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第 351b 页
高僧传卷第五(义解二)
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
* 释道安一
* 释法和二
* 竺僧朗三
* 竺法汰四
* 释僧先五
* 竺僧辅六
* 竺僧敷七
* 释昙翼八
* 释法遇九
* 释昙徽十
* 释道立十一
* 释昙戒十二
卷五 第 351c 页 T50-035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1.png)
* 释道壹十四
* 释慧虔十五
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早
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
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智聪
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驱役田舍
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
斋戒无阙。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
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
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馀者。师曰。昨经未
读今复求耶。答曰。即已闇诵。师虽异之而
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
一字。师大惊嗟而异之。后为受具戒恣
其游学。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澄见而嗟
叹。与语终日。众见形貌不称。咸共轻怪。
澄曰。此人远识非尔俦也。因事澄为师。澄
讲安每覆述。众未之惬。咸言。须待后次当
难杀昆崙子。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安挫
锐解纷行有馀力。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
邻。于时学者多守闻见。安乃叹曰。宗匠虽邈玄旨可寻。应穷究幽远探微奥。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于是游方问道备访经律。后避难潜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经。安后从
之受业。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
沙门僧先道护已在彼山。相见欣然。乃共披
文属思。妙出神情。安后于太行恒山创立
寺塔。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时武邑太守卢
卷五 第 352a 页 T50-035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2.png)
获免。乃受请开讲。名实既符道俗欣慕。至
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徒众数百
常宣法化。时石虎死。彭城王石遵墓袭嗣
立。遣中使竺昌蒲请安入华林园。广修房
舍。安以石氏之末国运将危。乃西适牵口
山。迄冉闵之乱。人情萧素。安乃谓其众
曰。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聚则不立散则不
可。遂复率众入王屋女休山。顷之复渡河
依陆浑。山木食修学。俄而慕容俊逼陆浑。
遂南投襄阳。行至新野。谓徒众曰。今遭凶
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
令广布。咸曰随法师教。乃令法汰诣杨州
曰。彼多君子好尚风流。法和入蜀山水可
以修闲。安与弟子慧远等四百馀人渡河
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前行得人家。见
门里有二马㭿㭿间悬一马[笐-〦+(兜-儿)]可容一
斛。安便呼林百升。主人惊出。果姓林名百
升。谓是神人。厚相接待。既而弟子问何以
知其姓字。安曰。两木为林[笐-〦+(兜-儿)]容百升也。既
达襄阳复宣佛法。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
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每至讲说唯叙
大意转读而已。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比
句为起尽之义。乃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
序致渊富妙尽深旨。条贯既叙文理会通。
经义克明自安始也。自汉魏迄晋经来稍
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后人追寻莫测
年代。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诠品新旧
卷五 第 352b 页 T50-035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2.png)
竞往师之。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江陵。要安
暂往。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深相结纳。序每叹曰。安法师道学之津梁。澄治之垆肆矣。
安以白马寺狭。乃更立寺名曰檀溪。即清
河张殷宅也。大富长者并加赞助。建塔五
层起房四百。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
拟为承露盘。安曰。露盘已讫汰公营造。
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忠欣而敬诺。于
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又自行至万山。举邑皆往瞻礼。迁以还寺.安既大愿果成。谓
言。夕死可矣。符坚遣使送外国金[竺-二+伯]倚像
高七尺.又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
成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辄罗列尊像。布
置幢幡。珠佩迭晖。烟华乱发。使夫升阶履
闼者。莫不肃焉尽敬矣。有一外国铜像形
制古异。时众不甚恭重。安曰。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称。令弟子炉治其髻。既而光焰
焕炳耀满一堂。详视髻中见一舍利。众咸愧
服。安曰。像既灵异不烦复治。乃止。识者咸
谓。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众。时襄阳习凿
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闻安高名。早
已致书通好曰。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
训兼照。道俗齐荫。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
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而真丹宿川先行
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自顷道业之隆。
咸无以匹。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法师任
当洪范化洽幽深。此方诸僧咸有思慕。
卷五 第 352c 页 T50-035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2.png)
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
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
于一代矣。文多不悉载。及闻安至止。即往
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鉴齿。安曰。弥天释道
安。时人以为名答。齿后饷梨十枚。正值众
食。便手自剖分梨尽人遍无参差者。高平郤
超遣使遗米千斛。修书累纸深致慇勤。安
答书云。捐米弥觉有待之为烦。习凿齿
与谢安书云。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
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伎术
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
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
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其人理怀简衷多
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睹。阴阳算数亦皆
能通。佛经妙义故所游刃。作义乃似法兰
法道。恨足下不同日而见。其亦每言。思得
一叙。其为时贤所重类皆然也。安在樊[沔-丏+丐]
十五载。每岁常再讲放光波若。未尝废阙。
晋孝武皇帝。承风钦德遣使通问。并有诏
曰。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徽
绩兼著。岂直规济当今。方乃陶津来世俸
给。一同王公物出所在。时符坚素闻安名。
每云。襄阳有释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
以辅朕躬。后遣符丕南攻襄阳。安与朱序
俱获于坚。坚谓仆射权翼曰。朕以十万之
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翼曰。谁耶。坚曰。安
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既至住长安五重寺。
僧众数千大弘法化。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
卷五 第 353a 页 T50-035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3.png)
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
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
与经符。遂为永式。安外涉群书善为文章。
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皆依附致誉。
时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边有篆
铭人莫能识。乃以示安。安云。此古篆书。云
鲁襄公所铸。乃写为隶文。又有人持一铜
斛。于市卖之。其形正圆。下向为斗。横梁昂
者为斗低者为合。梁一头为籥。籥同钟
容半合。边有篆铭。坚以问安。安云。此王莽
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以同
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大器钧令天下取平
焉。其多闻广识如此。坚敕学士内外有疑
皆师于安。故京兆为之语曰。学不师安义
不中难。初坚承石氏之乱。至是民户殷富
四方略定。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
北尽沙漠。唯建业一隅未能[掜-臼+?]伏。坚每与
侍臣谈话。未尝不欲平一江左以晋帝
为仆射谢安为侍中。坚弟平阳公融及朝臣
石越原绍等。并切谏终不能回。众以安为
坚所信敬。乃共请曰。主上将有事东南。公
何不能为苍生致一言耶。会坚出东苑
命安升辇同载。仆射权翼谏曰。臣闻天子法
驾侍中陪乘。道安毁形宁可参厕。坚勃然作
色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不易。舆辇
之荣未称其德。即敕仆射扶安登辇。俄而
顾谓安曰。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
巡狩涉会稽以观沧海。不亦乐乎。安对曰。
卷五 第 353b 页 T50-035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3.png)
而制四海。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今
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上。且东南
区地地卑气厉。昔舜禹游而不反。秦皇适
而不归。以贫道观之。非愚心所同也。平
阳公懿戚石越重臣。并谓不可。犹尚见拒。
贫道轻浅言必不允。既荷厚遇故尽丹诚
耳。坚曰。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将简
天心明大运所在耳。顺时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来言则帝王无省方之文乎。安曰。若
銮驾必动。可先幸洛阳[掜-臼+?]威蓄锐。传檄
江南。如其不服伐之未晚。坚不从。遣平阳
公融等。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坚躬率步骑
六十万到。顷晋遣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
谢玄拒之。坚前军大溃于八公。西晋军
逐北三十馀里。死者相枕。融马倒殒首。坚
单骑而遁如所谏焉。安常注诸经恐不合
理。乃誓曰。若所说不堪远理。愿见瑞相。
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语安云。君所
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
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和上所梦宾头卢也。于是立座
饭之。处处成则。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
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
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
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
下寺舍遂则而从之。安每与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秦建元二
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
卷五 第 353c 页 T50-035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3.png)
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
礼讯问其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
深讵可度脱。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须臾浴
圣僧情愿必果。具示浴法。安请问来生所
往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
同见。安后营浴具。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
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果是圣应也。至其
年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
毕无疾而卒。葬城内五级寺中。是岁晋太元
十年也。年七十二。未终之前隐士王嘉往
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将及人。相与去乎。
嘉曰。诚如所言。师并前行。仆有小债未
了不得俱去。及姚苌之得长安也。嘉时故
在城内。苌与符登相持甚久。苌乃问嘉。朕
当得登不。答曰。略得。苌怒曰。得当言得。
何略之有。遂斩之。此嘉所谓负债者也。苌死
后其子兴方杀登。兴字子略。即嘉所谓略得
者也。嘉字子年。洛阳人也。形貌鄙陋似若
不足。本滑稽好语笑。然不食五谷清虚服
气。人咸宗而事之。往问善恶。嘉随而应答。
语则可笑。状如调戏。辞似谶记。不可领
解。事过多验。初养徒于加眉谷中。符坚遣
大鸿胪徵不就。及坚将欲南征遣问休
否。嘉无所言。乃乘使者马。佯向东行数百
步。因落靴帽解弃衣服奔马而还。以示坚
寿春之败。其先见如此。及姚苌害嘉之日。
有人于垄上见之。乃遗书于苌安之潜契
卷五 第 354a 页 T50-035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4.png)
讲析每劝坚取之。什亦远闻安风。谓是东
方圣人。恒遥而礼之。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
皮广寸许。著臂捋可得上下之。唯不得
出手。又肘外有方肉。上有通文。时人谓
之为印手菩萨。安终后十六年。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安既笃好经典志
在宣法。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
及僧伽跋澄等。译出众经百馀万言。常与沙
门法和诠定音字详覈文旨新出众经于
是获正。孙绰为名德沙门论。自云。释道安
博物多才通经名理。又为之赞曰。物有
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飞声
汧陇。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有别
记云。河北别有竺道安。与释道安齐名。谓
习凿齿致书于竺道安。道安本随师姓。竺后
改为释。世见其二姓。因谓为两人。谬矣。
释法和。荣阳人也。少与安公同学。以恭
让知名善能标明论纲解悟疑滞。因石氏
之乱率徒入蜀。巴汉之士慕德成群。闻襄
阳陷没。自蜀入关住阳平寺。后于金舆谷
设会。与安公共登山岭极目周睇。既而悲
曰。此山高耸游望者多。一从此化竟测何
之。安曰。法师持心有在何惧后生。若慧心
不萌斯可悲矣。后与安公详定新经参正
文义。顷之伪晋王姚绪请住蒲坂讲说。其后
少时敕语弟子。俗内烦恼苦累非一。乃正
衣服绕佛礼拜还坐本处。以衣蒙头奄然
而卒。时年八十矣。
卷五 第 354b 页 T50-035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4.png)
竺僧朗。京兆人也。少而游方问道。长还关
中专当讲说。尝与数人同共赴请。行至中
途忽告同辈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窃者。
如言即反果有盗焉。由其相语故得无失。
朗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以伪秦符健皇
始元年。移卜泰山。与隐士张忠为林下
之契。每共游处。忠后为符坚所徵。行至华
阴山而卒。朗乃于金舆谷昆崙山中。别立
精舍。犹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峰岫高险水
石宏壮。朗创筑房室制穷山美。内外屋宇
数十馀区闻风而造者百有馀人。朗孜孜训
诱劳不告倦。秦主符坚钦其德素遣使徵请。朗同辞老疾乃止。于是月月修书.䞋遗。
坚后沙汰众僧。乃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
学徒清秀。昆崙一山不在搜例。及后秦姚
兴亦佳叹重。燕主慕容德钦朗名行。假号东齐王。给以二县租税。朗让王而取租税为兴福业。晋孝武致书遗。魏主拓跋圭亦送书致物.其为时人所敬如此。此谷中旧多
虎灾。常执仗结群而行。及朗居之猛兽
归伏。晨行夜往道俗无滞。百姓咨嗟称善无
极。故奉高人至今。犹呼金舆谷为朗公谷
也。凡有来诣朗者。人数多少未至一日辄
以逆知。使弟子为具饮食。必如言果至。莫
不叹其有预见之明矣。后卒于山中。春秋
八十有五。时泰山复有支僧敦者。本冀州
人。少游汧陇长历荆雍。妙通大乘兼善
数论。著人物始义论。亦行于世矣。
竺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虽才辩不
卷五 第 354c 页 T50-035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4.png)
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安曰。法师仪
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江湖道术此焉相望
矣。至于高会净因。当期之岁寒耳。于是
分手泣涕而别。乃与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
馀人。沿江东下。遇疾停阳口。时桓温镇
荆州。遣使要过供事汤药。安公又遣弟子
慧远。下荆问疾。汰病小愈诣温。温欲共
汰久语。先对诸宾未及前汰。汰既疾势未
歇不堪久坐。乃乘舆历厢回出。相闻与
温曰。风痰忽发不堪久语。比当更造。温匆
匆起出接与归焉。汰形长八尺风姿可观。
含吐蕴藉词若兰芳。时沙门道恒颇有才
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汰曰。此是邪说
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
据经引理析駮纷纭。恒仗其口辩不肯
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设
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
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
轴何为。座者皆笑矣。心无之义于此而息。
汰下都止瓦官寺。晋太宗简文皇帝深相敬。
重请讲放光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
卿莫不毕集。汰形解过人流名四远。开讲
之日黑白观听士女成群。及咨禀门徒以
次骈席。三吴负帙至者千数。瓦官寺本是
卷五 第 355a 页 T50-03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5.png)
力启乞为寺止有堂塔而已。及汰居之更
拓房宇修立众业。又起重门以可地势。汝
南世子司马综第去寺近。遂侵掘寺侧重
门沦陷。汰不介怀。综乃感悟躬往悔谢。汰
卧与相见。傍若无人。领军王洽东亭王珣太
傅谢安并钦敬无极。临亡数日忽觉不悆。
乃语弟子。吾将去矣。以晋太元十二年卒。
春秋六十有八。烈宗孝武诏曰。汰法师道播
八方泽流后裔。奄尔丧逝痛贯于怀可赙
钱十万丧事所须随由备办。孙绰为之赞
曰。凄风拂林。鸣弦映[坚-臣+(虍-七+(一/谷))]。爽爽法汰。校德无
怍。汰弟子昙一昙二。并博练经义。又善老
易。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昙二少卒。汰哭
之恸曰。天丧回也。汰所著义疏。并与郤超
书论本无义。皆行于世。或有言曰。汰是安
公弟子者非也。
释僧先。冀州人。常山渊公弟子。性纯素有
贞操。为沙弥时与道安相遇于逆旅。安时
亦未受具戒。因共披陈志慕神气慷慨。临
别相谓曰。若俱长大勿忘同游。先受戒已
后励行精苦。学通经论值石氏之乱隐于
飞龙山。游想岩[坚-臣+(虍-七+(一/谷))]得志禅慧。道安后复从
之。相会欣喜。谓昔誓始从。因共披文属思。
新悟尤多。安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先曰。
且当分折逍遥。何容是非先达。安曰。弘
赞理教宜令允惬。法鼓竞鸣何先何后。先
乃与汰等。南游晋平讲道弘化。后还襄
阳遇疾而卒。又有沙门道护。亦冀州人。贞
卷五 第 355b 页 T50-03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5.png)
言曰。居靖离俗每欲匡正大法。岂可独
步山门使法轮辍轸。宜各随力所被以报
佛恩。众佥曰善。遂各行化。后不知所终。
竺僧辅。邺人也。少持戒行执志贞苦。学通
诸论兼善经法。道振伊洛一都宗事。值西
晋饥乱。辅与释道安等隐于濩泽。研精辩
析洞尽幽微。后憩荆州上明寺。单蔬自节礼
忏翘勤。誓生兜率仰瞻慈氏。时琅琊王忼
为荆州刺史。藉辅贞素请为戒师。一门宗
奉。后未亡二日。忽云明日当去。至于临终
妙香满室梵响相系。道俗奔波来者万数。是
日后分无疾而化。春秋六十。因葬寺中僧
为起塔。
竺僧敷。未详氏族。学通众经尤善放光及
道行波若。西晋末乱移居江左。止京师瓦
官寺盛开讲席建邺旧僧莫不推服。时
同寺沙门道嵩亦才解相次。与道安书云。敷
公研微秀发非吾等所及也。时异学之徒咸
谓心神有形但妙于万物随其能言互相摧
压。敷乃著神无形论。以有形便有数。有数
则有尽。神既无尽。故知无形矣。时仗辩
之徒纷纭交诤。既理有所归惬然信服。后又
著放光道行等义疏。后终于寺中。春秋七十
馀矣。竺法汰与道安书云。每忆敷上人周
旋如昨。逝殁奄复多年。与其清谈之日未
尝不相忆思得与君共覆疏其美。岂图一
旦永为异世。痛恨之深何能忘情。其义理所
得披寻之功。信难可图矣。汰与安书数述
卷五 第 355c 页 T50-03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5.png)
释昙翼。姓姚。羌人也。或云冀州人。年十六出
家。事安公为师。少以律行见称。学通三
藏为门人所推。经游蜀郡。刺史毛璩深重
之为设中食躬自瞻奉。见翼于饭中得一
粒谷先取食之。璩密以敬异。知必不孤
信施。得后饷米千斛。翼受而分施。翼尝随
安在檀溪寺。晋长沙太守腾含。于江陵
舍宅为寺。告安求一僧为纲领。安谓翼
曰。荆楚士庶始欲师宗。成其化者非尔而
谁。翼遂杖锡南征缔构寺宇。即长沙寺是
也。后互贼越逸侵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
明。翼又于彼立寺。群寇既荡复还江陵。修
复长沙寺。丹诚祈请遂感舍利。盛以金瓶
置于斋座。翼乃顶礼立誓曰。若必是金刚馀
荫愿放光明。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从
瓶渐出照满一堂。举众惊嗟莫不以翼
神感。当于尔时虽复富兰等见亦回伪归
真也。后入巴陵君山伐木。山海经所谓洞
庭山也。山上有穴通吴之苞山。山既灵异人
甚惮之。翼率人入山。路值白蛇数十卧遮
行辙。翼退还所住。遥请山灵为其礼忏。
乃谓神曰。吾造寺伐材幸愿共为功德。夜
即梦见神人告翼曰。法师既为三宝须用。
特相随喜。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明日更
往路甚清夷。于是伐木沿流而下。其中伐
人不免私窃。还至寺上翼材已毕。馀人所
私之者悉为官所取。其诚感如此。翼常叹。
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阿育王所造容仪神
卷五 第 356a 页 T50-03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6.png)
专精恳恻请求诚应。以晋太元十九年甲午
之岁二月八日。忽有一像现于城北。光相
冲天。时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
翼乃往祇礼。谓众人曰。当是阿育王像降
我长沙寺焉。即令弟子三人捧接。飘然而
起迎还本寺。道俗奔赴车马轰填。后罽宾禅
师僧伽难陀。从蜀下入寺礼拜。见像光上
有梵字。便曰。是阿育王像。何时来此。时人
闻者方知翼之不谬年八十二而终。终日像
圆光奄然灵化。莫知所之。道俗咸谓翼之
通感焉。时长沙寺复有僧卫沙门。学业甚著
为殷仲堪所重。尤善十住。乃为之注解。
释法遇。不知何人。弱年好学笃志坟素。
而任性誇诞谓傍若无人。后与安公相值
忽然信伏遂投簪许道事安为师。既沐玄
化悟解非常。折挫本心谦虚成德。义阳太
守院保闻风钦慕。遥结善友修书通好。
施遗相接。后襄阳被寇。遇乃避地东下。止
江陵长沙寺。讲说众经。受业者四百馀人。
时一僧饮酒废夕烧香。遇止罚而不遣。安
公遥闻之。以竹筒盛一荆子。手自缄封。题
以寄遇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酒僧
也。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即命维那鸣槌
集众。以杖筒置香橙上。行香毕。遇乃起
出众前。向筒致敬。于是伏地。命维那行
杖三下内杖筒中。垂泪自责。时境内道俗莫
不叹息。因之励业者甚众。既而与慧远书
曰。吾人微闇短不能率众。和上虽隔在
卷五 第 356b 页 T50-03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6.png)
春秋六十矣。
释昙徽。河内人。年十二投道安出家。安尚
其神彩且令读书。二三年中学兼经史。十
六方许剃发。于是专务佛理镜测幽凝。未
及立年便能讲说。虽志业高素而以恭
推见重。后随安在襄阳。符丕寇境。乃
东下荆州止上明寺。每法轮一转则黑白
奔波。常顾解有所从。乃图写安形存念礼
拜。于是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萨。或
问法师道化何如和上。徽曰。和上内行深
浅未易可测。外缘所被多诸应验在吾一
渧宁比江海耶。以晋太元二十年卒。临亡
之日体无馀患。上堂同众中食因而告别。
食竟还房右胁而化。春秋七十三矣。著立本
论九篇六识旨归十二首。并行于世。
释道立。不知何许人。少出家事安公为师
善放光经。又以庄老三玄微应佛理。颇亦
属意焉。性澄靖不涉当世。后随安入关隐
覆舟山。岩居独处不受供养。每潜思入
禅。辄七日不起。如此者数矣。后夏初忽出
山。鸠集众僧自为讲大品。或问其故。答
云。我止可至秋。为欲令所怀粗讫耳。自
恣后数日果无疾而终。时人谓知命者矣。
释昙戒。一名慧精。姓卓。南阳人。晋外兵部
棘阳令潜之弟也。居贫务学游心坟典。后
闻于法道讲放光经。乃借衣一听。遂深悟
佛理。废俗从道。伏事安公为师。博通三
藏诵经五十馀万言。常日礼五百拜佛。晋
卷五 第 356c 页 T50-03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6.png)
口。弟子智生侍疾。问何不愿生安养。诫
曰。吾与和上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上及
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
言毕即有光照于身。容貌更悦。遂奄尔迁
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
竺法旷。姓睪。下邳人。寓居吴兴早失二
亲。事后母以孝闻。家贫无蓄。常躬耕垄
畔以供色养。及母亡行丧尽礼。服阕出
家。事沙门竺昙印为师。印明睿有道行。旷
师事竭诚。迄受具戒。栖风立操卓尔殊群。
履素安业志行渊深。印尝疾病危笃。旷乃七
日七夜祈诚礼忏。至第七日忽见五色光明
照印房户。印如觉有人以手按之。所苦
遂愈。后辞师远游。广寻经要。还止于潜青
山石室。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
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
诵。谢安为吴兴。故往展敬。而山栖幽阻车
不通辙。于是解驾山椒陵峰步往。晋简文
皇帝遣堂邑太守曲安远诏问起居。并咨
以妖星请旷为力。旷答诏曰。昔宋景修福
妖星移次。陛下光辅以来政刑允辑。天下任
重万机事殷。失之毫氂差以千里。唯当勤
修德政以赛天谴。贫道必当尽诚上答。
正恐有心无力耳。乃与弟子斋忏。有顷灾
灭。晋兴宁中东游禹穴观瞩山水。始投若
耶之孤潭。欲依岩傍岭栖闲养志。郤超谢
庆绪并结居尘外。时东土多遇疫疾。旷既
少习慈悲兼善神咒。遂游行村里拯救危
卷五 第 357a 页 T50-03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7.png)
效。有见鬼者。言旷之行住常有鬼神数十
卫其前后。时沙门竺道邻造无量寿像。旷乃
率其有缘。起立大殿相传云。伐木遇旱。旷
咒令至水晋孝武帝钦承风闻要请出京
事以师礼。止于长干寺。元兴元年卒。春秋
七十有六。散骑常侍顾恺之为作赞传云。
竺道壹姓陆。吴人也。少出家贞正有学业。
而晦迹隐智。人莫能知。与之久处方悟其
神出。琅琊王珣兄弟深加敬事。晋太和中出
都止瓦官寺。从汰公受学。数年之中。思彻
渊深讲倾都邑。汰有弟子昙一。亦雅有风
操。时人呼昙一为大一。道一为小壹。名德
相继为时论所宗。晋简文皇帝深所知重。
及帝崩汰死。壹乃还东止虎丘山。学徒苦
留不止。乃令丹阳尹移壹还都。壹答移
曰。盖闻大道之行嘉遁得肆其志。唐虞之盛
逸民不夺其性。弘方由于有外。致远待而
不践。大晋光熙德被无外。崇礼佛法弘
长弥大。是以殊域之人不远万里。被褐振
锡洋溢天邑。皆割爱弃欲。洗心清玄遐
期旷世。故道深常隐志存慈救。故游不滞
方自东徂西。唯道是务。虽万物惑其日计。
而识者悟其岁功。今若责其属籍同役编
户。恐游方之士望崖于圣世。轻举之徒长
往而不反。亏盛明之风。谬主相之旨。且荒
服之宾。无关天台。幽薮之人。不书王府。幸
以时审翔而后集也。壹于是闲居幽阜晦
影穷谷。时若耶山有帛道猷者。本姓冯。山阴
卷五 第 357b 页 T50-03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7.png)
咏有濠上之风。与道壹经有讲筵之遇。
后与壹书云。始得优游山林之下。纵心
孔释之书。触兴为诗陵峰采药服饵蠲痾
乐有馀也。但不与足下同日。以此为恨
耳。因有诗曰。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云
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
知有人。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始知
百代下。故有上皇民。壹既得书有契心
抱。乃东适耶溪。与道猷相会定于林下。于
是纵情尘外以经书自娱。顷之郡守琅琊
王荟。于邑西起嘉祥寺。以壹之风德高远。
请居僧首。壹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金牒千
像。壹既博通内外。又律行清严。故四远僧尼
咸依附咨禀。时人号曰九州都维那。后暂往
吴之虎丘山。以晋隆安中遇疾而卒。即葬
于山南。春秋七十有一矣。孙绰为之赞曰。
驰词说言。因缘不虚。惟兹壹公。绰然有
馀。譬若春圃。载芬载誉。条被猗蔚。枝𠏉森
疏。壹弟子道宝。姓张亦吴人。聪慧夙成尤
善席上。张彭祖王秀琰皆见推重。并著莫
逆之交焉。
释慧虔。姓皇甫。北地人也。少出家奉持戒行
志操确然。憩庐山中十有馀年。道俗有业
志胜途者莫不属慕风彩。罗什新出诸
经。虔志存敷显宣扬德教。以远公在山足
纽振玄风。虔乃东游吴越嘱地弘通。以晋
义熙之初。投山阴嘉祥寺剋己导物。苦身
率众。凡诸新经皆书写讲说。涉将五载。忽
卷五 第 357c 页 T50-03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57.png)
祈诚观世音。山阴比寺有净严尼。宿德
有戒行。夜梦见观世音从西郭门入。清晖
妙状光映日月。幢幡华盖皆以七宝庄严。
见便作礼。问曰。不审大士今何所之。答云。
往嘉祥寺迎虔公。因尔无常。当时疾虽绵
笃而神色平平有如恒日。侍者咸闻异香。
久之乃歇。虔既自审必终。又睹瑞相。道俗
闻见咸生叹羡焉。
高僧传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