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3b 页

续高僧传卷第八

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齐邺东大觉寺释僧范传一

齐邺中释昙遵传二

齐邺下总持寺释慧顺传三

齐邺西宝山寺释道凭传四

齐并州僧统释灵询传五

齐大统合水寺释法上传六(法存)

齐邺下定国寺释道慎传七

周蒲州仁寿寺释僧妙传八

周长安崇华寺释慧善传九

周潼州光兴寺释宝彖传十

齐洺州沙门释昙衍传十一

陈杨都庄严寺释慧荣传十二

隋京师延兴寺释昙延传十三

隋京师净影寺释慧远传十四(僧猛)

释僧范。姓李氏。平乡人也。幼游学群书。年
二十三备通流略。至于七曜九章天竺咒
术。咨无再悟。徒侣方千指掌解颐誇矜
折角。时人语曰。相州李洪范。解彻深义。邺
下张宾生领悟无遗。斯言诚有旨矣。兼以年
华色美都无伉俪之心。思附法门烧指而
修供养。年二十九栖迟下邑闻讲涅槃。辄
试一听开悟神府。理思兼通。乃知佛经之秘
极也。遂投邺城僧始而出家焉。初学涅槃
经顿尽其致。又栖心林虑静其浮情。复向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3c 页 T50-0483.png
洛下从献公听法华华严。宗匠前修是非
衢术。后徙辙光师而受道焉。耽味虑宗岁
纪迁贸。既穷筌相学志无杂。乃出游开
化利安齐魏。每法筵一举听众千馀。逮旋
趾邺都可谓当时明匠。遂使崔觐注易咨
之取长。宋景造历求而舍短。大儒徐遵
明李宝顶等。一对信于言前。授以菩萨戒
法。五众归之如市。讲华严十地地持维摩
胜鬘各有疏记。复变疏引经制成为论。故
涅槃大品等并称论焉。地持一部独名述
也。然属词繁壮不偶世情。亦是一家之作。
故可观采。而言行相辅祥徵屡降。尝有胶州
剌史杜弼。于邺显义寺请范冬讲。至华严
六地忽有一雁飞下。从浮图东顺行入堂。
正对高座伏地听法。讲散徐出还顺塔西
尔乃翔游。又于此寺夏讲。雀来在座西南
伏听终于九旬。又曾处济州。亦有一鸮飞
来入听讫讲便去。斯诸祥感众矣。自非道
洽冥符。何能致此。尝讲花严。辄有一僧
加毁云。是乃伽斗。竟何所解。当夜有神加
打。死而复苏。其见闻者皆深敬异。尝宿他
寺意欲闻戒。有僧升座将欲竖义。乃曰。
竖论法相深会圣言。何劳布萨。僧常闻耳。
忽见一神形高丈馀貌甚雄峻。来到座前
问竖义者。今是何日。答曰。是布萨日。神即
以手拓之曳于座下。委顿垂死。次问上
座。拓曳同前。由是自励。至终僧事私缘竟
无说欲。乃至疾重舁而就僧。将终之日
延像入房。下床跪地惟悔宿触而已。时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4a 页 T50-0484.png
当正午遗诫而卒于邺东大觉寺。时春秋八
十。即天保六年三月二日也。初范背儒入释
崇信日增。寂想空门不缘世务。口无流略
之语。身绝非法之游。随得财贿即施门人。
衣食有无未曾宣述。安忍善恶喜怒不形。
洗秽奉禁终始如一。而留意华严。为来报
之业。夜礼千佛为一世常资。末岁年事既
隆。身力不济。犹依六时叩头枕上。自有英
悟之量。罕能继者。而感通灵异。则事全难
准云。

释昙遵。姓程氏。河北人。少厌世网投法出
家。而容色盛美堂堂然也。恐染净戒还返
俗焉。资学既明允当时寄。有魏擢为员外
郎。二十有三情背朝官。复请光公以为师
保。光以旧事舍而不度。遵跪启曰。今没命
归依远崇至道。如不允副必从邪见坏及
三宝。光审其情至。即度而授戒。因从禀学。
功踰一纪。大乘顿教法界心原。并披析义
理挺超时匠。手无异笔而变他成己。故
谈述有续。而章疏阙焉。初出化行洛下。流
演齐楚晋魏乃至燕赵。通传道务摄治相
袭。丞相淮阴王肱深器之。德动贵重倾心
奉礼。年馀七十。举为国都。寻转为统。后少
觉有疾。便坐诵维摩胜鬘。卷了命终卒于
邺下。时年八十有五。承化门人罕继其后。
初遵赋志清高无为立性。褰帷开户标树方
远。形无妄涉口不俗谈。动静自严不假方
便。而敬爱宗师罕阶俦绪。光师终日。遵
在齐州。初闻哀问不觉从床而坠。口中流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4b 页 T50-0484.png
血。其诚孝动人如此之类也。多游念慧有
得机缘。温讲而终业矣。

释慧顺。姓崔。齐人侍中崔光之弟也。少爱
儒宗统知雅趣。长厌尘网为居士焉。初
听涅槃略无遗义。因讲而睡闻有言曰。此
解乃明犹未为极。心遂迟疑伺决其病。承
都下有光律师者广涉大乘文无不晓。因
往洛阳。时年二十有五。即投光而出家焉。
寓于门下。纂修地旨倦无终食。岁纪相寻。
證教两途。锐镜于心内。三持三聚。影现于
神外。博见融冶陶然有馀。讲十地地持华严
维摩。并立疏记。年将知命。欲以大法弘
利本乡。即传归戒情无不惬。随有讲会众
必千馀。精诚之响广流东夏。故齐赵瀛冀有
奉信者。咸禀其风焉。仆射祖孝徵。钦尚厥
德奏为国都。年七十有二终于邺下之总持
寺。当终之日身心清卓。专念平等而为心
印。然顺族胄菁华言成世范。慧解腾誉事
义深沈。而志存顺法不局一方。衣略鲜
华食无兼味。受施寻散情阙爱憎。形寄任
缘未依夏腊。进止在益不顾己损。言行适
时不与物诤。故传者具书。不敢遗其事
行矣。

释道凭。姓韩。平恩人。十二出家。投贵乡邵
寺。初诵维摩经。自惟历览日计四千四百言。
一闻无忘乃通数部。后学涅槃略观远节。
复寻成实。初听半文便竖大义。聪明之誉
无羡昔人。致使遐迩闻风咸思顶谒。七夏
欲讲涅槃。惟曰。文一释异。情理难资。恐兼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4c 页 T50-0484.png
虚课谤法诚重。八夏既登遂行禅境。漳滏伊
洛遍讨嘉猷。后于少林寺摄心夏坐。问道
之僧披榛而至。闻光师弘扬戒本。因往听
之。涉悟大乘深副情愿。经停十载。声闻渐
高。乃辞光通法弘化。赵魏传灯之美。罕有
斯焉。讲地论涅槃花严四分。皆览卷便讲。
目不寻文章疏本无。手不举笔而开塞任
情。吐纳清爽。洞会筌旨。有若證焉。故京
师语曰。凭师法相上公。文句一代希宝。斯言
信矣。时人以其口辩方于身子也。以齐
天保十年三月七日。卒于邺城西南宝山寺。
春秋七十有二。将终之前。大钟两口小触
而破。康存之日愿生安养。故使临终光寻
满室。凭独见之。异香充庭大众同美。初凭
之处道。弘护居心。经律遽讲。福智双习。骨
族血亲往来顿绝。势贵豪家全无游止。而乞
食自资少所恒习。袒肩洗净老而弥固。胫
臂无服生死齐焉。兼以心缘口授杜于文相
者古今绝矣。

释灵询。姓傅氏。渔阳人也。少年入道。学成
实论并涅槃经。穷其幽府。又于论中删要
两卷注而释之。盛行于世。后弃小道崇仰
光公。晓夕研寻十有馀载。纤旨秘教备知通
塞。虽博知群籍。而擅出维摩。兼有疏记。至
迁京漳邺。游历燕赵化沾四众。邪正分焉。
而书画有工颇爱篇什。文笔之华时所推
举。美客貌善风仪。词辩雅净听者无挠。初
为国都。魏末为并州僧统。齐初卒于晋阳。
时年六十九矣。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5a 页 T50-0485.png

释法上。姓刘氏。朝歌人也。五岁入学。七日通
章。六岁随叔寺中观戏。情无鼓舞。但礼佛
读经。而声气爽拔。众人奔绕倾渴观听。年
登八岁。略览经诰薄尽其理。九岁得涅
槃经披而诵之。即生厌世。至于十二投禅
师道药而出家焉。因游相土寻还汲乡。又
往东都栖遑务道。神气高爽照晓词论。所
在推之咸谓圣沙弥也。后潜林虑上胡山
寺诵维摩法花。才浃二旬两部俱度。因
诵求解。还入洛阳。博洞清玄名闻伊滏。
年暨学岁创讲法花。酬抗疑难无不叹
伏。善机问好徵覈。决通非据昌言胜负。
而形色非美。故时人谚曰。黑沙弥若来。高座
逢灾也。后值时俭衣食俱乏。专意涅槃无
心饥冻。故一粒之米加之以菜。一衣为
服兼之以草。练形将尽而精神日进。乃投
光师而受具焉。性戒夙成不劳师导。勤勤
谛理无失寸阴。忽闻父病寻往觐之。既至
即殂。一宿同止明旦赴洛。度母及姊将
入邺都。时属大荒投奇无指。听法心猛
委而南旋。夏听少林秋还漳岸。母子相见。
不觉潸然。既慧业有闻众皆陈请。乃讲十
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轮次相续并著文疏。
又偏洞算数明了机调。纲纪法化难继其
尘。故时人语曰。京师极望。道场法上。斯言允
矣。年阶四十游化怀卫。为魏大将军高澄
奏入在邺。微言一鼓众侣云屯。但上戒山
峻峙慧海澄深。德可轨人。威能肃物。故魏
齐二代历为统师。昭玄一曹纯掌僧录。令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5b 页 T50-0485.png
史员置五十许人。所部僧尼二百馀万。而上
纲领将四十年。道俗欢愉朝庭胥悦。所以
四方诸寺咸禀成风。崇护之基罕有继
釆。既道光遐烛。乃下诏为戒师。文宣常
布发于地令上践焉。天保二年又下诏曰。
仰惟慈明缉宁四海。欲报之德。正觉是凭。
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于山林。即以此地
为太皇太后经营宝塔。废鹰师曹为报
德寺。斯即碎荡邪雾载清佛海。当时昌盛
自古推焉。上总担荷并得缉谐。内外阐扬
皂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栋梁哉。且而景行
既宣。逸向遐被。致有高句丽国大丞相王
高德。乃深怀正法崇重大乘。欲播此释风
被于海曲。然莫测法教始末缘由西徂东
壤年世帝代。故具录事条。遣僧向邺。启
所未闻事。叙略云。释迦文佛入涅槃来。至
今几年。又于天竺几年方到汉地。初到何
帝年号是何。又齐陈佛法谁先传告。从尔至
今历几年帝。远请具注。并问十地智论等
人法所传。上答略云。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
年甲寅岁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当穆王
二十四年癸未之岁。穆王闻西方有化人
出。便即西入而竟不还。以此为验。四十九
年在世。灭度已来至今齐代武平七年丙申。
凡经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后汉明帝永平十
年。经法初来。魏晋相传至今流布。上广答
缘绪。文极指订。今略举梗槩。以示所传。末
敕住相州定国寺。而容德显著感供繁多。所
得世利造一山寺。本名合水。即邺之西山。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5c 页 T50-0485.png
今所谓修定寺是也。山之极顶造弥勒堂。众
所庄严备殚华丽。四事供养百五十僧。及
齐破法湮。僧不及山寺。上私隐俗服习业
如常。愿若终后觐睹慈尊。如有残年愿见
隆法。更一顶礼慈氏如来。而业行精专幽明
感遂。属隋运将动佛日潜离。深果宿心喜
遍心府。羸瘦微笃。设舆坐之。袈裟覆头。
弟子扛举往升山寺。合掌三礼右绕三周。便
还山舍诵维摩胜鬘。卷讫而卒于合水故
戾。春秋八十有六。即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
日也。上形量过人苕然众表。百千众中孤
起颈现。衣服率素纳补为宗。五条祇支由
来以布。法衣瓶钵以外更无馀财。生不
屦乘步以毕命。门人成匠。任情所学。不
私己业。偏用训人。言常含笑罪不加杖。
自上未任已前仪服通混。一知纲统制样
别行。使夫道俗两异。上有功焉。制寺立净
亦始于此。故释门东敞。能扇清风。莫与先
矣。初天保之中。国置十统。有司闻奏事须
甄异。文宣乃手注状云。上法师可为大统。
馀为通统。故帝之待遇事之如佛。凡所吐
言无不承用。又遵重戒禁。愿常宣说尽报
行之。每至布萨晨旦。致厚供设礼请僧。
及年高声变恐烦于众。岁暮之夕犹遵此
法。其奉信也如此。撰增一数法四十卷。并
略诸经论所有名教。始从一法十百千万
有若数林。寔传持之要术也。又著佛性论
二卷大乘义章六卷。文理冲洽详略有闻。又
撰众经录一卷。包举品类耳。并行于世。有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6a 页 T50-0486.png
弟子法存者。本是李老。监齐天保屏除归
于释种。明解时事分略有据。上乃擢为合
水寺都维那。当有齐之盛。每年三驾皆往山
寺有所觐礼。六军既至供出僧厨。存随事
指撝前后给济三宫并足。后终于隋初。灵
裕法师资学有承。为之本传。

释道慎。姓史。高阳人。十四出家。诵听依业。
受具已后入洛从光师学于地论。后禀上
统而志涅槃。性度夷简风量陶然。纲网门
徒维摄大法而为己任。每参说戒跪听
至讫。讲悟昏情词无繁长。智者恐其言
少。愚者虑其不多。五众爱重。故宣帝请为
国都。绥抚遗法得无亏绪。禅匠僧达论士
法灵。皆伏其辩对。至于滔滔风流大观时
俗。则慎过之远矣。未乘车送帝。回返本
寺两辕并折。不日而终于邺城定国寺。春
秋六十有五。

释僧妙。一名道妙。本住冀州。后居河东蒱
坂禁行精苦。聪慧夙成。遍览群籍尤通讲
论。而禀性谦退。喜愠不干其抱。故每讲下
座。必合掌忏悔云。佛意难知。岂凡夫所测。
今所说者传受先师。未敢专辄。乞大众于
斯法义若是若非布施欢喜。时以解冠前彦
行隆端达。睹其虚己皆服其德义众益从
之。后住蒲乡常念寺。即仁寿寺也。聚徒集
业以弘法树功。击响周齐甚高名望。周太
祖特加尊敬。大统年时西域献佛舍利。太祖
以妙弘赞著续。遂送令供养。因奉以顶戴
晓夜旋仰。经于一年。忽于中宵放光满室。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6b 页 T50-0486.png
螺旋出窗渐延于外须臾光照四远。腾扇
其焰照属天地。当有见者谓寺家失火。竞
来救之。及睹神光乃从金瓶而出。皆叹
未曾有也。妙仰瞻灵相涕泗交横。乃烧香
跪而启曰。法界众生已睹圣迹。伏愿韬秘灵
景反寂归空。于是光还螺旋卷入瓶内。尔
夜州治士女。烧香赞叹之声。闻于数十里。
寺有一僧睡居房内。众共唤之惛惛不觉。
竟不见光相。未几便遇厉疾。咸言宿业所
致。遂有感见之差。自妙之云亡光不复现。
其本佛骨今仍在焉。昔齐武平末。邺古城中
白马寺。此是石赵时浮图澄所造。本为木
塔年增朽坏。敕遣修之。掘得舍利三粒。一
赤一白一青。宝瓶盛之。京邑贵贱共看。心至
者飒然上涌。不信戏慢之俦倾亦不出。时
俗回邪者众。齐王舅广武王胡长邕。曾染佛
宗。敕令还俗。虽居贵望不舍具戒。置舍
利于水钵。请乞行道。即见三枚相逐上水。
旋器右行。七遍既满一时沈下。邕与子弟
更加深信。而妙讲解涅槃以为恒业。叙略
纲致。久学者深会其源。分剖文句。皆临机
约截遍遍皆异。所以学侣罕成。而为英杰
者所美。化行河表重敬莫高。延及之乡。
酒肉皆绝。现生葱韭以土掩覆。并非由教
令。而下民自徙其恶矣。有学士昙延。承著
宗本更广其致。具见别传。

释慧善。幼出家。善法胜毗昙。住杨都栖玄
寺。徵击论道四座惊神。会有梁末序。逃难
江陵。承圣季年因俘秦壤。住长安崇华寺。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6c 页 T50-0486.png
义学之美。为周冢宰见知。别修供养敷导
终老。以天和年卒于长安。时年六十。善
以大智度论每引小乘相證成义。故依
文次第散释精理。譬诸星月助朗太阳。犹
如众花缤纷而散乱。故著斯文名为散花
论也。其序略云。著述之体。贵言约而理丰。
余颇悉诸作。而今[覶-(ㄙ/又)+土]缕者正由斯辙。罕人
谙练。是以触义慇勤逢文指掌。有详览者
想鉴兹焉。文多不尽。

释宝彖。姓赵氏。本安汉人。后居绵州昌隆之
苏溪焉。天性仁让慧心俊朗。婴孩有异。二
亲欲试其度。以诸䌽帛花果弓矢书疏。罗
置其前。彖便拨除饼果。止取书疏。众共叹
异。咸知必有成济也。及年七岁。有缘至巴
西郡。太守杨眺问云。承儿大读书。因何名
为老子。彖曰。始生头白故也。眺密异之。十
六事梁平西王。初为道士童子。未学佛法。
平西识其机鉴。使知营功德事。因见佛经
欣其文名重其义旨。就检读诵迷悟转分。
恒求佛法用袪昏漠。年二十有四。方得出
家。即受具戒。先听律典。首尾数年略通持
犯。回听成实传授忘倦。不吝私记须便辄
给。研心所指科科别致。末又听韶法师讲
偏穷旨趣。武陵王问师大集摩诃堂。令讲
请观音。初未缀心本无文疏。始役情慧
抽帖句理。词义洞合听者盈席。私记其言
因成疏本。广行于世。后还涪川开化道俗。
外典佛经相续训导。引邪归正十室而九又
钞集医方疗诸疾苦。或报以金帛者一无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7a 页 T50-0487.png
所受。便有衔义怀德者舍俗出家。或缘
障未谐者尽形八戒。彖虽道张井络风播
岷峨。而志意颓然唯在通于正法。诚心标
树不竞人物。见大集一经未弘蜀境。欲
为之疏记使后学有归。乃付著经律。就山
修缵。而众复寻之致有烦扰。再稔方就一
无留难。初至虚空藏品。于义不达。闭目思
之。不觉身上空中离床三四尺许。欻然大
悟。竟文慧发。写不供宣。据此为言。志力难
拟矣。时益州武誓寺僧宝愿。最初请讲。大
众云集闻所未闻。莫不叹悦。又属僧崖菩
萨出世为造经本。因尔传持至今不绝。故
宝坊一学曲被剑南。后制涅槃法花等疏。皆
省繁易解听无遗閟州境皂素生难遭想。
每言。吾命不长。唯当自励身心节约衣食
望引残运耳。故粗弊接报弘诱为心护生
安众以为恒务。忽感风疾不言久之。命将
欲绝。私心发誓愿。诸佛护念得分付诸物。
作是念已欻然能语。顾命子弟诲示祸福。
吾即当去。催作遗疏分处衣资倍奉三
宝。下笔署讫。还不能言。侍人逼以浆
饮。闭口拒之。疾甚为唤佛名。便合掌在额。
奄然而卒于潼州光兴寺。今所谓绵州大振
向寺也。春秋五十。即周之保定元年十一月
二十三日矣。初未终之前。本所住山于五
月内无故自崩尘雾闇天。举众惊骇莫测
其怪。至于八月中。山北村人并见尊像从
山寺来乘空北逝。幡花列前僧众从后。往
问寺中都无知者。当尔之时彖赴光兴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7b 页 T50-0487.png
寺讲。因以白之。彖曰。此我之徵相。不豫他
也。及终于此寺。果如所图云。

释昙衍姓夏侯氏。南兖州人。初生之时牙齿
具焉。世俗异之。七岁从学聪敏绝伦。十五
擢为州都公事。有隙便听释讲。十八举秀
才贡上邺都。过听光公法席。即禀归戒。弃
舍俗务专功佛理。学流三载绩邻前达。
年二十三投光出家。即为受戒。听涉无暇
乃捐食息。然于藏旨有疑。通咨硕学并辞
罔逮。遂开拓寰宇置立规猷。顾诸徒曰。
吾从师积年心悟未决。赖因游意累日
豁然有据。其犹低目面墙则冥无所解。延
颈出户则远近斯见。由是讲事无废。毗
赞玄理。声辩雄亮言会时机。自齐郑燕赵
皆履神化。虽遭缘阻安苦无倦。常随义
学千僧有馀。出家居士近于五百。并恢廓
道志戒禁居心。赵郡王高睿。上洛王高元
海。胶州刺史杜弼。并齐朝懿戚重臣。留情敬
奉。仆射祖孝徵奏为国都。缉谐道政不坠
玄纲。而披散词理言尚寡要。故经文繁富
者。则指摘一句。用摄广文。时人贵其通赡
镕裁而简衷矣。常于暇日私恨曰。昔在俗
流尊戒不见。遂令世人无知污我净戒。
若不尔者应有所得。以开皇元年三月十
八日。忽告侍人无常至矣。便诵念弥勒佛
声气俱尽。于时正中。旁僧同观颜色怡悦。时
年七十有九。卒于洺州卢氏宅。自衍之生
也殊相感人。而立操贞直心用睿约。情及济
世。故积散所拯贫病为初。法利所被如行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7c 页 T50-0487.png
先授但见经像。必奉礼迎送。道遇贫陋。必
悲怜垂泣。其谨质深信为若此也。又恒乐
听戒。生来两阙。维摩胜鬘日缘一遍。辛腥臭
物曾不临瞩。下气逼流身出户外。以清净
僧房不为熏勃故也。未终之前。有梦见
衍朱衣螺发颁垂于背。二童侍之升空而
西北高逝。寻尔便终。时共以为天道者矣。

释慧荣。姓顾氏。会稽山阴人也。梁高祖大
通年。辞亲出听。时建初彭城盛弘成实。素
未陈略即尽清辩。一众同嗟便开令望。而
禀性虚廓不指世务。惟以法事馀全无叙。
乡邑二亲哀其弱丧。数因行李寄以书信。
荣得而焚之。顾诸友曰。余岂不怀乎。废余
业也。书中但二字耳。复何开乎。人问是何。
答吉凶也。如此积功三十馀载。不号义龙
誓无返迹。自是专业勇铠。声称弥远。即而
讲悟。学者归之。年至五十门人亦尔。乃大
弘法席广延缁素。时梁储在坐素不识之。
令问讲者何名。乃抗声曰。禹穴慧荣江东独
步。太子不识何谓储君。一坐掩耳。以为彭亨之太甚也。荣从容如旧旁若无人。后与
诸徒还归故邑。其母尚在馀并物故。乃喟然
叹曰。十五辞邻故。五十还故邻。少年不识
我。长老无一人。本邑道俗欲光其价。而忌
其言令也。大集诸众令其竖义。荣曰。余学
广矣。辄竖恐致馀词。任众举其义门。然后
标据。众以其博达矜尚。乃令竖八十种好。
谓必不能诵持。荣曰。举众无人也。斯乃文
繁义可知耳。即部分上下。以法绳持。须臾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8a 页 T50-0488.png
牒数列名出体。佥虽难激盖无成济。晚又
出都。相仍讲授。至德末年卒于杨都。

释昙延。俗缘王氏。蒲州桑泉人也。世家豪族
官历齐周。而性协书籍乡邦称叙。年十六
因游寺。听妙法师讲涅槃探悟其旨。遂
舍俗服膺幽讨深致。出言清越厉然不群。
时在弱冠便就讲说。词辩优赡弘裕方雅。
每云。佛性妙理为涅槃宗极。足为心神之
游玩也。延形长九尺五寸。手垂过膝。目光外
发。长可尺馀。容止邕肃慈诱汎博。可谓堂
堂然也视前直进顾必转身。风骨陶融时共
传德。及进具后。器度日新机鉴俊拔。遐迩
属目。虽大观奥典。而恐理在肤寸。乃更
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诸部。皆
超略前导统津准的。自顾影而言曰。与尔
沈沦日久。飘泊何归。今可挟道潜形精思
出要。遂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即所谓中
朝山是也。时山中有薛居士者。学总玄儒
多所该览。闻延年少知道夙悟超伦。遂
从而谒焉言谑相高未之揖谢。薛乃戏题四
字。谓方圆动静。命延体之。延应声曰。方如
方等城。圆如智慧日。动则识波浪。静类涅
槃室。薛惊异绝叹曰。由来所未见。希世挺
生。即斯人也。尔后恒来寻造质疑请义。延
幽居静志欲著涅槃大疏。恐有滞凡情。每
祈诚寤寐。夜梦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马。
騣尾拂地而谈授经旨。延手执马騣与
之清论。觉后惟曰。此必马鸣大士。授我义
端。执騣知其宗旨。语事则可知矣。便述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8b 页 T50-0488.png
疏说偈曰。归命如来藏。不可思议法等。缵
撰既讫。犹恐不合正理。遂持经及疏。陈于
州治仁寿寺舍利塔前。烧香誓曰。延以凡
度仰测圣心。铨释已了具如别卷。若幽微深达愿示明灵。如无所感誓不传授。言讫
涅槃卷轴并放光明。通夜呈祥。道俗称庆。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三日三夜辉耀不绝。上
属天汉下照山河。合境望光皆来谒拜。其
光相所照。与妙法师大同。则师资通感也。
乃表以闻。帝大悦敕延就讲。既感徵瑞便
长弘演。所著文疏详之于世时诸英达佥
议。用比远公所制。远乃文句惬当。世实罕
加。而标举宏纲通镜长骛。则延过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声尤相钦敬。躬事讲主亲
听清言。远近驰萃观采如市。而获供事
曾不预怀。性好恬虚罔干时政。大祖
以百梯太远咨省路艰。遂于中朝西岭形胜
之所。为之立寺。名曰云居。国俸给之通于
听众。有陈躬使周弘正者。博考经籍辩逸
悬河。游说三国抗叙无拟。以周建德中
年衔命入秦。帝讶其机捷举朝恧采。敕
境内能言之士不限道俗。及搜采岩穴遁
逸高世者。可与弘正对论。不得坠于国
风。时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夙承令范。乃
表上曰。昙延法师器识弘伟风神爽拔。年虽
未立而英辩难继者也。帝乃总集贤能期
日释奠。躬御礼筵朝宰毕至。时周国僧
望二人伦次登座。发言将讫寻被正难。徵
据重叠投解莫通。帝及群僚一朝失色。延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8c 页 T50-0488.png
座居末第未忍斯惭。便不次而起。帝曰。位
未至何事辄起。延曰。若是他方大士。可藉
大德相临。今乃远国微臣小僧足堪支敌。延
径升高座。帝又曰。何为不礼三宝。答曰。自
力兼拟。未假圣贤加助。帝大悦。正遂搆情
陈难。延乃引义开关。而正颇挟机调用前
殿后。延乘势挫拉事等摧枯。因即顶拜伏
膺。慨知归之晚。自陈云。弟子三国履历。访
可师之师。不言今日乃遇于此矣。即请奉
而受戒。昼夜咨问永用宗之。及返陈之时。
延所著义门并其仪貌。并录以归国。每夕北
礼以为昙延菩萨焉。初正辞延日。预构风
云山海诗四十首。并抽拔奇思。用上于延。
以留后别。及一经目竟不重寻。命笔和之。
题如宿诵。酬同本韵。意寔弘通。正大服焉。
更无陈对。乃跪而启曰。愿示一言缄诸胸
臆。延曰。为宾设席宾不坐。离人极远热如
火。规矩之用皮中裹。正曰。此则常存意矣。
帝以延悟发天真五众倾则。便授为国统。
使夫周壤导达。延又有功。至武帝将废二
教。极谏不从。便隐于太行山。屏迹人世。
后帝召延出辅中使屡达。而确乎履操。更深
岩处。累徵不获。逮天元遘疾。追悔昔愆
开立尊像。且度百二十人为菩萨僧。延
预在上班。仍恨犹同俗相。还藏林薮。隋文
创业未展度僧。延初闻改政即事剃落。法
服执锡来至王庭。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陈曰。敬问。皇帝四海为务无乃劳神。
帝曰。弟子久思此意。所恨不周。延曰。贫道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9a 页 T50-0489.png
昔闻尧世。今日始逢云云。帝奉闻雅度欣
泰本怀。共论开法之模孚化之本。延以寺
宇未广教法方隆。奏请度僧以应千二百
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数。敕遂总度一千馀
人以副延请。此皇隋释化之开业也。尔后遂
多。凡前后别请度者。应有四千馀僧。周废
伽蓝并请兴复。三宝再弘功兼初运者。又延
之力矣。移都龙首。有敕于广恩坊给地。
立延法师众。开皇四年下敕改延众可为
延兴寺。面对通衢。京城之东西二门。亦可
取延名以为延兴延平也。然其名为世重。
道为帝师。而钦承若此。终古罕类。昔中天
佛履之门。遂曰瞿昙之号。今国城奉延所
讳。亚是其伦。又改本住云居。以为栖岩寺。
敕大乐令齐树提。造中朝山佛曲。见传供
养。延安其寺宇结众成业。敕赍蜡烛。未
及将爇而自然发焰。延奇之。以事闻帝。
因改住寺可为光明也。延曰。弘化须广。
未可自专以额。重奏别立一所。帝然之。
今光明寺是也。其幽显呈祥例率如此。至
六年亢旱朝野荒然。敕请三百僧于正殿
祈雨。累日无应。帝曰。天不降雨有何所
由。延曰。事由一二。帝退与僚宰议之。不
达意故。敕京兆太守苏威。问延一二所由。
答曰。陛下万机之主。群臣毗赞之官。并通
治术俱愆玄化。故雨与不雨。事由一二
耳。帝遂躬事祈雨。请延于大兴殿登御
座南面授法。帝及朝宰。五品已上咸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戒授才讫日正中时。天有片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9b 页 T50-0489.png
云须臾遍布便降甘雨。远迩咸感。帝悦之。
赐绢三百段。而延虚怀物我不滞客主为
心。凡有资财散给悲敬。故四远飘寓投告偏多。一时粮粒将尽。寺主道睦告云。僧料可
支两食。意欲散众。延曰。当使都尽方散
耳。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车。大众由是安
堵。惑者谓延有先见之明。故停众待供。未
几帝又遗米五百石。于时年属饥荐。赖此
僧侣无改。帝既禀为师父之重。又敕密戚
懿亲咸受归戒。至于食息之际。帝躬奉饮
食手御衣裳。用敦弟子之仪。加敬情不能
已。其为时君礼重。又此类也。敕又拜为平
第沙门。有犯刑网者。皆对之泣泪。令彼折
伏从化或投迹山林不敢容世者。以
隋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终于所住。春秋
七十有三矣。临终遗启文帝曰。延逢法王
御世偏荷深恩。往缘业浅早相乖背。仰愿至
尊。护持三宝。始终莫贰。但末代凡僧虽
不如法。简善度之自招胜福。帝闻之哀恸
敕王公已下。并往临吊。并罢朝三日。赠物
五百段。设千僧斋。初延康日。告门人曰。吾
亡后。以我此身且施禽狩。馀骸依法焚扬。
无留残骨以累看守。弟子沙门童真。洪义
通幽觉朗道逊玄琬法常等。一代名流。并文
武职僚如滕王等。例咸被发。徒跣而从丧
至于林所。登又下敕。于终南焚地。设三千
僧斋。斋讫焚之。天色清朗无云而降细雨。
若阇毗如来之状也。大众惊嗟得未曾
有也。又隋文学吕叔挺。美其哀荣碑其景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89c 页 T50-0489.png
行。文如别集。然延恒以西方为正任。语默
之际注想不移。侍人观之若在深定。属
大渐之始。寺侧有任金宝者。父子信向。云
见空中幡盖列于柩前。两行而引。从延兴
寺南达于山西。斯亦幽冥叶赞。谅非徒拟。
自延之莅道。势总权衡。而卑牧自居克念
成治。解冠群术行动物情故为七众心师。
岂止束形加敬。及闻薨背无不涕零。各
修铭诔赞扬盛业。时内史薛道衡。白吊云。
延法师。弱龄舍俗。高蹈尘表。志度恢弘。理
识精悟。灵台神宇。可仰而不可窥。智海法
源。可涉而不可测。同夫明镜瞩照不疲。
譬彼洪钟有来斯应。往逢道丧玄维落
纽。栖志幽岩确乎不拔。高位厚礼。不能
回其虑。严威峻法。未足惧其心。经行宴坐
夷险莫二。戒德律仪始终如一。圣皇启运
像法再兴。卓尔缁衣郁为称首。屈宸极之
重。伸师资之义。三宝由其弘护。二谛藉以
宣扬。信足追踪澄什超迈安远。不意法柱
忽倾仁舟遽没。匪直悲缠四部。固亦酸感一
人。师等杖锡挈瓶承风训导。升堂入室
具体而微。在三之情理百恒恸。往矣奈何。
其为时贤珍敬如此。所著涅槃义疏十五
卷。宝性胜鬘仁王等疏各有差。其门人弟子
绍绪厥风。具见别传。

释慧远姓李氏。燉煌人也。后居上党之高
都焉。天纵疏朗仪止冲和。局度通简崇覆
高邈。幼丧其父与叔同居。偏蒙提诱示以
仁孝。年止三岁心乐出家。每见沙门爱重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90a 页 T50-0490.png
崇敬。七岁在学功逾常百。神志峻爽见称
明智。十三辞叔。往泽州东山古贤谷寺。时
有华阴沙门僧思禅师。见而度之。思练行高
世众所宗仰。语远云。汝有出家之相。善自
爱之。初令诵经。随事训诲。六时之勤未
劳呼策。登为虐暴不安。携以南诣怀州北
山丹谷。每以经中大义问师。皆是玄隐。深
知长有成器也。年十六。师乃令随阇梨
湛律师往邺。大小经论普皆博涉。随听深
隐特蒙赏异。而偏重大乘以为道本。年满
进具。又依上统为和上。顺都为阇梨。光
师十大弟子并为證戒。时以为声荣之极者
也。便就大隐律师听四分律。流离请诲
五夏席端。淘简精粗差分轨辙。灭诤揵度
前后起纷。自古相传莫晓来意。远乃剖析
约断。位以单重。原镜始终。判之即离。皆理
会文合。今行诵之。末专师上统。绵笃七
年。迥洞至理爽拔微奥。负笈之徒相諠
亘道。讲悟继接不略三馀。沐道成器量非
可算。乃携诸学侣。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叹所未闻。各出金帛为之兴
会。讲堂寺宇一时崇敞。韩魏士庶通共荣
之。及承光二年春。周氏剋齐便行废教。敕
前修大德并赴殿集。武帝自升高座序废
立义。命章云。朕受天命养育兆民。然世弘
三教其风弥远。考定至理多皆愆化。并令
废之。然其六经儒教文弘治术。礼义忠孝
于世有宜。故须存立。且自真佛无像。则
在太虚遥敬表心。佛经广叹而有图塔崇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90b 页 T50-0490.png
丽。造之致福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民向
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既虚引费不足以
留。凡是经像尽皆废灭。父母恩重沙门不
敬。勃逆之甚国法岂容。并退还家用崇孝
始。朕意如此。诸大德谓理何如。于时沙门
大统法上等五百馀人咸以帝为王力决谏
难从。佥各默然。下敕频催答诏。而相看失
色都无答者。远顾以佛法之寄四众是依。岂
以杜言情谓理伏。乃出众答曰。陛下统临
大域。得一居尊。随俗致词宪章三教。诏
云。真佛无像。信如诚旨。但耳目生灵。赖经
闻佛籍像表真。若使废之无以兴敬。帝
曰虚空真佛。咸自知之。未假经像。远曰。汉
明已前经像未至。此土众生何故不知虚空
真佛。帝时无答。远曰。若不籍经教自知有
法。三皇已前未有文字。人应自知五常等
法。尔时诸人何为但识其母不识其父。同
于禽狩。帝亦无答。远又曰。若以形像无情
事之无福故须废者。国家七庙之像。岂是
有情而妄相尊事。武帝不答此难。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此国不须废而不用。七庙
上代所立。朕亦不以为是。将同废之。远
曰。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者。仲尼所说出
自鲁国。秦晋之地亦应废而不行。又以七
庙为非将欲废者。则是不尊祖考。祖考不
尊则昭穆失序。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前
存儒教其义安在。若尔则三教同废。将何
治国。帝曰。鲁邦之与秦晋。虽封域乃殊。莫
非王者一化。故不类佛经。七庙之难帝无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90c 页 T50-0490.png
以通。远曰。若以秦鲁同遵一化经教通行
者。震旦之与天竺。国界虽殊。莫不同在阎
浮。四海之内轮王一化。何不同遵佛经。而
令独废。帝又无答。远曰。诏云。退僧还
众崇孝养者。孔经亦云。立身行道以显父
母即是孝行。何必还家方名为孝。帝曰。父
母恩重交资色养。弃亲向疏未成至孝。远
曰。若如来言。陛下左右皆有二亲。何不放
之。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帝曰。朕亦
依番。上下得归侍奉。远曰。佛亦听僧冬
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故目连乞食饷母。如来担棺临葬。此理大通未可独废。
帝又无答。远抗声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
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视于
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
苦远曰。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当
共陛下同趣阿鼻。何处有乐可得。帝理
屈言前。所图意盛。更无所答。但云。僧等
且还后当更集。有司录取论僧姓名。当斯
时也齐国初殄。周兵雷震。见远抗诏莫不
流汗。咸谓粉其身骨煮以鼎镬。而远神气
嵬然辞色无挠。上统衍法师等。执远手泣
而谢曰。天子之威如龙火也。难以犯触。汝
能穷之。大经所云护法菩萨应当如是。彼
不悛革非汝咎也。远云。正理须申。岂惟
顾此形命。即辞诸德曰。时运如此圣不
能遣。恨不奉侍目下。以为大恨。法实不
灭。大德解之。愿不以忧恼。遂潜于汲郡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91a 页 T50-0491.png
西山勤道无倦。三年之间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用通遗法。既而山栖谷饮禅诵无
歇。理窟更深浮囊不舍。大象二年天元微
开佛化。东西两京各立陟岵大寺。置菩萨
僧。颁告前德诏令安置。遂尔长讲少林。大
隋受禅天步廓清。开皇之始蒙预落䌽。旧
齿相趋翔于雒邑。法门初开远近归奔。望
气成津奄同学市。所以名驰帝阙。皇上闻
焉。下敕授洛州沙门都。匡任佛法。远辞不
获免。即而位之。而立性质直荣辱任缘。不
可威畏不可利染。正气孤雄道风齐肃。
爱敬调柔不容非滥。至治犯断约不避
强禦。讲导所之皆科道具。或致资助有亏。
或不漉水护净。或分卫乖法。或威仪失常。
并不预听徒。自馀堕眠失时。或后及法席。
并依众式有罚无赦。故徒侣肃穆容止可
观。开皇五年为泽州刺史千金公请赴本
乡。此则像法再弘桑梓重集。亲疏含庆何以
加之。七年春往定州。途由上党。留连夏讲
遂阙东传。寻下玺书殷勤重请。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于时敕召大德六人。远其一矣。
仍与常随学士二百馀人。创达帝室。亲临
御筵。敷述圣化。通孚家国。上大悦敕住
兴善。劳问丰华供事隆倍。又以兴善盛集
法会是繁。虽有扬化终为事约。乃选天
门之南大街之右。东西冲要游听不疲。因置
寺焉。名为净影。常居讲说。弘叙玄奥辩畅
奔流。吐纳自深宣谈曲尽。于是四方投学七
百馀人皆海内英华。法轮前辙望京趣寺为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91b 页 T50-0491.png
法道场。但以堂宇未成同居空露蘧蒢庵
舍。巷分州部日夜祖习成器相寻。虽复兴善诸德英名一期。至于归学师寻千里继接
者。莫高于远矣。形长八尺。腰有九围。
十三幅裙可为常服。登座震吼雷动蛰惊。
充惬群望斯为盛矣开皇十二年春。下敕
令知翻译。刊定辞义。其年卒于静影寺。
春秋七十矣。冕旒哀感为之罢朝。帝呼嗟
曰。国失二宝也。时远与李德林同月而丧。故动帝心。自远括发寻师。本图传授。
周历两代化满八方。著疏属词诠综终
始。承习开误栉比尘连。同范时朝得称方
驾。初见病数日。讲堂上脊无故自折。相顾
飒然必知不损。及大渐之日端坐正神相
如入定。侍人不觉其卒。忽闻室有异香。
咸生疑怪。属之以纩方悟气尽。昔在清化
先养一鹅。听讲为务频经寒暑。远入关后
鹅在本寺。栖宿廊庑昼夜鸣呼。众僧患之
附使达京。至静影大门放之。径即鸣叫
腾跃入远房内。尔后依前驯听。但闻法集
钟声不问旦夕。覆讲竖义皆入堂伏听。僧
徒梵散出户翔鸣。若值白黑布萨。虽闻钟
召终不入听。时共异之。若远常途讲解。依
法潜听。中闻汎及馀语。便鸣翔而出。如
斯又经六载。乐听一时不亏。后忽哀叫庭
院不肯入堂。自尔二旬。远便弃世。即。

开皇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矣。俗年七十僧
腊五十。又当终之日。泽州本寺讲堂众柱。及
高座四脚。一时同陷。佥议以感通幽显。勒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91c 页 T50-0491.png
碑。薛道衡制文。虞世基书。丁氏镌之。时号
为三绝。初远同听大乘可六七载。洞达
深义神解更新。每于邺京法集竖难罕敌。
由此名冠远近。异论所推既而勤业晓夕。
用心大苦遂成劳疾。十五日内觉观相续
不得眠睡。气上心痛状如刀切。食弱形赢殆
将欲绝。忆昔林虑巡历名山见诸禅府备
蒙传法。遂学数息止心于境。剋意寻绎经
于半月。便觉渐差少得眠息。方知对治之良
验也。因一夏学定。甚得静乐身心怡悦。即
以己證用问僧稠。稠云。此心住利根之境
界也。若善调摄堪为观行。远每于讲际至
于定宗。未尝不赞美禅那。槃桓累句。信
虑求之可得也。自恨徇于众务无暇调
心。以为失耳。七夏在邺创讲十地。一举荣
问众倾馀席。自是长在讲肆。伏听千馀。意
存弘奖。随讲出疏。地持疏五卷。十地疏七
卷。华严疏七卷。涅槃疏十卷。维摩胜鬘寿观
温室等并勒为卷部。四字成句。纲目备举。
文旨允当罕用拟伦。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分为五聚谓教法义法染
净杂也并陈综义差。始近终远。则佛法纲
要。尽于此焉。学者定宗不可不知也。自
远之通法也。情趣慈心至于深文隐义。每丁
宁频复提撕其耳。唯恨学者受之不速。览
者听之不尽。一无所惜也。是以自于齐
朝至于关辅及畿外要荒。所流章疏五十
馀卷。二千三百馀纸。纸别九百四十五言。四
十年间曾无痾疹。传持教导所在弘宣。并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92a 页 T50-0492.png
皆成诵在心。于今未绝。本住清化祖习涅
槃。寺众百馀。领徒者三十。并大唐之称首
也。而远勇于法义慈于救生。戒乘不缓偏
行拯溺。所得利养并供学徒。衣钵之外片
无留惜。尝制地持疏讫。梦登须弥山顶。四
顾周望但唯海水。又见一佛像身色紫金
在宝树下。北首而卧体有尘埃。远初则礼
敬后以衣拂。周遍光净。觉罢谓所撰文疏颇
有顺化之益故为此徵耳。又自说云。初作
涅槃疏讫。未敢依讲。发愿乞相。梦见自手
造素七佛八菩萨像。形并端峙还自缋饰。
所画既竟像皆次第起行。末后一像彩画将
了。旁有一人来从索笔。代远成之。觉后
思曰。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乃广开敷
之信如梦矣。又未终一年。梦见净影长竿
自倒灯耀自灭。便至岁日所使净人小儿二
人。手放从良分处什物并为功德。又敕二
时讲前令大众诵般若波罗蜜咒。限五十
遍。以报四恩初不中怠。又伤学众不能课
力。每因讲日。如此正义须臾不闻。识者以
为达宿命也。及觉轻贬于房外香汤洗
浴。即在外宿至晓入房。食粥倚床而卧。
问曰早晚。答云今可卯时。乃曰。吾今觉冷
气至脐。去死可二三寸在。可除倚床。自
跏其足。正身敛目不许扶侍。未言其卒
验方知化。香若栴檀久而歇灭。后乃卧
之。手足柔软身分并冷。唯顶上暖焉。有沙
门智猛者。相人也。伏佩法教每蒙延及。故
疏为行状。拟学者所承。猛谈说有偏机会
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 第 492b 页 T50-0492.png
称善。振名东夏云。
续高僧传卷第八(义解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