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198a 页
卷三 第 208a 页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
京弘福道场释彦琮撰
威等又问法师曰。论第六云。饰道昱祸宋之
服。曳孙恩败晋之裳。著南郑反汉之巾。把公
旗诛家之笏者。但大冠小冠之设。爰自汉朝
皮巾鹿巾之来兴于往古。冠即法于年祀。笏
乃侔于搢绅。既而服象云罗。致有攀霞道士。
衣同羽縠。时闻履雾仙人。故知其迹可寻三
芝弗远。其风可仰八桂非遥。所以萧史邕邕。
驾丹凤于秦室。叔卿弈弈。骖白鹿于汉庭。而
云败国破家。出何图史。既陈虚唱。法有严科。
法师对曰。琳闻。声调响顺形直影端。未见钻
火得水种豆生麦。所以苏张逢于鬼谷。各处
浮诈之先。颜闵遇于孔门。俱标德行之始。
故知习二篇之化。徼妙无为。行三张之风。谋
为乱首。何者。后汉顺帝时。沛人张陵。客游蜀
土。闻诸古老相传云。昔汉高祖。应二十四气。
卷三 第 208b 页 T50-02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08.png)
搆此谋。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
草屋。搆二十四治馆。治馆之兴始乎此也。
二十三所在于蜀地。尹喜一所在于咸阳。于
是诳诱愚民招合凶党。𣫍租税米谋为乱阶。
时被蛇吞亹逆不作。又陵孙张鲁。行其祖术。
于后汉中。自称师君。祸乱方起。为曹公所
灭。又中平元年。钜鹿人张角。自称黄天部
师。有三十六将。皆著黄巾。远与张鲁相应。众
至十万。焚烧邺城。汉帝遣河南尹何进。将兵
讨灭。又晋武帝咸宁二年。有道士陈端。以左
道惑众。自号天师。徒附数千积有岁月。为益
州刺史王𤀹诛灭。又晋文帝大和元年。彭城
道士卢悚。自称大道祭酒。以邪术惑众。聚合
徒党。向日占辰。攻广汉门云。迎海西公。时殿
中桓秘等。觉知与战。寻被诛斩。又梁武帝大
同五年。道士袁矜。妖言惑众行禁步纲。官军
收掩寻被诛灭。又隋文帝开皇十年。有绵州
昌隆县道士蒲童。与左童二人。在崩溪馆。自
称得圣。诳惑人民。重床至屋。却坐其上云。十
五童女方堪受法。令女登床以幕围绕遂便
奸匿。如此经月。后事发觉。因即逃亡。又开皇
十八年。益州道士韩朗。绵州道士黄儒林。扇
惑蜀王令兴恶逆云。欲建大事须藉胜缘。遂
教蜀王倾仓竭库。造千尺道像。设千日大
斋。画先帝形。反缚头手。咒而压之。河北公
赵仲卿。捡察得实送身京省。被问伏罪在市
被刑。近如武德三年绵州昌隆县人李望。先
事黄老恒作妖耶。去大业季年。有道士蒱子
卷三 第 208c 页 T50-02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08.png)
在彼。而李望矫云。子真近还。又于彼县山侧。
有一石室。岩穴幽闇人莫敢窥。望乃依凭以
作妖诈。在明则张喉大语领纳通传。入闇即
噎气小声诈陈祸福。遂令道士等传说。达县
闻州。官人初检。并皆信受。后刺史李大礼云。
此事非轻必须申奏。要假亲验方定是非。遂
与合州县官人。并道士等一百馀骑。同至穴
所。再拜祈请。望时诈答。闻者倾心。唯巴西
县令乐世质。深达机情知其诳诈。入闇密候。
见望噎声。质时呵之。望即款伏。收禁州狱。方
欲科罪。未经数日。服药而终。是知所习非正
亹逆相仍。左道乱群斯言信矣。窃惟贼饰黄
巾兴乎钜鹿。鬼书丹简发自阳平。而云服象
云罗斯言径挺。衣同雨縠不近人情。安有驾
鹤乘龙身被布褐。驱鸾策凤顶戴皮巾。所以
白石赤松之流。皆非鬼卒。王乔羡门之辈。
并匪治头。又李聃事周之辰。服同儒墨。公
旗谋汉之日。始有黄巾。如其祖习伯阳。道士
并宜朝拜。若也宗旗取则。斯弊特可湮除。
威等又问法师曰。论第七云。建安感梦而疾
瘳。文宣降灵而病愈。吴王围寺舍利浮光。齐
主行刑刀寻断坏。宇文毁僧而疮溃。拓拔废
寺而脓流。孙皓尿像而阴疼。赫连凶顽而震
死者。详其所引。并是帝王。岂有倏尔归心。
则销痾荡瘵。暂然废毁。即国丧身亡。是知帝
代迁讹。自关运数脩短。皇王兴替。计亦非
由信毁。何为妄陈祸福诡述妖祥。据此逗遛
非无指斥。法师对曰。易称。积善馀庆积恶
卷三 第 209a 页 T50-02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09.png)
康之际。治道隆平。秦皇二世之时。酷毒天下。
此乃履道祚久淫刑嗣短。典籍盛谈讵关运
数。况佛称调御三界特尊。僧号福田四生崇
重。岂有恭虔敬仰福乃无徵。毁灭剪除祸之
无验。前以略陈报应对彼邪人。使庆朝闻甘
乎夕殒。其文宣建安之辈。吴王齐后之流。拓
拔宇文赫连孙皓等。善恶之迹记传具明。广
如宣验冥祥搜神感应等说。且善恶之分理
数皦然。传之典谟悬诸日月。足使见不贤而
内自省。弱丧知归。瞩贤者而思齐。迷途
自晓。琳粗述一隅而已。令渠三反者焉。当
今。
圣上钦明。归心觉路。揆竹园而兴梵宇。陵祇
树以起禅龛。造无著尊度降魔众。恩覃马岸
道被龙堆。凡是人伦孰不沾赖。琳岂敢妄陈
妖孽指斥国家。但为对彼仲卿。因兴此论。威
等又问法师曰。论第八云。出道伪谬良有以
焉鹿马殊形。秦人一其貌麟麇异质。鲁俗迷
其容。欲示后昆考其虚诈者。但紫气浮关。
尹喜启二篇之奥。青牛出境。老子述重玄之
微。所以洪汉景文。修之匪懈。我皇继踵。亲自
依行。今乃谤黩浮华难希禹泣。验之诡诈故
触汤罗。当今。
圣上神谋。达四聪于六合。皇衰睿鉴朗二曜
于八纮。忽以鹿马刺昌辰。麟麇讥哲后。斯
焉可忍孰不可容。法师对曰。琳闻。白马东
旋。三藏创兹而起。青牛西逝。二篇自此而
兴。或阐玄玄以化民。或明空空而救物。验之
卷三 第 209b 页 T50-02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09.png)
教翻译时代炳然。文史备彰黎民不惑。至如
道家玄籍斯则不然。唯老子二篇李聃躬阐。
自馀经教制杂凡情。何者。前汉时王褒造洞
玄经。后汉时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道书
二十四卷。吴时葛孝先造上清经。晋时道士
王浮造明威化胡经。又鲍静造三皇经。后改
为三清经。齐时道士陈显明造六十四卷真
步虚经。梁时陶弘景造大清经及章醮仪十
卷。后周武帝灭二教时。有华州前道士张宾。
诏授本州刺史。长安前道士焦子顺。一名道
抗。选得开府扶风令。前道士马翼。雍州别驾
李运等四人。以天和五年。于花州故城内守
真寺。挑揽佛经。造道家伪经一千馀卷。时万
年县人索皎装潢。但是甄鸾笑道处。尽改除
之。近如大业末年。有五通观道士辅慧祥。三
年不言。因改涅槃经为长安经。当时被约。不
许出城门。家见内著黄衣。执送留守改经事
发。为尚书卫文升所奏。于金光门外被戮。
耳目同验。又甄鸾笑道论云。道家妄注诸子
书。三百五十卷为道经。又捡玄都目录。妄取
艺文志书名。矫注八百八十四卷为道经。据
此而言。足明虚谬。故知代代穿凿狂简寔繁。
人人妄造斐然盈贯。琳又案。后魏正光元年。
明帝召清通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僧昙谟
最对论。斌时妄引开天经云。天师张陵所造。
帝时敕遣大尉公丹阳王萧综。散骑常侍温
子升等。一百七十人。共议云。老子正著五千
文。西隐流沙更无言说。臣等所议。姜斌罪当
卷三 第 209c 页 T50-02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09.png)
帝曰。姜斌既有妖言付狱斩决。又案。后汉明
帝永平十四年。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
闻佛法入洛。请求捔试。总将道家经书。合三
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就中五百九卷是道
经。馀二百三十五卷。是诸子书。又案。晋葛洪
神仙传云。老教所有度世消灾之法。凡九百
三十卷。符书等七十卷。总一千卷。又案。宋太
始七年。道士陆修静答明帝云。道家经书。并
药方咒符图等。总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云。一
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犹隐在
天宫。案今玄都经目录云。依宋人陆修静所
上目。今乃言有六千三百六十三卷云。二千
四十卷见有其本。四千三百二十三卷并未
见本。以此详捡事迹可知。诡妄之由曝之图
史。若据萧温等议。止有道德二篇。如取汉
帝挍量。便应七百馀卷。约葛洪神仙之说。
仅有一千。准修静所上目中。过前九十。又捡
玄都经录。转复弥多。既其先后不同。足知
虚妄明矣。增加卷轴添足篇章。依傍佛经改
头换尾。或道名山自出。时唱仙洞飞来。何乃
黄领独知英贤不睹。请问当今道士。推勘后
出之经。为是老子别陈。为是天尊更说。纵
其说也应有时方。为是何代何邦何年何月。
如其有据容可流行。若是妄言理须焚剪。当
今明朝驭宇承蔽百王。圣上临轩应期千载。
方欲广敷五教。杜绝妖妄之书。重述九畴。
弘扬要道之训。岂敢以麟麇刺上鹿马讥朝。
但以无识黄巾混其真伪。管见道士不别是
卷三 第 210a 页 T50-02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10.png)
龙马。岂天地则可腾骧。理固不然。如何见
责。
威等委细推捡。以十一月十五日具状奏闻。
帝因亲降问曰。朕本系老聃。东周隐德。末叶
承嗣。起自陇西。阐大道为道元。随迎不测。
谈上德为德母。视听莫知。苞四象以运行。括
二仪而亭育。既无得而称矣。信日用而不知。
朕所以尊乎祖风。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
超踰百氏之先。何为诡刺师资。妄陈先后。
无言即死。有说即生。法师对曰。琳闻师经
对文侯云。尧舜之君唯恐无言。桀纣之君唯
恐有言。又东方朔答武帝云。臣生亦言死亦
言。琳今属尧舜之君。何得无言者哉。琳闻。
拓拔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
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谨案。老聃之李。牧母所
生。若据陇西。乃皆仆裔。何者燉煌宝录云。
桓王三十九年。幸闲预庭与群臣经夜论古
今。王曰。老聃父为何如人也。天水大守橐绥
对曰。老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癃跛下践。
胎即无耳。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二无
妻。遂与邻人益寿氏宅上老婢字曰精敷。野
合怀胎而生老子。又王俭百家谱云。李姓者。
始祖皋繇之后。为舜理官。因遂氏焉。乃称李
姓。李氏之兴起于聃也。以李树下生乃称李
姓。至汉成帝时。有李隐抗烈毁上被诛。徙其
族于张掖。在路暴死。其奴隶等将其印绶冒
凉得仕。所谓陇西之李自此兴焉。又老子云。
吾不敢为天下先。故述五千之训。又言。不与
卷三 第 210b 页 T50-02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10.png)
恕己推人。守雌保弱。老子西升经又云。乾竺
有古皇先生者。是吾师也。绵绵常存吾今逝
矣。又符子云。老氏之师号释迦文。尹喜内
传云。老子曰。王欲出家。吾师号佛。觉一切人
也。今受天帝请食。还当为王及群臣等一时
受戒。窃以拓拔元魏。北代神君达阇达系阴
山。贵种经云。以金易鍮石。以绢易缕褐。如舍
宝女与婢交通。
陛下即其人也。弃北代而认陇西。陛下即其
事也。又老生姬季之末。释诞隆周之初。世隔
一十馀王。年经二百馀祀。此即师资验矣。先
后显然。勘卷分明。在文指的。伏惟陛下。好生
恶杀赖及虫鱼。拯溺救焚化沾荇苇。等三皇
之世。教而不诛。同五帝之时。师而不阵。
陛下若奋赫斯之怒。则百万不足悏情。陛下
若敛秋霜之威。则一言容有可录。轻忤御览
营魄飞扬。尘黩威严心魂失守。帝时大怒竖
目。又问法师曰。朕闻。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禽鼠两
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擢发数罪
比此犹轻。尽竹书愆方斯未拟。爬毁朕之祖
祢。谤黩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法师
对曰。琳闻。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
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
义不争长。何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古人
党理。而不党亲。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不以疏
而不赏。赏彼有功。不以亲而不诛。诛其有。
过伏惟。
卷三 第 210c 页 T50-021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10.png)
陛下。道含弘而光大。恩被八埏。德普覆而平
均。网开三面。纳忠言若弗及。悬五听以乾乾。
从善谏其如流坐。九重而翼翼。
陛下今纵雷霆之怒。琳甘纷骨灰躯。傥垂雨
露之恩。庶全骸骨。自后辩对。传有二百馀条。
询访莫知。阙而不录。至二十日又降。
敕云。汝所著辩正论信毁交报篇言。念观音
者临刀不伤。既有斯灵。朕今赦汝七日之内。
尔其念哉。俟及刑科能无断不。法师既羁缧
绁复迫刑期。冰炭交怀控告无所。至第六日
夜。盘桓怅快徙倚沈吟。步朗月以惘然。慨浮
生之如寄。不觉潜涕。因言志云。草命如悬露。
轻生类转蓬。所嗟明夜月。难与古人同。法师
因挥涕昌言。仰天而叹曰。昔邹衍拘齐狱。燕
丹质秦邦。尚感夏景零霜乌头变白。岂可独
于琳也。偏无徵应者哉。言讫俄有神人身长
丈馀。素服衣冠踰垣戾止。而谓法师曰。既能
亡形殉道。再纽颓网。冥卫寔繁。幸无劳虑。语
讫而失。法师因乃恭虔五体默念三尊。遂得
思逸胸怀释然无惧。至七日旦。
敕遣刘德威等问法师曰。今赦期已满当届
临刑。比念观音有何灵应。法师对曰。自隋季
扰攘四海沸腾。疫毒流行干戈竞起。与师相。
伐各擅兵威。臣佞君荒不为政化。遏绝王路
固执一隅。我皇兴吊伐之心。统天立极。赦
戮刑于都市。斯即观音。拯横死于帝庭宁殊
势至。论功比德。上圣道齐。琳于七日已来。唯
念。
陛下。威等重问法师曰。前奉。
卷三 第 211a 页 T50-02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11.png)
敕旨。令师诵念观音。因何不念。乃云唯念。
陛下。法师对曰。琳闻。观音圣鉴垂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我皇文思聪明光宅
海内。九夷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为枉
滥。今。
陛下子育群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应相
符。所以唯念。
陛下。但琳所著辩正。爰与书史符同。一句参
差甘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琳有伏尸之痛。威等录状
奏。
帝。帝悦。因召法师而问曰。朕比览师文。佥隳
老教。发言佛理。感叹良哉。而释劣道优。朕
今未晓。佛大道小。非不昧斯。宜悉尔心较
言优劣。伫闻嘉唱沃朕烦怀。法师面奏曰。伏
承。
圣旨宏博名义弘深。戴天不测其高方斯未
拟。履地莫知其厚匹此非俦。伏惟。
陛下。巨细不疑示回天眷。等齐桓礼鄙人之
术。同燕昭师郭隗之才。敢不罄。言陈其淑忒。
琳闻。妙觉常身本无色像。为众生故迹有形
仪。感等洪钟随撞击之大小。应同明镜。逐庶
物以妍嗤。然由道冠二篇理踰百氏。典谟在
目可略言焉。故后汉太傅张衍谓南岳道士
褐善信曰。夫西域教者。法王说也。济于六道
普润含灵。卿可弃妄归真。励心遵学。若不奉
敬。可谓虚度百年。无功而逝。卿若慢而不
敬。亦可专心黄老。黄老者虽无法王之量。
卷三 第 211b 页 T50-02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11.png)
性无为道德之府也。昔孝景皇帝常修行不
惓。道学从此兴焉。处百家之长。得拟佛经为
次。至于茅成子列子庄子惠子等。并皆悉学
自然逍遥尘外。亦是黄老之次。卿可慕焉。
又吴尚书令阚泽。对吴主孙权曰。臣审知佛
是无上法王。众圣所归。教加一切哀含万类。
深同巨海不简细流。明并日月不嫌星烛。会
触即化遇物斯乘。天上人中自在尊贵。纵使
天有普覆之功。地有普载之力。皆是诸佛建
立使之然也。臣又窃寻。鲁孔丘者。英才挺秀
圣德不群。世号素王制作经典。训奖周末教
加季叶。师儒之风泽润今古。亦有逸民。如许
成子广成子原阳子涓子惠子庄子等。百家
子书皆修仙自玩放畅山谷。纵太其心学归
淡泊。事乖人伦长幼之节。亦非安世化人之
风。是以古人将为陷滞。盖此之谓欤。至汉景
帝时。考诸百家。以黄子老子义体宏深内外
明达。故改子为经。始立道学。
敕训朝野令讽诵焉。若将孔老二家比方佛
法。远则远矣。所以然者。孔老设教。法天制
用。不敢违天。诸佛设教。天法奉行。不敢违
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明矣。吴主善之。因谓
阚泽曰。卿博学精通览无不悉。宜加太子太
傅。领侍中尚书令如故。又梁武帝会三教诗
曰。小年学周孔。弱冠穷六经。中复观道书。有
名与无名。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又案。
宋光禄大夫颜之推云。佛家三世之事。信而
有徵。万行归空千门入善。岂徒九经百氏之
卷三 第 211c 页 T50-021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11.png)
曰。尧舜周孔老氏之化。比之于佛。犹白鹿之
与麒麟。又后周王袖庭诰曰。道家之义则隳
支体黜聪明。弃义绝仁离形去智。此域中之
教也。释氏之教。见苦断集。證灭修道。明因辩
果。革凡成圣。斯为教之极也。又今秘书监虞
世南帝王略论亦言。老子之义。谷神不死玄
牝长存。久视长生乘龙驾鹤。此区中之教也。
夫释氏之法。空有不滞人我兼忘。超出生死
归于寂灭。此象外之谈也。且夫优劣之迹训
诰如然而大小之来在乎。
陛下。何者诏未出前。佛大道小。诏出已后。道
大佛小。大小优劣此之谓欤。伏惟。
陛下。至德通神。布云雨于缁侣。道邻极圣。垂
日月于玄门。亲降德音问于庸菲。但琳钦承
顾问。敢述旧章。尘黩威严弥深战越。帝览法
师对异而释放焉。时宪司执奏曰。法不可废
国有常刑。诸指斥乘舆者。罪当大辟。
帝曰。法琳虽毁朕宗祖。非无典据。特可赦其
极犯。徙在益部为僧。法师见放意不自得。
因作悼屈原篇。用申厥志。其词曰。何天道之
幽昧兮。乖张列宿。使忠正之屈原兮。而见放
逐。谗佞从旨兮。位显名彰。直言不讳兮。遂
焉逢殃。和璞捐于山泽兮。燕石为珍。西施
嬮而不幸兮。嫫母见亲。抚心思念屈原兮。博
达广识。君王不察其贞正兮。斥逐去国。纳谗
谄之詃惑兮。自昏厥德。燕苏弃于荒野兮。
蘩𧂉见殖。鸋鴃鸣啸于君林兮。鹓鸾戢翼。豺
狼当路而从横兮。麟麇伏匿。凤鸟尚知怀德
卷三 第 212a 页 T50-021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12.png)
而腾骧。忠谏之不入兮。箕子佯狂。杜伯之谅
直兮。遭尤逢殃。比干正而剖心兮。伍子胥贞
而抉眼痛。清白之屈原兮。沈汨罗而不返。时
京邑僧侣有流言于法师曰不能静思澄神。
求出要道。而浪制破邪辩正。忤扰天庭。致使
主上瞋嫌释教翻覆。汝若所陈必当宁容徙
汝剑南。若于佛法有功。何乃陵迟若是。法师
闻之谓三五友人曰。琳闻。主忧臣辱。主辱臣
亡。弈谓僧是秃丁佛为胡鬼。斯言可忍孰不
可容。于时大德如云名僧若雨。纵引四含八
藏。措笔无由。徒解九部三乘。置言何地。琳
遂不量疏簿。誓纽颓纲。因乃捃摭典坟搜扬
子集。晓其未喻挫彼邪言。遂使佞傅无辞李
刘缄默。信知寸有所大。尺有不长。用珠弹鸮
未若泥梗。
敕纵迁琳益部。宁成伐罪。于琳佛法今且晏
然。此岂谓为翻覆。昔屈原被谗放逐原。岂不
为忠。卞氏献璧加刑。谁言是瑕。此亦时君用
与不用也。屈原虽经放逐。离骚盛行。卞氏
纵复加刑。连城尚宝。但清水圆米行处岂无
所恨。世人莫知我也。言讫泣数行下。因为诗
曰。仆秉屈原操。不探渔父篇。问言蓬转者。答
为直如弦时掩泣吞声哽咽而言曰。琳也不
遇今被南迁。幸希诸德。寄目传书。时访生死。
时道俗送饯。填咽郊畿。敬若明神。步辇徐逝。
法师辞诀友人。又为诗曰。非意延非罪。离友
复离亲。山川万里隔。方劳七尺身。游魂长去
楚。分念独留秦。自匪相知者。谁怜死别人。夏
卷三 第 212b 页 T50-021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12.png)
致不救。临终而叹曰。大丈夫泡幻之躯。信为
无用。观斯恶露。深可厌哉。本期殉道以立身。
不获从志。泣麟伤凤。能无悲心。言讫而卒。
即贞观十四年秋七月二十三日也。春秋六
十有九。道俗摧恸如丧所亲。因葬于东山之
巅。高树白塔。行侣来往莫不伤嗟。人物周旋
知便下泪。但法师艺业优赡坟素必该。世号
词林时称学海。或复风前月下之咏。春兰秋
菊之篇。体物缘情并多丽落。前秘书监虞世
南者。名超振古道迈当今。乃集法师之文。为
之叙引云尔。
若夫神妙无方。非筹算能测。至理凝邈。岂绳
准可知寔乃常道无言。有涯斯绝安可凭诸
天纵窥其杳冥者乎。至如五门五度之源。半
字一乘之教。九流百氏之目。三洞七捡之文。
曷可以经纬阐其图。讵可以心力到其境者。
英猷茂实代有其人焉。法师少学三论名闻
朝野。长该众典声振殊俗。威仪肃穆介节淹
通。留连清翰发摘微隐。比地方春。藏用显仁
之量。如愚若讷。外闇内明之功。固能智同测
海道亚弥天。岂止操类山涛神侔庾亮而已。
尔其文情。乃典而不野。丽而有则。犹八音之
并奏。等五色以相宣。道行则纳正见于三空。
拯群生于八苦。既学博而心下。亦守卑而调
高。寔释种之梁栋。善人之羽仪者矣。加以赈
乏扶危先人后己。重风光之拂照林牖。爱山
水之。负带烟霞。愿力是融晦迹肥遁。以隋开
皇之末隐。于青溪山之鬼谷洞焉。迥搆岩崖。
卷三 第 212c 页 T50-021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12.png)
五芝而偃仰。游八禅而寝息。饵松朮于溪涧
披薜荔于山阿。皆合掌归依。摩顶问道。经行
恬静十有馀年。然而叠嶂危岑长松巨壑野
老之所桓盘。古贤之所游践。莫不身至目睹。
攀穴指归。仍撰青溪山记一卷。见行于世故
此阙书。太史令傅弈。学业庸浅识虑非长。乃
穿凿短篇凭陵正觉。将欲震兹布鼓窃比雷
门。中庸之人颇成阻惑。法师悯彼后昆。又撰
破邪论一卷。虽知虞卫同奏表异者九成。鴽
骥并驰见奇者千里。终须朱紫各色清浊分
流。诃以凡测圣之亹责以俗校真之咎。引文
證理。非道则儒。曲致深情。指的周密。莫不
辙乱旗靡瓦解冰销。入室有操矛之图。崩角
无容头之地。于是传写不穷流布长世。若披
云而见日。同迷踪而得道乎。法师著述之性。
速而且理。凡厥勒成多所遗失。今散采所得。
诗赋碑志。赞颂箴诫。记传启论。及三教系谱。
释老宗源等。合成三十卷。法师与仆。情敦
淡水。义等金兰。虽服制异宜。而风期是笃。辄
以虅绠联彼圭璋。编为次第具如别目。并悉
文遒旨婉。桂馥兰葩。盛传缁素。流乎视听矣。
释彦琮赞曰易称。大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老子述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序道序德。
谈孝谈忠。斯亦方内之至言。域中之大训也。
讵闻视听之外四德常身。形器之先一如凝
湛。肇欲施安品物托像迦维。利见阎浮龙飞
道树。于是净五眼朗三明。具六通圆万德。耀
神光于此界。放毫相于他方。动大地以警迷
卷三 第 213a 页 T50-021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13.png)
根。终洒润于鹤林。沾兹大叶。其间则三邪
服道。捐火具于禅河。十异归心。沐清流于福
地。自尔微言既绝佛曰潜辉。大义将乖邪风
竞扇。则有提婆童寿缉彼颓纲。龙树马鸣维
其绝纽。逮乎金人感梦秦蔡西游。玉马东旋
腾兰降趾。则有九仙左道蚁聚于京畿。五岳
邪徒鸱张于帝阙。竞誇蚊翼各恃萤光。欲方
驾大鹏比晖龙烛。胜上靡施于三略。已荐苞
茅兰公未逞于六韬。向风衔璧。故得空悬五
云之盖。庭雰七宝之化。韬映日宫扬辉绮殿。
于时捐巾褐者其数若林。遵解脱者如风偃
草。此则释门大敞佛日方兴。牧野倒戈讵堪
为比。自后名僧间出髦彦抵生代有其人。群
诸史牒。则有道融牟最。提智剑以横行。始上
显公。拥法蠡而直进。挫姜斌于魏阙。扑陆静
于齐朝。资神武于一时。流荣闻于千载。粤我
巨唐之有天下也。跨三皇而越五帝。母尧舜
而子成康。光宅八埏君临万国。阐玉鼓法蠡
之训。扬佛日金镜之光。荡荡巍巍斯之谓矣。
时有傅刘作鲠妄搆邪言。唱和既同互为唇
齿。而法师幼怀高量志殄群凶。所以搜括典
谟约文甲理。并悬诸日月缁素皎然。卷氛祲
于四生。舒慧照于三界。遂使朱蓝各色邪正
区分。盛藻嘉声传乎口实。余既侧闻馀论思
记德音。先乏史才徒知励朽。至若诗赋启颂
之作。章表碑诔之科。重席剧谈花文艳藻者。
则详诸别简。非此所云。若股肱佛圣之篇。墙
堑法王之记。对扬天命光显大猷者。则载彼
卷三 第 213b 页 T50-021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41/buddhist/T50-0213.png)
僧史此缺遗。记盛德之请问者矣。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