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68a 页


*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 卷上

*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 (唐)冥详撰
*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 (唐)刘轲撰
*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表启(一卷不完)
* 卷下

* 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并序) (唐)李宏庆撰
* 大唐大慈恩寺法师基公碑 (唐)李又撰
* 唐太宗皇帝御制基公赞记 (日本)清算记
* 大唐大慈恩寺大师画赞 (唐)江满昌文撰
* 心经幽赞序 (唐)苗神容制
* 唐故白马寺主翻译慧沼神塔碑(并序) (唐)李邕撰
* 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法师佛舍利塔铭(并序) (唐)宋复撰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终)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68b 页 X88-0368.png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卷上
日本 (佐伯定胤 中野达慧) 共编
* No. 1651-1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
冥详 撰

法师讳袆。字玄奘。俗姓陈。汉大丘长仲弓之后。本居
颖川。后徙河南。子孙因之为缑氏人焉。高祖湛魏清
河太守曾山魏征东将军南阳郡开国公祖□□国
子博士转司业。又转礼部侍郎。文惠英洁有雅操。早
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
时人方之郭有道。郡举孝廉。拜陈留令。又迁江陵。后
随运将衰。遂息缨冤之心。结薜萝之志。识者高之。亲
广平宋氏随洛州长史□□□法师即第四子也。法
师粤自褓辰。夙标温嶷。迨于二十日。更表贞淳。机智
有殊。聪敏绝异。爰以宿植。早厌樊笼。驿思玄门。翅神
觉道。大业之际。诏度僧尼。时使人大理卿酂善果有
许郭之鉴。一见法师。而谓人此子年齿虽幼。风骨甚
奇。若住释门。必为梁栋。因听落饰。止于东都净土道
场。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68c 页 X88-0368.png
学严法师摄论。受好逾剧。并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
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割畅备尽。师
宗美问。芳声从发。□□□□□□□其后随氏失驭。
天下沸腾。启兄□□□□□□□□□乱若兹。岂可
守而死。今□□□□□□□□□有长安。天下依归。
如适□□□□□□□□之。即与俱来。时武德元年
矣。是时□□□□创京城亦未有讲序。初炀帝于东
都建四道场。召天下名僧尼焉。景脱基暹。为其称首。
末年国乱。供料停绝。多游绵蜀。知法之众。又盛于彼。
法师启兄无法事。愿游蜀受业。兄从之。经子午谷入
汉川。逢空景二法师。皆道场之大德。从之受学。仍相
逐进向城都。虽在行旅。恒执经随问。比至益州。摄论
毗昙。各得一遍。诸德既萃。大建法筵。更听宝暹摄论
道基毗昙。志振迦筵。敬惜寸阴。四五年间。究诵诸部。
讲座之下。常数百人。领悟之才。众人咸伏。法师兄因
住城都空慧寺。即长捷法师焉。其亦风神朗俊。体状
魁杰。加之秀美。每出外衢。路观者。莫不驻车停盖。讲
涅槃经。摄大乘论。阿毗昙。兼通史传。及善老庄。为蜀
人所慕。总管酂公行台尚书韦云起等。特所钦重。至
于属词谈吐。蕴藉风流。接物诱凡。篇章书疏。和光嗢
噱。狎道俗之情。有出于弟。若其亭亭独秀。不杂埃尘。
游八宏。穷玄理。廓魔气以为志。继圣达而为心。匡振
颓纲。苞挫殊俗。涉风波而意靡倦。临大难而节逾高。
通曩哲之深疑。开后贤之未悟。垂义功于来裔。标准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69a 页 X88-0369.png
的于当今。乃率生而寡俦。非唯兄之弗建也。然昆季
二人。懿德清规。芳声雅质。虽卢山将远。无得同焉。法
师年二十有一。以武德五年。于城都受具。坐夏学律。
五篇七聚之宗。亦一遍斯得。益部经论。研综既穷。更
思入京。询问殊旨。条式有碍。为兄所留。不能遂意。乃
私与人结商侣。汎舟三峡。沿江而遁。到荆州。止天皇
寺。彼之道浴。承风斯文。既属来仪。咸请敷说。法师为
论摄论毗昙。各得三遍罢。后复北游。询求先德。至相
州造休法师。质问疑碍。又到赵州。谒淡法师。学成实
论。又入长安。就岳法师。学俱舍论。皆一遍而究其旨。
经目而记于心。又于京城诸德。寻访异同。仆射宗公
箫兄弟。又深珍敬。奏住大庄严寺。法师既遍谒贤。备
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涂。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
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弁取十七地论等。
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又言昔法显智严。
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吾当继之。乃结侣
陈表。有敕不许。诸人咸退。唯法师不屈。既方事孤游。
又承西路艰崄。乃自试其心。以俗问众善苦。种种调
伏。堪任不退。然始入塔。启请申其意。愿乞众圣冥加。
往还无难。初法师生也。母梦法师衣白衣西去。母曰。
汝是我子。今欲何去。报曰。为求法故去。此则造迦维
之先兆。

贞观三年。将欲首涂。又求祥应。乃夜梦见大海中。有
苏迷卢山。极为丽严。意欲登山。而洪涛□涌。不以为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69b 页 X88-0369.png
惧。乃决意而入。忽见莲花。踊乎波外。应足而生。须臾
至山。又峻峭不可上。踊身自腾。有搏飙。扶而上升。至
顶。四望廓然。无复拥碍。喜而寤焉。遂即行矣。时年二
十九也。时有秦川僧孝达。在京学毕还乡。法师与同
去。展转遂达爪州。访西路好恶。皆云流沙无路。行人
多结伴侣。看牛马粪及遗骸为标炽。风惊沙起。骸骨
亦平。唯多起风魑魅之类。东西八百馀里。欲孤行者。
终不可达。闻巳愁愤。不知其计。乃礼佛求愿。愿得一
人。相引过关。即玉门关也。关抌胡卢河。关西百里。有
一烽。烽下有水。凡有五烽。五烽之外。无复戍逻。皆长
碛耳。又乃访得一胡。许送过关。临时复退。强𠗦之乃
行。夜至河。离关十馀里。上源有胡桐树。胡乃斩木为
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即渡河。心极欢喜。各下褥而
眠。夜半。胡乃起。抽刀行而法师欲为屠害。法师催起
念佛诵经。胡人还坐。少时复起。谓法师曰。国家法私
向外国。罪名极重。前五烽路。游其下必被他投。终无
得免。但一处被擒即死人。弟子亦有家累。何能当之。
王法不可干。共师还去。法师报曰。奘只可向西而死。
誓不东归而生。檀越不能者任还。奘独自去。胡曰。师
被他投还相牵引。终不免罪。法师为设重誓。纵令身
碎为尘。终不相引。为指天地星月重言。胡乃辞别。法
师与马一匹而去。于是夜发。至第一烽。水边饮马。少
时飞箭频来。几著于膝。既知他觉。急即向之。烽上人
将火问是何人欲何所去。乃去帽现其法服。报云。从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69c 页 X88-0369.png
京师来。欲求法于婆罗门国。人将上烽见挍尉。挍尉
深相责问。法师具陈行意。声泪俱下。彼亦慜然垂泣
云。师能如是伍师去。傥如所愿。亦国家之益。师且卧。
于是安置。天晓为设食。更施[麨]粮。自送十馀里云。师
勿过馀烽。第五烽外。有野马泉。可更取水去。法师过
第五烽。遇风沙大起。不知泉处。日暗傍一沙沟住。下
水欲饮。马袋重失。手覆之。才得一饮之直。馀并倾失。
千里之资。此时顿尽。烦恼亦何可言。三更后复行。不
知道路。唯西北望星月而进。至明午后。巳大渴之。虽
有[麨]饼。乾不能食。如是四夜五日。无一渧沾喉。人马
俱困。不能复行。遂卧沙中。默念观音。不能发语。气殆
将绝。至第五夜。忽有凉风。非常冷快。体得醒悟。马亦
能起。复强行二十馀里。还卧不能去。梦一大神。告之
强行。何为复卧。于是复起。马忽异路而去。回之不得。
行可十许里。遂遇一池。清冷澄澈。非常欢喜。便饮马。
自复澡嗽。又取[麨]剉饲马。池侧亦有青草。比明马健
人复解齐。更一日一夜。就水将息。后日盛水渐进。更
经三日。方达伊吾。于流沙北维之外。复逢鬼魅。日有
数般。困弊难艰。免难为记述。既至伊吾。逢高昌使人。
还向其王说法师来意。王大喜欢。遣人将驼马来迎。
复到高昌。相见悲喜。王欲留法师。不听西去。法师乃
不食四日。以盛动之。王意亦回。王母妃愿结母子。王
愿为兄弟。许者任师去。法师相许。王欢喜请讲仁王
经。并为度沙弥四人。造法服数十具。差达官。将安革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0a 页 X88-0370.png
马。手力倍送。又脩二十四封书。与突厥叶护可汗等
诸国。并附绞练五百馀匹。令递送云。法师者。是奴弟。
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使得达婆罗门也。于是辞去。既
到叶护衙所。可汗甚欢喜。差人递送。终达迦湿弥罗。
旧云罽宾国也。皆可汗之威。高昌王之力耳。中间所
经葱山雪岭。热海铁门。危难之事。及诸王礼接逢迎
之仪。不能备叙。迦湿弥罗国。有大德。号僧胜。善于经
论。法师就学俱舍顺正理因明声明等。及大毗婆沙。
国王慜其尽学达无有经本。乃给手书十人。令为抄
写。并馀所须。并□□敕供给。学巳方出东南。入磔迦
国。徒伴二十馀人。相将渡栴陀罗婆伽河。东至波罗
奢大林中。逢贼。所将衣资。劫掠都尽。身命才令到村。
与诸人告乞。各得衣服。次到磔迦东境。有大庵罗林。
林中有一七百岁婆罗门。观其面貌。可称三十许。明
中百论及吠陀书。云是龙猛弟子。法师就停一月。学
经百论。又东到那仆底国。就调伏法师。学对法显宗
理门等论。又东谅那伽罗寺。就月曹法师。学众事分
毗婆娑。又东到禄勒那国。就阇邦鞠多大德。学经部
毗婆沙。又就蜜多犀那论师。学萨婆多辨真论。展转
到劫毗陀国。礼拜圣迹。佛昔在忉利天。为报母恩。一
夏说法讫。乘三道宝阶。下人中处。又西北至羯若鞠
阇国。(此云曲女城)就毗邪犀那三藏。学使佛毗婆沙日胄
毗婆沙。自此东南。至阿踰陀国。礼圣迹巳。顺殑伽河
东下。八十馀人同船。欲向阿阿邦。穆祛国。河之两岸。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0b 页 X88-0370.png
皆是阿踰迦林。蓊蔼深茂。于林中。忽有十馀船贼。鼓
棹迎流。一时而出。船中惊扰。投河者数人。贼拥船向
岸。令诸人解衣。搜求珍宝。其贼先事突加天神。每于
秋中。觅一人质状端美。煞取肉血。用以祠之求喜福。
见法师仪容美丽。相顾而喜。于是则贼遣人取水。于
花林中。和泥涂地作坛。牵法师上坛坐。令数人拔刀
侍立。即欲挥刃。法师报云。远来求法。传于未闻。此心
未遂。檀越煞之。恐无福也。贼不纳。法师知不免。谓贼
曰。愿赐少时。莫相逼恼。使我正念。亦是檀越恩泽。于
是专心睹史多天慈氏菩萨所。于心想中。若登苏迷
卢山。越一二三天。见睹史多宫。慈氏菩萨妙宝台。菩
萨国绕。此时身心欢喜。不知在坛。不忆有贼。同伴诸
人。发声号哭。须臾之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
浪。船舫漂覆。贼徒大骤。问同伴曰。此沙门从何处来。
名字何等。报曰。从支那国来。求法者此也。诸君若煞。
得无量罪。且视风波之状。天神巳嗔。宜忽忏悔。贼惧
相率忏谢。稽首归依。时亦不觉。贼以手触。尔乃开眼。
谓贼曰。时至邦。贼曰。不敢害师。愿受忏悔。法师受其
礼谢。广为说法。令其发心。诸贼递相劝告。收诸贼具。
总投河流。所脱衣资。各还本主。并受五戒。风波还静。
贼徒欢喜。顶礼辞别。同伴敬叹。转异于常。远近闻者。
莫不嗟怪。从历数国。又东北至室罗伐悉底国。旧曰
舍卫讹也。圣迹甚多。皆得礼敬。又到吠舍离城。观维
摩诘宅。并佛许魔王涅槃处。皆往礼敬。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0c 页 X88-0370.png

从此又至摩揭陀国。其处圣迹极多。法师停七日。礼
拜方遍。从此东南行。四百馀里。到菩提树。其处周圆
三十里内。圣迹尤遍。法师停八九日。礼拜乃遍。至第
十日。那烂陀寺众。差四十德来。迎至寺庄。宿大目揵
连本村。明日食后。更有二百馀僧及千馀檀越。擎举
幢盖花香来迎。引入那烂陀寺。既至。合众都集。法师
与相见众坐。令维那唱法师住寺。寺内所有一切共
同。众相见讫。差二十人有德行者。将法师参正法藏。
即戒贤法师也。其人博闻强识。佛法及外道经书。一
切通达。又最耆宿。时年一百六十岁。众所共尊。不敢
片其名。故号为正法藏。法师随入谒。方牵师资。务尽
其敬。顶礼赞叹讫。正法藏命法师及诸僧坐。问从何
处来。报从支那国来。欲于师处。学瑜伽等经论。闻巳
啼泣。唤弟子觉贤。令说三年巳前病恼因缘。觉贤曰。
和上去今三年巳前。有患。四支拘急。如火烧刀判之
病。意厌此身。欲不食取尽。于夜中。梦天人黄金色。谓
和上曰。汝勿厌此身。身是法器。脩习难得。汝过去曾
作国王。多恼众生。故招此苦。当自悔责。礼诵行道。广
通正法。业累可除。直欲不食舍之。终不得了。死巳受
身。还得受苦。犹如井轮。回转无息。复三年馀。有支那
国僧。欲来于此。学诸经论。巳发在路。汝可待之。为演
说付授。彼人得巳。当转流通。以功德汝罪自灭。我是
曼殊室利。怜悯汝故。来相告。当依我语。今日巳后。所
患亦当渐除。语巳而灭。从尔来。和上渐则安隐。正法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1a 页 X88-0371.png
藏又问。汝在路经今几时。报曰。过三年向欲四年。既
与昔梦状同。深相慰喻。法师亲承斯记。悲喜不能自
胜。更起礼谢。言意讫。辞出。安置幼日王院。七日供养
巳。更与上房第四重阁。加诸供给。日得担步罗一百
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谷子二十颗。龙香一两。供
大人朱一升。苏油乳酪石蜜等。皆日足有馀一期之
料。数人食不尽。给净人婆罗门一人。出行乘象。与二
十人陪从。免一切僧事。寺内主客万人。预此供给者。
渗法师有十人。言供大人米者。此即粳米。大如乌马
豆。成饭巳后。香闻百馀步。摩揭陀国。独有此米。馀国
更无。收植又少。唯国王及广知法大德得食。馀人不
得。故云供大人米。其游履外国见重。所至皆此类也。
法师安置巳。向王舍城。观礼圣迹。数日方周讫。巳还
那烂陀。请戒贤法师讲瑜伽论。同听者数千人。如是
听瑜伽三遍。顺正理一遍。显扬对法因明声明集量
论等各一遍。中百二论各三遍。其俱舍婆沙六足阿
毗昙等。巳于迦湿弥罗等诸国听讫。于此寻读决疑
而巳。如是五年。不舍昼夜。听讫。复往伴烂拿钵伐多
国。寻礼圣迹。有孤山。极为秀丽。山中有精舍。中有尅
檀观自在菩萨像。特多灵验。有所愿求。至心皆得。其
守护人。恐尘河。于外面各十步。作勾栏。人有散花请
愿。皆于栏外。不许入内。法师敬欲往祈请。买种种花。
穿之为缦。将到像所。至诚礼讫。向菩萨跪。发三愿。一
者。于此学巳。得平安还归本国者。愿花住尊手。二者。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1b 页 X88-0371.png
所脩福慧。愿生睹史多天宫。事慈氏菩萨。若如意者。
愿花挂尊两臂。三者。圣教称众生界中。有一分无佛
性者。某今自疑。不知有无。若有佛性。脩行可成者。愿
花贯尊顶。请讫以花缦遥散。咸得如言。既满所求。欢
喜无量。于傍见者。莫不礼敬。而结因缘。从此更巡诸
国。穷南海之滨。观寻圣迹。问访师友。复至钵伐多国。
有数大德。学业可遵。因停二年。就学正量部根本阿
毗达摩及摄正什论教实论等。复还那烂陀寺。参礼
正法藏巳。复往杖林山居士胜军论师所。论师刹帝
利种。幼而好内外经书。五明数术。无不穷览。每依杖
山。养徒教授。恒讲佛经。道俗宗归者。日数百人。诸国
王等。数来视礼。洗足供养。封赏城邑。时人号为步异。
此云食邑者。法师就学唯识决择论意义理成无畏
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及闻瑜伽因
明等讫。巳于夜中。忽梦见那烂陀寺。房院荒秽。并系
水牛。无复僧侣。法师从幼日王院西门入。见第四重
阁上。有一令人。色貌端严。光明满空。遥指寺外。谓法
师曰。汝随我看。即寻指外望。见村邑林池。为火焚烧。
并成灰烬。金人曰。汝可早归。此处却复十馀年。戒日
王崩。印度荒乱。恶人相害。当如此地。汝宜知之。言讫
不见。法师觉巳怪叹。向胜军说之。答曰。三界无安。能
知不尔。此圣人之垂诫。不可不依。是法师所行。皆为
菩萨护念。将往印度。告尸罗而驻待。淹留未返。示无
常以劝归。若所为。不契圣心。谁能此祚。永微之末。戒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1c 页 X88-0371.png
日王果崩。印度饥荒。并如所告。国家使人王策玄见
其事。法师在彼之日。睹那烂陀寺大德师子等光。立
中百论宗。破瑜伽等义。法语之。圣人作论。终不相违。
但学者之不通耳。因造会宗论三千颂。戒贤师巳下。
见咸称善。彼具流行。先有南印度王灌顶师。名般若
鞠多。明正量部义。造破大乘论七百颂。时戒日王。因
讨贼行次。乌荼国小乘师等。保重此论。取以示生。并
请与大乘击论。王许。遂作书与那烂陀寺。差四大德。
善大小宗及外道经者。可诣行所拟共小乘外道论
我。正法藏乃差海惠智觉师子光及法师。为四人应
王之命。未发问。复有顺世外道。来求论难。书四十条
义。悬于寺门。法师遣取立论。唤外道共论。往复三四
番。婆罗门点无所说。先有契。屈者斩首相谢。外道请
依先约。法师曰。我沙门释子。当不害昆虫。况煞人乎。
外道欢喜。请终身给侍。闻者无不称庆。时欲往乌荼。
乃访得彼论披寻。数处有疑。谓所伏婆罗门曰。汝曾
听此义不。答曰曾听。我于时善。法师遣说一遍。备得
其旨。遂寻其谬。即申大乘义破之。为一千六百颂。名
制恶见论。将呈戒贤及德众。咸悉称善曰。以此穷窍。
何歒不巳。法师善得彼宗。乃放所伏婆罗门。随意所
之。外道欢喜辞去。往东印度。向拘摩罗王。谈法师之
德。王闻甚悦。发使来请。王使再三乃去。是时正欲归
还。巳并装束。那烂陀大德及徒众。咸皆劝住。法师念
此经论少阙。本意取以流通。不能建某宿心。确然不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2a 页 X88-0372.png
许。于是辞别。将经像。赴拘摩罗王所。其国先来。未行
佛法。多信外道婆罗门教。法师至止。异党云屯。请王
击论。验其胜负。法师妙辨既开。邪徒草靡。王加崇重。
卑词请问。诸佛功德。愿示所由。法师为王。述赞如来
三身利物。因即为造三身论三百偈。王乃欢未曾有。
顶戴受持时戒日王。闻法师在拘摩罗王处。惊曰。我
频请不至。何因在此。发使语拘摩罗王。送支那法师
来。王知戒日钦恋。令严象车二万乘船三万艘。法师
溯殑伽河。以赴王所。至羯未唱祇罗国。王见法师。顶
礼双足。散无量花。赞颂讫言曰。弟子先遣请法师。何
为不来。法师答。当奉命时。听受未了。不获参王。王曰。
师从支那国来。彼有秦王破陈乐歌舞之曲。秦王者
何人。有何功德。致此咏歌。法师报。秦王者。即支那国
今之天子也。本国见国王有圣德。能除凶禁暴。覆润
群生者。则歌而咏之。秦王是大圣之人。为苍生拨乱
反正。重安宇宙。再曜三光。六合怀恩。故有斯咏。王曰。
如此圣人。故天遗为物主也。于是延入行宫。陈诸供
养。王曰。闻造制恶见论何处在。法师报。在此。遂遣取
观甚悦。谓其门师等弟子闻曰。光既出。萤烛夺明。师
等所宝之宗。他皆破讫。试救看。小乘诸僧无敢言者。
王曰。师论太好。在此诸师。并皆信伏。恐馀国小乘外
道。尚守愚迷。望于中印度曲女城。为师作一会。命五
印度沙门婆罗门外道等。发显大乘。使其改耶从正。
不亦大哉。是日发  敕。普告集曲女城。观支那法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2b 页 X88-0372.png
师论。自冬初而进至臈月。方到会场。四方沙门婆罗
门外道等。蕴义洽闻之辈。到者数千人。王先令造殿。
容千馀人。于中安尊像陈香花音乐。设食行施讫。请
法师升座。标举论宗。命诸众徵击。竟十八日。无一人
敢问。王赞叹。施法师银钱三万金钱一万上氎衣一
百具。又令大臣将法师袈裟。巡众告唱云。支那法师
论胜。十八日来。无敢问。并宜知之。诸众欢喜。为法师
各立美号。大乘众号为摩诃那那提婆。此云大乘天。
小乘者号为木叉提婆。此此解脱天。烧香散花。礼敬
而去。自是德音遐振。会讫欲还。王留。更观七十五日
大施。观讫辞还。王施大象一头金银钱数万。法师受
象。不受钱等。戒日王拘摩罗王等。十八大国王。流泪
辞别。北道而归。备经艰险。度雪山葱岭等。历三十馀
国。到于阗。附表陈请 敕遣于阗王。多给驼马。至燉煌
以贞观十九年春正月。到长安。于西域请转法轮像
等七躯。经论六百五十七部。佛肉舍利一百五十粒。
二十五日送经像于弘福巳。谒帝于洛阳。三月一日。
奉敕还京师。即于弘福翻译。及脩西域记。至二十年
秋七月十三日。进新翻经。并请仰制经序。及进西域
记。蒙神笔报书。极裒扬之美 敕书云。法师夙标高
行。早出尘表。泛宝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辟法门。弘
阐大猷。荡涤众罪。是故慈云欲卷。舒之荫四空。惠日
将昏。朗之照八极。舒朗之者。其唯法师乎。朕学浅心
拙。在物犹迷。况教幽微。丰能抑测。请为经题。非巳所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2c 页 X88-0372.png
闻。又云。新撰西域记者。当自披览。敕奘尚法师。又表
谢。兼重请序。至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六月敕追法
师。既至。接以殊礼 敕问师比更翻何经论。答近翻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上曰。此论甚大。何圣所作。复明
何义。答论是弥勒菩萨造。明十七地义。何名十七地。
法师答名及标大旨。上甚悦。于是敕遣使。向京取论。
论至。自披更欢喜。因敕所司。写新翻经论。为九本。颁
与雍洛相兖荆扬等九州。遣递流布。法师更请经题
 恩敕方许。至其年八月四日。制序讫。凡七百八十
言。题云大唐三藏圣教序。通冠新经之首。于明月殿。
命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所制序。对群僚宣读。霞烂
锦舒。光赞兼极。凡厥百僚。喜跃庆贺 今上在春宫。
又制述三藏圣教序讫。凡五百七十言。二圣序文出。
后法师又陈表谢蒙敕。报云。朕才谢圭璋言惭博达。
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
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裒赞。明躬
省处。弥益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法师又陈表重
谢 敕。报书云。朕性不读经。兼无才智。忽制
论序。翻污经文。具览来言。枉见裒饰。愧逢虚美。唯益
真惭。自此之后。四方道俗。手舞足蹈。歌咏连音。内外
揄扬。曾未浃晨而周六合。慈云再荫。惠日重明。归依
之徒。波回雾委。所诸上之化下。犹风靡草。因赐摩云
纳袈裟一领。妙绝今古。价直万金。又令天下寺观。各
度五人。冬十月随 驾还京。于北阙别弘法院安置。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3a 页 X88-0373.png
有令造慈恩寺。于寺西北角。造翻经院 敕法师移
就翻译。给弟子五十人。弘福旧处。仍给弟子十人看
守。至永微二年。请造梵本经台。蒙敕施物。遂得成就。
至五年六月。迎法师入内。法师于临文等殿。翻发智
等论。经数日。降手诏飞白书云。师年尊。此间小窄。体
中如何。又显庆年中恩敕云。大慈恩寺僧玄奘。所翻
经论既新。翻译文义须精。宜令太子太傅尚书左仆
射燕国公干志宁。中书令兼捡挍吏部尚书南阳县
开国男来济。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黄门
侍郎兼捡挍太子左庶子𨸣阴县开国男萨元超。守
中书侍郎兼捡挍太子右庶子广平县开国男李义
府。时为看阅。有不隐便处。即随事润色。若须学士。任
量追三两人。又法师请仰制大慈恩寺碑文。蒙恩敕
许。造词及法师。多所裒赞。碑文成后。又陈表请神翰
自书。又蒙恩许书讫。法师符佛之再荣。遂共京城僧。
造幢盖等迎。敕又遣见在王公太常九部乐及二县
音声。千馀车助送 上居安福门观之。光杨之美。难
为具述。又施摩云纳一领。妙类前恩。并馀时服百有
馀事。二年驾幸洛阳宫。法师预往。安置在称翠宫。于
大内丽日殿。翻观所缘缘论等。又翻大毗婆沙等论。
在所无辍。其少室山西北缑氏故县。南游仙乡控鹤
里凤凰谷。是法师之生地。某少室山北少林寺。是巍
孝父所立。极山泉之美。是并流支译经之处。法师意
愿迁托。至九月。陈表请住少林。为国翻译。蒙神笔报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3b 页 X88-0373.png
书云。省表。知欲晦迹岩泉。追林远而架往。托虑禅寂
轨證什。以标今。仰挹风微。寔所钦尚。朕业空学寡。靡
究高深。然以浅识薄闻。未见其可。法师津梁三界。汲
引四生。智皎心灯。定凝意水。非情尘之所曀。岂识浪
之能惊。然以道德可居。何必太华叠岭。空寂可舍。岂
独少室重峦。幸戢来言。勿复陈请。即市朝大隐。不独
贵于昔贤。见闻弘益。更可珍于即代。既戢遗言。不敢
重请。又显庆三年中 敕为皇太子。于汉王故宅。造
西明寺。令给法师上房一口。新度僧十人。以为弟
子。此地贵于般若。所代虽翻。未及周备。诸德咸请。依
大本更翻。然般若总二十万偈。可成六百卷。法师以
为在京多务。恐难卒了。于是屡请居山。方蒙恩许。往
玉花宫寺翻译。仍敕供给。一准在京。至彼。以显庆五
年正月一日。翻大般若。至龙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终讫。凡四处十六会。说总六百卷。中间又翻成唯识
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品类足论等。至十一月二
十三日。命窥基赍表。请圣上制大般若经序。至十二
月七日。于蓬莱宫美进时通事舍人冯义宣 口敕
许。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游西方。又闻
无著菩萨兄□弟。亦愿生睹吏多天宫。奉事弥勒。并
得如愿。俱有證验。益增尅励。自至玉花。每因翻译。及
礼忏之际。恒发愿上生睹吏多天。见弥勒佛。除翻经
时以外。若昼若夜。心心相续。无暂恷癈。从翻大般若
讫后。即不复翻译。唯行道礼忏。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3c 页 X88-0373.png

至麟德元年正月一日。玉花寺众及僧等。请翻大宝
积经。法师辞曰。知此经于汉土未有经。纵翻亦不了。
固请不免。法师曰。翻必不满五行。遂译四行止。谓弟
子及翻经僧等。有为之法。必归磨灭。泡幻之质。何得
久停。今麟德元年。吾行年六十有三。必卒于玉花。若
于经论有疑。宜即速问。勿为后悔。徒众闻者无不惊
泣。皆曰。和上尊体康和。计年未至耆耄。何为忽作此
言。报曰。此事自知。非徒众所悉。是时法师。未有疾患。
徒众相顾。咸生疑怪。至正月三日。法师又告门人。吾
恐无常。欲往辞佛。遂与弟子等往。先造俱偶像所。礼
忏辞别。其有翻经僧及子等辞向京觐省者。法师皆
报云。汝宜好去。所有衣钵经书。并皆将去。吾与汝别。
汝亦不须更来。设来亦不相见。去者报云。和上康休。
必无此事。法师报曰。非汝所知。去者果不重见。至正
月八日。有弟子僧玄觉。夜见梦一大木浮图。高显严
丽。意欲瞻仰。忽然摧倒崩振。心惊。遂即睡窹。平旦参
礼。具说此事。法师报曰。此事属我。不关于汝。勿为忧
怖。至月九日申时。又告玉花寺寺主慧德等曰。某必
当死。经云。此身可恶。犹如死狗。某舍命巳。勿延宫寺。
宜于山原静处安置。作一容身棺。造一周棺。蘧蒢舆
送。至彼可依教火焚。最为第一。慧德等怪叹。不疑即
有此事。至其日将暮。因向后房。度一小博□损足。初
经四日。仍如常行止。至十三日。遂即疾卧。至十六日。
闭目开目。频见有白莲花。大于食盘。光净鲜洁。至十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4a 页 X88-0374.png
七日。又见无量百千人众。其形伟大。皆服锦衣。又赍
锦绮种种花宝。庄严法师所住房宇。以次渐庄。遍翻
经院内外堂殿。乃至山林。并为宝饰花幡幢盖。又奏
音乐。后见门外。无数宝舆。有百味饭食及诸香果药。
并非人间之物。皆将来献上法师。法师辞云。此供具
六通者所受。某未具此德。不敢当之。虽确辞让。而进
献不止。侍者惊触。遂开目。向寺众等。具说前事。寺主
慧德。其夜月甚明朗。见告坎山上树。并变为白幢盖。
兼见二人。举一宝种种肴膳。被山遍谷。似有奉献。寻
即参具陈其事。正相快会。又云。某一生巳来。所明福
慧。准斯所见。功不虚捐。信诸所言无有谬也。因命翻
经僧嘉尚。录出比来所翻大般若经瑜伽等大小乘
经论。总翻七十五部。合一千三百三十一卷。令其讽
读。深自忻庆。又云。某无常期至。宜告门徒。并来取别。
至二十一日。寺主惠德。梦见无量金像。云是千佛。东
方当翻经院上空中。现巳还没。至二十二日。门徒总
集。令作舍堕愿久所有衣及非衣。并皆罄舍。造十俱
胝像。又请僧转读行道。烧灯供养。洗浴众僧。至二十
三日。设齐讫。正午令工人。于嘉寿殿。以香涂香木树
菩萨像骨。对寺众及门徒。各各欢喜。辞诀取别。又造
遗表。弟子窥基奉进。遂嘿正念。后人说偈教傍人诵
云。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取与含识。速奉慈颜。南
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取舍命巳。必生其中。至二月
四日。看病僧明藏见二人。各长丈馀。著白衣冠。各以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4b 页 X88-0374.png
一手。共擎一大白莲花。花台三重。非常可爱。如小车
轮许大。至法师前立口云。无量劫来。恼乱众生。诸定
业报因。令小疾小许轻受。并得除灭。宜当庆喜。莫生
忧恼。法师见巳。合掌良久。遂自回转。以右胁著床。舒
足重叠。右手支头。左手申安𦝨上。迄至命终。更不转
动。明藏更问。见何等相。报云。勿问妨吾正念。至五日
中夜。弟子光等又问。和上定生弥勒前不。报云。决定
得生。言讫舍命。时经六十日。头发渐生。颜色如常。赤
白不异。又有香了无馀气。得病之时。翻经使人许玄。
备闻奏。蒙 敕遣医人。将药往看。比至法师巳亡。医
不及。终后坊州判史窦师备闻奏 恩敕葬事所须。
并令官给。次奉 敕旨。玉花寺僧玄奘既亡。其翻经
事且停。巳翻成者。宜准旧例。官为抄写。自馀未翻本。
付慈恩寺。好掌勿令损失。其玄奘弟子。及翻经僧。先
非玉花寺僧者。宜各放还寺。又奉敕旨。故僧玄奘。葬
日宜遣京城僧尼造幢。送至墓所。冥祥预表其事。寔
繁不备。列法师蒙二帝珍敬。儭施绵帛绫䌽万馀匹。
上纳袈裟时服等数百年事。法师得之。皆为国造塔。
尽俱胝绢像一千揁。贤劫千佛一千揁。弥勒佛一千
揁。像十俱胝。洗浴众僧。给施贫人。一无贮蓄。随得随
散。准以翻译传法为务。每翻一经。急急然恐不终讫。
一部了巳。欢喜称庆云。用此以答四恩。

窃闻八正之旨。实出苦海之津梁。一乘之宗。诚登涅
槃之梯蹬。但以物机未熟。致蕴葱山之西。法花化时。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4c 页 X88-0374.png
融方扇交河之石。暨乎摩腾入汉。教阐伊缠。僧会游
吴。义覃荆楚。从此巳来。遂得人修解脱之因。家树菩
萨之业。是知缚法之益。其利博哉。法师耸千寻之劲
质。湛万迹之波澜。救溺俗为心忧。匡大法为身事。
故能陟重阻以求经。履危途而访道。见珍殊俗。具获
真文。自如来一代所说。鹫峰方等之教。鹿苑半字之
文。爰至后圣马鸣龙猛无著天亲诸所制依及灰山
柱等十八异执之崇。五部殊涂之致。并双罗研究达
其旨。悉得其文。并佛处代之迹。如阴泥洹坚固之林。
降魔菩提之树。迦路崇高之塔。那竭留影之山。皆躬
申礼敬。亦无遗矣。心期充满。觉览复周。将施本土。遂
缮写大小乘法教。六百五十七部。请转法轮像等七
躯。佛肉舍利百有馀粒。以贞观十九年春正月二十
五日。还至长安。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又此行经涂数
万。备历难危。如固阴冻寒之山。飞波激浪之壑。厉毒
黑风之气。狻猊貙豻之群。并法显失侣之乡。智严遗
伴之地。󴅟张之所不践。章亥之所未游。法师了尔孤
證。怛然无挭。扇唐风于八河之外。扬国仁于五印之
间。使乎遐城王侯。驰心辇归国毂。系仰天衢。虽圣威
远感。亦法师通述之力也。自归国翻宣。若庵园之始
说。精文奥义。如金口之新开。而敬措寸阴。励精无怠。
神气绰然。无所拥滞。遗务之后。犹为诸德。说西方圣
贤制述文义。词旨浅深。部类不同。并少年在此间。周
游讲肆之事。高论剧谈。郁哉盈耳。了无疲勌。其精力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5a 页 X88-0375.png
过人。若斯法师。还国巳来。于今十载。合翻梵本七十
五部。译为唐言。总一千三百四十一卷。尚有五百八
十二部。未译见翻者。大般若瑜伽论大毗婆沙顺正
理等。皆是镇国之宝。学人薮泽。然译经之事。其来自
文起汉摩腾。迄今三藏。前后道俗百馀人。先代翻译。
多是婆罗门法师。为初至东夏。方言未融。承受之
者。领会艰阻。每传一句。必详审疑回。是以倒多说毗
今日法师。唐梵二方。言词明达。传译便巧。如擎一物
掌上示人。了然无殊。所以岁月未多。而功倍前哲。至
如罗什称善秦言。译经十有馀年。唯得二百馀卷。以
此挍量。难易见矣。所悲运促。不终其志。呜呼哀哉。

大唐故三藏玄奘师行状一卷(终)

明德二年八月日。感得了此记冥详撰(云云)

大师付法传。被引用行状文。彼此符合。尤可珍重
之也。   法印权大僧都贤宝记之
* No. 1651-2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
朝议郎捡校尚书屯田郎中使持节洺州诸军事
守洺州剌史兼侍御史上柱国赐绯鱼袋刘轲撰
安国寺内供奉讲论沙门 建初 书

岁丁巳开成纪元之明年。有具寿沙门曰令捡。自上
京抵洛师以缥囊盛三藏遗文传记。访余柴门于行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5b 页 X88-0375.png
修里。且曰。闻夫子斧藻群言旧矣。讵直专声于班马。
能不为释氏董狐耶。抑岂不闻贞观初慈恩三藏之
事乎。敢矢厥来旨云 三藏事迹。载国史及慈恩传。
今塔在长安城南三十里。初 高宗塔于白鹿原。后
徙于此 中宗制影赞谥大遍觉 肃宗赐塔额。曰
兴教。因为兴教寺。寺在少陵原之阳。年岁寝远。塔无
主。寺无僧。荒凉残委。游者伤目。长庆初。有纳衣僧昙
景。始葺之。大和二年。安国寺三教谈论大德内供奉
赐紫义林。修三藏忌斋于寺。斋众方食。见塔上有光。
圆如覆镜。道俗异之。林乃 上闻。乃与两街三学人。
共修身塔。兼砻一石于塔。至三年修毕。林乃化。遗言
于门人令捡曰。尔必求文士铭之。捡泣奉遗教。直以
铭为请。非法[序-予+(朝/讳)]之冢嫡。谁何至此乎。轲三让不可。乃
略而铭之 三藏讳[序-予+(朝/讳)]奘。俗陈姓。河南缑氏人。曾父
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北齐国子博士。父𠅤英。长八
尺。美须眉。魁岸沉厚。号通儒。时人方汉郭林宗。有子
四人。奘其季也。年十三。依兄[搪-口+止]出家于洛。属隋季失
御。乃从 高祖神尧于晋阳。俄又入蜀。学摄论毗昙
于基暹二法师。武德五年受具。于成都。精究篇□。□
学成实于赵州。深学俱舍于长安岳。于是西经前来
者。无不贯综矣。初中国学者。多以实相性空。通贯群
说。俾彖象蹄。笱往往失鱼兔于得意之路。至于星罗
棋布五法三性。扸秋毫。以矢名相界。地生汇。各有攸
处。曾未暇也。大遍觉乃兴言曰。佛理圆极。片言支说。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5c 页 X88-0375.png
未足师决。固是经来未尽。吾当求所未闻。俾跛眇儿
视履。必使解行如函盖。始可为具人矣。且法显智严
何人也。犹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初三藏之
生母氏。梦法师白衣西去。母曰。何去。曰求法。贞观三
年。忽梦海中苏迷卢山。遽凌波而入。乃见石莲波外
承足。山险不可上。试踊身腾踔。飒然飙举升中。四望
廓澈无际。觉而自占曰。我西行决矣。至凉州都督李
大亮防禁持功逼法师还京。法师乃宵遁。渡瓠芦河。
出玉门。经莫贺延碛。艰难险阻。仆而复起者。何止百
十耶。自尔涉流沙。次伊吾高昌王曲文泰。遣贵臣。以
驼马。迓法师于白力城。王与太妃及统师大臣等。尊
以师礼。王亲跪于座侧。俾法师蹑履而上。资赠甚厚。
送至叶护可污衙。又以二十四封书。通屈支等二十
四国。献花缯五百疋于可汗。称法师是以第。欲求大
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其所历诸国。为
其王礼重。多此类也。自尔支提梵刹。神奇灵迹。往往
而有。法师皆沥诚尽敬。耳目所得。孕成多闻。与夫世
称博物者。何相万耶。详载如传。唯至中印度。那烂陀
寺等。遣下座二十人。明详仪注者。引参正法藏即戒
贤法师也。既入谒。肘膝著地鸣足巳。然后起。法藏讯
所从来。曰自支那。欲依师学瑜伽论。法藏闻则涕泗
曰。解我三年前。梦金人之说。伫尔久矣。遂馆于幼日
王院觉贤房第四重阁。日供担步罗果一百二十枚。
大人米等称是。其尊敬如此。法师既名流五印。三学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6a 页 X88-0376.png
之士。仰之如天。故大乘师。号法师为摩诃天。小乘师
号解脱天。乃白大法藏请留之。法师曰师等岂不欲
支那之人。开佛慧眼耶。不数日。东印度王拘摩。迎法
师。戒日王闻法师在拘摩处。遣使谓拘摩曰。急送支
那僧来。拘摩曰。我头可得。僧不可。戒日神武雄勇。名
震诸国。乃怒曰。尔言头可得。可将头来。拘摩惧乃严
象军二万。舡三万。与法师同溯殑伽河。筑行宫于河
北。拘摩自迎戒日于河南。戒日曰。支那何不来。拘摩
日。大王可屈就。王既见法师。接足尽敬。且曰。弟子闻
支那国有秦王破陈乐。乃问。秦王是何人。法师盛谈
 太宗应天顺人事。王曰。不如此。何以为支那主。因
令法师出制恶见论。然小乘外道。未即推伏。请于曲
女城。集五印沙门婆罗门等。兼十八国王。观支那法
师之论。凡十八日。无敢当其锋者。戒日知法师无留
意。厚以象马[壹-豆+(夗/木)]装饯法师。又以素叠印书。使达官送。
法师所经诸国。令兵卫达汉境。法师却次于阗。因高
昌商胡。人朝附表。奏自西域还 太宗特降天使迎
劳。仍制于阗等道送法师。令燉煌迎于流沙。鄯鄯迎
于沮沫。时 帝在洛阳 敕西京留守梁国公元龄
备有司迎待。是日宿于漕上。十九年春三月。景子留
守自漕。奉迎于都亭。有司颁诸寺帐舆花幡。送经于
宏福。翌日大会于朱雀街之南。陈列法师于西域所
得经像舍利等。其梵文凡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
部。以二十马负而至。自朱雀至宏福。十馀里。倾都士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6b 页 X88-0376.png
女。夹道鳞次。若人非人。曾不知几俱胝矣。壬辰。法师
谒 文武圣皇帝于洛阳宫。二月己亥。对于仪鸾殿。
因广问雪岭巳西诸国风俗。法师皆备陈所历。若指
诸掌 太宗大悦。谓赵公无忌曰。昔苻坚称□安为
神器。今法师出之更远。时 帝将征辽。法师请于嵩
之少林翻译 太宗曰。师西去后。朕为 穆太后。于西
京造宏福寺。寺有禅院。可就翻译。三月己巳。徙宏福。
夏五月丁卯。法师方开贝叶。二十年秋七月。法师进
新译经论。仍请制经序。并进奉 敕撰西域记十二
卷 太宗美法师风仪。又有公辅才。俾法师裼缁褐
袭金紫。法师因以五义。褒扬圣德。乞不夺其志。遂问
瑜伽十七地义 太宗谓侍臣曰。朕观佛经。犹瞻天
望海。法师能于异域。得是深法。非唯法师愿力。亦朕
与公等。宿殖所会。及三藏圣教序成 神笔自写
 太宗居庆福殿。百寮陪位坐法师。命宏文馆学士上
官仪。对群寮读之。二十二年夏六月 天皇大帝。居
春宫。又制述圣记。及菩萨藏经后序 太宗因问功
德何最。法师对以度人。自隋季。天下祠宇残毁。缁伍
殆绝 太宗自此 敕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宏
福寺度五十人。戊申 皇太子宣令请法师为慈恩
上座。仍造翻经院。备仪礼。自宏福迎法师 太宗与
皇太子后宫等。于安福门。执香炉。目而送之。至寺门
 敕赵公英中书令褚。引入于殿内。奏九部乐。破阵
舞。及百戏于庭而还。二十三年夏四月。法师随 驾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6c 页 X88-0376.png
于翠微宫。谈赏终日 太宗前席攘袂曰。恨相逢巳
晚。翌日 太宗崩于含风殿 高宗即位。法师还慈
恩。专务翻译。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师于寺端门之阳。
造石浮图 高宗恐功大难成。令改用砖。塔有七级。
凡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冬十月 中宫
方妊。请法师加祐。既诞。神光满院。则 中宗孝和皇
帝也。请号为佛光王。受三归服袈裟。度七人。请法师
为王剃发。及满月。法师进金字般若心经及道具等。
显庆二年春二月 驾幸洛阳。法师与佛光王。发于
 驾前。既到馆于积翠宫。终译发智婆沙。法师早丧
所天。因 扈从。还访故里。得张氏姊。问茔垄巳平矣。
乃捧遗柩。改葬于西原 高宗敕所司公给备丧礼。
尽饰终之道。洛下道俗。赴者万馀人。释氏荣之。三年
正月 驾还西京 敕法师徙居西明寺 高宗以
法师 先朝所重。礼敬弥厚。中使旁午。朝臣慰问。及
锡赉无虚日。法师随得随散。中国重于般若。前代虽
翻译。犹未备。众请翻焉。法师以功大恐难就。乃请于
玉华宫翻译。四年十月。法师如玉华馆于肃成院。五
年春正月一日。始翻梵本。总二十万偈。法师汲汲然。
常恐不得卒业。每厉译徒。必当人百其心。至龙朔三
年。方绝笔。法师翻般若后。精力刓耗。谓门人曰。吾所
事毕矣。吾瞑目后。可以蘧蒢。为亲身物。门人雨泣。且
曰。和上何遽发此言。法师曰。吾知之矣。麟德元年春
正月八日。门人[序-予+(朝/讳)]觉梦一大浮图倒。法师曰。此吾灭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7a 页 X88-0377.png
度之兆。遂命嘉尚法师。具录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
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又造俱胝画像。弥勒像。各一
千桢。又造素像十俱胝。供养悲敬二沺各万人。烧百
千灯。赎数万生。乃与寺众辞。三称慈尊。愿生内眷。至
二月五日夜。弟子光□问云。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
众否。颔云。得生。俄而去。春秋六十九矣。初 高宗闻
法师疾作 御医相望。于道及坊州。奏至 帝哀恸。
为之罢 朝三日 敕坊州剌史窦师伦。令官给葬
事。又 敕宜听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门人奉柩于慈
恩翻经堂。道俗奔赴者。日盈千万。以四月十四日。葬
于浐东。京畿五百里内。送者百馀万人。至总章二年
四月八日。有 敕徙于樊川北原。伤 圣情也。法师
长七尺。眉目若画。直视不顾。端严若神。自大教东流。
翻译之盛。未有如法师者。虽滕兰澄什康会竺护之
流。无等级以寄言。其彬彬郁郁。巳布唐梵新经矣。自
示疾至于升神。奇应不可殚纪。盖莫详位次。非上地
其孰能如此乎。文曰。

三藏之生。本乘愿来。入自圣胎。出于凤堆。大业之季。
龙潜于并。孺子谒 帝。与兄偕行 神尧奇之。善果
度之。不为人臣。必为人师。师法未足。自洛徂蜀。学无
常师。鸟必择木。迹穷夷夏。更讨身毒。寺入烂陀。师遇
尸罗。王逢戒日。论得瑜伽。瑜伽师地。藏教泉府。猬𧎩
名数。茧抽圣绪。我握其抠。赤幡仍竖。名高曲女。归我
 真主。主当 文皇。臣当蔡梁。天下真观。佛氏以光。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7b 页 X88-0377.png
光光三藏。是护是付。付得其人。经论彬彬。梵语华言。
胡汉相宣。台臣笔受。御膝前席。积翠飞花。恩光奕奕
 太宗序教 天皇述圣。扬于王庭。百辟流咏。三藏
慰喜。灵祇介祉。篾彼滕什。□无此事。我功成矣。我名
遂矣。脱屣玉华。升神睹史。发棺开殓。天香馥馥。地位
孰分。神人是卜。中南地高。樊川气清。修塔者谁。林公
是营。门人令捡。实尸其事。铭勒塔旁。捡真法子。

开成四年五月十六日冯翊沙门令捡修建


* No. 1651-3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表启一卷


** 进经论等表

沙门玄奘言。玄奘闻。义画既陈。肇有书契。籀文斯阐。
爰盛典谟徒以诲义辅德。纪情栝性。犹缠埃累之间。
未出寰区之表。岂若龙宫秘旨。鹫岭微词。导群迷于
沙界。庇交丧于尘劫。然则至极无象。演其源者法王。
至理无言。诠其道者
圣帝。伏惟 陛下纂灵出震。抚运登抠。胜茂九瀛。掩
骨庭而独步。飞英八极。𨏭轩昊而高视。分麾紫塞。剪
随𡨥于幽陵。驻跸青丘。荡妖氛于蟠木。武功既戢。归
马华山。文德载宣。受图宛岫。于是刊书延阁。创礼容
台。凤篆龟文既藏󴆃于东观。银󱨝玉字亦洗污于南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7c 页 X88-0377.png
宫。犹故属想真如。缅怀空寂。绍宣妙法。以为大训。由
是。鹿野之谈。应圣期而重译。鸡林之士。仰神化以来
仪。建香城于中洲。引玄津于神县。像教东被斯为盛
矣。玄奘行业无纪。空符曲成。谬齿缁徒。有惭光替。慨
然怀愤。誓以弘宣。𠗦恃国威。远寻灵迹。往在西域。躬
习梵言。览毗尼之奥旨。窥如罗之密藏。所护梵本经
论总一千怢。六百五十七部。佛像七躯。佛肉舍利一
百五十粒。并骨舍利等一函。既而治奘金地旋轫玉
门。祇奉纶言。载合翻译。爰召开士同證慧义。研思淹
肘。未能总毕。见绝笔者。凡五十八卷。名曰大菩萨藏
经二十卷。佛地经一卷六门陁罗尼经一卷。显扬圣
教论二十卷。大乘阿毗达磨论十六卷。勒成八
帙。缮写如别。及前舍利佛像梵本经论等。谨诣阙奉
进。但圣鉴照明。玄言冲远。玄奘学非沉秘。识谢咏通。
何以仰称天规。敬弘至教。亦由荣荣爝火。对脩景以
摛光。涓涓细流。足巨壑而成大。追惭战悸。若履冰谷。
谨言。

贞观二十年七月十三日沙门玄奘上

** 进西域记表

沙门玄奘言。蟠木幽陵。云官纪轩皇之壤。流沙沧海。
夏载著伊尧之域。西羌白环。荐垂衣之后。东夷楛矢。
贿刑措之君。固巳飞英曩伐式微前典。伏惟 陛下。
握纪乘时。提衡范物。刳舟弦木。威天下而济群生。螯
足芦灰。堙方舆而补圆盖。曜武经于七德。阐文教于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8a 页 X88-0378.png
十伦。泽遍泉源。化沾萧苇。房芝发秀。井浪开华。乐囿
驯班。巢阿响律。浮紫膏于贝阙。霏白云于玉捡。遂使
菀若木而池濛泛。霈炎火而照积冰。梯赤坂而承朔。
泛苍津而委昼。史旷前良。事绝故府。岂如汉开张掖。
延接金城。秦戍桂林。裁通珠浦而巳。玄奘幸属天地
贞观。华夷静谧。冥心梵境。敢符好事。命均朝露。[身*力]譬
秋螽。徒以上假皇灵。下资螾命。飘身迈迹。求遐自迩。
展转膜拜之乡。流离重译之外。条支巨雀。方验前开。
罽宾孤鸾。还稽曩实。时福岁积。人欲天从。遂得下处
岫而洽提河。援鹤林而栖鹫岭。祇园之路。丽迤空存。
王舍之基。婆陀可陟。寻求历览。时序推迁。言反 帝
京。忽将二纪。所闻所履。百省卅八国。窃以章允之所
践藉。空陈广袤。夸父之所淩厉。无述土风。班超侯而
未远。张骞望而非博。至于玄奘所记。微为详尽。其迂
辞玮说多从剪弃。缀为大唐西域记。一十二卷。缮写
如别。玄奘禀质愚鲁。昧于缉实。望须之右笔。饰以左
言。截此芜辞。采其实录。标百王之称首。苻九丘于皇
代。庶使山经闷彩汲传韬华。无任区区。谨诣阙奉轻
尘旒扆伏深战[火*勾]。谨言。

贞观廿年七月十三日沙门玄奘状上

** 请 大宗文皇帝作经序并题经表

沙门玄奘言。玄奘早预玄门。幸逢昌运。希闻至道。游
心法莚。每恨正觉遗文。尚未详备。遂慨然怀慕。遍历
殊方。远赖皇威。所期咸济。去年二月。奉 诏翻译。令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8b 页 X88-0378.png
见成五部总五十八卷。缮写如别。窃见弘福幸尊像
初成。圣上亲降銮舆。开青莲之目。今经论新翻。敢录
斯义。伏愿阶下曲垂神翰。表发经题。亲纡玄藻。序明
宗极。所望天文秘思。与日月齐明。玉字银钓。将乾坤
等固。庶百代之下。歌咏无穷。千载之外。瞻仰无绝。不
任慺慺之至。谨奉表以闻。轻触天威。伏增悚汗。谨言。

贞观廿年七月十三日沙门玄奘上表

** 大宗文皇帝报请作经序  敕书

省书具悉来意。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表。泛宝舟而
登彼岸。搜妙道而辟法门。弘阐大猷。荡涤众罪。是故
慈云欲卷舒之荫四空。慧日将昏朗之照八极。舒朗
之者。其惟法师乎。朕学浅心柮。在物犹迷。况佛教幽
微。岂能仰测。请为经题。非已所闻。又云。新撰西域记
者。当自披览。敕奘尚。

贞观廿年七月十三日内出与玄奘法师谢

** 大宗文皇帝敕书表

沙门玄奘言。伏奉 墨敕。猥垂奖喻。祇奉纶言。精守
振越。玄奘诚惶诚恐。玄奘业尚空疏。谬参法侣。幸属
九瀛有截。四表无虞。𠗦皇灵以远征。恃 国威而访
道。穷遐冒险。虽励愚诚。慕异怀荒。寔资朝化。所获经
论。奉 敕翻译。见成卷轴。未有诠序。伏惟 陛下睿
思云敷。天华景烂。理苞系象。词逸威英。跨千古以飞
声。掩百王而腾实。窃以神力无方。非 神思不定诠
其理。圣教玄远。非 圣藻何以序其源。故乃冒犯威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8c 页 X88-0378.png
严。敢希题目。 震眷冲邈。不垂矜许。抚躬累息。相领
失图。玄奘闻。日月丽天。既分晖于户牖。江河纪地。亦
流润于岩涯。云和广乐。不秘响于聋昧。金璧奇珍。岂
韬彩于愚瞽。敢缘斯理。重以于祈。伏乞云雨曲垂。天
文府照。配两仪而同久。与二耀而俱悬。然则鹫岭微
言。假神笔而弘远。鸡园奥典。托英词而宣畅。岂止区
区梵众。独荷恩荣。蠢蠢迷生。方超尘累而巳。无任诚
恳之至。谨诣阙奉表以闻。轻触天威。伏深战慄。谨言。

贞观廿年七月十四日沙门玄奘上表

** 谢纳袈裟剃刀表一首

沙门玄奘言。伏奉 敕旨施纳袈裟一领。宾铁剃刀
一口。云雨曲垂。谬沾霈泽。光命隆厚。精守震越。玄奘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9a 页 X88-0379.png
幸遭文明之化。早预息心之侣。三业无纪。四恩靡答。
皇眷不遗。思荣府坠。忍辱之服。彩含流霞。智慧之刀。
铦逾切玉。谨当服以降烦恼之魔。佩以断尘劳之网。
起馀讥于彼已。惧空疏于冒恩。滥叨殊礼。惭恧屏营。
不胜悚荷之至。谨奉表陈谢以闻。尘黩天鉴。伏深战
慄。谨言。

贞观廿二年七月十四日沙门玄奘上表

** 谢大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表

沙门玄奘言。窃闻六爻探赜。局于生灭之场。百物正
名。未涉真如之境。犹且违微义册。睹奥不测其神。遐
想轩图。历选并归其义。伏惟 皇帝陛下玉毫降质。
金轮御天。廓先王之九州。掩百千之日月。广烈代之
区域。纳恒沙之法界。遂使给园精舍。并入堤封。贝叶
灵文。咸归𠕋府。玄奘往因振锡聊谒崛山。经途万里。
帖天威如尺步。匪乘千叶。诣双林如食顷。搜扬三藏。
尽龙宫之所储。研究一乘。穷鹫岭之遗旨。并巳载之
素象。远献紫震。寻蒙下诏。赐使翻译。玄奘识乖龙树。
谬忝传灯之荣。才异马鸣。深愧写瓶之敏。所译经论。
纰舛尤多。遂符天恩。留神构序。文超象系之表。若聚
日之放千光。理括众妙之门。同法云之濡百草。一音
演说亿劫寂逢。忽以微生。亲承梵响。踊跃欢喜。如闻
受记。无任欣荷之极。谨奉表诣阙。陈谢以闻。谨言。

贞观廿二年八月五日沙门玄奘上表谢

** 大宗文皇帝报玄奘法师谢表  敕书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9b 页 X88-0379.png

朕才谢圭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
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
得成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益厚颜。盖不足称
空劳致谢。

贞观廿二年八月五日内出与玄奘法师

** 谢述圣记启

沙门玄奘启。窃以。识真者寡。每苦但东之路。迷方者
众。共假司南之车。况乎大道玄远。妙门虚寂。非乘睿
智。孰能诠序者哉。伏惟。皇太子殿下体资震极。仁被
春方。照佛日以重辉。绍法轮于将坠。津梁有属。传灯
斯在。玄奘志穷佛道。誓损躯命。粤自东夏。愿至西方。
皇灵护持。得经论六百五十七部。寻蒙恩敕。令玄奘
翻译。爰降慈旨。为制序文。布慈云于尘劫。澍惠雨于
沙界。殿下游刃三藏。仰弘十善。复制述圣之记。光阐
大猷。明实相之门。则有而不有。谈宣寂之境。则空应
皆空。独得神里。远超系表。玄奘未澄浊水。忽得明珠。
谨当顶受奉持。永为心镜。不任下情悚□之至。谨奉
启陈谢以闻。谨启。

贞观廿二年八月五日沙门玄奘上启

** 皇帝在春宫日报玄奘法师谢启书

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览。所作论
序。鄙拙尤繁。忽得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
并。劳师远臻。深以为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五日出内与玄奘法师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79c 页 X88-0379.png

*** 大宗文皇帝与长命婆罗门书

造化陶灼。短长异寿。天地覆载。愚智同生。故知上圣
上贤。无代不有。然而前帝寂得于逢。朕自领德薄行
轻。智微力浅。幸因夙缘有庆得遇真人。自慰药巳来。
手脚渐觉轻损。弥加将慎。冀得全除。抚疲躬而自欢。
荷神方而多愧。唯𠗦命于后药。庶遐龄之可期。必望
超促世而长存。驻常颜而不朽。既白之发。变素成玄。
巳弊之躬。除衰益壮。此心此愿。其可遂乎。唯竭深诚。
敬伫良术。

贞观廿二年八月十日内出与长命婆罗门

** 玄奘师玄法师请经流行表一首

沙门玄奘言。窃以。玄宗无兆。因分教以垂训。法本无
为。资言象以成化。是知诠名者。法王之善权。阐言象
者。圣帝之能事。非夫三达遐鉴。四弘府济。孰能抚金
轮之运。弘玉豪之教者欤。伏惟 皇帝陛下。侚齐作
圣。饮明体道。革浇弊之俗。垂色穆之化。风教被于三
千。疆场掩于百亿。临以政命。驾五乘而载驰。屈方外
之踪。据域中之位。四海无虞。万机有暇。储慧宝于麟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80a 页 X88-0380.png
阁。引智水于龙宫。玄奘业谢疏通。学惭稽古。肃承明
诏。详译梵文。内领庸愚。惧乖玄旨。深惟诚款。恐蠹
大猷。是以夙夜匪懈。身心无怠。皇化所覃。无谬一音
之说。灵贶所祐。有感一人之心。皎日回三舍之眼。丹
诚动九重之听。爰纡神衷。序明圣教。词峰切汉。巳振
释主之宫。义海浮天。将动梵王之请。由是牟尼大训。
资圣藻而照宣。般若微言。凭帝献而光阐。然而幽居
陋俗。未闻梵响之声。边荒远鄙。谁睹天文之丽。其见
译讫经论。请冠御制三藏圣教序。及皇太子述圣记。
宣布远近。咸使闻知。太郡名州。各施一本。是则道不
虚行。法无留滞。慧云布于遐迩。法雨澍于中外。皇灵
享法施之福。永永无穷。黎元阜法财之用。生生无遗。
不任诚恳之至。谨奉表陈请以闻。伏愿 天慈赐垂
矜𠃔。轻尘听览。追增战汗。谨言。

贞观廿二年八月廿日沙门玄奘上表

** 玄奘法师谢东宫书述圣记启

沙门玄奘启。中使光临。伏承明令。亲降微毫。书述圣
记。曲垂霈泽。远洽虚微。恭承竉命。对越惶悸。窃以。日
月经天。在鉴斯朗。圣贤阐化。遇感方弘。是以真教行
于明时。大训兴于昌运。非乘一人之庆。宁洽幽荒。非
烛三明之智。岂照冥昧。伏惟 皇太子殿下涵神智
水。澡性玄津。资曜克灵。继明增朗。业照天纵。学贯三
乘之。道亚生知。才苞四辨之敏。至于开图陈迹。妙穷
于八体。离经辨志。义综于九畴。笔势云浮。词峰雾洽。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80b 页 X88-0380.png
含毫变六爻之象。挥翰󴅇三辰之光。降甲观之秘藻。
阐祇园之奥旨。恩等风云。明悬日月。渟化所被。苍生
荷福。泽及幽显。庆洽人天。不胜悦豫之诚。谨奉启陈
以闻。谨启。

贞观廿二年八月廿六日沙门玄奘上状

** 请经出流行启

沙门玄奘启。窃以。六爻陈迹。察阳阴之[志-士+(夫*夫)]伏。八卦成
象。考日月之悔希。与夫忘言妙辨至道被于人天。满
字宏规茂实胜于空有。拯沦胥之滞。鉴弱丧之流。语
其取舍。功岂同日。伏惟
皇太子殿下含章育德。基性多才。仁声溢于万邦。惠
情留于三宝。深穷权实。妙达色空。不为而道茂。忘已
而功显。降志绍隆。留神赞述。如洪钟之待扣。若空谷
之必应。阐妙象于名言。畅幽答于声教。遂乃照之以
慧烛。济之以智舟。既朗长夜之□。爰拯暴流之溺。三
途享福。四生受赖。玄门庆矣。缁徒幸矣。然而边隅泯
庶。未睹圣皇之藻。幽鄙黔黎。讵闻正遍之说。普天之
下。并荫尧云。遐方之俗。未沾法雨。玄奘飧和惠泽。静
恭玄训。祇奉纶诰。敬译梵经。有感 皇灵擒章。序真
如之教。上回睿思𩢙藻。述实相之宗。凡厥怀生。感欣
大赖。况亲濡泽。岂胜踊跃。其见译讫经论。请付外流
布。开慧眼于含识。荫慈云于群有。使夫遗法之徒。俱
蒙利喜。迷方之俗。咸游觉路。不任诚恳之至。谨奉启
陈请以闻。轻庆听览。伏增战慄。谨启。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80c 页 X88-0380.png

** 皇帝在春宫日所写六门陀罗尼经及题菩萨
藏经等谢启

沙门玄奘启 中使曲临。光命隆渥。伏奉 神笔所
写六门陀罗尼经一卷。及题大菩萨藏经等六十六
卷。殊私忽降。惕然惟答。惠泽光被。欣若登高。窃以。至
教希夷。理出窅冥之外。玄章冲邈。道阐言象之间。显
晦从时。行藏在运。非属淳和之化。岂弘幽显之训者
哉。伏惟 皇太子殿下。德隆天地。道照圆光。三灵宅
心。万邦式望。布慧云而荫火宅。声法鼓而警幽途。霈
然蒙润。超然迥齐。与夫皮纸骨笔之诚。曾何足喻。亡
身殉命之誓。领彼多惭。斯乃庆集皇灵。永驭金轮之
运。福滋圣善。速绍王毫之位。玄奘内省庸菲。观道庆
辰。生微用浅。空荷荣渥。不胜抃跃之至。谨奉启陈谢
以闻。轻繁省览。伏用惶悚。谨启。

贞观廿二年九月十八日沙门玄奘上启

** 玄奘法师请附讯物及书往西域表

沙门玄奘言。盖闻。道隆䨱载。功玄而化广。德绥内外。
迹肃而远安。是以。垂则天之教。成因地之化。斯固宰
物之大统。驭宇之洪范也。伏惟 皇帝陛下。资玄象
之盛明。纵厚载之至德。裁成品类。光阐彝伦。左衽之
乡。重译纳贡。反舌之俗。请吏革音。非夫德通神明。仁
被幽显。何以雾开重阻。风卷绝域者哉。玄奘德凭帝
力。问道遐方。祇奉法言。服膺梵学。博考名相之源。颇
问权实之致。聿成宣译。式符玄训。上感 皇情。重阐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目次¶ 第 381a 页 X88-0381.png
鹫山之道。远崇佛旨。再演龙宫之典。静言教义。功归
遐人。探赜大猷。诚惟明导。无为味法。有荷洪恩。不谢
深仁。恐芜王化。玄奘爰初归国。以至于今。凡厥缁徒。
深喜求法。悯其弊服。颇惠僧衣。今者见有袈裟三领
圣恩所赐。䌷绫十匹。诸寺访得。绣缘䌽幡。及诸供养
道具之。

玄奘三藏师资传丛书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