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214a 页

No. 2052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


法师讳袆。字玄奘。俗姓陈。汉大丘长仲弓
之后。本居颖川。后徙河南。子孙因之为缑
氏人焉。高祖湛。魏清河太守。曾祖山。魏征东将
军南阳郡开国公。祖康齐国子博士转司业。
又转礼部侍郎。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
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裒衣博带。好儒者之
容。时人方之郭有道。郡举孝廉。拜陈留令。又
迁江陵。后随运将衰。遂息缨冤之心。结薜
萝之志。识者高之。亲广平宋氏随洛州长
史钦之女。法师即第四子也。法师粤自褓辰。
夙标温嶷。迨于二十日。更表贞淳。机智有殊。
聪敏绝异。爰以宿植。早厌樊笼。驿思玄门。
翅神觉道。大业之际。诏度僧尼。时。使人大
理卿酂善果。有许郭之鉴。一见法师而谓人。
此子年齿虽幼。风骨甚奇。若住释门。必为梁
栋。因听落饰。止于东都净土道场。时。寺有景
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
法师摄论。受好逾剧。并一闻将尽。再览之
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述抑
扬割畅备尽。师宗美问。芳声从兹发爽。时
年十五也。其后随氏失驭。天下沸腾。启兄。
此虽父母之邑。而丧乱若兹。岂可守而死。
今闻唐主。驱晋阳之众。已据有长安。天下依
归。如适父母。愿与兄投也。兄从之。即与俱
来。时。武德元年矣。是时国基草创。京城亦
卷一 第 214b 页 T50-0214.png
未有讲序。初炀帝于东都建四道场。召天下
名僧尼焉。景脱基暹。为其称首。末年国乱。供
料停绝。多游绵蜀。知法之众。又盛于彼。法师
启兄。无法事。愿游蜀受业。兄从之。经子午
谷入汉川。逢空景二法师。皆道场之大德。从
之受学。仍相逐进向城都。虽在行旅。恒执经
随问。比至益州。摄论毗昙。各得一遍。诸德既
萃。大建法筵。更听宝暹摄论道基毗昙。志振
迦筵。敬惜寸阴。四五年间。究通诸部。讲座
之下。常数百人。领悟之才。众人咸伏。法师
兄。因住城都空慧寺。即长捷法师焉。其亦风
神朗俊。体状魁杰。加之秀美。每出外衢。路观
者。莫不驻车停盖。讲涅槃经。摄大乘论。阿毗
昙。兼通史传。及善老庄。为蜀人所慕。总管酂
公行台。尚书韦云起等。特所钦重。至于属词
谈吐。蕴藉风流。接物诱凡。篇章书疏。和光嗢
噱。狎道俗之情。有出于弟。若其亭亭独秀。不
杂埃尘。游八宏。穷玄理。廓魔气以为志。继
圣达而为心。匡振颓纲。苞挫殊俗。涉风波而
意靡倦。临大难而节逾高。通曩哲之深疑。开
后贤之未悟。垂义功于来裔。标准的于当今。
乃率生而寡俦。非唯兄之弗建也。然昆季
二人。懿德清规。芳声雅质。虽庐山将远。无得
同焉。法师年二十有一。以武德五年。于城
都受具。坐夏学律。五篇七聚之宗。亦一遍斯
得。益部经论。研综既穷。更思入京。询问殊
旨。条式有碍。为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与入
结商侣。汎舟三峡。沿江而遁。到荆州。止天皇
寺。彼之道浴。承风斯文。既属来仪。咸请敷说。
卷一 第 214c 页 T50-0214.png
法师为论摄论毗昙。各得三遍罢。后复北
游。询求先德。至相州造休法师。质问疑碍。
又到赵州。谒淡法师。学成实论。又入长安。
就岳法师。学俱舍论。皆一遍而究其旨。经
目而记于心。又于京城诸德。寻访异同。仆射
宗公箫兄弟。又深珍敬。奏住大庄严寺。法
师既遍谒贤。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
涂。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
西方。以问所惑。辨取十七地论等。以释众疑。
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又言昔法显智严。亦
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吾当继之。乃
结侣陈表。有敕不许。诸人咸退。唯法师不屈。
既方事孤游。又承西路艰崄。乃自试其心。以
俗问众善苦。种种调伏。堪任不退。然始入
塔。启请申其意。愿乞众圣冥加。往还无难。初
法师生也。母梦法师衣白衣西去。母曰。汝是
我子。今欲何去。报曰。为求法故去。此则造迦
维之先兆。

贞观三年。将欲首涂。又求祥应。乃夜梦见大
海中。有苏迷卢山。极为丽严。意欲登山。而洪
涛汹涌。不以为惧。乃决意而入。忽见莲花。踊
乎波外。应足而生。须臾至山。又峻峭不可上。
踊身自腾。有搏飙。扶而上升。至顶。四望廓然。
无复拥碍。喜而寤焉。遂即行矣。时年二十九
也。时有秦川僧孝达。在京学毕还乡。法师与
同去。展转遂达爪州。访西路好恶。皆云。流沙
无路。行人多结伴侣。看牛马粪及遗骸为标
炽。风惊沙起。骸骨亦平。唯多起风魑魅之
类。东西八百馀里。欲孤行者。终不可达。闻已
卷一 第 215a 页 T50-0215.png
愁愤。不知其计。乃礼佛求愿。愿得一人。相引
过关。即玉门关也。关抌胡卢河。关西百里。有
一烽。烽下有水。凡有五烽。五烽之外。无复戍
逻。皆长碛耳。又乃访得一胡。许送过关。临
时复退。强凭之乃行。夜至河。离关十馀里。上
源有胡桐树。胡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
而过。即渡河。心极欢喜。各下褥而眠。夜半。
胡乃起。抽刀行而法师欲为屠害。法师催起
念佛诵经。胡人还坐。少时复起。谓法师曰。国
家法。私向外国。罪名极重。前五烽路。游其
下必被他投。终无得免。但一处被擒即死
人。弟子亦有家累。何能当之。王法不可干。共
师还去。法师报曰。奘只可向西而死。誓不东
归而生。檀越不能者任还。奘独自去。胡曰。师
被他投。还相牵引。终不免罪。法师为设重
誓。纵令身碎为尘。终不相引。为指天地星
月重言。胡乃辞别法师。与马一匹而去。于是
夜发。至第一烽。水边饮马。少时。飞箭频来。几
著于膝。既知他觉。急即向之。烽上人将火问。
是何人。欲何所去。乃去帽现其法服。报云。从
京师来。欲求法于婆罗门国。人将上烽见校
尉。校尉深相责问。法师具陈行意。声泪俱下。
彼亦慜然垂泣云。师能如是任师去。傥如
所愿。亦国家之益。师且卧。于是安置。天晓为
设食。更施[麨]粮。自送十馀里云。师勿过馀烽。
第五烽外。有野马泉。可更取水去。法师过第
五烽。遇风沙大起。不知泉处。日暗。傍一沙沟
住。下水欲饮。马袋重失。手覆之。才得一饮之
直。馀并倾失。千里之资。此时顿尽。烦恼亦何
卷一 第 215b 页 T50-0215.png
可言。三更后复行。不知道路。唯西北望星月
而进。至明午后。已大渴之。虽有[麨]饼。乾不能
食。如是四夜五日。无一渧沾喉。人马俱困。不
能复行。遂卧沙中。默念观音。不能发语。气殆
将绝。至第五夜。忽有凉风。非常冷快。体得醒
悟。马亦能起。复强行二十馀里。还卧不能去。
梦一大神。告之强行。何为复卧。于是复起。马
忽异路而去。回之不得。行可十许里。遂遇一
池。清冷澄澈。非常欢喜。便饮马。自复澡嗽。又
取[麨]剉饲马。池侧亦有青草。比明马健。人复
解齐。更一日一夜。就水将息。后日盛水渐进。
更经三日。方达伊吾。于流沙北维之外。复
逢鬼魅。日有数般。困弊难艰。免难为记述。
既至伊吾。逢高昌使人。还向其王说法师来
意。王大喜欢。遣人将驼来迎。复到高昌。
相见悲喜。王欲留法师。不听西去。法师乃
不食四日。以盛动之。王意亦回。王母妃愿
结母子。王愿为兄弟。许者任师去。法师相许。
王欢喜请讲仁王经。并为度沙弥四人。造法
服数十具。差达官。将安革马。手力倍送。又
修二十四封书。与突厥叶护可汗等诸国。并
附绞练五百馀匹。令递送云。法师者。是奴弟。
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使得达婆罗门也。于是
辞去。既到叶护衙所。可汗甚欢喜。差人递送。
终达迦湿弥罗。旧云罽宾国也。皆可汗之威。
高昌王之力耳。中间所经葱山雪岭。热海铁
门。危难之事。及诸王礼接逢迎之仪。不能备
叙。迦湿弥罗国。有大德。号僧胜。善于经论。法
师就学俱舍顺正理因明声明等。及大毗婆
卷一 第 215c 页 T50-0215.png
沙。国王慜其尽学达无有经本。乃给手书
十人。令为抄写。并馀所须。并 敕供给。学已
方出东南。入磔迦国。徒伴二十馀人。相将渡
栴陀罗婆伽河。东至波罗奢大林中。逢贼。所
将衣资。劫掠都尽。身命才令到村。与诸人
告乞。各得衣服。次到磔迦东境。有大庵罗林。
林中有一七百岁婆罗门。观其面貌。可称三
十许。明中百论。及吠陀书。云是龙猛弟子。法
师就停一月。学经百论。又东到那仆底国。
就调伏法师。学对法显宗理门等论。又东谅
那伽罗寺。就月曹法师。学众事分毗婆娑。又
东到禄勒那国。就阇那鞠多大德。学经部毗
婆沙。又就蜜多犀那论师。学萨婆多辨真论。
展转到劫毗陀国。礼拜圣迹。佛昔在忉利
天。为报母恩。一夏说法讫。乘三道宝阶。下人
中处。又西北至羯若鞠阇国(此云曲女城)。就毗邪
犀那三藏。学使佛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自此
东南。至阿踰陀国。礼圣迹已。顺殑伽河东下。
八十馀人同船。欲向阿阿邦穆祛国。河之
两岸。皆是阿踰迦林。蓊蔼深茂。于林中。忽有
十馀船贼。鼓棹迎流。一时而出。船中惊扰。投
河者数人。贼拥船向岸。令诸人解衣。搜求珍
宝。其贼先事突加天神。每于秋中。觅一人
质状端美。杀取肉血。用以祠之求喜福。见法
师仪容美丽。相顾而喜。于是则贼遣人取
水。于花林中。和泥涂地作坛。牵法师上坛坐。
令数人拔刀侍立。即欲挥刃。法师报云。远
来求法。传于未闻。此心未遂。檀越杀之。恐无
福也。贼不纳。法师知不免。谓贼曰。愿赐少
卷一 第 216a 页 T50-0216.png
时。莫相逼恼。使我正念。亦是檀越恩泽。于是
专心睹史多天慈氏菩萨所。于心想中。若登
苏迷卢山。越一二三天。见睹史多宫。慈氏菩
萨妙宝台。菩萨国绕。此时。身心欢喜。不知
在坛。不忆有贼。同伴诸人。发声号哭。须臾之
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
覆。贼徒大骤。问同伴曰。此沙门从何处来。名
字何等。报曰。从支那国来。求法者此也。诸君
若杀。得无量罪。且视风波之状。天神已嗔。宜
忽忏悔。贼惧相率忏谢。稽首归依。时亦不觉。
贼以手触。尔乃开眼。谓贼曰。时至邪。贼曰。不
敢害师。愿受忏悔。法师受其礼谢。广为说法。
令其发心。诸贼递相劝告。收诸贼具。总投河
流。所脱衣资。各还本主。并受五戒。风波还
静。贼徒欢喜。顶礼辞别。同伴敬叹。转异于
常。远近闻者。莫不嗟怪。从历数国。又东北至
室罗伐悉底国。旧曰舍卫。讹也。圣迹甚多。皆
得礼敬。又到吠舍离城。观维摩诘宅。并佛许
魔王涅槃处。皆往礼敬。从此又至摩揭陀国。
其处圣迹极多。法师停七日。礼拜方遍。从此
东南行。四百馀里。到菩提树。其处周圆三十
里内。圣迹尤遍。法师停八九日。礼拜乃遍。至
第十日。那烂陀寺众。差四十德来。迎至寺庄。
宿大目揵连本村。明日食后。更有二百馀僧
及千馀檀越。擎举幢盖花香来迎。引入那烂
陀寺。既至。合众都集。法师与相见。众坐。令维
那唱法师住寺。寺内所有一切共同。众相见
讫。差二十人有德行者。将法师参正法藏。即
戒贤法师也。其人博闻强识。佛法及外道经
卷一 第 216b 页 T50-0216.png
书。一切通达。又最耆宿。时年一百六十岁。众
所共尊。不敢片其名。故号为正法藏。法师随
入谒。方牵师资。务尽其敬。顶礼赞叹讫。正法
藏命法师及诸僧坐。问从何处来。报从支那
国来。欲于师处。学瑜伽等经论。闻已啼泣。唤
弟子觉贤。令说三年已前病恼因缘。觉贤曰。
和上去今三年已前。有患。四支拘急。如火烧
刀判之病。意厌此身。欲不食取尽。于夜中。梦
天人黄金色。谓和上曰。汝勿厌此身。身是法
器。修习难得。汝过去会作国王。多恼众生。故
招此苦。当自悔责。礼诵行道。广通正法。业累
可除。直欲不食舍之。终不得了。死已受身。还
得受苦。犹如井轮。回转无息。复三年馀。有支
那国僧。欲来于此。学诸经论。已发在路。汝可
待之。为演说付授。彼人得已。当转流通。以功
德。汝罪自灭。我是曼殊室利。怜悯汝故。来相
告。当依我语。今日已后。所患亦当渐除。语已
而灭。从尔来。和上渐则安隐。正法藏又问。汝
在路经今几时。报曰。过三年。向欲四年。既与
昔梦状同。深相慰喻。法师亲承斯记。悲喜不
能自胜。更起礼谢。言意讫。辞出。安置幼日王
院。七日供养已。更与上房第四重阁。加诸供
给。日得担步罗叶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
颗。豆䓻子二十颗。龙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
苏油乳酪石蜜等。皆日足有馀。一期之料。数
人食不尽。给净人婆罗门一人。出行乘象。
与二十人陪从。免一切僧事。寺内主客万人。
预此供给者。渗法师有十人。言供大人米者。
此即粳米。大如乌豆。成饭已后。香闻百馀步。
卷一 第 216c 页 T50-0216.png
摩揭陀国。独有此米。馀国更无。收植又少。唯
国王及广知法大德得食。馀人不得。故云供
大人米。其游履外国见重。所至皆此类也。法
师安置已。向王舍城。视礼圣迹。数日方周
讫。已还那烂陀。请戒贤法师讲瑜伽论。同听
者数千人。如是听瑜伽三遍。顺正理一遍。显
扬对法因明声明集量论等各一遍。中百二
论各三遍。其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昙等。已于
迦湿弥罗等诸国听讫。于此寻读决疑而已。
如是五年。不舍昼夜。听讫。复往伴烂拿钵伐
多国。寻礼圣迹。有孤山。极为秀丽。山中有精
舍。中有剋檀观自在菩萨像。特多灵验。有所
愿求。至心皆得。其守护人。恐尘河。于外面各
十步。作勾栏。人有散花请愿。皆于栏外。不许
入内。法师敬欲往祈请。买种种花。穿之为缦。
将到像所。至诚礼讫。向菩萨跪。发三愿。一
者。于此学已。得平安还归本国者。愿花住尊
手。二者。所修福慧。愿生睹史多天宫。事慈氏
菩萨。若如意者。愿花挂尊两臂。三者。圣教称
众生界中。有一分无佛性者。某今自疑。不知
有无。若有佛性。修行可成者。愿花贯尊顶。请
讫以花缦遥散。咸得如言。既满所求。欢喜无
量。于傍见者。莫不礼敬。而结因缘。从此更巡
诸国。穷南海之滨。观寻圣迹。问访师友。复至
钵伐多国。有数大德。学业可遵。因停二年。就
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及摄正什论教实论
等。复还那烂陀寺。参礼正法藏已。复往杖林
山居士胜军论师所。论师刹帝利种。幼而好
内外经书。五明数术。无不穷览。每依杖山。养
卷一 第 217a 页 T50-0217.png
徒教授。恒讲佛经。道俗宗归者。日数百人。诸
国王等。数来视礼。洗足供养。封赏城邑。时人
号为步异。此云食邑者。法师就学唯识决择
论意义理成无畏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
庄严经论。及闻瑜伽因明等讫。已于夜中。忽
梦见那烂陀寺。房院荒秽。并系水牛。无复僧
侣。法师从幼日王院西门入。见第四重阁上。
有一金人。色貌端严。光明满空。遥指寺外。谓
法师曰。汝随我看。即寻指外望。见村邑林池。
为火焚烧。并成灰烬。金人曰。汝可早归。此处
却复十馀年。戒日王崩。印度荒乱。恶人相害。
当如此地。汝宜知之。言讫不见。法师觉已怪
叹。向胜军说之。答曰。三界无安。能知不尔。
此圣人之垂诫。不可不依。是法师所行。皆为
菩萨护念。将往印度。告尸罗而驻待。淹留未
返。示无常以劝归。若所为。不契圣心。谁能此
祚。永微之末。戒日王果崩。印度饥荒。并如所
告。国家使人王策玄具其事。法师在彼之日。
睹那烂陀寺大德师子等光。立中百论宗。破
瑜伽等义。法语之。圣人作论。终不相违。但学
者之不通耳。因造会宗论三千颂。戒贤师已
下。见咸称善。彼具流行。先有南印度王灌顶
师。名般若鞠多。明正量部义。造破大乘论七
百颂。时。戒日王。因讨贼行次。乌茶国小乘师
等。保重此论。取以示王。并请与大乘击论。
王许。遂作书与那烂陀寺。差四大德。善大小
宗及外道经者。可诣行所。拟共小乘外道论
义。正法藏乃差海惠智觉师子光及法师。为
四人应王之命。未发问。复有顺世外道。来求
卷一 第 217b 页 T50-0217.png
论难。书四十条义。悬于寺门。法师遣取立论。
唤外道共论。往复三四番。婆罗门点无所说。
先有契。屈者斩首相谢。外道请依先约。法师
曰。我沙门释子。当不害昆虫。况杀人乎。外道
欢喜。请终身给侍。闻者无不称庆。时。欲往乌
荼。乃访得彼论披寻。数处有疑。谓所伏婆罗
门曰。汝会听此义不。答曰会听。我于时善。法
师遣说一遍。备得其旨。遂寻其谬。即申大乘
义破之。为一千六百颂。名制恶见论。将呈戒
贤及德众。咸悉称善曰。以此穷窍。何歒不已。
法师善得彼宗。乃放所伏婆罗门。随意所之。
外道欢喜辞去。往东印度。向拘摩罗王。谈法
师之德。王闻甚悦。发使来请。王使再三乃去。
是时正欲归还。已并装束。那烂陀大德及徒
众。咸皆劝住。法师念此经论少阙。本意取以
流通。不能建某宿心。确然不许。于是辞别。将
经像。赴拘摩罗王所。其国先来。末行佛法。多
信外道婆罗门教。法师至止。异党云□。请王
击论。验其胜负。法师妙辨既开。邪徒草靡。王
加崇重。卑词请问。诸佛功德。愿示所由。法师
为王。述赞如来三身利物。因即为造三身论
三百偈。王乃欢未曾有。顶戴受持。时。戒日王。
闻法师在拘摩罗王处。惊曰。我频请不至。何
因在此。发使语拘摩罗王。送支那法师来。王
知戒日钦恋。令严象车二万乘。船三万艘。法
师溯殑伽河。以赴王所。至羯未唱祇罗国。王
见法师。顶礼双足。散无量花。赞颂讫。言曰。弟
子先遣请法师。何为不来。法师答。当奉命时。
听受未了。不获参王。王曰。师从支那国来。彼
卷一 第 217c 页 T50-0217.png
有秦王破陈乐歌舞之曲。秦王者何人。有何
功德。致此咏歌。法师报。秦王者。即支那国今
之天子也。本国见国王有圣德。能除凶禁暴。
覆润群生者。则歌而咏之。秦王是大圣之人。
为苍生拨乱反正。重安宇宙。再曜三光。六合
怀恩。故有斯咏。王曰。如此圣人。故天遗为物
主也。于是。延入行宫。陈诸供养。王曰。闻造制
恶见论何处在。法师报。在此。遂遣取观。甚悦。
谓其门师等。弟子闻曰。光既出。萤烛夺明。师
等所宝之宗。他皆破讫。试救看。小乘诸僧无
敢言者。王曰。师论太好。在此诸师。并皆信
伏。恐馀国小乘外道。尚守愚迷。望于中印度
曲女城。为师作一会。命五印度沙门婆罗门
外道等。发显大乘。使其改耶从正。不亦大
哉。是日发 敕。普告集曲女城。观支那法师
论。自冬初而进至[萉-巴+(日/(句-口+匕))]月。方到会场。四方沙门
婆罗门外道等。蕴义洽闻之辈。到者数千人。
王先令造殿。容千馀人。于中安尊像陈香花
音乐。设食行施讫。请法师升座。标举论宗。命
诸众徵击。竟十八日。无一人敢问。王赞叹。施
法师银钱三万金钱一万上氎衣一百具。又
令大臣将法师袈裟。巡众告唱云。支那法师
论胜。十八日来。无敢问。并宜知之。诸众欢
喜。为法师各立美号。大乘众号为摩诃那那
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者号为木叉提婆。此
此解脱天。烧香散花。礼敬而去。自是德音遐
振。会讫欲还。王留。更观七十五日大施。观讫
辞还。王施大象一头。金银钱数万。法师受象。
不受钱等。戒日王拘摩罗王等。十八大国王。
卷一 第 218a 页 T50-0218.png
流泪辞别。北道而归。备经艰险。度雪山葱岭
等。历三十馀国。到于阗。附表陈请。 敕遣于
阗王。多给驼马。至燉煌。以贞观十九年春正
月。到长安。于西域请转法轮像等七躯。经论
六百五十七部。佛肉舍利一百五十粒。二十
五日送经像于弘福已。谒帝于洛阳。三月一
日。奉敕还京师。即于弘福翻译。及修西域记。
至二十年秋七月十三日。进新翻经。并请仰
制经序。及进西域记。蒙神笔报书。极裒扬之
美。 敕书云。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表。泛
宝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辟法门。弘阐大猷。
荡涤众罪。是故慈云欲卷。舒之荫四空。惠日
将昏。朗之照八极。舒朗之者。其唯法师乎。朕
学浅心拙。在物犹迷。况教幽微。丰能抑测。请
为经题。非已所闻。又云。新撰西域记者。当自
披览。敕奘尚法师。又表谢。兼重请序。至二十
二年。驾幸玉华宫。六月敕追法师。既至。接以
殊礼。 敕问。师比更翻何经论。答。近翻瑜伽
师地论一百卷。上曰。此论甚大。何圣所作。复
明何义。答。论是弥勒菩萨造。明十七地义。
何名十七地。法师答名及标大旨。上甚悦。于
是敕遣使。向京取论。论至。自披更欢喜。因敕
所司。写新翻经论。为九本。颁与雍洛相兖荆
扬等九州。遣递流布。法师更请经题。 恩敕
方许。至其年八月四日。制序讫。凡七百八十
言。题云。大唐三藏圣教序。通冠新经之首。于
明月殿。命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所制序。对
群僚宣读。霞烂锦舒。光赞兼极。凡厥百僚。喜
跃庆贺。 今上在春宫。又制述三藏圣教序
卷一 第 218b 页 T50-0218.png
讫。凡五百七十言。二圣序文出。后法师又陈
表谢蒙敕。报云。朕才谢圭璋。言惭博达。至于
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
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
裒赞。明躬省处。弥益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
谢。法师又陈表重谢。 敕报书云。朕性不读
经。兼无才智。忽制论序。翻污经文。具
览来言。枉见裒饰。愧逢虚美。唯益真惭。自此
之后。四方道俗。手舞足蹈。歌咏连音。内外揄
扬。曾未浃晨。而周六合。慈云再荫。惠日重明。
归依之徒。波回雾委。所诸上之化下。犹风靡
草。因赐摩云纳袈裟一领。妙绝今古。价直万
金。又令天下寺观。各度五人。冬十月随 驾
还京。于北阙别弘法院安置。有令造慈恩寺。
于寺西北角。造翻经院。 敕法师移就翻译。
给弟子五十人。弘福旧处。仍给弟子十人看
守。至永微二年。请造梵本经台。蒙敕施物。遂
得成就。至五年六月。迎法师入内。法师于临
文等殿。翻发智等论。经数日。降手诏飞白书
云。师年尊。此间小窄。体中如何。又显庆年中
恩敕云。大慈恩寺僧玄奘。所翻经论既新。翻
译文义须精。宜令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
国公干志宁。中书令兼捡挍吏部尚书南阳
县开国男来济。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
敬宗。黄门侍郎兼捡挍太子左庶子邠阴县
开国男萨元超。守中书侍郎兼捡挍太子右
庶子广平县开国男李义府。时为看阅。有不
隐便处。即随事润色。若须学士。任量追三两
人。又法师请仰制大慈恩寺碑文。蒙恩敕许。
卷一 第 218c 页 T50-0218.png
造词及法师。多所裒赞。碑文成后。又陈表请
神翰自书。又蒙恩许。书讫。法师符佛之再荣。
遂共京城僧。造幢盖等迎。敕又遣见在王公
太常九部乐及二县音声。千馀车助送 上
居安福门观之。光杨之美。难为具述。又施摩
云纳一领。妙类前恩。并馀时服百有馀事。二
年。驾幸洛阳宫。法师预往。安置在称翠宫。于
大内丽日殿。翻观所缘缘论等。又翻大毗婆
沙等论。在所无辍。其少室山西北。缑氏故县。
南游仙卿控鹤里凤凰谷。是法师之生地。某
少室山北少林寺。是巍孝文所立。极山泉之
美。是并流支译经之处。法师意愿迁托。至九
月。陈表请住少林。为国翻译。蒙神笔报书云。
省表。知欲晦迹岩泉。追林远而架往。托虑禅
寂。轨證什以标今。仰挹风微。寔所钦尚。朕
业空学寡。靡究高深。然以浅识薄闻。未见其
可。法师津梁三界。汲引四生。智皎心灯。定凝
意水。非情尘之所曀。登识浪之能惊。然以道
德可居。何必太华叠岭。空寂可舍。岂独少室
重峦。幸戢来言。勿复陈请。即市朝大隐。不独
贵于昔贤。见闻弘益。更可珍于即代。既戢遗
言。不敢重请。又显庆三年中。 敕为皇太子。
于汉王故宅。造西明寺。令给法师上房一口。
新度僧十人。以为弟子。此地贵于般若。前
代虽翻。未及周备。诸德咸请。依大本更翻。然
般若总二十万偈。可成六百卷。法师以为在
京多务。恐难卒了。于是屡请居山。方蒙恩许。
往玉花宫寺翻译。仍敕供给。一准在京。至彼。
以显庆五年正月一日。翻大般若。至龙朔三
卷一 第 219a 页 T50-0219.png
年十月二十三日终讫。凡四处十六会说。总
六百卷。中间又翻成唯识论辨中边论唯识
二十论品类足论等。至十一月二十三日。命
窥基赍表。请圣上制大般若经序。至十二月
七日。于蓬莱宫美进。时通事舍人凭义宣
 口敕许。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
游西方。又闻无著菩萨兄弟。亦愿生睹史
多天宫。奉事弥勒。并得如愿。俱有證验。益增
剋励。自至玉花。每因翻译。及礼忏之际。恒发
愿上生睹史多天。见弥勒佛。除翻经时以外。
若昼若夜。心心相续。无暂恷废。从翻大船若
讫后。即不复翻译。唯行道礼忏。

至麟德元年正月一日。玉花寺众及僧等。请
翻大宝积经。法师辞曰。知此经于汉土未
有绿。纵翻亦不了。固请不免。法师曰。翻必
不满五行。遂译四行止。谓弟子及翻经僧
等。有为之法。必归磨灭。泡幻之质。何得久
停。今麟德元年。吾行年六十有三。必卒于玉
花。若于经论有疑。宜即速问。勿为后悔。徒众
闻者。无不惊泣。皆曰。和上尊体康和。计年未
至耆耄。何为忽作此言。报曰。此事自知。非徒
众所悉。是时法师。未有疾患。徒众相顾。咸生
疑怪。至正月三日。法师又告门人。吾恐无常。
欲往辞佛。遂与弟子等往。先造俱偶像所。礼
忏辞别。其有翻经僧及子等。辞向京觐省者。
法师皆报云。汝宜好去。所有衣钵经书。并皆
将去。吾与汝别。汝亦不须更来。设来亦不相
见。去者报云。和上康休。必无此事。法师报
曰。非汝所知。去者果不重见。至正月八日。有
卷一 第 219b 页 T50-0219.png
弟子僧玄觉。夜见梦一大木浮图。高显严丽。
意欲瞻仰。忽然摧倒崩振。心惊。遂即睡寤。平
旦参礼。具说此事。法师报曰。此事属我。不关
于汝。勿为忧怖。至月九日申时。又告玉花寺
寺主慧德等曰。某必当死。经云。此身可恶。犹
如死狗。某舍命已。勿延宫寺。宜于山原静处
安置。作一容身棺。造一周棺。蘧蒢舆送至彼。
可依教火焚。最为第一。慧德等怪叹。不疑即
有此事。至其日将暮。因向后房。度一小博渠
损足。初经四日。仍如常行止。至十三日。遂即
疾卧。至十六日。闭目开目。频见有白莲花。大
于食盘。光净鲜洁。至十七日。又见无量百千
人众。其形伟大。皆服锦衣。又赍锦绮种种花
宝。庄严法师所住房宇。以次渐庄。遍翻经院
内外堂殿。乃至山林。并为宝饰花幡幢盖。又
奏音乐。后见门外。无数宝舆。有百味饭食及
诸香果药。并非人间之物。皆将来献上法师。
法师辞云。此供具六通者所受。某未具此德。
不敢当之。虽确辞让。而进献不止。侍者惊触。
遂开目。向寺众等。具说前事。寺主慧德。其夜
月甚明朗。见告坎山上树。并变为白幢盖。兼
见二人。举一宝。种种肴膳。被山遍谷。似有奉
献。寻即参具陈其事。正相快会。又云。某一生
已来。所明福慧。准斯所见。功不虚捐。信诸所
言无有谬也。因命翻经僧嘉尚。录出比来所
翻大般若经瑜伽等大小乘经论。总翻七十
五部。合一千三百三十一卷。令其讽读。深自
忻庆。又云。某无常期至。宜告门徒。并来取
别。至二十一日。寺主惠德。梦见无量金像。云
卷一 第 219c 页 T50-0219.png
是千佛。东方当翻经院上空中。现已还没。至
二十二日。门徒总集。令作舍堕。愿久所有衣
及非衣。并皆罄舍。造十俱胝像。又请僧转读
行道。烧灯供养。洗浴众僧。至二十三日。设齐
讫。正午令工人。于嘉寿殿。以香涂香木树菩
萨像骨。对寺众及门徒。各乞欢喜。辞诀取别。
又造遗表。弟子窥基奉进。遂默正念。后人说
偈教傍人诵云。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取
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
取舍命已。必生其中。至二月四日。看病僧明
藏见二人。各长丈馀。著白衣冠。各以一手。共
擎一大白莲花。花台三重。非常可爱。如小车
轮许大。至法师前立。口云。无量劫来。恼乱众
生。诸定业报因。令小疾小许轻受。并得除灭。
宜当庆喜。莫生忧恼。法师见已。合掌良久。遂
自回转。以右胁著床。舒足重叠。右手支头。左
手申安髀上。迄至命终。更不转动。明藏更问。
见何等相。报云。勿问。妨吾正念。至五日中夜。
弟子光等又问。和上定生弥勒前不。报云。决
定得生。言讫舍命。时经六十日。头发渐生。
颜色如常。赤白不异。又有香。了无馀气。得病
之时。翻经使人许玄。备闻奏。蒙 敕遣医人。
将药往看。比至。法师已亡。医不及。终后。坊州
剌史窦师备闻奏。 恩敕葬事所须。并令官
给。次奉 敕旨。玉花寺僧玄奘既亡。其翻经
事且停。已翻成者。宜准旧例。官为抄写。自馀
未翻本。付慈恩寺。好掌勿令损失。其玄奘弟
子及翻经僧。先非玉花寺僧者。宜各放还寺。
又奉敕旨。故僧玄奘。葬日宜遣京城僧尼造
卷一 第 220a 页 T50-0220.png
幢。送至墓所。冥祥预表其事。寔繁不备列。法
师蒙二帝珍敬。儭施绵帛绫䌽万馀匹。上纳
袈裟时服等数百年事。法师得之。皆为国造
塔。书俱胝绢像一千揁。贤劫千佛一千揁。弥
勒佛一千揁。像十俱胝。洗浴众僧。给施贫人。
一无贮蓄。随得随散。准以翻译传法为务。每
翻一经。急急然恐不终讫。一部了已。欢喜称
庆云。用此以答四恩。

窃闻八正之旨。实出苦海之津梁。一乘之宗。
诚登涅槃之梯蹬。但以物机未熟。致蕴葱山
之西。法花化时。融方扇交河之石。暨乎摩腾
入汉。教阐伊缠。僧会游吴。义覃荆楚。从此已
来。遂得人修解脱之因。家树菩萨之业。是知
缚法之益。其利博哉。法师耸千寻之劲质。湛
万迹之波澜。救溺俗为心忧。匡大法为身事。
故能陟重阻以求经。履危途而访道。见珍殊
俗。具获真文。自如来一代所说。鹫峰方等
之教。鹿苑半字之文。爰至后圣马鸣龙猛
无著天亲诸所制依。及灰山柱等十八异执之
崇。五部殊涂之致。并双罗研究达其旨。悉得
其文。并佛处代之迹。如阴泥洹坚固之林。降
魔菩提之树。迦路崇高之塔。那竭留影之山。
皆躬申礼敬。亦无遗矣。心期充满。觉览复周。
将施本土。遂缮写大小乘法教。六百五十七
部。请转法轮像等七躯。佛肉舍利百有馀粒。
以贞观十九年春正月二十五日。还至长安。
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又此行经涂数万。备
历难危。如固阴冻寒之山。飞波激浪之壑。厉
毒黑风之气。狻猊貙豻之群。并法显失侣之
卷一 第 220b 页 T50-0220.png
乡。智严遗伴之地。斑张之所不践。章亥之所
未游。法师了尔孤證。怛然无挭。扇唐风于八
河之外。扬国仁于五印之间。使乎遐城王侯。
驰心辇归国毂。系仰天衢。虽圣威远感。亦法
师通述之力也。自归国翻宣。若庵园之始说。
精文奥义。如金口之新开。而敬措寸阴。励精
无怠。神气绰然。无所拥滞。遗务之后。犹为诸
德。说西方圣贤制述文义。词旨浅深。部类不
同。并少年在此间。周游讲肆之事。高论剧谈。
郁哉盈耳。了无疲倦。其精力过人若斯。法师
还国已来。于今二十载。合翻梵本七十五部。
译为唐言。总一千三百四十一卷。尚有五百
八十二部。未译见翻者。大般若瑜伽论大毗
婆沙顺正理等。皆是镇国之宝。学人薮泽。然
译经之事。其来自文起汉摩腾。迄今三藏。前
后道俗百馀人。先代翻译。多是婆罗门法师。
为初至东夏。方言未融。承受之者。颂会艰
阻。每传一句。必详审疑回。是以倒多说毗。今
日法师。唐梵二方。言词明达。传译便巧。如擎
一物掌上示人。了然无殊。所以岁月未多。而
功倍前哲。至如罗什称善秦言。译经十有馀
年。唯得二百馀卷。以此挍量。难易见矣。所悲
运促。不终其志。鸣呼哀哉。
大唐故三藏玄奘师行状一卷终

明德二年八月日。感得了此记冥详撰(云云)
大师付法传。被引用行状文。彼此符合。尤
可珍重之也。

法印权大僧都贤宝记之

右贤宝师感得之本尤秘藏也今兹彼师三
卷一 第 220c 页 T50-0220.png
百五十忌也为追贲遂缮装毕

延亨四(丁卯)岁六月廿五日僧上贤贺(行年六十四才)

朱书嘉保三年八月廿八日交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