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 玄中猷法师传¶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27b 页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杂科篇

***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玄中猷法师。别号复闇。杭海昌某氏子。依愚翁长老
祝发。研精教义。更知有宗门向上事。其为文。如春花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27c 页 X77-0527.png
秋月。艳无待饰。清不加寒。笔花之妙。照映今古。假斯
文以阐吾道。或以是誉。师如受唾。 洪武中。主席于
钱唐吴山大乘寺。道风大振。永乐庚子。继主嘉禾东
塔寺。寺为汉朱买臣之故宅。宋孝宗。尝龙游于此。屡
经兵燹。殿宇倾废。若前住山。沧海深。云谷祥诸公。皆
志于兴复不果。师至。怃然有感。遂罄衣囊钵底。及鸣
合施者。简材鸠工。薙荆榛。畚瓦砾。始是年。讫于宣德
戊申冬。殚精十祀。而百仆俱起。四方缁素。皆视师为
景星庆云。望而归之者。不可胜计。师烦之力辞。退居
别室。至正统戊午。杭之南山慧因讲寺。久虚其席。诸
山佥谓。慧因冠华严之首刹。非硕德不足以当之。唯
师其人。辞再四不克。时慧因亦𡉏。师至。兴废起弊之
功。不减在东塔时。况二山俱华严讲寺。夫华严一宗。
始于贤首。成于清凉。定于圭峰。皆盛弘于北。传至晋
水。则入杭矣。杭而宗华严。大难为力。师两兴巨刹。一
振颓宗。晋水而后。槩不多见。孤力独运。良可嘉伟。笔
其略为传。以示来者。

*** 南洲溥洽法师传

师。讳溥洽。字南洲。晚号迂叟。又称一雨翁。姓陆氏。宋
宝章阁待制游之后。世居会稽之山阴。祖某。为饶州
馀干县尹。父仁。甫因家焉。母周氏。师生于至正丙戌。
自幼闿爽颖异。父教之诗书。悟解日益进。未龀。巳志
慕出世法。有老长戏之曰。仙人本是山人作。师应声
对曰。凤鸟终非凡鸟。为众惊异之。每入招提瞻佛像。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28a 页 X77-0528.png
辄敬礼膜拜。父母知不可遏。命于郡之普济寺。礼雪
庭祥公为师。受具上天竺。谒东明日公。一见器重之。
命典宾客。其仪矩从容秩然。丛林老宿多推服。以为
难能。而博究教典。虽寒暑夙夜不懈。巳而从具庵玘
公于普福。讲求旨要。凡诸经籍。精粗小大之义。靡不
贯串。而旁通儒书。间以馀力为诗文。多有造诣。玘公
命首忏事行三昧法。自是进于止观明静之道。 洪
武辛亥。出世住孤山玛瑙讲寺。又住苏州北禅。学徒
云集。师为开演五时八教。如来一代施化之仪。无智
愚高下。人人满所欲而退。一时宗门耆硕。如九皋声
公。启宗佑公。咸共嗟赏。谓吴中法席第一。又六年。至
杭之下天竺。乃循慈云故事。建金光明护国。期忏七
昼夜。为众讲贯无虚日。 太宗皇帝。闻其贤。召为僧
录司右讲经。 玉音褒谕。有通东鲁书博西来意之
语。居长干西丈室三年。时梦观主天禧。其徒由高者。
夜梦诣师室及门。有二神人。兜鍪金甲。卫护甚严。叱
止高曰。寺主在是。既觉。诣师告所梦。且曰。公其代吾
师乎。踰月梦观卒。有旨。命师主天禧。又三年。升左善
世。 太宗皇帝。举靖难。师道衍公。有辅翼居守功。及
即位 召衍。至自北京。 命主教事。师以左善世逊
衍。而巳居右。 上嘉从之。永乐四年 诏修天禧寺
浮图。落成之日。 车驾临幸。 命师庆赞。祥光烨煜。
万众聚观。天颜愉怿。时有任觉义者。忌师之宠。搆词
间之。左迁右觉义。疏斥。师不辩。自处裕如。既而 上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28b 页 X77-0528.png
察其心。复右善世。 仁宗皇帝临御。以老宿数被
 召问。礼遇特厚。 命居庆寿寺松阴精舍。以自佚。而
 上御便殿。 召师入见。慰劳甚至。遂奏乞还南京
大报恩寺以终老。从之。 赐佛像经钞若干缗。给驿
舟。 命中官护逃。既至。明年为宣德元年。七月二十
八日。微疾。呼寺之住持惟寔。付后事留偈。诀别其徒
云。清净自在住。遂化。春秋八十有一。僧腊六十有九。
塔全身于凤岭。送者万馀人。讣闻。 上遣行人王麟
莅祭焉。师历事列圣。一以至诚。而言动必祇礼度。处
物和。驭众宽。解逅逢掖士。喜商论文事。三四十年间。
钜缁老衲。有文声者。惟师与衍公耳。师所著。有金刚
注解附录二卷。应制及与名人唱和诗若干卷。 国
家建法会。一切科仪文字。皆师所定。以贻范于后。所
度弟子。慈霔圆悟大沾等若干人。得法弟子。圆净鸿
义惠朗等若干人。宣德元年秋。示寂于南京。弟子奉
龛建塔于长干西南凤岭之阳。复于塔前搆精庐以
居。工部右侍郎庐陵周忱。为之记曰。公戒行之精。才
望之高。既巳详见少傅杨公塔铭矣。今之记似可略
也。然予于兹寺之建。独有感焉。昔者孔子没。弟子皆
冢于墓。服心丧之礼三年。丧毕治任将归。入揖于子
贡。相向而哭皆失声。子贡反庐于墓上。又三年而后
去。盖师之与弟子。所以传其道授其业。有父子之恩
焉。后世此道不明。当其师之生存反其道。背之而去
者有矣。能服乎心丧之礼者。几何人哉。心丧之礼。且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28c 页 X77-0528.png
不能服。况望其庐墓至于三年六年之久者乎。予闻。
洽公当永乐间。尝为同列所间。 太宗皇帝。欲试其
戒行。系之于锦衣狱。一时门弟子。多云鸟散去。独霔
公焦心苦骨。从其师于患难。服薪水之劳。未尝一日
去左右。卒使其获全行业。蒙被 国恩。大昌其教于
晚节。观其尽心所事。不以死生穷达。而有所改易。此
盖士大夫之所难能。而霔公能之。予于是重有感也。
是用书以为记。使后之观于此者。或因霔公而有所
激劝焉。

(有言。靖难兵起。师为建文君。设药师灯忏诅 长陵。金川门开。又为建文君削发。 长陵即位。微闻其事。
囚师十馀年。荣国公疾革。 长陵遣人问所欲言。言愿释漙洽。 长陵从之释其狱。时白发长数寸覆额
矣)。

*** 木严植公传

木岩植禅师。婺人也。得法于虚谷陵公。三坐道场。皆
有语录。王文忠公袆。为之序曰。当宋季年。宗门耆宿。
相继沦谢。钦公独毅然。自任以斯道重。得其传者。是
为虚谷陵公。公遭逢圣时。蒙被帝眷。其道尤为光显。
而其上首弟子。则吾木岩植禅师是巳。师之入其室
也。非唯参决其心要。而且兼传其文印。故其为道。无
所不同于公焉。初师出世于宁之西峰。既至袁之仰
山。而今迁居杭之慧云。门人集其三会所说。日用动
作之语。用故事次第而录之。谓师之道。虽不专任乎
言语之间。而因其言语之所及。亦可以知其道之所
存也。窃观师之言。机锋峻峭。诚足以启学人之略解。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29a 页 X77-0529.png
至其敷演之切。告戒之严。则所谓教律者。其道亦不
外是焉。夫何近时禅学之弊。其徒唯口耳之是务。袭
取昔人之言语。迭相师。用诬巳而罔人。脱略方便颠
倒真实。而莫之或省。然则于一大事。果何相与乎。学
者。于师之言语。苟能以筌蹄视之。庶几目击而道存
矣。陵公与师。皆予同里人。予生也后。不及登公之门。
而于师幸有游从之雅。姑述渊源之所自。以序其语
录焉。夫忠文公。文章勋业。表率一时。为开国第一流
人。即一字一言。将取信天下后世。岂妄许可人者。而
独私乡曲耶。吾是以知木岩之人之德。定大有可观
当于忠文。故忠文。虽欲避乡曲不言木。庵不可得也。
惜其行迹泯没。姑拈序略代小传。以见木岩云。

*** 晓山亮传

元亮。字晓山。河南信阳萧氏子。诞夕室有光如昼。甫
长茹素诵佛。不为俗营。父携之宦游棠。遂家焉。棠宝
林寺僧至福。道高一时。师礼而祝发。福示以禅要。有
省。且指参古渝幽谷禅师。才入室。契如针芥。尘劳迸
于一见。疑滞销于片言 洪武壬子。归棠建宝顶。大
弘道化。时方选名德高流。有司以师闻。被 诏住报
恩。迁大慈。 宸章屡降。有幽兰久隐棠林下。不觉微
香泄九天之句。师力求退院。久之乃 赐还山。初蜀
藩。请师入内庭说法。赠以金襕衣锡钵诸物。并 上
所锡赉。师受之存。为十方招提。始终不御也。尝有示
徒颂曰。瓮里何曾走却鳖。虾跳元来不出斗。出世若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29b 页 X77-0529.png
无坚固心。六道轮回空自走。庚辰十月十三日。忽索
浴更衣危坐。时天净无云。日轮亭午。但闻轰雷三阵。
圆光现于空际。其数如之。遂化去。茶毗。舍利如注。

*** 德昂传

德昂。别号伏庵。会稽吴守正子也。元季兵起。守正避
地石门。镇苗兵乱。母禹氏。投水死。昂年十二。从守正
归越。未几。守正亦死于兵。昂无所依。去金华山中。削
染为僧。修摄精厉。居然耆宿。人望而敬之。及干戈甫
定。渡钱塘省亲墓。宋学士濂。序以送之。称其至孝有
儒行。会修元史。昂入京。以母死事。告于史氏。遂得列
传。归治母墓。榜其居曰白云。先陇镇人。表为真母轩。
昂。后不知所终。

形非亲不生。性非形莫寄。凡见性明心之士。笃报
本反始之诚。外此而求离。道逾远。昂之见性明心。
吾不知何如也。只哀哀一念。至勤至恳。亦足为吾
道解嘲。虽大慧禅师。为父母立后。亦不过推广此
心。岂有一毫加于昂哉。

*** 天渊浚.季芳联二公传

清浚。字天渊。台之黄岩人。具戒游参。见古鼎铭公有
所入。命司内记。说法于四明之万寿。未几。弃众归隐
清雷峰中。荐绅先生。挽留不可得。宋公濂。作文送之。
其略曰。余初未能识天渊。见其所裁舆地图。纵横仅
尺有咫。而山川州郡。彪然在列。余固巳奇其为人。而
未知其能诗也。巳而有传之者。味冲澹而气丰腴。得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29c 页 X77-0529.png
昔人句外之趣。余固巳知其能诗。而犹未知其能文
也。今年春。偶与天渊会于建业。因相与论文。其辩博
而明捷。宝藏启。而琛贝焜煌也。云汉成章。而日星昭
焕也。长江万里。风利水驶。龙骧之舟。藉之以驰也。因
徵其近制数篇读之。皆珠圆玉洁。而法度谨严。余益
奇其为人。传之禁林。禁林诸公。多叹赏之。余窃以为。
天渊之才。未必下于秘演浩初。其隐伏东海之滨。而
未能大显者。以世无仪曹与少师也。人恒言。文辞之
美者盖鲜。呜呼。其果鲜乎哉。方今四海混同。文治聿
兴。将有如二公者。出荷斯文之任。倘见天渊所作。必
亟称之。浩初秘演。当不专美于前矣。或者则曰。天渊
浮图氏也。浮图之法。以天地万物为幻化。况所谓诗
若文乎。是同然矣。一性之中。无一物不该。无一事不
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诚不可离而为二。苟如所言。
则性外有馀物矣。人以天渊。为象为龙。此非所以言
之也。天渊将东还。士大夫多留之。留之不得。咏歌以
别之。以予与天渊相知尤深也。请序而送之。

道联。字季芳。鄞人也。幼读儒书。穷理命之学。长依荐
严羲公。修沙门行。寻尝内记于大天界寺。遂嗣法于
净觉禅师。矩度雍容。进退咸有恒则。盖温然如玉者
也。丛林之中。咸器重之。或挽其为住持事。则谦然不
敢当。且曰。我心学。未能尽明也。三乘十二分之说。亦
未能尽通也。我归四明山中。求诸巳而巳矣。宋公。亦
作序送之。二公皆于道有闻。而退然不居。有高尚之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0a 页 X77-0530.png
风焉。宜乎。见称于长者也。

*** 示应传

示应。宝昙其别号也。其先世。自汴入吴。宋丞相王文
穆公之后。有居吴兴者。祖父皆隐德弗耀。唯信慕出
世法。母朱氏。奉佛尤谨。一夕梦僧踵门而娠。既而有
僧自天目来。知断崖禅师谢世。正梦时也。自是人皆
谓。师为断崖再世。在襁褓中。遇僧辄喜而笑。解礼佛
叠足而坐。所至缁白景从。莫不皆以和尚称之。虽老
师宿德致敬。坦不为让。人争施金帛。得之随方立僧
伽蓝造佛像。馀则给施贫乏。 高皇即位。访求山林
遗逸。及有道行之士。师被徵。应对称 旨。赐膳慰劳。
久之。令居龙河天界寺。 洪武十一年。 上以峨眉
乃普贤应化之地。久乏唱导之师。曰无如应者。召见
慰而遣之。居八年。蜀人咸被其化。时诸 藩邸王侯
士庶。施者日至。乃于绝顶光相寺。范铜铸大士像。构
重板屋以覆之。二十四年。分僧清理释教。 上谕僧
录司官。宝昙居蜀。人服其化。就委区理。讫事来朝。以
次年六月。复命京师。处置如式。深得 上心。天颜大
悦。因奏先所居吴门集云妙隐大云三阿练若。同一
根蒂。今离而为三。乞合为一。 上是其言。 敕赐南
禅集云之额。期十月陛辞而还。而疾作矣。以六月初
九日。瞑目跏趺而逝。时隆暑。颜色不变。芳香袭人。得
寿五十有九。僧腊如之。 上闻。为之伤悼。寻遣官谕
祭。饭僧三千员。茶毗。会者以万计。其徒分遗骨。归姑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0b 页 X77-0530.png
苏峨眉。各建塔奉之。信士李正。因亲侍日久。凡出处
不约而先至。后事尤尽心焉。师平生不作表襮之行。
而世共尊之。不为溢美之言。而人益信之。屡营梵刹。
不居其功。云之若遗焉。非其了达生死皆如幻梦者。
能若是乎。

*** 守仁.德祥二公传

守仁。字一初。富春妙智寺阇黎也。诗文友德祥。字止
庵。仁和人。二公当元末。有志于行道。因时危乱。郁郁
不自得。遂肆力于诗。并有声于时。一初尝云。我辈从
事文墨。非以废道沽名。盖有不得巳也。止庵云。诗岂
吾事耶。资黼黻焉耳。观此。可知二公之心矣。一初诗。
清简有远致。杨廉夫。极称赏之。又善书。笔法遒劲。入
我 朝被徵。为僧录右善世。时南粤贡翡翠。一初题
诗云。见说炎州进翠衣。网罗一日遍东西。羽毛亦足
为身累。那得秋林静处飞。 太祖见之怒曰。汝不欲
仕我。谓我法网密耶。止庵。住径山唱道。为禅者所宗。
风化翕然。亦以西园诗忤 上。二公皆以诗贾祸。几
于不免。然止庵。律巳甚严。临众有法。气象巍然。一初
日暮无聊。颇涉不羁。不得蒙法门矣。从是见二公之
优劣。故止庵得稍酬初志。而一初则终于不振。至止
庵就化。倚座示众。若无经意于死生。脱然无系。景光
尤可想而见也。

明河曰。非庄老不行六朝教也。非诗文不大宋元
禅也。去古渐远。馀波末流。自应至是。然道之真伪。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0c 页 X77-0530.png
与夫说之是非。吾犹得即其言而观之。至于今则
大不然。椎鲁不文之人。冒棒喝为禅。以指经问字
为讳。何暇于诗文。轻浮躁进之士。执门户为教。方
入室操戈。是图何有于庄老。愈趣而愈下。觉六朝
宋元间。法道虽变古。犹为可观。因记二师数语。感
时之叹。莫如今也。

*** 雪庵和尚传

雪庵和尚。名暨。不知其姓。当变时 文皇入京。和尚
方壮年披剃。走西南重庆府之大竹善庆里。山水奇
绝。和尚欲止之。其里隐士杜景贤。知和尚非尝人。遂
与之游。往来白龙诸山。见山旁松柏滩。滩水清驶。萝
篁森蔚。和尚欲寺焉。景贤豪有力。亟为之寺。和尚率
徒数人入居之。听夕诵易乾卦。山中人固谓佛经。景
贤知之。不忍问。惧不能安和尚。和尚亦知景贤意。改
诵观音经。寺因名观音寺。和尚好读楚辞。时时买一
册袖之。登小舟急棹进中流。朗诵一叶。辄投一叶于
水。投巳辄哭。哭巳又读。叶尽乃返。众莫之知。景贤益
怜敬之。终不问和尚。和尚好饮不戒。日注酒一壶俟
客。客至辄饮。不则拉樵牧竖入饮。半酡呼竖儿和歌。
歌竟瞑焉而寐。和尚颀而秀爽。指柔白剪剪。落笔成
章不甚工。然意气涣发。又能感怆人。或曰。和尚为建
文时御史。死之日。其徒问。师即死宜铭何许人。和尚
张目曰。松阳。问姓名不答。有诗若干篇。

当雪庵痛哭时。若遇善知识一点。吾见其涣然冰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1a 页 X77-0531.png
释矣。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回此以学道。何道之不
克。故曰德山临济。若不出家学佛。定为曹孟德孙
仲谋无疑。世出世法一揆。惜哉。雪庵之不遇。如临
济德山者。一点化也。

*** 大善国师传

实哩沙哩卜得啰。东印土拶葛麻国王之第二子也。
父母感奇梦而生。在童真位。聪敏不凡。而百无所欲。
唯见佛法僧。则深起敬信。年十六。请命出家。遣礼孤
捺啰纳麻曷萨弥为师。薙落受具。资受学业。习通五
明。阖国臣庶。以师戒行精严。智慧明了。尊称为五明
板的达。师足迹周遍五天。从化得度者甚众。凡过道
场塔庙。必躬伸尽敬。至地涌塔。修敬卓锡。而禅塔以
久𡉏。劝国王修治。脱管心木。木下纪师名号。众咸异
之。永乐甲午。入中国。谒 文皇帝于奉天殿。应对称
 旨。命居海印寺。丁酉。奉 命游清凉山。还都。召见
武英殿。天语温慰。宠赉隆厚。授僧录阐教。命居能仁
寺。岁甲辰。 仁宗昭皇帝。举荐扬大典。师掌行。特授
师号圆觉妙应慈慧普济辅国光范弘教灌顶大善
大国师。赐金印宝冠供具仪仗。乙巳。 宣宗章皇帝。
举荐。亦命师掌行。师平生。不矜名。不崇利。外示声闻。
内修大行。遇 恩宠而志意愈谦。涉诸缘而戒行弥
确。在京师。受度弟子数千辈。各随器宇诱掖之。渐引
次升。不立遏捺。难行蹊径。使人望崖而不敢前。将化。
谓弟子不啰加实哩等曰。吾自西天行化至此。今化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1b 页 X77-0531.png
缘巳周。行将逝矣。汝等。各当善护如来大法。毋少懈
怠。言讫。俨然而寂。实宣德丙午正月十三日也。讣闻。
 上悼叹之。命有司具葬仪。阇维。收舍利于香山乡。
塔而藏之。遗命分藏清凉山。圆照寺亦建塔焉。

*** 德琮传

德琮。姓杜氏。唐拾遗子美之后也。出家崇山。自食其
力。水耕火种。两股皆有日炙痕。博通内外典。素不出
山教化。人罕知之。 成祖使中官至汴。廉得其名。还
奏于朝。适西番进一僧至。言三教九流。无不通彻。堪
为中国王者师。 上不悦曰。堂堂天朝。岂无一人可
当之。诏徵德琮至。赐金襕袈裟银钵盂。明旦普召众
僧。各坐高几。辩对其僧。谈吐出入九经。滔滔如注水。
琮讷于应对。众初疑之。有顷。忽问西僧。谛字何义。西
信应稍迟。琮乃大声训解。鸠大藏。探儒书。历示以字
学之义曰。此而不知。焉用称学。西僧羞恚。顶礼叹服
辞去。 上喜。召入赐坐。即日授左善世。为作室鸡鸣
山。以为修藏之所。年五十七。说偈示寂。 诏起塔于
山之阴。赐御祭者三。

*** 息庵观公传

慧观。别号息庵。胡忠简公铨之后也。依青原虚白镜
公为沙弥。青原深山中乡。先生陈宗舜。时来寓静。师
事之甚谨。日暮受教。繇是博通文学。既长。剃落游方。
从名德启发。沛然有所悟入。拄杖之迹。几遍寰中。居
蜀最久。蜀献王供养之。尝曰。此真道人也。府寮多老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1c 页 X77-0531.png
成名士。皆下礼于师。正统改元。初至北京。尊信者合
力。建一刹于城之东北隅。居之。参谒问道者。履满户
外。一日杨东里。造其室见函香施供相继踵。因戏之
之云。如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何。师徐曰。学人假是致
其诚。吾不可却。公何异焉。及入视之。萧然无长物。惟
忠简公。及杨忠襄。杨文节。胡刚简四公。遗像在焉。东
里又云。不犹滞于相乎。师曰。之数公。名德相高。皆山
川之毓灵。国家之元气。且胡杨世好。是四纸。吾先人
所宝。吾敢忽诸。东里叹曰。师好贤重德如此。岂寻尝
离伦绝类。自诡欺世。以为高者之伦哉。未几坐脱去。
善信塔而祀之以屋。有语录一帙。东里为书其首行
之。

*** 德然传(附道安)

德然。号唯庵。华亭张氏子。生具异相。左足下有一痣。
口能容拳。舌能舐鼻。七岁诵法华经于杭之天龙寺。
慨然有游方之志。初见石屋珙公。后参千岩长禅师。
大有契證。珙。嘱以缘在吴松。为书松隐二字与之。素
首座。以福薄不可出世为人。尔其步素公之后尘乎。
遂归里于城南。结庵以居。揭珙书为额。足不越阃者
数年。尝劙指血。命高行僧道谦。书华严经八十一卷。
 洪武初。以有道徵。未几以病还。尝曰。学佛法人。无
徒恃见地。一知半解。济得何事。顾力行何如耳。繇是
愈益精励。间亦为韵语。不与人倡和。自适而巳。有船
居诗十首。清绝可诵。又建七级塔。奉藏血书法宝。二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2a 页 X77-0532.png
十一年四月十四日。辞众。泊然而逝。塔全身于松隐
庵。法子曰道安。矢节砺行。有乃父风。常行般舟三昧。
永乐丙申。年七十七化去。遗偈云。不会掘地计天。也
解虚空打楔。惊起须弥倒舞。海底虾蟆吞月。踏翻生
死大洋。说甚沤生沤灭。

*** 妙智.明瑄二师传

妙智。号白猷。浙东杨氏子。孺时。哺以荤腥辄吐。自是
素食。杨氏固世信佛乘。一日随父诵法华经。至火宅
求解。父异之。十四出家。依灵鹫寺东林长老。林目其
颖秀欲试之。适月出。林出对曰。日瞑来看天际月。何
患无明。师指佛龛灯。应声云。烛残剔起佛前灯。管教
续𦦨。林喜曰。此子再来人也。吾所有不足以待之。因
勉令遍参。由是南造雪峰。西抵峨嵋。蹑天台雁宕。叩
参诸识。深得言外之旨。尝叹曰。佛法无深浅。但在力
行。苟无得掠虚。虽望隆佛祖。于巳何益。后入庐山。于
天池旧址。葺茅居焉。母陈氏。年七十馀。一日暴卒而
苏。语家人曰。昨至一处。见宫室严邃。叩其门。门者不
许入。指我归路。仍与偈云。八十四年狮子母。偶因风
烛悟无常。好个愚溪勤念佛。天风吹送藕花香。时师
在庐山。自号感溪云。后母果八十四岁卒。永乐戊子
秋夜。师与静主数辈向月。忽吟汪鼎新诗。庵无人守。
庚申夜。池有荷开子午花。众问何意。笑而不答。浃旬
晨起。沐浴端坐。谓众曰。今日庚午矣。偈曰。内无内外
无外。七十二年。随方不碍。撇下臭皮袋。良久曰。自在。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2b 页 X77-0532.png
遂寂。

明瑄。蜀江津人。有戒行。性至孝。尝夜卧心动。曰。是必
吾亲之故也。遂夜驰二百里至家。母果病。刲股以进。
母寻愈。感异云笼室之瑞。里有盗者。梦师领一将军。
持斧将斩之。祈哀得免。明日诣师求解。师曰。吾梦亦
然。可速悔改。不然祸及无救。后盗迷如故。一日暴疾。
连呼瑄师救我救我。无几何死矣。师年八十而化。山
下人。见五色云中。持锡飘然而去。

*** 启东白传

善启。字东白。晓庵其号。姓杨氏。苏之长洲人。杨故簪
组。累世家吴之支硎山。值兵徙北郭。父永年。母陆氏。
师甫能言通佛典。父母异之。命入无量寿院。礼永茂
为落发师。既长。屏迹龙山。穷日夜力于经史百氏不
辍。声誉隐然起。少师姚公广孝。善世洽公南洲。皆器
重之。而典记于洽公者甚久。永乐元年。主苏之永定。
六年。主松之延庆。逾年擢本府副都纲。住南禅寺。寻
应 召纂修永乐大典。预校大藏经。 赐金缕袈裟
一袭。时三殿灾。 诏求直言。师上疏陈利病。不报。一
时名人。如沈民望。王希范。王汝玉。陈嗣初。钱溥。赵宗
文。皆与师为方外交。尝遇牡丹盛开。邀集题赏。钱塘
瞿宗吉。雄于词赋。师与对垒。常用一韵往复百首。词
锋益锐。海内传焉。此师之绪馀也。正统八年十一月
八日卒。距 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即示寂之岁。弟子等奉柩。归葬于旧隐龙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2c 页 X77-0532.png
山。遵治命也。钱文通公溥。铭其塔。叙曰。夫以交之深
者知必至也。言之夥者情必厚也。昔宣德间。大理卿
胡公槩。巡抚东吴。威声大振。于师独加敬礼。时溥方
冠。欲应乡举谒公。师忽见而喜之。遂入白于公。得预
乡举。然溥亦始聆论议。察其动止。毅然一儒者。繇是
往还[款-士+止]洽。数日不见。必折简招之。简类欧语。作字有
帖意。见必肃衣。焚香啜茗。坐语移时。去则且谈且送。
或闭户发箧。出古人真迹。对阅评品。诗文皆不务蹈
袭以为奇。至论儒释之辩曰。且各为其教。又曰。东鲁
垂道。西竺见性。皆莫先于厚本。故虽离父母。养生送
死。一务从厚。与兄弟极友。爱抚诸侄。教养兼至。交四
方宿儒名缁必以诚。未尝见惰容。然非其人。亦未尝
与交此。韩子谓墨名而儒行者也。溥也荷师期待既
久。倘以馀齿。无负于斯世。则亦无负于所知矣。

(何氏丛说云。钱文通。小时即有文誉。郡中有一僧。名善启。号晓庵。有诗名能书。乃十大高僧之流亚也。永
乐中 召至京师。修大典。后为僧官。住南禅。周文襄公为巡抚。甚重之。每公事稍暇。即往南禅。与启公谈
语。时钱文通为秀才。亦与启公交款。一日学中散堂。过谒启公。以蓝衫置栏栒上。继而文襄适至。屏当不
及。文襄问之。启公因称文通之才。文襄即请相见。索其旧作。观之。大加赏识。遂为相知○何氏言巡抚。是
周。钱自云是胡。当是两时。胡前而周后)。

*** 启原传

启原。姓张氏。太初其字。日本人也。九岁祝发。习教乘。
精戒律。喜观中国文字。能指斥利病。又心慕中国名
山禅老之盛。观光之志益决。以吴元年航海而来。足
迹几遍寰宇。叩诸禅蒙印可。 洪武丙寅。入安固梅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3a 页 X77-0533.png
公洞。见四山环翠。两石相沓。中虚若禅龛。相对怅然
曰。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此地可息吾
足矣。是山久为虎蟒之窟。樵斧不入。荆棘弥天。自师
居之。诸孽屏息。山下居民。时见峰顶有光。稍来亲近。
不数年遂成丛席。闻风访道者。尝数百人。永乐丙戌。
立生塔于院南。以为退修待寂之所。曰吾老矣。自为
之无累后人。明年三月一日清晨。礼佛毕。入塔端坐。
众奔视。巳逝矣。宣德间。开塔见。头发披垂。指甲曲绕。
闻风雷震仍闭之。师有语录三卷。会通儒释。言道无
滞也。

*** 复见心传(如筏)

来复。字见心。豫章丰城王氏子。以日南至生。故取易
卦语识之。有志行清净行。欲绝尘独立。遂归释氏。与
同袍恭肃翁。誓屏诸缘。直明涅槃妙旨。久之。窥见全
体无碍。然未以为至。走双径。谒南楚悦禅师。自陈厥
故。当机交触。如鹘落兔走。不间一发。悦。深然之。留司
内记。越三载。复约标士瞻。修西方净土。于吴天平山。
刻期破障。比禅观尤力。浙省右丞相达公九成。慕师
精进。起住苏之虎丘。辞不赴。会兵起。避地会稽山中
慈溪。与会稽邻壤。中有定水院。直东海之滨。幽阒辽
夐。可以缚禅。复延师出主之。师为起其废。禅门典礼。
依次举行。瓶锡翩翩来萃。乞食养之。共激扬第一义
谛。寻以干戈载途。不能见母。作室寺东涧。取陈尊宿
故事。名为蒲庵。示思亲也。自时厥后。鄞人士。请师居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3b 页 X77-0533.png
天宁寺。时寺为戍军营。子女[狂-王+(廿/(土*自*土)/ㄆ)]杂。其亵楼尤甚。师言
于帅。阃移其屯。斥群奴。汛扫建。治其弊坏。一还旧贯。
师望日以重。大夫士交疏劝。主杭之灵隐。适有 诏
徵高行僧。师两至南京。 赐食内廷。慰劳优渥。洎建
普荐会。师奉 敕升座说法。辞意剀切。闻者咸有警
云。师敏朗渊毅。非惟克修内学。形于诗文。气魄雄而
辞调古。有识之儒。多自以为不及。其推师者。李谕德
好文。则曰。任道德为住持。假文字为游戏。陈状元祖
仁则曰。禅源妙悟。教部精探。内充外肆。僧中指南。至
于楚国。欧阳文公玄。潞国张公翥。见诸觚翰间者。奖
予为尤至。学士宋公濂。至称其文。如木难珊瑚之贵。
公卿大夫。交誉其贤。 皇上诏侍臣。取而览之。褒美
弗置。当今方袍之士。与逢掖之流。鲜有过之者焉。
 洪武二十四年。遂罹于难。噫是亦数也巳(时。山西太原捕得胡
党。僧智聪。供称胡惟庸谋举事时。随泐季潭。复见心等。往来胡府。二公繇是得罪。泐责服役造寺。师遂不免焉)。
师在定水时。手度弟子。曰如筏者。戒行端谨。通内外
典。善书能吟。雅为缁林白眉。永乐中。两膺 召。命尝
住奉化之岳林。及抚州之翠云。有翠云稿。年八十五。
归永明终焉。

*** 如[氶/巴]传

如[氶/巴]。号蔤庵。嘉禾姜氏子。母殷氏。感吉梦而娠。师生
而秀异。不乐处俗。依真如衡宗继公为师。继。故义苑
白眉。师深造堂奥。徐知文字非究竟法。以景泰庚午。
至杭。参空谷隆公于修吉山。问露柱因缘。谷良久曰。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3c 页 X77-0533.png
此是说不得底自会去。久之。谷亡。自惟失怙。始专心
净土法门。自利利人。一归乎是。以至劝人念佛。数以
米一粒一声。积二百斛。炊饭以供众。散施佛图若干
万。如此多历年所。师尝以五灯会元。篇帙浩重。未摄
略机。遂锐意抄简。以为务使揽要知归。不在繁文也。
书成。目曰禅宗正脉。学者便之。阅览之次。至杜鸿渐
无住禅师庭树鸦鸣处。似有省。曰果然是说不得
底。师素有琢磨静行。无浮滥之习。虽年老而进道益
力。不以略有所见。便自休歇。道无尽。吾不可有尽求
也。晚年罄衣钵。刻缁门警训。与年相若者共之。意可
见矣。后终于本山。

*** 天印持公传

能持。闽之延平人。出家于天宁光孝寺。习经目过成
诵。天宁非禅者居。所事阘茸。师弃去而游方。殆遍名
山。亲近诸名宿。后于海舟慈公言下有省。无出世意。
寻归故里。结松关自休。造进日深。人无从津测。后学
众四集。师亦不能终靳其说。小师随说而录。目曰天
印语录。天印。师号也。又有彻空内集。洞云外集。皆直
透玄微。不露蹊径。人谓师善为鸣道。师如不闻。年八
十一。集众告寂曰。父子上山。各自努力。个事如何。天
雨地湿。且云。吾死且无葬。三年后某日。有大星自东
过西。葬吾时也。既寂。徒众安其蜕草堂竹轿中。矻坐
如生人。虽盛夏。蝇蚋不侵。无秽气。至其时。众曰。曩所
言幻语也。言未毕。有星大如斗。从东入西。声轰然而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4a 页 X77-0534.png
没。众大惊。遂葬之。署曰天印禅师。

*** 了用.德潮.无碍三师传

了用。号雪机。姓张。遂宁人。初为应教。偶出遇天渊和
尚。谓之曰。观子气韵堪出家。师曰。吾犹为俗人耶。渊
曰。行俗事为俗人。讵在发之有无。遂感悟。弃所业。一
衲从渊学禅。久之有得。人欲挽师出世。师摇手曰。不
入这[袖-由+呆]社。因结庵而隐。赋诗云。傍树修庵倚翠岑。烟
霞缭绕白云深。愚痴祗合栖泉壑。潦倒何妨论古今。
怪石溪边涂去迹。浮岚岩下绝来音。太平世界元无
事。空自劳劳向外寻。七十二岁。卒于山庵。

德潮。号普光。姓陈。其先浙人。 国初。从父廉宦游。遂
家于蜀。师生多异徵。出俗。从珠玉山无际禅师游。三
年。得际首一肯。乃入永兴山。卓庵居静。草衣木食。造
诣难量。山高峻苦无水。师入定。觉石中泠泠声。随以
杖点之。泉涌出。今耳泉是也。且预知未来事。奇迹颇
多。师固自秘之。人不得而传。八十九而寂。

无碍。信阳人。有至行。持一钵入南岳天柱峰狮子崖。
崖中仅容木榻。无碍。坐木榻。啖野菜。不谷食者七年。
邑人闻而造焉见之。为之吐舌。乃谋所居。共力新南
台寺以处之。弘治间。太崖李公游衡山。所称有僧崖
居食生菜。衣百结如粟穗。见人嘿嘿者。即无碍也。野
云孤鹤。飘飘然无与于斯世。一时名公多重之。瘳道
南太守乔瑛。御史刘旸等诸公。皆有诗赠。脊梁直脚
跟稳。三师高风。居然可想而见也。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4b 页 X77-0534.png

*** 宗林传(附智淳)

宗林。字大风。朽庵其号。杭人也。幼孤。母忧其不能自
立。舍送普宁庵。事某师为童子。诵经执务。能得师欢
心。及长。精戒行。起息必慎。不妄与人交。交必以道。能
诗文。不漫作。作必惊人。性至孝。虽出家。孜孜以母为
念。曰戒不忘亲也。自是流誉遂达 宸听。弘治中。被
徵入京。 命为登坛大戒主。为学佛者师。又 敕提
督五台山。校正清凉通传入藏。正德改元。 赐紫衣
玉带。大宗师之号。西直门外大香山寺。立宗师府居
之。虽际荣盛。处之若无。淡如也。有诗云。天命传来墨
未乾。栉风沐雨上长安。低头懒进三公位。洗足羞登
万寿坛。闻戒故多持戒少。承 恩虽易报 恩难。何
如只向山中住。松竹萧萧共岁寒。师倦于津梁。 奏
乞南还。得请喜。而有诗云。再拜下 丹宸。衣香 御
路新。九门三月雨。千里一归人。马踏残花路。莺啼细
柳春。因思头白母。心火热如焚。二诗可以想见林为
人矣。

前是。杭有智淳者。亦以戒行著声。尝于灵芝寺说戒。
受从颇众。正统间。被徵为登坛大宗师。至景泰六年。
沐浴坐化。 上遣礼部赵勖 谕祭。碑石现存灵芝
寺中。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第 534c 页 X77-053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