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08b 页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08b 页
No. 2071
* 叙净土往生传
宋福唐飞山沙门戒珠叙
给孤园中圣贤之众毕集。是时众无一辞之
请。如来遽然而告曰。过是西方十万亿国有
净土焉。其土广博百宝成焉。又曰。众生思焉
念焉。求而以生者。皆如愿焉。说者曰。十二分
教以罗万有。此乃无问自说之一分也。其义
犹何。犹母之拊婴儿不俟其请。但欲顾其手
足乳而哺之。腹而拥之也。然如来舍净梵降
迦维。其说法者五十年。流慈振毓。随机有授。
其间龙天释梵声闻缘觉大菩萨众。弃头目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08c 页 T51-01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08.png)
来或辞或默。止止而不说也。有之至是而乃
自说。诚悲五浊异生流浪。而不息者长劫。夫
将厌五浊。期生于净土。必在乎专念。念言之
至以系乎想十六观。所以第资焉。经称诸佛
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其故何哉。明其始也。举
其渐之之谓也。行始于有修。智始于有习。无
上极果以始于深心。深心者确乎其不可拔者
也。故一念转三涂之苦。十念阶九品之善。此
虽大乘方等诸经。皆所互陈而互发。非止一
经。言而发之也。汉魏已来。翘诚西向。蔑闻其
有人者。实以大法初流经文之未备矣。西晋
时刘曜寇荡京雒。僧显避地江东。始由三事
因愿。骤感祥异。然其拳拳之志。以遭乱世。遗
风胜业代或无闻。东晋之末。远师憩迹庐阜。
其时同意法师。释道炳竺道生佛陀耶舍。洎
在家英豪。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等一百二十
三人。缔结方外之游。希风来集。远以幻集之
期不克。以常保梦游之躯。不可以长存。因指
无量寿国。结之遐游焉其已也。又言。其国清
净无三涂无六趣。众生依向不一。生而生者。
宝幢为之前导。金莲为之受质。于是相与而
有莲社之想焉。今之以莲社云云。盖其始也。
或时以为净社义亦详矣。自远而下。净土之
修益振。故宋有昙弘。齐有慧进。梁有道珍。李
唐之间。颖悟通识之士。如道绰善导者累复
有焉。余以像季之馀。值佛遗法。[糸*丐]怀净业其
亦有年。每以前贤事绩散于诸传沦于异代。
不得类例。相从条然以见。繇是历考梁隋而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09a 页 T51-01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09.png)
大宋通慧大师新传。且得显等七十五人。其
传之作理。或有所暗昧。辞或有所丛脞。因复
修正而发明之。外有鸿业慧明等六十二人。在
其生平想像。至于舍生之际。不尝以瞩胜相。
备之不足起深信。乃无以备之。后之明哲。或
患其所不足。摭而备之者。亦余之阙有补焉。
净土往生传卷上
* 正传十九人(附见十二人)
* 西晋江东释僧显
* 东晋庐山释慧永
* 东晋庐山释慧远(佛陀耶舍与慧持昙顺附)
* 东晋山阴释慧虔
* 东晋庐山释僧济
* 东晋庐山释慧恭(僧光 慧堪 慧兰附)
* 东晋庐山刘程之
* 姚秦东安释僧睿
* 刘宋江陵释昙鉴(道海 昙泓 道广 道光附)
* 刘宋交阯释昙弘
* 刘宋金陵尼法盛
* 刘宋丹阳尼道瑗
* 南齐杨都释慧进
* 北齐邺下释慧光
* 北齐灵建释法琳
* 北齐灵鹫释僧柔
* 后魏壁谷释昙鸾(龙树附)
* 萧梁庐山释道珍
* 后周河阳释慧命(法音附)
释僧显。族傅氏岱郡人也。或云临川南城人。
累世祖从官于岱。因而家焉。显以弱年。弃俗
操履洁苦。不交浮伪人事。盛衰机巧之变。未
始形之。或时禅定辄移累日。西晋之末。刘曜
寇荡京雒。显乃避地江东。放意名山。虽夫穷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09b 页 T51-01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09.png)
得梵僧传译新经。经之文备以净土三事因
愿。洎九品往生次第。遂大喜曰。吾以身混五
浊。众苦婴缚。遽而得此。若其飞出涂炭翔翼
大虚。吾今而后念有归矣。于是驰诚西想僶
俛而不懈者九月。一夕寝疾。且见无量寿佛
乘空来降。空中递有百宝光明。以烛其身。是
夕显起澡浴。为同住及侍疾者。说己所见。并
复陈诫因果。勉于未悟。既而亡之。邻寺或见
金台西下。或闻殊香满室。人皆异焉。
释慧永。姓鄱氏河内人也。东晋之末。师事沙
门竺昙现。续闻道安法师。为时规准。自其千
里伏膺从学。于时中原多故民相吞噬。姑欲
南踰五岭。弛息罗浮之阴。才至寻阳。郡人陶
范苦要留之。遂托庐山之西林不易年。门徒
𥧲盛。远公又复来止。于是相与以为终焉计。
远居东林三十年。影不出山。永于西林亦如
之。加夫研味经律。精明讲说。布衣疏食乐以
终岁。尝欲宅心静境习诸三昧。乃立一室于
其所居峰顶。每永之至室旁之虎。必就驯伏。
人或惧之。则驱而去。旋又来伏焉。又尝行至
乌桥。乌桥营主乘马使酒。道相梗阻。永以日
时颓暮。退无所之。举杖遥指其马。马惊主堕。
因大遘疾。寻而追悔。永曰。佑戒之神暴。尔狂
人于永也奚悔哉。然永真素自然语不伤物。
标诚树愿动在安养。义熙十年。遇疾敛衣。摄
念冥目。西向俄而求屣欲起。众怀疑恐前且
问焉。永曰吾以佛来故起。之何其问也。已而
遂终。道俗奔赴。咸闻天香。七日乃歇。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09c 页 T51-01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09.png)
释慧远。俗姓贾雁门娄烦人也。少依舅氏游
学于许洛。博总经史。尤通庄老。年二十一。欲
度江东。定契于范宣子。南路阻塞。志不获从。
时道安于太行。弘赞像法。声甚著闻。远往归
之。一面尽敬。后听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乃
曰九流异议皆糠秕。尔与母弟慧持。投簪事
之。然其风韵严肃容止方棱。安每叹曰。使教
流东土。其在远乎。至二十四大善讲贯。客有
难问实相义者。往复条析。弥增疑昧。远引庄
子之文类之。客乃晓然。自后安师许远不废
俗书伪。秦建元中襄阳寇乱。安为朱序所拘
支离。其徒各随所之。远与慧持数十人。同之
荆州。未几又欲南之罗浮。路出寻阳。见庐峰
青峻。意颇乐之。奈其所憩去水犹远。远以杖
扣地曰。若此可居。当使朽壤抽泉。尔言讫泉
涌。其后寻阳亢旱。远诣其水之傍。读龙王经。
俄有巨蛇。由水升空。须臾大雨。因号其处为
龙泉焉。时沙门慧永。已居西林。要远同止。又
愧所居褊狭不足以处。乃告刺史桓伊。伊然
其意创东林以居之。往时陶侃出镇广州。有
渔人。于海上得育王所造像。其像甚异。侃奉
归武昌寒溪寺。寺尝遭火像独存焉。后侃移
镇他郡。以像继有灵异。遣使迎之。竟不能举。
及远寺成愿心祈请。飘然自至。繇是知远修
證。动有祥感。殷仲堪之荆州。道经庐山。与之
论易。移晷不倦。堪曰。识智深明固难与敌。司
徒王谧护军王默。咸钦风德遥致师敬。谧有
书曰。年未四十衰同耳顺。岂不自悲颓落哉。
远曰。古人不贵尺璧。而重寸阴。顾其所存。不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0a 页 T51-01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0.png)
远公素王庐山与循交厚。宋武曰。远公世表
人也。讵有彼此。因遣使赍书。遗以钱米。秦主
姚兴嘉远才思叠形信饷。新出大智论。兴以
论本寄远。仍示书曰。此论龙树所作。又是方
等指归。不有大士。孰能序引。桓玄伐罪仲堪。
径至山足。邀远以出虎溪。远辞焉。玄自入山。
左右曰。仲堪罪人。力推敬远。惟公无敬之。玄
曰仲堪生死人。尔吾谁类之。既而相见。不觉
展敬。故虽内怀疑难。不敢复发。乃问以征讨
之计。远不答诘其故。对曰军旅之事未之学
也。玄曰何以见愿。远曰愿檀越安隐。彼亦无
他。玄出山。谓左右曰。此人实乃生所未见。吾
何怠之。后玄以震主之威曲相延致。又制沙
门致敬王者。尚书令何充仆射褚翌诸葛恢
等。皆有奏议门下承旨。又为驳难同异纷纭。
理莫能定。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上玄。
玄辄止焉。殆玄西奔。安帝由江陵。旋于京师
辅国。何无忌劝远迎驾。远托以疾。帝遣书劳
问礼越常等。远表谢曰。释慧远顿首。阳月和
暖御膳顺宜。贫道身婴故疾。年衰益甚。猥蒙
慈诏。载垂光慰。感惧之深。实百于怀。帝览
表。复以优诏答之。陈留谢灵运。负才傲物。少
所推许。一与远接。肃然心服。矧远内通佛教。
外善儒书。自居庐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
入俗。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清河张野。并弃世遗
荣。依远游止。远与遗民而下僧俗一百二十
三人。结为净社。于弥陀像前。建诚立誓。期升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0b 页 T51-01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0.png)
盖指群心誓生之所。尔远之广善援能务在
弘法。每闻僧徒至自西域。必皆委曲咨访理
味。罽宾沙门僧伽难提。太元中至寻阳。远请
重译阿毗昙心及三法度论。晚闻罗什入关。
焚香遐想。以致书问。什亦久藉其名。复书通
好。而又以偈五首。大称赏之。自是南北千里
书问不绝。义熙十二年八月一日动散。至于
六日。𥧲加困笃。大德耆年皆相稽颡。请饮豉
酒。远曰。以酒疗病律无通文。请饮米饮。又
曰。日过中矣。已而请饮蜜浆。乃命律师。披律
寻文。文未之半。远已亡焉。春秋八十三。道俗
云委车轨为之结道。寻阳太守阮保。与弟子
法净等。于其山西。凿圹以葬。而灵运宗炳一
时名贤。追悼遗德。迭为铭志。梁僧慧皎。去远
馀百载。得其事实。亦为作传云。按远别传。远
于净土之修。克勤于念。初憩庐山十一年。澄
心系想。三睹胜相。而远沈厚。终亦不言。后十
九年七月晦夕。远于般若台之东龛。方由定
起。见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
又见观音势至侍立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
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说苦空
无常无我。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
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与慧
持昙顺在佛之侧。前揖远曰法师之志在吾
之先。何来之迟也。远既目击分明。又审精爽
不乱。乃与其徒法净慧宝等。具言所见。因告
净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于净土三睹胜相。
今而复见之。吾生净土决矣。次日寝疾。又谓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0c 页 T51-01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0.png)
间情累拘也。至期果卒。
释慧虔。姓皇甫河朔人也。精持戒律。其志尤
固。初居庐山仅十年。道俗有业佛道者。皆慨
慕之。虔以远师在其山足。德业风闻。加又伸
明胜法。资发聋聩。美而叹曰。彼人也吾人也。
彼其德业。吾不殆之。其于心也。能无愧哉。乃
之吴会瞩地弘通。及至山阴嘉祥寺。聚徒馆
众。大开诱掖。时罗什传译新经。有未讲者。虔
历讲之。然其所讲必与众曰。幸由像季讲道
遗教。愿乘少善。刻奉弥陀。后五年得病。虔知
时至乃曰。登金莲坐玉池。莲开见佛。即其时
矣。所欲祈诚海众。为法真友。观音势至。为己
良导过此。以还无复他愿。其夕山阴北寺有
净严尼者。方其假寐。倏见观音势至与百千
众自高而下。幡华幢盖光映日月。严既见之。
且礼且瞻。且因前诣而问曰。大士何所之耶。
对曰。之嘉祥迎虔公耳。虔于是夕预亦自得
胜相。寻告弟子。奄然长逝。
释僧济。未详何许人。亦不知落发为谁师也。
晋安之时。尝入庐山。问道于远公。内外经书。
皆贯深要。远每谓曰。与吾绍隆大法。尔其人
乎。济由敏悟之识。为远称誉。凡所讲议时多
钦伏。殆其有疾。沈殢枕席。欲起而不能作者
三日。远附一烛遗之曰。汝可凭此建心安养。
济承其意。执烛停想。复延诸僧。夕讽观经。漏
残星转。殆将五更。济以所执之烛。授弟子元
弼。于僧中行之顷之。且觉自秉一烛浮空而
行。蒙弥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1a 页 T51-01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1.png)
观念蒙佛接引。惟佛大慈与念俱至。至于明
夕。复见空中化佛与化菩萨隐显来集。又谓
弼曰。化佛来也吾其去矣。于是西顾一息而
终。终之馀三月。当其敲暑。肌肉为之不腐。
释慧恭。俗姓龚豫章之丰城人。入佛以来。与
僧光慧堪慧兰三法师。最相友善。兰等力学。
殆不如恭。而于净土。陶蒸酝藉。以系愿想。恭
不殆之。兰尝谓曰。汝之力学博闻。是于佛道
有资乎。聋夫奏乐而已。无闻圣人之明讥。汝
承其讥乎。恭曰。胡为其然也。学不可已。达人
之通议。孰能未死。昧昧如痴哉。后七年。兰等
俱死。死时各有先应。又五年。即晋义熙十一
年。恭且病焉。病中载念。兰等已死。自又缠困
病苦。忽忽无所依。乃曰。六道相沿。其何止
焉。既而笃甚。又曰。死生去来。吾安归哉。于
是叩头泣血。矢心于安养。虽夫病苦之甚。而
其念也无一间焉。一日目睇无量寿佛。以紫
金台前至迎恭。恭觉其身乘彼金台。台中流
出光明。若诸宝聚。又见昔者僧光慧堪慧兰
等。于其光中。欣然告曰。长老受生之处。已居
上品。吾等之怀。不胜浣慰。但念五浊淹延净
土相依之晚也。恭于其日骤觉。身心无诸苦
痛。奋身自起。言之乃灭。
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也。祖
考而上为晋显官。程之少孤。事母以孝行闻
州里。又以才藻自负。不委气于时俗。虽夫寒
饿在己威福在前。其意湛如也。司徒王谧。丞
相桓玄。侍中谢琨。都督谢安。太尉刘裕。咸嘉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1b 页 T51-01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1.png)
若程之行不足以饰身。才不足以蔽俗。今而
荐之。不唯已有尸禄之毁。亦恐天下不以诸
公为知人矣。乃之庐阜。以托于远公。远公曰。
官禄巍巍。欲何不为。程之曰。君臣相疑疣赘。
相窥晋室。无盘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吾
何为哉。远闻其说。大相器厚。太尉刘公。亦以
其志不可以力屈。与群公议遗民之号旌焉。
及雷次宗周续之毕颖之张秀实等同来栖远。
远曰。诸公之来。宜忘净土之游乎。如有心焉
当加勉励无宜后也。程之于诸公中。又最有
文。得识其事。镵石以永之。是后程之。拳拳佛
道。不罹荣辱惊者十一年。末年于念佛中。见
弥陀佛身紫金色以临其室。程之愧幸悲泣
且自陈曰。安得如来为我手摩其顶覆我以
衣耶。俄而佛摩其顶引袈裟以覆之。他日念
佛。又见身入七宝大池。其池莲华青白相间。
其水湛湛若无畔岸。中有一人。顶有圆光。胸
有万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
饮水甘美盈口。及其寤之犹觉异香发于毛
孔。程之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谁为六和之
众。与我證明之。庐阜诸僧既相来集。程之乃
对尊像。焚香载拜。而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
能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
次乃供养阿弥陀佛。然后供养法华会中佛
菩萨众。至于十方佛菩萨众。愿令一切有情
俱生净土。愿毕乃三叩齿长跪而卒。卒之十
一日。远公以程之社中人。也为之发传云。
释僧睿。魏之馆陶人也。年十八。始事僧贤为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1c 页 T51-01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1.png)
犹通儒籍。尝听僧朗讲放光经。屡有机难。朗
谓贤曰。睿也识出人表。比格难吾累思不能
通。可谓贤贤弟子耳。睿以身居学地。未能均
慧习定。加又禅定之奥昧诸阶渐。且曰经法
虽少足识因果。禅法未传。措心无地。罗什后
至关中。出禅要三卷。睿首得之。日夜修习。遂
精五门。善入六静。伪司徒姚嵩。高其懿行颇
前席之。秦主姚兴。问嵩曰。睿公何如。嵩曰。
实邺卫之松柏尔。及兴见之。盛加赏悦。反谓
嵩曰。睿公乃四海之标领。何独邺卫松柏乎。
于是美声大布。远近归德。什师所翻经论。睿
并参正。后出成实论。令睿讲之。什顾睿曰。此
论七处文。破毗昙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
真为英迈。至睿启发。果不咨什。什叹曰。吾以
传译与子。相值盖无恨矣。后著大智论十二
门论中论等序。并著大小品法华维摩思益
经序。皆传于世。初睿善摄威仪。弘赞经法。常
回诸善愿生安养故。虽坐卧进止。罕曾背西。
后时无病集僧告曰。生平所存愿在安养。如
睿所见。固当得生。或其身口意业。未至无犯。
愿施大慈。永为法朋。因款诸僧。坐而死焉。睿
死之日。寺僧咸见五色烟雾出睿之房。盘旋
然渐而西去之。
释昙鉴。俗姓赵冀州下博人也。孩稚厌俗。求
师于竺道祖。学究群经。兼穷诸论。论文有所
未通必曰。不有圣人复生。吾将安附。后闻罗
什入关。杖策诣之。咨决心疑。一隅三反。及什
之亡鉴曰。不幸什师去世。咨决无所。乃之江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2a 页 T51-011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2.png)
养。面觐弥陀故。虽毫芒之善。悉回向之。一日
定中。见弥陀佛手捧金瓶。以水洒其面曰。涤
汝尘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严净。乃于
瓶中。出一莲华授之。鉴之出定。谓弟子慧严
曰。汝于净土有观念因。吾于汝也宜无隐乎。
尔遂以所见告之。殆三日弟子道济辞往上
明。鉴曰汝徒未能升安养脱娑婆。驱驱南北
其终为何。既而又曰。汝能奉吾言他日之来。
犹吾在焉。不然则汝之报。随业有迁。其夕鉴
与寺僧。历叙畴昔。亦露其长往不复之意。闻
者莫之测也。夜寝深矣。有沙弥僧愿。随在左
右。鉴回顾曰。夜阑灯耗。汝奚在耶。僧愿引
去。鉴乃独步廓下。念弥陀佛。近逾五更。其声
弥励。及旦严等。依常问讯见鉴。趺坐而口不
言。就而视之已亡矣。严等不以其棺掩之。凡
三旬支体柔滑。有若芙蕖之香。内而发出焉。
同时亦有江陵释道海。淮南释昙泓。东辕释
道广。弘农释道光。并祈心安养。至其弃世。光
等皆言。目击金台宝网。暨频伽命命之鸟。来
现其前。
释昙弘。黄龙人也。或云广陵高邮人。宋永初
中。南游番禺。止于台寺。后适交阯之仙山寺。
香火之外。了无他事。诵无量寿及观经。不知
其数。弘每念曰。一身万绪正念难守。可乘正
念早见弥陀。由是于山崦间。积薪为𧂐。一日
潜入其薪。口自陈曰。愿谢此报。速奉金颜。无
于三界以堕诸有。因而纵火。弟子追及。舁之
还寺。然其所焚半身已烂。未经月馀烂且复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2b 页 T51-011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2.png)
复入岩谷。聚薪焚之。乡民奔救。弘已亡焉。于
是益薪进火移日乃尽。弟子收其遗骨。得舍
利数百。击之以石。光焰随发。竟亦无璺焉。次
日有见。弘身作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
或问之不答。再问之。惟举一手。指西而已。人
有迫而追之。相去弥远。其终不及焉。
尼法盛。俗姓聂贝之清河人。东晋之末。避地
金陵。宋元嘉中。始于建福寺出家焉。才识慧
解。率由天纵。盛以桑榆之齿。流寓皇邑。徒以
运偶隆平。而心所存终怀旧土。乃曰以情继
情。念奚不生。唯凭佛道可用销焉。遂从道场
寺遇法师。受菩萨戒。昼则披陈玄素。夕则澄
寂理味。渐积岁时。神情朗赡。虽曰暮齿。有逾
壮年。每欲拔迹三界接武九品。于是分十六
观。并作八池。以系前想。十六年九月二十七
日。于其居寺塔下。礼弥陀像。际晚遇病。稍就
绵笃。盛方假寐。见弥陀佛与二菩萨乘杂华
云。云出宝光前以照盛。是时诸尼。款扉问疾。
且见盛房。光明逆溢奇而问之。盛曰适吾假
寐。见弥陀佛及二菩萨以在吾前。而复以光
照我。岂佛之慈度我耶。言竟而绝。时豫章太
守吴郡张辩。素所尊敬。为之传述。
尼道瑗。俗姓江丹阳人也。或云丹徒人。少以
聪悟。自得经籍书史。皆所博涉。成戒之后。研
味三藏。尤得其要。晋孝武泰元中。皇后美其
高行。凡所资善多归其寺。豪妇贵女。争与之
游。宋元嘉八年。大造佛像。以广福业。彭城金
像二躯。瓦官寺弥勒行像一躯。建兴寺金像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2c 页 T51-011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2.png)
像。陈献幡华。颇极精丽。十五年又造金无量
寿像一躯。愿凭其像。接置西方。明年夏四月
十一日。像于眉间。大放光明。以照其寺。寺内
尽如金色。于金色中。无量寿佛。与瑗记曰。汝
舍此报必遂依我。当善护持勿生疑慢。瑗得
其记弥增感悦。旋于其月望日。就其像前。坐
以终报。
释慧进。俗姓姚吴兴乌程人也。性雄勇好任
侠。年四十觉身梦幻。乃之杨都高座寺出家
焉。进以中年出家。不能穷赜圆顿。愿诵法华。
以毕残报。用心劳苦。执卷病生。叹曰岂业障
深厚。如来之教难胜耶。乃复发愿。造经百部。
以悔先障。始聚钱一千六百。一夕群贼来寇。
进无惊挠。惟俯身合掌指其钱曰。此经钱也。
出于檀越之家。吾无有焉。群贼闻之愧𧹞而
去。尔后果成百部。部帙既满。病亦随损。进回
所营功德。俱资净土。愿心深固。俄有空声。
告曰汝事已辨。愿亦已遂。其生净土。非汝而
谁。进闻之曰。进本不敢以冀上品。但下品之
下。亦其无退转矣。至齐永明三年。无病而卒。
卒年八十馀。
释慧光。俗姓杨定州义丰人也。年十三。随父
入洛。见佛陀禅师。慕其有道。从受三归。陀以
光有异相。必能宣荷胜法。勉之从佛。光既从
事佛道。刻己力学。日记数千言。加又钩索渊
致。若由宿悟。一时有所咨问。光必指引。泠然
可听。定人号之圣沙弥焉。洎其受具。大翼圣
教。时钦其德。往往解囊而施。岁无虚日。光回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3a 页 T51-011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3.png)
十地等疏。皆尽权实。齐之名贤。有如仆射高
隆之司马令狐子儒。率宗奉之。然光所修精
苦。未始剋定何佛国土以托受生。及其病至
于大渐。俄见天众来现。光乃投诚稽颡。乞归
安养。未移瞬息。且见净土化佛。与化菩萨充
满虚空。光曰。惟佛摄受。遂我本愿。又谓弟
子曰。化佛菩萨。不知其数。吾得褰衣后随愿
足矣。于是弹指謦欬。言气俱尽。
释法琳。俗姓乐晋原人也。落䰂于本郡。志学
于蜀郡。常谓蜀中无师。慨然有不足叹。及隐
公至。琳乃以日兼夜。委心师问。隐归陜西。
琳亦随之。数载之后。诸部毗尼。洞晓持犯。寻
又还蜀。止灵建寺。蜀之僧尼。驾迹宗奉不可
胜数。而琳之心若亡焉。琳于律部。而外谈佛
国土。必指极乐为受生处。以故早暮常诵观
经。以系诸念。或时诵之。辄见一僧形甚魁大
以在其右。琳虽异之。不尝形诸口吻。惟执侍
小童子见焉。齐建武二年。不悆且见一大宝
树。树下有三莲华。华上而有一佛二菩萨像。
琳大喜曰。修净业者得见宝像。即除无量亿
劫重罪。吾岂其人耶。幸吾见之。不虑金莲玉
池不得而生。于是嘱其后事。无费僧物。无循
俗尚。当循西土火葬以简其礼。其晚又谓僧
曰。今夜尔闻钟声。即来视我。至于夜半。果闻
钟声。琳乃就席闭目。违代僧徒。依其遗旨。于
新繁路口。积木燔尸。烟火炎炎。三日乃熄。
释僧柔。俗姓陶润之丹阳人。九岁亲学。秀发
天然。闾里先达。莫不嘉其俊异。后遇弘称法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3b 页 T51-011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3.png)
仰。柔侍其侧。日承提发。以故所学方等诸
经。皆贯精奥。后入剡白山灵鹫寺。寺僧夜梦。
人拥鈇钺队仗。充塞山阿。僧有问之。人曰柔
法师至。吾且迎矣。及旦柔果至焉。寺僧竞款
其事奇柔。柔曰。吾为鬼物见。尚何奇也。齐太
祖及世祖文宣诸帝。咸知其名。前后诏至邺
下。特加睿眷。然柔不亲俗不尚名。不以物态
盛衰介其意。惟于净土之业著心焉。每至悬
车西次。则敛容端想。历伸其愿。其亡之日。柔
见化佛。仅百千数。又闻房室内外异香袭袭。
柔曰。异香之来兮袭我衣。圣贤之拥我兮将
安归。乃令铺席于地。西望虔礼。即时迁神焉。
春秋六十四。全身葬于其山之南。沙门僧祐。
与柔最善。摭其初终。刻之于石。
释昙鸾。雁门人也。少游五台。感其灵异。誓而
出俗。三乘顿渐。具陶文理。尝读大集经。苦其
辞义。深密难以开悟。大下辞笔。以形注解。又
尝抱疾。行至汾川。俄见云阴斗尽。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上下重复。鸾方瞬目。疾乃随愈。鸾
于是后用心佛道。常如不及。开蒙诱俗。无间
远迩。初鸾好为术学。闻江南有陶隐居。得道
家长生法。千里就之以卒其业。陶以所学仙
经十卷授鸾。鸾跃然自得。以为神仙之术。其
必然也。后还洛下。遇菩提留支。意颇德之。
问支曰。佛道有为长生乎。其能却老为不死
乎。支笑而对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
有焉。旋以观无量寿经授之曰。汝可诵此。则
三界无复生。六道无长往。盈虚消长祸福成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3c 页 T51-011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3.png)
河沙之数有极。寿量之数无期。此吾金仙氏
之长生也。鸾承其语。骤起深信。遂焚所学仙
经。而专观经焉。每于观经。得其理义。修三福
业。想像九品。虽夫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不懈
于始念。魏主怜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
靡弘广。号为神鸾。敕住并州大严寺。未几移
住汾州壁谷玄中寺。一夕鸾正持诵。见一梵
僧掀昂而来。入其室曰。吾龙树也。其所居者
净土焉。以汝有净土之心故来见汝。鸾曰。何
以教我。树曰。已去不可及未来。未可追现在。
今何在。白驹难与回。言讫而失。鸾以所见胜
异。必知死生之期戒矣。即集弟子数百人。盛
陈教诫言。其四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
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
子齐声。高唱阿弥陀佛。鸾乃西向冥目。顿颡
而示灭之。是时道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由
西而来由西而隐。魏主曰。此诚佛子之真修。
其所归也有在矣。敕葬汾西之文谷。仍条其
生平所习。以立碑焉。
释道珍。不原其氏。梁天监中。憩锡于庐山。闻
昔远公与慧持昙顺等。结想于净土。心颇慕
之。然其所慕。或就或否。犹豫然不克专其念。
异时梦中。见浮海者数十人。橹舟前迈。珍且
问之。对曰将适弥陀国也。珍曰。愿将随适。岂
相拒耶。曰以子之意。孰敢拒之。但一日之修
功超永劫。弥陀之经存矣。而子未诵之。如之
何。且求适也。珍之梦觉。嗟叹愧悚。若于胜法
有差焉。遂寻其经诵之。晨夕相继。间无容发。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4a 页 T51-011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4.png)
而至者曰。法师报尽当升此台。又曰。以师之
功。当得金台。奈何始心犹豫。故止此耳。珍泣
谢曰。果能越三界出五苦。则珍也见佛之基
有渐。奚必金台为也。然珍少言语多贬损。虽
得其事。未尝矜于人。人亦不得而知。惟珍自
记数百字。藏之于座隅经函。其亡之夕。所居
之山崖壑万叠。如烈火千炬交相辉烁。乡民
馀百家。望之大为惊怪。及旦咸即其山。问之
寺僧。对以珍亡。乃知。其所见者皆珍往生嘉
祥焉。异日于珍经函。获其所记。因得广之。以
悟来者。
释慧命。俗姓郭。梁大通二年。生于相州之长
沙。既而出家。识者奇之。以为终入如来室者
慧命也。年十五诵法华。才盈七日一部终焉。
其他文字诵亦类之。殆其剃落。学无常师。闻
恩光禅师。克著令闻。委身咨禀。未易三年。大
通禅要。又与南岳思禅师。最相友善。尝谓思
曰。吾与子植因净业。远而结之。正以西方为
期尔。思曰区区之意。孰敢忘之。但愿龙骥之
尾。无拒苍蝇矣。续游仙城山。山有道士孟寿
者。幽栖积岁。祈心返正。又欲居馆充建寺宇。
俄而寿梦。被金甲者数百人。严卫馆侧。号令
相警。若有所待。寿曰。此岂异人之至耶。不然
何吾梦之有先也。次日命且至之。于是寿起
深信。舍其所居。未几命曰。始造之寺。尚烦经
置。吾宜弃禅观萦心于此哉。乃与其徒。以归
长沙之故林。时法音禅师同郡人也。本姓王
亦尝。与命结为净土友。当其暮年。益加亲厚。
叙净土往生传¶ 第 114b 页 T51-011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75/buddhist/T51-0114.png)
谓之贪生。可去不去谓之苟欲已矣。夫吾其
去矣。音曰。相知之义。宁不俟我十日哉。命竖
两指而对曰。过此不可及也。旦日命果婴疾。
又一日终焉。其终之日。则周天和三年十月
之五日。其日同众。有目天人下降幢幡自随。
或闻房宇唱善哉者。又闻奇香异乐。弥日不
散。后十日音亦告终。所现瑞相。颇有似之。
净土往生传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