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08b 页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4b 页
净土往生传卷中
*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 陈南岳释慧思
* 隋天台释智顗
* 隋赵郡释智舜
* 隋河东释智通(通弟子顶盖母王氏附)
* 隋蒲州释真慧
* 隋天台释法智
* 唐京师释善胄
* 唐同州释法祥
* 唐终南释明赡
* 唐并州释道绰(道抚附)
* 唐天台释灌顶
* 唐相州释道昂
* 唐武丘释智琰
* 唐蒲州释神素
* 唐京师释善导
* 唐陈留释功迥
* 唐并州释惟岸(小童子附)
* 唐金陵释法持
* 唐洛阳释慧日
* 唐成都释雄俊
释慧思。俗姓李武津人也。少梦梵僧。劝令免
俗。因而剃落。然其所依。迨非兰若。续感神
僧。勖之斋戒。思乃励志。日惟一食。人事迎
送。都然杜绝。诵法华维摩等经三十馀部。所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4c 页 T51-011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4.png)
复焉。他日复梦梵僧数百。其上座者。抚而告
曰。汝先所受非胜律仪。安能开汝正道。资汝
净行。幸遇清众。宜更翻坛。思以夕梦。再发精
感屡驰。由是得见三生行道事。又尝梦中见
弥陀佛与思说法。因造其像。以严观想。又尝
安坐系念。见一生善恶业相炳然齐现。现已
身心勇猛。得悟法华三昧大乘方等之旨。遂
于大小二乘。定慧等学。敷扬引喻。用摄自他
久之。众杂精粗。是非纷起。其徒患之。具以白
思。思曰。大圣在世。不免流言。在我之为岂逃
小谤。况我佛法不久当灭。未识何方可避其
难。俄而空有人曰。若欲修定。武当南岳。是其
处也。齐武平中。南至光州。时方扰攘。路多梗
塞。权与其徒止于大苏山。其山陈齐边境。兵
刃所冲加。值佛法云崩五众离溃。一时英俊。
犹慕其德。晦逃名迹。来咨理味。思曰。吾老
矣。无能以发汝。姑命学徒智顗。代讲金经。至
一心具万行处。顗有疑焉。思曰。汝向所疑。
乃其大品次第意。未为法华圆顿旨也。吾昔
夏中。苦节思此。无何一念顿晓诸法。忝已亲
證不劳致疑。顗即咨受法华三七境界已。而
咨曰。和尚行位应居十地。思曰非也。乃十信
铁轮位耳。吾时以事验之。可自见矣。陈光大
中离大苏。与四十馀僧。径趣南岳。既至谓诸
僧曰。吾此十载。必事远游。翌日前至衡阳。遇
一嘉所。层峰峭拔。茂林森耸。思指茂林之下
曰。此古寺也。昔吾憩此有年矣。依言以发其
土。果获堂殿基墌僧用器皿。次至一大岩下。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5a 页 T51-011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5.png)
首。自其命终有今身焉。未移数步。且得枯骸
一聚及于髅骨。思捧髅骨而祝曰。此吾身首
之馀分。可凭佛力为之资熏。特收之以起塔
焉。陈帝闻思叠有异事。下诏迎思。以止栖玄
寺。寻之他寺。途中遇雨。衣物不湿。履舄不
濡。僧正慧皓见而叹曰。此果行人。吾辈不得
而知矣。大都督吴明彻省。以犀枕奉思。别将
夏侯孝威。往寺谒之。道中忽念。吴侯所奉犀
枕。欲识其状。比至思所。未之致敬。思曰。欲
见犀枕。可往视之。夏侯大惊。乃知其有他心
焉。思居南岳。陈主岁遣三信慰劳。供应山积。
其所化人。神变难测。或现形大小。或隐迹空
无。或凭附外物。祥瑞乱举。临终至其山半道
场。继日说法。告道严毅。闻者寒心。既而又
曰。若十人能修般舟三昧。随其所须。吾当资
给。如无此人。吾其去矣。竟无答者。思即敛
念。若弹指顷而奄息焉。有小僧灵辩。时在其
侧哀号踊躄。思复开目而责曰。众圣相迎论
吾所受生。何意哀号以相乱耶。乃斥灵辩。出
外奄息如初。原其年即陈太建之九年。年六
十四。始思之至以为十载之后。必事远游。至
是正十载矣。议者以。思尝受弥陀说法。复造
弥陀圣像。用严观想。又与慧命禅师。蕴结净
业。期会于安养。则思向之以谓。众圣相迎。论
吾所受生者岂他哉。其实以生安养尔。
释智顗。俗姓陈其先颍川人。有晋迁都。寓居
于荆州之华容。母徐氏。怀顗屡感异梦。及诞
室内洞明踰日。乃止襁褓之间。卧即合掌。坐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5b 页 T51-011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5.png)
口授法华普门品。才及一过则通诵之。志学
之年。北度硖州。依学于舅氏。十八遇湘州果
愿寺绪法师。从而落发。绪授十戒。令就慧旷
律师北面横经。续潜大贤山。诵无量义及法
华普贤观经。浃旬未再。三部终焉。次依光州
大苏山思禅师。思见顗曰。昔在灵山同听法
华。胜缘所资。今复会此。首示普贤道场。及说
四安乐行。顗止苏山。行法华三昧。始三夕至
药王品是真精进句。解悟开发。且见与思共
在灵山听佛说法。翌日白思。思曰。非尔弗感。
非我弗知。此乃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未几又
入熙州白沙山。如前入观。于经有疑。辄见思
来冥为披释。其后思令代讲。闻者伏之。惟于
三三昧三观智用以咨审。馀皆炳然自晓。思
于座下观听。谓学徒曰。此吾之义儿也。但恨
定力少矣。于是道俗改观。名闻遐迩。寻而别
思。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饶益。顗乃间适
金陵。于瓦官寺。大弘禅法。仆射徐陵。与时贵
望。咸叩问之。然顗赋性恬怡。不乐纷扰。出
处动静。率思林泽。陈光大中。曾梦岩崖千仞。
云日半垂。沧溟万里。渺无堤岸。遥见一僧在
其岩顶。招手伸臂。至于岐麓。挽顗而上诘。旦
具言其梦。人或告曰。此必会稽之天台尔。晋
宋以来。僧光道猷法兰昙密之徒。皆栖焉。顗
欣其说。与慧辩等二十馀僧。相与南征其山。
先有僧定光。栖之已四十年。顗之未至前二
年。光谓人曰。善知识来。尔宜办事。以待其
阙。及顗之至。欢然相接。且问之曰。善知识。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5c 页 T51-011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5.png)
昔之梦有灵矣。旋闻钟声遍彻山谷。顗以山
谷无寺。颇怪异之。光曰。钟是召集有缘。尔得
住也。何怪焉。洎将营寺。光曰。可以随宜安
堵。至国清时。当有贵人为立寺矣。后二年宣
皇帝。闻顗道行果敕立寺。又知僧徒所在景
附。特割始丰县资赋。以充给之。顗居其寺。每
膺夏制。讲净名经。一旦讲次。倏见三道宝阶
自天来降。又复有数梵僧。乘阶而下手。擎香
炉绕顗三匝。久而乃灭。识者以为石桥圣众。
明示印认。使固其心焉。永阳王百智。以师事
顗。及其出抚吴会全家就山。以请戒法。宣帝
亦尝问曰。方今释门谁为名胜。近臣陈喧曰。
瓦官禅师真为名胜。往在京辇群贤所宗。今
遁天台物情失附。愿陛下诏回。规训道俗。帝
乃叠降玺书诏之。顗至都下帝敕群臣。迎入
太极殿之东堂。讲智度论。又诏羊车童子引
导于前。又宣中书舍人。翼从于后。于时天下
检括僧尼。无籍贯者。万计朝议。以其寡经业
者。尽搜简之。顗谏曰。调达诵六万象经。不
免地狱。盘特讽一行法偈。获登圣果。笃论道
也。岂多诵哉。宣帝大悦。遂停搜简。俄梦一
人。部从严整。前而告曰。余冠达也。请住三
桥。顗曰。冠达梁武法名也。三桥非光宅耶。乃
移居之。其年夏四月。陈主幸寺。请讲仁王经。
帝于众中。起拜殷勤。储后嫔妃。并崇戒范。仍
具文曰。惟师化导。无方随机济物。卫护国土。
汲引天人。又曰。今欲罄其本愿。请为菩萨戒
师。冀流慈忍。如朕意焉。顗升高座。帝于座下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6a 页 T51-011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6.png)
杨州。亦欲咨受戒法。躬制文曰。弟子承基积
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趋。贻教夙渐。又曰。和
尚名称远闻。众所知识故。兹虔仰命楫远迎。
顗届杨州。王陈千僧法会禀受焉。受已顗告
王曰。大士超度总摄为先。诠名表实。今昔同
然。王可法名总持用彰其实。王顶受之。王于
众中。亦告顗曰。禅师智德。内融慈忍外发降
伏天人。制诸魔外。愿号智者。下副群心。因
舍异物。六十馀事。顗回其物。俱赈贫乏。后
还旧山。一心在定。他日由禅定起。谓弟子智
越曰。吾之幻质旦夕云灭。汝于石城。严持香
华。俟吾以谢此报。及顗至之施床。西向念弥
陀佛与二菩萨。及于净土化佛与化菩萨。来
相拥护。又嘱弟子。多燃香烛。又挹三衣钵杖。
以近其身。有欲进齐食者。师曰。能无攀缘。即
真齐矣。又索香汤。漱净舌根。说十如四不生
十法界三观四智四无量六波罗蜜等法。僧
有问其所證。答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
他损己。退归五品内位。尔又曰。人命将终。闻
钟磬声增其正念。汝宜鸣磬以增吾念。乃自
跏趺。于弥陀像前终焉。
释智舜。俗姓孟赵州大陆人也。少负耿介。有
高遁林泉志。旋而剪落。益疏流俗。事云门稠
禅师。馀一纪沈默络日。似不能言。其所言
者。戒焉定焉。三乘位望互所修證焉。稠奇之
曰。汝于人事其几无心哉。吾今而后。与汝可
言教矣。繇是三乘权实。日新闻见。其于僧行。
弥加砥砺。或时妄情卒起。则引锥刺股。用警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6b 页 T51-011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6.png)
自而入。旧与昙询法师。同修念定。便滫而外
足不踰阃者十年。后闻赞皇许亭山林麓秘
邃。就而栖之。好事者多以辇运。庸资其阙。舜
避焉。问其故。对曰。山居橡栗。足以支岁时。
何阙之有。惟舜为行至简为性至仁。生生之
类。微而如蝼蚁者。未始伤之。其他异类。又可
知也。人有啖其血肉。舜必告曰。六道殊形。汝
无不经。一切有命。皆汝父母。一切有生。皆汝
故身。食其肉是食汝父母。啖其血乃啖汝身
分。汝奚不以父母身分悯之哉。闻者悛心焉。
尝有猎者。驱雉以入其房。舜勉释之。不能回
其意。乃刃一耳遗之曰。不能回汝之意。由汝
贪其肉故也。吾愿以此代之。猎者大惊。其后
许亭风俗。不为畋猎者十八九焉。舜居许亭
日久。山足居民率来依慕。舜不乐之。又入漳
洪山之南谷。更专念定。隋开皇十年。文帝知
舜刻苦。特下诏曰。皇帝敬问漳洪山之南谷
舜禅师。冬日极寒。道味安隐。勉勖苍生。成就
胜业。惟兹愿力朕甚嘉焉。今遣开府卢元寿。
指宣朕意。仍诏禅师以赴行在。舜表谢以疾
辞焉。民钦其德。起寺居之。后憩庐山大林寺。
以昔远师有莲台净社之修。又其遗迹炳然
尚在。于是踵其前躅。修十六观。于诸观门。日
驰念想。季年豫章道俗。请讲观经。舜曰。观经
净土教也。净土吾所修也。吾岂于此拒之哉。
吾从命焉。讲终之五日得病。又一日舜于病
中。自见鹦鹉孔雀累百来集。念佛焉念法焉。
念以诸波罗蜜。而微妙之声在焉。舜乃强力。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6c 页 T51-011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6.png)
佛念法。以当吾前。此必净土化主。示其先应
以资我。我于今日其终焉。已而果然。
释智通。俗姓程河东人也。十岁服缁为沙弥。
威仪敦肃为时所称。受具之后。屏息诸缘。独
勤忏诵。诵先贤赞佛偈三千馀首。每于六时
以对尊像。引声高唱。委曲悽切。闻者悲之。五
十许年。略无告倦。周武之末。释门沦废。通即
避地幽僻。以消时难。隋祖统御再隆佛日。通
于孤老寺。六时精苦益倍初焉。大抵以三界
五苦日相凌困。愿期出离以生安养。大业七
年十月婴疾。姑命门人顶盖数十人。同声西
向。念弥陀佛。通乃闭目。端想久之。问盖曰。
有何缘务大明灯烛。盖因熄烛。通又曰。明何
益盛。盖以无烛。遂对之曰。光明异相。必有待
也。非盖所能知矣。通旋开目周视。令盖燃香。
香烟既起。通弹指云。无上胜异在吾有矣。或
问其胜。答曰。宝幢华幔。悉在吾前。非胜而何
日将暮矣。又谓盖曰。吾生净土。刻在今夕。汝
徒精进勿生退惰。至于中夜。坐亡于忏诵之
堂。若禅定焉。寺僧道慧。见其堂左。楼阁千
重。排空西去。渐远渐隐。犹云雾万叠。或离或
散。不可模状。时顶盖之母王氏。亦著净业。当
其舍报。亦见青碧莲华充满其室。至者往往。
尚闻莲华之香。移日不散。
释真慧。俗姓陈陜之平陆人也。隋开皇中。厌
俗以事本州清禅师。次之邺都。受具于洪律
师。续闻卫州询禅师。深悟佛乘。复从咨访。开
皇之末。杖锡西归。路出白鹿百家岩。因而憩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7a 页 T51-011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7.png)
说。乃之蒲坂之麻谷。创开禅宇。蔚为净坊。大
业初尝饵黄精。绝粒百馀日。于其净土。以系
观想。旋又坐夏于盘谷。谷有猛虎。为民害者
四年。殆慧之至。率皆避焉。十一年十月七日
寝疾。终于其谷之南岩。春秋四十七。僧腊三
十五。初慧好穷经律。积以成性。及得净土九
品阶渐。追而修之。又恐修习未固魔外间扰。
且曰。凡夫异念纷纷不一。不凭圣力。吾孰依
焉。乃筑净地。为之方坛。坛设高台。珠玉众宝
中外相表。台之四面。复设四柱宝幢。幢上网
幔。互相映饰。无量寿佛居中焉。观音势至侍
左右焉。其下间以青碧象琉璃地。金绳分布。
用界其道。道下又设七宝金幢。幢分八方。皆
如其一。取经所谓七宝金幢擎琉璃地者云
也。慧每依像作观。必先澡身浣衣。而后敢入。
既而出之。挺身整念肃肃然。若其诸佛神变
而常在前焉。其亡之夕告弟子曰。吾于净土。
稍敦行业。不期今夕。预见莲华。载开载合。似
将乘吾。足履之在空焉。未移顷刻。众闻钟声。
又闻天风四来异光骤发。慧遂亡矣。
释法智。不究其族。隋文之时。游学于东越。越
之有通大小乘经义者。智必师之。以故强学
多闻人罕俦匹。末年以径直之门。莫如念佛。
于是晨兴暮息。继念而不弛者七年。已而议
曰。犯一吉罗承其罪也。历一中劫。此诚可信。
以其固而为之也。一称阿弥陀佛。而灭亿劫
重罪。则予也窃有疑焉。或告智曰。无自疑矣。
教以念佛久则功。功则化。化则三昧现前。今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7b 页 T51-011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7.png)
情自乱。乱而失之。则谤讟之过。生地狱之因。
起如之何。且自疑也。智诚其意。乃于国清寺
兜率台上。绝去诸缘。一心念佛。想念既极。数
感观音势至同时来现。异日又感天冠宝瓶
光映其身。智谓道俗亲知曰。吾生净土盖有
日矣。谁能具食以饯我。众笑而对曰。果能之。
则吾等岂以一食为惜哉。惟恐道人之不能
也。遂刻后三日会食之。其日食罢。智无他疾。
众心或信或否或疑。其卓然为相侮。日既西
次。因宿其房伺候之。夜之未央。智于绳床念
佛。安坐而化。是夜有金色光。自西而来。照数
百里。江上渔人谓。其天晓。舳舻相望。率皆惊
起。久而乃晓。
释善胄。俗姓淮瀛州博野人也。少通义学。出
于流伍。尝游吴中。遇法师慧靖讲涅槃经。道
俗千人。倾耳注听。胄于千人之中。与之论议。
往复徵诘。大为克胜。由是数郡飞播时誉。隋
仁寿三年。文皇帝诏。择名僧五十三人。分舍
利于五十三郡。胄以所负之善。获预其选。就
其所选。胄尤有声焉。然胄寡亲世务。亲戚故
旧情亦薄。然惟于净土。特著勋业。所居堂宇。
有弥陀像及二菩萨。累放光明内外。见者靡
不称叹。而胄也其终无言焉。大业二年卧疾。
至唐武德三年。疾乃有瘳。胄曰。吾病瘳矣。命
且将尽。俄而骤致绵笃。又曰。吾于佛教。本无
轻略。不虑净土不生。即令诸僧拂拭房宇。严
待时至。其夕诸僧。尚在胄侧。而胄倏起合掌。
而祝曰。佛以四十八愿摄我。有情必冀。此时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7c 页 T51-011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7.png)
不值佛不闻法。今佛光明。幸既照胄。胄向所
愿无愆矣。言讫遂终。
释法祥。同州澄城人。童稚之岁。操志自立。周
武之末。冠带僧徒。其间负明敏者。必录用之。
祥以所负获升官路。隋复大化。祥乃陈表乞
再为僧。寻住杨都大兴国寺三十年。潜思玄
籍。罗总权实。开蒙指俗。动有饶益。每以饶
益之善。助生安养。至于基一堂构一室。形器
土木之为。必引愿之。唐武德七年有疾。至其
增剧。弟子在祥之侧。闻祥称佛之声。继发于
口。初未悟之。谓其病中念佛。以著愿想。寻回
顾之。乃见其房之西壁有光焉。其光圆合。若
诸宝镜。虽他国土毕亦现之。光中又有频伽
之鸟鼓冀四来。祥指所见谓弟子曰。频伽诸
鸟。汝徒见耶。见之他日净土必见吾也。旋而
光隐。祥亦亡焉。于是用西域茶毗法。收舍利
而葬焉。
释明赡。俗姓杜恒州石邑人。性刚介有古今
学。州里举为俊士。寻悟世幻。从飞龙山应觉
寺出家焉。后依邺下大集寺。专穷大论。宇文
氏之废佛教也。赡乃晦迹岩谷。至隋文恢复
圣化。出居相州法藏寺。然赡志气超拔不干
非类。香烛之外了无他涉。开皇三年。诏住大
兴寺。传译圣文。大业二年。敕天下僧道。例形
俗拜。于时殿前黄老之徒。皆奉诏旨。惟僧一
门。犹怀偃蹇。帝曰。诏条久颁义。须致敬。赡
对曰。陛下必使准制返道。则犬马之诚。敢不
从命。如其大法可崇。则法服之下。僧徒无以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8a 页 T51-011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8.png)
赡曰。宋武任威纵暴。仁德不施。苟违诏命。坐
贻显戮。陛下圣化毓物。不陷非罪。是以臣等。
得尽忠言。帝允其奏。遂罢前诏。众以赡性刚
介不畏强禦。举为京邑上座。唐太宗时。亦尝
诏入。问以佛教。赡曰。佛所宗。大以慈忍为
本。寻即下敕以减屠宰。行军之处。皆置佛祠。
殆其暮岁。剋念安养。或讥所修迟晚。赡曰。孰
迟也。十念不忘。犹且见佛。况吾所念。其万万
哉。真观二年十月二日有疾。谓弟子曰。物数
有终。命数有极。吾命终且极矣。又曰。吾之终
也。其非安养之生乎。乃期僧俗数百人。旦日
于兴善寺。具斋言别。于时仆射房玄龄相国
杜如晦皆会焉。日既移午。赡乃回寺。整肃威
仪。若有所待。顷之遽曰。我佛来也。须臾又
曰。二大菩萨亦已至也。于是竦身合掌。欣叹
而卒。
释道绰。俗姓卫并州汶水人。弃家已来。历访
名师。后闻瓒禅师理行兼著。毕志事之。寻憩
壁谷玄中寺。寺即后魏昙鸾法师之旧止也。
鸾于其寺。久蕴净业。至其亡日。叠有祥异。郡
人奇之。捃摭其事。刻之于碑。绰临其文。弥起
深信。于是依附静境。澄寂诸念。念弥陀佛。不
知其数。大汎日以七万遍为度。并汾之间。风
俗少事念佛。持数珠者罕。尝有之。绰勉僧俗
念佛。无数珠者。以豆记之。如念一声。即度一
豆。或时麻麦记者亦然。已而较之。其所度者
数万斛。唐真观三年四月八日。道俗集其寺。
乐如来之降生也。且见鸾于空中。乘七宝船。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8b 页 T51-011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8.png)
推报命未尽。尔复见化佛与化菩萨飘飖在
空。众乃惊叹。大生信服。虽夫无种阐提之人。
亦率服之。以故唐初。并汾诸郡。熏渍净业。由
绰盛焉。绰有同志道抚者。久居辇下。去玄中
寺。颇甚疏远。或时相见。必指净土为永会。绰
亡既三日。抚闻之曰。吾常以行先之。何乃后
也。又曰。吾如一息之功。见佛之期可追矣。即
日于像前叩头陈露。退就其座以化。
释灌顶。字法云俗姓吴。常州义兴人。五世祖
避地东瓯。因家临海之章安。顶于孩抱之间。
母称佛法僧名。口必和之。文字声势。历历可
听。摄净寺慧拯法师。闻之曰。此真宿习也尔
矣。七岁为拯弟子。日承训勖。骤有所成。洎
拯厌世。访道天台。资习戒定。罔失规绪。陈至
德中。从智者居光宅。陈氏失驭。事归隋氏。开
皇十一年。晋王出镇杨州。顶随智者止禅众
寺。既三年。智者回轸。顶亦附之十七年。智
者有疾。顶受遗嘱。及别晋王信物。王尝请戒
于顗。暨顶之至。大起怆悼。因以善业。推为法
亲。续遣杨州总管府司马王弘。送顶还山。仍
为智者创国清寺。仁寿元年。晋王入嗣。顶承
天眷。日加隆盛。寺宇台殿。更增完葺。寻诏入
内。讲净名法华等经。三夏阐弘。六宫仰止。又
二年。顶归天台。至唐真观六年八月七日。终
于国清寺。春秋七十二。初顶有疾。室有异香。
顶喜曰。此宝莲之香气。吾其乘之而去矣。因
之像前。十称阿弥陀佛。三称观音势至二菩
萨。及清净海众诸菩萨。旋乃就席。累手当心。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8c 页 T51-011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8.png)
释道昂。魏之胡城人。托胎之始。其母不能啖
荤血。人有茹荤血而至者。母亦恶之。九岁投
灵裕法师为弟子。慧解天纵。殆非师授。尝于
寒陵山寺。覃研经旨。积二十年。魏之僧徒义
学有所不通。多就咨决。随叩随应。罔有遗音。
每讲华严经十地论。其文将彻。乃自陈曰。愿
生净土。由今日始。若夫造次语论。愿必在焉。
唐真观七年春。昂见远近亲识。辄告之曰。吾
之生也犹来。其死也犹归。吾之八月归去来
矣。及期人皆造之。见其无病。众且疑焉。昂曰。
吾时至矣。汝无疑也。因升高座。诫勖勤至。闻
者悚然。昂于座上方诫勖。时遽然揖曰。彼何
天众。杂沓而来。又曰。天道所生由来非愿。愿
得净土相迎。即闻命矣。因之冥目。久之又曰。
阿弥陀佛光已照我。诸化菩萨。又相来会。于
是捧炉。叩首自陈庆遇。旋而炉坠。昂亦殒焉。
释智琰。俗姓朱吴郡人。母张氏。初怀琰梦升
通玄寺塔。远视临虚坦无惧色。及其载诞。秀
形瞻视。八岁事通玄寺璩法师。十二诵法华
一部。以继晨夕积三年。且曰。翼翼京邑四方。
是则何必久居坎井。自昧闻见乎。十六北诣
持法师。听成实论。不二年持公受请南迈。琰
复东归。就大庄严寺爝法师。重研成实。陈至
德三年。京师建仁王斋诏。以三教论议。百口
流辩。七夜争锋。惟琰所议。为帝称赏。陈灭隋
兴。尚书令楚国公杨素左仆射郅国公苏威。
并引重之。大唐统御琰道弥振。至于中年。行
法华普贤忏。又诵法华三万馀部。又于净土。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9a 页 T51-011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9.png)
人。每月一集。绵历光阴凡十载。勤勤之志。终
乃如初。比夫匡阜之阴共誓同期。无以异也。
真观八年十月得疾。疾中见一梵僧。手执宝
瓶前谓琰曰。吾无边光也。却后净土所称功
德宝王乃我尔。琰得其事谓寺僧曰。无边光
即势至也。功德宝王实其成佛号。由因言果。
勉以谕我。我其西归也必矣。其日终于武丘
之东寺。春秋七十一。州民小大哀诚尽礼。以
葬其寺之南岭。
释神素。字绍则俗姓王。其先太原人。后居安
邑鸣条之野焉。素少为僧。与道杰法师。结意
问道。所通辞义人罕俦匹。当时达者。多器厚
之。隋大业中。讲阿毗昙论。四十馀过。成实诸
论。又二十过。自馀小部。盖无间日。尝曰。若
于所讲稍开蒙昧。愿其身死早登安养。然素
温恭退让。不伐诸己。闻人之善。芳己有之。闻
人之恶。亦若己焉。唐真观十七年二月十三
日微疾。谓弟子曰。吾以刻骨镂肌。植因安养。
今吾之病。幸无诸苦。汝徒何以助我。即令弟
子揭声以读观经。素乃静听听已。又复自念
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二菩萨。并海会诸菩萨。
如是称念往反数番。又令一僧唱之。群僧和
之。迄于中夜。挺身安坐。以谢于世。
释善导。不原其姓。亦不悉何许人。周游寰宇。
求访道津。唐真观中。见西河绰禅师。行方等
忏及净土九品道场。导大喜曰。此真入佛之
津要。吾得之矣。于是笃勤精苦。若救头然。续
至京师。击发四部弟子。无间贵贱。彼屠沽辈。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9b 页 T51-011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9.png)
以故京师至于左右。列郡念经佛者。踵迹而
是。或问导曰。念佛之善生净土耶。对曰。如汝
所念。遂汝所愿。对已导乃自念阿弥陀佛。如
是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或其十声
至于百声。光亦如之。导厌此身诸苦逼迫。情
伪变易无暂休息。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
愿曰。愿佛威神。骤以接我。观音势至亦来助
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不于弥陀
法中以生退堕。愿毕于其树上投身自绝。时
京师士大夫。倾诚归信。咸收其骨以葬。高宗
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又知舍报之时精
至如此。下敕以额其寺为光明焉。
释功迥。俗姓边东京浚仪人。年六岁即思出
家。亲属阻抑。至于十六。始遂其志。殆其为
僧。影不参俗二十年。尝依泰山入普贤忏行
坐赞颂。而身不倚者三年。一旦普贤乘六牙
象。以现其前。银色境界。随亦现之。迥知精诚
之感也。益加砥砺。或谓迥曰。如来之教不传。
道俗之情无依。迥闻其说。亦曰。默思山林。盖
其独善导达蒙瞽。乃为兼济。如之何与山林
之相守也。众欣其意。请就本郡慧福寺。讲胜
鬘经。虽他经律。备亦讲说。晚年专讲法华。以
为永业。尝著法华义疏五卷。或时讲至药草
喻品。天辄降雨。前后五十馀过。皆有其应。
以故汴人遇其亢旱。必俟讲贯。乃有望焉。后
撰佛地论及摄论等疏。疏之未成。迥曰。罄以
凡情诠明圣教。愿回所诠得生安养。及其疏
成。五色异光以照其室。寺僧惊叹。罔知所来。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19c 页 T51-011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9.png)
之苦。常生厌离。由厌离之心。起增进之念。得
于此时乘光见佛足矣。于是系念西想。不食
而终。
释惟岸。并州交城人。每叹三界无安。犹如火
宅。未生安养。皆苦聚。尔于是十六观门。服勤
无斁。唐垂拱元年正月七日。岸因出观。见观
音势至二菩萨。现于空中。迟久不灭。岸顶礼
雨泪而叹曰。幸由肉眼得睹圣容。所恨异世
无传焉。倏有二人。自称画工来与画之。未展
臂间。圣相克就。就已人亦失之。弟子怪而问
焉。岸曰。此岂画工哉。又曰。吾之西行乃其时
也。弟子有从我者。当明言之。小童子曰。惟
师之命。孰敢辞也。岸曰。必能从我。可宜白诸
父母。父母闻而笑骂之。其意不能通。童子乃
归其寺。香汤沐浴。于弥陀像前。趺坐以终。人
或告岸。岸临童子抚其背曰。汝之事吾何乃
先也。遂索笔焚香。前向所画菩萨。以述赞
曰。观音助远接。势至辅遥迎。宝瓶冠上显化
佛。顶前明俱游十方刹。持华候九生。愿以慈
悲手。提奖共西行。赞已令诸弟子助声念佛。
其间有未至者。岸曰。无复待之。乃仰目西顾。
遽以亡焉。
释法持。俗姓张润州江宁人也。九岁事青城
山方禅师。天机秀发。动臻渊致。十三依黄梅
忍大师得心焉。寻归青城。事方禅师。更明宗
极。自是四方学徒。翕相归慕。声望日隆闻于
海外。黄梅谢世。尝与众曰。后之传吾法者十
人。金陵法持即其一也。持于净土。以系于念。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20a 页 T51-012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20.png)
五日。终于延福寺。未终前。一日谓弟子智威
曰。吾生之日。不能以净土开诱群物。吾死之
后。可宜露骸松下。令诸禽兽食血肉者起净
土因。汝其念之。智威曰。谨奉明教。及其死
也。威与郡人具威仪。迎于松下。如持旨焉。寺
僧其日。有见神幡数十首闪日西下。幡出异
光。以烛其室。持之先居。幽栖故寺竹林。亦皆
变白焉。
释慧日。俗姓辛东莱人。唐太宗朝得度。寻遇
义净三藏由西域回。夙夜咨禀。大通佛乘。每
闻净说西域如来遗迹。飘飘然有万程收往
志。至则天大足中。汎舶遐迈东南海中凡三
载。昆崙佛誓师子洲等诸国经过略尽。续至
天竺。访善知识一十三年。承受法训。日无虚
度。雪岭双林。又经四载。绵涉艰苦。深厌阎
浮。因曰。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速得
见佛。遍问天竺三藏。三藏皆赞净土。又曰。净
土教主。悲深愿广。有欲生者。靡不遂愿。日既
闻之。喜跃自慰。迨至健驮罗国。其城东北有
大山。山有观音像。凡专祈请。多得现身。日乃
绝食。七日毕命为请。至七日满。夜且未央。观
音于空中。现紫金相。长一丈馀。坐宝莲华。右
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利人。又欲生于弥陀
国土。汝但系念。孰不如愿。汝亦当知。净土
法门。胜过诸行。说已无见。日以绝食日久。
支体罢怠。由此辄复轻利。然日西迈至于东
归。总二十一年。所历者七十馀国。开元七年
达长安。进佛真容梵夹等。感悟帝心。帝旌其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20b 页 T51-012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20.png)
净土文记五卷。为时宗信。其为潜心诱俗。与
道绰善导诸贤近之。天宝七年。卒于住寺。年
六十九。全身葬于白鹿原之西岭。未卒前三
日自言。目击莲华如日轮焉。
释雄俊。俗姓周成都人也。有胆勇无戒行。而
天性善于讲说。或时讲肆得诸财。币必也。非
法而用。蜀人鄙之。以为坏道沙门。无恶而不
济者也。亦尝罢僧。以入军垒。寻因逃难。复入
僧门。僧徒有以守名节。防未然者多畏避之。
俊闻经称一念阿弥陀佛。即灭五十亿劫生
死之罪。乃大喜曰。赖有此耳。于是营造非恶。
而外口辄念佛。然其所念。若存而忘。似得而
丧。犹伶伦辈之为戏乐尔。唐大历二年二月
五日。暴亡入冥。冥间见王。王曰。追汝之来误
也。然汝之恶。其积尤大。可宜略经涂炭。即令
牛头之卒数人驱入地狱。俊至狱门。且拒且
捍且大呼曰。一念阿弥陀佛。犹灭五十亿劫
生死重罪。况俊所造未臻五逆。未形十恶。又
其念佛时且不忘。必其佛语可凭。岂合更膺
涂炭。因复大呼。左𩥇焉右𩥇焉。数卒相顾。不
敢凌逼者久之。乃以其语报王。王令召俊。俊
至。王曰。汝之念佛。本无深信。但其身口有
因。汝可回世。更励始心。俊既得回。屡言所
见。时滑稽辈戏之。以为地狱漏网人。俊曰。毋
为之戏。由今而后自知过尔。乃之郡南之西
山。浣情涤意。专事念佛。四年三月七日。俊之
朋侪七人。之西山访之。俊喜曰。吾时至矣。汝
徒又来之。其亦缘有遇而事有托。又曰。汝徒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120c 页 T51-012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20.png)
德。得生净土。他日毋以俊为地狱人也。语笑
之间。坐而弃世。
净土往生传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