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译经上¶ 第 322c 页
No. 2059
高僧传卷第一
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
** 译经上
* 摄摩腾一
* 竺法兰二
* 安清三
* 支楼迦谶四
* 昙柯迦罗五
* 康僧会六
* 维祇难七
* 竺昙摩罗刹八
* 帛远九
* 帛尸梨密十
* 僧伽跋澄十一
* 昙摩难提十二
* 僧伽提婆十三
* 竺佛念十四
* 昙摩耶舍十五
摄摩腾。本中天竺人。善风仪。解大小乘经。
常游化为任。昔经往天竺附庸小国讲金
光明经。会敌国侵境。腾惟曰。经云。能说此
经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今锋镝
方始。曾是为益乎。乃誓以忘身。躬往和劝。
遂二国交欢。由是显达。汉永平中。明皇帝
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
梦。通人傅毅奉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
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即遣郎
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寻访
佛法。愔等于彼遇见摩腾。乃要还汉地。腾
誓志弘通不惮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
邑。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
处之。汉地有沙门之始也。但大法初传未
有归信。故蕴其深解无所宣述。后少时
译经上¶ 第 323a 页 T50-03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3.png)
初缄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中。腾所住处。今
雒阳城西雍门外白马寺是也。相传云。外国
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
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
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故诸寺立名。多
取则焉。
竺法兰亦中天竺人。自言诵经论数万章。为
天竺学者之师。时蔡愔既至彼国。兰与摩
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会彼学徒留碍。
兰乃间行而至。既达雒阳与腾同止。少时
便善汉言。愔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十地
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
部。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
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馀言。汉地见存诸
经。唯此为始也。愔又于西域得画释迦倚
像。是优田王栴檀像师第四作也。既至雒
阳。明帝即令画工图写。置清凉台中及显节
陵上。旧像今不复存焉。又昔汉武穿昆明
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
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
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朔言有徵。
信者甚众。兰后卒于雒阳。春秋六十馀矣。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幼以
孝行见称。加又志业聪敏。剋意好学。外国
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
声。无不综达。尝行见群燕。忽谓伴曰。燕云
应有送食者。顷之果有致焉。众咸奇之。故
俊异之声。早被西域。高虽在居家。而奉戒
译经上¶ 第 323b 页 T50-03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3.png)
器。行服既毕。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博晓
经藏。尤精阿毗昙学。讽持禅经。略尽其妙。
既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以汉桓之初。始
到中夏。才悟机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即
通习华言。于是宣译众经改胡为汉。出
安般守意阴持入大小十二门及百六十品。
初外国三藏。众护撰述经要为二十七章。
高乃剖析护所集七章译为汉文。即道地
经是也。其先后所出经论。凡三十九部。义
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凡
在读者皆亹亹而不勌焉。高穷理尽性。
自识缘业。多有神迹世莫能量。初高自称。
先身已经出家。有一同学。多瞋。分卫值施
主不称。每辄怼恨。高屡加诃谏终不悛
改。如此二十馀年。乃与同学辞诀云。我
当往广州毕宿世之对。卿明经精勤不在
吾后。而性多瞋怒。命过当受恶形。我若得
道必当相度。既而遂适广州值寇贼大乱。
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刃曰。真得汝矣。高
笑曰。我宿命负卿故远来相偿。卿之忿怒故
是前世时意也。遂申颈受刃。容无惧色。贼
遂杀之。观者填陌。莫不骇其奇异。既而神
识。还为安息王太子。即今时世高身是也。
高游化中国宣经事毕。值灵帝之末关雒扰
乱。乃振锡江南。云我当过庐山度昔同学。
行达䢼亭湖庙。此庙旧有灵威。商旅祈祷
乃分风上下各无留滞。尝有乞神竹者。未
许辄取。舫即覆没。竹还本处。自是舟人敬
译经上¶ 第 323c 页 T50-03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3.png)
神乃降祝曰。船有沙门可便呼上。客咸惊
愕。请高入庙。神告高曰。吾昔外国与子俱
出家学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为䢼
亭庙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
甚丰。以瞋恚故堕此神报。今见同学悲欣
可言。寿尽旦夕。而丑形长大。若于此舍命
秽污江湖。当度山西泽中。此身灭后恐堕
地狱。吾有绢千疋并杂宝物。可为立法营
塔使生善处也。高曰。故来相度何不出形。
神曰。形甚丑异众人必惧。高曰。但出众人
不怪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
之长短。至高膝边。高向之梵语数番赞呗
数契。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高即取绢物
辞别而去。舟侣飏帆。蟒复出身登山而望。
众人举手然后乃灭。倏忽之顷便达豫章。即
以庙物造东寺。高去后神即命过。暮有一
少年。上船长跪高前受其咒愿。忽然不见。
高谓船人曰。向之少年。即䢼亭庙神。得离
恶形矣。于是庙神歇末无复灵验。后人于
山西泽中见一死蟒。头尾数里。今浔阳郡蛇
村是也。高后复到广州。寻其前世害己少
年。时少年尚在。高经至其家。说昔日偿对
之事。并叙宿缘。欢喜相向云。吾犹有馀报。
今当往会稽毕对。广州客悟高非凡。豁然
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资供。随高东游遂达
会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乱。相打者误
著高头应时陨命。广州客频验二报。遂
精勤佛法具说事缘。远近闻知莫不悲恸。
译经上¶ 第 324a 页 T50-03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4.png)
为安侯。至今犹为号焉。天竺国自称书为
天书。语为天语。音训诡蹇与汉殊异。先后
传译多致谬滥。唯高所出为群译之首。安
公以为。若及面禀不异见圣。列代明德咸
赞而思焉。余访寻众录。纪载高公互有出
没。将以权迹隐显应废多端。或由传者纰
缪致成乖角。辄备列众异。庶或可论。案释
道安经录云。安世高以汉桓帝建和二年至
灵帝建宁中二十馀年译出三十馀部经。又
别传云。晋太康末。有安侯道人。来至桑垣。
出经竟封一函于寺云后四年可开之。吴
末行至杨州。使人货一箱物以买一奴。名
福善。云是我善知识。仍将奴适豫章。度䢼
亭庙神。为立寺竟。福善以刀刺安侯胁。于
是而终。桑垣人乃发其所封函财理自成
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陈慧。传禅经者比
丘僧会。是日正四年也。又庾仲雍荆州记云。
晋初有沙门安世高度䢼亭庙神。得财物
立白马寺于荆城东南隅。宋临川康王宣验
记云。蟒死于吴末。昙宗塔寺记云。丹阳瓦官
寺。晋哀帝时沙门慧力所立。后有沙门安世
高。以䢼亭庙馀物治之。然道安法师。既校
阅群经诠录传译。必不应谬。从汉桓建和
二年。至晋太康末。凡经一百四十馀年。若
高公长寿或能如此。而事不应然。何者。案
如康僧会注安般守意经序云。此经世高所
出。久之沈翳。会有南阳韩林颖川文业会
稽陈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会共请受。乃
译经上¶ 第 324b 页 T50-03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4.png)
乃死。而已云此经出后久之沈翳。又世高封
函之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陈慧。传禅经者
比丘僧会。然安般所明盛说禅业。是知封函
之记。信非虚作。既云二人方传吾道。岂容
与共同世。且别传自云。传禅经者比丘僧
会。会已太康初死。何容太康之末方有安侯
道人。首尾之言自为矛盾。正当随有一书
谬指晋初。于是后诸作者。或道太康。或言
吴末。雷同奔竞无以校焉。既晋初之说尚已
难安。而昙宗记云。晋哀帝时。世高方复治
寺。其为谬说过乃悬矣。
支楼迦谶。亦直云支谶。本月支人。操行纯
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称。讽诵
群经志存宣法。汉灵帝时游于雒阳以光
和中平之间。传译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
首楞严等三经。又有阿阇世王宝积等十
馀部经。岁久无录。安公校定古今。精寻文
体云。似谶所出。凡此诸经皆审得本旨了
不加饰。可谓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后不
知所终。时有天竺沙门竺佛朔。亦以汉
灵之时。赍道行经。来适雒阳。即转梵为
汉。译人时滞虽有失旨。然弃文存质深得
经意。朔又以光和二年。于雒阳出般舟三
昧。谶为传言。河南雒阳孟福张莲笔受。时又
有优婆塞安玄。安息国人。性贞白。深沈有
理致。博诵群经多所通习。亦以汉灵之末。
游贾雒阳。以功号曰骑都尉。性虚靖温恭。
常以法事为己任。渐解汉言。志宣经典。
译经上¶ 第 324c 页 T50-03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4.png)
与沙门严佛调共出法镜经。玄口译梵文。
佛调笔受。理得音正尽经微旨。郢匠之美见
述后代。调本临淮人。绮年颖悟。敏而好学。
世称安侯都尉佛调三人传译。号为难继。
调又撰十慧。亦传于世。安公称佛调出经。
省而不烦。全本巧妙。又有沙门支曜。康巨。
康孟详等。并以汉灵献之间有慧学之誉。
驰于京雒。曜译成具定意小本起等。巨译
问地狱事经。并言直理旨不加润饰。孟详译
中本起及修行本起。先是沙门昙果。于迦维
罗卫国得梵本。孟详共竺大力译为汉
文。安公云。孟详所出。奕奕流便足腾玄
趣也。
昙柯迦罗此云法时。本中天竺人。家世大富。
常修梵福。迦罗幼而才悟质像过人。读书
一览皆文义通畅。善学四围陀论。风云星
宿图谶运变莫不该综。自言。天下文理毕己
心腹。至年二十五。入一僧坊。看遇见法胜
毗昙。聊取览之。茫然不解。殷勤重省更增
昏漠。乃叹曰。吾积学多年。浪志坟典。游刃
经籍。义不再思文无重览。今睹佛书顿出
情外。必当理致钩深。别有精要。于是赍卷
入房。请一比丘略为解释。遂深悟因果妙
达三世。始知佛教宏旷俗书所不能及。乃
弃舍世荣出家精苦。诵大小乘经及诸部毗
尼。常贵游化不乐专守。以魏嘉平中来至
洛阳。于时魏境虽有佛法而道风讹替。亦
有众僧未禀归戒。正以剪落殊俗耳。设
译经上¶ 第 325a 页 T50-03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5.png)
有诸僧共请迦罗译出戒律。迦罗以律部
曲制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乃译
出僧祇戒心。止备朝夕。更请梵僧立羯磨
法受戒。中夏戒律始自于此。迦罗后不
知所终。时又有外国沙门康僧铠者。亦以
嘉平之末。来至洛阳。译出郁伽长者等四
部经。又有安息国沙门昙帝。亦善律学。以
魏正元之中。来游洛阳。出昙无德羯磨。又
有沙门帛延不知何人。亦才明有深解。
以魏甘露中。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等凡
六部经。后不知所终焉。
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
贾。移于交趾。会年十馀岁。二亲并终。至
孝服毕出家。励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
笃至好学。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
多所综涉。辩于枢机颇属文翰。时孙权已
制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优婆塞支谦。字
恭明。一名越。本月支人。来游汉境。初汉桓
灵之世有支谶。译出众经。有支亮字纪明。
资学于谶。谦又受业于亮。博览经籍莫不
精究。世间伎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
国语。其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
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
囊。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孙权闻其才慧。召
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与韦曜诸
人共尽匡益。但生自外域。故吴志不载。谦
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已妙
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从吴黄武
译经上¶ 第 325b 页 T50-03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5.png)
应本起等四十九经。曲得圣义。辞旨文雅又
依无量寿中本起。制菩提连句梵呗三契。
并注了本生死经等。皆行于世。时吴地初染
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
图寺。乃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
邺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国以初见
沙门。睹形未及其道。疑为矫异。有司奏曰。
有胡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恒。事应
检察。权曰。昔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彼之
所事岂非其遗风耶。即召会诘问。有何
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
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万四千。夫塔寺
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誇诞。乃谓会曰。
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
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
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乃共洁斋静
室。以铜瓶加凡烧香礼请。七日期毕寂然
无应。求申二七亦复如之。权曰。此寔欺
诳将欲加罪。会更请三七。权又特听。会谓
法属曰。宣尼有言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
乎。法灵应降而吾等无感。何假王宪。当以
誓死为期耳。三七日暮犹无所见。莫不震
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鎗然有声。会自往
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举朝集观。五色光
炎照耀瓶上。权自手执瓶泻于铜盘。舍利
所冲盘即破碎。权大肃然惊起而曰。希有之
瑞也。会进而言曰。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
译经上¶ 第 325c 页 T50-03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5.png)
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乃置舍利于铁
砧磓上。使力者击之。于是砧磓俱陷舍利
无损。权大叹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
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
左大法遂兴。至孙皓即政。法令苛虐废弃
淫祀。乃及佛寺并欲毁坏。皓曰。此由何
而兴。若其教真正。与圣典相应者。当存
奉其道。如其无实皆悉焚之。诸臣佥曰。佛
之威力不同馀神。康会感瑞大皇创寺。今
若轻毁恐贻后悔。皓遣张昱诣寺诘会。昱
雅有才辩。难问纵横。会应机骋词。文理锋
出。自旦之夕。昱不能屈。既退会送于门。
时寺侧有淫祀者。昱曰。玄化既孚此辈何故
近而不革。会曰。雷霆破山聋者不闻。非音
之细。苟在理通。则万里悬应。如其阻塞则肝
胆楚越。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愿天鉴察
之。皓大集朝贤。以马车迎会。会既坐。皓
问曰。佛教所明。善恶报应。何者是耶。会对
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
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
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
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馀庆。诗咏
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
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会曰。周
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
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
乐。举兹以明劝沮。不亦大哉。皓当时无以
折其言皓虽闻正法。而昏暴之性不胜其
译经上¶ 第 326a 页 T50-03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6.png)
金像高数尺呈皓。皓使著不净处以秽汁
灌之。共诸群臣笑以为乐。俄尔之间。举身
大肿。阴处尤痛。叫呼彻天。太史占言。犯大
神所为。即祈祀诸庙永不差愈。婇女先
有奉法者。因问讯云。陛下就佛寺中求福
不。皓举头问曰。佛神大耶。婇女云。佛为大
神。皓心遂悟具语意故。婇女即迎像置
殿上。香汤洗数十过。烧香忏悔。皓叩头于
枕自陈罪状。有顷痛间。遣使至寺。问讯
道人。请会说法。会即随入。皓具问罪福之
由。会为敷析辞甚精要。皓先有才解欣然大
悦。因求看沙门戒。会以戒文禁秘不可轻
宣。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皆愿众生。皓见慈愿广普。益增
善意。即就会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于会所
住更加修饰。宣示宗室莫不必奉。会在
吴朝亟说正法。以皓性凶粗不及妙义。唯
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会于建初寺译出
众经。所谓阿难念弥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
等。又出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并妙得经
体。文义允正。又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
模式。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并制
经序。辞趣雅便义旨微密。并见于世。至吴
天纪四年四月。皓降晋。九月会遘疾而终。
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至晋成咸和中。苏
峻作乱。焚会所建塔。司空何充复更修造。
平西将军赵诱。世不奉法傲慢三宝。入
此寺。谓诸道人曰。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虚
译经上¶ 第 326b 页 T50-03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6.png)
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刹。诱肃然毛竖。
由此信敬。于寺东更立小塔远由大圣神
感。近亦康会之力。故图写厥像传之于今。
孙绰为之赞曰。
「 会公箫瑟
寔惟令质
心无近累
情有馀逸
属此幽夜
振彼尤黜
超然远诣
卓矣高出」
有记云。孙皓打试舍利。谓非其权时。余案
皓将坏寺。诸臣咸答。康会感瑞大皇创寺。
是知初感舍利必也权时。故数家传记。咸
言。孙权感舍利于吴宫。其后更试神验。或
将皓也。
维祇难。本天竺人。世奉异道以火祠为
正。时有天竺沙门。习学小乘多行道术。
经远行逼暮。欲寄难家宿。难家既事异
道。猜忌释子。乃处之门外露地而宿。沙门
夜密加咒术。令难家所事之火欻然变灭。
于是举家共出。稽请沙门入室供养。沙门
还以咒术变火令生。难既睹沙门神力胜
己。即于佛法大生信乐。乃舍本所事出家
为道。依此沙门以为和上。受学三藏妙
善四含。游化诸国莫不皆奉。以吴黄武三
年。与同伴竺律炎。来至武昌。赍昙钵经梵
本。昙钵者。即法句经也。时吴士共请出经。
难既未善国语。乃共其伴律炎。译为汉文。
炎亦未善汉言。颇有不尽。志存义本。辞近
朴质。至晋惠之末。有沙门法立。更译为五
卷。沙门法巨著笔。其辞小华也。立又别出
译经上¶ 第 326c 页 T50-03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6.png)
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其先月支人。本姓支
氏。世居燉煌郡。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
竺高座为师。诵经日万言。过目则能。天性
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是以
博览六经游心七籍。虽世务毁誉。未尝介
抱。是时晋武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
方等深经蕴在葱外。护乃慨然发愤。志弘
大道。遂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外国异言
三十六种。书亦如之。护皆遍学。贯综诂训。
音义字体。无不备识。遂大赍梵经。还归
中夏。自燉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写为晋文。
所获览即正法华光赞等一百六十五部。
孜孜所务。唯以弘通为业。终身写译劳不
告勌。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
护以晋武之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涧。恒取
澡漱。后有采薪者。秽其水侧俄顷而燥。护
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泉辍流。水若永竭。真无以自给。正当移去耳。言讫而
泉涌满涧。其幽诚所感如此。故支遁为
之像赞云。护公澄寂。道德渊美。微吟穷
谷。枯泉漱水。邈矣护公。天挺弘懿。濯足流
沙。领拔玄致。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
行道。于是德化遐布。声盖四远。僧徒数千
咸所宗事。及晋惠西奔关中扰乱百姓流移。
护与门徒避地。东下至渑池。遘疾而卒。春
秋七十有八。后孙绰制道贤论。以天竺七
僧。方竹林七贤。以护匹山巨源。论云。护公
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论道。二公风德高远足
译经上¶ 第 327a 页 T50-03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7.png)
士聂承远。明解有才笃志务法。护公出经
多参正文句。超日明经初译。颇多烦重。承
远删正得今行二卷。其所详定类皆如此。承远有子道真。亦善梵学。此君父子比
辞雅便。无累于古。又有竺法首陈士伦孙
伯虎虞世雅等。皆共承护旨执笔详校。安公
云。护公所出。若审得此公手目。纲领必正。
凡所译经虽不辩妙婉显。而宏达欣畅。
特善无生。依慧不文。朴则近本。其见称若
此。护世居燉煌。而化道周给。时人咸谓
燉煌菩萨也。
帛远字法祖。本姓万氏。河内人。父威达。以
儒雅知名。州府辟命皆不赴。祖少发道
心。启父出家。辞理切至。父不能夺。遂改
服从道。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诵经日八
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坟素多
所该贯。乃于长安造筑精舍。以讲习为业
白黑宗禀几且千人。晋惠之末。太宰河间王
颙镇关中。虚心敬重。待以师友之敬。每
至闲辰靖夜。辄谈讲道德于时西府初
建后又甚盛。能言之士。咸服其远达。祖见
群雄交争干戈方始。志欲潜遁陇右以保
雅操。会张辅为秦州刺史镇陇上祖与之
俱行。辅以祖名德显著众望所归。欲令反
服为己僚佐。祖固志不移。由是结憾。先
有州人管蕃与祖论议屡屈于祖。蕃深衔
耻恨每加谗构。祖行至汧县。忽语道人及
弟子云。我数日对当至。便辞别。作素书
译经上¶ 第 327b 页 T50-03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7.png)
忤辅意。辅使收之行罚。众咸怪惋。祖曰。我
来此毕对。此宿命久结非今事也。乃呼
十方佛。祖前身罪缘欢喜毕对。愿从此以
后与辅为善知识。无令受杀人之罪。遂
便鞭之五十。奄然命终。辅后具闻其事方
大惋恨。初祖道化之声被于关陇。崤函之
右奉之若神。戎晋嗟恸行路流涕。陇上羌
胡率精骑五千。将欲迎祖西归。中路闻其
遇害。悲恨不及。众咸愤激。欲复祖之雠。辅
遣军上陇。羌胡率轻骑逆战。时天水故
涨下督富整。遂因忿斩辅。群胡既雪怨耻。
称善而还。共分祖尸各起塔庙。辅字世伟。
南阳人。张衡之后。虽有才解而酷不以理。
横杀天水太守封尚。百姓疑骇因乱而斩焉。
管蕃亦卒以倾险致败。后少时有一人。姓
李名通。死而更苏云。见祖法师在阎罗王
处为王讲首楞严经云。讲竟应往忉利天。
又见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锁械。
求祖忏悔。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每争邪正。
浮屡屈既瞋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
谤佛法。殃有所归故死方思悔。孙绰道贤
论以法祖匹嵇康。论云。帛祖衅起于管蕃。
中散祸作于钟会。二贤并以俊迈之气。昧
其图身之虑。栖心事外经世招患。殆不异
也。其见称如此。祖既博涉多闲。善通梵汉
之语。尝译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经。
又注首楞严经。又有别译数部小经。值乱
零失不知其名。祖弟法祚。亦少有令誉。被
译经上¶ 第 327c 页 T50-03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7.png)
陇知名。时梁州刺史张光。以祚兄不肯反
服辅之所杀。光又逼祚令罢道。祚执志坚
贞以死为誓。遂为光所害。春秋五十有七。
注放光般若经。及著显宗论等。光字景武。
江夏人。后为武都在杨难敌所围。发愤而
死。时晋惠之世。又有优婆塞卫士度。译出
道行般若经二卷。士度本司州汲郡人。陆
沈寒门安贫乐道。常以佛法为心。当其
亡日清净澡漱。诵经千馀言。然后引衣尸
卧奄然而卒。
帛尸梨密多罗。此云吉友。西域人。时人呼
为高座。传云。国王之子当承继世。而以国
让弟。闇轨太伯。既而悟心天启。遂为沙门。
密天姿高朗风神超迈。直尔对之。便卓出
于物。晋永嘉中。始到中国。值乱仍过江止
建初寺。丞相王导一见而奇之。以为吾之
徒也。由是名显。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
常谢幼与廷尉桓茂伦。皆一代名士。见之终
日累叹。披衿致契。导尝诣密。密解带
偃伏悟言神解。时尚书令卞望之亦与密致
善。须臾望之至。密乃敛衿饰容。端坐对
之。有问其故。密曰。王公风道期人。卞令
轨度格物。故其然耳。诸公于是叹其精神
洒厉皆得其所。桓廷尉尝欲为密作目。
久之未得。有云。尸梨密可谓卓朗。于是桓
乃咨嗟绝叹。以为标题之极。太将军王处
仲在南夏。闻王周诸公皆器重密。疑以
为失。及见密乃欣振奔。至一面尽虔。周
译经上¶ 第 328a 页 T50-03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8.png)
使太平之世尽得选此贤。真令人无恨也。
俄而顗遇害。密往省其孤。对坐作胡呗三
契。梵响凌云。次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
容不变。既而挥涕收泪。神气自若。其哀乐
废兴皆此类也。王公尝谓密曰。外国有君
一人而已。密笑曰。若使我如诸君。今日
岂得在此。当时为佳言。密性高简不学
晋语。诸公与之语言。密虽因传译。而神领
意得顿尽言前。莫不叹其自然天拔悟得
非常。密善持咒术所向皆验。初江东未有
咒法。密译出孔雀王经明诸神咒。又授弟
子觅历高声梵呗传响于今。晋咸康中卒。春
秋八十馀。诸公闻之痛惜流涕。桓宣武每云
少见高座称其精神著出当年。琅琊王珉
师事于密。乃为之序曰。春秋吴楚称子。传
者以为先中国而后四夷岂不以三代之
胤行乎殊俗之礼。以戎狄贪婪无仁让之
性乎。然而卓世之秀。时生于彼。逸群之才。
或侔乎兹。故知天授英伟。岂俟于华戒。
自此以来唯汉世有金日磾。然日磾之贤
尽于仁孝忠诚德信纯至。非为明达足论。
高座心造峰极。交俊以神。风领朗越过之
远矣。密常在石子冈东行头陀。既卒因
葬于此。成帝怀其风为树刹冢所。后有关
右沙门来游京师。乃于冢处起寺。陈郡谢
琨赞成其业。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也。
僧伽跋澄。此云众现。罽宾人。毅然有渊懿
之量。历寻名师备习三藏。博览众典特善
译经上¶ 第 328b 页 T50-03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8.png)
志游方观风弘化。符坚建元十七年。来入关
中。先是大乘之典未广。禅数之学甚盛。既
至长安咸称法匠焉。符坚秘书郎赵正崇
仰大法。尝闻外国宗习阿毗昙毗婆沙而跋
澄讽诵。乃四事礼供。请译梵文。遂共名德
法师释道安等集僧宣译。跋證口诵经本。
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受为梵文。佛图罗刹
宣译。秦沙门敏智笔受为晋本。以伪秦建元
十九年译出。自孟夏至仲秋方讫。初跋澄
又赍婆须蜜梵本自随。明年赵正复请出
之。跋澄乃与昙摩难提及僧伽提婆三人共
执梵本。秦沙门佛念宣译。慧嵩笔受。安公
法和对共校定。故二经流布传学迄今。跋澄
戒德整峻虚靖离俗。关中僧众则而象之。
后不知所终。佛图罗刹。不知何国人。德业
纯粹该览经典。久游中土善闲汉言。其宣
译梵文见重符世。
昙摩难提。此云法喜。兜祛勒人。龆年离俗
聪慧夙成。研讽经典以专精致业。遍观三
藏闇诵增一阿含经。博识洽闻靡所不综。
是以国内远近咸共推服。少而观方遍历诸
国。常谓弘法之体。宜宣布未闻。故远冒流
沙怀宝东入。以符氏建元中至于长安。难
提学业既优道声甚盛。符坚深见礼接。先是
中土群经未有四含。坚臣武威太守赵正欲
请出经。时慕容冲已叛起兵击坚。关中扰
动。正慕法情深忘身为道。乃请安公等
于长安城中。集义学僧请难提译出中增
译经上¶ 第 328c 页 T50-03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8.png)
一百六卷。佛念传译。慧嵩笔受。自夏迄春。
绵涉两载文字方具。及姚苌寇逼关内人
情危阻。难提乃辞还西域不知所终。其时
也。符坚初败群锋互起。戎妖纵暴民流四出。
而犹得传译大部。盖由赵正之力。正字文
业。洛阳清水人。或曰济阴人。年十八为伪
秦著作郎。后迁至黄门郎武威太守。为人
无须而瘦。有妻妾而无儿。时人谓阉。然而
情度敏达学兼内外。性好讥谏无所回避。
符坚末年宠惑鲜卑隳于治政。正因歌
谏曰。昔闻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
是谁搅令浊。坚动容曰。是朕也。又歌曰。北
园有一枣。布叶垂重阴。外虽饶棘刺。内实
有赤心。坚笑曰。将非赵文业耶。其调戏机
捷皆此类也。后因关中佛法之盛。乃愿欲出
家。坚惜而未许。及坚死后方遂其志。更名
道整。因作颂曰。佛生何以晚。泥洹一何早。
归命释迦文。今来投大道。后遁迹商洛山。
专精经律。晋雍州刺史郤恢。钦其风尚逼
共同游终于襄阳。春秋六十馀矣。
僧伽提婆此言众天。或云提和。音讹故也。
本姓瞿昙氏。罽宾人。入道修学远求明师。学
通三藏尤善阿毗昙心。洞其纤旨。常诵三
法度论昼夜嗟味。以为入道之府也。为人
俊朗有深鉴。而仪止温恭。务在诲人。恂恂
不怠。符氏建元中来入长安。宣流法化。初
僧伽跋澄出婆须蜜及昙摩难提所出二阿
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凡百馀万言。属慕容
译经上¶ 第 329a 页 T50-03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9.png)
旨句味往往不尽。俄而安公弃世未及改
正。后山东清平。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
俱适洛阳。四五年间研讲前经。居华稍积
博明汉语。方知先所出经多有乖失。法和
慨叹未定。乃更令提婆出阿毗昙及广说
众经。顷之姚兴王秦。法事甚盛。于是法和
入关。而提婆渡江。先是庐山慧远法师。
翘勤妙典广集经藏。虚心侧席延望远宾。
闻其至止即请入庐岳。以晋太元中请
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提婆乃于般若台。
手执梵文口宣晋语。去华存实务尽义
本。今之所传盖其文也。至隆安元年来游
京师。晋朝王公及风流名士莫不造席致敬。
时卫军东亭侯琅琊王珣渊懿有深信。荷
持正法建立精舍。广招学众。提婆既至。珣
即延请。仍于其舍讲阿毗昙。名僧毕集。提
婆宗致既精词旨明析。振发义理。众咸悦
悟。时王弥亦在座听。后于别屋自讲。珣
问法纲道人阿弥所得云何。答曰。大略全
是小未精覈耳。其敷析之明易启人心如
此。其冬珣集京都义学沙门释慧持等四
十馀人。更请提婆重译中阿含等。罽宾沙
门僧伽罗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言。至来
夏方讫。其在江洛左右所出众经百馀万
言。历游华戎备悉风俗。从容机警善于谈
笑。其道化声誉莫不闻焉。后不知所终。
竺佛念。凉州人。弱年出家志业清坚。外和内
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粗涉外典。其苍
译经上¶ 第 329b 页 T50-03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9.png)
世西河洞晓方语。华戎音义莫不兼解。故
义学之誉虽阙。洽闻之声甚著。符氏建元中
有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入长安。赵正请
出诸经。当时名德莫能传译。众咸推念。于
是澄执梵文。念译为晋。质断疑义音字
方明。至建元二十年正月。复请昙摩难提
出增一阿含及中阿含。于长安城内集义
学沙门。请念为译。敷析研覈二载乃竟。二
含之显。念宣译之功也。自世高支谦以后
莫踰于念。在符姚二代为译人之宗。故关
中僧众咸共嘉焉。后续出菩萨璎珞十住
断结及出曜胎经中阴经等。始就治定。意多
未尽。遂尔遘疾卒于长安。达近白黑莫不
叹惜。
昙摩耶舍。此云法明。罽宾人。少而好学。年
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长而气干高爽雅
有神慧。该览经律明悟出群。陶思八禅
游心七觉。时人方之浮头婆驮。孤行山泽
不避豺虎。独处思念动移宵日。尝于树
下每自剋责。年将三十尚未得果。何其懈
哉。于是累日不寝不食。专精苦到以悔先
罪。乃梦见博叉天王。语之曰。沙门当观方
弘化旷济为怀。何守小节独善而已。道假
众缘复须时熟。非分强求死而无證。觉自
思惟欲游方授道。既而踰历名邦履践郡
国。以晋隆安中初达广州住白沙寺。耶舍
善诵毗婆沙律。人咸号为大毗婆沙。时年已
八十五。徒众八十五人。时有清信女张普明
译经上¶ 第 329c 页 T50-03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29.png)
差摩经一卷。至义熙中来入长安。时姚兴
僣号甚崇佛法。耶舍既至深加礼异。会有
天竺沙门昙摩掘多来入关中。同气相求
宛然若旧。因共耶舍译舍利弗阿毗昙。
以伪秦弘始九年初书梵书文。至十六年
翻译方竟。凡二十二卷。伪太子姚泓亲管理
味。沙门道标为之作序。耶舍后南游江陵。
止于辛寺大弘禅法。其有味靖之宾披榛
而至者三百馀人。凡士庶造者。虽先无信
心见皆敬悦。自说有一师一弟子。修业并得
罗汉。传者失其名。又尝于外门闭户坐禅。
忽有五六沙门来入其室。又时见沙门飞
来树端者。往往非一。常交接神明而俯同
矇俗。虽道迹未彰。时人咸谓已阶圣果。至
宋元嘉中辞还西域。不知所终。耶舍有弟
子法度。善梵汉之言常为译语。度本竺婆
勒子。勒久停广州往来求利。中途于南康
生男。仍名南康。长名金迦。入道名法度。
度初为耶舍弟子承受经法。耶舍既还外
国。度便独执矫异规以摄物。乃言。专学小
乘禁读方等。唯礼释迦。无十方佛。食用
铜钵无别应器。又令诸尼相捉而行悔罪
之日但伏地相向。唯宋故丹阳尹颜瑗女法
弘尼。交州刺史张牧女普明尼。初受其法。今
都下宣业弘光诸尼习其遗风。东土尼众亦
时传其法。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第 330a 页 T50-03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2/buddhist/T50-033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