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唐文纲
唐文纲 第 103a 页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浙东沙门 昙噩 述

慧学

传宗科(三)

**** 唐文纲

会稽孔氏子也。曾祖范。陈都官尚书。祖祀。祠
部侍即考顶生贞观间。拜尚乘直长。纲方孕。母却荤
杂有头陀行。婆罗门僧谓曰。佗日生男。终当绍隆三
宝矣。自尔每闻空中香气乐音。及娩白鹤鸡集。襁褓
过午不求乳哺。十二出家冠年受具。寻诣道成律师。
禀毗尼藏年二十五。为众弘阐。年三十。登坛受戒。而
唐文纲 第 103b 页 X77-0103.png
四分之学。于是益振。久视中。天作淫雨。人有忧色。纲
悯之。乃端坐思惟。却倚屋壁。于少时间豁然而悟。自
尔踪迹莫窥。幽明潜感。兆于集事。应乎遣言。左右怪
之。纲曰夫真实无相。色尘本空。正觉圆常。大悲湛定。
又何所疑哉。未几诏与翻译。长安四年。诏往岐州无
忧王寺。等奉迎舍利。景龙二年。入内道场。行道送舍
利还寺。入塔。是年于乾陵宫。授内尼戒。仍坐夏宫中。
开四分。律。上悦为度弟子。赐什物䌽帛等。因奏道场
灵感事。六月七日。御书灵感寺额。遂以其地为寺。辟
诸寺硕德𨽻焉。先天间。睿宗皇帝。从受菩萨戒。所得
布施。悉付常住。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卒。寿九十
二。是年九月十四日。建塔而窆于寺侧。北海李邕铭
其碑。

**** 唐道岸

姓唐氏。其先颍川人。晋永嘉南渡迁光州。遂
世为光州人。岸生而不群。始自期以儒学奋。既而悔
之。乃求薙染。夜梦迦叶波有所教戒。且阅经所见。与
梦中语合。由是慧解日进。而声名日起。时初法师方
以道德重扬。越俗号大和尚。岸从之。住会稽龙兴寺。
中宗朝。诏偕诸大德见内殿。宠遇隆渥。上因从受菩
萨戒。诏图其形林光宫。且制赞其辞曰。戒珠皎洁。慧
流清净。身局五篇。心融八定。学纵真典。观通实性。维
持法务。纪纲僧政。律藏冀以传芳。象教因乎光盛。历
任白马中兴。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纲维之职。天下以
为荣。锡赉山积云委。俄还乡里。度人建寺以散之。而
唐文纲 第 103c 页 X77-0103.png
星霜之变。复二纪于兹矣。迫钟漏之期。念钓游之地。
开元五年八月十日卒于龙兴。寿六十四。弟子。以礼
葬。礼部侍郎姚奕。撰文勒碑云。先是江表。盛行十诵
至岸为天子师。动以墨敕从事。东南之僧罔敢或戾。
而四分之传。繄亦岸之力欤。

**** 唐玄觉

字明道。姓戴氏。永嘉人也。其兄宣。有名教庠
中并与其二侄出家。居龙兴寺。素业定。乃于所居之
寺侧。立禅室以进脩。既而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
阳策禅师同谒曹溪六祖。初到𢹂瓶锡。绕祖三匝。祖
云。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行方来。
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
无生。了无速乎。觉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
如是。觉乃具威仪参礼。须臾即辞。祖曰。返太速乎。觉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觉曰。仁者自
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觉曰。无生岂有意耶。
祖曰。无意谁当分别。觉曰。分别亦无意。祖叹曰。善哉
善哉。少留一病。时谓一宿觉。自是学者辐辏。化被天
下。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终。端坐如入定。寿四十九。
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葬于西山之阳。弟子慧操
慧持等慈玄寂等。嗣其化。括州剌史李邕撰文勒石。
以纪行业。庆州剌史魏靖为集平生著述。以行世。后
谥无相。塔号净光。

**** 唐元圭

伊关李氏子也。气禀英特。体貌幽雅。永淳二
年。遂登具。𨽻业闲居寺。即习毗尼。又寤禅旨于慧安
唐文纲 第 104a 页 X77-0104.png
禅师室中。于是结庐嵩岳之庞坞以隐焉。景龙二年。
有拥部曲。列仪仗。峨冠裤褶而谒者。圭意其非常。即
谓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曰师宁识我耶。圭曰吾
观佛与众生等。岂独于汝而起分别哉。曰我此岳之
神也。职能利害生杀于人。师安得等视我乎。圭曰吾
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者则能坏。
吾。吾本无生。汝焉能坏。神遽稽首再拜曰。师智辩广
大。非我所及也。愿授五戒。度今出世。圭曰。汝既乞戒。
即既戒矣。戒外无戒。又何戒焉。曰此理也。事则未然。
必得师戒。而身为门弟子乃可耳。圭因为张座。正几
秉炉曰。付汝五戒。如能持者。当答曰能。如不能者。当
答不能。继而唱曰。汝能不淫乎。曰既娶矣。圭曰。非谓
此也。谓能无罗欲也。曰能。曰汝能不盗乎。曰资用无
乏。奚庸取。圭曰。非谓此也。谓能以善恶致祸福。而不
以祭祀否也。曰能曰汝能不杀乎。曰实司其柄。圭曰。
非谓此也。谓能无滥误混疑也。曰能。曰汝能不妄语
乎。曰我本正直。安肯妄语圭曰。非谓此也。谓能不失
先后。而合于天心也。曰能。曰汝能不饮酒乎。曰世以
为礼。奈何。圭曰。非谓此也。谓能不以醉酗败德也。曰
能。圭曰。巳上是如来所制妙戒。能以有心守护。而无
心拘执。有心遮持。而无心开犯。则先天地生不为寿。
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不为动。毕竟寂嘿不为
静。故娶妻非淫也。飨祭祀非取也。操政柄非杀也。当
于先后。非妄语也。醉于仁义。非酒也。此固有心者也。
唐文纲 第 104b 页 X77-0104.png
若其无心。则罗欲不为淫。以飨而福恶。不飨而祸善。
不为盗。误混疑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语。醉酗不
为酒。盖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佛。无佛则无众生。无
汝亦无我。无我无汝。孰为能戒。孰为所戒哉。曰我神
通亚佛。师以为何如。圭曰。如我解。佛亦无神通。而况
汝乎。神悚然惊曰。愿见教。圭曰。佛能空一切相。成万
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
不能化道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不能尽众生界。汝
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则吾知其不能也。汝
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则吾又知其不能也。
且谓神通。而有所不能。则虽谓之无神通可也。曰我
诚浅昧。未闻空义。今既得戒于师。请效所能。以报慈
德。圭固辞。不可。因曰。东岩寺之面势而莽然无树。北
岫有之。而非屏蔽也。汝无挠物。聊为吾移北树于东
岭。斯巳矣。曰诺。必夜风震。慎无恐也。遂辞去。圭目送
之。但见空中幢盖飞翻。戈戟森耸。环佩之声。摇曳碧
霭。红霞之上。杳渺而没焉。是夕三鼓。飙电雨雹果骤。
栋宇欲摧压。且视之。则东岩松栝。行列如久植。而北
岭则无复旧矣。圭禁其徒勿外言。言则不信者。且以
我为妖也。开元四年。丙辰示寂。春秋七十三。

**** 唐印宗

生吴郡印氏。母镏始娠。其邻人咸梦。一端雅
沙门。徐步入其舍。镏亦自梦。或求为其子。陈让再三
不止。他夕父又梦。有童子跪授旃檀香木于镏氏者。
于是镏氏。食遇荤。膻辄厌弃。逮生宗即使事佛。无靳
唐文纲 第 104c 页 X77-0104.png
惜意。稍长依宿德习经论。尤精涅槃。咸亨元年。阐导
京辇盛甚。上元中诏入居大爱敬寺。辞不赴。乃就蕲
之东山。咨受忍大师禅法。复尝于番禺。与慧能禅师
问答。深明心要。久之还乡里。会剌史王胄。请置戒坛。
度人可千数。因诏江东诸寺院。置坛度人如之。后诏
入内。造慈氏大像。著心要集。纂三教文意之表明佛
法者。先天二年二月二十日终。年八十七。

**** 唐神英

沧州人。丱岁从师究习经论。又参神会禅师
于荷泽。禅师谓之曰。汝于五台有缘。宜往。开元四年。
六月中旬。乃获戾止。一日食毕。偶游西林。忽入一院。
榜曰。法华。其外三门十三间。壁画五台山十寺境。其
内三门。则塑护国仁王像。有楼峻耸。奉文殊普贤像
于上。其馀行宫道场仪仗蔽映。正中则多宝塔也。其
庄严之盛。具如经说。英时神情恍𢠳。境物变眩。宜非
耳目所能了。及出则众僧诡相异状。交揖迭晤。遂东
行可三十步。闻闭户声。回视无所见。英因泣曰。此大
圣启悟我也。我其敢怠。乃发愿一依化院规横营建。
以隆佛法。先筑庵化塔处。召匠致材。旋有成绪。使吴
道子图所见于墙堵间。仍扁法华。匡徒说法。气象冠
诸方。久之告灭。寿七十五。

**** 唐僧达

姓王氏。会稽人。稚齿即于龟山妙喜寺出家。
其寺建于梁时。故所居者。皆耆宿。达独年少。寻游方
至黄梅见忍禅师。曹溪见印宗禅师光州见道岸律
师。于是造诣日深。声名日广。负锡而归之者。如水之
唐文纲 第 105a 页 X77-0105.png
宗海。开元七年。以疾而终。年八十二。

**** 唐智威

缙云蒋氏子。少出家千轩辕黄帝鍊丹山。未
几。负笈往依灌顶禅师于沃州石城寺。受天台止观
之学。然才藻富丽。作桃岩寺头陀寺二碑。为文人所
传诵。识者以为徐陵后身云。

慧威姓留氏东阳人。尽
得缙云威公之学。时谓小威。每山居罕与世接。且于
学者少许可时于教门诸子。独以左溪玄朗可承继。
真有所知哉。

**** 唐巨方

姓曹氏。安陆人。弱龄禀朗禅师。𨽻业于州治
之明福院。始诵法华维摩二经。受具巳。遍扣南宗。复
造北宗。秀公所。秀问曰。白云散处如何。曰不昧。曰到
此后如何。曰正见一华开五叶。既佩密印。乃辞之。上
党卜寒岭而居焉。学徒激扬日至。郓帅侍中吴文焕
慕其风。遣使迎归府供养。俄为建安国寺。尝问曰。今
日后如何。答曰。地布金沙。人安宝刹。吴加敬信。开元
十五年九月三日示寂。于所居寺。寿八十一。建塔葬
全身。

**** 唐义福

俗姓姜。潞州铜鞮人。出家从神秀禅师。得心
法。始居蓝田之广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师慈恩寺。道
望日以隆重。开元十一年。驾幸东都。诏扈从。所过官
吏士女。具华幡迎导。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盖秀
公出自黄梅。而化行关洛。虽为帝后王公所敬。礼然
其所在。殊未尝提唱宗旨。以开发徒众。故福亦如之。
一日升堂演说。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张均礼部侍
唐文纲 第 105b 页 X77-0105.png
郎韦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吴吾与汝辈诀别矣。既退
而张窃语房。某以早岁饵金丹。深忌临丧。今大师如
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与房曰。吾与张游
有年矣。而宿业之来。其不可免如此。苟能小忍。以终
吾会。则犹庶几。且就执房手曰勉之。必为中兴名臣。
后张果陷贼。而房有翼戴功。

**** 唐跋曰罗菩提

华言金刚智。南印土摩剌耶国人也。
摩剌耶。华言光明。其国近观音所居补陀洛伽山。故
云尔。父婆罗门善五明论。建支王师事之。智甫数岁。
即能日诵万言。不废忘。年十六出家。随师学于中印
土那烂陀寺。修多罗阿毗昙。莫不练习。洎登戒法。遍
听律部。既而诣西印土究讨小乘诸部。瑜伽三密陀
罗尼门。十馀年。于是博通三藏。次东游楞伽山。历佛
逝裸人等。二十馀国。开元七年。至广州。诏迎居京师
之慈恩寺。徙荐福寺。至必建大曼拿罗灌顶法。度四
众。大智大慧不空三师。皆行弟子礼。十九年。从驾幸
洛阳。会久不雨。诏结坛祷之。于是依菩萨法在所住
处。用不空钩穴地深四肘。起坛其上。绘七俱胝菩萨
像。对之祀呗。期以像目开。即雨七日。炎气益炽。天无
云翳。午后目开。西北风起雨大霔。飞瓦拔树。远近惊
骇。而坛屋穿漏。莫知其故。或传以为龙飞去云。士庶
来观。日千万辈。时上以得姓之始。祟老氏。有司希意
请。凡蕃客一切并逐。报可。侍者以告。智曰。吾梵僧也。
非蕃客。诏旨宁为我哉。卒不去。未几陛辞游雁门。上
唐文纲 第 105c 页 X77-0105.png
大惊。下握手上殿。慰问移时。有皇女。疾久不愈。迁卧
咸宜外馆。闭目经旬。浃无所语。诏智授诫。因择宫中
七岁女子二人。以绯缯蔽面卧地。上使牛仙童。书若
敕者。焚之它处。智嘿有所诵。二女子忽能诵所焚敕
语。不遗一字。顷之皇女亦起。坐上闻之。不俟仗卫驰
而至。而皇女因谓上曰。冥数难移。琰摩王以陛下之
德。见二女子持敕至。遂令先保母镏氏护送。随二女
子归。犹获半日之活。以慰陛下。自是上加钦仰。武贵
妃造金刚寿命菩萨像。河东郡王。绘毗卢遮那塔中
像。皆智所戒饬也。曰庶几其延寿。二贵。人果皆不久
而终。大慧禅师一行。请译灌顶诸部流通。十一年。诏
于资圣寺置馆。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
二卷。东印土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
岳沙门温古笔受。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出曼殊室利
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
译语。一行笔受。又补足旧译随求章句。二十年。于洛
阳广福寺。语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逝矣。八月既望。
礼毗卢遮那佛像。绕旋七匝。还院焚香发愿。顶戴梵
夹拜所译。从容付嘱。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
塔于龙门伊川之右。

**** 唐普寂

姓冯氏。河东蒲人。稚岁登坛。循于经律。事神
秀大师于荆州玉泉寺。凡六年。尽得其道。久视中。诏
秀赴京师。乃荐寂。中宗以秀年德俱尊。不可猥以世
事烦动。诏寂代统其众。开元二十三年。徙居京师。王
唐文纲 第 106a 页 X77-0106.png
公士庶。骈谒骤访。门墙如市。寂素严重寡言。无所教
戒。苟获一望见颜色。则慰喜不自胜。若有所以开寤
者。近远尤以此异之。二十七年。终于唐兴寺。寿八十
九。及葬河南尹裴宽与妻子并制缞麻之服。列于门
徒之次。恸哭而送。闾里为空。诏谥大慧禅师。

**** 唐一行

姓张氏。钜鹿人。佐命功臣公谨之诸孙。髫龀
岐嶷。读书不再览。俄从普寂禅师得心法。因礼寂为
师。以出家焉。寂尝设大会时徵士卢鸿。方隐居别峰。
朝廷屡聘不起。寂请为文。以开导邑社。于是鸿袖出
其文。置几上。谓寂曰。事僻语古。必求俊朗者宣之。不
然可呼至。吾当先以指授之也。寂趣使呼行至。行伸
纸视之。微笑而巳。无所问。复置文几上去。鸿私怪其
轻脱。及钟梵俱作。千众骈集庭宇。行攘袂而进。抗音
倾泻。无少遗误。鸿𥈭眙叹息。因语寂学宜纵其游故
三藏玄理。莫不淹贯。尤善阴阳谶纬之书。千里寻访。
必得乃巳。闻天台山国清寺。有妙于数学者。行造之。
然其所居傍小溪。水急甚。岸立未即渡。且遥闻其人
布算声。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远来。而未之见者。
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水乃不流。行承言而见。稽首
足下。尽得其术焉。道士邢和璞不测人也。谓尹愔曰。
汉洛下闳造历。以为更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
出。定之今一行和尚。造大衍历。既正其谬。又当其运。
则洛下闳之言斯信。而和尚之为圣人可知矣。玄宗
诏问其能。对曰能记忆。帝命中官。取宫籍试之。行阅
唐文纲 第 106b 页 X77-0106.png
毕。唱数幅习熟如素。帝不觉降榻拜曰。师圣人也。嗟
异良久。自是动静皆从。扣灾福。号之天师。寻诏住唐
兴寺。有王媪者。行未出家时邻里也。一日诣行涕泣。
求救其子杀人罪。行命多与之金使去曰。国家刑宪
其可以私意于之哉。媪因悉数其微时事。大诟不巳。
行嘿念有所报效。且起布算。即戒净人。操布囊坐某
坊空静地以俟。曰遇生物。则捕以投囊中急归。净人
如其戒。日且午。果见老䝏引七豚至。逐之。䝏走而豚
得。行即以闭巨壅中。祝数番。明日诏问。司天监奏。夜
失北斗星何耶。行对以为昔后魏失荧惑几至亡国。
以其能戒惧而免此。则人主转祸为福之兆也。今失
帝车。岂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欤。夫匹夫匹妇。有所愤
激。犹陨霜天旱。而祝盛德所感召乎。释门以慈心降
一切魔。自微僧观之。莫若大赦。以幸天下。帝以为然。
及降赦之夕。占奏一星见。七夜而复其初。久之获證
金刚三藏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偕无
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睿宗玄宗并加
宠遇。每诏入集贤院。备顾问。开元中尝大旱。诏祈雨。
曰宜得。一器。上有龙状者。诏中官遍阅内库。皆弗类。
异日得古鉴。行指其鼻喜曰。此真龙也。遂以入坛场。
顷之雨。帝从容于大明宫。密以社稷吉凶。祚运脩短。
问之。行不应徐以他语乱其意。帝诘不巳。遂曰。陛下
当有万里之行。社稷毕德终吉。且遗帝以金合子一。
其小如弹丸。坚不可发。撼之有声。云事急则开。后幸
唐文纲 第 106c 页 X77-0106.png
蜀。仓皇漫莫记省。至成都发之。则当归药也。复见万
里桥。帝曰。一行其神巳乎。遽焚香告谢。唐逮昭宗而
梁代之。则昭宗初封吉王。其太子为德王云。

开元十
五年十月八日。扈驾幸新丰遂辞帝归嵩山谒寂寂。
方接款河南尹裴宽。忽谢宽曰。小间愿有复也。宽因
屏以窥之。见寂坐堂上。受行礼足起。寂附耳语再三。
行竟降阶入南室。手闭其户。寂召侍者声钟曰。一行
灭度矣。左右趋视。则巳瞑目。无复气息。先是九月间。
得疾于华严寺将舆病入辞。以小间而止。帝于是夕
梦瞰禅居。绳床纸槅历历。晓使人问疾。且验之。如所
梦。乃召京城名德。为设道场祈福。其神交于帝。岂非
夙有缘契耶。著所翻经疏七卷。摄调伏藏六十卷。释
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又规铁为黄赤
二道。造游仪。以正历。葬全身于铜人原。谥大慧。御制
塔铭树冢上。

**** 唐戍婆揭罗僧诃

华言净师子。又言善无畏。盖义翻
也。一名输波迦罗。华言无畏。亦义翻也。其先以国难。
自中天竺分王乌荼。父佛手王。以畏有神姿异艺。夙
禅位焉。巳而兄弟阋墙。统戎平定。宜行军法。义不忍
诛。乃𢪛泪白母。以位让兄入道。母哀而许之。且密以
传国宝珠。为分器去。师事中天竺国那烂陀寺达磨
掬多。为本师。仍舍宝珠。莹之像额。一日侍次。有僧持
钵至。而油饵尚温。粟饭犹暖。曰方从震旦乞得。畏由
是知其座下之人皆果證云。掬多戒畏。勿复言。因尽
唐文纲 第 107a 页 X77-0107.png
得其总持瑜伽三密教法。辞而游历。摧破外道九十
宗。

闻母氏以见忆丧明。附信问安。朗然如故。未几。还
省。掬多曰汝于震旦有缘。行矣毋滞。登雪山体殊不
安。忽掬多飞空至。谓曰。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
久离相。宁有病耶。东近唐境。有神人现形辞曰。此寔
文殊师利所护神州赤县地也。非弟子所能摄。开元
四年。丙辰奉梵夹届长安。诏居兴福寺。徙西明寺。先
是帝梦与相见。御丹青肖其貌殿壁。及廷谒。与梦所
见。无小异。五年诏翻译。菩提寺沙门悉达度语。无著
笔受。出虚空藏求闻持法经一卷。十二年随驾入洛。
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苏婆呼童子
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沙门宝月度语。一行笔
受。盖得之京师华严寺。者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学毕
言归。卒于北印。获梵夹悉留华严云。至是始选取而
译之。畏尤开定业。而禀承者日至。平居神异莫测。尝
手出成模铸铜塔。作火之日。或惧其庭宇湫隘。致灾
变。畏曰无苦。当自知。塔成而雪冻冱。及炉炭。上以夏
暑旱。使畏祷雨。曰民病且死。虽风雷亦足快意。使中
官高力士候望。畏不立坛。持小刀搅钵中水。诵祝数
百言。有物如龙。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钵底。
畏且搅且祝。顷之白气自钵起。径上数尺。稍稍远引。
畏谓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疾驰去。顾见白气旋
转。自讲堂而西。如匹素。既而昏霾。大风震电。而随骤。
大木皆拔。力士入奏。而衣尽沾湿矣。二十年乞西还。
唐文纲 第 107b 页 X77-0107.png
不允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卒。寿九十九。腊八十。
赠鸿胪卿遣鸿胪承李现。具威仪宾律师护丧。二十
八年十月三日。葬全身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

**** 唐行思

镭氏。庐陵安城人。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思
惟嘿然后闻曹溪法席之盛。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
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来。思曰。圣谛亦不
为。祖曰。又道不落阶级。思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
有。祖深器之。祖将示寂。谓思曰。从上衣法双行。师资
递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苟得其人。何患不信。吾今
留衣。永镇山门。以绝争端。汝当分化。无令断绝。思得
记莂。住青原山净居寺。有沙弥希迁。问于六祖曰。和
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谁。祖曰。寻思去。及祖顺
世迁每兀坐。想念而巳。第一座咄曰。汝师兄名行思。
汝师所言寻思者。政欲使汝依附师兄。语意分明。汝
何迷执。迁便礼辞祖龛。径造净居。思问曰。子何来。迁
曰曹溪思曰。将得什么来。迁曰。未到曹溪亦不失。思
曰。恁么用到曹溪作么。迁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迁又问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思曰。汝今识吾否。
迁曰。识又争能得。又问。和尚出岭来多少时。思曰。我
却不如汝早晚离曹溪。迁曰。希迁不从曹溪来。思曰。
我亦早知你去处也。迁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
日思问迁汝什么处来。迁曰。曹溪。思乃举拂子曰。曹
溪还有者个么。迁曰。非伹曹溪。西天亦无。思曰。子莫
曾到西天否。迁曰。若到即有也。思曰。未在更道。迁曰。
唐文纲 第 107c 页 X77-0107.png
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思曰。不辞向汝道。
恐巳后无人承当。即令迁驰书到南岳曰。汝速回。吾
有个鈯斧子。与汝住山去。迁至彼。未呈书。便问让和
尚云。不慕诸圣。不重巳灵时如何。让曰。子问太高生。
何不向下问。迁曰。宁可永劫沈沦。不慕诸圣解脱。让
休去。迁回。思问。曰。子送书达否。迁曰。信亦不通。书亦
不达。思曰。作么生。迁举前语。却曰。发日蒙和尚许鈯
斧子。便请。思垂一足。迁礼拜神。会来参。思问什么处
来。会曰。曹溪。思曰。曹溪意旨如何。会振身而巳。思曰。
犹滞瓦砾在。会曰。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否。思曰。
设有与。你向什么处著。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思曰。
庐陵未作么价。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堂
告众跏跗而逝。僖宗谥弘济。塔号归真。

**** 唐圆寂

不知何许人。总章间。见于京师。性嗜静燕。得
心法于嵩山老安禅师玄解莫能及。久居太平等山。
寻访稠禅师遗迹殆遍。或致礼则吒詈。邀请则避走。
常有不可犯之色。踞傲腆跣意气自得。然海内好脩
之士。愈益亲附焉。大司空严绶尤倾心信。重。世号无
生和尚。没时或谓其年百五十五。生于己巳之岁也。

**** 唐思睿

姓王氏。太原人。出家居郡之崇福寺。性质慈
让。平生无愠容。夙抱羸瘵立筵诵十轮经。专祈药上。
忽感心力勇锐。辨说如倾注。日益加倍。世莫足以当
其锋。开元中。义福禅师方唱达磨之指于嵩少。睿杖
策从之。针芥相投。迄五载而还。玄侣之参扣者。远迩
唐文纲 第 108a 页 X77-0108.png
麇至。睿应病与药。无小忤。

**** 唐怀让

生金州安康之杜氏。弱冠诣荆南玉泉寺。事
恒景律师。剃发受具。乃叹曰。出家之道。岂止此乎。时
有坦禅师者。指见嵩丘老安。安因指见六祖能大师。
祖问什么处来答嵩山来。问曰。什么物恁么来。答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问曰。还可脩證否。答曰。脩證即不
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即此不污染者。诸佛之所护念。
尔既如此。吾亦如此。让既受记莂。遂执侍祖者。一十
五载。先天二年。始往衡岳居般若寺。开元中。传法院
有沙门道一日禅坐不卧。让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
坐禅图个什么答曰。图作佛。让乃取砖。磨于其前石
上。一问让。曰图作什么。让曰。图作镜。一曰。磨砖岂能
作镜耶。让曰。坐禅岂能作佛。一曰。如何即是。让曰。如
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让曰。
汝学坐禅。汝学坐佛。若坐禅者。禅非坐卧。若坐佛者。
佛无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
若执坐相。非达理也。一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
相三昧。让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如
彼雨露。汝缘合故当见其道。一问曰。道非色相。云何
能见。让曰。心眼开明能见非见。一曰。有成坏否。让曰
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
舍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让生
于仪凤二年。以天宝三载。八月十日终。寿六十八。腊
四十八。宝历中诏谥大慧禅师。塔号最胜轮。元和间
唐文纲 第 108b 页 X77-0108.png
常侍归登撰文勒碑。

**** 唐灵著

姓镏氏。巴西之绵人。年逮志学。乃遂出家。既
登戒品。仍习毗尼。光阴变迁。齿涉不惑。晚岁惟阐涅
槃。且领寤宗指于大照禅师。日引月将。于长安安国
寺敷演上乘。杖锡而来。不灭千计。天宝五载。四月十
四日。卒于寺之石棱伽经院。寿五十六。腊三十六。越
三七日阇毗。是年十月十日。塔馀尽于龙首冈。右则
佛陀波利藏舍利之所。左则帝女娲之坟。内侍上柱
国天水赵思侃立碑。释子善运撰文。门人朗智道珣
如一。追慕其德。奉香火至今。

**** 唐玄素

字道清。润之延陵马氏子也。如意中。以制恩
得度。𨽻名江宁长寿寺既进具。操行愈益奋厉。晚年
入事威禅师于青山之幽禅寺。遂蒙印莂。自是劬躬
苦志。交养恬和。外不为寒暑饥渴所变。内不为冤亲
荣辱所移。识者以为行婴儿行。世因号之婴儿行菩
萨焉。开元中。京口牧韦铣遣沙门僧汪。迎居鹤林寺
素每衲衣坐床上。虽见贵显。略不为动而瞻礼。者充
塞。尝躬赴一屠家请。众骇异。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
别。苟可度者。吾即度之天宝初。将应吴越命。扬州沙
门希玄夜半窃之。以往江北。涛波淼然。月黑难济。持
舟待风。俄有白光。引棹登岸。乃灭倾城迎谒。津所车
马繁拥。不避涂潦。捐金掷币。施予山积。素一不介意。
悉以为悲田之费。时李憕以礼部尚书牧扬尤加礼。
敬。巳而京口移牒邀还二郡道俗纷诤莫决。其德之
唐文纲 第 108c 页 X77-0108.png
感物类如此。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趺坐
而化。寿八十五。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塔于黄鹤
山西。所居之地方伯邑宰。率哀悼。执心丧之礼者。袂
相属嗣法弟子法鉴法钦别有传。菩萨戒弟子。吏部
尚书齐潮广州都督梁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
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尚书崔令钦大
和间。追谥大津禅师塔号大宝杭。

**** 唐香育

姓李氏。济阴人。父为兖府椽。竞于名位。育厌
之。始嗜老庄恬漠之说。及阅贝书。则神契意合。志虑
融会。遂趋沧洲安定寺。从智光律师削染。既受具足
戒。复究律学。俄辞去。时秀大师方盛化。育获预席末。
久之尽得秀公之指。即入富水大佛山。以自涵养。州
将韩𨳝笃慕其德。屡致礼邀出山。育辄称疾不屈。日
拥黑白提唱。声誉籍甚。韩君缁軿结辙。供施交积。且
构法堂。以进玄侣。韩君问曰。佛法巳后事如何。答曰。
如同太虚。委在有力。往来参徒。数常盈千。尝升座谓
众曰。善哉是会。遭遇者艰。须决所疑。无使虚度。因求
水盥涤。趺坐而逝。寿七十三。

**** 唐智封

姓吴氏。怀安人。中年以白衣行头陀。后依州
之清净寺恒法师。落发受具。始习惟识论。或讥以滞
于名相。遽发愤造武当山。见秀大师疑情冰泮。思养
圣胎。遂辞往蒲津安峰山。木食涧饮。禁足十年。属州
牧卫建安国寺迎请居之。毳侣竞奔。蔚然繁盛。牧问
曰。某今日如何。答曰日从濛汜出。照树常无影。封来
唐文纲 第 109a 页 X77-0109.png
往中条山二十年。得其道者。不可胜纪。既示灭。门人
塔于州北之三十里。

**** 唐玄朗

字慧明。姓传氏。其先浦阳郡人。自江夏太守
拯避地江左。遂占藉婺之乌伤。朗则梁大士翕之六
世孙也。母葛氏梦。乘羊车行虚空中。寤有妊。逮产笑
而不啼。甫九岁即出家。依师诵竺典。日能覆习七纸。
如意元年。五月十九日。诏度配居清泰寺。弱冠依岸
律师受具于光州。学贯毗尼。后于经论。无不研究。而
尤善涅槃。稔闻天台宗旨之妙。乃诣东阳天宫寺。禀
慧威师止观法门。遁迹左溪岩中。世因以为号。发愿
期生兜率。尝于寺之殿壁。缋观音宾头卢像。偶焚香
敛念。辄感五色神光。观者群拥。时有盲狗。每至则长
嗥宛转于地。朗怜之为忏悔。仅旬浃狗双目竟明。


游丘。壑。诲饬徒众。日不怠。疏衣粝食。四十馀年。无小
变。且使弟子禀灵营构屋庐。缮治像设。复砖累二塔。
而所居之规抚益。备。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以微
疾终。春秋八十二。僧夏六十一。灵舆塔之岩中。其平
生所著。法华经科文二卷。以付弟子道宾慧徒法源
神邕守真。道遵道原清辨等。

**** 唐降魔藏

赵郡王氏子。童稚趣向不凡。尤嗜静嘿。父
为亳州掾。门户猥[穴*辱]。寻遁居幽僻地。而谯尤多崇。人
遇之。辄病狂惑死。或得与藏。处则无。它以故号降魔
藏而世亦莫知其所造诣也。后事广福院明赞禅师
落发。诵法华经。习毗尼学。皆勤至。乃复参扣北宗秀
唐文纲 第 109b 页 X77-0109.png
公。公问曰。汝名降魔。我此无山精水怪。汝翻作魔耶。
曰有佛有魔。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也。曰是
佛亦空。何不思议之有。时众莫不叹服。秀公因悬记
之曰。汝于少昊之墟有缘。久之入太山。化果大行。议
者以为与金舆谷朗公相亚云。忽告门人曰。吾兹老
朽有所归。今有时矣。春秋九十二。

**** 唐志贤

姓江建阳人。幼出家。寻加戒品。而究其学。天
宝元年。事道一禅师于州之佛迹岩。汲水采薪。未尝
告劳。遂遁居金华山赤松洞。天大旱。贤因望空击石。
慢骂曰。汝等业龙。无能为也。若是善萨龙王。则当遵
佛敕。以救众生。击石才毕。雨果霈然。后游长安。名檀
屡以大寺请住持。贤弗为屈。遂登五台。止太原甘泉
寺。道属之参扣者。麇至。忽无疾而卒。谥大远禅师。

**** 唐慧忠

越之诸暨冉氏子也。其出家行道之自。史不
详载。始居均之武当山。开元中。邓州剌史前中书侍
郎王琚。太常少卿赵颐贞。见忠于白崖山党子谷。问
答之顷。深有證入。于是归以闻于上。即遣中使孙朝
进。奉诏迎至。待以师礼。初居千福寺西禅院。及代宗
临御。迁光宅寺。十有六年。随机说法。时有西天大耳
三藏。自谓得它心通。上令忠与相见。三藏礼拜。立忠
之右。忠问曰。汝得它心通。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
处。藏云在西川看竞渡。忠再问。藏云。在天津桥看弄
猢狲。三问藏罔措。忠咄云。者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
处。一日唤侍者。侍者应诺。如是三唤。皆诺。忠云将谓
唐文纲 第 109c 页 X77-0109.png
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南泉到参。忠问什么处来。
答云江西。忠云还将得马师真来否。答云。只者是。忠
云。背后底。泉无语。忠示众云。禅宗学者。应遵一乘佛
语。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虫。
夫为人师者。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
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所堪。肃宗问师。
得何法。忠云。檀越见空中一片云么。帝云见。忠云。钉
钉著。悬挂著。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忠起立云。会么。
云不会。忠云。与老僧过净瓶来。又问。如何是无诤三
昧。忠云。檀越蹋毗卢顶上行。云此意如何。忠云莫认
自巳清净法身。鱼军容问师。于十二时中如何进脩。
忠摩童子顶云。惺惺直须惺惺。历历直须历历。巳后
莫受人谩。忠与子璘供奉论义。既升座。供奉云。请师
立义。忠云立义竟。奉云。是什么义。忠云。果然难破。便
下座。耽源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作么生。忠云幸
自可怜生。须要个护身符子作么。忠化缘将毕。辞代
宗。代宗云。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忠云。请檀越造
取一所无缝塔。云就师借取塔样。忠良久云。会么。云
不会。忠云。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大历十
年十二月九日。右胁卧而寂。塔灵龛于党子谷。谥大
證。代宗后诏应真。举无缝塔话问之。真良久云会么。
云不会。真述偈云。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湘潭者指耽源
之地言也。
唐文纲 第 110a 页 X77-0110.png

**** 唐进平

京兆吴氏子也。蚤岁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
风表端雅。诸大经论。皆所研究。临文消释。听者忘倦。
后于洛下。遇荷泽会师。悟心法。叹曰。吾今日乃知从
外得者。皆非也。至唐州居西隐山。剌史郑文简。迎入
城中举唱。领指者众。及灭年八十一。大历十四年三
月。塔于山中。

**** 唐昙一

姓张氏。其先韩人也。自留侯良。为汉元辅。晋
魏以降。衣冠相继。曾祖恒以太常卿仕隋。扈跸扬都。
子孙遂家。越一年十六。听茂亮法师。讲经论于云门
寺。悬解异众。法师劝其母孟氏。放出家。亮即中宗皇
帝菩萨戒师也。景龙中。以制恩薙染。年满。从丹阳玄
昶律师受具。读南山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开元五
年。游京师。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习毗尼藏。崇圣寺檀
子法师。究唯识俱舍等论。安国寺印土沙门。受菩萨
戒。又问易于左常侍褚无量。观史于国子司业司马
贞。于是内外周赡。儒释贯通。而闻望起矣。丞相燕国
公张诜。广平宋璟。尚书苏瑰。兖国陆象先。秘书监贺
知章。宣州泾县令万齐融。皆相与游宴。二十五年。仗
锡东归。明年诏天下州郡。置开元寺。长史张楚。举一
充寺主。天宝十四载。浙河潮水壮甚。南激钱唐大云
寺。一偕其徒千许人。阐律其傍。每至潮激。则皆唱摩
诃般若。辄止。五月之晦。一方夜坐。见神人。衣冠甚伟。
稽首谢曰。蒙垂法施。愿改波道矣。巳而涨沙五十里
于所激之地。计之仅距阐律时九十日尔。道俗以为
唐文纲 第 110b 页 X77-0110.png
神。

至德之际。国步多艰。教门颓弛。都督王公以一德
足镇浮。道宜张善。请起为僧统。而风俗淳美如旧。大
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迁化干寺之律院。寿八十。腊
六十一。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窆于秦望山。祔先
和尚之茔也。先是一入关。谒明达法师。师目之曰。汝
人中师子也。遵善寺尼慈和者。有灵异。言辄验。歌曰。
昙一师。解毗尼。大聪明。更无疑。为先达所标拟如此。
其开四分律。前后三十五过。删补钞二十馀过。江淮
释子。从得戒法者十万计。以故衣缞执绋。号哭满山。
既葬。天台国清寺湛然等树碑。而徐公浩撰文。以垂
休美。

**** 唐道坚

生丹阳王氏。初于牛头山慧忠禅师处。有寤
省。大历元年隐居池州之南泉山。后游襄汉。客寄慈
恩寺。元和初。相国燕公镇汉南。延致问道。为大造伽
蓝于凤林关外。以接来学。其施予供养繁厚。说法才
二年而卒。春秋七十三。

**** 唐慧空

姓崔氏。江陵人。父任陜之灵宝县。不幸而卒
干官下。空居忧。乃投回銮寺沙门恒超出家。以报罔
极之德。未几试经合格。听习敏利。因入嵩少寂禅师
法会。而获记莂焉。州帅元公。颇知归向。召之。屡以疾
辞。代宗皇帝。闻其名。诏居京师广福寺。朝廷倾信。久
之终于寺。春秋七十八。大历八年九月四日。遂迁全
身于塔。

**** 唐阿目祛跋折罗

华言不空金刚。今止行不空。略也。
唐文纲 第 110c 页 X77-0110.png
其先北天竺婆罗门也。幼从季父东游。年十五。师事
金刚智三藏。不旬浃。能通梵本悉昙章。声明论等。师
大异之。俄受菩萨戒。且入金刚界大曼茶罗。掷华以
验后事。知其为教门瑞器。洎登具。善一切有部。异国
书语。六月而毕声明大论。再夕而终文殊普贤行愿。
此在它人。非一纪一年。未易习者。其敏利可当哉。祈
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师久未之许。诏空还天竺。人
以为必不可留矣。师独夜梦。京师诸寺佛菩萨像。皆
东行。旦诏止空。师益以为神。乃尽传五部灌顶。摩诃
阇梨法。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开元二十年。三
藏师示灭。图塔影堂。既加缮治。旋游五天。弟子含光
慧𧦬等。三十人侍。始抵南海。采访使镏巨邻。恳请灌
顶于法性寺演畅。度者万计。感文殊见身。二十九年。
过诃凌国。遇大风。作法止之。至狮子国。见普贤阿阇
黎。空自是学无常师。凡秘藏诸经。五百部本三昧耶
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标帜。文义性相。无不通究。

一日王纵狂象。人趋避莫敢近。空口诵手印。住慈定
当衢立。象数头辄踢跌。次游五印土。屡彰奇应。天宝
五载。还京师。进狮子国王尸罗迷伽表。金宝璎珞。般
若梵夹。杂珠白氎等。诏止鸿胪寺。既而又诏入内。立
坛为帝灌顶。后徙居净居寺。是岁夏旱。诏祷雨。制曰。
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请立孔雀王坛祷之。未三日
而雨。上大悦。躬持筐。出紫袈裟一副。使即披擐。并赐
帛三百匹。尝诏空止大风。请一银瓶作法。风遂止。偶
唐文纲 第 111a 页 X77-0111.png
池鹅触翻瓶。风起益暴。诏如前作法。随效。赐号智藏。
八载诏许西还。乘驿至南海郡。诏留赴河陇。节度使
哥舒翰。请弟子含光等。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授
法。十三载。并授金刚界大曼拿罗于武威开元寺。士
庶数千人。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群心所感之至也。十
五载。还京师居大兴善寺。肃宗皇帝即位初。空常密
表凤翔灵武起居。上亦遣使求密法。逮收复返正。皆
如逆料。乾元中诏入内。建道场护摩。受转轮王位。七
宝灌顶法。上元末。上不豫。空祓除。诵大随求至七遍。
翌日有瘳。表乞归山。李辅国宣诏。许。

于终南山智炬
寺脩功德。一夕感大乐萨埵。放光證验。以位邻悉地。
空曰。众生未度。吾宁自度耶。

代宗即位。恩礼隆渥。译
严。密。仁王二经。上为序以颁行之。是日卿云见。天下
表贺。永泰元年。制受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
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诏近侍大臣诸禁。并
入灌顶。四年请自今于天下僧堂中。奉文殊菩萨。为
上座。盖憍陈如。虽先度。而特小乘故尔。制曰可。五年
夏彗星出。诏空于五台脩功德。讫事星没。秋还自五
台。诏以所御狮子骢迎入。赐沿道供帐。六年十二月
二日。进所译经凡一百二十馀卷。七十七部。且以贺
上生日也。有疏不录。京师不雨。诏立坛以祷。制曰必
三日内者。则法力致也。三日外者。非法力矣。仅二日
果大霔。上赐紫罗衣一袭。杂䌽百段。弟子衣各一袭。
饭千僧。请造文殊阁。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共成之。内
唐文纲 第 111b 页 X77-0111.png
出钱。约三千万以助。九年示疾。上疏以辞。诏劳问赐
医药。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
不允。六月十五日卒。享年七十。僧腊五十。谥大辨广
正智三藏。弟子慧朗绍灌顶位。

空于总持。最彰殊胜。
利物尤多。玄宗尝诏祷雨。空曰此天数也。某日当自
雨。不可强。强之恐暴。因以诏其师金刚智。果风雨大
作。坊市有漂溺而死者。遽诏空止之。空于寺庭。捏六
七泥媪。洒水作梵语骂之。有顷霁。

一日偕术士罗公
远。侍玄宗。坐便殿。公远时时以如意反手搔背。空怒
夺如意。击碎其前。公远再三俯地拾不可得。玄宗且
起助之拾。空遽举手出如意。示公远。因笑曰。特戏耳。
在地者其影也。可拾乎。

北邙巨蛇见形。作人语。丐空
救度。且曰弟子每欲翻河水。陷洛阳。以快所怀。空为
授归戒。说因果。至谓汝昔以嗔毒太重。受此业身。今
复甚。吾力其柰何哉。当思吾言。勿自纵放。后樵者见
蛇死涧下。臭闻数里。

天宝中。西蕃大石康居三国兵。
围西凉。诏空诵仁王密语于内道场。才二七遍。帝于
殿庭见若五百馀人者。惊问空。空曰此毗沙门天王
子。领兵赴陛下命。救西凉。宜急设食遣之。既而西凉
捷书至。以为三国围急。忽东北去城三十馀里。云雾
蔽塞。鼓角声动山谷。三国营垒。中夜有金色鼠。咋绝
弓弩弦。莫能制。至是用辄废。遂大奔溃。于时或见神
人。皆介冑刀剑以立。光发北城门楼上。有天王坐而
怒视。帝省书益多空。

或谓空无它伎能。遇祷雨。但设
唐文纲 第 111c 页 X77-0111.png
绣座。手持数寸木神。簸旋之。掷使立座上。俟牙出目
瞬。则雨矣。

**** 唐慧忠

润州上元王氏子。神龙初生。二十有三年矣。
遂以童子。试经获度。仍配居庄严寺。志节。为时辈所
推重。寻游方。见威禅师于牛头山有契悟。威因悉以
山门委之。使踵住持事。由是益精励。行头陀山泽中。
一衲一铛。晏坐绳床。终日夕。开元二十七年。县令长
孙遂。造山验视。至山半。虎当道跑哮。莫能前。忠闻之
遽迎遂。且使虎去。天宝初。州牧里豪请自山归庄严。
起仆易挠。寺为一新。又将徙建法堂于殿之东隅。感
二神人。为定基址。适其地有古树。而鹊巢其上。忠不
忍伐。后鹊竟他巢。若有知者。异哉。大历四年六月十
五日。集众布萨。晚命侍者。治浴剃发。如无恙时。夜则
云气绚烂若闻空中有乐音者。翌旦坐逝。春秋八十
七。当忠之在山也。有悬铛树挂衣藤。未寂之前一年。
藤树皆萎。其季九月。忠说法高座。水忽迸流四绕。风
雨震荡。白虹贯东南。郡守韦损备仪仗送还山。五季
阇维收舍利不胜计。其馀行迹语句。载传灯录。

**** 唐掘多

印土人也。自至神州。乃得心法于曹溪能大
师所。尝游五台。路由定襄。见一禅者。结庵独坐。问之
则曰。吾以观静。多曰观者何人。静是何物。禅者茫然。
因起作礼请益。多曰子从谁出。曰神秀大师。多曰。我
西域虽外道最下劣者。亦不堕此见。子何不往韶阳。
而徒尔劳苦。无益也。其僧依教见能祖。理前语。祖曰。
唐文纲 第 112a 页 X77-0112.png
子亦自观自静而巳。不观相不观如。则日用之间。自
然安乐。其指与多无小异。多后莫知所终。

**** 唐道隐

生彭原王氏。出家住宁州南山二圣院。游方
得指诀于荷泽神会禅师。旋乡里说法。开导学者。而
声誉益著。檀施四臻。遂成道场。以传不朽。大历十三
年三月晦。中夜趺坐而逝。寿七十二。腊三十五。弟子
辨真代领其众。而化风殆不减于隐。未几亦逝。今师
资二塔皆在焉。

**** 唐恒月

姓韩氏。上党人。父为盐商遇盗。西江溺死。母
因再行。月虽幼。实怀愧恨。乃投圣善寺慧初。求报恩
育。既得度。造嵩山。启发心要。遂阐化于望湖山翠微
岩下古院中。四方学者袂相属。建中元年。示微疾而
化。寿七十九。建塔而葬。则其年三月十二日也。

**** 唐湛然

毗陵之荆溪戚氏子也。家世儒素。年二十。以
处士。事左溪玄朗师。而受经焉。异日朗谓之曰。汝何
梦矣。曰畴昔之夜梦。著僧伽黎。挟两轮。游大河中。朗
曰。嘻汝其以止观二法。度众生于生死渊乎。天宝初。
始缁薙。寻从越州昙一律师。究毗尼藏。复于吴之开
元寺大阐所学。无几何朗师捐世。乃叹曰。道之难行
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
俱不住。而后庶几以蹈大全。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
于有。舍予其谁足取正哉。于是祖述所传章句。凡十
数万言。以贻诸后。诏书屡徵。卒辞疾不起。虽当大兵
大饥之际。归趋愈盛。而道迪愈勤。布衣草座。以身率
唐文纲 第 112b 页 X77-0112.png
物。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陇道场。
语其徒曰。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
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
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巳。尔曹
其毋忽。因隐几泊然而化。寿七十二。腊三十四。起塔
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嗣其法者。吴门
沙门元皓也。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
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
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
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论一卷。止观义例大意。止
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行于世。搢绅先生之得其道
者。学士梁肃其尤也。故摛鸿笔。以发大师之蕴。而勒
之金石诚无愧。

**** 唐思公

恒阳李氏。蚤岁出家于州之龙兴寺。既获染
薙。游伊洛。见普寂禅师。畅演心要。而乐之。遂蒙记莂。
隐居南雍夹石山。闻望日起。会牛公治汉南请入城
礼敬。固辞以疾。牛公亦不之强也。檀共相继于道。学
徒侁侁。以承教戒。虚来实往。有足尚者。兴元初。示疾
而灭。春秋八十四。

**** 唐道一

汉州什邡之马氏。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
鼻准。足文成大字。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从渝州圆
公受具。久之闻衡岳让禅师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
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造让
公泯然无间。遂栖迟于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先是
唐文纲 第 112c 页 X77-0112.png
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辄灾衅立至。一之来
见。若紫衣玄冠者。致礼于前。愿施此地为道场。自尔
犷鸷就驯。愎悍从化。而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大历
中。裴公移牧庐江寿春。一亦隶名开元精舍。时连帅
路公以钟陵钜镇。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众故。延
奉勤至。而坐阅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归旧壤。连
帅鲍公又留不遣。天下学者至。率以祖称之。而心宗
之传益盛。噫伟矣。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
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
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莫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
得。无自性故。

僧问云。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答云。
为止小儿啼。问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问二种
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
丈收却面前席。一便下座。岁戊戌。无疾沐浴而终。寿
八十。腊五十。塔全身于石门。宪庙追谥大寂。丹阳公
包吉建塔立碑。权德舆撰铭。

**** 唐福琳

姓元。荆州人。父襄阳司判。素事佛。凡号善知
识。莫不造见。琳耳目濡染。若出于自然者。幼礼玄静
寺沙门谦著落䰂。巳登具戒。乃扣西来祖意于荷泽
会禅师。室中发明。无复馀蕴。晚居黄州大石山。学者
云集。遂成丛社。四方檀越。输资弊以就栋宇。久之终。
时年八十二。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 唐皓玉

上党赵氏子。幼薙发于清净寺。后参询荷泽
会禅师于洛中。佩顿乘印记。晚遁南岳山中。衡阳太
唐文纲 第 113a 页 X77-0113.png
守王员外展加倾重。兴元中终。寿八十。

**** 唐智满

姓康。洛阳人。为童儿。见其家营佛会。意乐之。
即投颍川龙兴寺落䰂受具。适闻洛阳神会禅师法
席之盛。即往趋之。获心要。南游到黄山。值人之釆黄
连者。满问曰。此地名何。当属何郡。曰。黄连山也。属宣
城。然多虎。愿师镇重以禳厌之。满乃焚香祷于佛。虎
灾由是弭息。遂于灵阳泉上结茅而居。卒成大丛席。
俄寂。春秋九十一。永贞元年塔葬。

**** 唐广敷

姓郑氏。南燕人。少依京师大德思浩出家。既
登戒。游涉丛席。遇神会禅师于伊洛间。得曹溪别传
之旨。绝江至宜春。营室于杨岐山。而挂锡焉。涧饮木
食。终日夕。常坐不卧。地幽僻奇秀。参请之徒。始无与
来往者。时有星冠羽帔之士。御鹤乘鸾以过之。谈论
移晷而去。后化大行。户屦为满。竟唱灭于贞元元年。
三月四日。寿九十一。

**** 唐怀空

河阳商氏子。家殖资产。父母兄弟无怨。空固
求脱去。于是依乡里之大都山广福院。师事大明禅
师出家。既登具。大明即使往见秀禅师于京师。发明
巳事。未几游安六之定安山。偶遇一老叟。谓曰。愿师
留此。庶几我等获沾利益。空因结庵而止。一日村民
逐虎。见空喜曰。此间虎暴不安。师其可以法力弭之
否。空曰虎暴何如人暴。人不暴虎。则虎不暴人。此理
之常也。诸君自今宜回心向善。悉弃猎具。而陈置道
场。则虎暴可弭。民从其教。是夕一虎于庵前瞑目而
唐文纲 第 113b 页 X77-0113.png
伏。空咄曰。汝以宿昔嗔噬。而受此报。今又不巳。当入
地狱。语毕虎竟去。明日赴道场家斋归。虎复引七子
踞庵前。空投以斋馀饼饵物。为之说戒忏悔。自是虎
暴息矣。时州牧张辽。遣府吏慕容兴。诣山迎空。入城
府供养。空以疾辞不起。仍即山构伽蓝。以处空。贞元
三年卒。寿八十三。是年三月十六日。火葬。收舍利起
塔。

**** 唐真亮

姓侯氏。景城人。幼年于州之开元寺。依智体
师披染。刈薪汲水。习行头陀。受具巳。入嵩少普寂禅
会。日有省解。居龙门山。问津者交集。声名益以隆显。
属留守尚书王公铎保𨤲是邦。闻而慕重。召居广爱
寺以便供养。其教人未尝有倦色。而陶冶之妙。良器
出焉。贞元四年十一月三日。忽告门人。以桑榆末照。
诚难挽留。再三嘱累而终。年八十八。

**** 唐藏用

其里族世无知者。幼事嵩山空公。年满于汾
川炬律师所受戒。即诣洛之业公。研覈律部。且遍游
庐霍湘汉及蕲之双峰。以探禅指。乃归京辇。敷唱其
道。学者蔼然趋响。建中间。诏充临坛大德。代宗既以
旧邸造城东化塔院。仍诏用主纲任。贞元四年。左司
正郎王鋗。以诗赞美。南台崔公和之。于是数公皆作。
兵部正郎程浩制都序。职方正郎知制诰吴通微书。

**** 唐神邕

字道恭。姓蔡氏。东晋太尉谟十五代孙也。寓
居于会稽之暨阳。母宣氏之娠。尤多瑞徵。襁褓中。闻
经呗音。必有凝神侧听之态。丱角聪寤。每览孔释二
唐文纲 第 113c 页 X77-0113.png
典。辄得其理要。年十二辞亲。请业于法华寺俊法师。
开元二十六年。以诏恩获度。𨽻乡里之香严寺。仍依
法华玄俨师。习四分律钞。俨出辅律篇。邕独哜其隽
永。而无所遗轶。俨谓人曰。此子学者之司南也。又从
左溪玄朗师。研究止观禅门。昉五夏而遽能开演證
入。天宝中。邑人郭密。首众请处法乐寺之西坊。栋宇
为之完壮。俄游京师。止安国寺。公卿日填拥。会禄山
反。乃东还。过襄阳。时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滞
留数月。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钻仰坚高。俱受
心要。著作郎韦子春。一时之盛名也。与之詶抗。而折
其角。苑舍人叹曰。阇梨可谓世外摩尼。论中师子。旋
乡里。仍居法华。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
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长丘丹。校书郎陈
允初。赋诗往来。以继文许之游。卢士式为之序引。以
传永远。乃登坛以度释子。建寺以憩行旅。则其功德
之被物弘矣。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论数篇见斥。而
或者信之。观察使陈少游。请决焉。于是邕小施韬略。
尽献俘囚。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贞元四年十一月
十四日。以疾卒于大历寺之法堂焉。寺即檀越骑都
尉陈绍钦者所建也。后以乡贵徐浩白。廉使皇甫温。
奏此额。而邕获葬其地。岂非命欤。寿七十九。腊五十。
有文集十卷。皇甫曾序。而铭则校书郎陆淮。碑则户
部员外郎丘上卿。皆雄笔也。

**** 唐希迁

姓陈氏。端州高要人。在孕母即厌恶荤血。及
唐文纲 第 114a 页 X77-0114.png
生岐嶷。异群童。既冠重然诺。色气和易。性刚悍。为人
所畏伏。乡俗多淫祀。顺时率椎牛酾酒。歌舞丛祠中。
以祈福。而迁往往毁丛祠。夺牛纵之。父兄不能禁。然
亦未尝有灾祸。近远由是稍信。寻趋曹溪。礼大鉴。鉴
器之。因曰。苟欲为我弟子者。必能肖我可也。迁笑曰
诺。自尔上下罗浮三峡间。开元十六年。受具戒于罗
浮而归。夜梦巳与大鉴乘钜龟。游池水中。觉而自喜。
曰。龟灵智。池性海。兹吾与师。乘灵智以游性海久矣。
梦之其殆将以施化乎。未几庐陵清凉山思禅师补
处曹溪。迁复往承之。当是时。思公之门。学者莫之计。
思公指迁语人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天宝初。造衡
山南寺。寺东有石如台。绝出物表。迁就结庵。以居其
上。世因号石头和尚。岳中宿德固瓒让三师。曹溪之
徒也。犹曰。石头真师子吼。师子儿闻能无勇猛。由是
门人日进。

问如何是解脱。答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
答谁垢汝。机敏而当。皆此类。广德二年。门人请下居
梁端。时天下佛法。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云。贞元
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寿九十一。腊六十三。门
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共建塔于东岭。塔
成之三十年。当长庆中。国子博士刘轲。素明玄理。元
尚祖风。偶会道铣盛述先师之道。轲追迎前烈。为文
其碑。谥无际。塔号见相。

**** 唐圆震

中山陈氏子。父为郡衙吏。乐善嗜道。乡里推
敬之。尝有沙门。分卫过其家。薄莫求托宿。因秉烛听
唐文纲 第 114b 页 X77-0114.png
其说法。达旦有省。异日震往白磁山。依智幽师薙落。
受具戒造荷泽得旨诀。遂隐居南阳之乌牙山焉。先
是山多蛇龙。或中其毒者辄死。莫能疗。至是悉消弭。
无复见。一日有异人。拜于前曰。予居此且二百年矣。
乃今始获超济。自非禅师之德。其曷能尔乎。贞元六
年。震卒。寿八十六。弟子树塔以葬其全身焉。

**** 唐昙真

姓陈氏。潍青人。家贫。父鬻枣以给。真随之至
彭门。旅次而没。真无所依。遂就徐之大云寺披剃。以
习经论。游嵩山證寤心学。时李中丞讽方将赴职谯
郡。真与邂逅于任城中。抵掌谈笑。如披云雾。恨相识
之晚。李公力挽。偕之任所。风亭月观。因得扣击达昼
夜。公后召尹京。每从容称真于上前。诏徵不起。贞元
七年四月。示灭。门人建塔以葬。

**** 唐法钦

姓朱氏。吴郡昆山人。家世业儒。母管。梦。折莲
华系之衣带。觉而有孕。及生性温雅。与详儿戏。辄为
佛事。长从校横。不勤师傅。年二十八。将趋试京师。道
由丹徒。谒素禅师于鹤林。素谓之曰。子能从吾游乎。
即躬为剃落。顾语其徒法鉴曰。此子异日大兴吾宗
在。既受具。遂将南询。以博其趣向。祈教诫于素。素曰。
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至临安有山焉。樵者以为此天
目之径路也。因次素言。禅坐石上不他往。一日有老
翁。拜于前曰。我龙也。渊居此山久矣。自师之来。天人
拥卫。威德炽盛。吾宫殿眷属。皆不能安。师诚有意教
化者。愿舍为道场。语具别录。前临海令吴贞。又以别
唐文纲 第 114c 页 X77-0114.png
屿归之。自尔来学之士众矣。大历三年二月。诏曰。朕
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冰霜。净行林野。朕虚心瞻
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
尽朕归向。不违愿力。应物现形。今遣内侍黄凤。宣旨
特到诏迎。速副朕心。春暄。师得安否。遣此不多及。敕
令本州供送。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官吏不许谒见。
疲师心力。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上见之郑重。咨
问法要。供施勤至。司徒杨绾叹曰。此真方外高士也。
手诏赐号国一。当是时执弟子礼者。相国崔涣晋公
裴度第五琦陈少游等。既还山。贞元五年。玺书宣劳。
所赐尤丰缛。六年州牧治龙兴之净院。请下山。以便
省候。八年示微疾。说法而逝。报龄七十九。法腊五十。
谥大觉。弟子实相常觉等。奉全身塔葬于龙兴之净
院。剌史王颜撰碑文。有慧崇者。亦其手度弟子也。事
具别传。

**** 唐无名

姓高氏。其先渤海人。祖有宦游洛阳者。因家
焉。年二十八。𨽻同德寺出家。始研律部。既而以禅宗
之盛。获记莂于荷泽会公。先是会每谓人曰。吾法必
待无名者。然后付之。及是而果信。乃周历遍揽。以极
其造诣。而名之志得矣。贞元初。朝士鲜于叔明。令狐
峘。劝上。料简天下僧尼。以利百姓。名闻之遽上疏谏。
事遂寝。流叔明峘海南。六年杖锡五台。九年十二月
十二日。方赴中食于佛光寺。食先毕。凝然趺坐。不动。
撼之则巳化去矣。春秋七十二。腊四十三。十一年阇
唐文纲 第 115a 页 X77-0115.png
维。敛舍利升许。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建塔以葬。

**** 唐慧演

姓毛氏。襄阳人。父为东平紏曹。时辨章法师。
讲涅槃经于开元寺。演幼即依以剃落。日听禀。无所
疑滞。因复开阐。以导来学。未几拉同志。北游华岳。览
毛女仙掌诸峰之胜。道洛中。见荷泽禅师。而知前日
之所得。犹未至也。入南岳止澧阳。四方玄侣蚃集。贞
元十三年终。享龄七十九。

**** 唐澄心

姓朱氏。东海人。父济源令。天宝中。安史乱。遇
害。家破贫。无以自给。心方孩孺。母𢹂之至河内改适。
心不乐也。遂从应福寺智明法师薙落。登具参方。卒
得秀禅师之指于其弟子。后遁居南岳。请益者坌至。
太守吴宪忠。邀入郡治。谢不往。再令乃往。至则馆于
龙兴寺。贞元十八年十一月。示寂。寿七十六。

**** 唐行觉

钜鹿镏氏子也。蚤岁从乡里永泰寺薙落。既
纳具。游方至洛。见荷泽会禅师。开悟玄理。抵江陵偶
憩瓶锡于古寺中。樵者谓曰。此国昌寺也。久废矣。苟
有道者居之。即檀施可致也。觉因葺漏起仆。日分卫
以接过客。未几。遂成法社。郡牧节使崔尚书。愿迎入
城。觉谢不起。贞元十五年终。寿九十。

**** 唐石藏

姓吕氏。汉东人。年几小学。即从亲求出家。听
𨽻开元寺落发受具。久之礼嵩山寂禅师。寤心妙。燕
嘿中山大像峰石室间者数夏。而参扣之侣。望风而
至。蔚成丛社。博陵之习俗为变。州帅李公卓。翘仰切
至。愿迎入府供养。藏谢曰。山野之性。不闲礼法。恐屑
唐文纲 第 115b 页 X77-0115.png
威棱。卓不敢强。乃尽屏驺从。登山执弟子礼。访问。奏
请院额曰定真云。藏之亡。先一日诀众竟坐逝。春秋
八十二。贞元十六年正月入塔。

**** 唐地藏

姓金氏。新罗国王族子也。中慈恕而外严厉。
躯干颀然。力可敌十夫。每叹曰。六籍之道。三清之术。
又何可与第一义谛。同日语哉。乃落发。涉海西游华
夏。至池阳。爱九子山。而卜居之。至德初。檀越诸葛节
偶登绝顶。观览形胜。见藏独坐岩穴。殊可念。阅其有。
仅一鼎巳折足。问安所食。则曰。日以米少许。和白土
作糜而巳。节大骇。亟拜曰。和尚苦行如此。我曹不知
则罪深矣。于是遍告近远。相率以施。不累岁而成梵
宇焉。建中初郡守张严。仍为奏化城额。而四方慕道
之士踵至。先是藏尝为蛇所螫。毒发莫之疗。俄一美
妇人。馈良剂。且敬礼于前曰。小儿无知。触忤禅师。愿
勿责也。然山中素缺美饮。惧非也日畜众之地。当出
泉庭中。幸久住。以蒙福祐。顷之果得佳泉。贞元十九
年夏示寂。阅三年。树塔以葬。右拾遗费冠卿。制文勒
碑。

**** 唐道邃

幼专天台智者三观之学。大历中。荆溪湛然
师。悉以止观辅行记。托以敷扬。而同门有浩然者。名
尤重。不听与较。则为流辈所畏服可知。贞元二十一
年。日本国沙门最澄。远泛沧溟。来承讲训。乃尽缮写
一宗部文以东。然犹虑其乡国之轻蒲者见疑。于是
投牒台州。求署其往来之实。以为證据。而剌史陆淳
唐文纲 第 115c 页 X77-0115.png
即署之云。最證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特禀生知。
触类玄解。远传天台教旨。又遇龙象邃公。总万行于
一心。了殊途于三观。亲承秘密。理绝名言。他方学徒。
未能信受。所请印记。安可不从。故宜执以为凭者。澄
归。斯教大行。乃以一山。易名天台。以一寺。易名国清。
且遥尊邃为初祖。后邃终其所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四明胡君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