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08b 页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隋渤海沙门释志念传一

隋西京日严道场释智矩传二(慧感 慧赜)

隋西京静法道场释慧海传三

隋西京日严道场释辩义传四

隋西京日严道场释明舜传五(慧相)

隋西京禅定道场释智梵传六

隋终南山至相道场释𩇕渊传七

唐京师胜光寺释道宗传八

唐京师慈门寺释普旷传九

唐京师大庄严寺释保恭传十

唐京师大兴善寺释法侃传十一(道抚)

唐京师延兴寺释吉藏传十二(慧远)

释志念。俗缘陈氏。冀州信都人。其先颖川寔
蕃之后胤也。因官而居河朔焉。念冰清表
志岳峙澄神。俊朗绝伦观方在虑。爰至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08c 页 T50-0508.png
受具问道邺都。有道长法师精通智论。为
学者之宗。乃荷箱从听经于数载。便与当
席擅名。所谓诞礼休继等。一期俊列连衡
齐德。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乃游诸讲
肆。备探冲奥务尽幽赜。又诣道宠法师。学
十地论。听始知终闻同先览。于即道王河
北。流闻西秦有高昌国慧嵩法师。统解小
乘。世号毗昙孔子。学匡天下众侣尘随。沙
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并称席中𣏌梓慧
苑琳琅。念顾眄从之。成名猷上。皆博通玄
极堪为物依。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时
刺史任城王彦。帝之介弟。情附虚宗。既属
念还为张法会。与僧琼法师。对扬道化。盛
启本情双演二论。前开智度后发杂心。岠
对勍锋无非丧胆。时州都沙门法继者。两
河俊士燕魏高僧。居坐谓念曰。观弟幼年
慧悟超迈若斯。必大教由兴。名垂不朽也。
于即频弘二论一十馀年。学观霞开。谈林雾
结。齐运移历周毁释经。遂乃逃迸海隅同
尘素服。重寻小论亟动天机。疑虑廓销伫
聆明运。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敕访之始
即预出家。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至开皇
四年。谓弟沙门志湛曰。吾穷冠小乘。自揣
与罗汉齐镳也。但时未至故且敛翮耳。
湛夙餐法味。欣其告及。以事达明彦法师。
彦成实元绪素重念名。与门人洪该等三
百馀人。躬事邀延阐开心论。遂骋垂天之
翼。弘盖世之功。俯仰应机披图广论。名
味之聚缘重之识。卷舒夐古之下。立废终穷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09a 页 T50-0509.png
之前。大义千有馀条并为轨导。至如迦延本
经传谬来久。业揵度中脱落四纸。诸师讲
解曾无异寻。念推测上下悬续其文。理会
词联皆符前作。初未之悟也。后江左传本。
取勘遗踪。校念所作片无增减。时为不
测之人焉。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
盛行于世。受学者数百人。如汲郡洪该。赵
郡法懿。漳滨怀正。襄国道深。魏郡慧休。河间
圆粲。俊仪善住。汝南慧凝。高城道照。洛寿
明儒。海岱圆常。上谷慧藏。并兰菊齐芳踵
武传业。关河济洽二十馀年。隋汉王谅作
镇晋阳。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宣。
念与门学四百馀人。奉礼西并将承王供。
谅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安置灵塔别
造精舍。名为内城寺。引念居之。开义寺是
也。劳问殷至特加尤礼。又令上开府咨议参
军王颇宣教云。寡人备是帝子民父。莅政
此蕃。召请法师等远来降趾。道不虚运必
藉人弘。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
蒙赖法之力也。宜铨举业长者。可于大兴
国寺宣扬正法。当即大众还推念焉。既预
经纶即弘敷训。先举大论末演小乘。辩注
若飞流。声畅如天鼓。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则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达
智起僧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
人。并九土扬名五乘驰德。精穷内外御化
一方。销鄙吝于筵中。断封疑于理际。仁寿二
年献后背世。有诏追王入辅。王乃集僧曰。
今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09b 页 T50-0509.png
朝。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众皆相顾未之
有对。王曰。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遂
与同行。既达京师。禅林创讲。王自为檀越
经营法祀。念登座震吼四答冰消。清论徐
转群疑潜遣。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遂
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百有馀日盛启未
闻。王又与念同还并部。晋阳学众伫想来
仪。王又出教令。于宝基寺开授。方面千里
法座辍音。执卷承旨相趋阶位。会隋高晏
驾。中外相疑。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念
乘衅还里。与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绍
业沧溟望风总集。大业之始载荡妖氛。
招引义学充诸慧日。屡诏往徵。频辞不
赴。以大业四年卒于沧土。时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及
诸缁素。若丧厥亲。为之建塔。益州福成寺
道基法师。慧解通徵祖习有所。乃为之行
状。援引今古。文质存焉。

释智矩。姓吴氏。吴郡人。性矜庄。善机会。
美容貌。雅为众表。又善草隶偏爱文章。每
值名宾辄属兴缀采。铺词横锦勇思霏
霜。而仪轨宪司未沿流俗。初听兴皇朗公
讲。讨穷深致学冠时雄。而神气高标在物
峰出。威仪庠序容止端隆。虽寝处虚闲立
操无改。有人私觇两月徒行。空野摄衣无
见抄反。欣其谨慎故重叙之。讲四论大
品。洞开幽府镜识宗归。披释金陵望风顿
怯。吐纳机辩适对当时。弘匠浙东。砥砺
前学。致使禹穴西骛成器极繁。末于故都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09c 页 T50-0509.png
建初寺又讲三论。常听百人。蒋州刺史武山
公郭演。隋之良宰。创莅南蕃。奉敬咨谒降
情归禁。隋炀往镇杨越。采拔英灵。矩既
誉洽东瓯名流西楚。徵居慧日处以异
伦。而执志出群言成世则。欲使道张帝
里学润秦川。开皇十九年更移关壤敕住
京都之日严寺。供由晋国。教问隆繁置以华
房。朋以明德一期俊杰。并是四海搜扬矩。
特立清秀不偶群侣。覃思幽寻无微不讨。
外辞以疾内寔旁通。业竞六时研精九部。
才有昏昧览兴赋诗。时暂阕馀便观流
略。制中论疏止解偈文。青目所销鄙而轻
削。每讲谈叙清攉宗致。雅涉昙影之风。义
窟文锋。颇怀洪偃之量。时有同师沙门吉藏
者。学本兴皇。威名相架文藻横逸。矩实过
之。所以每讲叙王皆制新序。词各不同。
京华德望餐附味道者殷矣。而性罕外狎。课
力逞词。自非众集未曾瞻觌。以大业二年
正月卒于寺房。春秋七十有二。葬京郊之
南。门人慧感慧赜。亲承嘉诲询处有归。后
于江之左右所在通化。各领门侣众出百
人。传嗣宗绩不爽遗绪。

释慧海。姓张氏。河东虞乡人。久积闻熏早
成慧力。年在童龀德类老成。所以涉猎儒
门历览玄肆。虽未穷其章句。略以得其指
归。乃曰。可以栖心养志者。其惟佛法乎。年
至十四。遂落发染衣。为沙门大昭玄统昙延
法师弟子也。流心宗匠观化群师。十八便
讲涅槃。至于五行十德二净三点。文旨洞晓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0a 页 T50-0510.png
词采丰赡。既受具戒转厌嚣烦。屏迹山
林专崇禅业。居于弘农之伏读山。会周武肆
勃仁祠废毁。乃窜身避难奔齐入陈。戒品
无亏法衣不舍。又采听摄论研穷至趣。大
隋御宇方践京邑。帝姊城安长公主。有知人
之鉴。钦其德望为立伽蓝。遂受以居之。今
之静法寺是也。课业四部三学兼弘。门徒济
济于今传美。末爱重定行不好讲说。缄默
自修唯道是务。而无恃声望不言加饰。直
心道场于斯人矣。仁寿已前。文帝频颁玺
书分布舍利每感异祥。恒有延誉之美。
故感应传云。初海造塔于定州恒岳寺。塔基
之左有滢。名曰龙渊。其水不流深湛悬岸。
及将安置即扬涛。沸涌激注通于川陆。父
老传云。此水流竭不定。但有善事相投。必
即泄流奔注。其徵感如此类也。后又送舍利
于熊州十善寺。有人[恋-心+足]躄及痼疾者积数
十年。闻舍利初到。舆来礼忏心既殷至。忽便
差损轻健而归久值亢旱飞尘天塞。又感甘
泽地如油涂。日朗空清来苏数万。大业二年
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春秋五十有七。初
病极命诸徒曰。吾闻上栋下宇生民之偓
龊。外椁棺内世界之萦羁。既累形骸于桎
梏亦碍生世于大患。岂揖礼义于嚣尘。卜
宅葬于烦饰者也。宜宗薄葬用嗣先尘
贻诸有类矣。弟子钦崇德范。收骨而建塔
于终南之峰。即至相之前岭也。刻石立铭
树于塔所。自海之立寺。情务护持勤摄僧
伦延迎宾客。凶年拯及振名京邑云尔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0b 页 T50-0510.png
释辩义。姓马氏。贝州清河人也。少出家。沈静
寡世事。志怀恢厚善与人交久而笃敬。言无
勃怒滔然远量。初归猷论师。学杂心贯通
文义。年始登冠便就讲说。据法传道疑难
纵横。随问分析曾无遗绪。有沙门昙散者。
解超遂古名重当时。闻义开论即来雠拟。
往返十番更无后嗣。义曰。理势未穷何不
尽论。散曰。余之难人问不过十。卿今答势
不尽。知复何陈。当即惊誉两河甫为称首。
属齐历云季周丧道津。乃南达建业。传弘
小论屡移声价。更隆中土。隋炀搜选名德
令住日严。以义学功显著遂之关辅。咨义
决疑日不虚席。京师俊德昙恭道抚及赜净
等。皆执文咨议穷其深隐。并未尽其怀也。
后以世会明时寺多高达。一处五讲常系
法轮。义皆周历观详折中弘理。而晦景消
声不咎前失。必应机坠绪者并从容辞让
无何而退。不欲显黜于前故。英雄敬其卑
牧。传芳又甚于昔。仁寿二年。隋汉王谅。远
迎志念法师。来华京室。王欲衒其智术
也。乃于禅林寺创建法集。致使三辅高哲
咸废讲而同师焉。义厕其筵肆聆其雅
致。乃以情之所滞。封而问之。前后三日。皆
杜词莫对。念处座命曰。向所问者乃同疑
焉。请在下座返询其志。义潜隐容德世罕
共宗。及见慧发不思。合京竦神传听。其
为显晦皆此类也。炀帝昔位春宫。献后云
背。召日严大德四十馀人。皆四海宗师一
时翘楚。及义对扬玄理。允塞天心。沙门道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0c 页 T50-0510.png
岳命宗俱舍。既无师受投解莫从。凡有疑
议皆赍而取决。岳每叹曰。余之广扬对法。
非义孰振其纲哉。故洽闻之美见称英达。
时有沙门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馀人。并炀
帝所钦。日严同止。请义开演杂心。顾惟不
竞。即就元席。既对前达不事附文。提举
纲纽标会幽体。谈述玄极不觉时延。其
为时贤所重如此。以大业二年遘疾卒
于住寺。春秋六十有六。葬京郊之南。东宫舍
人郑颋。为之碑颂。初义仁寿二年。奉敕送
舍利于本州宝融寺既达州治忽放光明。
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将入道场。数之
加得十二分。又放光明。随人缘念色相不
同。青红紫白同时异见。或佛像僧形重沓而
出。前后放光日流数度。将入塔夕。复于
基上气发黄紫。去地四尺。填平后夜又放
大光。上属星汉下遍城邑。合境顶戴欣其
嘉瑞。四年春末。又奉敕于庐州独山梁静
寺起塔。初与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
忽有大鹿从山走下。来迎于义。腾踊往还
都无所畏。处既高敞而恨水少僧众汲难。
本有一泉。乃是僧粲禅师烧香求水。因即
奔注。至粲亡后泉涸积年。及将拟置。一夜
之间枯泉还涌。道俗欣庆。乃至打刹起基。
数放大光如火如电。旋绕道场。遍照城
郭。官民同见共嗟希有。

释明舜。姓张。青州人。少在佛宗学周经籍。
偏以智论著名。次第诵文六十馀卷。明统
大旨驰誉海滨。解惠连环世称雄杰。值法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1a 页 T50-0511.png
灭南投届于建业。栖止无定周流讲席。后
过江北住安乐寺。时弘论府肆意经王。大
小诸乘并因准的。盛为时俊所采。时沙门
慧乘。辩抗淮阳义归有叙。从舜指摘大论
定其宗领。遂尔弘道累稔栖意。未终夕经
入梦具见冥官徵责福业。舜答。讲智度论
并诵本文六十馀卷。冥官云。讲解浮虚诵
经是实。馀龄未尽且放令还。既寤便止
谈论专私自业。末为晋王召入京辇住
日严寺。传灯事绝终窭其心。时叙玄义顿
倾品藻。仁寿四年下敕造塔。令送舍利于
蕲州福田寺。寺是州北三里鼓吹山上。每
天雨晦冥。便增鼓角之响。因以名焉。竹林蒙
密层巘重叠。唯有一路才可通车。寺处深
林。极为闲坦。是南齐高帝所立也。三院相
接。最顶别院名曰禅居。赵州沙门法进之所
立也下瞻云雾。至于平旦日晚。望见横云
之上乃有仙寺。每日如此。实为希有之胜
地也。舜案行山势。唯此为佳。乃于次院之
内。安置灵塔。掘基三尺得一小蛇。可长尺
馀五色备饰。乃祝曰。若为善相可止香奁。
依言即入。遣去复来。经停三日便失所在。
又深一丈获方石一段。纵广径丈五采如锦。
楞侧畟然如人所造。即以石函置上而架
塔焉。以大业二年卒于京寺。春秋六十矣。
门人慧相者。惠声有据崇嗣厥业扇美江
都。

释智梵。姓封氏。渤海条人。后因祖父剖符。
遂居涿郡之良乡焉。岐嶷彰美早悟归信。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1b 页 T50-0511.png
年十二届河间郡。值灵简禅师。求而剃落。
遂游学邺都。师承大论十地等文。并尝味
弘旨温习真性。俊响遐逸同侣归宗。二十有
三躬当师导。后策锡崤函通化京壤。绵历
二纪利益弘多。结众法筵星罗帝里。开皇十
六年。天水扶风二方胜壤。闻梵道务竞申
奏请。有敕许焉。梵任吹虚舟憩翼天水。
大行道化信靡如风。仁寿末年重还魏阙。
法轮重转学侣云随。开帙剖文皆传义旨。
其年季春。奉敕置塔于郢州宝香寺。仍于
塔东流水获毛龟八枚。寺内基东池内又获
八枚。皆大小相似与世无异。但毛色青绿可
长三寸。背上横行五节而起。光相超异。出
水便靡但见绿甲。入水毛起历然上竦。具
以奏闻。由是腾实楚都知名帝阙。大业五
年又应诏旨令住禅定。静缘摄想无替暄
寒。九年二月四日卒于寺房。春秋七十有五。
遗属施身。门徒遵旨乃送终南山。鸠集馀
骸缄于塔内。外施铭文。于今传尚矣。

释𩇕渊。姓赵氏。京兆武功人也。家世荣茂冠
盖相承。厌此浮假希闻贞素。十三出家。道
务宏举定慧攸远。属周武凌法。而戒足无
毁。慨佛日潜沦。拟抉目馀烈。乃剜眼奉
养。用表慧灯之光华也。然幽情感通遂果
心愿。暨隋文重开正法即预缁衣。而慧业
遐举闻持莫类。自华严地持涅盘十地。皆
一闻无坠历耳便讲。既释众疑时皆叹伏。
行必直视动静咸安。住则安禅缘诸止观。一
钵之与百纳。始习至终。常坐之与山居。报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1c 页 T50-0511.png
倾便止。讥疑有涉敛足不行。尼寺市[门@(厂@墨)]
由来不往。斯诚节动后昆厉清末法。兼以
是非长短罕附胸怀。供给僧俦身先轨物。
承灵裕法师擅步东夏。乃从而问焉。居履
法堂亟经晦朔。身服粗素摧景末筵。目不
寻文口无谈义。门人以为蒙类也。初未
齿之。裕居座数观异其器宇。而未悉其
惠解。乃召入私室与论名理。而神气霆击
思绪锋游。对答如影响。身心如铁石。裕因
大嗟赏。以为吾之徒也。遂不许住堂同居
宴寝。论道说义终日竟夜。两情相得顿写
幽深。渊谓。理出不期更流神府。博观盛集
全无可师。还返裕所具陈性欲。后整操
关壤屏迹终南。置寺结徒分时程业。三辅
令达归者充焉。今之至相寺是也。裕后敕召
入朝。才有间隙径投渊寺。欣畅意得倾阴
屡改。又以帝之信施为移山路。本居迮隘
兼近川谷。将延法众未日经远。裕卜西
南坡阜。是称福地。非唯山众相续。亦使供
拟无亏。渊即从焉。今之寺墌是也。自尔迄
今五十馀载。凶年或及而寺供无绝。如裕
所示。斯亦预见之明也。因疾卒于至相之本
房。春秋六十有八。即大业七年四月八日也。
初渊奉持瓦钵。一受至终行住随身未曾
他洗终前十日破为五段。因执而叹曰。钵吾
命也命缘已谢五荫散矣。因而遘疾。此则
先现灭相。后遂符焉。及正舍寿之时。钟声
无故嘶破。三年之后更复如本。此皆德感
幽显呈斯徵应。率如此类也。弟子法琳。夙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2a 页 T50-0512.png
奉遗踪敬崇徽绪。于散骸之地。为建佛舍
利塔一所。用津灵德。立铭表志云。

释道宗。俗姓孙氏。莱州即墨人。少从青州道
藏寺道奘法师。学通经论。奘明达识慧。标
举河海名播南北。立四种黎耶闻熏解性
佛果等义。广如别传。宗受业智论十地地持
成实毗昙。大小该博。晚住州中游德寺。寺即
宗之所造。房堂园圃悉是经论。声名雄远
玄素攸仰。及讲大论天雨众花。旋绕讲
堂飞流户内。既不委地。久之还去。合众惊
嗟希有瑞也。宗虽目对初不怪之。行讲如
初。后不重述。时共伏其远度。晚住慧日。英
彦同聚该富是推。常讲成实弘匠后学。伪
郑钦敬礼问优繁。上清东夏又钦德素。召
入西京住胜光寺。复延入弘义宫。通霄法
集。群后百辟咸从伏听。披阐新异振发时
心。自尔周轮随讲无替。虽无成济而学者
推焉。以武德六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
一。秦府下教赠物二百段。收葬于终南山
至相寺之南岩。

释普旷。俗姓樊氏。扶风郿人也。七岁出家。
依止圆禅师而为沙弥。居山饵柏一十五
载。诵读经教日夕相连。及进大戒便行
头陀。乞食人间栖投林冢二十馀载。刚梗
严毅卓荦不群。言议酬捷孤然天挺。后游
聚落采拾遗文因过讲席听其馀论。素未
开解闻即宪章。便搆心曲陈论高座。发言
新奇卒难解释。皆叹其俊锐莫肯前驱。每
与周武对扬三宝。析理开神。有声朝典。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2b 页 T50-0512.png
佛法正隆未劳听解。遂往樊川头陀自静。
夜宿寒林。人有索其首者。旷引刀将刎。
乞者止之。又从索耳便刵而惠之。建德之
年将坏二教。关中五众骚扰不安。旷闻之
躬往帝庭广陈至理。不纳其言。退而私
业。于斯时也寺塔湮废投命莫从。远造则
力竭难通。近从则心轻易徙。遂因其俗位
消息其中。武帝虽灭二教意存李术。便更
置通道观学士三百人。并选佛道两宗奇才
俊迈者充之。旷理义精通时共佥举。任居
学正剖断时秀为诸生先。不久废观。听
士随才赋任。旷力怯躬耕糇粒无委。寄禄
登庸复任岐山从事。奉遵旧约不黩情染
衣。故毡装倨傲临官剃发留须。头戴纱
帽缨其咽颔。用为常轨。有事判约笔断如
流。务涉繁拥者。便云我本道人不闲俗
网。周国上下咸委其仪度也。顾旷通博任
其处世。隋氏将兴菩萨僧立。相如朝服不
同剃剪。员置百二十人。并括前法牙角不
涅尘俗者。旷识悟闻达当其一焉。寻复废
之。大法昌显并预出家同居兴善。果敢雄
敏众所先之。隋文以通道观钟赐玄都
观。黄巾一族同共移来将达前所。旷率其
法属径往争之。立理既平便又刵耳。道士
望风索然自散。乃悬于国寺声震百里。隋
高晏驾禅定郁兴。乃召居之。大业末年又登
纲任。大唐启运别奉诏书。曩积芳猷日别
相见。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门寺。春秋七十
三。遗告舍身山路不须茔垄。弟子捃萃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2c 页 T50-0512.png
馀骨。起塔于终南龙池之峰。树铭旌德。于
今存焉。

释保恭。姓崔。青州人也。晋永嘉南迁止于建
业。父超道本州刺史。十一投炅法师。将欲
试其神采。乃以观音诵之。初夜一时须
臾便度。自谓闻之如经月顷。即度出家。会
炅亡没。梦见两蛇从师脚出入恭脚中。忽
尔惊觉。自觉心志弘雅身相安怗。便往开
善彻法师所听采成论。义疏极细状如蝇
头。一领八纸不遗一字。众齐五百莫不
推先。受具已后随惠晓禅师综习定业。深
明观行频蒙印可。又听成实谓有馀悟。
反求所明翻成疑阻。即以问诸讲匠皆
无通者。逢高昌嵩公开扬地持十地。因从
受学。不逾年稔大义皆明。于前疑中。又削
其半。乃行依地持偏讲法华。控引宗归。得
其奥旨。陈至德初。摄山慧布。北邺初还欲
开禅府。苦相邀请建立清徒。恭揖布慧
声便之此任。树立纲位引接禅宗。故得栖
霞一寺道风不坠至今称之咏歌不绝。恭
又从布听采三论善会玄言。于前诸疑都
并消释。及布之亡委以徒众。既承付属
率诱如初。而德素尊严见者皆惮。整理僧
务功在护持。仁寿末年献后崩背。帝造佛
寺综御须人。佥委声实以状闻奏。下敕徵
入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网清肃有闻。
迄于隋代常莅斯任。隋齐王暕。奉其道德
礼以为师。既受戒已施衣五百领。一无所
受乃从馀散。唐运初兴归心泉石。遂避官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3a 页 T50-0513.png
于蓝田悟真寺。栖息林岫将事终焉。而御
众摄持声光帝里。武德二年。下敕召还依
旧检校。仍改禅定为大庄严。及举十德
统摄僧尼。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
高祖闻之曰。恭禅师志行清澄可为纲统。
朕独举之。既位斯任诸无与对。遂居大德
之右。专当剖断。平恕衷诣众无怨焉。以武
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庄严寺。春秋
八十。初恭弱年入道志力兼常。不以利倾
不以威动。敦肃严毅深有大猷。曾经山行
虎伏前道。从边直过情无顾及。大业中年
枭感起逆。僧有竞者言与同谋。于时正在
堂中登坐竖义。兵卫奄至围绕阶庭。合众
惊惶将散其席。恭曰。自省无事。待论议讫
当自辩之。从容谈叙都无异色。斯例甚众。
略陈一二。由兹风问陈隋唐代。三国天子
之所隆焉。葬于京郊之西南。其碑唐秘书监
萧德言制文。

释法侃。姓郑氏。荥阳人也。弱年从道。志
力坚明体理方广。常流心府。闻泰山灵岩行
徒清肃瑞迹屡陈远扬荥泽。年未登冠遂
往从焉。会彼众心自欣嘉运。及进具后励
节弘规。预在清训务机登践。后周流讲席
博览群宗。随闻戢戴有伦前达。有渊法师。
道播当时雄杰推指。妙通十地尤明地持。
侃又从焉。听其开释。皆周涉正理遵修章
采。属齐历不绪周湮法教。南度江阴
栖迟建业。听采新异蓥饰心神。摄虑缘求
拟诸漆木。陈平之后北止江都安乐寺。有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3b 页 T50-0513.png
曹毗者。清信士也。明解摄论。真谛亲承。侃
乃三业归从玄义请决。即开融胜相覆叙
所闻。毗自听之恐有遗逸。侃每于隐义发
明铺示既允惬当。毗皆合掌称善。隋炀晋蕃
昔镇扬越。搜举名器入住日严。以侃道
洽江溽。将欲英华京部。乃召而隆遣。既达
本寺厚供礼之。盛业弘被栖心止观。时复
开道唯识味德礼忏。匠益惰学亟动物
心。仁寿二年。文帝感瑞。广召名僧用增像
化。敕侃往宣州安置舍利。既奉往至统叙
国风陶引道俗。革化归法者数亦殷矣。初
孟春下诏之日。宣州城内官仓之地。夜放光
明红赤洞发。举焰五丈广一丈许。官人军防
千有馀人一时奔赴。谓是火起。及至仓所乃
是光相。古老传云。此仓本是永安旧寺也。至
于明日永安寺拟置塔处。又放光明。如前
无异。众并不委其然也。季春三月侃到宣
州权止公馆。案行置所通皆下湿。一州之
上不过永安。既预光待因搆塔焉。又令
掘仓光之处。果得石函。恰同棺样。不须
缮造。因藏舍利。又降甘露凝于树枝香甘
过世。又感紫芝一枚生于舍利堂壁。九枚
盘曲光色殊异。遂令以表闻奏。又造塔黎
州。还令侃往。初至馆停。闻空中天乐。繁会
聒耳。道俗庆之。又感异香互来充鼻。掘地
四尺获一古瓦。铭云。千秋万岁乐未央。侃
奉福弘业亟发徵祥。抑是冥通。岂唯人事。
旋还京邑讲授相寻。大唐受禅情存护法。
置十大德用清朝寄。时大集僧众标名序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3c 页 T50-0513.png
位。侃仪止肃然挺超莫拟。既德充僧望遂
之斯任。恂恂善诱弘悟繁焉。晚移兴善讲
导无替。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所住。春秋
七十三矣。殡于东郊马头穴内。侃学专摄
论。蹑足亲依。披析幽旨涣然标诣。解义释
名见称清澈。诸赴听者欣其指况。有道
抚法师者。俊颖标首京城所贵。本住总持。
宗师异解用通摄论。及临侃席数扣重关。
束心展礼餐承音训。遂舍其本习从归真
谛。且侃形相英伟庠序端隆。折旋俯仰皆符
古圣。所以隋朝盛德行业乃殊。至于容服可
观引命徵召。必以侃为言首。其威仪之选
为如此也。及其少服紫石。老遂苦之。医
诊云。须以猪肉用厌药势。侃曰。终须一
谢。岂得啖他。因纵疾取终。其翘诚重物又
若于此。侃初立名。立人安品。后值内惠
日道场沙门智骞曰。侃之为字。人口为信。
又从川字。言信的也。因从之。

释吉藏。俗姓安。本安息人也。祖世避仇移
居南海。因遂家于交广之间。后迁金陵而
生藏焉。年在孩童。父引之见于真谛。仍乞
詺之。谛问其所怀。可为吉藏。因遂名也。
历世奉佛门无两事。父后出家名为道谅。精
勤自拔苦节少伦。乞食听法以为常业。每日
持钵将还跣足入塔遍献佛像。然后分施。
方始进之。乃至涕涶便利。皆先以手承取。
施应食众生。然后远弃。其笃谨之行初无
中失。谅恒将藏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随
闻领解悟若天真。年至七岁投朗出家。采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4a 页 T50-0514.png
涉玄猷日新幽致。凡所咨禀妙达指归。论
难所标独高伦次。词吐赡逸弘裕多奇。至
年十九处众覆述。精辩锋游。酬接时彦绰
有馀美。进誉扬邑有光学众。具戒之后声
问转高。陈桂阳王钦其风采。吐纳义旨钦
味奉之。隋定百越遂东游秦望。止泊嘉
祥如常敷引。禹穴成市问道千馀。志存
传灯法轮相继。开皇末岁。炀帝晋蕃置四
道场。国司供给。释李两部各尽搜扬。以藏名
解著功。召入慧日。礼事丰华优赏伦异。王
又于京师置日严寺。别教延藏往彼居之。
欲使道振中原行高帝壤。既初登京辇道
俗云奔。见其状则傲岸出群。听其言则
钟鼓雷动。藏乃游诸名肆。薄示言踪。皆掩
口杜辞鲜能其对。然京师欣尚妙重法华。
乃因其利即而开剖。时有昙献禅师。禅门
钲鼓。树业光明道俗陈迹。创首屈请敷演
会宗七众闻风造者万计。隘溢堂宇外流
四面。乃露缦广筵犹自繁拥。豪族贵游皆倾
其金贝。清信道侣俱慕其芳风。藏法化不穷
财施填积。随散建诸福田。用既有馀。乃充
十无尽。藏委付昙献资于悲敬。逮仁寿年
中。曲池大像举高百尺。缮修乃久身犹未成。
仍就而居之。誓当搆立。抽舍六物并托四
缘。旬日之间施物连续。即用庄严峙然高映。
故藏之福力能动物心。凡有所营无非成
就。隋齐王暕夙奉音猷。一见欣至而未知
其神府也。乃屈临第并延论士。京辇英彦
相从前后六十馀人。并已陷折前锋令名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4b 页 T50-0514.png
自著者。皆来总集。藏为论主。命章陈曰。以
有怯之心。登无畏之座。用木讷之口。释解
颐之谈。如此数百句。王顾学士傅德充曰。
曾未延锋御寇。止如向述恐罕追斯
踪。充曰。动言成论验之今日。王及僚友同
叹称美。时沙门僧粲。自号三国论师。雄辩河
倾吐言折角。最先徵问。往还四十馀番。藏对
引飞激注赡滔然。兼之间施体貌词采铺
发。合席变情𧹞然而退。于是芳誉更举顿
爽由来。王谓未得尽言更延两日。探取义
科重令竖对。皆莫之抗也。王稽首礼谢永
归师傅。并䞋吉祥麈尾。及诸衣物。晚以大
业初岁。写二千部法华。隋历告终。造二十
五尊像。舍房安置。自处卑室。昏晓相仍竭
诚礼忏。又别置普贤菩萨像。帐设如前。躬
对坐禅观实相理。镇累年纪不替于兹。
及大唐义举初届京师。武皇亲召释宗。谒
于虔化门下。众以藏机悟有闻。乃推而叙对
曰。惟四民涂炭。乘时拯溺。道俗庆赖。仰泽
穹旻。武皇欣然劳问勤勤不觉影移。语久。别
敕优矜。更殊恒礼。武德之初。僧过繁结置
十大德。纲维法务宛从初议。居其一焉。实
际定水钦仰道宗。两寺连请延而住止遂通
受双愿。两以居之。齐王元吉。久揖风猷亲
承师范。又屈住延兴。异供交献。藏任物而
赴。不滞行。藏年气渐衰屡增疾苦。敕赐良
药。中使相寻。自揣势极难瘳。悬露非久。乃
遗表于帝曰。藏年高病积德薄人微。曲蒙
神散寻得除愈。但风气暴增命在旦夕。悲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4c 页 T50-0514.png
恋之至遗表奉辞。伏愿久住世间缉宁家
国。慈济四生兴隆三宝。储后诸王并具遗
启累以大法。至于清旦索汤沐浴著新净
衣侍者烧香令称佛号。藏加坐俨思如有
喜色。斋时将及。奄然而化。春秋七十有五。
即武德六年五月也。遗命露骸。而色逾鲜白。
有敕慰赙。令于南山觅石龛安置。东宫
以下诸王公等。并致书慰问。并赠钱帛。今
上初为秦王偏所崇礼。乃通慰曰。诸行无
常。藏法师道济三乘名高十地。惟怀弘于
般若。辩囿包于解脱。方当树德净土阐教
禅林。岂意湛露晞晨业风飘世。长辞奈苑
遽掩松门。兼以情切绪言见存遗旨。迹留
人往弥用悽伤。乃送于南山至相寺。时属炎
热坐于绳床尸不催臭加趺不散。弟子
慧远树续风声。收其馀骨凿石瘗于北
岩。就而裨德。初藏年位息慈英名驰誉。
冠成之后荣扇逾远。貌象西梵言寔东华。
含嚼珠玉变态天挺。剖断飞流殆非积学。
对晤帝王。神理增其恒习。决滞疑议。听众
忘其久疲。然而爱狎风流不拘检约。贞素
之识或所讥焉。加又纵达论宗颇怀简略。
御众之德非其所长。在昔陈隋废兴。江阴
凌乱。道俗波迸。各弃城邑乃率其所属往
诸寺中。但是文疏并皆收聚。置于三间堂内。
及平定后方洮简之。故目学之长勿过于
藏。注引宏广咸由此焉。讲三论一百馀遍。
法华三百馀遍。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
十遍。并著玄疏盛流于世。及将终日。制死
义解篇七 正纪十二 附见五¶ 第 515a 页 T50-0515.png
不怖论。落笔而卒。词云。略举十门以为自
慰。夫含齿戴发。无不爱生而畏死者。不体
之故也。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
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泣生
不应怖死。文多不载。慧远依承侍奉俊悟
当时。敷传法化光嗣馀景。末投迹于蓝田
之悟真寺。时讲京邑亟动众心。人世即目
故不广叙。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第十三【明】第十一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