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5b 页
高僧传卷第十一
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
*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 竺僧显一
* 帛僧光二
* 竺昙猷三
* 释慧嵬四
* 释贤护五
* 释支昙兰六
* 释法绪七
* 释玄高八
* 释僧周九
* 释慧通十
* 释净度十一
* 释僧从十二
* 释法成十三
* 释慧览十四
* 释法期十五
* 释道法十六
* 释普恒十七
* 释法晤十九
* 释僧审十八
* 释昙超二十
* 释慧明二十一
** 竺僧显一
竺僧显。本姓傅氏。北地人。贞苦善戒节。蔬
食诵经业禅为务。常独处山林头陀人
外。或时数日入禅亦无饥色。时刘曜寇荡
西京朝野崩乱。显以晋太兴之末。南逗江
左。复历名山修己恒业。后遇疾绵笃。乃属
想西方心甚苦至。见无量寿佛降以真容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5c 页 T50-039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95.png)
住及侍疾者说己所见。并陈诫因果。辞甚
精析。至明清晨平坐而化。室内有殊香。旬
馀乃歇。
** 帛僧光二
帛僧光。或云昙光。未详何许人。少习禅业。
晋永和初游于江东投剡之石城山。山民咸
云。此中旧有猛兽之灾及山神纵暴人踪久
绝。光了无惧色。雇人开剪。负杖而前。行入
数里。忽大风雨群虎号鸣。光于山南见一
石室。仍止其中安禅合掌以为栖神之处。
至明旦雨息。乃入村乞食。夕复还中经三
日乃梦见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身。竞来
怖光。光一皆不恐。经三日又梦见山神。自
言。移往章安县寒石山住。推室以相奉。尔
后薪采通流道俗宗事。乐禅来学者起茅茨
于室侧。渐成寺舍。因名隐岳。光每入定辄
七日不起。处山五十三载。春秋一百一十
岁。晋太元之末。以衣蒙头安坐而卒。众僧
咸谓依常入定。过七日后怪其不起。乃共
看之颜色如常。唯鼻中无气。神迁虽久而
形骸不朽。至宋孝建二年。郭鸿任剡入山
礼拜。试以如意拨胸。飒然风起衣服销散。
唯白骨在焉。鸿大愧惧收之于室。以塼叠
其外而泥之。画其形像于今尚存。
** 竺昙猷三
竺昙猷。或云法猷。燉煌人。少苦行习禅定。
后游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禅。尝行
到一行蛊家乞食。猷咒愿竟。忽有蜈蚣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6a 页 T50-03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96.png)
山石室坐禅。有猛虎数十蹲在猷前。猷诵
经如故。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虎头问。
何不听经。俄而群虎皆去。有顷壮蛇竞出。
大十馀围。循环往复举头向猷。经半日复
去。后一日神现形。诣猷曰。法师威德既重
来止此山。弟子辄推室以相奉。猷曰。贫道
寻山愿得相值。何不共住。神曰。弟子无为
不尔。但部属未洽法化。卒难制语。远人来
往或相侵触。人神道异。是以去耳。猷曰。本是
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处去耶。神曰。弟子
夏帝之子。居此山二千馀年。寒石山是家
舅所治。当往彼住。寻还山阴庙。临别执手
赠猷香三奁。于是鸣鞞吹角陵云而去
赤城山。山有孤岩独立秀出千云猷抟石
作梯升岩宴坐。接竹传水以供常用。禅学
造者十有馀人。王羲之闻而故往。仰峰高挹
致敬而反。赤城岩与天台瀑布灵溪四明。
并相连属。而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古老
相传云。上有佳精舍。得道者居之。虽有石
桥跨涧而横石断人。且莓苔青滑自终古
以来无得至者。猷行至桥所。闻空中声
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却后十年自当来
也。猷心怅然夕留中宿。闻行道唱萨之声。
旦复欲前。见一人须眉皓白。问猷所之。
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得去。吾是
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还。道经一石室。过
中憩息。俄而云雾晦合室中尽鸣。猷神色无
扰。明旦见人著单衣袷来曰。此乃仆之所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6b 页 T50-03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96.png)
曰。若是君室请以相还。神曰。仆家室已移。
请留令住。猷停少时。猷每恨不得度石桥。
后洁斋累日复欲更往。见横石洞开度桥
少许。睹精舍神僧。果如前所说。因共烧
香中食。食毕神僧谓猷曰。却后十年自当来
此。今未得住。于是而返。顾看横石还合
如初。晋太元中有妖星。帝普下诸国有德
沙门令斋忏悔攘灾。猷乃祈诚冥感。至
六日旦见青衣小儿来悔过云。横劳法师。
是夕星退。别说云。攘星是帛僧光。未详。猷
以太元之末卒于山室。尸犹平坐而举体
绿色。晋义熙末隐士神世标入山登岩。故
见猷尸不朽。其后欲往观者。辄云雾所惑
无得窥也。时又有慧开慧真等。亦善禅业。
入馀姚灵秘山。各造方丈禅龛。于今尚在。
** 释慧嵬四
释慧嵬不知何许人。止长安大寺。戒行澄
洁。多栖处山谷修禅定之业。有一无头鬼
来。嵬神色无变。乃谓鬼曰。汝既无头。便无
头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隐形。复作无腹
鬼来。但有手足。嵬又曰。汝既无腹。便无五
藏之忧。一何乐哉。须臾复作异形。嵬皆随
言遣之。后又时天甚寒雪。有一女子来
求寄宿。形貌端正。衣服鲜明。姿媚柔雅。自
称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来以相慰喻。
谈说欲言劝动其意。嵬执志贞确一心无
扰。乃谓女曰。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
试。女遂陵云而逝。顾而叹曰。海水可竭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6c 页 T50-039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96.png)
安三年。与法显俱游西域。不知所终。
** 释贤护五
释贤护。姓孙。凉州人。来止广汉阎兴寺。常
习禅定为业。又善于律行纤毫无犯。以
晋隆安五年卒。临亡口出五色光明照满
寺内。遗言使烧身。弟子行之。既而支节都
尽。唯一指不然。因埋之塔下。
** 支昙兰六
支昙兰。青州人。蔬食乐禅。诵经三十万言。
晋太元中游剡。后憩始丰赤城山。见一处
林泉清旷而居之。经于数日忽见一人。
长大数呵兰令去。又见诸异形禽兽数
以恐兰。见兰恬然自得。乃屈膝礼拜云。珠
欺王是家舅。今往韦卿山就之。推此处
以相奉。尔后三年忽闻车骑隐隐从者弥峰。
俄而有人著帻。称珠欺王通。既前从其妻
子男女等二十三人。并形貌端整有逾于世。
既至兰所暄凉讫。兰问住在何处。答云。乐
安县韦卿山。久服风问今与家累仰投
乞受归戒。兰即授之。受法竟䞋钱一万蜜
二器。辞别而去。便闻鸣笳动吹响振山谷。
兰禅众十馀共所闻见。晋元熙中卒于山。春
秋八十有三矣。
** 释法绪七
释法绪。姓混。高昌人。德行清谨蔬食修禅。后
入蜀于刘师冢间头陀山谷。虎兕不伤。诵
法华维摩金光明。常处石室中且禅且诵。盛
夏于室中舍命。七日不臭。尸左侧有香。经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7a 页 T50-03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97.png)
上为起冢塔焉。
** 释玄高八
释玄高。姓魏。本名灵育。冯翊万年人也。母
寇氏本信外道。始适魏氏首孕一女。即高
之长姊。生便信佛。乃为母祈愿。愿门无异
见得奉大法。母以伪秦弘始三年。梦见
梵僧散华满室。觉便怀胎。至四年二月八
日生男。家内忽有异香。及光明照壁。迄且
乃息。母以儿生瑞兆。因名灵育。时人重之。
复称世高。年十二辞亲入山。久之未许。
异日有一书生寓高家宿。云欲入中常山
隐。父母即以高凭之。是夕咸见村人共相
祖送。明旦村人尽来候高。父母云。昨已相
送今复觅耶。村人云。都不知行。岂容已
送。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高初到
山便欲出家。山僧未许。云父母不听法不
得度。高于是暂还家启求入道。经涉两
旬方卒先志。既背俗乖世。改名玄高。聪敏
生知学不加思。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
受戒已后专精禅律。闻关中有浮驮跋陀
禅师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师之。旬日之中
妙通禅法。跋陀叹曰。善哉佛子。乃能深悟如
此。于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高乃杖策西
秦隐居麦𧂐山。山学百馀人。崇其义训禀
其禅道。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秦地高僧隐
在此山。与高相会。以同业友善。时乞佛炽
槃跨有陇西西接凉土。有外国禅师昙无
毗。来入其国。领徒立众训以禅道。然三昧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7b 页 T50-03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97.png)
以己率众。即从毗受法。旬日之中毗乃反
启其志。时河南有二僧。虽形为沙门而权
侔伪相。恣情乖律颇忌学僧。昙无毗既西
返舍夷。二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谗构玄
高。云蓄聚徒众将为国灾。曼信谗便欲加
害。其父不许。乃摈高往河北林阳堂山。山
古老相传云。是群仙所宅。高徒众三百。往
居山舍。神情自若禅慧弥新。忠诚冥感多有
灵异。磬既不击而鸣。香亦自然有气。应真
仙士往往来游。猛兽驯伏蝗毒除害。高学徒
之中游刃六门者百有馀人。有玄绍者。秦
州陇西人。学究诸禅神力自在。手指出水
供高洗漱。其水香净倍异于常。每得非世
华香以献三宝。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绍
后入堂术山蝉蜕而逝。昔长安昙弘法师。迁
流岷蜀道洽成都。河南王藉其高名遣使
迎接。弘既闻高被摈。誓欲申其清白。乃不
顾栈道之难。冒险从命。既达河南。宾主
仪毕。便谓王曰。既深鉴远识何以信谗弃
贤。贫道所以不远数千里。正欲献此一
白。王及太子𧹞然愧悔。即遣使诣高。卑辞
逊谢请高还邑。高既广济为怀。忘忿赴
命。始欲出山。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高咒愿曰。吾誓志弘道。岂得滞方。乃风息
路开。渐还到国。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内外敬
奉崇为国师。河南化毕进游凉土。沮渠蒙逊
深相敬事集会英宾发高胜解。时西海有
樊僧印。亦从高受学。志狭量褊得少为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7c 页 T50-039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97.png)
力令印于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所
说法门不同。印于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
尽。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时魏虏拓跋
焘僣据平城。军侵凉境。焘舅阳平王社
请高同还伪都。既达平城。大流禅化。伪
太子拓跋晃。事高为师。晃一时被谗为父
所疑。乃告高曰。空罗抂苦何由得脱。高
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焘乃梦见其祖
及父。皆执剑烈威。问汝何故信谗言抂疑
太子。焘惊觉大集群臣告以所梦。诸臣咸
言。太子无过。实如皇灵降诰。焘于太子
无复疑焉。盖高诚感之力也。焘因下书曰。
朕承祖宗重光之绪。思阐洪基恢隆万代。
武功虽昭而文教未畅。非所以崇太平
之治也。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宜定制
度为万世之法。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
序。授子任贤安全相付。所以休息疲劳式
固长久。古今不易之令典也。朕诸功臣勤劳
日久。当致仕归第雍容高爵颐神养寿论
道陈谟而已。不须复亲有司苦剧之职。其
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更举良贤
以备列职。择人授任而黜陟之。故孔子
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于是朝
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上书如表。以白纸
为别。时崔皓寇天师先得宠于焘。恐晃纂
承之日夺其威柄。乃谮云。太子前事实有谋
心。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如此
物论事迹稍形。若不诛除。必为巨害。焘遂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8a 页 T50-03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98.png)
弟子云。佛法应衰。吾与崇公首当其祸乎。
于时闻者莫不慨然。时有凉州沙门释慧
崇。是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既德次于
高。亦被疑阻。至伪太平五年九月。高与崇
公俱被幽絷。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
之东隅。春秋四十有三。是岁宋元嘉二十一
年也。当尔之夕门人莫知。是夜三更忽见
光绕高先所住处塔三匝还入禅窟中。因
闻光中有声云。吾已逝矣。诸弟子方知已
化。哀号痛绝。既而迎尸于城南旷野。沐浴迁
殡。兼营理崇公别在异处。一都道俗无不
嗟骇。弟子玄畅时在云中。去魏都六百里。
旦忽见一人告云以变。仍给六百里马。
于是扬鞭而返。晚间至都。见师已亡。悲
恸断绝。因与同学共泣曰。法今既灭颇复兴
不如脱更兴。请和上起坐。和上德匪常人。
必当照之矣。言毕高两眼稍开。光色还悦。
体通汗出。其汗香甚。须臾起坐谓弟子曰。
大法应化随缘盛衰。盛衰在迹理恒湛然。但
念汝等不久复应如我耳。唯有玄畅当得
南度。汝等死后法当更兴。善自修心无令
中悔。言已便卧而绝也。明日迁柩欲阇
维之。国制不许。于是营坟即窆。道俗悲哀
号泣望断。有沙门法达。为伪国僧正。钦高
日久未获受业。忽闻怛化。因而哭曰。圣
人去世当复何依。累日不食。常呼高上圣
人自在。何能不一现。应声见高飞空而至。
达顶礼求哀愿见救护。高曰。君业重难救。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8b 页 T50-03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98.png)
轻受。达曰。脱得苦报愿见矜救。高曰。不
忘一切宁独在君。达又曰。法师与崇公并
生何处。高曰。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即已
还生阎浮。崇公常祈安养。已果心矣。达又
问。不审法师已阶何地。高曰。我诸弟子自
有知者。言讫奄然不见。达密访高诸弟子。
咸云。是得忍菩萨。至伪太平七年拓跋焘
果毁灭佛法。悉如高言。时河西国沮渠茂虔。时有沙门昙曜。亦以禅业见称。伪太傅
张潭伏膺师礼。
** 释僧周九
释僧周。不知何人。性高烈有奇志操。而韬
光晦迹人莫能知。常在嵩高山头陀坐
禅。魏虏将灭佛法。周谓门人曰。大难将
至。乃与眷属数十人共入寒山。山在长安
西南四百里。溪谷险阻非军兵所至。遂卜
居焉。俄而魏虏肆暴停者悉毙。其后寻悔诛
灭崔氏更兴佛法。伪永昌王镇长安。奉旨
将更修立访求沙门。时有说寒山有僧德
业非凡。王即遣使徵请。周辞以老疾。令弟
子僧亮应命出山。周后将殂。告弟子曰。吾
将去矣。其夕见火从绳床后出烧身。经
三日方尽。烟焰涨天而房不烬。弟子收
遗灰架以塼塔。弟子僧亮。姓李。长安人。受
业于僧周。初永昌王请僧无敢应者。咸以言
佛法初兴疑有不测之虑。亮曰。像运寄人正
在今日。若被诛剪自身当之。如其获全则
道有更振之期。又僧周加劝。于是随使至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8c 页 T50-039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98.png)
候迎。王亲自抂道接足致敬。亮为陈诫祸
福训示因果。言约理诣和而且切。听者悲憙
各不自胜。于是修复故寺延请沙门。关中
大法更兴。亮之力也。
** 释慧通十
释慧通关中人。少止长安太后寺。蔬食持
咒。诵增一阿含经。初从凉州禅师慧诏咨
受禅业。法门观行多所游刃。常祈心安养
而欲栖神彼国。微疾乃于禅中见一人来。
形甚端严。语通言。良时至矣。须臾见无量
寿佛光相晖然。通因觉禅。具告同学所见。
言讫便化。异香在房三日乃歇。春秋五十九
矣。
** 释净度十一
释净度。吴兴馀杭人。少爱游猎。尝射孕鹿
堕胎。鹿母衔痛犹就地舐子。度乃心悟。因
摧弓折矢出家蔬食。诵经三十馀万言。常
独处山泽坐禅习诵。若邑中有斋集。辄身
然九灯。端然达曙。以为供养。如此者累年。
后忽告弟子云。令办香汤洗浴。说法数千
章。诫以生死因果。言讫奄然而化。箫鼓香烟
自空而至。同时眷属数十人皆所闻见。
** 释僧从十二
释僧从。未详何人。禀性虚静隐居始丰瀑
布山。学兼内外精修五门。不服五谷唯
饵枣栗。年垂百岁而气力休强。礼诵无辍。
与隐士褚伯玉为林下之交。每论道说
义。辄留连信宿。后终于山中。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9a 页 T50-03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99.png)
** 释法成十三
释法成。凉州人。十六出家学通经律。不饵
五谷唯食松脂。隐居岩穴习禅为务。元
嘉中东海王怀素出守巴西。闻风遣迎会
于涪城。夏坐讲律事竟辞反。因停广汉复
弘禅法。后小疾便告众云。成常诵宝积经。
于是自力诵之。始得半卷。气劣不堪。乃令
人读之一遍。才竟合掌而卒。侍疾十馀人
咸见空中绀马背负金棺升空而逝。
** 释慧览十四
释慧览。姓成。酒泉人。少与玄高俱以寂观
见称。览曾游西域顶戴佛钵。仍于罽宾
从达摩比丘咨受禅要。达摩曾入定往
兜率天。从弥勒受菩萨戒。后以戒法授览。
览还至于填。复以戒法授彼方诸僧。后
乃归。路由河南。河南吐谷浑慕延世子琼等
敬览德问。遣使并资财令于蜀立左军
寺。览即居之。后移罗天宫寺。宋文请下都
止钟山定林寺。孝武起中兴寺。复敕令移
住。京邑禅僧皆随踵受业。吴兴沈演平昌孟
顗。并钦慕道德。为造禅室于寺。东大明中
卒。春秋六十馀矣。
** 释法期十五
释法期。姓向。蜀都陴人。早丧二亲事兄如
父。十四出家。从智猛咨受禅业。与灵期寺
法林同共习观。猛所谙知皆已證得。后
遇玄畅复从进业。及畅下江陵。期亦随从。
十住观门所得已九。有师子奋迅三昧。唯
此未尽。畅叹曰。吾自西至流沙。北履幽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9b 页 T50-03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99.png)
禅分。后卒于长沙寺。春秋六十有二。神光映
尸体更香洁。时属龙华寺又有释道果者。
亦以禅业显焉。
** 释道法十六
释道法。姓曹。燉煌人。起家入道。专精禅
业。亦时行神咒。后游成都。至王休之费
铿之请为兴乐香积二寺主。训众有法。常
行分卫不受别请及僧食。乞食所得。常
减其分以施虫鸟。每夕辄脱衣露坐以饴
蚊虻。如此者累年。后入定见弥勒放齐中
光照三途果报。于是深加笃励。常坐不
卧。元徽二年于定中灭度。平坐绳床貌
悦恒日。
** 释普恒十七
释普恒。姓郭。蜀郡成都人也。为儿童时常
于日光中见圣僧在空中说法。向家人
叙之。并未之信。后苦求出家。止治下安
乐寺。独处一房不立眷属。习靖业禅善
入出住。与蜀韬律师为同意。自说入火光
三昧。光从眉直下至金刚际。于光中见诸
色像。先身业报颇亦明了。宋升明三年卒。春
秋七十有八。未亡月日忽与亲知告别。竟
无戚颜。时人谓是戏言。将终之日微有病
相。唯俗家一奴看之。明旦平坐而卒。奴不
解强取卧之。尸竟不申。众僧来见便令坐
之。手屈三指其馀皆申。众僧试取捋之。亦
随手即申。申已复更屈。生时体黑死更洁
白。于是依得道法阇维之。薪𧂐始然便有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399c 页 T50-039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99.png)
曰。大觉眇无像。悬应贵忘靖。一念会道场。
空过万劫永。信心虚东想。遇圣藻西影。妙
趣澄三界。传神四禅境。俗物故参差。真性
理恒炳。韬光寄浮世。遗德方化迥。
** 释法晤十八
释法晤。齐人。家以田桑为业。有男六人
普皆成长。晤年五十丧妻。举家郁然慕
道。父子七人悉共出家。南至武昌履行山
水。见樊山之阳可为幽迁之处。本隐士郭
长翔所止。于是有意终焉。时武昌太守陈
留阮晦。闻而奇之。因为剪径开山造立房
室晤不食粳米常资麦饭。日一食而已。
诵大小品法华。常六时行道。头陀山泽不
避虎兕。有时在树下坐禅。或经日不起。
以齐永明七年卒于山中。春秋七十有九。
后有沙门道济。踵其高业。今武昌谓其所
住为头陀寺焉。
** 释僧审十九
释僧审。姓王。太原祁人。晋骑骠沈之后也。
祖世寓居谯郡。审少出家。止寿春石涧寺。
诵法华首楞严。常谓非禅不智。于是专志
禅那。闻昙摩蜜多道王京邑。乃拂衣过江
止于灵曜寺。精勤咨受曲尽深奥。时群劫入
山。审端坐不动。贼乃脱衣以施之。又说
法训勖。劫贼惭愧流汗作礼而去。灵鹫寺慧
高从之受禅业。乃请审还寺。别立禅房。
清河张振后又请居栖玄寺。文惠文宣并加
敬事。傅琰萧赤斧皆咨戒训。王敬则入房觅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400a 页 T50-040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400.png)
奉米千斛请受三归。永明八年卒。春秋七
十有五。有僧谦超志法达慧胜并业禅。亦
各有异迹。
** 释昙超二十
释昙超。姓张。清河人。形长八尺容止可观。
蔬食布衣一中而已。初止上都龙华寺。元
嘉末南游始兴遍观山水。独宿树下虎兕
不伤。大明中还都。至齐太祖即位。被敕
往辽东弘赞禅道。停彼二年大行法化。建
元末还京。俄又适钱塘之灵苑山。每一入
禅累日不起。后时忽闻风雷之声。俄见一
人秉笏而进。称严镇东通。须臾有一人
至。形甚端正。羽卫连翩。下席礼敬自称弟子
居在七里任周此地承法师至。故来展
礼。富阳县人故冬凿麓山下为塼侵壤龙
室。群龙共忿作三百日不雨。今已一百馀日
井池枯涸田种永罢。法师既道德通神。欲仰
屈前行。必能感致润泽苍生。功有归也。超
曰。兴云降雨本是檀越之力。贫道何所能
乎。神曰。弟子部曲止能兴云不能降雨。是
故相请耳。遂许之。神倏忽而去。超乃南行
经五日至赤亭山。遥为龙咒愿说法。至夜
群龙悉化作人。来诣超礼拜。超更说法。因
乞三归。自称是龙。超请其降雨。乃相看无
言。其夜又与超梦云。本因忿立誓。法师既
导之以善。辄不敢违命明日晡时当降
雨。超明旦即往临泉寺。遣人告县令。办船
于江中。转海龙王经。县令即请僧浮船石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400b 页 T50-040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400.png)
获收。超以永明十卒年。春秋七十有四。
** 释慧明二十一
释慧明。姓康。康居人。祖世避地于东吴。明
少出家止章安东寺。齐建元中与沙门共
登赤城山石室。见猷公尸骸不朽而禅室荒
芜高踪不继。乃雇人开剪。更立堂室造卧
佛并猷公像。于是栖心禅诵毕命枯槁。后
于定中见一女神。自称吕姥。云常加护卫。
或时有白猿白鹿白蛇白虎游戏阶前。驯伏
宛转不令人畏。齐竟陵文宣王闻风祇挹。
频遣三使慇勤敦请。乃暂出京师到第。文
宣敬以师礼。少时辞还山。苦留不止。于是
资给发遣。以建武之末卒于山中。春秋七
十矣。
论曰。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
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
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
照无隐。老子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
轻必以重为本。躁必以静为基。大智论云。
譬如服药将身权息家务。气力平健则还
修家业。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其
力已还化众生。是以四等六通。由禅而起。
八除十入藉定方成。故知禅定为用大矣
哉。自遗教东移禅道亦授。先是世高法护
译出禅经。僧先昙猷等并依教修心。终成
胜业。故能内踰喜乐外折妖祥。摈鬼魅于
重岩。睹神僧于绝石。及沙门智严躬履西
域请罽宾禅师佛驮跋陀更传业东土。玄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400c 页 T50-040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400.png)
返穷乎还净。其后僧周净度法期慧明等亦
雁行其次。然禅用为显。属在神通。故使三
千宅乎毛孔。四海结为凝稣。过石壁而无
壅。擎大众而弗遗。及夫悠悠世道碌碌仙
术。尚能停波止雨咒火烧国。正复玄高
逝而更起。道法坐而从化。焉足异哉。若如
郁头蓝弗竟为禽兽所恼。独角仙人终为
扇陀所乱皆由心道虽摄而与爱见相应。
比夫萤爝之于日月。曾是为匹乎。
赞白。禅那杳寂。正受渊深。假夫辍虑。方
备幽寻。五门弃恶。九次丛林枯铄山海。聚
散升沈。兹德裕矣。如不励心。
* 明律第五(十三人)
* 释慧猷一
* 释僧业二
* 释慧询三
* 释僧璩四
* 释道俨五
* 释僧隐六
* 释道房七
* 释道营八
* 释志道九
* 释法颖十
* 释法琳十一
* 释智称十二
* 释僧祐十三
** 释慧猷一
释慧猷。江左人。少出家止江陵辛寺。幼而
蔬食履操至性方直。及具戒已后专精律禁。
时有西国律师卑摩罗叉。来适江陵大弘
律藏。猷从之受业。沈思积时。乃大明十诵
讲说相续。陜西律师莫不宗之。后卒于江
陵。著十诵义疏八卷。
** 释僧业二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401a 页 T50-040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401.png)
释僧业。姓王。河内人。幼而聪悟。博涉众典。
后游长安从什公受业。见新出十诵遂
专功此部。俊发天然洞尽深奥。什叹曰。后
世之优波离也。值关中多难避地京师。吴
国张邵挹其贞素。乃请还姑苏。为造闲居
寺。地势清旷环带长川。业居宗秉化训诱
无辍。三吴学士辐凑肩联。又以讲导馀隙
属意禅门。每一端坐辄有异香充塞房
内。近业坐者咸所共闻。莫不嗟其神异。
昔什公在关。未出十诵。乃先译戒本。及流
支入秦。方传大部。故戒心之与大本其意
正同。在言或异。业乃改正一依大本。今之
传诵二本并行。业以元嘉十八年。卒于吴
中。春秋七十有五。业弟子慧光。袭业风轨。
亦数当讲说。
** 释慧询三
释慧询。姓赵。赵郡人。少而蔬食苦行。经游
长安受学什公。研精经论尤善十诵僧祇。
乃更制条章义贯终古。宋永初中还止广
陵大开律席。元嘉中至京止道场寺。寺僧
慧观亦精于十诵。以询德为物范。乃令更
振他寺。于是移止长乐寺。大明二年卒于
所住。春秋八十有四矣。
** 释僧璩四
释僧璩。姓来。吴国人。出家为僧业弟子。总
锐众经尤明十诵。兼善史籍颇制文藻。始
住吴虎丘山。宋孝武钦其风闻。敕出京师
为僧正悦众。止于中兴寺。时有沙门僧定。
自称得不还果。璩集僧详断令现神足。定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401b 页 T50-040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401.png)
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
慢。四成功德。定既虚诳事暴即日明摈璩仍
著诫众论以示来业。璩既学兼内外又律
行无疵。道俗归依车轨相接。少帝准从受
五戒。豫章王子尚崇为法友。袁粲张敷并一
遇倾盖。后移止庄严。卒于所住。春秋五十
有八。述胜鬘文旨。并撰僧尼要事两卷。今
行于世。时又有道表律师。率真有高行。
宋明帝敕晋熙王爽从请戒焉。
** 释道俨五
释道俨。雍丘小黄人。少有戒行善于毗尼。
精研四部融会众家。又以律部东传梵汉
异音文颇左右。恐后人咨访无所。乃会其
旨归。名曰决正四部毗尼论。后游于彭城
弘通律藏。遂卒于彼。春秋七十有五。时栖
玄寺又有释慧曜者。亦善十诵。
** 释僧隐六
释僧隐。姓李。秦州陇西人。家世正信。隐年八
岁出家便能长斋。至十二蔬食。及受具戒
执操弥坚。常游心律苑妙通十诵。诵法华
维摩。闻西凉州有玄高法师禅慧兼举。乃
负笈从之。于是学尽禅门深解律要。高
公化后。复西游巴蜀专任弘通。顷之东下
止江陵琵琶寺。咨业于慧彻。彻名重当时。
道扇方外。隐研访少时。备穷经律。禅慧之
风被于荆楚。州将山阳王刘休祐及长史张
岱。并咨禀戒法。后刺史巴陵王休若及建平
王景素。皆税驾禅房屈膝恭礼。后卧疾少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401c 页 T50-040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401.png)
颜貌怡然忽尔从化。春秋八十矣。时江陵上
明寺复有成具律师。亦善十诵及杂心毗昙
等。
** 释道房七
释道房。姓张。广汉五城人。道行清贞少善
律学。止广汉长乐寺。每礼佛烧香。香烟直
入佛顶。又勤诲门人改恶行善。其不改者
乃为之流泣。后卒于所住。春秋一百二十
岁矣。
** 释道营八
释道营。未详何人。始住灵曜寺习禅。晚
依观询二律师咨受毗尼。偏善僧祇一部。
诵法华金光明。蔬素守节。庄严道慧治城
智秀皆师其戒范。张永请还吴郡。蔡兴宗复
要住上虞。永后于京师娄胡苑立闲心寺。
复请还居。讲席频仍学徒甚盛。升明二年卒。
春秋八十有三矣。时有释慧祐者。本丹徒人。
年三十出家。厉身苦节精寻律教。齐初入
东山讲摩诃僧祇部。齐竟陵王子良遣迎
出都。仍止闲心寺焉。
** 释志道九
释志道。姓任。河内人。性温谨。十七出家止
灵曜寺。蔬素少欲。六物之外略无兼畜。学
通三藏尤长律品。何尚之钦德致礼。请居
所造法轮寺。先时魏虏灭佛法。后世嗣兴而
戒授多阙。道既誓志弘通不惮艰苦。乃携
同契十有馀人。往至虎牢。集洛秦雍淮豫五
州道士。会于引水寺。讲律明戒更申受法。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402a 页 T50-040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402.png)
镇湘州。携与同游。以永明二年卒于湘土。
春秋七十有三。时京师瓦官寺又有超度者。
亦善十诵及四分。著律例七卷云。
** 释法颖十
释法颖。姓索。燉煌人。十三出家为法香弟
子。住凉州公府寺。与同学法力俱以律藏
知名。颖伏膺已后。学无再请记在一闻。研
精律部博涉经论。元嘉末下都止新亭寺。
孝武南下改治此寺。以颖学业兼明。敕为
都邑僧正。后辞任还多宝寺。常习定闲房。
亦时开律席。及齐高即位。复敕为僧主。资
给事事有倍常科。颖以从来信施造经像
及药藏。镇于长干。齐建元四年卒。春秋六十
有七。撰十诵戒本并羯磨等。时天宝寺又
有慧文律师。亦善诸部毗尼。为琅琊王奂
所事云。
** 释法琳十一
释法琳。姓乐。晋原临邛人。少出家。止蜀郡
裴寺。专好戒品研心十诵。常恨蜀中无好
师宗。俄而隐公至蜀。琳乃剋己握锥以日
兼夜。及隐还陜西。复随从数载。诸部毗尼
洞尽心曲。后还蜀止灵建寺。益部僧尼无
不宗奉。常祈心安养。每诵无量寿及观经。
辄见一沙门形甚姝大常在琳前。至齐建
武二年寝疾不愈。注念西方礼忏不息。
见诸贤圣皆集目前。乃向弟子述其所见。
令死后焚身。言讫合掌而卒。即于新繁路
口积木燔尸。烟焰冲天三日乃尽。收敛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402b 页 T50-040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402.png)
** 释智称十二
释智称。姓裴。本河东闻憙人。魏冀州刺史徽
之后也。祖世避难寓居京口。称幼而慷慨颇
好弓马。年十七随王玄谟申坦北讨猃狁。
每至交兵血刃。未尝不心怀恻怛。痛深
诸己。却乃叹曰。害人自济非仁人之志也。
事宁解甲。遇读瑞应经乃深生感悟。知百
年不期国城非重。乃投南涧禅房宗公。请
受五戒。宋孝武时迎益州仰禅师下都供
养。称便来意归依。仰亦厚相将接。及仰
反汶江因扈游而上。于蜀裴寺出家。仰为
之师。时年三十有六。乃专精律部大明十
诵。又诵小品一部。后东下江陵。从隐具二
师更受禅律。值义嘉遘乱。乃移卜居京
师。遇颖公于兴皇讲律。称咨决隐远发言
中诣。一时之席莫不惊嗟。定林法献于讲
席相值闻其往复清玄。仍携止山寺。于是
温诵小品研构毗尼。后馀杭宝安寺释僧
志。请称还乡。开讲十诵。云栖寺复屈为寺
主。称乃受任。少时举其纲目示以宪章。
顷之反都。文宣请于普弘讲律。僧众数百。
皆执卷承旨。称辞家入道务遣繁累。常绝
庆吊杜人事。每有凶故秉戒节哀。唯行
道加勤以终期功之制。末方沙门慧始请
称还乡讲说。亲里知旧皆来问讯。悉慇勤训
勖示以孝慈。临别涕泣固留不止。还京憩
安乐寺。法轮常转。讲大本三十馀遍。齐永
元二年卒。春秋七十有二。著十诵义记八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402c 页 T50-040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402.png)
称弟子聪超二人最善毗尼。为门徒所挹。
** 释僧祐十三
释僧祐。本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居
于建业。祐年数岁入建初寺礼拜。因踊跃乐
道不肯还家。父母怜其志且许入道。师
事僧范道人。年十四家人密为访婚。祐知而
避。至定林投法达法师。达亦戒德精严为
法门梁栋。祐师奉竭诚。及年满具戒执操
坚明。初受业于沙门法颖。颖既一时名匠为
律学所宗。祐乃竭思钻求无懈昏晓。遂大
精律部有励先哲。齐竟陵文宣王每请
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永明中敕入吴试
简五众。并宣讲十诵。更申受戒之法。凡获
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及修缮诸寺。并建
无遮大集舍身齐等。及造立经藏搜校卷
轴。使夫寺庙开广法言无坠。咸其力也。祐
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
无爽。故光宅摄山大像剡县石佛等。并请祐
经始准画仪则。今上深相礼遇。凡僧事硕疑
皆敕就审决。年衰脚疾。敕听乘舆入内殿。
为六宫受戒。其见重如此。开善智藏法音
慧廓皆崇其德。素请事师礼。梁临川王宕
南平王伟仪同陈郡袁昂永康定公主贵嫔
丁氏。并崇其戒范尽师资之敬。凡白黑门
徒一万一千馀人。以天监十七年五月二十
六日卒于建初寺。春秋七十有四。因窆于
开善路西定林之旧墓也。弟子正度立碑颂
德。东莞刘协制文。初祐集经藏既成。使人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403a 页 T50-04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403.png)
谱及弘明集等。皆行于世。
论曰。礼者出乎忠信之薄。律亦起自防非。
是故随有犯缘乃制篇目。迄乎双树在
迹为周。自金河灭影迦叶嗣兴。因命持律
尊者优波离比丘使出律藏。波离乃手执
象牙之扇。口诵调御之言。满八十反其文
乃讫。于是题之树叶号曰八十诵律。是后
迦叶。阿难。末田地。舍那波斯。优波掘多。此
五罗汉次第住持。至掘多之世有阿育王
者。王在波吒梨弗多城。因以往昔见佛遂
为铁轮御世。而猜忌不忍在政苛虐。焚
荡经书害诸得道。其后易心归信追悔前
失。远会应真更集三藏。于是互执见闻各
引师说。依据不同遂成五部。而所制轻重
时或不同。开遮废立不无小异。皆由如来
往昔善应物机。或随人随根随时随国。或
此处应开馀方则制。或此人应制馀者则开。
五师虽同取佛律而各据一边。故篇聚或
时轻重。罪目不无优降。依之修学并能
得道。故如来在世有梦叠因缘。已悬记
经律应为五部。大集经云。我灭度后遗法
分为五部。颠倒解义隐覆法藏。名昙无鞠
多。即昙无德也。读诵外书受有三世。善能
问难。说一切姓皆得受戒。名萨婆若帝婆。即萨婆多也。说无有我转诸烦恼。名
迦叶毗。说有我不说空。名婆蹉富罗。以
广博遍览五部。名摩诃僧祇。善男子。如是
五部虽各别异。而皆不妨诸佛法界及大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403b 页 T50-04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403.png)
有二部起。二摩诃僧祇。二大众。老少同会
共出律也。从此部流散更生七部。二者体
毗履部。纯老宿共会出律也。从此部流散更
生十一部。故彼经偈云。十八及二本。悉从
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又执见
不同。传中亦有十八部。而名字小异。故以
五部为根本。从萨婆多部生四部。弥沙塞
生一部。迦叶毗生二部。并是佛泥曰后二
百年内。僧祇生六部。流传至四百年中。昙
无德所生也。经中或时止道五师者。举其
领袖而言。或时十八二十。则通列异论也。
自大教东传五部皆度。始弗若多罗诵出十
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未竟多罗化焉。后
昙摩流支又诵出所馀什译都竟。昙无德部
佛陀耶舍所翻。即四分律也。摩诃僧祇部及
弥沙塞部。并法显得梵本。佛驮跋陀罗译
出僧祇律。佛驮什译出弥沙塞部。即五分律
也。迦叶毗部。或言梵本已度未彼翻译。
其善见摩得勒伽戒因缘等。亦律之枝属也。
虽复诸部皆传。而十诵一本最盛东国。以
昔卑摩罗叉律师本西土元匠。来入关中。及
往荆陜。皆宣通十诵。盛见宋录。昙猷亲
承音旨。僧业继踵。弘化其间。璩俨隐荣等。
并祖述猷业列奇宋代。而皆依文作解未
甚钻研。其后智称律师竭有深思。凡所披
释并开拓门户。更立科目。齐梁之间号称
命世学徒。传记于今尚焉。夫慧资于定。定
资于戒。故戒定慧品义次第。故当知入道
习禅(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十三人)¶ 第 403c 页 T50-04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403.png)
记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
不备。经云。戒为平地众善由生。三世佛道
藉戒方住。故律解五法制使先知斩草三
相不可不识。然后定慧法门以次修学。而
谬执之徒互生异论。偏于律者。则言戒律
为指事数论虚诞。薄知篇聚名目。便言解
及波离。止能漉水翻囊已谓行齐罗汉。唯
我曰僧。馀皆目想。此则自赞毁他。功不赎
过。我慢矜高盖斯谓也。偏于数论者。则言
律部为偏分。数论为通方。于是扈背毗尼
专重阴入。得意便行曾莫拘碍。谓言地狱
不烧智人。镬汤不煮般若。此皆操之失
柄。还以自伤。相鼠看羊。岂非斯谓。
赞曰。盘杅设戒。几杖施铭。人如不勖。
奚用剋成。纳衣既补。篇聚由生。缄持口意。
枯槁心形。怡戚两镜。欣忧二瓶。
高僧传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