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诞辰谈论¶
诞辰谈论¶ 第 234a 页
诞辰谈论¶ 第 248a 页


大宋僧史略卷下(咸平二年重更修理)

右街僧录通慧大师赞宁奉 敕撰


* 四十一诞辰谈论(内斋附)
* 四十二赐僧紫衣
* 四十三赐师号(德号附)
* 四十四内供奉并引驾
* 四十五封授官秩
* 四十六方等戒坛
* 四十七结社法集
* 四十八赐夏腊
* 四十九对王者称谓
* 五十临坛法位
* 五十一度僧规利
* 五十二赐谥号
* 五十三菩萨僧
* 五十四得道證果(尼附)
* 五十五大秦末尼
* 五十六驾头床子
* 五十七城阇天王
* 五十八上元放灯
* 五十九总论

* 诞辰谈论

昔汉祖与卢绾同日生。有奉酒馔相遗。此为
庆生之权舆也。后则束帛壶酒。孩儿服玩。以
加祝贺。大则玉帛长生久视之意。属干物品。
以为庆生之丰礼也。及闻佛法中有弭灾延
命之说。则以佛事为庆也。元魏后周隋世。多
诞辰谈论¶ 第 248b 页 T54-0248.png
召名行广学僧。与儒道对论。悦视王道。亦庆
生之美事矣。唐高宗召贾公彦于御前。与道
士沙门讲说经义。德宗诞日御麟德殿。命许
孟容等。登座与释老之徒讲论。贞元十二年
四月诞日。御麟德殿。诏给事中徐岱兵部郎
中赵需及许孟容韦渠牟。与道士葛参成沙
门谈筵等二十人。讲论三教。渠牟最辩给。文
宗九月诞日。召白居易。与僧惟澄道士赵常
盈。于麟德殿谈论。居易论难锋起。辞辩泉注。
上疑宿构。深嗟揖之。庄宗代有僧录慧江。与
道门程紫霄谈论。互相切磋谑浪嘲戏。以悦
帝焉。庄宗自好吟唱。虽行营军中。亦携法师
谈赞。或时嘲挫。每诞辰饭僧。则内殿论义明
宗。石晋之时。僧录云辩多于诞日谈赞。皇帝
亲坐累对论议。至大宋太祖朝。天下务繁。乃
罢斯务。止重僧讲。三学为上。此无乃太厚重
而贞实乎。

** 内斋附

皇帝诞日。诏选高德僧。入内殿赐食加厚嚫。
寻文起于后魏之间。多延上达。用徼福寿。唐
自代宗。置内道场。每年降圣节召名僧。入饭
嚫。谓之内斋。及文宗大和七年十月。改庆
成节。敕停僧道内斋。至武宗初年。重置内道
场。并设内斋。僧道献寿。会昌四年六月。停内
斋及内长生道场。宣宗即位元年六月二十
二日。敕复置内斋。许僧道献寿。梁祖开平三
年大明节日。帝御文明殿。设僧斋。宰臣翰林
学士预之。我大宋皇帝诞节。两街僧录道录
首座并公荐两街分僧赐紫衣师号。了便同
诞辰谈论¶ 第 248c 页 T54-0248.png
赐斋。又闻晋汉周帝生日。设百僧后量灭令
数人而已。

* 赐僧紫衣

古之所贵名与器焉。赐人服章。极则朱紫。绿
皂黄绶乃为降次。故曰加紫绶。必得金章。令
僧但受其紫而不金也(方袍非绶)寻诸史。僧衣赤黄
黑青等色。不闻朱紫。案唐书。则天朝有僧法
朗等。重译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
生为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由之革薜称周
(新大云经曰。终后生弥勒宫。不言则天是弥勒)法朗薜怀义九人并封县
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裟银龟袋。其大云经
颁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高座讲说。赐紫自
此始也。观新唐书言。大云是伪经则非也。此
经晋朝已译旧本便云女王。于时岂有天后
耶。盖因重译故。有厚诬加。以挟薜怀义。在其
间致招讥诮也。则天之后中宗朝。以胡僧慧
范修寺之功封县公。不行紫服。睿宗时亦无
闻焉。玄宗友爱颇至。以宁王疾遣中使尚药。
驰骛旁午唯僧崇宪医效。帝悦赐绯袍鱼袋
(赐绯鱼袋唯宪一人)又开元二十年九月中。波斯王遣大
德僧及烈至唐(及烈僧名)敕赐紫袈裟一副帛五十
匹。遣还本国。天宝末。沙门道平住金城县寺。
遇禄山逆乱。玄宗幸蜀。肃宗过寺。平恳劝
论兵灵武。收复长安。肃宗遂以兵属之。用为
左金吾大将军。至临皋遇贼大战。累次立功。
后还乞为僧。敕配崇福兴庆两寺。赐紫衣入
内。奏对为常。代宗永泰年中。章敬寺僧崇慧
与道士角术。告胜中官巩庭玉。宣赐紫衣一
(除鱼袋也)次镇国寺梵僧纪陀。年六百岁。临终遣
诞辰谈论¶ 第 249a 页 T54-0249.png
弟子。奉衣钵上皇帝。敕赐紫衣焉。德宗归心
释氏。诏法师端甫。入内殿与儒道论义。赐
紫方袍。顺宗宪宗穆宗文宗武宗皆行此赐
(寻僧名。未见耳)。东观奏记曰。大中中。大安国寺释修
会能诗。尝应制。才思清拔。一日闻帝乞紫衣。
帝曰。不于汝吝耶。观若相有缺然。故未赐也。
及赐归寺。暴疾而卒。大中四年六月二十二
日降诞节。内殿禅大德并赐紫。追福院主宗
茞亦赐紫。次有沙州巡礼僧悟真至京。及大
德玄畅句当藏经。各赐紫。又法乾寺都捡挍
僧从暕赐紫。帝幸庄严寺礼佛牙。灵慧律师
赐紫。崇福寺睿川赐紫。懿宗咸通四年。有西
凉府僧法信。进百法论疏抄。勘实赐紫。十一
年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两街僧道赴内。于
麟德殿讲论。可孚赐紫。又日本国僧圆载住
西明寺。辞回本国。赐紫遣还。十二年延庆节。
内殿讲论。左街清韵思礼云卿等五人。右街
幼章慧晖清远等四人。并赐紫(寻街分。各赐紫衣。自咸通始也)
僖宗昭宗赐诸道所荐僧紫衣极多不录。梁
祖乾化元年十一月。有回纥入朝僧凝卢宜
李思宜延篯等。各赐紫还蕃。又潭州僧法思。
桂州僧归真。面乞赐紫。庄宗喜赐僧紫衣。晋
汉周皆尔。今大宋唯诞节赐也。其或内道场
僧已著紫。又赐紫罗衣三事。谓之重赐。若偏
霸诸国。赐与亦同。伪蜀时。云南国遣内供奉
崇圣寺主。赐紫银钵。僧充通好使焉。后蛮士
有上者赐金钵。犹中国赐银鱼也。倭国则赐
僧传灯法师之号。高丽赐僧紫衣。则以金银
钩施于纫上。甄别高下也。
诞辰谈论¶ 第 249b 页 T54-0249.png

* 赐师号

师号谓赐某大师也。远起梁武帝号娄约法
师。次隋炀帝号智顗禅师。并为智者。而无大
师二字。唐中宗号万回为法云公(加公一字)玄宗开
元中。有慧日法师。中宗朝得度师义净。游西
域回进真容梵夹。帝悦赐号慈敏。亦未行大
师之字。穆宗朝。天平军节度使刘总奏乞出
家赐紫衣。号大觉师(止师一字)至懿宗咸通十一年
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因谈论。左街云颢赐
三慧大师。右街僧彻赐净光大师。可孚法智
大师重谦青莲大师。赐师号懿宗朝始也
(分明言某大师。见五运图)僖宗朝有僧录云皓大师。昭宗
朝有圆明大师。梁革唐命。赐灵武道寅尤等。
为證慧大师。赐吴越国径山洪諲。为法济大
师。至龙德元年。不许僧妄求师号紫衣。后唐
晋汉周咸同。今大宋止行师号紫衣。而大德
号许僧录司简署。先是开宝至太平兴国四
年以前。许四海僧入殿庭。乞比试三学。下开
封府功德使差僧。證经律论义。十条全通赐
紫衣。号为手表僧。以其面手进表也。寻因功
德使奏。天下一家不须手表。求选敕依。自此
每遇皇帝诞节。亲王宰辅节度使至刺史。得
上表荐所知。僧道紫衣师号唯两街僧录道
录所荐得入内。是日授门下牒。谓之帘前师
号。给紫衣四事。号帘前紫衣。此最为荣观也。
其外王侯荐者。间日方出节制帘问牧守转
降而赐也。

** 德号附

德号之兴其来远矣。魏晋之世。翻译律本羯
诞辰谈论¶ 第 249c 页 T54-0249.png
磨文中。皆曰大德僧。经云。为大德天生。论
云。诸大德有神通者。及诸传纪私呼僧中贤
彦。多云大德。非国朝所补也。至唐代宗。内出
香一合。送西明寺故上座大德道宣掌内。始
见史传。又代宗大历二年。安国寺律大德乘
如奏亡僧物色。乞依律断轻重。宜依观此文。
似敕补也。然或诏敕中云。长老僧某。岂是补
署邪。盖一期之推饰耳。大德道宣律大德乘
如亦同此也。大历六年辛亥岁四月五日。敕
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以为常式。有
阙即填。此带临坛。而有大德二字。乃官补德
号之始也。宪宗朝。端甫为引驾大德。此带引
驾为目。宣宗大中四年六月降诞日。内殿禅
大德辩肇二人。此带禅学得名。又大中中。敕
补圣寿寺临坛大德赐紫。慧灵为总持寺上
座。崇福寺讲论大德赐紫。睿川充寺主。福寿
寺临坛大德赐紫玄。畅充都维那。大中十年。
玄畅迁上座大德玄。则为寺主大德。坚信为
悦众。并从敕补。敕补号益分明矣。懿宗咸通
六年。西凉府僧法信。禀本道节度使张义朝。
差进乘恩法师所撰百法论疏杪。两街详定
可以行。用敕宜依。其法信赐紫衣。充本道大
德。又昭宗文德初生辰号嘉会节。诏两街僧
道讲论至暮。各赐分物银器。僧道赐师号者。
右街两人。紫衣各四人。德号各十人。朱梁
后唐晋汉周。或行或不行。今大宋朝廷罕行
德号。开宝中。左右街僧录准旧敕得简署三
学杂科僧名题。或曰禅大德。或讲经律论。表
白声赞。医术诸科。宜与大德二字。近僧录道
诞辰谈论¶ 第 250a 页 T54-0250.png
深不循科目。多妄张懿美文字为题。至于四
字六字。唯纳赂而后行。江南两淅之地。至有
十寺院。中无长行可以充僧役也。

* 内供奉并引驾

内供奉授僧者。自唐肃宗聚兵灵武。至德元
年。回趋扶风。僧元皎受口敕。置药师道场。令
随驾仗内赴。请公验。往凤翔府开元寺。御药
师道场。三七人六时行道。时道场内忽生一
丛李树。奉敕使验实。李树四十九茎。元皎表
贺批答。瑞李繁滋国兴之兆。生伽蓝之内。知
佛日再兴。感此殊祥。与师同庆。又李让国宣
敕云。敕内供奉僧元皎。置此官者元皎始也。
次有子麟者。泉州人也。继受斯职。宪宗朝。端
甫皓月栖白相次应命。朱梁后唐晋汉周我
大宋无闻此职。为引驾大德者。唯端甫称之。
此必敕补。傥自号私署。安可称之。此命近亦
不闻矣。然则车驾巡幸还京。僧道必具幡幢
螺钹远迎。僧录道录骑马引驾。而无敢自称
引驾者。太祖英武圣文神德皇帝敕两街僧
道。各备威仪迎驾。今以为常式矣。

* 封授官秩

夫出家之者望五位以升阶。得道之人转二
依而就果。敢言其次。缘觉应真以四果一坐
而證成。经三生百劫而彰号。此圣贤之品秩
也。宜修选业。可取殊科。其有震旦华风。縻贤
好爵。因其所贵而以贵之。昔后魏以赵郡沙
门法果为沙门统。供施之不足。又官品之。遂
授辅国宜城子忠信侯。寻进公爵。曰安城。释
子封官自法果始也。梁朝以慧超为寿光殿
诞辰谈论¶ 第 250b 页 T54-0250.png
学士。又陆法和甚高官位。后周选僧道中学
问优赡者。充通道观学士。仍改服色。隋朝以
彦琮为翻经馆学士。唐中宗神龙二年。造圣
善寺。成慧范慧珍法藏大行会寂元璧仁方
崇先进国九人。加五品并朝散大夫县公。房
室器用料物。一如正员官给。以修大像之功
也。寻加慧范正仪大夫。上庸郡公。圣善寺主
至银青光禄大夫。俸料房閤一事已上同职官
给。又安乐寺主僧万岁加朝散大夫封县公。
圣善寺都维那俸禄亦同职官给。以营像成
也。又沙门廓清充修功德使捡挍殿中监。其
次玄宗卜平内难。僧清润封官三品。医宁王
疾。愈僧赐绯袍。代宗加不空三藏。至开府仪
同三司肃国公。阶爵之极唯不空矣。

论曰。朝廷尚行于爵秩。释子乃竞于官阶。官
阶勿尽期。贪爱无满分。胡不养其妻子跪拜
君亲。何异乎织女七襄牵牛负轭者哉。有识
达者于此无取焉。不同陆法和释道平能施
卫社之功致有假官之目也。

* 方等戒坛

此土之有戒坛。起南朝求那跋摩三藏。为宋
国比丘。于蔡州岸受戒而为始也。自尔南北
相次立坛。而无别名。后有南林戒坛。高宗乾
封二年。终南山道宣律师建灵感戒坛于清
官村精舍。天下名德皆来重增戒品。筑坛方
成。有长眉僧。坛前赞叹。即宾头卢也。代宗
永泰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大兴善寺。方等戒
坛所须一切官供。至四月敕京城僧尼。临坛
大德各置十人。永为常式。所言方等戒坛者。
诞辰谈论¶ 第 250c 页 T54-0250.png
盖以坛法本出于诸律。律即小乘教也。小乘
教中须一一如法。片有乖违。则令受者不得
戒。临坛人犯罪。故谓之律教也。若大乘方等
教。即不拘根缺缘差。并皆得受。但令发大心
而领纳之耳。方等者即周遍义也。止观论曰。
方等者或言广平。今谓方者法也。如般若有
四种方法。即四门入清凉池故此方也。所契
之理即平等大慧故云等也。禀顺方等之文
而立戒坛故名方等坛也。既不细拘禁忌。广
大而平等。又可谓之广平也。宣宗以会昌沙
汰之后。僧尼再得出家。恐在俗中。宁无诸
过。乃令先忏深罪。后增戒品。若非方等。岂
容重入。取其周遍包容。故曰方等戒坛也。脱
或一遵律范。无闻小过。入僧界法四种皆如。
则不可称为方等也。然汎爱则人喜陵犯。严
毅则物自肃然。末代住持宜其严而少爱则
为能也。

* 结社法集

晋宋间有庐山慧远法师。化行浔阳。高士逸
人辐凑于东林。皆愿结香火。时雷次宗宗炳
张诠刘遗民周续之等。共结白莲华社。立弥
陀像。求愿往生安养国。谓之莲社。社之名
始于此也。齐竟陵文宣王募僧俗行净住法。
亦净住社也。梁僧祐曾撰法社。建功德邑会
文。历代以来成就僧寺。为法会社也。社之法
以众轻成一重。济事成功。莫近于社。今之结
社。共作福因。条约严明。愈于公法。行人互相
激励。勤于修證。则社有生善之功大矣。近闻
周郑之地邑社多结守庚申会。初集鸣铙钹。
诞辰谈论¶ 第 251a 页 T54-0251.png
唱佛歌赞。众人念佛行道。或动丝竹。一夕不
睡。以避三彭奏上帝。免注罪夺算也。然此实
道家之法。往往有无知释子。入会图谋小利。
会不寻其根本。误行邪法。深可痛哉。

* 赐夏腊

天后朝。道士杜又回心求愿为僧。敕许剃染。
配佛授记寺。法名玄嶷。敕赐三十夏。以其乍
入法流。须居下位。苟赐虚腊。则顿为老成
也。赐夏腊起于此矣。次长庆元年三月。天平
军节度使刘总。以幽州私第为佛寺。诏以报
恩为名。仍遣中官焦仙晟。以寺额赐之。总以
幽父之故。神情慌匆。故造佛寺。寻奏乞度为
僧。敕赐大觉师号。仍加五十腊。此优异其人。
欲令入法位高也。且律教许三人同引受戒。
得法一时尚推头名为大。岂分大族王门子
弟邪。朝廷以刘氏久据幽州。美总创知顺理
故。加[萉-巴+(日/(句-口+匕))]赐之慰其意也。梁开平中。吴越王
钱氏奏令季男出家。法名令因。敕赐紫衣。号
法相大师。加三十腊。自此止。今不闻行此也。
所言腊者。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
分法身生来之岁首。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
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耳。经
律又谓十五日为佛腊日也。

* 对王者称谓

西域从始立名。至终不改。如阿难。是佛成道
夜生。号为庆喜。及受记结集。亦号阿难。诸皆
效此。近见梵僧到。多名为迦叶文殊等。西土
无嫌。亦如东夏相如子贡之类也。案寄归传
曰。西方受戒。以十夏前称小师。十夏称住位。
诞辰谈论¶ 第 251b 页 T54-0251.png
通经论。多者曰多闻求寂。此皆通称也。若单
云僧。则四人以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
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
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南山律师云。沙门者
凡圣同称也。西天异道亦号沙门。故须释字
以别之。二种合称。犹此方人称爵里及姓氏
也。然姓所同也。苟用单名。名所独也。独则简
滥焉。自魏晋以来。沙门多从师姓。如支道林。
姓关。从师姓支。道安姓卫。从师佛图澄姓帛。
安独悟曰。从师莫过于佛。佛本姓释。遂通
令比丘姓释。东夏称释氏。自安始也。后阿含
经梵本至译出。果有四河归海无复本名。四
姓出家咸称释氏之文。自相符合也。新翻苾
刍者。由苾刍草有五德。因号之。比丘者讹梵
语也。又旧曰除馑者。康僧会注法镜经曰。凡
夫于六情境。如饿夫梦食。出家人除去六情。
名为除馑也。又习凿齿呼道安为道士。西域
人多称我。卑于尊所称亦无嫌。故阿难云。如
是我闻也。若此方对王者。汉魏两晋或称名。
或云我。或云贫道。故法旷上书于晋简文。称
贫道。支遁上书乞归剡。亦称贫道。道安谏
符坚。自称贫道。呼坚为檀越。于时未为定式。
又跋陀对宋孝武云。从陛下乞顺。此见呼陛
下也。至南齐时。法献玄畅二人分为僧正。对
帝言。论称名而不坐。后因中兴寺僧钟启答。
称贫道。帝嫌之。问王俭曰。先辈沙门与帝王
共语何称。正殿还坐不。俭对曰。汉魏佛法未
兴。不见纪传。自伪国稍盛皆称贫道。亦闻
预坐。及晋初亦然。中代有庾冰桓玄等。皆欲
诞辰谈论¶ 第 251c 页 T54-0251.png
使沙门尽礼。朝议纷纭。事皆休寝。宋之中朝。
亦令致礼。寻且不行。自尔迄今。多预坐而
称贫道。帝曰。畅献二僧道业如此。尚自称名。
况复馀者令揖拜则太甚称名亦无嫌。由是
沙门皆称名于帝王。献畅为始也。近朝今代
道薄人乖称谓表章。称臣顿首。夫顿首者拜
也。称臣卑之极也。寻其所起。不出唐时。隋大
兴善寺翻经沙门法经等。进众经目录。犹未
称臣。止云众沙门法经等谨白皇帝大檀越。
后周释昙积谏沙汰表亦唯称名。白皇帝大
檀越。后称贫道。若后周释任道林。对武帝诏
曰。又称臣。详其时。林形服已变。犹佛图澄法
孙王明广同也。如作僧道林。必不称臣也。唐
西明寺沙门玄则。上禅林妙记后序中。但称
僧等二字。故序云。遂以所物之馀。亲迂睿
旨。正名之末。特缮嘉题。僧等荷镕施之恩。缄
绍隆之泽。云唐三藏请御制经序表。称沙门
玄奘。答诏云。敕奘尚而不名也。贞观中诏僧
尼居道下。京邑沙门智实上表论班位。亦唯
称名。高宗勒僧道二教。拜君亲时。司戎议
状曰。不孝莫过于绝嗣。何不制以婚姻。不忠
莫大于不臣。何不令称臣妾。由是知之。唐之
三叶犹未称臣也。肃宗上元元年三月八日。
降御札。遣中使刘楚江。请曹溪六祖所传衣
钵入内。并诏弟子令韬。韬表辞年老。遣弟子
明象。上表称臣。见于史传。自此始也。或曰。
法琳上表。论道居僧上云。臣年迫乘榆。始遇
太平之世。貌侵蒲柳。方值圣明之君。若然者。
法琳已自称臣。何以高宗朝司戎议云。不忠
诞辰谈论¶ 第 252a 页 T54-0252.png
莫大于不臣。何不令称臣妾。苟或琳公已称。
司戎必无此句。答曰。宣律威秀等皆不称臣。
恐法琳危迫情切。乍称之耳。朝廷未著于令
式。众不同称。故司戎云。何不令称臣妾。其次
又疑传写者错误耳。据此说。则法琳称臣。又
在初也。肃宗至德二年。随驾捡挍药师道场。
内供奉僧元皎。奏道场内生李树四十九茎
表中云。臣等忝为臣子。至上元元年九月八
日敕。今后僧尼朝会并不须称臣及礼拜。斯
乃因开元中令僧道拜时皆称臣。至是方免
也。大历八年。又放元日冬至朝贺陪位。盖以
代宗之世君臣表里偕重空门。此亦久污则
隆既否终泰也。

* 临坛法

坛上员位准律。中国僧十人。尼二十人中受
戒。边方难得明毗尼师。则听僧五人尼十人
中得戒(比丘五人。尼五人也)此之圣言可为定量。近代尼
但于本众之中。十尼边受止得本法而已。此
之戒月方十二三将圆未圆。必须二部僧中
乃得成就耳。案代宗永泰中。敕京城置僧尼
临坛大德各十人。即依律中。中国二十人也。
永为通式。阙则填之。仍选明律德行优者充
之。临坛大德科目自此始也。德宗贞元十二
年。敕永泰寺置戒坛度僧。时欢喜和尚保唐
禅宗并敕令受戒。至会昌大中中。玄畅通明
律教。充内外临坛大德。详其内外之名。畅
公之前已应有矣。昔薛道衡女德芳有才学。
在太宗宫中。后愿出家。帝为造内鹤林寺。请
十人大德入内受戒。此即内临坛也。及懿宗。
诞辰谈论¶ 第 252b 页 T54-0252.png
于咸泰殿筑坛。度内福寿寺尼受大戒。两街
僧尼大德二十人。入玄畅预兹法席。故补内
临坛。咸通三年壬午岁四月一日。敕两街僧
尼。四寺各置方等戒坛。右街千福延唐二寺
度人各三七日。畅公复预此数。故云内外临
坛大德。今有未临内坛而自称内外临坛。良
可笑也。又闻于时或以僧录为宗主。不然则
律宗极高者号宗主。僧录则加临坛选练之
目也。梁后唐晋汉周唯行十师法。馀有坛外
员位更五六人而止矣。追思晋宋北齐北魏
周隋梁陈。历代帝王非不度僧。唯唐宣宗重
洗忏方等坛。度僧不少。我大宋太平兴国初
年及七年。度僧一十七万有馀。古之莫比。缁
徒孔炽在于兹矣。

* 度僧规利

缅想前朝度僧相继所开坛法无不利他。俄
有浇时乃求利国。虽是权宜之制。终招负处
之殃。今序少端用遮后世。唐肃宗在灵武。新
立百度惟艰。最阙军须。因成诡计。时宰臣裴
冕随驾至扶风。奏下令卖官鬻度。僧尼道士
以军储为务。人有不愿。科令就之。其价益贱
事转成弊。鬻度僧道。自冕始也。后诸征镇尤
而效焉。如徐州王智兴奏置戒坛于临淮佛
寺。先纳钱后与度。至有输贿后不受法者多
矣。李德祐在润州。具奏其事云。自唐末已来。
诸侯角立。稍阙军须。则召度僧尼道士先纳
财。谓之香水钱。后给公牒云。念此为弊事。复
毁法门吁哉。

* 赐谥号
诞辰谈论¶ 第 252c 页 T54-0252.png

僧循万行故有迹焉。善行则谥以嘉名。恶行
则人皆不齿。是以六群比丘终非杜多之号。
六和胜士方旌所易之名。自汉魏晋宋。无闻
斯礼。后魏重高僧法果。生署之以官。死幸之
而临(去声)乃追赠胡灵公。此僧谥之始也(果为沙门统。
封公爵。追赠胡灵谥也)原此出于太常寺矣。后周隋世唐初
皆不行。至天后朝。有北宗神秀居荆州。神
龙二年。诏赐谥大通禅师矣。又有西域菩提
留支。长寿二年。至洛阳止授记寺。神龙二年。
随驾西京。住崇福寺翻经。中宗睿宗曾亲笔
授。开元中年一百五十六岁。敕赐鸿胪卿。卒
谥一切遍知三藏。又沙门一行卒谥大慧禅
师。文宗朝谥端甫为大达法师。宣宗谥庐山
慧远为大觉法师。懿宗谥南山道宣为澄照
大师。此后诸道奏举名僧逸士。朝廷加谥。累
代有之。

* 菩萨僧

昔汉魏晋朝。沙门名号用舍不同。故有号竺
法护。为燉煌菩萨。及天竺菩萨。竺佛朔。月支
菩萨。支谶等。伪国不闻此说。后周太武皇帝
废释道二教。建德三年。诏择释道有名德者。
别立道观。改形服为学士。帝赐小道安牙笏。
位以朝列不就。寻武帝崩天元宣帝立。意欲
渐兴佛教。未便除先帝之制。大象元年敕曰。
太武皇帝为嫌浊秽。废而不立。朕简耆旧学
业僧二百二十人。勿剪发毁形。于东西二京
陟岵寺。为国行道所资公给。时有高僧智藏。
姓荀氏。建德二年。隐终南紫阁峰。至宣帝时
出谒。敕令长发。为菩萨僧。作陟岵寺主。大象
诞辰谈论¶ 第 253a 页 T54-0253.png
二年。隋文作相。藏谒之。因得落发。又释彦琮
不愿为通道观学士。以其菩萨僧须戴花冠
衣璎珞像菩萨相。高僧恶作此形。非佛制也。
初立通道观员。置百二十人。选释李门人有
当代名行者。著衣冠笏履。为通道观学士
(于时僧道混然大较是令毁戒僧入道也)有前沙门樊普旷者。彭亨调
笑。帝颇重之。抑入通道。退常剪发留须。帝
问。对曰。臣学陛下。二教虽除。犹存通道。须
为俗饰故留。发非俗教故遣。帝曰。俗有留发。
加冠何言非教。旷曰。无发之士岂是无教耶。
臣愿加之冠何损。自尔常净发著冠缨。人问。
答曰。我患热也。又灵干者初简入菩萨僧。后
方剃发矣。究其心游佛理。行切苦空。證圣之
深。登地以去。则无沙门之形也。佛法污隆。王
臣制作。遇其抑勒。知复奈何。凡百学徒观
此思事。

* 得道證果

问曰。竺乾化境證果人多。何以法被中华窈
无踪迹。答曰。我教以信解修證为阶。若信佛
言则解佛意。当修圣行必登果證也。又以教
理行果四种捡之。则时有正法。像法去圣如
近。四种犹全。望圣才遥。四种多缺矣。或曰。
服食素治己病。病损连服必至长生。长生不
已则白日上升。岂非目击。何释门罕闻此验
耶。答曰。譬犹下种。秋成各殊。彼以尸解上升
为极。我则断障出缠。由贤入圣。然后游戏
神通而作佛事。为化利有情之故。岂同其自
了自迁而为极事也。如其要知。略陈梗概。案
汉法本内传。摩腾角法既胜。踊身虚空说偈
诞辰谈论¶ 第 253b 页 T54-0253.png
等。此现通验果證之始也。又安清度䢼亭湖
蛇。了三世残业。次则天台飞锡。瓜步浮杯。真
谛敷坐具而涉江。图澄开腹肠而洗净。道开
石子而充食。乞僧羊酒而却存。法进足离地
而行。跋摩蹈席华而洁。法云公日行万里。僧
伽师身现泗滨。如此诸师还得果不。我宗中
重生故名生论一中。本待生故而获大果也。
他宗重往故名生生身。乘刚蹑桷。何为究
尽。无以白日上升。少许修鍊而比于无漏业。
资现神逞变之作也。何云罕见闻耶。自聩其
耳。非雷霆之吝声也。

** 尼附

晋代有尼净捡。此方女人得戒之上首也。一
旦中庭有光。上属于天。若虹霓状。中有天女。
相见欣然携手。捡遂引弟子蹑光而去。又桓
宣武窥尼入浴室。见其刲割可畏。出而无他。
盖以诫宣武温。由是灭其跋扈。又隋尼智仙
知文帝当为天子。通变不测。厥徒实繁。略举
尤者。尼女尚然。况丈夫释子者乎。

* 大秦末尼(胡神也。官品令有祅正)

火祅(火烟切)教法本起大波斯国。号苏鲁支。有
弟子名玄真。习师之法。居波斯国。大总长如
火山。后行化于中国。贞观五年。有传法穆
护何禄。将祅教诣阙闻奏。敕令长安崇化坊
立祅寺。号大秦寺。又名波斯寺。开元二十年
八月十五日。敕末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
惑黎元。以西胡等既是师法。当身自行。不须
科罚。至天宝四年七月。波斯敕经教出自大
秦。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
诞辰谈论¶ 第 253c 页 T54-0253.png
名。将欲示人。必循其本。其两京波斯寺宜改
为大秦寺。天下诸州郡有者准此。大历三年
六月。敕回纥置寺。宜赐额大云光明之寺。六
年正月又敕荆越洪等州。各置大云光明寺
一所。武宗会昌三年敕。天下摩尼寺并废入
宫。京城女摩尼七十二人死。及在此国。回纥
诸摩尼等配流诸道。死者大半。五年再敕。大
秦穆护火祅等二千馀人并勒还俗。然而未
尽根荄。时分蔓衍。梁贞明六年。陈州末尼
党类立母乙为天子。发兵讨之。生擒母乙。馀
党械送阙下。斩于都市。初陈州里俗喜习左
道。依浮图之教。自立一宗。号上上乘。不食荤
茹。诱化庸民。糅杂淫秽。宵集昼散。因刺史惠
王友能动多不法。由是妖贼啸聚。累讨未平。
及贞明中。诛斩方尽。后唐石晋时。复潜兴。推
一人为主。百事禀从。或画一魔王踞座佛为
其洗足云。佛止大乘。此乃上上乘也。盖影傍
佛教。所谓相似道也。或有比丘。为饥冻故往
往随之效利。有识者尚远离之。此法诱人直
到地狱。慎之哉。

* 驾头床子

盛经七宝案也。其制度以杂瑰珍间填成之。
款其足高其缘。所置之经即仁王护国也。所
覆之巾即上深红罗也。使中宫谨愿者马上
平持舒徐而启行。望乘舆可百步。以为前道
也。此之仪制未知始端。如秦译经云。作七宝
案。以经置上。若王行时。常于其前。足满百
步。令千里内七难不起。若王住时。作七宝帐
置经。供养如事父母。如事帝释。唐译本云。置
诞辰谈论¶ 第 254a 页 T54-0254.png
经宝案。若王行时。常导其前。所在住处。作七
宝帐。馀文大同。今疑行此。为后秦邪。为唐世
邪。舆服志无文。诸朝史阙载。然则既亡明据。
可以理求。盖唐代宗永泰中。不空三藏重译
后置也。不空尝诵此经中咒。感天王子领神
兵解安西城羌胡之围。又祈晴雨多验。于时
可以请依经置案以象其前驱。秘其事故。史
氏莫知也。唐纪云。永泰中羌胡𡨥边。京城
戒严。又因星变。内出仁王经两卷。与付资
圣西湖二佛寺。开百座仁王道场。捡此知。永
泰为始也。又或百座法筵时。帝亲临御。坛仪
中合用宝案置经引驾。因而不废也。有云。玄
宗累置百座道场。莫起开元中邪。今谓明皇
薄于释氏。难行斯法也。然虽薄于释氏。而且
厚于好奇。两说之中。与其代宗可矣。又未知
经是何本。若是旧译。则玄宗以前。如用新
经。则代宗为始也。自后诸帝或设而不作。则
说案上无经。或置而勿论。则云仪注合用。此
盖弗知而不加郑重矣。今大宋法物克全用
之引导群下。迎望见此。知驾近百步矣语其
功也。与辟恶之车殊形而共致焉。

* 城阇天王

凡城门置天王者。为护世也。唐天宝元年壬
子岁。西蕃大石康居五国来𡨥安西。其年二
月十一日。奏请兵解援。玄宗诏发师。计一万
馀里。累月方到。时近臣言。且可诏问不空三
藏。帝依奏诏入内。持念请天王。为救帝秉香
垆。不空诵仁王护国经陀罗尼二七遍。帝忽
见神人可五百员带甲荷戈在殿前。帝惊疑
诞辰谈论¶ 第 254b 页 T54-0254.png
问不空。对曰。此毗沙门第二子独健领兵。是
必副陛下意。往救安西。故来辞耳。请设食发
遣。其年四月。安西奏云。去二月十一日已
后。城东北三十里。云雾晦冥。中有人众。可长
丈馀。皆被金甲。至酉时。鼓角大鸣。声振三百
里。地动山倾。经二日。大石康居等五国。当时
奔溃。诸帐幕间有金毛鼠。齧断弓弩弦及器
仗。悉不堪用。斯须城楼上有光明。天王现形。
无不见者。谨图天王样。随表进呈。帝因敕诸
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
像部从供养。至于佛寺。亦敕别院安置。迄今
朔日州府上香华食馔动歌舞。谓之乐天王
也。所号毗沙门者。由此天王与于阗国最有
因缘。偏多应现于阗国。是毗沙部故号毗沙
门天王。如言于阗国天王也。亦犹观音菩萨
所在现形而偏曰宝陀落山观音同也。

* 上元放灯

案汉法本内传云。佛教初来。与道士角试。烧
经像无损而发光。又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
此方正月十五日。谓之大神变月。汉明敕令
烧灯。表佛法大明也。一云。此由汉武祭五时
神祠。通夜设燎。盖取周礼司爟氏烧燎照祭
祀。后率为故事矣。然则本乎司爟举火供祭
祀职。至东汉。用之表佛法大明也。加以累朝
沿革必匪常规。唐先天二年。西域僧沙陀。请
以正月十五日然灯。开元二十八年正月十
四日。敕常以二月望日烧灯。天宝六年六月
十八日。诏曰。重门夜开。以达阳气。群司朝宴
乐在时和。属于上元。当修斋箓。其于赏会。必
诞辰谈论¶ 第 254c 页 T54-0254.png
备荤膻。比来因循稍将非便。自今以后。每至
正月。宜取十七日十九日夜开坊市以为永
式。寻又重依十五夜放灯。德宗贞元三年。敕
正月十五日然灯。是汉明帝因佛法初来与
道士角法。敕令烛灯。表破昏闇云。唐僖宗幸
蜀。回中原多事。至昭哀皆废。梁开平二年。诏
曰。近年以风俗未泰兵革且繁。正月然灯废
停已久。今后三夜门坊市门公私然灯祈福。
庄宗入洛。其事复兴。后历诸朝。或然或不。我
大宋太平兴国六年。敕下元亦放灯。三夜为
军民祈福。供养天地辰象佛道。三元俱然灯
放夜自此为始。著于格令焉。

* 总论

问曰。略僧史求事端。其故何也。答曰。欲中兴
佛道令正法久住也。曰方今天子重佛道崇
玄门。行儒术致太平。已中兴矣。一介比丘力
轮何转。而言中兴佛道耶。答曰。更欲助其中
兴耳。苟释氏子不知法不修行。不勤学科不
明本起。岂能副帝王之兴之乎。或曰。子有何
力令正法久住乎。答曰。佛言。知法知摩夷。护
持摄受。可令法不断也。又曰。诸师已广著述。
何待子之为邪。答曰。古人著述用则阙如。曾
不知三教循环终而复始。一人在上高而不
危。有一人故奉三教之兴。有三教故助一人
之理。且夫儒也者。三王以降则宣用而合宜。
道也者。五帝之前则冥符于不宰。昔者马史
跻道在九流之上。班书拔儒冠艺文之初。子
长欲反其扑而还其淳。尚帝道也。孟坚思本
其仁而祖其义行王道焉。自夏商周至于今。
诞辰谈论¶ 第 255a 页 T54-0255.png
凡几百千龄矣。若用黄老而治。则急病服其
缓药矣。由此仁义薄礼刑生。越其礼而逾其
刑。则儒氏拱手矣。释氏之门周其施用。以
慈悲变暴恶。以喜舍变悭贪。以平等变冤亲。
以忍辱变瞋害。知人死而神明不灭。知趣到
而受业还生。赏之以天堂。罚之以地狱。如范
脱土。若模铸金。邪范漏模写物定成其寝陋。
好模嘉范传形必告其端严。事匪口谈。人皆
目击。是以帝王奉信。群下归心。草上之风翕
然而偃。而能旁凭老氏兼假儒家。成智犹待
于三愚。为邦合遵于众圣。成天下之亹亹。复
终日之乾乾。之于御物也。如臂使手。如手运
指。或擒或纵。何往不臧耶。夫如是则三教
是一家之物。万乘是一家之君。视家不宜偏
爱。偏爱则竞生。竞生则损教。已在其内。自然
不安。及已不安。则悔损其教。不欲损教。则莫
若无偏。三教既和故法得久住也。且如秦始
焚坑儒术。事出李斯。后魏诛戮沙门。职由
𡨥谦之崔浩。周武废佛道二教。矜衒己之聪
明。盖朝无正人。唐武宗毁除寺像。道士赵归
真率刘玄靖。同力谤诬。李朱崔影助此四君。
诸公之报验何太速乎。奉劝吾曹。相警互防。
勿罹愆失。帝王不容。法从何立。况道流守
宝。不为天下先。沙门何妨饶礼以和之。当合
佛言一切恭信。信于老君先圣也。信于孔子
先师也。非此二圣曷能显扬释教。相与齐行。
致君于牺黄之上乎。苟咈斯言。譬无赖子弟
无端斗竞。累其父母。破产遭刑。然则损三教
之大猷。乃一时之小失。日月食过何损于明
诞辰谈论¶ 第 255b 页 T54-0255.png
君。不见秦焚百家之书。圣人预已藏诸屋壁。
坑之令剿绝。扬马二戴相次而生。何曾无噍
类耶。梁武舍道。后魏勃兴拓跋诛僧。子孙重
振。后周毁二教。隋牵复之。武宗陷释门。去未
旋踵。宣宗十倍兴之侧掌。岂能截河汉之流。
张拳不可防暴虎之猛。况为僧莫若道安。安
与习凿齿交游。崇儒也。为僧莫若慧远。远送
陆脩静过虎溪。重道也。余慕二高僧。好儒重
道。释子犹或非之。我既重他。他岂轻我。请信
安远行事。其可法也。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
远。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斯
之谓欤。
大宋僧史略卷下(终)



* 绍兴朝旨改正僧道班文字一集


(法道)等伏睹大宋僧史略。载僧道班次。每当朝
集。僧先道后。并立殿庭。僧东道西。凡遇郊
天。道左僧右。久为定制。盖出本朝祖宗成宪。
以为万世不刊之规。昨缘崇观之后道士叨
视资品。如王资息林灵素王冲道辈。视两府
者甚众。因此起请。例押僧班。乘势毁坏祖宗
所定福基。事体非一。据释教所载。近年灾变
至于社稷中微生灵涂炭。盖亦因此。误国罔
上。莫兹为甚。伏见昭靖康建炎以来。所有
道士视官已行追毁。既无官荫。其于班列。自
合遵依祖宗旧制。今来天下道士。每遇国忌
行香。洎凡入寺院。看谒聚会。不悛故态。𢕟然
诞辰谈论¶ 第 255c 页 T54-0255.png
争风。一切占上。全乖宾主礼法。颇有害于风
教。深为未便。伏望朝廷明降指挥。特赐改正。
应今后行香立班诸处聚会并乞遵依祖宗成
法。仍乞颁行天下。以正风俗。庶得稍循礼法
不害风教。

右谨具呈伏取钧旨。

(二月日 江州庐山东林大平兴龙禅寺住持传西天法特赐宝觉圆通法济大师法道剳子)

临安府僧正慧通无碍大师梵安等。

(梵安)等。伏为先与庐山东林太平兴龙禅寺
住持宝觉圆通法济大师法道同呈劄子。乞
依祖宗法改正国忌行香僧道班次。累蒙省
部并大常寺取会照。使文字供报前去具申
朝廷并已圆备。至今未蒙颁行改正等。伏见
三朝训鉴车驾祈求。先入僧寺。及绍兴敕条
已作僧道。呼仰详前项。国朝训敕正与大宋
僧史略同。然今道士冒占日久。习已成风。全
不遵依祖宗成宪。窃见释教藏经所载。近年
灾变毫发不差。盖缘道士乘势起请蠹坏祖
宗所定福基。残害佛法。事体非一。致得天垂
灾变祸乱纵横。误国至此。犹未悛革。谨具状。
披告参政相公。参政相公。仆射相公。伏乞钧
慈。特赐敷奏。早行改正。庶得诫谕道徒。遵依
旧制。仰回天意。俯顺民心。为国攘灾。又安
天下。未敢专擅。伏候钧旨。

绍兴三年九月日(临安府僧正慧通无碍大师梵安等)状。

行在尚书祠部。

准都省批送临安府僧正慧通无碍大师(梵安)
等状。为整会国忌行香僧道立班等事。后送
礼部勘当。申尚书省捡会。先承批送下江州
诞辰谈论¶ 第 256a 页 T54-0256.png
庐山东林太平兴龙禅寺住持传西天法特赐
宝觉圆通法济大师法道等劄子。勘会上件
事理。后批送礼部勘当。申尚书省。本部寻
捡会下项条并所到太常寺状称。今看详僧
史略内称。每当朝集。僧先道后。并立殿庭。僧
东道西。间杂副职。并大常寺因革礼。宣德门
肆赦故事。道左僧右。其前件事各有文据。该
载并合遵依。所有僧道每遇国忌行香。寻捡
照嘉祐编敕并绍兴新书条内。并载僧道寺
观。立文为次。今来僧法道理会行香立位。本
寺今勘当。欲比附喜祐绍兴条法。以僧在左。
更合取自朝廷指挥。申部本部今参照嘉祐
编敕。并载僧道。其政和海行唯称道僧。及有
道士序位在僧之上正条。缘今来绍兴新书
内。却依旧法。以僧道立文并删去。道士序
位在僧之上。正条不行。本部今勘当。欲依太
常寺勘当。到事理施行。更合取自朝廷指挥。
已于今年四月四日。缴连元状并僧史略一
册。具申都省。未蒙指挥。今又承批下僧梵安
等状整会上件事。具申都省。去后蒙朝旨。批
下十一月十四日送礼部。依条施行。须至符
下。僧史略今大宋每当朝集。僧先道后。并立
殿庭。僧东道西。间杂副职。若遇郊天。道左僧
右。未知始起也。太常因革礼。乾德六年。宣德
门肆赦故事。道左僧右。嘉祐编敕条内。并该
载僧道寺观。立文为次。政和海行条内。并该
载道僧观寺。立文为次。并有正条。诸道士序
位在僧之上。女冠在尼之等上。绍兴海行
条内。并该载僧道寺观。立文为次。其道士序
诞辰谈论¶ 第 256b 页 T54-0256.png
位在僧之上等。前条已删去不行。右差亲事
官郑彦。告示梵安法道等。逐僧知委已。奉朝
旨批降。依条改正。以僧在左。并符太常寺临
安府江州去讫。仍具知委。文状连申不得住
滞。绍兴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下法道伏为
先与临安府僧正梵安等同呈劄子理会。乞
依祖宗法。改正国忌行香僧道班位事。伏蒙
尚书祠部告示已。奉朝旨批降。依条改正。以
僧在左。告示施行。并已符太常寺江州临安
府去讫。法道伏见省部捡坐定前后敕条。及
已删去。政和法内。道士序位在僧之上。女冠
在尼之上等前条不行。内一项太常因革礼
乾德六年宣德门肆赦故事。系道左僧右。法
道仰详上件太常礼法。并前后敕条参照得
正。与大宋僧史略同。每当朝集。僧先道后。并
立殿庭。僧东道西。若遇郊天。道左僧右。盖是
自来遇郊祀礼毕。车驾自郊回。即御宣德门。
肆赦班位系是一事。馀时立班并是僧左。僧
史略内意已抱括。伏乞行下太常寺照会。外
所有诸处州县欲乞符送逐路转运司遍行天
下。应于国忌行香去处贵得文轨遍同事成
言顺。天下僧道安分修行。永福中兴恢复之
(癸丑十一月二十四日呈讫。当月二十八日遍行天下)行在尚书祠部。绍
兴十三年冬。因景灵宫立班。尔行告示省
符。临安府管内掌文籍。道士刘若谦等。绍兴
十三年十月初五日。尚书省陈状。乞道士序
位在僧之上。当月十二日。诣景灵宫。奉安
祖宗神御。道士自擅争占序。班在东。诈称别
得朝廷指挥矣。其时前都正普澄真净慧济
诞辰谈论¶ 第 256c 页 T54-0256.png
大师善达僧正戒月等。遂具陈列。当月二十
一日。朝旨批降。依先定祖宗旧法。嘉祐编
敕绍兴新书。以僧在左。行下准在尚书祠
部。准都省批送下本部状。准都省批送下临
安府。都道正刘若谦等状为理会。今来肆赦
僧道立班序位事。后批十月十五日送礼部。
限五日看详申尚书省本部。寻行下太常寺。
看详去后。今据本寺申捡。准绍兴三年十一
月十四日都省批状指挥。承都省批送下礼
部。伏准都省。批送下临安府僧正惠通无碍
大师梵安等状。为整会国忌行香僧道立班
等事。后批送礼部勘当。申尚书省捡会。先准
都省批送下江州庐山东林太平兴龙禅寺住
持传西天法特赐宝觉圆通法济大师法道等
劄子。整会上件事理。后批送礼部勘当。申尚
书省本部寻捡会下项。僧史略今太宋每当
朝集。僧先道后。并立殿庭。僧东道西。间杂副
职。如过郊天。道左僧右。未知始起也。太常因
革礼。乾德元年宣德门肆赦故事。道左僧右。
嘉祐编敕条内。并该载僧道寺观。立文为次。
政和海行条内。并该载道僧观寺。立文为次。
并有正条。诸道士序位在僧之上。女冠子在
尼之上。绍兴海行条内。并该载僧道寺观。立
文为次。其道士序在僧之上。女冠子在尼之
上。勘会前条已删去不行。并取到太常寺。状
称今看详僧史略内称。每当朝集。僧先道后。
并立殿庭。僧东道西。间杂副职。并太常因
革礼宣德门肆赦故事。道左僧右。其前件事
各有文据。该载并合遵依。外所有僧道每遇
诞辰谈论¶ 第 257a 页 T54-0257.png
国忌行香。寻捡准嘉祐编敕并绍兴新书条
内。并该载僧道寺观。立文为次。今来法道理
会行香立班。本寺今勘当。欲比附嘉祐编敕
绍兴条内。以僧在左。更合取自朝廷指挥。申
部今参照嘉祐编敕并载僧道。其政和海行
即称道僧。及有道士序位在僧之上正条。缘
今来绍兴新书内却依旧法。以僧道立文。并
删去道士序位在僧之上正条不行。本部令
勘当。欲依太常寺勘当到事理施行。更合取
自朝廷指挥。已于今年四月初四日。缴连先
状并僧史略一策。具申都省。未奉指挥。今又
承批一僧梵安等状。整会上件事理。今勘
当欲依本部。已勘当事理施行。更合取自朝
廷指挥申尚书省。后批十四日送礼部。依条
施行。本寺今看详。临安府都正刘若谦等。叙
陈僧道立位合依上件。已降批状指挥施行。
所有肆赦立班。合依太常因革礼宣德门肆
赦故事。道在左僧在右。更合取自朝廷指挥。
伏乞省部更赐详指挥施行。申部本部今看
详。欲依大常寺申到事理施行。更合取自朝
廷指挥。申都省。后批十月二十一日送礼部。
依看详到事理施行。须至指挥。右差人郑彦。
仰告示道正刘若谦等。详此知委。仍取知委
文状连申。绍兴十三年十月 日。仍符军府。
行下僧司。除宣德门肆赦。外馀时立班并僧
在左讫。

佛者号天人师。称慈悲父。圣中至圣。道超千
圣之前。天中之天。德迈诸天之上。所以天尊
仰奉。释梵将迎。一佛化境之中三千界内。莫
诞辰谈论¶ 第 257b 页 T54-0257.png
不尊奉于佛者也。如天子巡幸于诸侯之国。
岂有列士之官不朝于万乘者也。正要分其
先后。理当辨白尊卑。苟知凡圣道殊。贵免金
铅同价。道术不逾于万里。佛心广化尘沙。当
取则于达士通人。勿固执于屋愚管见。而况
佛先道后。具载于群籍。佛圣道凡。今古之共
悉也。汝宜息妄归真舍邪投正。回心学佛。真
正修行。消除幻妄之缘。解脱轮回之苦。佛会
中常为善。伴菩提路。共结真修。高超世表而
出凡。契證真如而入圣。无以我慢自高。僻执
邪妄。而虚生浪死旷劫升沈。不能自救也。悲
哉。

绍兴朝旨改正僧道班列文字一集(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