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388c 页


高僧传卷第十(神异下)

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


* 揵陀勒一
* 诃罗竭二
* 竺法慧三
* 安慧则四
* 涉公五
* 释昙霍六
* 史宗七
* 杯度八
* 释昙始九
* 释法朗十
* 邵硕十一
* 释慧安十二
* 释法匮十三
* 释僧慧十四
* 释慧通十五
* 释保志十六

揵陀勒者。本西域人。来至洛阳积年。众虽
敬其风操。而终莫能测。后谓众僧曰洛东
南有槃鸱山。山有古寺庙处。基墌犹存。可
共修立。众未之信。试逐检视。入山到一处。
四面平坦。勒示云。此即寺基也。即掘之果
得寺下石基。后示讲堂僧房处。如言皆验。
众咸惊叹。因共修立。以勒为寺主。寺去洛
城一百馀里。朝朝至洛阳诸寺赴中。暮辄
乞油一钵还寺然灯。以此为常。未曾违
失。有人健行欲随勒观其迟疾。奔驰流汗
卷十 第 389a 页 T50-0389.png
恒苦不及。勒令执袈裟角。唯闻厉风之响。
不复觉倦。须臾至寺。勒后不知所终。

诃罗竭者。本樊阳人。少出家。诵经二百万
言。性虚玄守戒节。善举厝美容色。多行
头陀独宿山野。晋武帝太康九年暂至洛
阳。时疫疾甚流。死者相继。竭为咒治。十差
八九。至晋惠帝元康元年。乃西入止娄至山
石室中坐禅。此室去水既远。时人欲为开
涧。竭曰。不假相劳。乃自起以左脚蹍室西
石壁。壁陷没指。既拔足水从中出。清香软
美四时不绝。来饮者皆止饥渴除疾病。至
元康八年端坐从化。弟子依西国法阇维
之。焚燎累日而尸犹坐火中水不灰烬。乃
移还石室内。后西域人竺定。字安世。晋咸和
中往其国。亲自观视尸俨然平坐已三十
馀年。定后至京传之道俗。

竺法慧。本关中人。方直有戒行。入嵩高山
事浮图密为师。晋康帝建元元年。至襄阳
止羊叔子寺。不受别请。每乞食辄赍绳
床。自随于闲旷之路则施之而坐。时或遇
雨以油帔自覆。雨止唯见绳床。不知慧所
在。讯问未息慧已在床。每语弟子法照
曰。汝过去时折一鸡脚其殃寻至。俄而照
为人所掷。脚遂永疾。后语弟子云。新野有
一老公当命过。吾欲度之。仍行于畦畔之
间。果见一公将牛耕田。慧从公乞牛。公不
与。慧前自捉牛鼻。公惧其异遂以施之。慧
牵牛咒愿。七步而反以牛还公。公少日而
亡。后征西庾稚恭镇襄阳。既素不奉法。
卷十 第 389b 页 T50-0389.png
闻慧有非常之迹甚嫉之。慧预告弟子曰。
吾宿对寻至。诫劝眷属令勤修福善。尔后
二日果收而刑之。春秋五十八矣。临死语
众人云。吾死后三日天当暴雨。至期果洪
注城门水深一丈。居民漂没多有死者。时有范材者。巴西阆中人。初为沙门卖卜于河东市。徒跣弊衣冬夏一服。言事亦颇时有验。后遂退道染〔俗〕-【宋】【宫】俗。习张陵之教云俗。习张陵之教云。

安慧则。未详氏族。少无恒性卓越异人而
工正书善谈吐。晋永嘉中天下疫病。则昼
夜祈诚。愿天神降药以愈万民。一日出寺
门见两石形如瓮。则疑是异物。取看之。
果有神水在内。病者饮服莫不皆愈。后止
洛阳大市寺。手自细书黄缣写大品经一
部。合为一卷。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识。凡
十馀本。以一本与汝南周仲智妻胡母氏
供养。胡母过江赍经自随。后为灾火所延。
仓卒不暇取经。悲泣懊恼。火息后乃于
灰中得之。首轴颜色一无亏损。于时同见
闻者莫不回邪改信。此经今在京师简靖
寺首尼处。时洛阳又有康慧持者。亦神异
通灵云。

涉公者。西域人也。虚靖服气不食五谷。日
能行五百里。言未然之事。验若指掌。以苻
坚建元十二年至长安。能以秘咒咒下神
龙。每旱坚常请之咒龙。俄而龙下钵中。天
辄大雨。坚及群臣亲就钵中观之。咸叹其
异。坚奉为国神。士庶皆投身接足。自是无
复炎旱之忧。至十六年十二月无疾而化。
卷十 第 389c 页 T50-0389.png
坚哭之甚恸。卒后七日坚以其神异。试开
棺视之。不见尸骸所在。唯有殓被存焉。
至十七年。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坚减
膳撤悬以迎和气。至七月降雨。坚谓中
书朱肜曰。涉公若在朕岂燋心于云汉若
是哉。此公其大圣乎。肜曰。斯术幽远。实亦
旷古之奇也。

释昙霍者。未详何许人。蔬食苦行。常居冢
间树下。专以神力化物。时河西鲜卑偷发
利鹿孤。愆据西平。自称为王。号年建和。建
和二年十一月。霍从河南来至自西平。
持一锡杖令人跪之云。此是波若眼。奉
之可以得道。人遗其衣物受而辄投诸地。
或放之河中。有顷衣自还本主。一无所污。
行疾如风。力者追之。恒困不及。言人死生
贵贱毫釐无爽。人或藏其锡杖。霍闭目少
时。立知其处。并奇其神异终莫能测。然因
之事佛者甚众。鹿孤有弟耨檀。假署车
骑。权倾伪国。性猜忌多所贼害。霍每谓檀
曰。当修善行道为后世桥梁。檀曰。仆先世
以来恭事天地名山大川。今一旦奉佛恐
违先人之旨。公若能七日不食颜色如常。
是为佛道神明。仆当奉之。乃使人幽守七
日。而霍无饥渴之色。檀遣沙门智行密持
饼遗霍。霍曰。吾尝谁欺。欺国王耶。檀深
奇之厚加敬仰。因此改信节杀兴慈。国人
既蒙其祐。咸称曰大师。出入街巷百姓并
迎为之礼。檀有女病甚笃。请霍救命。霍曰。
死生有命。圣不能转。吾岂能延寿。正可
卷十 第 390a 页 T50-0390.png
知早晚耳。檀固请之。时宫后门闭。霍曰。急
开后门。及开则生。不及则死。檀命开之。不
及而卒。至晋义熙三年耨檀为勃勃所
破。凉土兵乱不知所之。

史宗者。不知何许人。常著麻衣或重之为
纳。故世号麻衣道士。身多疮疥性调不恒。
常在广陵白土[土*录][土*录]。讴唱引䋏以自
欣畅。得直随以施人。栖憩无定所。或隐
或显。时高平檀祇为江都令。闻而召来应对。
机捷无所拘滞。博达稽古辩说玄儒。乃赋
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
若清虚者带索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
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且山丘。檀祇
知非常人。遣还所在。遗布三十匹悉以
乞人。后有一道人。不知姓名。常赍一杖一
箱自随。尝逼暮来。诣海盐令云。欲数日行。
暂倩一人可见给不。令曰。随意取之。乃
选取守鹅鸭小儿形服最丑者将去。倏忽之
间至一山上。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
见欣然共语。小儿不解。至中困道人为小
儿就主人索食。得一小塸食状如熟艾。
食之饥止。向冥道人辞欲还〔去〕-【三】〔去〕-【宋】【元】【明】去。闻屋中人问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去。闻屋
中人问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谪何当竟。
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广陵白土[土*录]上。计其
谪亦竟也。屋中人便作书曰。因君与之。道
人以书付小儿。比晓便至县与令相见云。
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问箱中有何等。答
云。书疏耳。道人常在厅事上眠。以箱
杖著床头令使持。时人夜偷取欲看之道
卷十 第 390b 页 T50-0390.png
人已知。暮辄高悬箱杖。当下而卧。永不可
得。后与令辞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
人。正尔便去耳。令呼先小儿问近所经。小
儿云。道人令其捉杖飘然而去。或闻足下
波浪耳。并说山中人寄书犹在小儿衣带。
令开看都不解。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
此小儿至白土[土*录]送与史宗。宗开书大惊
云。汝那得蓬莱道人书耶。宗后南游吴会。
尝过渔梁。见渔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
鱼皆散。其潜拯物类如此。后憩上虞龙山
大寺。善谈庄老究明论孝。而韬光隐迹世
莫之知。会稽谢邵魏迈之放之等。并笃论渊
博皆师受焉。后同止沙门夜闻宗共语者。
颇说蓬莱上事。晓便不知宗所之。陶渊明
记。白土[土*录]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或云。有
商人海行于孤洲上见一沙门。求寄书与
史宗。置书于船中。同侣欲看书。书著船不
脱。及至白土[土*录]。书飞起就宗。宗接而将
去。

杯度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度水。因而为
目。初见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
测其由来。尝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
像。度窃而将去。家主觉而追之。见度徐行
走马逐而不及。至孟津河浮木杯于水。凭
之度河。无假风棹。轻疾如飞。俄而度岸。
达于京师。见时可年四十许。带索[糸*监]缕殆
不蔽身。言语出没喜怒不均。或严冰扣冻
而洒浴。或著屐上床。或徒行入市。唯荷
一芦圌子更无馀物。乍往延贤寺法意道人
卷十 第 390c 页 T50-0390.png
处。意以别房待之。后欲往延步江。于江
侧就航人告度。不肯载之。复累足杯中
顾眄吟咏。杯自然流直度北岸。行向广陵
遇村舍有李家八关斋。先不相识。乃直入
斋堂而坐。置芦圌于中庭。众以其形陋无
恭敬心。李见芦圌当道。欲移置墙边。数人
举不能动。度食竟提之而去。笑曰。四天王
李家于时有一竖子。窥其圌中。见四小儿。
并长数寸。面目端正衣裳鲜洁。于是追觅不
知所在。后三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跪拜请还家。月日供养。度不甚持斋。
饮酒啖肉。至于辛鲙与俗不殊。百姓奉上
或受不受。沛国刘兴伯为兖州刺史。遣使
要之。负圌而来。兴伯使人举视。十馀人不
胜。伯自看唯见一败纳及一木杯。后还李
家复得三十馀日。清旦忽云。欲得一袈裟
中时令办。李即经营至中未成。度云暂出
至冥不反。合境闻有异香。疑之为怪。处
处觅度。乃见在北岩下铺败袈裟于地卧
之而死。头前脚后皆生莲华。华极鲜香。一
夕而萎。邑人共殡葬之。后数日有人从北来
云。见度负芦圌行向彭城。乃共开棺唯见
靴履。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黄欣深信佛法。
见度礼拜请还家。其家至贫。但有麦饭而
已。度甘之怡然止得半年。忽语欣云。可觅
芦圌三十六枚。吾须用之。答云。此间正可
有十枚。贫无以买。恐不尽办。度曰。汝但检
觅宅中应有。欣即穷检果得三十六枚。列
之庭中。虽有其数亦多破败。比欣次第熟
卷十 第 391a 页 T50-0391.png
视皆已新完。度密封之。因语欣令开。乃见
钱帛皆满可堪百许万。识者谓是杯度分
身他土所得䞋施回以施欣。欣受之皆为
功德。经一年许度辞去。欣为办粮食。明晨
见粮食具存。不知度所在。经一月许复至
京师。时潮沟有朱文殊者。少奉法。度多来
其家。文殊谓度云。弟子脱舍身没苦。愿见
救济。脱在好处愿为法侣。度不答。文殊
喜曰。佛法默然已为许矣后东游入吴郡。路
见钓鱼师。因就乞鱼。鱼师施一喂者。度
手弄反覆还投水中。游泳而去。又见鱼网
师。更从乞鱼。网师瞋骂不与。度乃捻取两
石子掷水中。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网
既碎败不复见牛。度亦已隐。行至松江。乃
仰盖于水中乘而度岸。经涉会稽剡县登
天台山。数月而反京师。时有外国道人名
僧祛吒。寄都下长干寺住。有客僧僧悟者。
与吒同房宿。于窗隙中见吒取寺刹捧
之入云然后将下。悟不敢言。但深加敬仰。
时有一人姓张名奴。不知何许人。不甚见
食而常自肥悦。冬夏常著单布衣。祛吒在路
行见张奴。欣然而笑。祛吒曰。吾东见蔡豚。
南讯马生。北遇王年。今欲就杯度。乃与子
相见耶。张奴乃题槐树而歌曰。濛濛大象
内。照曜实显彰。何事迷昏子。纵惑自招殃。
乐所少人往。苦道若翻囊。不有松柏操。
何用拟风霜。闲预紫烟表。长歌出昊苍。澄
灵无色外。应见有缘乡。岁曜毗汉后。辰丽
辅殷王伊余非二仙。晦迹于九方。亦见
卷十 第 391b 页 T50-0391.png
流俗子。触眼致酸伤。略谣观有念。宁曰尽
矜章。祛吒曰。前见先生禅思幽岫。一坐百
龄。大悲熏心。靖念枯骨。亦题颂曰。悠悠世
事。或滋损益。使欲尘神。横生悦怿。惟此
哲人。渊觉先见。思形浮沫。瞩影遄电。累踬
声华。蔑丑章弁。视色悟空。玩物伤变。舍
纷绝有。断习除恋。青条曲荫。白茅以荐。依
畦啜麻。邻崖饮荐。慧定计照。妙真曰眷。
慈悲有增。深想无倦。言竟各去。尔后月日
不复见此二人。传者云。将僧悟共之南岳
不及。张奴与杯度相见。甚有所叙。人所
不解。度犹停都少时。游止无定。请召或往
不往。时南州有陈家颇有衣食。度往其家
甚见料理。闻都下复有一杯度。陈家父子
五人咸不信。故下都看之。果如其家杯度
形相一种。陈为设一合蜜姜及刀子熏陆香
手巾等。度即食蜜姜都尽。馀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度。即留二弟停
都守视。馀三人还家。家中杯度如旧。膝前
亦有香刀子等。但不啖蜜姜为异。乃语陈
云。刀子钝可为磨之。二弟都还云。彼度已
移灵鹫寺。其家度忽求黄纸两幅作书。书
不成字。合同其背。陈问上人作何券书。度
不答。竟莫测其然。时吴郡民朱灵期。使高
骊还值风。舶飘经九日。至一洲边。洲上有
山。山甚高大。入山采薪。见有人路。灵期
乃将数人随路告乞。行十馀里闻磬声香
烟于是共称佛礼拜。须臾见一寺甚光丽。
多是七宝庄严。见有十馀僧。皆是石人不
卷十 第 391c 页 T50-0391.png
动不摇。乃共礼拜还反。行步少许闻唱
导声。还往更看。犹是石人。灵期等相谓。此是
圣僧。吾等罪人不能得见。因共竭诚忏悔。
更往乃见。真人为期等设食。食味是菜而
香美不同世。食竟共叩头礼拜乞速还至
乡。有一僧云。此间去都乃二十馀万里。但
令至心不忧不速也。因问期云。识杯度
道人不。答言甚识。因指北壁。有一囊挂锡
杖及钵云。此是杯度许。今因君以钵与之。
并作书著函中。别有一青竹杖。语言。但掷
此杖置舫前水中。闭船静坐。不假劳力必
令速至。于是辞别。令一沙弥送至门上。语
言。此道去行七里便至舫。不须从先路也。
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舫。即具如所示。唯
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都不见水。经三
日至石头淮而住。亦不复见竹杖所在。舫
入淮至朱雀门。乃见杯度骑大船栏
以杖捶之曰。马马何不行。观者甚多。灵期
等在舫遥礼之。度乃自下舫取书并钵。开
书视之。字无人识者。度大笑曰。使我还那。
取钵掷云中。还接之云。我不见此钵四千
年矣。度多在延贤寺法意处。时世以此钵异
物竞往观之。一说云。灵期舫漂至一穷山。
遇见一僧来云。是度上弟子。昔持师钵而
死治城寺。今因君以钵还师。但令一人
擎钵舫前一人正拖。自安隐至也。期如所
教果获全济。时南州杯度当其骑栏之日。
尔日早出至晚不还。陈氏明旦见门扇上
有青书六字云。福德门灵人降。字劣可识
卷十 第 392a 页 T50-0392.png
其家杯度遂绝迹矣。都下杯度。犹去来山
邑多行神咒。时庾常婢偷物而叛。四追不
擒。乃问度。度云已死在金城江边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在
廨患痢。遣信请度。度咒竟云。难差。见有
四鬼皆被伤截。宁子泣曰。昔孙恩作乱家
为军人所破。二亲及叔皆被痛酷。宁子果
死。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众治不愈。后请
僧设斋。斋坐有僧聪道人。劝迎杯度。度既
至一咒。病者即愈。齐谐伏事为师。因为作
传记其从来神异大略与上同也。至元嘉
三年九月辞谐入京。留一万钱物寄谐
倩为营斋。于是别去。行至赤山湖患痢
而死。谐即为营斋。并接尸还葬建业之覆
舟山。至四年有吴兴邵信者。甚奉法。遇
伤寒病无人敢看。乃悲泣念观音。忽见一
僧来云。是杯度弟子。语云。莫忧家师寻来
相看。答云。度师已死。何容得来。道人云。
来复何难。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与服之。
病即差。又有杜僧哀者。住在南冈下。昔经
伏事杯度。儿病甚笃。乃思念恨不得度练
神咒。明日忽见度来。言语如常。即为咒病
者便愈。至五年三月八日度复来齐谐家。
吕道慧闻人怛之。杜天期水丘熙等并共见
皆大惊。即起礼拜度。语众人言。年当
大凶可勤修福业。法意道人甚有德。可往
就其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须臾闻上
有一僧唤度。度便辞去云。贫道当向交广
之间不复来也。齐谐等拜送慇勤。于是绝
卷十 第 392b 页 T50-0392.png
迹。顷世亦言时有见者。既未的其事。故无
可传也。

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晋
孝武大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
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句骊闻道之
始也。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始足白
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涅。天下咸称
白足和上。时长安人王胡。其叔死数年忽
见形还。将胡遍游地狱。示诸果报。胡辞还。
叔谓胡曰。既已知因果但当奉事白足阿
练。胡遍访众僧。唯见始足白于面。因而事
之。晋末朔方凶奴赫连勃勃。破擭关中
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而刀不能伤。勃
勃嗟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始于是潜遁
山泽修头陀之行。后拓跋焘复剋长安
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皓。少习左道猜嫉
释教。既位居伪辅。焘所仗信。乃与天师寇
氏说焘以佛教无益有伤民利。劝令废
之。焘既惑其言。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
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
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一
境之内无复沙门。始唯闭绝幽深军兵所
不能至。至太平之末。始知焘化时将及。
以元会之日忽杖锡到宫门。有司奏云。有
一道人足白于面。从门而入。焘令依军
法屡斩不伤。遽以白焘。焘大怒自以所
󰝟剑斫之。体无馀异。唯剑所著处有痕
如布线焉。时北园养虎于槛。焘令以始
喂之。虎皆潜伏终不敢近。试以天师近
卷十 第 392c 页 T50-0392.png
槛。虎辄鸣吼。焘始知佛化尊高黄老所不
能及即延始上殿顶礼足下。悔其[保/言]失。
始为说法明辩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
疾。崔寇二人次发恶病。焘以过由于彼。于
是诛剪二家门族都尽。宣下国中兴复正
教。俄而焘卒。孙𤀹袭位。方大弘佛法盛
迄于今。始后不知所终。

释法朗。高昌人。幼而执行精苦多诸徵瑞。韬
光蕴德人莫测其所阶。朗师释法进亦高
行沙门。进尝闭户独坐。忽见朗在前问从
何处来。答云。从户钥中入云。与远僧俱
至。日既将中愿为设食。进即为设食唯闻
匕钵之声。竟不见人。昔庐山慧远尝以一
袈裟遗进。进即以为䞋。朗云。众僧已去。别
日当取之。后见执爨者就进取衣。进即与
之。访常执爨者。皆云不取。方知是先圣人
权迹取也。至魏虏毁灭佛法。朗西适龟兹。
龟兹王与彼国大禅师结约。若有得道者
至。当为我说。我当供养。及朗至乃以白
王。王待以圣礼。后终于龟兹。焚尸之日。两
眉涌泉直上于天。众叹希有。收骨起塔。
后西域人来北土具传此事。时凉州复有
沙门智整。亦贞苦有异行。为[系-小]主杨难当
所事。后入寒峡山石穴中不返。

邵硕者。本姓邵。名硕。始康人。居无常所恍忽如狂。为人大口眉目丑拙。小儿好追而弄
之。或入酒肆同人酣饮。而性好佛法。每
见形像无不礼拜赞叹悲感流泪。硕本
有三男二女。大男惠生者亦出家。硕以宋
卷十 第 393a 页 T50-0393.png
初亦出家入道。自称硕公。出入行往不择
昼夜。游历益部诸县。及往蛮中。皆因事言
谑协以劝善。至人家眠地者。人家必有
死。就人乞细席必有小儿亡。时人咸以
此为谶。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像。硕于众
中匍匐作师子形。尔日郡县亦言见硕作
师子形。乃悟其分身也。刺史萧惠开及
刘孟明等。并挹事之。孟明以男子衣衣二
妾。试硕云。以此二人给公为左右可
乎。硕为人好韵语。乃谓明曰。宁自乞酒
以渍咽。不能与阿夫竟残年。后一朝忽
著布帽诣孟明。少时明卒。先是孟明长史
沈仲玉。改鞭杖之格严重常科。硕谓玉曰。
天地嗷嗷从此起。若除鞭格得刺史。玉信
而除之。及孟明卒仲玉果行州事。以宋元
徽元年九月一日卒岷山通云寺。临亡语
道人法进云。可露吾骸急系履著脚。既而
依之。出尸置寺。后经二日不见所在。俄
而有人从郫县来。过进云。昨见硕公在
市中一脚著履漫语云。小子无宜适失我
履一只。进惊而检问沙弥。沙弥答云。近送
尸出时怖惧右脚一履不得好系。遂失之。
其迹诡异莫可测也。后竟不知所终。

释慧安。未详何许人。少经被虏。属荆州
人为奴。执役勤紧。主甚爱之。年十八听出
家。止江陵琵琶寺。风貌庸率颇共轻之。时
为沙弥。众僧列坐。辄使行水。安恒执空瓶
从上至下水常不竭。时咸以异焉。及受具
戒稍显灵迹。尝月晦夕共同学慧济上堂
卷十 第 393b 页 T50-0393.png
布萨。堂户未开安乃绾济指从壁隙而入。
出亦如之。济甚骇惧不敢发言。后乃与济
共坐塔下。便语济云。吾当远行。今与君
别。顷之便见天人伎乐香花布满空中。济
唯惊惧竟不得语。安又谓曰。吾前后事迹慎
勿妄说。说必有咎。唯西南有一白衣。是新
发意菩萨。可具为说之。于是辞去。便附商
人入湘川。中路患痢极笃。谓船主曰。贫道
命必应尽。但出置岸边不须器木。气绝之
后即施虫鸟。商人依其言出卧岸侧。夜见
火炎从身而出。商人怪惧就往观之。已气绝
矣。商人行至湘东见安。亦已先至。俄又不
知所之。济后至陟屺寺诣隐士南阳刘虬。
具言其事。虬即起遥礼之。谓济曰。此得道
之人。入火光三昧也。时蜀中又有僧览法
卫。并有异迹。时人亦疑得圣果也。

释法匮。本姓阮。吴兴于潜人。少出家。为京
师枳园寺法楷弟子。楷素有学功特精经
史。琅琊王奂王肃并共师焉。匮为性恭默
少语言。朴然自守不涉人事。诵法华经一
部。寺有上座尘胜法师老病。匮从为依止。
营护甚至。及胜亡殡葬如法。每斋会得
直。聚以造栴檀像。像成自设大会。其本家
侨居京师大市。是旦还家。又至定林。复还
枳园。后三处考覆皆见匮来中食。实是一时。
而三处赴焉。尔日晚还房卧奄然而卒。尸甚
香软手屈二指。众咸悟其得二果。时犹为
沙弥。而灵迹殊异。遂闻于武帝。帝亲临幸为
会僧设供。文惠文宣并到房顶礼为营理
卷十 第 393c 页 T50-0393.png
葬殓。百姓云赴䞋施重叠。仍以所得利养
起枳园寺塔。是岁齐永明七年也。

释僧慧。姓刘。不知何许人。在荆州数十
年。南阳刘 立陟屺年请以居之。时人见
之已五六十年。终亦不老。举止趋尔无甚
威仪。往至病人家。若瞋者必死。喜者必差。
时咸以此为谶。凡未相识者。并悉其亲
表存亡。慧尝至江边告津吏求度。吏迫
以舟小未及过之。须臾已见慧在彼。两
岸诸人咸叹神异。中山甄恬南平车昙。同日
请慧。慧皆赴之。后两家检覆方知分身。
齐永明中文慧要下京。行过保志。志抚背
曰赤龙子。他无所言。慧后还荆。遇见镇
西长史刘景[(麸-夫+玉)-来+(廿/(素-糸))]。忽泣恸而投之数日。[(麸-夫+玉)-来+(廿/(素-糸))]果
为刺史所害。后至湘州城南。忽云。地中有
碑。众人试掘。果得二枚。慧后不知所终。
或云。永元中卒于江陵。时江陵长沙寺又有
释慧远者。本沙门慧印之苍头也。印见其
有信因为出家。仍行般舟之业数岁勤苦
遂有神异。能分身赴请。及预记兴亡等。

释慧通。不知何许人也。宋元嘉中见在寿
春。衣服趋尔寝宿无定。游历村里饮宴食
啖。不异恒人。常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之事
颇时有验。江陵边有僧归者。游贾寿春将
应反乡。路值慧通。称欲寄物。僧归时自负
重担固以致辞。遂强置担上。而了不觉重。
行数里便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姊。在江陵
作尼名惠绪。住三层寺。君可为我相闻。
道寻欲往。言讫忽然不见。顾视担上所寄
卷十 第 394a 页 T50-0394.png
物亦失。僧归既至。寻得慧绪。具说其意。绪
既无此弟。亦不知何以而然。乃自往来寿
春寻之。竟不相见通后自往江陵。而慧绪
已死。入其房中讯问委悉。因留江陵少时。
路由人家坟墓无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
传以相问。并如其言。或时悬指偷劫道其
罪状。于是群盗遥见通者。辄间行避走。又
于江津路值一人。忽以杖打之。语云。可
驶归去看汝家若为。此人至家果为延火
所及。舍物荡尽。齐永元初忽就相识人任漾
求酒。甚急云。今应远行不复相见。为谢诸
知识。并宜精勤修善为先。饮酒毕至墙边
卧地。就看已死。后数十日复有人于市中
见之。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释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师道林
寺。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至
宋太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
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中稍见异
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语始若难
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京土士
庶皆共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明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志
语狱吏。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汝可
取之。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
食饷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
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一时屏除内宴。
志亦随众出。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
七僧俱。帝怒遣推检失所在。问吏启云。
卷十 第 394b 页 T50-0394.png
志久出在省。方以墨涂其身。时僧正法献
欲以一衣遗志。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
之。并云。昨宿旦去。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
家寻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使
还以告献。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志常盛
冬祖行。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未及
发言。志忽来引纳而去。又时就人求生鱼
鲙。人为办觅。致饱乃去。还视盆中鱼游活
如故。志后假武帝神力。见高帝于地下。常
受锥刀之苦。帝自是永废锥刀。齐卫尉胡
谐病请志。志往疏云明屈。明日竟不往。是
日谐亡。载尸还宅。志云。明屈者明日尸出
也。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
辞志。志画纸作一树。树上有乌。语云。急时
可登此。后显达逆。即留齐之镇州。及败
齐之叛入庐山。追骑将及。齐之见林中有
一树。树上有乌。如志所画。悟而登之。乌竟
不飞。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卒以见免。
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往诣志。志遥见而
走。大呼云。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后
未旬事发。偃叛往朱方。为人所得。果斫头
破腹。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会忽
令觅荆子甚急。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其预鉴之明此类
非一。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及今上龙
兴甚见崇礼。先是齐时多禁志出入。今上
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
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
则声闻以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得
卷十 第 394c 页 T50-0394.png
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狭一至于
此。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内。天监五年冬旱。雩祭备
至而未降雨。志忽上启云。志病不差就官
乞治。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愿于华光
殿讲胜鬘请雨。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讲竟夜便大雪。志又云。须一盆水加刀其
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上尝问志云。弟子
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云。十二识者。以
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又问十二之旨。答
云。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识者以为书之
在十二时中。又问。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答云。安乐禁。识者以为禁者止也。至安乐
时乃止耳。后法云于华林寺讲法华。至
假使黑风。志忽问风之有无。答云。世谛故
有。第一义则无也。志往复三四番。便笑云。若
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其辞旨隐没
类皆如此。有陈御虏者。举家事志甚笃。
志尝为其现真形。光相如菩萨像焉。志知
名显奇四十馀载。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
至天监十三年冬。于台后堂谓人曰。菩萨
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尸骸香软形貌
熙悦。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
庆即启闻。上叹曰。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
以后事属我乎。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
独龙之阜。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敕陆倕
制铭辞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
遗像处处存焉。初志显迹之始。年可五六
十许。而终亦不老。人咸莫测其年。有徐捷
卷十 第 395a 页 T50-0395.png
道者。居于京师九日台北。自言是志外舅
弟。小志四年。计志亡时应年九十七矣。时
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亦并有神力云。

论曰。神道之为化也。盖以抑夸强摧侮
慢。挫凶锐解尘纷。至若飞轮御宝则善信
归降。竦石参烟则力士潜伏。当知至治无
心刚柔在化。自晋惠失政怀悯播迁。中州
寇荡群羯乱交。渊曜篡虐于前。勒虎潜凶
于后。郡国分崩民遭屠炭。澄公悯锋镝之
方始。痛刑害之未央。遂彰神化于葛陂。骋
悬记于襄邺。藉秘咒而济将尽。拟香气而
拔临危。瞻铃映掌坐定吉凶。终令二石
稽首荒裔子来。泽润苍萠固无以校也。其
后佛调耆域涉公杯度等。或韬光晦影。俯
同迷俗。或显现神奇。遥记方兆。或死而更
生。或窆后空郭。灵迹怪诡莫测其然。但典
章不同祛取亦异。至如刘安李脱。书史则
以为谋僣妖荡。仙录则以为羽化云翔。夫理
之所贵者合道也。事之所贵者济物也。故
权者反常而合道。利用以成务。然前传所
纪其详莫究。或由法身应感。或是遁仙高
逸。但使一介兼又便足矣。至如慧则
之感香瓮能致痼疾消疗。史宗之过渔梁
乃令潜鳞得命。白足临刃不伤。遗法为之
更始。保志分身圆户。帝王以之加信。光
虽和而弗污其体。尘虽同而弗渝其真。故
先代文纪并见宗录。若其夸衒方伎左道
乱时因神药而高飞。藉芳芝而寿考。与
夫鸡鸣云中。狗吠天上。蛇鹄不死。龟灵千
卷十 第 395b 页 T50-0395.png
年。曾是为异乎。

赞曰。土资水泽。金由火煎。强梁扈化。假
见威权。澄照襄土。开导蓄川。惠兹两叶。
绥彼四边。如不繄赖。民命何全。
高僧传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