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道俗立制¶
道俗立制¶ 第 234a 页
道俗立制¶ 第 241a 页


大宋僧史略卷中(咸平二年重更修理)

右街僧录通慧大师赞宁奉 敕撰


* 二十四道俗立制
* 二十五行香唱导
* 二十六赞呗之由
* 二十七僧寺纲紏
* 二十八立僧正(立尼正附)
* 二十九僧统
* 三十沙门都统
* 三十一左右街僧录
* 三十二僧主副员
* 三十三讲经论首座
* 三十四国师
* 三十五杂任职员
* 三十六僧主秩俸(尼附)
* 三十七管属僧尼(祠部牒附)
* 三十八僧道班立
* 三十九内道场(生日道场附)
* 四十僧籍弛张

* 道俗立制

佛法流行。随时制断合毗尼之绳紏。则案毗
尼。堪别法之处量须循别法。故佛诃比丘云。
巧避我制造种种过故。许同时立方毗尼。涅
槃后立未来教。以为律范所不围。篇科所不
载。则比附而求之也。以是篇聚之外别有僧
制焉。今时比丘或住一林居一院。皆和众立
条。约束行止。俾不罹于愆失也。晋道安法
师伤戒律之未全。痛威仪之多缺。故弥缝其
道俗立制¶ 第 241b 页 T54-0241.png
阙。埭堰其流。立三例以命章。使一时而生信。
一行香定座上讲。二六时礼忏。三布萨等法。
过踰此法者。则别立遮防。安弟子法遇讲化
于荆州。时有学徒饮酒。遇罚而不遣。安在
襄阳闻之。封小箠以寄遇。遇详师意。集众谕
之。令直日打遇二十扑。封箠却还。故习凿齿
与谢安书云。安能肃众。上之三例天下翕然
奉行也。又支遁立众僧集仪度。慧远立法社
节度。至于宣律师。立鸣钟轨度。分五众物仪。
章服仪归敬仪。此并附时傍教相次而出。凿
空开荒。则道安为僧制之始也。后魏世宗宣
武帝即位下诏曰。缁素既分。法律亦异。道教
彰于互显。禁劝各有所宜。其僧犯杀人。以上
罪依俗格断。馀犯悉付昭玄。以内律僧制判
(景明年中帝新撰之)时魏与梁通和。要贵多遣人。随使
交易。唯崔暹(字季伦)寄求佛经。梁祖缮写并幡花
赞呗送至馆。暹尝命沙门明藏著佛论而已
署名。其好佛法为若此也。先是僧尼猥滥暹
奏设科条篇沙门法上为昭玄都。以捡约之。
又南齐文宣王著僧制一卷。又梁祖造光宅
寺。诏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用为后范。观其
北魏南朝。俗施僧制。而皆婉约且不淫伤。由
轻法之网罗。有恶人之穿穴。脱漏而堕。不至
诛刑之上。其可得乎。为僧者苟未修行。但能
避刑宪。亦逍遥之上士也。

* 行香唱导

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原其周人尚
臭。冥合西域重香。佛出姬朝。远同符契矣。经
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垆。以达信心。
道俗立制¶ 第 241c 页 T54-0241.png
明日食时。佛即来至。故知香为信心之使也。
大遗教经曰。比丘欲食。先烧香呗赞之。又经
中。蛇呼比丘自说宿缘。令为忏悔。并将仙
提来取我行香。此方教法既行。经律散漫故。
安法师三例中。第一是行香定座上讲。斯乃
中夏行香之始也。后魏及江表皆重散香且
无沿革。至唐高宗朝。薛元起李义府奉敕为
太子斋行香。因礼奘三藏。又中宗设无遮斋。
诏五品以上行香。或用然香薰手。或将香粖
遍行。谓之行香。后不空三藏奏为高祖太宗
七圣忌辰设斋行香。敕旨宜依。寻因多故不
斋但行香而已。文宗朝中书崔蠡上疏云。国
忌设斋。百官行香。事无经据。伏请停废。敕
曰。崔蠡所奏遂遣讨寻本末。礼文令式曾不
该明。其两京天下州府国忌于寺观行香。今
后并宜停罢尝试论之。崔蠡言无经据者。蛇
之行香岂无经也。安公引教设仪。岂无据也。
敕云讨寻本末礼文令式曾不该明者。三代
之礼何尝言饭释子而行香耶。且令式唯是
历代沿革之法律。如代宗后之条格。岂标在
隋末唐初之令式乎。矧以礼出儒家。讵可将
释书为据。事因释氏。无宜用儒典为凭。就
体證之。方云合理。儒流不许。还引儒书。何异
狱讼之人召亲党而作證。若欲除废。其无辞
乎。夫孝子事祖考。唯善是从徇葬不益于生
生。固宜寝也。行香是荐于冥漠。知无不为
观。文宗薄于祖宗。宜其寄坐矣。或曰何必行
香为通。曰如周之尚臭燔柴血膋芗萧。言天
歆其臭也。天岂食血膋芗萧之气邪。由人尚
道俗立制¶ 第 242a 页 T54-0242.png
其臭故。以臭而事天也。若然者。佛教重香。宁
可夺乎。况百官行香代君也。百官事祖宗。亦
臣子也。苟欲废之。如忠孝何。宣宗即位再兴
斯道。大中五年。敕京城及外州府。国忌行香
并须清洁。不得携酒肉入寺烹炮。既失严恪
之心。颇乖追荐之道云。自此至于哀帝。行香
如旧。朱梁废唐。七庙方止。开平三年。大明节
百官入寺。行香祝寿。后还荐祖宗。行香于今
不绝。晋天福五年。窦贞固奏国忌宰臣跪炉
百官列座。今欲宰臣跪炉百官立班。行香后
饭僧百人。永为常式。宋大宗淳化三年。虞
部员外郎李宗讷奏国忌行香请宰臣已下行
香。后禁酒食表其精洁。

敕下御史台依行。

唱导者始则西域上座凡赴请。咒愿曰。二足
常安。四足亦安。一切时中皆吉祥等。以悦可
檀越之心也。舍利弗多辩才。曾作上座。赞导
颇佳。白衣大欢喜。此为表白之椎轮也。梁
高僧传论云。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一声也。
二辩也。三才也。四博也。非声则无以警众。非
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釆。非博则语
无依据。此其大体也。据寄归传中云。焚香胡
跪。叹佛相好。合是导师胡跪尔。或直声告或
诘曲声也。又西域凡觐国王。必有赞德之仪。
法流东夏。其任尤重。如见大官谒王者。须一
明练者通暄凉序情意赞风化。此亦唱导之
事也。齐竟陵王有导文。梁僧祐著齐主赞叹
缘记及诸色咒愿文。陈隋世高僧真观深善
斯道。有道文集焉。从唐至今。此法盛行于
道俗立制¶ 第 242b 页 T54-0242.png
代也。

* 赞呗之由

赞呗原始。案十诵律中。俱胝耳(即亿耳也)作三契声
以赞佛。其人善呗易了解。阿含中。善和罗
作善讽诵。令影胜大王象马不行。此土则康
僧会传泥洹赞呗。支谦制连句梵呗。又开士
法胜善阿毗昙心。别撰二百五偈以为要解。
号曰心。其颂声也撰象天乐。若灵籥自发仪
刑群品。触物有寄。一吟一咏状鸟步兽行也。
一弄一引类乎物情也。情与类迁。则声随九
变而成歌。气与数合。则五音协律而俱作。附
之金石。则百兽率舞。奏之管弦。则人神同感。
斯乃穷音声之妙会也。魏子建尝游鱼山而
感音。翻其曲折同合沙门之呗𠽋焉。南齐竟
陵王子良将经中偈契消息。调音曲尽其妙。
著赞梵呗偈文一卷。又帛法桥者尤善梵呗。
高僧传中其人颇多。此不具录。后赵石勒建
平年中。有神降于安邑厅事。讽咏经音。七日
方绝。僧有摹写为梵呗焉。或曰。梵呗之声此
何益也。通曰。一者佛道法乐也。此音韵虽哀
不伤。虽乐不淫。折中中和故为法乐也。二者
诸天鬼神闻皆欢喜故。三者诸佛常法。十方
刹土何莫由斯乐也。

* 僧寺纲紏

夫言寺者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既
用官司之名。无亏佛事之业。故子续其父。资
踰于师。此相嗣而接踪。当克勤而成事也。
案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译为知事。亦
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稽其佛世。饮光
道俗立制¶ 第 242c 页 T54-0242.png
统众于灵鹫。身子涖事于竹林。及沓婆摩罗
年甫十六已證应真。其后念身不牢固。请为
僧知事。指夜出光分僧卧具。故佛赞言。我
弟子为僧知房舍差。次请食沓婆摩罗子为
第一。如其赴请群集。谁合受第一水果饮食
等。佛言。以其年腊最高者为之。谓之上座。及
佛教东渐。汉魏之间。如网未设其纲。如舟未
下其碇。殆姚秦之世。出家者十室而半。罗什
入关。赢粮裹足。而至者三千。秦主敕选道[(丰*力)/石]
法师为僧正。慧远为悦众。法钦慧斌掌僧录。
给车舆吏力。僧正秩同侍中。馀则差降。此土
立僧官。秦[(丰*力)/石]为始也。

* 立僧正

僧曹创立净众曰。齐所树官方终循佛教。所
言僧正者何。正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
云也。盖以比丘无法。如马无辔勒。牛无贯绳。
渐染俗风。将乖雅则。故设有德望者。以法而
绳之。令归于正。故曰僧正也。此伪秦僧[(丰*力)/石]为
始也(或曰道䂮)东晋迁都。蔑闻此职。至宋世乃立
沙门都。又以尼宝贤为僧正。文帝孝武皆崇
重之。次有号法主者。如释道猷。生公之弟子
也。文帝问慧观曰。顿悟义谁习之。答曰。道
猷。遂召入。至孝武即位。敕住新安寺。为镇寺
法主。又敕法瑗。为湘宫寺法主。详其各寺同
名。疑非统正之任。又升明中。以法持为僧正。
大明中。以道温为都邑僧正。永明中。敕长干
寺玄畅同法献为僧主。分任南北两岸。畅后
被敕往三吴。使紏绳二众。齐末以法悦为僧
主。住正觉寺。梁祖归心佛教深入玄枢。慎选
道俗立制¶ 第 243a 页 T54-0243.png
德人。以充僧首。则法超为都邑僧正。普通六
年。敕法云为大僧正。吏力备足。又慧令亦充
此职焉(大字异耳)所云僧主者。犹僧官也。盖偏地
小正小统之名也。如阇那崛多。此言志德。北
印度人周朝谯王宇文俭镇蜀。请以同行。至
彼任益州僧主。住龙渊寺焉。南朝慧基姓偶
钱塘人。依求那三藏于蔡州受戒。后化行越
土。寻敕为僧主。掌任十城。东土僧主之始也
(东土即吴会之间也)历观诸朝。多是诸侯立僧正也。梁虽
大国。亦用此名。但加大字以别之。今天下
每州置一员。择德行才能者充之。不然则阙
矣。

** 尼正附

北朝立制多是附僧。南土新规别行尼正。宋
太始二年。敕尼宝贤为尼僧正。又以法净为
京邑尼都维那。此则承乏之渐。梁陈隋唐少
闻其事。偏霸之国往往闻有尼统尼正之名
焉。

* 僧统

帝王奄宅寰区。必革人视听。或更其礼乐。或
变以官司。互纳言作尚书。以太蔚代司马。何
常之有。以此为初。秦制关中。立僧正为宗首。
魏尊北土。改僧统领缁徒。虽发新题。亦提
旧职后魏皇始中。赵郡沙门法果戒行精至。
开演法籍。太祖徵为沙门统。言多允惬供施
甚厚。太宗崇信弥加于前。永兴中。前后授辅
国宜城子忠信侯又安城公。皆固让之。俗官
加僧。初闻于此。帝幸其居。嫌其门狭不容舆
辇。更广大之。年八十馀卒。帝三临其丧。追赠
道俗立制¶ 第 243b 页 T54-0243.png
老寿将军赵郡胡灵公(今赠老寿将军。皆出此时之敕。知前辅国必是将军。
胡灵二字谥也)初法果年十四始出家。有子曰猛。诏令
袭果所加爵。沙门统之官自法果始也。复有
罽宾沙门师贤。本是王种。东游凉土。又来京
下。值罢佛法。权假医术。而守道不改。于重
兴日即为沙门。同辈五人。魏帝亲为下发。诏
贤为僧统。僧统之官自师贤始也。隋兴佛道。
变革周风。召僧猛住大兴善寺。为隋国大统。
猛姓段泾阳人也。讲般若十地等(隋以大字为珠异也)
号圣沙弥者。初在洛任国僧都(都即沙门都也)。后召入
邺。绥缉有功。转为国统(一国之僧统也)宋沿唐制。废
统立录(惟宫人出家敕补尼录尼统。有至十字师名。比两国邑号者甚众)

* 沙门都统

魏主移都。仍从元姓虏家所服悉变华章。又
于竺梵之门多事改迁之作。孝文帝一日下
诏曰。门下近得录公等表。知早定沙门都统。
比考德选贤。寤寐勤心。继佛之任。莫知谁寄。
或有道高年尊。理无萦纡。或有器识冲邈高
揖尘务。今以思远寺主法师僧显。可敕为沙
门都统。详究魏文帝敕昙曜为沙门都统。乃
自曜公始也。曜即帝礼为师。号昭玄沙门都
统。欣佛法重兴。彫石造像。译净土三昧经
并付法藏传等。是此师也。齐则以法上为昭
玄统。法顺为沙门都。然都者虽总辖之名
(九官曹多以都字为其总摄也)而降统一等也。又乌苌国僧那提
黎耶舍隋言尊称。先于齐国亦为昭玄统也。
高齐之世何统与都多耶。答曰。时置十员。一
统一都为正为副故多也。大隋受命亦用统
名。始以昙延为沙门大昭玄统(别加大字)次则灵藏
道俗立制¶ 第 243c 页 T54-0243.png
法师为大兴善寺主。寻署昭玄都。唐穆宗元
和元年闰正月。以龙兴寺僧惟英充翰林待
诏兼两街僧统。英通结中外。假卜筮惑人故
有是命。寻以非宜罢之。自尔朱梁后唐晋汉
周洎今大宋。皆用录而无统矣。偏霸诸道或
有私署。如吴越以令因为僧统。后则继有避
僣差也。寻降称僧正。其僣伪诸国皆自号僧
录焉。

* 左右街僧录(左右街自起置功德使所属。及置僧录。还用左右街也僧置录以录
之。功德又各辖焉)

自唐有天下。初则佛法萎迟。盖李教勃兴。物
无两大故也。传奕上疏条释氏之愆。神尧不
无其惑。次巡幸东洛。太宗诏令僧尼班于道
后。高宗御极议欲令拜君亲。则天归心释门。
还令僧班道上。中睿之世微更发挥。玄宗之
朝一往崇道。僧寺止立三纲而已。昭玄统正
革而不沿。僧务官方沈而弗举。道宣律师被
敕为西明寺上座。即其例也。至文宗开成中。
始立左右街僧录。寻其人即端甫法师也。俗
姓赵。德宗召入禁中。与儒道论议。赐紫方袍。
令侍太子于东朝。顺宗重之。若兄弟相与卧
起。恩礼特深。宪宗数辛其院。待之若宾友。掌
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标表净众一十年。即
元和中也。由此观之。僧录之起自端甫也。甫
公文宗开成中卒。开成后则云端为僧录也。
端公奉敕旨。欲芟夷释氏。先下诏曰。有佛
教来。自古迄今。兴废有何徵。应仰两街僧录
与诸三学僧。录其事目进上成推法宝大
师玄畅。序述编次。畅遂撰三宝五运图。明佛
道俗立制¶ 第 244a 页 T54-0244.png
法传行年代。若费长房开皇三宝录同也。次
则宣宗朝。灵晏辩章为僧录。同奏请千钵大
教王经入藏(章晏二公受僧录见五运图)大中八年。诏修废总
持寺。敕三教首座辩章。专勾当修寺。护军中
尉骠骑王元宥。宣章公由首座充左街僧录。
次净光大师僧彻充右街僧录。懿宗咸通十
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两街僧道赴麟
德殿讲论。右街僧录彦楚赐明彻大师。左街
僧录清兰赐慧照大师。僖宗朝则有觉晖为
僧录焉。中和巢𡨥犯阙时。僧录云皓与道门
威仪杜光庭执香垆案等。随驾苍黄穿袜行。
至武功脚皆创疼。及收复京师。随回方署录
职。莫知于时。僧道引驾仪式持香案何耶。所
言录者。有晋宋录。录其经法傍教传翻译人
物等事。故魏诏曰。近得录公等表。录公乃是
僧曹总录。犹言录事也。伪秦始立僧正。则以
法钦慧斌二人掌僧录也。有唐变态正乃错
诸录则用矣。盖礼乐自天子出也。时既所高
物无我竞。任使魏统如草。秦正若林。皆归唐
录区宇中矣。譬若尚贤尚齿。属尚贤之代。齿
何用乎。尚白尚青。当尚白之君。青勿先也。

* 僧主副员

姚秦立正也。虽无副正之名。而有贰车之意。
故用慧远为悦众。钦斌二公掌录。斯乃阶级
分曹同成僧务。而不显言副正二字。及魏世
更名僧统。以为正员。署沙门都。以分副翼。则
都维那是也。故孝文帝诏云。副仪贰事缁素
攸同。顷因曜统独济。遂废斯任(知昙曜前曾立副职)今欲
毗德赞善。固须其人。皇舅寺法师僧义。行恭
道俗立制¶ 第 244b 页 T54-0244.png
神畅。温聪谨正。业懋道优。用膺副翼。可充都
维那以光贤徒。乃知魏以悦众为副。例知姚
秦世慧远为副也。若尔者。后魏亦用秦制。而
僧传不指。盖不明练辞义耳。又于时各寺别
立三官。寺之都维那莫有相滥乎。答此有二
不滥。一敕署令于昭玄僧统不为副。二自带
昭玄下都维那。岂同寺之悦众耶。南朝宋孝
武帝重慧璩。璩曾对帝唱导于斋会中嚫璩
一万敕为京邑都维那。此以京邑二字简异
也。江左立正。而有立副者。有不立者。及隋一
统。还准北朝用统为正。以都为副。至唐元和
长庆间。始立僧录。录左右街僧。亦无贰职。次
有三教首座。昭宗乾宁中。改首座为副僧录。
得觉晖焉。副录自晖公始也。朱梁后唐晋汉
周或置或省。出没不定。今大宋太平兴国六
年。敕立右街副僧录。知右街教门事焉。

* 讲经论首座

首座之名即上座也。居席之端。处僧之上。故
曰也。寻唐世敕辩章检校修寺。宣宗赏其功
署三教首座。元和中端甫止称三教谈论。盖
以帝王诞节。偶属徵呼。登内殿而赞扬。对异
宗而商搉。故标三教之字。未必该通六籍博
综二篇。通本教之诸科。控群贤而杰出而脱。
或遍善他宗。原精我教对王臣而无畏。挫执
滞而有功。膺于此名则无愧色矣。次后经论
之学或置首座。三教首座则辩章为始也。朱
梁洎周。或除或立。悉谓随时。今大宋有讲经
讲论首座。乃僧录之外别立耳。

* 国师
道俗立制¶ 第 244c 页 T54-0244.png

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内外攸同。正邪俱有。昔
尼犍子信婆罗门法。国王封为国师。内则学
通三藏。兼达五明。举国归依。乃彰斯号。声
教东渐。唯北齐有高僧法常。初演毗尼。有声
邺下。后讲涅槃。并受禅数。齐王崇为国师。国
师之号自常公始也。殆陈隋之代。有天台知
顗禅师。为陈宣隋炀菩萨戒师。故时号国师
(即无封署)至则天朝。神秀领徒荆州。召入京师。中
睿玄四朝皆号为国师。后有禅门慧忠。肃代
之时。入宫禁中。说禅观法。亦号国师。元和
中。敕署知玄。曰悟达国师。若偏霸之国。则蜀
后主赐右街僧录光业。为祐圣国师。吴越称
德韶为国师。江南唐国署文遂为国大导师
也(导师之名而含二义。若法华经中。商人白导师。言此即引路指述也。若唱导之师。此即表白也。故宋
衡阳王镇江陵。因斋会无有导师。请昙光为导。及明帝设会。见光唱导称善。敕赐三衣瓶钵焉)。

* 杂任职员

寺之设也三纲立焉。若网罟之巨纲提之则
正。故云也。梵语摩摩帝悉替那羯磨那陀。华
言言寺主上座悦众也。详其寺主起乎东汉
白马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
之名。而有知事之者。至东晋以来。此职方盛。
故侯景言。以萧衍老翁作太平寺主也。后周
则有陟岵寺主。自敕封署。隋有大兴善寺主。
唐太平公主奏胡僧慧范为圣善寺主。仍加
三品封公爵。则天以薛怀义为白马寺主。尽
由敕补。自馀诸道三年一代耳。夫上座者有
三种焉。集异足毗昙云。一生年为耆年。二
世俗财名与贵族(如节度使刘綐。出家物赐夏腊)三先受戒及先
證果(此名最胜)古今立此位。皆取其年德。干局者
道俗立制¶ 第 245a 页 T54-0245.png
充之。高僧传多云。被敕为某寺上座是也。道
宣敕为西明寺上座。列寺主维那之上。五运
图中敕补者继有之。都维那者。寄归传云。华
梵兼举也。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略梵语。删
去羯磨陀三字也。魏孝文以皇舅寺僧义法
师为京邑都维那。则敕补也。是乃昭玄都维
那耳。今寺中立者。如玄畅敕为总持寺维那
是地。次典座者。谓典主床座。凡事举座。一色
以摄之。乃通典杂事也。或立直岁则直一年。
或直月直半月。直日皆悦众也。随方立之。都
谓之三纲。杂任其僧纲也。唐初数叶不立僧
主。各寺设此三官而已。至元和长庆间。立
左右街僧录。总录僧尼。或有事则先白录
司。后报官方也。朱梁后唐晋汉周今大宋皆
循曩制矣。又宋齐之世曾立法主一员。故道
猷敕为新安寺镇寺法主。法瑗为湘宫寺法
主。至唐末多立。受依止阇梨一员。亦称法主。
今朝秉律员。位最高者号宗主亦同也。依止
阇梨或当敕补者。盖道俗之间。有争不分曲
直。告其剖断令人息争。故号之也。周隋之际。
有法导专精律范。北齐主既敬法门。五众斯
盛。有犯律者。令遵理之。敕为断事沙门。时有
青齐僧讼。敕令断之。繁争自弭。至隋诏住大
兴善寺。断事之名遵统为始(后升为统)隋日严寺释
彦琮著僧官论。必广明僧职。求本未获耳。

* 僧主秩俸

僧之少欲本合辞荣。佛之轨仪止令分卫。其
如若无尊大禦下诚难。或契宿因冥招檀信。
此又别时之意也。故那烂陀寺有学通诸部
道俗立制¶ 第 245b 页 T54-0245.png
者。出入象乘斋食官供。此方道宠日受黄金
等。自姚秦命僧[(丰*力)/石]为僧正。秩同侍中。此则
公给食俸之始也。洎魏孝文下。岁施道人应
统帛。诏云。应统仰绍前哲。继轨道门。徵伫玄
范。冲猷是托。今既让俗名。理宜别供。可取八
解之义。岁施帛八百匹。准四辈之贶。随四时
而给。又修善之本实依力命。施食之因内典
所美。可依朝官上秩当月而施。至于身后犹
斋僧。资荐僧官得时。在孝文之世也。唐代宗
令度支具廪给内道场僧。又唐祠部格道士
通二篇。给田三十亩。僧通经业。准上给田
也。

论曰。西域饮光粪衣紏众。北齐上统布服临
官。或尚道情则凡愚者不畏。或多豪富则忌
剋者所谋。吏力岂得不无俸财。可宜多畜。盗
憎民恶。负乘怀璧。立加害己。又损法门。子
曰。与其奢也宁俭。宜以道德悦服于人可矣。

** 尼附

东晋何充始舍宅为寺。安尼其间。不无神异
义解道明之者雄飞杰出矣。宋宝贤为京邑
尼僧正。文帝四事供养。孝武月给钱一万。尼
正之俸宝贤始也。

* 管属僧尼

教传东汉时。历魏朝信向未臻。伽蓝全少。僧
既有数。事亦无多。乃反前言。则须关白。关
白何所还。在鸿胪寺焉。故知沙门始隶鸿胪
也。西晋无说。后魏有云。初立监福曹以统摄
僧伍。寻更为昭玄寺也。故隋百官志曰。昭
玄寺掌佛教。署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
道俗立制¶ 第 245c 页 T54-0245.png
人。置功曹主簿员。以管诸州郡县沙门矣。后
复改崇玄署焉。梁僧祐云。如今同文寺也。因
疑齐梁之世曾立同文寺以主僧务。未见其
文。于时带司呼官故曰昭玄大统。至唐初窈
无此谓。僧尼皆隶司宾。案会要云。则天延载
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隶祠部。不须
属司宾。知天后前系司宾也。此乃隶祠部之
始也。义取其善攘恶福解灾之谓也。玄宗开
元十四年。中书门下奏僧尼。割属鸿胪寺。从
之一十五年正月。敕僧尼令祠部捡挍。道士
女冠隶宗正寺。盖以李宗入皇籍也。宪宗元
和二年二月。诏僧尼道士。全隶左右街功德
使。自是司封祠部不复关奏。会要曰。大历十
四年。敕内外功德使。并宜停罢。若然者。代宗
朝早置功德使。但内外与左右街异耳。元和
中并司封祠部。而置左右街功德使。由吐突
承璀累立军功故有此授。僧道属焉。宝历中。
护军中尉刘规亦充此使。至会昌五年。废寺
像。敕僧尼不宜隶祠部。于时中书门下奏云。
奉宣僧尼不隶祠部。合属主客为仗。令鸿胪
寺收管。宜分折奏来者。天下僧尼国朝以来
并隶鸿胪寺。至天宝二年。隶祠部(与延载时不同)
等据大唐六典。祠部掌天地宗庙大祀。与僧
事殊不相当。又可务根本。合归尚书省。隶鸿
胪寺。未为允当。又六典主客掌朝贡之国七
十馀蕃。五天笠国并在数内。释氏出自天笠。
今陛下以其非中国之数。已有釐革僧尼名
籍。便令系主客不隶祠部及鸿胪寺。从之六
年五月。制僧尼依前令两街功德使收管。不
道俗立制¶ 第 246a 页 T54-0246.png
要系主客。其所度僧仍令祠部给牒。宣宗重
阐佛宗。所度僧尼还属左右街功德使。故杨
钦义充左街功德使。宣使之捕道士赵归真。
昭宗朝宰臣崔某奏诛宦官。内诸司使一切
停罢皆归省寺。功德使宰执带之。梁革唐命。
道士不入宗正。僧尼还系祠部。梁末帝龙德
元年。禁天下私度僧尼。有愿出家。勒入京比
试后祠部上请焉。后唐无闻。晋以扬光远为
天下功德使。自维青不轨之后。不置此使矣。
至今大宋。僧道并隶功德使。出家乞度。策试
经业。则功德使关祠部出牒。系于二曹矣。

论曰。鸿胪寺之任礼四夷远人也。教法初来。
须就斯寺。虽兴白马。终隶此司。古云僧尼
系鸿胪寺者是也。及乎尝蒟酱以言美。服皮
靴而稍佳。则曰四海一家。王者无外。故后魏
置监福曹焉昭玄寺焉崇玄署焉。设官布局
以摄僧尼。蒟酱而以生我土。皮靴而认作华
装。故唐朝勒归祠部。既而因事釐革逐朝废
兴故。立功德使以总之。中宗时以沙门廓清
为修功德使。官至殿中监。土突军容军功莫
赏。朝廷议以功德使荣之。非谓专其僧道也。
于时尚书省司封先属其中。由是不出中官。
洎唐末行袁绍之诛。职归宰执。皇朝盛重此
职。亦僧道之幸事也。

** 祠部牒附

尝闻僧视其官则五品。然未见令式史传明
载。且信相传(又曾见僧五品非官品也)据其诵经合格。就试
得通。此僧选也。剃发被袈裟。此释褐也。敕授
形俱无作戒法。此官位也。讲三藏教。充如来
道俗立制¶ 第 246b 页 T54-0246.png
使也。化导内外众。使背恶向善。理民也。为国
行道。保民无灾。为之课最也。苟弗比其阶品
视其职官。其可得乎将来法门君子对[改-己+易]。帝
王请降明敕。许比某官某品。像末之时为美
事之端。自我之力不其善乎。若夫稽其乡贯。
则南朝有之(见高僧传)唯为搜扬便生名籍。系之限
局。必有凭由。凭由之来即祠部牒也。案续会
要。天宝六年五月。制僧尼。依前两街功德
使收管。不要更隶主客。其所度僧尼仍令祠
部给牒(唐祠部牒皆绫素锦素钿轴盖纶诰也。非官何谓)给牒自玄宗朝始
也。及德宗建中中。敕天下僧尼。身死还俗者。
当日仰三纲。于本县陈牒。每月申州附朝。集
使申省。并符诰同送者。注毁其京城即于祠
部陈牒纳告(告身即戒牒也)

* 僧道班位

佛法通行。朝代更历。未全鼎成。则置而勿论。
及动时君。则入宫见妒。加以僧乘时而炫曜。
法因事而仳离。乃与玄门抗衡角力。因有诤
故遂结朋党。由朋党故遂生爱憎焉。经中不
许亲近国王大臣王子等。又云。我法付嘱王
臣者何。若以倚傍力轮。苟不亲近。而可得乎。
若以招致殃咎。苟欲荣身。其可免乎。观其末
代。垢重情移。奉身而已。罕闻为教而观近国
王大臣也。脱或唯居兰若。不履朝门。谁强
召呼。谁分著定。则何班位之有。然以但思独
善。专事杜多。则王侯何以委知。大力曷能扶
翼。故须分其表位厕其班行。去取二情各有
意致。昔者教之东演也。汉魏之世或曰渺茫。
晋宋以来颇闻烜赫。若其玄玄之道老氏之
道俗立制¶ 第 246c 页 T54-0246.png
风。于汉魏时。存亡而已。何其知邪。如马迁
作史。将老子与韩非共传。可非汉代未崇重
之乎。夫立传同科。权其趣类相齐。则史官
列而偶出也。是知伯阳之道前汉未光。东汉
桓帝方遣中官。醮祀祈福。魏黄初三年。下
敕曰。告豫州剌史。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不
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汉桓帝不师圣法。
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此
祠之兴由桓帝也。武皇帝以老子贤人不毁
其道。朕亦以此亭当路。往来者辄往瞻视。而
楼屋倾顿傥能压人。故令修整。昨过视之。殊
整顿矣。恐小人谓此为神。妄往祷祀犯乎常
禁。宜宣告吏民咸使闻知。由是观之。汉魏之
间。未露锋颖至唐有羊角之现。厥道攸兴。认
作祖宗。册为帝号。此君谓为雄。谁敢不雄。若
史迁在唐作传。必改为帝纪也。以仲尼同传
犹谓鸿毛不敌钧石也。岂得韩非妄参厕邪。
汉魏之人览马史者。岂惊骇乎。惊骇不伦者。
近世之情也。然则物随党别。事逐时移。预
三恪者。不免旧讹。有万邦者。岂无新意。朱梁
革命。敕改亳州太清宫。为老子庙。盖由帝
代无定爱憎不同。释氏虽西来客教。自晋宋
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大隋。僧班皆在黄冠
之上。梁武舍道不齿玄门。黄冠之徒固难争
长。唐贞观十一年。驾幸洛阳。道士先有与僧
论者。闻之于太宗。乃下诏曰。今鼎祚克昌。既
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
解张阐兹玄化。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
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上。庶敦反本之俗。
道俗立制¶ 第 247a 页 T54-0247.png
畅于九有。贻诸万叶。时京邑智宝上表陈谏
不听。自此僧班在下矣。至十五年。帝幸弘福
寺。赐大德五人座曰。朕宗李在先。大德大应
恨恨。以宗先故。朕见修功德。不曾别造道观。
皆崇寺宇也。如此宣慰。诸僧心皆喜跃。及高
宗朝。有直东台舍人凭神德上表。请仍旧僧
尼在道士前。并依前不拜父母。辞繁不录。则
天天授二年四月。诏令释教在道门之上。僧
尼处道士女冠之前。睿宗景云元年二月。诏
以释典玄宗理均迹异。拯人救俗。教别功齐。
自今每缘法事集会。僧尼道士女冠宜行并
(此不分前后齐行东西也)

论曰。周武轻弃我教。若锱铢尔。尝御正殿。量
述三教。以儒居先。佛教居后。道教最上。由出
于无名之前也。近见沈公著聱书云。唯闻二
教。不闻释氏。此皆侮圣人一言为阿鼻之种
也。故拓跋虎入冥。具见周武受对。并寄言隋
天子。为我拔苦。文帝乃募天下出钱。营福以
救荐之。且如佛无我。所遭伤毁而无报复。盖
以将欲残害于彼。必先烧热于心。心为苦因。
身婴恶报。自作自受。可不畏乎。昔坑孝绪著
七录中。以佛教为外篇。一戒律。二禅定。三智
慧。四疑似。五论记。因目佛理为方外之篇。号
方外教。自孝绪始也。所言方外者。同庄老也。
域中之教拘絷所不及也。请以智眼照其浅
深。则内外上下自区别矣。如无智眼。以玉石
俱焚。薰莸共器。知复奈何。缅思后周摧灭遇
隋复兴。方谓炽然。寻又微矣。唐宗老氏。释教
逶迟。或抑拜君亲。或分班上下。良以有为之
道俗立制¶ 第 247b 页 T54-0247.png
法何免四相迁移。譬如火焉。火中寒暑乃退。
兴久必替。替极还兴。兴替相寻。未始有极。景
云中。令僧班在西。道班在东。齐行并进。朱梁
之世。又移厥位。今大宋每当朝集。僧先道后。
并立殿廷。僧东道西。间杂副职。若遇郊天。则
道左僧右。未知始起也。

* 内道场

内道场起于后魏。而得名在乎隋朝何邪。炀
帝以我为古。变革事多。改僧寺为道场。改道
观为方坛。若内中僧事。则谓之内道场也。今
朝兹福等殿安佛像经藏。立刹声钟。呼为内寺
是也。魏大武皇帝始光二年。立至神道场。神
麚四年。敕州镇悉立道场。盖帝王生此日也
(寻文。是生日权建法会耳)后天元大成元年春正月。诏曰。隆
建玄风。三宝尊重。宜修阐法化。广理可归崇。
其旧沙门中德行清高者七人。在政武殿西。
安置行道。此内道场之始也。南朝或以尼在
内中持课。又寿光殿中群僧法集。或充学士。
或号讲员。或注解经文。或敷扬禅要。凡存
禁中并内道场也。唐则天令大德僧法处一
慧俨行感宣政等在内道场念诵。以薜怀义
参杂其间。则天又于洛京大内置内道场。中
宗睿宗此制无改。代宗初喜祠祀。未重释氏。
而宰臣元载杜鸿渐王缙皆归向佛僧(王缙造宝应寺)
代宗尝问福业报应事。元载因而启奏。由是
信之过甚。常令僧百馀人于宫中陈佛像经
教念诵。谓之内道场。供养甚贵。出入乘厩马。
度支具廪给。每西蕃入𡨥。必令群僧讲诵仁
王经。以攘𡨥虏。幸其退则加其锡赉。不空三
道俗立制¶ 第 247c 页 T54-0247.png
藏官至卿监封国公。通籍禁中。又诏天下官
吏。不得箠拽僧尼。又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
于兰盆。饰以金翠。设高祖七庙神座。各书神
号识之迎。出内陈于寺观。引道繁盛。岁以为
常。至建中中。德宗敕广德永泰以来。聚僧于
禁中。严设道场。并令彻去。遣出僧众云。顺宗
朝以端甫掌内殿法仪。亦是此任。宪宗穆宗
文宗并端甫掌内殿法事也。文宗大和九年
四月二十六日。敕停内长生殿道场。武宗初
年。以生日德阳节。却置内长生殿道场。及设
内斋。僧道献寿。后与道士赵归真惑乱。切齿
求僧之过。至会昌四年。诏停内斋及内道场。
恶意萌于此矣。

** 生日道场附

生日为节名。自唐玄宗始也。魏太武帝始光
二年立道场。至神麚四年。敕州镇悉立道场。
庆帝生日。始光中是帝自崇福之始也。神麚
中是臣下奉祝帝寿之始也。自尔以来。臣下
吉祝必营斋转经。谓之生辰节道场。于今盛
行焉。

* 僧籍弛张

夫得果之人且无限剂。出家之士岂有司存。
既来文物之朝。须设紏绳之任。其有见优闲
而竞入惧徭役以奔来。辄尔冒名实非高士。
僧之内律岂能御其风牛佚马邪。故设僧局
以绾之。立名籍以纪之。周隋之世。无得而知。
唐来主张方闻附丽。文宗大和四年正月。祠
部请天下僧尼冒名非正度者。具名申省。各
给省牒。以凭入籍时入申名者。计七十万。
道俗立制¶ 第 248a 页 T54-0248.png
造帐入籍。自大和五年始也。若然者。前岂无
籍帐邪。监福曹昭玄寺崇玄署。将何统断僧
务乎。对曰。勘造僧帐。体度不同。或逐寺总
知。或随州别录。或单名转数。或纳牒改添。故
不同也。然则出时君之好恶。乃入籍之解张。
今大宋用周显德条贯。三年一造。著于律令
也。
大宋僧史略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