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道俗立制¶ 第 234a 页
道俗立制¶ 第 241a 页
大宋僧史略卷中(咸平二年重更修理)
右街僧录通慧大师赞宁奉 敕撰
* 二十四道俗立制
* 二十五行香唱导
* 二十六赞呗之由
* 二十七僧寺纲紏
* 二十八立僧正(立尼正附)
* 二十九僧统
* 三十沙门都统
* 三十一左右街僧录
* 三十二僧主副员
* 三十三讲经论首座
* 三十四国师
* 三十五杂任职员
* 三十六僧主秩俸(尼附)
* 三十七管属僧尼(祠部牒附)
* 三十八僧道班立
* 三十九内道场(生日道场附)
* 四十僧籍弛张
* 道俗立制
佛法流行。随时制断合毗尼之绳紏。则案毗
尼。堪别法之处量须循别法。故佛诃比丘云。
巧避我制造种种过故。许同时立方毗尼。涅
槃后立未来教。以为律范所不围。篇科所不
载。则比附而求之也。以是篇聚之外别有僧
制焉。今时比丘或住一林居一院。皆和众立
条。约束行止。俾不罹于愆失也。晋道安法
师伤戒律之未全。痛威仪之多缺。故弥缝其
道俗立制¶ 第 241b 页 T54-0241.png

一行香定座上讲。二六时礼忏。三布萨等法。
过踰此法者。则别立遮防。安弟子法遇讲化
于荆州。时有学徒饮酒。遇罚而不遣。安在
襄阳闻之。封小箠以寄遇。遇详师意。集众谕
之。令直日打遇二十扑。封箠却还。故习凿齿
与谢安书云。安能肃众。上之三例天下翕然
奉行也。又支遁立众僧集仪度。慧远立法社
节度。至于宣律师。立鸣钟轨度。分五众物仪。
章服仪归敬仪。此并附时傍教相次而出。凿
空开荒。则道安为僧制之始也。后魏世宗宣
武帝即位下诏曰。缁素既分。法律亦异。道教
彰于互显。禁劝各有所宜。其僧犯杀人。以上
罪依俗格断。馀犯悉付昭玄。以内律僧制判
之(景明年中帝新撰之)时魏与梁通和。要贵多遣人。随使
交易。唯崔暹(字季伦)寄求佛经。梁祖缮写并幡花
赞呗送至馆。暹尝命沙门明藏著佛论而已
署名。其好佛法为若此也。先是僧尼猥滥暹
奏设科条篇沙门法上为昭玄都。以捡约之。
又南齐文宣王著僧制一卷。又梁祖造光宅
寺。诏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用为后范。观其
北魏南朝。俗施僧制。而皆婉约且不淫伤。由
轻法之网罗。有恶人之穿穴。脱漏而堕。不至
诛刑之上。其可得乎。为僧者苟未修行。但能
避刑宪。亦逍遥之上士也。
* 行香唱导
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原其周人尚
臭。冥合西域重香。佛出姬朝。远同符契矣。经
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垆。以达信心。
道俗立制¶ 第 241c 页 T54-0241.png

大遗教经曰。比丘欲食。先烧香呗赞之。又经
中。蛇呼比丘自说宿缘。令为忏悔。并将仙
提来取我行香。此方教法既行。经律散漫故。
安法师三例中。第一是行香定座上讲。斯乃
中夏行香之始也。后魏及江表皆重散香且
无沿革。至唐高宗朝。薛元起李义府奉敕为
太子斋行香。因礼奘三藏。又中宗设无遮斋。
诏五品以上行香。或用然香薰手。或将香粖
遍行。谓之行香。后不空三藏奏为高祖太宗
七圣忌辰设斋行香。敕旨宜依。寻因多故不
斋但行香而已。文宗朝中书崔蠡上疏云。国
忌设斋。百官行香。事无经据。伏请停废。敕
曰。崔蠡所奏遂遣讨寻本末。礼文令式曾不
该明。其两京天下州府国忌于寺观行香。今
后并宜停罢尝试论之。崔蠡言无经据者。蛇
之行香岂无经也。安公引教设仪。岂无据也。
敕云讨寻本末礼文令式曾不该明者。三代
之礼何尝言饭释子而行香耶。且令式唯是
历代沿革之法律。如代宗后之条格。岂标在
隋末唐初之令式乎。矧以礼出儒家。讵可将
释书为据。事因释氏。无宜用儒典为凭。就
体證之。方云合理。儒流不许。还引儒书。何异
狱讼之人召亲党而作證。若欲除废。其无辞
乎。夫孝子事祖考。唯善是从徇葬不益于生
生。固宜寝也。行香是荐于冥漠。知无不为
观。文宗薄于祖宗。宜其寄坐矣。或曰何必行
香为通。曰如周之尚臭燔柴血膋芗萧。言天
歆其臭也。天岂食血膋芗萧之气邪。由人尚
道俗立制¶ 第 242a 页 T54-0242.png

可夺乎。况百官行香代君也。百官事祖宗。亦
臣子也。苟欲废之。如忠孝何。宣宗即位再兴
斯道。大中五年。敕京城及外州府。国忌行香
并须清洁。不得携酒肉入寺烹炮。既失严恪
之心。颇乖追荐之道云。自此至于哀帝。行香
如旧。朱梁废唐。七庙方止。开平三年。大明节
百官入寺。行香祝寿。后还荐祖宗。行香于今
不绝。晋天福五年。窦贞固奏国忌宰臣跪炉
百官列座。今欲宰臣跪炉百官立班。行香后
饭僧百人。永为常式。宋大宗淳化三年。虞
部员外郎李宗讷奏国忌行香请宰臣已下行
香。后禁酒食表其精洁。
敕下御史台依行。
唱导者始则西域上座凡赴请。咒愿曰。二足
常安。四足亦安。一切时中皆吉祥等。以悦可
檀越之心也。舍利弗多辩才。曾作上座。赞导
颇佳。白衣大欢喜。此为表白之椎轮也。梁
高僧传论云。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一声也。
二辩也。三才也。四博也。非声则无以警众。非
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釆。非博则语
无依据。此其大体也。据寄归传中云。焚香胡
跪。叹佛相好。合是导师胡跪尔。或直声告或
诘曲声也。又西域凡觐国王。必有赞德之仪。
法流东夏。其任尤重。如见大官谒王者。须一
明练者通暄凉序情意赞风化。此亦唱导之
事也。齐竟陵王有导文。梁僧祐著齐主赞叹
缘记及诸色咒愿文。陈隋世高僧真观深善
斯道。有道文集焉。从唐至今。此法盛行于
道俗立制¶ 第 242b 页 T54-0242.png

* 赞呗之由
赞呗原始。案十诵律中。俱胝耳(即亿耳也)作三契声
以赞佛。其人善呗易了解。阿含中。善和罗
作善讽诵。令影胜大王象马不行。此土则康
僧会传泥洹赞呗。支谦制连句梵呗。又开士
法胜善阿毗昙心。别撰二百五偈以为要解。
号曰心。其颂声也撰象天乐。若灵籥自发仪
刑群品。触物有寄。一吟一咏状鸟步兽行也。
一弄一引类乎物情也。情与类迁。则声随九
变而成歌。气与数合。则五音协律而俱作。附
之金石。则百兽率舞。奏之管弦。则人神同感。
斯乃穷音声之妙会也。魏子建尝游鱼山而
感音。翻其曲折同合沙门之呗𠽋焉。南齐竟
陵王子良将经中偈契消息。调音曲尽其妙。
著赞梵呗偈文一卷。又帛法桥者尤善梵呗。
高僧传中其人颇多。此不具录。后赵石勒建
平年中。有神降于安邑厅事。讽咏经音。七日
方绝。僧有摹写为梵呗焉。或曰。梵呗之声此
何益也。通曰。一者佛道法乐也。此音韵虽哀
不伤。虽乐不淫。折中中和故为法乐也。二者
诸天鬼神闻皆欢喜故。三者诸佛常法。十方
刹土何莫由斯乐也。
* 僧寺纲紏
夫言寺者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既
用官司之名。无亏佛事之业。故子续其父。资
踰于师。此相嗣而接踪。当克勤而成事也。
案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译为知事。亦
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稽其佛世。饮光
道俗立制¶ 第 242c 页 T54-0242.png

年甫十六已證应真。其后念身不牢固。请为
僧知事。指夜出光分僧卧具。故佛赞言。我
弟子为僧知房舍差。次请食沓婆摩罗子为
第一。如其赴请群集。谁合受第一水果饮食
等。佛言。以其年腊最高者为之。谓之上座。及
佛教东渐。汉魏之间。如网未设其纲。如舟未
下其碇。殆姚秦之世。出家者十室而半。罗什
入关。赢粮裹足。而至者三千。秦主敕选道[(丰*力)/石]
法师为僧正。慧远为悦众。法钦慧斌掌僧录。
给车舆吏力。僧正秩同侍中。馀则差降。此土
立僧官。秦[(丰*力)/石]为始也。
* 立僧正
僧曹创立净众曰。齐所树官方终循佛教。所
言僧正者何。正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
云也。盖以比丘无法。如马无辔勒。牛无贯绳。
渐染俗风。将乖雅则。故设有德望者。以法而
绳之。令归于正。故曰僧正也。此伪秦僧[(丰*力)/石]为
始也(或曰道䂮)东晋迁都。蔑闻此职。至宋世乃立
沙门都。又以尼宝贤为僧正。文帝孝武皆崇
重之。次有号法主者。如释道猷。生公之弟子
也。文帝问慧观曰。顿悟义谁习之。答曰。道
猷。遂召入。至孝武即位。敕住新安寺。为镇寺
法主。又敕法瑗。为湘宫寺法主。详其各寺同
名。疑非统正之任。又升明中。以法持为僧正。
大明中。以道温为都邑僧正。永明中。敕长干
寺玄畅同法献为僧主。分任南北两岸。畅后
被敕往三吴。使紏绳二众。齐末以法悦为僧
主。住正觉寺。梁祖归心佛教深入玄枢。慎选
道俗立制¶ 第 243a 页 T54-0243.png

年。敕法云为大僧正。吏力备足。又慧令亦充
此职焉(大字异耳)所云僧主者。犹僧官也。盖偏地
小正小统之名也。如阇那崛多。此言志德。北
印度人周朝谯王宇文俭镇蜀。请以同行。至
彼任益州僧主。住龙渊寺焉。南朝慧基姓偶
钱塘人。依求那三藏于蔡州受戒。后化行越
土。寻敕为僧主。掌任十城。东土僧主之始也
(东土即吴会之间也)历观诸朝。多是诸侯立僧正也。梁虽
大国。亦用此名。但加大字以别之。今天下
每州置一员。择德行才能者充之。不然则阙
矣。
** 尼正附
北朝立制多是附僧。南土新规别行尼正。宋
太始二年。敕尼宝贤为尼僧正。又以法净为
京邑尼都维那。此则承乏之渐。梁陈隋唐少
闻其事。偏霸之国往往闻有尼统尼正之名
焉。
* 僧统
帝王奄宅寰区。必革人视听。或更其礼乐。或
变以官司。互纳言作尚书。以太蔚代司马。何
常之有。以此为初。秦制关中。立僧正为宗首。
魏尊北土。改僧统领缁徒。虽发新题。亦提
旧职后魏皇始中。赵郡沙门法果戒行精至。
开演法籍。太祖徵为沙门统。言多允惬供施
甚厚。太宗崇信弥加于前。永兴中。前后授辅
国宜城子忠信侯又安城公。皆固让之。俗官
加僧。初闻于此。帝幸其居。嫌其门狭不容舆
辇。更广大之。年八十馀卒。帝三临其丧。追赠
道俗立制¶ 第 243b 页 T54-0243.png

胡灵二字谥也)初法果年十四始出家。有子曰猛。诏令
袭果所加爵。沙门统之官自法果始也。复有
罽宾沙门师贤。本是王种。东游凉土。又来京
下。值罢佛法。权假医术。而守道不改。于重
兴日即为沙门。同辈五人。魏帝亲为下发。诏
贤为僧统。僧统之官自师贤始也。隋兴佛道。
变革周风。召僧猛住大兴善寺。为隋国大统。
猛姓段泾阳人也。讲般若十地等(隋以大字为珠异也)又
号圣沙弥者。初在洛任国僧都(都即沙门都也)。后召入
邺。绥缉有功。转为国统(一国之僧统也)宋沿唐制。废
统立录(惟宫人出家敕补尼录尼统。有至十字师名。比两国邑号者甚众)。
* 沙门都统
魏主移都。仍从元姓虏家所服悉变华章。又
于竺梵之门多事改迁之作。孝文帝一日下
诏曰。门下近得录公等表。知早定沙门都统。
比考德选贤。寤寐勤心。继佛之任。莫知谁寄。
或有道高年尊。理无萦纡。或有器识冲邈高
揖尘务。今以思远寺主法师僧显。可敕为沙
门都统。详究魏文帝敕昙曜为沙门都统。乃
自曜公始也。曜即帝礼为师。号昭玄沙门都
统。欣佛法重兴。彫石造像。译净土三昧经
并付法藏传等。是此师也。齐则以法上为昭
玄统。法顺为沙门都。然都者虽总辖之名
(九官曹多以都字为其总摄也)而降统一等也。又乌苌国僧那提
黎耶舍隋言尊称。先于齐国亦为昭玄统也。
高齐之世何统与都多耶。答曰。时置十员。一
统一都为正为副故多也。大隋受命亦用统
名。始以昙延为沙门大昭玄统(别加大字)次则灵藏
道俗立制¶ 第 243c 页 T54-0243.png

和元年闰正月。以龙兴寺僧惟英充翰林待
诏兼两街僧统。英通结中外。假卜筮惑人故
有是命。寻以非宜罢之。自尔朱梁后唐晋汉
周洎今大宋。皆用录而无统矣。偏霸诸道或
有私署。如吴越以令因为僧统。后则继有避
僣差也。寻降称僧正。其僣伪诸国皆自号僧
录焉。
* 左右街僧录(左右街自起置功德使所属。及置僧录。还用左右街也僧置录以录
之。功德又各辖焉)
自唐有天下。初则佛法萎迟。盖李教勃兴。物
无两大故也。传奕上疏条释氏之愆。神尧不
无其惑。次巡幸东洛。太宗诏令僧尼班于道
后。高宗御极议欲令拜君亲。则天归心释门。
还令僧班道上。中睿之世微更发挥。玄宗之
朝一往崇道。僧寺止立三纲而已。昭玄统正
革而不沿。僧务官方沈而弗举。道宣律师被
敕为西明寺上座。即其例也。至文宗开成中。
始立左右街僧录。寻其人即端甫法师也。俗
姓赵。德宗召入禁中。与儒道论议。赐紫方袍。
令侍太子于东朝。顺宗重之。若兄弟相与卧
起。恩礼特深。宪宗数辛其院。待之若宾友。掌
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标表净众一十年。即
元和中也。由此观之。僧录之起自端甫也。甫
公文宗开成中卒。开成后则云端为僧录也。
端公奉敕旨。欲芟夷释氏。先下诏曰。有佛
教来。自古迄今。兴废有何徵。应仰两街僧录
与诸三学僧。录其事目进上成推法宝大
师玄畅。序述编次。畅遂撰三宝五运图。明佛
道俗立制¶ 第 244a 页 T54-0244.png

则宣宗朝。灵晏辩章为僧录。同奏请千钵大
教王经入藏(章晏二公受僧录见五运图)大中八年。诏修废总
持寺。敕三教首座辩章。专勾当修寺。护军中
尉骠骑王元宥。宣章公由首座充左街僧录。
次净光大师僧彻充右街僧录。懿宗咸通十
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两街僧道赴麟
德殿讲论。右街僧录彦楚赐明彻大师。左街
僧录清兰赐慧照大师。僖宗朝则有觉晖为
僧录焉。中和巢𡨥犯阙时。僧录云皓与道门
威仪杜光庭执香垆案等。随驾苍黄穿袜行。
至武功脚皆创疼。及收复京师。随回方署录
职。莫知于时。僧道引驾仪式持香案何耶。所
言录者。有晋宋录。录其经法傍教传翻译人
物等事。故魏诏曰。近得录公等表。录公乃是
僧曹总录。犹言录事也。伪秦始立僧正。则以
法钦慧斌二人掌僧录也。有唐变态正乃错
诸录则用矣。盖礼乐自天子出也。时既所高
物无我竞。任使魏统如草。秦正若林。皆归唐
录区宇中矣。譬若尚贤尚齿。属尚贤之代。齿
何用乎。尚白尚青。当尚白之君。青勿先也。
* 僧主副员
姚秦立正也。虽无副正之名。而有贰车之意。
故用慧远为悦众。钦斌二公掌录。斯乃阶级
分曹同成僧务。而不显言副正二字。及魏世
更名僧统。以为正员。署沙门都。以分副翼。则
都维那是也。故孝文帝诏云。副仪贰事缁素
攸同。顷因曜统独济。遂废斯任(知昙曜前曾立副职)今欲
毗德赞善。固须其人。皇舅寺法师僧义。行恭
道俗立制¶ 第 244b 页 T54-0244.png

维那以光贤徒。乃知魏以悦众为副。例知姚
秦世慧远为副也。若尔者。后魏亦用秦制。而
僧传不指。盖不明练辞义耳。又于时各寺别
立三官。寺之都维那莫有相滥乎。答此有二
不滥。一敕署令于昭玄僧统不为副。二自带
昭玄下都维那。岂同寺之悦众耶。南朝宋孝
武帝重慧璩。璩曾对帝唱导于斋会中嚫璩
一万敕为京邑都维那。此以京邑二字简异
也。江左立正。而有立副者。有不立者。及隋一
统。还准北朝用统为正。以都为副。至唐元和
长庆间。始立僧录。录左右街僧。亦无贰职。次
有三教首座。昭宗乾宁中。改首座为副僧录。
得觉晖焉。副录自晖公始也。朱梁后唐晋汉
周或置或省。出没不定。今大宋太平兴国六
年。敕立右街副僧录。知右街教门事焉。
* 讲经论首座
首座之名即上座也。居席之端。处僧之上。故
曰也。寻唐世敕辩章检校修寺。宣宗赏其功
署三教首座。元和中端甫止称三教谈论。盖
以帝王诞节。偶属徵呼。登内殿而赞扬。对异
宗而商搉。故标三教之字。未必该通六籍博
综二篇。通本教之诸科。控群贤而杰出而脱。
或遍善他宗。原精我教对王臣而无畏。挫执
滞而有功。膺于此名则无愧色矣。次后经论
之学或置首座。三教首座则辩章为始也。朱
梁洎周。或除或立。悉谓随时。今大宋有讲经
讲论首座。乃僧录之外别立耳。
* 国师
道俗立制¶ 第 244c 页 T54-0244.png

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内外攸同。正邪俱有。昔
尼犍子信婆罗门法。国王封为国师。内则学
通三藏。兼达五明。举国归依。乃彰斯号。声
教东渐。唯北齐有高僧法常。初演毗尼。有声
邺下。后讲涅槃。并受禅数。齐王崇为国师。国
师之号自常公始也。殆陈隋之代。有天台知
顗禅师。为陈宣隋炀菩萨戒师。故时号国师
(即无封署)至则天朝。神秀领徒荆州。召入京师。中
睿玄四朝皆号为国师。后有禅门慧忠。肃代
之时。入宫禁中。说禅观法。亦号国师。元和
中。敕署知玄。曰悟达国师。若偏霸之国。则蜀
后主赐右街僧录光业。为祐圣国师。吴越称
德韶为国师。江南唐国署文遂为国大导师
也(导师之名而含二义。若法华经中。商人白导师。言此即引路指述也。若唱导之师。此即表白也。故宋
衡阳王镇江陵。因斋会无有导师。请昙光为导。及明帝设会。见光唱导称善。敕赐三衣瓶钵焉)。
* 杂任职员
寺之设也三纲立焉。若网罟之巨纲提之则
正。故云也。梵语摩摩帝悉替那羯磨那陀。华
言言寺主上座悦众也。详其寺主起乎东汉
白马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
之名。而有知事之者。至东晋以来。此职方盛。
故侯景言。以萧衍老翁作太平寺主也。后周
则有陟岵寺主。自敕封署。隋有大兴善寺主。
唐太平公主奏胡僧慧范为圣善寺主。仍加
三品封公爵。则天以薛怀义为白马寺主。尽
由敕补。自馀诸道三年一代耳。夫上座者有
三种焉。集异足毗昙云。一生年为耆年。二
世俗财名与贵族(如节度使刘綐。出家物赐夏腊)三先受戒及先
證果(此名最胜)古今立此位。皆取其年德。干局者
道俗立制¶ 第 245a 页 T54-0245.png

宣敕为西明寺上座。列寺主维那之上。五运
图中敕补者继有之。都维那者。寄归传云。华
梵兼举也。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略梵语。删
去羯磨陀三字也。魏孝文以皇舅寺僧义法
师为京邑都维那。则敕补也。是乃昭玄都维
那耳。今寺中立者。如玄畅敕为总持寺维那
是地。次典座者。谓典主床座。凡事举座。一色
以摄之。乃通典杂事也。或立直岁则直一年。
或直月直半月。直日皆悦众也。随方立之。都
谓之三纲。杂任其僧纲也。唐初数叶不立僧
主。各寺设此三官而已。至元和长庆间。立
左右街僧录。总录僧尼。或有事则先白录
司。后报官方也。朱梁后唐晋汉周今大宋皆
循曩制矣。又宋齐之世曾立法主一员。故道
猷敕为新安寺镇寺法主。法瑗为湘宫寺法
主。至唐末多立。受依止阇梨一员。亦称法主。
今朝秉律员。位最高者号宗主亦同也。依止
阇梨或当敕补者。盖道俗之间。有争不分曲
直。告其剖断令人息争。故号之也。周隋之际。
有法导专精律范。北齐主既敬法门。五众斯
盛。有犯律者。令遵理之。敕为断事沙门。时有
青齐僧讼。敕令断之。繁争自弭。至隋诏住大
兴善寺。断事之名遵统为始(后升为统)隋日严寺释
彦琮著僧官论。必广明僧职。求本未获耳。
* 僧主秩俸
僧之少欲本合辞荣。佛之轨仪止令分卫。其
如若无尊大禦下诚难。或契宿因冥招檀信。
此又别时之意也。故那烂陀寺有学通诸部
道俗立制¶ 第 245b 页 T54-0245.png

等。自姚秦命僧[(丰*力)/石]为僧正。秩同侍中。此则
公给食俸之始也。洎魏孝文下。岁施道人应
统帛。诏云。应统仰绍前哲。继轨道门。徵伫玄
范。冲猷是托。今既让俗名。理宜别供。可取八
解之义。岁施帛八百匹。准四辈之贶。随四时
而给。又修善之本实依力命。施食之因内典
所美。可依朝官上秩当月而施。至于身后犹
斋僧。资荐僧官得时。在孝文之世也。唐代宗
令度支具廪给内道场僧。又唐祠部格道士
通二篇。给田三十亩。僧通经业。准上给田
也。
论曰。西域饮光粪衣紏众。北齐上统布服临
官。或尚道情则凡愚者不畏。或多豪富则忌
剋者所谋。吏力岂得不无俸财。可宜多畜。盗
憎民恶。负乘怀璧。立加害己。又损法门。子
曰。与其奢也宁俭。宜以道德悦服于人可矣。
** 尼附
东晋何充始舍宅为寺。安尼其间。不无神异
义解道明之者雄飞杰出矣。宋宝贤为京邑
尼僧正。文帝四事供养。孝武月给钱一万。尼
正之俸宝贤始也。
* 管属僧尼
教传东汉时。历魏朝信向未臻。伽蓝全少。僧
既有数。事亦无多。乃反前言。则须关白。关
白何所还。在鸿胪寺焉。故知沙门始隶鸿胪
也。西晋无说。后魏有云。初立监福曹以统摄
僧伍。寻更为昭玄寺也。故隋百官志曰。昭
玄寺掌佛教。署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
道俗立制¶ 第 245c 页 T54-0245.png

复改崇玄署焉。梁僧祐云。如今同文寺也。因
疑齐梁之世曾立同文寺以主僧务。未见其
文。于时带司呼官故曰昭玄大统。至唐初窈
无此谓。僧尼皆隶司宾。案会要云。则天延载
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隶祠部。不须
属司宾。知天后前系司宾也。此乃隶祠部之
始也。义取其善攘恶福解灾之谓也。玄宗开
元十四年。中书门下奏僧尼。割属鸿胪寺。从
之一十五年正月。敕僧尼令祠部捡挍。道士
女冠隶宗正寺。盖以李宗入皇籍也。宪宗元
和二年二月。诏僧尼道士。全隶左右街功德
使。自是司封祠部不复关奏。会要曰。大历十
四年。敕内外功德使。并宜停罢。若然者。代宗
朝早置功德使。但内外与左右街异耳。元和
中并司封祠部。而置左右街功德使。由吐突
承璀累立军功故有此授。僧道属焉。宝历中。
护军中尉刘规亦充此使。至会昌五年。废寺
像。敕僧尼不宜隶祠部。于时中书门下奏云。
奉宣僧尼不隶祠部。合属主客为仗。令鸿胪
寺收管。宜分折奏来者。天下僧尼国朝以来
并隶鸿胪寺。至天宝二年。隶祠部(与延载时不同)臣
等据大唐六典。祠部掌天地宗庙大祀。与僧
事殊不相当。又可务根本。合归尚书省。隶鸿
胪寺。未为允当。又六典主客掌朝贡之国七
十馀蕃。五天笠国并在数内。释氏出自天笠。
今陛下以其非中国之数。已有釐革僧尼名
籍。便令系主客不隶祠部及鸿胪寺。从之六
年五月。制僧尼依前令两街功德使收管。不
道俗立制¶ 第 246a 页 T54-0246.png

阐佛宗。所度僧尼还属左右街功德使。故杨
钦义充左街功德使。宣使之捕道士赵归真。
昭宗朝宰臣崔某奏诛宦官。内诸司使一切
停罢皆归省寺。功德使宰执带之。梁革唐命。
道士不入宗正。僧尼还系祠部。梁末帝龙德
元年。禁天下私度僧尼。有愿出家。勒入京比
试后祠部上请焉。后唐无闻。晋以扬光远为
天下功德使。自维青不轨之后。不置此使矣。
至今大宋。僧道并隶功德使。出家乞度。策试
经业。则功德使关祠部出牒。系于二曹矣。
论曰。鸿胪寺之任礼四夷远人也。教法初来。
须就斯寺。虽兴白马。终隶此司。古云僧尼
系鸿胪寺者是也。及乎尝蒟酱以言美。服皮
靴而稍佳。则曰四海一家。王者无外。故后魏
置监福曹焉昭玄寺焉崇玄署焉。设官布局
以摄僧尼。蒟酱而以生我土。皮靴而认作华
装。故唐朝勒归祠部。既而因事釐革逐朝废
兴故。立功德使以总之。中宗时以沙门廓清
为修功德使。官至殿中监。土突军容军功莫
赏。朝廷议以功德使荣之。非谓专其僧道也。
于时尚书省司封先属其中。由是不出中官。
洎唐末行袁绍之诛。职归宰执。皇朝盛重此
职。亦僧道之幸事也。
** 祠部牒附
尝闻僧视其官则五品。然未见令式史传明
载。且信相传(又曾见僧五品非官品也)据其诵经合格。就试
得通。此僧选也。剃发被袈裟。此释褐也。敕授
形俱无作戒法。此官位也。讲三藏教。充如来
道俗立制¶ 第 246b 页 T54-0246.png

行道。保民无灾。为之课最也。苟弗比其阶品
视其职官。其可得乎将来法门君子对[改-己+易]。帝
王请降明敕。许比某官某品。像末之时为美
事之端。自我之力不其善乎。若夫稽其乡贯。
则南朝有之(见高僧传)唯为搜扬便生名籍。系之限
局。必有凭由。凭由之来即祠部牒也。案续会
要。天宝六年五月。制僧尼。依前两街功德
使收管。不要更隶主客。其所度僧尼仍令祠
部给牒(唐祠部牒皆绫素锦素钿轴盖纶诰也。非官何谓)给牒自玄宗朝始
也。及德宗建中中。敕天下僧尼。身死还俗者。
当日仰三纲。于本县陈牒。每月申州附朝。集
使申省。并符诰同送者。注毁其京城即于祠
部陈牒纳告(告身即戒牒也)。
* 僧道班位
佛法通行。朝代更历。未全鼎成。则置而勿论。
及动时君。则入宫见妒。加以僧乘时而炫曜。
法因事而仳离。乃与玄门抗衡角力。因有诤
故遂结朋党。由朋党故遂生爱憎焉。经中不
许亲近国王大臣王子等。又云。我法付嘱王
臣者何。若以倚傍力轮。苟不亲近。而可得乎。
若以招致殃咎。苟欲荣身。其可免乎。观其末
代。垢重情移。奉身而已。罕闻为教而观近国
王大臣也。脱或唯居兰若。不履朝门。谁强
召呼。谁分著定。则何班位之有。然以但思独
善。专事杜多。则王侯何以委知。大力曷能扶
翼。故须分其表位厕其班行。去取二情各有
意致。昔者教之东演也。汉魏之世或曰渺茫。
晋宋以来颇闻烜赫。若其玄玄之道老氏之
道俗立制¶ 第 246c 页 T54-0246.png

作史。将老子与韩非共传。可非汉代未崇重
之乎。夫立传同科。权其趣类相齐。则史官
列而偶出也。是知伯阳之道前汉未光。东汉
桓帝方遣中官。醮祀祈福。魏黄初三年。下
敕曰。告豫州剌史。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不
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汉桓帝不师圣法。
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此
祠之兴由桓帝也。武皇帝以老子贤人不毁
其道。朕亦以此亭当路。往来者辄往瞻视。而
楼屋倾顿傥能压人。故令修整。昨过视之。殊
整顿矣。恐小人谓此为神。妄往祷祀犯乎常
禁。宜宣告吏民咸使闻知。由是观之。汉魏之
间。未露锋颖至唐有羊角之现。厥道攸兴。认
作祖宗。册为帝号。此君谓为雄。谁敢不雄。若
史迁在唐作传。必改为帝纪也。以仲尼同传
犹谓鸿毛不敌钧石也。岂得韩非妄参厕邪。
汉魏之人览马史者。岂惊骇乎。惊骇不伦者。
近世之情也。然则物随党别。事逐时移。预
三恪者。不免旧讹。有万邦者。岂无新意。朱梁
革命。敕改亳州太清宫。为老子庙。盖由帝
代无定爱憎不同。释氏虽西来客教。自晋宋
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大隋。僧班皆在黄冠
之上。梁武舍道不齿玄门。黄冠之徒固难争
长。唐贞观十一年。驾幸洛阳。道士先有与僧
论者。闻之于太宗。乃下诏曰。今鼎祚克昌。既
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
解张阐兹玄化。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
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上。庶敦反本之俗。
道俗立制¶ 第 247a 页 T54-0247.png

不听。自此僧班在下矣。至十五年。帝幸弘福
寺。赐大德五人座曰。朕宗李在先。大德大应
恨恨。以宗先故。朕见修功德。不曾别造道观。
皆崇寺宇也。如此宣慰。诸僧心皆喜跃。及高
宗朝。有直东台舍人凭神德上表。请仍旧僧
尼在道士前。并依前不拜父母。辞繁不录。则
天天授二年四月。诏令释教在道门之上。僧
尼处道士女冠之前。睿宗景云元年二月。诏
以释典玄宗理均迹异。拯人救俗。教别功齐。
自今每缘法事集会。僧尼道士女冠宜行并
集(此不分前后齐行东西也)。
论曰。周武轻弃我教。若锱铢尔。尝御正殿。量
述三教。以儒居先。佛教居后。道教最上。由出
于无名之前也。近见沈公著聱书云。唯闻二
教。不闻释氏。此皆侮圣人一言为阿鼻之种
也。故拓跋虎入冥。具见周武受对。并寄言隋
天子。为我拔苦。文帝乃募天下出钱。营福以
救荐之。且如佛无我。所遭伤毁而无报复。盖
以将欲残害于彼。必先烧热于心。心为苦因。
身婴恶报。自作自受。可不畏乎。昔坑孝绪著
七录中。以佛教为外篇。一戒律。二禅定。三智
慧。四疑似。五论记。因目佛理为方外之篇。号
方外教。自孝绪始也。所言方外者。同庄老也。
域中之教拘絷所不及也。请以智眼照其浅
深。则内外上下自区别矣。如无智眼。以玉石
俱焚。薰莸共器。知复奈何。缅思后周摧灭遇
隋复兴。方谓炽然。寻又微矣。唐宗老氏。释教
逶迟。或抑拜君亲。或分班上下。良以有为之
道俗立制¶ 第 247b 页 T54-0247.png

兴久必替。替极还兴。兴替相寻。未始有极。景
云中。令僧班在西。道班在东。齐行并进。朱梁
之世。又移厥位。今大宋每当朝集。僧先道后。
并立殿廷。僧东道西。间杂副职。若遇郊天。则
道左僧右。未知始起也。
* 内道场
内道场起于后魏。而得名在乎隋朝何邪。炀
帝以我为古。变革事多。改僧寺为道场。改道
观为方坛。若内中僧事。则谓之内道场也。今
朝兹福等殿安佛像经藏。立刹声钟。呼为内寺
是也。魏大武皇帝始光二年。立至神道场。神
麚四年。敕州镇悉立道场。盖帝王生此日也
(寻文。是生日权建法会耳)后天元大成元年春正月。诏曰。隆
建玄风。三宝尊重。宜修阐法化。广理可归崇。
其旧沙门中德行清高者七人。在政武殿西。
安置行道。此内道场之始也。南朝或以尼在
内中持课。又寿光殿中群僧法集。或充学士。
或号讲员。或注解经文。或敷扬禅要。凡存
禁中并内道场也。唐则天令大德僧法处一
慧俨行感宣政等在内道场念诵。以薜怀义
参杂其间。则天又于洛京大内置内道场。中
宗睿宗此制无改。代宗初喜祠祀。未重释氏。
而宰臣元载杜鸿渐王缙皆归向佛僧(王缙造宝应寺)
代宗尝问福业报应事。元载因而启奏。由是
信之过甚。常令僧百馀人于宫中陈佛像经
教念诵。谓之内道场。供养甚贵。出入乘厩马。
度支具廪给。每西蕃入𡨥。必令群僧讲诵仁
王经。以攘𡨥虏。幸其退则加其锡赉。不空三
道俗立制¶ 第 247c 页 T54-0247.png

吏。不得箠拽僧尼。又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
于兰盆。饰以金翠。设高祖七庙神座。各书神
号识之迎。出内陈于寺观。引道繁盛。岁以为
常。至建中中。德宗敕广德永泰以来。聚僧于
禁中。严设道场。并令彻去。遣出僧众云。顺宗
朝以端甫掌内殿法仪。亦是此任。宪宗穆宗
文宗并端甫掌内殿法事也。文宗大和九年
四月二十六日。敕停内长生殿道场。武宗初
年。以生日德阳节。却置内长生殿道场。及设
内斋。僧道献寿。后与道士赵归真惑乱。切齿
求僧之过。至会昌四年。诏停内斋及内道场。
恶意萌于此矣。
** 生日道场附
生日为节名。自唐玄宗始也。魏太武帝始光
二年立道场。至神麚四年。敕州镇悉立道场。
庆帝生日。始光中是帝自崇福之始也。神麚
中是臣下奉祝帝寿之始也。自尔以来。臣下
吉祝必营斋转经。谓之生辰节道场。于今盛
行焉。
* 僧籍弛张
夫得果之人且无限剂。出家之士岂有司存。
既来文物之朝。须设紏绳之任。其有见优闲
而竞入惧徭役以奔来。辄尔冒名实非高士。
僧之内律岂能御其风牛佚马邪。故设僧局
以绾之。立名籍以纪之。周隋之世。无得而知。
唐来主张方闻附丽。文宗大和四年正月。祠
部请天下僧尼冒名非正度者。具名申省。各
给省牒。以凭入籍时入申名者。计七十万。
道俗立制¶ 第 248a 页 T54-0248.png

籍帐邪。监福曹昭玄寺崇玄署。将何统断僧
务乎。对曰。勘造僧帐。体度不同。或逐寺总
知。或随州别录。或单名转数。或纳牒改添。故
不同也。然则出时君之好恶。乃入籍之解张。
今大宋用周显德条贯。三年一造。著于律令
也。
大宋僧史略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