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1b 页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梁蜀部沙门释明达传一
周鄜州大像寺释僧明传二(僧护)
隋天台山瀑布寺释慧达传三
唐绵州振向寺释僧晃传四
唐杨州长乐寺释住力传五
唐京师大庄严寺释智兴传六(善因)
唐蒲州普救寺释道积传七
唐京师会昌寺释德美传八(静默 昙献)
唐京师清禅寺释慧胄传九(法素)
唐梓州牛头山寺释智通传十
唐梓州通泉寺释慧震传十一
唐京师弘福寺释慧云传十二
释明达。姓康氏。其先康居人也。童稚出家严
持斋素。初受十戒便护五根。年及具足。
行业弥峻。胁不著席日无再饭。外肃仪轨内树道因。广济为怀游行在务。以梁天
鉴初。来自西戎至于益部。时巴峡蛮夷。
鼓行抄劫。州郡徵兵克期诛讨。达悯其将
苦。志存拯拔。独行诣贼。登其堡垒。慰喻
招引。未狎其情。俄而风雨晦冥雷霆振击。
群贼惊骇恻尔求哀。达乃教具千灯祈诚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1c 页 T50-069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1.png)
开朗。翕然望国并从王化。襁负排薮獭弁
前趋者。其徒充泽。遂使江路肃清往还无
阻。兵威不设而万里坦然。达之力也。后因
行汶中。路逢有人缚豚在地。声作人语
曰。愿上圣救我。达即解衣赎而放之。尝于
夜中索水洗脚。弟子如言。而泥竟不脱。重
以汤洗。如前不去。乃自以水灌之。其脚便
净。达曰。此鱼膏也。更莫测其所从。行至梓
州牛头山。欲构浮图及以精舍。不访材石
直觅匠工。道俗莫不怪其言也。于时二
月水竭。即下求水。乃于水中得一长材。
正堪刹柱。长短合度。佥用欣然。仍引而竖
焉。至四月中。涪水大溢木流翳江。自泊村
岸都无溜者。达率合皂素通皆接取。纵横
山积。创修堂宇架塔九层。远近并力一时
缮造。役不逾时。欻然成就。而躬袭三衣并
是粗布。破便治补寒暑无革。有时在定据
于绳床。赫然火起。众往扑灭。惟觉清凉。有
沙门僧救者。积患挛躄。来从乞差。达便授
杖令行。不移晷景骤步而返。斯阴德显济
功不可识。其例甚矣。又布萨时身先众坐。
因有偷者穿墙负物。既出在外迷闷方所
还来投寺。遂喻而遣之。故达化行楚蜀。德
服如风之偃仆也。故使三蜀氓流或执炉
请供者。或散花布衣者。或舍俗归忏者。或
剪落从法者。日积岁计又不可纪。以天鉴
十五年。隋始兴王还荆州。冬十二月终于江
陵。春秋五十有五。达形长八尺。容式伟然敷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2a 页 T50-069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2.png)
序罪福无待重寻。故详略而传矣。
释僧明。俗姓姜。鄜州内部人。住既山栖。立性
淳素。言令质朴叙悟非任。而能守禁自
修。不随鄙俗。虽不闲明经诰。然履操贞
梗。有声时俗。因游邑落往还山谷。见一
陭岸屡有异光。怪而寻讨上下循扰。乃见
涧底石跌一枚。其状高大。远望岸侧卧石
如像。半现于外。遂加功发掘。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纯如铁磺。不加錾琢宛然圆
具。举高三丈馀。时周武已崩。天元嗣历。明
情发增勇不惧严诛。顾问古老无知来者。
其地久荒榛梗。素非寺所。明自惟曰。当是
育王遗像散在人间。应现之来故在斯矣。即
召四远同时拖举。事力既竭全无胜致。明
乃执炉誓曰。若佛法重兴。苍生有赖者。希
现威灵得遂情愿。适发言已。像乃忽然轻
举。从山直下径趣趺孔。不假扶持卓然峙
立。大众惊嗟得未曾有。因以奏闻。帝用为
嘉瑞也。乃改元为大像焉。自尔佛教渐弘。
明之力也。又寻下敕。以其所住为大像寺。
今所谓显际寺是也。在坊州西南六十馀里。
时值阴暗更放神光。明重出家。即依此
寺尽报修奉。大感物心。以开皇中年卒于
彼寺。余以为兴福之来。事有机会。感见奇
迹。其相弥隆。略引五三用开神理。至如徐
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昔东晋沙门法显。
厉节西天历观圣迹。往投一寺。小大承迎。
显时遇疾心希乡饭。主人上坐亲事经理。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2b 页 T50-069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2.png)
血。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为犬所齧。显
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方悟寺僧并
非常也。及随船还。故往彭城访吴苍鹰。
具知由委。其犬齧馀血涂门之处犹在。显
曰。此罗汉圣僧血也。当时见为取食。何期
犬遂损耶。鹰闻忏咎。即舍宅为寺。自至扬
都。广求经像。正济大江船遂倾侧。忽有双
骨各长一丈。随波腾漾奄入船中。即得安
流升岸以事奏闻。有司观检。乃龙齿也。鹰
求像未获。溯江西上。暂息林间。遇见婆罗
门僧持像而行。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
鹰曰。必如来言。弟子是也。便以像付之。鹰
将像还至京。诏令模之。合造十躯。皆足
下置字。新旧莫辩。任鹰探取。像又降梦
示其本末。恰至鹰取还得本像。乃还徐州。
每有神瑞。元魏孝文请入北台。高齐后主
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齐灭周废。为僧
藏弆。大隋开教还重兴世。今在相州邺县
大慈寺也。又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形高一
尺径六寸许。八楞紫色内外映彻。其源梁武
太清中。有天竺僧赍来谒帝。会侯景作乱。
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至开皇
十年。炀帝作镇江海。广搜英异。文艺书记
并委雠括。乃于杂传得影像记。即遣中使
王延寿往山推得。王自虔奉在内供养。在
蕃历任。每有行往函盛导前。初无宁舍。
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不令外人
瞻睹。武德七年。废入崇义。像随僧来。京邑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2c 页 T50-069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2.png)
形像。或贤圣天人。或山林帐盖。或三途苦
趣。或前后见同。或俄顷转异。斯并目瞩而叙
之。信业镜而非谬矣。贞观六年。下敕入
内。外遂绝也。又梁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
瑞像者。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沙门
释道安之所造也。明年季冬严饰成就。刺史
郗恢创莅此蕃。像乃行至万山。恢率道俗
迎还本寺。复以其夕出住寺门。合境同
嗟。具以闻奏。梁普通三年。敕于建兴苑铸
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上送承足。立碑赞
之。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晋太
元年。此像现于城北。光相奇特具如前传。
形甚瑰异高于七尺。昔经夜行。人谓非类
以刀击之。及旦往视乃金像也。刀所击处
文现于外。梁高奉法情欲亲谒。虽加事力
终无以致。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既达。
夜忽放光似随使往。旦加延接还复留碍。
重竭请祈方许从就。去都十八里。帝躬出
迎。竟路放光相续不绝。白黑欣庆。在殿供
养。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末被火
烧堂塔并尽。惟像居殿岿然独存。又高齐
定州观音瑞像。及高王经者。昔元魏天平定
州募士孙敬德。于防所造观音像。及年满
还。常加礼事。后为劫贼所引。禁在京狱。
不胜拷掠。遂妄承罪。并处极刑。明旦将
决。心既切至。泪如雨下。便自誓曰。今被
枉酷。当是过去曾枉他来。愿偿债毕了。又
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弟子代受言已少时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3a 页 T50-069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3.png)
经有佛名。令诵千遍。得免死厄。德既觉
已。缘梦中经。了无谬误。比至平明已满
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欲加
刑诵满千遍。执刀下斫。折为三段。三换其
刀。皮肉不损。怪以奏闻。承相高欢。表请免
刑。仍敕传写被之于世。今所谓高王观世
音是也。德既放还。观在防时所造像项。
有三刀迹。悲感之深恸发乡邑。又昔弥天襄
阳金像。更历晋宋迄于齐梁。屡感灵相。
闻之前纪。周武灭法。建德三年甲午之岁。
太原公主秉。为荆州副镇将。上开府长孙
哲。志性凶顽不信佛法。闻有此像先欲毁
之。邑中士女被废僧尼。掩泪痛心无由救
止。哲见钦崇弥至。瞋怒弥盛。逼逐侍从。速
令摧殄。令百馀人以绳系项。牵挽不动。哲
谓不用加力。便杖监事。人各一百牵之如
故。铿然逾固。进三百人牵犹不动。哲怒弥
盛。又加五百牵引方倒。声振地动。人皆悚
慄。哲独喜勇。即遣镕毁之。都无惭惧。
自又驰马欲报刺史。裁可百步堛然落
地。失瘖直视。四支不胜。至夜而卒。道俗
唱快。当毁像时。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晋
太元十九年。岁次甲午。比丘道安于襄阳西
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
当灭。计勘年月。兴废悉符同焉。信知印手
圣人崇建容范。动发物心。生灭之期世相难
改。业理之致复何虚矣。又扬都长干寺育王
瑞像者。光趺身相祥瑞通感。五代侯王所共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3b 页 T50-069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3.png)
宫。必乘御辇上加油帔。僧众从像以盖自
遮。初虽炎赫洞天。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
注。家国所幸。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
候。至陈氏祯明年中。像面转西。直月监堂
屡回正南。及至晨起还西如故。具以奏
闻。敕延太极殿。设斋行道。先有七宝冠
在于像顶。饰以珠玉可重百斤。其上复加
锦帽。经夜至晓。宝冠挂于像手。锦帽犹加
头上。帝闻之乃烧香祝曰。若必国有不
祥。还脱冠也。仍以冠在顶。及至明晨脱
挂如故。上下同惧莫恻其徵。及隋灭陈
降。举朝露首面缚京室。方知其致。文帝后
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以像立故帝恒侍
奉不敢对坐。乃下敕曰。朕年老不堪久
立侍佛。可令有司造坐像。其相还如育
王本像。送兴善寺。既达此寺。形相伟壮不
会即机。遂置于北面。及明见像乃在南面
中门。众咸异焉。还送北面坚封门钥。明
旦更看像还在南。佥皆愧悔谢其轻侮。即见
在寺。图写殷矣。又梁高祖崇重释侣。欣
尚灵仪。造等身金银像二躯。于重云殿晨
夕礼敬。五十许年初无替废。及侯景纂夺。
犹在供养。太尉王僧辩。诛景江南。元帝渚
宫复没。辩乃通款于齐。迎贞阳侯为帝。时
江左未定。利害相雄。辩女婿杜龛。典卫宫
阙。为性凶捍。不见后世。欲毁二像为金
银挺。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令镵佛项。
二像忽然一时回顾。所遣众人失瘖如醉。不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3c 页 T50-069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3.png)
刚力士怖畏之像。竞来打击略无休息。呻号
数日洪烂而死。及梁运在陈。武帝崩背。兄
子陈茜嗣膺大业。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
创新定未遑经始。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
珩佩珠玉蓥饰之具。将用送终。人力既丰四
面齐至。但见云气拥结围绕佛殿。自馀方左
白日开朗。百工闻怪同本看睹。须臾大雨
横注。雷电震吼。烟张鸱吻火烈云中。流光
布焰高下相涉。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
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烟火相扶歘然
远逝。观者倾都咸生深信。雨晴之后覆看
故所。惟见柱础存焉。至后月馀有从东
州来者。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今有望
海者时往见之。近高齐日。沙门僧护。守道
直心不求慧业。愿造丈八石像。咸怪其
言。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乃
雇匠营造。向经一周面腹粗了。而背者
地。以六具拗举之。如初不动。经夜至旦
忽然自翻。即就营讫移置佛堂。晋州陷日像
汗流地。周兵入齐烧诸佛寺。此像独不变
色。又欲倒之。人牛六十馀头挽不可动。忽
有异僧。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须臾便
了。失僧所在。像后降梦信心者曰。吾患指
痛。其人寤而视焉。乃木伤其二指也。遂即
补之。开皇十年。有盗像幡盖者。梦丈八人
入室责之。贼遂惭怖悔而谢焉。其像现存。
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然斯通感佛教备彰。
但是福门无非灵应。窃以像避延烧狩惊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4a 页 T50-069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4.png)
密迹之兴弘护。其相大矣。具在前闻。至如
贞观五年梁州安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贫
窭内无袒衣。来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
而著。与诸邻母同聚言笑。忽觉脚热。渐上
至腰。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土泥两
耳闷绝经日方得醒悟。所用衣者遂被震
死。火烧焦蜷题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
法也。其子收殡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
终销散。是知受持法服。惠及三归之龙。信
不虚矣。近有山居僧。在深岩宿。以衣障
前。感异神来形极可畏。伸臂内探欲取
宿者。畏触袈裟碍不得入。遂得免脱。如
是众相不可具纪。如上下诸例中。
释慧达。姓王。家于襄阳。幼年在道。缮修成
务。或登山临水。或邑落游行。但据形胜之
所。皆厝心寺宇。或补缉残废。为释门之所
宅也。后居天台之瀑布寺。修禅系业。又北
游武当山。如前摄静。有陈之日疠疫大行。
百姓毙者殆其过半。达内兴慈施。于杨都
大市建大药藏。须者便给。拯济弥隆。金陵
诸寺数过七百。年月逾迈朽坏略尽。达课劝
修补三百馀所。皆蓥饰华敞有移恒度。仁寿
年中。于杨州白塔寺建七层木浮图。材石既
充付后营立。乃溯江西上。至鄱阳预章诸
郡。观检功德。愿与众生同此福缘。故其
所至封邑。见有坊寺禅宇灵塔神仪。无问
金木土石。并即率化成造。其数非一。晚为
沙门慧云邀请。遂上庐岳。造西林寺。晚阁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4b 页 T50-069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4.png)
黄楠。阖境推求了无一树。佥欲改用馀木。
达曰。诚心在此。岂更馀求。但至诚无感。故
访追不遂。必心期果决。松散并变为楠。如求
不获。阁成则无日矣。众惧其言四出追索。
乃于境内下巢山。感得一谷并是黄楠。而
在穷涧幽深无由可出。达寻行崖壁忽
见一处晃有光明。窥见其中可通材道。
惟有五尺馀并天崖。遂牵曳木石至于江
首。中途滩澓𥱼筏并坏。及至庐阜不失
一根。阁遂得成。宏冠前构。后忽偏斜向南
三尺。工匠设计取正无方。有石门涧当于
阁南。忽有猛风北吹还正。于今尚在。晚往
长沙。铸钟造像。所至方面若草从焉。
倾竭金贝者。兢兢业业恐其不受。达任性
造真言无华绮。据经引喻笃励物情。然其
形服弊粗殆不可睹。外综繁殷内收理
静。傍观沈伏似不能言。而指撝应附立有
成遂。斯即处烦不挠。固其人矣。又为西林
阁成。尊容犹阙。复沿江投造修建充满。故
举阁圆备。并达之功。大业六年七月晦日。旧
疾忽增。七日倚卧。异香入室旋绕如云。阁
中像设并汗流地。众见此瑞审达当终。官
人检验具以闻奏。达神志如常。累以馀业。
奄尔长逝。年八十七矣。
释僧晃。姓冯氏。绵州涪城南昌人。形长八尺。
颜貌都伟。威容整肃。动中规矩。而鹰眼虎身
鹅行象步。声气雄亮志略宏远。纲维法任有
柱石焉。故使岷巴领袖咸所推仰。昔年在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4c 页 T50-069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4.png)
太虚中坐。便晃然厌俗。欣慕出家。私即立
名为僧晃也。父母未之许。拘械两足牢
系屋柱。决意已绝誓心无改。不移旦夕锁
自然解。乃叹曰。夫志之所及也。山岳以之
转。江河以之绝。城台以之崩。瀛海以之竭。
日月为之潜光。须弥为之崩颓。星辰为之
改度。嘉树为之藏摧。况复金木之与桎梏。
奚足以语哉。二亲顾其冥感。任从道化。依
彖法师出家受业。学通大小夙夜匪懈。会
梁末周初佛法淆滥。行多浮略迂诞毗尼。
晃具戒未闻。而超然异表。少能精苦性自
矜持。卒非师友所成立也。众皆挹其神宇。
密相高尚。及升坛之后。偏攻十诵。数年劬
劳朗鉴精熟。研微造尽彬郁可崇。周保定后
更业长安。进学僧祇讨其幽旨。有难必究
是滞能通。又于昙相禅师禀受心法。观道
圆净由此弥开。又于开禅师方等行道。洞
入时伦无与相映。自此罕得而传者。由
多营福业劳事有为。是以隐坠世不称也。
既而遐迩讽德。声闻天庭。武帝下敕。延于
明德殿。言议开阐弥遂圣心。乃授本州三
藏。大隋启祚面委僧正。匡御本邑。而刚决
方正赏罚严平。绵益钦风贵贱攸奉。前后
州主十有馀人。皆授戒香断恶行善。开皇
十五年。又于寺中置头陀众。僧事蠲免以
引堕者。仁寿以后。重率寺众共转藏经。周
而复始初不断绝。供给䞋锡一出俗缘。皆晃
指授。故福报所至如泉不穷。僧业茂盛方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5a 页 T50-06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5.png)
春秋八十五矣。初未终前。佛堂莲华池自然
枯竭。池侧慈竹无故彫死。寺内蔷薇非时
发花晔如夏月。众以荣枯两瑞不无生灭
之怀德异常伦故。感应之所期耳。
释住力。姓褚氏。河南阳翟人。避地吴郡之钱
塘县。因而家焉。宿植胜因早修慧业。甫
及八岁出家学道。器宇凝峻虚怀接悟。声第
之高有闻缁俗。陈中宗宣帝。于京城之左
造泰皇寺。宏壮之极罄竭泉府。乃敕专
监百工。故得揆测指撝面势严净。至德二
年。又敕为寺主。值江表沦亡僧徒乖散。乃
负锡游方访求胜地。行至江都。乃于长乐
寺而止心焉。隋开皇十三年。建塔五层。金
槃景耀峨然挺秀。远近式瞻。至十七年。炀
帝晋蕃又临江海。以力为寺任缮造之功
故也。初梁武得优填王像神瑞难纪。在丹
阳之龙光寺。及陈国云亡道场焚毁。力乃
奉接尊仪及王谧所得定光像者。并延长
乐身心供养。而殿宇褊狭未尽庄严。遂宣
导四部王公黎庶。共修高阁并夹二楼。寺
众大小三百馀僧。咸同喜舍毕愿缔构力乃
励率同侣二百馀僧。共往豫章刊山伐木。
人力既壮。规摹所指妙尽物情。即年成立。
制置华绝。力异神工。宏壮高显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又起四周僧房。廊庑斋厨仓库备
足。故使众侣常续断绪无因。再往京师。深
降恩礼还至江都。又蒙敕慰。大业十年。自
竭身资。以栴檀香木。模写瑞像并二菩萨。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5b 页 T50-06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5.png)
道俗流亡。骸若萎朽充诸衢市。誓以身命
守护殿阁。寺居狐兔顾影为俦。啜菽饮
水再离寒暑。虽耆年暮齿。而心力逾壮。泥
涂褫落周匝火烧。口诵不辍手行治葺。贼
徒雪泣见者哀叹。往往革心相佐修补。皇
唐受命弘宣大法。旧僧馀众并造相投。邑
室虽焚此寺犹在。武德六年。江表贼帅辅
公祐。负阻缮兵戈潜图反叛。凡百寺观
撒送江南。力乃致书再请。愿在阁前。烧身
以留寺宇。祐伪号尊称。志在倾殄。虽得
其书全不顾遇力谓弟子曰。吾无量劫来
积习贪爱。不能捐舍形命以报法恩。今
欲自于佛前取尽决。不忍见像济江。可
积乾薪自烧供养。吾灭之后像必南渡。衣
资什物并入尊像。泣服施灵理宜改革。便
以香汤沐浴加趺面西。引火自焚卒于炭
聚。时年八十。即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命终
火灭。合掌凝然。更足阇维。一时都化。初力
在佛前焚时。群鹊哀鸣。其声甚切。右绕七
匝方始飞去。及身没后像果南迁。殿阁房
廊得免煨烬。法宝僧众如畴昔焉。门人慧
安智赜者。师资义重甥舅恩深。为树高碑于
寺之内。东宫庶子虞世南为文。今像还归于
本阁云。
释智兴。俗缘宋氏。洛州人也。谦约成务厉
行坚明。诵诸经数十卷并行法要偈数千行。
心口相师不辍昏晓。住禅定寺。今所谓大
庄严也。初依首律师随从讲会。思力清撤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5c 页 T50-06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5.png)
巧便不伤伦次。时以其行无诤也。大业五年
仲冬。次掌维那。时钟所役奉佩勤至僧徒
无扰。寺僧三果者。有兄从帝南幸江都。中
路亡没。初无凶告。忽通梦其妻曰。吾行从
达于彭城。不幸病死。生于地狱。备经五苦。
辛酸叵言。谁知吾者。赖以今月初日蒙禅
定寺僧智兴鸣钟发声响振地狱。同受
苦者一时解脱。今生乐处思报其恩。可
具绢十匹奉之并陈吾意。从睡惊觉怪梦
所由。与人共说初无信者。寻又重梦。及诸
巫觋咸陈前说。经十馀日凶问奄至。恰与
梦同。果乃奉绢与之。而兴自陈无德。并
施大众。有问兴曰。何缘鸣钟乃感斯应。
兴曰。余无他术。见付法藏传。罽腻吒王剑
轮停事。及增一阿含钟声功德。敬遵此辙。
苦力行之。每冬登楼寒风切肉。僧给皮袖
用执钟槌。余自厉意露手捉之。严寒裂
肉掌中凝血。不以为辞。又至诸时鸣钟
之始。愿诸贤圣同入道场。然后三下。将欲
长打。如先致敬。愿诸恶趣闻此钟声俱时
离苦。如斯愿行志常奉修。岂惟微诚遂能
远感。众服其言。以贞观六年三月。遘疾少
时自知后世。舍缘身资召诸师友。因尔
陈别。寻卒庄严。春秋四十有五。葬于杜城
窟中。弟子善因。宗师戒范讲四分律。讲法
华经冥神福慧著闻京邑。
释道积。河东安邑人也。俗姓相里。名子材。
既莅玄门更名道积。其先盖郑大夫子产之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6a 页 T50-06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6.png)
相里。其后因而氏焉。父宣恢廓有大志。好
学该富。宗尚严君。积早习丘坟。神气爽烈。
年二十将欲出家。未知所适。乃遇律师
洪湛。见而异之。即为剃落。晦迹双岩。又依
法朗禅师希求心学。绝影三载不出山
门。然为幽證自难圣教须涉。开皇十三年。
辞师擐钵周行采义。路经沧冀就远行
寺普兴法师。寻学涅槃庆所未闻。乃经四
载情通三事。为门学所推。至十八年入
于京室。供宝昌寺明及法师咨习地论。又
依辩才智凝法师摄大乘论。于十义熏习六
分转依无尘惟识。一期明悟。仁寿二年。又
往并州武德寺沙门法棱所。听采地持。故
得十法三持毕源斯尽。四年七月。杨谅作
乱。遂与同侣素杰诸师。南旋蒲坂。既达乡
壤法化大行。先讲涅槃后敷摄论。并诸异
部往往宣传。及知命将邻。偏弘地持。以为
诫勖之极。特是开心之要论也。故成匠道
俗并润朱蓝。结宗慈训远近通洽。而深护
烦恼重慎讥疑。尼众归依初不引顾。每谓
徒属曰。女为戒垢。圣典常言。佛度出家损
减正法。尚以闻名污心。况复面对无染。
且道贵清显。不参非滥。俗重远嫌。君子
攸奉。余虽不逮请遵其度。由此受戒教授
没齿未登。参谒咨请不听入室。斯则骨梗
洁己。清贞高蹈。河东英俊莫与同风。先是
沙门宝澄。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丈。
万工才登其一。不卒此愿而澄早逝。乡邑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6b 页 T50-06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6.png)
引七贵而崇树之。修建十年彫庄都了。道
俗庆赖欣喜相并。初积受请之夕。寝梦崖傍
见二师子。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绝。
既觉惟曰。狩王自在。则表法流无滞。宝珠
自涌。又喻财施不穷。冥运潜开。功成斯在。
即命工匠。图梦所见于弥勒大像前。今犹
存焉。其寺蒲坂之阳。高爽华博。东临州
里南望河山。像设三层岩廊四合。上坊下院
赫奕相临。园硙田蔬周环俯就。小而成大。咸
积之功。撝空树有。皆积之力。而弊衣菲食
轻财重命。普救殷赡追静归闲。为而不恃
即处幽隐。天怀抗志顿绝人世。不令而众
自严。不出而物自往。仆射裴玄真宠居上
宰。钦其令问频赠香衣。刺史杜楚客。知
人之重。造展求法。其感动柔靡。皆此类也。
往经隋季拥闭河东通守尧君素。镇守
荒城偏师肆暴。时人莫敢窃视也。欲议诸
沙门登城守固。敢谏者斩。玄素同忧无能忤
者。积愤叹内发不顾形命。谓诸属曰。时乃
盛衰法无隆替。天之未丧斯文在斯。且沙
门尘外之宾。迹类高世。何得执戈擐甲为
禦侮之卒乎。遂引沙门道逊神素。历阶厉
色而谏曰。贫道闻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
之。今视死若生。但惧不得其死。死而有
益是所甘心。计城之存亡。公之略也。世之否
泰。公之运也。岂五三虚怯而能济乎。昔者
汉钦四皓。天下隆平。魏重干木。举国大治。
今欲拘系以从军役。反天常以会灵祇。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6c 页 T50-06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6.png)
宜空肆一朝自倾。于后为天下笑也公若
索头与头。仍为本愿。必纵以残生逼充步
甲者。则不知生为何生。死为何死。积陈此
语傍为寒心。素初闻谏重积词气。但张目
直视曰。异哉斯人也。何乃心气若斯之壮耶。
因舍而不问。果诣积陈忏。尧素以杀戮无
度骋其毒心。加又举意轻陵。虽当时获
寝。而祸作其兆。卒为城人薛宗所害。自
积立性刚果志决不回。遇逢瞋忿动为鱼
肉。既出家后。诃责本缘。挫拉无情。转增
和忍。岁登耳顺。此行弥隆。习与性成。斯言
不爽。以贞观十年九月十七日。终于本寺。
春秋六十有九。初积云疾的无所苦。自知
即世告门人曰。吾今七十有五。吾卒今
年矣。其徒曰。师六十九矣。何遽辞耶。告曰。
死生法尔。吾不惧也。且老僧将年七十。刺
史貌吾增为六岁。故其命在旦夕。宜深剋
励视吾所行。又曰。经不云乎。世实危脆无
牢强者。去终三日钟不发声。逝后如旧。众
咸哀叹。
释德美。俗姓王。清河临清人也。年在童稚。
天然乐善。口中所演恒铺赞呗。拥尘聚戏
必先景塔。每见形像生知礼敬。由是亲
故密而异之。知非绍续之胤也。任从师学。
十六辞亲投诸林野广访名贤用为师傅。
年至十九方蒙剃落。谨敬谦恪专思行务。
虽经论备阅而以律要在心。故四分一部
薄通宗系。追求善友无择遐迩。洁然自厉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7a 页 T50-06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7.png)
礼忏为业。因往太白山诵佛名经一十二
卷。每行忏时诵而加拜。人以其总持念力
功格涅槃。太白九陇先有僧邕禅师。道行僧
也。因又奉之而为师导。从受义业亟染暄
凉。后还京辇住慧云寺。值默禅师又从
请业。默即道善禅师之神足也。善遵承信行
普功德主。节约形心不衣皮帛。默从受道。
闻见学之望重京都。偏归俗众。美依承默
十有馀年。三业随从深相器待。所以每岁礼
忏将散道场。去期七日苦加励勇。万五千
佛日别一遍。精诚所及多感徵祥。自尔至
终千有馀遍。故默之弘奖福门开悟士俗
广召大众。盛列檀那利养所归京辇为最。
积而能散。时又珍重。常于兴善千僧行道。
期满䞋奉人别十缣。将及散晨外赴加倍。
执事惧少依名付物。默闻告曰。何有此理
不成僧义。必若约截凡圣难知。但当供
养不虑虚竭。库先无贮物出散之晨及
设大会七众俱集。施物山积新旧咸充。时
又钦之。谓其志大而致远。故使灵祇冥助
也。不然谁能睹斯不惧耶。故自开皇之末。
终于大业十年。年别大施。其例咸尔。默将
灭度。以普福田业委于美。美顶行之。故
悲敬两田年常一施。或给衣服。或济糇粮。
及诸造福处多有匮竭。皆来祈造通皆赈
给。又至夏末。诸寺受盆。随有盆处皆送
物往。故俗所谓普盆钱也。往住禅定斯事
无殆。大业末岁。夏召千僧七日行道。忽感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7b 页 T50-06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7.png)
打饼以用供养。美曰。面易办也。人多饼坏。
何由可致。便曰。易可办耳。且溲三十斛
面。作两日调。饼不坏也。即随言给。但云多
办瓫水槽多贮冷水。明旦将设。半夜便起
打面搥案。鼓动人物。僧俗聚观惊乱眼
耳。须臾打切面已。将半命人煮之。随熟内
水。自往搅之。及明行饼。皆讶紧韧抽拔
难断。千人一饱咸共欣泰。试寻匠者通问
失所。馀有槽瓮中饼。日别供僧。乃尽限
期一无烂坏。合众悲庆感通斯应。武德之
始。创立会昌。又延而住。美乃于西院造忏
悔堂。像设严华堂宇宏丽。周廊四注复殿重
敞。誓共含生断诸恶业。镇长礼悔洁净方
等。凡欲进具必先依凭。荡涤身心方登坛
位。又于一时所汲浴井忽然自竭。徒众驻
立无由洗忏。美乃执炉临井。苦加祈告。应
时泉涌。还同恒日。时共宗焉。所畜舍利藏
以宝函。随身所往必赍供养。每诸起塔祈
请散之。百粒千粒随须而给。精苦所感随
散随满。由是增信弥隆。勤恳不绝。又年经
秋夏。常行徒跣。恐蹈虫蚁。慈济意也。或
行般舟。一夏不坐。或学止过。三年不言。或
效不轻通礼七众。或同节食。四分之一。如
斯杂行其相纷纶。即目略舒差难备举。生
常辍想专固西方。口诵弥陀。终于命尽。
以贞观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合掌称佛
卒于寺院。春秋六十三矣。乃送于南山鸱鸣
堆。后又收骸于楩梓谷起塔。弟子等树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7c 页 T50-06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7.png)
昙献者。亦以弘福之业功格前贤。身令成
范众所推揖。所造福业随处成焉。故光明
宝阁冠绝寰中。慈悲佛殿时所惊异。人世密
尔故不广焉。
释慧胄。姓王。蒲州蒲坂人。少在道门乐崇
福事。受具已后师表僧祇。及至立年又专
禅诵。晓夕相继偏重法华。后住京邑清禅
寺。草创基构并用相委。四十馀年初不告
倦。故使九级浮空重廊远摄。堂殿院宇众
事圆成。所以竹树森繁园圃周绕。水陆庄田
仓廪碾硙。库藏盈满莫匪由焉。京师殷有
无过此寺。终始监护功实一人。年至耳顺
便辞僧任。众以勤劬经久。且令权替。及于
临机断决。并用咨询。寺足净人无可役
者。乃选取二十头。令学鼓舞。每至节日
设乐像前。四远问观以为欣庆。故家人子
弟接踵传风。声伎之最高于俗里。遇患极
困自然知卒。香汤沐浴正理衣襟。曰吾有
小罪须加重病。事由营造掘凿故也。至于
终晨。言气不昧。告弟子曰。酬债了矣。吾其
去矣。寻声而卒。春秋六十有九。即贞观初年
也。乃露骸收葬。为起方坟。就而铭之。时京
邑会昌有沙门法素者。倜傥不伦。操业奇卓。
雅为众怪。本师智顗专行劝福。昔在江表。
游适所至皆设万人大会。夜告才竟明即成
办。此例非一。隋末东都婴城自固。肌骨相
望有若块焉。寺有金像二躯各长一丈。素
不忍见斯穷厄。取一融破籴米作糜喂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8a 页 T50-06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8.png)
与诸僧等拒诤不与。素曰。诸大德未知至
理也。昔如来因地为诸众生。尚不惜头目
髓脑。或生作肉山。或死作大鱼。以济饥
喂。如何成果。复更贪惜化形。必不然矣。
素今身肉堪者亦所不惜。大德须知。今此
一像若不惠给众生城破之后亦必从毁。则
坠陷多人。何如素今一身当也。众不许之。
及伪郑降日。像先分散。如其言焉。然其
言行谲诡。险而难遵。其例不一。后入京室。
卒会昌寺。
释智通姓陈。住梓州。八岁出家。为正道法
师弟子。后诵法华并讲在牛头山。善持威
仪奉戒贞苦。降伏皇老。士女奏章必杖之
五十。远近皆惮。寺宇成就。惟其终始。合
众畏慑无蓄私财者。常有双鹅依时听
讲。讲百馀遍两度放光。至贞观二十三年十
月十三日告众。吾造山寺可用十万贯。恨
未周备。今便永别。言讫而卒。春秋九十七
矣。小食时终。合寺房堂皆动而作白色。经
一食顷。
释慧震。姓庞。住梓州通泉寺。身长八尺。后
听皓师三论。大领玄旨。福力所被蜀部遥
推。皓之还南。得袈裟二百领以赠路首。
每年正月转藏经。千人袈裟奉施无阙。常
弘三论听众百馀。忽于高座似闷见人。语
曰。西山头好造大佛。既觉下座。领众案行。
中堪造像两边泉流。即命石工镌錾座身。
高百三十尺。贞观八年。周备成就。四面都集。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8b 页 T50-06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8.png)
近同奉。先有一马日行五百。曾经入阵馀
马并死。惟此得还。至十四年七月。忽自嘶
鸣。不食三日。震闻毛竖。有一异僧名为十
力。语震曰。马与主别。主当先行。来年正
月十五日。日正中时应入涅槃。法师须散
财物无留于后于身何益。言已而隐。莫
知其由。先造藏经。请僧常转开大施门。四
远悲敬来者皆给。至终年初又请众僧。读
经行道作三七日。俗缘昆季内外皆集。至于
八日香气郁勃充满寺中。倾邑道俗共闻
异香。舍散山积。至十五日气犹不歇。从旦
至午寺内树木土地皆生莲华。众睹奇瑞
知其即世。震曰。嘉相已现不容待满。便行
䞋施。早食讫手执香炉。绕卢舍那三匝。还
于佛前䠒正念。大众满堂。不觉已逝。春
秋六十有六。停丧待满香气犹存。兄弟三人
各舍五十万。于墓所作僧德施及以悲田。
作石塔高五丈。龛安绳床。扶尸置上。经
百馀日犹不委仆。道俗万馀悲凉相结
云。
释慧云。姓王。太原人也。远祖避地止于九
江。弱年乐道。投匡山大林寺沙门智锴而
出家焉。锴亦标领当时。有声出世。而云
慷慨时俗。精厉归从。故得独异恒伦不拘
物累。致有大节大务偏所留心。时年二十
有五。达禅师者。江淮内外所在兴造。事力
不遂咸来祈请。云为寺庙毁坏故致邀延。
达不许之。云以来告不申便陈死请。委身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8c 页 T50-06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8.png)
以头叩地。青肿覆眼。加诸誓愿曰。若不
蒙赴。云亦投江。达见其意盛。歘然回意。
云即前告道俗。所在迎候。披草望山。行不
由径。路值群虎。不暇驻目。延达至山。
须有经始。溯流诸处检校功德。时属严
冬冰拥船路。崩砂颓结屡阻舟人。云乃急
系衣裳。破冰挽缆腰胯以下凌澌截肉。
流血凝住不觉疲苦。自此船行二百馀里。
方登所在。其恳诚难继。并例此也。隋季末
龄。中表贼乱。有林士弘者。结众豫章伪称
楚帝。伪尚书令鄱阳胡秀才。亲领士众临
据九江。因感发心。欣写庐山东林文殊瑞
像。尽所镇境访监护者。道俗佥议。以云有
出众之奇。雅当此选。炉锤既办便就镕范。
光仪乃具。惟颈及胁两处有孔。时众未之
悟也。其年秀才伪敕。所追有像色金百二
十两盛以竹筒。云以贼徒蜂起无方守护。
并用付才。又以念诵铜珠一环。遗才为信。
行至宫亭。军士乞福。才得便风举帆前
引。于江中路遭浪船没。财物荡尽惟人达
岸。才诸无所恨。但失像色金。烦冤江畔
呼嗟不绝。誓愿不成深为业也。须臾金筒
随浪逆流。并遗铜珠。前后相继。汎隐向岸
就才。既获色金。举众同叫欢欣无量。计
被没处至所出岸三十馀里。重而能浮。逆
波相授。军民通怪惊异灵感。及才之遇害
也刃开颈胁。恰符像焉。初才之欲击贼。以
金用委叔父晓禅师。及楚都既覆群寇交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9a 页 T50-06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9.png)
所夺。既失像金取求无计。寻有贼中来者。
盗金投晓。俱不知是金担也。晓得本金。
委云成就。光相超挺今在山阁。初铸像时。
有李五戒者。私发愿曰。若镕金日誓然一
臂。云为模样早成遂前期日。李氏不知已
铸。乃梦像曰。汝先愿然臂。如何违信耶。
李氏梦寤。因始知之。即于像前以刀解臂。
蜡布缠骨而烧焉。又感徵应。略其事也。云
以江介威纡。累逢草窃。经论乃积。而戒
律未弘。远趣帝京躬参学府。值首律师当
阳开化。大适本志悲喜交并。采掇行务
有闻朝省。下敕令住弘福。而形貌长伟。骨
面多髯。言晤成章。众所知识。偏能读诵。
颇盛威容。故斋福大集。恒居坐首。群公卿
士侧席虚心。一举五卷须臾寻了。未闻𠲿
噎莫不嘉尚。然其程器。即目故略叙之。
论曰。夫住持之相。其例乃多。包举精博要
惟二种。道法弘世。则静倒绝其生源。相法
所持。则导昏开其耳目。宗途既阐。万代奉
其风规。虽或中微。终亦依之成则昔如来
创化。寺开须达之源。塔现古今初惟积
土之渐。沿斯已后福事弥隆。无忧之碣林
繁。有信之园星布。自摩滕入洛。其相先扬。
建寺以宅僧尼显福门之出俗。图绘以开
依信。知化主之神工。故有列寺将千缮塔
数百。前修标其华望。后进重其高奇。遂得
金刹干云。四远瞻而怀敬。宝台架迥。七众
望以知归。并弘道之初津。摄度之权术也。至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9b 页 T50-06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9.png)
寔智兴之通感。僧明志开遗寄。僧晃操动
幽明。达公因治水而集材。美上假冥圣
而陈供。慧云贞烈。黄金以之不沈。道积抗
言。白刃由斯不拔。若斯监护。不蔑由来。
然则经理众事。论陈退没。并由志节素少
情非巧能。致涉艰违便亏誓愿。功败
垂成。义当斯也。昔如来在世。躬治院门。大
集僧务。非圣不履。迦叶之营五寺。恒预蹋
泥。目连之任月直。常供扫地。是以福事之
来。导引逾远。下凡祖习。故是常科。而顷世
惰窳每多欺负。睹涂塔为庸夫。谓引材
为竖伍。出道无宜。行施入俗有绝清心。斯
语不伦殊乖正则。故天报为贵。尚行乞于
人间。圣果为高。犹被饿于僧部。斯徒众矣。
略举可知。是以福智二严。空有两谛。大经大
论盛列纲猷。即可师承难为排斥。且自
世有诸福。其流多杂。倚傍了经陈扬疑伪。
隋祖开皇之始。释教勃兴。真伪混流恐乖遗
寄。乃敕沙门法经。定其正本。所以人中造
者五百馀卷。同并燔之。馀不尽者随方间
出。比诸经藏惟录正本。通数则有三万
馀卷。已外别生杂集。并不写之至于疑伪
时复抄录。斯由未曾陶练故致此涉。试
为论之。至如药师行事。源出宋朝。比用在
疑。颇存沿俗。隋炀洛水彦琮所翻。义节全
同。文铺少略。斯则梵本有据。祈福之元宰
也。但以世惟相有非相。何以晓心。大圣逗
机任物。而敷此要。如说行者必致攘除。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699c 页 T50-06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699.png)
行在有中。诚言得矣。或有精专恳苦厚供弥
隆而所祈无应者。则往业坚明。定须酬偿。
故文云。惟除宿殃馀则可脱。然则业无永
定。皆可转除。任业增生。无成圣义。故经
明忏止约内心。有愧则亡。无惭斯有。三报
轻重具显涅槃。六根淳薄亦陈实观。是知宿
殃不请。例是别时。通诸理教义须隐括。又
有普贤别行金光总忏。多归清众事乖通
俗。比有行事执著者多。遍告虽来皆亏
法利。故彼文云。诸业障海从妄想生。还须
体妄。乃倾前业。今则缘念彼此。我所两存
倒想逾增。故难遭圣义应。尘无以表达
真。识有以明通俗。在凡下位行渐若斯。顺
旧常熏理非筌悟。梁初方广。源在荆襄。本
以厉疾所投祈诚悔过。哀兹往业悲恸酸
凉。能使像手摩头。所苦欻然平复。同疾
相重遂广其尘。乃依约诸经抄撮成部。击
声以和动发恒流。谈述罪缘。足使汗垂泪
泻。统括福庆。能令藏府俱倾。百司以治一
朝万化惟通一道被时济世。谅可嘉之。
而恨经出非本。事须品藻六根大忏。其本
惟梁武帝亲行情矜默识。故文云。万方有
罪。在予一人。当由根识未调。故使情尘滥
染。年别广行。舍大宝而充儓仆。心力所被
感地震而天降祥。是称风靡郁成恒则。有
陈真观。因而广之。但为文涉菁华。心行颇
淡。原夫忏悔之设。务在专贞。欲使肝胆
露于众前。惭愧成于即日。固得罪终福始。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700a 页 T50-070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700.png)
经教如对佛。述厌欣如写面。卷虽二十。览者不觉其繁。文乃重生。读人不嫌其
妨。世称笔海。固匪浮言。又有妄读忏文
行于悔法。罪事丛杂不解。位以十条。因
构烦拿。未知本于三恼。浪诵尽纸。昏愦
通于自他。为师难哉。堕负归于彼此。如斯
遣累未曰清澄。固约前论薄为准的。六
道慈忏源亦同前。事在岁终方行此祀。道
别开奠海陆之味毕陈。随趣请祝。慈悲之
意弘矣。原夫。六道至果趣别重轻。人含十
等之差。馀则举例可悉。阿含所述入处鬼
道。有亲供祭心生随喜。心喜身饱故曰充
饥。非由供福业令自受。以正法义理有
所从。无有自作他人受果。斯则目连饭
母事也。自外五趣报局所收。随报位隔无
由通给。今则道别陈奠。恐非临飨。然又
报得诸通。事含生趣不妨他心彻视待会
而从祭酹。自此已外其例难收。或度星安
宅决明罪福。占察投轮怀疑结线。同归浅
俗未入深经。然罪积由来福兴伊始。俱
惟妄想而善卦难谐。愚凡所履谅参其用。
又有不揆分量登冒圣贤。端然思道剋成
位地。此并想心怀道不识道是妄心知妄
思心不起有起实归惟识。识心达俗知何
不为。用此投轮应分业相。又有方等佛名
般舟诵咒。多以梦王表净。准此用显浇
淳。且梦惟冥妄想象尚取依凭。况在现
轮举掷其心可准。若夫惑业所起。梯构有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700b 页 T50-070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700.png)
事而起。故忏还须缘。事悔必勤身营构。惭
愧为其所宗。理悔必析破我人。知妄是其
大略。并如别录。悔法广之。是知释宗一化。
大较三门。若乐罪时须弘福事。因修福故
便起想著。则应破遣教思理观。如斯易
夺集业可期。若滞此三全乖教意。惟夫。
大圣垂世末欲增生。福顺情欣。还资故
习。义须思择。断结入道。斯言极矣。世不达
者。以福为道。耽附情缠。用为高胜。正是戒
见二结所收。我倒常行。何能遣缚。是以通
人。审权实之有从。达界系之无爽。明惑性
之重轻。晓分量之优劣。莫不以罪障天人
一向须舍。福为有基虽行不普。由诸八
禅滞情六度不净事观及世顺善皆为有法。
大论明言计并封心故非道业。至如色有
初定。凡圣通行。非想极居。无生不止。终乖
出要未静轮回。但为封迷不厌故也。况以
乱善用充静业。有识闻之足为殷鉴。流俗
儒素尚捐固我之心。但谓我能行之。故非
清荡所摄。岂得心用浮动。触境增迷妄计
为道。一何可笑。复闻福为有本潜神不
修。身行处世何能无事。事涉罪福理必通
知。且如衣食四资。无时不假。佛制取纳。惟
依观门。轻侮对治。斯诚罪也。奉观勤行。
斯诚福也。谓我能行。便成违理。我不能
行。又是违事。违事则业系三途。违理则福
缠诸欲。在凡使性何能静心。入止正见方
倾苦趣。故知因修世相知何不为。惟勤
兴福篇第九 正纪=传【三】纪=传【宋】【元】【明】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第 700c 页 T50-070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3/buddhist/T50-0700.png)
同舟可不免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