昔同
然。王可法名总持用彰其实。王顶受之。王于
众中。亦告顗曰。禅师智德。内融慈忍外发降
伏天人。制诸魔外。愿号智者。下副群心。因
舍异物。六十馀事。顗回其物。俱赈贫乏。后
还旧山。一心在定。他日由禅定起。谓弟子智
越曰。吾之幻质旦夕云灭。汝于石城。严持香
华。俟吾以谢此报。及顗至之施床。西向念弥
陀佛与二菩萨。及于净土化佛与化菩萨。来
相拥护。又嘱弟子。多燃香烛。又挹三衣钵杖。
以近其身。有欲进齐食者。师曰。能无攀缘。即
真齐矣。又索香汤。漱净舌根。说十如四不生
十法界三观四智四无量六波罗蜜等法。僧
有问其所證。答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
他损己。退归五品内位。尔又曰。人命将终。闻
钟磬声增其正念。汝宜鸣磬以增吾念。乃自
跏趺。于弥陀像前终焉。

释智舜。俗姓孟赵州大陆人也。少负耿介。有
高遁林泉志。旋而剪落。益疏流俗。事云门稠
禅师。馀一纪沈默络日。似不能言。其所言
者。戒焉定焉。三乘位望互所修證焉。稠奇之
曰。汝于人事其几无心哉。吾今而后。与汝可
言教矣。繇是三乘权实。日新闻见。其于僧行。
弥加砥砺。或时妄情卒起。则引锥刺股。用警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6b 页 T51-0116.png
其念。虽夫小过。舜亦然也。以故尘劳业习无
自而入。旧与昙询法师。同修念定。便滫而外
足不踰阃者十年。后闻赞皇许亭山林麓秘
邃。就而栖之。好事者多以辇运。庸资其阙。舜
避焉。问其故。对曰。山居橡栗。足以支岁时。
何阙之有。惟舜为行至简为性至仁。生生之
类。微而如蝼蚁者。未始伤之。其他异类。又可
知也。人有啖其血肉。舜必告曰。六道殊形。汝
无不经。一切有命。皆汝父母。一切有生。皆汝
故身。食其肉是食汝父母。啖其血乃啖汝身
分。汝奚不以父母身分悯之哉。闻者悛心焉。
尝有猎者。驱雉以入其房。舜勉释之。不能回
其意。乃刃一耳遗之曰。不能回汝之意。由汝
贪其肉故也。吾愿以此代之。猎者大惊。其后
许亭风俗。不为畋猎者十八九焉。舜居许亭
日久。山足居民率来依慕。舜不乐之。又入漳
洪山之南谷。更专念定。隋开皇十年。文帝知
舜刻苦。特下诏曰。皇帝敬问漳洪山之南谷
舜禅师。冬日极寒。道味安隐。勉勖苍生。成就
胜业。惟兹愿力朕甚嘉焉。今遣开府卢元寿。
指宣朕意。仍诏禅师以赴行在。舜表谢以疾
辞焉。民钦其德。起寺居之。后憩庐山大林寺。
以昔远师有莲台净社之修。又其遗迹炳然
尚在。于是踵其前躅。修十六观。于诸观门。日
驰念想。季年豫章道俗。请讲观经。舜曰。观经
净土教也。净土吾所修也。吾岂于此拒之哉。
吾从命焉。讲终之五日得病。又一日舜于病
中。自见鹦鹉孔雀累百来集。念佛焉念法焉。
念以诸波罗蜜。而微妙之声在焉。舜乃强力。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6c 页 T51-0116.png
而起告弟子曰。鹦鹉孔雀交相来集。而复念
佛念法。以当吾前。此必净土化主。示其先应
以资我。我于今日其终焉。已而果然。

释智通。俗姓程河东人也。十岁服缁为沙弥。
威仪敦肃为时所称。受具之后。屏息诸缘。独
勤忏诵。诵先贤赞佛偈三千馀首。每于六时
以对尊像。引声高唱。委曲悽切。闻者悲之。五
十许年。略无告倦。周武之末。释门沦废。通即
避地幽僻。以消时难。隋祖统御再隆佛日。通
于孤老寺。六时精苦益倍初焉。大抵以三界
五苦日相凌困。愿期出离以生安养。大业七
年十月婴疾。姑命门人顶盖数十人。同声西
向。念弥陀佛。通乃闭目。端想久之。问盖曰。
有何缘务大明灯烛。盖因熄烛。通又曰。明何
益盛。盖以无烛。遂对之曰。光明异相。必有待
也。非盖所能知矣。通旋开目周视。令盖燃香。
香烟既起。通弹指云。无上胜异在吾有矣。或
问其胜。答曰。宝幢华幔。悉在吾前。非胜而何
日将暮矣。又谓盖曰。吾生净土。刻在今夕。汝
徒精进勿生退惰。至于中夜。坐亡于忏诵之
堂。若禅定焉。寺僧道慧。见其堂左。楼阁千
重。排空西去。渐远渐隐。犹云雾万叠。或离或
散。不可模状。时顶盖之母王氏。亦著净业。当
其舍报。亦见青碧莲华充满其室。至者往往。
尚闻莲华之香。移日不散。

释真慧。俗姓陈陜之平陆人也。隋开皇中。厌
俗以事本州清禅师。次之邺都。受具于洪律
师。续闻卫州询禅师。深悟佛乘。复从咨访。开
皇之末。杖锡西归。路出白鹿百家岩。因而憩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7a 页 T51-0117.png
寓。或告慧曰。择地幽栖。蒲坂尤嘉焉。慧得其
说。乃之蒲坂之麻谷。创开禅宇。蔚为净坊。大
业初尝饵黄精。绝粒百馀日。于其净土。以系
观想。旋又坐夏于盘谷。谷有猛虎。为民害者
四年。殆慧之至。率皆避焉。十一年十月七日
寝疾。终于其谷之南岩。春秋四十七。僧腊三
十五。初慧好穷经律。积以成性。及得净土九
品阶渐。追而修之。又恐修习未固魔外间扰。
且曰。凡夫异念纷纷不一。不凭圣力。吾孰依
焉。乃筑净地。为之方坛。坛设高台。珠玉众宝
中外相表。台之四面。复设四柱宝幢。幢上网
幔。互相映饰。无量寿佛居中焉。观音势至侍
左右焉。其下间以青碧象琉璃地。金绳分布。
用界其道。道下又设七宝金幢。幢分八方。皆
如其一。取经所谓七宝金幢擎琉璃地者云
也。慧每依像作观。必先澡身浣衣。而后敢入。
既而出之。挺身整念肃肃然。若其诸佛神变
而常在前焉。其亡之夕告弟子曰。吾于净土。
稍敦行业。不期今夕。预见莲华。载开载合。似
将乘吾。足履之在空焉。未移顷刻。众闻钟声。
又闻天风四来异光骤发。慧遂亡矣。

释法智。不究其族。隋文之时。游学于东越。越
之有通大小乘经义者。智必师之。以故强学
多闻人罕俦匹。末年以径直之门。莫如念佛。
于是晨兴暮息。继念而不弛者七年。已而议
曰。犯一吉罗承其罪也。历一中劫。此诚可信。
以其固而为之也。一称阿弥陀佛。而灭亿劫
重罪。则予也窃有疑焉。或告智曰。无自疑矣。
教以念佛久则功。功则化。化则三昧现前。今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7b 页 T51-0117.png
子之疑。是疑教也。夫疑教则信无依。无依则
情自乱。乱而失之。则谤讟之过。生地狱之因。
起如之何。且自疑也。智诚其意。乃于国清寺
兜率台上。绝去诸缘。一心念佛。想念既极。数
感观音势至同时来现。异日又感天冠宝瓶
光映其身。智谓道俗亲知曰。吾生净土盖有
日矣。谁能具食以饯我。众笑而对曰。果能之。
则吾等岂以一食为惜哉。惟恐道人之不能
也。遂刻后三日会食之。其日食罢。智无他疾。
众心或信或否或疑。其卓然为相侮。日既西
次。因宿其房伺候之。夜之未央。智于绳床念
佛。安坐而化。是夜有金色光。自西而来。照数
百里。江上渔人谓。其天晓。舳舻相望。率皆惊
起。久而乃晓。

释善胄。俗姓淮瀛州博野人也。少通义学。出
于流伍。尝游吴中。遇法师慧靖讲涅槃经。道
俗千人。倾耳注听。胄于千人之中。与之论议。
往复徵诘。大为克胜。由是数郡飞播时誉。隋
仁寿三年。文皇帝诏。择名僧五十三人。分舍
利于五十三郡。胄以所负之善。获预其选。就
其所选。胄尤有声焉。然胄寡亲世务。亲戚故
旧情亦薄。然惟于净土。特著勋业。所居堂宇。
有弥陀像及二菩萨。累放光明内外。见者靡
不称叹。而胄也其终无言焉。大业二年卧疾。
至唐武德三年。疾乃有瘳。胄曰。吾病瘳矣。命
且将尽。俄而骤致绵笃。又曰。吾于佛教。本无
轻略。不虑净土不生。即令诸僧拂拭房宇。严
待时至。其夕诸僧。尚在胄侧。而胄倏起合掌。
而祝曰。佛以四十八愿摄我。有情必冀。此时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7c 页 T51-0117.png
如佛本愿。已而又曰。诸有众生。于多劫中。
不值佛不闻法。今佛光明。幸既照胄。胄向所
愿无愆矣。言讫遂终。

释法祥。同州澄城人。童稚之岁。操志自立。周
武之末。冠带僧徒。其间负明敏者。必录用之。
祥以所负获升官路。隋复大化。祥乃陈表乞
再为僧。寻住杨都大兴国寺三十年。潜思玄
籍。罗总权实。开蒙指俗。动有饶益。每以饶
益之善。助生安养。至于基一堂构一室。形器
土木之为。必引愿之。唐武德七年有疾。至其
增剧。弟子在祥之侧。闻祥称佛之声。继发于
口。初未悟之。谓其病中念佛。以著愿想。寻回
顾之。乃见其房之西壁有光焉。其光圆合。若
诸宝镜。虽他国土毕亦现之。光中又有频伽
之鸟鼓冀四来。祥指所见谓弟子曰。频伽诸
鸟。汝徒见耶。见之他日净土必见吾也。旋而
光隐。祥亦亡焉。于是用西域茶毗法。收舍利
而葬焉。

释明赡。俗姓杜恒州石邑人。性刚介有古今
学。州里举为俊士。寻悟世幻。从飞龙山应觉
寺出家焉。后依邺下大集寺。专穷大论。宇文
氏之废佛教也。赡乃晦迹岩谷。至隋文恢复
圣化。出居相州法藏寺。然赡志气超拔不干
非类。香烛之外了无他涉。开皇三年。诏住大
兴寺。传译圣文。大业二年。敕天下僧道。例形
俗拜。于时殿前黄老之徒。皆奉诏旨。惟僧一
门。犹怀偃蹇。帝曰。诏条久颁义。须致敬。赡
对曰。陛下必使准制返道。则犬马之诚。敢不
从命。如其大法可崇。则法服之下。僧徒无以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8a 页 T51-0118.png
敬俗。帝曰。僧徒无以敬俗何以致敬于宋武。
赡曰。宋武任威纵暴。仁德不施。苟违诏命。坐
贻显戮。陛下圣化毓物。不陷非罪。是以臣等。
得尽忠言。帝允其奏。遂罢前诏。众以赡性刚
介不畏强禦。举为京邑上座。唐太宗时。亦尝
诏入。问以佛教。赡曰。佛所宗。大以慈忍为
本。寻即下敕以减屠宰。行军之处。皆置佛祠。
殆其暮岁。剋念安养。或讥所修迟晚。赡曰。孰
迟也。十念不忘。犹且见佛。况吾所念。其万万
哉。真观二年十月二日有疾。谓弟子曰。物数
有终。命数有极。吾命终且极矣。又曰。吾之终
也。其非安养之生乎。乃期僧俗数百人。旦日
于兴善寺。具斋言别。于时仆射房玄龄相国
杜如晦皆会焉。日既移午。赡乃回寺。整肃威
仪。若有所待。顷之遽曰。我佛来也。须臾又
曰。二大菩萨亦已至也。于是竦身合掌。欣叹
而卒。

释道绰。俗姓卫并州汶水人。弃家已来。历访
名师。后闻瓒禅师理行兼著。毕志事之。寻憩
壁谷玄中寺。寺即后魏昙鸾法师之旧止也。
鸾于其寺。久蕴净业。至其亡日。叠有祥异。郡
人奇之。捃摭其事。刻之于碑。绰临其文。弥起
深信。于是依附静境。澄寂诸念。念弥陀佛。不
知其数。大汎日以七万遍为度。并汾之间。风
俗少事念佛。持数珠者罕。尝有之。绰勉僧俗
念佛。无数珠者。以豆记之。如念一声。即度一
豆。或时麻麦记者亦然。已而较之。其所度者
数万斛。唐真观三年四月八日。道俗集其寺。
乐如来之降生也。且见鸾于空中。乘七宝船。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8b 页 T51-0118.png
由其船上而指绰曰。汝于净土堂宇已成。但
推报命未尽。尔复见化佛与化菩萨飘飖在
空。众乃惊叹。大生信服。虽夫无种阐提之人。
亦率服之。以故唐初。并汾诸郡。熏渍净业。由
绰盛焉。绰有同志道抚者。久居辇下。去玄中
寺。颇甚疏远。或时相见。必指净土为永会。绰
亡既三日。抚闻之曰。吾常以行先之。何乃后
也。又曰。吾如一息之功。见佛之期可追矣。即
日于像前叩头陈露。退就其座以化。

释灌顶。字法云俗姓吴。常州义兴人。五世祖
避地东瓯。因家临海之章安。顶于孩抱之间。
母称佛法僧名。口必和之。文字声势。历历可
听。摄净寺慧拯法师。闻之曰。此真宿习也尔
矣。七岁为拯弟子。日承训勖。骤有所成。洎
拯厌世。访道天台。资习戒定。罔失规绪。陈至
德中。从智者居光宅。陈氏失驭。事归隋氏。开
皇十一年。晋王出镇杨州。顶随智者止禅众
寺。既三年。智者回轸。顶亦附之十七年。智
者有疾。顶受遗嘱。及别晋王信物。王尝请戒
于顗。暨顶之至。大起怆悼。因以善业。推为法
亲。续遣杨州总管府司马王弘。送顶还山。仍
为智者创国清寺。仁寿元年。晋王入嗣。顶承
天眷。日加隆盛。寺宇台殿。更增完葺。寻诏入
内。讲净名法华等经。三夏阐弘。六宫仰止。又
二年。顶归天台。至唐真观六年八月七日。终
于国清寺。春秋七十二。初顶有疾。室有异香。
顶喜曰。此宝莲之香气。吾其乘之而去矣。因
之像前。十称阿弥陀佛。三称观音势至二菩
萨。及清净海众诸菩萨。旋乃就席。累手当心。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8c 页 T51-0118.png
俨然如归。

释道昂。魏之胡城人。托胎之始。其母不能啖
荤血。人有茹荤血而至者。母亦恶之。九岁投
灵裕法师为弟子。慧解天纵。殆非师授。尝于
寒陵山寺。覃研经旨。积二十年。魏之僧徒义
学有所不通。多就咨决。随叩随应。罔有遗音。
每讲华严经十地论。其文将彻。乃自陈曰。愿
生净土。由今日始。若夫造次语论。愿必在焉。
唐真观七年春。昂见远近亲识。辄告之曰。吾
之生也犹来。其死也犹归。吾之八月归去来
矣。及期人皆造之。见其无病。众且疑焉。昂曰。
吾时至矣。汝无疑也。因升高座。诫勖勤至。闻
者悚然。昂于座上方诫勖。时遽然揖曰。彼何
天众。杂沓而来。又曰。天道所生由来非愿。愿
得净土相迎。即闻命矣。因之冥目。久之又曰。
阿弥陀佛光已照我。诸化菩萨。又相来会。于
是捧炉。叩首自陈庆遇。旋而炉坠。昂亦殒焉。

释智琰。俗姓朱吴郡人。母张氏。初怀琰梦升
通玄寺塔。远视临虚坦无惧色。及其载诞。秀
形瞻视。八岁事通玄寺璩法师。十二诵法华
一部。以继晨夕积三年。且曰。翼翼京邑四方。
是则何必久居坎井。自昧闻见乎。十六北诣
持法师。听成实论。不二年持公受请南迈。琰
复东归。就大庄严寺爝法师。重研成实。陈至
德三年。京师建仁王斋诏。以三教论议。百口
流辩。七夜争锋。惟琰所议。为帝称赏。陈灭隋
兴。尚书令楚国公杨素左仆射郅国公苏威。
并引重之。大唐统御琰道弥振。至于中年。行
法华普贤忏。又诵法华三万馀部。又于净土。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9a 页 T51-0119.png
修三福业及诸观想。与州内外僧俗五百许
人。每月一集。绵历光阴凡十载。勤勤之志。终
乃如初。比夫匡阜之阴共誓同期。无以异也。
真观八年十月得疾。疾中见一梵僧。手执宝
瓶前谓琰曰。吾无边光也。却后净土所称功
德宝王乃我尔。琰得其事谓寺僧曰。无边光
即势至也。功德宝王实其成佛号。由因言果。
勉以谕我。我其西归也必矣。其日终于武丘
之东寺。春秋七十一。州民小大哀诚尽礼。以
葬其寺之南岭。

释神素。字绍则俗姓王。其先太原人。后居安
邑鸣条之野焉。素少为僧。与道杰法师。结意
问道。所通辞义人罕俦匹。当时达者。多器厚
之。隋大业中。讲阿毗昙论。四十馀过。成实诸
论。又二十过。自馀小部。盖无间日。尝曰。若
于所讲稍开蒙昧。愿其身死早登安养。然素
温恭退让。不伐诸己。闻人之善。芳己有之。闻
人之恶。亦若己焉。唐真观十七年二月十三
日微疾。谓弟子曰。吾以刻骨镂肌。植因安养。
今吾之病。幸无诸苦。汝徒何以助我。即令弟
子揭声以读观经。素乃静听听已。又复自念
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二菩萨。并海会诸菩萨。
如是称念往反数番。又令一僧唱之。群僧和
之。迄于中夜。挺身安坐。以谢于世。

释善导。不原其姓。亦不悉何许人。周游寰宇。
求访道津。唐真观中。见西河绰禅师。行方等
忏及净土九品道场。导大喜曰。此真入佛之
津要。吾得之矣。于是笃勤精苦。若救头然。续
至京师。击发四部弟子。无间贵贱。彼屠沽辈。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9b 页 T51-0119.png
亦击悟焉。尝写弥陀经数十万卷。散施受持。
以故京师至于左右。列郡念经佛者。踵迹而
是。或问导曰。念佛之善生净土耶。对曰。如汝
所念。遂汝所愿。对已导乃自念阿弥陀佛。如
是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或其十声
至于百声。光亦如之。导厌此身诸苦逼迫。情
伪变易无暂休息。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
愿曰。愿佛威神。骤以接我。观音势至亦来助
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不于弥陀
法中以生退堕。愿毕于其树上投身自绝。时
京师士大夫。倾诚归信。咸收其骨以葬。高宗
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又知舍报之时精
至如此。下敕以额其寺为光明焉。

释功迥。俗姓边东京浚仪人。年六岁即思出
家。亲属阻抑。至于十六。始遂其志。殆其为
僧。影不参俗二十年。尝依泰山入普贤忏行
坐赞颂。而身不倚者三年。一旦普贤乘六牙
象。以现其前。银色境界。随亦现之。迥知精诚
之感也。益加砥砺。或谓迥曰。如来之教不传。
道俗之情无依。迥闻其说。亦曰。默思山林。盖
其独善导达蒙瞽。乃为兼济。如之何与山林
之相守也。众欣其意。请就本郡慧福寺。讲胜
鬘经。虽他经律。备亦讲说。晚年专讲法华。以
为永业。尝著法华义疏五卷。或时讲至药草
喻品。天辄降雨。前后五十馀过。皆有其应。
以故汴人遇其亢旱。必俟讲贯。乃有望焉。后
撰佛地论及摄论等疏。疏之未成。迥曰。罄以
凡情诠明圣教。愿回所诠得生安养。及其疏
成。五色异光以照其室。寺僧惊叹。罔知所来。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9c 页 T51-0119.png
迥曰。此吾诠明圣教之验也。又曰。吾以三毒
之苦。常生厌离。由厌离之心。起增进之念。得
于此时乘光见佛足矣。于是系念西想。不食
而终。

释惟岸。并州交城人。每叹三界无安。犹如火
宅。未生安养。皆苦聚。尔于是十六观门。服勤
无斁。唐垂拱元年正月七日。岸因出观。见观
音势至二菩萨。现于空中。迟久不灭。岸顶礼
雨泪而叹曰。幸由肉眼得睹圣容。所恨异世
无传焉。倏有二人。自称画工来与画之。未展
臂间。圣相克就。就已人亦失之。弟子怪而问
焉。岸曰。此岂画工哉。又曰。吾之西行乃其时
也。弟子有从我者。当明言之。小童子曰。惟
师之命。孰敢辞也。岸曰。必能从我。可宜白诸
父母。父母闻而笑骂之。其意不能通。童子乃
归其寺。香汤沐浴。于弥陀像前。趺坐以终。人
或告岸。岸临童子抚其背曰。汝之事吾何乃
先也。遂索笔焚香。前向所画菩萨。以述赞
曰。观音助远接。势至辅遥迎。宝瓶冠上显化
佛。顶前明俱游十方刹。持华候九生。愿以慈
悲手。提奖共西行。赞已令诸弟子助声念佛。
其间有未至者。岸曰。无复待之。乃仰目西顾。
遽以亡焉。

释法持。俗姓张润州江宁人也。九岁事青城
山方禅师。天机秀发。动臻渊致。十三依黄梅
忍大师得心焉。寻归青城。事方禅师。更明宗
极。自是四方学徒。翕相归慕。声望日隆闻于
海外。黄梅谢世。尝与众曰。后之传吾法者十
人。金陵法持即其一也。持于净土。以系于念。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20a 页 T51-0120.png
凡九年。俯仰进止。必资观想。长安二年九月
五日。终于延福寺。未终前。一日谓弟子智威
曰。吾生之日。不能以净土开诱群物。吾死之
后。可宜露骸松下。令诸禽兽食血肉者起净
土因。汝其念之。智威曰。谨奉明教。及其死
也。威与郡人具威仪。迎于松下。如持旨焉。寺
僧其日。有见神幡数十首闪日西下。幡出异
光。以烛其室。持之先居。幽栖故寺竹林。亦皆
变白焉。

释慧日。俗姓辛东莱人。唐太宗朝得度。寻遇
义净三藏由西域回。夙夜咨禀。大通佛乘。每
闻净说西域如来遗迹。飘飘然有万程收往
志。至则天大足中。汎舶遐迈东南海中凡三
载。昆崙佛誓师子洲等诸国经过略尽。续至
天竺。访善知识一十三年。承受法训。日无虚
度。雪岭双林。又经四载。绵涉艰苦。深厌阎
浮。因曰。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速得
见佛。遍问天竺三藏。三藏皆赞净土。又曰。净
土教主。悲深愿广。有欲生者。靡不遂愿。日既
闻之。喜跃自慰。迨至健驮罗国。其城东北有
大山。山有观音像。凡专祈请。多得现身。日乃
绝食。七日毕命为请。至七日满。夜且未央。观
音于空中。现紫金相。长一丈馀。坐宝莲华。右
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利人。又欲生于弥陀
国土。汝但系念。孰不如愿。汝亦当知。净土
法门。胜过诸行。说已无见。日以绝食日久。
支体罢怠。由此辄复轻利。然日西迈至于东
归。总二十一年。所历者七十馀国。开元七年
达长安。进佛真容梵夹等。感悟帝心。帝旌其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20b 页 T51-0120.png
德。号慈悯三藏焉。然日之志。动在净土。尝著
净土文记五卷。为时宗信。其为潜心诱俗。与
道绰善导诸贤近之。天宝七年。卒于住寺。年
六十九。全身葬于白鹿原之西岭。未卒前三
日自言。目击莲华如日轮焉。

释雄俊。俗姓周成都人也。有胆勇无戒行。而
天性善于讲说。或时讲肆得诸财。币必也。非
法而用。蜀人鄙之。以为坏道沙门。无恶而不
济者也。亦尝罢僧。以入军垒。寻因逃难。复入
僧门。僧徒有以守名节。防未然者多畏避之。
俊闻经称一念阿弥陀佛。即灭五十亿劫生
死之罪。乃大喜曰。赖有此耳。于是营造非恶。
而外口辄念佛。然其所念。若存而忘。似得而
丧。犹伶伦辈之为戏乐尔。唐大历二年二月
五日。暴亡入冥。冥间见王。王曰。追汝之来误
也。然汝之恶。其积尤大。可宜略经涂炭。即令
牛头之卒数人驱入地狱。俊至狱门。且拒且
捍且大呼曰。一念阿弥陀佛。犹灭五十亿劫
生死重罪。况俊所造未臻五逆。未形十恶。又
其念佛时且不忘。必其佛语可凭。岂合更膺
涂炭。因复大呼。左𩥇焉右𩥇焉。数卒相顾。不
敢凌逼者久之。乃以其语报王。王令召俊。俊
至。王曰。汝之念佛。本无深信。但其身口有
因。汝可回世。更励始心。俊既得回。屡言所
见。时滑稽辈戏之。以为地狱漏网人。俊曰。毋
为之戏。由今而后自知过尔。乃之郡南之西
山。浣情涤意。专事念佛。四年三月七日。俊之
朋侪七人。之西山访之。俊喜曰。吾时至矣。汝
徒又来之。其亦缘有遇而事有托。又曰。汝徒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20c 页 T51-0120.png
回去。若见城中亲知。为俊语曰。俊以念佛功
德。得生净土。他日毋以俊为地狱人也。语笑
之间。坐而弃世。
净土往生传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