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48b 页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66c 页
法华经传记卷第五
**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 释遗俗一
* 史呵誓二
* 僧玄秀三
* 僧道慧四
* 释道泰五
* 释普安六
* 释僧定七
* 隋沙弥八
* 释僧彻九
* 释僧衍十
* 岑文本十一
* 陵肃璟十二
* 韦仲圭十三
* 释慧献十四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67a 页 T51-006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67.png)
* 崔义起十六
* 阳盖护十七
* 容文策十八
* 宋沙弥十九
* 陇志通二十
* 凉寡妇二十一
* 高守节二十二
* 释明曜二十三
* 释僧洪二十四
* 宋王珠二十五
*** 唐雍州醴泉沙门释遗俗一
释遗俗。不知何许人。以唐运初开。游止雍
州醴泉县南美泉乡阳陆家。镇常供养。清俭
寡欲。惟诵法华为业。昼夜相系乃数千遍。以
贞观初。因疾将终。遗属友人慧廓曰。比虽诵
经。意望灵验。以生蒙俗信向之善。若身死
后。不须棺盛。露骸理之。十载可为发出。舌
根必烂。知无受持。若犹存在。当告道俗为起
一塔以示感灵。言讫而终。遂依埋葬。至贞观
十一年。廓与诸知故。就墓发之。身肉都销。惟
舌不朽。一县士女。咸共仰载。诵持之流。又
倍恒度。乃函盛其舌。于阳陆村北甘谷南
岸。为建塼塔。识者尊严。弥隆信敬。读诵
更甚。
*** 雍州福水阴史村呵誓二
雍州长安县界郊南福水之阴。有史村史
呵誓者。少怀善念。常诵法华。行安乐行。慈悲
在意。不乘畜产。经云哀悯一切故也。虚约为
心。名沾令史往还京省。以习诵相。仍恐路
逢相识人事暄凉。便废所诵。故其所行必小
径左道。低气怡颜。缘念相续。初不告倦。及
终之时。感异香气。充于村曲。亲疏同怪。而莫
测其缘。遂理殡之。尔后十年。妻亡乃发尸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67b 页 T51-006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67.png)
*** 黄州随华寺僧玄秀三
僧玄秀者。住黄州随华寺。其性清慎温恭为
志。常诵法华。每感徵异。未以为怪。时属炎
暑。同友逐凉。遣召秀来。欲有谈笑。既至房
前。但见羽卫严肃人马伟大。怖而返告。同往
共观。如初不异。转至后门。其徒弥盛。上望空
中填塞无际。多乘象马类杂鬼神。乃知其感
通也。置而却返。明晨惭谢。朋从遂绝。秀专斯
业。隋末终焉。
*** 唐益州福成寺僧道慧四
僧道慧蜀人。少丧父母。从兄养大。昼夜悲哭。
恋慕其父母。生年九。从师诵通法华。祈请其
脱苦。诵满一百部。梦福成寺上空。有殊特
光。渐近于庭。忽见有天。百千天众。而围绕
之。告道慧言。吾是汝双亲。依汝诵经力。生第
二天。脱恶趣怖。若诵满千返。必生净土。当知
亲子深契来谒陈情。作是语已。隐而不见。
觉悟倍生信重。弥专讽诵。闻者展转。为父母
脱苦诵经。感梦告盖多。略不述而已。
*** 魏常山衡唐精舍释道泰五
释道泰。元魏末人。住常山衡唐精舍。梦人谓
曰。若至其年。当终于四十二矣。至期年遇
重病甚忧。悉以身资为福。友人曰。余闻。供
养六十二亿菩萨。与一称观世音同。君何不
至心归依。可必增寿。泰乃感悟。遂于四日四
夜。专精不绝。所坐帷下。忽见光明从户外
而入。见观音足趺踝间。金色朗照。语泰曰。
汝念观世音耶。亦复诵法华不。泰褰帷顷便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67c 页 T51-006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67.png)
法华文。念彼观音。年四十四。方为同意说之。
泰后终于天命耳。
*** 陈扬都释普安六
释普安。姓陈氏。少出家诵通法华。自矜为业。
遇热病苦。口齿皆落。更止自矜。慧心诵满
一夏。梦天童来。以杨枝指齿肉曰。君专心诵
经。落齿生如本。当来得道时。即齿白细密。语
已梦觉。口中满齿。后移居静室。向牖诵经。自
然饮食在案前。适食讫。后七日如饱食。身
肥满如斯。感应胜利甚多。春秋八十有九而
卒。香满室音乐闻空。其夜弟子梦。胡僧说偈
曰。
「 若闻法华经
专心而讽诵
圣众来授手
必生净土中」
推之依诵经生净土矣。
*** 唐潞州法住寺释僧定七
释僧定。是昙荣同门。住法住寺。行方等忏悔。
讽诵法华。昼夜未尝眠卧。戒行精高。梦感见
诸圣众。弥悔弥诵。贞观七年七月十四日。于
法住道场内。见大光明。五色间起。从上而
下。中有七佛。相好非常。语僧定云。我是毗婆
尸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以汝罪销故来
为證。然非本师。不与授记。如是六佛。皆同此
词。又有大光明倍前。从上而下。中有九百九
十四佛。语僧定皆同此词。最后一佛云。我
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也。为汝罪销故来授记。
汝身器清净。于贤劫中。当作佛名为普明。
汝行方等大乘。普贤道场。诵持法华不可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68a 页 T51-006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68.png)
与僧定。同行方等悔法。见七佛释迦。授二人记。更不云诵法华。然别记中。诵持法华。行方等大乘普贤悔法。记
者所闻不同而已)。
*** 隋岐州东山下村沙弥八
隋开皇初。有扬州僧。忘其名。自诵通涅槃经
一部。谓多诵自矜为业。时岐州东山下村中
有沙弥。诵观世音经。二人俱暴死。心下俱暖。
同至阎王所。乃处沙弥金高座。甚恭敬之。处
涅槃僧银高座。敬心不重。事讫勘问。二俱馀
寿。皆放还。彼涅槃僧。情大恨恨。恃所诵多。
门下沙弥住处。于是两辞。各苏所在。彼从南
来至岐州。访得具问所由。沙弥言。初诵观音。
别衣别所。烧香咒愿。然后乃诵。斯法不怠。更
无他术。彼谢曰。吾罪深矣。所谓涅槃威仪不
整。身口不净。救忘而已。古人遗言。多恶不如
少善。于今取验。悔往而返云。
*** 缝州陷泉寺释僧彻九
释僧彻。住缝州南孤山陷泉寺。昔行遇癞者
在穴中。彻引至山中。为凿穴给食。令诵法华。
素不识文字。加又顽鄙。句句授之。终不辞
倦。诵经向半。梦有教者。自后稍聪。得五六
卷。疮渐觉愈。一部既了。须眉平复。肤色如
常。故经云。病之良药。斯诚验矣。
*** 唐并州释僧衍十
释僧衍。并州人也。凡厥并州人。七岁已上。皆
解念佛。生净土多。衍久居并州。诵法华经。欣
求安养。以经云即往安乐世界故也。每日一
遍。三年成千部。梦自身左右生羽翼。以法华
文字为文䌽。欲飞翔身自轻。即飞去西方。到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68b 页 T51-006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68.png)
顿成。大宝莲华台。一一文字。变作丈六佛
身。各说偈云。汝在浊世诵妙法。众生业障唯
见字。实是三身圆满佛。今成羽翼复本身。闻
偈见台。六万九千三百馀化佛坐叶上。台上
佛是阿弥陀佛也。进顶礼。台佛即语衍。汝还
阎浮。以我云相示众生。又弘法华功德。应时
诸佛变作本羽翼。还娑婆。梦觉流泪。诵法华
更入观心。于舌端有八叶莲华。华上有佛。结
跏趺坐。法华一一文字。从佛口出。皆作金
色。具有光明。变为佛身。遍满虚空。围持经
者。闭眼即现此相。开眼即不见。专观专诵。
临终之时。紫云耸砌。端坐诵经而卒。春秋七
十有。具注此事。秘收经奥。后见闻者。悲泣
结缘而已。
*** 中书令岑文本十一
中书令岑文。本江陵人。少信佛。常念诵法
华经普门品。尝我乘船。于吴江中流船怀。船
人尽死。文本没在水中。闻有人言。但念佛必
不死也。如是三言。既而随波诵出已著此
岸遂免。后于江陵设斋。僧徒集其家。有一客
僧独后去。谓文本曰。天下方乱。君幸不预其
灾。终逢太平彼富贵也。言毕趋出。既而文
本自食。碗中得舍利二粒。后果如其(文本自向唐临说)。
*** 国子祭酒肃璟十二
国子祭酒肃陵人。梁灭入隋。姊为炀帝皇
后。生长贵盛。而家崇佛法。大业中自以诵法
华经。乃依经文作多宝塔。以檀香为之。塔高
三尺许。其上方复下原下。并为木多宝佛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68c 页 T51-006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68.png)
中。见一檀木浮图。盖下有一鍮石佛像。制作
异于中国。面形似胡。其眼精以银为之。中累
精光。净如自然者。铨怪走告璟。璟视惊喜。取
盖还试置多宝塔上。宛然相称如故造。璟喜
劝自以为精诚。盛其佛像。函内有舍利百馀
枚。璟女以尼年小窃疑。胡僧每云。舍利锤打
不破。乃试取三十枚。于石上以斧折之。舍
利了无著者。女就地拾觅。唯得三四枚。馀
并失不见所在。既而惧以告璟。璟往塔中视
之。则舍利皆在如旧。璟从此日。诵法华经一
遍。以至于终。贞观十一年病笃。萧后及弟侄
视之。璟与相见。各令燃香。因即共别。唯留
弟公瑀及女为尼者。令燃香诵经。顷之谓其
尼曰。我欲去。普贤菩萨来迎我。在东院。师可
迎之。尼如言往迎之未还。璟曰。此院不净不
肯来。吾当往就。汝等好住。因与瑀等别。仍起
长跪合掌。正向西方。次之倒卧遂绝。遗令独
载一车敛。以在身之服。妇人不得送葬。勿
以酒肉祭。制坎才令没棺。潮野叹其道寤。
家人奉而行之。
*** 临邛韦仲圭十三
仲圭者天性孝悌。为州里所敬。年十七群表
尤异。为蒙阳长。父廉自资阳都。遂以老归。武
德中遇病。仲圭不释冠带而养。久之父卒。
谢遣妻妾。闾于墓右。尤信佛教。诵法华经。昼
则负土成坟。夜专诵经。精诚不倦。终三年不
归。尝有一虎。夜至庐前。蹲踞听经。久之而
不去。圭正念曰。不愿猛兽之相逼也。虎即起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69a 页 T51-006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69.png)
行列次第如人种殖。皆朱茎紫盖。盖经五寸。
光色异常。邻里以告州县。时争君昌为刺
史说裕为别驾。共至墓所察之。忽有一鸟。如
鸭[卫-韦+含]双鲤鱼。各长一尺许。飞来集君昌前。鱼
置于地而去。君昌等尤深嗟叹。采芝对奏。
诏表门闾(仲圭弟孝隋为大理主簿为临说。更闾州人亦同云尔)。
*** 唐金城瓦官寺释慧献十四
释慧献者金城人也。失父母后出家守戒。从
师访道。诵通法华。专志为业。发愿于父母墓
所诵经。欲救轮回苦。凡经历三年。精勤讽诵。
未曾暂废。至夜三更。空中有大光明。又雨华
如雪而下。中有声语献言。吾是汝父。汝初诵
经力。已住第二天。诵满千部。圣众来迎。从
天生净土。汝母依涅槃经力。即生不动国。彼
在生之时。书写涅槃一卷。汝诵经资彼在生
善故。语已隐不现。邻里谓失火。至晓更问慧
献。献具说始末。闻者悲涕。于墓所诵经资亲。
其类盖多。
*** 都下众造寺慧和十五
慧和道人者。宋秦始义嘉时。未出家为南贼。
刘胡下都参值谍来著新林。被捉便欲研
头。其前在鹊渚遇台军。已经怖懅。从此之
后恒诵观世音经。临被杀时。心念益至。遂尔
曰斩之三研三折。于是军主谓为异事。立
便放去。慧和得脱便出家。
*** 司亢少常伯崔义起十六
崔义起大不信佛。妻父肃铿念善诵法华般
若数千遍。辛酒不入门。起妻以五月亡。为修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69b 页 T51-006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69.png)
语。我生时虽闻地狱。不大信今受苦不可言。
汝男女等。不得不信。由汝为我转经燃灯功
德。蒙放暂归。便向大众陈忏。我至二十日更
来。将素玉看我受罪。至期果至。将素玉去。见
大城官府。夫人入别院。须臾火镬铁床总
至。夫人受毒苦。忽见夫人父肃公。坐莲华台。
语夫人。早放素玉。还告素玉。我女生时。不
用我语。多嗔妒不信善恶。今受此苦。我无力
可救。汝归可悟其夫儿女道令修功德。不久
解脱。又见婆罗门僧从空中下。教素玉诵金
刚般若。又诵药师法华两卷一遍。两卷并
改名为声闻。又曰。阎浮提人不信佛。汝诵此
经闻婆罗门。并解经语。婢死三日便苏。家人
良贱。初如常遇患。麟德元年正月。薛将军宅
斋。迎婢请三道佛顶骨。婆罗门僧。令试诫
素玉。乃升座长诵。一无脱漏。皆合掌叹曰。如
西国本不异。合众惊讶希有奇事。薛将军
遂口奏。天子大叹曰。百官亦有不信者。冥道
若此。何得不信。时朝贵闻者。咸生大信。司
成馆博士茫叔元。又将僧二十人。就翊善坊
宅。召素玉令诵本经。梵音深妙。令人乐闻。自
云不忘故尔云(感通录下卷)。
*** 山阳盖护十七
盖护山阳人。尝系狱应死。此人本诵观世音
经。三日三夜。心无间断。忽于夜中。眼见观世
音。又放光照之。立时锁械自脱。诸户自开。
便引护出去。护随光而走行。得少里地。于是
光灭。护止宿草中。明日徐去得免(应验传)。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69c 页 T51-006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69.png)
*** 秦州慕容文策十八
秦州上邦县人慕容文策。年十七诵持金刚
般若法华经。斋戒不关。隋大业七年四月十
五日夜。忽有两鬼。来至床前。手持文牒云。王
今遣取公来。文策良甚忙怕。乃遂使者而
去。将至一大城。楼橹严峻城郭六重。将入第
一第二门。极大光明。至第三门。其门相去四
里已上。并皆黑闇。都不见道。使者引之而过。
至五六门内。复大光明。去门三里。即有宫室
殿堂。四边持杖宿卫。还如见在宫阙无异。王
宫殿而坐。所将男夫妇女僧尼道士及女等。
外国六夷不可称数。策在后行典。唱名而过。
王一一问其在生福业。有福效验。在西而
立。无福验者。在东而立。末后始唱策名。王
问。一生作何福业。策即分疏。一生已来。唯诵
持金刚般若法华八部。般若昼夜转读。又持
斋戒一日不阙。王闻此言。合掌恭敬叹言。功
德甚深。付主司细捡文簿。不错将来。其典执
案咨王。未合身死。王即放还。且遣西行。立未
去之间有沙门。可年十五六。执一明炬。于策
前而过。续后又一沙弥。执明炬而过。策即捉
袈裟挽住。愿师救弟子。使者错追将来。蒙王
恩泽。捡文簿放还。不知去处。愿师慈悲救护
弟子。示其来路。二僧语策。檀越持般若。转
读大乘经典。好牢持斋戒故来救之。师云。我
执明炬在前。檀越但从我后。还于六重城门
而出还。诣黑闇二门。二僧手执明炬。喻如日
出光明。皆现出于六重门外。二僧即语策云。
檀越以知地狱处否。策云。不知。二沙弥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70a 页 T51-007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70.png)
里。此是地狱之城。二沙弥云。将檀越于此城
观看。从师至彼。其城高峻。有大城门。并铁网
垂下。有四罗刹。手执铁叉。侍立左右。二僧
云。是地狱之门。一切罪人配入。并从此门而
过。即将策入门。可行二百步。见一灰河。其
中一切受苦之人。身在河中。唯见其头百千
万亿。猛火炽烧此罪人。苦痛号叫。不可具
说。又四边皆是铁床釰树。有四狱卒。手持铁
叉。畔上行走。叫唤之声。甚可怖畏。二僧云。
十八地狱。咸在此城。策见心中怕惧。唯正
念佛。心中恒诵经不绝。二僧即将策出城门。
至于本来之道。五个道相近。意中荒迷。不知
本从家之道。二僧即欲别策而去。礼拜求请。
五道之中。不知弟子从何道去。愿师慈悲。示
其道处。二僧即于中道引前。可行十里许。有
一大门。塞其道口不得而已。二僧以锡杖开
之。即语策云。努力勤修功德。诵经莫生懈
怠。必得长寿。策别师至家。体中醒悟。父母亲
知并忙怕。以礼慰喻。说其因缘。蒙放还家。
功德之力。闻者欣悦。心意泰然。以此诵经斋
戒功德。劝化一切。各各发心。读诵一日不阙。
更加精进。又得长年矣。
*** 宋法华台沙弥十九
宋法华台者。释法宗归心后。开祐昔所住。以
为精舍。因诵号法华台也。凡诸州志讽诵者。
群集此台。众将三千。讽诵成喧杂。大众评
议。分十二时。以定众限。打揵搥为剋限。讽诵
不绝。其业常存。时一沙弥。从远方而来。愚戆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70b 页 T51-007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70.png)
堕。亦不了剋限。大众悲悯愚。汝以晓更揵
搥声为期。先习讽诵功方成。堪为众限。一夏
诵习。才得两三行。众人轻慢。所诵甚少。不乐
人众。沙弥悲愁。以晓更钟声为期。日日专
志流泪惭先业。欲投身于山崖河渊。即到高
崖。放身而投闷绝。依先业入镬汤地狱。狱卒
以杖打罪人。铁杖触镬缘。响声似昔揵槌。沙
弥忆本志。自能不觉。诵法华题目。狱中罪
人。皆坐莲华。地狱变作凉池。狱卒叹未曾有。
将沙弥奏阎魔王。王言。沙弥有馀命。还阎浮
提尽其志。闻是语已。如眠卧而觉。身无损坏。
还到台说此因缘。众或信不信。沙弥至心发
愿。我冥所见不空。即业障轻微。一部文义。自
然照了。发愿已行道诵经。一部文义。自然诵
通。众闻所诵。并伏膺。上座沙弥为僧。于讽诵
众为上首。
*** 天水陇城志通二十
天水郡陇城县志通。年未弱冠。住持斋戒。读
诵法华金刚般若等经。六时礼忏不曾阙。年
二十即节黠。入请德府卫士。名树军团。奉敕
差征南蛮。从家至彼一万馀里。在路昼夜礼
诵不阙。至南蛮之界。官军战败。兵士散走。当
时侣一百馀人。不知所投。多被伤杀。志通惶
迫。奔走无路。忽有五人。并乘牝马。在通前
后。有一人走马告通曰。莫怕莫怕。汝具修
功德。前后围绕。不能为害。行可七里有馀。至
一塔庙。即入其中藏隐。蛮即还营。忽有二僧
来通所。语通云。檀越诵金刚般若法华。礼念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70c 页 T51-007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70.png)
汝前后者。并是法华般若之力。亦同救汝恐
贼伤害。汝身好修福业。诵持经典。莫生懈
怠。一切诸善神王。恒相卫护。作是语讫。即乘
空而去。通经日不得食。非常饥乏。须臾有二
童子。将一钵饭并酱菜及饼。与通而食。食讫
又告通。勤修功德。诵般若经。莫令废阙。讫亦
乘空而去。通涕泪悲泣。深心忏悔。即投大军。
频经三阵。不被寸铁所伤。据此因缘。并是法
华般若之力。于蛮破官军放还。专心诵持法
华般若。不敢怠慢。又云。贞观八年正月二十
八日身患。至二月八日夜命终。遂被将向王
前。阅过徒众甚多。通在后而立。其典唱名。王
即问其善恶之业。亦依次而配。末后始唱通
过。具问生在作何福业。通即启王言。一生已
来。诵持金刚般若法华经等。常持斋戒。六时
礼佛。王闻此言。即合掌恭敬言。善哉善哉。
此人功德不可思议。语使当取之。日据何簿
帐。而追付主司。细捡文籍。不枉将来。其主司
关天曾舍报。此人更有六年寿命。未合即死。
王乃索安。自寻果然非谬语左右侍者。取床
几将来。即于南厢。持金床玉几至王前。即遣
殿上西边安置。铺种种毡褥。遣通上座诵经。
便诵般若法华各一卷。并悉通利。又使典藏
中取其诵经及修功德文簿。典与通向西相
遂往取。可行二里。有大经藏。所有功德簿帐
咸在其中。并七宝严饰。使者于最下中。取得
一卷。可有一纸。题名表志通造功德簿。即
持向王边开捻其中。注通诵般若经万遍。诵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71a 页 T51-007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71.png)
语使人。其通所造功德其深。领将地狱观
看。知其罪福。使者奉敕引通。出城西北五里
有馀。有一大城。楼橹却敌铁网垂下。门中有
四狱卒。头如罗刹。口出火炎。身形长大。手持
铁叉。左右而立。有二铜狗。在门两厢。口吐融
铜。流灌狱所。注射罪人。一切受苦之人。并
从此门而入。十八地狱。并在此城。通见如此。
身心战慄。无以自安。领时诣王白言。见地
狱讫。王语通云。汝今具见受罪福业。好勤精
进读诵莫废。汝今命六年。在放汝还家。莫生
退心。落入恶道。无人救汝。必须读诵。不退菩
提。于汝长年。至老命终。必生净土。通苏说
此事。弥修弥诵。经六年后而卒。异香满室。得
净土迎矣。
*** 凉州寡妇二十一
凉州有寡妇。姓李家本事佛。恒随逐斋会。每
聪性罢辄能诵之。后忽有虏公主妇寄宿。日
瞑不忍遣去。须臾吏来录之云。李藏叛婢。既
被录付狱。便至心诵观世音经。得十馀日。欻
目昼夜见观世音。问李何以不去。具答不能
得去。又曰。但起而锁即已脱。于是径直归
家。狱官及守防人。都自不觉。虏后知之遣问。
那得归。具答如此。亦不复更录。此是诵经
力。感圣应而已。
*** 隋并州高守节二十二
隋并州人高守节。家代信奉。而守节尤为精
到。年十六七时。曾游化郡。道遇沙弥。年可五
六十。自称海云。与之谈叙。因谓曰。儿能诵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71b 页 T51-007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71.png)
见三草屋。才得容身。乃于中止。教诵法华经
诵间在外乞求给其衣食。节屡见胡僧来至
与师言笑。终日而归去。后云辄问曰。识向胡
僧不。曰不识。云恳似戏言曰。是文殊师利菩
萨。节虽频承此告。未悟其旨。后使节下山就
村取物。仍诫曰。夫女人者恶之本。坏菩提道。
破涅槃城。汝向人间宜其深慎。节敬诺受教
上山。中路乃见一女人。年十四。衣服鲜幸
姿容雅丽。乘一白马。直趣其前。扣头向节曰。
身有急患。要须下下。乘马好跳跃。制不自
由。希君状慺济此微命。节遂念师言竟不回
顾。女亦追寻数里。苦切其辞。节执志如初。俄
而到失。既还本处。具陈其事。师曰。汝真丈
夫矣。虽然此其文殊师利菩萨。节尚不悟。犹
谓戏言。然于此诵经。凡历三载。法华一部。甚
得精淳。后闻长安度人。心希剃落。就汝必欲
去。当辞好师。此之一别。难量相见。汝京内可
于禅定道场依止卧伦禅师。节入京求度。不
遂其心。乃往伦所。伦曰。汝从何来。答从五台
山来。和上遗与师为弟子。伦曰。和上名谁。答
曰。名海云。伦大惊叹曰。五台山者文殊师利。
海云比丘。即是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第三大
善知识。汝何以弃此圣人。千劫万劫无由一
遇。何其误耶。节乃始悟由来。恨不碎其身。当
首而愚情眷二。犹希再睹。遂辞伦返迹。日
夜奔驰。乃至故处。都无所见。
*** 昭果寺释明曜二十三
释明曜。未详姓氏。志学之年。早怯俗网。问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71c 页 T51-007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71.png)
严。每作佛光寺观。曾与解脱。俱至大学寺。
祈请文殊师利。至华园北见一沙门。容服非
常。徐行前进。乃至东边佛堂。将欲东趣。曜时
惊喜交集。肘步而前。未至数尺。遂无所睹。
悲叹久之。与脱俱返。曜形长七尺。威容都
雅。谈叙扬动心。有时会迹。先往五台。亲承
礼拜。语迹云。我大业十二年。见安禅师。历名
山诸寺。礼觐圣已。今日复见法禅。是不思议。
愿法师长命无病。弘赞佛乘。时年一百六岁。
未曾策杖。而菽采无坠焉。复不知年几而
终。
*** 瓦官寺释僧洪二十四
道人释僧洪者。住都下瓦官寺。作丈六金像。
镕铸始毕。于时晋义熙十二年。大禁铸铜。僧
洪未得开模见像。便为官所收系。在相府奸
罪应入死。僧洪便诵法华观世音经。得一月
日。忽梦见其所作像。来至狱中。以手摩洪
头。问汝怖不。僧洪具以事答。像曰。无所忧
也。梦中见像胸前。方一尺许。铜色燋沸。后遂
至市见杀。尔日府参军应监刑。初唤驾车。而
牛绝不肯入。既入便奔车即粉碎。遂至瞑无
监。更后剋日。因有敕。从彭城还道。若未杀
僧洪者。可原既而出破模看像。果自胸前
如梦。此像今尚在瓦官寺。当知诵力感圣也
(高僧传第十三)。
*** 大原王珠二十五
王珠字叔衍大原人也。宋元嘉九年。作涪陵
郡令。坐遭贼失守。系江陵府狱。箸一具大锁。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第 72a 页 T51-007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67/buddhist/T51-0072.png)
夜忽梦。已自坐高座上。有道人与其一卷经。
题云光明安乐行品。并诸菩萨名。珠得便开
读。忘第一菩萨名。忆第二是观世音。第三是
大势至。皆有国土及名号。因是眠觉便见。后
锁已解。珠知有感应。不复忧怖。因自钉治其
锁。依常著之。涉三日事非意。便散珠。元嘉十
九年。见为卫府行参军。从镇广陵。精进甚
至矣。
法华经传记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