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 广慧及禅师传¶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68a 页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习禅篇

*** 明 广慧及禅师传

智及。字以中。苏之吴县顾氏子。入海云院祝发。受具
戒。闻贤首家讲法界观。往听之。未及终章。莞尔笑曰。
一真法界。圆同太虚。但涉言辞。即成剩法。遂走建业。
谒广智于龙翔。微露文彩。广智赏异之。尤为闽国王
清献公所敬。有同袍屿上人者。诃之曰。子才俊爽若
此。不思荷负大法。甘作诗骚奴仆乎。无尽灯偈所谓。
黄叶飘飘者。不知作何见解。师舌禁不能答。即归海
云。胸中如碍巨石。踰月。忽见秋叶吹坠于庭。豁然有
省。喜不自胜。乃走径山。见元叟。叟勘辩之。师应对无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68b 页 X77-0468.png
滞。遂命执侍。迁主藏室。至正壬午。行院举师。出世昌
国隆教。转普慈。未几。行省达识公。延主净慈。兵燹之
馀。艰窘危厉。人所不能堪。师运量有方。轨范峻整。绰
有承平遗风。迁主双径。 皇明龙兴。诏。有道硕僧集
天界。师居首焉。以病不及召对。 赐还穹窿山。即海
云也。戊午八月。忽示微疾。至九月四日。书偈而逝。其
徒。以遗骨藏山之阴。分爪发归径山。于无等才公塔
左瘗焉。阅世六十八。腊五十一。师长深山立。昂然如
孤松在壑。威令严肃。其下无敢方命。故所至百废具
兴。然处事达变。接引后进。又如春风时雨之及物。使
人不自知。元帝师。以为贤。锡师六字师号。曰明辩正
宗广慧云。

*** 玉泉琏禅师传

宗琏。合州石照人。董氏子。幼时有僧过其家。目师爽
异。指灯试问之曰。灯照汝。汝照灯耶。师曰。灯亦不照
我。我亦不炤灯。中间无一物。两处见功能。僧讶之。勉
令参访。历丛席。后于月庵果公言下知归。开法于玉
泉。扁其室曰穷谷。刘𨪆镇荆南。造访问其命名之义。
师曰。心尽曰穷。性凝曰谷。随响应声。不疾而速。其应
对机辩。类如此。不减皓公也。尝云。此事不在有言。不
在无言。不碍有言。不碍无言。古人垂一言半句。正如
国家兵器。不得巳而用之。横说竖说。秖要控人入处。
其实不在章句上。今时不能一径彻證根源。秖以语
言文字。而为至道。一句来。一句去。唤作禅道。正似郑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68c 页 X77-0468.png
州出曹门。从上宗师会中。往往真个以行脚为事者。
才有疑处。便对众决择。祇一句下。见地明白。造佛祖
直指不传之宗。与诸有情。尽未来际。同得同證。犹未
是泊头处。岂是空开唇皮胡言汉语来(云云)。如此开
示。亦剀切条明。能作人之气。未详师所终。

*** 月林镜公传

月林镜公。杭人也。少颖异。稚龄出家剃染。专意净业。
间叩名硕。俾参本来人。久之有省。偈曰。本来人。本来
人。无胸无头作么寻。蓦然揪着个鼻孔。试勘元来是
白丁。硕见睨视曰。可是。师与一掴。繇是名振一时。出
世住径山。当第八十代也。进士张公宁。疏词曰。宓以
舞凤飞龙。五结青莲于天目。灵鸡驯兔。一鉴光彻于
祖师地。既白灵天其有待。恭惟。新命径山堂上大和
尚镜公月林禅师。瑞芝三秀。古柏十围。得正度于无
传。嗣妙法于东屿。顷者五百间。清风净扫。人望方归。
迩来三千年。优钵猛开。王气犹在。起龙瞑于下界。兴
象教于中衰。丞相开选佛场。和尚悟出世法。乘流而
行。遇径而止。命当年国一。亦起于昆山。容首度坡仙。
重游于方丈。凡吾方外之友。尽赞僧中此郎。师住径
坞。行止虽失传。然想见其人。致时贤咏叹如此。是必
有大过人者。不然堂堂海内名山。天龙瞻仰之位。岂
空乏者。所能承当耶。正德乙卯归寂。年八十六。塔凌
霄峰之东崖。

*** 复原报公传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69a 页 X77-0469.png

福报。字复原。台之临海人。姓方氏。禀父母命。往杭之
梁渚崇福院出家。时石湖美公。主净慈。一见器之。为
祝发。径山元叟端禅师。门庭严峻。师以巳事未明。往
咨决之。叟问。近离何处。曰净慈。叟云。来何为。曰久慕
和尚道风。特来礼拜。叟云。赵州见南泉作么生。曰头
顶天。脚踏地。叟云。见后如何。曰饥来吃饭睡来眠。叟
云。何处学得这虚头来。曰今日亲见和尚。叟颔之。命
居侍司。升掌藏钥。久之。出世慈溪之庐山。越州之东
山。四明之智门。 洪武初。被有道徵。与径坞以中及
上竺日章称赴京。馆天界。屡入 内庭。应对称 旨。
留三年。赐还智门。庵于寺东。扁曰海印。为终焉之计。
俄径山虚席。强师补其处。说法云。举一不得举二。放
过一着。落在第二。古人恁么说话。正是抱赃叫屈。东
山即不然。举二不得举一。放过一著。落在第七。到这
里须知有向上一路始得。如何是向上一路。良久云。
莫种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总不妙。前住山象原。经
始佛殿。未就而终。师力完之。其费。则出于姑苏葛德
润氏。忽一日得疾。甚革。侍者请偈。师叱曰。吾世寿尚
有三年。巳而果然。及化之日。拍手曰。阿呵呵。大众是
甚么看取。竟寂。年八十四。窆全身于寂炤之右冈。

*** 楚石琦禅师传

梵琦。楚石其字也。小字昙耀。明州象山人。姓朱氏。父
杲。母张氏。张梦日坠怀而生。师方在襁褓中。有神僧
摩其顶曰。此佛日也。他时能炤烛昏衢乎。人因名之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69b 页 X77-0469.png
为昙耀云。年七岁。灵性颖发。读书即了大义。或问所
嗜何言。即应声曰。君子喻于义。至于属句仿书。皆度
越馀子。远近号为奇童。九岁弃俗入永祚。受经于讷
翁谟师。寻依晋翁询师于湖之崇恩。询师。师之从族
祖也。赵魏公。见师器之。为鬻僧牒。得薙染为沙门。继
往杭之昭庆。受具足戒。年巳十有六矣。询师迁住道
场。师为侍者。居亡何。命司藏室。阅首楞严经。至缘见
因明暗成无见处。恍然有省。历览群书。不假师授。文
句自通。然胶于名相。未能释去缠缚。闻元叟端公倡
道双径。师往问云。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其意何如。元
叟。就以师语诘之。师方拟议欲答。元叟叱之使出。自
是群疑塞胸。如填钜石。会英宗诏。粉黄金为泥。书大
藏经。有司以师善书。选上燕都。一夕闻西城楼鼓动。
汗如雨下。拊几笑曰。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因成
一偈。有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翩
然南旋。再入双径。元叟。见师气貌充然。谓曰。西来密
意。喜子得之矣。遽处以第一座。且言。妙喜大法。尽在
于师。有来参叩者。多令师辨决之。元泰定中。行宣政
院。稔师之名命。出世海盐之福臻。遂升主永祚。永祚
师受经之地。为创大宝阁。范铜铸贤劫千佛。而毗卢
遮那。及文殊师利。普贤。千手眼观音诸像。并寘其中。
复造塔婆七级。崇二百四十馀尺。功垂就。势偏将压。
师祷之。夜乃大风雨。居氓闻鬼神相语。曰。天宁塔偏。
亟往救之。迟明。塔正如初。迁杭之报国。转嘉兴之本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69c 页 X77-0469.png
觉。更搆万佛阁。九楹间。宏伟壮丽。俨如天宫。下移人
世。帝师嘉其行业。赐以佛日普炤慧辩禅师之号。佛
日颇符昔日神僧之言。识者异焉。会报恩光孝虚席。
佥谓报恩一郡巨刹。非师莫能居之。师勉徇众请而
往。寻退隐永祚。筑西斋。为终焉之计。至正癸卯。州大
夫。强师主其寺事。时塔燬于兵。师重成之。景瓛为铸
宝壶冠于颠。感天花异香之祥。师举景瓛为代。复归
老于西斋。入我 明洪武元年。 诏江南大浮屠十
馀人。于蒋山禅寺。作大法会。师实预其列。升座说法。
以耸人天龙鬼之听。 上大悦。二年春复如之。锡宴
文楼下。亲承 顾问。暨还。出内府白金以赐。三年之
秋。 上以神鬼情状。幽微难测。意。遗经当有明文妙
柬。僧中通三藏之说者问焉。师以梦堂噩公。行中仁
公对。同馆于大天界寺。 上命仪曹劳之。既而援据
经论成书。将入朝敷奏。师忽示微疾。越四日。趣左右
具浴更衣。索笔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
鸣。西方日出。书毕谓梦堂曰。师兄。我将去矣。梦堂曰。
子去何之。师曰。西方尔。梦堂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
耶。师厉声一喝。泊然而化。时禁火葬。礼部以闻。 上
特命从其教。茶毗之馀。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设利
粘缀。遗骨累累然如珠。弟子奉骨及诸不坏者。归海
盐。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葬焉。世寿七十五。僧腊六
十三。其说法机用。则见于六会语。其游戏翰墨。则见
于和天台三圣。及永明寿陶潜林逋诸作。别有净土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0a 页 X77-0470.png
诗。慈氏上生偈。北游凤山西斋三集。通合若干卷。并
传于世。师为人。形躯短小。而神观精朗。举明正法。滂
沛演迤。有不知其所穷。凡所涖之处。黑白向慕。如水
归壑。一弹指间。涌殿飞楼。上插云际。未尝见师有作。
君子谓师。纵横自如。应物无迹。山川出云。雷蟠电掣。
神功收敛。寂寞无声。繇是。内而燕齐秦楚。外而日本
高丽。咨决心要。奔走座下。得师片言。装潢袭藏。不翅
拱璧。师可谓无愧妙喜诸孙者矣。

*** 灵隐性原明禅师传

慧明。字性原。别号幻隐。台之黄岩项氏子。母陈氏。七
岁患疽。几死置床上。忽不见。巳而求得之。问其故。曰。
顷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识者。知师为天神所祐矣。
既长。不甘处俗。往依温之宝冠东山鲁公出家。谒竺
元道公于仙居紫箨山。咨问心要。不大省发。去参径
山元叟。叟问。东岭来西岭来。指草鞋对曰。此是三文
钱买得。叟曰。未在更道。师曰。某甲只如此。和尚如何。
叟曰。念汝远来。放汝三十棒。师乃悟其旨。久之。遂罄
底蕴。执侍掌藏钥。未几。出世邺之五峰。迁金峨。 洪
武五年。与泐季潭。同奉 诏入京。季潭被 旨住天
界。延师居第一座。提纲举要。得表率丛林体。俄而补
金山。十一年升住灵隐。学徒坌集。宗道大振。师始至。
经画大雄殿。仅一载而落成。巍然山峙。尝室中垂语
曰。莲华峰。被蜉蝣食却半边。为何不知。又云。冷泉亭
吞却壑雷亭即不问。南高峰与北高峰斗额。是第几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0b 页 X77-0470.png
机。罕有契之者。住灵隐十周寒暑。无何寺火无孑遗。
逮捕。或劝师早自为计。师不顾。怡然诣有司。未鞫。即
庑下说偈。端坐而逝。寿六十九也。

*** 天镜净禅师传

元净。字天镜。别号朴隐。越之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
师初以童子出家。领昭庆濡律师戒。嶷然有远志。韩
庄节公性。教之为文。伸纸引墨。思源源不可遏。公深
加叹赏。既而从天岸济法师。习天台教。尽得其学。台
宗诸老。竞以书聘之。欲令出门下。师不从。元叟端公。
说法双径。人尊之为当代妙喜。师往从之。入门。叟厉
声一喝。师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复问
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遂录为子。使掌记室。久之。游建
业。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全悟门风高峻。不轻许
可。见师特甚称之。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尤
称之。留九十日而还。他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
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其同辞称师。无异于虞公。
名闻行宣政院。元至正十六年。请师出世会稽长庆
寺。升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师以气
衰。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即山阴和塔是
也。我 太祖龙兴。师与钟山法会之选。与东溟目公。
碧峰金公。特被召入 内庭。从容问道。 赐食而退。
巳而辞归和塔。若将终身焉。未几。灵隐虚席。诸山交
致疏币。延师主之。师不得巳而赴。未及期年。而崇德
之祸作矣。师入院。甫浃日。寺之左右序言曰。寺政实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0c 页 X77-0470.png
繁乏。都寺僧司之。师曰。若等盍选其人乎。众咸曰。有
德现者称多才。昔掌崇德庄田。能辟其莱芜。以食四
众。倘以功举。谁曰不然。师诺之。先是。勤旧有闻。歆现
之获田利。率无赖比丘。请于前主僧代之。及现之被
选也。大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
不问。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讯鞫既得实。以师
为寺长。失于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师。或谓师曰。此
三年前事尔。况师实不知。且不识闻。宜自辩诉可也。
师笑曰。定业其可逃乎。至部。部主吏问曰。现之犯禁。
尔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师即操
觚如吏言。尚书暨侍郎览之大惊。咸曰。师当今名德
也。恶宜有是。荐审之务得其情。师了无异辞。于是。皆
谪陜西为民。闻亦大悔。且泣曰。闻草芥耳。岂意上累
师德。蚤知至此。虽万死不为也。师弗顾。行至宝应。谓
从者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夜宿宁国
寺。寺住持。故师旧识。相见甚欢。师女弟之夫陈义安。
宦移凤阳。以道经寺中。师悦曰。吾遗骸有所托矣。是
夕共饭。犹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有惫色。明旦。忽端坐
合爪。连称无量寿佛之名。泊然而逝。实 洪武十一
年正月十九日也。义安等。为其龛敛。以俟师之季父
至。道衋然伤心。遣其法孙梵译。走宝应携骨而还。骨
间舍利。丛布如珠。县大夫。及荐绅之流来观。皆叹息
而去。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焉。寿六十七。腊
五十三。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师容貌魁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1a 页 X77-0471.png
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
性尚风义。断江恩公。与师缔忘年交。断江卒。师为刊
布诗集。复请虞公铭其塔。三主名山。起费补坏。具有
成绩。其敷阐大论。发挥先哲。释门每于师是赖。千百
人中。不能一二见焉。竟以无罪谪死。苟不归之于定
业。将谁尤哉。

*** 梦堂噩公传

昙噩。字无梦。自号酉庵。慈溪王氏子。祖申。举进士于
宋。父禄。任于元。母周夫人。师生六岁而丧父。夫人命
从乡校。师游气岸高。骞有一日千里之意。无书不探。
学文于胡长孺。藻思浚发。纵横逆顺。随意之所欲言。
声名顿出诸老生上。巳而心有所感。叹曰。攻书修辞。
此世间相尔。曷若求出世法乎。遂别夫人。走长芦礼
雪庭传公。薙发为僧。春秋二十有三矣。具戒后。游心
于教。复弃教而即禅。及雪庭迁灵隐。师往侍焉。雪庭
示寂。元叟端公。来补其处。元叟。风规严峻。非宿学之
士。莫敢闯其门。师直前咨叩。了无畏惧。机锋交触。情
想路绝。自一转至于六七。语愈朗烈。元叟欣然颔之。
延佑初。诏建水陆大会于金山。名浮屠贤士大夫毕
集。师佐元叟。敷陈法要。及与群公辩论。义趣英发。莫
不推敬。镇南王闻之。延至广陵。尊礼备至。弥年方遣
重纪。至元五年。浙东帅阃。合府公邑令。请师出世庆
元之保圣。再迁慈溪之开寿。三转于国清。师所至。皆
以荷担大法为巳任。煅炼学徒。孳孳如不及。多有开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1b 页 X77-0471.png
悟之者。瑞龙院。易甲乙住持为禅刹。师为开山。院因
赖以增重。直与名伽蓝相齐。海上飓风发。骤雨如注。
层楼修廊俱仆。师所居亦就压。人意师齑粉矣。亟撤
其覆索之。一钜木横支榻上。师危坐其下。若神物为
之护者。师凡四坐道场。去留信缘。皆略无凝滞。不久
引退。丛林慕其名德之高。每辟室以居之。师教戒诸
徒曰。吾与尔等。研究空宗。当外形骸忘寝食。以消累
劫宿习。然后心地光明耳。自是日唯一食。终夜凝坐。
以达于旦。 洪武二年。就有道徵。馆于天界寺。既奏
对。 上悯其年耄。放令还山。越四年。无疾而终。年八
十有九矣。遗言云。三界空华。如风捲烟。六尘幻影。如
汤浇雪。亘古亘今。唯一性独存。吾之幻躯。今将入灭。
灭后阇维。煅骨为尘。不可建塔以累后世。师修身广
颡。昂然如鹤峙鸡群。文思泉涌。有持卷轴求诗文者。
积如束笋。当风日晴美。从容就席。纵笔疾挥。须臾皆
尽。长短精觕。无不合作。袁文清公。尝指师谓人曰。此
阿罗汉中人也。观其为文。骎骎逼古作者。渡江以来。
诸贤蹈袭苏李。以雄快直致为誇。相帅成风。积弊几
二百年。不意山林枯槁之士。乃能自奋至于斯也。翰
林学士张公翥曰。噩师。仪观伟而重。戒行严而洁。文
章简而古。禅海尊宿。今一人耳。其为缙绅所推许。类
若此。师平生著作甚富。悉不存稿。晚年重修历代高
僧传。笔力遒劲。识者谓。有得于太史迁。日本国王。虽
僻在东夷。亦慕师道行。屡发疏迎致之。师坚不往。王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1c 页 X77-0471.png
与左右谋。欲劫以归。浙江宣慰使完者都。藏之获免。
自是厥后。凡遇师手迹。必重购之而去。且诧其能放
异光云。其为海外所钦重如此。

*** 泐季泐传

宗泐。台之临海人。字季潭。别号全室。八岁从诉笑隐
学佛。十四薙落。二十受具。洪武四年。住径山。 太祖
高皇帝。徵江南有道浮屠。师应召称 旨。命住天界。
 上。丕建广荐法会。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宿斋室。却
荤肉不御者一月。服皮弁搢玉圭。上殿面大雄氏。行
拜献礼者三。 诏集幽爽引入殿。致三佛之礼。 命
师升座说法。 上临幸。赐膳无虚日。每和其诗。称为
泐翁。十年冬。 诏师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制赞
佛乐章。丁巳。奉使西域还朝。授右街善世。因命育发。
将授以儒职。师姑奉命。至发长。 上召而官之。师再
辞求免。愿终释门。 上嘉叹从之。赐免官说以旌其
志。相城道衍。负奇志。摇膝高吟。傍若无人。师每正色
责之曰。此岂释子语耶。学士宋公濂。尝赞师像曰。笑
隐之子。晦机之孙。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證大智
慧。足以摄伏魔军。悟四喝二玄于弹指。合千经万论
于一门。向上关。如涂毒鼓。挝之必死。杀活机。类金刚
剑。触之则奔。屡镇名山。教孚遐迩。 诏升京刹。名溢
朝绅。夙受记于灵山之会。今简知于 万乘之尊。云
汉昭回。 天章锡和于全帙。宠恩优渥。 玉音召对
于紫宸。屹中流之砥柱。转大地之法轮。信为十方禅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2a 页 X77-0472.png
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耶。后追治胡惟庸
党及师。著做散僧。执役建寺。徐察其非辜取还。复领
右善世。居无何。以老赐归槎峰。渡江示寂于江浦之
石佛寺。师博通古今。凡经书过目辄成诵。善为词章。
有全室集。行于世。国初高僧师。与复见心齐名。见心
疏放。师谨密。故其得祸为尤轻。噫。亦幸耳。

*** 孤峰德禅师传

明德。号孤峰。明之昌国朱氏子。其父有成。母黄氏。父
与普陀山僧玠公交。玠闻鸡声入道。凡说法。必鼓翅
为鸡号。玠亡巳久。母梦玠来托宿。觉而有娠。历十四
月而生。不好戏弄。每跏趺端坐。十七为大僧。慨然有
求道之志。首谒竺西坦公于天童。复见晦机熙公于
净慈。二老首肯之。而师弗自是也。繇是。益自策厉。以
必證为期。抵双林。见明极俊公。一见之顷。埙篪恊应。
命司藏钥。会日本遣使。迎明极为国师。师送至海滨。
而竺田霖公。亦自雪窦至。见师气貌不凡。延归山中。
以第一座处之。自是群疑顿释。且邀仲芳伦公。结庵
于桃花坞。相与激扬。暇则翻阅华严经。足不踰户限
者凡五载。名称日闻。竺田叹曰。人天眼目。俨然犹在。
行宣政院。请住松江之东禅。然香以嗣竺田。不忘所
證也。再迁集庆之保宁。一坐十五夏。煅炼来学。曲尽
善巧。有馀力则为之兴废补坏。细大不遗。令誉益彰。
一时名荐绅。莫不愿与师交。三迁湖之道场。阅二年。
会净慈虚席。行省丞相康里公固。迎师主之。当元季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2b 页 X77-0472.png
戎马纷纭。国事巳不可为矣。逮入 圣朝。师以耄年
谢归道场竹林庵。一日示微疾。戒其徒。勿令四众衣
麻哭泣。索觚书偈而逝。寿七十九也。茶毗。顶骨不坏。
舍利累累。出灰烬中。塔于东冈。学士宋景濂。为之铭。

*** 介庵良大师传

辅良。字用贞。介庵其号。苏州吴县范氏子。文正公之
十叶孙也。年十五。依迎福院薙染圆具。时笑隐。住集
庆之龙翔。法道宣振。师往见之。问答之际。棒喝兼施。
凡情顿丧。他日笑隐拈语诘之。师发言愈厉。笑隐哂
曰。得则得矣。奈第二义何。师弗懈益虔。久之。乃契入。
云空川流。了无留碍。笑隐曰。乃知吾不尔欺。出世秀
之资圣。越之天章。移杭之中天竺。时海内大乱。兵燹
相仍。南北两山诸刹。皆化为烈焰。灵隐古称绝胜觉
场。凉烟白草。凄迷于夕照之间。过者为之兴叹。康里
公。为浙行省丞相。妙拣名僧能任起废者。莫师为宜。
恳命居之。师既至。剪剔荆丛。葺茅为庐。以栖四方学
者。虽当凋零之秋。开示徒众。语尤激切。其言有曰。达
磨一宗。陵夷殆尽。汝等用力。如救头然可也。然百千
法门。无量妙义。于一毫端。可以周知。如知之变。大地
为黄金。受之当无所让。否则遗素餐之愧矣。岁月流
电。向上之事。汝等急自进修。参学之士。多有因其语
而入者。化缘既周。手疏衣赀。入公帑散交游。顾谓左
右曰。翌日巳时吾逝矣。及期澡浴。坐而寂。师性简直。
虽面折人过。而胸中无留物。与人交。无少长。一以诚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2c 页 X77-0472.png
相遇。所造偈词。初不经意。而语出浑成。有若宿搆。举
扬大法。不务缘饰。而西来之旨自明。复以净土观门。
若海舟航时。兼修之未尝少怠。其所见。盖卓然云。

*** 南石文琇禅师传

南石文琇禅师。儒释兼修。宗说俱妙。负超卓之才。怀
奇伟之气。行中仁公。住灵岩。得和尚。犹慈明之得黄
龙也。后和尚出世。瓣香嗣公。不忘所自。初住苏之普
门。次灵岩。三迁主万寿。未几。退隐吴淞之上日。与山
翁野老。说无义语为乐。而大忘人世也。逮我明 圣
天子即位。 诏天下儒释道流深通文义者。纂脩
 大典。和尚应 诏而起。留京三年。书完。值 国家建
报恩大斋会。和尚预焉。居无何。杭之住持缺席。僧录
日公。举非南石和尚不可。于是。欣然遂行。南州溥洽
赠以诗云。缁袍如水赴瑶京。爱子相过双眼明。岂有
文章追李杜。敢言传习到台衡。青灯夜雨寒窗约。黄
叶秋风故国情。见说生公还聚石。扁舟早系阖闾城。
 洪武十一年。 皇上以万机之暇。悯念吾徒为佛
弟子者。鲜能精通教典。深究禅学。得颁 睿旨。俾习
般若心经。金刚楞伽。昼则讲演。夜则坐禅。务期晓达。
师因说七偈以赞。初首云。 圣皇亲受灵山记。手执
金轮 御万方。 诏谕僧徒令讲习。丛林顿觉有辉
光。末首云。穷通教典与参禅。是大因缘非小缘。幸遇
 圣君能注意。吾徒何事不加鞭。有普门灵岩径山
语录。及佛祖赞一卷。行世。后未考所终。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3a 页 X77-0473.png

*** 白庵金禅师传

力金。字西白。吴郡姚氏子。七岁颖悟异常。一日请于
母曰。儿患世相起灭不常。将求出世间法。可乎。母曰。
出家甚苦。尔年幼。岂能堪之。曰。儿心乐之。自无苦也。
请之不巳。母知其志不可夺。俾依吴县宝积院道原
衍法师。后见古鼎铭公于径山。悟人甚深。声光烨烨。
起丛林间。至正丁酉。出世住苏之瑞光。会嘉兴天宁
寺灾。郡守贰咸以非师不足起其废。具币遣使。力迎
致之。师至。未久。俨如兜率天宫下现人世。经过者。无
不瞻礼赞叹。帝师大宝法王。贤师之行。授师以徽号。
师自幼丧父。唯有母存。乃去城一舍。筑孤云庵。以奉
养焉。或议之。师喻之曰。尔不见编蒲陈尊宿乎。何言
之易易也。洪武改元。有 旨。起师住持大天界寺。万
机之暇。时召入内庭。奏对多称 旨。盖师精通西竺
典。及东鲁诸书。其与荐绅谈论。霏霏如吐玉屑。故咸
乐与之游。四年命师总持钟山法会。凡仪制规式。皆
堪传永久。寻以母年耄。举径山泐公自代。复还庵居。
五年冬 诏。复建会如四年。 大驾临幸。诏师阐扬
第一义谛。自公侯以至庶僚。环而听之。靡不悦服。一
日忽示弟子曰。吾有夙因未了。必当酬之。汝等勿以
世相遇我。未几示微疾。谢去医饮药食。委顺而化。茶
毗。舍利无算。观者竞取之而去。师神观秀伟。智辩纵
横。以宗教为巳任。不畜私财。得财施辄举以给贫者。
诚法门之伟人也。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3b 页 X77-0473.png

*** 觉原昙禅师传

慧昙。字觉原。天台人。依越之法果寺。时广智笑隐䜣
公。说法中天竺。师造焉。备陈求道之切。广智斥曰。从
外入者。决非家珍。道在自巳。岂向人求耶。师退。凝然
独坐一室。久之无所入。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话。师
大悟曰。佛法落我手矣。广智曰。尔见何道理。敢尔大
言。师展双手曰。不直一文钱。广智颔之。丙申。王师定
建业。师谒 上于辕门。 上见师气貌异。尝叹曰。此
福德僧也。命主蒋山太平兴国禅寺。时当俭岁。师化
食以给。其众无阙乏者。山下田人。多欲𨽻军籍。师惧
寺田芜废。请于 上而归之。山之林木。为樵所剪伐。
师又陈奏。 上封一剑授师曰。敢有伐木者斩。山木
赖以全。踰年丁酉。改龙翔为天界。 诏师主之。每设
广荐法会。师必升座。举宣法要。 车驾亲帅群臣幸
临。恩数优渥。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先
是。僧堂寮库。有司权以贮戎器。久而不归。 上见焉。
亟命出之。洪武元年。开善世院。秩视从二品。特授师
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住持大天界寺。统诸山
释教事。降 诰命。俾服紫方袍。章逢之士。以释氏为
世蠹请灭除之。 上以其章示师。师曰。孔子以佛为
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释。非释必非真儒也。
 上亦以佛阴翊王度。却不听。庚戌夏。奉使西域。辛
亥秋。至省合剌国。布宣 天子威德。其国王喜甚。馆
于佛山寺。待以师礼。一日呼左右谓曰。予不能复命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3c 页 X77-0473.png
矣。跏趺端坐。夜参半问云。日将出否。曰未也。巳而复
问。至于四三。曰日出矣。恬然而逝。其日盖丙子云。踰
五日颜貌如生。王大敬叹。斲香为棺。聚香代薪。筑坛
而茶毗之。师广颡丰颐。平顶大耳。面作红玉色。耳白
如珂雪。目光烂烂射人。学者见之。不威而慑。及即之
也。盎然而春温。其遇禅徒。随机而应。未尝务为奇巧。
闻者自然有所悟入。虽位隆望重。恒处之若寒素。无
毫发自矜意。为人寡言笑。喜怒任真。不能以贵贱异
其颜色。然毗翊宗教。无一息敢忘。广厦细旃之间。从
容 召对。据经持论。每罄竭蕴蓄。松园之复释道私
租之免。皆师之所请也。

*** 一源宁公传

永宁。一源字也。自号虚幻子。淮东通州朱氏子。朱氏
故宦族。六岁入乡校。能了经籍大义。九岁离俗。依族
姻模上人于利和寺。河南王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
司。给牒度为沙门。自是蓬累出游。历见诸禅老。无所
契。于焦子山。精修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板
坐空。如是者五年。至淮西太湖山。求證于无用宽公。
公门庭严峻。师方入户。厉声叱出之。师作礼于户外。
合爪而立。久之乃许。入见。问曰。何处人。师曰通州。曰
淮海近日盈虚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曰不著
槽道。曰请和尚道。公便暍。师退就禅室。彻夜不寐。一
旦闻公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有省。公命举偈。
偈罢。振威一喝。师曰。喝作么。公曰。东瓜山前吞匾担。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4a 页 X77-0474.png
捉住清风剥了皮。师不觉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
尚用处。执侍三年。因以断崖义所赞巳像。亲署一花
书。授师曰。汝缘在浙逢龙。即住遇池便居。延祐中。往
广德。缚茅于大洞中居之。无何。宜兴之龙池。请师建
立禅居。师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结屋数十间。命曰
禹门兴化庵。山颠有龙池。龙出每大水。民甚苦之。师
召龙。受三皈戒。龙不复出。师居之久。复厌其未幽邃
也。择绝巘作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
连锁栖板于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师以退隐为
心。间迫于不得巳。勉一出焉。俄以疾归龙池。至正壬
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师主大华藏寺。师举龙门膺代
之。明年复命补天童。师坚以疾辞。宋文宪谓。师得法
之后。固拳拳以庶人为急。及主大刹。屡退养龙池。虽
天童实厕五山。亦摇首弗顾。其高风峻节。如祥麟威
凤。可望而不可即。何其贤耶。至正戊子。有旨。趣入说
法于龙光殿。上悦。赐金襕法衣玉环师号。寻奉旨。函
香至五台。感祥光五道之瑞。升辞南还。道趣维扬。镇
南王。率嫔妃等。延师入宫。禀受大戒。遣司马护还龙
池。入我 明洪武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裁纸
制内外衣。曰。吾将逝矣。或以药剂进。麾去之。自兴化
庵移龛。至绝巘所居。昧爽。师起沐浴服纸衣。索笔书
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飞雪。书毕。侧卧而化。茶毗。现五色光。齿牙
舌轮。及所持数珠。皆不坏。舍利无算。烟至中林。亦累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4b 页 X77-0474.png
累然生。人竞折枝取之。淘汰灰土。获者亦众。门人等。
分馀骨与不坏者。五处建塔焉。师气貌雄伟。身长七
尺有馀。吐音洪亮。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其心。所至
无不倾向。若中书右丞相朵儿只。江浙行省左丞相
别不花。赵文敏公孟頫。冯内翰子振。尤所宾礼者也。
四民来献芗币衣履者。肩摩而袂接。既无虚日。师受
之即以施人。曾无毫发系吝。其自处则布袍粝食。沛
然若有馀。凡发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而空义
自彰。有四会语录。行世。

*** 约之裕公传

崇裕。字约之。毗陵陈氏子。其母。感庞眉僧入梦而生。
生而体弱。十日而九疾。父母以梦故。冀徼灵释氏愈
之。命为沙弥。寻受具为大僧。鞠明究曛。唯以观心为
务。见元叟端公。又见佛慧义公。淬砺益力。虽金墙铁
壁。必欲拓开乃巳。二公。亦期师有立。所以警发者甚
至。师急于求證。复走中天竺山。参广智䜣公。留侍十
馀年。尽得其道。御史中丞张公起岩。问广智云。选佛
场僧伽。如此之多。其有弗悖般若者乎。广智云。戒律
精严。言行不相背驰。唯崇裕一人。自受度以来。胁不
沾席三十年矣。张公深加奖叹。师之声光。自是日起
丛林中。始出世太平南禅。黑白翕然宗之。一日令圬
人塓壁。壁中隆然如有物。抉之获悉达太子像。乃佛
牙所刻成。师召工傅以黄金。金迸裂。舍利从中涌出。
雕小香殿奉之。亦师道法精诚。所感而致也。寻迁九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4c 页 X77-0474.png
江圆通。宋之初。有神僧道济德公。将示寂。累青石为
塔。语其徒曰。此塔若红。即吾再来。暨圆机旻公来镇
法席。塔果红色。人异之。公人号为古佛。其临终复尔。
悬记。有三百年之后大兴佛事之谶。师入院之夕。众
僧梦公至。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人尤异之。谓自
旻公至师。正踰三百之数。其能动物。盖不徒然也。寺
当菑毁之后。师大兴土木。幻出天宫。荣国公火你赤。
以朝之重臣。总戎江西。申弟子之礼。暨我 太祖兴
隆释教。开善世院。命大浮屠统之。诸方以师名上闻。
移主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寻被 旨。与钟山法会。而
师居其首。召至便殿。问佛法大意。师以偈献。 上览
之大悦。因命师书天界寺额。赐食 上前。师或假寐。
鼻息微有声。邻坐引裾觉之。 上叹曰。此老人无机
心。诚善知识也。师容貌魁梧。日用之间。服粗食粝。一
出于天性。无所勉强。每欲挝鼓而退。为众所拥留而
止。生于大德甲辰。未详所终。三会语。各有录。行世。

*** 金碧峰传

宝金。号碧峰。乾州永寿石氏子。生多祥异。六岁依云
寂温公为弟子。剃落具戒。游讲肆。穷性相之学。四辩
飞驰。闻者耸听。既而叹曰。三藏之文。标月指也。遂弃
所学习禅。入蜀晋云山中。参如海真公。公示以道要。
师大起疑情。寝食为癈。入峨眉山。誓不复粒食。日采
松柏啖之。胁不沾席者三年。自是入定。或累月不起。
尝趺坐大树下。溪水横逸。人意师巳溺死。越七日水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5a 页 X77-0475.png
退。竞往视之。师燕坐如平时。唯衣湿耳。一日闻伐木
声。通身汗下如雨。笑曰。妙喜大悟十有八。小悟无算。
岂欺我哉。未生前之事。吾今日方知其真耳。急往求
證于公。反覆相辩话甚力。至于拽倾禅榻而出。公曰。
是则是矣。翼日重勘之。至期。公于地上画一圆相。师
以袖拂去之。公复画一圆相。师于中增一画。又拂去
之。公再画如前。师又增一画成十字。又拂去之。公视
之不语。复画如前。师于十字加四隅。成卐文。又拂去
之。公乃总画三十员相。师一一具答。公曰。汝今方知
佛法宏胜如此也。百馀年间参学。有悟者世岂无之。
能明大机用者。宁复几人。无用和尚谓。座下当出三
虎一彪。尔其彪耶。然缘在朔方。当大弘吾道也。无用
盖公之师云。先是。师在定中。见一山甚秀丽。重楼杰
阁。金碧绚烂。诸佛五十二菩萨。行道其中。有招师者
曰。此五台山。秘魔岩也。尔前身修道其中。灵骨犹在。
何乃忘之。既寤。遂游五台山。道逢蓬首女子。身被五
䌽弊衣。赤足徐行。一黑獒随其后。师问曰。子何之。曰。
入山中尔。曰将何为。曰。一切不为。良久乃没。叩之同
行者。皆弗之见。或谓为文殊化身云。师乃就山建灵
鹫庵。四方闻之。不远千里。负糇粮来献者。日缤纷也。
师悉储之。以食游学之僧。多至千馀人。虽丁岁大俭。
亦不拒也。至正戊子冬。顺帝遣使者。召至燕都。慰劳
甚至。天竺僧指空。久留燕。相传能前知。号为三百岁。
人敬之如神。师往与叩击。空瞪视不答。及出空叹曰。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5b 页 X77-0475.png
此真有道者也。夕大雪。有红光自师室中起。上接霄
汉。帝惊叹。赐以金纹伽黎衣。遣归。明年复召见。命建
坛祈雨。辄应。赐寂炤圆明之号。赐予一以赈饥乏。诏
主海印禅寺。师力辞。名香法衣之赐。殆无虚日。自丞
相而下。以至武夫悍将。无不以为依皈。巳而恳求还
山。洪武戊申。我 太祖即位于建业。明年己酉。燕都
平。又明年庚戌。 诏师至南京。见 上于奉天殿。且
曰。 朕闻师名久。以中州苦寒。特延师居南方尔。遂
留于大天界寺。时 召入。问佛法。及鬼神情状。奏对
称 旨。又二年辛亥冬十月朔。 上将设普济佛会
于钟山。 命高行僧十人涖其事。而师与焉。赐伊蒲
馔于崇禧寺。 大驾幸临。移时方还。明年壬子春正
月既望。诸沙门方毕集。 上服皮弁服。亲行献佛之
礼。夜将半。 敕师于圜悟关施摩陀伽斛法食。竣事。
 宠赉优渥。夏五月。悉鬻衣盂之赀。作佛事七日。乃
示微疾。 上知之。亲御翰墨。赐诗十二韵。有玄关尽
悟巳成正觉之言。 天光昭回。人皆以为荣。时疾巳
革。不能诣 阙谢。至六月四日。沐浴更衣。与四众言
别。正襟危坐。目将瞑。弟子请曰。和尚。逝则逝矣。不留
一言。何以暴白于后世耶。师曰。三藏法宝。尚为故纸。
吾言欲何为。夷然而逝。世寿六十五。僧腊五十又九。
后三日。奉龛茶毗于聚宝山。倾城出送。香币积如丘
陵。或恐不得与执绋之列。露宿以俟之。及至火灭。获
五色舍利。齿舌数珠皆不坏。纷然争取。灰土为尽。师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5c 页 X77-0475.png
体貌丰伟。端重寡言笑。福慧双足。所至化之。故其在
山也。捧足顶礼者。项背相望。其应供而出也。持香花
击梵乐而迎者。在在如是。不啻生佛出现。其行事多
可书。弟子散之四方。无以会其同。略述其槩如此。师
有弟子智通。燕人也。秀发颖异。初为全真道士。知非
遂落发。从师闻奥旨。隐大乘山。永乐间。 诏至都。住
大天界。后亦危坐而化。为人端谨神悟。有乃父之风
焉。

*** 天界孚中信禅师传

怀信。字孚中。姓姜氏。明之奉化人。初从延庆半岩全
公。习教旨义。声籍甚。久之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
算沙徒自困耳。奚益。因改辙而力禅。参承诸名宿下
语。多枘凿弗合。不胜愤悱。时竺西坦公。迁主明之天
童。师奔质所疑。竺西一见。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与
交一语。师疑愈炽。自是依止不忍去。得豁然焉。天历
间。住补怛洛迦山。迁大龙翔集庆寺。龙翔。元文宗潜
邸也。及至践祚。建佛刹于其地。栋宇之丽甲天下。未
几毁于火。昙芳忠公新之。功未竟而化。师乃出衣盂
之私。补前未备。不日而集成功。虽以名德领钜刹。不
效饰车舆盛徒御。以自誇衒。始终一钵萧然而巳。会
元政大乱。戎马纷纭。寺事艰窘日甚。师处之裕如。不
以屑意。一旦晨兴。索兰汤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
吾将归矣。汝等当以荷法自期。励精进行。可也。言毕
而瞑。侍者撼且呼曰。和尚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6a 页 X77-0476.png
示人乎。师叱之而复瞑。侍者呼不巳。师握笔书曰。平
生为人戾气。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撤手便行。万里晴
空片雪。书毕而寂。时丁酉八月某日也。茶毗于聚宝
山前。舍利如菽如麻。五色灿烂。虽烟所及处。亦累累
然生。贮以宝瓶。光发瓶外。师赋性恬冲。喜溢颜间。生
平未尝以声色忤人。人有犯之者。颔首而巳。然进脩
极勤。自壮至髦。默诵法华经一部。虽暑烁金寒折胶。
无一日阙者。屡感莲花香。满院芬郁异。尝非世间者
可比。当 大明兵下金陵。僧徒风雨散去。师独结跏
宴坐。目不四顾。执兵者满前。无不掷杖而拜。 上尝
亲幸寺中。听师说法。嘉师言行纯悫。特为改龙翔。为
大天界。告终前一日。 上统兵。驻江阴沙洲上。昼寝。
梦师服褐色禅袍来见。 上还闻迁化。衣与梦中正
同。大悦。 诏出内府帛泉。助其丧事。且命卜葬。举龛
之夕。 上亲致奠。送出都门之外。师说。有五会语录。
行世。

补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 广慧及禅师传¶ 第 476b 页 X77-047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