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0c 页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0c 页
No. 2053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垂拱四年三月十五日,仰上=止【甲】上上沙门释彦悰述
恭惟,释迦氏之临忍土也,始演八正、启三
宝以黜群邪之典,由是佛教行焉。方等一
乘,圆宗十地,谓之大法,言真筌也。化城垢
服,济鹿驰羊,谓之小学,言权旨也。至于禅
戒咒术,厥趣万途,而灭惑利生,其归一
揆。是故历代英圣仰而宝之。八会之经谓之
为本,根其义也;三转之法谓之为末,枝其
义也。暨夫天雨四花,地现六动,解其髻宝,
示以衣珠,借一以破三,摄末归本者也。
《付法藏传》曰:圣者阿难能诵持如来所有法
藏,如瓶泻水,置之异器,即谓释尊一代四
十九年应物逗机适时之教也。逮提河辍
润,坚林晦影,邃旨冲宗,于焉殆绝。我先昆
迦叶,属五棺已掩,千氎将焚,痛人天眼灭,
苍生莫救,故召诸圣众,集结微言。考绳
墨以立定门,即贯华而开律部,据优波提
舍以之为论,剖析空、有,显别断、常,示之
以因修,明之以果證,足以贻范当代,轨
训将来,归向之徒,并遵其义。及王、秦奉使,
考日光而求佛,腾、兰应请,策练影以通经。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1a 页 T50-022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1.png)
鬘之奥译粹于区中。然至赜神,思虑
者或迷其性相;唯恍唯忽,言谈者有昧
其是非。况去圣既遥,来教多阙,殊途竞轸,
别路扬镳而已哉。
法师悬弭诞辰,室表空
生之应,佩觿登岁,心符妙德之诚。以爱
海无出要之津,觉地有栖神之宅,故削发矫
翰,翔集二空,异县他山,载驰千里。每慨古
贤之得本行本,鱼鲁致乖;痛先匠之闻疑传
疑,豕亥斯惑。窃惟音乐树下必存金石之响,
五天竺内想具百篇之义。遂发愤忘食,履
崄若夷,轻万死以涉葱河,重一言而之
柰苑。鹫山猴沼,仰胜迹以瞻奇;鹿野仙城,
访遗编于蠹简。春秋寒暑一十七年,耳目见
闻百三十国,扬我皇之盛烈,振彼后之权
豪,偃异学之高輶,拔同师之巨帜。名王拜
首,胜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
法师于彼
国所获大、小二乘三藏梵本等,总有六百
五十六部,并载以巨象,并诸邮骏,蒙霜
犯雪,自天祐以元亨,阳苦阴淫,假皇威而
利涉。粤以贞观十有九祀达于上京,道俗
迎之,阗城溢郭,锵锵济济,亦一期之盛也。
及谒见天子,劳问慇勤,爰命有司,瞾令
宣译,人百敬奉,难以具言。至如氏族簪缨,
捐亲入道,游践远迩,中外赞扬,示息化以
归真,同薪尽而火灭,若斯之类则备乎兹
传也。
《传》本五卷,魏国西寺前沙门慧立所述。
立俗姓赵,豳国公刘人,隋起居郎司隶从事
毅之子,博考儒释,雅善篇章,妙辩云飞,溢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1b 页 T50-022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1.png)
火,无所屈挠。睹三藏之学行,瞩三藏之
形仪,钻之仰之,弥坚弥远,因修撰其事,以
贻终古。乃削[葶-丁+呆]云毕,虑遗诸美,遂藏之
地府,代莫得闻。尔后役思缠痾,气悬钟漏,
乃顾命门徒,掘以启之,将出而卒。门人
等哀恸荒鲠,悲不自胜,而此《传》流离分散
他所,累载搜购,近乃获全。因命余以序之,
迫余以次之。余抚己缺然,拒而不应。因又
谓余曰:「佛法之事岂预俗徒,况乃当仁苦
为辞让?」余再怀惭退,沈吟久之,执纸操翰,
汍澜腷臆,方乃参犬羊以虎豹,糅瓦石以
琳璆,错综本文,笺为十卷,庶后之览者无
或嗤焉。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
沙门慧立本 译彦悰笺
* 起载诞于缑氏终西届于高昌
法师讳玄奘,俗姓陈,陈留人也。汉太丘长
仲弓之后。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以
学优仕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
因家,又为缑氏人也。父慧,英洁有雅操,早
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
者之容,时人方之郭有道。性恬简,无务荣
进,加属隋政衰微,遂潜心坟典。州郡频贡
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识者嘉焉。
有四男,法师即第四子也。幼而圭璋特达,聪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1c 页 T50-022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1.png)
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
子闻师命避席,玄奘今奉慈训,岂宜安坐?」
父甚悦,知其必成。召宗人语之,皆贺曰:
「此公之扬焉也。」其早慧如此。自后备通经
奥,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
圣哲之风不习;不交童幼之党,无涉阛阓
之门;虽钟鼓嘈囋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
巷,士女云萃,其未尝出也。又少知色养,温
清淳谨。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
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
经业。
俄而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时业
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预取限,立于
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
鉴,见而奇之,问曰:「子为谁家?」答以氏族。又
问:「求度耶?」答曰:「然。但以习近业微,不蒙
比预。」又问:「出家意何所为?」答:「意欲远
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又贤其
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谓官僚曰:「诵业易成,
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但恐
果与诸公不见其翔翥云霄,洒演甘露
耳。又名家不可失。」以今观之,则郑卿之言
为不虚也。
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
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
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
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
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问芳声,从兹发
矣。时年十三也。
其后隋氏失御,天下沸腾。帝
城为桀、蹠之窠,河、洛为豺狼之穴。衣冠殄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2a 页 T50-022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2.png)
逆之衅,刘、石乱华之灾,刳剒生灵,芟夷海
内,未之有也。法师虽居童幼,而情达变
通,乃启兄曰:「此虽父母之邑,而丧乱若兹,
岂可守而死也!余闻唐帝驱晋阳之众,
已据有长安,天下依归如适父母,愿与兄
投也。」兄从之,即共俱来,时武德元年矣。
是时
国基草创,兵甲尚兴,孙、吴之术斯为急务,孔、
释之道有所未遑,以故京城未有讲席,法
师深以慨然。初,炀帝于东都建四道场,召
天下名僧居焉。其徵来者,皆一艺之士,是故
法将如林,景、脱、基、暹为其称首。末年国乱,供
料停绝,多游绵、蜀,知法之众又盛于彼。法
师乃启兄曰:「此无法事,不可虚度,愿游蜀
受业焉。」兄从之。又与经子午谷入汉川,
遂逢空、景二法师,皆道场之大德,相见悲喜。
停月馀,从之受学,仍相与进向成都。诸德
既萃,大建法筵,于是更听基、暹《摄论》、《毗昙》及
震法师《迦延》,敬惜寸阴,励精无怠,二三年
间,究通诸部。
时天下饥乱,唯蜀中丰静,故
四方僧投之者众,讲座之下常数百人。法师
理智宏才皆出其右,吴、蜀、荆、楚无不知闻,
其想望风徽,亦犹古人之钦李、郭矣。法师
兄因住成都空慧寺,亦风神朗俊,体状魁
杰,有类于父。好内、外学,凡讲《涅槃经》、《摄大
乘论》、《阿毗昙》,兼通《书》、《传》,尤善《老》、《庄》,为蜀人
所慕,总管酂公特所钦重。至于属词谈吐,蕴
藉风流,接物诱凡,无愧于弟。若其亭亭独
秀,不杂埃尘,游八纮,穷玄理,廓宇宙以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2b 页 T50-022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2.png)
俗,涉风波而意靡倦,对万乘而节逾高者,
固兄所不能逮。然昆季二人懿业清规,芳
声雅质,虽庐山兄弟无得加焉。
法师年满
二十,即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坐夏
学律,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益部经论
研综既穷,更思入京询问殊旨。条式有碍,
又为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与商人结
侣,汎舟三峡,沿江而遁。到荆州天皇寺,彼
之道俗承风斯久,既属来仪,咸请敷说。法
师为讲《摄论》、《毗昙》,自夏及冬,各得三遍。时
汉阳王以盛德懿亲,作镇于彼。闻法师
至,甚欢,躬身礼谒。发题之日,王率群僚
及道俗一艺之士,咸集荣观。于是徵诘云
发,关并峰起,法师酬对解释,靡不词穷意
服。其中有深悟者,悲不自胜。王亦称叹无
极,䞋施如山,一无所取。
罢讲后,复北游,询
求先德。至相州,造休法师,质问疑碍。又
到赵州,谒深法师学《成实论》。又入长安,
止大觉寺,就岳法师学《俱舍论》。皆一遍而
尽其旨,经目而记于心,虽宿学耆年不能
出也。至于钩深致远,开微发伏,众所不
至,独悟于幽奥者,固非一义焉。
时长安
有常、辩二大德,解究二乘,行穷三学,为
上京法匠,缁素所归,道振神州,声驰海外,
负笈之侣从之若云,虽含综众经,而偏
讲《摄大乘论》。法师既曾有功吴、蜀,自到长
安,又随询采,然其所有深致,亦一拾斯尽。二
德并深嗟赏,谓法师曰:「汝可谓释门千里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2c 页 T50-022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2.png)
不见也。」自是学徒改观,誉满京邑。
法师既
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
涂,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
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
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又言:「昔法显、智
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
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于
是结侣陈表。有瞾不许。诸人咸退,唯法师
不屈。既方事孤游,又承西路艰崄,乃自试
其心,以人间众苦种种调伏,堪任不退。然
始入塔,启请申其意,愿乞众圣冥加,使往
还无梗。
初法师之生也,母梦法师著白
衣西去。母曰:「汝是我子,今欲何去?」答曰:「为
求法故去。」此则游方之先兆也。贞观三年秋
八月,将欲首涂,又求祥瑞。乃夜梦见大海
中有苏迷卢山,四宝所成,极为严丽。意欲登
山,而洪涛汹涌,又无船筏,不以为惧,乃
决意而入。忽见石莲华涌乎波外,应足而
生,却而观之,随足而灭。须臾至山下,又峻
峭不可上。试踊身自腾,有抟飙飒至,扶而
上升。到山顶,四望廓然,无复拥碍,喜而寤
焉,遂即行矣。时年二十六也。
时有秦州僧
孝达在京学《涅槃经》,功毕还乡,遂与俱去。
至秦州,停一宿,逢兰州伴,又随去至兰州。
一宿,遇凉州人送官马归,又随去至彼。停
月馀日,道俗请开《涅槃》、《摄论》及《般若经》,法师
皆为开发。
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
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时开讲日,盛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3a 页 T50-02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3.png)
君长称叹法师之美,云欲西来求法于婆
罗门国,以是西域诸城无不预发欢心,
严洒而待。散会之日,珍施丰厚,金银之钱、
口马无数,法师受一半燃灯,馀外并施诸
寺。
时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
出蕃。时李大亮为凉州都督,既奉严敕,防
禁特切。有人报亮云:「有僧从长安来,欲
向西国,不知何意?」亮惧,追法师问来由。
法师报云:「欲西求法。」亮闻之,逼还京。彼
有惠威法师,河西之领袖,神悟聪哲,既重
法师辞理,复闻求法之志,深生随喜,密遣
二弟子,一曰惠琳、二曰道整,窃送向西。自
是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遂至瓜州。时刺
史独孤达闻法师至,甚欢,供事殷厚。法师
因访西路。
或有报云:「从此北行五十馀里
有瓠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
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
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
里,中无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伊吾国
境。」闻之愁愦,所乘之马又死,不知计出,
沈默经月馀。未发之间,凉州访牒又至,云:
「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
捉。」州吏李昌,崇信之士,心疑法师,遂密将
牒呈云:「师不是此耶?」法师迟疑未报。昌
曰:「师须实语。必是,弟子为图之。」法师乃具
实而答。昌闻,深赞希有,曰:「师实能尔者,为师
毁却文书。」即于前裂坏之。仍云:「师须早去。」
自是益增忧惘。所从二小僧,道整先向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3b 页 T50-02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3.png)
贸易得马一匹,但苦无人相引。即于所停
寺弥勒像前启请,愿得一人相引渡关。
其
夜,寺有胡僧达摩,梦法师坐一莲华向西
而去。达摩私怪,旦而来白。法师心喜为得行
之徵,然语达摩云:「梦为虚妄,何足涉言。」
更入道场礼请。俄有一胡人来入礼佛,逐
法师行二三匝。问其姓名,云姓石,字槃陀。
此胡即请受戒,乃为授五戒。胡甚喜,辞还。
少时赍饼果更来。法师见其明健,貌又恭
肃,遂告行意。胡人许诺言,送师过五烽。法
师大喜,乃更贸衣资为买马而期焉。
明日
日欲下,遂入草间,须臾彼胡更与一胡老
翁乘一瘦老赤马相逐而至。法师心不怿,
少胡曰:「此翁极谙西路,来去伊吾三十馀
反,故共俱来,望有平章耳。」胡公因说:「西路
险恶,沙河阻远,鬼魅热风,过无达者。徒侣
众多,犹数迷失,况师单独,如何可行?愿自斟
量,勿轻身命。」法师报曰:「贫道为求大法,发
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
中途,非所悔也。」胡翁曰:「师必去,可乘我
此马。此马往反伊吾已十五度。健而知
道。师马少,不堪远涉。」
法师乃窃念,在长
安将发志西方日,有术人何弘达者,诵咒
占观,多有所中。法师令占行事,达曰:「师得
去。去状似乘一老赤瘦马,漆鞍桥前有铁。」
既睹胡人所乘马瘦赤,鞍漆有铁,与何
言合,心以为当,遂换马。胡翁欢喜,礼敬
而别。于是装束,与少胡夜发。三更许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3c 页 T50-02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3.png)
阔丈馀,傍有胡椒树丛。胡乃斩木为桥,
布草填沙,驱马而过。
法师既渡而喜,因解
驾停憩,与胡人相去可五十馀步,各下褥
而眠。少时,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师,未到
十步许又回,不知何意,疑有异心。即起诵
经,念观音菩萨。胡人见已,还卧遂眠。天欲
明,法师唤令起取水𣹉漱,解斋讫欲发,胡
人曰:「弟子将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五烽
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但一处被觉,
即是死人。不如归还,用为安隐。」法师确然
不回,乃俛仰而进,露刃张弓,命法师前
行。法师不肯居前,胡人自行数里而住,曰:
「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干
也。」法师知其意,遂任还。胡人曰:「师必不达。
如被擒捉,相引奈何?」法师报曰:「纵使切割此
身如微尘者,终不相引。」为陈重誓,其意乃
止。与马一匹,劳谢而别。
自是孑然孤游沙
漠矣,唯望骨聚马粪等渐进。顷间忽有
军众数百队满沙碛间,乍行乍止,皆裘褐
驼马之像及旌旗槊纛之形,易貌移质,倏
忽千变,遥瞻极著,渐近而微。法师初睹,谓为
贼众;渐近见灭,乃知妖鬼。又闻空中声言:
「勿怖,勿怖!」由此稍安。经八十馀里,见第
一烽。恐候者见,乃隐伏沙沟,至夜方发。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4a 页 T50-02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4.png)
水,有一箭飒来,几中于膝。须臾更一箭来,
知为他见,乃大言曰:「我是僧,从京师来。汝
莫射我。」即牵马向烽。烽上人亦开门而出,
相见知是僧,将入见校尉王祥。祥命爇火
令看,曰:「非我河西僧,实似京师来也。」具
问行意。法师报曰:「校尉颇闻凉州人说有
僧玄奘欲向婆罗门国求法不?」答曰:「闻承
奘师已东还。何因到此?」法师引示马上章疏
及名字,彼乃信。仍言:「西路艰远,师终不达。今
亦不与师罪,弟子燉煌人,欲送师向燉煌。
彼有张皎法师,钦贤尚德,见师必喜,请就
之。」法师对曰:「奘桑梓洛阳,少而慕道。两京
知法之匠,吴、蜀一艺之僧,无不负笈从之,
穷其所解。对扬谈论,亦忝为时宗,欲养
己修名,岂劣檀越燉煌耶?然恨佛化,经有
不周,义有所阙,故无贪性命,不惮艰危,
誓往西方遵求遗法。檀越不相励勉,专
劝退还,岂谓同厌尘劳,共树涅槃之因也?
必欲拘留,任即刑罚,奘终不东移一步
以负先心。」祥闻之,悯然曰:「弟子多幸,得逢
遇师,敢不随喜。师疲倦且卧,待明自送,指
示涂路。」遂拂筵安置。
至晓,法师食讫,祥使
人盛水及[麨]饼自送至十馀里。云:「师从此
路径向第四烽,彼人亦有善心,又是弟子
骨肉,姓王名伯陇,至彼可言弟子遣师
来。」泣拜而别。既去,夜到第四烽,恐为留难,
欲默取水而过。至水未下间,飞箭已至,还
如前报,即急向之,彼亦下来。入烽,烽官相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4b 页 T50-02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4.png)
尉故遣相过。」彼闻欢喜留宿,更施大皮囊及
马、麦相送。云:「师不须向第五烽。彼人疏率,
恐生异图。可于此去百里许,有野马泉,更
取水。从是已去,即莫贺延碛,长八百馀里,
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是时顾影唯一,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
经》。
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
污,慜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
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
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
能令去,及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
济,实所凭焉。
时行百馀里,失道,觅野马泉
不得。下水欲饮,袋重,失手覆之,千里行资
一朝斯罄。又失路,盘回不知所趣,乃欲
东归还第四烽。行十馀里,自念:「我先发愿,
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
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于是旋辔,专
念观音,西北而进。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
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
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
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渧沾
喉,口腹乾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
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启菩萨曰:「玄奘
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
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
此为苦矣,宁不知耶?」如是告时,心心无辍。
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
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体既苏息,得少睡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4c 页 T50-02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4.png)
「何不强行,而更卧也!」法师惊寤进发,行可十
里,马忽异路制之不回。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转,又到
一池,水甘澄镜澈,即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苏息。计此应非旧水草,固是菩萨
慈悲为生,其至诚通神,皆此类也。即就草
池一日停息,后日盛水取草进发,更经两
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此等危难,百千不
能备序。
既至伊吾,止一寺。寺有汉僧三
人,中有一老者,衣不及带,跣足出迎,抱
法师哭,哀号鲠咽不能已已,言:「岂期今日
重见乡人!」法师亦对之伤泣。自外胡僧、胡王
悉来参谒,王请届所居,备陈供养。时高昌
王曲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欲还,适逢
法师,归告其王。王闻,即日发使,敕伊吾王
遣法师来,仍简上马数十匹,遣贵臣驱驼
设顿迎候。
比停十馀日,王使至,陈王意,拜请
殷勤。法师意欲取可汗浮图过,既为高昌
所请,辞不获免,于是遂行,涉南碛,经六日,
至高昌界白力城。时日已暮,法师欲停,城
中官人及使者曰:「王城在近请进。」数换良
马前去,法师先所乘赤马,留使后来。即以
其夜鸡鸣时到王城。门司启王,王敕开门。
法师入城,王与侍人前后列烛自出宫,迎
法师入后院,坐一重阁宝帐中。拜问甚厚。
云:「弟子自闻师名,喜忘寝食。量准涂路,知
师今夜必至,与妻子皆未眠,读经敬待。」须
臾,王妃共数十侍女又来礼拜。是时渐欲将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5a 页 T50-02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5.png)
宿。
旦,法师未起,王已至门,率妃已下俱
来礼问。王云:「弟子思量碛路艰阻,师能独来,
甚为奇也。」流泪称叹不能已已。遂设食解
斋讫,而宫侧别有道场,王自引法师居之,
遣阉人侍卫。彼有彖法师曾学长安,善知
法相,王珍之,命来与法师相见,少时出。又
命国统王法师,年逾八十,共法师同处,仍
遣劝住勿往西方。法师不许。停十馀日,欲
辞行,王曰:「已令统师咨请,师意何如?」法
师报曰:「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王
曰:「泰与先王游大国。从隋帝历东西二
京及燕、岱、汾、晋之间,多见名僧,心无所
慕。自承法师名,身心欢喜,手舞足蹈,拟师
至止,受弟子供养以终一身。令一国人皆
为师弟子,望师讲授,僧徒虽少,亦有数千,
并使执经充师听众。伏愿察纳微心,不以
西游为念。」法师谢曰:「王之厚意,岂贫道寡
德所当。但此行不为供养而来,所悲本国
法义未周,经教少阙,怀疑蕴惑,启访莫从。
以是毕命西方,请未闻之旨,欲令方等甘
露不但独洒于迦维,决择微言庶得尽
沾于东国,波崙问道之志,善财求友之
心,只可日日坚强,岂使中涂而止。愿王收
意,勿以汎养为怀。」王曰:「弟子慕乐法师,
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乞信愚
诚,勿疑不实。」法师报曰:「王之深心,岂待屡
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
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又大王曩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5b 页 T50-02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5.png)
释教依凭,理在助扬,岂宜为碍。」王曰:「弟
子亦不敢障碍,直以国无导师,故屈留法
师以引愚迷耳。」法师皆辞不许。王乃动色
攘袂大言曰:「弟子有异涂处师,师安能自
去?或定相留,或送师还国,请自思之。相
顺犹胜。」法师报曰:「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
为障,只可骨被王留,识神未必留也。」因
呜咽不复能言。王亦不纳,更使增加供养。
每日进食,王躬捧槃。法师既被停留,违阻
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端坐,水浆
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
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云:「任师西行,
乞垂早食。」法师恐其不实,要王指日为言。
王曰:「若须尔者,请共对佛更结因缘。」遂共
入道场礼佛,对母张太妃,共法师约为
兄弟,任师求法。还日请住此国三年,受
弟子供养。若当来成佛,愿弟子如波斯匿王、
频婆娑罗等与师作外护檀越。仍屈停一月
讲《仁王经》,中间为师营造行服。法师皆许。
太妃甚欢,愿与师长为眷属,代代相度,于
是方食。其节志贞坚如此。
后日,王别张大
帐开讲,帐可坐三百馀人,太妃已下,王及统
师大臣等,各部别而听。每到讲时,王躬执
香炉自来迎引。将升法座,王又低跪为蹬,
令法师蹑上,日日如此。讲讫,为法师度四
沙弥以充给侍。制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
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袜等各数事。黄金一百
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充法师往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5c 页 T50-02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5.png)
五人。遣殿中侍御史欢信送至叶护可汗衙。
又作二十四封书,通屈支等二十四国。每一
封书附大绫一匹为信。又以绫绢五百匹、
果味两车献叶护可汗,并书称:「法师者是奴
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
奴,仍请敕以西诸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
法师见王送沙弥及国书绫绢等至,惭其
优饯之厚,上启谢曰:「奘闻江海遐深,济之者
必凭舟楫;群生滞惑,导之者寔假圣言。
是以如来运一子之大悲,生兹秽土;镜三
明之慧日,朗此幽昏。慈云荫有顶之天,法
雨润三千之界,利安已讫,舍应归真。遗教
东流,六百馀祀,腾、会振辉于吴、洛,谶、什钟美
于秦、凉,不坠玄风,咸匡胜业。但远人来译,
音训不同,去圣时遥,义类差舛,遂使双林
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
析为南北两道。纷纭诤论,凡数百年。率土
怀疑,莫有匠决。玄奘宿因有庆,早预缁门,
负笈从师,年将二纪。名贤胜友,备悉咨询,
大小乘宗,略得披览,未尝不执卷踌躇,捧
经侘傺,望给园而翘足,想鹫岭而载怀,
愿一拜临,启申宿惑。然知寸管不可窥天,
小蠡难为酌海,但不能弃此微诚,是以
装束取路,絓涂荏苒,遂到伊吾。伏惟大
王禀天地之淳和,资二仪之淑气,垂衣作
主,子育苍生,东抵大国之风,西抚百戎
之俗,楼兰、月氏之地,车师、狼望之乡,并被深
仁,俱沾厚德。加以钦贤爱士,好善流慈,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6a 页 T50-02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6.png)
赐以话言,阐扬法义。又蒙降结弟季之缘,
敦奖友于之念,并遗书西域二十馀蕃,煦饰
殷勤,令递饯送。又悯西游茕独,雪路凄寒,
爰下明敕,度沙弥四人以为侍伴,法服、绵
帽、裘毯、靴袜五十馀事,及绫绢、金银钱等,令
充二十年往还之资。伏对惊惭,不知启处,
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
岂重。悬度陵=凌【三】【宫】陵=凌【宋】【元】【明】【宫】陵陵溪之险,不复为忧;天梯道
树之乡,瞻礼非晚。傥蒙允遂,则谁之力焉?
王之恩也。然后展谒众师,禀承正法,归还
翻译,广布未闻,剪诸见之稠林,绝异端之
穿凿,补像化之遗阙,定玄门之指南,庶此
微功,用答殊泽。又前涂既远,不获久停,
明日辞违,预增悽断。不任铭荷,谨启谢闻。」
王报曰:「法师既许为兄弟,则国家所畜,共
师同有,何因谢也。」
发日,王与诸僧、大臣、百姓
等,倾都送出城西。王抱法师恸哭,道俗皆
悲,伤离之声振动郊邑。敕妃及百姓等还,
自与大德已下各乘马送数十里而归。其
所经诸国,王侯礼重,皆此类也。从是西行,度
无半城、笃进城后,入阿耆尼国(旧曰乌耆,讹也)。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第 226b 页 T50-02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3/buddhist/T50-022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