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佛驮什
宋佛驮什 第 78c 页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浙东沙门 昙噩 述

慧学

译经科

**** 宋佛驮什

此云觉寿。罽宾国人。少受业于比丘之善
弥沙塞部律者。于是以毗尼严身。以禅那洗心。景平
元年七月至扬州。其年冬。集众龙光寺。译弥沙塞律
三十四卷。为五分律。亲执梵本。沙门道生慧严笔受。
侍中琅琊王徕为檀越。明年四月。又抄出戒心羯磨
法。后不知所终。

**** 宋昙摩耶舍

此云法明。罽宾国人。少好学。年十四为
弗若多罗所知。既长标致特高。该通经律。有异能解。
尝习禅观。时以比浮头婆驮。孤行山泽。往往冲虎。每
坐树下。叹曰。年巳三十。乃未得果。何其懈哉。至忘寝
食。以精苦悔先罪。乃梦。博叉天王劝以游方观道。不
当自善。曰道可致。不可求也。然以非分强求。虽死无
所获。乃游诸国。以隆安中。至广州白沙寺。善诵毗婆
沙律。时号大毗婆沙。年巳八十五。弟子八十五人。有
女子张氏字晋明。清净自活。从耶舍咨授道要。乃为
说佛生缘起。并译出差摩经一卷。义熙中。至长安。姚
兴为前席。与天竺沙门昙摩屈多友善。秦弘始九年。
共译舍利弗阿毗昙。至十六年乃竟。凡二十二卷。后
如江陵止新寺。大弘禅要。学者至三百馀人。道俗初
疑其慢。及见之莫不倾伏。往往定中多见殊祥。人传
宋佛驮什 第 79a 页 X77-0079.png
以为證果矣。元嘉中辞还西域。

弟子法度善梵语。佐
耶舍译经。度天竺婆勒子也。勒贾于广州。而生度于
南康。名金迦。长而出家。获今名。而不知者。以度为南
康人也。度自其师西归。乃执异见。学小乘禁方等法。
谓无十方佛。性礼释迦。食用铜钵。不置别器。令诸尼
相从。而行悔罪。止伏地相向而巳。尼法弘普明皆受
其法。而诸尼多宗习之云。

**** 宋昙无谶

中天竺人。幼孤。母佣织毾㲪。取资以养之。
六岁使师达摩耶舍。十岁习小乘五明学。诵经日万
言。莫有敢抗者。时白头禅师号宿纳。谶攻离不能屈。
疑其有异书。求教焉。禅师以树皮涅槃经授之。谶读
而悟。乃集大众悔过。年二十。诵二百万言。而大乘诸
经。披玩略尽。兄以善调象。获幸于王。佗日王之白耳
象死。王诛之。令曰。敢收葬者。夷三族。谶收葬之。卫卒
执以闻。王怒趣烹谶。谶曰。王以法杀。弟以义收。此天
下之通理也。王由是加敬。谶于咒尤效验。号大咒师。
尝与王山行乏水。咒石使觱沸。诸国闻之交聘。久之
奉涅槃前分。并菩萨戒本。游罽宾。罽宾皆小乘违之。
之龟兹。止姑臧传舍。疑有盗。枕经以寝。梦人引衣语
曰。此如来解脱藏也。敢忘敬乎。遂惊悟。置经高处。盗
果饶力不能举。旦日谶负经去。盗以为神。向之忏谢。
沮渠蒙逊据凉土。然待谶尤勤至。于是请译经本。谶
以未习华语。不即许。居三年。译涅槃前分大集大云
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
宋佛驮什 第 79b 页 X77-0079.png
馀万言。辞制工密。文藻妍富。沙门慧嵩道朗等。深相
推重。犹以涅槃品数未足。乞西还究寻之。凡四十二
卷。曰。此经本三万五千偈。此方才百万言耳。吾所出
者。止一万偈。谶多异迹。魏拓拔焘闻其名。遣使迎请。
谕云。知逊尊宠。若不遣。顾有兵耳。逊因表留谶。魏又
遣高平公李顺。策拜逊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
太傅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凉王。加九锡。谕曰。昙摩谶
道德广大。朕思一瞻礼。可驿驰以至。逊谓顺曰。臣奉
事朝廷。无所负。上信邪言见逼。何耶。前表乞留谶。今
遽来追。此臣师也。愿与俱死。死要不免。迟疾亦非所
较也。顺曰。王诚[款-士+止]先著。遣子入侍。朝廷钦王忠义。故
显加殊礼。今乃以一胡道人。亏损大功。失朝廷待遇
之意。窃为大王不取也。逊曰。如太常言固美。弟恐情
不副此耳。逊竟不遣。

义和三年三月。谶固请西行。求
涅槃后分。逊忿其去。且恐为魏得也。遣剌客中路杀
之。寿四十九。闻者为流涕。宋元嘉十年也。初谶出关
日。谓送客曰。业对至矣。虽众圣不能救也。

方谶在姑
臧。有张掖沙门道进者。从谶受菩萨戒。谶曰。当洗心
自悔七日乃来。既诣谶。谶忽怒。进曰此夙障也。进复
精勤三年。梦释迦如来为授戒法。同夕十馀人梦如
进所见。进于是又诣谶。谶望见大惊曰。善哉巳感戒
矣。今为汝作證。沙门道朗。盖同梦者。愿下其腊。兄事
进。从以受戒者千馀人。

昔有别记曰。菩萨地持经。是
伊婆勒菩萨当传此土。后谶果出此经。则谶之地位
宋佛驮什 第 79c 页 X77-0079.png
可知矣。

**** 宋浮陀跋摩

此云觉铠。西域人也。少有节橾。习三藏。
尤精毗婆沙论。常诵持以为心要。元嘉元年至西凉。
沙门道泰志用强果。少游诸国。得毗婆梵本。十四年
请跋摩译之。道泰笔受。慧高道朗等详正。凡百卷。乱
离亡失四十卷。后归西域。

**** 宋智严

西凉州人。史失其姓。以精进闻。少寻师。至罽
宾国摩天陀罗精舍。受佛驮先尊者禅法。三年有胜
力。佛驮器赏之。西土道俗曰。秦地乃有此道人耶。秦
因其增重。有佛驮跋陀者。禅法之宗。声名甚著。严请
东游。传法利生。乃从俱还。至关中。久之跋陀为秦僧
挤嫉。如匡山。严因依止山东。禅诵而巳。义熙十三年。
宋武西征。还至山东。始兴王恢从驾过严庐。与两比
丘。各禅坐寂然。恢弹指。皆举目即敛。不与言。恢心奇
之。加敬焉。即启武帝。延还都。初无肯行者。而严乃行
至都。住始兴寺。恢又造东郊寺居之。即枳园也。元嘉
五年。共沙门宝云。译普曜广博严净四天王等经。严
不受别请。食时至。持钵入聚落一饭。跏趺终日。严自
念少于戒有缺犯。疑当见于弃法中。乃航海至天竺。
请异尊者决之。尊者为入定。登内院问慈氏。慈氏曰。
巳得戒。严大喜。至罽宾无疾而化。寿七十八。罽宾法。
若比丘化者。必分凡圣地。以阇维之。严有精进实行。
而人未知之。将阇维于凡地。而重不可举。至圣地而
轻。以故知严得道也。
宋佛驮什 第 80a 页 X77-0080.png

**** 宋宝云

不知何许人。少往来凉州。有学行。静退不交
世务。忘身求法。以晋隆安元年。适西域。与法显智严
相继遍游诸国。至罗刹之野。闻天鼓声。释迦遗迹。多
所瞻礼。善梵语。学旁行书。后还长安。从跋陀禅师游。
跋陀如匡山。云亦随。所至混迹。久之来归。安止道场
寺。译无量寿诸经。又住六合寺。译佛本行赞经。元嘉
二十六年终。寿七十四。

**** 宋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铠。刹利种。世王罽宾国。大父
呵黎跋陀。此云师子贤。父僧伽阿难。此云众喜。皆有
奇德。跋摩年十四。天姿秀发。其母尝须野兽肉羹。使
办味。跋摩曰。有生之类。莫不恶死。以彼之所恶。充巳
之所嗜。岂亦仁人之用心哉。母恚曰。汝谓端有地狱
报耶。佗日我替汝偿。所不悔也。巳而跋摩偶覆羹烂
手。谓母曰。痛可柰何。母其替我乎。母笑曰。痛在汝。我
安能替耶。跋摩跪曰。杀寔三涂极苦之因。身作身受。
固无替理。昨者大人之言。其无乃过乎。母为止杀。终
其身。

年十八。去为沙门。有相者曰。君三十当南面称
孤。今兹出家。其获道果必矣。及期王薨。国人欲迎立
之。跋摩翻然自引。游狮子国。入阇婆。阇婆王婆多伽
母先梦圣者至。见跋摩从受五戒。王始不信。以母故。
亦从受焉。久之乃笃信。邻国来寇。王将禦之。因问跋
摩以不战而胜之术。对曰其惟慈悲乎。虽然国有患
难。而岂可弗加驱驰哉。王行矣。既凯旋。王中流矢。跋
摩咒水洗之而愈。王欲出家。群臣固争不可。王曰吾
宋佛驮什 第 80b 页 X77-0080.png
有三愿。苟诸君听之。则吾亦当听诸君请。不然则否。
其一应同奉大和尚。其二应禁杀。其三应有馀积。以
赈给贫乏。于是群臣谨奉约。而率遵五戒。王躬治精
舍。以延跋摩。名震诸国。元嘉元年九月。京师沙门慧
观慧聪等。表请迎至。诏交州刺史。并沙门法长道冲
道俊等。航海以往至广州。诏听乘驿诣阙。道由始兴。
爱其虎市山。形类耆阇。因改山中寺额为灵鹫。留居
之一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将死。说法安慰。而家
人梦其在寺为众僧讲法。寺有宝月殿。跋摩于东壁
戏作定光儒童布发像。极妙。夜辄有光。山故多虎。自
跋摩至屏绝。禅定必累日。寺僧尝遣沙弥侯之。见白
狮子。仰蹑柱而戏。弥空皆青莲华。沙弥惊走大呼。僧
争至。豁无所见。八年正月至建邺。引对。劳问甚勤。曰
寡人欲持斋不杀。迫以身徇万几。不获所愿。法师远
来陋邦。何以见教。对曰道在身。不在事。法由巳。不由
人。且帝王所脩。与匹夫异。匹夫身贱名微。言令不威。
傥不克巳苦节。何以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
子。出一嘉言。则士庶皆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
不夭命。役不劳力。则使风雨时若。寒暑应节。百谷滋
繁。桑麻郁茂。以是为持斋不杀。亦大矣。安在辍半日
之飧。全一禽之命。然后为弘济耶。帝抚几叹曰。俗迷
远理。僧滞近教。迷远理者。谓至道虚旷。滞近教者。但
拘名相。如法师所谕。开奖人意。可与论天人之际矣。
止祇洹寺。讲法华及十地品。法席之盛。前所未见。译
宋佛驮什 第 80c 页 X77-0080.png
菩萨善戒三十品。优婆塞五戒法等二十六卷。足成
伊叶波罗所译杂心十卷。元嘉六年。坐夏定林。夏休
还祇洹。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毕还室。弟子从至。泊
然巳化。寿六十五。则一日谓弟子曰。我巳證二果矣。
又说偈三十六行。授阿沙罗曰。可以示天竺僧。及此
土僧。有诏建塔。译遗偈。偈多不载。

**** 宋僧伽跋摩

此云众铠。天竺人也。少弃家。清俊有律
学。尤精杂心。元嘉十年。至建邺。道俗争崇尚。号三藏。
居平陆寺。与沙门慧观。增脩寺塔。有狮子国比丘尼
铁萨罗至。为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受戒法。祇洹慧
义者。非之。跋摩标宗显法。理證明允。于是义屈伏。僧
尼受者数百人。彭城王义康特敬事之。译杂心及摩
得勒伽分别业报略劝发诸王要偈请圣僧浴文等。
宝云临文。慧观笔受。后还西域。

**** 宋畺良耶舍

此云时称。西域人。气刚大。无嗜好。善诵
阿毗昙。该通群经。而专以禅观法授人。元嘉元年。至
建邺。为大祖文皇所敬。依止钟山道林精舍。沙门宝
公崇其禅法。译药王药上观无量寿佛经。僧含笔受。
以此二经。为转障秘术。净土密因。故沈吟研味。兴于
叹咏。平昌孟顗出守会稽。要之不去。后移止江陵。十
九年入蜀弘道。俄还江陵而卒。寿六十有二。

**** 齐求那毗地

此云安进。中天竺人。少出家。事大乘师
僧伽斯。使日诵二十万言。兼内外学。建安初。至建邺。
止毗耶离寺。有威仪。学者取法焉。译僧伽斯所集脩
宋佛驮什 第 81a 页 X77-0081.png
多罗藏要譬喻事一卷。十二因缘。须达长者经二卷。
中兴二年殁。

**** 梁僧伽婆罗

华言众养。亦云众铠。扶南国人也。幼而
颖悟。早年出家。偏业阿毗昙。有誉海南。具足后。习律
藏。观方开化。随舶至齐。住都之正观寺。为天竺沙门
求那跋陀弟子。博阅多通。兼解数国书语。齐亡按访
术能。以天监五年。于杨都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瞻
云馆扶南馆等五处。传译讫。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
四十八卷。即大育王经。解脱道论等是也。初翻日。武
帝躬临笔受。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及袁昙允等
疏出。不坠译宗。帝厚礼之。引为家僧。以其亲施。成所
住寺。太尉临川王宏。接遇尤隆。普通五年。因疾卒于
正观寺。春秋六十五。

又有沙门曼陀罗者。亦扶南人
也。华言弘弱。远赍梵本来。上使与婆罗译之。则宝云
法界体性文殊般若经三部。合一十一卷。其文隐质。
多不可晓。

天监十五年。居士木道贤。上优楼频经一
卷。文既不具。且莫知所从来。报罢。

太学博士江泌女
僧法者。小年出家。时静坐闭目诵经。若有所凭附者。
自八岁至十六。总出净土妙庄严等三十五卷。天监
中。上御华光殿。亲阅之。叹异焉。

**** 元魏昙曜

史不言姓氏乡里。和平间。住北台昭玄统。
住恒安石窟通乐寺。寺即文成所造也。先武惑于道
士寇谦之。废释氏。后疠疾而崩。至是诏复教。塔寺经
像加于前。而此寺尤巧丽。盖凿武周山谷为之也。绵
宋佛驮什 第 81b 页 X77-0081.png
亘三十馀里。碑碣见存。未卒。陈委曜。于寺出付法藏
传。并净土经。又沙门昙靖。出提谓波利经二卷。

**** 元魏菩提流支

华言道希。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
弘法。永平初。东臻洛都。宣武皇帝处之永宁大寺。时
梵僧七百。推为元匠。初翻十地。帝亲笔受。及孝静帝。
迁都漳邺。历天平二十馀年。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
密等经。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沙门僧朗道
湛侍中崔光等笔受。凡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时
信士李廓撰众经目录。其标拟流支尤悉。尝谓其所
居之室。经论梵夹殆盈万。所翻藁本。满一间屋。

然而
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妙工祝术。尝漱灌。人无为汲者。
因作梵语。以柳指并。才数遍。水上涌井栏。就酌用之。

**** 元魏勒那摩提

华言宝意。天竺人也。正始五年。译十
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于洛都。又善开华严。神
理标异。领牒魏辞。偏尽隅奥。一日正处高座。忽有持
笏通剌。如大官者。云奉天帝命来请。勒那辞以今比
法席未散。难于从命。且谓都讲维那。法事所资。可先
请定。既而勒那都讲维那。同时皆殒。

**** 元魏北天竺佛陀扇多

华言觉定。自正光间至元象
二年。于洛都白马寺。邺都金华寺。译金刚上味等经
十部。沙门法场于洛都。译辨言长者问经一卷。般若
流支。华言智希。瞿昙氏。婆罗门种。南天竺波罗奈国
人也。熙平间。至洛都。自元象元年。至兴和末。译正法
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
宋佛驮什 第 81c 页 X77-0081.png
于邺都沙门昙琳僧昉等笔受。当时菩提流支与般
若流支。前后出经。而传写者。率去上字。但云流支。故
雨流支淆杂。难得详定。周文帝二年。波头摩国律师
攘那跋陀罗。华言智贤。与耶舍崛多等。译五明论。五
明者。声医工术符印也。沙门智仙笔受。

武帝天和间。
摩勒国达磨流支。华言法希。为大冢宰晋阳公宇文。
护。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摩伽陀国禅师阇那耶
舍。华言藏称与其弟子阇那崛多等于长安故域四
天王寺。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沙门圆明道辨城阳
公萧吉等笔受。

**** 陈拘那罗陀

华言亲依。或云波罗末陀。华言真谛。西
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皇帝盛昌三宝大同中直后
张汜等。送扶南贡使返国。且使请求名德三藏。彼国
乃以谛应诏。而并赍至大乘论诸杂华经等。大同十
二年八月十五日。达南海。大清二年八月。届京师。帝
顶礼于宝云殿。即欲传翻。属寇羯凭陵弗果谛亦漫
游东土。檀越富春。令陆元哲。招延。与沙门宝琼等二
十馀人。翻十七地论。昉五卷。太宝三年。侯景徵还供
养。元帝启祚。止金陵正观寺偕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后随方传译。靡宁厥止。心欲汎舶往楞
伽脩国。道俗结誓留之。遂停南越。重覈所翻。文帝天
嘉四年。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钦
渴新闻。远承芳问。谛感其意。乃为翻摄大乘等论。旋
至梁安。将返西国。而业风飘舶。还广州。刺史穆公頠。
宋佛驮什 第 82a 页 X77-0082.png
延住制旨寺。与沙门慧恺等。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
论等。穆公薨。世子纥为檀越。仍事传译。然其神思通
幽。非世所测。尝居绝岛。纥往候之。波涛[漓-禸]涌。未即渡。
谛望见。因敷坐具水上。跏坐。绝流达岸。而坐具略不
沾。湿或折荷叶乘之。不少倾侧。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
南海北山。将捐身命。慧恺闻之。辍讲奔赴。刺史稽颡
请留。群众遮挽。三日乃巳。因是迎致王园寺。议还建
邺。会有忌者。沮于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
疾迁化。年七十有一。所译经论。僧宗法准等。奉还匡
山。

谛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故随处翻传。亲流疏解。
后疏则僧宗所释也。宗恺则穷括教源。诠题义旨。每
面扬阐。情理无伏。

谛一日喟然长叹。而谓恺曰。君等
实副参传。而遇非其时。则奈何。恺泣数行下。因跪启
曰。法被中国。群生垢重。致是扰攘。必何时而可定耶。
谛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国。非久当盛弘吾教。但
恨君等不及睹耳。呜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谛自梁
武之末。陈宣之初。二十三载。所出经传记。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
婆那首华言高空。以魏元象中。于邺城司徒公孙腾
第。出僧伽吒经三部七卷。沙门僧昉笔受。属齐受禅。
南抵金陵。大同间。译大乘顶王经一部。梁武诏那。总
监外国诸使。大清二年。遇于阗沙门求那跋陀。华言
德贤。赍胜天王般若梵本至。那从祈请得之。适丁侯
景之乱。未暇翻传。陈天嘉乙酉岁。始译于江州兴业
宋佛驮什 第 82b 页 X77-0082.png
寺沙门智昕笔受。

**** 陈扶南国僧须菩提

华言善吉。于扬州至敬寺。译大
乘宝云经八卷。较之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少差耳。
并见隋三宝录。

**** 陈法泰

不知何许人。早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梁
代天竺沙门真谛。流寓岭南。泰偕宗恺等事之。以赴
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传译于制旨寺。陈太建三年。
讲所译新经于建邺。惊异时众。会彭城静嵩来扣。泰
为随机按旨。披释无遗。事见嵩传。慧恺曹姓。义理淹
博。词力尤殷赡。赞谛译事。每恨相见之晚。住广州显
明寺。延谛房中。讲俱舍论。光大间。僧宗法准法忍等。
就谛求学。为讲摄论。与获听受请恺于智慧寺。讲俱
舍。至业品疏第九卷。遘疾不救。明年春。谛又化。

有受
菩萨戒弟子曹毗。恺之叔子也。少随恺入南中。既善
摄论。兼承诸部。晚住江都。尝以章甫缝掖。登座开演
而沙门僧荣日严法侃等。皆咨禀焉。

时智敷道尼亦
为恺所赏识。故恺之亡。谛抚膺哀恸。率敷尼等十有
二人。于法准房。传香火。誓弘摄舍。后敷虽遇跋摩利
三藏弟子慧哿。从究涅槃论。仅得叙分。而哿以疾殂。
乃专讲摄论。

**** 隋那连提黎耶舍

华言尊称。北竺乌伤国人。弱冠出
家。备闻正教。既登具足。遍访圣踪。天梯石台之奇。龙
庙宝塔之胜。并躬顶礼。无所遗逸。尝有异尊者。见舍
而谓之曰。苟能静脩。当證道果。游涉徒劳。终无所成
宋佛驮什 第 82c 页 X77-0082.png
舍不从艰关诸国。乃届齐境。则文宣皇帝。天宝七年。
也。时舍齿方强仕。气貌雄雅。物议惮之。诏安置天平
寺。号翻经三藏。礼遇隆至。内出梵本千馀夹。为建道
场。以示尊崇。帝躬拜伏。顾谓群臣曰。此三宝洪基也。
故宜偏敬。初译众经五十馀卷。诏昭玄大统沙门法
上等。二十馀人监掌。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度语。未
几诏授舍昭玄统。俄为都。

及齐历告终。教亦随替。避
地东南。不遑宁处。绵历四载。有隋御宇。光复大法。开
皇二年。七月。奉玺书。偕弟子道密等入京。居大兴善
寺。冬十二月。即事翻译。前后出菩萨见宝月藏日藏
法胜毗昙像头精舍大乘总持等经论一十七部。并
沙门法纂僧琛明芬。给事李道宝等笔受。昭玄统沙
门昙延。昭玄都沙门灵藏等二十馀人。监护。

舍年迈
行厉。每以舍利弗陀罗尼自课。梦身作佛。境界殊妙。
后住广济寺。为外国僧主。抚存羁旅。得其欢心焉。久
之不疾而化。适满百龄。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 隋阇那崛多

华言德志。北贤豆揵陀罗国人。髫龀出
家于其国之大林寺。既登戒品之三夏。年方二十有
七。即与其落发师胜名。得戒师志贤。游方弘法。路由
迦臂施国踰大雪山。备尝崄岨。至鄯州。则西魏后元
年也。以周明帝武成初。驻锡长安之草堂寺。未几誉
彻上听。诏偕胜名智贤二师。后园论法。且为造四天
王寺。传度梵文。则十一面观音。金仙所问经是也。会
谯王宇文俭镇蜀。邀俱往。止龙渊寺。建德废教。逼从
宋佛驮什 第 83a 页 X77-0083.png
禄仕。以死辞。诏放归。北陷突厥。连丁二师丧。初沙门
宝暹。道邃。僧昙等。以齐武平间西访经法。获梵本二
百六十部。以东。至是亦宿留突厥。以避周祸。相得欢
甚。会隋受禅。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上诏访宿德传
译。开皇五年。崛多偕使者。谒文帝于洛阳。即诏就职
于大兴善寺。时耶舍巳亡。久旷元匠。更诏婆罗门僧
达磨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传梵语。置十
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尊。慧远。法纂。僧晖。
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铨定宗旨。明穆彦琮重对梵
本。详审文义。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春秋七十又八。
始终出经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则佛本行集。法
炬。威德。护念。贤护。等是也。

**** 隋达磨笈多

华言法密。南贤豆。罗啰国人。姓弊耶伽
罗。华言虎氏。刹帝利种。年二十三。出家于中贤豆。师
事沙门觉密落发。二十五年。从沙门德施。沙门普照。
受具。通大小乘经论。又从照师行乞食。禅观法三年。
略窥户牖。俄而事照师赴吒伽国王之请。留一年。迨
师云返。独留四年。居天游寺。天游盖其王之所造寺
也。自兹行役。倍多见闻。商旅盛传。以支那大国。三宝
郁兴。然犹未之信。及踰雪岭所传益真。于是始系心
焉。间关跋涉。屡移岁叙。开皇十年。冬抵京师。旋处大
兴善寺。笈多经洞字源。论穷声意。推居译首。允惬舆
情。炀帝定鼎洛都。弥加崇向。诏开翻经馆于上林中。
招徕俊彦。讫大业之季。凡二十八年。合出经论七部
宋佛驮什 第 83b 页 X77-0083.png
三十二卷。即起世。缘生。药师本愿。摄大乘。菩提资粮。
等也。唐武德二年终。

**** 唐波罗颇迦罗密多罗

华言作明知识。一名波颇。华
言光智。中天竺人也。本王种。姓刹帝利。十岁出家。随
师习学。诵一洛叉大乘经偈。受具后。因习律部。略通
戒纲。心乐禅观。更从胜德习定。阅十二年。南游伽陀
国。那兰陀寺。时戒贤师。方弘十七地论。复获听受。然
以此论兼明小教。仍诵小乘论一洛叉偈。门人般若
因陀罗跋摩传灯本国。托以绍承。乃展转北行。达于
西面可汗叶护衙。以法训勖。曾未浃旬。可污信向。武
德九年。高平王使而见之。将载与俱。而叶护君臣未
即许。高平驲奏闻。诏叶护津发。毋滞留。十二月偕高
平诣京师。谒帝。诏居兴善寺。赐䌽段纳帔。从僧加常
供给。问劳勤至。三年三月。诏所司。𢯱扬硕德一十九
人。就波颇所居寺传译。沙门慧乘等證义。沙门玄暮
等译语。沙门慧赜。慧净。慧明。法琛。等缀文。上柱国。尚
书。左仆射。房玄龄。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参助
铨定。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总知监护。出宝星。胜光。
般若灯。大庄严经论。合三部三十五卷。六年缮写云
毕。上闻。赐波颇䌽百假。馀赐束帛有差。当是时。或谤
以为故聚名达。废弃讲贯。侥倖取誉。诚非弘通本意
者。监护使以沙门灵佳之辨弗听。会太子疾。迎入内。
承顾问。宠眷益隆渥。然其气刚志确。终以前谤。不能
平。遂分散衣资。造诸净业。贞观六年四月六日。观佛
宋佛驮什 第 83c 页 X77-0083.png
坐逝于胜光寺。遗表施身。诏阇维收舍利起塔。

**** 唐慧赜

李姓。荆州江陵人。九岁依本邑隐法师出家。
为沙弥。执卷诵文。纸盈四十。初听涅槃。法华。后别听
三论。隋开皇中。乡里以赜器质夙成。请为法主。讲涅
槃。辨答率屈耆宿。时才十二岁。剌史空龙公元寿。闻
而谒焉。大加褒赏。以其名闻。诏入京师。既引见。赐纳
僧伽梨。并馀衣一袭。仍住清禅寺。冠盖日拥门。惮烦。
从应禅师禀资心学。大业末。避地终南之高冠岭。唐
室隆兴。出游都邑。屡建法筵。武德初。诏于延兴寺。百
座开仁王经。公卿盛集。吉藏竖论。赜言清理诣。锐责
锋起。四部骇异。藏叹伏。尤善楷书。太宗文皇帝。在秦
邸。欲致之别第。以崇供养。使者六反。固辞。贞观诏。简
僧传译。众咸推让。讫事奏上。诏赐帛百匹。衣服一袭。
赜又著般若灯论叙。文多不载。十年四月六日。终于
所住。寿五十有七。葬京师之东郊。太常博士褚亮撰
碑词。有集八卷行世。

**** 唐伽梵达磨

华言尊法。西印土人也。史失载其出处
之详。永徽中。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
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又按千臂经。序云。偕沙门
智通译。

**** 唐阿地瞿多

华言无极高。族氏出家。史不载。永徽三
年。壬子正月。届长安。所奉西印土梵夹。诏于慈门寺
安置。仍同沙门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公李世绩。鄂公
尉迟德等十二人。于慧日寺。浮图院。建陀罗尼普集
宋佛驮什 第 84a 页 X77-0084.png
会坛。所须有司供办。屡现灵瑞。道俗忻叹。四年翻译
金刚大道场经中撮要陀罗尼集经十二卷。沙门玄
楷笔受。

**** 唐智通

生郏州安邑赵氏。隋大业𨽻总持寺。出家受
具。后游方洛京。学梵书语于翻译馆。颇复谙究。贞观
中。北天竺沙门。奉千臂千眼经梵本至。太宗诏求材
学。足以缀文笔受者。充翻经馆职事。通应命。偕梵僧
译成二卷。高宗。永徽四年。复出千啭陀罗尼。观世音
菩萨咒一卷。观自在菩萨随心祝。一卷。观世音菩萨
清净陀罗尼一卷。共四部五卷。或谓其善瑜伽秘密
教。每获感通。

**** 唐若那跋陀罗

华言智贤。南海波凌国人。善三藏学。
麟德中。成都沙门会宁。游西域。道由波凌遂与贤于
阿笈摩经内。译出世尊焚棺收设利等事。为涅槃后
分二卷。附舶达交州。宁复西进。仪凤初。都督梁难敌
遣使偕宁弟子运期来上。三年大慈恩寺沙门灵会。
于东宫。启请施行。贤竟终于其国云。

**** 唐佛陀多罗

华言觉救。北天竺罽宾人也。出大方广
圆觉了义经于洛阳白马寺。文辞谐畅。理趣精微。诚
如来之慧命。众生之心地也。然而来游岁月。平昔行
藏。史皆不载。惜诸。

**** 唐地婆诃罗

华言日照。中印土人也。持律精进。尤善
祝术。高宗时来游中国。仪凤四年五月。疏请翻传所
赍经夹。天后末。于两京东西太原寺。及西京广福寺
宋佛驮什 第 84b 页 X77-0084.png
出大乘显识经。大乘五蕴论等。凡一十八部。沙门战
陀般若提婆译语。慧智證梵语。道成薄尘。嘉尚。圆测。
灵辨。明恂。怀度。證义。思玄。复礼。缀文笔受。天后亲序
其端。后终于翻经之室。享年七十五。塔于洛阳龙门
之香山。

**** 唐提云般若

又云提云陀若那。华言天智。生于阗国。
永昌元年。始东戾。谒天后于洛阳。诏于魏国东寺翻
译。天授二年。出华严经。法界无差别论等。六部七卷。
沙门处一笔受。复礼缀文。德感。慧俨。法明。恒景等。證
义。

**** 唐慧智

父印土婆罗门也。东游生智。少慕出俗。从长
年婆罗门僧为弟子。善天竺书语。三藏地婆诃罗。提
云若那。宝思惟等。有所翻译。皆召證文。兼度语。长寿
二年。智于东都佛授记寺。出观世音颂一卷。

**** 唐弥陀山

华言寂友。睹火逻人也天后时。偕实叉难
陀出大乘入楞伽经。天授中。偕沙门法藏等。出无垢
净光陀罗尼经一卷。经之缘起。盖劫比罗战荼婆罗
门以疾将终。佛欲延其寿命而说也。既进上。后厚饯
之西归。

**** 唐般剌密谛

华言极量。中印度人也。神龙元年乙巳。
五月二十三日。于广州制止道场。以乌苌国沙门弥
伽释迦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
迪證义。出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
宋佛驮什 第 84c 页 X77-0084.png
首楞严经一年十卷。此盖灌顶部中一品也。既传译。
未及进上。会其国遣使。以王命追摄。谓其擅出秘密
经本故也。遂以梵本。泛舶西归。而此土所留者。独译
本云。

**** 唐智严

于阗国质子也。冒姓尉迟。名乐受。𨽻鸿胪寺。
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上柱国。封金满郡公。性聪锐。每
思脱屣尘累。神龙二年五月。疏乞以所居宅为寺。诏
允之。赐额奉恩。景龙元年。十一月五日。中宗诞节也。
因剃染以祝寿。诏就寺翻译诸经成部。严有力焉。又
重出生无边法门陀罗尼经。后行头陀于石鳖谷。充
上座于终南山。至相寺。

**** 唐实叉难陀

一云施乞叉难陀。华言学喜。葱岭北于
遁人也。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武后以华严旧经处会
未备。发使于阗。访求梵本。并请译人。而叉与梵夹俱
至。證圣元年乙未。诏南印土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
净同译于东都大遍空寺。后沙门复礼法藏等。从佛
授记寺。圣历二年。成八十卷。后躬制序文。以冠其首。
久视间。出大乘入楞伽经。又出文殊授记经于京师
清禅。及东都佛授记寺。前后总出经十九部。长安四
年。上书祈归省母。诏御史霍嗣光送景龙二年中。宗
诏至京。上亲迎于开远门外居大荐福寺。会疾卒。景
云元年十月十二日也。春秋五十九。诏依外国葬礼。
焚于开远门外。古然灯台。其舌不俱烬。诏哥舒道元
送归其国。而所焚之地。犹起塔。号华严三藏塔焉。
宋佛驮什 第 85a 页 X77-0085.png

**** 唐义净

字文明。范阳张氏子也。髫龀谢俗。有志西游。
弱冠登具。愈励前操。咸亨二年。春秋三十又七矣。结
友数十人。将登舶。皆退散无复与俱。净因孤迈。阅二
十五年。历三十馀国。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
河洛。得经律论梵夹。仅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
像一铺。舍利三百粒。后躬于上东门外。迎劳备至。诸
刹饬幡盖华香拥导。诏以所赍。悉安置佛授记寺。仍
就翻译。初偕。实叉难陀出华严经。久视庚子后。居福
先寺。又居长安西明寺。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
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祝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
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
一羯磨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龙树劝
诫颂。凡二十部。后为亲制圣教序。中宗神龙元年。驻
跸洛阳。诏居内道场。及大福先寺。又出经祝四部。上
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躬御西门。以新译宣示诸
官。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净从驾归。遂
居之。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尝祷药师。诏
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上躬笔受。睿宗唐隆元
年。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
所缘释等二十部。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土沙
门拔弩證梵义。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居士东
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土李
释迦度梵语。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
义。玄伞。智积。笔受。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迦湿弥罗
宋佛驮什 第 85b 页 X77-0085.png
国王子阿顺證译。脩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
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
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润文。左仆射韦钜源
右仆射苏瑰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景云
二年。复于大荐福寺。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太
常卿薛崇嗣监护。净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总出
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撰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
归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
仪。凡五部九卷。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部中。
犍度跋渠之类。约七十八卷。然尤工律部。训徒无少
倦。漉囊涤秽异常。学者遍京洛。先天二年。卒世寿七
十九。法腊五十九。塔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 唐阿你真那

华言宝思惟。北印土迦湿密罗国人。刹
帝利种。天后长寿二年。届洛都。诏于天宫寺传。翻中
宗神龙丙午。徙佛授记天宫福先等寺。出不空罥索
陀罗尼经等七部。睿宗太极元年。六月。诏详定入藏
施行。自尔益务礼诵。每于晨朝。磨香水涂浴佛像。而
后食。至老死弗倦。衣钵之外。随得随施。尝于龙门山。
依西域制度搆寺。就名之西域而居其徒。开元九年
终寿百馀。

**** 唐菩提流志

南竺国净行婆罗门种。姓迦叶氏。年十
二。事波罗奢外道出家。学声明僧祛等论。年逾耳顺。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学正法。永淳二年。高宗遣使迎
其来。天后尤加敬礼。诏居东洛福先寺。出佛境界宝
宋佛驮什 第 85c 页 X77-0085.png
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中宗神龙二年。译大宝积经
于京兆崇福寺。沙门思忠。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译
梵文。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磨證梵义。沙门履
方宗一。慧觉笔受。沙门胜庄。尘外。无著。怀迪。證义。沙
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次文。学士卢粲。徐坚。中书舍
人苏瑨。给侍中崔璩润文。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
书郭元振。中书令张说。侍中魏知古。监护。睿宗景云
初。徙北苑白莲池甘露亭总成一百二十卷。则佛四
十九会所说也。四月八日进上。御序以冠之。开元十
二年。随驾居洛京长寿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卒。寿
一百五十六。帝闻轸悼。谥开元一切遍知三藏。丧事
给内府物。用卤簿羽仪幡幢华盖。遣内侍杜怀信监
护。十二月一日。迁窆于洛南龙门西北原。起塔勒碑。
礼也。

**** 唐怀迪

循州人。出家𨽻南楼寺。寺当半海半陆之地。
诚仙圣游居之府也。数有梵僧寓止。迪由尔书语通
利当菩提流支之译宝积也。迪充證义。后又于广州
制止道场。译梵僧所赍叶夹。佛顶万行首楞严经。

**** 唐飞锡

不知何许人。初究毗仪。后研天台三观一心
之旨。及游京阙。多止终南紫阁峰草堂寺。与不空传
翻。频登笔受润文之任。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
诏于大明宫内道场。同义学沙门良贲等十六人。参
译仁王护国般若经。及密严经。而此经昔则偈颂。今
则散文。宜乎不空与锡。翰林学士柳抗之。重加详定
宋佛驮什 第 86a 页 X77-0086.png
也。锡充證义。辞笔不愧斯职。

**** 唐勿提提羼鱼

华言莲华精进。龟慈人也。久居其国
之莲华寺。寺在国之西门外。近前践山。山有流水。自
成乐音。可爱。开元中。安西使工写其音。以献曲。名耶
婆瑟鸡。以之入羯鼓尤。妙。车奉朝尝为使。偶见精进
号三藏苾刍。奉朝因祈请。出十力经一卷。盖佛在舍
卫国所说者。奉朝使归。以其经进上。贞元中入藏。

**** 唐般剌若

华言智慧。姓憍答摩。北天竺迦毕试国人。
天资颖悟。七岁依大德调伏军出家。诵四阿含。十万
颂。阿毗达磨四万颂。既具戒。诵萨婆多。近四万颂。俱
舍二万八千颂。及大毗婆沙等。兼通其义又七年。习
小乘法。后于中天竺那烂陀寺。承事大德智护进友
智友。槁大乘金刚般若等经。唯识。瑜伽。中边。因明。声
明。医明。王律等论。十八年。受瑜珈法。入曼茶啰三密
护身五部印契于南天竺达磨耶舍。诵凡三千五百
馀颂。

稔闻支那大国文殊所护乃泛舶东指。历二十
二年再至番禺。仅克有济。贞元二年。始留京辇。神策
军正将罗好心舅氏子也。方以朱泚之乱有战功。相
见悲喜。迎至其家。延留供养。八年疏举翻译。六月八
日。内出梵本。诏以罽宾三藏般若。开释梵本。翰林待
诏光泽寺利言度语。西明寺圆照笔受。资圣寺道液。
西明寺良秀。庄严寺应真。醴泉寺超悟。道岸。辩空。充
正义。仍就西明寺置馆。是日共施有加。出大乘理趣
六波罗蜜多经十卷。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
宋佛驮什 第 86b 页 X77-0086.png
若心经各一卷。十月缮写进上。诏于神策军卫。赐斋。
嚫慧绢五百疋。冬衣一袭。馀赐绢各有差。慧谢有疏。
不录。其表兄罗好心。谢疏称。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
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语多不录。慧终于洛阳。塔龙
门之西国。

**** 唐良秀

姓郭氏。蒲津人也。年及佩觿。乃披剃于中条
山柏梯寺。通经受具。勠力讲业。贞元四年。诏参罽宾
三藏般若。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五年二月四日。
写成十卷进上。寻诏造疏。有谢表。荐同脩疏沙门谈
筵于本寺开演。不录赠秀谈筵。道恒。等。帛九十疋。内
给事毛琦瑛。宣诏慰问。

**** 唐莲华

中印土人。兴元初。杖锡谒德宗曰。愿得一钟
归西国。为陛下作大佛事。诏广州节度使季复脩鼓
铸。仍令送往南天竺金堆寺。华因置钟于宝军国毗
卢遮那佛塔所。无几何。附舶致华严后分梵夹。以谢。
诏般若三藏。译于崇福寺。成四十卷。

一云南天竺乌
苌国王。以书奉献。不知孰是。

**** 唐牟尼室利

华言寂默。北印土人。出家于中天竺那
烂陁寺德宗贞元九年。拥锡东来。止长安兴福寺。十
九年徙崇福醴泉寺。复徙慈恩寺请翻译上所出奘
师梵本。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及六麀图。帝悦
檀施加厚。

**** 唐尸罗达磨

华言戒法。于阗人。居北庭。为大法师。贞
元中。沙门悟空。偕节度使杨袭古。于北庭龙兴寺。请
宋佛驮什 第 86c 页 X77-0086.png
法为译主。出十地回向轮等经。法躬读梵文。兼译语。
沙门大震。笔受。法超润文。善信證义。悟空證梵文。既
缮写。属沙门不通所译经本。附宣慰中使段明秀。秦
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锷由回鹘路入朝进上。梵
夹留龙兴寺藏。

**** 唐般若

罽宾国人。入本朝。充义学沙门。宪宗敦崇佛
理。深思翻译。而国家多故。元和五年。庚寅。诏工部侍
郎归登孟简刘伯刍萧俛等。就醴泉寺。译出经八卷。
号本生心地观。其梵夹则高宗时狮子国所进者。写
毕经进御览。有诏愿为序。寻颁视其文冠于首。大中
间。法宝大师玄畅。请入藏。

**** 唐满月

西域人也。开成中。进梵夹。会有甘露之祸。不
暇翻译。悟达国师知玄。好声明学。师事月。因请出诸
禁祝。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出陀罗尼集四卷。又
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大中间。行大曼拿
罗灌顶法。为阿阇梨。著佛法根本。其说以为陀罗尼
者。法之根本。盖大毗卢遮那。寔诸佛所依。至于出生
无边法门。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务令速
疾。无不可者。又述示教指归。

赞曰。

「 佛唱一音
 周遍法界
 随类得闻
 无杂无坏
 业障有殊
 斯陋而隘
 翻译之兴
 东国攸赖
 记持非古
 结集非今
 阿难迦叶
 常住一心
宋佛驮什 第 87a 页 X77-0087.png
 名句文身
 舌授笔受
 体制纯深
 律吕谐偶
 海藏天宫
 亦或稀有
 视世辞章
 泰山𡺈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四明胡君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