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普明¶
普明¶ 第 976b 页



神僧传卷第五


* 普明

释普明。本名法京。俗姓朱氏。会稽人。少小志
操有异。有僧乞食因劝云。即子既有善性。可
向天台山出家。其中有初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踰山越涧来入天台。正
值智者处坐说法。智者笑云。宿誓愿力今得
相遇。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每于泉侧练苦
专思。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钟天台供养。江
陵道俗竞为营造。当欲铸时盲人来看。明悬
鉴机知相不吉果尔。开模钟便破缺。后还国
清所住之房。去水悬远。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仍怀念曰。若令此石出水岂不快乎。言竟数
日石中泉溜。周给东西。国清精舍。隋高帝置
普明¶ 第 976c 页 T50-0976.png
立。明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共顶禅师商量。
顶劝勿改。有括州都督周孝节遥闻此事。即
施杉柱泛海送来。顶向赤城感见明身长一
十馀丈。高出松林之上。翼从数十许人语顶
曰。兄勿苦谏事愿剋成。顶知神异合掌对曰。
不敢更谏一依仁者。竖堂之日感动山王。晨
朝隐轸状若雷震。摧树倾枝阔百步许。自佛
垄下直到于寺。至于日没还返旧踪。砰砰磕
磕势若初至。又愿共道俗造堂殿金铜卢舍
那像坐身丈六。时有一人称从曹溪村来。施
金十一两用入像身。问其姓名终不肯说。礼
拜辞退。周访彼村无人识者。又比房侍者恒
闻房内共人语话。阴伺察视不见别形。所听
言音唯劝修善。既而化缘就毕。大渐时至清
晨呼诸弟子曰。夫人寿命。不可常。保汝等宜
知。便自脱新净之衣著故破者。换衣才竟奄
然就灭。

* 玄光

释玄光者。海东熊州人也。少而颖悟。往衡山
见思大和尚。后返锡江南。属本国舟舰附载
离岸。时䌽云乱目。雅乐沸空。绛节霓旌。传呼
空中声云。天帝召海东玄光禅师。光拱手避
让。唯见青衣前导。少选入宫城。且非人间官
府。羽卫之设也无非鳞介参杂鬼神。或曰。今
日天帝降龙王宫。请师说亲證法门。吾曹水
府蒙师利益。既登宝殿次陟高台。如问而谈
略经七日。然后王躬送别。其船泛洋不进。光
复登船。船人谓经半日而已。光归熊州翁山。
卓锡结茅乃成梵刹。厥后罔知攸往。
普明¶ 第 977a 页 T50-0977.png

* 明达

释明达。姓康氏。其先康居国人也。童稚出家。
严持斋戒年及具足行业弥峻。胁不著席日
无再饭。外仪轨则内树道因。广济为怀游行
在务。以梁天监初来自西戎至于益郡。时巴
峡蛮夷鼓行抄劫。州郡徵兵克期诛讨。达悯
其将苦志存拯拔。独行诣贼登其堡垒。慰喻
招引未狎其情。俄而风雨晦冥雷霆震击。群
贼惊骇恻尔求哀。达乃教具千灯祈诚三宝。
营办始就。昏霾立霁。山泽通气。天地开朗。翕
然望国。并从王化。遂使江路肃清往还无阻。
后因行役中路逢人缚豚在地。声作人语曰。
愿上圣救我。达即解衣赎而放之。尝于夜中
索水洗足。弟子如言。而泥竟不脱。重以汤洗
如前不去。乃自以水灌之。其足便净。达曰。此
鱼膏也。更莫测其所从。行至梓州牛头山。欲
搆浮屠及以精舍。不访材石直觅匠工。道俗
皆怪其言。于时三月水竭即下求木。乃于水
中得一长材。正堪刹柱。长短合度。佥用欣然。
仍引而竖焉。至四月中涪水大溢。木流翳江。
自泊村岸都无溜者。达率合道俗通皆接取。
从横山积。创修堂宇架塔九层。远近并力一
时缮造。役不逾时欻然成就。而躬袭三衣并
是粗布。破便治补寒暑无革。有时在定据于
绳床。赫然火起众往扑灭。唯觉清凉。有沙门
僧救者。积患挛躄来从乞瘥。达便授杖令行。
不移晷景骤步而返。又布萨时身先众坐。因
有偷者。穿墙负物既出在外。迷闷方所还来
投寺。遂喻而遣之。天监十五年随始兴王
普明¶ 第 977b 页 T50-0977.png
荆州。冬十二月终于江陵。

* 道舜

释道舜。未详何许人。静处林泉庇道自隐。言
常含笑谈述清远。尝止泽州羊头山。神农定
药之所结宇茅茨。馀无蓄积。日唯一食常坐
卒岁。感蛇鼠同居。在绳床下。各孚产育不相
危恼。又致虎来蹲踞其侧。便为说法。有人还
住告虎令去。或语之云。明日人来汝不须至。
便如舜言虎便不现。给侍之人与虎同住。亲
如家犬曾莫之畏。身著弊衲略无可采。跣行
林野不择晨夕。开皇初忽游聚落说法化诸
村民皆盛集受法。独不为一女受戒。告云。汝
当生牛中其相已现。戒不救汝也。业不定者
尔乃相济耳。时有不信其言以为惑众。咸有
疑者。舜欲决于众议。告众曰。必不信者试蹋
汝牛尾业影必当不起。即以足蹑女裙后空
地云。是尾影。其女依言趣起不得。时众惊信。
请舜曰。如何除此业报。其女家积粟数万石。
既惧恶业一时顿舍。舜并为营福令其忏悔。
如此累作恶业便倾方为受戒。或依诸疠村
受于疠供。见有脓溃外流者。皆口就而𠲿之。
情无恶念。或洗其衣服。或净其心业。用为己
任。情向欣然初无颦蹙。后游于林虑洪谷。北
诣晋盘亭等。诸山隐寺综禅定业不测所终。

* 道仙

释道仙。一名僧仙。本康居国人。初以游贾为
业。后值僧达禅师为其说法。遂沈宝船于江。
辞妻子投灌口竹林寺而出家焉。初落发日
对众誓曰。不得道者不出此山。即迥绝人踪
普明¶ 第 977c 页 T50-0977.png
结宇岩曲。禅学之侣相次屯焉。每览经卷始
开见佛在某处无不哽咽。我何不值但见遗
文。而仙挺卓不群野栖禽兽。或有造问学方
者。皆答善权冥符正则。自初入定一坐则以
四五日为恒。准客到其门。潜然即觉起共接
晤。若无人往端坐静室。寂若虚空。有时预告
明当有客至。或及百千皆如其说。曾无欠长。
始兴王澹褰帷三蜀。礼以师敬携至陜。于
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属相呵斥甚寄忧心
焉。仙乃晏如曾无所屑。一夕道士忽见东冈
火发恐野火焚害仙也。各执水器来救。见仙
方坐大火中猛焰洞然。咸叹火光神德。道士
李学祖等。舍田造像寺塔欻成。远近归信十
室而九。州刺史鄱阳王恢躬礼受法。天监末
始兴王冥感。于梁泰寺造四天王像。每六斋
晨常设净供。仙后赴会。四王顶上放五色光。
仙所执炉自然焰发。太尉陆法和昔微贱日。
数载在山供仙给使。僧有肆责者。仙曰。此乃
三台贵公何缘辱骂。时不测其后贵也。和果
遂升衮服。仙或劳疾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
碗盛妙药跪而进服。无几便愈。居山二十八
年。复游井络化道大行。时遭酷旱百姓请祈。
仙即往龙穴以杖叩门。数曰。众生何为嗜睡
如此。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民赖斯
泽。咸来祷赛。钦若天神。有须舍利即为祈请。
应念即至如其所须。隋蜀王秀作镇岷络有
闻王者。寻遣追召全不承命。王勃然动色。亲
领兵仗往彼擒之。必若固纵可即加刃。仙闻
兵至都无畏惧。索僧伽黎披衣端坐念佛。王
普明¶ 第 978a 页 T50-0978.png
达山足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水涌满川藏
车无计。事既窘迫乃遥归忏礼。因又天明雨
霁山路清夷得至仙所。王躬尽敬便为说法
重发信心。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厚礼崇仰
举国恭敬。号为仙阇梨焉。开皇年中返于
山寺。道路自净山神前扫。年百馀岁端坐而
卒。

* 法安

释法安姓彭氏。安定鹑孤人。少出家在太白
山九陇精舍慕禅为业。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中来至江都令通晋王。时以其形质矬
陋言笑轻举并不为通。日到门首喻遣不去。
试为通之。王闻召入相见如旧。便住慧日寺。
王所游履必赍随从及驾幸泰山时遇渴乏四
顾唯岩无由致水安以刀刺石引水崩注用给
帝王时大嗟之问何力耶。答王力也。及从王
入沙碛达于泥海中应遭变。皆预避之得无
损败。后往泰山神通寺。僧来请檀越安为达
之。王乃手书寺壁为弘护也。初与王入谷。
安见一僧着弊衣乘白驴而来。王问何人。安
曰。斯朗公也。即创造神通故来迎引。及至寺
中。又见一神状甚伟大。在讲堂上手凭鸱吻
下观人众。王又问之。答曰。此太白山神从王
者也。尔后诸奇不可广录。至十一年春。四方
多难。无疾而终所住。春秋九十八。

* 智顗

释智顗。字德安。姓陈氏。颍川人也。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生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
普明¶ 第 978b 页 T50-0978.png
梦吞白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师曰。白龙之
兆也。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信宿之间其光
乃止。忽有二僧扣门曰。善哉儿德所重必出
家矣。言讫而隐。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
法绪而出家焉。一日因说禅门用清心海。语
默之际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泓澄。在于其下又见一僧。摇
手伸臂至于岐麓。挽顗上山。顗以梦中所见
通告门人。咸曰。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圣贤
之所托矣。先有清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积四
十载。定慧兼习。盖神人也。顗未至二年预告
山民曰。有大善知识当来相就。宜种豆造酱
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顗往天台既
达彼山。与光相见即陈赏要。光曰。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顗惊异焉。知
通梦之有在也。又闻钟声满谷。众咸怪异。光
曰。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顗乃卜居胜地。
是光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处既閒
敞易得寻真。地平泉清徘徊止宿。俄见三人
皂帻绛衣。执疏请云。可于此行道。顗后于寺
北华顶峰。独静头陀。大风拔木雷霆震吼。螭
魅千群一形百状。吐火声叫骇畏难陈。乃抑
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
又见亡殁二亲枕头膝上陈苦求哀。顗又依
止法忍不动如山。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每
夏常讲净名。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有数
十梵僧乘阶而下。入堂礼拜。手擎香炉绕顗
三匝。久之乃灭。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敕
普明¶ 第 978c 页 T50-0978.png
给寺额名为一音。其地昔唯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是春亢旱。百姓咸谓神
怒。顗到泉源帅众转经。便感云兴雨注。虚谣
自灭。晋王萧妃疾苦医治无术。王遣开府柳
顾言等。致书请命。愿救所疾。顗又率侣建斋
七日。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忽降异鸟飞入
斋坛。宛转而死须臾飞去。又闻豕吟之声。众
并同瞩。顗曰。此相现者妃当愈矣。鸟死复苏
表盖棺还起。豕幽鸣显示斋福相乘。至于翌
日患果遂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
十有七。

* 智旷

释智旷。姓王氏。初母将孕。梦入流浴。童子乘
宝船来投便觉有娠。及生长敏而重行。梁末
为壮士。后离俗从道学长生术。及值高僧授
戒为佛弟子。德行动人渐示潜迹。江陵张诠
者二世眼盲。旷曰。尔家冢内棺枕古井。移坟
开甃必获禳焉。因即随言瞽者见道。请求剃
落。众咸惮之。便伐薪施僧空闲静虑。又言。涧
有古钟可掘出悬寺。仁州刺史谓为诡惑。鞭
背百下无惨无破。便送出台拘在尚方。有力
者试以八尺械悬来捶膝。傍观谓言糜碎。而
旷容既无挠肉亦无痕狱吏云。承居士能忍
饥。便绝食七日。身色如故市衢见行验狱犹
有。方信分身。大定三年从人乞草屩。今夜当
急行。及三更合城火发。四门出人不泄。烧杀
七千。旷在狱引囚二百安步而出。年将不惑
始蒙剃落。进戒以后头陀。蛇弭床侧。每夕山
普明¶ 第 979a 页 T50-0979.png
隅四灯同照。士俗云赴奄成华寺。有一宰鸭
而为斋者。鸭神夜告便曰。何有杀牲而充净
供。自尔便断。曾度夏水徒侣数十欲住不可
欲去无从。前岸两船无人将至。旷笑而举声
呼之。船自截流直到。遂因济水。诫以勿传。又
于咸阳造佛迹寺。有牛产犊出首还隐。已过
信次母将亡。僧告旷知恻。答曰。此犊是寺居
士。侵用僧物今来偿债。其羞不出牛母无他。
因执炉呵戒犊子。疾当偿报何耻生乎。应言
便出。神异冥徵不可备载。以开皇二十九年
九月二十四日终于四望开圣寺。自剋终期。
天香满室。合寺音乐。西南而去。

* 法充

释法充。姓毕氏。九江人。常诵法华并读大品。
其遍难纪。兼缮造寺宇。情在住持。末住庐山
半顶化城寺修定。自非僧事未尝妄履。每劝
僧众无以女人入寺。上损佛化下坠俗谣。然
世以基业事重有不从者。充叹曰。生不值佛
已以罪缘。正教不行义须早死。何虑方土不
奉戒乎。遂于此山香炉峰自投而下。誓粉身
骨用生净土。便于中虚头忽倒上。冉冉而下
处于深谷。不损一毛。寺众初不知也。后有人
上峰顶。路望下千有馀仞闻人语声。就而寻
之。乃是充也。身命犹存口诵如故。迎还至寺。
僧感其死谏为断女人经于六年。方乃卒世。
时属隆暑。而尸不臭烂。香如烂瓜。即开皇之
末年矣。

* 慧侃

释慧侃。曲阿人也。住蒋州大归善寺。灵通幽
普明¶ 第 979b 页 T50-0979.png
显世莫识之。而翘敬尊像事同真佛。每见立
像不敢辄坐。劝人造像唯作坐者。后往岭南
修禅法。大有悟解。住栖霞时尝往扬都谒偲
法师。偲异礼接之。将还山偲请现神力。侃即
从窗中出臂解齐熙寺佛殿上额。因语偲云。
世人无远识见多惊异。故吾所不为耳。大业
元年终于大归善寺。初侃终日以三衣还众
僧。吾今死去。徒众好住。便还房内。大众惊起
追之。乃见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撼之锵
然不散。

* 法喜

释法喜。南海人也。形容寝陋短弱迂疏。可年
四十许人。岭表耆老咸言。儿童时见识之。颜
貌如今无异。蛮蜒(音但)间相传云。已三百岁矣。
亦自言旧识庐山远法师。说晋宋朝事历历
如信宿前耳。平素时悄默无语。语必含深意。
吉凶之徵有如影响。人亦不欲与喜相见。惧
直言灾恶忤逆意也。陈朝马静为广州刺史。
方上任。喜直入州。上厅事画地作马头形。以
示其子而去。静本名族多武略。到州行部从
甲士数万。旌旗剑戟以威边徼。其侈僭过度。
被人诬告谋反。帝使临汝侯按之。利其财产
擒而斩之。此画地之明效也。喜之先见皆此
类。炀帝闻之取来扬州。帝令宫内安置。于时
内造一堂新成。师忽升堂观看。因惊走下阶。
回顾云。几压杀我。其日中夜天大雨堂崩。压
杀数十人。其后又于宫内环走索羊头。帝闻
而恶之以为狂言。命锁著一室。数日三卫于
市见喜坦率游行。还奏云。法喜在市。敕责所
普明¶ 第 979c 页 T50-0979.png
司检验所禁之处。门锁如旧。守者亦云。师
在室内。于是开户入室见袈裟覆一聚白骨
锁在项骨之上。以状奏闻。敕遣长史王恒验
之皆然。帝由是始信非常人也。敕令勿惊动。
至日暮师还室内。或语或笑。守门秦闻。敕所
司脱锁放师出外随意所适。其后帝遇弑于
江都。方悟索羊头之验。有时一日之中凡数
十处斋供。师皆赴会。在在见之。其间亦饮酒
啖肉。俄而见身有疾。常卧床去荐席令人于
床下铺炭火甚热。数日而命终。火炙半身皆
焦烂。葬于香山寺至大业四年南海郡奏云。
法喜师见还在郡。敕遣开棺视之则无所有。

* 普安

释普安。姓郭氏。京兆泾阳人。小年依圆禅师
出家。苦节头陀。晚投蔼法师。通明三藏常业
华严。诵读禅思准为摽拟。周氏灭法栖隐于
终南山之楩梓谷。时有重募捉获一僧赏物
十段。有人应募来欲执安。即慰喻曰。观卿贫
煎当欲相给。为设食已俱共入京。帝语此人
曰。我国法急不许道人民间。你复助急不许
道人山中。若尔遣他何处得活。宜放入山不
须检校。于是释然复归。隋文创历佛教大兴。
广募遗僧依旧安置。时楩梓一谷三十馀僧。
应诏出家并住官寺。唯安依本山居守素林
壑。时行村聚惠益生灵。末有人于子午虎林
两谷合涧之侧。凿龛结庵延而住之。初止龛
日上有大石正当其上。恐落掘出逐峻崩下。
安自念曰。愿移馀处莫碎龛窟。石遂依言迸
避馀所。大众共怪。安曰。华严力也。未足异
普明¶ 第 980a 页 T50-0980.png
之。又龛东石壁涧左有索陀者。川乡巨害纵
横非一。阴嫉安德恒思诛殄。与伴三人持弓
挟刃。攘臂挽强将欲放箭。箭不离弦手张不
息。努眼舌噤立住经宿。声相通震远近云会。
乡人稽首归诚请救。安曰。素了不知岂非华
严力也。若欲除免但令忏悔。如语教之方蒙
解脱。又龛西魏村张晖者。夙兴恶念以盗为
业。夜往安所私取佛油。瓮受五升。背负而出。
既至院门迷昏失性。若有所缚不能动转眷属
乡村同来为谢。安曰。余不知盖华严力乎。语
令忏悔扶取油瓮。如语得脱。又龛南张卿者。
来盗安钱袖中持去。既达家内。写而不出。口
噤无言。即寻归忏复道而返。有程郭村程晖
和者。颇怀信向恒来安所听受法要。因患身
死已经两宿。缠尸于地伺欲棺殓。安时先往
鄠县返还在道。行达西南之德行寺。东去晖
村五里。遥唤程晖和。何为不见迎耶。连唤不
已。田人告曰。和久死矣无由迎也。安曰。斯乃
浪语吾不信也。寻至其村厉声大唤。和遂动
身。旁亲乃割所缠绳令断。安入其庭又大唤
之。和即倔起匍匐就安。令屏除棺器覆一筥
笭。以当佛座令和绕旋。寻复如故。更寿二十
许岁。后遇重病来投乞救。安曰。放尔游荡非
吾知也。便遂命终。昆明池北白村老母者病
卧床枕失音百日。指撝男女。思见安形。会其
母意请来至宅。病母既见不觉下迎。言问起
居奄同常日。遂失病所在于时声名更振。村
聚齐集。各率音乐。巡家告令欲设大斋。大坊
村中田遗生者。家徒壁立而有四女。妻著弊
普明¶ 第 980b 页 T50-0980.png
布齐膝而已。四女赤露大女名华严。年已二
十。唯有粗布二尺拟充布施。安引村众次至
其门。悯斯贫苦遂度不入。大女思念。由我贫
煎不及福会。今又不修当来倍此。周遍求物
阒尔无从。仰面悲号遂见屋甍一把乱床(音迷)
塞明孔挽取抖捒得谷十馀挼以成米。并将
前布拟用随喜。身既无衣待至夜暗。匍匐而
行趣斋供所。以前施物遥掷众中。十馀粒米
别奉炊饭。因发愿曰。女人穷业久自种得。竭
贫行施用希来报。辄以十馀黄米投饭甑中。
必若至诚贫业尽者。当愿所炊之饭变成黄
色。如无所感命也奈何。作此誓已掩泪而返。
于是甑中五石米饭并成黄色。大众惊嗟未
知所以。周寻缘搆乃云。田遗生女之愿力也。
斋会齐率获粟十斛。寻用济之。安办法衣仍
度华严。送入京寺。尝于龛侧村中缚猪三头。
将加烹宰。安闻往赎。社人恐不得杀增长索
钱十千。安曰。贫道见有三千。已加本价十倍
可以相与。众各不同更相忿竞。忽有小儿裹
腹来至社会助安赎猪。既已诤竞。因从乞酒
行饮行舞焜煌旋转。合社老少眼并失明。须
臾自隐不知所在。安即引刀自割髀肉。曰此
彼俱肉耳。猪食粪秽尔啖之。况人食米理足
贵也。社人闻见一时同放。猪既得脱。绕安三
匝。以鼻喙触。若有爱敬。故使郊之南西五十
里内鸡猪绝嗣乃至于今。其感发慈善皆此
类也。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五日。终于静法禅
院。春秋八十。

* 道英
普明¶ 第 980c 页 T50-0980.png

释道英。姓陈氏。蒲州猗氏人也。幼从叔休律
师出家。至并州依炬法师学道。后入禅定稍
呈异迹。大业中尝任直岁与俗争地。遽斗不
息便语彼云。吾其死矣。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道人多诈。以针刺甲虽深不动。气
绝色变将欲洪肨。傍有智者令其归命。誓不
敢争愿还生也。寻言起坐语笑如常。又行龙
台泽池侧见鱼之游。乃曰。吾与汝共争我何
者为胜。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即脱衣入
水。弟子持衣守之经十六宿。比出告曰虽在
水中唯弊土坌我耳。又属严冬冰厚雪壮。乃
曰。如此平净之处何得不眠。遂脱衣仰卧经
于三宿。乃起而言曰。几被火炙杀我。晚还蒲
州住普救寺。昼则厉众僧勤事。夜则跏坐为
说禅观。时或弊其劳者闻法不觉其疲。一日
说起信论奄然不语。怪往观之气绝身冷。众
知灭想即而任之。经于累宿方从定起。时河
东道逊高世名僧素与同学及逊舍命。去英
百五十里未及相报。终夕便知其死。其知微
通感如此。及终前夕集众告曰。早须收积明
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众不测其言。英亦
自运催促甚急。至夜都了索水剃洗。还本坐
处被以大衣奄然神逝。

* 法进

释法进。不知氏族。住益州绵竹县响应山玉
女寺为辉禅师弟子。后于定法师所受十戒。
恭谨精诚谦恪为务。唯业坐禅。寺后竹林常
于彼坐。有四老虎绕于左右。师语勿泄其相
也。后教水观。家人取柴见绳状上有好清水。
普明¶ 第 981a 页 T50-0981.png
拾两白石安著水中。进暮还寺弥觉背痛。问
其家人。云安石子。语令明往可除此石。及旦
进禅。家人还见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
愈。因尔习定不出此山。开皇中蜀王秀临益
州。妃患心腹诸治不损。有绵州昌隆白崖山
道士文普善者。能升刀焚火。鹄鸣山有二道
士。能呼策鬼神符印章醮。入水不溺。并来同
治都无有效。乃使长史张英等往山请出为妃
治病。报曰。吾在山住向八十年。与水同性。徐
更苦邀。进答曰。尽命于此可自早还。信返具
报。王使六司官人犊车四乘将从百人重往
迎请。进曰。王虽贵胜命有所属。执志如初。信
还。王大怒自入山将手加罪。既至山寺礼佛
见进。不觉身战汗流。王曰。奉请禅师为妃治
病。禅师慈悲愿救此苦。答曰。杀羊食心岂不
苦痛。一切众生皆是佛子。何因于妃偏生此
爱。王惭愧忏悔仍请出山。乃曰。王命既重不
可不行。王自先行。贫道生不乘骑当可后去。
王曰。弟子步从与师同行。报曰。出家人与俗
异。但前行应同到。王行两日方至。进一旦便
达。径入妃堂。妃见进流汗。因尔除差。施绢五
百段纳衣袈裟什物等。进令王妃以水[拈/皿]手
执物咒愿。总用回入法聚寺基业。即辞还山。
王与妃见进足离地可四五寸。以大业十三
年正月八日终此山中。龙吟猿叫三日乃已。

* 僧朗

释僧朗。一名法朗。俗姓许氏。南阳人。年二十
馀欣欲出家寻预剃落。栖止无定多住鄂州。
饮啖同俗为时共轻。常养一猴一犬。其状伟
普明¶ 第 981b 页 T50-0981.png
大皆黄赤色。不狎馀人唯附于朗。日夕相随
未曾舍离。若至食时以木盂受食。朗啖饱已
馀者用饲之。既同器食讫。猴便取盂戴之骑
犬背上先朗而行。人有夺者辄为所咋。朗任
犬盘游略无常度。陈末隋初行于江岭之表。
章服粗弊威仪越序。杖策徒行护养生命。时
复读诵诸经偏以法华为志。素乏声弄清靡
不丰。乃洁诵之一坐七遍。如是不久声如雷
动。知福力之可阶也。其诵必以七数为期。乃
至七十七百七千逮于七万。声韵谐畅任纵
而起。其类筝笛随发明了。故所诵经时傍人
观者视听皆失。朗唇吻不动而转起咽喉。远
近亮彻因以著名。然臂脚及手。伸缩任怀有
若龟藏。时若肉聚或住酒席。同诸宴饮。而嚼
噍猪肉。不测其来。故世语曰。法华朗五处俱
时缩猪肉满口颡。或复巡江洄溯拱手舟中。
猴犬在傍都无舣棹。随意所往。虽陵犯风波
瞬息之间便达所在。有比丘尼为鬼所著。超
悟玄解说辩经文。居宗讲导听采云合。皆不
测也。莫不赞其聪悟。朗闻曰。此邪鬼所加何
有正理。须后检校。他日清旦猴犬前行径至
尼寺。朗往到礼佛绕塔至讲堂前。尼犹讲说。
朗乃厉声呵曰。小婢吾今既来何不下座。此
尼承声崩下走出。堂前立对于朗。从卯至申
卓不移处。通汗流地默无言说。闻其慧解奄
若聋痴。百日已后方复本性。其降行感通皆
此类也。大业末卒。

* 惠祥

释惠祥。姓周氏。十五出家。头陀乞食。默自禅
普明¶ 第 981c 页 T50-0981.png
诵不与众同。年十九染患三月救疗无徵。夜
中宴坐叹曰。大丈夫本欲以身从道于末法
中摧伏非法。如何此志未从为病所困。将晓
有一人长丈馀谓曰。但诵涅槃无愁不差。至
旦即诵三日便瘳。大业末夏中因食口中得
舍利。不辨弃地。辄还在口。如是数四。疑是真
身砧槌不碎。遂声钟告众。白黑咸集。祥涕泣
焚香愿降威力。须臾放五色光异香遍郭。众
睹希有。体貌肥白可长八尺有馀。行路不识
莫不怪仰。刺史李升明至寺怪异。谓群官曰。
此道人肤容若此。日可应啖一羊。语讫觉手
足不随乘马失御。诸官以实告之。便悔谢还。
复大使权茂行至邓州。又怪升明曰。此大德
非凡具说往缘。茂不信。请将七日试以粗食。
而肤色更悦。茂愧伏悔先不信之罪。将终手
执经胡跪谓弟子曰。吾今逝矣。汝好住持无
令绝灭。又感异香盈郭。以大业末年八月卒。
春秋七十。气命虽绝而胡跪执经如初。远近
奔赴见其卓然无不叹讶。

* 无相

涪州相忠寺无相禅师者。非巴蜀人不知何
来。忽至山寺随众而已。不异恒人。其寺在涪
州上流大江水北。崖侧有铭方五尺许。字如
掌大都不可识。下有佛迹相去九尺长三尺
许。蹈石如泥道俗敬重。相以一时渡水齐返
无船。乃钵安水中曰。何为常擎汝。汝可自渡
水。便取芭蕉搭水立上而渡。钵随后来须臾
达岸。时采樵者见之。相语觉知已便辞去。徒
众苦留不住。至水入船。诸人礼请。不与篙楫。
普明¶ 第 982a 页 T50-0982.png
乃捉船舷。直尔渡水。不顾而去。即令寻逐莫
测所在。

* 明恭

释明恭。住郑州会善寺。其力若神。尝山行见
虎猪交斗猪渐不如。恭语虎曰。可放令去虎
不肯。恭以一手捉头一手撮尾。掷之山下。又
以僧衣置磉下。僧怪之。恭笑为捧柱取衣。大
业末贼起抄掠。令其寺办数十人大猪食具。
恭延贼食贼让恭先。恭乃铺饼数十安猪啖
之。须臾食尽贼众惊伏。恭召为护寺檀越。群
贼许之。故隋唐交军。其境绝贼往来。恭之力
也。

* 昙询

释昙询。姓杨氏。弘农华阴人。后迁宅于河东
郡焉。年二十二方舍俗事远访岩隐。游至白
鹿山北林落泉寺逢昙淮禅师而蒙剃发。后
经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属枯泉重出鹿糜
绕院。故得美水驯兽日济道邻。从学之徒相
庆兹瑞。时因请法暂往云门。值径阴雾昏便
成失道。赖山神示路方会本途。时有盗来窃
蔬菜将欲出园。乃为群蜂所螫(音拭)询闻来救。
慈心将治得全馀命。尝有赵人远至慇勤致
礼陈云。因病死复苏。得见阎王诘问罪当就
狱。赖有昙询禅师来为请命。王因放免特来
礼谢。又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询乃执
锡分之以身为翳。语云。同居林薮计为大乖。
幸各分路。虎低头受命。便饮气而散。屡逢态
虎交诤事略同此。而或廓居榛梗。唯询一踪
入鸟不乱兽见如偶。每入禅定七日为期。白
普明¶ 第 982b 页 T50-0982.png
虎入房仍为窟宅。独虎静院不出十年。自有
禅踪斯人罕拟。初遘疾弥留。忽有神光照烛
香风拂扇。又感异鸟白颈赤身。绕院空飞声
唳哀切。气至大渐鸟住堂基。自后狎附不畏
人物。或在房门至于卧席。悲叫逾甚血沸眼
中。既尔往化。鸟便飞出外空旋转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绕院悲吼两宵云昏三日天地结
惨。又加山崩石坠林摧涧塞。惊发人畜栖遑
失据。其哀感灵祥未可殚记。后以武德五年
十二月。弟子静休道愿慧方等乃阇毗馀质
建塔立碑焉。

* 智满

释智满者。俗姓贾氏。不知何许人也。戒行高
洁居于安乐寺。时唐太宗在晋阳。与刘文靖
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又见遍身为虫蛆
所食。意甚恶之咨询于满。满曰。此可拜贺也。
夫床下者。所谓陛下也。群蛆食者。所谓群生
共仰一人活耳。高祖嘉其言。又云。贫道颇习
易。以挂之象明夷之兆。按易曰。巽在床下纷
若无咎而早吉晚凶。斯固体大不可以小。小
则败大则济。可作大事以济群生。无往不亨
乃必成乎。高祖动容曰。虽蒙善诱未敢当仁。
师眄太宗曰。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是谓干
父之蛊考用无咎。天理人事昭然可知。不可
固拒天之与也。天与不取必受其咎。无乃不
可乎。高祖拜而谢曰。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
咛之意。敢不敬从。满后不知所终。

* 智晞

释智晞。俗姓陈氏。颍川人。年二十始获从愿。
普明¶ 第 982c 页 T50-0982.png
一得奉值即定师资。律仪具足禀受禅诀。加
修寂定。常居佛陇修禅道场。乐三昧者咸共
归仰。宴坐之暇。时复指撝创造伽蓝殿堂房
舍悉皆严整。唯经台未构。始欲僦工。有香炉
峰。山岩峻崄林木秀异。然彼神祇巨有灵验。
自古已来无敢视其峰崖。况有登践而采伐
者。时众议曰。今既营经台供养法宝。唯尚精
华岂可率尔而已。其香炉峰柽柏木中精胜
可共取之以充供养。论详既讫。往咨于晞。具
陈上事。良久答云。山神护惜不可造次。无敢
重言各还所在。尔夜梦人送疏云。香炉峰柽
柏树尽皆舍给经台。时有僧法云。欲往香炉
峰头陀。晞谏曰。彼山神刚强。卿道力微弱。向
彼必不得安。慎勿往也。云不纳旨。遂往到山。
不盈二宿。神即现形驱云令还。自陈其事。方
忆前旨。深生敬仰。有弟子道亘在房诵经。自
往唤云。今晚当有僧。来言竟仍向门下。即见
一僧纯著纳衣执锡持钵。形神爽俊有异常
人。从外而来。相去二十馀步。才入路东隐而
不现。俄顷之间即闻东山有钟鼓声大音震
谷。便云。噫唤吾也。未终数日语弟子云。吾命
无几。可作香汤洗浴。适竟山中鸟兽异色殊
形。常所不见者并皆来集房侧。履地腾空悲
鸣唤呼。经日方散。以贞观元年十二月十八
日午时。结跏安坐端直俨然。气息绵微如入
禅定。因而不返。时虚空中有弦管声。合众皆
闻。良久乃息。经停数日方入石龛颜色敷悦
手足柔软不异生平。春秋七十有二。

* 惠主
普明¶ 第 983a 页 T50-0983.png

释惠主。俗姓贾氏。始州永归县人。六岁出家
为斌法师弟子。于黄安县造寺七所。梓潼县
造十寺。武连县造三寺。初年登冠欲受具足。
当境无人乃入京选德。于甘露寺受戒。唯听
四分馀义傍通。梦见三日三夜天地闇冥众
生无眼。过此忽明眼还明净。觉已汗流。一百
日后周毁经道。方知徵应。即返故乡南山藏
伏唯食松叶。异类禽兽同集无声。或有山神
送伏苓甘松香来。获此供养六时行道。禽兽
随行礼佛诵经。似如听仰。仍为幽显受菩萨
戒。后有猕猴群共治道。主曰。汝性躁扰作此
何为。曰时君异也。佛日通也。深怪其言。寻尔
更有异祥。龙飞兽集香气充山。其类众矣。后
有八人采弓材者。甚大惊骇。便慰主曰。圣。君
出世时号开皇矣。即将出山以事奏闻蒙预
出家。大业中敕还本州香林寺。常弘四分为
业。武德之始陵阳公临益州。素少信心。将百
馀驮物行至始州。令于寺内讲堂佛殿僧房
安置。无敢违者。主从庄还见斯秽杂。即入房
中取锡杖三衣出叹曰。死活今日矣。举杖向
驴骡一时倒仆如死。两手各擎一驮掷弃坑
中。州县官人惊怖执主状申。陵阳大喜一无
所怪。书曰。弟子数病不逢害鬼。蒙得律师破
悭贪袋。深为大利。今附沈香十斤细绫十段
仰赠。后还京日从受菩萨戒焉。贞观三年寺
有明禅师者。清卓不群。白日独坐见无半身。
向众述曰。吾与律师建立此寺。两人同心忽
失半身。将不律师先去。不者明其死矣。寻尔
午时主便无疾而逝。春秋八十九。
普明¶ 第 983b 页 T50-0983.png

* 明净

释明净。高密人。少出家味定为业。后南游东
越天台诸山。禅观在怀无缘世习。而衣服[糸*监]
缕动止适时。同侣禅徒未知弘仰。山粒致绝。
日至村中每从乞食。赍还中路值于群虎。皆
张口闭目若有饥相。净曰。吾经行山泽多矣。
虎兕无心畏之。今列于路傍岂非为食耶。乃
以匙抄饭内其口中。馀者对而啖尽。告曰。知
来食少辄济自他殊不副怀深用多愧。明日
乞食虎又如前。尝值亢旱苗稼并枯淫祀之
流妄祈邀请。虽加恳恻终不能致。净曰。可罢
诸邪祷。吾独能降。遂结斋静室七日。平旦云
布雨施高下滂注百姓利焉。贞观三年冬至
于四年夏六月无雨。天子下诏岳渎诸庙普
令雩祭。于时万里赫然全无有应。有潘侍郎
者。曾任密州。知静能感以状奏闻。敕召至京
令住祈雨。告以所须一无损费。唯愿静念三
宝慈济四生。七日之后必降甘泽。乃于庄严
寺静房禅默。至七日向晓问守卫者曰。天之
西北应有白虹。可试观之。寻声便见。净曰。雨
必至矣。须臾云合骤雨忽零。比至日晡海内
通洽。遂以有年。敕乃总度三千僧用酬净德。
其徵应难思厥相叵测。但以京辇諠杂性不
狎之。请还本乡之义胜寺山居继业。竟不测
其存没云。

* 智璪

释智璪。俗姓张氏。清河人。年二十。二亲俱
逝。惨服才释便染疾病。经岁月医药无效。仍
于静夜策杖曳疾出中庭向月而卧。至心专
普明¶ 第 983c 页 T50-0983.png
念月光菩萨。唯愿大悲济我沈痾。如是系念。
遂经旬朔。于中夜间忽梦见一人形色非常。
从东方来谓璪曰。我今故来为汝治病。即以
口就璪身次第吸嗽(音朔)三夜如此。因尔稍痊。
遂求离俗。投安静寺慧凭法师以为弟子。闻
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即泛舸丰流直指
台岫。伏膺受道。乃遣行法华忏悔。第二七日
初夜忏讫。还就禅床如欲安坐仍见九头龙
从地涌出上升虚空。明旦咨白者云。此是表
九道众生闻法华经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
性空尔。陈法德四年永阳王伯智作牧仙都。
延屈智者来于镇所。璪随师受请。同赴会稽
山。九旬坐讫仍即辞王。住宝林山寺行法华
三昧。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扇。璪问之。
汝是何人。夜来摇户。即长声答云。我来看灯
尔。频经数过问答如前。其寺内先有大德慧
成禅师。夜具闻之。谓弟子曰。彼堂内从来有
大恶鬼。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人也。天将欲
晓成师扣户而唤璪。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
苦哉苦哉。其人了矣。璪即开户问意。答云。汝
犹在耶。吾谓昨夜鬼已害汝。故此嗟耳。第二
日夜鬼入堂内。槌壁打柱。周遍东西。堂内六
灯。璪即灭五。留一行道。坐禅诵经坦然无惧。
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行法将讫。见一青衣
童子称赞善哉。言已不见。璪又因事出往会
稽路。由剡县孝行村乞食。主人误煮毒蕈设
璪食竟进趣前途。主人于后啖此馀残。并皆
吐痢若死等苦。邻人见之即持药追璪。十里
方及。见璪快行无恙。问曰。何故见寻具陈上
普明¶ 第 984a 页 T50-0984.png
事。便笑而答曰。贫道无他。可弃药反踪不须
见逐。以贞观十二年卒于寺。春秋八十三矣。

* 知苑

幽州沙门知苑。精练有学识。隋大业中发心
造石字一切经藏以备法灭。既而于幽州西
山凿岩为石室。即磨四壁而以写经。又取方
石别更磨写。藏诸室内每一室满。即以石塞
门镕铁锢之。时隋炀帝幸涿郡。内史侍郎萧
瑀皇后弟也。性笃信佛法以其事白后。后施
绢千匹。瑀施绢五百匹。朝野闻之争共舍施。
故苑得以成功。苑常以役匠既多道俗奔凑。
欲于岩前造木佛堂并食堂寐室。而念木瓦
难办。恐繁经费未能起作。忽一夜暴雨雷电
震山。明旦既晴。乃见山下有大木松柏数千
万。为水所漂积于道次。道俗惊骇不知来处。
于是远近叹服。苑乃使匠择取其木。馀皆分
与邑里。邑里喜愧而助造堂宇。顷之毕成如
其志焉。苑所造石经已满七室。以贞观十三
年卒。弟子犹继其功焉。

* 大志

僧大志。会稽顾氏子。发蒙出家师事天台智
者。智者见其形神洒落高放物表。取名大志。
诵法华经索然闲静。音声清转听者忘疲。后
于庐山甘露行头陀行。有时投身猛兽彼皆
避去。餐粒若尽惟以饼果继命而已。如是七
载禅诵不休。晚住持福林寺。会大业中屏除
佛教。慨大法陵迟。遂身著孝衣于佛堂中恸
哭三日。誓舍形骸申明正教。即往东都上表
曰。愿陛下兴隆三宝。贫道当然一臂于嵩岳
普明¶ 第 984b 页 T50-0984.png
用报国恩。帝许之。遂设大斋七众通集。师绝
粮三日登大棚中。布裹其臂灌之以蜡。如炬
燃之。光照岩岫晃然大明。众见苦行痛入心
髓。而志形色不变。或诵经文。或赞佛德。或为
众说法。声声不绝。烧已下棚。跏趺入定七日
而卒。

* 智聪

僧智聪。住扬州白马寺专习三论。寻渡江住
安乐寺。值隋国亡思归无计。隐江荻中诵法
华经。七日不饥。恒有四虎驯绕。聪曰。吾已十
日不食命在呼吸间。卿可食之。虎作人语曰。
造立天地无有此理。忽见一老翁腋下挟一
小船。来曰。师欲渡江即上船。其四虎见而泪
出。聪曰。持危拔难正在今日。即同四虎利涉
南岸。船及老人忽然不见。聪领四虎止栖霞
塔西。径行禅诵誓不寝卧。安众八十馀人。若
有凶事虎来大吼。由此警觉。贞观中年九十
九。于佛生日熏炉遍礼圣像还归静室端坐
而化。

* 善道

善道法师。临淄人。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观无
量寿佛经。乃专心念佛以修十六妙观。及住
庐山观远公遗躅。豁然增思。后遁迹终南修
般舟三昧数载。睹宝阁瑶池宛然在目。复往
晋阳从绰禅师授无量寿经。入定七日。绰请
观所生处。道报曰。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
师尝安佛像在檐牖下。自处深房此一罪也。
当于佛前忏。又常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当
于四方僧前忏。又因造屋多损虫命此三罪
普明¶ 第 984c 页 T50-0984.png
也。当于一切众生前忏。绰静思往咎洗心悔
谢。久之道因定出谓绰曰。师罪灭矣。后有白
光来照之时。是往生相也。道行化京师归者
如市。忽微疾即掩室怡然念佛而逝。异香天
乐向西而隐。
神僧传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