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522-A¶ 第 64b 页
* No. 1522-A
本朝吴僧道原。惧佛教之弗传。分祖立宗。次叙其说。
将以破学者之昏暗。犹灯之相续而明之。不可掩也。
噫嘻道原之作。有得于吾子思扬雄之意欤。二子语
道之传。则曰。自尧舜至于孔子子思孟诃氏。言道之
用。则曰。君子道闇然而日章。又曰。圣人之道犹日中。
二者之言其道原。所谓之灯说乎。余于外典。虽未深
了。公馀稍休。未尝不以圆觉为应世法门。比因取此
集阅之。其叙述入道之由。标指契理之妙。敷倡宗旨。
诱据后学。所以异于吾儒之教者几希。惜非善本。讹
舛既多。磨灭滋甚。遂载加雠挍。命工镂板。用广其传。
庶有补于将来云。
淳熙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皇子魏王 跋
1522-A¶ 第 64c 页 X77-0064.png
* No. 1522-B
古者大典大册之于国家也。必藏诸玉府。使子孙世
守之。罔敢逸队。以贻训将来。祖宗赖之有光。若夫教
门之大典大册。则异矣。如来世尊。具正遍知。说十二
部修多罗利益三界。其本生本事二部者。诚以宿命
他心之智。照了过去现在未来无量数劫。诸佛之出
兴。轮王之治化。世界之成坏。民物之生息。皆目睹耳
闻。而身历之。其广颂长偈。则阿难记持于先。迦叶结
集于后。当是时。惜其流通之未至于斯土也。史之缺
文。孔子且犹叹美之。而况见圣谛第一义之所在哉。
法师慧皎者。生会稽。出家𨽻业嘉祥寺。性姿纯粹。素
获乡里重誉。博学为时所歆艳。慨往圣之迹难追。悼
来哲之名易没。微我后人孰任其责。乃援史例作传。
始于汉明。终于梁武。凡其僧之秉大福缘。乘宿愿力。
随机应化。天子所师尊。诸侯所宾礼。怀香华而西迈。
获贝叶以东归。隐约枯槁以全节守。趺宿傲睨以极
激扬。莫不访来其出处之详。考索其言行之实。则其
志之勤如此。继而澄照道宣师。则沿梁而唐。通惠赞
宁师。则沿唐而宋。立十科。成书行世。然辞章之出。大
率六朝五季之馀也。体制衰弱。略无先秦西汉风。太
史黄公庭坚读而陋之。尝欲删治。适未皇及。可恨也。
觉范德洪师顾独润色梁传。以承子长孟坚之业。卒
古者大典大册之于国家也。必藏诸玉府。使子孙世
守之。罔敢逸队。以贻训将来。祖宗赖之有光。若夫教
门之大典大册。则异矣。如来世尊。具正遍知。说十二
部修多罗利益三界。其本生本事二部者。诚以宿命
他心之智。照了过去现在未来无量数劫。诸佛之出
兴。轮王之治化。世界之成坏。民物之生息。皆目睹耳
闻。而身历之。其广颂长偈。则阿难记持于先。迦叶结
集于后。当是时。惜其流通之未至于斯土也。史之缺
文。孔子且犹叹美之。而况见圣谛第一义之所在哉。
法师慧皎者。生会稽。出家𨽻业嘉祥寺。性姿纯粹。素
获乡里重誉。博学为时所歆艳。慨往圣之迹难追。悼
来哲之名易没。微我后人孰任其责。乃援史例作传。
始于汉明。终于梁武。凡其僧之秉大福缘。乘宿愿力。
随机应化。天子所师尊。诸侯所宾礼。怀香华而西迈。
获贝叶以东归。隐约枯槁以全节守。趺宿傲睨以极
激扬。莫不访来其出处之详。考索其言行之实。则其
志之勤如此。继而澄照道宣师。则沿梁而唐。通惠赞
宁师。则沿唐而宋。立十科。成书行世。然辞章之出。大
率六朝五季之馀也。体制衰弱。略无先秦西汉风。太
史黄公庭坚读而陋之。尝欲删治。适未皇及。可恨也。
觉范德洪师顾独润色梁传。以承子长孟坚之业。卒
1522-A¶ 第 65a 页 X77-0065.png
无所事于唐宋二传。噫隘矣。盖佛法非僧业弗行。僧
业非佛法弗明。必佛法以之行。僧业以之明。其六学
十二科而巳矣。且波罗蜜多之为言度也。度则学之
至。学则度之渐耳。苟举学以观佛。则知佛之究乎十
二而度乎六。举科以观僧。则知僧之循乎十二而学
乎六。故未能以译经传宗者。不足与语慧也。未能以
遗身利物者。不足与语施也。未能以弘法护教者。不
足与语戒也。未能以摄念持志者。不足与语忍辱也。
未能以义解感通者。不足与语精进也。未能以證悟
神化者。不足与语定也。六。学诚济川之舟筏欤。既济
者舍之。未济者用之。在佛曰度。则既济之谓也。在僧
曰学。则未济之谓也。惟佛不以巳之既济而忘其未
济者。故每于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会上。称
扬赞叹六学功德。而橹棹于舟筏以待济兹。太史黄
公之甚留意于梁唐宋三传也。予为阅诸龛藏以䌷
绎之。遂苗穮发栉。以属藁而藏去焉。时则至正己丑
间也。岁癸卯。予归自天台。就养于象山智门之正趣
堂。日庵广慧氏。请予藁以图锓梓。予未即许也。会日
庵丐闲从燕寂。而复元福报师。寔于予同门伯仲。获
以公举主斯席。尤力从臾不巳。由是而张六学。以正
佛法之要。列十二科。以别僧业之繁。学有序。所以序
佛法之本然也。科有赞。所以赞僧业之当然也。得传
一千二百七十又三。得人如传之数。以卷计之。古传
之卷得七十又四。新传之卷得三十。是何古传之卷
业非佛法弗明。必佛法以之行。僧业以之明。其六学
十二科而巳矣。且波罗蜜多之为言度也。度则学之
至。学则度之渐耳。苟举学以观佛。则知佛之究乎十
二而度乎六。举科以观僧。则知僧之循乎十二而学
乎六。故未能以译经传宗者。不足与语慧也。未能以
遗身利物者。不足与语施也。未能以弘法护教者。不
足与语戒也。未能以摄念持志者。不足与语忍辱也。
未能以义解感通者。不足与语精进也。未能以證悟
神化者。不足与语定也。六。学诚济川之舟筏欤。既济
者舍之。未济者用之。在佛曰度。则既济之谓也。在僧
曰学。则未济之谓也。惟佛不以巳之既济而忘其未
济者。故每于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会上。称
扬赞叹六学功德。而橹棹于舟筏以待济兹。太史黄
公之甚留意于梁唐宋三传也。予为阅诸龛藏以䌷
绎之。遂苗穮发栉。以属藁而藏去焉。时则至正己丑
间也。岁癸卯。予归自天台。就养于象山智门之正趣
堂。日庵广慧氏。请予藁以图锓梓。予未即许也。会日
庵丐闲从燕寂。而复元福报师。寔于予同门伯仲。获
以公举主斯席。尤力从臾不巳。由是而张六学。以正
佛法之要。列十二科。以别僧业之繁。学有序。所以序
佛法之本然也。科有赞。所以赞僧业之当然也。得传
一千二百七十又三。得人如传之数。以卷计之。古传
之卷得七十又四。新传之卷得三十。是何古传之卷
1522-A¶ 第 65b 页 X77-0065.png
赢。新传之卷缩也。有解者曰。古传之赢也。赢于卷而
不赢于传。新传之缩也。缩于卷而不缩于传。亦犹以
学易度。而度未尝易。以科分学。而学未尝分。是固教
门之典册也。非欤。尚览者其察旃。
至正丙午六月望四明沙门 昙噩序
* 六学十二科
* 一慧学 (译经科 一之二) (传宗科 三之八)
* 二施学 (遗身科 九) (利物科 十)
* 三戒学 (弘法科 十一之十四) (护教科 十五之十六)
* 四忍辱学 (摄念科 十七之十八) (持志科 十九之二十)
* 五精进学 (义解科 廿一之廿三) (感通科 廿四之廿六)
* 六定学 (證悟科 廿七之廿八) (神化科 廿九之三十)
不赢于传。新传之缩也。缩于卷而不缩于传。亦犹以
学易度。而度未尝易。以科分学。而学未尝分。是固教
门之典册也。非欤。尚览者其察旃。
至正丙午六月望四明沙门 昙噩序
* 六学十二科
* 一慧学 (译经科 一之二) (传宗科 三之八)
* 二施学 (遗身科 九) (利物科 十)
* 三戒学 (弘法科 十一之十四) (护教科 十五之十六)
* 四忍辱学 (摄念科 十七之十八) (持志科 十九之二十)
* 五精进学 (义解科 廿一之廿三) (感通科 廿四之廿六)
* 六定学 (證悟科 廿七之廿八) (神化科 廿九之三十)
1522-A¶ 第 65c 页 X77-0065.png
*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目录
浙东沙门 昙噩 述
卷第一
慧学
译经科
汉迦叶摩腾 汉竺法兰 汉安清
汉支楼迦谶 汉竺佛朔 汉优婆塞安玄
魏康僧铠 魏昙谛 魏帛延
吴康僧会 吴惟祇难 晋竺昙摩罗刹
晋朱士行 晋帛尸黎密多罗
晋僧伽跋澄 晋昙摩难提 晋佛图罗刹
晋僧伽提婆 晋竺佛念 晋鸠摩罗什
晋弗若多罗 晋佛陁跋陁罗
卷第二
译经科
宋佛驮什 宋昙摩耶舍 宋昙无忏
宋浮陀跋摩 宋智严 宋宝云
宋求那跋摩 宋僧伽跋摩 宋畺良耶舍
齐求那毗地 梁僧伽婆罗 魏昙曜
魏菩提流支 魏勒那摩提
魏北天竺佛陀扇多 陈拘那罗陀
1522-A¶ 第 66a 页 X77-0066.png
陈须菩提 陈法泰 隋那连提黎那舍
隋阇那崛多 隋达摩笈多
唐波罗颇迦罗密多罗 唐慧赜
唐伽梵达磨 唐阿地瞿多 唐智通
唐若那跋陀罗 唐佛陀多罗 唐地婆诃罗
唐提云般若 唐慧智 唐弥陀山
唐般剌密谛 唐智严 唐实叉难
唐义净 唐阿你真那 唐菩提流志
唐怀迪 唐飞锡 唐勿提提羼鱼
唐般剌若 唐良秀 唐莲华
唐牟尼室利 唐尸罗达磨
卷第三
慧学
传宗科
魏昙柯迦罗 梁达磨 梁僧副
北齐慧文 北齐慧可 北齐慧光
陈慧思 陈玄光 后梁慧成
周慧命 隋智顗 隋慧耀
隋僧璨 隋智锴 隋波若
隋法彦 隋智越 隋道悦
卷第四
传宗科
唐智晞 唐法向 唐灌顶
唐智首 唐智璪 唐法顺
隋阇那崛多 隋达摩笈多
唐波罗颇迦罗密多罗 唐慧赜
唐伽梵达磨 唐阿地瞿多 唐智通
唐若那跋陀罗 唐佛陀多罗 唐地婆诃罗
唐提云般若 唐慧智 唐弥陀山
唐般剌密谛 唐智严 唐实叉难
唐义净 唐阿你真那 唐菩提流志
唐怀迪 唐飞锡 唐勿提提羼鱼
唐般剌若 唐良秀 唐莲华
唐牟尼室利 唐尸罗达磨
卷第三
慧学
传宗科
魏昙柯迦罗 梁达磨 梁僧副
北齐慧文 北齐慧可 北齐慧光
陈慧思 陈玄光 后梁慧成
周慧命 隋智顗 隋慧耀
隋僧璨 隋智锴 隋波若
隋法彦 隋智越 隋道悦
卷第四
传宗科
唐智晞 唐法向 唐灌顶
唐智首 唐智璪 唐法顺
1522-A¶ 第 66b 页 X77-0066.png
唐慈藏 唐普明 唐道信
唐法融 唐智岩 唐道宣
唐玄奘 唐慧明 唐弘忍
唐神会 唐慧能 唐智威
唐本净 唐义湘 唐窥基
唐昙璀 唐慧安 唐神秀
唐法持 唐破灶堕 唐道俊
唐法藏
卷第五
传宗科
唐文纲 唐道岸 唐玄觉
唐元圭 唐印宗 唐神英
唐僧达 唐智威 唐巨方
唐义福 唐跋日罗菩提唐普寂
唐一行 唐戍婆揭罗僧诃
唐行思 唐圆寂 唐思睿
唐怀让 唐灵着 唐玄素
唐香育 唐智封 唐玄朗
唐降魔藏 唐志贤 唐慧忠
唐进平 唐昙一 唐道坚
唐慧空 唐阿目祛跋折罗
唐慧忠 唐掘多 唐道隐
唐恒月 唐湛然 唐思公
唐道一 唐福林 唐皓玉
唐法融 唐智岩 唐道宣
唐玄奘 唐慧明 唐弘忍
唐神会 唐慧能 唐智威
唐本净 唐义湘 唐窥基
唐昙璀 唐慧安 唐神秀
唐法持 唐破灶堕 唐道俊
唐法藏
卷第五
传宗科
唐文纲 唐道岸 唐玄觉
唐元圭 唐印宗 唐神英
唐僧达 唐智威 唐巨方
唐义福 唐跋日罗菩提唐普寂
唐一行 唐戍婆揭罗僧诃
唐行思 唐圆寂 唐思睿
唐怀让 唐灵着 唐玄素
唐香育 唐智封 唐玄朗
唐降魔藏 唐志贤 唐慧忠
唐进平 唐昙一 唐道坚
唐慧空 唐阿目祛跋折罗
唐慧忠 唐掘多 唐道隐
唐恒月 唐湛然 唐思公
唐道一 唐福林 唐皓玉
1522-A¶ 第 66c 页 X77-0066.png
唐智满 唐敷□ 唐怀空
唐真亮 唐藏用 唐神邕
唐希迁 唐圆震 唐昙真
唐法钦 唐无名 唐慧演
唐澄心 唐行觉 唐石藏
唐地藏 唐道邃
卷第六
传宗科
唐澄观 唐光宝 唐道悟
唐宝备 唐法如 唐道通
唐法普 唐智藏 唐怀海
唐怀恽 唐灵坦 唐元浩
唐神凑 唐惟宽 唐灵默
唐智常 唐神暄 唐隐峰
唐智藏 唐道行 唐甄叔
唐自在 唐南印 唐慧涉
唐无业 唐天然 唐如会
唐道树 唐大毓 唐道行
唐昙藏 唐惟俨 唐宁贲
唐崇信 唐昙晟 唐甄公
唐灵彖 唐元观 唐惟则
唐无等 唐明觉 唐圆脩
唐普愿 唐智藏 唐圆智
唐法融 唐法常
唐真亮 唐藏用 唐神邕
唐希迁 唐圆震 唐昙真
唐法钦 唐无名 唐慧演
唐澄心 唐行觉 唐石藏
唐地藏 唐道邃
卷第六
传宗科
唐澄观 唐光宝 唐道悟
唐宝备 唐法如 唐道通
唐法普 唐智藏 唐怀海
唐怀恽 唐灵坦 唐元浩
唐神凑 唐惟宽 唐灵默
唐智常 唐神暄 唐隐峰
唐智藏 唐道行 唐甄叔
唐自在 唐南印 唐慧涉
唐无业 唐天然 唐如会
唐道树 唐大毓 唐道行
唐昙藏 唐惟俨 唐宁贲
唐崇信 唐昙晟 唐甄公
唐灵彖 唐元观 唐惟则
唐无等 唐明觉 唐圆脩
唐普愿 唐智藏 唐圆智
唐法融 唐法常
1522-A¶ 第 67a 页 X77-0067.png
卷第七
传宗科
唐崇演 唐好直 唐宗密
唐崇圭 唐金植 唐齐安
唐恒政 唐普岸 唐神鉴
唐志远 唐灵祐 唐玄策
唐希运 唐寰中 唐宣鉴
唐藏鱼 唐从谏 唐义玄
唐鉴宗 唐日照 唐普化
唐良价 唐藏广 唐大安
唐慧寂 唐庆诸 唐全豁
唐惟靖 唐玄泰 唐玄绍
唐从谂 唐慧沐 唐安元
唐文喜 唐寰普 唐洪諲
唐慧恭 唐道膺 唐有缘
唐恒通 唐楚南 唐义存
卷第八
传宗科
梁无作 梁师备 梁本仁
梁光仁 梁智闲 梁大同
梁本寂 梁存寿 梁师彦
梁居遁 唐休静 唐惟劲
唐栖隐 唐慧棱 唐桂琛
唐如敏 唐道怤 晋善静
传宗科
唐崇演 唐好直 唐宗密
唐崇圭 唐金植 唐齐安
唐恒政 唐普岸 唐神鉴
唐志远 唐灵祐 唐玄策
唐希运 唐寰中 唐宣鉴
唐藏鱼 唐从谏 唐义玄
唐鉴宗 唐日照 唐普化
唐良价 唐藏广 唐大安
唐慧寂 唐庆诸 唐全豁
唐惟靖 唐玄泰 唐玄绍
唐从谂 唐慧沐 唐安元
唐文喜 唐寰普 唐洪諲
唐慧恭 唐道膺 唐有缘
唐恒通 唐楚南 唐义存
卷第八
传宗科
梁无作 梁师备 梁本仁
梁光仁 梁智闲 梁大同
梁本寂 梁存寿 梁师彦
梁居遁 唐休静 唐惟劲
唐栖隐 唐慧棱 唐桂琛
唐如敏 唐道怤 晋善静
1522-A¶ 第 67b 页 X77-0067.png
晋师会 晋全付 晋灵照
晋智朗 汉行备 周文益
周慧明 周行因 宋彦求
宋道潜 宋从彦 宋绍岩
宋德韶 宋行满 宋延寿
宋缘德 宋晤恩 宋义寂
宋永安
卷第九
施学
遗身科
晋僧群 宋昙称 宋法进
宋僧富 宋法羽 宋慧绍
宋僧瑜 宋僧庆 宋慧益
宋昙弘 齐法光 齐法凝
周普圆 隋普济 唐法旷
唐汾州亡名 唐会通 唐玄览
唐束草师 唐无染 唐行明
周普静 宋守贤 宋文辇
宋怀德
卷第十
施学
利物科
晋法相 晋慧力 宋慧受
宋僧洪 宋僧亮 宋法意
晋智朗 汉行备 周文益
周慧明 周行因 宋彦求
宋道潜 宋从彦 宋绍岩
宋德韶 宋行满 宋延寿
宋缘德 宋晤恩 宋义寂
宋永安
卷第九
施学
遗身科
晋僧群 宋昙称 宋法进
宋僧富 宋法羽 宋慧绍
宋僧瑜 宋僧庆 宋慧益
宋昙弘 齐法光 齐法凝
周普圆 隋普济 唐法旷
唐汾州亡名 唐会通 唐玄览
唐束草师 唐无染 唐行明
周普静 宋守贤 宋文辇
宋怀德
卷第十
施学
利物科
晋法相 晋慧力 宋慧受
宋僧洪 宋僧亮 宋法意
1522-A¶ 第 67c 页 X77-0067.png
宋僧慧 宋僧瑾 梁慧开
梁僧护 梁法悦 周僧明
梁法京 隋通幽 隋慧达
隋智琳 唐住力 唐慧胄
唐慧住 唐道积 唐德美
唐昙献 唐法诚 唐慧震
唐智通 唐慧云 唐法成
唐业方 唐慧云 唐崇业
唐玄览 唐楚金 唐怀玉
唐明准 唐幽玄 唐寂然
唐法兴 唐僧竭 唐昙休
唐智广 唐慧闻 后唐贞峻
后唐智晖 周智江 宋常觉
卷第十一
戒学
弘法科
晋支道林 晋竺道潜 晋竺僧敷
晋道整 晋道安 晋法汰
晋法遇 晋僧[((素-糸)*力)/石] 晋昙摩流支
晋道融 晋卑摩罗叉 晋僧睿
晋僧肇 晋慧远 晋道恒
宋法显 宋昙无竭 宋慧猷
宋竺道生 宋慧睿 宋昙摩密多
宋智猛 宋慧严 宋僧业
梁僧护 梁法悦 周僧明
梁法京 隋通幽 隋慧达
隋智琳 唐住力 唐慧胄
唐慧住 唐道积 唐德美
唐昙献 唐法诚 唐慧震
唐智通 唐慧云 唐法成
唐业方 唐慧云 唐崇业
唐玄览 唐楚金 唐怀玉
唐明准 唐幽玄 唐寂然
唐法兴 唐僧竭 唐昙休
唐智广 唐慧闻 后唐贞峻
后唐智晖 周智江 宋常觉
卷第十一
戒学
弘法科
晋支道林 晋竺道潜 晋竺僧敷
晋道整 晋道安 晋法汰
晋法遇 晋僧[((素-糸)*力)/石] 晋昙摩流支
晋道融 晋卑摩罗叉 晋僧睿
晋僧肇 晋慧远 晋道恒
宋法显 宋昙无竭 宋慧猷
宋竺道生 宋慧睿 宋昙摩密多
宋智猛 宋慧严 宋僧业
1522-A¶ 第 68a 页 X77-0068.png
宋僧导 宋慧询 宋求那跋陀罗
宋僧璩
卷第十二
弘法科
齐法颖 齐玄畅 齐志道
齐僧远 齐智林 齐法瑗
齐法悟 齐僧审 齐法琳
齐法[鬳*虫] 齐智称 梁僧祐
梁法超 梁道禅 梁法云
梁僧旻 梁慧约 魏法建
魏昙鸾 齐僧范 周亡名
周僧玮 后梁法常 陈昙瑗
陈慧布 陈智文
卷第十三
弘法科
隋昙延 隋灵藏 隋道正
隋信行 隋昙崇 隋道成
隋智舜 隋法纯 隋真观
隋玄镜 隋觉朗 隋灵裕
隋智脱 隋僧善 隋僧照
隋僧粲 隋洪遵 隋法进
隋真慧
卷第十四
弘法科
宋僧璩
卷第十二
弘法科
齐法颖 齐玄畅 齐志道
齐僧远 齐智林 齐法瑗
齐法悟 齐僧审 齐法琳
齐法[鬳*虫] 齐智称 梁僧祐
梁法超 梁道禅 梁法云
梁僧旻 梁慧约 魏法建
魏昙鸾 齐僧范 周亡名
周僧玮 后梁法常 陈昙瑗
陈慧布 陈智文
卷第十三
弘法科
隋昙延 隋灵藏 隋道正
隋信行 隋昙崇 隋道成
隋智舜 隋法纯 隋真观
隋玄镜 隋觉朗 隋灵裕
隋智脱 隋僧善 隋僧照
隋僧粲 隋洪遵 隋法进
隋真慧
卷第十四
弘法科
1522-A¶ 第 68b 页 X77-0068.png
唐僧晃 唐吉藏 唐智藏
唐法素 唐慧龄 唐普济
唐智满 唐道暀 唐僧邕
唐道哲 唐善慧 唐道岳
唐玄琬 唐志超 唐静琳
唐昙韵 唐慧进 唐靖迈
唐昙光 唐复礼 唐怀素
唐爱同 唐道亮 唐秀公律师
唐德感 唐道氤 唐光仪
唐玄俨 唐慧日 唐法慎
唐道绰 唐鉴真 唐惟悫
唐守直 唐圆照 唐辨才
唐慧明 唐道遵 唐摩驮都
唐道澄 唐大光 唐慧琳
唐端甫 唐知玄 梁智宣
晋光嗣 晋景超 晋志通
晋道舟 晋遵诲 周道丕
卷第十五
戒学
护教科
齐僧钟 齐道盛 魏昙最
魏昙臻 齐昙显 周道安
周僧勔 周静蔼 隋僧猛
隋智炫 隋慧远 隋普济
唐法素 唐慧龄 唐普济
唐智满 唐道暀 唐僧邕
唐道哲 唐善慧 唐道岳
唐玄琬 唐志超 唐静琳
唐昙韵 唐慧进 唐靖迈
唐昙光 唐复礼 唐怀素
唐爱同 唐道亮 唐秀公律师
唐德感 唐道氤 唐光仪
唐玄俨 唐慧日 唐法慎
唐道绰 唐鉴真 唐惟悫
唐守直 唐圆照 唐辨才
唐慧明 唐道遵 唐摩驮都
唐道澄 唐大光 唐慧琳
唐端甫 唐知玄 梁智宣
晋光嗣 晋景超 晋志通
晋道舟 晋遵诲 周道丕
卷第十五
戒学
护教科
齐僧钟 齐道盛 魏昙最
魏昙臻 齐昙显 周道安
周僧勔 周静蔼 隋僧猛
隋智炫 隋慧远 隋普济
1522-A¶ 第 68c 页 X77-0068.png
隋法充 隋慧重 隋慧觉
隋静端 隋大志 隋彦琮
隋𩇕渊 隋静玄
卷第十六
护教科
唐智诜 唐普旷 唐昙选
唐法通 唐法藏 唐明瞻
唐慧乘 唐宝琼 唐僧凤
唐慧净 唐慧琎 唐智实
唐法琳 唐慧满 唐道积
唐法常 唐慧立 唐义褒
唐威秀 唐明导 唐法冲
唐法明 唐利涉 唐神悟
唐乘如 唐法真 唐常达
卷第十七
忍辱学
摄念科
晋帛远 晋康法朗 晋道宝
晋于法兰 晋竺法崇 晋法和
晋昙邕 宋法成 宋慧果
宋僧隐 宋慧斌 宋慧亮
宋僧镜 宋超进 宋法瑶
齐僧宗 梁僧林 梁尚圆
梁道珍 魏道辨 齐慧嵩
隋静端 隋大志 隋彦琮
隋𩇕渊 隋静玄
卷第十六
护教科
唐智诜 唐普旷 唐昙选
唐法通 唐法藏 唐明瞻
唐慧乘 唐宝琼 唐僧凤
唐慧净 唐慧琎 唐智实
唐法琳 唐慧满 唐道积
唐法常 唐慧立 唐义褒
唐威秀 唐明导 唐法冲
唐法明 唐利涉 唐神悟
唐乘如 唐法真 唐常达
卷第十七
忍辱学
摄念科
晋帛远 晋康法朗 晋道宝
晋于法兰 晋竺法崇 晋法和
晋昙邕 宋法成 宋慧果
宋僧隐 宋慧斌 宋慧亮
宋僧镜 宋超进 宋法瑶
齐僧宗 梁僧林 梁尚圆
梁道珍 魏道辨 齐慧嵩
1522-A¶ 第 69a 页 X77-0069.png
齐道纪 周卫元嵩 后梁法懔
后梁法忍 陈智远 陈慧峰
隋慧𠷐 隋法性 隋宝积
隋道粲 隋智教 隋僧范
隋昙观 隋静凝 隋玄景
隋昙迁 隋净辨 隋道判
隋罗云 隋法智 隋德山
隋法显 隋明璨 隋僧盖
隋道顺 唐法应 唐绍阇梨
唐保恭 唐法祥 唐僧定
唐满意 唐慧皓
卷第十八
摄念科
唐慧萧 唐空藏 唐法护
唐慧斌 唐慧休 唐慧璧
唐宝相 唐道会 唐弘智
唐明隐 唐明解 唐神楷
唐诠律师 唐法玩 唐玄嶷
唐元崇 唐灵一 唐亡名
唐洪正 唐惟实 唐志鸿
唐严峻 唐志玄 唐慧灵
唐大义 唐清江 唐雄俊
唐潜真 唐神皓 唐灵彻
唐少康 唐上恒 唐清彻
后梁法忍 陈智远 陈慧峰
隋慧𠷐 隋法性 隋宝积
隋道粲 隋智教 隋僧范
隋昙观 隋静凝 隋玄景
隋昙迁 隋净辨 隋道判
隋罗云 隋法智 隋德山
隋法显 隋明璨 隋僧盖
隋道顺 唐法应 唐绍阇梨
唐保恭 唐法祥 唐僧定
唐满意 唐慧皓
卷第十八
摄念科
唐慧萧 唐空藏 唐法护
唐慧斌 唐慧休 唐慧璧
唐宝相 唐道会 唐弘智
唐明隐 唐明解 唐神楷
唐诠律师 唐法玩 唐玄嶷
唐元崇 唐灵一 唐亡名
唐洪正 唐惟实 唐志鸿
唐严峻 唐志玄 唐慧灵
唐大义 唐清江 唐雄俊
唐潜真 唐神皓 唐灵彻
唐少康 唐上恒 唐清彻
1522-A¶ 第 69b 页 X77-0069.png
唐惟则 唐慧琳 唐广脩
唐宗亮 唐文质 唐增忍
唐元表 唐愿诚 唐全玭
梁彦称 梁国道者 梁齐已
唐从礼 唐无迹 唐诚慧
唐可周 唐辩光 晋自新
汉洪真 汉若虚 宋师律
宋守真 宋岩俊
卷第十九
忍辱学
持志科
晋支孝龙 晋康僧渊 晋竺法乘
晋竺僧度 晋慧持 晋慧永
宋道渊 宋道温 宋道亮
宋智一 齐昙迁 齐法慧
梁僧乔 梁慧韶 梁慧皎
梁昙准 梁道宋 梁慧简
梁道登 魏法贞 魏僧意
齐昙遵 齐昙衍 齐僧远
齐昙隐 齐法上 陈洪偃
陈慧明 陈法朗 隋法愿
隋法安 隋僧渊 隋僧世
隋富上 隋明芬 隋法韵
隋法顺 隋明御 隋智果
唐宗亮 唐文质 唐增忍
唐元表 唐愿诚 唐全玭
梁彦称 梁国道者 梁齐已
唐从礼 唐无迹 唐诚慧
唐可周 唐辩光 晋自新
汉洪真 汉若虚 宋师律
宋守真 宋岩俊
卷第十九
忍辱学
持志科
晋支孝龙 晋康僧渊 晋竺法乘
晋竺僧度 晋慧持 晋慧永
宋道渊 宋道温 宋道亮
宋智一 齐昙迁 齐法慧
梁僧乔 梁慧韶 梁慧皎
梁昙准 梁道宋 梁慧简
梁道登 魏法贞 魏僧意
齐昙遵 齐昙衍 齐僧远
齐昙隐 齐法上 陈洪偃
陈慧明 陈法朗 隋法愿
隋法安 隋僧渊 隋僧世
隋富上 隋明芬 隋法韵
隋法顺 隋明御 隋智果
1522-A¶ 第 69c 页 X77-0069.png
隋靖嵩 隋慧瓒 隋慧常
隋慧辨 隋洪林 唐智周
唐智命 唐玄鉴 唐智保
唐慧頵(江夏李氏) 唐慧頵(清河张氏) 唐宝岩
唐慧持 唐道宗 唐智正
唐智拔 唐玄续 唐行等
唐慧思 唐慧熙 唐三慧
唐神素 唐志宽 唐灵润
唐元康 唐无碍 唐法琰
唐智凯 唐慧旻
卷第二十
持志科
唐法显 唐慧明 唐道兴
唐法朗 唐僧瑗 唐道英
唐慧警 唐玄奘 唐真法师
唐待驾 唐法炯 唐继陀
唐义宣 唐含光 唐朗然
唐圆观 唐如净 唐惟忠
唐辨秀 唐无侧 唐皎然
唐玄晏 唐难陀 唐云邃
唐真乘 唐昙清 唐清源
唐道标 唐法藏 唐慧照
唐文举 唐怀信 唐定兰
唐智頵 唐行严 唐常遇
隋慧辨 隋洪林 唐智周
唐智命 唐玄鉴 唐智保
唐慧頵(江夏李氏) 唐慧頵(清河张氏) 唐宝岩
唐慧持 唐道宗 唐智正
唐智拔 唐玄续 唐行等
唐慧思 唐慧熙 唐三慧
唐神素 唐志宽 唐灵润
唐元康 唐无碍 唐法琰
唐智凯 唐慧旻
卷第二十
持志科
唐法显 唐慧明 唐道兴
唐法朗 唐僧瑗 唐道英
唐慧警 唐玄奘 唐真法师
唐待驾 唐法炯 唐继陀
唐义宣 唐含光 唐朗然
唐圆观 唐如净 唐惟忠
唐辨秀 唐无侧 唐皎然
唐玄晏 唐难陀 唐云邃
唐真乘 唐昙清 唐清源
唐道标 唐法藏 唐慧照
唐文举 唐怀信 唐定兰
唐智頵 唐行严 唐常遇
1522-A¶ 第 70a 页 X77-0070.png
唐高闲 唐全清 唐僧彻
唐文瓒 唐允文 唐鸿休
唐希圆 唐慧则 唐元慧
广亡名 唐宝安 梁贯休
后唐贞辨 后唐可思 后唐鸿莒
晋息尘 唐道育 汉宗季
唐恒超 唐行瑶 唐光屿
宋皓端 宋法圆
卷第二十一
精进学
义解科
晋于法开 晋于道邃 晋僧光
晋竺僧辅 晋竺法雅 晋昙徽
晋道立 晋竺道壹 晋昙影
晋道祖 宋慧观 宋慧安
宋慧静 宋僧苞 宋昙鉴
宋昙无成 宋僧含 宋僧弼
宋僧彻 宋慧静 宋梵敏
宋道猛 宋道猷 宋慧通
宋僧柔 齐僧渊 齐道慧
齐弘充 齐僧慧 齐昙度
齐慧次 齐慧隆 齐慧基
齐法安 齐僧印 梁智秀
梁道超 梁慧琳 梁僧盛
唐文瓒 唐允文 唐鸿休
唐希圆 唐慧则 唐元慧
广亡名 唐宝安 梁贯休
后唐贞辨 后唐可思 后唐鸿莒
晋息尘 唐道育 汉宗季
唐恒超 唐行瑶 唐光屿
宋皓端 宋法圆
卷第二十一
精进学
义解科
晋于法开 晋于道邃 晋僧光
晋竺僧辅 晋竺法雅 晋昙徽
晋道立 晋竺道壹 晋昙影
晋道祖 宋慧观 宋慧安
宋慧静 宋僧苞 宋昙鉴
宋昙无成 宋僧含 宋僧弼
宋僧彻 宋慧静 宋梵敏
宋道猛 宋道猷 宋慧通
宋僧柔 齐僧渊 齐道慧
齐弘充 齐僧慧 齐昙度
齐慧次 齐慧隆 齐慧基
齐法安 齐僧印 梁智秀
梁道超 梁慧琳 梁僧盛
1522-A¶ 第 70b 页 X77-0070.png
梁僧韵 梁僧密 梁智欣
梁法护 梁智顺 梁法通
梁保亮 梁僧询 梁慧集
梁法全 梁昙裴 梁僧若
梁明彻 梁僧迁 梁法开
梁慧超 梁慧澄 魏道宠
齐慧顺 齐道凭 齐灵询
齐道慎 周慧善 周宝彖
周宝海 后梁僧迁
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
陈慧勇 陈宝橘 陈警韶
陈安廪 陈慧荣 隋慧弼
隋慧哲 隋智方 隋慧隆
隋智隐 隋法朗 隋法瓒
隋宝儒 隋慧最 隋慧畅
隋明诞 隋道端 隋宝宪
隋僧昕 隋智揆 隋宝安
隋宝岩 隋道生 隋辩寂
隋法楷 隋能智 隋道嵩
隋慧藏 隋道庄 隋法澄
隋法论 隋僧昙 隋智炬
隋辩义 隋慧海 隋明舜
隋法彦 隋道密 隋智聚
梁法护 梁智顺 梁法通
梁保亮 梁僧询 梁慧集
梁法全 梁昙裴 梁僧若
梁明彻 梁僧迁 梁法开
梁慧超 梁慧澄 魏道宠
齐慧顺 齐道凭 齐灵询
齐道慎 周慧善 周宝彖
周宝海 后梁僧迁
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
陈慧勇 陈宝橘 陈警韶
陈安廪 陈慧荣 隋慧弼
隋慧哲 隋智方 隋慧隆
隋智隐 隋法朗 隋法瓒
隋宝儒 隋慧最 隋慧畅
隋明诞 隋道端 隋宝宪
隋僧昕 隋智揆 隋宝安
隋宝岩 隋道生 隋辩寂
隋法楷 隋能智 隋道嵩
隋慧藏 隋道庄 隋法澄
隋法论 隋僧昙 隋智炬
隋辩义 隋慧海 隋明舜
隋法彦 隋道密 隋智聚
1522-A¶ 第 70c 页 X77-0070.png
隋净愿 隋志念 隋智凝
隋法总 隋慧旷 隋童真
隋智梵 隋智润 隋净业
隋敬脱 隋僧朗 隋本济
隋智光 隋昙遂
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
唐昙良 唐智嶷 唐灵璨
唐海顺 唐智琚 唐昙瑎
唐法侃 唐善胄 唐慧觉
唐道颜 唐宝袭 唐慧迁
唐道庆 唐静藏 唐普明
唐法周 唐慧诞 唐辩相
唐道杰 唐功迥 唐神迥
唐智琰 唐法砺 唐道基
唐智徽 唐法恭 唐神照
唐玄会 唐僧辩 唐道亮
唐道洪 唐道因 唐普光
唐道世 唐法宝 唐道光
唐会隐 周圆测 周嘉尚
周彦悰 周义忠 周慧沼
周宗哲 唐浮丘 唐道成
唐恒景 唐智升 唐圆晖
唐玄逸 唐灵㟧 唐法海
隋法总 隋慧旷 隋童真
隋智梵 隋智润 隋净业
隋敬脱 隋僧朗 隋本济
隋智光 隋昙遂
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
唐昙良 唐智嶷 唐灵璨
唐海顺 唐智琚 唐昙瑎
唐法侃 唐善胄 唐慧觉
唐道颜 唐宝袭 唐慧迁
唐道庆 唐静藏 唐普明
唐法周 唐慧诞 唐辩相
唐道杰 唐功迥 唐神迥
唐智琰 唐法砺 唐道基
唐智徽 唐法恭 唐神照
唐玄会 唐僧辩 唐道亮
唐道洪 唐道因 唐普光
唐道世 唐法宝 唐道光
唐会隐 周圆测 周嘉尚
周彦悰 周义忠 周慧沼
周宗哲 唐浮丘 唐道成
唐恒景 唐智升 唐圆晖
唐玄逸 唐灵㟧 唐法海
1522-A¶ 第 71a 页 X77-0071.png
唐慧苑 唐神迥 唐崇政
唐良贲 唐省躬 唐神清
唐乘恩 唐丹甫 唐慧普
唐玄畅 唐玄约 梁彦晖
梁从审 后唐虚受 后唐景霄
后唐贞诲 后唐归屿 后唐令諲
汉僧照 汉巨岷 汉从隐
汉梦江 汉希觉 周智诠
周澄楚 宋传章 宋继伦
宋义楚 宋义庄 宋普胜
卷第二十四
精进学
感通科
晋安慧则 晋竺法义 晋帛法桥
晋昙翼 晋昙戒 晋僧济
晋竺昙猷 晋竺慧达 晋法安
晋帛僧光 晋法旷 晋昙邃
晋支昙兰 宋慧义 宋僧诠
宋昙谛 宋净度 宋道囧
宋昙翼 宋道汪 宋法悯
齐法度 齐弘明 齐昙超
齐慧敬 梁法宠 梁慧超
梁僧融 魏超达 魏道泰
魏法力 魏僧朗 魏僧照
唐良贲 唐省躬 唐神清
唐乘恩 唐丹甫 唐慧普
唐玄畅 唐玄约 梁彦晖
梁从审 后唐虚受 后唐景霄
后唐贞诲 后唐归屿 后唐令諲
汉僧照 汉巨岷 汉从隐
汉梦江 汉希觉 周智诠
周澄楚 宋传章 宋继伦
宋义楚 宋义庄 宋普胜
卷第二十四
精进学
感通科
晋安慧则 晋竺法义 晋帛法桥
晋昙翼 晋昙戒 晋僧济
晋竺昙猷 晋竺慧达 晋法安
晋帛僧光 晋法旷 晋昙邃
晋支昙兰 宋慧义 宋僧诠
宋昙谛 宋净度 宋道囧
宋昙翼 宋道汪 宋法悯
齐法度 齐弘明 齐昙超
齐慧敬 梁法宠 梁慧超
梁僧融 魏超达 魏道泰
魏法力 魏僧朗 魏僧照
1522-A¶ 第 71b 页 X77-0071.png
魏乘禅师 魏慧凝 齐真玉
齐僧达 齐圆通 齐道丰
齐慧宝 齐僧云 齐僧安
周僧妙 周慧瑱 后梁道穆
隋昙询 隋洪献 隋法庆
隋慧云 隋慧恭 隋道幽
隋慧欢 隋慧海 隋智通
隋灵干 隋行坚 隋法泰
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唐道宗 唐林生 唐法通
唐慧因 唐遗俗 唐玄秀
唐圆光 唐明净 唐法喜
唐智兴 唐道昂 唐洪满
唐慧聪 唐昙藏 唐帝示阶
唐道逊 唐僧明 唐昙荣
唐瑜 唐慧棱 唐慧眺
唐法敏 唐世瑜 唐慧璿
唐智聪 唐僧彻 唐慧祥
唐云睿 唐明度 度僧伦
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唐明浚 唐慧悟 唐解脱
唐静之 唐智勤 唐智显
齐僧达 齐圆通 齐道丰
齐慧宝 齐僧云 齐僧安
周僧妙 周慧瑱 后梁道穆
隋昙询 隋洪献 隋法庆
隋慧云 隋慧恭 隋道幽
隋慧欢 隋慧海 隋智通
隋灵干 隋行坚 隋法泰
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唐道宗 唐林生 唐法通
唐慧因 唐遗俗 唐玄秀
唐圆光 唐明净 唐法喜
唐智兴 唐道昂 唐洪满
唐慧聪 唐昙藏 唐帝示阶
唐道逊 唐僧明 唐昙荣
唐瑜 唐慧棱 唐慧眺
唐法敏 唐世瑜 唐慧璿
唐智聪 唐僧彻 唐慧祥
唐云睿 唐明度 度僧伦
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唐明浚 唐慧悟 唐解脱
唐静之 唐智勤 唐智显
1522-A¶ 第 71c 页 X77-0071.png
唐法聪 唐明慧 唐员相
唐清虚 唐岸禅师 唐礼宗
唐华严和尚 唐文照 唐道鉴
唐法江 唐守如 唐法秀
唐慧符 唐处寂 唐德秀
唐僧云 唐慧秀 唐怀道
唐宝达 唐元皎 唐怀一
唐子邻 唐玄宗 广大川
唐怀感 唐法诜 唐齐翰
唐法照 唐道义 唐三刀
唐智镫 唐普明 唐自觉
唐西域亡名 唐无着 唐法照
唐守素 唐会宗 唐鉴空
唐定光 唐法相 唐法正
唐东京容僧 唐鉴源 唐惟忠
唐灵幽 唐惟恭 唐遂端
唐智辩 唐𡩋师 唐法藏
唐神智 梁鸿楚 晋法本
卷第二十七
定学
證悟科
晋竺僧显 晋竺法慧 晋慧元
晋慧嵬 晋贤护 晋法绪
宋僧伽达多 宋玄高 宋僧周
唐清虚 唐岸禅师 唐礼宗
唐华严和尚 唐文照 唐道鉴
唐法江 唐守如 唐法秀
唐慧符 唐处寂 唐德秀
唐僧云 唐慧秀 唐怀道
唐宝达 唐元皎 唐怀一
唐子邻 唐玄宗 广大川
唐怀感 唐法诜 唐齐翰
唐法照 唐道义 唐三刀
唐智镫 唐普明 唐自觉
唐西域亡名 唐无着 唐法照
唐守素 唐会宗 唐鉴空
唐定光 唐法相 唐法正
唐东京容僧 唐鉴源 唐惟忠
唐灵幽 唐惟恭 唐遂端
唐智辩 唐𡩋师 唐法藏
唐神智 梁鸿楚 晋法本
卷第二十七
定学
證悟科
晋竺僧显 晋竺法慧 晋慧元
晋慧嵬 晋贤护 晋法绪
宋僧伽达多 宋玄高 宋僧周
1522-A¶ 第 72a 页 X77-0072.png
宋慧通 宋法期 宋慧安
宋道法 宋普恒 齐阿那摩
梁植相 梁慧胜 魏志湛
魏佛陀 魏慧达 齐僧稠
周僧崖 周猷禅师 后梁僧景
隋慧意 隋道舜 隋道仙
隋慧岩 隋慧越 隋慧侃
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
唐慧超 唐慧超 唐昙伦
唐道休 唐道英 唐慧显
唐慧方 唐通达 唐法空
唐玄爽 唐慧仙 唐僧衒
唐善伏 唐元晓 唐僧藏
唐正寿 唐神鼎 唐慧朗
唐真表 唐怀玉 唐子瑀
唐大行 唐安静 唐明瓒
唐怀空 唐无漏 唐广陵大师
唐神会 唐道齐 唐代病师
唐梁山寺亡名 唐文爽 唐本净
唐清观 唐永安 唐元表
唐头陀 唐祝融禅师 后唐全宰
汉狂僧 汉潭州亡名 宋王罗汉
宋宗合 宋道固 宋师蕴
宋道法 宋普恒 齐阿那摩
梁植相 梁慧胜 魏志湛
魏佛陀 魏慧达 齐僧稠
周僧崖 周猷禅师 后梁僧景
隋慧意 隋道舜 隋道仙
隋慧岩 隋慧越 隋慧侃
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
唐慧超 唐慧超 唐昙伦
唐道休 唐道英 唐慧显
唐慧方 唐通达 唐法空
唐玄爽 唐慧仙 唐僧衒
唐善伏 唐元晓 唐僧藏
唐正寿 唐神鼎 唐慧朗
唐真表 唐怀玉 唐子瑀
唐大行 唐安静 唐明瓒
唐怀空 唐无漏 唐广陵大师
唐神会 唐道齐 唐代病师
唐梁山寺亡名 唐文爽 唐本净
唐清观 唐永安 唐元表
唐头陀 唐祝融禅师 后唐全宰
汉狂僧 汉潭州亡名 宋王罗汉
宋宗合 宋道固 宋师蕴
1522-A¶ 第 72b 页 X77-0072.png
宋旷师
卷第二十九
定学
神化科
晋僧朗 晋犍陀勒 晋诃罗端
晋竺佛图澄 晋单道开 晋竺佛调
晋耆域 晋涉公 晋佛陀耶
晋昙霍 晋史宗 晋昙始
宋杯渡 宋法朗 宋慧览
宋邵硕 齐法匮 齐僧慧
齐慧通 梁宝志 梁明达
魏檀特师 魏河秃师 魂勒那漫提
周香阇梨 周僧度 周僧成
周昙相 梁法行 梁法聪
陈善慧大士
卷第三十
神化科
隋童进 隋法进 隋智旷
隋无相 隋法安 隋岑阇梨
隋法喜 隋普安 隋钦师
隋僧朗 唐贾逸 唐转明
唐明恭 唐慧琳 唐又德
唐通阇梨 唐智则 唐僧会
唐慧宽 唐抱玉 唐佛陀波利
卷第二十九
定学
神化科
晋僧朗 晋犍陀勒 晋诃罗端
晋竺佛图澄 晋单道开 晋竺佛调
晋耆域 晋涉公 晋佛陀耶
晋昙霍 晋史宗 晋昙始
宋杯渡 宋法朗 宋慧览
宋邵硕 齐法匮 齐僧慧
齐慧通 梁宝志 梁明达
魏檀特师 魏河秃师 魂勒那漫提
周香阇梨 周僧度 周僧成
周昙相 梁法行 梁法聪
陈善慧大士
卷第三十
神化科
隋童进 隋法进 隋智旷
隋无相 隋法安 隋岑阇梨
隋法喜 隋普安 隋钦师
隋僧朗 唐贾逸 唐转明
唐明恭 唐慧琳 唐又德
唐通阇梨 唐智则 唐僧会
唐慧宽 唐抱玉 唐佛陀波利
1522-A¶ 第 72c 页 X77-0072.png
唐僧伽 唐封干 唐万回
唐如一 唐无相 唐道悟
唐普满 唐阿足师 唐茶笼山罗汉僧
唐义师 唐些些 唐海云
唐辛七师 唐和和 唐契此
唐金和尚 后唐道贤 晋怀浚
晋行遵 晋曹和尚 周僧缄
宋点点
六学僧传目录(终)No. 152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浙东沙门 昙噩 述
* 慧学
自梵夹西来。而佛法东被。盖语言文字。至是而
唐如一 唐无相 唐道悟
唐普满 唐阿足师 唐茶笼山罗汉僧
唐义师 唐些些 唐海云
唐辛七师 唐和和 唐契此
唐金和尚 后唐道贤 晋怀浚
晋行遵 晋曹和尚 周僧缄
宋点点
六学僧传目录(终)No. 152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浙东沙门 昙噩 述
* 慧学
自梵夹西来。而佛法东被。盖语言文字。至是而
1522-A¶ 第 73a 页 X77-0073.png
后始通也。佛法者。义理之奥也。然义理之于天
下。无所异。其所异者。独五方之音声耳。语言文
字。音声之所在。而佛法义理之所寄也。苟通乎
音声。则语言文字。与佛法之奥。举通。而性相诸
宗之辩。乃可得而传矣。译之功其不亦谓之大
欤。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经之明
文。悬记今日。故以译经传宗二科。系之慧学之
下。以著见吾教之统绪焉。
** 译经科一
**** 汉迦叶摩腾者
西竺人也。善大小乘。素以佛法游化
诸国。尝至一小国。而大国来侵。腾为讲金光明经以
却之。于是声振五天。永平七年辛卯。帝梦金人佩日
光飞于殿廷。旦问其臣王遵傅毅曰。此何祥哉。傅毅
进曰。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常星不现。太史苏
由记之曰。西国圣人有所谓佛者生焉。千年之后声
教乃至。陛下所梦殆其神乎。于是遣蔡愔秦景等十
八人。西求所梦者。至大月氏国。遇腾与俱。以十年甲
午至洛阳。献释迦像并贝叶诸经。诏馆于鸿胪寺。设
所献于南宫清凉台。并关阳显节陵上。而祠拜焉。后
于洛之西雍门外。别营白马寺。以徙居之。白马者。西
方相传谓。昔有恶王欲尽毁诸塔庙。而王之白马忽
绕塔悲鸣。王悟遂停毁。人赖其德。故塔庙之建。类多
以白马名焉。寺则因摩腾始居鸿胪寺而名也。帝尝
幸其寺。腾进曰寺东何馆。帝曰昔地忽隆起如阜。夷
下。无所异。其所异者。独五方之音声耳。语言文
字。音声之所在。而佛法义理之所寄也。苟通乎
音声。则语言文字。与佛法之奥。举通。而性相诸
宗之辩。乃可得而传矣。译之功其不亦谓之大
欤。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经之明
文。悬记今日。故以译经传宗二科。系之慧学之
下。以著见吾教之统绪焉。
** 译经科一
**** 汉迦叶摩腾者
西竺人也。善大小乘。素以佛法游化
诸国。尝至一小国。而大国来侵。腾为讲金光明经以
却之。于是声振五天。永平七年辛卯。帝梦金人佩日
光飞于殿廷。旦问其臣王遵傅毅曰。此何祥哉。傅毅
进曰。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常星不现。太史苏
由记之曰。西国圣人有所谓佛者生焉。千年之后声
教乃至。陛下所梦殆其神乎。于是遣蔡愔秦景等十
八人。西求所梦者。至大月氏国。遇腾与俱。以十年甲
午至洛阳。献释迦像并贝叶诸经。诏馆于鸿胪寺。设
所献于南宫清凉台。并关阳显节陵上。而祠拜焉。后
于洛之西雍门外。别营白马寺。以徙居之。白马者。西
方相传谓。昔有恶王欲尽毁诸塔庙。而王之白马忽
绕塔悲鸣。王悟遂停毁。人赖其德。故塔庙之建。类多
以白马名焉。寺则因摩腾始居鸿胪寺而名也。帝尝
幸其寺。腾进曰寺东何馆。帝曰昔地忽隆起如阜。夷
1522-A¶ 第 73b 页 X77-0073.png
之复然。夜有光怪。民以圣冢呼之。疑其为洛阳地神
也。故祀之至今。腾曰噫非也。子。读中印土金藏诠曰。
如来示灭百年。阿怒伽王造八万四千宝塔。填佛舍
利其中。耶舍尊者以手掩日。出种种光。遍虚空界。役
诸鬼神捧塔。同时而葬。葬东支那土者十有九处。此
其一也。帝大惊。即驾幸圣冢。有圆光现冢上。三身现
光中。侍卫呼万岁。帝且喜且悲曰。非西来大士。朕安
知大圣垂祐哉。诏受制度于腾而塔其上。塔九成。高
五百尺。越明年。光又现。天香郁然。于塔顶有金色手
尺许。如出琉璃中。驾至拜赡。而光随步武旋绕。自午
及申而灭。时梵僧伽摩罗等九人适至。礼而叹曰。我
于竺乾所见者三处。今复获见此。非缘幸耶。没于洛
阳所住寺。
**** 汉竺法兰者
中天竺人也。幼从师出家。日诵经论数
万偈。五天学者举师之。至月氏。适与汉使愔景遇。复
得迦叶摩腾。相率东游。其志固巳决矣。然诸学者。苦
遮挽不使行。于是崎岖间出佗道。会腾于洛阳。明帝
劳尉。勤至。顷习汉语。译所献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
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经等五部。今仅存四十二章。其
馀皆以乱离散失。
初武帝之开昆明池也。得黑灰于
池深处。人无识者。或以问东方朔。朔曰可问西域道
人。及是而问兰。兰曰此过去劫。世界坏时。劫烧灰也。
兰后终于洛阳。寿以貌观之。若五六十者。
**** 汉安清
字世高。安息国王之适子也。幼以孝闻。博学
也。故祀之至今。腾曰噫非也。子。读中印土金藏诠曰。
如来示灭百年。阿怒伽王造八万四千宝塔。填佛舍
利其中。耶舍尊者以手掩日。出种种光。遍虚空界。役
诸鬼神捧塔。同时而葬。葬东支那土者十有九处。此
其一也。帝大惊。即驾幸圣冢。有圆光现冢上。三身现
光中。侍卫呼万岁。帝且喜且悲曰。非西来大士。朕安
知大圣垂祐哉。诏受制度于腾而塔其上。塔九成。高
五百尺。越明年。光又现。天香郁然。于塔顶有金色手
尺许。如出琉璃中。驾至拜赡。而光随步武旋绕。自午
及申而灭。时梵僧伽摩罗等九人适至。礼而叹曰。我
于竺乾所见者三处。今复获见此。非缘幸耶。没于洛
阳所住寺。
**** 汉竺法兰者
中天竺人也。幼从师出家。日诵经论数
万偈。五天学者举师之。至月氏。适与汉使愔景遇。复
得迦叶摩腾。相率东游。其志固巳决矣。然诸学者。苦
遮挽不使行。于是崎岖间出佗道。会腾于洛阳。明帝
劳尉。勤至。顷习汉语。译所献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
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经等五部。今仅存四十二章。其
馀皆以乱离散失。
初武帝之开昆明池也。得黑灰于
池深处。人无识者。或以问东方朔。朔曰可问西域道
人。及是而问兰。兰曰此过去劫。世界坏时。劫烧灰也。
兰后终于洛阳。寿以貌观之。若五六十者。
**** 汉安清
字世高。安息国王之适子也。幼以孝闻。博学
1522-A¶ 第 73c 页 X77-0073.png
无所不知。尝闻燕语。谓人曰。当有饷食者至。巳而果
至。俊誉被西域。家居一饭奉身。王薨。既除服。即让位
叔父。为沙门。读契经。尤精阿毗昙。而禅经略尽其妙。
历化诸国。桓帝初。至中国。即通华言。其先后所译经。
凡三十九部。词达义明。学者宗之。宿命神迹甚著。灵
帝末。关中大乱。曰我当如江南。有问其故者。答曰我
前生比丘也。有同学性嗔。每乞食稍逆意。辄切齿檀
越。如是者二十年。时我将如广州偿宿负。与之诀曰。
若明经又精勤。伹多怒。死有恶报。我得道当先度若。
既至广。会寇乱。道逢恶少年。唾手拔刀曰。得汝矣。遂
见杀。今同学报在庐山。我可无往而负初心哉。䢼亭
湖神庙甚灵。能分风送往来之舟。有取神竹者。未许
而斫。怒覆舟。植竹斫处。过者雀息汗下。清同舟三十
辈。奉牲请福。神辄降语曰。舟有沙门可延致。清至。神
复语曰。我果不能逃子别时语。今家此湖。千里皆所
辖。坐多嗔。故致恶报。然好施。故致宝玩。故人情所钟
远来。悲欣兼抱。然旦夕且死。恐秽江湖。当迁死山西
泽中。计必入地狱。有缣千疋并杂宝物。幸为我建塔
寺。资冥福也。清曰。吾远来又久别。何不出形。相劳苦
乎。神曰。形丑异。奈何。清曰。第出之。无伤也。于是出其
首帐中。则大蟒也。清作梵语咒之。蟒若雨涕者。俄不
见。清舟未发。有美少年。盛衣冠。跪清前。若致谢状。清
又咒之乃去。舟人问谁氏。曰庙神也。自是庙如丘墟。
而蟒竟毙西山泽中。今浔阳蛇村是也。清至南昌。建
至。俊誉被西域。家居一饭奉身。王薨。既除服。即让位
叔父。为沙门。读契经。尤精阿毗昙。而禅经略尽其妙。
历化诸国。桓帝初。至中国。即通华言。其先后所译经。
凡三十九部。词达义明。学者宗之。宿命神迹甚著。灵
帝末。关中大乱。曰我当如江南。有问其故者。答曰我
前生比丘也。有同学性嗔。每乞食稍逆意。辄切齿檀
越。如是者二十年。时我将如广州偿宿负。与之诀曰。
若明经又精勤。伹多怒。死有恶报。我得道当先度若。
既至广。会寇乱。道逢恶少年。唾手拔刀曰。得汝矣。遂
见杀。今同学报在庐山。我可无往而负初心哉。䢼亭
湖神庙甚灵。能分风送往来之舟。有取神竹者。未许
而斫。怒覆舟。植竹斫处。过者雀息汗下。清同舟三十
辈。奉牲请福。神辄降语曰。舟有沙门可延致。清至。神
复语曰。我果不能逃子别时语。今家此湖。千里皆所
辖。坐多嗔。故致恶报。然好施。故致宝玩。故人情所钟
远来。悲欣兼抱。然旦夕且死。恐秽江湖。当迁死山西
泽中。计必入地狱。有缣千疋并杂宝物。幸为我建塔
寺。资冥福也。清曰。吾远来又久别。何不出形。相劳苦
乎。神曰。形丑异。奈何。清曰。第出之。无伤也。于是出其
首帐中。则大蟒也。清作梵语咒之。蟒若雨涕者。俄不
见。清舟未发。有美少年。盛衣冠。跪清前。若致谢状。清
又咒之乃去。舟人问谁氏。曰庙神也。自是庙如丘墟。
而蟒竟毙西山泽中。今浔阳蛇村是也。清至南昌。建
1522-A¶ 第 74a 页 X77-0074.png
塔造寺。始号东寺。今俗呼为大安云。清因至广州。而
求曩昔害巳少年。馆其家叙前事。相向感叹。且曰。吾
尚有馀报。在会稽。今当往。而少年愿必俱至。越行市
中。或相殴。误击清。遂卒。清本王种。西域之至中国者。
举谓之安侯。则中国之封爵。虽外国。知所重如此。沙
门道安以清所译经。辞畅义足。诚与亲禀慈尊无所
异。
**** 汉支楼迦谶者
本月氏人。性姿纯敏。以严净毗尼著
称。志弘大法。灵帝时至洛阳。光和中平之间。译般若
道行首楞严等经。又译阿阇世王宝积等十馀部。后
不知所终。
**** 汉竺佛朔者
斋道行经。自天竺至洛阳。光和二年出
般舟三昧经。支谶传梵语。河南孟福张连 笔受。
**** 汉优婆塞安玄者
安息国人。性沈鸷。博极群书。灵帝
末至洛阳。以功称骑都尉。而以荷法为巳任。与沙门
严佛调出法镜经。玄口授梵语。而佛调笔受。
佛调临
淮人。少颖悟好学。亦有都尉之称。传译之妙。不减安
侯。又撰十慧传。时有沙门支曜康巨康孟详者。皆于
灵献时。以慧学获誉京洛间。曜译成具定意。小本起
等经。巨译问地狱事经。孟详译中本起。及脩行本起
两经。此经乃沙门昙果。得于迦维罗国。同竺大力者
译之。而未善者。
**** 魏康僧铠者
嘉平之末。至洛阳。译郁伽长者等四经。
**** 魏昙谛者
正元之中。至洛阳。译昙无德羯磨法。
求曩昔害巳少年。馆其家叙前事。相向感叹。且曰。吾
尚有馀报。在会稽。今当往。而少年愿必俱至。越行市
中。或相殴。误击清。遂卒。清本王种。西域之至中国者。
举谓之安侯。则中国之封爵。虽外国。知所重如此。沙
门道安以清所译经。辞畅义足。诚与亲禀慈尊无所
异。
**** 汉支楼迦谶者
本月氏人。性姿纯敏。以严净毗尼著
称。志弘大法。灵帝时至洛阳。光和中平之间。译般若
道行首楞严等经。又译阿阇世王宝积等十馀部。后
不知所终。
**** 汉竺佛朔者
斋道行经。自天竺至洛阳。光和二年出
般舟三昧经。支谶传梵语。河南孟福张连 笔受。
**** 汉优婆塞安玄者
安息国人。性沈鸷。博极群书。灵帝
末至洛阳。以功称骑都尉。而以荷法为巳任。与沙门
严佛调出法镜经。玄口授梵语。而佛调笔受。
佛调临
淮人。少颖悟好学。亦有都尉之称。传译之妙。不减安
侯。又撰十慧传。时有沙门支曜康巨康孟详者。皆于
灵献时。以慧学获誉京洛间。曜译成具定意。小本起
等经。巨译问地狱事经。孟详译中本起。及脩行本起
两经。此经乃沙门昙果。得于迦维罗国。同竺大力者
译之。而未善者。
**** 魏康僧铠者
嘉平之末。至洛阳。译郁伽长者等四经。
**** 魏昙谛者
正元之中。至洛阳。译昙无德羯磨法。
1522-A¶ 第 74b 页 X77-0074.png
**** 魏帛延
不知何许人。有才智。甘露中至洛阳。译无量
清净平等觉经六部。不知所终。
**** 吴康僧会
其先康居国人也。父商于中夏。往来海上。
遂家于交趾。生会。会幼孤为沙门。弘雅有识量。笃志
好学善属文。孙氏有江左。佛教未化。会志在振兴。赤
乌十年。至建业。营立茆茨。设像行道。国人初见沙门。
惊异之。有司以闻。权曰是汉明帝所梦。佛神之遗风
耶。诏至问状。会曰如来大师。化巳千岁。然灵骨舍利。
神变无方。昔阿育王奉之。为塔至八万四千。此其遗
迹也。权曰舍利可得乎。曰可得。权曰。苟可得则当为
塔之。不然面谩之罪其无赦。会请期以七日。于是戒
其属曰。法之废兴。在此一举。宜加意焉。至期无应。又
展七日。又无应。权曰。果面谩我。趣烹之。会惧更请展
期。以死求之。又七日夜。闻有声铿然出瓶中。视之五
色之光错发。大呼曰。获舍利矣。黎明进之。权与公卿
聚观。大惊曰。希世之瑞也。会因言。舍利威神。一切世
间无能坏者。权使力士碎之。砧椎俱陷。而光明自若。
于是塔之佛陀里。又为寺号建初。志其始也。教法因
大兴。权薨。皓嗣位。不道。尽毁神祠。波及寺宇。臣寮谏
曰。先帝感瑞创建。其可毁哉。遣张昱诘会。会挫其词
理。昱屈乃去。会送至门。昱指寺傍淫祠曰。玄化远被。
近者不革。何哉。会应声曰。疾雷破山。聋者不闻。非雷
之罪。天下之理。通则万物悬应。阻则肝胆之间。不啻
楚越。昱以会才高闻。皓迎至之。问曰。佛之所谓善恶
1522-A¶ 第 74c 页 X77-0074.png
报应可得闻乎。对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则赤鸟翔
而老人现。以仁德育万物。则醴泉洌而嘉禾生。善既
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
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馀庆。诗言。求福不回。虽儒典
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然则周孔巳明。安用佛
教。对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粗示其略。佛教不止浅言。
故详示其要。皆为善也。圣人唯恐为善之不多。陛下
以为嫌。何也。皓无以詶之。遂罢。宿卫治圃。得金像。皓
使置秽处。蒙不洁。以为笑乐。俄得肿疾。呻吟彻昼夜。
卜之曰。坐犯大神。祷诸神祠不效。宫人有奉佛者曰。
盍亦祷诸佛乎。皓悟迎像殿上。龛而供事之。且请会
说法。会指其理要晓譬之。皓求读沙门戒本。会取本
业百二十五愿。分二百五十事。以示皓。而使皓于行
住坐卧。增益其善意。皓既受五戒。疾良巳。乃严饰其
像。而身事之。凶虐为稍减。会译小品六度集杂譬喻
等经。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天纪四年四月吴
亡。九月会殁。晋咸和中苏峻叛。火所建塔。司空何充
复脩完之。平西将军赵诱谓人曰。言塔有光诞也。俄
光五色出塔顶。诱肃然增敬。又于寺东。重造小塔云。
会未至吴时。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氏
人。又有支谶支亮。亮字纪明。学于谶。谦又学于亮。博
观群书。通六国语。为人颀瘠而黑。眼白童子黄。时为
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献帝末避地
于吴。权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东宫。吴志略之云。
而老人现。以仁德育万物。则醴泉洌而嘉禾生。善既
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
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馀庆。诗言。求福不回。虽儒典
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然则周孔巳明。安用佛
教。对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粗示其略。佛教不止浅言。
故详示其要。皆为善也。圣人唯恐为善之不多。陛下
以为嫌。何也。皓无以詶之。遂罢。宿卫治圃。得金像。皓
使置秽处。蒙不洁。以为笑乐。俄得肿疾。呻吟彻昼夜。
卜之曰。坐犯大神。祷诸神祠不效。宫人有奉佛者曰。
盍亦祷诸佛乎。皓悟迎像殿上。龛而供事之。且请会
说法。会指其理要晓譬之。皓求读沙门戒本。会取本
业百二十五愿。分二百五十事。以示皓。而使皓于行
住坐卧。增益其善意。皓既受五戒。疾良巳。乃严饰其
像。而身事之。凶虐为稍减。会译小品六度集杂譬喻
等经。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天纪四年四月吴
亡。九月会殁。晋咸和中苏峻叛。火所建塔。司空何充
复脩完之。平西将军赵诱谓人曰。言塔有光诞也。俄
光五色出塔顶。诱肃然增敬。又于寺东。重造小塔云。
会未至吴时。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氏
人。又有支谶支亮。亮字纪明。学于谶。谦又学于亮。博
观群书。通六国语。为人颀瘠而黑。眼白童子黄。时为
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献帝末避地
于吴。权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东宫。吴志略之云。
1522-A¶ 第 75a 页 X77-0075.png
**** 吴维祇难
天竺人也。世以火祠。奉异道法。有小乘沙
门。解咒术。远行而暮。就难家求宿。难忌释子。而宿之
门外。沙门戏以咒术。灭其所事之火。难乃迎沙门入
室。而火复然。难大神异之。遂归命佛乘。弃火祠。事沙
门。为和尚。出家受三藏精义。又善四含。游化诸国。黄
武三年。与竺律燄者同至武昌。赍法句经梵本。翻译
之。难律𦦨皆未善华言。故经辞多质。晋法立更译之
为五卷。法巨笔受。词始达意。立又别译小经百馀本。
永嘉之乱多亡失焉。
**** 晋竺昙摩罗刹
此云法护。其先月氏人。姓支氏。后家
燉煌。八岁弃家师事沙门竺高座。日诵万言。性纯粹
苦行笃学。武帝时。京师寺像虽崇丽。而方等深经未
至。护慨然随师游历西域诸国。凡三十六种。异言异
书。皆精研无遗。遂东归。自燉煌至长安。随轩译写。为
晋文。如贤劫法华光赞等百六十五部。以行世。法被
中华。护力也。护山居每漱涧中。樵者秽涧侧。涧为涸。
护叹曰。人之无德。致清泉不流。苟无以给。正当移去
耳。俄泉流如故。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声称甚远。众
常千人。惠帝西奔开中扰乱。护与弟子东下。至渑池
而殁。寿八十八。世号燉煌菩萨。
**** 晋朱士行
颖川人。有气节。弃家嘿自穷经。读竺佛朔
所译道行经。恨文简古弗尽佛意。甘露五年。如雍西。
渡流沙。至于阗。得旁行书正本。遣弟子不如檀。此言
法饶。送洛阳方发。有小乘学者。白王曰。不当使婆罗
1522-A¶ 第 75b 页 X77-0075.png
门书入汉地。恐乱正典以聋盲其人。王入其语留之。
士行乞火其经以验邪正。遂投经火中。火灭而经自
若。国人大神之。乃得。行至陈留仓垣水南寺。有天竺
优婆塞竺叔简。道士无罗叉。同译。为放光般若。皮牒
故本。今在豫章大安寺。行殁于于阗。寿八十。阇维身
不散。祝曰。若真得道。法当毁败。应声而散。收骨为窣
堵波。
**** 晋帛尸梨蜜多罗
此云吉友。西域国王子也。让位于
弟。如吴泰伯。出家东游诸国。永嘉中至关中。值乱渡
江。止建邺建初寺。世呼为高座。丞相王茂弘见之曰。
我辈人也。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舆。廷
尉桓茂伦。一时名士。皆造门结好。声名著缙绅间。友
尝对导解带槃薄。尚书令卞望之适至。友正容肃然。
人问其故。对曰王公风鉴期人。卞令范度格物。吾正
当以是应之耳。桓廷尉欲为友作目。久而未得。或云
尸梨蜜可谓卓朗。桓绝欲以为尽品题之极。大将军
王处仲在南夏。闻友为诸公器重。心未然之。及见。不
觉欣然致敬。周顗为仆射领选。临入局。过语。叹曰为
朝廷选贤。得如君者。真令人无愧耳。顗殁。友尉其孤。
对坐作梵呗。清响凌云。又咒语千馀言而去。导曰。外
国之不为富贵所惑者。有君一人而巳。友笑曰。若使
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耶。时传以为名言。友高简
不学晋言。以持咒称。初江夏未有咒。友译孔雀明王
经诸神咒。以授弟子觅历。咸康中殁。寿八十馀。友好
士行乞火其经以验邪正。遂投经火中。火灭而经自
若。国人大神之。乃得。行至陈留仓垣水南寺。有天竺
优婆塞竺叔简。道士无罗叉。同译。为放光般若。皮牒
故本。今在豫章大安寺。行殁于于阗。寿八十。阇维身
不散。祝曰。若真得道。法当毁败。应声而散。收骨为窣
堵波。
**** 晋帛尸梨蜜多罗
此云吉友。西域国王子也。让位于
弟。如吴泰伯。出家东游诸国。永嘉中至关中。值乱渡
江。止建邺建初寺。世呼为高座。丞相王茂弘见之曰。
我辈人也。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舆。廷
尉桓茂伦。一时名士。皆造门结好。声名著缙绅间。友
尝对导解带槃薄。尚书令卞望之适至。友正容肃然。
人问其故。对曰王公风鉴期人。卞令范度格物。吾正
当以是应之耳。桓廷尉欲为友作目。久而未得。或云
尸梨蜜可谓卓朗。桓绝欲以为尽品题之极。大将军
王处仲在南夏。闻友为诸公器重。心未然之。及见。不
觉欣然致敬。周顗为仆射领选。临入局。过语。叹曰为
朝廷选贤。得如君者。真令人无愧耳。顗殁。友尉其孤。
对坐作梵呗。清响凌云。又咒语千馀言而去。导曰。外
国之不为富贵所惑者。有君一人而巳。友笑曰。若使
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耶。时传以为名言。友高简
不学晋言。以持咒称。初江夏未有咒。友译孔雀明王
经诸神咒。以授弟子觅历。咸康中殁。寿八十馀。友好
1522-A¶ 第 75c 页 X77-0075.png
于石子冈行头陀。遂葬其地。成帝为树刹。冢侧有沙
门亡其名。自关右来为造寺。号高座。
**** 晋僧伽跋澄
此云众现。罽宾国人也。渊懿有识量。博
究三藏。特善禅数经。诵阿毗昙毗婆沙。精入其义。纵
浪诸国。以弘化为巳任。苻坚建元十七年。至关中。初
大乘经典未广。禅数学方盛。现既至。道俗归之。以为
法匠。秘书郎赵正。请出阿毗昙毗婆沙梵本。与道安
等宣译。现口授。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缀其文。佛图
罗刹宣译之。秦沙门敏智润以词。建元十九年四月
集译。至秋方毕。又以婆须蜜胡本自随。明年与昙摩
难提僧伽婆共执梵本。沙门佛念宣译。慧嵩笔受。道
安法和对挍。现有威仪。关中追法焉。后不知所终。
**** 晋昙摩难提
此云法喜。兜祛勒国人。龆龀弃家。性慧
敏。覆诵增一阿含经。有名诸国。志弘教法。冒流沙东
来。苻坚建元初至长安。坚延见恩礼特重。中土未有
四含。武威太守赵正者。请出其本。时慕容冲叛军兴。
关中扰动。正为法忘死。力请不巳。于是与道安集义
学。译中增一二阿含。并先所出毗昙心三昧度等。佛
念传译。慧嵩笔受。凡两年而就。及姚苌兵连关内。世
路艰阻。辞归西域。
**** 晋佛图罗刹
不知何国人。纯粹有高行。该览传记。闲
习汉言。久游中夏。宣译梵本。见重于世云。
**** 晋僧伽提婆
此云众天。姓瞿昙氏。罽宾国人。少学道。
专以求师为急。研味三藏。尤善阿毗昙心。尝诵三法
门亡其名。自关右来为造寺。号高座。
**** 晋僧伽跋澄
此云众现。罽宾国人也。渊懿有识量。博
究三藏。特善禅数经。诵阿毗昙毗婆沙。精入其义。纵
浪诸国。以弘化为巳任。苻坚建元十七年。至关中。初
大乘经典未广。禅数学方盛。现既至。道俗归之。以为
法匠。秘书郎赵正。请出阿毗昙毗婆沙梵本。与道安
等宣译。现口授。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缀其文。佛图
罗刹宣译之。秦沙门敏智润以词。建元十九年四月
集译。至秋方毕。又以婆须蜜胡本自随。明年与昙摩
难提僧伽婆共执梵本。沙门佛念宣译。慧嵩笔受。道
安法和对挍。现有威仪。关中追法焉。后不知所终。
**** 晋昙摩难提
此云法喜。兜祛勒国人。龆龀弃家。性慧
敏。覆诵增一阿含经。有名诸国。志弘教法。冒流沙东
来。苻坚建元初至长安。坚延见恩礼特重。中土未有
四含。武威太守赵正者。请出其本。时慕容冲叛军兴。
关中扰动。正为法忘死。力请不巳。于是与道安集义
学。译中增一二阿含。并先所出毗昙心三昧度等。佛
念传译。慧嵩笔受。凡两年而就。及姚苌兵连关内。世
路艰阻。辞归西域。
**** 晋佛图罗刹
不知何国人。纯粹有高行。该览传记。闲
习汉言。久游中夏。宣译梵本。见重于世云。
**** 晋僧伽提婆
此云众天。姓瞿昙氏。罽宾国人。少学道。
专以求师为急。研味三藏。尤善阿毗昙心。尝诵三法
1522-A¶ 第 76a 页 X77-0076.png
度论。以为入道之径。为人有威仪。进止堪睹。鉴识深
渺。恂恂善诱人。苻坚建元初至长安。初僧伽跋澄。昙
摩难提所译。婆须蜜。二阿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凡
百馀万言。慕容之难。兵戈惊扰。未尽意旨。而道安又
弃世。不及刊正。后东山清平。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
和讲究。稍习华言。因知前所出经舛讹。提婆更出阿
毗昙广说众经为證。会姚兴王秦。法道特盛。法和入
关。于是提婆渡江如匡山。为慧远所宾礼。以大元中。
请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译于般若台。隆安元年
游京师。一时名士。争先愿见。又为琅琊王珣所宾礼。
延请于其舍。讲阿毗昙。名僧毕集。提婆徇义。吐词粲
然成文。时王弥在座。感悟增敬。珣问法网。道人阿弥
所得如何。答曰。大略全是。小未精到耳。明年珣又集
京师义学沙门慧持四十馀人。更请重译中阿含。罽
宾国沙门僧伽难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言。书成。妙
极意得。世秘重之。其在河洛。凡译众经百馀万言。后
不知所终。
**** 晋竺佛念者
凉州人。少年出家。有敏识。为人慈和。学
兼内外。晓华戎之音。名著关中。秦建元中。僧伽跋澄
昙摩难提译诸经。时多名流。念独出其右。至译增一
阿含。念多析别研练。尽其义味。两年乃毕。自世高支
谦以来。无如念者。故为苻姚两朝译人之冠。又出菩
萨璎珞十住断结曜胎中阴等经。方就绪未定藁。遂
卧疾终于长安。道俗嗟惜焉。
渺。恂恂善诱人。苻坚建元初至长安。初僧伽跋澄。昙
摩难提所译。婆须蜜。二阿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凡
百馀万言。慕容之难。兵戈惊扰。未尽意旨。而道安又
弃世。不及刊正。后东山清平。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
和讲究。稍习华言。因知前所出经舛讹。提婆更出阿
毗昙广说众经为證。会姚兴王秦。法道特盛。法和入
关。于是提婆渡江如匡山。为慧远所宾礼。以大元中。
请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译于般若台。隆安元年
游京师。一时名士。争先愿见。又为琅琊王珣所宾礼。
延请于其舍。讲阿毗昙。名僧毕集。提婆徇义。吐词粲
然成文。时王弥在座。感悟增敬。珣问法网。道人阿弥
所得如何。答曰。大略全是。小未精到耳。明年珣又集
京师义学沙门慧持四十馀人。更请重译中阿含。罽
宾国沙门僧伽难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言。书成。妙
极意得。世秘重之。其在河洛。凡译众经百馀万言。后
不知所终。
**** 晋竺佛念者
凉州人。少年出家。有敏识。为人慈和。学
兼内外。晓华戎之音。名著关中。秦建元中。僧伽跋澄
昙摩难提译诸经。时多名流。念独出其右。至译增一
阿含。念多析别研练。尽其义味。两年乃毕。自世高支
谦以来。无如念者。故为苻姚两朝译人之冠。又出菩
萨璎珞十住断结曜胎中阴等经。方就绪未定藁。遂
卧疾终于长安。道俗嗟惜焉。
1522-A¶ 第 76b 页 X77-0076.png
**** 晋鸠摩罗什
此云童寿。天竺人也。世为相国。大父达
多有重名。父炎将嗣相位。避之出家。东度葱岭。龟兹
王闻其名。郊迎之。尊以为国师。王有妹年二十。才敏
绝人。诸国交聘不许。及见炎逼以妻之。生二子。其一
罗什。其一则弗沙提婆。始什之妊也。其母慧解倍常。
闻雀黎大寺多名僧。有得道者。呼女伴往听法。忽通
天竺语。难问锋出。有达么瞿沙者。见曰。是必孕智子。
为说舍利弗在胎时事。什生七岁。母因野行。见冢骨。
从炎乞出家。炎不可。因不食六日。气如缕。乃许之。遂
与什俱落发。母以专精禅观。获初果。什诵经日千偈。
偈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义亦自通。龟兹人方加
礼事。母辄携什避去。游诸国。什九岁。渡新头河。至罽
宾。师事异僧槃头达多。受杂藏中长两阿含。凡四百
万言。达多奇之。什自是声称达王。王集异道。立论相
攻难。异道慢什年小。不为备。什乘隙折困之。异道愧
伏。王设上供。差大僧营视。惟恐其去。年十二。母携还
龟兹。而诸国交聘以好爵。悉不应。巳又携至月氏。北
山尊者见之。谓其母曰。此沙弥使三十五岁。毗尼无
玷者。度人如优波鞠多。不尔正一俊法师耳。至沙勒。
顶戴佛钵。私念钵大而轻如此耶。即重不胜。失声下
之。母问其故。曰儿心分别。故钵轻重耳。遂留沙勒一
年。博览五明诸论。及阴阳星算。皆妙达其要。沙门喜
见劝王请什开法。曰。当有二益。国中比丘。耻不及之。
而加精进。龟兹王必以为尊什。是敬巳也。来脩旧好。
1522-A¶ 第 76c 页 X77-0076.png
王然之。于是会道俗如其劝。什真率忽绳墨。或者疑
之。时有莎车王子须利耶跋陀。参军王子须耶利苏
摩兄弟。皆弃国位为沙门。苏摩尤才辩。尝为什说阿
耨达经。以阴界诸入。皆空无相。怪而问曰。此经乃坏
破诸法至是耶。因共研覈大小乘。移时。而什悟。叹曰。
吾昔于小乘。如以鍮石为金。遂受中百二论。十二门
观等。温宿国龟兹之北境也。有异道。立义击鼓。求论
辩。什适随母在焉。卒挫衄之。自是名重葱左。居龟兹。
广说诸经。学徒自诸国来者云委。尼阿竭耶末帝。王
女也。博观群经。巳證二果。闻法欣跃。更请开演。什益
分别诸法本空。阴界假名非实等法义。听者晓悟。年
二十。即王宫。从卑摩罗叉受戒。学十诵律。顷之母谓
龟兹王白纯曰。汝国寻衰柰何。谓什曰。方等深教不
可思议。传至东土。惟尔之力。但于汝无利。惜哉。什曰。
必使大化流传。虽苦无所恨。母以为然。寻往天竺。进
登三果。什独留止国之新寺。后于寺侧。得放光经。而
文字隐蔽。不可读。什心知其魔。不为动。既而可读耳。
闻空中语曰。智人何用此书。什曰小魔敢尔。留二年。
益习大乘经论。龟兹王为张金座锦耨。使坐以说法。
什以其师盘头达多未悟大乘。请往化导。俄其师至。
什为先说德女问经。盖以其多明因缘空假。而昔与
师俱所不信者。师谓什曰。汝于大乘见何异相。而遽
尚之。什曰。大乘深妙。有法皆空。非小乘滞相偏局
可拟也。师曰。汝言一切皆空。甚可畏也。汝亦知舍有
之。时有莎车王子须利耶跋陀。参军王子须耶利苏
摩兄弟。皆弃国位为沙门。苏摩尤才辩。尝为什说阿
耨达经。以阴界诸入。皆空无相。怪而问曰。此经乃坏
破诸法至是耶。因共研覈大小乘。移时。而什悟。叹曰。
吾昔于小乘。如以鍮石为金。遂受中百二论。十二门
观等。温宿国龟兹之北境也。有异道。立义击鼓。求论
辩。什适随母在焉。卒挫衄之。自是名重葱左。居龟兹。
广说诸经。学徒自诸国来者云委。尼阿竭耶末帝。王
女也。博观群经。巳證二果。闻法欣跃。更请开演。什益
分别诸法本空。阴界假名非实等法义。听者晓悟。年
二十。即王宫。从卑摩罗叉受戒。学十诵律。顷之母谓
龟兹王白纯曰。汝国寻衰柰何。谓什曰。方等深教不
可思议。传至东土。惟尔之力。但于汝无利。惜哉。什曰。
必使大化流传。虽苦无所恨。母以为然。寻往天竺。进
登三果。什独留止国之新寺。后于寺侧。得放光经。而
文字隐蔽。不可读。什心知其魔。不为动。既而可读耳。
闻空中语曰。智人何用此书。什曰小魔敢尔。留二年。
益习大乘经论。龟兹王为张金座锦耨。使坐以说法。
什以其师盘头达多未悟大乘。请往化导。俄其师至。
什为先说德女问经。盖以其多明因缘空假。而昔与
师俱所不信者。师谓什曰。汝于大乘见何异相。而遽
尚之。什曰。大乘深妙。有法皆空。非小乘滞相偏局
可拟也。师曰。汝言一切皆空。甚可畏也。汝亦知舍有
1522-A¶ 第 77a 页 X77-0077.png
爱空之患乎。昔有狂人。使工绩缕。工巳极其细好矣。
狂人犹以为未。工指空曰。此缕也。狂人曰。我何不见。
工曰缕细。我良工且不见。况他人乎。狂人喜厚饷之。
汝之空法正类此也。什曰。小乘执有。大是颠倒。如人
病目。见空中华。以为实有。坐以待果。要人共尝。其不
为明目者所笑乎。于是达多悟。礼什为师。西域诸国。
咸伏什神异。其说法时。诸王皆长跪坐侧。令什践而
升座焉。苻坚闻之。久有迎什意。建元十二年。丁丑正
月。太史奏云。有星现外国分野。当有大智人入辅中
国。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将非此耶。乃遣骁骑
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谓光曰。若获罗什
即驰驿送之。光军未至。什谓龟兹王曰。当有勍敌。从
日下来。宜恭承之。勿抗其锋。王不纳。发兵拒光。大为
光所破。遂获什。光见其齿少易之。强妻以龟兹王女。
什不可。光曰。道士岂复非气血生耶。尚何辞。乃饮以
醇酒。闭之密室。光还中路屯师山下。什曰。宜从屯陇
上。光不纳。夜果大雨潦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人。光
异之。光欲留王西国。什曰。推运揆数。此不宜留。前有
福地可居。还至凉州。闻苻坚巳为姚苌所害。于是窃
号河右。属姑臧。一日大风。什曰。不祥之风。当有奸叛。
然不劳而自定。俄有叛者。寻皆殄灭。沮渠蒙逊。先推
建康太守段业为主。光遣子纂。率众讨之。时论以业
乌合。纂有威声。势必全克。光以访什。答曰。此行未见
其利。纂果败于合黎。会郭[(序-予+林)/香]起兵。纂军轻骑还。又为
狂人犹以为未。工指空曰。此缕也。狂人曰。我何不见。
工曰缕细。我良工且不见。况他人乎。狂人喜厚饷之。
汝之空法正类此也。什曰。小乘执有。大是颠倒。如人
病目。见空中华。以为实有。坐以待果。要人共尝。其不
为明目者所笑乎。于是达多悟。礼什为师。西域诸国。
咸伏什神异。其说法时。诸王皆长跪坐侧。令什践而
升座焉。苻坚闻之。久有迎什意。建元十二年。丁丑正
月。太史奏云。有星现外国分野。当有大智人入辅中
国。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将非此耶。乃遣骁骑
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谓光曰。若获罗什
即驰驿送之。光军未至。什谓龟兹王曰。当有勍敌。从
日下来。宜恭承之。勿抗其锋。王不纳。发兵拒光。大为
光所破。遂获什。光见其齿少易之。强妻以龟兹王女。
什不可。光曰。道士岂复非气血生耶。尚何辞。乃饮以
醇酒。闭之密室。光还中路屯师山下。什曰。宜从屯陇
上。光不纳。夜果大雨潦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人。光
异之。光欲留王西国。什曰。推运揆数。此不宜留。前有
福地可居。还至凉州。闻苻坚巳为姚苌所害。于是窃
号河右。属姑臧。一日大风。什曰。不祥之风。当有奸叛。
然不劳而自定。俄有叛者。寻皆殄灭。沮渠蒙逊。先推
建康太守段业为主。光遣子纂。率众讨之。时论以业
乌合。纂有威声。势必全克。光以访什。答曰。此行未见
其利。纂果败于合黎。会郭[(序-予+林)/香]起兵。纂军轻骑还。又为
1522-A¶ 第 77b 页 X77-0077.png
[么-ㄠ+香]败。仅以身免。
中书监张资病。光博营救疗。外国道
人罗叉云。能瘥资病。光喜络赐不赀。什知叉诳诈。告
资曰。叉不能为。徒烦费耳。冥运虽隐。可以术试之。乃
以五色丝作绳。结之烧为灰末。投水中。灰若出水还
成绳者。病不可愈。灰浮为绳自若。未几资亡。光亦寻
卒。子绍袭位。纂杀之自立。有猪生子三首。黑龙升井
中。蟠卧殿前。比旦失之。纂以为瑞。号殿为龙翔。俄又
升于当阳宫门。又改为龙兴门。什曰。比日潜龙出游。
豕妖呈异。龙者阴类。出入以时。今屡见灾也。是必下
人有谋者。宜克巳脩德。以答天戒。纂不纳。竟为从弟
超所杀。什在凉州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蕴其
深解。无所宣化。姚兴遣姚硕德。西破吕隆。迎至为国
师。初延入西明阁逍遥园。译出众经。多所暗诵。又览
旧经纰缪。与沙门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传受其旨。
更出经论。凡三百馀卷。僧睿才识高明。常随什传写。
什每为睿言。西方辞体。特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
管弦为善。凡觐王见佛。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
也。但翻梵为秦。失其蔚藻。虽得大意。殊乖文体。正如
嚼饭饲人。非徒无味。乃令人呕哕也。什尝以颂赠法
和云。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
九天。凡十偈。词喻皆尔。雅好大乘。志在敷演。常叹曰。
吾著笔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延比也。无深识者。因悽
然而止。著实相论二卷。注维摩经。皆肆笔成文。无所
窜定。兴奉之若神。尝讲经于草堂寺。兴及朝臣大德
中书监张资病。光博营救疗。外国道
人罗叉云。能瘥资病。光喜络赐不赀。什知叉诳诈。告
资曰。叉不能为。徒烦费耳。冥运虽隐。可以术试之。乃
以五色丝作绳。结之烧为灰末。投水中。灰若出水还
成绳者。病不可愈。灰浮为绳自若。未几资亡。光亦寻
卒。子绍袭位。纂杀之自立。有猪生子三首。黑龙升井
中。蟠卧殿前。比旦失之。纂以为瑞。号殿为龙翔。俄又
升于当阳宫门。又改为龙兴门。什曰。比日潜龙出游。
豕妖呈异。龙者阴类。出入以时。今屡见灾也。是必下
人有谋者。宜克巳脩德。以答天戒。纂不纳。竟为从弟
超所杀。什在凉州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蕴其
深解。无所宣化。姚兴遣姚硕德。西破吕隆。迎至为国
师。初延入西明阁逍遥园。译出众经。多所暗诵。又览
旧经纰缪。与沙门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传受其旨。
更出经论。凡三百馀卷。僧睿才识高明。常随什传写。
什每为睿言。西方辞体。特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
管弦为善。凡觐王见佛。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
也。但翻梵为秦。失其蔚藻。虽得大意。殊乖文体。正如
嚼饭饲人。非徒无味。乃令人呕哕也。什尝以颂赠法
和云。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
九天。凡十偈。词喻皆尔。雅好大乘。志在敷演。常叹曰。
吾著笔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延比也。无深识者。因悽
然而止。著实相论二卷。注维摩经。皆肆笔成文。无所
窜定。兴奉之若神。尝讲经于草堂寺。兴及朝臣大德
1522-A¶ 第 77c 页 X77-0077.png
沙门千馀人。肃容观听。兴曰。法师才明超悟。海内无
双。何可使法少种嗣哉。遂以妓女十辈。逼令受之。什
亦曰。定中常见小儿登吾肩。欲障也。自是不住僧坊。
别立廨舍。诸僧或欲效之。什乃聚针于钵谓曰。若能
食此乃可耳。因举匕进针如常食。卑摩罗叉律师。什
受律师也。至则欣迎尽礼。卑摩未知被逼事。问曰。汝
于汉地有大缘。受法者几何人。什曰。经律未备。新经
皆什所传。三千馀人。相从授法。但什以业重障深。于
律有缺。不能深弘耳。杯渡比丘在彭城。闻什在长安。
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馀年。相见杳然未期。迟有
遇于来世耳。什未终夕。日觉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
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转觉危殆。
于是力疾。别众曰。因法相遇。殊未尽心。方复后世。自
以暗昧。谬充传译。所出经论。唯十诵律。未及删烦。若
义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坏。遂终于逍遥园。伪秦
弘始十一年八月十二日。晋义熙五年也。阇维果舌
存焉。晋书有传。
**** 晋弗若多罗
此云功德华。罽宾人。少出家。精研三藏。
而嗜味十诵。以奉持毗尼。为学者宗尚。秦弘始初。至
关中。姚兴延见。如礼罗什。见必增敬。六年十月集义
学僧数百人于中寺。延请多罗。出十诵梵本。罗什翻
为晋文。方半而罗什殁。学者痛之。
**** 晋佛陀跋陀罗
此云觉贤。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裔
也。大父达磨提婆。此云法天。旅游北天竺。因家焉。父
双。何可使法少种嗣哉。遂以妓女十辈。逼令受之。什
亦曰。定中常见小儿登吾肩。欲障也。自是不住僧坊。
别立廨舍。诸僧或欲效之。什乃聚针于钵谓曰。若能
食此乃可耳。因举匕进针如常食。卑摩罗叉律师。什
受律师也。至则欣迎尽礼。卑摩未知被逼事。问曰。汝
于汉地有大缘。受法者几何人。什曰。经律未备。新经
皆什所传。三千馀人。相从授法。但什以业重障深。于
律有缺。不能深弘耳。杯渡比丘在彭城。闻什在长安。
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馀年。相见杳然未期。迟有
遇于来世耳。什未终夕。日觉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
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转觉危殆。
于是力疾。别众曰。因法相遇。殊未尽心。方复后世。自
以暗昧。谬充传译。所出经论。唯十诵律。未及删烦。若
义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坏。遂终于逍遥园。伪秦
弘始十一年八月十二日。晋义熙五年也。阇维果舌
存焉。晋书有传。
**** 晋弗若多罗
此云功德华。罽宾人。少出家。精研三藏。
而嗜味十诵。以奉持毗尼。为学者宗尚。秦弘始初。至
关中。姚兴延见。如礼罗什。见必增敬。六年十月集义
学僧数百人于中寺。延请多罗。出十诵梵本。罗什翻
为晋文。方半而罗什殁。学者痛之。
**** 晋佛陀跋陀罗
此云觉贤。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裔
也。大父达磨提婆。此云法天。旅游北天竺。因家焉。父
1522-A¶ 第 78a 页 X77-0078.png
达摩脩耶利。此云法日。与母俱蚤世。跋陀养于舅氏
三岁矣。其从祖有鸠婆利者。爱其慧敏。度为沙弥。年
十七。受业禅师佛大光。既登具。益精经律。僧伽达多
久与同学。而识其神俊。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游罽
宾国。坐密室中跋陀遽来。问何自。曰。暂往兜率致敬
弥勒。语卒不复见。达知其巳證圣矣。秦沙门智严至
罽宾。请跋陀宣授禅法于东土。许之。于是历六国。至
交趾既附舶。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舟人以风
顺不肯留。俄而转风。舶至岛下。众咸以为神。于是一
舟听其进止。有顷欲发。跋陀又止之。发者果覆没。忽
中夜呼众欲急发。众方寐不应。跋陀乃自整帆独发
旋。贼掠馀舶。至青州。闻什在长安。往从之。什倒屣门
迎大悦。恨相得之晚。议论多发。药谓什曰。公所释未
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运巳往。学者妄相
粉饰。公雷同为高。可乎。秦太子泓延至东宫。对什论
法。问曰。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色常
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一微。答曰。诸师
或破析一微。我意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
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
意。皆谓跋陀所计。微尘是常。他日更请。跋陀曰。法不
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是空
矣。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馀
僧。贤静退颓然而巳。偶谓弟子曰。昨见天竺五舶俱
发。众闻为显异。而贤有弟子。自言得阿含果。有以飞
三岁矣。其从祖有鸠婆利者。爱其慧敏。度为沙弥。年
十七。受业禅师佛大光。既登具。益精经律。僧伽达多
久与同学。而识其神俊。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游罽
宾国。坐密室中跋陀遽来。问何自。曰。暂往兜率致敬
弥勒。语卒不复见。达知其巳證圣矣。秦沙门智严至
罽宾。请跋陀宣授禅法于东土。许之。于是历六国。至
交趾既附舶。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舟人以风
顺不肯留。俄而转风。舶至岛下。众咸以为神。于是一
舟听其进止。有顷欲发。跋陀又止之。发者果覆没。忽
中夜呼众欲急发。众方寐不应。跋陀乃自整帆独发
旋。贼掠馀舶。至青州。闻什在长安。往从之。什倒屣门
迎大悦。恨相得之晚。议论多发。药谓什曰。公所释未
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运巳往。学者妄相
粉饰。公雷同为高。可乎。秦太子泓延至东宫。对什论
法。问曰。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色常
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一微。答曰。诸师
或破析一微。我意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
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
意。皆谓跋陀所计。微尘是常。他日更请。跋陀曰。法不
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是空
矣。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馀
僧。贤静退颓然而巳。偶谓弟子曰。昨见天竺五舶俱
发。众闻为显异。而贤有弟子。自言得阿含果。有以飞
1522-A¶ 第 78b 页 X77-0078.png
语闻者。祸起不测。众多遁去。贤不以为意。僧[((素-糸)*力)/石]道恒
曰。佛犹不听说巳所得法。五舶之说。何所穷诘。又弟
子诳惑。互生异同。于律有违。理不同止。贤笑。与慧观
等四十馀人渡江。姚兴惊。诟[((素-糸)*力)/石]等。即遣使追之。不可。
遂至匡山。沙门慧远。迎待甚勤敬。遣门人昙邕。致书
关中。解其摈事。又请出译禅数诸经。五舶果至。游江
陵。道化益盛。施者奔走焉。跋陀不受。持一钵行乞而
巳。宋武帝为太尉。讨刘毅。在江陵。陈郡袁豹。为长史
随府。跋陀尝从豹乞。未餍辞退。豹曰意似未足。跋陀
曰。檀越施心有限耳。豹呼左右益饭。饭果尽。豹大惭。
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竟启太尉。请相见。邀与俱止
京师。道场寺沙门支法领。于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
六千偈。未有宣译。内史孟顗。右军褚叔度。讲跋陀译
之。沙门法显。游西域得僧祗律。请跋陀译。语在显传。
跋陀译观佛三昧经六卷。泥洹及脩行方便等论十
五部。一百十七卷。元嘉六年没。寿七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四明胡泰之刊)
曰。佛犹不听说巳所得法。五舶之说。何所穷诘。又弟
子诳惑。互生异同。于律有违。理不同止。贤笑。与慧观
等四十馀人渡江。姚兴惊。诟[((素-糸)*力)/石]等。即遣使追之。不可。
遂至匡山。沙门慧远。迎待甚勤敬。遣门人昙邕。致书
关中。解其摈事。又请出译禅数诸经。五舶果至。游江
陵。道化益盛。施者奔走焉。跋陀不受。持一钵行乞而
巳。宋武帝为太尉。讨刘毅。在江陵。陈郡袁豹。为长史
随府。跋陀尝从豹乞。未餍辞退。豹曰意似未足。跋陀
曰。檀越施心有限耳。豹呼左右益饭。饭果尽。豹大惭。
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竟启太尉。请相见。邀与俱止
京师。道场寺沙门支法领。于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
六千偈。未有宣译。内史孟顗。右军褚叔度。讲跋陀译
之。沙门法显。游西域得僧祗律。请跋陀译。语在显传。
跋陀译观佛三昧经六卷。泥洹及脩行方便等论十
五部。一百十七卷。元嘉六年没。寿七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四明胡泰之刊)
1522-A¶ 第 78c 页 X77-007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