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感通科¶
感通科¶ 第 279b 页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浙东沙门 昙噩 述

精进学

** 感通科

**** 晋安慧

则不知何许人也。读书善谈论。永嘉中。天下
大疫。慧则夜祷请天。早降神药。以活百姓。一日出寺。
见两石大如瓮。视之水盈中。以施病者。无不愈。后止
洛阳大市寺。以黄缣。书大品经一部。作一卷。字如豆
而点画精妙。凡十馀卷。以一施周仲智之妻。母胡氏
渡江奉以自随。一夕火。苍黄不暇取。悲叹以为不可
得矣。火息见之灰烬中。卷轴不坏如新。今藏简静尼
寺。又有康慧持者。异迹著甚。

**** 晋竺法义

史失其氏族。善讲法华。与王导孔敷友善。
兴宁中还江左。止于始宁之保山。弟子常百馀。供事
感通科¶ 第 279c 页 X77-0279.png
观世音像。咸安二年。忽患心气。夜梦一人破腹洗肠。
觉即愈。太元五年殁。诏塔之。弟子昙爽庐于旁。因建
寺。名新亭精舍。

**** 晋帛法桥

中山人。出家乐啭诵。然喉音终莫称。于是
绝粒稽首观音以祷。至七日夜。觉咽吻通畅。即索水
咽漱再三。曰可矣。自尔能忆持不忘。娓娓数十万言。
讽咏哀婉。有感动兴起者。永和中卒于河北。年九十
馀。

**** 晋昙翼

出姚氏。羌人也。年十六。师事安公。以精律有
名。而三藏皆究其要。一时流辈推尊之。游蜀。剌史毛
璩设中食。翼得谷于食中先啖之。璩以不辜信施加
敬。后饷米千石。翼为分遗诸刹焉。安公在檀溪。长沙
太守滕含方。于江陵舍宅为寺。从安乞僧领住持事。
安曰。非翼不可。即今长沙寺是也。后又避难上明立
寺。还江陵。复脩长沙寺。遂感金刚舍利于斋座。伐木
洞庭之君山。而梦神随喜。太元十九年二月八日。忽
光发城北。白马寺僧驰至见像。不能举。翼因得舁之
以归。盖翼平昔之所恳求而致之也。视其旁有梵书
曰。某年月日。阿怒王造。翼年八十。于像前泊然而化。
同时有僧卫。学业甚著。为殷仲堪所重。

**** 晋昙戒

一名慧精。出卓氏。南阳人。嗜学。始闻于法道
讲放光般若。从亲旧往听。遂深悟妙理。弃家事安公
博究三藏。日诵五十馀万言。礼五百拜。后疾笃。持弥
勒名不辍口。临终弟子智生侍。问曰。乃不愿生安养
感通科¶ 第 280a 页 X77-0280.png
乎。曰吾与和尚八人。同愿见慈氏。今和尚𢹂道。愿先
我矣。言讫有光照身。容颜悦泽。遂化。葬安塔之右。寿
七十。

**** 晋僧济

不知何许人。晋太元末。至庐山。从远公。受大
小乘诸经。其讲授为同时所推。俄卧疾。远授济烛炬
曰。若可运心安养。竞诸漏晷。济凭几以烛授旁僧。忽
梦殊祥起索履。望空立曰。吾其行矣。遂右胁而化。寿
四十五。

**** 晋竺昙猷

或曰法猷。燉煌人。少苦节。精禅观。游剡居
石城山之石室中。尝乞食蛊家。祝出其毒。而哺啜之。
后移始丰赤城山。有虎群至弭伏。听猷诵经不巳。一
虎独睡。猷以如意击其首曰。何昏如是耶。虎遽皆去。
又有大蛇。举首张口向猷。欲吞噬状。猷不为动。蛇亦
去。山神乃见曰。法师威德崇重。来临此山。弟子愿施
其地为精舍。请从此辞。猷曰。能共住可乎。神曰。政恐
贱累。侵触净社。不可也。猷曰。去将安之。神曰。我夏帝
子也。家此山且二千年。去则依吾舅氏于寒石山耳。
于是奉香三奁。乃鸣鞞吹角。凌空而去。猷遂引道人
十馀辈。梯石升岩。以宴坐。架竹传水以供斋盥。王羲
之尝造之信宿而返。岩连属天台四明。相传有精舍
其上。得道者居焉。悬水鸣壑。石梁跨空。然皆危峻不
可游履。猷始欲造诣精舍处。闻空中语曰。今未得度。
更十年乃可耳。猷怅然。夜宿岩中。闻梵呗声。黎明见
父老曰。君宁能以生死躯溷圣寺耶。猷曰。丈丈何以
感通科¶ 第 280b 页 X77-0280.png
至此。父老曰。我山神也。俄失所在。云雾遂合。众窍皆
有声。猷敛目自若。顷之有褶衣者至曰。此我室也。适
以他出。不及迎候。今我尽室巳他徙。幸留也。既而岩
谷洞开。有异僧从精舍出迎。焚香设馔。馔毕。猷愿依
止。僧曰。却后十年当来。乃牵其手出之。太元中。彗出
诏猷祷七日而彗退。有青衣小儿来悔过。太元之末
没。尸银绿色。不变坏至今。

**** 晋竺慧达

生刘氏。又曰萨何。并州西河人。以猎为业。
既而死。历游地狱。大怖。有道人慰安之。且为说法曰。
吾汝前世师也。当速往丹阳会稽吴郡。寻阿育王塔
像。悔洗夙罪。俄复生。乃弃家为沙门。宁康中。至京师。
夜见长干寺刹尾有异色。即诣再拜环绕之。忽光迸
刹下。钁之得三石碑。覆铁函一。开之有银函。又开之
有金函。藏舍利三颗。爪甲一。绀发一螺。引之长数丈。
函旁有款识。盖周宣王时。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之
一也。简文帝先为三层之塔。以奉安之。太元十六年。
孝武帝又加三层其上。咸和中。丹阳尹高悝。掘张侯
桥浦中。得金像无趺。有旁行书详之曰。阿育王第四
女所造。悝车载而归。至长干巷。车不行。因从牛所如
即入寺。遂留之。又一年。临海男子张系。世渔于海口。
得铜莲华趺。不敢藏。以送县进之。有诏安金像之足。
如钥合。然有五梵僧。诣悝曰。昔得像于天竺。至邺遭
乱埋河边。巳而寻之失所在。比梦像出江东为君所
获。故来瞻礼耳。悝与俱至长干。像即放光。五僧云。其
感通科¶ 第 280c 页 X77-0280.png
顶后尚有圆光相。后当得之。咸安元年。交州合浦蜑
董宗之釆珠海困果得之。以为奇瑞。表进之。有诏安
像之背。如函盖焉。凡四十馀年。东西散失。而复并一
处。非灵异乎。达供事久之。遂东游。至吴郡拜瞻石像。
石像者。建兴元年。有渔于松江者。每夜见光。疑为海
神。传之道俗。居士朱应。偕东灵寺帛尼。至沪渎口。见
二巨人浮而至。视之石质也。背有志。一名维卫。二名
迦叶。迎置通玄寺。达留通玄三年。忏洗不懈。又至会
稽。拜瞻鄮岭山塔。此塔亦阿育王所造。有灵光发塔
顶。达倾诚忏洗。尽酬地狱道人之诫。达后不知所终。

**** 晋法安

一名慈钦。不知何许人。师事远公。善讲学。有
戒行。兼习禅业。义熙中。过新阳县。县民犬牙相望。百
馀家。安至怪巳闭门。问之知多虎。有社庙居大树下。
安因就禅坐。顷之一虎负尸置安前。跳跃喜见爪尾。
安呵之。虎于是踞地敛目。安为说法而去。旦日追捕
者。见安大惊。以为神。虎灾自是而息。遂易庙为寺。留
安居之。田园皆为常住。后不知所终。

**** 晋帛僧光

或曰昙光。不知何许人。永和初。至江东石
城山下。问父老入山路。父老咸曰。山多猛兽。不可往
光固欲往。行数里。风雷而雨。有虎吼震山谷。光坐石
坎中。明日入村乞食。还坐三日。梦尤怪。又三日山神
见形。言所志曰。欲移章安韩石山。以所居施光。光于
是就树结庐。久而成寺。名隐岳。光每入定。辄七日乃
起。住五十三年。一百十岁。以帔蒙头而化。其始化也。
感通科¶ 第 281a 页 X77-0281.png
门人视以为常。而弗加察。过七日然后击磬以出其
定。无及矣。宋建武二年。郭鸿官于剡。入山拜之。以如
意拨其膺。衣坏肌消。唯白骨存焉。鸿为龛其像而塑
之。今尚在。

**** 晋竺法旷

生皋氏。其先下邳人。客寓吴兴。幼孤。事后
母。以孝闻。躬耕以养。行丧尽礼。服阕。事沙门昙印为
师。印有高行。尝疾笃。旷恳诚礼忏七日。夜忽五色光
照印室。印觉有人手摩拊之。病良巳。后辞师游历。还
止于潜石室。以法华无量寿二经。为心要。有众则讲。
独处则诵。谢安自吴兴访之。先却去部曲。步至座前。
相欢终日乃去。简文在相位。遣堂邑太守曲安。远问
起居。且使禳祷彗灾。对曰。昔宋景脩德。彗为退舍。惟
当勤脩德政。以塞天谴。则天下幸甚。顷彗殁。兴宁中。
东游禹穴。放情山水。至若耶。爱孤潭。欲结庐养志。郤
超谢庆绪尤相往来。时东土疫疠。旷既资性慈悲。兼
善神咒。因出邑止昌原寺拯救。村里赖之。沙门竺道
邻。造无量寿塔像。旷率有缘。起立大殿。孝武帝钦其
风。诏出京止长干寺。元兴年殁。寿七十六。

**** 晋昙𨗉者

不知何许人。止河阴白马寺。诵法华经。一
夕有扣户者曰。请上人看经。𨗉不许。固请乃许之。与
一弟子俱。及觉而身在白马坞神祠中。自后日日阴
往。人无知者。有僧过祠。见𨗉师弟子相向高坐讲说。
于是道俗方敬异之。夏休。神施白马一。白羊五。缣九
十端。
感通科¶ 第 281b 页 X77-0281.png

**** 晋支昙兰

青州人。诵经三十万言。太元中。游剡止始
丰赤城山。忽一男子。长数丈。斥兰使去。继以异状蛇
兽蟠绕奋跃。兰宴坐自若。男子乃拜曰。珠欺王家舅
也。在韦卿山。可依以住。今此山以奉上人矣。遂不见。
后三年。有以珠欺王通谒者。见之。冠帻衣褶。仪貌都
雅。夫人男女二十二辈。车骑骈拥。再拜求受戒法。于
是兰秉炉正几。人人为授五戒。竟以钱万。蜜两器。为
施而去。时门弟子十馀人。皆侍见其问答。与世间无
小异。元熙中没。寿八十三。

**** 宋慧义

生梁氏。不知何许人也。风骨秀整。通贯经论。
晋义熙间。出京师。自言尝有冀州道人法称。临终谓
弟子普严曰。嵩高神云。江东刘将军。应受天命。吾以
璧镇三十二。金一饼。为信。时高祖方居宋王邸。闻之
谓义曰。君能为我行求之可乎。十三年七月。义至嵩
岳祷以乞。梦即梦即梦一髯而杖者指曰。此石下是
也。义明日遍行山中。识所梦处。得璧与金。果如其数。
以献。永初元年。车骑范泰。建祗洹寺。义为指授仪。则
元嘉二十一年。没于乌衣寺。寿七十三。

**** 宋僧诠

出张氏。辽西海阳人也。少以博学。游燕齐间。
毁衣冠为沙门。通贯经论。后过江。讲演。名动京师。吴
郡张恭。请居闲居寺。晚憩虎丘寺。诠先于黄龙国造
丈六金像。又于虎丘造人中金像。清确自守。居无储
畜。平昌孟顗。于馀杭立方显寺。以延诠。而诠亦以嗜
披览。致双瞽疾。既笃。常见所造二像在西壁。弟子法
感通科¶ 第 281c 页 X77-0281.png
朗梦数人捧一金台至。问之答曰。迎诠法师。旦果卒
于临安董功曹家。县令阮尚之。使葬曰土山郭文举
冢右。

**** 宋昙谛

生康氏。其先康居人。汉灵帝时。来归关中。汉
末大乱。移吴兴。父肜。初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梦。僧呼
之。以麈尾铁镂书镇寄之。觉而两物俱在。于是大惊。
巳而生谛。谛五岁。母以两物视之。乃轩渠笑曰。是秦
王饷我者耳。母曰。汝省所置之处乎。谛罔然曰。不忆。
十岁即弃家。凡所悟解。不由师训。尝随肜如樊邓。过
关中。辄名呼䂮。僧主[((素-糸)*力)/石]咄曰。童子而名我。谁使之耶。
曰向者忽念我沙弥。为众僧撷蔬。而野彘适傍其足。
然沙弥者。似是阿上。偶识其名。不觉失声耳。䂮大怪
讶以问肜。肜叙本末。出麈尾铁镂书镇视之。䂮泣曰。
宏觉先师。昔为姚苌讲法华经时。我为都讲。二物苌
所供者也。且撷蔬伤足。事皆可验。因复追计宏觉没
时。正寄物之日也。谛阅经过目成诵。晚入虎丘山寺。
讲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会。游戏于易春秋左传。工
文章。有集六卷。性嗜山水。定居章昆山。涧饮二十馀
年。以宋元嘉末没。阅世六十。所依师。史亡之云。

**** 宋净度

吴兴人。史不书氏。少与群党猎射。孕鹿胎堕
矣。犹舐之而死。有感焉。于是折弓矢。弃家为沙门。诵
经三十馀万言。每独居山泽间。以禅观自治。闻邑有
僧会。即往以身然灯达旦供养。累年以为常。忽趣弟
子。辨香火浴罢。诵数千偈。泊然而化。虚空中有鼓吹
感通科¶ 第 282a 页 X77-0282.png
声。导而行。香散于下。人皆见之 同时有释僧从者。
精五门观。辟谷食枣栗。居始丰瀑布山。年百馀岁。终
于山中。

**** 宋道囧

生马氏。扶风人。为沙门。师事道懿法师。懿疾。
遣囧等弟子四人。至霍山持炬入深穴。采钟乳。而行
里许。遇巨涧。其三人竟以渡水死。囧独诵法华。及存
念观音。见一光如萤。追之出穴。乃获免。南游上京。止
南涧寺。常业般舟。夜定中见有御车至者。掖囧登车。
俄至郡后沈桥。见一人盛服据胡床。侍卫数百人。皆
惊起。囧曰。吾坐禅者耳。据胡床者。顾语左右曰。向欲
令知法师处而巳。何必屈至耶。于是礼足送还。囧至
寺而门犹闭。扣之良久。方开。宋元嘉二十年。没于广
陵。

**** 宋昙翼者

馀杭人。有卓行。初为沙门。依庐山慧远。又
诣关中。依鸠摩罗什。后东归。结庵秦望西北峰。涧饮
诵法华。感普贤现女子身。以筠笼盛白豕持二蒜。至
前曰。妾以事入山。将归而夕。豺狼当道。柰何。愿托一
宿。翼坚却之。女哀求尤苦。遂宿之檐外。夜半号呼谓
腹疼。请翼按摩。翼不可。请不巳。乃以布裹杖头。遥为
摩之。逮旦忽祥云四合。其豕为象。蒜为莲华。凌空谓
翼曰。我观汝心。如水中月。清净无染。不久当归我众
矣。是时会稽大守孟顗。方晨坐堂上视事。忽见光射
庭际。隐然金石丝竹之声。访而知之。遂以翼道行闻
于朝。敕以法华精舍。为法华寺。初翼以雉听沙门法
感通科¶ 第 282b 页 X77-0282.png
志诵法华。阅七年而命终。志󰢍之。夜梦童子拜曰。今
因经力。获生山前王氏家。一日王氏设斋。召志。志方
踵门。儿曰。我和尚来也。志使解衣视腋下。果有雉毳
三茎。遂依志出家。名昙翼云。宋元嘉二十七年卒。祷
七十。翼同游昙学者。有庵号乐林精舍。与翼庵不远。
又有道敬者。王右军之后也。有道学。严于持律。操行
尤清厉。

**** 宋道汪

潘氏。长乐人。幼随其季父。客建业。年十三。造
庐山远公。愿为沙门。游梁州为盗所劫。汪冥祷观世
音氏乃免。诣河间。从玄高法师学禅法。中途值吐谷
浑兵至。于是游城都。徵士费文渊。为建祇洹寺。留居
之。化行西川。剌吏张悦入朝廷。誉于京师。宋孝武闻
其名。致居中兴寺。上表恳辞。后刘思考临州。请汪讲
说。乃应命。大明中。王景茂以负檐寺屈居之。泰始元
年卒。思考为起塔于寺门云。

**** 宋法悯

不知何许人。有讲学。居江夏五层寺。沙门僧
昌造塔。江陵剌史谢晦欲坏之。悯往谏晦。晦不从。乃
隐迹长沙岳麓。终身不出。晦载酒肉至寺。严鼓振威。
斩斫形像。俄而云雾暗天。风尘四起。晦惊惧而走。后
以叛逆诛灭。悯著显验论。以明因果。并解大道地经。
殁于山中。寿八十。

**** 齐法度

黄龙人。史失其氏。少为沙门。解经论。以严苦
自将。游京师。有齐郡明僧绍隐。居琅邪之[山*聂]山。师事
度。舍所居为栖霞精舍。以居之。岁馀忽旌旗造门。通
感通科¶ 第 282c 页 X77-0282.png
谒曰。靳尚仪止甚伟。拜起称弟子。且以为巳有此山
巳七百年。神物所在。理不可干。唯师道德崇大。愿施
居之演法。以福此邦。盖其地。人之居者辄死。至度而
始无他云。神请受五戒。度曰。檀越血食世祀。最佛戒
所先柰何。神曰。傥蒙摄受。先当去之。黎明送钱一万。
香烛刀子。有疏著弟子靳尚名奉供至。十五日度为
设会。尚乃至同众行道。受戒而去。于是庙祝梦。神告
曰。吾以受戒于度法师。祭祀止月蔬食。度尝卧疾。见
尚来摩头足。以琉璃瓯勺水。使度呷之。觉大甘凉。所
苦遂宁。

时有沙门法绍。议论相上下。号北山二圣。绍
巴西人。汝南周颙。自成都迎至于山。茨精舍与度。并
为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遥光所师礼度。永元二年没。
寿六十四。弟子僧朗。解华严三论。彭城慧开。馀杭法
开。皆有讲学。与绍齐名。

**** 齐弘明

生嬴氏。会稽山阴人。少为沙门。有戒德。止云
门寺。诵法华经。瓶水自满。有童子自天而下供使令。
虎无时入室而卧起自若。尝有一小儿来听经。明为
说法。俄不见。又有山精来。指笑。明捉得以带系之。久
不得脱。曰放我放我。不敢复来。于是释之。后住永兴
绍玄寺。又住柏林寺。没寿八十四。

**** 齐昙超

生清河张氏。躯干脩竦。可八尺。容声甚都。性
专静好。探讨道妙。一食常坐。游始兴宿树下。有虎依
随之。大明中。至金陵。齐太祖即位。诏往辽东。弘赞禅
法。居二年。隐钱塘灵苑山。岁值大旱。一夕见老人拜
感通科¶ 第 283a 页 X77-0283.png
于前曰。弟子龙也。居富阳之赤亭山。彼山群龙皆昆
弟。然龙性嗔毒。惟弟子学佛。差善耳。今富阳之民。无
故穿凿山麓。断坏地脉。于是群龙怒。不为致雨。且二
百馀日矣。弟子虽力谏不听。惟法师。道德崇重。能一
往说法诲之。以与生灵请福。而利益群龙。则幸甚。超
辞以路险远。非杖屦可至。老人曰。此易耳。苟法师有
意者。则吾身为床座。奚恤哉。俄有驴负超以行。至山
中即大雨。寻县令知之。趣民办舟迎归灵范。他日老
人诣超谢。超告以地无美饮。难以安众。老人为抚掌
出泉。味甘冽。则今之灵苑抚掌泉也。

**** 齐慧敬

南海人。少为沙门。博通经论。游荆楚久之。还
为海山脩云峰永安诸寺僧主。道俗归之。一沙弥。一
力为鬼所抚击。敬诟骂。而鬼魁乃见形谢曰。部曲过
误。横挠法师。仰惟大慈。愿受忏悔。即再拜而去。没时
室有异香。弥日乃歇。

**** 梁法宠

冯姓。海盐人。其先居南阳之冠军。少负出俗
志。二亲弗许。固请之。乃曰。婚而后任意。年十八为纳
室。始半载即弃去。隶光兴寺落发。出都居兴皇寺。从
道猛昙齐。学成实论。日夜勤至。吴郡张融。遗周颙书
曰。古人犹留儿女以承族统。法宠师绝尘如弃涕唾。
若斯之志。大矣远矣。后从长乐寺僧周。学杂心毗昙。
庄严寺昙斌历德众部。采玄析奥。风神秀举。齐竟陵
王子良。尝于西邸义集。事委冶城智秀。秀谓宠曰。当
此应对。卿何如我。答曰。先悦后拒。我不及卿。诠名定
感通科¶ 第 283b 页 X77-0283.png
实。卿不及我。秀有惭色。年三十八。会正胜寺法愿。善
樊许术。谓宠四十当死。宠亦自览镜。见面有黑气。于
是尽货其衣钵。以其资。并市香灯。归光兴房。杜门礼
忏。昼忘食息。夕不寝寐。迄四十年。岁暮之夕。忽两耳
肿痛。愈加惕厉。忏达四更。闻外有声曰。君死业巳尽。
遽开门都无所见。明日视之。则黑气消灭。而耳后之
寿骨隆起。天监七年。诏为僧正。徙居宣武寺。寺故名
天保。上为宣武王脩福。诏缮饬以待宠。普通四年。感
风疾。看经礼拜不废。五年三月十六日终。春秋七十
四。葬定林寺 时智果。管氏吴人。亦居海盐光兴寺。
僧淑。居剡县公车寺。并善诸经部。史不详述。

**** 梁慧超

廉姓。其先赵郡阳平人。避难于钟离之朝歌。
遂占籍焉。八岁依临菑县建安寺慧通出家。通颛朴
无业术。超祇顺罔怠。尤勤听学。虽风雨泥淖弗辞。尝
有胡僧。见之嗟异曰。不为五众师。则为八州牧。后南
游住南涧寺。僧宗授涅槃等经。自是宿德名匠。多所
阅历。而偏以无量寿命家。吏部谢籥称之曰。君子哉
若人也。梁初诏授僧正。天子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
仪仗等。以褒宠之。且谓波若之义。真谛所宗。偏令化
导。故咨质锋起。辨若悬河。先尝聚徒。讲菩提心义于
都治。夜见大力善神。形甚都丽。谓当异日率集同缘
来听。至是倏然满座容貌瑰异。竟席便散。莫有识者。
其感应如此。然性好山水。凡所至人觉。翼从弥数里。
及见则超独杖屦而巳。猎者因为止息。天监中。诏受
感通科¶ 第 283c 页 X77-0283.png
菩萨戒。又请于慧轮殿讲净名经。上躬听览。普通七
年五月十六日。迁神于寺房。寿腊史不载。

**** 梁僧融

住九江东林寺。以游化为巳任。先是江陵一
家事神。融后劝之。受戒奉佛。因撤神庙。送寺营福。至
七日。其家母见一鬼。持赤索欲缚之。母惧甚。乃为请
僧。诵经行道遂巳。晚年还庐山。偶以雨雪。独宿逆旅
中。夜见鬼兵尤众。有一鬼特壮伟。带甲挟刃。持胡床。
对融坐。怒诟曰。君每谓世无鬼神。何也。可拽下座捶
之。以戒将来。诸鬼即欲前。融遽默称观音号。一念未
绝。见鬼所坐胡床后。一天将可长丈馀。著黄皮裤褶。
手举金刚杵拟之。鬼悉惊散。甲冑兵刃皆尘粉。

又江
陵有夫妻。为盗所妄引者。夫巳先遁去。妻被逮。遇融
于洛。哀求自救法。融使念观世音号。妻既系狱。念不
少辍。夜梦沙门蹴令起觉。则三木尽脱。而门扄鐍。阍
者更守视无出理。乃复寐。又梦曰。门当自开。宜速出。
出则门果开。无谁何。时天暗冥。行数里。疑有追者。投
匿草间。而草间亦先有匿者矣。问之则其夫也。悲喜
相𢹂挽。意得免罪。

**** 魏超达

未详其氏族乡里。拓跋氏之初。入中国。尤禁
谶纬等书。所在𢯱检殊剧。或诬达所藏蓄颇多。即命
有司。收付荣阳狱。穷劾万状。达以实对。终不服。时博
陵魏公。承上旨意罗织之。使系颈车轮上。防卫如法。
夜不得稍纵。达自以为必死。但一心称观十菩萨不
小置。且四鼓忽失车轮。而颈随以轻举矣。顾守者皆
感通科¶ 第 284a 页 X77-0284.png
熟睡。因欲远走以避。然久系。足拘挛不可行。𨃟跚至
天晓。而虏追骑遽及。遂伏草中。虏纵骑蹴踏。草尽靡
而卒莫知达处。达仰视诸虏。皆有若牛皮者障其目。
故虽对面亦弗睹也。噫异哉。

又僧明。北台石窟寺主
也。时上疑沙门为盗。命悉捕逮杀之。时得数百人。而
明实其首。乃加束缚。以俟刑戮。明曰。观音能救苦经。
岂诬哉。方口诵心想。精祷不巳。至夜半觉徽纆小宽。
逮晓断绝都尽。竟逸。吏以事白上。上使踪迹之无他。
故上亦寤其非反者。遂俱获免。

**** 魏道泰

不知何许人。出家住常山衡唐精舍。尝梦有
人谓巳曰。四十二岁若当终时。泰年巳长矣。私念以
为不得寿。心甚恶之。及期遇重病。意以为不免。愈忧
惧。于是倾其资。营佛事。以听其何如。其友之知教乘
者谓曰。余闻供养六十二亿菩萨。其功德与一称观
世音名号同。君何不至心归命。则所愿何得也。泰感
悟。由是称诵四日四夜。专精匪懈。俄有光发所坐帷
幕下。观之则金色足从户外入。其趺踝间。晃然朗照。
语泰曰。汝念观世音耶。泰遽起。褰帷欲致礼。即不见。
因悲喜流涕。顿觉身心爽然。所患亦自此愈矣。久之
始向人说及兹。老而康强殊甚。

**** 魏之季

沙门法力。未详何许人。立志精苦。念于鲁地
建所居寺。而资未易集。因与沙弥明琛。行丐上谷。获
麻一车而反。及空泽中野烧四至。巳处下风。而力倦
卧莫之觉。琛叫憾。良久则烟焰蓬勃矣。力遽起举声
感通科¶ 第 284b 页 X77-0284.png
称观。然犹未及世音二字。而风转焰息。卒获安隐。


法智。为白衣时。独行大泽中。野烧四合。度其势不可
免。乃俯伏于地。称观世音号以待死。久无所觉。仰观
则火巳熄矣。徐起而察之。则见其地凡草木皆烬。而
智所在处仅容身许。无他。由是以知菩萨所加被也。
智之出家自此始。

又道集。尝游寿阳西山。遇二盗缚
之树。尽取其资。将杀之。集默念观世音号不巳。盗屡
引刀斫。皆不能有所伤损。意以为神。怖而走。集赖以
脱。

又法禅。偶偕友山行。遇盗焉。禅等惟专念观音。盗
不能前。射之弓矢辄废坠。盗惧因投弃弓矢于地。而
归诚焉。事具观音感应传。

**** 魏僧朗

凉州人。始光七年。国兵伐夏攻凉。守将以众
少。悉发诸僧之居城中者乘陴。及城破得三千人。太
武帝使立之帐前。谓曰。道人当坐禅行道。乃复作贼
耶。明日必尽诛之。明日食时。望气者奏。以有赤眚贯
太阳。不宜杀道人。而天师𡨥谦之。上弟赤坚王。亦以
为乘陴之役。实非道人所得巳也。杀之不祥。诏免死。
仍以为奴隶。分赐诸首领。惟朗与僧意志湛等。数僧
别付帐下军还。朗等谋遁。然军方结阵山行。势莫得
脱。独东西一隅抵绝壁。不置防守。而又峭峻。难措手
足。顾其旁有大树偃蹇低垂。乃系树以旗竿之索。夜
缒而下。既曛黑。藤蔓交加。棘剌铦利。微闻部伍呼觅
声恐悸。欲升降不自由。相语曰。今死矣。伹努力念观
世音耳。因各以首扣石默念不辍。顷之觉大明。虽素
感通科¶ 第 284c 页 X77-0284.png
所隐蔽处。皆见获就夷坥。复曛黑如初。乃倦而枕藉
以卧。晓睹山岭。重复弗知所出。但望日而行。忽一大
虎在其前。或曰。兹幸逃虏难。复入虎口。柰何。朗曰。诸
君亦寤向之暗而明乎。岂非以念力所感耶。又焉知
此虎之来非为感而导路也。菩萨之示现。随所遇。安
可以情识测也。于是经造虎。虎即前行。如朗迟速。逮
午达大逵。失虎所在。七日而届仇池。遂诣梁汉南。客
荆州以终。

**** 魏僧照

住泰山丹岭寺。普泰间。偶至荣山。见飞流之
下。有穴可入。因入穴中。可行五六里。即出穴。循鸟道
东北行数里。得石渠阔二三步。水西流。清彻药草被
地。渠北瓦舍三间。庭中堆拥稻穗。鸟雀浅啄。东舍格
上有黄帙数卷。中置铁臼两具。若釜器等。尘𡏖所蒙。
都无炊爨之迹。西舍有沙门。端坐其内。青苔四壁。外
则茂林。悬涧绝蹊径。顷之一僧年六十许。眉长丈馀。
盘挂耳上。相见欣然。问照所从来。劳慰良久。且自云。
我同学三人。避世居此。一人出游未反。一人死巳久。
似入灭定。令在西舍。亦曾见未。又问世主何姓何国
号耶。答曰。国号魏。曰然则非姓曹氏者。曰姓元氏。非
曹氏也。既取林中叶下所藏梨枣啖之。晚遂捣稻穗
为作鬻。时嘱其饱食曰。无以我不食见疑也。问习何
经。答曰。法华经。颔首曰大好。因言东舍格上经我尽
能诵之。汝欲闻否。照合掌曰。愿闻之。遽诵彻夜旦。照
辄昏睡。曰但睡。我固常业尔。明日复具食。照谢曰。幸
感通科¶ 第 285a 页 X77-0285.png
得奉谒。请暂违。当寻后约也。其僧了无留意。惟言我
出游。同学行当归。汝俟以一见。大有开悟。兹既必欲
辞好去。照还后益结友寻路将往。终迷所向乃巳。

**** 魏乘禅师

无恙时。持法华经精勤匪懈。既卒再生。为
河东薛氏第五子。能自陈宿世。尤愿脱俗。父任北泗
州剌史。即随至七帝寺。寻得前生弟子语之曰。汝颇
忆从我渡水往狼山否。我乘禅师也。房中灵几。即我
身是可除送之。由尔其家益谨视恐逃去。乃为纳室。
而宿命通。于是遂失。又太和初。代京阉宦。有刑馀之
患苦。从上乞出家。诏许之。是夏之初。归山薙落。读诵
华严。礼佛悔罪勤至。逮夏末。髭须茁生颐颔间。事闻。
魏祖叹异。华严自是为代京重。

**** 元魏慧凝

游洛阳。尝得疾而卒。七日复苏曰。始随胥
卒。见阎罗王。立殿下。王坐殿上。使吏捡籍。史以为误
追耳。寿未尽也。因放还。当时又有五沙门在焉。所谓
宝明寺智圣。般寺若道品。融觉寺昙谟最。禅林寺道
恒。灵觉寺宝明。王则据案。悉诘其平生所为事。智圣
曰。某留心禅那而巳。道品曰。某诵涅槃经四十一卷
而巳。昙谟最曰。某讲涅槃华严二经。领徒千数。道恒
曰。某劝诱四辈檀越。造一切经。雕塑佛像十躯。宝明
曰。某未出家时。尝为陇西太守。造灵觉寺。出家之后。
礼拜不缺。王既听其辞。乃复谕之曰。沙门之道。必须
摄心禅诵。不矜村德。不事干求。不务名誉。讲经者情
分彼我。恃能傲物。募人造经像者。图财起贪。具足三
感通科¶ 第 285b 页 X77-0285.png
毒。在官起寺者。恃势困民。假善谢罪除。智圣道品。宜
令青衣童。送生天堂。外其昙谟最道恒宝明。皆宜遣
皂衣卒。押付地狱。事闻于朝。太后胡氏。密敕黄门侍
郎徐纥。遍于京城。访求凝所说寺额僧名。虚实何如。
既而报云。其寺额僧名。果与凝所说符合不谬。于是
太后叹异。诏请坐禅诵经僧百人。常于内殿供养。且
诏。自今比丘不许持经像。巡街乞索。如有私财营造
者听。凝竟遁于白鹿山。由是中州率尚禅诵。

**** 齐真玉

青州益都董氏也。生而双瞽又孤。无以自活。
母哀之。志不嫁。才七岁。使善工教之琵琶。以图给养。
然姿性俊悟。而音曲之变。未旬浃。皆领其妙。会乡邑
斋讲。母𢹂以往听。玉忻然曰。苟恒得如是。儿岂忧不
作法师哉。母因悉弃家业。专务将引。虽风雨霜雪不
问。玉包略辞指。抗折诸豪。有非学力所能造。母丧。庐
墓五阅寒暑。士大夫推重之。天宝中。文宣皇帝盛弘
法席。玉标称首登座。谈叙尽谛穷玄不可思议者也。
且闻声即忆。虽别经年纪。犹能识其名姓。徒众百千
皆洞究性情。或有所欲为。必垂戒勖。尝令侍者读经
云。东方净莲华佛国庄严世界。与阿弥陀佛国极乐
世界不殊。乃叹以为。诸佛净土岂限方隅。人并西奔。
一无东慕。用此执心。难成回向。遂发愿往生莲华佛
国。晓夕勤到。誓不久留。俄而出诸衣物器用。遗赠其
徒。各有差等。众初未之知也。布萨后因卧疾于邺城
北之檀越王氏。神气音吐如常时。候问者方倾都邑。
感通科¶ 第 285c 页 X77-0285.png
而忽烟云东来。异香充塞庭宇。其中出声如赞呗。清
亮可爱。足渐向冷。古犹嗫嚅。念诵不巳。卒后十日香
气乃绝。王氏昆季为制衰经。如所亲云。

**** 齐僧达

姓李。上谷人。形器异伦。虎头长耳。双齿过寸。
见者骇异。志学之年始薙染。即事游历。以阅北岱讲
席之盛。登具二夏。乃进毗尼。时犹魏历未替。孝文邀
以弘阐四分于庙寺。机论适变。人共褒美。寻复振锡
洛阳。受地论于勒那三藏。居久之。那迁化。众奉覆述
声骇伊谷。俄听光师十地有所发明。遂从禀菩萨戒。
雅闻梁武弘法。即南济江入觐。诏驸马殷均。引见重
云殿。连席七宵。秘妙宣泄。请从加戒为弟子。仍令旬
浃陛对。诏住同泰寺。以便开示。尝与志公遇。公曰。大
福德人也。故帝每以为北方鸾法师达法师皆肉身
菩萨云。留一纪。归兖州。时侯景方治行台。就天观山
筑丈六寺。以迎之。而达且念身为苦器。莫足维持。遽
饵苓断粒。誓终此报。顷之魏废帝。诏仆射高隆之聘
至邺都。并为中山王授菩萨戒。及齐继魏统。文宣在
位。尤礼重。前后归崇。凡十度。诏于林虑山黄华岭下
作洪谷寺。又以神武旧庙作定𡨥寺。听其往来燕处。
始达将经营洪谷。虎遮其前不可入。祝曰。兹欲创造。
以福幽灵。若许者可避去。虎即去。一日议返邺未行。
夜见黄服而拜跪者。自称戴山胡曰。王约三谷备供
养矣。愿无复还。达谓在山则所利益者寡。在京则所
利益者多。贫道观机而动。幸勿沮也。夜有媪闯户而
感通科¶ 第 286a 页 X77-0286.png
馈米糕者曰。弟子山神之偶也。今僧于礼佛之际。而
独遗弟子名。宁非偏乎。得兼唱可矣。达辞其糕。而许
之。复为山神读经月馀。失所畜狗。达闻之曰。此必小
道人不谨。而檀越警之。以贻祸于狗也。具问焉。则曰。
本读金光明经。偶误易以维摩经耳。于是达祝曰。昨
虽读馀经。其功德亦属檀越。未几而狗出窦中。视其
顶有御啮痕。则知其以虎故。然天保七年六月七日。
终于谷寺。寿八十二。大驾奔赴举哀。六军号恸。声震
山林。葬谷中立碑岩下。

**** 齐圆通

性温敏。游邺都肄。习涅槃于大庄严寺。武平
四年夏。有客僧因疾投寺中。众恶之。无肯容者。通观
其识量宏远。操履端雅。乃延之房。与共处。虽秽污弗
恤也。情意日以接狎。间问其所学。曰涅槃。通以其同
业。尤自喜。且时摘经中疑义质之。皆为披释。无小滞。
通愈益喜。手为治汤药。旦夕抚尉无倦色。尝夜持杯
酒饮之曰。此去湿舒气。服之于律无妨。遂嚬眉一咽
而止。夏罢客辞去。通曰。今授衣之时逼矣。兹官寺例
得衣赐。可须三五日。当有以赠。客固辞。通亦固留而
遗之衣。临别。执通手戒曰。脩道不欺暗室。法师昨以
酒见饷。非理也。当时不敢遽拒绝者。直恐伤来意尔。
今而后。宜断勿复事。既而又曰。鼓山石窟寺。亦岂会
到否。小僧所居寺。正在石窟北五里。当绕涧驿东有
一小谷。东出即小寺。所谓竹林是也。苟有缘。幸无惜
一过。通曰。重佩箴规。义图展谢。明年夏。诏以石窟寺
感通科¶ 第 286b 页 X77-0286.png
僧少。宜拨差庄严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僧百馀人
为一番。于石窟坐夏。通时偶与其数。而独念以为竹
林之约。从尔可寻也。每于众会。询其寺。众辄大笑曰。
此流俗妄传耳。勿信。通悉为众道客之说非妄传者。
众异之。共赍香华。随通以往。及升陇阜。见一翁以巾
帕额布裈短褐执钁。驱马垦荒坂。遥见僧。放马而前
曰。何物道人不由路而径此耶。答曰。石窟僧也。欲往
竹林。得无迷所向乎。翁忽怒诟曰。官寺僧诚无足道。
去年纵牧畜。啖我田苗。我家儿子以遮护。被击几死。
今复何面目见我。竟曳钁逐群僧。于是群僧奔迸走
东谷以归。然独不逐通。语通曰。放汝入山喂虎。通又
东出数里。所过涧水清浅。而林木森茂。循涧而东。闻
南岭上有讽诵声。通隔林呼问竹林所在。应声曰。何
从来。得非圆通法师乎。通曰是。巳僧遽披林出。悲喜
交集。略叙间阔。则曰。此不足以款曲。须到小寺可也。
稍进数里。有门树双阙长廊复道。松竹映蔽。门外马
槽满盛粟豆。皆黑漆金铺。首衔环。长百馀尺。列十行。
傍多蹄迹。洒扫极严洁。僧使通立门左。谓曰。当为白
大和尚。顷之引入讲堂。立西轩下。和尚坐大床上。年
可七十馀。方环拥童吏五六人。凭按理文书。侍人赞
通名字。礼谒。和尚曰。官寺厚供难舍。柰何屈临。通具
述其故。既安置。其僧将通巡房讯敬。至两房。宝帐璎
珞侈丽。主人夷坐自若。振手语曰。此人何必见遣去。
其僧惭。顾通曰。趣向不同。洙沮人意。且就小房消息。
感通科¶ 第 286c 页 X77-0286.png
遂盘桓谈叙。并具中食。食如世间常味。食讫遍观图
像园池台阁。通念欲住。因以其意告僧。僧曰。固小僧
之心也。伹须白大和尚。夜共卧。蚤作偕白和尚。和尚
曰。甚知来意。不惜一房。然而既受官请。又欲住此。是
两处挂名矣。律僧不得挂两处名。今且还去。后待除
名官寺来。则相容耳。幸勿恨也。挥其僧送出。怅惋不
忍别通。由是指途西迈。眷眷返顾。始犹门阙在百步
外。更踰二里。欻无所睹。凡前日老翁垦荒之处。悉芜
蔓荆榛。狐狸出没而巳。入大乘论曰。尊者宾头卢罗
睺罗等。十六大阿罗汉。散在诸山渚中。馀经又曰。九
十九亿大声闻众。皆于佛前取筹。住寿于世。并在三
方诸山海中。守护正法。或者通之所遇是也。非欤。

**** 齐道丰

有弟子三人。相与居于相之鼓山。不行分卫。
而炉火黄白医药以自给。高帝尝过而问之。应对不
思。随事而当。帝因赐酒并蒸豚。即饮啖。至醉饱无所
让。帝既去。丰召弟子谓曰。为我屏除床下物。及发床。
乃见向之蒸豚酒等具在。传以为异。

时石窟寺有一
僧。自以坐禅获證悟。每至日西。则东望山巅。有丈八
金像。其僧私喜。谓灵像独为巳现。他人不能知也。阅
两月馀。夜卧房中。闻枕间语声曰。天下别无佛。今汝
巳成道矣。即是佛也。汝当自珍重。佛身切莫轻脱。其
僧于是骄慢矜持。视侪辈如草芥。语辄指胸顾众曰。
汝等亦识真佛否。泥龛画像。其于说法度人之事。既
莫施设。皆以为佛而妄加礼敬。汝又焉识真者哉。此
感通科¶ 第 287a 页 X77-0287.png
堕阿鼻地狱业也。然眸子尽赤。动呼无常。一寺以为
狂。舁诣丰所。使治之。丰遽问曰。汝见东山上金佛乎。
曰然。又问。汝闻枕间语声乎。曰然。丰曰。此风动失心
耳。不早疗。且难制。因针三处良巳。及丰将终。指示其
弟子灶旁地曰。吾久劳汝谷汲。今报汝以此。正可用
之无竭也。随于其地去一方石。而玄泉澄映。虽历旱
潦。不盈涸。至今存。

**** 齐慧宝

性强记。诵经能习复二百馀卷。武平三年。自
并将如邺。达艾陵失道。误入乱山中。暮求托宿地。遥
望岩下一室。似有人居者。就之则寂然。宝倦坐室前
石上。仰见松枝。悬磬去地丈馀。心固巳异之。夜二更
有草衣僧。自外至。托曰。是中何致俗气。宝遽前设敬。
具述来故。顷之问宝。今何国何姓。曰齐国姓高氏。宝
遂问。尊师居此复久近耶。曰后汉时来。问宝业何经。
宝方恃巳之博语颇矜詶。其僧曰。脩行之人不应若
此。君亦乐闻何经。当为诵之。曰乐闻华严。僧诵之。声
韵谐畅圆亮。诚非世间所可得者。须臾部卷即彻。馀
诵皆然。宝惊叹以为莫及。其僧曰。汝是有作心。我是
无作心。夫忘怀于物者。物固弗能碍也。宝寤识其神
圣。乞依之住。其僧曰。汝既以利养至。而又奚能安于
寂寞哉。且汝情累未遣。虽住无益也。逮旦乃别去。

**** 齐僧云

善辞辩。素明大小乘经论。住邺之宝明寺。每
夏半月。必说戒。此僧之常规也。间一岁。云忽白众曰。
夫戒本者。出家之人。举能诵之。何至数举。以烦大众。
感通科¶ 第 287b 页 X77-0287.png
自今可令一僧竖义。庶几后生闻见有所开悟。众从
之无敢抗者。及自恣将升座。失云所在。于是崩腾四
出追觅。乃于寺侧三里许古冢内得之。遍体流血。如
被锋刃。问其故。答云。有一丈夫。拥三尺大刀。厉色诟
云。以为奈何妄变布萨为竖义。欲脍剌其身。遂尔残
破。痛苦难忍。众舁归。尽情忏悔。如是十载。不坠彝序。
临终之日。神色罔乱。异香迎之。盖其惩艾进脩之验
焉。

**** 齐僧安

不知何许人。持律严谨。禅讲优畅。时誉归之。
文宣时。安聚徒王屋山二千许人。讲涅槃。始发题。有
雌雉来伏座侧。若听状。食时则出饮啄。晚讲伏听如
初。讫三卷不复至。众怪之。安曰。雉今生人道矣。武平
四年。安行头陀于越州。径至一家。呼雌雉。有一女出
迎。礼拜劝喜。女之父母以为异。邀入设食。安问何以
名女为雌雉耶。答以见其初生。发如雉毛故耳。安大
笑为述本缘。女闻而涕泣。苦求出家。其父母欣然许
之。时女年始十四。为讲涅槃。闻即领解。至后三卷。则
不能有所通矣。自尔升座开演。远近赴集。说其宿因。
众亦加劝。

**** 周道妙

一名僧妙。先为冀州人。后徙河东蒲阪。聪慧
夙成。持律严谨。遍览群籍。尤长于讲说。而性谦抑冲
退。喜愠未尝见于颜面。每下座。必合掌忏悔云。佛意
岂凡夫所能测。今所说者。传之先师。初非自擅也。望
大众察其是非。布施欢喜。由是从者云委。俄归乡之
感通科¶ 第 287c 页 X77-0287.png
常念寺。即仁寿寺也。周太祖特加尊敬。大统间。西域
献佛舍利。诏送妙寺供养。因奉以顶戴。晓夜旋仰。如
是一年。忽中宵放光满室。宛转从窗隙出。腾扇四远。
洞烛天地外。人皆以为失火奔救。既至见金瓶熠煜。
莫不赞叹。妙乃烧香跪启曰。众生巳睹圣迹。愿韬秘
灵影。反寂皈空。于是光遂宛转入瓶。尔夜欢呼之声
闻数十里。而寺有一僧。卧房内独不觉知。虽撼唤之
自若也。未几疠疾。盖其业障所致云。即今所谓佛骨
者。自妙之亡。光无复现矣。然恒业涅槃。其部分文句。
临机约截。每讲不同。所以学侣之英杰者。乃所悦服
而承袭也。旺化之地。酒肉悉绝。葱韭遽以上掩之。河
表风俗顿变。岂亦教令使然之哉 弟子昙延。见别
传。

**** 周慧瑱

上党人。住郡之开府。元氏所建寺。独处一房。
业禅忏。建德六年。诏废教。瑱持经像。遁深山中。群盗
谋欲劫之。瑱初不知也。忽见一人长丈馀。美髭貌。纱
帽青袍。九环金带。吉貘皮靴。乘朱鬉白马。自绝顶竟
造瑱前。下马而挹曰。今夜贼且至。宜急避。瑱顾所居
峭绝非人往来地。而适有所值意者。其山灵矣。因曰。
兹方佛法残灭。况于贫道此身哉。苟微檀越疵庥。有
死而巳。虽欲避贼。其将奚之乎。其人曰。师既以诚告。
弟子敢不听。幸复住此无他也。遂隐去。是夜大雪深
丈许。异日贼谋犹未巳。山下诸村梦其神遍告曰。贼
劫瑱师必救。于是相戒语。各备器仗入山。正遇贼于
感通科¶ 第 288a 页 X77-0288.png
途。众奋击。贼乃散走。自尔瑱恒凭之。以进所业。

**** 后梁道穆

生松滋。性爱泉石。入荆州神山以隐。而忽
迅雷烈风。发石拔木。蛇虎纵横左右。穆殊泰然不少
惧慑。而禅定者。七日间。尝发高眺远。见其地。东依浚
壑。西俯深流。慨然有终焉志。于是山神现形。自称田
伯玉以谢过。且请受戒法。自尔里社绝荤膻之祭。旱
涝应雨晹之祷矣。居之三十年。而宾友之过从者。无
远弗届。沙门则僧展僧安。高士则刘虬车缀。湘东王
绎。钦其德素。建台立碑。以著游契。简文作颂。以叙其
风度。而碑于绝顶。晚陟曾巅而后逝。则其志之终始
不变如此。寿七十。

**** 隋昙询

出弘农华阴杨氏。后迁河东。年二十二。游白
鹿山北之霖落泉寺。乐其静邃。遂依昙准禅师而薙
染焉。既受具。习诵法华。时僧稠禅师。方领徒苍谷。路
极脩阻。询念欲展礼。则抵冒荆棘。披跨沙砾。拔缘登
陟。不由蹊径。直望其地。以为行表。往来质问。志存正
观。虽困艰难。不愆进业。每云与其失道而幸通。宁若
合道而穷耳。俄复徙居鹿土谷。泉枯重溢。鹿麋驯扰。
学者相庆。或盗畦蔬而遭群蜂所螫者。一身肿痛垂
死。询为治之。获瘳。尝独行值二虎斗。询以锡杖分而
翳之曰。同居林薮。计无大乖。幸各散去。一日有致礼
于前者曰。某赵人也。顷因病死。而阎王谓以罪当就
狱。赖昙询禅师请命。故尔放还。且某于禅师。素昧平
生。而过蒙恩泽如此。敢不拜谢。询尝一定七日。虎穴
感通科¶ 第 288b 页 X77-0288.png
于房弗恤也。以故庭芜径秽。鸟兽与俱。而声光所被。
河朔悦服。杖策裹粮。户屦满矣。开皇间。诏仪同三司
元寿以玺书。致诚敬送香供。十九年卒于柏尖山寺。
寿八十五。夏五十五。初示疾。感神光香气之异。有飞
禽白颈赤身。绕院哀唳。渐近堂陛。至于几席。狎附人
物无所畏。及瞑即悲叫苦甚。血沸眼中。旋转空虚。投
地而逝。云昏雾惨。林涧摧塞。山中衰相不可殚记。弟
子静林等。以唐武德五年十二月。阇维。遗质建塔立
碑。沙门明则述铭。

**** 隋洪献

邺人。素禀律检。住相州之大慈寺。蚤年以听
涉之劳。遂双瞽。动须扶导。人亦厌之。以故常处一房。
旦夕礼诵不辍。开皇十四年。忽空中有声。其语自称
般若檀越。来从受戒。自尔数与谈话。如世常态。僧纲
禅师。素于献为同房。一日纲上堂中食。般若以衣一
幞嚫献云。劳陈法事。为益不少。必受之。巳而纲还怪
失衣幞。遍寺搜之。乃具得于献之箧中。献殊愧为索
言般若所嚫。纲终莫之信。俄而纲之房内狼藉。奁匮
颠倒。衽席竿扇称尺摧折弃掷。空中诟纲曰。汝平生
未尝供养三宝。今姑小警。后当大祸汝在。献虽瞽。然
共般若语历历如睹。尝谓献曰。我伴侣极多。皆在紫
陌河上。兹相随者仅三十人。可今寺家设食。食讫且
于空中誇美其饮食以谢。又以纲不设斋。会欲祸纲。
纲不得巳乃营辨如法。空中报曰。既能尔。吾助汝喜。
仍以两缣遗献。使一以施大众。一以酬纲。而献赖之
感通科¶ 第 288c 页 X77-0288.png
以益进所业云。后竟卒于寺。

**** 隋法庆

住京师西北凝观寺。开皇三年。于寺造丈六
夹纻立释迦像。未加漆布。而庆卒。是日宝昌寺僧大
智亦卒。更三日而苏曰。初则飘然若乘风。而行可百
里许。稍见宫殿华绮。如王者居。有一人衮冕而坐。左
右仪仗严肃。顷之忽庆来。貌殊忧。又顷之像至。谓坐
者曰。庆造我未了。何遽死。坐者趋下殿拜。呼左右。问
曰。庆合死未。答曰。命未尽而食尽耳。坐者曰。如此则
给荷叶以终其寿命。遂失像及庆所在。于是宝昌。即
使人驰视凝观。而所言皆验。自是庆解斋。进荷叶六
枚。中食八枚。其法先以热水沃令软湿。而后啖。且戮
力殚志。以成其像。而忏礼终身焉。

**** 隋慧云

范阳人。年十二。出家听学。游历罔怠。至十八
归省。时乘一驴。骏快可爱。其季父规欲得之。及云过
止父家。父将杀之以取其驴。方捉刀。见黄衣人于东
墙下。扬拳叱曰。此盖流通大士也。不宜见害。父惧归
以告其妻。妻曰。君眼华耳。那有此。父又往。则见向之
黄衣人于西墙下。连叱云。勿杀勿杀。杀则祸交及矣。
云且过其女兄家。父诡曰。道路险绝。愿护送也。于是
持刀随云。后狙斫云。忽其女兄之倩傍立。父亟愧谢。
开皇中。教法隆盛。而云尤以经论该赡。名东夏间。领
徒五百。抵乡里候季父。季父夫妻追悔。因奉十缣求
忏罪。云由是始知之。然终亦未尝憾顾。每举其事以
戒门人曰。物之美者。岂徒累巳。亦以累人念哉。后不
感通科¶ 第 289a 页 X77-0289.png
知所终。

**** 隋慧恭

益州成都周氏子。出家。尤与同寺慧远相谐
契。周武废教。远游关辅。恭诣荆扬。以务听采。如是别
去三十馀载。及远讲授乡里。而恭亦至自江南。久违
暂晤。其乐可胜道哉。于是远抵暮达旦。言其所得。恭
竟嘿然无所语。远因固诘。恭谢曰。性识昏昧。诚莫知
所开解也。远曰。独不能诵一部经乎。恭不得巳。遽曰。
但诵得观音经一卷而巳。远怒诟曰。观音经小儿辈
所诵者。仁何自辱哉。且仁以幼年行道。誓登果位。顾
令诵经仅指许大。其怠惰如此。既非三益。请绝交。恭
曰。经卷虽小。佛口所宣。遵敬者得福。轻慢者得罪。仰
愿法师为息嗔心。屈听一遍。然后分袂。不亦可乎。远
笑曰。吾于阿毗昙迦延俱舍地持成实毗婆沙摄大
乘等论。并粗精习。如观音经。盖法华普门品也。吾巳
讲之百过矣。仁兹所诵。岂有异乎。诚不愿闻也。欲掉
首去。恭再三强之。稍复肯住。恭因结坛于庭中。置座
于坛上。绕坛数匝。顶礼升座。远则据胡床。偃蹇其侧。
恭始唱题。即觉香气氤氲。逮入文。天乐上作。四华缤
纷而坠。经毕下座。自作解座梵毕。而华乐亦俱歇矣。
远矍然惊起拜伏。涕泣谢罪曰。慧远臭秽死尸。敢行
天日之下。乞小留赐诲。恭曰。非恭所能。诸佛力也。遂
长揖而逝。

**** 隋道幽

出家住代州耆阇寺。通习经论。仁寿中。讲婆
伽波若经并论于本寺。众之听者百馀人。偶日午。坐
感通科¶ 第 289b 页 X77-0289.png
绳床上。瞑目见一人。伟特异常。自云我释提桓因也。
兹来无他。正以相屈。为诸天讲经。幽闻之。情独怅然
不乐于死。因辞曰。方造佛堂。事有未易赴者。既觉为
侍者如法师言之。如曰。此固世间罕遇事也。夫人终
一死耳。欲生天道。岂可得乎。今幸而天帝见召。且获
开通法利以济益之。其功德大矣。佛堂又何足言哉。
幽心以为然。久之。复梦如前。而幽遂许其请。天因炷
少香幽掌中。剋时以迎。觉则掌中香气薰一寺。尔后
屡讲不怠。一日曰。期至矣。因执香炉正立以逝。于时
道俗从外见云气由寺内出。腾空直上如白练。以没。

**** 隋慧欢

出京兆云阳管氏。弱龄慕道。而迫于俗累。谢
遣宦娶。乃获披缁。时年巳三十有七矣。始从清禅寺
崇公。咨询定法。存息短长。冷然有得。且尘嚣屏绝。形
影相依。久历星霜。循守益厉。尝经行。偶堕岩石上。其
相悬之势。不翅寻丈。而端然寂嘿跏趺自如。若无所
知觉者。大业初。京师创建大禅定寺。追严文帝冥福。
诏居之。六年二月卒于寺房。春秋六十九。遗命施尸
飞走。弟子檀越不忍。而葬之终南楩梓谷。树塔勒铭
以表章焉。

**** 隋慧海

俗张姓。清河武城人。少年依邺都旷国寺囧
法师。听涅槃楞伽。历五稔。覆述通畅。同学推服。复受
摩诃衍毗昙等于青州大业寺道猷法师。猷慧辨无
碍。而海事之。斯亦可矣。周大象二年。来涛浦创安乐
寺。且构重阁。期生净土。忽有僧道诠。持无量寿佛画
感通科¶ 第 289c 页 X77-0289.png
像一轴。自齐州至曰。是西天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乘
空而往安乐世界。所图写者。海以冥会。愈加勤至。既
睹神光。尤深庆幸。大业五年五月。举手五指。谓弟子
曰。我至此乃当灭矣。五日之夜。因起坐面西作礼。迨
晓而逝。寿六十九。讲涅槃经三十遍。法华经五十遍。
即以其月九日。葬于寺。秘书学士琅耶王慎文其碑。

**** 隋智通

河东猗氏。程氏子也。十岁出家。诵经礼佛不
少怠。阅年五十。虽当教门沦替之时。方从俊律师延
法师游。以振所业。隋运肇兴。乃还蒲坂建寺。赡济孤
独羸老之穷无告者。日以千计。仁寿初。复脱屣岩栖
以蹈旧规。大业七年。遂𥨊疾。即命侍者。称弥陀号。祈
生彼土。既而维那击钟集众。杵竟折。识者知其不起。
时弟子顶盖侍侧。通谓曰。今日厨中可作食。盖诘以
食将谁须。曰有达官诸贵人至。盖曰。此生人道者所
见之相。和尚脩行宁至是。逮晚正视不眴。良久忽弹
指。唱不可思议者再三。或从旁问其故。则曰。我见宝
幢华盖塔庙庄严。尔夜又顾问明珠所在。且曰。大然
灯烛耶。因为掩镫蔽弱犹咄。以为光明转盛。岂欺我。
盖曰。室中方暗昧如此。而和尚所见必胜相也。遽合
掌曰。吾生净土矣。且而气绝。十月二十四日也。山地
摇动。门窗震裂。林雉飞雊。屡日寺僧道慧。适梦西岭
上皆楼阁。有乘空而西往者。且盖母玉氏尤信向。临
终见赤莲华。青莲华。大如五斛瓮许。遍布宅地。佛与
菩萨。俱至接引。顷之母瞑。即贞观十一年二月也。
感通科¶ 第 290a 页 X77-0290.png

**** 隋灵干

金城狄道李氏也。其祖相封上党。遂徙居之。
年十四。投邺京大庄严寺衍法师出家。每入讲堂。作
天宫想。年十八。覆讲华严十地。众即嘉叹。冠年受具。
专志毗尼。周武之变。家居奉戒如法。隋兴。诏预菩萨
僧数。官给所须。仍于少林寺安置。开皇三年。重薙染
于洛州净土寺。偕海玉法师。讲释华严。七年诏住兴
善寺。为译经證义沙门。十七年。闷绝未殡。及苏乃云。
初见两吏手执文书。立房门外曰。官须见师。顷之若
蹈空而往者。到一七宝树林。端严如画。二吏即辞退。
干望东西。极目无非珍宝。焜耀不可正视。凡树下必
有华座。而或坐不坐相杂也。闻有呼其名者。就视之。
则慧远法即也。因礼讯之。问此为何地。答是兜率。僧
休法师处南座。吾与之同生此耳。且见休远并非本
形。皆戴冠服彩。光炜绝世。但能识其语音。远又谓曰。
我弟子皆生此矣。仁寿三年。诏送舍利于路州汉王
寺。其瑞应之详见别传。时汉王谅作镇晋阳。闻干起
塔其寺。远遣使䞋施。献后崩。尝为帝述忏称旨。赐帛
二百疋。大业三年。置大禅定道场。诏擢上座。八年正
月二十九日终。春秋七十八。于是火葬终南山阴。


干常作莲华世界海观。及弥勒天宫观。至疾革。翻睛
上视不与人对。久之如故。沙门童真问何所见。曰向
有青衣童子二人来召。抵兜率城外未入。故翘足以
望城中宝树华盖。若平立则无所见也。真曰。如是得
不遂所愿耶。干曰。天乐非久。终坠轮回。华藏世界吾
感通科¶ 第 290b 页 X77-0290.png
所愿也。不久复绝而苏。真又问。干曰。见大水遍满。华
如车轮。吾坐其上。自尔卒。灵辩干之犹子。小少教养。
通大典。今住胜光寺。

**** 隋行坚

不知何许人。出家常业禅定。大业间。东游泰
山。夜宿庙庑下。忽有伟衣冠严。仪从传呼以至者。坚
意以为神起坐。嘿诵诸经。寻与语无小惧。因问曰。世
谓此间职治鬼宁是耶。神曰然。岂欲见先亡乎。坚曰。
顷有两同学。今安在。神问知其名则曰。其一人既获
受生。其一人犹以罪重系狱中。可就以劳苦也。俄至
一处。墙壁皆铁而炽火。其中呼号声达于外。自牗窥
之。若有人焉。则皆皮肉溃烂。莫识其谁也。遂反而扣
神以救免之术。神曰。书华严经。其庶几哉。诘旦辞去。
即求善工治经如神约。异日复造庙。神遽告以同学
乘经力致胜报。坚后不知其终。

**** 隋法泰

眉州隆山县人。姓吕氏。始去俗为道士。且馀
十年。忽自悟即薙发。受具戒。诵法华经。遂通利。复致
诚为书一部。尤数有灵瑞。间尝从善工装潢于成都。
使人负两笼以行。一笼置经。又以钱二千束缚之。置
经上。一笼置衣物。至笮桥。桥断。笼与负者俱堕水中。
泰在后独无恙。负者既出。笼则飘沈。莫知所在。泰抚
膺大号曰。钱衣不足道。经柰何。因购习水者没而求
之。得钱衣而不得经。泰愈益恨。循岸涕泣不能巳。顷
之遥见别洲有一襆藉草上。遽取视乃经也。然略无
所沾湿云。虽没水者。亦固谢弗受购。既装潢持归所
感通科¶ 第 290c 页 X77-0290.png
住鼻山寺。奉安严洁。每夜则香气馥然。泰必诵持彻
晓。率一过。时彪法师开讲其寺。方以其音响喧聒患
之。明日身造请其低声。恍见泰前。若有大众胡跪合
掌者。竟退莫敢言。泰之终年八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