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僧史略序¶
僧史略序¶ 第 234a 页
僧史略序¶ 第 234a 页

No. 2126

* 僧史略序


赞宁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出家杭之祥符。习
南山律。著述毗尼。时谓律虎。赐号明义宗文。
太平兴国三年。太宗闻其名。召对滋福殿。延
问弥日。更赐通慧。敕住右街天寿寺。命修僧
史。又诏修大宋高传三十卷。及三教圣贤事
迹一百卷。又著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
四十九卷。内翰王禹你作文集序极其赞美。
至道中示寂。崇宁四年。加谥圆明。如僧传
排韵第二十四引释闻正统第三佛祖通载第
十八稽古略第三。惟夫作者以博达之资列
事物兴废者凡五十九条。以示诸新学。可谓
千载赵璧矣。从事佛乘者。谁得不仰馀光乎。
然而本书但有庆长旧板一本而已。流行亦
甚寡矣。颁典教社诸士窃慨叹之。将改刻弘
于世。嘱予以校订。予也拙陋岂能得尽之乎
哉。苟有不可者则待后鉴。适为寒乡乏书者。
揭作者略传。并为此之序。 时治治十六年
四月佛生日沙门行诫识于三缘山山房
僧史略序¶ 第 234b 页 T54-0234.png


* 重开僧史略序


佛书所载。地狱鬼畜.北俱卢州.长寿天.佛前
佛后生.便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不信毁谤
佛法僧者。名八难处。又曰八无暇。盖生其处
者。障难深重无暇修心。不知正法。长劫驱驱
轮回不息故也。是知世聪俗慧不达佛书。则
理昧正真事同盲聩。矜伐衒耀自为已能。沮
善诋僧佛所不救。生遭贬谪死入阿鼻。违逆
皇天招延世乱。皆此辈也。致乱皆因蠹善。具
载佛书 本朝王内翰(禹你)。生平著述排诋释
氏。虽唐韩退之吾宋欧永叔佛书所谓天魔
波旬阐提外道。无以加也。间遇英杰之僧。亦
心重之。余尝读王公(偊你)文集。有赠僧录通慧
学公诗曰。诏修僧史浙江滨。万卷书中老一
身。赴阙尚骑支遁马。援毫应待仲尼麟。溟濛
雪彩松窗晓。狼籍苔花竹院春。还许幽斋暂
相访。便令陶令满衣尘。其意窃比陶彭泽谒
远法师故事。而自高之也。欧阳文忠公亦录
王内翰宁僧录元夜观灯嘲谑之言。有秦郑
不爱未坑之语。王又述宁之墓志。则有心慕
诚服之意。叙宁有文集一百七十卷。见行于
世。王之毁僧破佛。蜂虿枭獍吠尧弹凤。天
下皆知矣。独于通慧友爱相师。赋诗述铭以
褒美之何也。盖通慧学行才识兼类。相求自
相友爱耳。且世谛文章未知其高下。其于学
佛明心博通大教。王必不及也。且夫释氏横
阔胜大之言。包罗法界洞彻邻虚。断惑出缠
僧史略序¶ 第 234c 页 T54-0234.png
冥真会圣。永抛轮转长挹爱河。出万劫之迷
津。脱四魔之见网。历劫灾而不坏。与虚空而
并存。与夫世文寔霄壤矣。佛之利见也。应大
机则重重华藏刹刹分形。接小凡则丈六化
身三千界主。所以宣尼推为至圣。老氏尊之
竺乾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溥天慈父覆育
群伦。超出世间之大圣人也。孔老二圣岂妄
推之。盖见善不及守雌保弱。不敢为天下先
之志也。本朝驸马都尉李度题寺咏佛诗曰。
仲尼推至圣。老氏称古皇。天上及天下。应
更无比量。勒碑于相国寺之东庑别院。盖佛
者流光于混元之前。列影向太虚之始。慈云
法雨润泽群生。千圣乐推万灵欣奉。宜乎宣
尼伯阳闻风而悦。慕德而归命焉。唐李商隐
赞曰。吾儒之师曰鲁仲尼。仲尼师聃龙。吾不
知聃师竺乾。善入无为。稽首正觉吾师师师
懿哉儒言知佛者也。经不云乎。除摩利支山。
不产栴檀木。好语皆生佛法中。佛未出时。世
谛幻法皆无名字。佛之设教。统应群机。撮要
而言。不出乎真俗二谛。其真也。诠妙理之
格言。究死生之出要。其济俗也。奖善罚恶。罪
福报应。至于治世之书。亦诸佛之遗化也。故
经曰。一切世间安民济物。皆是诸佛。法灭尽
后。有婆罗门。采什佛书。安置己典。传于后
世。大千国土各有典彝。在天竺则四韦陀。此
土则五经三史之书也。故曰。一切法者皆是
佛法。岂徒言哉。如今黄冠剽窃佛经。撰成己
教。外道经书半偷佛法。识者尽知矣。唯宁
师内外博通真俗双究。观师所集。物类相感。
僧史略序¶ 第 235a 页 T54-0235.png
志至于微术小伎。亦尽取之。盖欲学佛遍知
一切法也。崇宁四年。敕加命号。曰东京左街
僧录史馆编修圆明通慧大师。以旌其学行。
师之所著。唯大宋高僧传三十卷与僧史略
三卷。奉敕入藏颁行。外馀多湮没。兵火之
中得斯藏本。佛法事理来历纪纲。舍此书而
弗知也。苟斯文之坠地。顾大法之将沈。由是
敢率同袍。兴心内护。爰有两街僧录鉴义临
安府前后政僧官禅讲。同出长财。命工镂板。
附藏流通。因写王诗欧公之录。以示方来。使
知世智辩聪之流有时而信焉。三教之贤圣。
理归一揆。则八无暇之沈沦尚可救也。故为
序之。

绍兴十四年甲子四月己巳。如来诞圣日。
传西天三藏法特赐宝觉圆通法济大师
法道 序。



* 大宋僧史略(并序)

右街僧录通慧大师赞宁奉 敕撰

夫僧本无史。觉乎弘明二集。可非记言耶。高
名僧传。可非记事耶。言事既全。俱为载笔。原
彼东汉。至于我朝。仅一千年。教法污隆。缁
徒出没。富哉事迹。繁矣言诠。蕴结藏中。从何
攸济(赞宁)以太平兴国初。叠奉诏旨。高僧传外
别修僧史。及进育王塔。乘驲到阙。敕居东寺。
披览多暇。遂树立门题。搜求事类。始乎佛
生教法流衍。至于三宝住持诸务事始。一皆
僧史略序¶ 第 235b 页 T54-0235.png
隐括。约成三卷。号僧史略焉。盖取裴子野宋
略为目。所恨删采不周。表明多昧。不可鸿硕
寓目。预惧缺然者尔。


大宋僧史略卷上(咸平二年重更修洛)



* 一佛降生年代
* 二僧入震旦
* 三经像东传
* 四创造伽蓝(浴佛行像附)
* 五译经
* 六译律
* 七译论
* 八东夏出家
* 九服章法式
* 十立坛得戒
* 十一尼得戒由
* 十二受斋忏法
* 十三礼仪沿革
* 十四注经
* 十五僧讲
* 十六尼讲
* 十七造疏科经
* 十八解律
* 十九解论
* 二十都讲
* 二十一传禅观法(别立禅居附)
* 二十二此土僧游西域
* 二十三传密藏(外学附)

所立仅六十门。止删取集传。并录所闻。
以明佛法东传以来百事之始也。

* 佛降生年代

按佛生日。多说不同。一则应现非常。遇缘即
化。故有见闻不同也。一则西域来僧。生处
有都城村落。传事有部类宗计。故各说不同
也。一则西域朴略。罕能纪录庶事。宽慢不尚
繁细。故流传不同也。今且据东土传记及经
律所明。而有多说。
僧史略序¶ 第 235c 页 T54-0235.png

案上统传汉法本内传。合阿含经中。皆曰周
昭王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现白象瑞。降摩
耶夫人胎。明年四月八日。于岚毗园波罗下。
右胁而诞也。

周书异记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
日。江河泉池忽然汎溢。井皆腾涌。宫殿震动。
其夜五色光气贯于太微。遍于西方。作青虹
色。时王问太史苏由。由对曰。有大圣出于西
方。故现此瑞。王曰。于国无损乎。对曰。一千
年后。声教当被于此。

又案五运图云。东周平王四十八年戊午岁
佛生。此说则无凭也。又依道安罗什纪及石
柱铭云。周十八主桓王五年乙丑岁佛生。此
亦非也。

又费长房开皇三宝录中。定佛是周庄王他
十年甲午四月八日生。以常星不见为徵也。
法显曾游西域云。佛是商王代中生。显因
见师子国三月出佛齿。供养王前。宣曰。佛
灭已一千四百九十七载也。显以晋义熙中
逆推。知佛是商时生矣。又庐山度律师众圣
点记云。周贞定王二年甲戌佛生。法宝大师
全不取此 又感通传中。是夏桀之时见佛
垂迹也。

次上诸说帝代不同。一夏末。二商末。三周昭
王时。四平王时。五桓王时。六庄王时。七贞定
王时。皆据此方传记所说。若案经律者。浴
佛经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也。瑞应经亦
云四月八日生。而萨婆多论中即云二月八
日生。是则内教二说不同也。今谓佛若是夏
僧史略序¶ 第 236a 页 T54-0236.png
时生。即今建巳四月八日也。若商时生。即
今建辰月八日也。若周时生。即今建卯月八
日也。又据南山宜律师问天人曰。此土传佛
生时。或云商代。或周昭王。鲁庄公世。如何指
的。答曰。皆有所以。弟子是夏桀时生。天具见
佛之垂化。然佛有三身。法报二身非人天所
见。唯化身佛普被三千故。有百亿释迦。随机
所感。前后不定。不足疑也。

今东京以腊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者。案祇
洹图经。寺中有坡黎师子。形如拳许大。口出
妙音。菩萨闻之。皆超地位。每至腊月八日。舍
卫城中士女竞持香花。来听法音。详彼。不言
佛生日。疑天竺以腊八为节日耳。又疑是用
多论二月八日。腊月乃周之二月也。东西辽
夐故。多差异焉。

又江表以今四月八日为佛生日者。依瑞应
经也。如用周正。则合是今二月八日。今用建
巳月。乃周之六月也。详此。滥用建巳月者。有
二意焉。一闻声便用不摭实求时。一翻经者
多用夏正。故斯谬耳。若如南山云。并众生见
闻不同。故时节不等。不宜确执。然则两方相
接。三藏所传。以周昭时生。理为长也。

重之曰。前言月八日者。为东夏耶。为西域耶。
若寻条见本。从水求源。则事无不周。理有攸
贯。且天竺岁首诸说不同。高僧传中。慧严与
何承天争中边言。西域以建辰为岁首。传又
云。十二月三十日号大神变月。即此土正月
十五日。此指夏正也。而用十六日生魄。为月
初一日焉。今未详。建辰月为取今三月月生
僧史略序¶ 第 236b 页 T54-0236.png
日为岁首。为是月半分之准。西土无正二三
月名。但取星直月。为月名耳。如毗舍祛月迦
提月是也。

又葱岭北诸国。或以建未月为正首。或春际
为夏安居。是知随方宗计各别。况佛在西域
说经。罗汉居竺乾造论。必不指东震之月。所
言四月八日者。西域四月八日也。以事符合
周书异记昭王四月八日祥瑞。疑翻译时随
声笔受。妄认夏正也。唯为有七月十五日。腊
法经是用此方为文。令人惑之。故两存也。

* 僧入震旦

五运图云。周世圣教灵迹。及阿育王造塔置
于此土。合有传记。良以秦始皇焚书。此亦随
爇。故今无处追寻。案始皇时。有沙门释利
房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信。遂禁锢
之。夜有神人。破狱出之。又汉成帝时。刘向挍
书于天禄阁。往往见有佛经。及著列仙传。得
一百三十六人。七十四人已见佛经。以此详
究。知周秦之代已有佛教沙门。止未大兴耳。
至后汉第二主明帝永平七年。因梦金人。乃
令秦景蔡愔王遵往天竺迎佛教。于月氏遇
迦叶摩腾竺法兰二沙门。入东夏。今以为始
也。于时佛法虽到中原。未流江表。信受未广。
传行未周。洎孙氏鼎分封疆阻隔。有康僧会
者。本康居国人。赤鸟年中始化于南土也。

* 经像东传

原其佛道难思。神踪本异。不可以常情测。不
可以众例求。唯如东汉僧来刘向已逢于梵
筴。育王塔现秦朝。早有于灵仪。案释老志
僧史略序¶ 第 236c 页 T54-0236.png
曰。释氏之学闻于前汉。武帝元狩年中。霍
去病获昆耶王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
宫。烧香礼拜。此佛法流传之始也。及开西域。
遣张骞使大夏。还云。身毒有浮图之教。哀帝
元寿年中。景宪往月支。口授得浮图经。然
时未敦信。道未通行。犹大江之初潦。若巨木
之毫末耳。今以汉明帝世。二沙门赍四十二
章经。及白氎画像。为其始焉。又如感通传中。
周穆王造灵安寺。永州石花捧育王塔等。岂
非东汉前耶。斯乃思虑不遑。语议弗及者。可
置度外。今且据事迹可思可议故。以永平为
始也。

* 创造伽蓝

经像来思僧徒戾止。次原爰处必宅净方。是
以法轮转须依地也。故立寺宇焉。腾兰二人
角力既胜。明帝忻悦。初于鸿胪寺延礼之。
鸿胪寺者。本礼四夷远国之邸舍也。寻令别
择洛阳西雍门外盖一精舍。以白马驮经夹
故。用白马为题也。寺者释名曰寺嗣也。治事
者相嗣续于其内也。本是司名。西僧乍来。权
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僧寺
之名始于此也。僧伽蓝者。译为众园。谓众人
所居。在乎园圃。生殖之所。佛弟子则生殖
道芽圣果也。故经中有迦兰陀竹园。祇树给
孤独园。皆是西域之寺舍也。若其不思议之
迹。即周穆王造显济寺。此难凭准。命曰难思
之事也。后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创立伽蓝。为
招提之号。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寺为道场。
至唐复为寺也。
僧史略序¶ 第 237a 页 T54-0237.png

案灵裕法师寺诰。凡有十名寺。一曰寺(义准释名)。二
曰净住(秽浊不可同居)。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
(修出离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粗暴者所居)。六曰清净园(三业无染处也)。七
曰金刚刹(刹土坚固道人所居)。八曰寂灭道场(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
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舍那佛说华严于此)。九曰远离处(入其中者。去烦惑远。与寂灭乐
近故)十曰亲近处(如行安乐行。以此中近法故也)。此土十名依祇
洹图经。释相各有意致。如彼寺诰也。今义
如六种。一名窟。如后魏凿山为窟。安置圣像
及僧居。是也(今洛阳龙门天竺寺有石窟。有如那罗延金刚佛窟等。是)。二名院
(今禅宗住持多用此名也)。三名林(律曰。住一林。经中有逝多林也)。四曰庙(如善见论中瞿
昙庙)五兰若(无院相者)。六普通(今五台山有多所也)。又案汉明帝崩。
起祇洹于陵上。自此百姓坟冢或作浮图者
(出杨衒之伽蓝记中)。洛阳自汉永平至晋永嘉。止有四
十二寺。及后魏都洛。盛信佛教。崇构相继。臣
下豪民竞置寺宇。凡一千馀所。后赵都邺。造
寺八百馀区。今遗址或存焉。

浴佛者。唐义净三藏躬游西域见印度。每日
禺中维那鸣钟。寺庭取铜石等像。于盘内作
音乐。磨香或泥灌水。以氎揩之。举两指沥水
于自顶上。谓之吉祥之水。冀求胜利焉。问。浴
佛表何。通曰。像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也。
然彼日日灌洗。则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热。
僧既频浴。佛亦勤灌耳。东夏尚腊八。或二月
四月八日。乃是为佛生日也。

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亲睹佛。由是
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像。晋法显到巴
连弗城。见彼用建卯月八日行像。以车结缚
五层。高二丈许。状如塔。彩画诸天形。众宝作
僧史略序¶ 第 237b 页 T54-0237.png
龛。佛坐菩萨立侍。可二十车。车各样严饰。婆
罗门子请佛。次第入城内宿。通夜供养。国国
皆然。王及长者立福德医药舍。凡贫病者诣
其中。医师瞻候病差方去。又岭北龟兹东荒
城寺。每秋分后。十日间。一国僧徒皆赴五年
大会(西域谓之般遮于瑟)国王庶民皆捐俗务。受经听法。
庄严佛像。戴以车辇。谓之行像。于阗则以四
月一日行像。至十四日讫。王及夫人始还宫
耳。今夏台灵武每年二月八日。僧戴夹苧佛
像。侍从围绕。幡盖歌乐引导。谓之巡城。以城
市行市为限。百姓赖其消灾也。又此土夏安
居毕。僧众持花执扇。吹贝鸣铙引而双行。谓
之出队迦提也(取迦提月名也)释老志曰。魏世祖于四
月八日。舆诸寺像行于广衢。帝御门楼临观。
散花致礼焉。又景兴尼寺金像出时。诏羽林
一百人。举辇伎乐。皆由内给。又安居毕。明日
总集。旋绕村城。礼诸制底。棚车兴像。幡花蔽
日。名曰三摩近离(此曰和集)斯乃神州行城法也。

* 译经

昔刘向校书天禄。见有佛经。知于时未事翻
传。必存梵夹。若然刘向安识梵字。而云列
仙有七十馀人已见佛经。又以文殊菩萨亦
号列仙耶。盖刘向博识全才。象胥之学自能
之矣。览其梵夹。回作华言。寻认七十许人见
佛经也。若论翻译。则摩腾初出四十二章经。
及法兰同译十地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
经。为其始也。次则安清支谶支谦等相继翻
述。汉末魏初。传译渐盛。或翻佛为众祐。或翻
辟支为古佛。支谶出首楞严经云。佛在王舍
僧史略序¶ 第 237c 页 T54-0237.png
城灵鹫顶山中。存没不同。用舍各异。斯乃译
经之推轮者焉。

* 译律

佛制毗尼。紏绳内众。如国刑法。画一成规。未
知谁将毗尼翻为律号。案汉灵帝建宁三年
庚戌岁。安世高首出义决律一卷。次有比丘
诸禁律一卷。至曹魏世。天竺三藏昙摩迦罗
(此曰法时)到许洛。慨魏境僧无律范。遂于嘉平年
中。与昙谛译四分羯磨及僧祇戒心图记云。
此方戒律之始也。

* 译论

晋孝武之世。有罽宾国沙门僧伽跋澄。译杂
毗昙婆沙十四卷。次则姚秦罗什译大智度
成实。此为译论之始。道安录及僧祐出三藏
记同斯楷述也。又单名鞞婆沙。是者迦旃延
子撮其要义引经训释。为毗昙四十四品。斯
亦论也。

* 东夏出家

夫狂蒙寄于伽蓝顿生善念。孟轲邻其学校
寻染儒风。佛法既行。民人皆化。于时岂无抽
簪解佩脱履投形者乎。乃汉明帝听阳城候
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阳妇女阿潘等出
家。此尼之始也。

* 服章法式

案汉魏之世。出家者多著赤布僧伽梨。盖以
西土无丝织物。又尚木兰色并乾陀色故。服
布而染赤然也。则西方服色亦随部类不同。
萨婆多部皂色衣也。昙无德部绛色衣也。弥
沙塞部青色衣也。著赤布者乃昙无德僧。先
僧史略序¶ 第 238a 页 T54-0238.png
到汉土耳后梁有慧朗法师。常服青纳。志公
预记云。兴皇寺当有青衣开士广行大乘。至
朗果符其言矣。广明服色。如五部威仪所服
经中。今江表多服黑色赤色衣。时有青黄间
色。号为黄褐。石莲褐也。东京关辅尚褐色衣。
并部幽州则尚黑色。若服黑色。最为非法也。
何耶。黑是上染大色五方正色也。问缁衣者
色何状貌。答紫而浅黑非正色也。考工记中。
三入为𦄿。五入为緅。七入为缁。以再染黑为
緅。緅是雀头色。又再染乃成缁矣。知缁本出
绛。雀头紫赤色也。故净秀尼见圣众衣色。如
桑熟椹。乃浅赤深黑也。今秣陵比丘衣色仿
西竺缁衣也。又后周忌闻黑衣之谶。悉屏黑
色。著黄色衣。起于周也。又三衣之外。有曳纳
播者。形如覆肩衣。出寄归传。讲员自许即曳
之。若讲通一本则曳一支。讲二三本又随讲
数曳之。如纳播是也。又后魏宫人见僧自恣。
偏袒右肩乃一施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扇
衿袖。失祇支之体。自魏始也。复次脚曳𩌈𩍜。
或革屣[奄-大+与]遮短𩍓靴等。寄归传云。西域有持
竹盖或持伞者。梁高僧慧韶遇有请。则自携
杖笠也。今僧盛戴竹笠。禅师则葼笠。及持
澡罐漉囊锡杖戒刀斧子针筒。此皆为道具
也。近有衣白色者。失之大甚。佛记袈裟变白
不受染色。此得非是乎。或有识如法众主夺
之而坏其色。真为护法有力之胜士也。昔唐
末豫章有观音禅师。见南方禅客多搭白纳。
常以瓿器盛染色。劝令染之。今天下皆谓黄
纳为观音纳也。此师早曾听学护法为情。于
僧史略序¶ 第 238b 页 T54-0238.png
今称之。

* 立坛得戒

原其汉魏之僧也。虽剃染成形。而戒法未备。
于时二众唯受三归。后汉永平至魏黄初以
来。大僧沙弥曾无区别。有昙摩迦罗三藏及
竺律炎维祇难等。皆传律义。迦罗以嘉平正
元中。与昙帝于洛阳出僧祇戒心。立大僧羯
磨法。东土立坛。此其始也。详其曼荼罗大
祇施设不同。或巨摩规地。或以木构层。筑
泥分级。俱名坛也。除土扫地。则名墠也。
墠场坛不同。皆是西域曼荼罗也。若据律宗。
则须结仄隅。分限从其自然。生于作法。缅想
魏朝。固应漠落矣。若此方受戒。则朱士行为
其首也。南朝永明中。三吴初造戒坛。此又吴
中之始也。唐初灵感寺南山宣律师。按法立
坛。感长眉僧(即宾头卢身也)随喜赞叹。立坛应法勿过
此焉。宣撰戒坛经一卷。今行于世。余尝慨
南山不明坛第四层覆釜形仪制。故著覆釜
形仪。乐者寻之。以辅博知也。今右街副僧录
广化大师真绍先募邑社。于东京大平兴国
寺。造石戒坛。一遵南山戒坛经。宏壮严丽。冠
绝于天下也。

* 尼得戒由

爱道初缘岂为容易。阿潘出俗又实希奇。始
徒受于三归。且未全于二众。按五运图云。自
汉永平丁卯。洎宋元嘉甲戌中间。相去三百
六十七年。尼方具戒。又萨婆多师资传云。宋
元嘉十一年春。师子国尼铁索罗等十人。于
建康南林寺坛上。为景福寺尼慧果净音等
僧史略序¶ 第 238c 页 T54-0238.png
二众中受戒法事。十二日度三百馀人。此方
尼于二众受戒。慧果为始也。知阿潘等但受
三归。又晋咸康中。尼净捡于一众边得戒。此
亦未全也。及建武中。江北诸尼乃往僧寺受
戒。累朝不辍。近以太祖敕。不许尼往僧中受
戒。自是尼还于一众得本法。而已戒品终不
圆也。今圣英达明断。护法之士宜奏乞仍旧
行之免法灭之遄速焉。

* 受斋忏法

自佛法东传。事多草昧。故高僧传曰。设复斋
忏同于祠祀。魏晋之世。僧皆布草而食起坐
威仪唱导开化略无规矩。至东晋有伪秦国
道安法师。慧解生知。始寻究经律。作赴请
僧跋赞礼念佛等仪式。凡有三例。一曰行香
定座是也。宣律师赴请设则篇大明軏则。圆
顶之徒苟不披览破谷之诮。而乃自贻吁哉。
近闻有西江商客。赛愿营斋。先示文疏。数僧
无能读者。被商客驱之。一何可笑。后生闻此。
当寅夜攻学。一则不虚受施。一则覆庇群僧。
一则扬名于四方也。

* 礼仪沿革

西域之法礼有多种。如传所明。礼拜者屈己
也。旋绕者恋慕也。偏袒者亦肉袒也。脱革
屣者不敢安也。和南者先意问讯也。避路者
尚齿也。诸例常闻不烦多述。若尼礼于僧。自
传八法。比丘奉上接足至三莫不尽恭。如事
令长也。近以开坐具。便为礼者。得以论之。昔
梵僧到此。皆展舒尼师坛。就上作礼。后世避
烦。尊者方见开尼师坛。即止之。便通叙暄凉。
僧史略序¶ 第 239a 页 T54-0239.png
又展犹再拜也。尊者还止之。由此只将展尼
师坛拟礼。为礼之数。所谓蓌拜也。如此设恭
无乃大简乎。然随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又如比丘相见。曲躬合掌口云不审者何。此
三业归仰也(曲躬合掌身也。发言不审口也。心若不生崇重。岂能动身口乎)谓之
问讯。其或卑问尊。则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
利不。上慰不。则不审无病恼。乞食易得。住处
无恶伴。水陆无细虫不。后人省其辞。止云不
审也。大如歇后语乎。又临去辞云珍重者何。
此则相见既毕。情意已通。嘱云珍重。犹言善
加保重。请加自爱。好将息宜保惜同也。若
西域相见则合掌云和南。或云盘茶味。久不
见乃设礼。若尊严师匠。则一见一礼。今出
家者以华情学梵事耳。所谓半华半梵。亦是
亦非。寻其所起。皆道安之遗法是。则住既与
俗不同。律行条然自别也。或云。僧上表疏。宜
去顿首。以其涉祝宗之九拜者。余观庐山远
公太山朗公答王臣之作。皆名下称顿首。远
公讲礼。讲贤釆义。岂滥用哉。且顿首者。头委
顿而拜也。今文云顿首。而身不躬折。何为拜
乎。又道流相见。交手叩头而云稽首亦同也。
然秉笔者避之为敏矣。

* 注经

乍翻法语未贯凡情。既重译而乃通。更究文
而畅理故笺法作焉。沈隐之义指掌可知矣。
五运图云。康僧会吴赤鸟年中。注法镜经。此
注经之始也。又道安重注了本生死经云。魏
初有河南支恭明。为作注解。若然者。南注则
康僧会居初。北注则支恭明为先矣。
僧史略序¶ 第 239b 页 T54-0239.png

* 僧讲

朱士行颖川人也。志业方正。少怀远悟。脱落
尘俗。出家之后。专务经典。常讲道行般若。每
叹译理未尽。乃于魏甘露五年。发迹长安。度
流沙至于阗。得梵书正本九十章。彼国多小
乘学者。谮于王曰。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
惑乱正法。何不禁之。聋盲汉地。王之咎也。王
乃不听赍经东去。士行因请烧之为验。于时
积薪殿前。誓毕而焚。其经无损。王始归信。士
行寄经还国。竺叔兰无罗叉译为放光般若。
睿法师云。士行于洛中讲小品。往往不通。远
出流沙求大品。归出为晋音是也。士行曹魏
时。讲道行经。即僧讲之始也。

* 尼讲

东晋废帝大和三年戊辰岁。洛阳东寺尼道
馨俗姓羊。为沙弥时。诵通法华维摩二部。
受大戒后。研穷理味。一方道学所共师宗。尼
之讲说道馨为始也。

* 造疏科经

经教东流始则朱士行讲说未形于文字。分
科注解其道安法师欤。安师注经。常恐不合
佛意。俄梦道人曰。合理即宾头卢也。或曰。
注经与造疏全别。何推安公为首耶。答注是
解经。与别行疏义殊号而同实。矧分其科节
不长途散释。自安之意乎。次则僧睿造维摩
疏。直生著维摩法华泥洹小品疏。世皆宝之。

* 解律

元魏世。法聪律师者原是昙无德羯磨得戒
而常习僧祇。一日自悟乃叹曰。体既四分而
僧史略序¶ 第 239c 页 T54-0239.png
受。何得异部明随。于是罢讲祇律。手披目阅
敷扬四分。有门人道覆。旋抄渐成义疏。覆公
即解四分之始也。至宋元嘉中。慧询善僧祇
十诵。更制条章。即解二律之始也。今五台山
北寺相传。有聪师讲律之遗迹焉。

* 解论

毗昙慧学对法命家。虽晚见于翻传。而敏成
于智母。畴初稽考越措疏文。唯成实一宗最
多法相。北则罗什删略付授嵩法师。故后魏
主大和十年。幸徐州白塔寺。诏曰。此寺近有
名僧嵩法师。受成实论于什公。后授渊法师。
又授登纪二法师。朕每览成实云。道登尝传
论于禁中。此北朝之始也。又僧道禅经律论
一皆精博。姚兴同辇还宫。著成实三论义疏。
此又在先矣。南则僧柔讲宣。故出三藏记曰。
齐永明七年十月。文宣王招集京师硕学名
僧五百人。请定林寺僧柔讲寺。慧欣于普弘
寺讲。此南朝之始也。又肇睿诸师讲中百十
二门等论。疏义迭生相继无尽也。

* 都讲

敷宣之士击发之由。非旁人而启端。难在座
而孤起。故梁武讲经。以枳园寺法彪为都讲。
彪公先一问。梁祖方鼓舌端。载索载徵随问
随答。此都讲之大体也。又支遁至会稽。王
内史请讲维摩。许询为都讲。许发一问。众谓
支无以答。支答一义。众谓询无以难如是问
答连环不尽。是知都讲实难其人。又僧伽跋
陀罗就讲。弟子法勇传译僧念为都讲。又僧
导者京兆人也。为沙弥时。僧睿见而异之曰。
僧史略序¶ 第 240a 页 T54-0240.png
君于佛法且欲何为。曰愿为法师作都讲。睿
曰。君当为万人法主。岂对扬小师乎。此则姚
秦之世已有都讲也。今之都讲不闻击问。举
唱经文。盖似像古之都讲耳。

* 传禅观法

禅法滥觞自此秦世僧睿法师序关中出禅
经。其文则明心达理之趣也。然譬若始有其
方。未能修合。弗闻疗疾。徒曰医书。矧以大教
既敷群英分讲。注之者矜其词义。科之者逞
其区分。执尘摇指。但尚其乘机应变解纷挫
锐。唯观其智刃辞锋。都忘所诠。不求出离。江
表远公慨禅法未敷。于是苦求而得也。菩提
达磨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
宣言曰。不立文字遣其执文滞逐也(笺曰。不遵王化。名曰
叛臣。不继父踪。呼为逆子。敢有不循佛说。是谓魔外之徒。所以三世诸佛法无异说。十方众圣授学同文。夫
释迦之经本也。远磨之言末也。背本逐末。良可悲哉。愚素习象胥。力根贝叶。遍问西来三藏。仍阅古今求法
记文。天竺禅定并禀教乘。所以入正位者继踵。五天盖依法务实而行。佛言圣法不误后学也。敢咨同志。学佛
修禅。庶几毕离苦津。高登彼岸。无以利口欺人自瞒于灵府也。经曰。若欲得道。当依佛语。违而得者。无有
是处。可诬也哉)。

** 别立禅居

达磨之道既行。机锋相遘者唱和。然其所化
之众唯随寺别院而居且无异制。道信禅师
住东林寺。能禅师住广果寺。谈禅师住白马
寺。皆一例律仪。唯参学者或行杜多。粪扫
五纳衣为异耳。后有百丈山禅师怀海。创意
经纶别立通堂。布长连床。励其坐禅。坐歇则
带刀。斜卧高木。为椸架。凡百道具悉悬其
上。所谓龙牙杙上也。有朝参暮请之礼。随石
僧史略序¶ 第 240b 页 T54-0240.png
磬木鱼为节度。可宗者谓之长老。随从者谓
之侍者。主事者谓之寮司。共作者谓之普请。
或有过者。主事示以柱杖。焚其衣钵。谓之诫
罚。凡诸新例厥号丛林。与律不同。自百丈之
始也(笺曰。礼乐花伐自天子出。则王道兴。为佛寺僧规。禀如来制。则正法住矣)

* 此土僧游西域

嗟乎骞宪虽征。只为开荒而奉命。腾兰既至。
未闻克志以求经。亦犹决一堤塘。内水既出。
外水亦入。一出一入。然后知平矣。魏洛阳
朱士行誓往西天。寻求般若。僧祐以为东僧
西往之始焉。然只在葱岭之北于填而止。晋
法显募同志数十人。游于印度。登灵鹫山。此
乃到中天之始也。厥后交肩接迹。至有汉寺
别居东夏之僧。决堤之喻居可验矣。若论传
译之人。则多善一方。罕闻通解。唯奘三藏
究两土之音训。瞻诸学之川源。如从佛闻。曲
尽意。次则义净躬游彼刹。妙达毗尼。改律范
之妄迷。注密言之引合。遂得受持有验流布
无疑矣。原其后汉以来。译者相续。洎唐元和
年中。翻本生心地观经。之后百六十载寂尔
无闻。宋太祖尝遣百馀僧。往西方求法。太宋
太平兴国七年。有诏立译经院于东京太平
兴国寺之西偏。聚三藏天息灾等梵僧数员。
及选两街明义学僧。同译新经。译经之务大
宋中兴也。

* 传密藏

密藏者陀罗尼法也。是法秘密非二乘境界。
诸佛菩萨所能游履也。旧译云持。新译云性。
本其原则微妙法性也。形其言则陀罗尼母
僧史略序¶ 第 240c 页 T54-0240.png
也。究其音则声明也。穷其文则字界缘也。出
三藏记云。神咒者总持微密持也。高僧传中。
帛尸梨密多罗本西域人。东晋之初至于建
业。王导周伯仁庾亮皆钦重之。善持咒术。所
向多验。时江东未有咒法。密出孔雀王咒。咒
法之始也。北魏则嵩山菩提流支咒井树等。
颇有灵效。唐朝则智通法师甚精禁咒焉。次
有不空三藏。于京大兴善寺。广译总持教。多
设曼荼罗。神术莫可知也。灌顶坛法始于不
空。代宗永泰年中。敕灌顶道场处。选二七人。
为国长诵佛顶咒。及免差科地税云。梁末后
唐世。道贤阇梨者。一夕梦游五天竺。见佛指
示此某国聚落。洎旦顿解五印言音。毫釐不
爽。今传粉坛法。并宗此师。凤翔阿阇梨是也。
后唐清泰帝尤旌其道。后随驾入洛而卒。今
塔在龙门。近东京南。日本大师常为王公大
人演密藏。至今弟子繁衍。传其业者号曰三
藏。或兼讲经律论者。则称传显密藏也。

** 外学

夫学不厌博。有所不知。盖阙如也。吾宗致远。
以三乘法而运载焉。然或魔障相陵。必须禦
侮。禦侮之术。莫若知彼敌情。敌情者。西竺则
韦陀。东夏则经籍矣。故祇洹寺中有四韦陀
院。外道以为宗极。又有书院。大千界内所
有不同文书并集其中。佛俱许读之。为伏外
道。而不许依其见也。此土古德高僧能摄伏
异宗者。率由博学之故。譬如夷狄之人。言语
不通。饮食不同。孰能达其志通其欲。其或微
解胡语。立便驯知矣。是以习凿齿道安以诙
僧史略序¶ 第 241a 页 T54-0241.png
谐而伏之。宗雷之辈慧远以诗礼而诱之。权
无二复礼以辨惑而柔之。陆鸿渐皎然以诗
式而友之。此皆不施他术。唯通外学耳。况乎
儒道二教义理玄邈。释子既精本业。何好钻
极以广见闻。勿滞于一方也。
大宋僧史略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