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叙净土往生传¶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08b 页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08b 页

No. 2071

* 叙净土往生传

宋福唐飞山沙门戒珠叙

给孤园中圣贤之众毕集。是时众无一辞之
请。如来遽然而告曰。过是西方十万亿国有
净土焉。其土广博百宝成焉。又曰。众生思焉
念焉。求而以生者。皆如愿焉。说者曰。十二分
教以罗万有。此乃无问自说之一分也。其义
犹何。犹母之拊婴儿不俟其请。但欲顾其手
足乳而哺之。腹而拥之也。然如来舍净梵降
迦维。其说法者五十年。流慈振毓。随机有授。
其间龙天释梵声闻缘觉大菩萨众。弃头目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08c 页 T51-0108.png
捐髓脑。外于国城珍宝。殷勤三请者非一。如
来或辞或默。止止而不说也。有之至是而乃
自说。诚悲五浊异生流浪。而不息者长劫。夫
将厌五浊。期生于净土。必在乎专念。念言之
至以系乎想十六观。所以第资焉。经称诸佛
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其故何哉。明其始也。举
其渐之之谓也。行始于有修。智始于有习。无
上极果以始于深心。深心者确乎其不可拔者
也。故一念转三涂之苦。十念阶九品之善。此
虽大乘方等诸经。皆所互陈而互发。非止一
经。言而发之也。汉魏已来。翘诚西向。蔑闻其
有人者。实以大法初流经文之未备矣。西晋
时刘曜寇荡京雒。僧显避地江东。始由三事
因愿。骤感祥异。然其拳拳之志。以遭乱世。遗
风胜业代或无闻。东晋之末。远师憩迹庐阜。
其时同意法师。释道炳竺道生佛陀耶舍。洎
在家英豪。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等一百二十
三人。缔结方外之游。希风来集。远以幻集之
期不克。以常保梦游之躯。不可以长存。因指
无量寿国。结之遐游焉其已也。又言。其国清
净无三涂无六趣。众生依向不一。生而生者。
宝幢为之前导。金莲为之受质。于是相与而
有莲社之想焉。今之以莲社云云。盖其始也。
或时以为净社义亦详矣。自远而下。净土之
修益振。故宋有昙弘。齐有慧进。梁有道珍。李
唐之间。颖悟通识之士。如道绰善导者累复
有焉。余以像季之馀。值佛遗法。[糸*丐]怀净业其
亦有年。每以前贤事绩散于诸传沦于异代。
不得类例。相从条然以见。繇是历考梁隋而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09a 页 T51-0109.png
下慧皎道宣诸师所撰传记十有二家。洎
大宋通慧大师新传。且得显等七十五人。其
传之作理。或有所暗昧。辞或有所丛脞。因复
修正而发明之。外有鸿业慧明等六十二人。在
其生平想像。至于舍生之际。不尝以瞩胜相。
备之不足起深信。乃无以备之。后之明哲。或
患其所不足。摭而备之者。亦余之阙有补焉。



净土往生传卷上


* 正传十九人(附见十二人)


* 西晋江东释僧显
* 东晋庐山释慧永
* 东晋庐山释慧远(佛陀耶舍与慧持昙顺附)
* 东晋山阴释慧虔
* 东晋庐山释僧济
* 东晋庐山释慧恭(僧光 慧堪 慧兰附)
* 东晋庐山刘程之
* 姚秦东安释僧睿
* 刘宋江陵释昙鉴(道海 昙泓 道广 道光附)
* 刘宋交阯释昙弘
* 刘宋金陵尼法盛
* 刘宋丹阳尼道瑗
* 南齐杨都释慧进
* 北齐邺下释慧光
* 北齐灵建释法琳
* 北齐灵鹫释僧柔
* 后魏壁谷释昙鸾(龙树附)
* 萧梁庐山释道珍
* 后周河阳释慧命(法音附)

释僧显。族傅氏岱郡人也。或云临川南城人。
累世祖从官于岱。因而家焉。显以弱年。弃俗
操履洁苦。不交浮伪人事。盛衰机巧之变。未
始形之。或时禅定辄移累日。西晋之末。刘曜
寇荡京雒。显乃避地江东。放意名山。虽夫穷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09b 页 T51-0109.png
崖极崄人迹不造。已必造之。晚于所造之境。
得梵僧传译新经。经之文备以净土三事因
愿。洎九品往生次第。遂大喜曰。吾以身混五
浊。众苦婴缚。遽而得此。若其飞出涂炭翔翼
大虚。吾今而后念有归矣。于是驰诚西想僶
俛而不懈者九月。一夕寝疾。且见无量寿佛
乘空来降。空中递有百宝光明。以烛其身。是
夕显起澡浴。为同住及侍疾者。说己所见。并
复陈诫因果。勉于未悟。既而亡之。邻寺或见
金台西下。或闻殊香满室。人皆异焉。

释慧永。姓鄱氏河内人也。东晋之末。师事沙
门竺昙现。续闻道安法师。为时规准。自其千
里伏膺从学。于时中原多故民相吞噬。姑欲
南踰五岭。弛息罗浮之阴。才至寻阳。郡人陶
范苦要留之。遂托庐山之西林不易年。门徒
𥧲盛。远公又复来止。于是相与以为终焉计。
远居东林三十年。影不出山。永于西林亦如
之。加夫研味经律。精明讲说。布衣疏食乐以
终岁。尝欲宅心静境习诸三昧。乃立一室于
其所居峰顶。每永之至室旁之虎。必就驯伏。
人或惧之。则驱而去。旋又来伏焉。又尝行至
乌桥。乌桥营主乘马使酒。道相梗阻。永以日
时颓暮。退无所之。举杖遥指其马。马惊主堕。
因大遘疾。寻而追悔。永曰。佑戒之神暴。尔狂
人于永也奚悔哉。然永真素自然语不伤物。
标诚树愿动在安养。义熙十年。遇疾敛衣。摄
念冥目。西向俄而求屣欲起。众怀疑恐前且
问焉。永曰吾以佛来故起。之何其问也。已而
遂终。道俗奔赴。咸闻天香。七日乃歇。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09c 页 T51-0109.png

释慧远。俗姓贾雁门娄烦人也。少依舅氏游
学于许洛。博总经史。尤通庄老。年二十一。欲
度江东。定契于范宣子。南路阻塞。志不获从。
时道安于太行。弘赞像法。声甚著闻。远往归
之。一面尽敬。后听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乃
曰九流异议皆糠秕。尔与母弟慧持。投簪事
之。然其风韵严肃容止方棱。安每叹曰。使教
流东土。其在远乎。至二十四大善讲贯。客有
难问实相义者。往复条析。弥增疑昧。远引庄
子之文类之。客乃晓然。自后安师许远不废
俗书伪。秦建元中襄阳寇乱。安为朱序所拘
支离。其徒各随所之。远与慧持数十人。同之
荆州。未几又欲南之罗浮。路出寻阳。见庐峰
青峻。意颇乐之。奈其所憩去水犹远。远以杖
扣地曰。若此可居。当使朽壤抽泉。尔言讫泉
涌。其后寻阳亢旱。远诣其水之傍。读龙王经。
俄有巨蛇。由水升空。须臾大雨。因号其处为
龙泉焉。时沙门慧永。已居西林。要远同止。又
愧所居褊狭不足以处。乃告刺史桓伊。伊然
其意创东林以居之。往时陶侃出镇广州。有
渔人。于海上得育王所造像。其像甚异。侃奉
归武昌寒溪寺。寺尝遭火像独存焉。后侃移
镇他郡。以像继有灵异。遣使迎之。竟不能举。
及远寺成愿心祈请。飘然自至。繇是知远修
證。动有祥感。殷仲堪之荆州。道经庐山。与之
论易。移晷不倦。堪曰。识智深明固难与敌。司
徒王谧护军王默。咸钦风德遥致师敬。谧有
书曰。年未四十衰同耳顺。岂不自悲颓落哉。
远曰。古人不贵尺璧。而重寸阴。顾其所存。不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0a 页 T51-0110.png
在长年。尔宋武追讨卢循。设帐桑尾。左右曰。
远公素王庐山与循交厚。宋武曰。远公世表
人也。讵有彼此。因遣使赍书。遗以钱米。秦主
姚兴嘉远才思叠形信饷。新出大智论。兴以
论本寄远。仍示书曰。此论龙树所作。又是方
等指归。不有大士。孰能序引。桓玄伐罪仲堪。
径至山足。邀远以出虎溪。远辞焉。玄自入山。
左右曰。仲堪罪人。力推敬远。惟公无敬之。玄
曰仲堪生死人。尔吾谁类之。既而相见。不觉
展敬。故虽内怀疑难。不敢复发。乃问以征讨
之计。远不答诘其故。对曰军旅之事未之学
也。玄曰何以见愿。远曰愿檀越安隐。彼亦无
他。玄出山。谓左右曰。此人实乃生所未见。吾
何怠之。后玄以震主之威曲相延致。又制沙
门致敬王者。尚书令何充仆射褚翌诸葛恢
等。皆有奏议门下承旨。又为驳难同异纷纭。
理莫能定。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上玄。
玄辄止焉。殆玄西奔。安帝由江陵。旋于京师
辅国。何无忌劝远迎驾。远托以疾。帝遣书劳
问礼越常等。远表谢曰。释慧远顿首。阳月和
暖御膳顺宜。贫道身婴故疾。年衰益甚。猥蒙
慈诏。载垂光慰。感惧之深。实百于怀。帝览
表。复以优诏答之。陈留谢灵运。负才傲物。少
所推许。一与远接。肃然心服。矧远内通佛教。
外善儒书。自居庐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
入俗。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清河张野。并弃世遗
荣。依远游止。远与遗民而下僧俗一百二十
三人。结为净社。于弥陀像前。建诚立誓。期升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0b 页 T51-0110.png
安养。仍令遗民撰文以刻之。当时或称莲社。
盖指群心誓生之所。尔远之广善援能务在
弘法。每闻僧徒至自西域。必皆委曲咨访理
味。罽宾沙门僧伽难提。太元中至寻阳。远请
重译阿毗昙心及三法度论。晚闻罗什入关。
焚香遐想。以致书问。什亦久藉其名。复书通
好。而又以偈五首。大称赏之。自是南北千里
书问不绝。义熙十二年八月一日动散。至于
六日。𥧲加困笃。大德耆年皆相稽颡。请饮豉
酒。远曰。以酒疗病律无通文。请饮米饮。又
曰。日过中矣。已而请饮蜜浆。乃命律师。披律
寻文。文未之半。远已亡焉。春秋八十三。道俗
云委车轨为之结道。寻阳太守阮保。与弟子
法净等。于其山西。凿圹以葬。而灵运宗炳一
时名贤。追悼遗德。迭为铭志。梁僧慧皎。去远
馀百载。得其事实。亦为作传云。按远别传。远
于净土之修。克勤于念。初憩庐山十一年。澄
心系想。三睹胜相。而远沈厚。终亦不言。后十
九年七月晦夕。远于般若台之东龛。方由定
起。见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
又见观音势至侍立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
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说苦空
无常无我。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
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与慧
持昙顺在佛之侧。前揖远曰法师之志在吾
之先。何来之迟也。远既目击分明。又审精爽
不乱。乃与其徒法净慧宝等。具言所见。因告
净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于净土三睹胜相。
今而复见之。吾生净土决矣。次日寝疾。又谓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0c 页 T51-0110.png
净曰。七日之期。斯其渐也。汝徒自勉。无以世
间情累拘也。至期果卒。

释慧虔。姓皇甫河朔人也。精持戒律。其志尤
固。初居庐山仅十年。道俗有业佛道者。皆慨
慕之。虔以远师在其山足。德业风闻。加又伸
明胜法。资发聋聩。美而叹曰。彼人也吾人也。
彼其德业。吾不殆之。其于心也。能无愧哉。乃
之吴会瞩地弘通。及至山阴嘉祥寺。聚徒馆
众。大开诱掖。时罗什传译新经。有未讲者。虔
历讲之。然其所讲必与众曰。幸由像季讲道
遗教。愿乘少善。刻奉弥陀。后五年得病。虔知
时至乃曰。登金莲坐玉池。莲开见佛。即其时
矣。所欲祈诚海众。为法真友。观音势至。为己
良导过此。以还无复他愿。其夕山阴北寺有
净严尼者。方其假寐。倏见观音势至与百千
众自高而下。幡华幢盖光映日月。严既见之。
且礼且瞻。且因前诣而问曰。大士何所之耶。
对曰。之嘉祥迎虔公耳。虔于是夕预亦自得
胜相。寻告弟子。奄然长逝。

释僧济。未详何许人。亦不知落发为谁师也。
晋安之时。尝入庐山。问道于远公。内外经书。
皆贯深要。远每谓曰。与吾绍隆大法。尔其人
乎。济由敏悟之识。为远称誉。凡所讲议时多
钦伏。殆其有疾。沈殢枕席。欲起而不能作者
三日。远附一烛遗之曰。汝可凭此建心安养。
济承其意。执烛停想。复延诸僧。夕讽观经。漏
残星转。殆将五更。济以所执之烛。授弟子元
弼。于僧中行之顷之。且觉自秉一烛浮空而
行。蒙弥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1a 页 T51-0111.png
须臾既觉备与弼等道之。已而喜曰。吾以一夕
观念蒙佛接引。惟佛大慈与念俱至。至于明
夕。复见空中化佛与化菩萨隐显来集。又谓
弼曰。化佛来也吾其去矣。于是西顾一息而
终。终之馀三月。当其敲暑。肌肉为之不腐。

释慧恭。俗姓龚豫章之丰城人。入佛以来。与
僧光慧堪慧兰三法师。最相友善。兰等力学。
殆不如恭。而于净土。陶蒸酝藉。以系愿想。恭
不殆之。兰尝谓曰。汝之力学博闻。是于佛道
有资乎。聋夫奏乐而已。无闻圣人之明讥。汝
承其讥乎。恭曰。胡为其然也。学不可已。达人
之通议。孰能未死。昧昧如痴哉。后七年。兰等
俱死。死时各有先应。又五年。即晋义熙十一
年。恭且病焉。病中载念。兰等已死。自又缠困
病苦。忽忽无所依。乃曰。六道相沿。其何止
焉。既而笃甚。又曰。死生去来。吾安归哉。于
是叩头泣血。矢心于安养。虽夫病苦之甚。而
其念也无一间焉。一日目睇无量寿佛。以紫
金台前至迎恭。恭觉其身乘彼金台。台中流
出光明。若诸宝聚。又见昔者僧光慧堪慧兰
等。于其光中。欣然告曰。长老受生之处。已居
上品。吾等之怀。不胜浣慰。但念五浊淹延净
土相依之晚也。恭于其日骤觉。身心无诸苦
痛。奋身自起。言之乃灭。

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也。祖
考而上为晋显官。程之少孤。事母以孝行闻
州里。又以才藻自负。不委气于时俗。虽夫寒
饿在己威福在前。其意湛如也。司徒王谧。丞
相桓玄。侍中谢琨。都督谢安。太尉刘裕。咸嘉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1b 页 T51-0111.png
其贤。欲相推荐。程之曰。诸公所荐皆人杰也。
若程之行不足以饰身。才不足以蔽俗。今而
荐之。不唯已有尸禄之毁。亦恐天下不以诸
公为知人矣。乃之庐阜。以托于远公。远公曰。
官禄巍巍。欲何不为。程之曰。君臣相疑疣赘。
相窥晋室。无盘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吾
何为哉。远闻其说。大相器厚。太尉刘公。亦以
其志不可以力屈。与群公议遗民之号旌焉。
及雷次宗周续之毕颖之张秀实等同来栖远。
远曰。诸公之来。宜忘净土之游乎。如有心焉
当加勉励无宜后也。程之于诸公中。又最有
文。得识其事。镵石以永之。是后程之。拳拳佛
道。不罹荣辱惊者十一年。末年于念佛中。见
弥陀佛身紫金色以临其室。程之愧幸悲泣
且自陈曰。安得如来为我手摩其顶覆我以
衣耶。俄而佛摩其顶引袈裟以覆之。他日念
佛。又见身入七宝大池。其池莲华青白相间。
其水湛湛若无畔岸。中有一人。顶有圆光。胸
有万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
饮水甘美盈口。及其寤之犹觉异香发于毛
孔。程之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谁为六和之
众。与我證明之。庐阜诸僧既相来集。程之乃
对尊像。焚香载拜。而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
能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
次乃供养阿弥陀佛。然后供养法华会中佛
菩萨众。至于十方佛菩萨众。愿令一切有情
俱生净土。愿毕乃三叩齿长跪而卒。卒之十
一日。远公以程之社中人。也为之发传云。

释僧睿。魏之馆陶人也。年十八。始事僧贤为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1c 页 T51-0111.png
弟子。巾舄而外学与时竞。至二十。博总佛经。
犹通儒籍。尝听僧朗讲放光经。屡有机难。朗
谓贤曰。睿也识出人表。比格难吾累思不能
通。可谓贤贤弟子耳。睿以身居学地。未能均
慧习定。加又禅定之奥昧诸阶渐。且曰经法
虽少足识因果。禅法未传。措心无地。罗什后
至关中。出禅要三卷。睿首得之。日夜修习。遂
精五门。善入六静。伪司徒姚嵩。高其懿行颇
前席之。秦主姚兴。问嵩曰。睿公何如。嵩曰。
实邺卫之松柏尔。及兴见之。盛加赏悦。反谓
嵩曰。睿公乃四海之标领。何独邺卫松柏乎。
于是美声大布。远近归德。什师所翻经论。睿
并参正。后出成实论。令睿讲之。什顾睿曰。此
论七处文。破毗昙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
真为英迈。至睿启发。果不咨什。什叹曰。吾以
传译与子。相值盖无恨矣。后著大智论十二
门论中论等序。并著大小品法华维摩思益
经序。皆传于世。初睿善摄威仪。弘赞经法。常
回诸善愿生安养故。虽坐卧进止。罕曾背西。
后时无病集僧告曰。生平所存愿在安养。如
睿所见。固当得生。或其身口意业。未至无犯。
愿施大慈。永为法朋。因款诸僧。坐而死焉。睿
死之日。寺僧咸见五色烟雾出睿之房。盘旋
然渐而西去之。

释昙鉴。俗姓赵冀州下博人也。孩稚厌俗。求
师于竺道祖。学究群经。兼穷诸论。论文有所
未通必曰。不有圣人复生。吾将安附。后闻罗
什入关。杖策诣之。咨决心疑。一隅三反。及什
之亡鉴曰。不幸什师去世。咨决无所。乃之江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2a 页 T51-0112.png
陵之山寺。时膺暮年履行尤谨。尝愿躬升安
养。面觐弥陀故。虽毫芒之善。悉回向之。一日
定中。见弥陀佛手捧金瓶。以水洒其面曰。涤
汝尘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严净。乃于
瓶中。出一莲华授之。鉴之出定。谓弟子慧严
曰。汝于净土有观念因。吾于汝也宜无隐乎。
尔遂以所见告之。殆三日弟子道济辞往上
明。鉴曰汝徒未能升安养脱娑婆。驱驱南北
其终为何。既而又曰。汝能奉吾言他日之来。
犹吾在焉。不然则汝之报。随业有迁。其夕鉴
与寺僧。历叙畴昔。亦露其长往不复之意。闻
者莫之测也。夜寝深矣。有沙弥僧愿。随在左
右。鉴回顾曰。夜阑灯耗。汝奚在耶。僧愿引
去。鉴乃独步廓下。念弥陀佛。近逾五更。其声
弥励。及旦严等。依常问讯见鉴。趺坐而口不
言。就而视之已亡矣。严等不以其棺掩之。凡
三旬支体柔滑。有若芙蕖之香。内而发出焉。
同时亦有江陵释道海。淮南释昙泓。东辕释
道广。弘农释道光。并祈心安养。至其弃世。光
等皆言。目击金台宝网。暨频伽命命之鸟。来
现其前。

释昙弘。黄龙人也。或云广陵高邮人。宋永初
中。南游番禺。止于台寺。后适交阯之仙山寺。
香火之外。了无他事。诵无量寿及观经。不知
其数。弘每念曰。一身万绪正念难守。可乘正
念早见弥陀。由是于山崦间。积薪为𧂐。一日
潜入其薪。口自陈曰。愿谢此报。速奉金颜。无
于三界以堕诸有。因而纵火。弟子追及。舁之
还寺。然其所焚半身已烂。未经月馀烂且复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2b 页 T51-0112.png
焉。翌日乡闾严持大会。举寺皆赴。弘于是日
复入岩谷。聚薪焚之。乡民奔救。弘已亡焉。于
是益薪进火移日乃尽。弟子收其遗骨。得舍
利数百。击之以石。光焰随发。竟亦无璺焉。次
日有见。弘身作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
或问之不答。再问之。惟举一手。指西而已。人
有迫而追之。相去弥远。其终不及焉。

尼法盛。俗姓聂贝之清河人。东晋之末。避地
金陵。宋元嘉中。始于建福寺出家焉。才识慧
解。率由天纵。盛以桑榆之齿。流寓皇邑。徒以
运偶隆平。而心所存终怀旧土。乃曰以情继
情。念奚不生。唯凭佛道可用销焉。遂从道场
寺遇法师。受菩萨戒。昼则披陈玄素。夕则澄
寂理味。渐积岁时。神情朗赡。虽曰暮齿。有逾
壮年。每欲拔迹三界接武九品。于是分十六
观。并作八池。以系前想。十六年九月二十七
日。于其居寺塔下。礼弥陀像。际晚遇病。稍就
绵笃。盛方假寐。见弥陀佛与二菩萨乘杂华
云。云出宝光前以照盛。是时诸尼。款扉问疾。
且见盛房。光明逆溢奇而问之。盛曰适吾假
寐。见弥陀佛及二菩萨以在吾前。而复以光
照我。岂佛之慈度我耶。言竟而绝。时豫章太
守吴郡张辩。素所尊敬。为之传述。

尼道瑗。俗姓江丹阳人也。或云丹徒人。少以
聪悟。自得经籍书史。皆所博涉。成戒之后。研
味三藏。尤得其要。晋孝武泰元中。皇后美其
高行。凡所资善多归其寺。豪妇贵女。争与之
游。宋元嘉八年。大造佛像。以广福业。彭城金
像二躯。瓦官寺弥勒行像一躯。建兴寺金像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2c 页 T51-0112.png
二躯。建福寺卧像并普贤行像两躯。又随其
像。陈献幡华。颇极精丽。十五年又造金无量
寿像一躯。愿凭其像。接置西方。明年夏四月
十一日。像于眉间。大放光明。以照其寺。寺内
尽如金色。于金色中。无量寿佛。与瑗记曰。汝
舍此报必遂依我。当善护持勿生疑慢。瑗得
其记弥增感悦。旋于其月望日。就其像前。坐
以终报。

释慧进。俗姓姚吴兴乌程人也。性雄勇好任
侠。年四十觉身梦幻。乃之杨都高座寺出家
焉。进以中年出家。不能穷赜圆顿。愿诵法华。
以毕残报。用心劳苦。执卷病生。叹曰岂业障
深厚。如来之教难胜耶。乃复发愿。造经百部。
以悔先障。始聚钱一千六百。一夕群贼来寇。
进无惊挠。惟俯身合掌指其钱曰。此经钱也。
出于檀越之家。吾无有焉。群贼闻之愧𧹞而
去。尔后果成百部。部帙既满。病亦随损。进回
所营功德。俱资净土。愿心深固。俄有空声。
告曰汝事已辨。愿亦已遂。其生净土。非汝而
谁。进闻之曰。进本不敢以冀上品。但下品之
下。亦其无退转矣。至齐永明三年。无病而卒。
卒年八十馀。

释慧光。俗姓杨定州义丰人也。年十三。随父
入洛。见佛陀禅师。慕其有道。从受三归。陀以
光有异相。必能宣荷胜法。勉之从佛。光既从
事佛道。刻己力学。日记数千言。加又钩索渊
致。若由宿悟。一时有所咨问。光必指引。泠然
可听。定人号之圣沙弥焉。洎其受具。大翼圣
教。时钦其德。往往解囊而施。岁无虚日。光回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3a 页 T51-0113.png
所施。悉资茕独。尝著四分律疏及华严涅槃
十地等疏。皆尽权实。齐之名贤。有如仆射高
隆之司马令狐子儒。率宗奉之。然光所修精
苦。未始剋定何佛国土以托受生。及其病至
于大渐。俄见天众来现。光乃投诚稽颡。乞归
安养。未移瞬息。且见净土化佛。与化菩萨充
满虚空。光曰。惟佛摄受。遂我本愿。又谓弟
子曰。化佛菩萨。不知其数。吾得褰衣后随愿
足矣。于是弹指謦欬。言气俱尽。

释法琳。俗姓乐晋原人也。落䰂于本郡。志学
于蜀郡。常谓蜀中无师。慨然有不足叹。及隐
公至。琳乃以日兼夜。委心师问。隐归陜西。
琳亦随之。数载之后。诸部毗尼。洞晓持犯。寻
又还蜀。止灵建寺。蜀之僧尼。驾迹宗奉不可
胜数。而琳之心若亡焉。琳于律部。而外谈佛
国土。必指极乐为受生处。以故早暮常诵观
经。以系诸念。或时诵之。辄见一僧形甚魁大
以在其右。琳虽异之。不尝形诸口吻。惟执侍
小童子见焉。齐建武二年。不悆且见一大宝
树。树下有三莲华。华上而有一佛二菩萨像。
琳大喜曰。修净业者得见宝像。即除无量亿
劫重罪。吾岂其人耶。幸吾见之。不虑金莲玉
池不得而生。于是嘱其后事。无费僧物。无循
俗尚。当循西土火葬以简其礼。其晚又谓僧
曰。今夜尔闻钟声。即来视我。至于夜半。果闻
钟声。琳乃就席闭目。违代僧徒。依其遗旨。于
新繁路口。积木燔尸。烟火炎炎。三日乃熄。

释僧柔。俗姓陶润之丹阳人。九岁亲学。秀发
天然。闾里先达。莫不嘉其俊异。后遇弘称法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3b 页 T51-0113.png
师。遂投簪焉。称有大名。一时学者。骈肩依
仰。柔侍其侧。日承提发。以故所学方等诸
经。皆贯精奥。后入剡白山灵鹫寺。寺僧夜梦。
人拥鈇钺队仗。充塞山阿。僧有问之。人曰柔
法师至。吾且迎矣。及旦柔果至焉。寺僧竞款
其事奇柔。柔曰。吾为鬼物见。尚何奇也。齐太
祖及世祖文宣诸帝。咸知其名。前后诏至邺
下。特加睿眷。然柔不亲俗不尚名。不以物态
盛衰介其意。惟于净土之业著心焉。每至悬
车西次。则敛容端想。历伸其愿。其亡之日。柔
见化佛。仅百千数。又闻房室内外异香袭袭。
柔曰。异香之来兮袭我衣。圣贤之拥我兮将
安归。乃令铺席于地。西望虔礼。即时迁神焉。
春秋六十四。全身葬于其山之南。沙门僧祐。
与柔最善。摭其初终。刻之于石。

释昙鸾。雁门人也。少游五台。感其灵异。誓而
出俗。三乘顿渐。具陶文理。尝读大集经。苦其
辞义。深密难以开悟。大下辞笔。以形注解。又
尝抱疾。行至汾川。俄见云阴斗尽。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上下重复。鸾方瞬目。疾乃随愈。鸾
于是后用心佛道。常如不及。开蒙诱俗。无间
远迩。初鸾好为术学。闻江南有陶隐居。得道
家长生法。千里就之以卒其业。陶以所学仙
经十卷授鸾。鸾跃然自得。以为神仙之术。其
必然也。后还洛下。遇菩提留支。意颇德之。
问支曰。佛道有为长生乎。其能却老为不死
乎。支笑而对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
有焉。旋以观无量寿经授之曰。汝可诵此。则
三界无复生。六道无长往。盈虚消长祸福成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3c 页 T51-0113.png
败。无得而眹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
河沙之数有极。寿量之数无期。此吾金仙氏
之长生也。鸾承其语。骤起深信。遂焚所学仙
经。而专观经焉。每于观经。得其理义。修三福
业。想像九品。虽夫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不懈
于始念。魏主怜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
靡弘广。号为神鸾。敕住并州大严寺。未几移
住汾州壁谷玄中寺。一夕鸾正持诵。见一梵
僧掀昂而来。入其室曰。吾龙树也。其所居者
净土焉。以汝有净土之心故来见汝。鸾曰。何
以教我。树曰。已去不可及未来。未可追现在。
今何在。白驹难与回。言讫而失。鸾以所见胜
异。必知死生之期戒矣。即集弟子数百人。盛
陈教诫言。其四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
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
子齐声。高唱阿弥陀佛。鸾乃西向冥目。顿颡
而示灭之。是时道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由
西而来由西而隐。魏主曰。此诚佛子之真修。
其所归也有在矣。敕葬汾西之文谷。仍条其
生平所习。以立碑焉。

释道珍。不原其氏。梁天监中。憩锡于庐山。闻
昔远公与慧持昙顺等。结想于净土。心颇慕
之。然其所慕。或就或否。犹豫然不克专其念。
异时梦中。见浮海者数十人。橹舟前迈。珍且
问之。对曰将适弥陀国也。珍曰。愿将随适。岂
相拒耶。曰以子之意。孰敢拒之。但一日之修
功超永劫。弥陀之经存矣。而子未诵之。如之
何。且求适也。珍之梦觉。嗟叹愧悚。若于胜法
有差焉。遂寻其经诵之。晨夕相继。间无容发。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4a 页 T51-0114.png
后二年前安居之二日。堂虚户扃。有捧银台
而至者曰。法师报尽当升此台。又曰。以师之
功。当得金台。奈何始心犹豫。故止此耳。珍泣
谢曰。果能越三界出五苦。则珍也见佛之基
有渐。奚必金台为也。然珍少言语多贬损。虽
得其事。未尝矜于人。人亦不得而知。惟珍自
记数百字。藏之于座隅经函。其亡之夕。所居
之山崖壑万叠。如烈火千炬交相辉烁。乡民
馀百家。望之大为惊怪。及旦咸即其山。问之
寺僧。对以珍亡。乃知。其所见者皆珍往生嘉
祥焉。异日于珍经函。获其所记。因得广之。以
悟来者。

释慧命。俗姓郭。梁大通二年。生于相州之长
沙。既而出家。识者奇之。以为终入如来室者
慧命也。年十五诵法华。才盈七日一部终焉。
其他文字诵亦类之。殆其剃落。学无常师。闻
恩光禅师。克著令闻。委身咨禀。未易三年。大
通禅要。又与南岳思禅师。最相友善。尝谓思
曰。吾与子植因净业。远而结之。正以西方为
期尔。思曰区区之意。孰敢忘之。但愿龙骥之
尾。无拒苍蝇矣。续游仙城山。山有道士孟寿
者。幽栖积岁。祈心返正。又欲居馆充建寺宇。
俄而寿梦。被金甲者数百人。严卫馆侧。号令
相警。若有所待。寿曰。此岂异人之至耶。不然
何吾梦之有先也。次日命且至之。于是寿起
深信。舍其所居。未几命曰。始造之寺。尚烦经
置。吾宜弃禅观萦心于此哉。乃与其徒。以归
长沙之故林。时法音禅师同郡人也。本姓王
亦尝。与命结为净土友。当其暮年。益加亲厚。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4b 页 T51-0114.png
一夕命携音手。月下相顾而笑曰。时至不行
谓之贪生。可去不去谓之苟欲已矣。夫吾其
去矣。音曰。相知之义。宁不俟我十日哉。命竖
两指而对曰。过此不可及也。旦日命果婴疾。
又一日终焉。其终之日。则周天和三年十月
之五日。其日同众。有目天人下降幢幡自随。
或闻房宇唱善哉者。又闻奇香异乐。弥日不
散。后十日音亦告终。所现瑞相。颇有似之。
净土往生传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