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北齐¶ 第 15a 页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二
* 北齐
北齐置昭元寺。设大统诸员。以掌佛教 按隋书百
官志后。齐昭元寺。掌诸佛教。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
维那三人。亦置功曹。主簿员。以管诸州郡县沙门曹
显祖天保二年。诏稠禅师至邺都。建寺居之。帝请受
菩萨戒 按北齐书显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
北齐文宜帝天保二年。诏稠禅师。至邺都。建云门寺
以居之。师宴坐一室。未尝送迎。帝至弟子劝之。师曰。
宾头卢迎王七步。致王失国。吾德虽不逮。仪相似之。
所以不敢自欺。冀致福于帝耳。帝惑左右。以师慢巳。
欲躬加害。师但出寺二十里。拱立道旁。帝怪问之。师
曰。恐血污伽蓝耳。帝即悔谢。谓仆射杨遵彦曰。如此
北齐¶ 第 15b 页 X77-0015.png

曰。曾作罗刹王。今犹好杀。祝盆水使视之。见群刹在
后。帝大敬信。请受菩萨戒。永不食肉。尽停五坊鹰犬
伤生之具。及境内屠杀。
天保十年。帝如甘露寺禅居深观 按北齐书显祖
本纪。天保十年春正月甲寅。帝如辽阳甘露寺。二月
丙戌。帝于甘露寺。禅居深观。惟军国大政。奏闻。
世祖大宁二年。夏五月壬午。诏以城南双堂𨳝位之
苑。回造大总持寺。秋八月辛丑。诏以三台宫。为大兴
圣寺 按北齐书世祖本纪云云。
后主天统二年。春三月乙巳。太上皇帝诏以三台施
兴圣寺 按北齐书后主本纪云云。
天统三年。太上皇诏。悉蠲诸寺杂户。一准平人 按
北齐书后主本纪。天统三年秋九月己酉。太上皇帝
诏诸寺署所绾杂保户姓高者。天保之初。虽有优敕。
权假力用。未免者。今可悉蠲杂户。任属郡县。一准平
人。
天统五年。春正月辛亥。诏以金凤等三台未入寺者。
施大兴圣寺。夏四月甲子。诏以并州尚书省。为大基
圣寺。晋祠为大崇皇寺 按北齐书后主本纪云云
幼主承光元年。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又起大宝林
寺 按北齐书幼主本纪。帝每灾异寇盗水旱亦不
贬损。惟诸处设斋。以此为修德。尝凿晋阳西山为大
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又为胡昭仪。起大慈
北齐¶ 第 15c 页 X77-0015.png

劳费亿计。人牛死者。不可胜纪。
* 隋
高祖开皇四年。建兴善寺。居僧灵藏。敕仆射参起居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隋开皇四
年。灵藏律师。始与帝为布衣交。及即位。建大兴善寺
以居之。敕左右仆射。每旦参问起居。尝陪驾洛州。归
之者众。帝手敕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师是道人天
子。有欲离俗者。任师度之。由是度人至数万。有疑之
者。帝曰。律师化人为善。朕禁人为恶。意则一也。
仁寿元年夏六月。颁舍利于诸州 按隋书高祖本
纪云云。
炀帝大业二年。诏沙门致敬王者。以僧明胆等不从
而止 按隋炀帝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大业二
年。诏沙门道士。致敬王者。沙门明胆等。抗诏不从。帝
诘之。对曰陛下若使准制罢道。则不敢不奉。如知大
法可崇。则法服之下。僧无敬俗之典。帝默然而止。
* 唐
高祖武德七年。傅奕上疏。极诋佛法。帝善之 按唐
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傅奕传。高祖拜奕太史令。武
德七年上疏。极诋浮图法。曰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
以三涂六道。㬨愚欺庸。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至
有身陷恶逆。狱中礼佛。口诵梵言。以图偷免。且生死
寿夭。本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其徒矫托。皆
北齐¶ 第 16a 页 X77-0016.png

辟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五
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帝。始
立胡祠。然惟西域桑门。自传其教。西晋以上。不许中
国髡发事胡。至石苻乱华。乃弛厥禁。主庸臣佞。政虐
祚短。事佛致然。梁武齐襄。尤足为戒。昔褒姒一女。营
惑幽王。能亡其国。况今僧尼十万。刻缯泥像。以惑天
下。有不亡乎。陛下以十万之众。自相夫妇。十年滋产。
十年教训。兵农两足。利可胜既邪。昔高齐章仇子他
言。僧尼塔庙。外见毁宰臣。内见嫉妃嫱。阳谗隐谤。卒
死都市。周武帝入齐。封宠其墓。臣窃贤之。又上十二
论。言益痛切。帝下奕议。有司唯道源佐其请。中书令
萧瑀曰。佛圣人也。非圣人者无法。请诛之。奕曰。礼始
事亲。终事君。而佛逃父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
悖所亲。瑀非出空桑。乃尊其言。盖所谓非孝者无亲。
瑀不答但合爪曰。地狱正为是人设矣。帝善奕对。未
及行。会传位止。太宗即位。常问奕。卿拒佛法奈何。奕
曰。佛西胡黠人尔。欺訹夷狄以自神。至入中国。而孅
儿幻夫。摸象庄老以文饰之。有害国家。而无补百姓
也。帝异之。
太宗贞观十六年。幸弘福寺。为穆太后追福 按唐
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贞观十六年。上幸
弘福寺。为穆太后追福。自制疏称皇帝菩萨戒弟子。
谓寺主道懿曰。朕顷以老子是朕先宗。故令居释氏
北齐¶ 第 16b 页 X77-0016.png

怨。上曰。佛老尊卑。通人自鉴。岂一时在上。即以为胜
朕宗自柱下。故先老子。凡有功德。佥向释门。往日所
在战场。皆立佛寺。太原旧第。亦以奉佛。初未尝创立
道观。存心若此。卿等应知。
贞观十九年。沙门元奘等。自西域归京师。诏于弘福
寺。翻译诸经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
方技传。僧元奘。姓陈氏。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
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
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元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
讲释论难。番人远近咸尊服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
馀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
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
悦。与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
翻译。仍敕右仆射房元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
硕学沙门五十馀人。相助整比。
贞观二十二年。敕有司写元奘新译佛经。御制序文。
颁赐九道总管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
统纪。贞观二十二年。上幸坊州玉华宫。召奘法师。既
至。上曰。朕在京苦热。故就此山泉石之凉。忆见法师。
故遣相屈。此日所翻何经。奘曰。近译弥勒瑜伽师地
论。帝宣论亲览。谓侍臣曰。佛教广大。犹瞻天瞰海。莫
极高深。九流典籍。犹汀滢方溟渤耳。世言三教齐致
者。此妄谈也。因敕有司。写新译经论。颁赐九道总管
北齐¶ 第 16c 页 X77-0016.png

藏经后序。上自是平章法义。不辍于口。敬侍法师。亲
于家人。
高宗永徽二年。九月癸巳。废玉华宫。以为佛寺 按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云云。
显庆元年。诏左仆射于志宁等。润色元奘所定之经。
御安福门。观元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诏皇子于奘
师寺。授归戒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
高宗本纪。元年夏四月戊申。御安福门。观僧元奘。迎
御制拜书慈恩寺碑文。导从以天竺法仪。其徒甚盛
按方技传。高宗东宫。为文德太后追福。造慈恩寺。
及翻经院。内出大幡。敕九部乐。及京城诸寺幡盖众
伎。送元奘及所翻经像。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显庆
元年。高宗又令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
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超。共润色元奘
所定之经。国子博士范义頵。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
学士高若思等。助加翻译。成七十五部上之。后以京
城人众。竞来礼谒。元奘乃奏请逐静翻译。敕移于宣
君山故玉华宫六年。卒时年五十六。归葬于白鹿原。
士女送葬者数万人 按佛祖统纪。元年十一。月武
皇后生皇子。神光满室。赐名佛光王。踰月诏于奘法
师寺。出家落发。授归戒。
龙朔元年。幸天宫寺。度僧二十人 按唐书高宗本
纪。不载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龙朔元年九月。幸天
北齐¶ 第 17a 页 X77-0017.png

僧二十人。
中宗嗣圣六年(即太后永昌元年)。五月己巳。白马寺僧薛怀
义。为新平道行军总管。以系突厥 按唐书武后本
纪云云。
嗣圣七年(即太后天授元年)。颁大云经于天下。令诸州各置
大云寺 按唐书武后本纪。天授元年七月。颁大云
经于天下 按旧唐书武后本纪。有沙门十人。伪撰
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
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
嗣圣十七年(即太后久视元年)。敛天下僧钱为佛祠大像。以
张廷圭谏罢役 按唐书武后本纪。久视元年八月
庚申。敛天下僧钱作大像 按张廷圭传。武后税天
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作大像。廷圭谏以为。
倾四海之财。殚万民之力。穷山之木为塔。极冶之金
为象。然犹有为之法。不足高也。填塞涧穴。覆压虫蚁。
且巨亿计工员穷窭。驱役为劳。饥渴所致。疾疹方作。
又僧尼乞丐自赡。而州县督输。星火迫切。鬻卖以充。
非浮屠所谓随喜者。今天下虚竭。苍生彫弊。谓宣先
边境实府库。养人力。后善之。召见长生殿。赏慰良厚。
因是罢役。
景龙□年。盛兴佛寺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
辛替否传。景龙中。盛兴佛寺。公私疲匮。替否上疏曰。
今疆场危骇。仓廪空虚。卒输不充。士赏不及。而大建
北齐¶ 第 17b 页 X77-0017.png

墙壁。所谓佛者。清净慈悲。体道以济物。不欲利以损
人。不荣身以害教。今三时之月。掘山穿地。损命也。殚
府虚帑。损人也。广殿长廊。荣身也。损命则不慈悲。损
人则不爱物。荣身则不清净。宁佛者之心乎。昔夏为
天子。二十馀世。而商受之。商二十馀世。而周受之。周
三十馀世。而汉受之。由汉而后。岁代可知巳。咸有道
之长。无道之短。岂穷金玉修塔庙。享久长之祚乎。臣
以为减彫琢之费。以赒不足。是有佛之德。息穿掘之
苦。以全昆虫。是有佛之仁。罢营构之直。以给边垂。是
有汤武之功。回不急之禄。以购廉清。是有唐虞之治。
陛下缓其所急。急其所缓。亲未来。疏见在。失真实。冀
虚无。重俗人之所为。而轻天子之业。臣窃痛之。今出
财依势。避役亡命。类度为沙门。其未度者。穷民善人
耳。拔亲树知。岂离朋党。畜妻养孥。非无私爱。是致人
毁道。非广道求人也。陛下常欲填池堑。捐苑囿。以赈
贫人。今天下之寺无数。一寺当陛下一宫壮丽。用度
尚或过之。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陛下何有之
矣。虽役不食之人。不衣之士。犹尚不给。况必待天生
地养。威动雨润。而后得之乎。臣闻国无九年之储。曰
非其国。今计仓廪。度府库。百僚共给。万事用度。臣恐
不能卒岁。假如兵旱相乘。则沙门不能擐甲冑。寺塔
不足禳饥馑矣。帝不省。
睿宗先天元年。西天沙门婆罗。请然灯供佛。帝临观
北齐¶ 第 17c 页 X77-0017.png

先天元年。西天沙门婆罗。请然灯供佛。帝御延熹门。
临观灯轮。高二十丈。点金银灯五百盏。望之若华树
元宗开元二年。诏检责天下僧尼 按唐书元宗本
纪。不载 按姚崇传。元宗时。崇封梁国公。迁紫微令。
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彊丁。因避赋役。至是崇
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
谓佛理。乌用奸人。以汩真教。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伪
滥发而农者二万馀人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开元
二年春正月丙寅。紫微令姚崇上言。请检责天下僧
尼。以伪滥还俗者。二万馀人。
肃宗至德元载。诏沙门。讽颂祈福 按唐书肃宗本
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肃宗至德元载。帝在灵武。以
军需不足。宰相裴冕请鬻僧道度牒。谓之香水钱。时
寇难方盛。或劝帝宣凭佛祐。诏沙门百人。入行宫朝
夕讽呗。帝一夕梦沙门身金色。诵宝胜如来。以问左
右。或对曰。贺兰白草谷。有新罗僧无漏。常诵此名。召
见行在。既而不空至。遂并留之。托以祈福。
上元二年。皇后以帝不康。剌血写佛经。百僚复于佛
寺。斋僧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肃宗
本纪。上元二年正月甲午。上不康。皇后张氏。剌血写
佛经。九月上不康。百僚于佛寺斋僧。
□□□年。以南阳为国师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学佛老训。唐肃宗。志慕禅宗。礼南阳。为国师。晨
北齐¶ 第 18a 页 X77-0018.png

代宗永泰元年九月。命百官。观浮图像于光顺门。复
敕于资圣西明二寺。讲仁王佛经。𨳝十月。敛民赀。作
浮图供 按唐书代宗本纪。永泰元年九月庚寅。命
百官观浮图像于光顺门。𨳝十月癸丑。敛民赀。作浮
图供 按王缙传。缙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亢谨。
妻死以道政里第。为佛祠。诸道节度观察使来朝。必
邀至其所。讽令出财佐营作。初代宗喜祠祀。而未重
浮屠法。每从容问所以然。缙与元载盛陈福业报应。
帝意向之由。是禁中祀佛。讽呗斋薰。号内道场。引内
沙门日百馀。馔供珍滋。出入乘厩马。度支具廪给。或
夷狄入寇。必合众沙门诵护国仁王经为禳厌。幸其
去则横加锡与。不知纪极。胡人官至卿监封国公者。
著籍禁省。势倾公王。群居赖宠。更相陵夺。凡京畿上
田美产。多归浮屠。虽藏奸宿乱。踵相逮。而帝终不悟。
诏天下官司。不得箠辱僧尼。初五台山祠铸铜为瓦。
金涂之。费亿万计。缙给中书符。遣浮屠数十辈。行州
县。敛丐赀货。缙为上言国家庆祚灵长。福报所冯。虽
时多难。无足道者。禄山思明。毒乱文煽。而皆有子祸。
仆固怀恩。临乱而踣。西戎内寇。未及击辄去。非人事
也。故帝信愈笃。七月望日。宫中造盂兰盆。缀饰镠琲。
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幡节衣冠皆具。各以帝号识其
幡。自禁内分诣道佛祠。铙吹鼓舞。奔走相属。是日立
仗。百官班光顺门。奉迎导从。岁以为常。群臣承风。皆
北齐¶ 第 18b 页 X77-0018.png

由缙与元载杜鸿渐倡之也 按旧唐书代宗本纪。
永泰元年九月。内出仁王佛经两舆。付资圣西明二
佛寺。置百尺高座讲之。及奴虏寇逼京畿。方罢讲。冬
十月己未。复讲仁王佛经于资圣寺。
大历三年。诏杭州僧惠崇。内赐紫袈裟 按唐书代
宗本纪。不载 按代宗实录云云。
大历四年。帝建道场。惑佛光现 按唐书代宗本纪。
不载 按佛祖统纪。代宗大历四年。帝于大明宫。建
道场。感佛光现。诸王公主。近侍诸臣。并睹光相。自子
夜至鸡鸣。宰相裴冕上表称贺。
大历九年。敕建七级浮图于牛首山 按唐书代宗
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大历九年。帝梦建康牛首
山。辟支佛来见。敕太子詹事古侁。于山中。建七级浮
图。
□□□年。诏僧徒入内道场。礼万佛山 按唐书代
宗本纪。不载 按杜阳杂编。代宗崇奉释氏。每舂百
品香。和银粉以涂佛室。遇新罗国献五彩氍毹。制度
巧丽。亦冠绝一时。每方寸之内。即有歌舞伎乐列国
山川之象。忽微风入室。其上复有蜂蝶动摇燕雀飞
舞。俯而视之。莫辨真假。又献万佛山可高一丈。因置
山于佛室。以氍毹藉其地焉。万佛山则彫沉檀。珠玉
以成之。其佛之形大者或逾寸。小者七八分。其佛之
首。有如黍米者。有如半菽者。其眉目口耳。螺髻毫相。
北齐¶ 第 18c 页 X77-0018.png

等树搆百瑶。为楼阁台殿其。状虽微。而势若飞动。又
前有行道僧徒。不啻千数。下有紫金钟。径阔三寸。上
以龟口衔之。每击其钟。则行道之僧。礼首至地。其中
隐隐。谓之梵音。盖关戾在乎钟也。其山虽以万佛为
名。其数则不可胜纪。上因置九光扇于岩巘间。四月
八日。召两众僧徒。入内道场。礼万佛山。是时观者叹
非人工。及睹九色光于殿中。咸谓之佛光。即九光扇
也。由是。上令三藏僧不空。念天竺密语千口而退。
德宗建中元年。秋七月丁丑。罢内出盂兰盆。不命僧
为内道场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德
宗本纪云云。
兴元元年。迎法照法师。入禁中。教宫人念佛及五会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德宗兴元
元年。法照法师。于并州。行五会教人念佛。帝于中宫。
常闻东北方有念佛声。遣使寻至太原。果见师劝化
之盛。乃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
贞元三年。宇文炫奏。以乡落废寺。为学舍材。敕以侵
毁三宝罪之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
纪。贞元三年。京兆尹宇文炫奏。乞以乡落废寺。为学
舍材。敕曰。奉佛之宫。转为儒馆。此侵毁三宝之渐。罪
在不宥。炫惭惧。即日自解归。
贞元六年。诏送佛骨。还无忧王寺 按唐书德宗本
纪。不载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六年二月。岐州
北齐¶ 第 19a 页 X77-0019.png

送还本寺。
贞元十三年。以霍仙鸣病。令于诸寺斋僧 按唐书
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十三年
秋七月己丑右神策中尉霍仙鸣病。赐马十匹。令于
诸寺斋僧。
宪宗元和六年。敕孟简等。翻译观音经 按唐书宪
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六年春正
月。敕谏议大夫孟简。给事中刘伯刍。工部侍郎归登。
右补阙萧俛等。于丰泉寺。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音
经。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庚戌。迎佛骨于凤翔 按唐书
宪宗本纪云云。
元和十四年。迎佛骨。至京师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
载 按韩愈传。愈迁刑部侍郎时。宪宗遣使者往凤
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
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香系路。愈闻恶之。乃
上表曰。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入中国。上
古未尝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
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岁。帝
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
十八岁。帝舜在位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
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汤亦年百岁。
汤孙太戍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书史不
北齐¶ 第 19b 页 X77-0019.png

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至
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
在位才十八年。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
元魏以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
八年。前后三舍身施佛。宗庙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
止于菜果。后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
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高祖
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识见不远。不能深究
先王之道。古今之宣。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
臣常恨焉。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
百年以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
尼道士。又不许别立寺观。臣当时以为。高祖之志。必
行于陛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令盛也。今陛下
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
寺递加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
奉以祈福祥也。直以丰年之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
庶。说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
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
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信向。百姓微贱。
于佛岂合更惜身命。以至灼顶燔指十百为群。解衣
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
生业。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
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佛本夷狄之
北齐¶ 第 19c 页 X77-0019.png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
其身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
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
贰于众也。况其身死巳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
以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达之。古之诸侯。吊于其
国。必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
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
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水
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前代之惑。使天下之人。
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佛如有灵。能
作祸崇。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表
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
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
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
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
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
贬潮州剌史 按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十四年春
正月丁亥。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
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刊部侍郎韩
愈。上疏极陈其弊。癸巳贬愈为潮州剌史。
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幸安国寺。观盂兰盆。又盛饰
诸佛寺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
本纪。元和十五年正月丙午。帝即位。七月乙卯。上幸
北齐¶ 第 20a 页 X77-0020.png

敬等寺。纵吐蕃使者观之。
穆宗长庆元年。刘总奏请为僧以私第为佛寺。诏赐
寺额及僧衣。又赐号大觉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元年二月己卯。幽州节
度使刘总奏。请去位落发为僧。三月甲子。刘总请以
私第为佛寺。乃遣中使赐寺额曰报恩。幽州奏刘总
坚请为僧。又赐以僧衣。赐号大觉总是夜遁去幽州。
人不知所之。夏四月庚午。易定奏。刘总巳为僧。三月
二十七日。卒于当道界。赠太尉。长庆二年。幸善因寺。
施僧钱百万。又命景王。待从皇太后幸石瓮寺 按
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二
年十月己卯。上由复道。幸咸阳。止于善因佛寺。施僧
钱百万。十一月庚午命景王。率禁军五百骑。侍从皇
太后。幸华清官。又幸石瓮寺。癸酉上幸华清宫。迎太
后。即日驰迁太后翌日方还。十二月己未。两军容内
司公主戚属之家。并以上疾痊平。诣寺为僧斋。
长庆三年。赐僧绢二百匹。又赐五百匹 按唐书穆
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三年八月。
上由复道幸兴庆宫。至通化门。赐持孟僧。绢二百匹。
十一月上御通化门。观作毗沙门神。因赐绢五百匹。
长庆四年。敬宗即位。徐泗王智兴。请置僧尼戒坛
按唐书敬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敬宗本纪。长庆
四年。正月癸酉。皇太子即位。十二月乙未。徐泗王智
北齐¶ 第 20b 页 X77-0020.png

幸时自宪宗朝。有敕禁私度戒坛。智兴冒禁陈请。盖
缘久不兴置。由是天下沙门。奔走如不及。智兴邀其
厚利。由是致富。时议丑之。
敬宗宝历二二年。以殷侑违制。请置僧尼戒坛。敕罚
俸料 按唐书敬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敬宗本
纪。宝历二年三月辛未。江西观察使殷侑。请于洪州
宝历寺。置僧尼戒坛。敕。殷侑故违制令。坛置戒坛。罚
一季俵料。
文宗太和三年。沈传师请为僧尼起戒坛。诏罚一月
俸料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
纪。太和三年十月己酉。江西沈传师奏。皇帝诞月。请
为僧尼起方等戒坛。诏曰。不度僧尼。累有敕命。传师
忝为藩守。合奉诏条。诱致愚妄。庸非礼道。宜罚一月
俸料。
太和九年。诏不得度人为僧尼。以李训言。罢内道场
出灵像。寻复之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
书文宗本纪。太和九年。秋七月丁巳。诏不得度人为
僧尼 按佛祖统纪太和九年四月。翰林学士李训。
请罢长生殿内道场沙汰僧尼伪滥者。是日出大内
灵像。夜大风。含元殿四鸱吻皆震坠。拔殿前树者三。
坏金吾仗馆舍。内外楼观。城门数十所。光化门西城
俱坏。士民震恐。帝以训所请忤天意。亟下敕停前沙
汰。复立大内仪像风始息。
北齐¶ 第 20c 页 X77-0020.png

开成二年。诏庆成节。勿广置斋筵。大集僧众 按唐
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开成二年
八月甲申。诏曰庆成节。朕之生辰。天下锡宴。庶同欢
泰。不欲屠宰。用表好生。非是信尚空门。将希无妄之
福。恐中外臣庶。不谕朕怀。广置斋筵。大集僧众。非独
凋耗物力。兼恐致惑生灵。自今宴会蔬食。任陈酺[醢-右+(乞-乙+口)]。
永为常例。
武宗会昌元年。废浮屠法 按唐书武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武宗即位。废浮屠法。天下毁寺四千六
百。招提兰若四万。籍僧尼为民二千六万五千人。奴
婢十五万人。田数千万顷。大秦穆护祅二千馀人。上
都东都每街留寺二。每寺僧三十人。诸道留僧以三
等。不过二十人。腴曰鬻钱送户部中下田给寺家。奴
婢。丁壮者为两税户人十亩。以僧尼既尽。两京悲田
养病坊。给寺田十顷。诸州七顷。主以蓍寿。
会昌三年。诏回纥破灭。令在京外宅及东都修功德
按唐书武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武宗本纪。会
昌三年二月。诏回纥既以破灭。应在京外宅及东都
修功德。其回纥及摩尼寺庄宅钱物等。并委功德使。
以御史台及京兆府。各差官点检收抽。不得容诸色
人影占。如犯者。并处极法。钱物纳官。摩尼寺僧。委中
书门下。条疏闻奏。
会昌四年。敕断屠出于释氏。正月及三元日宣各断
三日。列圣忌断一日。馀不禁 按唐书武宗本纪。不
北齐¶ 第 21a 页 X77-0021.png

断屠。出于释氏。国家创业。犹近梁隋。卿相大臣。或沿
兹弊。鼓刀者既获厚利。纠察者潜受请求。正月以万
物生植之初。宣断三日。列圣忌断一日。仍准开元二
十二年敕。三元日各断三日。馀月不禁。时帝志学神
仙。师赵归真。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
教。蠹耗生灵。尽宣除去。帝颇信之。
会昌五年。八月壬午。大毁佛寺。复僧尼为民。按唐书
武宗本纪云云 按旧唐书武宗本纪。会昌五年。道
士赵归真特承恩礼。遂举罗浮道士邓元起有长年
之术。帝遣中使迎之。由是与衡山道士刘元靖及归
真胶固排毁释氏。而折寺之请行焉。夏四月敕祠部。
捡括天下寺及僧尼人数。凡大寺四千六百。兰若四
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秋七月庚子。敕并省天下佛
寺。中书门下条疏闻奏。据令式。诸上州国忌日。官吏
行香于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圣尊容。便令
移于寺内。其下州寺并废。其上都东都两街。请留十
寺。寺僧十人。敕曰上州各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之。如
破落亦宣废毁。其合行香日。官吏宣于道观。其上都
下都。每街留寺两所。寺留僧三十人。上都左街留慈
恩荐福。右街留西明庄严。中书又奏。天下废寺铜像
钟磬。委盐铁使铸钱。其铁像委本州。铸为农器。金银
鍮石等像。销付度支。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银铜铁
之像。敕出后限一月纳官。如违委盐铁使。依禁铜法
北齐¶ 第 21b 页 X77-0021.png

𨽻祠部。请𨽻鸿胪寺。其大秦穆护祅等祠。释教既巳
𨤲革。邪法不可独存。其人并勒还俗。递归本贯。充税
户。如外国人。送还本处。收管。八月制。朕闻三代巳前。
未尝言佛。汉魏之后。像教寖兴。是由季时。传此异俗。
因缘染习。蔓衍滋多。以至于蠹耗国风。而渐不觉诱
惑人意。而众益迷泪于九州山原。两京城阙。僧徒日
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工。夺人利于金宝之
饰。遣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
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
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
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晋
宋齐梁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也。况我
高祖太宗。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执此二柄。是以
经邦。岂可以区区西方之教。与我抗衡哉。贞观开元。
亦常𨤲革。刬除不尽。流衍转滋。朕博览前言。旁求舆
议。弊之可革。断在不疑。而中外诚臣。恊予至意。条疏
至当。宜在必行。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
利众。予何让焉。其天下所折寺四千六百馀所。还俗
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折招提兰若四
万馀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
五万人𨽻僧尼属。主客显明。外国之教勒大秦穆护
祓二千馀人还俗。不杂中华之风。于戏前古未行。似
将有待。及今尽去。岂谓无时。驱游惰不业之徒。巳踰
北齐¶ 第 21c 页 X77-0021.png

无为之理。简易齐政。成一俗之功。将使六合黔黎。同
归皇化。尚以革弊之始。日用不知。下制明廷。宣体予
意。十一月甲辰。敕悲田养病坊。缘僧尼还俗。无人主
持。恐残疾无以取给。两京量给寺田赈济。诸州府七
顷至十顷。各于本管。选耆寿一人勾当。以充粥料。
会昌六年。宣宗即位。敕上都两街。旧留四寺外。更添
置八所 按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宣宗
本纪。会昌六年三月帝即位。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
准今月五日赦书节文。上都两街旧留四寺外。更添
置八所。两所依旧名兴福寺保寿寺。六所请改旧名。
宝应寺改为资圣寺。青龙寺改为护国寺。菩提寺改
为保唐寺。清禅寺改为安国寺。法云尼寺改为唐安
寺。崇敬尼寺改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改
为福寿寺。庄严寺改为圣寿寺。旧留寺二所。旧名千
福寺改为兴元寺。化度寺改为崇福寺。永泰寺改为
万寿寺。温国寺改为崇圣寺。经行寺改为龙兴寺。奉
恩寺改为兴福寺。敕旨依奏。诛道士刘元靖等十二
人。以其说惑武宗。排毁释氏故也。
宣宗大中元年。闰三月。大复佛寺 按唐书宣宗本
纪云云 按旧唐书宣宗本纪。大中元年闰三月敕。
会昌季年。并省寺宇。虽云异方之教。无损致理之源。
中国之人。久行其道。𨤲革过当。事体未弘。其灵山胜
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
北齐¶ 第 22a 页 X77-0022.png

懿宗咸通□年。令沙门入禁中为祷祠事 按唐书
懿宗本纪。不载 按萧仿传。仿咸通初。为左散骑常
侍。懿宗怠政事。喜佛道。引桑门。入禁中。为祷祠事。数
幸佛庐。广施予。仿谏以为。天竺法。割爱取灭。非帝王
所尚慕。今笔梵言。口佛音。不若惩谬赏滥罚。振殃祈
福。况佛者可以悟取。不可以相求。帝虽昏纵。犹嘉叹
其言。
咸通五年。裴坥以兴佛寺。上疏切谏。优诏答之 按
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懿宗本纪。咸通五
年春正月。谏议大夫裴坦上疏。论天下徵兵。财赋方
匮。不宣。过兴佛寺。以困国力。优诏答之。
咸通十二年五月。上幸安国寺。赐讲经僧沉香高座
按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懿宗本纪云
云 按杜阳杂编。上敬天竺教。十二年冬制二高座。
赐新安国寺。一为讲座。一曰唱经座。各高二丈。砑沉
檀为骨。以漆涂之。镂金银为龙凤花木之形。遍覆其
上。又置小方座。前陈经案。次设香盆。四隅立金颖伽
高三丈。磴道栏槛。无不悉具。前绣锦襜褥。精巧奇绝。
冠于一时。即设万人斋。敕大德僧撤首为讲论。上创
修安国寺。台殿廊宇。制度宏丽。就中三间华饰秘邃。
天下称之为最。工人以夜继日而成之。上亲幸赏劳。
观者如堵。降诞日于宫中结䌽为寺。赐升朝官以下
锦袍。李可及尝教数人。作四方菩萨蛮队。
北齐¶ 第 22b 页 X77-0022.png

咸通十四年三月。迎佛骨于凤翔 按唐书懿宗本
纪云云 按旧唐书懿宗本纪。咸通十四年三月庚
午。诏两街僧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四月八日佛骨
至京。自开远门。达安福门。䌽棚夹道。念佛之音震地。
上登安福门。迎礼之。迎入内道场三日。出于京城诸
寺。士女云合。威仪盛饰。古无其比。制曰。朕以寡德缵
承鸿业。十有四年。顷属寇猖狂王师未息。朕忧勤在
位。爱育生灵。遂乃尊崇释教至重元门。迎请真身。为
万姓祈福。今观睹之众。隘塞路岐。载念狴牢。寝兴在
虑。嗟我黎人。陷于刑辟况渐当暑毒。系于缧绁。或积
幽凝滞。有伤和气。或关连追扰。有妨农务京畿及天
下州府县。禁囚徒。除十恶忤逆故意杀人。官典犯赃。
合造毒药。放火持杖。开发坟墓外馀罪。轻重节级。递
减一等。其京城军镇。限两日内疏理。讫闻奏。天下州
府。敕到三日内。疏理闻奏 按杜阳杂编。十四年春。
诏大德僧数十辈。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百官上疏
谏。有言宪宗故事者。上曰。伹生得见。殁而无恨也。遂
以金银为宝刹。以珠玉为宝帐。香舁仍用孔雀氄毛
饰。其宝刹小者高一丈。大者二丈。刻香檀为飞帘花
槛瓦木阶砌之类。其上遍以金银覆之。舁一刹则用
夫数百。其宝帐香舁。不可胜纪。工巧辉焕。与日争丽。
又悉珊瑚玛瑙珍珠瑟瑟缀为幡幢。计用杂珍宝。不
啻百斛。其剪䌽为幡为伞。约以万队。四月八日。佛骨
入长安。自开远门安福楼。夹道佛声震地。士女瞻礼。
北齐¶ 第 22c 页 X77-0022.png

街供奉僧。赐金帛各有差。仍京师耆老元和迎真体
者。悉赐银碗锦䌽。长安豪家。竞饰车服。驾肩弥路。四
方挈老扶幼。来观者。莫不疏素以待恩福。时有军卒。
断左臂于佛前。以手执之。一步一礼。血流洒地。至肘
行膝步。齧指截发。不可算数。又有僧以芟覆顶上。谓
之鍊顶。火发痛作。即掉其首。呼叫坊市。少年擒之。不
令动摇。而痛不可忍。乃号哭卧于道上。头顶焦烂。举
止窘迫。凡见者无不大哂焉。上迎佛骨。入内道场。即
设金花帐。温清床。龙鳞之席。凤毛之褥。焚玉髓之香。
荐琼膏之乳。皆九年诃陵国所贡献也。初迎佛骨。有
诏令京城及畿甸。于路傍垒土为香刹。高或一二丈。
迨八九尺。悉以金翠饰之。京城之内。约及万数。时妖
言香刹摇动。有佛光庆云现路衢。说者送相为异。又
坊市豪家。相为无遮斋大会。通衢间结䌽为楼阁台
殿。或水银以为池。金玉以为树。竞聚僧徒广设佛像。
吹螺击钹。灯烛相继。又令小儿玉带金额白脚。呵唱
于其间。恣为嬉戏。又结锦绣为小车舆。以载歌舞。如
是。充于辇毂之下。而延寿里特为繁华之最。是岁秋
七月。天子宴驾公主薨而上崩同昌之号明矣。
僖宗□□□年。诏归佛骨于法门 按唐书僖宗本
纪。不载 按杜阳杂编。僖宗皇帝即位。诏归佛骨于
法门。其道从威仪。十无其一。具体而巳。然京城耆耋
士女。争为送别。执手相谓曰。六十年一度迎真身不
北齐¶ 第 23a 页 X77-0023.png

诏悉铲除。近甸百无一二焉。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二